📖 ZKIZ Archives


懲罰投機者 無法破除高糧價


2011-3-14  TCW




人口成長的力量,無可避免的將超 過地球提供人類生存物資的力量,人口是以幾何級數增加,糧食卻是以算術級數增加,我看不出人類有什麼方法可以逃離這個適用於自然界所有生物的法則。」

這是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在他一七九八年的著作《人口論》裡寫下的話。馬爾薩斯認為,人口成長速度超過糧食生產速度,最終的結果必會導致饑荒、戰爭,使得人口數 量大幅減少。

二百一十三年後的今天,馬爾薩斯的「末日預測」,又隨近來糧價不斷走高而捲土重來。

高糧價變長期趨勢!吃不飽,只能造反、移民或等死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公布的今年二月「食品價格指數」,連續八個月上漲,達到二百三十六點,創下二十一年來新高,而且「糧價短期內不會大幅修正。」聯 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WFP)總幹事施朗(Josette Sheeran)說:「如果無法得到充足食物,人們只有三個選擇:造反、移民、死亡。」今年二月《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因此提出疑問:「馬爾薩斯和他的理論死了兩百多年,今天又復活了嗎?」

馬爾薩斯的預言,在過去數十年來被認為大錯特錯,主要是因生活在已開發國家食物隨買隨有,因此認為可吃的食物很多而不虞匱乏。

不過事實上人類吃的糧食種類相當稀少,甚至可以說是極為「偏食」。在最近一萬年以來,全球人口從原本的不到一千萬成長到今天超過六十億,其中提供這些人口 爆炸性成長所需的卡路里來源,主要只來自三種作物:大豆、稻米和小麥。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也顯示,全球糧食生產總額裡,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五種特定作物:稻米、小麥、玉米、馬鈴薯、大豆。

人類為何如此「偏食」?這是因為大自然是吝嗇的,在自然界二十萬種野生植物中,讓人類「馴化」——也就是將野生的植物,轉變成人類可種植的農作物,只有幾 百種。在這幾百種裡,能夠讓人們種植且順利收成的農作物,更只有這幾百種裡的少數而已。

可種植的作物如此稀少,因此大規模種植就有必要。但即使二十一世紀的科技進步已非古人所能想像,但現代農人對自古以來常見的天災或病蟲害,可做的仍然不 多。例如近年來席捲非洲及西亞小麥產區的「小麥鏽病」(wheat rust),就是推高小麥價格的因素之一。

自從在烏干達發現這種被命名為Ug99的病菌後,從非洲及西亞各小麥產區幾乎都已淪陷,如果這種病菌朝歐洲的穀倉烏克蘭或俄羅斯蔓延,或傳染到澳洲或美 國,糧食供應更將雪上加霜。

加拿大食品病理學家費奇(Tom Fetch),今年二月在農業科技大會(Farm Tech)警告說:「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小麥品種都有機會受到這類病菌的感染。Ug99隨時都會蔓延至北美洲地區。」

不管是天災還是病蟲害,或是如馬爾薩斯預測的「糧食生產速度趕不上人口成長速度,」看來糧價走高真如聯合國所言,將是長期趨勢。那麼人們該如何因應?

不要怪罪投機者!民眾有預期心理,反而不浪費食物

事實上,在糧食供不應求時的「人禍」,才是高糧價時代人們最該優先關注的問題。

每次糧食上漲,政府都歸因於投機者炒作:從兩千年前的羅馬帝國,穀商叫價比平常高,市政當局就要查核,到日前法國總統薩科齊(Nicolas Sarkozy)說糧價高漲是「邪惡投機客的惡行」,邏輯都如出一轍。

事實上交易糧食的投機者,並不是造成糧價走高的元凶,投機客的投機行為,只是反映人們對未來糧食供需狀況的預期。

人們預期糧食「未來」會短缺,投機者「現在」就買進糧食,反使得當前糧價因而高漲,消費者因此「現在」就節約糧食,以免「未來」糧食真的短缺時無糧可吃。 而糧價走高也誘使農人「現在」要擴大生產,以因應「未來」糧食生產不足。

換個角度看,投機者的作為,其實也讓人們提早因應,以減輕未來糧食不足真的降臨時,必會遭遇到更大痛苦。因此就有經濟學家艾智仁(Armen Alchian)認為,糧食投機者「不但不該受到懲罰,反而該頒獎給他們。」

不要鼓吹糧食自足!開放自由進口,商人想賺就會找糧

糧價走高時,常見的第二個錯誤政策,就是鼓吹糧食要自給自足。但香港的實際經驗,卻推翻了這些人的主張:香港幾乎沒有耕地,但該地除了二戰時被日軍占領那 幾年外,從沒鬧過缺糧。反而是有些糧食生產國,自己有糧食出口卻還出現饑荒,例如稻米生產國孟加拉,二十世紀就出現數次饑荒。

糧價走高引起的糧食安全問題,關鍵是確保糧食的穩定供應,從香港經驗來看,就是開放農產品自由進口,讓民營的商人處理,政府絕不設牌照或限制商人的數量。 這些糧食進口商想賺錢,他們平時彼此競爭,自會充分供應人們想要的糧食,就算有政治或戰爭風險,這些想賺錢的商人也會想盡辦法弄到糧食。

就如經濟學家張五常說:「世界上從來沒有一種供應,能比讓供應者賺錢的供應更可靠。」就算一國被制裁禁運糧食,也從沒見到能讓走私者賺錢的供應被完全禁絕 的。

況且,糧食不像石油、鐵砂這類產品,只限於少數幾個國家獨有,世上有無數稻米生產國,除了美國、加拿大外,亞洲各國更是稻米生產大國,柬埔寨更可一年三 穫,某些糧食「自給自足」人士擔心,沒有外國肯賣糧,這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事。

不要限制糧價上漲!高糧價反吸引更多人投入耕種

糧價上漲時,第三個常見的錯誤政策,就是政府禁止糧價上漲。

事實上更高的糧價,會吸引更多資源投入農產,不管是將其他用途的土地轉作農地,還是吸收更多勞力或設備來生產農作物,都會讓糧食供應量增加,這就紓緩糧價 高漲對消費者的衝擊。

但政府如果禁漲糧價,只會適得其反,讓這些原本可增加糧食供應量的資源,被迫移往它處,這樣缺糧的情況只會變得更嚴重。

西元四世紀時,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us)為了抑制物價上漲,立法限制最高價格,結果是賣家不肯按政府規定價格出售商品(因為按政 府定價出售會虧本),又怕暗地賣高價被舉發而掉腦袋,於是乾脆把貨架上的商品全撤掉,結果就是消費者根本買不到東西。

在法令頒布前,雖然價高,至少有錢還買得到東西,但政府一限價,結果就是人們什麼東西都買不到。限價的災難一至於此,實在值得現代那些想干預高漲糧價的政 府深思。

不要補貼生質能源!不當糧食更賺,變相推高糧價

第四個錯誤政策,就是政府補貼生質能源。事實上在○八年糧價高漲時,常聽到輿論批判「富國拿玉米做燃料,窮國無糧可吃,」但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卻是政府 補貼生質能源。

以全球補貼生質能源最力的美國來說,全球有一五%穀物是用來做生質能源,而光美國用的生質能源所需的農作物,就得花全球三千五百萬公頃的土地來種。

美國政府對生質能源的鉅額補貼,使業者認為把糧食用來做生質能源,比賣給人們吃還要划算。這就是政府「好心做壞事」的實例,透過補貼讓糧食的使用方式轉 向,結果被用來吃的糧食價格因此被推高。

事實上,補貼生質能源根本毫無道理可言:如果這東西未來可以賺錢,不需要政府補貼,民營的商人會自願去承擔短期虧損,但如果生質能源不能賺錢,根本就沒人 願意去做,政府再怎麼補貼,也只是在扶植一項根本不會成功的事業而已。

除了要避免以上的「人禍」政策外,確保糧食安全,還有一些積極作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改善運輸系統。

要改善運輸系統!運送便利,才能提升農民種植意願

運輸系統不良,是使糧食短缺更惡化的重要原因。一八六○年代,芬蘭因為農業歉收而發生饑荒,更嚴重的是地區嚴重失衡。照道理,政府可以把一些有餘糧省分的 糧食,運往缺糧的省分,但當時芬蘭的運輸條件極為欠缺,加上全國有將近十九萬個湖及十八萬個島,在這個支離破碎的地形下,缺乏運輸系統,要把糧食送到饑荒 區,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以致當時饑荒造成芬蘭十萬人餓死的慘劇。

芬蘭的例子可以當成非洲的借鏡:在非洲,可耕地面積占全球大約一二%,但其中卻有八成沒有利用。因為就算能種出農產品,要將它們運送到市場,也要負擔高額 成本,這是因為當地運輸系統極為落後: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國家,住家兩公里內有鋪設道路的鄉村人口比例,只有三分之一。因此,這些擁有大量耕地的 地區,應提升基礎建設,才是讓糧食增產的關鍵。

糧價危機看起來無可避免,如果能夠避免以上迷思與錯誤政策,即使糧價走高,也能夠將對人們的衝擊降到最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53

1959年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我寧願接受過度保守招致的懲罰 投資博客精選

http://xueqiu.com/3191943504/21680386

《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歷來是眾多巴菲特追隨者的經典學習範本,其中體現的大師投資理念值得投資者反覆研讀。本博客從4月11日起連載《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每日兩篇,期待能對投資者有所幫助。


巴菲特給合夥人的信 1959


1959 年股票市場的總體情況


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無疑是被最廣泛使用的指數,我們用它來描述 1959 年某種程度錯誤的情景。該指數從 583 漲至 679,年回報率為 16.46%。如果加上已經發放給股東的紅利,總回報率將達到 19.97%。


儘管這顯示了強勁的市場,然而紐約交易所中下跌的股票要多於上漲的股票數量,分別是710 比 682。無論是道瓊斯鐵路平均價格指數還是公用事業平均價格指數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


大 多數投資信託同工業平均價格指數相比,表現要差得多。Tri-Continental 公司,全國最大的封閉式證券投資公司,總資產達到 4 億美元,僅 僅獲得了 5.77 %的收益率。其董事長弗萊德-布朗(Fred Brown)在最近一次分析師協會中的演講中透露了該數據,並以此來描述整個市場特 徵。


「不過,即使我們喜歡我們的組合中的股票,但 Tri-Continental 公司 1959 年的市場表現 仍然令人失望。投資者的信心和熱情對 1959 年市場表現發揮了大部分的作用,對於訓練於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理念的投資經理來講很難琢磨。也許我們沒有 將我們的步伐調整合適,但是,我們認為這樣我們可以將風險控制在有限的範圍內,而這個風險是 Tri-Continenta 公司投資者的錢所可以承受 的。有一個限度的風險比投資的一個機構例如三大陸應採取與其股東的錢而且我們認為該組合是對未來年份的反應。」


馬薩諸塞投資者信託(Massachusetts Investors Trust,),是全國最大的共同基金,總資產十五億美元,在當年取得了約 9%的平均回報率。


你 們大都知道,我已經對股票總體水平表示擔憂好幾年了。迄今為止,這種謹慎看來還是不必要的。按以前的標準,新聞界普遍宣稱的藍籌股,其價格包含了大量的投 機成分,存在造成相應的損失風險。也許還有其他估值標準正在進化,將永久地取代舊的標準。但是我不這麼認為。也許我是錯的,但是我寧願接受因為過度保守而 招致的懲罰,而不願因為相信樹木將長至天空外這樣的「新時代」哲學觀點而造成的錯誤結果。後者的錯誤將可能給資本帶來的永久性損失。


1959 年的經營結果


在以前的信中我一直強調過,我建議使用新的考核業績標準來檢驗相對業績(相對於一般市場指數和流行投資信託基金),在下跌或盤整的股市中是否有好的相對經營結果,而在迅速上漲的股市中可能擁有不是讓人印象深刻的結果。


在 1959 年 我們很幸運地取得相當好的成果,六個合夥企業已取得了總體約在 22.3 %至 30.0%之間的收益率,平均是 25.97 %。這些合夥企業的投資組 合現在有 80%的可比較性,但仍然存在一些差異是因為獲取證券或現金的時間、支付給合夥人的資金不同。在過去的幾年中,沒有哪一個合夥企業持續地站在業 績的最前或最後。而當投資組合變得可比較時,合夥人之間的收益差異正在縮小。


總淨利潤基於經過收、付合夥人款項調整後的年初年終的市值差額。它不是基於實際已實現利潤,而是用於測量一年清算價值的變化。總淨利潤計入了付給合夥人的利息、分給總合夥人的利潤,沒計入營運費用。


主要經營費用扣除準則基於的是 Nebraska 無形資產稅法(Nebraska Intangibles Tax ),該稅額所有證券市場市值的 0.47%。去年,也就是成立的第一年,這種稅已經有效地執行。這樣也意味著我們失去了資產的 0.47%。


投資組合現狀


去 年我曾提到涉及各個合夥企業大約 25 %的資產一項投資,現在該投資已經上升到約 35%。這是一個非常大且非正常的比例,但我有強有力的理由。實際 上,這家公司是一個擁有約三十或四十其他高質量證券的投資信託基金。我們以保守的方法來評估該企業的價值,在資產價值的基礎上大打折扣的市場價格上買入。 目前我們是該公司的最大的股東,而其他兩個大股東也贊成我們對該公司的看法,我們預計有利於我們的情況很快就會出現(指該公司的合併),很可能就是今年。 我們的其他資產則被投資在被低估的或同時具有 WORK-OUT(合併、清算等預期)性質的證券上。


(上述資料來自網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47

中興巨虧:「衝動」的懲罰?

http://www.infzm.com/content/83077

中興通訊前三季度的巨虧,雖直接源自全球經濟形勢的惡化,但更多是公司累積問題的爆發。激進的市場策略,錯綜複雜的關聯交易鏈條,侵蝕了這家電信設備公司多年來在全球市場披荊斬棘獲得的豐厚成果。

2012年11月16日,中興通訊(股票代碼:000063)發佈公告稱,將出售持有的下屬子公司長飛投資股權,轉讓預計將為中興通訊增加投資收益4.5億至8.5億元,所得款項將用於補充營運資金,支持主營業務發展。這已經是中興通訊最近第二次出售子公司股權。

第一次發生在2012年9月21日,中興通訊與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廣東紅土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南京紅土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等10家投資者簽署協議,轉讓中興特種設備有限公司(下稱「中興特種」)68%的股權,為中興通訊增加投資收益3.6億到4.4億元。

兩個月內兩次出售子公司,中興最多可以在賬面上增加12.9億元收益,但這仍不能填平中興三季度形成的巨大「窟窿」。

根據該公司發佈的2012年前三季度業績報告,中興通訊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下降250%以上,虧損高達19.45億元。

這是中興自1997年上市以來的首次季度虧損。在業績預告中,中興把三季度出現虧損的原因歸結為四大因素:全球經濟不景氣及全行業發展放緩、低毛利合同在第三季度的集中確認、部分國際重大項目工程進度延遲及國內運營商集采模式對公司收入確認的綜合影響。

然而,這樣的說法,卻遭到了業內人士的質疑。中興內部的多名員工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中興巨虧,雖然有宏觀經濟的影響,但更多的,則是長久以來累積問題的爆發。

全球主要電信設備廠商業績。 (EG365❘/東方IC/圖)

上前線,打大仗

中興通訊的問題,其實早在2011年就已經露出端倪。

2011年底,中興員工意外地發現,往年按時發放的年終獎被推遲了。一些部門直到2012年7月份才拿到。而這筆錢還是中興賣掉其下屬子公司國民技術後換來的。

年報顯示,2011年,中興通訊拋售國民技術股票獲利8.64億元,幾乎佔了中興通訊利潤總額的40%。2012年中報透露,中興通訊僅持國民技術312.58萬股,持股比例只剩1.15%。

2010年3月,偏重於銷售和市場開拓方面的史立榮接替偏重於技術的殷一民,成為中興的新任總裁,這被外界視為中興戰略轉變的標誌。

與中興通訊的創始人侯為貴相似,殷一民以謹慎和穩健著稱,在其主政期間,中興遵循的是「現金流第一,利潤第二,規模第三」的原則。在一段時間內,這成為中興穩定發展的利器。但中興的速度也因此而受了影響。

在殷一民剛就任中興總裁的2004年,中興與其在國內市場最凶悍的對手——華為的差距只有2.1倍左右,四年之後,這一差距就擴大到了2.5倍。

面對與對手之間的巨大差距,中興必須加快步伐,追趕「大佬」。在此背景下,以銷售見長的史立榮被推到了前台。

史立榮從1993年開始就偏重於銷售和市場開拓方面的業務。1997年至2007年,負責中興整體市場工作。當年中興通訊的第一個海外市場巴基斯坦就是史立榮拿下來的。在中興歷史博物館裡,有一張史立榮1990年代隻身一人參加日內瓦ITU世界電信展的照片。

這位頗得侯為貴賞識的猛將2010年上任兩個月後,就在給「三層管理幹部的一封信」中,提出了「調狀態、定戰場、聚資源、打勝仗」的十二字方針,號召公司「上下真正起來有打仗的狀態」。他還提出了名為「大國大T(Telecom)」的市場戰略,即市場上緊盯大的國家以及大的運營商客戶,同時採取相對激進的市場策略,力求中興在相對短的時間內,成為全球前三大設備商——按收入規模計算,中興在目前的電信設備市場排名第五,按照業內的普遍觀點,只有成為前三的設備商才能生存。

據中興深圳研發部門的一位員工介紹,當時,史將產品經營部大量技術商務人員前移到營銷一線,加強一線「大國大T」的支持力量,一些本來在後方做研發的人員,甚至也被要求「上前線」。

這些舉措在初期確實帶來了一些效果,2010年,中興的合同銷售額首次突破千億元人民幣大關,進入了中國企業「千億俱樂部」的行列。

然而,好景不長。歐債危機的擴大,讓原來日子過得很滋潤的運營商也開始勒緊腰帶,收縮開支。全球經濟形勢的惡化給中興潑了一盆冷水。到了2012年前三季度,中興就出現了19.45億元的巨虧。

隱秘利益鏈

面對大幅虧損,中興管理層表示,將集體降薪一半,直至扭虧為止,「以表歉意」。

中興通訊2011年年報顯示,董事、監事以及其他高管從該公司獲得的年度報酬總額為2971.1萬元(稅前)。其中,董事長侯為貴的報酬為115.1萬元;史立榮的報酬最高,達到302.3萬元。

高管層的這一決定,被業界稱為「臥薪嘗膽」、「破釜沉舟」,表明了管理者與企業同甘苦的姿態和決心。然而,對比中興通訊的利益分配結構可以發現,降薪對公司管理層的薪酬影響,不過是「九牛一毛」。

在中興內部,一個公開的秘密是,中興的管理層已經形成了一個內在且隱秘的利益分配體系。這個體系,就隱藏在中興下屬的錯綜複雜的子公司、孫子公司、孫孫子公司中。

從中興的財報上看,上市公司中興通訊的最大單一股東是佔其35.2%股權的中興新通信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興新)。事實上,在1997年中興通訊上市前,中興新就是中興的全部。

而中興新的歷史淵源更為複雜:1985年,侯為貴帶著西安航天部的第一批「元老」到深圳創建中興半導體有限公司,主要股東包括侯為貴等中興創業元老、深圳當地的投資者和一個香港股東。香港股東撤資後,侯為貴重新註冊了一家「民營企業」深圳中興維先通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維先通)。其中侯為貴佔維先通18%的股份,其餘38名自然人股東佔有維先通82%的股份——他們均為現在中興通訊的元老級人物。

1993年中興「國有民營」改制,成立中興新通信設備有限公司,由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西安微電子技術研究所和深圳廣宇工業集團公司聯合控股(51%),「民營高科技企業」深圳市中興維先通設備有限公司參股(49%)並負責經營。

2001年,深圳市聚賢投資有限公司成立,創建者同樣是一群「中興骨幹創業員工」。其中「深圳市聚賢投資有限公司工會委員會」持股49.5%,其餘為個人持股。據媒體報導,當時的政策不允許在上市公司的平台上搞股權激勵,為了確保核心管理層以下2至3級骨幹管理者的穩定,侯為貴專門成立了這家公司,「相當於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搞變相的股權激勵。」

四年後,深圳中興發展有限公司成立,聚賢投資和維先通分別佔50%和40%的股權。它又開闢了另一條利益輸送鏈:中興通訊的利潤流向中興新和維先通,中興新的部分利潤再流向中興發展,再由中興發展向聚賢投資和維先通輸送利益——最終的獲益者仍然是中興創業元老和早期的2至3級核心員工。

聚賢投資的身影還浮現在諸如中興軟件、中興康訊、中興微電子、中興新宇、中興新地和中興國際投資等一系列依附於中興的採購和外包的關聯公司背後。中興通訊相當一部分運營成本被花費到上述關聯公司,而聚賢投資仍可從中獲益。

2012年6月27日,中興通訊發佈公告,將其下屬的中興和泰酒店投資管理有限公司82%的股權賣給了中興發展,作價2517.4萬元。有網友驚呼,深圳一套別墅,價格都高達上千萬元,而一個四星級的酒店投資管理公司(中興和泰官方網站顯示,目前其已經建成和在建的酒店有五家,均為四星級以上),其82%的股權竟然抵不上一棟別墅。更為離奇的是,在以如此低的價格賣掉股權之後,中興通訊反過來以4600萬元/年的價格租賃酒店,以9000萬元/年的價格採購酒店的服務(住宿、開會等)。

南方週末記者通過查詢工商資料得知,在此交易中佔盡便宜的中興發展,其背後的股東包括聚賢投資、中興新通訊、中興維先通以及洪波、彭燕兩位中興高管。而中興維先通的股東,則是中興另外39位高管,侯為貴、殷一民、史立榮等赫然在列。

裁員進行時

通過關聯公司掏空上市公司利潤,在中興日子較為好過的時候,似乎並不易被人察覺,而今,世道艱難,中興的危機因此而爆發。

中興長沙某研發部門的一位員工向南方週末記者介紹,三季度業績公佈前不久,中興內部即開始進行裁員。其所在的部門裁員比例高達20%,在其他部門,則在15%-30%不等。

這位入職兩年多的員工,自認為一直表現不錯,但在上個月,他的業績突然第一次被打成了C1——與華為分為A、B、C、D四級考核類似,中興考核分為S(優秀)、A(普通)、C1(直接淘汰)、C2(降薪)。

詳細瞭解之後,他才知道,原來公司規定,每個部門必須有一定的比例得C,而他,則不幸被攤上了。

對這樣的裁員方式,這位員工無法接受,一氣之下,他建起了一個中興員工維權群,幾天之間,這個群就滿了,他又接著開了第二個、第三個……

更慘的是中興2012年新招的三千多名應屆生,其中數位剛入職不久的員工向南方週末記者抱怨,還沒轉正,他們就被以「不合格」為由裁掉了。

不過,對於裁員,中興內部有另一個叫法——「結構性優化」。南方週末記者獲得的一份中興內部資料上,對「人員優化方案」的操作,有一系列說明,其中有一條特別強調:注重內部溝通口徑,「公司並非裁員,而是在做人員的結構調整和優化」。

在中興的利益分配結構中,底層員工基本被排除在既定利益格局之外。一位在中興手機售後部門待了五年的員工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他剛入職時,工資是5500元,年初離開的時候6000多元,「為什麼中興的員工狼性不如華為,這就是原因」。

據這位員工介紹,與華為相比,中興給員工的各種補助、住房公積金、社會保險和附加商業保險等福利基本都要縮水20%,由於業績不彰,與華為同一崗位的年終獎相差50%以上更是司空見慣。

對正在進行的裁員,許多進入裁員名單者表示無法接受。但是對中興來說,這似乎是目前唯一能夠自救的辦法。有研究顯示,中興通訊的業績受人力成本的影響同樣非常大,湘財證券分析師周明巍就做過一個模擬模型:以2011年財務數據為基準,選取一些TMT行業的典型公司與中興通訊一起比較發現,中興通訊受人力成本變化影響最大,若人力成本上升10%,中興的淨利潤將下滑62%。

2011年的年報顯示,中興通訊的員工為89786人,而剛剛公佈的2012年中報上,這一數字少了2806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138

懲罰外商削競爭力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30624/18309396

中國有競爭力排名榜,瑞士有競爭力排名榜,無論邊一個,香港與新加坡呢兩個小島,都會名列前五名,互爭雄長。近來不少人話香港競爭力下滑,響起警告,唔好搞佔中,唔好搞內耗喎。
競爭力有啲抽象,不易明白,記者G識得幾位日本女士,今年嚟咗香港讀英文,講起香港,竟然問嚇啲日本女生:「香港有冇競爭力呀?」日本女生嘅標準答案就係:「香港好到冇得彈,只係租金太貴,吃不消,如果租金有新加坡咁平,香港競爭力一定世界第一!」
咁好?請佢地詳細說明之,日本女生話:「租金就最貴,我地幾個人只係住得起銅鑼灣劏房,但除咗租金之外,衣食行平到我地唔信,搭地鐵可以轉西鐵去到元朗,車費不及在東京搭兩三個站,食飯喎,每日三四千Yen已經足夠,喺東京唔夠吃一餐,衣著周街係平貨,我地唔去買LV就唔會超支啦,總之我地愛香港,唔該業主減嚇租啦!一減租,香港競爭力包保彈升!」
講到住,係香港最大弱點,外國人長居香港,最怕呢樣,租金貴之理由當然係需求多,供應少,土地不足,政府政策不對頭之故,梁振英以為有效嘅辣招,正降低香港競爭力。施永青最近講加拿大宏利保險在九龍灣買大廈,作價45億,交印花稅3.9億,令宏利鬼殺咁嘈,加拿大商會代為出頭,向政府表示嚴重關注。新加坡處處同香港競爭為跨國公司亞洲總部,新加坡向外商提供稅務優惠,為外商外籍僱員提供國際學校學位,我地香港素來是憑一味低稅率吸引人地,優惠全無,好合乎市場原則,但無稅務優惠唔緊要,香港特區政府要向外商徵額外印花稅,形同tax penalty,就認真攞命。宏利在港已久,搬唔郁就話照俾BSD啫,初到亞洲嘅外商,點肯制呀,選地區梗係以新加坡為首選啦。香港寫字樓租金已經高過新加坡大約五成,加埋買樓印花稅,外商實在搵唔到理由來港買樓設立地區總部。梁振英政府就似乎冇乜謀臣,但行政會議成員周松崗、查史美倫兩人極具國際視野,佢兩位有冇提醒梁特首呀?還是梁特首充耳不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155

可懲罰惡質廠商 無法保障消費者 食管法三年修五次 仍有三大缺憾


2014-12-01  TWM

頂新案促成《食管法》再度修正,從罰則加重到舉證責任都已改進,雖能解決部分食安問題,但專家、立委卻憂心指出,新法仍有三大未能修正的缺憾,食安危機仍然未能解除。

撰文‧何欣潔

十一月十八日,立法院三讀通過《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簡稱《食管法》),這是今年以來第二次修正,也是近三年內第五次修正,足見每次修法都無法徹底解決問題。若為剛出爐的修正案下結論,可謂「惡人可以得到惡報,但好人仍無法得到保護。」過往《食管法》最為人詬病之處,就是罰則太輕,與黑心食品的高額利潤相比,罰單顯得微不足道。本次修法後,罰則的確大幅提高,若廠商生產食品中含有害違法添加物,或涉嫌以廉價食材摻偽假冒高價食品,足以危害人體健康者,將加重刑期,從修法前的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改為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若致人於死,可被求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最高二億元罰金;對黑心公司法人,最高可開罰二十億元。

新概念:追討「不法利得」此外,這次修法也導入「不法利得」概念,除了違法所該付出的懲罰代價外,販賣黑心食品所得,也可被追回繳入國庫。以頂新這次黑心油事件來說,《食管法》修法前最高只能罰到二千萬元,但修法後,罰金加上不法所得繳回,就可能達到數億元。

最後,修法也讓訴訟過程中的「舉證責任」反轉。消基會曾代替消費者向塑化劑廠商求償七十八億元,這個團體訴訟案在去年宣判,就因法官認為消費者無法證明健康有損,甚至有廠商僅被判賠九元。

舉證責任反轉,即是由過往要求消費者負責證明自己健康受損,改為「廠商必須證明產品無害」,或已在生產過程盡一定的注意義務,讓消費者能在訴訟時減輕舉證責任,較有可能循法律途徑實現市井小民的「食安正義」。

不過,從食品安全角度來看,部分專家與稽查員持續悲觀。

台大公衛系教授吳焜裕指出,僅靠嚴刑峻罰絕不足以解決問題,台灣食品問題若持續缺乏風險管理、事前預防的觀念,恐怕還是會產生食安漏洞。

參與修法的立委尤美女也指出,雖然修法可懲罰惡質廠商,但卻無法賠償消費者、保護吹哨者(檢舉人)。

缺憾一:對吹哨者保護不力從過往多 次經驗可以得知,食品安全的魔鬼,往往藏在公司經營的細節裡。如果沒有類似「屏東老農」或「資深員工」等知曉內情的角色出面爆料,檢調恐怕查無不法證據。而屏東老農不敢出來領獎金,就知道民眾不信賴政府可以保護吹哨者。

但新法中,僅規定「公務員」對於檢舉人的身分資料應保密,否則將依法追究刑事及行政責任,法條規範太過模糊。

修法前夕的「立法院黨團協商結論」第十項可見,原本欲給吹哨者的保護與獎勵,還有更詳細的規定,如「受理揭發機關、單位及權責機關對揭發者之姓名、年齡、住居所等足資辨識其特徵、身分之資料及揭發內容應予保密」,但最終修法結果卻僅將這些規範寫入行政規則,位階不夠,留給不肖公務員太多洩密的空間。

「各地方政府當然都有跟廠商關係良好的基層公務員,你規定越模糊,他越好通風報信。」不願具名的資深稽查人員表示。除非原本就抱著徹底離開食品業的打算,否則幾乎沒有員工願意出面檢舉黑心老闆。

缺憾二:食安基金無代償制新版《食安法》雖然有助於消費者提起團體訴訟,但尤美女不滿地指出,團體訴訟曠日廢時,勝訴之後,又必須面對廠商可能已倒閉、消費者債權排序在銀行之後的問題,恐怕求償無門。

立委提案中原有設計機制,在消費者團體訴訟勝訴後,食安基金即預先代墊、賠償給消費者,再由國家向廠商進行代位求償,最後卻未能通過。

缺憾三:食安資料庫仍不足林口長庚毒物科醫師顏宗海批評,食安受害者認定不易,台灣相關研究又不足,甚至也很難證明對人體造成的傷害,「法條是訂得很漂亮,但恐怕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吳焜裕說,與其不斷修法提高罰則,他建議仿效日本的食品安全委員會,再修法組成獨立「食品安全委員會」;另向美國看齊,建置食源性疾病調查資料庫。

前者以獨立專責機構,防範黑心產品於未然;後者則可以透過長期的研究,釐清食品中的有害物質究竟對人體造成多少傷害,「否則《食管法》再怎麼修,廠商只要主張消費者的慢性疾病與他無關,一切都是枉然。」《食管法》修法後,黑心廠商最重罰20億4大重點 修法前 修法後沒收不法利得,最高罰20億元 罰金最高為2000萬元 法人罰金最高可達20億元適用一事不兩罰原則,罰金恐抵銷罰鍰 以不法所得概念將廠商財產沒入、追繳國庫,不再縱放舉證責任反轉,業者須舉證 消費者負舉證責任,敗訴機率高 廠商負舉證責任,消費者較易勝訴飼料與食用廠不得在同一廠區 廠商可在同一廠區經營食用與非食用產品 食品與非食品工廠分廠分照比照義美,大型食品業者要設實驗室 無規定 上市上櫃、一定規模食品業者設實驗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383

韓國擬立法懲罰行為不當的“繼承者們”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2/4576713.html

韓國擬立法懲罰行為不當的“繼承者們”

一財網 盛媛 2015-02-16 13:03:00

“堅果門”在韓國引發的眾怒令韓國議員建議立法懲罰那些行為不當的“繼承者們”。

“堅果門”在韓國引發的眾怒令韓國議員建議立法懲罰那些行為不當的“繼承者們”。

本月提交給韓國國民議會的一份議案正式被定名為“大企業倫理管理特別法”,但也被稱為“趙顯娥法”。該法案建議,韓國財閥家庭成員一旦被判刑,至少5年內禁止該成員繼續在自家公司工作。

趙顯娥,大韓航空董事長趙亮鎬長女 圖片來自網絡

嚴格

趙顯娥是近來被韓國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堅果門”事件女主角,現年40歲,是大韓航空董事長趙亮鎬的長女。

去年12月5日,身為大韓航空分管客艙服務副總裁的趙顯娥搭乘自家公司的客機頭等艙,從美國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飛往韓國,在飛機離開登機門滑行途中,一名乘務員為趙顯娥遞上了整袋堅果。這惹怒了趙顯娥,因為按照頭等艙服務規定,堅果應該放在盤子中。趙顯娥態度囂張,甚至命令飛機返回登機口,勒令乘務長樸昌鎮離機,致使航班延誤。

“堅果門”令韓國民眾震驚,掀起巨大的譴責浪潮,尤其是對“繼承者們”的指責一浪高過一浪。

趙顯娥受到了包括非法變更客機航路、暴力威脅航空安全、恐嚇以及妨礙公務等多項指控,12月被判處一年監禁。有法律專家認為這是很重的判決。

在早先的有些案件中,韓國一些財閥家庭成員在觸犯法律後被高調赦免,免於牢獄之災,然而最近被定罪的財閥高管越來越難以避免被判刑並監禁。

去年2月,韓國最高法院對涉嫌挪用數百億韓元公款的SK集團會長崔泰源維持二審判決,判其4年有期徒刑。他涉嫌將SK集團子公司出資的465億韓元騙到國外用於投資期權,在一審被判處4年有期徒刑,被當庭羈押,二審維持原判。其弟SK副會長崔再源則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6個月。

而在2007年,韓國現代汽車集團掌門人鄭夢九因挪用公款等罪名被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判處有期徒刑3年,不過首爾高等法院在重申判決中判處其有期徒刑3年,緩刑5年,並進行300小時社會服務,得以了結。

憤怒

“我希望最近趙顯娥的案子創造了正確的環境,達成共識。”前述法案發起者、韓國執政黨新國家黨議員金永南說,有人呼籲采取系統工具監督財閥家庭成員的不當行為,阻止他們僅因為親屬的身份就能參與企業管理。目前尚不清楚該提案能否在議會通過,當前韓國國民議會由親商的新國家黨控制。

韓國財閥遊說集團韓國實業公司聯盟負責人申素勛認為提高企業透明度和道德標準是積極的,但議案似乎是將企業作為了公眾利益團體。“似乎就像通過讓公眾參與來監督企業。”他說,“這看似過分了。”

據韓國新聞基金會最近的一項調查,有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認為那些地位特殊的人行為不當在韓國是一個廣泛存在的問題,而頂級財閥家族最可能要對此負責。在“堅果門”發生前,韓國電視劇中就常出現辦公室中上級對員工頤指氣使、缺乏尊重的劇情,而韓國觀眾對此也已經習以為常。

有韓國公民組織稱,收入不平衡逐漸加劇了這種情況,近年來政府政策旨持續幫助財閥集團加強經濟地位。“不一致的政策在令財閥受益的同時,普通人失去了工作。”該組織稱,“人們越來越憤怒。”根據韓國企業經營評估機構ceoscore去年9月的數據,韓國10大財閥資產5年增長超過50%,達到約1240萬億韓元。而“堅果門”女主角趙氏家族資產達36.8萬億韓元。

編輯:仇芳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494

西绪福斯的惩罚:希腊人的狡黠,政改的变数,以及港股的危与机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806

西绪福斯的惩罚

希腊债务谈判破裂,希腊面临本月底无法偿还IMF16亿欧元债务的信息,这两天再次成为全球政经头条,并不出意外地把全球股市都很优雅地砸了个坑。

 

希腊神话中有一位著名的悲剧英雄西绪福斯(Sisyphus), 他是科林斯城的国王。西绪福斯拥有卓尔不凡的才智、对生命的激情以及对天神的轻蔑。他用智慧和计谋反抗命运,藐视天神,并一度绑架了死神,让世间没有了死 亡,但也因此遭致天神的惩罚。诸神处罚西绪福斯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可是,每当他把沉重的巨石快推上山顶的时候,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

 

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不断重复、永无止境,用尽心力却一无所成。

 

2008年 金融危机以来,希腊这个南欧弹丸小国几乎就成了那块令欧洲乃至全球资本市场恐惧甚至绝望的石头:如同一个不甘寂寞的过气明星,希腊人将会债务违约、将会破 产、将会退出欧盟的信息隔三差五就会蹦上全球政经头条。关键,你还不能无视它,因为每次这个信息蹦出来,都会对全球政经,尤其资本市场产生立竿见影的冲 击,无论是欧洲自己,还是远隔万里之外的香港,甚至是经济已经明确走出危机泥沼,看起来身体倍儿棒的大个子美国人(关起门来自个玩的中国A股市场几乎是唯一一个对希腊人免疫的市场)——如果不信,你去看看昨天希腊债务问题谈判破裂后全球股市的表现就知道了。

 

IMF、 欧洲央行、欧盟、以及欧洲各国政府、央行殚精竭虑各出奇招希望能帮助希腊人走出危机泥沼,解决债务问题,每当努力看似已柳暗花明,但都是转瞬波澜再起。希 腊问题就如同一列进入隧道的火车,每次前面出现光明,都会引起大家的欢呼,但最后发现不过是对面交错而来的另一列火车而已。

 

希腊:打开潘多拉盒子

希腊拥有悠久灿烂的文明,也创造了无数栩栩如生的古希腊神话人物,潘多拉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对普罗米修斯盗火到人间的惩罚,宙斯用粘土做了第一个女人潘多拉(Pandora)送给人类,同时送给人类的还有一个魔盒。当潘多拉打开魔盒时,人世间的所有邪恶——贪婪、虚无、诽谤、嫉妒、痛苦等等均被释放出来,唯有希望,被她关在了盒子里面。

 

与神话故事不同的是,这次不是潘多拉,而是希腊自己一直在尝试打开那个魔盒。希腊表面看像个不听大人话的任性的孩子,但实际是想得非常清楚明白的。为了政治的需要,齐普拉斯这个出生于1974年的帅哥将希腊的民不聊生归咎于此前与欧盟、欧央行、IMF三方巨头签订的拯救协议。希腊的目的很简单,既要把身上的帐赖掉,同时还能留在欧元区。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敲诈与耍赖,因为希腊知道自己的无序退出造成的连锁反应足以胁迫欧盟让步。欧盟对此当然会怒不可遏,但,也无可奈何。

 

没 有想明白的是欧盟。希腊退出欧元区到目前还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即使希腊这个月底真的还不上钱。因为,希腊退出欧元区对双方是“双输”的情景。希腊退出并 使用自身货币,势必引发货币贬值和国内严重的通货膨胀,加上政府刺激政策难以短期奏效,希腊国民的短期福利损失将是巨大的,长期也未必看到希望;而退出对 于欧盟国及银行业、IMF预计将承担几千亿美元的损失,同时还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连锁反应。无论多么委屈,为希腊埋单并将其留下几乎是欧盟唯一的选项。表面的吵闹实际上只是谈判双方互相博弈以争取利益最大化的做法,只是全球金融市场成了这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与陪绑者,包括患了软骨病的香港股市。

 

但,格隆想提醒大家的是,我们始终不要忘记了,潘多拉的盒子里还有希望。

 

 

欧洲问题核心:还是貌合神离的政治问题

与 其说希腊欠债的当爷,胡搅蛮缠并绑架欧洲和全球是个近乎无解的问题,毋宁说欧洲自身才是个无解的问题。大一统的货币与分灶吃饭的财政从一开始就是个无法弥 合的问题,尤其是当各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政府的背景下。欧洲问题其实根本可以不用发展到今天几乎无法解决的严重程度。从大的逻辑上说,如果把希腊看做中国的 一个偏远穷省,该省经济出问题,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扶持手段可以轻松解决,早点动手就好了。但现实情况是各家自扫门前雪,经济危局不发展到火烧自家眉 毛,政治家就宁可视而不见,小病最终也会拖成不治之症。欧洲这次想找到一艘诺亚方舟全身而退的几率基本已微乎其微,上周欧央行行长德拉吉明确表示不会为了 希腊而出台任何宽松政策,按他的说法 "货币政策无法解决本应该由欧洲政治家来解决的问题"

 

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种托辞,他只是需要把杀手锏留在希腊人真的兔子跳墙的时候。

 

欧洲人永远不会忘记当年把一战后的德国逼到角落里的后果。所以,这次那些西装革履的三巨头谈判代表们不会任由事情恶化,他们需要的只是敲打敲打希腊人,甚至不排除双簧苦肉计,给债主们(尤其德国人,在希腊2400亿欧元解困金里,德国人是最大出资方,远超法国、意大利等国)一个交代:你看吧,打也打了,逼也逼了,弄死了人家,谁也没好处。

 

 

港股:受惊后的机会

全球几乎所有风吹草动都会殃及港股,这次万里之外的希腊人准备不还债也没有例外,立即无比默契地跟跌(当然,不完全怪希腊人,还有韩国人引进的Mers、政改等敏感因素),以致有格隆汇朋友抱怨“香港股市真是个变态的市场”。

 

老 实说,香港股市确实是全球资本市场的一个另类:主流资金来自欧美,上市公司主要来自大陆,制定游戏规则的监管者则来自香港本土。这种参与各方的互相割裂导 致一种“鸡同鸭讲”的局面,各方对同一种信息与市场情势的理解与判断可能会天壤之别。也正因为参与各方来自全球完全不同的区域,因此对香港市场而言几乎有 推不完的石头。除了隔三差五就蹦出来折腾一番的希腊是其中一块外,近在咫尺的大陆,乃至远隔重洋的欧美都是随时会滚落的石头。至于所谓郑少秋剧本面世的丁 蟹效应,或者 Sell In May、五穷六绝七翻身的魔咒,都不过是这些石头的滚落效应而已。

 

政 经危局是一回事,投资其实完全是另一回事。我们也许无法确知政改危机何时能真正过去(其实格隆的观点很明确,政改投票过与不过,于投资而言已经远没那么重 要了),也无法判断那个曾自豪地对美国人说“我们的祖先在研究哲学的时候,你们的祖先还在树上荡秋千”的希腊到底会否离开欧元区并引致连锁反应(老实说, 格隆希望它明天就离开,鞋子落地时我们才会知道,不过如此),但我们至少能知道目前香港股市是全球所有股市里(除了奇葩的俄罗斯)估值最低的市场,恒指动 态市盈率才11倍出头,在政改、希腊人违约等恐慌石头滚落与市场做空力量的诱导与裹挟下,市场不排除再下台阶的可能,但这种时候正是长期资金的入市良机,尤其是我们考虑到中国转型与资本输出的大背景下,君不见71日基金互认就开始实施?

 

用投资学术语阐述,就是在这个位置买入,3-6个月后赚钱是大概率事件。

 

如果把我们的投资视作一个类似西绪福斯惩罚的爬坡过程,则石头的滚落会随时发生且无止境。此时我们该做的是张开耳朵,仔细聆听大陆那边正规军集结号的声音,同时睁大眼睛,细致观察石头滚落砸坑的位置与深度。

 

技术派人士此时才会绝望地闭上眼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891

讀書劄記150702規訓與懲罰(三)時間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7/02/%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702%e8%a6%8f%e8%a8%93%e8%88%87%e6%87%b2%e7%bd%b0%ef%bc%88%e4%b8%89%ef%bc%89%e6%99%82%e9%96%93/

讀書劄記150702

規訓與懲罰(三)時間

譚復生執筆

 

我們看過規訓在 「空間」和「人體」這兩個層面皆有其性格,就可以推想得到規訓作為一種透過操練人體建立“服從–功利”關係的方法,在「時間」層面之上定必有其性格。而規訓在時間中的性格是:「創生性」。創生性,就是在整個規訓過程中,如何透過規劃受訓者的時間進程,確保最大的效用累積。***

 

為了達到訓練成效的有效累積,如何充分利用每個人的時間,以及如何把有用的時間組織起來,就成為了權力機構的考慮重點。充分利用每個人的時間,就是透過便於使用和可控制的方式,訓練每個人,令他們的肉體深深投入其中、精力得以充分地使用、能力得以高效地磨練。把有用的時間組織起來,就是以訓練內容的要求,對於不同訓練活動的先後次序與及跨時度的有效組合,確保受訓者隨著時間經歷,累積的能力有效提升。

 

要做到這些效果,權力機構要做四件事情:第一,把規訓流程割成不同級別,分隔水準差異的人群;第二,把規訓活動分解成簡單因素的序列,成為可以脫離個別導師而獨立存在的指令系統;第三,高度控制規訓活動的時間進程,以考核受訓者的表現高下;第四,按照受訓者在系統中的位置,決定操練內容。

 

首先,「分級規訓」令管理人員的工作變得更有針對性,減少無謂的協調工作。以軍校為例,它把新兵和老兵分而練之。這樣,在安排訓練活動的時候,更能針對新老士兵的特性。假使新兵老兵混雜在一起訓練槍術,新兵在學習初步掌握槍械的時候,老兵便無所事事;反過來說,練習槍戰應對的時候,老兵忙於鍛鍊,新兵卻無所適從,於是時間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對於整個規訓系統而言,這顯然是效能不足。

 

其次,把規訓活動變成獨立於人的規條存在,管理人員只需要按照規條下達指令和評核績效,就可以確保規訓活動有效進行。

以軍操為例,「操典」明文規定所有細節,這樣就避免了士兵過度依賴模仿教官的示範,造成不同教官帶出來的隊列風格有所不同,到了戰場時全軍難以協調。再者,士兵可以根據操典的明確要求時刻比對校正自己的動作,而非跟著教官個別的、甚至是含糊的指令作業,因而無法確認自己的行動是否符合標準。操典顯然能更充分地使用學習時間。

而且,操典由專家制訂,考慮到人體、戰爭的需要、以及訓練時有可能出現的心態和行動方方面面的知識。用操典把受訓者從個人馴服成為整體的部分,比起依靠眾多水平參差的教官的個人經驗,顯然更能做到高效的時間累積。

 

三者,權力機構把時間進程劃分得越細緻,對於受訓者的活動細節控制得更嚴密。

以紀律團體如童軍為例,教官訓練隊伍的時候,拿著鐘錶衡量受訓者能否在指定時間內完成所有動作而不出錯,監看隊伍完成動作的時間,看出表現不佳隊員的弊病,進而確認是否需要對操練加碼,或者作出糾正。活動時間劃分越細緻,管理者確認和糾正隊伍行為的次數就可以越多,時間累積就越有效。

 

同時,透過控制時間來進行考核,能讓權力機構確認規訓的成效和進度。嚴密的時間控制也能確認隊伍是否達到標準,而且從中區分出隊員的能力高下。

 

最後,按照受訓者在系統中的位置,決定操練那一系列的內容,能讓權力機構適當地安排受訓者的操練內容。權力機構把規訓內容細分為不同系列的訓練活動,對應不同等級的受規訓者。然後把他們用級別、資歷和水平加以劃分,安排對應的活動。這種方法背後的理念,就是假設人掌握技術的過程有著階段性,對於不同階段的人而言,這些技術的難度各有不同,所以需要循序漸進的教育和操練。

 

最初,這種方法只是運用在軍隊裏,後來,被廣泛應用到不同的社會範疇,學校便是一個例子。以現今香港的中學為例,它把學生分為初中和高中,都是為期三年,每年又細分為兩至三個學期不等;而且把要掌握的知識分科而治,每個科目都有教科書,每本教科書都劃分成若幹單元,單元以下再劃分成章節。而每個單元、每個章節都有編碼。綜合各級教科書,不難看出總體知識按著難度向上遞增的關係。

 

這讓教師更容易因材施教,因為系統已對學生的水平高下做出了分類,也對授課內容做出了分類,對於不同類別之間的關係也有了明文列出。對於學生而言,按照權力機構(也就是教育局)的要求進行有效的時間累積(也就是知識累積)更加容易;同時也降低了對於授課內容的不確定而需作出的資訊搜集。

 

總括而言,權力機構透過受訓者和規訓內容的級別劃分,明文列出規訓條例,高度控制時間和進行考核,細緻列出規訓內容和受訓者之間的層級關係,令整個規訓運作超脫執行者而存在,確保受訓者做出有效的時間積累。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

時間裏面總是充滿著對活動成效的高度控制,這就是規訓的第三重性格。

 

 

《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 (1975) 傅柯Michel Foucaul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878

讀書劄記150625規訓與懲罰(二)身體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6/25/%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625%e8%a6%8f%e8%a8%93%e8%88%87%e6%87%b2%e7%bd%b0%ef%bc%88%e4%ba%8c%ef%bc%89%e8%ba%ab%e9%ab%94/

讀書劄記150625

規訓與懲罰(二)身體

譚復生執筆

 

在《讀書劄記150619規訓與懲罰(一)空間》文章中,我們知道Def.「規訓」是一種用操練人體,建立“服從–功利”關係的方法。

規訓除了在「空間設計和使用」上勾勒出權力關係,其實還有另外三重性格。規訓的第二重性格是:有機性。Def.「有機性」就是透過對活動內容的安排,令人的身體全面馴服,變得訓練有素。它本質上是 “行為主義”的。

 

全面掌控身體的做法有兩個:第一個是指定“行動和時間”的關係;第二個是指定“行動和肉體”的關係。****

前者,可視為權力機構對於規訓對象的行動節奏的掌控,透過操典和時間表予以定型。後者,可視為權力機構對於規訓對象的肉體的馴服,包括姿勢動作與及技術作業。兩者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達致高強度的操練效果,在最短時間內掌控受訓者的身心。***

 

在指定 “行動和時間”的關係上面,權力機構會利用「時間表」來固定受訓者的生活方式。修道院、軍隊、學校等規訓機構莫不如是。它們透過設立覆蓋全日的作息表,規定了受訓者從早到晚各項活動。在西歐,最早製作時間表的是修道會,用來規定教士的日常活動,以及教徒前來禮拜的行動節奏。

 

設定時間表有三個要點:安排活動、規定節奏,與及調節週期。*** 定下了時間表,個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基本上也就固定了。

學生最熟悉的莫過於學校,課程表規限學生們在大部分時間裡進行學習,問題只是學習內容有所變動。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到,時間表的作用是讓權力機構針對受訓者的基本生活訂出框架。***

 

權力機構也會透過律則條文,掌控人的行動節奏。

軍隊操練便是個好例子。十六世紀北歐發明了用「操典」來令士兵培訓標準化,操典對士兵的具體行動作出詳細而清楚的描述,教官以此來量度士兵的表現。有了操典,新兵不再單純依靠模仿老兵的舉動來進行學習。

以 “集體步操”為例,規定了舉步的次序,完成的跨時度,以及步伐的幅度,乃至踏步時身體其他部分的動態,都具體地以圖示的方式標明在操典上面。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行動被分解成各個 “向度”,身體被拆解為四肢和關節,運動的方向、作用、時間,都被嚴格地規限起來。不同行動的連接也是如此。

 

T h. 肉體在習慣行動節奏的同時,也在潛意識上接受了背後的權力關係。*****

於是,我們看到把人的肉體變得訓練有素,就是規訓活動追求的成效。所謂 “訓練有素的肉體”,就是 權力機構要求的技術和 規訓對象的肉體深深地契合,形成極度高效的運動機制。****

 

這裡有兩個層面:第一個是姿勢和肉體的關聯;第二個是肉體和工具的連接。那麼,這兩者是如何做到的呢?

 

把姿勢和全身關係訓練成最佳聯繫,是規訓活動的第一個目標。這種運動機制在不斷操練下變成 “習慣”,讓人從有意識地接受,進而無意識地反應。***

同樣以步操例,訓練進程有特定的規定和要求,確保一聲令下,前進轉向都能步伐一致、隊形整齊,保持最高的運動效能。在過程中,人的肉體和整套組織技術深深地契合,不但效能高,紀律性強,而且把技術要求化為習慣,即使事出倉猝也能馬上應用出來。

 

把肉體和工具訓練得極有默契,是規訓活動的第二個目標。

以警隊為例,就是透過規條、時間表、教官督導訓練警員人槍合一。在受訓過程中,學員要熟悉槍械的結構;學習怎樣接收指令正確使用槍械;使用槍械時,應該保持怎樣的心態,身手眼如何協調才能命中目標,動作更要乾淨俐落。透過灌輸技術,權力機構把 “權力關係”深植在學員體內,此後每當接到指令,就能不假思索做出設定的反應。

 

經過規訓,團體就能有效地運用時間。嚴格規訓和一般的課堂學習或學徒訓練大不相同。規訓透過律則和時間表,積極安排活動、嚴格指引、反復操練,激發受訓者的潛能,使其極度投入,變得訓練有素。相比之下,規訓的成效更加顯著。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

規訓的第二個性格,就是透過活動對人體作出高度操控,把權力關係和技術一併植根在肉體裏面。

 

 

《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 (1975) 傅柯Michel Foucaul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882

讀書劄記150619規訓與懲罰(一)空間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6/19/%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619%e8%a6%8f%e8%a8%93%e8%88%87%e6%87%b2%e7%bd%b0%ef%bc%88%e4%b8%80%ef%bc%89%e8%a6%8f%e8%a8%93%e7%a9%ba%e9%96%93/

讀書劄記150619

規訓與懲罰(一)空間

譚復生執筆

 

《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 (1975) 傅柯Michel Foucault

 

何謂〈規訓〉?

怎樣才能把一個 “個人”馴服為有效的 “整體” 的一分子,以達到某些社會功利目的呢?那麼首先就要控制這個人。而控制人的行為,若非透過征服其大腦,令他死心塌地跟隨信條做事;就是透過控制其身體,令他不得不這麼做。而「權力」往往透過作用在身體之上來實現。

那麼各種權力踐行的方式之中,最有效的方式是什麼呢?「微觀權力學」大師 傅柯對此給出了答案:規訓。

 

Def.「規訓」是透過對人體的訓練,建立一種 “服從–功利”關係。為了達到某種功利目的,權力機構透過不斷操練人的行為,形塑 受者成為訓練有素的肉體,嚴守紀律,唯命是從。它對身體的控制落實到 表情、姿勢、速度、動作幅度…..等細微之處,力圖建立一種 “運動機制”, 並且強調這機制的效能和內在組織方式。在這個過程中,不單只控制人做什麼,更高度控制人怎樣做。 ***

最顯而易見的規訓作業就是軍隊了,一聲令下,人馬肅然,正是規訓之功。

 

規訓強調的是對活動過程中各種細節的掌控,而非單純註重其最終結果。 透過把握各種細節,它在怎樣控制和使用人員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環環相扣的組織方式。對應著活動執行本身,指導行動的是 知識、技術、方法,反映實況的是描述和數據,具體的應對就是方案。按照對活動的控制和劃分,規訓有四個面向。

 

本文先說〈規訓空間〉.

Def.「規訓空間」指的是如何在空間分配和應用上面控制人的行為,對應的管理技術就是製作圖表,以及按照圖表行事。****

空間分配有四個特色:空間 1.對外封閉;  2. 按照預設秩序分割;  3. 按照不同用途分類;  4. 空間中的人員具有流動性。

 

(1)「場域封閉」表明整個團體被權力機構高度控制。

最佳例子就是軍營,裏面的軍人和外面的平民不得隨意出入。軍營的設立本是為了長期訓練軍隊的作戰能力; 同時也為了分隔軍民,以免軍人恃強淩弱,欺壓平民; 更是為了控制軍隊的財務開支。對外封閉反映出規訓團體高度控制的性格,一般只有最嚴厲的團體才會有這樣的空間佈局。

 

(2) 按照預設的社會秩序劃分空間,並且在空間設定上面反映出內部權力結構

課室為例,設定了座位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上課的時候,所有學生都坐在固定的位置上面,面向老師,一般而言可以溝通的對象最多只是身邊的某些同學。而老師卻直接面向所有學生,相對的行動自由也多得多。老師有權與課室內任何人溝通,反映他在社會秩序中佔有高階地位。

有關出席登記、座位安排、與及監督、評估、裁決 學生的業績和操行表現上面,均有表格可資應用,掌控權完全落在老師手上。

 

(3) 按照不同用途分類空間,有利於團體作業。

就像醫院,醫院的規訓對象是病人和醫生。病人送院後馬上要做身份確認,所以就有接待處負責進出登記,填寫表格,蒐集資料,以便決策層作出分析,從而粗略區分病情輕重,決定就醫的優先次序。然後是病房,裏面往往只有床和簡單的信息渠道,如電視機。 醫療室則是另一類空間,在其內部,藥物室和財務室位居中央,照應八方,被視為至關重要,分別由醫療和行政部門掌管。

 

(4) 空間中的人員具有流動性,那就可以鼓勵局中人向著權力機構指引的方向發展。****

學校為例,有著年級序列,校方脅逼學生的終極武器就是留級。學生身處的級別、課室、座位,其狀況也暗含高下之分,最明顯的莫過於劃分精英班和普通班了。在空間中展示學生相對地位的常用辦法還包括在壁報版上貼出成績總表。總表把同班級的學生按照成績明確地排成序列,最高分的放置在最頂端。學生的地位隨著績效不斷浮動,這鼓勵他們往求學的方向前進。

 

有了空間設計,統治階層就可以透過表格統計來控制人群。「 表格」作為抽樣調查的手段,是統治階層瞭解現實狀況的方式,也是進行分析和決策的根據。****

它和自然分類法很不同。自然分類法是以事物本身的特徵來把事物分類,就像把人劃分為男人和女人。而表格則以不同的因素為主軸,觀察某些因素變動以後,另一些因素會不會有所改變。這恰好是控制的依據,正如從成績和出席率的相關統計上面,可以看到出席率對成績的影響。

 

〈總結〉

規訓要得以執行,首先要從人們所身處的空間上著手,控制人的活動範圍。

最為嚴格的情況就會設立封閉式空間,區分規訓團體和社會。空間設計嚴謹地按照社會秩序劃分,體現了人員間的地位分配。而空間用途往往反映規訓團體的作業流程,也是不同部門的功能所在。最後,規訓團體內部有社會流動性,鼓勵受眾往著特定方向發展。而表格就是統治階層用來控制局面的依據。

 

空間裏面總是充滿權力關係,這就是規訓的第一個性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8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