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黃偉康 VS 歐陽風- 中國仁濟醫療(648)


今早,我看都市日報見到黃先生寫中國仁濟醫療這隻股,其文如下:


黃偉康

灝天金融研究部主管

昨天二十大升幅股份中,五隻股份的名字有「醫」字,原因是中國宣布醫改,3年內投入8,500億元人民幣。中國推行醫療改革,沒有甚麼值得質疑的地方,但昨日急升的「醫」股,是否可以受惠於中國的醫療改革?前路似乎十分崎嶇。

先談中國仁濟醫療(648),前身為軟庫,原本從事金融服務及成衣製造業務,而有關業務,已於07年12月31日停止營運,可以反映出集團發展醫療業務的決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602/LTN20060602016_C.pdf



不過,仁濟醫療上次嘗試轉型,是於06年進行,當時集團計劃以4.54億元,透過收購神州風采諮詢上海、黑龍江、海口、重慶及在線共5間顧問及服務公司,希望進軍內地彩票市場。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724/LTN20060724076_C.pdf


但不足三個月後,集團擱置大部份收購計劃,最終只以7,000萬元,增持神州風采諮詢30%權益;而更令人意外的,是集團在9個月後以1,500萬元,出售有關業務20%權益,雖然集團從而獲得493萬元之收益,惟短短一年間,集團在進軍內地彩票業務的策略上,出現如此多的變化,難免令人擔心集團在醫療業務發展上的持續性。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922/LTN20080922547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115/LTN20090115199_C.pdf

事實上,集團在去年9月亦曾宣布,擬以11億元收購內地醫療設備公司MASEP全部股權,但不足4 個月後,集團宣布終止有關收購,原因是有關各方並未能就可能收購事項達成共同接納之條款。先不要理會擱置收購原因,嘗試從有關收購的可行性去作出分析,集團去年的收購文件顯示,11億元收購的資金代價包括3億元現金、3.05億元可換股債券及4.95億元新股。發行可換股債券及新股並不困難,但3億港元現金對於仁濟醫療而言,卻有存在一定的壓力。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919/LTN20080919657_C.pdf

根據中期業績顯示,仁濟醫療截至去年6月30日止,銀行結餘及現金為9,337萬元,貸款總額為 1.29億元,其中288萬元須於一年內償還,而1.26億元須於一年後償還,由此可見,雖然收購所需的現金為3億元,但對於仁濟醫療不是小數目,更何況集團市值只有4.4億,進行11億元的收購,難免會有力不從心感覺,故終止收購並非壞事。

如果仁濟醫療能一步一步發展內地醫療市場,要有一番作為並不困難,中期業績錄得2,800萬利潤已是成功的一步,不過道路仍然漫長,所以單純一個醫改消息,而刺激其股價急升39%,投資者的反應又似乎過敏。


greatsoup:


從以上這篇文來看,我相信他對這隻股只有片面的見解,只是在etnet或是其他地方抄書而得,且不太深入。


這隻股原名叫祥華實業,是殼王先鋒余先生的父親創辦,在2000年被軟庫借殼,前輩蔡東豪先生在2002年9月24日曾經講過這隻股,此文如下:


借殼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00120/LTN20000120043_C.HTM


同名不同命     

最近閱讀一則新聞,發覺日本商界原來是挺可愛。日本科網股軟庫跟傳媒大亨梅鐸合作,在日本推出衛星電視網絡Sky Perfect,軟庫成立獨立公司Club iT,成為Sky Perfect訂戶分銷商,然後把Club iT在軟庫牽頭成立的日本納斯特市場上市集資。上市一個月後,Sky Perfect宣布取消跟Club iT簽訂的分銷合約,Club iT股價大跌。

香港投資者對以上情節屢見不鮮;不過,事情發展下去卻出人意表,筆者弄不清楚是因為輿論壓力或是上市條例規定,大股東軟庫以招股價向Club iT小股東提出全面收購,實行清理門戶,小股東可藉此逃出生天。

科網狂潮中,全球出現不少科網領袖,但沒有一位像軟庫主席孫正義,能對整個國家科網業產生這麽大影響力-孫正義「等於」日本科網業。當時孫正義穿梭日本和美國,成為兩地的科網界紅人。軟庫較具代表性的投資包括雅虎、E *Trade、CNet、Doubleclick等,曾為軟庫帶來龐大紙上財富。

孫正義積極推廣他的跨國科網王朝,他的自信心可從創立日本納斯特市場看到。日本有八個證券交易所和一個場外交易市場,日本股市連年低迷,證券界對加入一個新證券市場不感興趣,但兩年前軟庫和納斯特聯手創立全新證券交易所。軟庫的如意算盤是為集團投資的公司提供「一條龍」服務,連證券市場都不假手於人。最近納斯特宣布退出日本納斯特市場,九十八間(其中七間是軟庫旗下公司)上市公司前途未卜。

軟庫是創投基金,把創投基金上市是科網狂潮的「奇景」,當時創投基金被稱為「孕育者」(incubator),經營模式「四部曲」是:一、籌集資金;二、把資金投放在非上市公司;三、「栽培」旗下公司,務求高速長大成人;四、「實現」投資,主要途徑包括上市和私人轉讓股份。

筆者認為,創投基金不適宜成為上市公司,因為沒有實質業務,投放資金後能給予旗下公司的幫助有限,屬於「被動」營運模式。創投基金的投資通常是低於50%股權,所以營業額也可能欠奉,投資者不容易分析其賬目;加上非上市公司資料不齊全,透明度相當低。

創投基金英文直譯是「冒險基金」,顧名思義風險特別高。舉例說,本港創新科技署聘用多間私人創投公司管理政府擁有的應用研究科技基金,投資十九個項目之中,四個正被清盤,其餘是已停止或大規模收縮業務,「實現」投資遙遙無期。近日政府宣布終止跟其中一間創投公司的合約,一於「無眼屎乾淨盲」。

已上市的創投基金近年尋求轉型,希望憑收購進軍較為實質的業務;不幸地,它們普遍留戀科網世界,大部分轉型為科網公司,例如軟庫正積極轉型為寬頻電訊公司。軟庫已淪為小型公司,負上巨債,公司長遠前景甚為模糊。

  香港也有軟庫(648),前身是祥華,經營漂染業務,2000年得到日本軟庫入股,變身為科網股,股價最高升至十七元。

香港軟庫跟日本軟庫的經營模式大同小異,是「炒雜錦」-零零碎碎的業務,全無重心,去年開始嘗試轉型為證券公司。兩者最大分別是投資組合,日本軟庫持有雅虎和UTStarcom股權,持股市值超過五億美元,近月日本軟庫全靠這兩棵「搖錢樹」,每隔一段時間出售股份套現,維持生計。

香港軟庫投資組合內全無優質公司,較為矚目的是,去年年底斥資六千八百萬元,從關連公司收購公關顧問公司ebizal,去年錄得虧損,似乎不合資格成為「搖錢樹」。


筆者可以肯定,日本軟庫不會以每股十七元收購香港軟庫。



其後軟庫多次配售及減持股份,並在2003年9月購回原業務及大手減持,逐步淡出公司。


購回原業務: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31009/LTN20031009013_C.pdf


減持: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31104/LTN2003110407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31016/LTN20031016018_C.pdf



此後,公司像無方向,又搞彩票,如黃先生所述,至至2007年收購仁濟醫療,才正式轉營醫療。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425/LTN20070425090_C.pdf


去年,思聰老師為這家公司寫過公司簡介,如下所述:


中國仁濟醫療拓癌症治療服務  中國仁濟醫療集團(648)2007年營業額5800萬多元,上升541%;獲利1280.9萬元或每股0.16仙(2006年虧損8300萬元或每股1.75仙。);股東資金12.51億多元或每股14.75仙。

  集團在中國提供專門就癌症診斷與治療提供醫療設備租賃及顧問服務,在短短六個月內收入5699.3萬元,獲利4595.3萬元,扣除無形資產2690萬多元後,獲利1900萬多元。

  投資方面收入136萬元;虧損1920萬元。

  市場推廣收入9萬元;虧損87.1萬元。

   集團收購中國仁濟醫療有限公司100%後,其持有上海安平醫療科技公司100%,從事投資及管理中國多間醫療中心所提供的醫療設備及醫療服務,亦收購上 海仁同於醫療設備的51%,包括頭部及體部伽瑪刀、直線加速器、專用電腦模擬定位機、腫瘤熱療系統及腦電立體精確定位系統,及與第二炮兵總醫院共同擁有一 套電子及電腦雙融掃描儀。收購代價7400萬多元人民幣,保證2008年獲利不少於1020萬人民幣,第二炮兵總醫院在北京是中國最著名醫院之一。

  2007年10月11日再收購一台頭部伽瑪系統、一台體部伽瑪系統及一台核磁共振(MRI)設備,上述設備在合肥伽瑪刀專科醫院用於診斷癌症,利用MRI設備及伽瑪系統治療腫瘤,收購代價4620萬元人民幣。保證2008年獲利不少於1200萬元。

   2007年11月9日與成都大成專業電器市場新世紀電器訂立收購成都大成醫療設備,包括一台頭部伽瑪系統、一台體部伽瑪系統及一台伽瑪放射治療設備(由 鈦60產生),設備在瀋陽人民解放軍463醫院伽瑪刀治療研究中心,代價4100萬元,保證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獲利不少於1000萬元。

   2007年9月收購上海仁同醫療設備51%,包括頭部及體部伽瑪系統、直線加速器、專用電腦模擬定位機、腫瘤熱療系統及腦電立體精確定位系統及與第二炮 兵總醫院共同擁有之一套電子及電腦雙融掃描儀後,2008年1月23日再購入餘下49%,代價7100萬多元人民幣,2008年獲利不少於980萬人民 幣。

  非核心業務為提供金融服務、成衣製造、租賃投資物業、經營鄉村俱樂部等。

  金融服務2007年營業額1.13億多元,獲利2400多萬元,2007年12月後停業。

  成衣部門營業額6700萬多元,獲利109.3萬元,亦在2007年12月31日停業。

  物業部門營業額687.2萬元,虧損78.2萬元,亦已停業。

   2007年7月出售一千六百多萬股中天國際,收回1100萬多元;2007年8月出售二千二百多萬股金滙投資,收回2300萬多元;2007年8月以 2000萬元出售部分公司,該公司佔集團成衣製造業51%;2007年10月以1500萬元出售聯合公司神州風采諮詢(上海)20%;2007年12月以 9000萬多元出售佛山市南海桃源鄉村俱樂部57.89%;2007年亦以5000萬多元出售全部投資物業。

  2007年12月底再以8100萬元出售48%SBI E2-Capital Limited。

  上述資金用作拓展中國對癌症診斷及治療服務費用。

  年內因購股權行使集資5700萬多元、另1億元可換股債券轉為普通股,2007年4月以每股12.5仙配售二十億新股。

  集團員工三十五人。

如果以質素而論,我會覺得寫專欄為生的歐陽風較好,因為最基本的東西不會寫錯,另外起碼抄書都有根有據。



股場放大鏡:羅欣藥業盈利能力強     

昨日市場焦點是一眾醫藥股,因國務院日前頒佈深化醫改意見,逐步提高政府衞生投入比重,並對完善公立醫院經濟補償政策,逐步解決「以藥保醫」問題,列出較詳細解決原則。今年1月國務院已通過未來3年內投入8500億元人民幣的醫改方案,目標之一是3年內使城鎮職工和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以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提高到90%以上。今次醫改頒佈較詳細內容,是今年由國家制訂基本藥物零售指導價格,基本藥物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障藥物報銷目錄,積極發展健康及醫療保險,以及鼓勵私人興辦的醫院。日後,內地醫院高昂的收費將可大幅度改善,同時由於收費降低,醫藥需求將因而大增,從事基本醫藥及分銷的股份應可受惠。

增長5成PE不足7倍

受惠股中,昨日炒得最激的是仁濟醫療(648),股價單日急升39%,成交量達到10.4億股,相當誇張。此股在科網潮中是炒得最激的科網股,其後幾度轉型都未找到真正方向,最後轉型搞醫療,反而變得最無概念,過去近兩年反覆下跌連僅有的反彈也欠奉,今次醫改消息是罕有的炒作機會。炒正路醫藥股,有持續盈利能力的股份其實多的是,包括創業板掛牌的羅欣藥業(8058),該公司上月發佈08年度業績,股東應佔溢利1.83億元(人民幣.下同),較07年同期增長50.2%,營業額增長31%至6.7億元,毛利率微跌1.4個百分點至47.4%,每股盈利0.3元,現價往績PE不足7倍,以該公司盈利能力,遲早可以轉主板,留在創業板是有點嘥料。歐陽風
 


所以話財演讚自己叻,我就唔信,之前黃先生寫過自己點找資料,我現在貼出來給大家看看,所有資料都是他提及過的地方找出,不妨大家試試找找:


寫作泉源     

黃偉康

灝天金融研究部主管

昨日在一位傳媒朋友口中得知,他們的社長亦有閱讀我的文章,雖然不知是哪一篇,但絕對是一個認同。

寫財經文章,一向堅持貴精不貴多,因為我總不能將每日大部分的工作時間,投放在寫作上,否則賺取公司之薪金,將會變得本末倒置。反過另一個角度去想,如果寫財經文章,只為了草草了事的將數百字的空位填滿,對於讀者而言,又是一件極不公平的事情,故此雖然我不致要花數小時才能完成《都市日報》的文章,但工餘時間卻參考不少書籍、外國的文章,以及環球金融之歷史及典故,希望令所寫的文章更實在。

曾經收過不少電郵,問我為何不少文章的內容,在本地報章尚未報道,已經在我的文章中出現,其實箇中玄機大家有沒有好好運用發達的通訊科技,以下的幾個網站是我經常到訪。

《華爾街日報》是筆者必讀的首選,英國《金融時報》則是次選,當本地報章仍然爭論華府是否應該注資AIG時,《華爾街日報》已披露AIG從華府獲得的資金往哪裏跑,當發現高盛集團是最大得益者時,似乎應該想一想,是否所有美國金融機構的情況都如此惡劣,還是個別機構在海嘯中成為大贏家?那麼工行 (1398)的股份解禁後,是否一定遇到沽壓?《華爾街日報》的報道雖然精闢,但要記着世界從來沒有免費午餐。

曾經得知有業界人士不知道如何上港交所(388)網站找尋資料,的確有點意外,從年報到特別公告的最新資料,均可在此找到,如果想獨家一點,想得到部分公司只供分析員參考的presentation,irasia.com應可效勞。

內地的《財經》雜誌的「財經網」成為我的新歡,單是看到龔方雄、謝國忠等專欄已值回票價。

至於中文報刊,坦白說句我只從慧科新聞網略看標題,而此網給我最大的方便是可重溫98年的新聞。當然還有其他具參考價值的網站,惟以上的推介,已足以令大家大開眼界。(逢周二及周三見報)



雖然,我覺得呢隻股真係股本太多、市值太大,又唔好玩,但是做功課,不要只是譁眾取寵就可以,要有實力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168

武夷茶-中國礦業(340)


前兩日寫武夷藥業,會計仔兄告知稱這家是一家福建企業。筆者稱,我已知悉,連名稱都告訴你是武夷藥業,難道又不是福建企業呢。


想起武夷,就想起福建的武夷山,該山以茶業聞名,原來香港都有隻武夷茶概念股,這就是中國礦業(340)了。


中國礦業最前身為廣信企業,在1997年3月上市,為廣東國際信託投資有限公司在香港的上市旗艦,當時曾因上市沒經中國證監批准,故曾被後者叫停,但最終經香港證監調停才可以上市。最後,公司獲得891倍的超額認購,上市初期高位曾達3.775元,較招股價1.05元高接近3倍。


但是其後人民銀行在1999年10月決把廣信倒閉,更把340轉讓予德榮投資(91,現駿新能源),其後注入臍帶血業務,易名創富生物科技。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00426/LTN20000426016_C.doc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01101/LTN20001101037_C.doc


此後華源中國認購6.4億股的新股及可換股債,其後全數兌換。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30807/LTN20030807056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40927/LTN20040927212_C.pdf


然後,華源中國轉讓當中5億股予現主蔡原先生,之後注入礦業,其老友超大(682)主席也利用其上市公司支持。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524/LTN20050524092_C.pdf


2006-10-25 經濟日報


超大舵手 變創富「代言人」





  創富生物(0340)自從在7月,宣布配股集資,以變身「鈦礦股」後,股價如坐火箭,由停牌前的0.415元,一直急升至昨天的9年新高1.72元,創富股價已較配股前翻了超過3倍,波動異常。

  有份認購創富配售股份的超大現代(0682)主席郭浩昨天變身創富「代言人」,向記者極力推薦創富。

  他說,超大7月投資1.2億元入股創富3億股,仍未付款,但帳面現已較入股價0.4元,淨賺約4億元,回報極之理想。

郭浩︰創富3年看20元

  不過,超大要實現「創富夢」仍有多關要過,首先入股協議尚要獲得創富今日的股東特別大會通過,而且看中創富資源股概念的超大,只會在創富成功收購擁有山西金紅石(鈦的原材料)礦的Lead Sun57%股權後,才會完成有關配售。

  超大於今年7月,以每股0.4元的代價,協議配售3億創富股份,佔創富已發行股本8.6%。該批配售股份有12個月禁售期。郭浩昨誇口說:「未來2至3年,股票(創富)一定在20元以上。」

  他指,鈦的利潤相當好,在國際市場,生產一噸鈦可淨賺25萬元。他指出,創富擬收購的山西礦是全球最大的鈦礦,未來可提供90萬噸鈦計算,該礦價值2,700億元。他強調,創富只是超大資金管理的短期投資,公司會在適當時候善價而沽。
 

其後以高位配股,集資大量,又再購入數礦及加拿大礦業上市公司。


最近,他們購入了一家星願的公司,主要出售武夷茶,作價6.4億,其中5億為現金。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107/LTN20090107551_C.pdf


但是據中國消息稱,這家公司其實沒甚特別。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5359


每经记者 翟敏 发自福建武夷山

在矿产开采、提炼业务遭遇巨亏后,中国矿业(00340,HK)决定挥师进入茶叶市场。中国矿业1月8日发布收购公告,将以6.4亿港元,间接 获得星愿(中国)茶业有限公司80%股权。该项目立即招来质疑。一位证券业资深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反映,中国矿业以6.4亿港元收购星愿(中国)可能 有猫腻,“星愿(中国)出现了大幅溢价。”

星愿(中国)真的值8亿港元吗?《每日经济新闻》赶赴福建武夷山展开实地调查。

 


【交易】


 


中国矿业宣布进军茶业


在百慕达注册成立的中国矿业全称为中国矿业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资料显示它主要从事钼、铜及锌开采及提炼。其报告披露,去年上半年经历了一个艰难时期。截至2008年6月30日,亏损8.699亿港元。

1月8日,中国矿业宣布,已与卖方及担保人在2008年12月22日订立协议,中国矿业将投资6.4亿港元 (现金5亿港元,其余部分以增发股份的方式交易),收购KingGold(2008年11月11日在英属处女群岛注册成立,并无任何营运)的 80%股份。作为协议的条件之一,KingGold将实行重组,注册成立星愿(香港)公司,以收购星愿(中国)(持有中国大红袍茶业的全部已发行股本)。 另外,卖方保证KingGold在2009年除税后的纯利不少于8000万港元。

公告显示,中国大红袍茶业于2007年7月在香港注册成立,目前并无活动。

可见,KingGold的成员公司主要从事茶叶产品的栽培、研究、生产及销售。据悉,在完成上述整合以后,KingGold将成为中国矿业占股80%的附属公司,其主要资产其实就是在福建武夷山的相关茶叶产业,其中重点就是广为人知的大红袍。

中国矿业董事会秘书梁丽明8日曾向《每日经济新闻》证实,中国矿业欲借投身茶业实现多元化拓展,但主业还是矿产。

 


何氏父子套现5亿港元


据悉,目前,星愿(中国)由何一心和何豪威分别持有60%和40%的股份。公开信息显示,他们是父子关系。如果交易完成,他们将获得5亿港元的现金。

何一心是知名商人,1955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82年到香港创业,1989年成立香港星愿有限公司,上世纪90年代初到内地,先后从事过汽车零配件以及医疗器械生产,2001年10月注册成立星愿(中国)。

星愿(中国)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之一,主要从事乌龙茶、绿茶、茉莉花茶、黑茶和特别是武夷岩茶之栽培、生产、销售及研究。

据中国矿业称,星愿(中国)通过向农民租赁茶田,与种茶区农民订立了分包安排,星愿(中国)有权经营租赁而来的茶田,有权出售来自茶田的所有农产品(13.81,0.16,1.17%,)。此外,许多其他当地农民也一直将其农产品出售给星愿(中国)。通过这些方式,估计星愿(中国)在29500亩茶叶产量(相当于武夷山种茶区总面积约28%)取得茶叶供应。

另外,星愿(中国)在武夷山拥有一项占地约22800平方米的生产基地,包括全套精制加工机器、3个初制加工厂及一个称为 “产品开发及管理中心”的茶叶研究所。目前,星愿(中国)在中国拥有超过30个注册商标,旗下的“武夷星”及“武夷”已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称号。

武夷山市茶业局一位负责人表示:“收购当然是好事,星愿刚开始的时候经营困难,这两年发展得很好。”星愿为何在经营状况很好的情况下卖掉?他表示,“那是私人企业,他们的事我们不了解,也管不着。”

 


【质疑】


 


疑问1星愿(中国)值那么多?


对于上述交易,一位证券业资深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提出质疑:星愿(中国)大幅溢价,这里面可能有猫腻。

该人士指出,“据我所知,当年(最多5年前)这个茶厂的价值不超过1000万元,可能就是三五百万元。然后,星愿追加投资,根据其市场运作,投 入最多不会超过2000万元。再考虑近年来其市场品牌商誉增加、土地增值,现在最多也只值6000万元,已经是翻了一番。而现在,他们加了个‘零’卖给上 市公司。”

对于上述疑问,中国矿业和星愿方面都没有给出回复。但中国矿业一位负责财务的人士表示,香港上市公司一般在收购后能完成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市盈率。他们按照10倍计算,如果星愿(中国)保证能完成8000万港元的利润,他们就投资6.4亿港元(按80%股份计算)。

上述人士甚至认为,中国矿业的股权分散,个别持股不多的大股东控制了企业运营。理论上有这么一种可能:“这家上市公司有很多现金或贷款能力,控 制人找一个题材好的资产(如大红袍茶叶),内外勾结,把资产高价卖给上市公司,套取现金,然后与卖方坐地分钱”,通过这种方式曲线套现。

在武夷山当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当地茶叶专家表示,虽然星愿不是小企业,但6.4亿港元的收购价格,还是让他感到十分惊讶。

当地另外一家茶叶加工企业(厂房与星愿差不多大,注册资金只有几百万元)负责人则笑着向记者表示:“这是好事啊,要是它(指星愿茶业)能值8个亿,我的也可以卖7个亿了。”

 


疑问2农民茶园成企业资产?


记者在武夷山市郊的旗山科技工业园区看到,在武夷山连绵起伏的青山脚下,安静地躺着星愿(中国)的“5座半”楼房,其中两座的楼顶挂着“星愿”及“武夷星”的牌子。按照星愿(中国)办公室主任刘喜钰的说法,“其中一座正在建,工人放假回家,只能叫半座楼房。”

星愿(中国)的厂区内厂区面积不大。厂房门口的道路坑洼不平,碎石子与黄土堆垒成小山包,路口斜插着 “道路施工,车辆绕行”的指示牌。

刘喜钰向记者介绍,上述5座楼房当中,3座三层楼房分别为行政楼、员工宿舍楼、茶叶精制/包装楼;另外2座为初制楼。

他透露,星愿茶业现有员工200多人。在两个多小时观察期内,记者在整个厂区并没有见到这么多人,刘喜钰称,“员工均在厂房内作业。”

记者来到厂房区,看到精制厂房内有数十名员工正在工作,另外两栋厂房大门紧闭,记者透过窗户观察,没有见到里面有员工作业,只有5名员工在门口空地聊天。

中国矿业公告称,星愿(中国)通过分包安排以及与农民合作,估计拥有武夷山市29500亩茶园的茶业供应。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星愿(中国)大 约拥有2000~3000亩自有茶园。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许多茶园属于当地农民自有地,并不能算为茶厂资产。“这和租来的房子不能做抵押一个道理。星愿基 本没有茶园,是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所以,为其提供茶叶原材料的茶园也不是他的资产”。

 


疑问3“大红袍”是独有资产?


上述证券业资深人士指出,星愿(中国)所说的无形资产“大红袍”,其实并不是他们独有的资产,而是社会资产。

“大红袍是一个茶业品种,属于武夷山市共有品牌,并不是归为某一个企业所拥有,”武夷山市知名茶文化人黄贤根向记者讲述了“大红袍”的来历:武 夷山当地原有6棵大红袍母树,后经茶人扦插、栽培,繁衍出现在武夷山接近4万亩大红袍茶园。 “凭什么?凭什么?”当地一家大型茶业公司老板在看到中国矿业的公告后表现激动,他认为,大红袍这个品牌是大家共同拥有的,并不是某一家企业独享,因此, 不能宣传为“独家拥有”。

据悉,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茶包销售快速增长。近年,欧洲、美国及加拿大的茶包市场份额亦迅速上升。然而,中国茶包市场尚未开发,仅占中国茶叶市场总销量的一小部分。自2008年2月起,星愿(中国)开始生产大红袍茶包。

 


中国矿业:“限制不了他人的看法”


“对于他人的一些猜测和非议,我们限制不了他人的看法和意见。”中国矿业财务总监杨先生表示:“香港公司和内地公司的收购原则和眼光不尽一样, 我们看重的是其市盈率的高低。星愿(中国)保证在2009年实现8000万港元的利润,如果没有达到,我们则会按照比例相应减少投资。另外,我们还看中它 在行业中的地位。”

对于上述疑问,星愿(中国)的高层则通过其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不方便接受采访。

可見目的主要都是套取公司的現金呢,加上股權分散、又和超大關係不淺,都是可免則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13

業績超短評-珠江船務(560)、中國消防(445)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16/LTN20090416489_C.pdf


業績倒退18.5%,至1.17億港元,是因為道路業務因國家政策令收入減少、油價上升令運輸業務盈利降低、利息降低令財務收入降低及稅務支出增加所致。


末期息3仙,全年派息5仙,息率5.7%。


現金扣除購入的業務以及派息約4.5億,折合0.5元。扣除現金實際P/E約4倍,仍是超值。


因幾項收購的關係,下年業績仍有增長空間。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16/LTN20090416674_C.pdf


盈利因鋼價上升及降低利潤率、加上商譽減值,另因大地震廠房破壞,令盈利下跌。


現金超過市值,為預留資金收購,故不派息。雖是福建股,但有國際消防公司是股東,盤數假極有限。


期內放棄數項業務,當中有部分是同業專長,距收購之期不遠。


下年鋼價跌,加上產量增加,有利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14

中國消防業績分析 味皇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1671


今年情況比較特別,地產市道差,中國消防業績自然難看,盈利數字必然大跌,但比起"量",今年的重點是"質"

中國消防的現時業務分兩項,消防工程及消防設備製造

消防工程是營業額高但利潤低的生意,今年地產市道差而消防工程是營業額沒有下跌,而且接了很多大型工程訂單,包括上海世博的場館,有人認為表現很 好,下年一定賺大錢,其實不然,上年中消一樣接到奧運鳥巢的合同啦,結果都賺唔到幾個錢,因此在最近一段時間內做消防工程都是吃力不討好的

獲利上的確如此,但這可能具有戰略目的,依我的看法,消防工程最核心的業務應是現時獲利極低的保養業務,當你完成一項工程後,買家多數會讓賣家負責 保養,進行一次工程,只能得到一次收入,而保養費卻可以無限次重複,就好似賣羊肉同羊毛的關係,比著是我,我會盡量讓工程量增加,讓工程遍佈全國,工程利 潤少不要緊,收支平衡就可以,只要消防保養的意識強化,來自保養的收入自然源源不絕(雖然毛利率不能保證,但絕不會太低),而且工程一旦完成,除非建築倒 塌,否則保養需求是不會消失的,如果中國消防主席和我想的東西相同,現在應該正在播種,以下數字可以說明

                       08       07        06        05

工程安裝     470     466      464      363

保養               91       79        63        56

消防設備製造方面,中國消防08年的出車量為500部,上年為400部,而上年的400部是來自舊廠的加班加點完成的,今年的500部同樣是來自舊 廠的加班加點完成的,可謂完全沒有進步,但在10月新廠投產,多出的100部自然來自新廠,即新廠現在以年600-700部的產能生產,根據官方的說法, 新廠產能是1500部,可能現在舊廠不用加班了,中國每年約增加2000部消防車,這產能足以應付很久的需要,之前中國消防還不算是消防車產業的第一,但 現在起碼可以同上海電氣並列第一了,而且技術上占優,利潤方面,消防設備製造屬於優質業務,不太受景氣影響,由於多產100部,營業額按比例上升,但利潤 沒有按比例提高,代表賣價不變,但成本提高,應是材料加價,由於可見的將來材料似乎不會跌價,因此毛利率很難提高,除非有新產品,產能大幅提高,該業務業 績有望大幅提高,未來一兩年多一倍不難

同消防車相關,04年中國消防用1700萬加3000萬股收購的東城貿易公司廢棄,撥備1500萬,原因是大陸的貿易禁運,禁止外國消防車進口,只 限買國貨,即保護主義,只出不進,目的是為了改善貿易數字,今次救市的直接受害者,明顯就是日本森田,但這僅是針對消防車嗎?政策必然同時包括其他不同產 品,UTC,波音,日立,三菱等亦必然受害,國內亦相對會有受益者,例如上海電氣,比亞迪等內銷兼出口股,當然中國消防亦在此之列

消防設備製造包括了滅火筒,照明燈,探測器等,探測器的業務已經送了給海灣,現在集中在滅火筒及照明燈上,但年報說明太簡短了,除了利潤大跌外沒有其他特別情報,備受注目的特威特隻字不提,可能是持股不足50%的原因又或者蝕緊錢

最後就是收購事宜了,我實在非常意外,居然不是由Kidde收購中消,而是中消收購Kidde,這做法實在太有創意了,其實也不算是收購,作價 350萬買入上海Kidde的30%,即上海Kidde總值約1000萬,即是空殼公司,說是中消收購Kidde,不如說是中消作價350萬購買 Kidde商標及專利使用權,中消的產品技術雖然先進,但致命缺點是品牌不嚮,本已為中消將來會使用"海灣"作品牌,現在居然用舶來的"Kidde",更 加馨香

而上海Kidde的業務是"從事設計、生產及銷售消防泡沫滅火系統及其他消防設備".明顯是衝著特威特而來

由於大陸搞保護主義,UTC是受害者,現在UTC心口掛上"make in china",非常蠱惑

如此一來收購中國消的急切性就下降了,萬一商務部玩野的話UTC都可以用反收購的方法令子公司同中消的子公司結成聯營

員工數大減,公司聲稱是放棄探測器業務的原因,但炒的人似乎太多了,很快又要請過

賬款沒有大惡化,拖數問題又不是第一日存在的

固定資產上升,折舊下降,同奧普的情況一樣,多半又說成是搬廠的原因

現金過多,主席說有野打算收購,可能又是同UTC的子公司合併

鬼佬董事仲未死,應該做唔到假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86

蝕錢、掏空-威利國際(273)、中國礦業(340)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20/LTN20090420587_C.pdf


首先說說老x系(即大作老千股A系)旗艦威利國際:


公司虧損擴大3倍,至7.97億港元,即每日虧200多萬,一小時虧10萬,一秒2,000元。我打這幾個字的時間公司就虧了1萬元。


更驚嚇的是,公司營業額為負,主因是證券投資虧損3.7億所致,加上物業減值4,700萬,及投資的證券(子公司?)虧損1.68億元,另外經營支出劇增,就造出這份業績。


公司當然有一項可收回貸款、以及股票投資,這些是必然減少了。但是今年用公司紙買了幾個垃圾物業回來,所以投資物業就增加了。


最離奇的是,公司虧錢竟然交稅,哈哈哈。權益增加,主因是供股、印公仔紙買物業,集現金所致。


現時,公司現金減少,貸款增加,看來抽水機又開始啟動,並繼續虧損,掏空之旅了。

多多折讓供股都不應該買。


看看他們的文筆,寫寫下又奧運、漫遊太空、又溫家寶,猜不到又有投資林木、又學大劉買名畫,真是不知所謂。信他們十年內不供股就如大股東被外太空生物吃掉了。


在本公司去年刊發之二零零七年年報中,本公司主席提及該年度(二零零七年)下半年「金融市場前所未有的動蕩」,遺憾的是此形勢於二零零八年仍然持續,更延續至二零零九年。隨時間的推移,全球眾多頂尖金融機構出現一系列問題,導致信貸市場運轉不靈,幾近停頓。至年底,房價及股價開始暴跌,致使業務活動出現癱瘓恐慌而直線下降。業務活動放緩加上消費者開支減少導致恐慌不斷加劇。


然而,尚存一線希望。本公司親歷油價猛漲至每桶超過160美元,惟僅因需求持續下降才回落至每桶50美元的水平。價格急跌亦迫使各地政府採取大量措施,向本身各自的經濟體系投入數十億元。截至本報告日期,有關本公司已「經歷最低潮」的說法可能言之過早,惟有跡象顯示金融市場已漸趨穩定。

中國主辦二零零八奧運會,展現了難忘的開幕儀式,同年中國首位太空行走宇航員翟志剛在太空漂浮13分鐘,惟中國仍未幸免於全球金融風暴。中國的進出口嚴重下滑,全國逾15%(或20,000,000名)農民工失業。溫家寶總理承諾「倘現時4,600億歐元的減稅及基建開支等方案未能將增長率提升至約8%的水平,則政府將隨時啟動其他刺激措施。中國可能是最快自全球金融危機復蘇的國家。」



香港曾經歷金融危機,惟全民一直勇於面對挑戰,屢屢克服各種障礙。溫總理指出「中央政府︙鼎力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香港人民能轉危為機︙實現可持續發展」。實際上,本地房地產市場、業務及基建一直獲得內地企業投資。


年內,本公司實施策略時態度保守。儘管本公司接獲不少投資提案,惟並無投資任何長期項目。本公司透過收購及於其後租賃投資物業鞏固自身之收入基礎。本公司購入現址華匯中心多個單位,....除第29樓以現金支付代價外,全部代價均以本公司發行之可換股票據或代價股份之方式支付。於二零零八年九月,本公司通過發行本公司股份取得廣州市一幢可錄得收入之商業樓宇。本公司亦以現金代價購買一艘遊艇及若干水上設施之全部權益,以透過按時計費租賃遊艇及若干水上設施賺取租賃收入。(greatsoup:原來供某人遊玩的東西可以賺取收入。)



除上述近期收購外,本公司亦持有多項於往年購買的投資物業、放債、投資高級藝術品及藏畫等。身處金融風暴之中,面對當前全球經濟不穩,本公司採用相當保守的方法評估該投資組合的公平值,並將資產值相應調減約215,000,000港元。因此,本公司認為經濟前景仍然樂觀,並相信當經濟復蘇時,該等投資組合會轉虧為盈。(greatsoup:這句當看不到。)


....


本公司之林業項目已開始伐木工作,其大部分木材指定用於條板箱及傢俱。在經濟衰退的影響下,伐木數量控制在最低水平。由於該項目由一名第三方按分佔溢利的方式管理,本公司毋須耗費成本,故此儘管所伐木材數量未達收支平衡之水平,惟本公司預期不會錄得任何虧損。本公司已委任獨立估值師評估林業項目於
結算日的市值,毋須計入任何減值。一旦經濟開始復蘇,砍伐的木材數額亦會增加。(greatsoup:開始復蘇和增加砍伐有甚麼關係?)


展望


如先前所述,有關本公司已經歷金融風暴「最低潮」的說法可能言之過早,惟本公司仍樂觀認為本地經濟及股票市場將會復蘇。正如溫總理所言「︙香港人民能轉危為機︙並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面對的緊縮信貸市場、全球經濟動蕩及有關「金融改革」的言論以及相當活躍的投資環境是前所未有的。本公司資產雄厚,將採取保守方法把握適時出現的投資機遇。(greatsoup: 我相信溫爺爺的話,正如不相信該公司主席的話一樣。)


同場加映: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20/LTN20090420573_C.pdf


前幾日講開340,公司因減值虧損44億,導致2008年虧損31億。


公司現金剩下10億,加上1億金融資產,貸款及其他項已有7.5億,淨資金剩下3.5億,再去5億現金用購入茶園,真的所餘無幾,掏得一乾二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99

人力成本上升 味千中国净利下降5%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422/20090422025519924.html


每经记者  张娟娟  发自上海

        味千中国(00538,HK)日前公布年报,公司虽然2008年营业额上升54.6%至 16.73亿港元,但净利却同比下降了近5%至2.21亿港元。业绩披露后,公司周一股价最大跌幅达13.4%,昨收盘仍跌4.5%。有分析报告指出,该 公司业绩下滑主要是受到员工成本及折旧急升所影响。味千中国常务总裁兼执行董事尹一兵表示今年将控制高管开支。

员工成本大幅上升

        2008年味千中国的员工成本从1.58亿港币猛增至2.98亿,增幅达88.1%。公司称员工成本增长主要是由于薪酬及其他雇员福利整体增长,以及新开设餐厅导致雇员人手增加所致。2008年味千已拥有315家店,新增105家。

        公司首席财务总监刘家豪表示,去年公司的员工成本占营业额比重按年增加3.2个百分点,其中1.6个百分点是由于内地调高最低工资及假期津贴所影响,另1.6个百分点是由于公司于07年开始从外招聘高层管理员所致。

        《每日经济新闻》昨日从该公司两名离职高管处获悉,2007年3月赴港上市后不久,该公司便开始大换血,从国际知名餐饮集团招聘高级职业经理人,加上经营理念、文化氛围等方面难以磨合,数名原中高层管理人员相继离职。

        常务总裁兼执行董事尹一兵表示,经过一年营运后,公司已进一步掌握人力的配置,而从外招聘超过30名的高管,工作也已再作调整,他相信有关的成本于今年会下降。

        此外,公司去年折旧开支达8550.7万元港币,较上一年增长了72.6%。公司称该增加主要是由于餐厅数目增加以及若干现存的餐厅翻新导致总体折旧开支增加。

日客流量下滑20%

        另 外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味千香港餐厅的每日每店营业额从上年的2.7万元港币下降至2.5万元港币,日客流量从484人降至438人,日餐台周转从8次下跌 至6.5次。而味千内地餐厅的每日每店的营业额也从07年的1.5万元人民币下降至1.4万元人民币,日客流量从475人大幅跌至382人,每日餐台周转 从6次下降至5.5次。

        尹一兵表示,受到金融海啸影响,香港地区以及部分华南地区一般较为敏感,因此所受冲击较大。

        刘 家豪表示,味千今年的资本开支约4亿元,较去年有小幅增长,其中约有1.4亿元用于增开门店,1.8亿元用于工场开支。预计至今年底,集团的分店将增加 90间至405间。主席潘慰称,今年将集中在华中地区现有城市扩展分店,策略是开小不开大,目前已新增门店数目23间,正研究推出高低端的拉面品牌店。

        申银万国证券发表报告称,预计09上半年该公司扩张步伐会放缓,新增店铺预计不会多于50个。若2009年整个经济持续恢复,外出就餐的老百姓会增加,餐饮业会受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19

租船业务亏损拉低中国远洋利润


From


http://www.caijing.com.cn/templates/inc/webcontent.jsp?id=110152289&time=2009-04-23&cl=100&page=all


  【《财经网》北京专稿/记者 周玲玲】尽管此前已公布高额FFA(远期运费协议)亏损,但中国远洋公布的2008年业绩还是低于市场预期。高达52亿元的租入船合同拨备成为影响其当期利润的另一主要因素。

  4月22日,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1919,香港交易所代码:01919,下称中国远洋)发布的2008年年报显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08.30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43.27%。当天,中国远洋A股下跌6.25%,收于13.04元/股。次日继续维持跌势。

租船“高入低出”造成亏损

  公告显示,由于2008年底航运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运价大幅度下跌,中国远洋对部分租入船合同作了52.36亿元的高额拨备。

  中国远洋船队由自有船舶和租入船舶两部分构成,根据市场需求,通过控制租入船舶数量来调节运力。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远洋共有干散 货船舶443艘,3436.10万载重吨。其中租入船舶233艘,2045.25万载重吨,占干散货运力总规模的59.52%。

  近年来,由于海运市场较为景气,租入船运力不断扩大,中国远洋租船成本也不断提高。根据平安证券的测算,中国远洋干散货租船成本占干散货业务成本的比例,从2007年的53%快速上升到2008年的69%。

  中国远洋称,由于去年下半年以来运价大幅下跌,公司在运价高点时所签订的租入船合同,按低运价水平出租的话,在2009年面临着亏损。对于这部分亏损合同,公司事先进行了拨备。

  “这种做法是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的,相当于把2009年一部分风险提前到2008年年报中释放。”一位资深航运业分析师告诉《财经》记者,这将对2009年业绩较为有利。

  按年报公布数据,如果不再新增运力,今年下半年开始,中国远洋的租船成本将有所下降。中国远洋2009年末的一年内租金承诺是226亿元,而在2008年中国远洋的租入船成本为334.60亿元。

今年将加强对FFA监管

  公告同时显示,中国远洋用于对冲租入船风险的FFA产生浮动净损失41.21亿元。这一数字较去年12月12日公布的39.5亿元有所扩大。

  FFA是一种远期合约。协议规定了具体的航线、价格、数量、价格日期、交割价格计算方法等,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时点,收取或支付依据波罗的海的官方运费指数价格与合同约定价格的运费或租金差额。

  中信证券2008年11月发表的报告认为,从中国远洋的经营模式看,大规模租入船和FFA买入“纸船”同时进行,从这种行为理解看,实际上是同向做多行为,FFA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套期保值作用,反而放大了风险。

  4月22日,中国远洋公布了《“租船运费协议(FFA)”操作管理办法》,规定FFA 持有量要控制在租入船总营运天的10%左右,且FFA 合约期限一般不得超过12个月或现货合同规定的时间。同时,还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业务风险管理控制委员会和营运小组。开展FFA 业务的各航运公司要每月定期向中国远洋总部报告FFA 业务的开展情况。

  平安证券分析认为,2009年FFA对盈利波动的影响将继续减弱,由于年报会计报表日BDI为774点,从2009年全年来看,FFA应该会冲回利润。

  此外,年报中还表示,2009年是中国远洋运力交付压力最大的一年,公司将考虑延迟交付或取消部分新船订单或租船合同。

  渤海证券的研究报告认为,由于一季度铁矿石价格谈判将导致BDI反弹的步伐放缓,而目前银行信用不足导致国际海运量持续低迷的现象仍在持续,中国远洋今年一季度的业绩仍不乐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9

魏家福:中国远洋41亿FFA只是“浮亏” 4月运费涨价最高300美元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4-24/HTML_D4SG1ORTCQVR.html


和其他航运公司一样,中国远洋(01919.HK)的盈利也遭遇压力。4月23日公布的年报显示,2008年中国远洋实现股东应占利润116.17亿元,较2007年194.81亿元减少78.65亿元,减幅40.4%。

“ 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第4季度干散货航运市场急剧下滑,导致利润下降。其中,各干散货公司持有的远期运费协议(即FFA)期内产生浮动净亏损41.21 亿元,此外,按香港会计准则的规定,对期末持有符合亏损合同确认条件的租入船合同预计损失计提准备52.5亿元。除此之外,集装箱运输业务全年处于低位, 盈利较2007年下降也是当期利润减少的因素之一。”中国远洋执行董事、董事长兼CEO魏家福在业绩会上分析。

到2008年底止,该公司持有FFA余额共2﹒78亿元,总经理许遵武透露,其中约90%合约会在今年内完成。而魏家福也强调,41.21亿的亏损只是“浮亏”,许遵武称,若今年市况好于去年,亏损可能回拨。

有趣的是,魏家福称,中国远洋早在2007年研究美国次贷危机时,就已经预测美国金融体系将出现危机,因此当时已经将存放在海外的资金调回国内,并保留了超过700亿元资金在手,同时与内地银行签署了745亿元的授信额度,并暂缓了所有重大投资,可谓出手“快且狠”。

该公司称,今年资本开支将缩减29%,从202.96亿元下调到144.06亿元。

此前,有分析师预测中国远洋可能在今年出现亏损,对此魏家福表示,他对今年业绩非常有信心,相信下半年的情况将好过上半年,但不对盈利作出预测。

“砍了”126条新船

记者从业绩会上获悉,2009年中国远洋预计完成集装箱的货运量为523.5万标准箱,该数字与2008预定的600万标准箱相比,有所调低。

2008年,中国远洋共有9艘集装箱船、共计73764标准箱运力交付使用。到去年底,中国远洋经营141艘集装箱船舶,运力达49.63万标准箱,较2007年底增加14.1%。

该 公司表示,虽然去年全年运力增加14.1%,但在17条航线上实施加船减速,降低油耗和排放,全年油耗同比下降3.9%。另外,抓住人民币汇率变化和内贸 市场繁荣的契机,加大内贸航线运力投入,同比去年增加运力投入6.2%。除此之外,紧抓欧美航线回程货揽取,使回程舱位利用率同比提高10%以上。通过以 上努力,基本完成货运量600万标准箱的目标。

除了运力调整,中国远洋的航线也有所调整。

“去年在市场需求旺盛时,加大了欧 地、中美洲、中澳、南非、南美等高贡献值航线的运力投放,通过短期租船替换国旗船投入内贸航线营运,锁定关键利润区。第4季度市场需求放缓时,通过干支线 资源整合、航线合并、舱位出售等手段,适时缩减欧美干线和大西洋航线运力,在扩大市场覆盖面和保证服务的同时,节约成本支出。”中国远洋表示。

而对于本报记者问到的会否调减集装箱方面的运力,魏家福说,会视经营情况适当加船减船,包括推迟一些船的交付日期,也会充分利用联盟资源,实现各航线最优运力配置,通过提前退租、安排修船、淡季停航、封存运力等多种手段,收缩航线运力降低经营风险。

“其实在08年1月份,我们研究还紧急压缩了126条船的新增计划。”魏家福表示。

2009年,中国远洋预计将有9艘合计6.04万标准箱新造船舶交付使用。其中包括4艘5100标准箱、1艘10020标准箱型自有船和1艘4506标准箱,以及3艘8495标准箱型期租船。

“考虑到市场情况,本集团正与船东洽商延迟至2010年交付其中3艘8495标准箱型期租船。”中国远洋表示。

继续调低集装箱保有量

“中国远洋还将继续降低集装箱保有量,提高集装箱周转效率。”由此或者可以看出集装箱运输市场面临的考验,但对于本报记者问及的今年集装箱运输市场环境是否十分严峻的问题,魏家福并未正面回答,仅表示集装箱运输永远是市场需要的,但预计会有“洗牌效应”出现。

“集装箱运输业面临重新洗牌的意思是有的船公司可能就不存在了,比如公司数量从100家减少到90家,另外,有的船公司也会进行正常的联盟,渡过这个船运业的冬天。”魏家福告诉本报记者。

今年来,BDI指数一直低位震荡,最近4天却出现连续增长。“BDI指数肯定会涨,信心比什么都重要。中国经济的转好倾向,以及温总理的讲话,都已经提振BDI的信心。”魏家福称。

但在业绩报中却看上去没有如此乐观。“2009年,需求持续放缓将是航运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供需压力和成本压力之下,航运企业普遍采取收缩态势,收购活动暂停或搁置,有些船公司经营难以为继,集装箱运输行业面临重新洗牌,未来市场格局将发生一定变化。”中国远洋表示。

魏 家福强调,最近欧亚航线的运费已经有所调整。“比如,从4月10日开始,许多船公司都纷纷表示要涨价,每标准箱收费已调升约200至300美元不等。台 湾、东南亚航线平均上涨50美元,波斯湾航线上涨200美元,新西兰航线也有所上调。下一步,7月1日与8月1日,运费还有大幅上调。”魏家福称。

但 魏家福也表示,得益于中国政府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铁矿石等原材料需求,内贸航线可保持较快增长,这对中国航运业来说,是利好消 息。且随着各国经济刺激计划的不断出台和落实,以及零售商库存的不断下降,欧美经济和贸易量一旦有所复苏,集装箱航运市场亦有望步入回升。

“面对挑战和机遇,本集团将积极通过各种途径消化2009年新增运力,在淡季缩减欧美干线运力,利用大船资源,升级次干航线,完善支线网络建设,并加强与联盟各方的合作。同时,重视大客户开发,锁定基础货源,加强对高值货的揽取,做强延伸服务和增值特色服务。”魏家福说。

魏家福还表示,在成本控制方面,将全面梳理供货商合同,重新商谈费率条款,寻求进一步降低费率的可能。另外,将继续加强船舶油耗跟踪和分析,灵活加油策略,挖掘节能新空间,借助燃油套期保值手段锁定成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80

中国房地产企业应学什么?


From


http://www.p5w.net/newfortune/caiji/200904/t2282230.htm


  控制中期风险头寸对于国内的地产公司尤为重要。在A股75家地产上市公司中,29家公司即使在不增加任何存货的情况下,每年经营产生的净现金也不到年初总 资产的10%,有16家不到5%。要知道,即使是TOL这样的高端地产商,其2008年存量资产周转率仍达到0.44倍,高于国内多数房地产公司。如果说 美国房地产公司的中期危机主要来自于中期借款,那么,国内房地产公司的中期危机则主要来自于过低的周转率,加速周转是唯一出路。

  从短期风险头寸到中期风险头寸
  在《新财富》2008年6月号《“现金收割”应对危机》一文中, 我们提出了短期风险头寸概念,即企业在周转率大幅下降时,一年内到期负债超过手持现金+净经营现金的部分,它显示了当危机到来时,企业在短期内承受财务压 力的能力。但从美国此轮地产危机看,危机持续的时间常常比我们想象的要长:2007年美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存量资产周转率较2006年平均下降了 35%,2008年销量继续下降,周转率较2006年平均下降了52%,较2005年下降了60%,进入2009年,情况依然未见好转,而这已是危机的第 三个年头了—企业不仅要为未来一年的财务风险做准备,更要为未来两到三年的财务风险做足准备,即,要从控制短期风险头寸到控制中期风险头寸。
  控制中期风险头寸对于国内的地产公司尤为重要,目前A股上市地产公司平均13%的资金来自长期借款,且借款期限一般在三年以内。客观讲,这一比例并不高, 但问题是部分房地产公司的周转率过低,在A股75家地产上市公司中,29家公司即使在不增加任何存货的情况下,每年经营产生的净现金也不到年初总资产的 10%,有16家不到5%。要知道,即使是TOL这样的高端地产商,其2008年存量资产周转率仍达到0.44倍,高于国内多数房地产公司。如果说美国房 地产公司的中期危机主要来自于中期借款,那么,国内房地产公司的中期危机则主要来自于过低的周转率,加速周转是唯一出路。


  长期债缺位,高端定位艰难
  国内房地产公司面临的另一个困境是长期债的缺位。A股房地产上市公司平均34%的资金来自于短期借款和各种应付账款,属于短期资金;13%来自于长期借 款,这部分贷款期限一般在三年以内,属于中期资金;剩下的包括股权资本、债券(含可转债)、预收款和长期应付款,我们姑且将其算做长期资金,那么长期资金 将占到总资产的53%。这种资本结构要求公司1/3的资产能够在一年内变现,1/2的资产在三年内变现,这对于定位中低端的房地产公司还比较有可能实现, 但对于那些定位高端的房地产公司来说则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
  总之,高端定位需要更保守的财务策略,而这种策略需要长期金融工具的支持,从TOL的资本结构看,长期债券成为高端地产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贡献了总资本 的30%左右,加上股权资本,长期资金贡献了总资本的80%。但在国内,公司债市场并不发达,股权资本面临融资渠道不稳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即使加上预 收款和长期应付款等特有的融资渠道,国内公司仍难以支持纯粹高端定位的战略。


  多产品线与分类拨备
  在债券市场缺位、纯粹高端定位难以获得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更多国内房地产公司选择了混合产品线的策略,即同时开发高、中、低各种产品,这一策略虽然能够在 一定程度上分散企业风险,但也对企业的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产品线的公司需要为不同定位的项目确定各自的财务安全底线,然后在总部层面留出适度资 金用于低谷期的套利操作。


  根据产品定位决定财务拨备
  以往房产商常用统一的财务控制标准来要求所有的项目,实际上,不同定位的产品在危机中的灵活性和现金回流速度有较大差异。仍以DHI和TOL为例,尽管在 危机中,它们的存量资产周转率都较高峰期下降了63%,DHI降至0.58,TOL降至0.44,但别小看了这0.14的差距,它意味着TOL需要比 DHI多储备相当于总资产14%的金融资源;此外,如果DHI的短期负债上限是总资产的30%的话,那么TOL的短期负债就不能超过总资产的20%。
  对于国内房地产企业也是如此,周转越慢的项目,要求的财务底线越高,不同项目间的财务拨备差异可能很大。因此,企业需要根据项目定位、周转速度来决定不同项目的现金储备要求和资本结构要求,在此财务底线的基础上再决定各类产品的扩张速度和企业整体的扩张速度。


  总部确定分类财务底线,分部根据财务底线抉择项目
  对于全国性的地产开发商,具体的拿地决策和项目规划常常由区域分部决定,此时为了防止分部过度扩张导致的整体财务风险暴露,总部必须确定各类项目的财务底线,分部根据财务底线来权衡利润率与扩张速度。权衡的结果常常是混合的产品线、适度的利润率与适度的扩张速度。


  总部保留适度金融资源用于逆周期套利
  最后,在总部确定财务底线、分部控制项目风险的基础上,总部可保留适度金融资源,用于逆周期收购,即,抄底行业低谷。那么,企业到底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进行套利呢?

  如何套利
  在经历了2008年的考验后,国内房地产公司的财务状况出现了进一步的分化,上市公司方面,万科在保持2008年销售规模的情况下,在未来一年内最多可支 持8%的资产扩张,在未来三年最多可支持51%的资产扩张;保利未来一年内最多可支持16%的资产扩张,未来三年最多可支持38%的资产扩张;金地未来一 年内最多可支持18%的资产扩张,未来三年最多可支持44%的资产扩张。香港上市的房地产公司中,碧桂园在保持2008年175亿港元销售规模的情况下, 未来一年最多可支持32%的资产扩张,未来三年最多可支持102%的资产扩张,中国海外在保持2008年266亿港元销售规模的情况下,未来一年最多可支 持21%的资产扩张,未来三年最多可支持65%的资产扩张(表1)。




  与上述公司仍有扩张余力相对,在未来一年内,绿城中国将出现4%的资金缺口,泛海建设将出现12%的资金缺口,中新地产将出现18%的资金缺口,富力地产 在保持2008年200亿港元销售规模下可以勉强覆盖债务支出,但考虑到公司250亿港元的承诺资本支出,将出现40%以上的资金缺口,非上市公司的资金 缺口可能更大。
  财务安全性的分化为财务状况较好的房地产公司留出了套利的空间。从TOL和DHI的案例中我们看到,即使在地价已很低的情况下,套利也必须以自身财务安全为基础,而不能进行过度激进的套利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套利幅度是适当的?首先,地产企业需要在确保短期和中期财务安全的前提下,根据不同产品定位重新确立企业的财务安全底线,这是地产公司从危 机中重新崛起的基础,而在此基础上,仍有富余金融资源的企业可以进行有节制的套利活动,就当前财务数据来看,对于那些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来说,这种套利扩 张速度应保持10-30%水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2

回购4亿美元债券 绿城中国面临生死一周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kstock/hkstocknews/20090428/04096156850.shtml


  标普表示:“一旦债券持有人宣布违约,绿城中国(3.77,-0.36,-8.72%)的流动性将承受巨大压力。”这可能导致一个严重的结果,就是绿城中国的资产被清算。

  从今天开始,绿城中国将进入“生死一周”。根据本月21日绿城中国发布的公告,纽约时间5月4日下午5点,将是一笔4亿美元票据持有者提前契约拟定修改和弃权的同意截止日的最后期限。

  如果在这一天,绿城中国不能以8.5折的价格回购上述高息债券,那么,高息债券承销机构及持有其债券总金额25%以上的债权人有可能要求绿城中国提前赎回债券。为了使收购能获得成功,绿城中国于昨日将2008年度的业绩作为收购要约和征求同意声明的一部分。

  上述事件可能导致一个严重的结果,就是绿城中国的资产被清算。绿城中国目前的资产负债率高达140%。

  债务偿还能力遭质疑

  上述高息票据提前回赎事件的诱因,是绿城本月15日公告的信托计划。根据公告,绿城中国旗下的绿城房地产与中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订立了信托协议,成立中海绿城1号房地产投资基金,计划融资9.92亿元至19.83亿元。

  信托主要用于绿城旗下杭州蓝色钱江及无锡太湖新城项目的开发。协议规定信托将于出售完成时向海企绿城及无锡绿城分别提供12.5亿元及4.37 亿元贷款,海企绿城将此笔贷款支持蓝色钱江项目第一期发展建设费用,而无锡绿城则将这笔贷款用于无锡太湖新城项目第一期的发展支出。

  协议规定,该信托贷款年利率高达14%,且绿城中国各方若发生重大不利事件,将1元代价向信托人出售其抵押的杭州项目公司和无锡项目公司的所有 剩余权益。而若绿城履行这一信托计划,则意味着将违背绿城2006年发行高息债券合约,关于项目公司债务不得超过总负债15%的规定。

  按照高息票据合约,在违约的情况下,高息债券承销机构及持有其债券总金额25%以上的债权人均可要求绿城中国提前赎回债券。在2009年11月8日前,绿城中国许诺的赎回价格为债券总金额的109%。

  同时,公司在昨天公布的2008年业绩,让投资者进一步担心绿城的债务偿还能力。根据上述业绩,绿城中国目前的资产负债率高达140%。公司 2008年末的现金额为17.18亿元,而其总借贷高达161.18亿元。而绿城中国的首席财务官林战介绍,截至3月底的物业销售款以及新增物业贷款只有 44亿元。

  不被看好的债券回购计划

  根据公告,绿城中国开出的回购价格仅仅只有债券总金额8.5折。正是这一举动,使得绿城中国的本次收购计划不被外界看好。标准普尔认为,此次拟 定的收购要约并不构成大幅折让置换,因为有关债券回购条款似乎并不是强制性的;公司近期的销售表现和融资渠道足以支持此次收购要约。债券持有人有权在接受 对契约的拟定修改和弃权的同时拒绝该回购要约。

  标准普尔信用分析师李国宜说:“一旦债券持有人宣布违约,公司的流动性将承受巨大压力,并导致我们将其评级下调数级。此次列入负面信用观察名单还反映了无法确定公司是否已经违反其他债务契约的规定。”

  而在公布高息票据回购计划的同时,绿城中国也暴露出公司财务疲弱的事实。标准普尔认为,绿城中国流动性状况存在不确定性,并可能进一步削弱。而在公司近期重组资产和进行信托贷款融资后,其财务状况存在不确定性。

  绿城负债大幅增加

  事实上,绿城的资金链问题,早在2008年底便已埋下了“伏笔”。

  在4月21日的公告中,绿城中国承认曾大量向银行借款。昨日披露的2008年年报确认了上述事实。年报显示,绿城一年到期的短期负债,从年初的 24.36亿元,激增至38.68亿元。而一年以上的长期贷款,更是从年初的43.68亿元,激增至73.85亿元。此外,绿城还有高达27.01亿元的 高息收益债券。大量的借款导致绿城去年高额的融资成本,由2007年的7.32亿元,猛增至13.86亿元。

  若干房地产项目延误完成,为解决建设资金、开发成本及营运资金需求,是绿城大量借债的原因。

  年报显示,绿城发展中的物业已由年初的110.95亿元,猛增至232.50亿元。大量发展中的物业,还导致了行政费用的激增。根据年报,销售 行政及人员开支在去年总共增加了2.47亿元,达到了7.37亿元。绿城认为,这与旗下房地产项目数量大幅增加以及人才储备增加有关。

  “小阳春”成绩不佳

  而与此同时,绿城的销售额却没有取得大幅度的增加,去年的销售额是152亿元,和2007年持平。根据年报,绿城承认大概有20多万平方米的已竣工物业未能售出。而今年一季度,虽然大部分房地产公司都认为是“小阳春”,但绿城中国却认为销售依然疲弱。

  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分析师许萌介绍,绿城中国一季度的销售情况并不好。除了3月份销售面积达到17万平方米外,其他两个月的销售情况都一般。而根据统计,截止3月底绿城中国仍然有108万平方米的存量新房未能销售。

  许萌表示,这与绿城开发的项目多为高端住宅有关。她表示,一季度的楼市小阳春,主要销售的是中低档住宅。而绿城开发的住宅档次相对较高,购房者数量因此比较少。

  事实上,虽然绿城中国一直不愿意主动降价,但在2008年开发商集体降价的大趋势下,也无法改变大的趋势,年报显示,2008年的销售价格已由8725元/平方米,下跌至7407元/平方米,销售毛利率也由36.1%下降至27.8%。

  有鉴于此,绿城事实上已经无法向其他开发商那样利用常规的价格武器,来解决目前的资金困境。对于绿城而言,真正要解决公司资金危机的,还是国内高端住宅市场的启动。而高端市场何时能回暖仍是未知数。

  而对于即将到来的回购票据危机,绿城方面的回应是不予置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