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是資產
True. 樓是一大資產類別,跟債券、股票同類,本身能夠產生回報。然而,我們用按揭去買樓,那按揭是負債。你用按揭買樓,同時有了資產及負債。但樓本身絶對是資產。
2因為需求強勁,所以樓價向上
False. 需求強勁跟樓價向上,沒有因果關係,而是同步關係。就如美元下跌是港股上升的原因是偽命題一樣。他們是同步,而非因果。
3因為樓價向上,所以需求強勁
True. 樓價向上,會加強需求,卻是因果關係,而非單單是同步關係。
4供平過租,所以買樓比租樓便宜
False. 租是一兩年的Committment,買樓是20-30年的Committee。以短期的供租情況去比較,不論結論最後如何,這是錯誤的方法。
5內地經濟比美國經濟更影響香港樓市
False. 貨幣政策主導樓市,美國經濟主導美國貨幣政策,美國貨幣政策主導香港的貨幣政策,所以美國貨幣政策主導著香港的樓市。內地經濟當然影響著香港的通脹預期,同時部份買家是內地買家,有一定影響,但相較貨幣政策,那只是次要。
6內地買家是香港樓市上升的主因
False. 同上,主因是貨幣政策。內地買家只是表象,不是主因。
7新的按揭方式,如Hibor按揭,讓人們買樓更輕鬆
False. 任何形式的樓房債務創新,都讓人們買樓更困難,同時讓地產及銀行提高越多盈利。地產商比買家少,但銀行提供更多$給全部人,去爭奪地 產商的產品,這時買家沒有議價能力,任何按揭的效益,很快便會轉化為地產商更高的產品價格,以及增加銀行的資產以及降低壞賬,而且讓不參與遊戲的人成為最 大的輸家。這就是prisoner dillema。金融創新是樓市長期快速上升的主因之一。恨不在地產商及銀行,它們只跟遊戲規則,一直不預期他們有良心,但政府絶對有責任去制止這些不公 平及自我毁滅的市場行為。
8租金回報是4%,股市股息回報是3%,所以樓比股票更有吸引力
False. 樓金的回報率,未扣除差餉、管理費、折舊、稅以及未能租出時的耗損。租金回報4%,實際上的回報可能只有1-2%,而且樓的流動性及買賣成本遠比股票差,所以在這情況,樓的回報並不比股票吸引。
9樓的地區因素主導該樓宇的價格
False. 邏輯: 貨幣政策>金融創新>香港經濟>內地經濟>地區因素.純粹個人意見。
10樓的香港整體因素主導該樓宇的價格
False. 貨幣政策>金融創新>香港經濟>內地經濟>地區因素.純粹個人意見。
11有錢人能夠支持樓價
False. 沒人能阻礙巨輪的運轉。因為大陸佬及有錢佬,所以樓市不會跌,是十分奇怪的信念。即使他們真的有錢,不代表他們想在樓市下跌時支持樓價,何況他們是重要的玩家,也是聰明資金,當樓市下跌出現時,你認為他們在沽還是在買呢?
12供款比率不高,所以樓市向好
True. 供款比率,即供款對於收入的比率。經濟提升收入,貨幣政策及金融創新降低供款。然而,近年都因為後者而降低供款比率,這些條件可以很快逆轉。
13因為通脹,所以樓市向好
False. 通脹的原因種種,因通脹而看好樓市是不合理的想法。因為樓市向好,所以加劇通脹,或許較合乎邏輯。
14因為減息,所以樓市向好
False. 減息,通常經濟有問題,而且減息往往滯後,是逆操作,往往樓市在減息時較慘淡。正確的命題可能是,低息,所以樓市向好。
15因為經濟向好,所以樓市向好
True. 這是最直接的了。收入增加,購買力上升,需求增加。
16租金回報是4%,銀行存款利息是0%,所以樓是有吸引力的投資
False. 這想法非常危險。兩者不能直接比較。存款有極高的流動性及零市場風險。
17樓應該是個人的主要投資
False. 這是很個人化的問題。我認為世界有那麼多金融產品及市場,集中投資在一個地區的地產,是一個時代可能好的方法。然而,這應是一個判斷,而不是一個原則。因此,我填False.
18樓是消耗品
False. 這是最簡單的。住完可以再住,而樓還在。
19樓是耐用品
True. 幾十年,閒閒地。
20樓是奢侈品
True. 樓的擁有權,不影響生活。
21樓是必需品
False. 住是必需品,樓的擁有權不是。食品則是必需品,外出用餐不是。
巴菲特一直持有大量現金,大跌市時買入股票,回報以倍計,可能五至十年一潤,這是一種價值投資的表現。
ibanker做的報告,都是基於基本分析以及financial model,做埋DCF,總是有值得投資的股票,又是價值投資的表現。
同一字眼,各自定義。我看基本上分為三類:
絶對型價值投資:
價值,源於對公司未來的自由現金流的預測。這是由下而上的判斷,同時是一個對未來discount rate的大概預測的總結。中間會有很多變化,但願整體的長遠情況跟現在類同,那會比較好預測一點。因為這做法用了未來的discount rate,即使現在的利率很低,也要用未來的平均利率去算,才可以得出較合理的定價。這樣做有一個可能,就是在長期的過程中,有可能出現大量低於價值的股 票(如長期利率將比當時低),讓人們很可能Fully invested去捕捉機會,也同時有可能是根本沒有任何值得投資的公司(如長期利潤將比現時高),讓人們很可能持有極高的現金水平。然而,作為價值投資 者,在這些Fully Invested或uninvested的環境下,市場可以將現各種的短期變化,當然包括暴升暴跌,讓價值投資者跟當年或當時段的表現會跟市場有很大的差 異。
這方法的好處,在於投資者可以絶對理性地做獨立的分析及判斷,而可以不跟隨一切的variable。因為有很大的Tracking,表現脫離大眾, 需要很大的holding power,才可以有極好的機會重拳出擊。壞處在於這方法需要很大的個人分析及判斷力,有絶對的holding power及資金控制力。另外,這方法放棄一切短期的機會。一般人用這法方,可以有很極端的結構。巴菲特是絶對價值型投資者的代表了。
Return = 絶對價值回歸
總結而言,絶對價值投資,基於絶對的現金流及長期discount rate的絶對判斷,是超越跨時空的價值判斷,會有以下的特點:
1對價值有絶對的判斷
2可以有長期的Exposure變化,例如五年以上,即可以長期fully invested,或長期under invested
3在長期的exposure中,市場可以出現相違的走勢,導致部份年度或時段大幅落後指數。
好處:
1獨立
2能捕捉並持有巨大的機會(持有比捕捉難很多!)
壞處:
1表現偏離市場,有一段長時間將落後於市場
2放棄一切短期表現
3對資金需要有絶對的控制力及流動性必需充裕.
相對型價值投資:
相對型價值投資,跟絶對型不同的是,他們只用讓時空的discount rate去做定價,而不是用長期的平均discount做定價。這樣,一切的貴賤,皆是”該時空”的相對價值比較而己。做法跟絶對型只差那個input的 數字,該有很大的分別。賺的不是一個絶對價值的回歸,而是相對價值的回歸。當然,因為無視discount rate的變化,所以絶對價值部份表現是完全不受控制的。
Return = 相對價值回歸+絶對價值變動(可能是利,可以是弊)
1可以Fully Invested,不愁沒有
因為每一個時空,都有相對便宜的公司,所以資金都可以買進那些股票。
2不會長期落後於指數
因為跟市場一樣是fully invested,所以不會因為exposure不同而表現落後。我認為對相對型價值型投資者的績效評審時間,應為三年左右。
很多自稱是價值型基金或ibank report都不同程度地屬於相對型。中間還可演根據風險及工具及市場,演化出不同的方法。這是最流行的價值投資。(
不是價值投資:
如果不是基於相對價值,又不是基於絶對價值,那自然不是關於價值的操作了。雖然可能也叫價值投資,但可能做法與名稱無關,就像有些對沖基本是不對沖 一樣,價值投資可能也是該人所稱”投資”的代名詞吧了。不是價值投資不是問題,只是操作的心法及手法有所不同,別人在認知所又應該有所不同。
價值投資要買多少:
價值投資處理了買什麼,何時買,但要怎樣買及買幾多係一個問題。買幾多的解決方法可以根據機會的比較,或者個人的取向。如果機會處處,那真的不妨分散,但某機會突出,集中又是理所當然。
單單是印銀紙,是不會通脹的。試想想,如果印所有銀紙都集中在一個叫富人的手中,即使富人大吃大喝,購物成狂,都只是個別事件。不會十分影響實質世界。因此,印銀紙只是通脹的必要條件,不是滿足條件。
印銀紙未必通脹
印銀紙+民富意志=通脹
過去三十年,不停印銀紙,但通脹不算嚴重,因為生產力提升的速度大於消費力提升的速度,形成通縮壓力。同時,印銀紙的速度雖快,但錢都落在富人手 中,縱使食得招積,住得舒適,對資源來說都是有限度的事。富人炒起資產價值,單單是房屋這單一產品,就足以大幅降低窮人的disposable income。窮人的生活水平可以隨著社會進步而共同提升,但財富,即相對購買力,在過去30年,相信是不升反降的。
然而,現在新興市場經濟發展漸趨成熟,印紙速度不減,而且各國重視民生,由資本主義轉向社會主義特式的資本主義,重視人道民生等...還富於民意志強大,各國很多補貼及優惠出爐,造成低收入群的收入增長力度加強(或降幅減低),便會造成巨大的通脹壓力。
簡單來說,同樣是印$10,給一個富人,他會由食牛扒變成食和牛,但給$1給10個窮人,則是由食白菜變成牛肉炒白菜,牛的需求便會大幅增長。
印銀紙是近30年不變的事,其實金融海嘯後,印銀紙的速度是降低了。我們看到最近政府在狂印,那是政府的印。她要印得那麼狠,是因為私人的印鈔機已 失靈,她才要加倍努力地印。影響物價及資產價格的錢,其實不需要base money也可以產生的。現在這個制度已經不單單是fed可以控制倒的事,而是fed&市場共同協調的事。海潚改變的,是社會主義,還富於民的全 球政府共識。這才影響深遠。
通脹大時代,是基於印銀紙及還富於民意志,但這並非穩如泰山。因為更大的問題是,現在的金融制度,未必承受倒通脹這條件。可以說,民富是通脹的前提,但資本主義社會未必能接受民富這條件成立,民富可能隨時遭受金融市場的反擊,而讓印銀紙及民富意志退縮。
很簡單,現在的保險及退休基金,都有大量債券在手。他們有極大的債務及責任,但卻以極高的價錢去購入那些債券。民富所產生的通脹,對這些債券的持 股,是有極大的衝擊的。這些衝擊所掀連的金融震盪,隨時可以打亂經濟的節奏,改變印銀紙及民富意志,甚至造成混亂。然而,當人民知道資本主義跟民富並不相 容,政府會如何應對這些不同階層的社會矛盾呢?我不知道。
一切皆有過程,皆有終結。大家共識的事,先機者勝,後機者敗。通脹大時代,未必成事,但必成氣候。有始才有終,有變才有機。這一個周期,跟之前原理一樣,但機理有些不同,對投資者是一個很好的考驗及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