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用Line滾人脈圈、中南部隱形冠軍變教材 兩岸EMBA搶人戰 台校三招自救

2015-01-14  TCW

報名人數下滑,CEO們的老師出招,從精品教到熟齡照護,從企業第二代教到創業家,還要打「東協盃」,瞄準亞洲大老闆。

如果我們將「高階經理人班」(Executive MBA;簡稱EMBA)當成一個「產業」,當產業面臨需求減少、市場被中國搶去時,這群專教CEO的老師們,如何用策略,拯救他們的產業?

這是個內外交攻的戰局。在台灣,報名念EMBA的人數持續下滑,過去動輒上千人報名的時代已經消失,這讓各大學只能放寬錄取標準,以免招生不足,台灣大學與政治大學的EMBA錄取率已從初期的五%不到,提升到三○%上下。

曾經,EMBA的「E」被戲稱是「Expensive」,是一張高學費、人脈含金量十足的「黃金名片」;現在,「E」變成了「Easy」,產業光環不再。

這群專門教CEO們轉型策略的老師們,現在,是如何突圍?

策略一:強化招牌特色師大教時尚,成大拚在地化

你沒看錯!一向負責培育師資的台灣師範大學,今年竟然開了專門教時尚的專班,教大家Prada與LV等精品在想些什麼。

台師大在校長張國恩主導下,增設管理學院。其還綜合台大、台科大師資與包括Prada/Miu Miu Taiwan總經理施利廉、法藍瓷品牌總監陳玉瑛等業界顧問團,開設全台第一所「國際時尚高階管理碩士班(GF-EMBA)」 。

張國恩是這樣想的:台師大最強的是表演藝術、美術、音樂、體育等「樂活」專才,這也是未來台灣產業趨勢,「為什麼念設計的人一定要在國外取經,我們盤點各學院師資,讓人才留在國內就能跨界思考,走出差異化。」

台灣科技大學也看清自己的長處,推出首個「高階科技研發碩士班(E M R D)」,目標鎖定各業界科技長。台灣科技大學的校友散布於宏碁、華碩、緯創等科技業,如今都已是研發副總級的人脈,是它最強的資產。

在此班中,每週固定有一堂「技術長講座」,讓研發經理人有了跨界合作機會。如講座第一堂課請來紡研所長白志中開講,學員中有從事遊戲開發的鈊象電子研發高階主管,就開始有了將嵌入式電子融入衣服的想法,彼此展開合作關係。「科技長進修高階班,系統化了解最新技術外,還提供十年科技策略思維建立,輔佐執行長,才不會在轉型升級時被淘汰,」台科大工程學院院長鄭正元強調。

逢甲大學與成功大學也主打自己「夠在地」的特色,不跟台大、政大一樣,主打國際性的哈佛個案,而是主打在地案例,「南部地區以中小企業為主,且面臨企業傳承與轉型(含國際化)問題,」成功大學E M B A執行長蔡東峻觀察。

逢甲大學經營管理學院院長林豐智也常在授課時邀請業主現身說法。在採訪過程當中,他隨口就點出了紡織機業、工具機業等領域第一名的隱形冠軍,都藏在中部。這些,都成為他最好的個案資源。

策略二:入門濃縮班

先搶人再分組,衝高報名率政大還會這樣「養」生意。

政大EMBA代理執行長邱奕嘉表示,每年他們先透過EMBA約兩千名校友會成員宣傳,開設沒有學位、學分,以企業主為主的「創業主管理精修班」,入門門檻低,一天六小時的濃縮班,這讓他們至少招到上百位學生。這群人念出興趣後,有意願則再去念E M B A。

政大EMBA從產業轉型區分五組,以台商班為例,招生說明會上,直接言明要的是企業家二代,專教大家怎麼走出去做全球生意;獨創的文科資創組,搶的是「改變遊戲規則的人」,主攻產業轉型需要數位知識的中高階經理人需求。甚至,兩年前因應全球生技趨勢,還首創生技醫療組,與陽明大學合作,連最夯的熟齡照護產業都教。

「定位清楚,今年招生說明會上,來的人數比去年多出五〇%,」邱奕嘉分析。

台大EMBA則開出針對創業需求的新路線。明年二月將開「創業實踐」課,由學生組隊找六到八個創業案例,再輔以十位業師和十位商學院學者共同輔導,從一開始的討論到案例實踐,最後打分數的是創投業者,而非老師。

台大EMBA執行長謝明慧看得遠,她說,有新產業崛起,才有EMBA市場存在可能性。

策略三:校友社群網揪團運動聽音樂,黏著度深

過去,沒有臉書、Line等社群工具,同學人脈連動關係頂多上下屆,但隨著EMBA發展逾二十年,光是台大EMBA連動人脈就超過上千人,若將商學院中的MBA也加入,人脈圈則是上萬人起跳。

EMBA訴求,透過社群工具,你畢業後的人脈圈還會自己滾動變大,從原本念的一個組僅二、三十人,變成萬人,光是EMBA的社團就有二十二個。台大EMBA在二〇一六年將滿二十週年,目前也已經成立籌備委員會,吃飯聚餐外,還將格局提升到論壇,以及認養偏鄉教育的實踐行動,籌備委員會成員就有二十多人。

一位畢業十多年的校友點開他的Line,充斥著五花八門的社團群組。「從讀書會到音樂鑑賞,只要你願意參加,週一到週日都可以排滿活動。甚至,一Po賣房子,馬上就有回音。」

校友社群化,有軟性的太極拳等社團,「身心靈好,才能經營好公司,」謝明慧說。也不乏學習性交流,每月固定讀書會,談正在發生的「一帶一路,產業如何發展」,或「如何面對物聯網下的衝擊」等當紅議題。

社群訊息持續「洗腦」,讓校友黏著度更深,大家還會一起創業,發展大老闆們的「職涯第二春」。

從台大、政大、逢甲、成大到中山大學等,這些學校的校友都不乏一起創業的案例。大王中山大學校友創立資本額達新台幣五千萬元的「西灣天使投資公司」,或者聚集資本三千萬元的政大「台安傑」,小到一起合資開牛肉麵店的都有。

然而,這些策略足以讓台灣EMBA產業,具備足夠競爭力,以因應對岸的搶人戰?

跨出去是一致戰法。中山EMBA執行長林東清表示,已與上海同濟大學合作開班,「東協論壇」已辦四、五年,鋪建台灣和當地台商「橋樑」,現在要的是如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台商外的企業主加入,準備一起招生「華裔領袖班」。

林東清說:「對(台灣)企業主來說,同學是整個亞洲企業主彼此交流的學習力,國際人脈不再只是大陸,而是擴展到日韓、東協和香港、新加坡等亞洲走廊的台商,對EMBA經營才是長久之路。」如此做法也能引進全球性師資,謝明慧表示,未來將引進動態競爭理論大師陳明哲等兩岸三地、甚至歐美國際師資一起上課。

如謝明慧所述:「沒有夕陽產業,只要產業太陽化。」雖然EMBA產業已逾二十年,但這群老師們確實都看到重點:走出去,才是真正脫離小市場宿命的關鍵。

撰文者黃亞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