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區銀行對家庭和企業貸款連續28個月下降,信貸數據持續疲軟意味著德拉吉離全面量化寬松又近一步。
周四歐洲央行公布數據顯示,8月份對私人部門貸款比去年同期下滑1.5%,而7月份下滑了1.6%。自2012年4月以來,歐元區對私人部門貸款沒有增長過。
受債務危機打擊最嚴重國家的銀行尤其不願意放貸,因為他們要正面臨更嚴格的資本管理規則和監管。與此同時,歐元區企業由於憂慮經濟前景選擇縮減投資。
二季度歐元區經濟增長“停滯”,通脹率一年之前跌破1%,落入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所謂的“危險區”。
歐洲央行在6月和9月份兩次降息,並實施TLTRO定向貸款計劃,並將在10月份購買資產支持證券和擔保證券。
但是9月份歐元區銀行申請的TLTRO遠低於市場預期,意味著歐洲央行刺激力度依然不夠。
周四歐元對美元今天跌破22個月低點1.2728,截至20:15跌至1.2711附近。
路透對經濟學家一項調研顯示,刺激計劃要想達到目標,對歐元區私人企業貸款量必須達到年化增長3%,這才能推動經濟持續複蘇和推高通脹。
IHS Global Insight經濟學家Howard Archer對路透表示:
“歐洲央行註入的流動性究竟有多少能變成貸款,現在依然是一個問號。”
“於此同時,在經濟和政治前景如此不確定的情況下,有多少企業想要貸款同樣是一個疑問。”
歐洲央行基準利率已經接近“下限”,如果通脹仍然太長時間維持在過低水平,市場普遍預期德拉吉將采取包括購買政府債券在內的全面量化寬松政策(QE)。
周四德拉吉重申歐洲央行準備好在授權範圍內使用額外的非常規工具,並改變非常規幹預措施的規模和構成。歐洲央行已經下定了充分決心,來對抗中期通脹前景面臨的風險。
今天上午補充了一下日本在藥品價格管理方面的內容,然後開始整理中國仿制藥行業相關政策以及現狀情況。
(一)日本1992年在藥品價格管理方面的改革
1.
2.
日本藥品的價格管理由厚生勞動省醫政局經濟課負責,政府價格管理的範圍為列入醫療保險目錄的所有藥品。在價格管理方面,主要有分類管理、價格管制和定期調整三個手段。
(二)中國與仿制藥管理相關的部門
我國的仿制藥從1998年開始發展。整體來看,目前中國仿制藥行業研發技術水平落後,仿制藥質量標準較低,技術水平有限,與原研藥療效存在差異。政府職能部門的發展如下:
1998年,組建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主要行使兩大職能:藥政、藥檢職能;藥品生產流通監管職能。
2003年,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基礎上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
2007年,SFDA頒布新的《藥品註冊管理辦法》,規定“仿制藥申請,是指生產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已批準上市的已有國家標準的藥品註冊申請;但是生物制品按照新藥申請的程序申報。”
2008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由衛生部管理。
仿制藥審批上市會涉及省、國家的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審批。流程如下:
仿制藥生產企業首先向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藥品監管部門申報有關資料-->省級藥監部門組織對藥品生產企業進行現場核查-->國家藥品審評中心審核-->國家藥監局針對是否同意開展人體生物等效性試驗進行審批-->申請人根據審批意見完成等效性研究-->國家藥品食品監督管理局再針對是否同意上市進行二次審評審批。
i黑馬的【Copy2China】欄目每周更新,為大家介紹海外的明星創新公司。這些公司大都表現出極大的潛力,而有可能變成千億巨頭,當然在這些明星小公司背後的產品邏輯和一些極具創新的點是非常值得國內公司學習的。
O2O大潮下,國外的Uber模式不斷地被國內媒體和創業者提及,而另外一個在O2O領域做得相當出色,甚至在今年上市後,市值已接近30億美元,卻較少走入創業者的視野當中。在最近國內外賣訂餐服務餓了麽和美團外賣大打口水戰的背景下,i黑馬為大家揭底美國最大的餐飲配送網GrubHub,深入分析這個上市首日市值即暴漲35%,如今市值28億美元的平臺是如何煉成的?
文:許妙成
GrubHub的總部位於芝加哥,是一家為用戶提供網上及手機訂餐服務的公司,成立於2004年,由兩個程序員Matthew Maloney和Michael Evans共同創立,起初以校園為切入口做餐飲網絡外賣。 Grubhub於2014年4月正式在紐交所掛牌上市,其發行價為26美元,超出預期價位,且上市首日暴漲35%,最高達每股40.79美元。之後維持在每股35美元左右,市值達28億美元。
現在上市的Grubhub實質是Grubhub平臺和Seamless平臺的合並公司。Seamless於1999年成立,以提供企業訂餐起家,兩公司合並後能實現規模化增長、覆蓋地區疊加及產品及技術合作等。Grubhub平臺與Seamless平臺於2013年8月完成合並,合並後規模優勢更為明顯。
Grubhub 2011年、2012年營收分別是0.78億美金、1.19億美金、1.7億美元,年增長率40%—50%;稅前利潤分別是600萬、1000萬、4000萬,增長幅度翻倍。2013年實現13億美元的銷售流水;截至2013年12月31日,該公司覆蓋了全美600個城市2.88萬家餐館,擁有340萬活躍用戶,去年日均訂單處理量為13.55萬,儼然是美國最大的在線及移動外賣平臺。
GrubHub的興起
據數據顯示,美國人每年外賣開銷高達670億美元;潛在網絡外賣市場在85-95億美元之間,傭金率高達13%-14%;實際美國有35萬個餐廳;外賣訂單當中,97%都是通過電話預定完成,目前僅3%來自於在線訂餐。美國訂餐市場巨大,且高度分散。
GrubHub.com發展到如今的規模,不僅是運營模式發揮了作用,更是其口碑營銷的結果。據GrubHub.com創始人Michael Evans透漏,最初GrubHub.com利用美國一家NetPromoter公司來打響知名度。NetPromoter類似於國內的大眾點評網,口碑網一樣,可以評價一家公司的用盧忠誠度,通過用戶打分來衡量公司服務。GrubHub.com在該網站上的評分為62%,這已經是相當不錯的成績。 GrubHub.com為用戶提供了很好的客戶體驗,新用戶就不斷累積起來了。
創始人Michael Evans是程序員,白天挨家挨戶給餐館客戶打電話甚至上門拜訪,實際開發用晚上的時間。而因為GrubHub的商業模式設計,從開始後不久就處於盈利的狀態,這也是GrubHub可以堅持到2007年才b獲得Amicus Capital 和 Origin Ventures A輪融資。此前,GrubHub在沒有任何投資的情況下,已經堅持了將近4年。
(公司發展里程碑)
GrubHub的服務模式和盈利模式
因為GrubHub是嫁接商戶和用戶兩端,所以GrubHub的服務也可分為對用戶端和對商戶端。
對用戶來說:用戶可以通過Grubhub網站或移動App,完成在線訂餐。根據自己的位置和喜好進行所在城市的餐館搜索、下單並支付,然後,要求餐館配送外賣(或者自己打包帶走),通過“跟蹤外賣(Track Your Grub)”的功能平臺實時跟蹤外賣的所在位置,等著吃就可以了,使用非常便捷。
而對於商戶來說:GrubHub將為餐廳解決效率低下的食品分類和關聯計費,聚合餐廳菜單數據庫;為餐廳帶來更多全菜單價格的訂單、更高的外賣利潤率、更多的新客,低風險高回報率及訂單數據等優勢。
Grubhub主要針對的獨立餐廳(即非連鎖餐廳),特別是店主自營的餐廳。這些獨立餐廳約占美國61%的份額,市場巨大、且高度分散。
餐廳經營外賣生意有以下幾個痛點:接觸用戶困難;市場費用高;資金及資源緊缺;技術實力有限。而若是在當地刊物發布外賣信息,餐廳還需要支付前期費用。而美國白領日常工作忙碌,工作日並無充裕的時間自己做飯或外出就餐。而送餐平臺則提供了多種餐點選擇,除了可以用網頁點餐外,還可以在iPhone、iPad、安卓系統上或利用Grubhub提供的餐廳電話進行點餐。
Grubhub正是看重這樣的市場剩余價值而誕生的,公司不對餐廳收取前期費用,也不要求餐廳打折,僅在餐廳完成通過Grubhub而產生的訂單時,餐廳才向公司支付部分費用,即“帶來訂單再收費”(You only pay when you receive orders)。這對餐廳來說是個風險較低而回報較高的解決方案。也正是這種no upfront costs的做法吸引了大量的餐廳加入。
GrubHub 承諾絕不向個人用戶收取任何費用。那就意味著 GrubHub 的收入只能來自餐廳。GrubHub 對餐廳的承諾是:我們給您帶來訂單再收費,建設費,預訂費,菜單變動費等等統統沒有。GrubHub按訂單數向餐廳收取傭金(傭金比例在10%—15%),但GrubHub並不針對餐廳的列示部分收取費用,這也意味著他並不提供(付費就可以獲得列式靠前的排名)。不過,餐廳可付費獲得更高的曝光率。
如今作為美國最大覆蓋範圍最廣的外送公司,Grubhub在用戶粘性方面很有信心,並且積極通過食客以往訂單來分析食客洗好,為餐廳也提供了外送建議。譬如投資銀行家偏愛壽司,而對沖投基金人士更鐘愛烤牛排、三明治等熟食。下雨天,人們更喜歡選擇希臘食品。任何時候,漢堡的銷量總是好於熱狗。而Seamless通過數據挖掘、積攢了豐富的類似數據,它已經從面向公司加班員工的訂餐服務商轉型成為面向普通大眾的餐飲配送服務商。Seamless的關聯餐廳數量超過1萬家,業務遍及倫敦和美國50多個城市。
(GrubHub核心競爭力)
GrubHub的財務狀況
Grobhub財務增速迅猛,它有強大的財務模型,打通交易模式、快速增長、盈利能力已被證實、資本高效等。從以下數據可以真實的反應這一情況。
增長的核心運營數據,合作餐廳數量從2011年的1.4萬,增長到2013年2.88萬;銷售流水從2011年的5億美元,增長到2013年的13億美元;活躍用戶數從2011年的160萬,增長到2013年的340萬;日均訂單量從2011年的5.92萬,增長到2013年的13.55萬。
增長的營收高速,2011年到2013年,營收複合從0.78億到1.7億,增速在48%。單位訂單利潤率高達73%,增長迅猛。
GrubHub杠桿率)
運營杠桿是最具有重量級的說明了,調整後EBITDA利潤由2011年的600萬美元,增長到2013年的4000萬美元,利潤率由8%增長到23%;長期來看,市場及銷售費用占比將實現25-30%;運營費用占比將在20-25%;技術費用占比將在8-10%;管理費用占比將在10-12%;調整後EBITDA利潤率將超過35%。
(GrubHub盈利能力)
強勁的現金流,2013年實現4000萬美元利潤;CapEx(資本支出)低,無負債,2013年自由現金流3400萬美元。
(GrubHub現金變動概況)
Grubhub與中國的送餐網站對比:
中國最大的店鋪群體就是遍布大街小巷的餐館,而這些餐館90%都是非連鎖相對獨立封閉的,沒有完整及時的信息流在一個平臺上讓消費者共享,在這一波O2O浪潮外賣過去之後,送餐網的普及將讓就餐、訂餐、送餐變得更便捷。就這樣的市場特征而言,與美國的餐飲市場是比較類似的。根據調研數據,2013年全國餐飲消費總額為4500億元,按照16%的餐飲年增幅,到2016年全國餐飲消費總額預計達到7000億。而其中,外賣占全國餐飲消費總額的10%,因此到2016年,外賣市場規模預計達到700億。包括NGP、經緯創投等在內的投資機構普遍認為,在線訂餐是典型的 O2O模式,市場需求旺盛、用戶粘性高、成長空間大,因此其才會選擇做出重點布局。
未來的行業趨勢是加強在移動端方面的投入和推廣,同時進行產品創新。送餐平臺的行業進入門檻並不高,但用戶培養期較長,且行業競爭激烈。既要有優秀的線上產品能力,高效的線下運營團隊支撐,還要有充足的資本進行支持,整個產業鏈條較長。
從現有的數據可以看到,餓了麽、美餐網等平臺已經在這一領域深耕了3年以上,美團等新興O2O平臺最近也推出了“美團外賣”加入到了外賣訂餐的大戰之中。餓了麽在今年5月份宣布獲得大眾點評8000萬美金戰略投資後,實現了爆發式的增長。根據餓了麽CEO張旭豪最近提供個i黑馬的數據顯示,餓了麽如今已經擴張到了200個城市,覆蓋18萬商家,日均產生100萬訂單量。2014年1月,在團購領域風生水起的美團網正式上線外賣服務,且目前勢頭強勁,8月初由幾十個覆蓋城市到現在的163個城市,不經意間便翻了兩倍多。
從業務模式上,餓了麽、美團外賣、美餐網、和Grubhub都比較相似。而2013年由阿里新推出的淘點點則有其獨特的商業模式,希望將餐飲行業做成“淘寶+天貓”的模式,即每個菜品都是一個SKU(庫存商品),一些熱銷的菜品,相當於淘寶中的熱銷款。將餐飲服務變成商品,讓買賣雙方直接交易。
商業模式上,和GrubHub靠訂單抽取傭金相比,國內的外賣訂餐網站還利用了更多的方式規劃自己的盈利模式。
除了按訂單收取傭金意外,大概的盈利模式包括以下幾種:
1.管理費用:為了吸引商家的入駐,免除入駐平臺的費用,減少商家的疑慮,只在商家月銷售滿一定金額抽取一定的管理費用,實現雙贏。
2.競價排位:將平臺最前面幾個鋪位作為廣告鋪位,根據商家的競價,收取月租,在實現商家推廣的同時,又盡量避免了用戶體驗的降低,最終實現盈利。
3.增值收費:平臺定期開展活動,參與的商家收取一部分費用。
4.廣告收費:包含兩部分,一是線下的宣傳單推廣,二是線上的橫板廣告等。線下,以平臺名義傳發整合宣傳單,收取宣傳單版面費用;線上,平臺橫板廣告費用。
外賣O2O是個大市場,可以稱得上是用戶的剛性需求。GrubHub不斷地被資本看好也證明了這一點,Grubhub在美國的成功上市,多少刺激了中國訂餐網市場的競爭白熱化。有投資者認為,Grubhub的市值相對被高估,IPO前GrubHub設定的發行價區間僅為$23-$25,而現在的價格是$35上下。縱然GrubHub所在行業潛力無窮,未來成長性空間較大,考慮到行業進入門檻較低,用戶粘性不夠等因素,公司的高速增長是否能夠支持目前如此高的市盈率?一個新的商業模式,新的公司還需要時間來證明其執行力和增長空間。
而我們也同樣認為,在“民以食為天”的更大的中國市場上,也將誕生可能體量數倍於GrubHub的外賣平臺。O2O大潮才剛剛開始!
來源於:i黑馬 轉載請註明出處! 部分表格來源於:估股網
醫療保險照顧計劃Medicare
保障對象及條件(滿足其一)
1)65歲及以上年齡的老年人,同時這些老年人還需要具有工作,並已經支付社會保障金10年以上;
2)必須完全永久性殘疾,並且是接受殘疾人社會福利保險,領取社會保險殘障保險津貼至少超過24個月的殘疾人;
3)患有晚期腎病(ESRD)的病人,1974年進一步擴大到所有慢性腎病患者;
4)某些不符合以上條件但願意支付保費參加此保險計劃的人。
註冊程序和申報程序
首先,要求申請人在年滿65歲時,至少提前3個月,帶上出生證明或其他年齡證明材料,去當地的社會保障辦公室辦理登記申報手續。
申報之後,申報者將受到一個醫療保險照顧計劃的證明卡,上面有姓名、證件編號和享受醫療保險招股計劃的日期等信息,卡上將註明申報者註冊的Part A或 Part B部分。
如果因為各種原因,當年滿65歲時尚未申請醫療保險照顧計劃,必須盡快補辦手續。此時Part A部分的醫院保險可以追溯到申報之日以前的12個月,而Part B則不允許。
如果過了補辦時間,65歲以後再註冊者,每月的保費將高出正常水平的10%。
其次,醫療保險照顧計劃的費用申報程序由實施醫療保險的中介機構或財務機構制定,如醫療保險照顧計劃的主要經營者藍十字和藍盾組織公司,他們與醫療保險照顧計劃的管理機構簽訂了關於費用情況審查和支付辦法的協議。參保者也可以參加健康維持組織和類似公司。
籌資模式與管理
Medicare是一個由聯邦政府提供資金的項目,因此,參保者的經濟壓力比較小。
Part A部分的信托基金的來源是聯邦政府收取的雇主和雇員所繳納的工資稅(相當於保費),稅率為2.9%(雇主和雇員各繳納1.45%);沒有手鼓與某個企業的個體戶需按照雇主和雇員的稅率總和(2.9%)繳納。
Part B部分的資金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註冊者(投保者)繳納的保費,其數量相當於有資格加入醫療保險照顧計劃的之老年人項目成本的25%,另一部分是聯邦的配套資金(占資金總額的75%)。
無論是Part A還是Part B,都還有一部分費用(自付款部分和共同負擔費用這投保人支付的部分)是註冊者(投保者)自己所必須承擔的。
管理部門
醫療保險照顧計劃主要由美國衛生保健財政署(Health care Financing Administration, HCFA)、社會保障署(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SSA)兩個部門管理。
1)HCFA主要職責:
制定與保險範圍和支付方式相關的政策和原則;對財政中介結構的監管;制定參與者的條件和供方資質的認定標準;運作效用的記錄保存和評估等。
2)SSA的主要職責:
最初的個人資格認定;保存受益人的檔案。
參加Medicare的醫生和醫院所獲得的報酬和補償
1.醫生薪酬支付方式分為兩類:
1)管理式醫療計劃(Managed care plan)
按照管理式醫療計劃確定的補貼標準支付薪酬
2)傳統有償服務體系(Fee for service)
按照Medicare的付費細目表規定來支付。
2.醫院所得
由Medicare來確定,一般維持在全國醫院營業所得平均水平,這一水平盡管不高,但卻是比較穩定和可靠的。
本帖最後由 Billy 於 2014-10-30 15:57 編輯 500彩票網(WBAI)聯合調研紀要(10月28日) 作者:格隆匯 liyinlin 時間:2014年10月28日 公司代表:CEO潘正明、COO鄭磊 概要:500彩票網(WBAI.N)單場固定獎金玩法上市後全球首次聯合調研紀要 Q:不久前國家出臺體育振興政策,體育總局領導也提到要用彩票公益金來補貼體育事業,可見其重視程度。想請教一下,體彩中心有沒有規劃如何利用彩票來促進體育事業的發展? A:體育政策的大方向肯定毫無疑問,也就是說體育產業本身需要不停地往里面輸血才可能做大做強。現在國內經濟增速下滑,財政壓力越來越大,彩票公益金就會提高到更重要的位置。參照國外經驗,彩票說到底是一種壟斷性的稅收行為。去年中央層面彩票公益金籌集了約550億,公益金分配上中央和地方各一半,總共貢獻了1000億左右。這1000億可以說是沒有成本的純財政收入。根據以往經驗,彩票行業增速放緩的時候,國家就會推出新的彩種,現在我們感覺在今年彩票整體增速已有保證的情況下,國家還有意把速度加快了,比如單關固賠新玩法的推出,還有最近傳言賽馬的事情。不過根據監管機構和我們的交流,並沒有提到具體的規劃。 Q:請介紹普及一下單關固賠玩法和以前相比有什麽不同?我們網站有沒有針對此采取什麽營銷手段? A:可以說單關固賠玩法是是中國彩票劃時代的產品,因為它已經完全脫離了以前的彩票形態,和國際完全接軌,和歐洲博彩公司的玩法基本一致。起初國內彩種的中獎概率很小,以2元博500萬,是所有人對彩票的認知。後來的競彩足球也有很多的限制,比如猜勝平負,必須至少猜中兩場才有獎金,從純數學概率來講,勝平負中兩場的概率只有九分之一。到了單場玩法,只要猜中一場就有獎金。現在買2元中了單場可能就只有2.2元,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國際市場上,彩票和博彩是完全分開的,博彩玩家的基數可能沒有彩票這麽多,比如雙色球的玩家基礎非常大,但體育競猜就完全不一樣了,如果投2元才能中2.2元,那玩家可能要投2000元才覺得有意思。因此,單關固賠玩法吸引的是一個高ARPU值但總數較少的群體。 我們公司肯定會制定針對性的營銷方案,比如從資訊提供到營銷再到客戶獲取,都和典型的互聯網企業不一樣。單關固賠玩法的試銷一開始,我們就在第一時間上線,應該是業內第一家,並且PC端和手機端同時推出。現在我們推出一個活動,口號是買競彩單關比外圍賺得多,就是要抓住這部分用戶。至於返獎率的問題,以前國家競彩足球整體返獎率是69%,現在整體提高到了73%,73%是由各個玩法綜合而來的,就單關而言,國家體彩中心開出來的返獎率已經到了87%,這個和香港馬會相比已經很有優勢了。我們現在把返獎率補貼到92%,希望通過這一步讓它超過所有外圍賠率,這就是我們給市場的最好的產品。 Q:我們把返獎率提高到92%,這樣還能盈利嗎? A:我們要爭奪的是一個6000-10000億的市場,國家競彩足球去年總銷量才330多億,以前我們賺3%,如果流水做大,我們賺1%都願意做10000億的市場,賺1%就是100億。所以盈利能力會不降反升。 Q:國家體彩中心是如何控制單關銷售的限制的? A:單場銷售額超過當日競彩20%後,這場球就不能繼續投註了,它有自己的一套風控機制。 Q:為什麽政策要向單關固賠玩法傾斜?是不是可以提高彩票銷售收入? A:目的是把私彩市場爭奪過來,這也是監管部門最希望看到的。現在私彩100%是單關,具體玩法也比國內豐富。未來的單關玩法還有兩大增長點。一是“走地”或即時玩法,國內現在的玩法都是比賽前下註,私彩則可以比賽過程中繼續下註,即時玩法在私彩中占50%以上。另一個是本國聯賽的投註,雖然還沒有具體的時間表,但我相信未來一定會往這個方向走。國家現在是兩手一起打擊私彩市場,一方面用法律手段禁止,另一方面提供替代性的合法產品。 Q:爭奪用戶方面,有沒有統計過多少用戶是從私彩那邊搶奪過來的? A:我們還在觀察,目前沒有具體數據能表明哪些用戶是從私彩遷移過來的。因為現在單關開的場次還是太少,可購買的產品太少,數據量不足。 Q:新玩法試銷售在今年12月31號結束,明年開始正式銷售。國家認為要做到什麽程度才能認為試銷售是成功的? A:試銷售主要是對風險的調劑,另一方面也需要時間和做銷售的網站進行溝通,我們現在定期會跟國家中心聯系交流。還有一方面是儲備資金的問題,今年儲備的資金足夠了,明年單場可投註的場次一定會增加。特別是當國家感覺到彩票銷售整體增速有壓力的時候,場次自然就會逐漸放開。 Q:前面您提到單關銷售額限制是所有競彩銷售額的20%,請問目前試銷期間單關的銷售額大概在競彩中占比多少? A:現在大約是9-10%。 Q:在單場固賠業務上,公司的份額多大? A:這塊業務的份額和整個競彩差不多,去年國家銷售的競彩達到330多億元,我們公司銷售了差不多26-27個億,占到9%左右。今年應該也在10%左右。 Q:體育彩票除了正常的競彩之外,還有地方彩種、彩票遊戲等新的彩種,這部分其他省份已經開始招標,例如上周福建省就開始公開招標新彩種,引來了好幾家上市公司的關註。那麽在新彩種上公司有沒有什麽計劃? A:我們公司將爭取在年內上報新彩種,當然從上報到審批通過是一段較長的歷程。對我們來說,掌握新彩種並不是為了盈利上的大幅提升,而是為了通過掌握新彩種來提升我們產品的差異化,利用我們彩票銷售平臺的優勢來擴大我們的銷售量,而不是在新彩種本身。現在湖南幸運賽車傭金在0.7%-0.9%,江蘇足彩新彩種也只有1%的傭金,與我們代銷業務相比吸引力一般。新彩種推出的目的是為了利用我們現有的銷售平臺,通過控制新彩種使我們的產品和別人的不一樣,從而帶來銷售流水的提高。 Q:剔除世界杯的影響,正常四季度的體彩市場情況比三季度要好? A:是的,正常年份四季度要比三季度好,我們從2010至今,幾乎每個季度都有20%左右的環比增長。 Q:並購時公司看對方能夠給什麽資源?您最看重的資源是什麽? A:在互聯網世界里,無論是並購還是被並購,我認為有三種資源最為關鍵,分別是流量資源、牌照資源或政策資源、產品資源。流量資源很容易理解,就是用戶的問題,政策資源即合法性問題,這是我們的優勢。第三,不是任何彩種,控制比較好的重要的彩種,這也是一個重要的資源。這三種資源是是彩票行業成功的關鍵,也是我們最為看重的。 Q:目前彩種研發有沒有什麽突破? A:我們今年會做相關申報,但是時間點不確定,但我相信會比別人快。 Q:世界杯期間增加了很多新用戶,他們現在的活躍度或留存率如何? A:世界杯期間新增的用戶一定會流失,幾乎所有的售彩平臺都是如此。這群用戶貢獻的消費能力有限。我們的調研數據顯示,我們平臺平時男女比例平時1:11,世界杯期間1:6,這些人95%以上在世界杯之後會流失。 Q:三季度或四季度以後,銷量的增長還是原來老客戶的貢獻嗎? A:對於我們公司,如果是正常的年份,老用戶的消費很理性,不會因為比賽關註人多就會下註,對他們來說賠率是否合適、能否套入自己的模型最重要。今年變成一、二、三季度,第四季度看不出如此的規律,主要因為二、三季度銷量都被墊高了。 Q:歷史上,我們去年的老客戶遞減的情況如何? A:遞減情況需要分平臺討論,在以前PC平臺,第一年留存率是55-60%,手機客的留存率很低,但是現在手機客戶的ARPU和留存率不斷上升,去年四季度手機客戶大幅上漲,我們無法給出準確的留存率數據。如果一個人在進網站的第一個月里沒有中獎,60-70%的人就會流失,我們會做相應的挽留活動,如提醒改變購彩方式或者鼓勵其再次購買等。在用戶第一次離開的時候進行優惠活動,這是一種比較精細的運營手段。 Q:我們PC端和移動端的ARPU值有多大的差別? A:在不斷變化,具體數據有待第三季度的報表公布。PC端用戶量的增速已經沒有移動端快,總量上而言,國內互聯網PC端總用戶占比也在降低。以前手機端的缺陷是屏幕小無法顯示完整資訊,現在單關推出的最大好處是方便,不需要研究多場比賽,針對一場比賽,我們在手機上提供的信息也相對全面。 (來源:廣發輕工) |
本網誌內容版權為「藍兵」所有,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
公司簡介 | 中國燃氣(0384)主要於中國從事建設及經營城市燃氣管道、輸送天然氣和銷售液化石油氣。 |
目前市值 (港元) | 727.05億元 |
現時股價 (港元) | 14.48元 (2014-11-28 收市價) |
市盈率 | 27.01倍 |
每股盈利 (港元) | 0.5358元 |
市帳率 | 3.87倍 |
每股帳面淨值 (港元) | 3.635元 |
年度 | 銷售管道燃氣 營業額 | 燃氣接駁 營業額 | 液化石油氣 營業額 | 綜合 營業額 |
---|---|---|---|---|
2012-13年 1H | 30.40億元 (43%) | 12.30億元 (17%) | 28.72億元 (40%) | 71.47億元 |
2012-13年 2H | 63.08億元 (45%) | 20.71億元 (15%) | 50.87億元 (36%) | 140.09億元 |
2013-14年 1H | 42.96億元 (41%) | 20.12億元 (19%) | 40.51億元 (40%) | 104.61億元 |
2013-14年 2H | 58.73億元 (38%) | 16.45億元 (11%) | 71.18億元 (46%) | 155.47億元 |
2014-15年 1H | 49.83億元 (32%) | 22.46億元 (14%) | 76.09億元 (49%) | 155.88億元 |
年度 | 銷售管道燃氣 溢利 | 燃氣接駁 溢利 | 液化石油氣 溢利 | 綜合 溢利 |
2012-13年 1H | 5.13億元 (38%) | 6.76億元 (62%) | -0.10億元 (0%) | 12.17億元 |
2012-13年 2H | 7.58億元 (41%) | 10.57億元 (57%) | -0.03億元 (0%) | 18.50億元 |
2013-14年 1H | 7.09億元 (38%) | 11.05億元 (59%) | 0.13億元 (0%) | 18.71億元 |
2013-14年 2H | 7.42億元 (36%) | 8.74億元 (43%) | 1.54億元 (8%) | 20.41億元 |
2014-15年 1H | 7.80億元 (29%) | 12.86億元 (47%) | 1.89億元 (7%) | 27.10億元 |
目標 | 2014-15年度 目標 | 進度 |
---|---|---|
管道燃氣銷量 | 100億立方米 | 41.9億立方米 (41.9%) |
新增接駁數量 | 175萬戶 | 96萬戶 (54.8%) |
車用加氣站 | 增加197個至550個 | 增加81個至434個 |
LPG 銷售 | 230萬噸 | 115萬噸 (50%) |
盈利 (港元) | 條件一 | 條件二 |
---|---|---|
2013-14年 盈利 | 25.8億元 | 25.8億元 |
2014-15年 盈利 | -- | -- |
2015-16年 盈利 | -- | -- |
2016-17年 盈利 | 55億元 | -- |
2017-18年 盈利 | -- | 60億元 |
每年複合增長 | 28% | 23% |
中期業績 | 2014-15年度 (港元) | 2013-14年度 (港元) | 增長 |
---|---|---|---|
盈利 | 16.80億元 | 12.83億元 | 31% |
其他收益 | 0.53億元 | 0.25 | -- |
核心盈利 | 16.27億元 | 12.58億元 | 29% |
# | 公司 | 現價 | 增長 (E) | 2014年盈利 (E) | 市值 | 市盈率 (E) |
---|---|---|---|---|---|---|
1 | 深圳燃氣(601139) | 8.07元人民幣 | 12% | 7.00億元人民幣 | 160億元人民幣 | 22.8倍 |
2 | 重慶燃氣(600917) | 12.50元人民幣 | 20% | 3.60億元人民幣 | 194億元人民幣 | 54.0倍 |
3 | 中國燃氣(0384) | 14.48港元 | 28% | 33.0億港元 (*3) | 727億港元 | 21.9倍 |
4 | 港華燃氣(1083) | 7.86港元 | 16% | 11.3億港元 (*4) | 207億港元 | 18.3倍 |
5 | 華潤燃氣(1193) | 21.80港元 | 19% | 25.8億港元 (*5) | 485億港元 | 18.8倍 |
6 | 新奧能源(2688) | 47.40港元 | 19% | 29.2億港元 (*6) | 513億港元 | 17.6倍 |
營業額 (港元) | 上半年 | 全年 |
---|---|---|
2009-10年 營業額 | 39.37億元 | 102.12億元 |
2010-11年 營業額 | 65.38億元 | 158.62億元 |
2011-12年 營業額 | 79.13億元 | 189.34億元 |
2012-13年 營業額 | 85.67億元 | 212.50億元 |
2013-14年 營業額 | 104.61億元 | 260.08億元 |
2014-15年 營業額 | 155.88億元 | -- |
盈利 (港元) | 上半年 | 全年 |
---|---|---|
2009-10年 盈利 | 4.32億元 | 8.75億元 |
2010-11年 盈利 | 0.93億元 | 6.26億元 |
2011-12年 盈利 | 3.74億元 | 9.54億元 |
2012-13年 盈利 | 8.08億元 | 17.64億元 |
2013-14年 盈利 | 12.83億元 | 26.60億元 |
2014-15年 盈利 | 16.80億元 | -- |
每股盈利(港元) | 上半年 | 全年 |
---|---|---|
2009-10年 | $0.1295 | $0.2619 |
2010-11年 | $0.0269 | $0.1631 |
2011-12年 | $0.0852 | $0.2176 |
2012-13年 | $0.1831 | $0.3937 |
2013-14年 | $0.2741 | $0.5358 |
2014-15年 | $0.3356 | -- |
本網誌內容版權為本人「藍兵」所有,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筆者相信「從錯誤中學習、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這個道理,藉此為自己的投資決定留個記錄。另外,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筆者亦不能保證資料是否準確、完整及充分。 敬請留意! |
2008年、2011年以後,房地產行業的第三個冬季正在逐漸蔓延。
“現在必須要有白銀時代的思維,這一次的調整可能更持續”;“集中度相比前幾年幾乎翻番,那些多元化進入房地產行業的,基本上都開始退出了”。對於此次調整,分析師們如是認為。
數據顯示,僅2 014年12月22日當天,A股市場共有256家公司停牌,房地產行業停牌13家,僅次於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位居第三;A股市場中因“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停牌的公司有112家,地產行業有8家,占據7%比例。
今年以來A股和H股上市房企中,前十大股東為險資的數量達到28家,這一數字在2013年為17家。
從萬科總裁郁亮的“白銀時代”論點,到而今不少上市房企高管一致認同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的趨勢可以發現:房地產行業的分化與整合,開始加速。
市場集中度18%,並購是新常態
“實際上房企整合一直都在蔓延,但今年以後變化可能會更明顯一些。”億翰智庫上市房企研究中心主任張化東表示。
根據億翰智庫此前跟蹤地產行業銷售金額前十大上市公司的市場份額數據顯示,今年前十一個月以來,行業集中度加速提升,前十大的銷售金額市場份額從2013年的13%提升到如今的18%,而該數據在2010-2012年期間一直位於10-12%比例之間。
“今年市場大行情下滑的情況下,大型開發商還是有10%-20%的增長,跟整個市場是完全反過來的。”其總結道。
明源地產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周孝武持有類似的看法,“根據目前情況來看,我預計今年前十大的份額至少15%,甚至會到15%-17%之間”,其認為,前十強在目前幾萬家開發商的市場環境之下,已經擁有了不少資源,這是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的表現之一。”
集中度提高的其中一個表現,便是行業整合。
今年以來明顯表現出的大規模行業整合,是“因為今年的房企,整體來說比去年過得要艱難得多,就是日子不好過導致的並購進一步發展。周孝武表示。
根據Wind統計顯示,今年以來截至2014年12月25日,房地產行業完成並購和正在籌劃並購的案例有203起,根據不完全統計涉及交易金額達1886億元。而在2013年有200起籌劃並購的案例,涉及金額1083億元,今年同比2013年並購金額增長七成。
這一數據在2012年以前,都並未過千億,在2012年當年,出現152例並購,交易總計453億元。
面對這一現象,前述研究員平靜道,“今年可能確實出現的次數多一點,但這應該是一個常態,也應該是未來的一個新常態。”“我們總裁之前也一直談過,地產行業隨著現在的發展,市場分化、企業分化、城市間分化,房地產集中度應該會越來越高。目前來看已經看得到這個趨勢表現出來。”華南一家中型房地產公司內部人士向記者回憶道。
其繼續表示,在早期,房地產行業沒有門檻,任何企業都可以進入,而隨著現今這一行業趨勢的出現,專業化、產品差異化的企業會更有優勢,這也是中型房企的競爭基礎。
第三波並購浪潮可能會更持續
回望今年的房地產並購市場,在年初市場下行的情勢下,房企間整合的形式、目的各異,也算是一番波瀾壯闊。
根據前述資深研究員周孝武表述,在此前2008年、2011年兩次地產行業寒潮中,就已經陸續出現行業性調整。
“並購潮應該是在2008年就有了,就是每一次行業陷入低谷的時候,會出現很多地產企業退出、調整、轉移。那麽一些優秀的房企從中看到機會,就會出手。所以每一次行業下行都會出現並購調整的大浪潮,但現在必須要有白銀時代的思維,這一次的調整可能更持續。”
今年的行業調整不同往次,這是業內人士的普遍看法。
“這次下行通道的並購可能跟前幾次不一樣。往年來說,大部分的主動權在賣方企業,就是賣方有選擇地退出,並非全盤抽離。但今年大部分要並購的企業,出發點是覺得在地產行業的發展空間不大了,所以選擇全面退出。”張化東認為。
前述人士綜合分析,往年主要的並購方式,是收購方為了進入比較看好的區域市場,通過收購,以相對便捷快速的方式介入。
以龍頭房企萬科為例,在2005年3月,萬科在浙江市場受讓當地頭把交椅的南都集團通過中橋基建持有的在上海、江蘇南都70%權益,和浙江南都20%權益,共耗資18.58億元,當時創下國內房地產企業最大宗購並案例紀錄,正憑借於此,萬科打入此前尚未涉及的浙江地產市場。
而如今,則主要是股權合作形成更好的互補競爭力的模式。
就在前不久,綠城中國[20.98%]長達七個月的出售股權事宜在出現一系列變化後終於落定。原本與綠城合作的融創中國[0.29%]退出交易,收購方此番換成中交集團。
“中交是有資金、有實力,但是地產運營能力尚且不是很強;綠城的班子還是不錯的,尤其在高端產品上的口碑和品質是業內公認的。”一位房地產業內人士評價道,“中交願意收購,實際上就是跟綠城的進一步合作。這是合則兩利的事情,也是未來房企合作的一個方向。”
類似的案例包括世聯行近年來為了開拓P2P平臺,而購買世聯信貸71%股權等跨行業整合行為。
對於前述華南中型房企而言,他們今年有兩起合作開發行為,其中一起與大型地產商的合作,目的在於做財務投資人,將項目開發、運營權利交給大型地產商完成;而另一起則是與地方開發商合作,以大股東的身份主導產品開發。“對我們而言算是一個試水,形式可以靈活多樣,關鍵更好地整合資源。”該人士表示。
險資入股28家房地產前十大股東
除前述的跨界轉型之外,不少地產公司也通過引入新股東的方式,進行不同細分領域的布局和轉型。
“現在並購重組有一個比較大的趨勢,是保險公司在股權層面的介入。”張化東總結道。
而險資的入駐,無論是對險企還是房企而言,對於各自在養老領域的擴張都能帶來幫助。
統計顯示,今年以來,A股與H股上市房企的前十大股東名單中,出現了險資身影的地產公司共有28家。據記者初步統計,其中中國人壽保險成為8家房企前十大股東,中國人保壽險成為5家房企前十大,為險資企業中進駐地產最多的兩者。包括遠洋地產、榮盛地產、金融街、外高橋等在內的企業也在名單之列。而僅“萬保招金”而言,目前已有8家險企進駐成為前十大股東。
“險資有非常充沛的資金來源,也不會過多幹涉地產企業的運營。近幾年來,平安保險旗下子公司平安不動產的活躍,遠洋地產與中國人壽的合作等,成功案例越來越多之後,應該會有更多的房企和險資進一步效仿。”周孝武表示。
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認為,就目前險資企業資金投向來看,大多數險資企業都有進軍養老地產的計劃,或者已經開始在養老地產領域布局。不排除今後險資會利用房企在房地產領域的優勢開展養老地產市場的布局工作。
(編輯:張瑜)
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BDI)連日暴跌,創下28年新低。該指數是經濟晴雨表,也是國際貿易先行指標。
周四,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重挫5%,至632點,創1986年8月22日以來新低。所有航線的運費均出現下降。
運力過剩、需求端不穩定、燃油成本下降,是近來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暴跌的幾個重要原因。不過,中國需求萎縮被認為是最主要的推動因素。
根據船舶經紀商Clarkson預計,作為全球最大的煤炭和鐵礦石買家,中國今年對這兩種商品的進口增速為6%,較2014年的8.7%有所回落。而彭博調查的67名經濟學家的預測顯示,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速將繼續創1990年以來新低。
彭博引述船舶經紀商Braemar分析師Marc Pauchet的分析稱:“中國的增速在放緩,這就是為什麽(該指數會下跌)。貨物根本就不存在了。”
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是由幾條主要航線的即期運費(Spot Rate)加權計算而成,能反映即期市場的行情。由於散裝航運業營運狀況與全球經濟景氣榮枯、原物料行情高低息息相關,因此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被認為是國際間貿易情況的領先指數及經濟晴雨表。
華爾街見聞網站曾報道,有分析師指出,BDI 2000點是航運公司的盈虧線,跌破2000點後,航運公司會虧損運營。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