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視風雨飄搖之際,其核心子公司“現金奶牛”樂視網(300104.SZ)發布2016年年報,其實現凈利潤5.5億元,同比減少3.19%,而這一數據與此前業績預告存在大額差異,樂視網曾於2月發布業績快報,預計其利潤為7.66億元,同比增長為33.60%。
在這份上市以來至關重要的年報中,樂視網凈利潤最終出現了上市以來首度下滑,現金流亦出現逾10億元的凈流出。現金流吃緊外,樂視網已負債累累,超200億元的債務等待償清。而占據營收過半的巨額關聯交易已引發審計機構警惕,並對此出具了非標意見,這也是上市8年來樂視網首度被出具非標審計報告。
樂視網龐雜的關聯交易中,去年銷售方面的關聯交易金額多達128.68億元,占到2016年全年219.51億元營業收入的比例為58.62%。對此,有專業的審計人士表示,關聯交易占比營收超過五成,容量不容小覷,是否涉嫌從子公司套利則值得註意。不過,樂視網對關聯交易激增超標的解釋是,隨著業務加速發展和樂視生態布局不斷延展擴充,公司與關聯方的業務合作增加所致。
資金流惡化 200億債務難清
公布完2016年年報,樂視網不得不面臨上市8年來凈利潤首度下滑的情況,更為重要的是,樂視過往的“蒙眼狂奔”,已經讓其一直以來的“現金奶牛”開始面對資金流惡化的難題。
年報顯示,2016年樂視網營業收入約為219.5億元,同比增長68.64%;營業利潤約為-3.37億元,同比大跌了586.1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5.55億元,同比減少3.19%;基本每股收益0.29元,同比減少6.45%。
在此前的業績預告中,樂視網預計營業利潤為4479.14萬元,而經審計後為-3.37億元,變動幅度高達-853.49%;同樣,在業績快報中,樂視網原本預計利潤總額將為4019.36萬元,但實際為虧損3.29億元,變動幅度超過-917%;同樣相比業績快報縮減的還有樂視網的凈利潤,原本預計為7.66億元,最終審計確認為5.55億元,也就是說,相比業績預告,樂視網少賺了超過2億元。
樂視網專門為此發布致歉說明公告,稱因放棄樂視電子商務確認為權益性交易,減少營業利潤 2.22億元。樂視網將樂視電子商務15%的股權轉讓給樂榮控股,轉讓之後樂視網只持有樂視電子商務15%的股份。因此,樂視網披露2016年合並報表將樂視電子商務利潤表及現金流量表納入合並範圍,資產負債表末期則不再納入合並範圍,期末將該股權轉讓對合並報表產生的影響確認為資本公積。
實際上,在樂視網的六大子公司中,樂視電子商務過去一年虧損7.37億元,為子公司虧損之首。此外,樂視致新凈利潤虧損6.36億元,樂視雲亦存在1.76億元的虧損;而樂視網天津、花兒影視、霍爾果斯則合計盈利4.27億元。
從關鍵的現金流數據來看,樂視網的年度經營性現金凈額亦首次出現凈流出的狀態。數據顯示,2016年度經營性現金流凈流出10.68億元,相較2015年是流入8.75億元,同比降幅達到了221.97%。
分季度來看,2016年前三季度樂視網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均表現良好。分別為0.65億元、2.25億元、2.54億元,但第四季度現金流凈額卻急轉直下,大幅下滑至-16.11億元。樂視網解釋稱,主要是樂視致新本年部分對外銷售硬件由先款後貨改為有銷售賬期,采購賬期未發生變化,最終導致了整體經營現金流為負數。
為填補資金“窟窿”,2016年,樂視網通過籌資,獲得82.29億元的現金凈流入,同比上一年度有117.11%的增長,但仍然入不敷出,樂視網2016年僅對外投資就現金流出96.75億元,增幅高達224.16%。
除了對外投資“花錢如流水”,各大費用的增長也不容小覷。年報顯示,2016年樂視網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均有大幅增長,其中銷售費用增幅最大,同比提高了127.33%。
而值得玩味的是,此前賈躍亭曾對外宣告“自願永遠只領取公司1元年薪”,但年報顯示,樂視網2016年關鍵管理人員報酬共計1202萬元。其中,賈躍亭2016年的報酬為51萬元,不過相比2015年的60萬元有所降低。
業績下滑,現金流吃緊,樂視網已負債累累。僅從公開的債務數據來看,截至2016年末,樂視網有多達217.52億元的債務加身。其中,流動負債合計124.83億元,在這之後,短期借款26.00億元,應付賬款54.21億元。而非流動性負債合計則有92.69億元,其中的長期借款為30.24億元。
占營收過半 關聯交易迷局難解
樂視網的關聯交易問題已引發審計機構註意。對於樂視網2016年年報,信永中和就圍繞關聯交易出具了“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並提示投資者註意相關附註說明。而2010年上市至今,樂視網的審計報告一直均為“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
“我們看關聯交易主要看兩個方面,一是關聯交易的量大不大,如果占營收比重較大,則會引起比較大的疑慮,為什麽是通過關聯方去交易,而不是直接賣給第三方;二是,上市公司銷售產品給關聯方的價格與賣給第三方的價格是否一致。”一位來自“四大”的專業審計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實際上,第一財經記者發現,業績快報與2016年度經審計業績出現重大差異,樂視網關聯交易亦出現大額超標,樂視網專門為此發布公告。
具體來看,第一財經梳理發現,在此前兩度增加2016年日常關聯交易額度後,樂視網預計公司 2016年與關聯人發生日常關聯交易采購總額不超過81.49億元,銷售商品、提供金融服務等金額不高於90.89億元。
但實際發生金額仍舊大幅超額,最終樂視網向賈躍亭控制的關聯方采購智能終端產品、電影網絡版權、小說劇本等改編權以及商品和服務等合計金額為74.98億元,向關聯方銷售商品及服務、提供金融服務等發生金額多達128.68億元,較計劃超出37.79億元。
在74.98億元貨物采購、會員分成等關聯交易中,樂視網向樂視手機電子商務(北京)有限公司采購貨物的金額就達到31.39億元,與樂視移動智能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發生的會員分成、貨物采購金額達到13.7億元,向TCL 海外電子(惠州)有限公司采購貨物12.66億元。樂視網與這三家公司發生的部分關聯交易就達到了57.75億元。
在向關聯方銷售商品及服務、提供金融服務等方面,樂視網向樂帕營銷服務(北京)有限公司銷售貨物、會員金額達到70.87億元,占該款項總發生金額的五成以上;樂視網向樂視智能終端科技有限公司銷售會員21.65億元;除采購關聯業務,樂視網向樂視移動智能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也出售貨物、會員、廣告、技術使用費累計15.94億元;樂視網向樂視控股(北京)有限公司銷售貨物2.63億元。上述四家關聯公司合計銷售收入111.09億元,占2016年全年219.51億元營業收入的比例為50.61%。
上述審計人士表示,關聯交易占營業收入比例超過五成算是交易量比較大的,這其實是否涉及將上市公司的虧損轉移到子公司,需要看上市公司賣給關聯方的價格是否遠遠高於第三方,若是,則存在上市公司借子公司套利的嫌疑。
事實上,樂視網的關聯交易一直處於超標狀態。樂視網在2015年度日常關聯交易預計中,擬向關聯方采購智能終端產品、電影網絡版權、小說劇本等改編權以及商品等合計不超10億元,向關聯方銷售商品及服務等合計不超6億元。然而上述關聯交易實際發生金額分別為27.1億元、16.38億元。
“2016年,隨著公司業務加速發展和樂視生態布局不斷延展擴充,公司與關聯方的業務合作增加。2016年度日常關聯交易超出預計的主要原因是對TCL海外電子(惠州)有限公司的貨物采購和對樂帕營銷服務(北京)有限公司、樂視智能終端科技有限公司銷售商品金額估計不足。”樂視網則這樣解釋其關聯交易超標問題。
關聯交易龐大的背後則是應收賬款的急劇增長。樂視網2016年報顯示,2016年應收賬款金額為86.86億元,相較2015年末的33.6億元上漲158.5%;2016年末其他應收款余額較 2015年末增長 320.25%。
這其中,按欠款方歸集的年末余額前五名應收賬款匯總金額2,9.03億元,占應收賬款年末余額合計 數的比例31.67%,相應計提的壞賬準備年末余額匯總金額8844.39萬元。
4月21日晚間,股轉發布今年第三波對新三板企業2016年年報的問詢函,距離年報披露截止日還剩下大約一周,但股轉已對合計20家新三板企業年報進行了問詢函,監管密集程度超過去年。
本次股轉發出的發出的8封問詢函涉及一家創新層企業聚寶網絡(430014.OC)和7家基礎層企業,包括宇翊通訊(839919.OC)、南湖國旅(838920.OC)、嘉銀金科(832031.OC)等。
新三板創新層企業聚寶網絡2016年由盈轉虧,虧損額高達1.16億元,凈利同比下降近7倍。對此,公司解釋稱是由於快遞櫃項目成本費用增加, 以及商譽減值的計提。
據悉,2016年2月,聚寶網絡以1億元的金額100%控股合並南京魔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當月公司合並成本為約7200多萬元,形成合並商譽7821萬元左右,2016年度對控股合並魔格信息形成的商譽減值損失近3000萬元,報告內商譽減值損失金額占合並商譽的比例為38.25%。
股轉審查後要求聚寶網絡說明計提商譽減值的原因,以及快遞櫃業務開展情況與魔格信息評估報告中預測數據的差異情況。同時量化說明2017年快遞櫃業務的經營計劃和報告期內你公司快遞櫃的投放數量、投放時間、投放區域等情況,單個快遞櫃的平均月流水、相關費用,快遞櫃業務人員數量及薪酬。
新三板類金融企業嘉銀金科也收到了股轉的問詢函,根據嘉銀金科2016年年報披露的經營數據,嘉銀金科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6.66億元,其中99.11%的收入來自公司的“你我貸”平臺。
股轉要求嘉銀金科補充披露“你我貸”平臺2016年的經營數據,披露內容包括但不限於註冊用戶數量、產品數量、借款總額與平均借款金額、平均借款期限、平均借款利率、平臺交易集中度等。
據悉,在“你我貸”平臺信息展示中,嘉銀金科提供了智能投標服務如嘉財寶等系列產品,並適用本金保障計劃。
股轉要求嘉銀金科結合產品條款、本金保障計劃條款、產品投向和收益模式說明是否涉及自行發售理財等金融產品募集資金等禁止性行為。
此外,股轉對嘉銀金科的經營合規性也發出了質疑。股轉要求嘉銀金科對照銀監會令[2016]1號《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第十條中關於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不得從事或者接受委托從事活動的相關規定,說明報告期內公司是否存在第十條中列出的禁止性行為。
去年1月,股轉公司緊急叫停了類金融企業的掛牌和融資,截至目前尚未出臺相關整改規則。去年年底以來,已經有佳和小貸、融興擔保、信匯金融等至少6家類金融企業摘牌。
除了上述問題,股轉在問詢函中對企業的經營持續性、關聯交易、應收帳款以及無形資產等問題也都表示了關註。並要求相關公司做出書面說明,在5月2日前將有關說明材料報送股轉業務部,同時抄送主辦券商,如公司披露內容存在錯誤,則需及時更正。
(第一財經實習生王天然對本文亦有貢獻)
ST慧球公告稱大股東瑞萊嘉譽提交臨時提案,擬處置湖北科賽威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科賽威智能(深圳)有限公司、湖北微家大數據有限公司、湖北瑞萊嘉譽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子公司。
ST慧球稱,公司設立眾多子公司,部分子公司無實際經營業務,且存在可能損害公司及 股東權益的或有風險。為避免公司及股東可能的損失、降低公司運營管理成本、 提高運行效率,公司應當及時對現有子公司中不符合公司實際經營需要的相關子 公司采取包括但不限於註銷、對外轉讓等措施予以處置。
值得註意的是,這8家公司大多被報道與鮮言存在關聯。此前,證監會3月30日晚間發布行政處罰決定書,對鮮言操縱“多倫股份”行為,責令依法處理非法持有的證券,對鮮言罰沒34.7億,並對鮮言采取終身證券市場禁入措施。
此外,公司5月2日收到第一大股東深圳市瑞萊嘉譽投資企業《關於提請廣西慧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增加 2016 年年度股東大會臨時提案的函》,來函提出:綜合考慮多方因素,本企業提議,除公司更名事項以外的公司章程其他條款的修訂,暫不提交股東大會審議。
新嘉聯在2015年完成對巴士在線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巴士科技”)的並購,上市公司由此更名為巴士在線,並進入高速增長期。2016年年報凈利潤同比增逾7倍。但就是這樣一份靚麗的財報,卻被審計機構出具了保留意見,並對巴士科技與大客戶金視博華是否存在關聯關系提出疑問。
董事會同期發布了專項說明,披露金視博華的股權變更信息,也讓其與巴士科技的關聯關系坐實。但回溯最初的並購重組方案,相關關聯人的持股和任職信息被全部隱匿。值得註意的是,並購完成後,金視博華給上市公司帶來的營收貢獻不斷提升、應收賬款也逐年飆升。
目前,巴士在線董事會宣布停止與金視博華的新業務往來。然而,上市公司及審計機構並未對二者過往業務進行核查和追溯。在業績承諾期的最後一年,隱匿的關聯關系和隨之而來的利益輸送隱患,讓兩年前的這起並購陡生變數。
隱匿的關聯關系
巴士在線近日公布了2016年年報,公司全年分別實現營收、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6.58億元、9360萬元,同比增速分別高達260%、761%。但就是這樣一份靚麗的財務報表,卻被審計機構中匯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保留意見。
在審計意見說明中,審計機構稱,“我們無法實施滿意的審計程序就巴士科技公司與金視博華是否存在關聯關系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同時,我們亦無法確定上述交易及其他可能未被識別出的關聯交易是否會對公司財務報表中的會計處理和披露產生影響。”
巴士科技是上市公司子公司,在2015年並購而來。2015年,新嘉聯(巴士在線前身)以發行股份和支付現金的方式,以16.85億元收購巴士科技100%股權。該重組在當年10月獲證監會核準,巴士科技成為上市公司全資子公司。2016年初,上市公司正式更名為巴士在線,法人代表也由巴士科技實際控制人王獻蜀擔任。
此次被審計機構關註到的金視博華,是巴士科技的廣告代理客戶。在並購之初公布的交易草案中,金視博華在2014年躋身巴士科技銷售額前五大客戶,以1529萬元的銷售額占到巴士科技總銷售的7%。
在上述草案中,金視博華顯示為“非關聯方”。公告還稱,報告期內巴士在線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和核心技術人員,其他主要關聯方或持有5%以上股份的股東在前五名客戶中未持有股份。
那麽,在2016年審中被審計機構質疑的巴士科技與金視博華,是否存在關聯關系?
年報發布的同期,董事會針對非標審計意見發布了專項說明。由此披露的金視博華股東變更記錄,坐實了金視博華實與巴士科技的關聯關系。公告顯示,經查金視博華公開的工商信息資料,王獻蜀的妺妺王麗玲、母親朱美花曾於2012年12月29日至2015年1月8日期間,先後持有金視博華100%股權並擔任執行董事、經理。2015年1月9日起上述股權和任職全部解除。
具體的股東變更軌跡,則更為眼花繚亂。2013年1月15日之前,金視博華的註冊資本為人民幣100萬元,股東為黃勇和王麗玲,股權比例分別為80%和20%。2013年1月15日黃勇將股權轉讓給王麗玲,王麗玲持有金視博華100%股權,並擔任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及經理。
密集而頻繁的變更,發生在此後的一段時間里。王麗玲於2014年12月18日將100%股權轉讓給朱美花,並由朱美花擔任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及經理。僅僅一個月之後,2015年1月15日,朱美花又將100%股權轉讓給呂煥召。此後的半年內,金視博華的股權又經歷了三次轉手和變更。
值得註意的是,金視博華的股東變更時間節點非常敏感。根據時間推測,王獻蜀所指的“相關盡職調查”,是指在2015年新嘉聯並購巴士科技時的盡職調查。關聯人在客戶公司的持股和任職,都在巴士科技被並購之前全部變更並消失。
在上述專項說明還披露,公司董事會已就此事對王獻蜀進行問詢。王獻蜀確認,金視博華公開登記資料中原股東王麗玲和朱美花與自己的親屬關系,並表示由於當時規範意識不強,並未意識到朱美花轉讓金視博華100%股權後,其與金視博華關聯關系仍將存續12個月,因此在相關盡職調查過程中未及時披露該關聯關系。
然而,對於關聯關系的未如實披露,並非如王獻蜀所言的“規範意識不強”。在2015年交易草案中,王麗玲的任職經歷更巧妙“漏”掉了擔任金視博華法人代表和經理等一項。
附:2015年5月新嘉聯公布交易草案中披露的王麗玲相關信息
重組草案顯示,王麗玲近三年的職業和職務中,僅披露了擔任巴士科技華北國內客戶部總經理一職位,並未披露在金視博華中的任職信息。在當年年報等公告中,也從未披露過王麗玲與金視博華此前的關聯關系。
大客戶背後另藏隱情?
大客戶背後的關聯關系在並購之初被隱匿,並購後其所帶來的營收貢獻卻不斷提升、應收賬款逐年飆升。這引發了一系列的追問:潛在的利益輸送隱患和業績真實性如何考證?基於收益法的資產評估和交易作價是否生變?而在質疑中,上市公司往年並購案陡增變數,業績與商譽風險值得關註。
巴士在線董事會目前已公布了消除該影響的措施,決定自公告之日起,公司與金視博華不再發生新的業務往來。數據顯示,巴士科技已收到金視博華支付賬款5296萬元,仍有應收賬款2107萬元。
然而,新業務往來雖已暫停,但上市公司及審計機構並未對巴士科技與金視博華過往業務進行核查和追溯。
數據顯示,在金視博華與巴士科技還存有關聯關系的2014年,前者一躍躋身巴士科技前五大銷售客戶,其所在的代理廣告業務板塊收入也開始出現激增。在2015年新嘉聯並購巴士科技的交易草案中,巴士科技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前6月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億元、2.3億元和1.3億元,凈利潤分別為2490萬元、6437萬元和4083萬元。業務增速明顯。
與此同時,從2015年至2016年,金視博華的應收賬款就始終位於公司客戶前列。2015年年報中,應收賬換達到3152萬元。至2016年底,巴士科技對金視博華的應收賬款飆升至7403萬元,其中超過合同約定收款期限的應收賬款余額6236萬元。
附:巴士在線2014年銷售額前五大客戶情況
在重組草案中,巴士科技原股東還給出了一份更誘人的業績承諾,2015年至2017年,原股東承諾巴士科技凈利潤分別不低於1億元、1.5億元和2億元,扣非後凈利潤分別不低於9000萬元、1.4億元和2億元。
上述草案還顯示,彼時巴士在線的評估方式最終正是采用了收益法,資產作價16.85億元,較經審計賬面價值增值了16.21億元,增值率高達2530%。
此外,承諾業績和商譽的風險也不容小覷。根據2016年年報披露,上市公司由於並購巴士科技還產生了15.37億元商譽。而承諾業績的風險或已在顯露。在2015年,巴士科技凈利潤以及扣非後凈利潤分別超額完成1458萬元、271萬元。但至2016年,巴士科技開始出現未完成業績承諾的情況,實際凈利潤、扣非後凈利潤較承諾額分別相差1863萬元、1469萬元,完成率均不足90%。盡管如此,在當年,巴士科技為金視博華代理的品牌發布廣告就已經確認營收7407萬元;而在2015年11月與12月,也貢獻了838萬元。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由於全資子公司與客戶的關聯關系未上報,巴士在線去年年報被審計機構出具保留意見。隨後,巴士在線更先後收到來自監管層和交易所的關註及問詢。浙江證監局在監管關註函中,追問該客戶此前是否由子公司實控人控制、其業務銷售定價是否公允等;對上市公司內控制度的關註也明顯加強,要求巴士在線核查是否存在其他未識別關聯關系、內控是否未得到有效實施等。
巴士在線在5月19日對關註函做出回複,稱該客戶並未受子公司實控人控制,目前已不存在實質性關聯關系。巴士在線同時坦言,在關聯人及關聯交易報備方面存在缺陷,未來將進一步加強。目前,巴士在線要求子公司上半年完成對涉事客戶的逾期回款,並停止後續業務合作。
未上報關聯關系引監管關註
據第一財經此前的報道,巴士在線近日公布了2016年年報,並被審計機構中匯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保留意見。影響審計意見的關鍵,是全資子公司巴士科技與其廣告代理客戶金視博華之間關聯關系此前未上報。
公告顯示,新嘉聯(巴士在線前身)2015年以16.85億元收購巴士科技100%股權。巴士科技成為上市公司全資子公司。2016年初,上市公司正式更名為巴士在線,法人代表也由巴士科技實際控制人王獻蜀擔任。金視博華為巴士科技的廣告代理客戶,自2014年躋身為公司前五大客戶。
審計機構指出,就巴士科技與金視博華是否存在關聯關系,無法實施滿意的審計程序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而董事會在年報發布的同期,也針對非標意見發表了專項說明,經查金視博華公開的工商信息資料,王獻蜀的妺妺王麗玲、母親朱美花曾在2012年12月29日至2015年1月8日期間,先後持有金視博華100%股權並擔任執行董事、經理。
根據深交所股票上市規則對於關聯方認定的規定,董事會確認自巴士科技並表的2015年11月1日起,至2016年1月9日(股權轉讓後關聯關系存續12個月),巴士科技與金視博華仍存在關聯關系。而自2016年1月10日起,目前尚無證據顯示二者仍存在關聯關系。
根據巴士在線5月19日的公告,浙江證監局在關註函中進一步追問,在關聯人持股期間,金視博華是否受王獻蜀實際控制;以及在2015年1月關聯人轉讓持股後,巴士科技是否還與金視博華存在實質上的關聯關系。
巴士在線對此回複稱,通過對王麗玲、朱美花和王獻蜀出具的說明和進行問詢,金視博華在關聯人持股期間並非受王獻蜀實際控制,是由王麗玲負責經營管理。在2015年1月9日,朱美花轉讓金視博華股權後,朱美花不存在通過他人持有金視博華股權的情形。
與此同時,巴士在線還聘請北京金杜律師事務所,對此次事件進行調查。根據金杜出具的法律意見書,自2015年1月10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間,王獻蜀與金視博華不存在關聯關系;除王獻蜀之外,巴士科技其他的董高監與金視博華在2014年至2016年期間不存在關聯關系。
回複中,還披露了此次事件責任的劃分和歸屬。上市公司方面還坦言,在關聯人及關聯交易報備方面存在缺陷,未來將進一步加強。此外,巴士科技實際控制人也向投資者發表致歉。王獻蜀表示,因其當時對上市相關法律法規不了解,從而導致疏忽。
值得註意的是,浙江證監局在此次關註函中,也明顯加強了對上市公司內控制度的關註,要求巴士在線說明如何有效識別所有關聯方、公司內控是否未得到有效實施,並追問是否還存在有其他未被識別的關聯方。
巴士在線方面對此回複稱,在今年5月對公司董監高、持股5%以上股東及一致行動人、實際控制人與上市公司關聯交易情況,以及五年前20大客戶和供應商工商信息資料,分別進行了內部核查和外部查詢。結果顯示,尚無證據顯示,2016年上市公司存在其他未被識別的關聯方和關聯交易、以及與其他客戶和供應商尚未識別關聯關系。
追溯涉事客戶過往銷售情況
在關聯關系的確認和核查的同時,監管層也對涉事客戶的歷年銷售情況進行核查。
從近三年的數據統計來看,巴士在線對金視博華的銷售額和應收賬款呈現同步增長。2014年至2016年,對金視博華的銷售收入分別為1528.7萬元、5801.75萬元、7407.16萬元,同期年末應收賬款分別為582.68萬元、3151.44萬元、7403.21萬元。
浙江證監局在關註函中直擊三方面問題,即歷年銷售增長和賒銷規模是否與金視博華的規模相匹配,是否符合上市公司的賒銷政策,對金視博華銷售定價的是否公允。
對於銷售額和賒賬規模增長與金視博華規模的問詢,巴士在線回複中分析稱,在資金鏈方面,一般情況下媒體代理公司在收到廣告主的廣告款後,再將款項打給廣告平臺公司;通過收取代理費或投放差價的形式賺取利潤。因此,媒體代理公司所需占用的資金一般較少,資金實力與其經營規模沒有必然聯系。“巴士科技對金視博華的銷售增長和賒銷規模與其規模並不存在必然的關聯關系。”
巴士在線還表示,作為一般代理公司,金視博華是公司長期合作的老客戶,對其賒銷政策按照公司整體賒銷政策執行。對金視博華代理的廣告客戶刊例價格和實際執行折扣,近三年保持一致,與其他代理媒體公司的定價策略相同;銷售定價也按照巴士科技銷售管理制度執行,符合市場基本定價規律。
然而,上述統計同時也顯示,金視博華2016年銷售回款逾期較多、時間較長。針對這一情況,上市公司在回複中稱,目前已多次要求業務員和分管領導定期進行催收,督促巴士科技切實完善應收賬款管理制度、加強應收賬款管理,避免類似大額逾期的情形再次出現。
與此同時,上市公司已對巴士科技做出今年6月30日之前完成逾期應收款回收的要求,並停止了巴士科技與金視博華的後續業務往來。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神霧相關)葉檀嘩眾取寵可以,但不好意思,你惹到的是我
昨日晚間,網絡上出現一篇文章“神霧集團:對不起賈布斯我用你的套路實現了你的夢想!”,文章直指神霧環保利用關聯交易實現業績增長套路、質疑神霧節能2016年年報現金未正常回流及毛利率過高等問題。截至目前,該文章閱讀量已經超過3w,我們也收到多方客戶轉發詢問,讀完此文,我們發現文章用對大眾眼球最具吸引力的樂視套路、關聯交易、客戶背景調查、做利潤不收現金等話題博取大眾關註,卻刻意忽略問題背後的關鍵原因,甚至在現金回流問題上完全無視2017年一季度已經實現的現金回流,對於此文,我們想說“嘩眾取寵,也請專業、請細致、請全面”。
下面我們就文章中提出的質疑一一回應。
一、神霧環保的關聯交易我們從未否認、市場皆知,其邏輯與市政項目BOT的工程收入確認類似。而全新技術在工業領域的初始應用,無論是否關聯交易,最應關註的是項目實施後是否盈利、效果如何,盈利性好的新技術終究將獲得市場認可及非關聯交易訂單。
文章第一部分“神霧環保:一個人的江湖”,首先的錯誤在於神霧環保前身的名稱,2014年8月4日,更名為神霧環保的是“天立環保”、而非“天和環保”。
其次,文章花大量篇幅描述其神霧環保客戶背景調查過程,質疑神霧環保業績增長大多來自關聯交易,行文給予的背後暗示還有神霧環保想刻意隱瞞或模糊關聯交易。而事實上,對於神霧環保訂單的關聯方、其關聯交易占業績比重大我們從未否認,市場皆知。無論是烏海神霧項目、包頭項目、或新疆勝沃項目,大家均早已定性為關聯交易,無需費勁查證。
從本質上來看,神霧環保的關聯交易實質上是工業領域項目工程收入的確認,其邏輯與市政領域汙水處理BOT、垃圾處理廠BOT等項目在建設期確認工程收益類似。
而我們認為,對於全新技術在工業領域的初始應用,無論是否關聯交易,最應關註的是項目實施後是否盈利、效果如何。盈利性好的新技術即使在技術推廣初期需要自己投資、關聯交易比重較大,但未來終究將獲得市場認可及非關聯交易訂單。
神霧環保電石生產新工藝目前已經在內蒙港原項目上成功實施,並順利運行超過1年。2016年年初,神霧環保電石生產新工藝首個示範項目——內蒙港原項目正式投運,2016年3月11日,神霧環保召開項目發布會,披露公司新工藝下的港原電石生產成本為1620元/噸,較之傳統工藝2140元/噸的成本,下降520元/噸,降幅達24%。且這一成本下降數值還不包含後端增加LNG生產後副產品未來的收益。
2016年年中,在港原項目運行半年後,公司再次組織了對示範項目的大範圍參觀,在參觀過程中了解到,運行半年後港原項目的節能效果甚至更好於剛投產之時,每噸電石生產成本下降超過520元/噸。
在神霧環保2016年年報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到,2016年公司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即港原項目)效益收入達到4170萬元,節能收益完全符合預期。
2016年11月5日,工信部在內蒙古自治區察右後旗主持召開神霧環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蓄熱式電石生產新工藝成套技術開發及產業化示範”國家級科技成果鑒定會。會議形成如下鑒定意見:
1.“提供的資料齊全,數據詳實可靠、符合鑒定要求。
2.該成果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熱解爐技術與電石冶煉技術耦合,通過對幹法細粉成型、蓄熱式熱解爐、高溫固體熱裝熱送、電石冶煉等技術的集成,形成了蓄熱式電石生產新工藝成套工業技術與裝備。申報專利107項(已授權發明9項、實用新型40項)。
3.依托內蒙古港原化工有限公司,建成了產業化示範工程,新建了原料預處理、預熱爐、油氣凈化及熱裝熱送系統,改造了兩套33000KVA傳統電石爐,並連續工業示範運行一年:該技術粉料一次成型率>85%,型球熱解前後平均抗壓強度為>600N/個、>800N/個,型球粉化率<5%;熱解氣中H2、CO、CH4 等有效氣含量>80%,熱值>16.73MJ/Nm3 (4000kcal/Nm3) ;系統運行穩定,設備作業率達到 92%以上,電石產量由9.7萬噸/年提高至14萬噸/年,增產率達到40%以上;平均生產電耗由3527kWh/t電石降至2819kWh/t電石,節電率達20%;綜合能耗710kgce/t電石;綜合生產成本顯著降低,電石質量達到《碳化鈣》(GB10665-2004)優等品要求。示範項目的粉塵、SO2 及 NOx 排放明顯低於國家排放標準(GB16297-1996)。
4.該新技術和系統裝備具有自動化程度高、安全可靠、技術指標先進、裝備易於大型化、汙染物排放低等優點,為電石行業的節能減排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是實現煤炭分級分質清潔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徑。
綜上所述,鑒定委員會一致同意該成果通過鑒定,認定該成套技術與裝備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創新性突出,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建議加強該成果的標準化研究,加快更大規模化推廣應用。”
二、對神霧節能的聲聲質疑,無視完整財報事實和專業財報分析,愈加“嘩眾取寵”。
1.以借殼前金城股份2015年年報數據與神霧節能2016年年報數據進行對比並標紅,明顯“嘩眾取寵”。
文章對神霧節能的質疑,開篇就從2016年年報寫起,但其首先將借殼前金城股份2015年年報數據與神霧節能2016年年報數據進行對比,並將兩者經營性現金流的差異標紅突出。雖然文章隨後再提到按調整後報表來看,但這種將明顯無關數據進行對比分析放在開頭、並突出顯示,而不突出顯示真實數據對比的做法明顯是為吸引眼球、嘩眾取寵。
2.文章作者“費心查證”的境外“印尼大河”項目欠款,我們在神霧節能2016年年報分析中早有提及,公司也無意隱瞞。文章中提到的“境外客戶拒不付款”純屬臆想,該欠款在2017年一季度已基本收回,2017年一季報應收賬款清晰可見,如果認真完整閱讀神霧節能2017年一季報,結論應不至於如文章這般。
文章提到神霧節能2016年收入中境外項目收入占比大,且該項目欠款高達收入的80%,文中語義直指神霧節能有意隱瞞客戶名稱。
而事實上,我們早在4月28日發布的神霧節能2016年年報分析中就已指出公司2016年收入主要來自於境外項目貢獻,且應收賬款的第一大客戶即為境外客戶,公司也無意隱瞞這一點。
更重要的是,文章中提到的“境外客戶拒不付款”純屬臆想,印尼大河項目欠款在2017年一季度已基本收回,從2017年一季報應收賬款中清晰可見,2017年一季度境外項目已大量回款,應收賬款已減少至2.2億元,公司現金流狀況已大幅改善。
3.文章質疑的高毛利率,是獨家技術境外EP項目的合理水平。毛利率是否合理,需要結合技術獨家性、項目屬性(是高毛利率的E部分、P部分、還是低毛利率的C部分)、地域(境外項目由於風險、政策等因素毛利率通常要高)綜合來判斷,而非主觀臆斷。
在神霧節能2016年收入貢獻中,占比最大的是印尼大河鎳合金公司,該項目為境外EP項目。即E(設計)+ P(設備采購),在節能的業務中,毛利率最高的就是設計和設備采購,該項目沒有工程土建,又是海外,所以毛利率高於國內項目(15年金川銅渣EPC的毛利率在39%,凈利率26%)。
再進一步分析,印尼大河EP項目毛利率高達70%是否合理?
首先,神霧節能技術為獨家技術,技術溢價本身就帶來了高盈利能力,不能與普通環保工程公司盈利水平類比。以15年金川銅渣項目為例,即使是包含了土建的EPC項目,毛利率也達到39%,凈利潤率為26%。再看環保公司中同樣擁有技術溢價的碧水源,完整MBR技術的EPC項目體現在報表上的合並凈利率在2016年以前都始終保持在25%甚至30%以上的高水平。(2016年開始有大量的非MBR和純土建項目出現)
其次,在EPC全環節中,毛利率最高的就是設計和設備采購,剔除低毛利率的C(土建)環節,EP項目毛利率應至少高出EPC項目15個百分點以上,因此,在神霧節能境內EPC項目39%的毛利率基礎上,境內EP項目毛利率應在55%以上。
最後,境外項目政策、匯率、工期等多方面不確定性及風險因素大,因此往往利潤率水平都要高於境內項目。因此,在55%基礎上再增加15個百分點,達到70%亦為合理水平。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僅一個印尼大河項目,神霧節能2016年已實現如此大增長,未來更多項目結算後,業績增長更不可限量。
三、反談葉檀財經
因為這次的事件,我在文章的鏈接中點擊關註葉檀財經,神霧相關的這篇文章副標題是上市公司系列四,倒查其公眾號內文章,前三家公司分別是太空板業、商贏環球、林州重機。第一篇林州重機為從4月12日發表,並在文章中說從即日開始,每周三把目光對準上市公司,5月24日也是一個周三,這應該就是神霧集團這篇文章的來源。
太空板業和林州重機分別是57億和41億的小市值公司,從wind研究報告欄目下,沒有看到正規券商覆蓋,商贏環球自17年1月4號以來一直處於停牌狀態,所以葉檀的前三篇文章並沒有得到主流市場的太多關註,但第四篇文章寫的是神霧集團,了解這家公司的投資者都知道,神霧環保和神霧節能分別是列入我作為招商證券環保首席的推薦核心的第一和第三序列標的,我想說,葉檀嘩眾取寵可以,但不好意思,這篇文章你惹到的是我。神霧集團旗下兩家公司總市值571億,我不能說大市值公司一定沒有問題,畢竟在歷史上跌下神壇的公司也有很多,但我可以說大市值公司在其成長途中往往經歷了多項和多方的考核,在專業的投資者面前大市值公司被財經專欄類的文章狙擊成功,這種事件的神化程度可能比中國傳統武術更懸。甚至我不能說這種事件的發生一定不會成功,但我可以說在寫這篇文章之前,請先閱讀下主流推薦賣方的正規報告,至少也要仔細閱讀下對我們在一個月前發布的神霧節能年報點評。
四、結語
“神霧環保+神霧節能”是我們小組在2017年最為看好的節能雙雄,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對其廣闊的長期空間和持續成長堅定看好。
神霧環保:公司擁有“煤炭-電石-乙炔-乙烯”的新型化工生產工藝,首個完整鏈條的項目有望於2018年中投產,屆時將帶來我國煤炭消費格局的重塑,激活萬億級別的電石新建市場。目前,公司擁有在手訂單近200億,未來訂單預期仍將持續增長,我們預計公司2017年有望實現歸屬凈利潤14億元,2018年有望實現歸屬凈利潤25.4億元,按2018年25倍PE估值給予17年年底目標市值635億元。
神霧節能:如果說神霧環保是對石化工藝的技術顛覆,神霧節能則是對冶金生產工藝的技術革命,其生產工藝可解決低品位礦冶煉、礦渣利用、煉鐵行業流程再造等多個冶煉中的世界級難題,對應的市場空間僅礦渣利用即達到7000-8000億元。目前公司擁有在手訂單逾100億,2016年12月金川項目投產發布會後,大量新增訂單在2017年兌現可以預期,我們預計公司2017年-2018年有望實現歸屬凈利潤分別為6.3億元、11.1億元,目前230億市值,對應2017年PE估值為36倍、2018年PE估值為21倍,考慮公司的技術的高度領先性和業績增長彈性,給於2018年35倍PE估值,對應17年年底目標市值389億市值。
2016年12月30日,我在元旦休假前於北京機場寫下公眾號文章“寄語2017,寄語神霧節能和神霧環保”,兩家擁有獨家革命性技術的企業,各自獨享萬億級別工程大市場,2017年兩家公司累計市值超千億,未來分別市值超千億將是長期必然。在新技術被市場逐漸認知接受的過程中,必然有質疑、有坎坷、有爭議,但越過荊棘、方得坦途,投資亦然。
神霧集團:對不起賈布斯 我用你的套路 實現了你的夢想!
在別人眼中,樂視的核心是PPT;但在賈躍亭眼中,樂視的核心是“生態”,有個詞叫“生態化反”。
樂視結構分成三部分,即上市公司、LeEco Global(樂視非上市公司體系)、樂視汽車,其中七大子生態是手機生態、體育生態、內容生態、大屏生態、互聯網金融生態、互聯網及雲生態、汽車生態。
2016年,樂視的收入增長基本來自它自己的生態圈,以及錯綜複雜的關聯交易,資金和商品都在一個大圈子里轉。作為曾經創業板的明星,樂視跌入泥坑,暗淡了許多,皆因套路玩兒砸了。
實際上,玩這種套路的公司並不少,也有玩得非常“成功”的,神霧集團就是其中之一。它主要從事化石能源、礦產資源及可再生資源高效清潔利用技術的研發與技術推廣,目前擁有合並報表口徑的子公司6家,合營企業1家。
通過資本運作,神霧集團已經控制了兩家上市公司——神霧環保和神霧節能,所用套路也跟樂視一樣:集團是總指揮,旗下子公司就像一枚棋子,服從命令,關聯交易。
神霧玩轉江湖,不知道賈布斯看見了,心里有何感想。
神霧環保:一個人的江湖
上面股權結構圖中最中間的、名叫北京華福神霧工業爐有限公司是神霧環保的主要資產。它並不是通過審查相對嚴格的IPO上市的,而是通過借殼上市的。
2014年5月11日,神霧集團與萬合邦簽署協議,受讓萬合邦100%股權;同月,天和環保控股股東王利品將上市公司19.79%的股權劃轉給萬合邦。也就是說,從2014年開始,神霧集團就為第一家子公司上市進行資本運作。
2014年8月4日,天和環保更名為神霧環保。2015年7月,神霧環保通過非公開發行股份,收購北京華福神霧工業爐有限公司100%的股權。自此,神霧集團子公司神霧工業爐完成上市。
當年,神霧環保凈利潤由上年的2069萬飆升至1.75億,2016年凈利潤更是達到7.08億。這種業績,套用一句話,Too Good To Be True(太好以至於不太真實)。
根據公司財報,2016年神霧環保營收31.25億,需要指出的是,僅公司前5大客戶就占了94.38%的總銷售額。也就是說,這5個客戶支撐了神霧環保整個上市公司的業績。
從上面信息可以看出,烏海神霧煤化科技有限公司是神霧環保最大的客戶,2016年承接的銷售額達到12.87億,占神霧環保當年總銷售額的41.18%!
這家公司貢獻了神霧環保近半的營收,投資者難道不想知道這位金主的真實身份麽?眼尖的投資者可能已經發現,這家公司名字里面有“神霧”二字。是的,這個最大客戶是神霧集團的一家子公司,原法人股東叫北京神霧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哦,原來是自己人吶!
新疆勝沃能源開發有限公司是神霧環保的第二大客戶,2016年承接的銷售額達到10.35億,占神霧環保當年總銷售額的33.14%!這家貢獻神霧環保當年三成營收的公司又是誰呢?
看上圖右上角圈出來的兩家公司,其中一家就是神霧環保的第二大客戶新疆勝沃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另一家叫北京禾工信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神霧集團100%控股子公司。也就是說,神霧集團和第二大客戶共同參股了新疆錦龍神霧能源開發有限公司。恩,神霧環保第二大客戶也不是外人嘛!
總之,2016年神霧環保有23.22億的營收是“自己人”貢獻的,占當年總營收比重高達74.32%。神霧環保也挺“實誠”的,在2016年財報中說,前五名客戶銷售額中關聯方銷售額占年度銷售總額比例為57.93%。
這種套路讓神霧環保的股價由16年初12.17元低位漲到近期37.68元高位,漲幅209.16%。在神霧集團總指揮下,神霧環保賬面上業績迅速增長,股價也跟著上漲。
2017年,還是同樣的故事,只是公司有點心虛了,帶上一層面具,不是真正換成了另外一個人。
3月22日,神霧環保公告稱,全資子公司洪陽冶化中標烏海洪遠乙炔化工新工藝40萬噸/年多聯產示範項目工程施工總承包,中標金額暫定為59.47億元,是2016年總營收的190.30%。
對於天上掉餡餅這種事兒,經驗告訴我們,一定要理智,要克制,不要被喜悅蒙蔽了雙眼。烏海洪遠是誰呢?查一下發現,它就是烏海神霧煤化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11月18日才改的名字。搞了半天,還是自己人跟自己人在玩兒。
不以結婚為目的的談戀愛都是耍流氓,沒有現金流支持的凈利潤都是瞎忽悠。2016年,神霧環保凈利潤7.08個億,但是經營性凈現金流才2.18個億。神霧集團,既然子公司都像棋子一樣聽你的,也請你拿出點誠意,不然賈布斯知道會更難過的。
神霧節能:誰是傻子?
股權結構圖中左邊第二個、名叫江蘇省冶金設計院有限公司是神霧節能的主要資產,它也是通過借殼上市的。
2016年10月份,金城股份通過非公開發行股份,收購神霧集團子公司江蘇院,神霧集團第二家子公司完成上市。2016年12月16日,金城股份更名為神霧節能。
2016年,神霧節能營收由上年的2.4億,飆升至8.65億,凈利潤由1145萬飆升至3.33億,毛利率由17.72%飆升至61.96%。與之不相符的是,經營性凈現金流急劇惡化,由-29.21萬暴跌至-1.04億。
出於嚴謹的態度,我們根據調整後的報表來看:2015年公司營收6.58億,2016年營收8.65億,同比增長32.14%。同期,應收賬款由15年的1.53億飆升至16年的6.25億,預付賬款由15年的2316萬飆升至16年的2.3億,經營性凈現金流由4.6億暴跌至-1.04億。
上面數字翻譯過來就是,錢在公司內轉了一圈又都出去了,或者外邊的錢沒進來,自己的錢還出去了,結果確實讓公司賬面上盈利了,但是沒有現金流支持的盈利都是瞎忽悠,公司盈利質量嚴重惡化!
更詭異的是公司的毛利率問題。根據2016年10月21日公司《新增股份變動報告及上市公告書》,收購江蘇院後公司銷售毛利率會由17.72%上升至36.62%。2016年財報出來後,神霧節能毛利率飆升到了61.96%,這足足比公司之前的預測值高了25.34%!稍微有點常識的都知道,要想讓毛利率提升幾點百分點是多難,你這一下子高了25個百分點,到底怎麽回事?
重組後,神霧節能2016年營收主要來自子公司江蘇院,而江蘇院當年也對主營業務重新調整口徑,新增設備銷售欄。具體來說,神霧節能2016年營收中工程承包1.82億,設備銷售4.97億,工程咨詢設計1.86億,占比分別是21.07%、57.39%和21.54%,毛利率分別是23.94%、70.51%和76.36%。
是的,神霧節能的設備銷售和工程咨詢設計毛利率都超過了70%!一般環保行業的毛利率也就35%的水平,你這就是點石成金啊。查了一下江蘇院公司官網,全是技術專利介紹,沒有關於設備的介紹。不過,神霧集團的官網倒是有一些設備的介紹。到現在,我們還是要保持克制,再看看下圖: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境外收入占比過高,大家一定要保持警惕。另外,神霧節能境內外毛利率的差別還向大家傳遞一個信息:境內的客戶還算理智,恩,境外客戶都是傻子。
接下來,我們就要找出這位傻子客戶。當然,神霧節能並沒有直接公布它的名字:
但是,我們上網可以查出來,神霧節能參與了大河160萬噸紅土鎳礦冶煉項目設計。從客戶一銷售額和公司境外銷售額就可以確認,這個傻子就是,印尼大河鎳合金有限公司。
問題是,它真的是弱智嗎?我們再具體看看2016年急劇飆升的應收賬款情況:
神霧節能比神霧環保的財務雞賊多了,根本不對外公布具體客戶的名字。幸好,我們無意中從財報外幣貨幣性項目下面的附註中發現了一個關鍵信息點:印尼大河鎳合金有限公司欠款竟然高達7640萬美元。
再結合項目規模,我們基本就可以推斷出,欠款最大的客戶就是被當作“弱智”的印尼大河鎳合金有限公司。
至此,故事就基本清晰了:神霧節能2016年的業績主要靠印尼大河鎳合金有限公司一家撐起,貢獻了6.37億營收,占全年總營收的比重高達73.66%,並且這家公司比較傻,貢獻的毛利率也比境內高39.77%。但是呢,雖然貢獻了這麽多業績,這家公司就是不付錢,欠款高達5.12億,占所貢獻營收的80.38%。也就是,神霧節能給它八成多的銷售都沒有受到貨款!即便如此,神霧節能的股價2016年還是番了一番。
那麽,最後的問題是,到底誰是傻子?(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每經記者 吳澤鵬 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 張海妮
對深圳市遠望通訊器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遠望通訊),遠望谷(002161,SZ)可謂大力扶持,呵護有加——成立當年,遠望通訊即接到來自遠望谷370萬元的采購預付款,未發貨便先拿到貨款,同年還以“賒賬”方式從遠望谷手中租賃設備。隨後幾年,遠望通訊以客戶及供應商雙重身份多次出現在遠望谷定期報告中。2014年,遠望通訊已露出經營不善的苗頭,但遠望谷對其依舊“大力支持”,最終形成700萬元應收賬款的壞賬,並全額計提壞賬準備。
然而,對於遠望通訊,遠望谷公告稱其為“非關聯方”。世界上真有無緣無故的愛嗎,抑或上市公司是活雷鋒?隨著記者的調查走訪,真相呼之欲出。
成立當年收獲上市公司“先款後貨”訂單
堅持了3年,遠望谷終於確認700萬元的應收賬款壞賬已無法收回,並於5月底進行了核銷。
在壞賬核銷公告中,遠望谷稱,本次核銷的應收賬款,已經在以前年度全額計提壞賬準備,壞賬形成原因為欠款客戶破產清算,公司嘗試過多種渠道追收損失,確實無法收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遠望谷2016年年報中查詢發現,符合“破產清算”且單筆應收賬款為700萬元,並已全額計提壞賬準備的,只有遠望通訊。
工商資料顯示,遠望通訊成立於2010年1月,註冊資本為1000萬元,其經營範圍包括通訊產品的研發;網絡櫃、通信機櫃、機箱、電池櫃、機櫃空調、室外一體化機櫃、通訊用配線設備、戶外設施、電源設備、控制設備的生產等。
參考遠望谷多年來公告及定期報告可以發現,這家成立於2010年年初的企業,從成立之初便頗為遠望谷所“喜愛”。成立當年,遠望通訊躋身遠望谷預付款金額第三名,其他應收款金額第一名。
遠望谷2010年半年報披露,該年度上半年預付款項金額第一名便是遠望通訊,這家剛成立的公司一舉拿到370萬元的采購預付金額,而截至當年6月底,遠望通訊的物料尚未供應。2010年年報顯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遠望谷對遠望通訊的預付賬款變為88.5萬元,未結算原因同樣為“材料尚未提供”。
事實上,這家新成立的企業,無論是作為采購商,還是作為供應商,都完全處於優勢地位——與上市公司合作,遠望通訊不僅是先收款後發貨,從上市公司手中租賃設備,也可以賒賬。
根據遠望谷2010年年報,截至當年年底,遠望谷因出租設備,對遠望通訊形成了188萬元的其他應收款,占其他應收款總額的27.99%。
一言以蔽之,遠望谷給了還處於搖籃里的遠望通訊“萬千寵愛”,又是“給”錢,又是“給”設備。
此後,遠望通訊相繼出現在遠望谷2011年、2013年半年報中。2011年半年報顯示,截至2011年6月底,遠望谷對遠望通訊出租設備應收租賃款提升至400萬元;2013年半年報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遠望谷對遠望通訊采購材料形成預付款,金額同樣為400萬元。
然而,到了2014年,遠望谷在年報中披露,望通訊已經進入清算程序,因此當年遠望谷對遠望通訊700萬元應收賬款進行100%壞賬計提。
2014年,遠望通訊究竟發生了什麽?我們已無法探知。2014年以後,被全額計提壞賬準備並進入清算程序的遠望通訊,作為固定披露對象,出現在遠望谷各年度、半年度報告中。
2015年被法院裁定破產清算
雖然700萬元壞賬核銷發生在今年5月,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在2014年年報中,遠望谷已對遠望通訊的應收賬款全額計提了壞賬準備。
6月25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系統的登記中發現,遠望通訊已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納入原因為未按時提交各年的年度報告。而早在2015年5月,遠望通訊就已被法院裁定破產清算。
根據啟信寶資料顯示,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相關文書宣布,因深圳市遠望通訊器材有限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於2015年5月25日裁定宣告遠望通訊破產清算。
繼續向前追溯可以發現,遠望通訊經營不善的苗頭在2014年年初便開始顯露。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中國裁判文書網查詢發現,早在2013年,包括王小寶在內共5人分別申請與遠望通訊進行勞動仲裁,經當地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仲裁後,遠望通訊並未按要求履行義務。
2014年年初,前述人員向深圳市寶安區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後經法院裁判,遠望通訊共被凍結、劃撥銀行存款超過10萬元。
除與員工陷入勞動糾紛仲裁,遠望通訊經營不善的征兆在其他方面亦有所體現。
根據(2013)深寶法公民初字第1975號民事判決書,陳國貞與遠望通訊有合作關系,陳國貞將車租給遠望通訊使用,由陳國貞駕駛,雙方約定:租車費用每月7000元,汽油費和路橋費、停車費由遠望通訊承擔。
但2013年1月~8月,遠望通訊除了支付汽油費、路橋費及停車費外,以資金困難為由,對車輛租金一直拖欠,車輛租金合計5.6萬元。
此外,2014~2015年,深圳市恒祥輝塗料有限公司、深圳市富盈信實業有限公司、深圳市富河興包裝有限公司、深圳深滬標準件實業有限公司均先後與遠望通訊陷入買賣合同或租賃合同等糾紛當中。
現場走訪:與遠望谷分公司同一註冊地址
從成立起就獲得遠望谷厚愛與呵護的遠望通訊,與上市公司到底是什麽關系?
在5月份發布的壞賬核銷公告中,遠望谷表示,本次壞賬核銷不涉及公司關聯方,不存在損害公司和股東利益的情況。此外,在遠望谷歷史公告中,也宣稱遠望通訊為“非關聯方”。
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深入調查發現,兩家公司的關系可能並不一般。
工商資料顯示,遠望通訊法定代表人為楊江,股東則包括楊江、劉德平、王曉金、李立等合計13名自然人。其中,楊江持股59%,劉德平及王曉金分別持股10%,其余股東分別持股5%或以下。劉德平為該公司的監事。
在遠望通訊13名自然人股東中,劉德平及李立引起了記者的註意。
“劉德平”這個名字,出現在蘭州遠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蘭州遠望信息)歷史股東名單中。
根據遠望谷2007年上市時的招股書披露,蘭州遠望信息為遠望谷控股子公司,其中,遠望谷持股98%,劉德平持股2%。直到2009年,遠望谷半年報依舊披露“劉德平”為蘭州遠望信息少數股東。
同時,遠望谷歷史公告中,曾出現“李立”的身影。遠望谷2011年6月發布對外投資公告,宣布受讓河南思維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20%股權。根據該公告披露,河南思維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股東分別為李欣、王衛平、李立三人,其中,李立持股比例為33.34%。
但記者未能進一步確認遠望谷招股書及投資公告中對應的劉德平、李立的身份。
除出現“同名”股東外,記者實地走訪也有新發現。
在企業工商資料中,遠望通訊的註冊地址為“深圳市光明新區公明辦事處樓村社區牛根坳工業區1、2號”,巧合的是,遠望谷第二分公司的註冊地址也在此處。
工商資料顯示,遠望谷第二分公司早已註銷,其成立日期早於遠望通訊,為2008年9月24日,法定代表人為方小欣。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商事主體信用信息平臺顯示,第二分公司年檢情況為:2008年度已年檢。
6月23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工商登記地址實地走訪發現,雖然遠望谷第二分公司已註銷,遠望通訊目前已經破產清算,但在註冊地址上,依然存在痕跡。
作為遠望通訊及遠望谷第二分公司的註冊地址,由於目前前者已經破產,後者已經註銷,故地圖導航上無法直接查詢到該地址,而在當地,也無人知曉“牛根坳工業區”在哪里,記者只能通過地圖導航附近企業,最終找到了這一註冊地址。
記者在現場看到,雖然公司招牌已被撕去並換上新公司名稱,但“深圳市遠望谷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痕跡依然印在牛根坳工業區紅棕色的外墻上,在這幾個中文公司名稱下面,則是遠望谷的英文名稱“Inveng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中英文名稱之上,則是隱約藏在新“就位”公司招牌大字之下的遠望谷logo。
“這里就是牛根坳工業區。”盡管現場沒有任何標誌和指示,工業區門口一位保安如是告訴記者,“這里有一家叫遠望通訊的公司嗎?”記者問道,“沒有,沒聽說過。”保安如此回答。
“(遠望通訊)就叫遠望谷,當時在這里上班大概有80人,但和上市公司有沒有關系,這個我不知道了;當時拖欠了5個月房租,和所有員工的工資。”牛根坳工業區內一位不願透露名字的人士如此表示。據現場保衛人員透露,這名人士為工業區辦公樓的出租方。
牛根坳工業區門口一家小賣部老板則告訴記者,遠望通訊已於多年前倒閉,“早就倒閉了,至少兩年了,聽說是管理不行。”
該人士還表示,遠望通訊就是遠望谷的分公司,“是承包下來的。”但“承包”的說法未能得到進一步證實。
此外,記者在遠望谷股吧中發現,2013年10月,曾有投資者發布消息稱兩家企業存在混合經營情況,根據該投資者發布的現場照片,因為遠望通訊破產,當時有不少人前往遠望谷總部討要說法。但上述消息也未獲得上市公司回應。
6月23日、26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別通過電話、實地走訪聯系遠望谷董秘馬琳並試圖就上述問題進行采訪,但馬琳均表示自己正在開會,不方便接受采訪。26日下午,記者給遠望谷發去采訪郵件。
6月27日上午,記者多次嘗試電話聯系馬琳,但其電話一直處於無人接聽狀態。記者還多次致電遠望谷董秘辦,但采訪遭到拒絕,“你寫的這些問題,是在什麽地方查到的這些東西?”一名不願透露姓名、自稱來自遠望谷董秘辦的人士多次掛斷記者電話,並表示:“你想采訪,我們也有拒絕的權力,你不要再打電話過來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將保持對事件的進一步關註。
每經記者 吳澤鵬 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 張海妮
對深圳市遠望通訊器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遠望通訊),遠望谷(002161,SZ)可謂大力扶持,呵護有加——成立當年,遠望通訊即接到來自遠望谷370萬元的采購預付款,未發貨便先拿到貨款,同年還以“賒賬”方式從遠望谷手中租賃設備。隨後幾年,遠望通訊以客戶及供應商雙重身份多次出現在遠望谷定期報告中。2014年,遠望通訊已露出經營不善的苗頭,但遠望谷對其依舊“大力支持”,最終形成700萬元應收賬款的壞賬,並全額計提壞賬準備。
然而,對於遠望通訊,遠望谷公告稱其為“非關聯方”。世界上真有無緣無故的愛嗎,抑或上市公司是活雷鋒?隨著記者的調查走訪,真相呼之欲出。
成立當年收獲上市公司“先款後貨”訂單
堅持了3年,遠望谷終於確認700萬元的應收賬款壞賬已無法收回,並於5月底進行了核銷。
在壞賬核銷公告中,遠望谷稱,本次核銷的應收賬款,已經在以前年度全額計提壞賬準備,壞賬形成原因為欠款客戶破產清算,公司嘗試過多種渠道追收損失,確實無法收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遠望谷2016年年報中查詢發現,符合“破產清算”且單筆應收賬款為700萬元,並已全額計提壞賬準備的,只有遠望通訊。
工商資料顯示,遠望通訊成立於2010年1月,註冊資本為1000萬元,其經營範圍包括通訊產品的研發;網絡櫃、通信機櫃、機箱、電池櫃、機櫃空調、室外一體化機櫃、通訊用配線設備、戶外設施、電源設備、控制設備的生產等。
參考遠望谷多年來公告及定期報告可以發現,這家成立於2010年年初的企業,從成立之初便頗為遠望谷所“喜愛”。成立當年,遠望通訊躋身遠望谷預付款金額第三名,其他應收款金額第一名。
遠望谷2010年半年報披露,該年度上半年預付款項金額第一名便是遠望通訊,這家剛成立的公司一舉拿到370萬元的采購預付金額,而截至當年6月底,遠望通訊的物料尚未供應。2010年年報顯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遠望谷對遠望通訊的預付賬款變為88.5萬元,未結算原因同樣為“材料尚未提供”。
事實上,這家新成立的企業,無論是作為采購商,還是作為供應商,都完全處於優勢地位——與上市公司合作,遠望通訊不僅是先收款後發貨,從上市公司手中租賃設備,也可以賒賬。
根據遠望谷2010年年報,截至當年年底,遠望谷因出租設備,對遠望通訊形成了188萬元的其他應收款,占其他應收款總額的27.99%。
一言以蔽之,遠望谷給了還處於搖籃里的遠望通訊“萬千寵愛”,又是“給”錢,又是“給”設備。
此後,遠望通訊相繼出現在遠望谷2011年、2013年半年報中。2011年半年報顯示,截至2011年6月底,遠望谷對遠望通訊出租設備應收租賃款提升至400萬元;2013年半年報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遠望谷對遠望通訊采購材料形成預付款,金額同樣為400萬元。
然而,到了2014年,遠望谷在年報中披露,望通訊已經進入清算程序,因此當年遠望谷對遠望通訊700萬元應收賬款進行100%壞賬計提。
2014年,遠望通訊究竟發生了什麽?我們已無法探知。2014年以後,被全額計提壞賬準備並進入清算程序的遠望通訊,作為固定披露對象,出現在遠望谷各年度、半年度報告中。
2015年被法院裁定破產清算
雖然700萬元壞賬核銷發生在今年5月,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在2014年年報中,遠望谷已對遠望通訊的應收賬款全額計提了壞賬準備。
6月25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系統的登記中發現,遠望通訊已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納入原因為未按時提交各年的年度報告。而早在2015年5月,遠望通訊就已被法院裁定破產清算。
根據啟信寶資料顯示,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相關文書宣布,因深圳市遠望通訊器材有限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於2015年5月25日裁定宣告遠望通訊破產清算。
繼續向前追溯可以發現,遠望通訊經營不善的苗頭在2014年年初便開始顯露。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中國裁判文書網查詢發現,早在2013年,包括王小寶在內共5人分別申請與遠望通訊進行勞動仲裁,經當地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仲裁後,遠望通訊並未按要求履行義務。
2014年年初,前述人員向深圳市寶安區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後經法院裁判,遠望通訊共被凍結、劃撥銀行存款超過10萬元。
除與員工陷入勞動糾紛仲裁,遠望通訊經營不善的征兆在其他方面亦有所體現。
根據(2013)深寶法公民初字第1975號民事判決書,陳國貞與遠望通訊有合作關系,陳國貞將車租給遠望通訊使用,由陳國貞駕駛,雙方約定:租車費用每月7000元,汽油費和路橋費、停車費由遠望通訊承擔。
但2013年1月~8月,遠望通訊除了支付汽油費、路橋費及停車費外,以資金困難為由,對車輛租金一直拖欠,車輛租金合計5.6萬元。
此外,2014~2015年,深圳市恒祥輝塗料有限公司、深圳市富盈信實業有限公司、深圳市富河興包裝有限公司、深圳深滬標準件實業有限公司均先後與遠望通訊陷入買賣合同或租賃合同等糾紛當中。
現場走訪:與遠望谷分公司同一註冊地址
從成立起就獲得遠望谷厚愛與呵護的遠望通訊,與上市公司到底是什麽關系?
在5月份發布的壞賬核銷公告中,遠望谷表示,本次壞賬核銷不涉及公司關聯方,不存在損害公司和股東利益的情況。此外,在遠望谷歷史公告中,也宣稱遠望通訊為“非關聯方”。
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深入調查發現,兩家公司的關系可能並不一般。
工商資料顯示,遠望通訊法定代表人為楊江,股東則包括楊江、劉德平、王曉金、李立等合計13名自然人。其中,楊江持股59%,劉德平及王曉金分別持股10%,其余股東分別持股5%或以下。劉德平為該公司的監事。
在遠望通訊13名自然人股東中,劉德平及李立引起了記者的註意。
“劉德平”這個名字,出現在蘭州遠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蘭州遠望信息)歷史股東名單中。
根據遠望谷2007年上市時的招股書披露,蘭州遠望信息為遠望谷控股子公司,其中,遠望谷持股98%,劉德平持股2%。直到2009年,遠望谷半年報依舊披露“劉德平”為蘭州遠望信息少數股東。
同時,遠望谷歷史公告中,曾出現“李立”的身影。遠望谷2011年6月發布對外投資公告,宣布受讓河南思維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20%股權。根據該公告披露,河南思維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股東分別為李欣、王衛平、李立三人,其中,李立持股比例為33.34%。
但記者未能進一步確認遠望谷招股書及投資公告中對應的劉德平、李立的身份。
除出現“同名”股東外,記者實地走訪也有新發現。
在企業工商資料中,遠望通訊的註冊地址為“深圳市光明新區公明辦事處樓村社區牛根坳工業區1、2號”,巧合的是,遠望谷第二分公司的註冊地址也在此處。
工商資料顯示,遠望谷第二分公司早已註銷,其成立日期早於遠望通訊,為2008年9月24日,法定代表人為方小欣。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商事主體信用信息平臺顯示,第二分公司年檢情況為:2008年度已年檢。
6月23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工商登記地址實地走訪發現,雖然遠望谷第二分公司已註銷,遠望通訊目前已經破產清算,但在註冊地址上,依然存在痕跡。
作為遠望通訊及遠望谷第二分公司的註冊地址,由於目前前者已經破產,後者已經註銷,故地圖導航上無法直接查詢到該地址,而在當地,也無人知曉“牛根坳工業區”在哪里,記者只能通過地圖導航附近企業,最終找到了這一註冊地址。
記者在現場看到,雖然公司招牌已被撕去並換上新公司名稱,但“深圳市遠望谷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痕跡依然印在牛根坳工業區紅棕色的外墻上,在這幾個中文公司名稱下面,則是遠望谷的英文名稱“Inveng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中英文名稱之上,則是隱約藏在新“就位”公司招牌大字之下的遠望谷logo。
“這里就是牛根坳工業區。”盡管現場沒有任何標誌和指示,工業區門口一位保安如是告訴記者,“這里有一家叫遠望通訊的公司嗎?”記者問道,“沒有,沒聽說過。”保安如此回答。
“(遠望通訊)就叫遠望谷,當時在這里上班大概有80人,但和上市公司有沒有關系,這個我不知道了;當時拖欠了5個月房租,和所有員工的工資。”牛根坳工業區內一位不願透露名字的人士如此表示。據現場保衛人員透露,這名人士為工業區辦公樓的出租方。
牛根坳工業區門口一家小賣部老板則告訴記者,遠望通訊已於多年前倒閉,“早就倒閉了,至少兩年了,聽說是管理不行。”
該人士還表示,遠望通訊就是遠望谷的分公司,“是承包下來的。”但“承包”的說法未能得到進一步證實。
此外,記者在遠望谷股吧中發現,2013年10月,曾有投資者發布消息稱兩家企業存在混合經營情況,根據該投資者發布的現場照片,因為遠望通訊破產,當時有不少人前往遠望谷總部討要說法。但上述消息也未獲得上市公司回應。
6月23日、26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別通過電話、實地走訪聯系遠望谷董秘馬琳並試圖就上述問題進行采訪,但馬琳均表示自己正在開會,不方便接受采訪。26日下午,記者給遠望谷發去采訪郵件。
6月27日上午,記者多次嘗試電話聯系馬琳,但其電話一直處於無人接聽狀態。記者還多次致電遠望谷董秘辦,但采訪遭到拒絕,“你寫的這些問題,是在什麽地方查到的這些東西?”一名不願透露姓名、自稱來自遠望谷董秘辦的人士多次掛斷記者電話,並表示:“你想采訪,我們也有拒絕的權力,你不要再打電話過來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將保持對事件的進一步關註。
(重慶群華機械公司外景 每經實習記者 王琳/攝)
每經記者 朱萬平 實習記者 王琳 每經記者 謝振宇 每經編輯 張海妮
在車輛齒輪行業,又一家公司叩響了A股大門,它便是重慶市旺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旺成科技)。
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旺成科技招股書中披露的采購數據與其第四大供應商重慶聚能粉末冶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聚能股份)披露的數據存在“打架”的情況。為此,記者對旺成科技部分供應商進行了進一步的現場調查,其他一些數據“打架”的情況也浮出水面。
與第四大供應商數據“打架”
作為一家中國摩托車之都重慶的企業,旺成科技在其招股書中表示,其2014~2016年各年度的前五大供應商均為重慶企業,其中,有一家供應商與旺成科技一樣,也是新三板掛牌公司,即旺成科技2016年的第四大供應商聚能股份(835698.OC)。
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梳理兩家公司各自披露的購銷數據時卻發現有“打架”之處。
旺成科技招股書顯示,2014~2016年,聚能股份均為旺成科技的第四大供應商,旺成科技2014~2016年向聚能股份的采購金額分別達824.11萬元、704.27萬元和576.62萬元。
而聚能股份在其2016年登陸新三板時披露的《公開轉讓說明書》顯示,其2014年度第一大客戶為旺成科技,對其的銷售金額為824.11萬元。但在聚能股份此後披露的2015年年報和2016年年報中,其對旺成科技的銷售金額分別下滑至823.99萬元和674.65萬元。
旺成科技和聚能股份各自披露的采購、銷售數據,除2014年的數據吻合外,2015年和2016年分別存在119.72萬元和98.03萬元的差異。《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此采訪了兩家企業。
7月20日,記者致電旺成科技董秘胡素輝,其表示,旺成科技的采購數據為不含稅金額,而聚能股份的銷售數據為含稅金額,上述數據的差異就是稅費差異造成的。旺成科技在招股書的“報告期內向前5名供應商采購情況”部分,也確實註明了“以上采購金額為不含增值稅金額”。
但為何2014年雙方數據又吻合呢?胡素輝表示,聚能股份2014年的數據是不含稅數據。
對此,聚能股份董秘班革的回複與胡素輝說法一致。班革稱,公司未在2015年、2016年年報中對此進行說明,做法不太嚴謹,但會在以後年報中註意披露說明。而至於為何2014年和2015年、2016年的數據統計口徑不一致,班革解釋稱這是聚能股份在制定《聚能股份公開轉讓說明書》時券商采集數據的口徑選擇問題,讓記者去找當時的券商。
聚能股份掛牌新三板時負責其財報審計工作的是亞太(集團)會計師事務所。亞太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人員表示,公司跟客戶簽署了保密協議,除非監管層要求核查這些數據,否則其有義務為客戶(即聚能股份)保密。
值得一提的是,班革還透露,旺成科技的工作人員幾天前也同他核對過購銷數據存在差異的問題。時間點與記者此前向旺成科技發送采訪提綱的時間點頗為吻合。
一位不願具名的註冊會計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新三板掛牌企業在擬IPO的招股書中對於前五大供應商的采購數據,一般應該披露不含稅金額;而新三板掛牌企業對於前五大客戶的銷售數據,原則上也應該以不含稅金額為準,但是這些也不是硬性規定。
“但是對於同一家公司來說,因為存在會計核算延續性的問題,所以從原則上來說,2014年和2015年、2016年的銷售金額的統計口徑都應該保持一致。”上述註冊會計師補充道。這主要是為了滿足“價稅分離”的會計準則,方便在會計核算的時候,能對成本和稅費分別進行核算。
第一大供應商數據存疑
為對旺成科技的主要供應商情況做進一步了解,7月14日上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按照工商系統上面的註冊地址,來到了重慶群華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群華機械)的所在地重慶市沙坪壩區井口鎮井口村四合社。
(重慶群華機械公司內景 每經實習記者 王琳/攝)
根據旺成科技已披露信息顯示,群華機械近年均為旺成科技的前五大供應商之一,2016年甚至成為旺成科技第一大供應商。2014~2016年,旺成科技對群華機械的采購額分別為954.64萬元、782.79萬元和923.36萬元。
井口村四合社距離旺成科技所在的井口工業園大約有十來分鐘的車程,隨後便能看到群華機械略顯斑駁的廠房外景。走進廠房,燈光稍顯昏暗,現場有幾個工人正在巨大的機械作業聲音中工作。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客戶身份進行了解,群華機械銷售部門的陳姓負責人介紹,目前公司年產值大概為2000萬元左右,其中,旺成科技和重慶另一機械公司是群華機械的兩大主要客戶,兩者加起來約占群華機械年銷售額的60%。當記者詢問群華機械對旺成科技的具體銷售額時,該負責人表示,旺成科技與永山大概各占一半。在記者追問是否約600萬元時,陳姓負責人答稱“差不多”。
為何群華機械自身宣稱的銷售金額不及旺成科技披露的采購數據?就此,7月18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旺成科技發送采訪函,試圖了解相關情況但未獲回複。7月24日,記者再次致電旺成科技,旺成科技董秘胡素輝表示,“目前處於IPO靜默期,證監會尚未給出反饋意見,不方便接受采訪。”
突然冒出來的關聯供應商
除與部分供應商數據“打架”外,旺成科技在招股書中披露的一家關聯供應商,其此前並未披露過。
旺成科技招股書顯示,2016年第5大供應商坤飛機械為其關聯企業,坤飛機械實際控制人羅華是旺成科技實際控制人吳銀劍的妹夫。旺成科技2014~2016年分別對坤飛機械的采購金額為579.41萬元、461.16萬元和519.75萬元。
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翻閱旺成科技在新三板發布的2014年年報和2015年年報發現,本期無購銷商品、提供和接受勞務的關聯交易,或者報告期內日常性關聯交易發生額為零。
此外,旺成科技補充披露的2016年與坤飛機械的關聯交易額也與旺成科技招股書中披露的金額存在差異。
今年4月25日,旺成科技發布《關於補充確認2016年度超出預計金額的日常性關聯交易公告》顯示,其在2016年對坤飛機械的采購金額為608.1萬元。這一數據較其招股書中披露的2016年采購金額519.75萬元多出17%。是否如前述采購額一樣,二者差異是因增值稅差額嗎?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於7月20日致電旺成科技董秘胡素輝,後者表示,2014~2016年與坤飛機械的關聯交易數據以此次招股書披露的為準。針對記者詢問的“那是否意味著2014~2016年年報中披露的關聯交易數據存在錯誤?”胡素輝回應:“也不能這麽說。”
胡素輝要求記者發送郵件進行采訪。記者當日發送采訪郵件後,截至發稿,未獲得回複。
“對於擬IPO的新三板掛牌企業存在的這種采購數據與供應商數據不一致,自身關聯交易信披前後不一致等現象,這肯定是存在一些問題的。之前也有一些新三板公司存在類似問題,但也有最終通過證監會發審會的,就看這些問題的性質嚴重與否,以及信披不一致問題是否會遭到新三板股轉系統追究。”前述註冊會計師表示。
凈利率僅1% 只與旺成科技做生意
7月14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驅車來到坤飛機械註冊地址——重慶市沙坪壩區井口鎮井口村楊家灣社,該處並未發現坤飛機械的蹤跡。後記者獲悉,坤飛機械的地址位於井口鎮月古村62號。
7月22日,記者來到月古村所在的果園社區,找到了坤飛機械所在地,由於當天為周六,坤飛機械大門緊閉,並沒有工人上班。
(7月22日,記者實地探訪重慶坤飛機械有限公司,由於周六無人上班,公司大門緊閉 每經實習記者 王琳/攝)
隨後,記者撥打工商系統上坤飛機械留下的電話,表示希望與對方進行產品采購並到對方公司進行面談時,對方以自己公司只進行單一客戶的銷售,即只專門銷售供應給旺成科技一家公司,拒絕會面要求。
對此,旺成科技也表示,坤飛機械因規模小,自成為發行人的供應商後,其主要客戶即為發行人。
工商系統披露的坤飛機械2015年財務數據顯示,坤飛機械2015年的營業收入為472.91萬元,凈利潤為5.04萬元。也就是說,坤飛機械2015年的凈利率僅為1.07%。
坤飛機械在凈利率如此之低的情況下,還承擔著對旺成科技的大量應收賬款。旺成科技披露,其對坤飛機械的應付款由2014年年末的94.12萬元大幅增加至2016年年末的168.24萬元,增幅達78.75%。
此外,坤飛機械實控人羅華還在2016年1月無償借給旺成科技650萬元用於短期資金周轉,後於2016年5月歸還。2015年、2016年,旺成科技還與坤飛機械發生與其銀行籌資相關的總計2850萬元的資金往來。但旺成科技強調,上述關聯交易並不構成資金占用,不會對公司財務狀況、獨立性及正常經營產生不利影響。
針對坤飛機械為何只與關聯方旺成科技做生意且凈利率超低等情況,7月24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坤飛機械實控人羅華,但對方以“不接受媒體采訪”為由,拒絕了記者的采訪請求。
旺成科技考慮未來會終止其與坤飛機械的關聯交易。旺成科技表示,坤飛機械提供的坯件和加工服務不存在技術壁壘和其他生產限制性條件,為了減少關聯交易、管控成本和保證品質,公司計劃自己生產有關原材料及增加粗車加工能力以替代關聯采購,預計於2017年年底前實現自己生產。
針對關聯供應商的更多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先後多次以郵件和電話方式試圖向旺成科技董秘辦進行采訪,但未獲回應。
記者還註意到,旺成科技的其他一些重要供應商近年不斷出現問題。工商資料顯示,旺成科技2016年第二大供應商重慶怡之馳機械有限公司曾在2015年因質量問題和特種設備違規使用問題3次被重慶質監局處罰。旺成科技2016年第三大供應商重慶青竹機械制造有限公司也曾於2016年1月因為不正常使用或者擅自拆除、閑置汙染處理設施,被重慶市璧山區環境保護局責令停止排汙並罰款3.5萬元。
每經記者 魏瓊
每經編輯 楊軍
對中航房地產業務基本完成整合後,醞釀一年多的保利地產(600048,SH)集團內部整合取得了新進展。
在終止以發行股份購買保利置業集團(00119,HK)相關項目的整合方式後,保利地產借道並購保利(香港)控股有限公司股權的方式間接拉開了與保利置業集團整合的面紗,讓一度按下“暫停鍵”的保利地產與保利置業集團的整合重回正軌。
一年前,保利地產曾發布公告,宣布以發行股份購買相關項目的方式整合保利置業集團。但因條件尚不成熟,保利地產隨後公告決定終止籌劃該重大事項。一年後,整合計劃重新迎來突破性進展。
12月1日,保利地產發布的公告顯示,保利地產第五屆董事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收購保利(香港)控股有限公司50%股權的議案》,保利地產擬采用現金方式收購公司實際控制人保利集團持有的保利(香港)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保利控股)50%股權,成交價格為23.82億元,並按照50%的持股比例承接保利控股應償還保利集團的股東借款本金和應付未付利息27.71億元,合計51.53億元。
記者查詢資料發現,保利集團為保利控股唯一股東,持有保利控股100%股權。保利控股為一家投資控股公司,其主要資產為持有保利置業集團39.66%股份。
此前,保利地產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希望在今年完成保利地產與保利置業集團的整合,但因為雙方均為上市公司,不可控因素太多。
在整合進度公布後,保利地產與保利置業集團的整合能否在今年完成引發外界關註。對這一話題,保利地產相關負責人表示一切以公告為準。
保利置業集團於1993年被保利控股收購,2005年開始逐步轉型房地產業並在保利集團的扶持下快速擴張。
克而瑞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2017年11月30日,保利置業集團實現流量銷售金額約為人民幣378.1億元,躋身克而瑞房企流量銷售金額第42名。
除去保利置業集團外,通過此次收購,保利地產還將獲得保利控股參股持有的廣州中信廣場、北京新保利大廈等商業物業的股權。
保利地產發布的公告顯示,自股權轉讓合同生效之日起,以保利地產為核心對保利集團境內房地產業務進行整合,未來保利集團及其下屬企業在境內新增的房地產開發項目均由保利地產為主進行開發。
12月1日,除了披露收購保利控股50%股權外,保利地產同時宣布以1496.58萬元收購中金正祥(上海)股權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持有的保利(橫琴)資本管理有限公司15%股權。收購完成後,該公司持股比例將由30%增加至45%。
通過現金和承債式等一系列收購,保利地產將進一步擴大業務區域,提升經營規模和市場占有率,鞏固其在房地產行業的地位。
目前,保利地產銷售金額已突破2000億元大關。未來,保利地產將深化“3+2+X”戰略,打造3個千億元和多個百億元城市群。在保利地產2016年業績說明會上,保利地產透露出未來3~5年沖擊5000億元銷售規模的目標。
根據克而瑞數據,保利地產今年前11個月實現銷售金額2678億元。其中11月單月實現銷售金額299.3億元,同比增長95%。中信建投房地產表示,2016年以來,保利地產不斷加大土地投資力度,當前保利地產貨值充裕,推盤意願積極,全年有望沖擊3000億元銷售規模。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如完成與保利置業集團的整合,保利地產的規模將再上一個臺階,擴大對於中海地產、華潤置地以及中交地產的領先優勢,成為央企地產“巨無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