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1-29 08:01 編輯 人民幣連續跌停:中國人2015年美元資產該如何配置? 作者:周晶 ![]() 在美國經濟增速加速和全球央行放水的大背景之下,美元指數一路飆高,目前已經跨越95大關,創出2003年9月以來的最高,並向上強力突破了近11年來的漫長盤整區間。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美元指數的進一步走強不可逆轉。今後1-2年內,人民幣保持對美元的3-5%的小幅度貶值,可能性還是非常高的。 10年期美元國債利率已從一年前的2.6%已經下跌至1.8%,接近50年以來的歷史低位1.46%。美國股市也持續強勁,標普指數2014年全年上漲11.39%。 我們今年對國內投資者的重大投資推薦是,將一部分資產投資於美元標的的美國資產,這比以往任何一個年份都有更重要的戰略配置意義。 當前美股較美債更具投資價值。美股最明確的投資主題是油價今年後續的反彈帶來的美國能源行業的複興。 上周海外市場重磅消息叠爆,歐洲周四晚開始QE之後,緊接著加拿大開始降息,全球央行放水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而緊隨著的是全球主要貨幣對美元的進一步貶值。歐元兌美元已經從去年底的1.21貶值到1.13左右,美元兌加幣從去年底的1.16一路升值到1.25,而美元兌日元過去一年內已經由105的水平步入120大關。在美國經濟增速加速和全球央行放水的大背景之下,美元指數一路飆高,目前已經跨越95大關,創出2003年9月以來的最高,而且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美元指數的進一步走強不可逆轉。 表一:除美國之外絕大多數國家都有寬松預期 ![]() 圖一:1977年以來美元指數歷史走勢圖 ![]() 數據來源:Wind 近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也多次出現逼近跌停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禁要疑問,人民幣今後的走勢會如何呢? 我們認為,短期而言,人民幣緊盯美元的管制浮動匯率機制並不會有重大的變化。畢竟,在中國經濟增速減緩的情況下,貿然放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緊盯政策,有可能會使人民幣匯率短期出現猛烈貶值,促發資本大量外逃,對中國經濟的殺傷力無異於一顆金融原子彈。而中國四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還是能夠將人民幣匯率穩定在一個合理的區間。但是我們應該考慮到,當全球貨幣都在對美元貶值的大趨勢下,人民幣如果繼續維持當前對美元的匯率,無異於對全球其他主要貨幣的大幅度升值,這對於中國的出口而言,有著非常負面的影響。極端一些,假設歐元兌美元跌到1:1的水平、人民幣繼續保持兌美元匯率穩定的話,則相對於去年底的水平,對歐元升值超過20%,中國對歐洲的出口如此會有猛烈下降的風險,對中國經濟的負面沖擊作用也不可忽視。另外,如果國內經濟形勢繼續走弱,央行有進一步實施貨幣寬松的必要性,這樣的情況下繼續勉強維持人民幣的強勢地位代價也會巨大。 因此,我們認為,雖然人民銀行不會容忍人民幣的大規模貶值,但是允許人民幣在允許的區間內小範圍貶值,部分消除人民幣對其他主流貨幣升值的負面影響,配合國內貨幣政策的進一步寬松,這將是大概率事件。比如說在2014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即期匯率就貶值了2.5%。因此我們認為,今後1-2年內,人民幣保持對美元的3-5%的小幅度貶值,可能性還是非常高的。 圖二:1994年以來美元兌人民幣匯率走勢圖 ![]() 數據來源:Wind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認為,美元資產的配置在當前時點對國內投資者非常有意義。首先,人民幣對美元不再是單邊升值,這就意味在未來1-2年內,投資者如果配置美元資產的話,將能夠享受到人民幣貶值帶來的資產溢價。其次,當前美國的經濟狀況是全球大經濟體中最好的一個。目前,美國的失業率已跌至5.8%,相當接近於金融危機前5%左右的水平,平均小時工資收入增速持續攀升,房屋和汽車等大宗消費也持續升溫。市場普遍預期,美國2015年的GDP增速將達到3.2%,將創下2007年以來的新高。在這種情況下,將部分資產配置於美元標的的美國資產,將能夠分享美國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紅利,對沖掉中國經濟增速可能下滑帶來的人民幣資產價格波動。因此,我們今年對國內投資者的重大投資推薦是,將一部分資產投資於美元標的的美國資產,這比以往任何一個年份都有更重要的戰略配置意義。 而事實上,我們這一觀點也已經得到了全球睿智的投資者的支持。經濟的強勁複蘇,也增強了美國對資金的吸引,10年期美元國債利率從一年前的2.6%已經下跌至1.8%,接近50年以來的歷史低位1.46%。美國股市也持續強勁,標普指數2014年全年上漲11.39%。投資者收獲了匯率和資產的雙重增值。 當我們確定了投資美元資產的大的戰略方向之後,接下來就要決定具體資產類別的戰術配置。在美國債券和股票兩大資產類別中,我們當前更加看好美國股票的投資。首先美國債券收益率目前非常低,作為基準的10年期美國國債的收益率長期徘徊在2%左右;其次美國四季度加息的可能性仍然比較大,在加息周期啟動的背景下,債券難有大的投資機會。而就股市而言,當前標普500指數點位對應2015年盈利為16.9倍市盈率,處於歷史的相對高位,但對應2016年則僅有15.2倍,已處於歷史估值區間的相對低位。只要美國經濟複蘇勢頭不變,股市完全可以通過盈利的增長來化解當前估值偏高的風險,而這一進程,目前來看,實現的概率還是相當大的。 決定了投資美國股市這一戰術配置之後,接下來我們就要精選適合投資的行業和主題。我們認為當前最明確的投資主題是油價今年後續的反彈帶來的美國能源行業的複興。油價去年從107美元一桶滑落至52美元一桶,直接導致了美國能源行業去年整體的表現低迷。標普能源行業指數(IXE)去年全年下跌-10.5%,是標普十大子行業中表現最差的一個,而標普500指數去年全年的漲幅為11.39%。我們認為,油價目前在45美元/桶的水平,已經非常接近底部區域。 從去年油價下跌的原因來看,首先,全球經濟在2014年除了美國之外,恢複的幅度實際都略低於預期,尤其歐洲和中國下半年經濟增速的放緩,導致了對大宗商品需求量的下降,因此需求疲軟仍然可以解釋這次油價下行的邏輯,這點上和1990年以來油價前幾次大的下跌周期保持一致。從供給面看,美國頁巖油技術的進步以及新能源應用的推廣(尤其是在汽車動力方面)可能也是改變投資人對油價樂觀預期的主要原因。然而,供給的增加是一個逐步的過程,新技術的推廣更需要時間,在理性的判斷下,油價當不至於有如此大的跌幅。而且油價的持續低迷會從經濟層面上對新技術的運用有擠出效應,因此新技術的運用至少在當前階段,還不足以改變原油的供求關系,從而使油價長期保持在低點。 根據我們的預測,全球經濟2015年下半年隨著歐洲,日本的進一步QE刺激,疊加中國的貨幣寬松政策和美國經濟的進一步走強,會有比較明顯的複蘇,我們認為當前原油價格繼續下跌的空間並不大,從半年到一年的周期來看,原油價格反彈應該是大概率事件,這樣會帶動美國能源行業在2015年後續出現比較大的複蘇機會。而在美國能源行業中,上遊開采和生產企業在油價反彈過程中獲益將會最大。華寶興業標普油氣基金(QDII-LOF,買賣/申贖162411),追蹤的是標普美國行業指數系列之油氣開采及生產行業指數,投資的80家公司均為美國上市的油氣開采和生產企業,從歷史上來看和油價的關聯度達到0.7,高於標普能源行業指數(IXE)。因此,華寶油氣是配置美國能源行業、享受油價反彈帶來的紅利的良好資產配置工具。 圖三:1983年以來WTI原油期貨價格走勢圖 ![]() 數據來源:Wind 在能源之外,我們還看好美國的消費行業。原因在於,今年以後兩三年,美國經濟增長依靠消費拉動,是大概率事件。在通脹還在比較低的水平的情況下,可選消費上的增速可能會非常快。而去年全年標普漲得快的行業主要是房地產和IT,可選消費行業的漲幅是落後於標普500指數的(9.68% VS 11.39%),因此今年可選消費指數漲幅超越標普500是大概率事件. 此外美國大的一些可選消費行業公司,大多是國內投資者非常熟悉的公司,如Disney,AMAZON,GM,FORD,STARBUCKS,EXPEDIA等等,這也符合投資者配置真正優質美國公司的配置需求。 在消費之後,我們認為美國互聯網和清潔能源都是值得投資者長期投資的方向,因為這兩者代表了美國經濟的長遠未來發展方向。此外,我們認為美國這一次的房地產周期尚未走完,因此房地產行業的投資仍可繼續。當然,和能源與消費相比,這些行業過去幾年的漲幅過於巨大,短期向上的空間可能會不如能源與消費行業,但作為美元資產的中長期配置方向仍然是不錯的投資標的。 來源:搜狐財經(作者系華寶興業海外投資部總經理兼華寶油氣基金經理) (註: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看法,僅供參考) |
中國1月的制造業活動連續兩個月萎縮,這表明今年開年經濟仍面臨較大下行壓力。
最新數據顯示,1月中國匯豐制造業PMI終值為49.7,低於預期和初值的49.8,但相較去年12月49.6的水平有所提升。
具體來看,1月制造業就業指數連續15個月下滑,但放緩的幅度在收窄,該分項指數1月為49.5,去年12月為49.3。就業分項自2013年10月以來一直低於50。
新訂單和新出口訂單均被小幅下修。新訂單指數雖然重回枯榮線上方,但新業務僅微幅擴張。新出口訂單跌至9個月新低。
而產出自去年10月以來首次得到修複,只不過回升的態勢相當微弱。與此同時,相對疲弱的需求令企業減少了庫存。
原材料價格走低令1月制造業企業平均的投入價格連續6個月下降,且下降的速度為2009年3月以來最快。
此前國家統計局和物流與采購聯合會(CFLP)聯合公布的1月官方制造業PMI降至49.8,為28個月來首次跌破榮枯線,同時公布的1月官方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亦降至一年低位53.7。
對於今天公布的數據,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點評稱:
終值不如預期是受新訂單和新出口訂單下修拖累,不過這兩項指標依然呈現一定程度的增長,產出更是去年10月以來首次增長,但就業水平跌至15個月新低,制造業需求依然疲弱,需要更激進的貨幣與財政寬松政策以防止經濟下滑。
原報告詳見這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美國就業市場繼續回暖,1月ADP私人部門新增就業人數21.3萬人,連續第5個月高於20萬人大關,彭博新聞社調查預期為22.3萬人。
幫助匯編ADP就業報告的Moody's Analytics首席經濟學家Mark Zandi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就業市場1月再次穩定增長,盡管增速有所放緩。所有的指標顯示就業市場將在2015年進一步好轉。
中小企業新增就業人口17.3萬人,大公司新增就業人數為4萬人。
服務業新增就業人口增長18.3萬人,制造業新增就業人口為3.1萬人。
今天的ADP就業數據為周五公布的非農數據提供了一定的線索。周五,美國勞工部將公布美國1月非農就業人口。市場預期美國1月非農就業增加23.0萬,前值增加25.2萬。美國1月失業率為5.6%,前值5.6%。2014年1月時因嚴寒天氣,導致非農就業人數驟降至11.3萬。今年1月,美國同樣遭受了暴風雪遭襲擊,不排除本次非農遭受同樣驟降風險。
此外,僅僅關註就業數據的增減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美國的失業率已經較低,利率政策制定者們更關註的是就業市場的質量,例如薪資增長情況如何,如果薪資繼續如12月那般疲軟,市場可能會重新審視美聯儲的加息時點。
此前12月非農新增就業達到25.2萬人,超過20萬每月的非農就業人口增長已持續了11個月時間,這是1995年來最長的一次,使得全年新增就業人口接近300萬,創15年來最多。失業率也跌至5.6%的七年新低,不過美聯儲主席耶倫最為關註的薪資增長速度卻同比放緩,環比甚至出現了數據有記錄以來最大的萎縮。
不過Market Securities經濟策略師Christophe Barraud指出,12月薪資下降只是暫時現象,1月份薪資可能反彈,因為有幾個州已經上調了最低薪水標準。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1月,銀行結匯9923億元人民幣(等值1620億美元),售匯10427億元人民幣(等值1702億美元),結售匯逆差504億元人民幣(等值82億美元)。這已經是銀行結售匯第六個月呈現逆差,但規模小於12月份的571億人民幣。
華爾街見聞的網站曾提到,外管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稱,銀行結售匯逆差和其他諸多指標早已顯示我國出現資本外流且流出壓力逐漸加大:
境內外匯市場供求關系已逐漸發生逆轉。2014年第一季度,反映零售市場外匯供求關系的即遠期結售匯差額(剔除遠期結售匯履約重複計算的影響後,即“即期結售匯差額+未到期遠期結售匯差額變動額”)為順差1649億美元,第二季度順差降至僅有25億美元,第三季度轉為逆差305億美元,第四季度逆差進一步增至513億美元,較上季增長了68%。全年,即遠期結售匯順差856億美元,較上年減少了74%。
進出口順差擴大不反映為外匯儲備增加。2014年第二、三季度,海關統計的外貿進出口順差合計達2144億美元,同比增長69%,而同期國際收支口徑的外匯儲備資產(剔除了匯率和資產價格變動的估值影響)僅增加了224億美元,同比少增85%,其中第三季度外匯儲備資產實際減少了4.3億美元。相應的,第二、三季度,在經常項目順差分別為734億美元和722億美元的情況下,資本項目連續兩個季度凈流出,分別為162億美元和90億美元。第四季度,海關統計的進出口順差1262億美元,與第三季度水平大體相當,同比增長39%,而外匯市場卻持續供不應求,且供求缺口環比還擴大了68%。因此,當季出現資本項目逆差增加、儲備資產下降更多也就不足為怪了。這也符合“貿易順差越大、資本流出越多”,或者說“經常項目順差、資本項目逆差”的國際收支平衡規律。央行外匯占款和外匯儲備余額變動也早現端倪。2014年末,央行外匯占款余額27.1萬億元,較上年末新增6411億元,增幅較上年減少了77%。其中,第一季度增加7879億元,第二至四季度連續負增長,分別減少了18億元、113億元和1334億元,這與各季外匯儲備資產的變動趨勢大體一致。2104年末,央行公布的外匯儲備余額38430億美元,較上年末新增217億美元,增幅較上年回落了96%,也反映了全年外匯儲備資產較上年少增73%的基本事實。從季度數據看,第一、二季度外匯儲備余額分別增加1268億美元和451億美元,第三、四季度分別減少1055億美元和447億美元。第四季度,之所以在外匯儲備資產降幅由上季4.3億美元增至293億美元的情況下,外匯儲備余額的減幅反而收窄,主要是因為當季美元匯率升值勢頭較三季度有所減緩,而其他資產價格的漲幅增大,正負影響相抵後,估值效應對外匯儲備余額的推低作用有所減小。
除了近期頻繁的逆回購操作向市場釋放流動性,本月4日晚,央行宣布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財經網援引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策略師洪灝稱,降準只是為了緩沖資本外流和外匯儲備下降所帶來的影響:
降準後市場情緒高漲將會是短暫的;降準背後含義更多是是對儲備資產的管理,而非大幅度寬松:在市場漫長地等待之後,央行終於下調了存款準備金率。此前央行發表了一系列關於維持“穩健”的貨幣政策等充滿了克制的言論,並釋放了不願意大幅放寬貨幣政策的信號。降準後,海外中國市場無論是利率產品還是股票都大幅走強,但是隨著交易到尾盤時卻回吐了部分漲幅。許多市場人士認為降準的時間點是個意外的驚喜,我們並不能茍同。昨天,中國最新的的經常性賬目、資本賬目和金融賬目數據顯示,中國自2014年3季度起一直出現資本外流的情況(不能等同於資本外逃)。同時,央行的外匯儲備也開始下降。在近二十年的歷史上,中國曾出現過三個降準周期:1997年底至1998年、2008年底和2012年上半年。在每個降準周期均伴隨著資本外流的現象(圖表1,紅色長方形標示)。一個國家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金融賬目之間必須平衡,除非該國央行通過建立外匯儲備幹預外匯市場。中國一直是個“雙順差”的國家。央行一直在回籠外匯並壓抑人民幣的匯率,同時積累外匯儲備,並利用存準率鎖定過剩的流動性。中國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大約對應的是120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的20%(存準率)。鑒於資本外流和外匯儲備下降,央行再沒有必要把存準率維持於20%(全世界最高的水平)。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的情況下,2015年將有更多類似性質的降準。但這種降準只是為了對沖資本外流和外匯儲備的下降,而不應被視為大幅度寬松。
根據外管局,銀行代客結匯9145億元人民幣,售匯9859億元人民幣,結售匯逆差714億元人民幣;銀行自身結匯778億元人民幣,售匯568億元人民幣,結售匯順差210億元人民幣。
同期,銀行代客遠期結匯簽約1215億元人民幣,遠期售匯簽約1575億元人民幣,遠期凈售匯359億元人民幣。截至本月末,遠期累計未到期結匯8356億元人民幣,未到期售匯7870億元人民幣,未到期凈結匯486億元人民幣。
2015年1月,境內銀行代客涉外收入18415億元人民幣(等值3006億美元),對外付款16165億元人民幣(等值2683億美元),涉外收付款順差2250億元人民幣(等值367億美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1月,銀行結匯9923億元人民幣(等值1620億美元),售匯10427億元人民幣(等值1702億美元),結售匯逆差504億元人民幣(等值82億美元)。這已經是銀行結售匯第六個月呈現逆差,但規模小於12月份的571億人民幣。
華爾街見聞的網站曾提到,外管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稱,銀行結售匯逆差和其他諸多指標早已顯示我國出現資本外流且流出壓力逐漸加大:
境內外匯市場供求關系已逐漸發生逆轉。2014年第一季度,反映零售市場外匯供求關系的即遠期結售匯差額(剔除遠期結售匯履約重複計算的影響後,即“即期結售匯差額+未到期遠期結售匯差額變動額”)為順差1649億美元,第二季度順差降至僅有25億美元,第三季度轉為逆差305億美元,第四季度逆差進一步增至513億美元,較上季增長了68%。全年,即遠期結售匯順差856億美元,較上年減少了74%。
進出口順差擴大不反映為外匯儲備增加。2014年第二、三季度,海關統計的外貿進出口順差合計達2144億美元,同比增長69%,而同期國際收支口徑的外匯儲備資產(剔除了匯率和資產價格變動的估值影響)僅增加了224億美元,同比少增85%,其中第三季度外匯儲備資產實際減少了4.3億美元。相應的,第二、三季度,在經常項目順差分別為734億美元和722億美元的情況下,資本項目連續兩個季度凈流出,分別為162億美元和90億美元。第四季度,海關統計的進出口順差1262億美元,與第三季度水平大體相當,同比增長39%,而外匯市場卻持續供不應求,且供求缺口環比還擴大了68%。因此,當季出現資本項目逆差增加、儲備資產下降更多也就不足為怪了。這也符合“貿易順差越大、資本流出越多”,或者說“經常項目順差、資本項目逆差”的國際收支平衡規律。央行外匯占款和外匯儲備余額變動也早現端倪。2014年末,央行外匯占款余額27.1萬億元,較上年末新增6411億元,增幅較上年減少了77%。其中,第一季度增加7879億元,第二至四季度連續負增長,分別減少了18億元、113億元和1334億元,這與各季外匯儲備資產的變動趨勢大體一致。2104年末,央行公布的外匯儲備余額38430億美元,較上年末新增217億美元,增幅較上年回落了96%,也反映了全年外匯儲備資產較上年少增73%的基本事實。從季度數據看,第一、二季度外匯儲備余額分別增加1268億美元和451億美元,第三、四季度分別減少1055億美元和447億美元。第四季度,之所以在外匯儲備資產降幅由上季4.3億美元增至293億美元的情況下,外匯儲備余額的減幅反而收窄,主要是因為當季美元匯率升值勢頭較三季度有所減緩,而其他資產價格的漲幅增大,正負影響相抵後,估值效應對外匯儲備余額的推低作用有所減小。
除了近期頻繁的逆回購操作向市場釋放流動性,本月4日晚,央行宣布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財經網援引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策略師洪灝稱,降準只是為了緩沖資本外流和外匯儲備下降所帶來的影響:
降準後市場情緒高漲將會是短暫的;降準背後含義更多是是對儲備資產的管理,而非大幅度寬松:在市場漫長地等待之後,央行終於下調了存款準備金率。此前央行發表了一系列關於維持“穩健”的貨幣政策等充滿了克制的言論,並釋放了不願意大幅放寬貨幣政策的信號。降準後,海外中國市場無論是利率產品還是股票都大幅走強,但是隨著交易到尾盤時卻回吐了部分漲幅。許多市場人士認為降準的時間點是個意外的驚喜,我們並不能茍同。昨天,中國最新的的經常性賬目、資本賬目和金融賬目數據顯示,中國自2014年3季度起一直出現資本外流的情況(不能等同於資本外逃)。同時,央行的外匯儲備也開始下降。在近二十年的歷史上,中國曾出現過三個降準周期:1997年底至1998年、2008年底和2012年上半年。在每個降準周期均伴隨著資本外流的現象(圖表1,紅色長方形標示)。一個國家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金融賬目之間必須平衡,除非該國央行通過建立外匯儲備幹預外匯市場。中國一直是個“雙順差”的國家。央行一直在回籠外匯並壓抑人民幣的匯率,同時積累外匯儲備,並利用存準率鎖定過剩的流動性。中國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大約對應的是120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的20%(存準率)。鑒於資本外流和外匯儲備下降,央行再沒有必要把存準率維持於20%(全世界最高的水平)。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的情況下,2015年將有更多類似性質的降準。但這種降準只是為了對沖資本外流和外匯儲備的下降,而不應被視為大幅度寬松。
根據外管局,銀行代客結匯9145億元人民幣,售匯9859億元人民幣,結售匯逆差714億元人民幣;銀行自身結匯778億元人民幣,售匯568億元人民幣,結售匯順差210億元人民幣。
同期,銀行代客遠期結匯簽約1215億元人民幣,遠期售匯簽約1575億元人民幣,遠期凈售匯359億元人民幣。截至本月末,遠期累計未到期結匯8356億元人民幣,未到期售匯7870億元人民幣,未到期凈結匯486億元人民幣。
2015年1月,境內銀行代客涉外收入18415億元人民幣(等值3006億美元),對外付款16165億元人民幣(等值2683億美元),涉外收付款順差2250億元人民幣(等值367億美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周已是美國五年期國債收益率連續第三周上漲,為去年6月來以來首次,因市場預期美聯儲主席耶倫將反複重申會在今年晚些時候開始加息。
耶倫下周將在國會作經濟展望報告,周三的美聯儲1月會議紀要顯示,許多委員傾向於維持近零利率更長時間。同時,希臘與歐元集團周五終於達成協議,減少了資金對美國國債的避險需求。
資產規模130億美元的Eaton Vance公司基金經理Eric Stein告訴彭博:
如果可以的話,美聯儲希望收緊(貨幣政策)。如果(美國經濟)維持現狀不變,我認為美聯儲可以收緊(貨幣政策)。美聯儲不希望利率是零。
彭博的債券交易數據顯示,五年期美國國債本周上升5個基點至1.59%,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上市6個基點至2.11%。
投資公司FTN Financial首席利率策略師Jim Vogel周四告訴彭博, 債券市場“觀察美聯儲,然後觀察美聯儲所觀察的東西。”
市場相信美聯儲將要加息,爭議的只是首次加息的時間而已。
由於美聯儲發布了1月會議紀要,以及投資者對希臘與國際債權人能否達成新的協議持懷疑態度,美國國債收益率本周呈現較大波動。
美銀美林衡量美國國債波動性的MOVE指數在周四創下四個月新高。
加息速度遠超預期?
華爾街見聞網站昨日介紹過,鑒於勞動力市場強勁複蘇,美銀美林全球研究部高級美國利率策略師Brian Smedley認為,當美聯儲開始加息時,其速度將遠快於當前市場預期。
Smedley在報告中寫道:
伴隨著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以來最為強勁的就業增長,勞動力市場的閑置迅速消失。同時,自上一輪商業周期以來,美國人口增長速度顯著放緩,導致失業率在既定凈新增就業的情況下,以更快的速度下降。這將導致美聯儲在未來一年中以快於短端利率曲線定價所反映的速度加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2月26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透過這份看似平常的公報可以窺見中國經濟社會正在悄然發生的巨變。
國泰君安首席宏觀分析師任澤平在一份名為《於無聲處聽驚雷:從2014年統計公告看未來趨勢》的報告中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兩點,一個是關於中國的人口結構,一個是房地產。
在人口方面,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比重正在下降。公報顯示,2014年年末16-59歲的人口占比為67%,比2013年年末下降了0.6個百分點,減少371萬人,這是我國勞動年齡人口連續第三年萎縮。
值得註意的是,去年外出農民工有16821萬人,增速僅1.3%,比2013年1.7%的增速下降了0.4個百分點,近些年這一比例一直在明顯放緩。
與此同時,勞動力成本在快速上漲,居民收入增速超過人均GDP增速,農村居民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
公報數據顯示,去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增長10.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9.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11.2%。
而房地產市場與人口結構息息相關。任澤平指出,目前房地產市場已進入長周期“總量放緩、結構分化”新階段。
房地產投資增速的大幅放緩跟住房飽和度和置業人群達到峰值有關,城鎮戶均套數約為1左右,20-50歲置業人群已到達峰值並開始逐年減少。
房地產投資的冷卻又是經濟增速放緩的“罪魁禍首”。2014年GDP增長7.4%,比過去30多年年均9.8%的增速下降了2.4個百分點。任澤平稱,其主要原因是房地產投資增速從2013年的19.8%大幅下降至2014年的10.5%,降幅近一半。房地產投資占固投的24.6%,房地產相關投資(地產投資加上相關的制造業和基建投資)占約50%。
任澤平預計,2015年房地產投資將進一步下降到5%左右,對應的GDP增速7%左右。
未來中國勞動力人口下滑的形勢可能更嚴峻。根據社科院發布的《社會藍皮書:2015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在2020年之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將年均減少155萬人;2020-2030年將年均減少790萬人,2030-2050年將年均減少835萬人。總計到2050年,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將減少2.5億,按照勞動參與率推算,中國未來減少的勞動力人口,將在2億左右。
這引發了不少擔憂。國資委商業科技質量中心研究員羅天昊發於《南方都市報》的一篇評論文章寫道,日本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的“停滯的時代”,正與是其人口的萎縮相伴。未來,隨著全國最深重的老齡化時代到來,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將迅猛飆升,經濟前景堪憂。
這將是一個可怕的景象。中國不僅經濟增速下滑,所寄望的創新轉型,也因為人口活力的喪失,青年人口的不足而付諸東流,陷入一個死循環。
他認為,移民蜂擁而入,不是中國想不想控制的問題,而是計劃生育導致的必然結果。“或者這將是最大的諷刺。用計劃生育節制本國人民的活力與生機,用高房價迫使本民族的青年不得不為生計奔走而喪失朝氣,原來最後是為他國人做嫁衣裳。”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2月24日,在向韓國地方法院遞交破產申請兩周後,韓國最大幹散貨航運商之一的——大波國際航運公司正式進入破產程序,這家曾經以創建全球“最強大最優秀”國際航運企業為目標的運輸公司在距離邁入其第41年“職業生涯”僅剩200多天時,卻不得不以這種“悲愴”的方式結束了其所有業務。
“幹散貨市場非常糟糕,它對我們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大波國際航運公司的一名官員在接受路透社記者采訪時說。但因為沒有被授權向媒體發布消息,他拒絕透露姓名,“我們已經盡了全力,但我們沒有辦法再幫助它。”
大波國際航運公司並不是第一個面對糟糕的幹散貨市場“精疲力竭”的航運企業,就在其進入破產程序前20天和前12天,來自丹麥的航運商Copenship以及來自中國的大連威蘭德航運公司也都先後向其註冊地法院提交了破產申請。
一個月中連續3家航運巨頭公司宣告破產,將全球航運業帶入了一片陰霾之中。作為國際貿易交往中起關鍵作用的“中間人”,國際航運企業所頻頻發出的“陣痛”聲中或許還暗含著更多的危險信號。
用數據說話就是,代表著整個行業繁榮指標的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BDI),已跌至512點的歷史最低點位,全球大宗商品市場站在了懸崖邊緣。
最暗淡的時期
2月24日,就在大波國際航運公司向航運業說“再見”的同一天,BDI也在傳遞著一個更加“悲傷”的消息,指數再次刷新歷史新低,以下跌0.19%收於512點,這已經是該指數在過去24天中第14次刷新歷史低點,該點位也創下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創建30年來最低紀錄。
BDI的此輪暴跌開始於2014年11月4日,在過去的80個交易日中,BDI指數已經由高位下跌了逾三分之二。
有航運分析師曾預測,BDI指數處於2000點是航運公司的盈虧線,一旦跌破2000點,所有航運公司都將處於虧損運營。而512點的歷史最低點位,對航運業無疑意味著一場巨大的風暴。
“去年在全球經濟複蘇的預期下,大宗商品價格趁機上漲,BDI指數也隨之一度強勢反彈,但是美聯儲退出QE正在戳破這個泡沫,更多被制造出來的船只,更多被‘假想’的訂單都會讓航運業以及造船業付出代價。”英國倫敦亞當·斯密研究所研究員蒂姆·沃斯托說。
與此同時,大波國際航運公司的破產也為韓國——這一全球最大造船國的船舶制造業敲響了警鐘。據韓國進出口銀行海外經濟研究所統計,2014年韓國造船業的船舶訂單量同比減少了12%。而在2015年,預計還將出現訂單延期或取消的狀況。
韓國造船企業已經成為了股市做空力量的重要襲擊目標。據彭博社和倫敦金融信息提供商Markit編纂的數據顯示,在過去12個月中,韓國大宇造船海洋和韓國現代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在市場中的流通股數量增長了兩倍多。
“我們將有可能會遭遇1980年以來最暗淡的一個時期。”全球最大國際航運組織、波羅的海國際航運公會(BIMCO)航運分析師彼得·桑德說,“運力過剩、供需不平衡、燃油成本下降,成為了此輪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創下歷史新低的重要原因,然而另一個因素——中國需求的放緩則有可能會在更大程度上延遲國際海運恢複健康時間。”據桑德預測,全球航運的此次“寒冬”將有可能持續到2017年。
中國因素
BDI指數其實是一個由三個權重指數組成的綜合指數,其中包括噸位在8萬噸以上的波羅的海海岬型指數,噸位在5萬-8萬噸之間的波羅的海巴拿馬型指數,以及噸位在5萬噸之下的波羅的海輕便型指數,各指數在BDI指數中均占三分之一。
而在這三個權重指數中,主要運輸焦煤、鐵礦石等工業原料的波羅的海海岬型指數和主要運輸糧食的波羅的海巴拿馬型指數的暴跌則加速了BDI指數屢創歷史新低,而2月份宣布破產的3家航運企業所擁有的主要船舶類型也恰恰是運輸鐵礦石和焦煤的8萬噸以上船只。
“中國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焦炭(1021, 1.00, 0.10%)和鐵礦石買家,然而隨著中國在這方面需求的減退,航運業的前景將不容樂觀。”沃斯托說。
2月16日,中國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2015年1月中國共進口煤炭1678萬噸,環比下降了38.4%,同比大幅減少了53.2%,且單月進口量創2011年5月以來新低。與此同時,鐵礦石的進口量也下滑了9.4%。而隨著中國政府對於經濟增長結構調整的進一步展開——2014年中國經濟增速降至1990年以來最低水平,中國對於煤炭和鐵礦石的需求仍會進一步降低。
據世界上最大的船舶經紀公司克拉克森估算,2015年,中國對於焦炭和鐵礦石的進口量預計將增長6.0%,遠遠低於2014年的8.7%。
克拉克森數據顯示,目前幹散貨的海運能力比2008年擴大約80%,較同期貿易擴張速度高出約40%。
“海運市場已經提前預支了中國經濟增長的紅利,預定了大量的船只;然而中國政府的調結構所導致的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將對該行業形成巨大沖擊,或將給該行業帶來重組。”船舶經紀公司Arrow Shipbroking駐倫敦分析師馬克思·本森表示。
預警信號
BDI指數雖然主要功能是判斷航運業繁榮度的“參照物”,但是包含在該指數中的決定航運業前景的眾多變化因素,例如貨物交易量、運費漲跌、運輸品種變化等卻賦予了該指標其它更為重要的意義。
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是由幾條主要行業的即期運費加權計算構成,這不僅能反映出即期市場的行情,也同時被作為了判斷市場心理預期的重要指標。由於散裝航運業運營狀況與全球經濟景氣的榮枯、大宗商品價格的高低息息相關;因此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也被投資者視作全球經濟的晴雨表和國際貿易的先行指標。
從歷史經驗來看,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一直與三個事件的發展成正向關系。
首先,自然是構成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的重要內容——全球貿易量。而作為全球貿易量的核心,大宗商品交易價格則決定著BDI指數的走勢。“所運物品的價值往往決定著運費的價格,沒有人會花一個大價錢去運輸一個不值錢的貨物。”沃斯托說,“BDI指數跌至歷史低位,意味著全球買家對於大宗商品的興趣依舊冷淡。而這也預示著目前已經處於熊市的大宗商品市場還要低迷一段時間。”
世界銀行[微博]在其最新發布的《大宗商品前景》報告中表示,2015年世界大宗商品市場很可能出現“史上少見情況”,包括石油、天然氣、黃金、銅等在內的9種主要大宗商品價格指數將全線下跌。而高盛則直接將其對2015年大宗商品市場的預測歸結為了“冰河時代”。
其次,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也在有意或是無意間與股市尤其是美股的走勢發生著緊密的聯系。
在BDI指數3次由高點滑落至歷史低位附近後一年,股市都出現了崩盤。BDI指數第一次創下歷史低點是在1986年,除了成功預測出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經濟衰退外,該指數也成為了1987年股市崩盤的先兆。1999年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再次觸及12年低位,而一年後便出現了因互聯網泡沫破滅所導致的股市暴跌。而最近,也是最慘痛的一次記憶便是在2008年,當2008年7月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由歷史最高11000點跌至780點時,等待投資者的便是兩個月之後的雷曼兄弟破產所導致的股市崩盤以及至今仍在影響全球的經濟衰退。
此輪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跌至歷史新低對於當前處於高位的美股是否仍會產生正向影響目前尚難得出結論,但是如果與BDI所代表的另一事件相結合,答案顯然不會過於樂觀。
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最重要也是最為準確的功能便是預測全球經濟的陰晴。作為連接原料生廠商和制造商的重要一環,BDI指數將會對全球的供需變化給出一個最直觀的判斷:當BDI指數接近歷史低位則意味著一個較差的經濟環境正在形成:制造商一旦感覺到了消費者對於終端產品需求的減緩,便會開始逐漸減少庫存和生產,隨即這種減少將反映在原料訂單之上。而這一個減少需求和供應的過程便是傳統經濟學定義中所說的經濟衰退。
“當股市的估值已經背離未來經濟的低迷趨勢,那麽一場暴風雨般的調整便迫在眉睫。”PTT Research的獨立經濟分析師喬納森·菲什曼表示。
如果歷史總是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那麽此次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的再創新低所帶來的恐怕會是又一個艱難歲月。
歐元區2月CPI連續第三個月萎縮,顯示出該地區的通縮風險。
目前,歐元區CPI已經連續17個月低於1%,遠低於歐洲央行略低於2%的通脹目標。
歐元區2月CPI初值同比萎縮0.3%,預期萎縮0.4%,前值萎縮0.6%。而不包括食物、能源、酒精和煙草的核心CPI同比上升0.6%,與預期和前值一致。
歐元區1月CPI終值創記錄新低,與初值持平,同比下跌0.6%。該數值為1999年歐元區建立以來最低。
國際油價的下滑是主要拖累因素,預期未來一段時間能源價格將繼續拖累歐元區CPI表現。油價自2014年夏天以來,已經下跌約50%。美國1月CPI也受油價拖累,創下六年新低。
同時公布的歐元區1月失業率顯示,歐元區1月失業率為11.2%,創2012年4月以來新低,低於11.4%的預期。
野村證券歐洲首席經濟學家Jacques Cailloux向彭博新聞社表示:“沒有指標顯示潛在通脹趨勢發生了變化。如果你剔除波動性較大的因素,比如油價,你會發現核心通脹率依然十分低迷,潛在趨勢依然十分疲軟。”
物價下滑伴隨著居高不下的失業率促使歐洲央行上周宣布規模達1.1萬億歐元的購債計劃以刺激經濟。盡管購債規模超過了大部分經濟學家的預測,但該計劃是否起效,以及什麽時候能帶領歐元區達到2%的通脹目標還是個未知數。歐洲央行將於本周召開政策會議,就歐元區1.1萬億的QE公布細節。
巴克萊歐洲經濟學家Fabio Fois向彭博新聞社表示:“通脹依然很低,而核心通脹也正在下滑。能源價格正在趨穩,而現在還很難說歐洲央行是否會采取行動。”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