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覃輝的奇妙廣告


在去年的大除夕的報紙,信報、都市日報等報紙,均有一個奇怪的廣告,據稱漢傳媒(491)及星美國際(918)覃輝感念泓鋒國際(2309,將易名伯明瀚環球)楊家誠先生「為公司作出之無私貢獻,本人現慷慨決定豁免追討該筆欠款的其中1億元,及將本人在星美出版(8010,前名星魅網、成報傳媒、現代旄旗出版)擁有的26.73%股份,免費轉讓給楊家誠先生,好讓楊家誠先生有更大空間經營《成報》,並將《成報》發揚光大。」

此外,據明報稱,覃輝先生作為星美出版的前大股東, 認為《成報》是一份歷史悠久的報紙及對成報有一定感情, 如因各種原因而令這份歷史悠久的報紙停刊,他認為是一件遺憾的事情。

事實是否這樣,內中有沒有其餘的情況?我舉出少量關連的資料給大家去想想。


(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424/GLN20080424055_C.pdf


楊先生借款給星美出版6,000萬,但抵押品是包括覃輝在星美出版所有權益,包括:


(1)261,473,945股股份,佔公司股權26.37%,以1.5仙計算,價值390萬。


(2) 9,119萬的股東貸款。


(3) 4,900萬,年息1.5%,換股價5仙的的可換股債。

後來楊家誠先生稱拿出最少1億6千萬,相信楊先生多拿1億出來,加上提供6,000萬的貸款而得。


該筆1億豁免的款項,相信就是在公告上9,119萬的股東貸款連利息,為何覃先生有這樣做?


(2)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15/LTN20090515561_C.pdf

覃輝以8,435萬或估值後更低的價格,向星美國際注入位於北京星美影城約72.86%股權及位於望京影城60%股權,而望京影城取得上海證大影城的管理合約,即共3個影城的經營權。加上約867萬人民幣(即960萬港元)的股東貸款。


而該兩項資產60%股權可攤佔盈利1,320萬人民幣,以1人民幣=1.14港元計,即1,500萬港元,扣除股東貸款後,該項資產市盈率約5倍,可謂超值。


而該等8,435萬的代價則以每股10仙發行8.435億股支付。


 


另外,公司宣佈1供3,每股10仙,發行約9.42億股,集資9,422萬,由大股東全數認購及包銷,但若無人認購,大股東要減持3.7億股,以保持公眾持股多於25%,集資的目的如下:



 


(1)其中約42,030,000港元將用於償還本公司於二零零八年三月三十一日之負債。



 


(2)11,000,000港元將用於償付Cenith、覃先生及╱或控股股東各自有關重組開支之付款。



(3)以及結餘約41,190,000 港元將用作本集團一般營運資金,當中13,170,000港元將予以保留以償付本集團之剩餘負債。


可見其中有部分是需要付大股東的付款的,我相信之前楊家誠的付款約1億,主要是用作是次供股及包銷之用,故覃先生已沒有錢。但沒錢又為何這麼大方?

(3)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229/LTN20091229527_C.pdf


在廣告出街前兩日,星美國際公告:


覃輝宣傳以12億注入主要在中國從事經營及管理(i)不少於十間電影院及(ii)電影製作相關設施(「重組」)長期管理合約(即10 至20 年),並獲授權經營及管理該等電影院及電影製作相關設施(連同十間電影院,「目標」)。


根據該等管理合約,目標公司將向( i ) 相關電影院及( i i ) 電影製作相關設施之擁有人支付經營目標所產生之總收入之一定百分比作為承包費用。


這些財技是誰教他的,不問而知。


(4)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page=10&tid=3186



另一邊廂,據楊家誠旗下的《成報》獨家報導,泓鋒已跟內地最大的通訊器材製造商中國普天達成合作協議。中國普天是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央企,地位超然,對方竟肯提供相關技術和資金,幫助全無經驗的泓鋒打入航空媒體市場,認真耐人尋味。

泓鋒這連番動作,表面目的一致,但據有份參與這次交易的人士表示,太平國際創建的幕後股東,其實是中共元老的後代、現於內地仍有權有勢的太子黨,惟不便高調參與營商。

由於泓鋒現金一直拮据,早前更要配股集資逾七億元,才可全面收購伯明翰,故這宗離奇交易,僅以配股及可換股債券成交。換言之,太子黨以變賣資產為名,變相入股泓鋒為實。

北京拉關係

上週三,楊家誠親身飛往北京,在全國政協禮堂宣布與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成立伯明翰慈善基金,並率先承諾捐出五千萬元人民幣。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會長、 鄧小平長子及身兼全國政協副主席的鄧樸方亦有出席儀式,同場還有負責發行國內彩票的民政部及國家體育總局的高層助陣,可見甚有派頭。


北京的人脈,誰最熟?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7977


不過,覃輝最主要的發跡場所和顯赫的生意來自娛樂業———北京一家名叫“天上人間”的夜總會。

“天上人間”坐落在北京五星級酒店長城飯店內。鼎盛時不僅充滿奢糜氣氛,更以“美女如雲”在夜總會愛好者中傳為佳話。

1999年,覃輝將“天上人間”75%的股份置於自己新注冊的北京中外合資長青泰餐飲娛樂公司時,工商登記上的出資額為195萬美元。以此推算,當時此夜 總會的資產總額當估至 260萬美元左右。但熟悉內情的人認為實際價值應不止於此,因為“天上人間”的年利潤至少在2000萬-3000萬元,可謂真正的“現金奶牛”。

“天上人間”給覃輝帶來的絕不僅僅是現金流,更有大量的關系和機會。他借這一交際場,結交了大量權勢人物、銀行行長和社會名流。


(5)


所以,A教B財技,B幫A拉關係,B賺大錢投桃報李,就此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17

揭秘天上人间大老板覃辉的个人背景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519/130058.html


覃辉,为“卓京系”掌门人,覃辉有“民营传媒富豪第一人”的称号,在北京、上海等地拥有几十家传媒公司,同时还是北京新天地的东魅酒吧和京城曾经有 名的夜店“天上人间”的大老板。

  中文名: 覃辉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 地: 四川

  出生日期: 1968年

  职业: 重庆长丰通信股份 董事长

  个人背景

   覃辉出身于四川达县一个普通家庭,早年在重庆求学期间,结识了后来的妻子。他1989年毕业后,两人一起南下。覃曾在航天部五院的一个下属单位工作了不 到一年,之后也曾在广州三菱公司和香港一家公司任职。 覃辉中等身材,相貌英俊,性格活泼善交际。这些特征后来被认为都有助于他早年以做销售在商海站稳脚跟。他的妻子是北京一位退休高官的夫人之侄外孙女(另有 传闻他是李先念的孙女婿),此背景,据信也为覃辉多有利用。

  个人经历

  1997年 8月,覃辉透过卓京商贸,与其弟覃宏合作创办重庆长丰通信。

  覃辉2001年9月,长丰通信与卓京投资合资成立星美传媒。覃辉一度持有香 港及中国内地共4家上市公司的权益,其任主席的星美出版,持有香港报纸《成报》的股权。

  2006年4月11日晚,覃辉被北京市公安局人 员带走,4月15日,以覃辉为主要股东的香港上市公司紧急停牌。覃辉此次被带走的理由是“协助调查”,后被证实是与中国建设银行前董事长张恩照行贿案有 关。

  覃辉,有“民营传媒富豪第一人”的称号,在北京、上海等地拥有几十家传媒公司,同时还是北京新天地东魅酒吧和京城曾经有名的夜店 “天上人间”的大老板。覃辉因1999年起运作A股上市公司长丰通信(000892,SH)而在资本市场上扬名。该公司后更名为“星美联合”,不过目前星 美联合因连年亏损,已遭特别处理,成为“ST星美”。现在的ST星美已由新世界(00017,HK)主席郑裕彤的女婿杜惠恺接盘。2005年覃辉因涉及原 建行行长张恩照案,被有关部门带走协助调查,并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历任:

  广州三 菱公司经理

  北京卓京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重庆市涪陵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顾问

  重庆三爱海陵股份有 限公司董事

  公司联营单位—星美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

  重庆长丰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很少有人能够料 到,2005年的仲春,当中国建设银行前董事长张恩照“出事”之后,第一个受到牵连的,竟是37岁的覃辉。

  近年来,覃辉以其一掷千万购 买豪车的做派,其与港星李嘉欣“订婚”的消息,其在影视传媒领域的几次收购,很使一些报刊大加吹捧,不惜给予“隐身富豪”及“民间传媒大亨”之美誉;而有 见识的市场观察者也早已频发警告,对其混乱无忌、难见效益的“资本运作”深表怀疑。

  2005年4月11日,就在张恩照“辞职消息”公开 后25天,覃辉在北京被警方带走。虽然覃辉家人频频宣布覃辉“明天”就将放出,但有消息人士告知《财经》,至4月26日覃辉涉嫌行贿被正式批捕一事,已在 政法系统内部公示。而长丰通信(000892)则于4月22日发公告称,覃辉仍在协助警方调查。

  “天上人间”杠杆

   2003年6月的北京国际车展上,当时惟一一辆宾利加长728标价888万元人民币。这辆车,后来被证明由覃辉购下。这个故事经过媒体的渲染广为传播, 过去并不很出名的覃辉成了“大众级新闻人物”。

  这是覃辉涉身商海后的第九个年头。虽然被有些媒体刻画成“隐身富豪”,但此时的覃辉之行 事张扬,已为圈内人熟知,更成了其新贵包装的一部分。

  “他的背景不算深厚,但他把这点关系用到了极致。”一位接近他的人士评价说。

  覃辉 1991年离开职场,做起了自己的生意。1994年,他成立了一家卓京商贸公司,在铁矿石进出口生意中赚了不少钱;也曾热衷于在股市投机,不时有所斩获。 不过,覃辉最主要的发迹场所和显赫的生意来自娱乐业——北京一家名叫“天上人间”的夜总会。

  或与早年间做销售时的个人经验有关,覃辉对 夜总会有特殊爱好。他的“天上人间”坐落在北京五星级酒店长城饭店内。鼎盛时不仅充满奢糜气氛,更以“美女如云”在夜总会爱好者中传为佳话。

   1999年,覃辉将“天上人间”75%的股份置于自己新注册的北京中外合资长青泰餐饮娱乐公司时,工商登记上的出资额为195万美元。以此推算,当时此 夜总会的资产总额当估至260万美元左右。但熟悉内情的人认为实际价值应不止于此,因为“天上人间”的年利润至少在2000万-3000万元,可谓真正的 “现金奶牛”。

  “天上人间”给覃辉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现金流,更有大量的关系和机会。他借这一交际场,结交了大量权势人物、银行行长和社 会名流。而集结于此的一批模特和美女,招之即来,挥之则去,为其日后的“事业”巧妙助力。

  “覃辉把这个队伍称为‘马子队’。”一位与覃 辉交往过的商界人士称。

  A股公司掘金

  覃辉和妻子育有一女。据说他沉缅于娱乐场的 生活方式很难得到妻子的认可,两人关系一度失和。但覃辉对女儿一直相当关爱。

  其妻29岁时在北京一家医院病逝,其时,覃辉正流连于四川 的夜总会。

  此时的覃辉靠“天上人间”助力,翅膀已经比较硬。2000年6月,他成立了卓京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号称注册资金4800万 元,从此开始了大踏步发展。

  与许多中国式“资本高手”一样,覃辉将目光瞄准了上市公司。在早年炒长丰通信(000892)股票得手后 (注:1999年-2000年间,长丰通信股价涨了6倍之多),他于2000年5月到6月间,以反收购方式低价进入,持股26.61%,掌控了这家公司。

   长丰通信对于覃辉颇有融资功效:在反向收购中,上市公司于2000年5-6月分两次收购覃辉控制的重庆连丰通信有限公司88.1%的股权,共支付近 5.4亿元,溢价4.2亿元。2001年9月,卓京投资和长丰通信共同组建的星美传媒宣布成立,上市公司是占股35%的股东。后来几经增资扩股,卓京投资 持股达到88%,长丰通信成了仅占12%的小股东。在此项目中,上市公司出资3850万元。

  12月,卓京投资又将所持中华通信26%的 股份拆开,将其中15.35%股份转手长丰通信,从上市公司拿走1.25亿元。而当初买下这部分股份,总计付出5000万元。

  2003 年9月,长丰通信入股星美传媒等投资的星美数字信源中心。该中心后更名为友通数字媒体有限公司(下称友通公司),注册资本4亿元。在几番变更后,长丰通信 持股40%,前后出资共计1.92亿元。

  在上市公司资金流出的同时,长丰与卓京合资的星美传媒也在大举发展,进入了影视、演艺、广告等 行业。星美旗下陆续成立了星美影视文化传播、星美演艺经纪、中影星美电影院线、北京星美广告等公司。在长丰通信的大本营重庆,星美还投资1000万元进入 了网吧业。

  与此同时,星美的对外合资并购行动也显得颇有声势:2001年投资国家级电影档案收藏和研究机构北京华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持股45%;2002年4月,购入北京台资企业飞腾影视制作六成股权;2003年3月,收购著名相声艺术家姜昆的鲲鹏网城七成股权;2004年又购入上海 中录音像有限公司、北京东方正艺电视艺术公司等。

  在长丰通信尝到甜头后,覃辉也曾对国内其他上市公司饶有兴趣。2004年2月,他已确 定将收购湘计算机(000748)25%的股份,作价3.8亿元。然而,股权款尚未付清,卓京投资就通过各种渠道共从湘计算机“借”走了9000万元。事 情败露后,原股东长城集团退还了卓京投资股权购买款1.59亿元。

  “香港仙股大餐”

  可能由于“天上人间”的社交活 动给了覃辉太多的机会和启迪。一经跨出这一天地,他的扩张脚步便不可控制地提速。

  2003年夏天,覃辉通过自己在英属维京群岛注册的 SMI公司(Srtategic Media International),开始了在香港的收购活动。一年多时间里,他渐次入主了三家香港上市公司,分别为东方魅力(0198,HK)、流动广告 (0307,HK)和现代旌旗出版(8010,HK),并将另一家上市公司阳光文化 (0307,HK)所控制的阳光卫视70%的权益拿到手中。

   此后,东方魅力与现代旌旗迅速被更名换姓,成为印有覃氏标记的“星美国际”和“星美出版”。

  覃辉跨入香港资本市场,主要的引路人是 “壳公司”卖家陈国强。陈国强在香港有“壳王”之称,旗下企业众多,目前至少控制着10家上市公司。一位香港证券界人士告诉《财经》,陈本人谙熟以结构复 杂的“企业树”开展财务运作之道。

  覃辉选择进入的多为香港市场上的三线公司,亏损连连并不为人看好。香港一家证券公司投资部负责人告诉 《财经》,2003年年末,覃辉派人与该公司接洽,希望协助炒作东方魅力股票。“他们想用内地资本市场那一套让我们帮他搞定。但在香港起码要准备2000 万,才可能炒炒主板。”由于覃辉拿不出这笔钱,交易没有谈成。

  该人士向《财经》透露,覃辉在交易后发现东方魅力的股票太分散,很难炒 高,非常着急,也由此对交易伙伴陈国强“有些意见”。

  该人士推算,覃辉前后两次收购东方魅力股票,总共大约要付给陈国强1亿多元。“我 们感觉覃辉其实并不太懂资本运作。”他评价,“别人可能1000万港元就买下来了,他花了这么多钱,有点邪。”

  覃辉的香港之役一度“连 下数城”,加之名人环伺,在内地小报上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其实在香港投资界看来,他的几个收购项目都算不得什么杰作。

  东方魅力至 2003年已亏损7668万元,而且收入的50%以上来自餐饮业,已经算不得娱乐业公司;旗下的流动广告业绩也乏善可陈;

  阳光卫视的亏 损更是人所共知,一度被视为阳光卫视总裁的吴征直称为自己的“滑铁卢”;

  至于持有《成报》的现代旌旗出版,更是香港报界人所共知的亏损 企业。

  《成报》迄今70年的历史固然可赞,但至本世纪初,昔日光环已然剥落。这家报纸2000年11月经陈国强之手借壳上市,后一度转 至吴征之手,改名为现代旌旗出版,但亏损的经营状况并未改变。直至今日,人们仍难以辨清2003年一度被媒体爆炒的“现代旌旗控制权争夺战”究竟是真有其 事,还是吴征假戏真做,有意脱手。不过,自覃辉接手后,《成报》的经营更是每况愈下。

  一位接近《成报》高层的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 这张报纸的负债已从覃辉私人全资控股的SMI(StrategicMediaInternational)接手前的4000多万港元激增到1.4亿港元, 目前几乎没有流动资金可以支持运营,如果到5月底情况仍无改变,《成报》和其控股公司星美出版(原旌旗出版)可能将宣布破产。

  直到今 天,香港投资界对覃辉所控三家上市公司的关注仍十分有限。大福证券媒体研究员JOEY表示,他从未跟踪过这三家公司,因为市盈率太低,“研究媒体的分析员 同行中没有谁研究过这些股票。”中银国际分析员吴维克也表示,香港主流资本界迄今对覃辉所知甚少,“他接触的多是电影圈、娱乐圈的人。”

   不仅仅是输家

  覃辉入主香港三家上市公司及阳光卫视,耗资约计4亿港元左右。这笔巨款纵使分期偿付,加上维持经营所需 的费用,也有很大资金压力。

  于覃辉而言,钱从何来?可以肯定地说,此时忙于大铺摊子四处腾挪的覃辉不可能从自己的企业中拿到这笔钱,其 资金机会只能来自直接间接的银行贷款和“市场运作”。

覃辉在香港的“市场运作”被认为得不偿失。他掌控四家上市公司后,在东魅(后来的星美国际)配股集资约1900万港元,在星美出版于2004年4月 和7月两次配售集资2374万港元,此外就再无斩获。从股价一路下滑的轨迹看,也无法想像当年覃辉在内地炒作长丰通信的辉煌能够在香港复制。

   从2004年3月到2005年初,东方魅力及后来更名的星美国际曾宣布,在内地收购覃辉“星美系”国内资产的股权,主要为院线和网吧,所需现金总计近8 亿港元。此时的星美国际一直处于亏损,其收购资金从何而来、是否如数支付,也不得而知。分析人士认为,这一轮收购更多地像是在炒作“收购概念”以激发市场 的想像力,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2003年6月,覃辉控制阳光卫视后,当月即全面改组了董事会。此后至2004年9月,阳光卫视广告 收入只有约300万港元,累计亏损已逾港币3000多万。覃辉大量裁员,拒付营运款项,致使阳光卫视长期欠付员工工资及各项运营费用。

   不过,覃辉也从阳光卫视拿到了一些实利,只是被指拿得“很不光彩”。《财经》从持股该公司30%股份的泰德阳光(0307,HK)获悉,覃辉2003年9 月得手阳光文化不久,即将一套电视制作设备走私至内地。此套设备购入价约300万美元,公司转让时扣除折旧,估值1774万港元。覃辉拿到内地后,自作主 张作价1亿元,卖给了有上市公司参股的友通公司。

  按香港法律,这一行为涉嫌盗卖上市公司资产。目前已有知情者向香港廉政公署进行了举 报。

  2004年初,覃辉通过购入现代旌旗出版,获得《成报》控制权,香港市场上有人甚至称此项收购带有某种“来自北京的政治背景”。覃 辉亦在此后邀请原《北京娱乐信报》社长崔恩卿进入成报董事会,并高调宣布其加盟,向外界刻意强调崔是中共党员、“身份特殊”之类。

  知情 者称,覃辉尽管收购了《成报》,却从未踏入报社大厦,只有其弟覃宏和星美国际副总经理邢晶偶尔问津。2004年4月《成报》报庆,新任董事局主席覃宏曾代 表投资人,面对媒体公开承诺年底前将把报社扭亏为盈。但此后事实是报纸经营每况愈下,如今已沦为资不抵债境地。

  据悉,《成报》现在 1.4亿港元的负债中,有8000多万发生在覃辉接手之后。公司还屡屡传出欠薪、欠租的丑闻。

  即便如此,《成报》仍成了覃辉“资本运 作”的平台。今年3月5日,由现代旌旗出版更名为星美出版的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已取得发行《中国联合商报》的独家经营权;还曾宣布购买了英国时尚杂志 《OK》的中文版。星美出版高层人士告诉《财经》,就在发公告之前,覃辉之弟覃宏曾往《成报》发传真,要求他们散布消息。公司股价从2分一度升至5分,公 司董事会才被迫发布公告。

  据《财经》调查,星美出版的两项交易均有极大虚假成分。星美出版从2004年7月始,与由《中国仪电报》更名 而来的《中国联合商报》洽谈合作,一度承诺注资2000万元。但因其承诺未能落实,前后打入资金仅百万元,目前交易已经搁浅。而《OK》主编陈燕则否认与 覃辉有资本合作。

  谁来约束银行

  相较资本市场上的左支右绌,对覃辉来说,拿钱最容 易的办法,或许还是从国内银行贷款。

  迄今覃辉旗下“星美系”、“卓京系”及各类投资公司究竟从国内银行拿到了多少钱?一时难有详实数 字。《财经》比较确切地获知,覃辉曾从中国建设银行、民生银行获得巨额贷款,可确认的数字达10亿元之巨。

  《财经》多方确认,覃辉旗下 公司曾于2002年从建行贷款逾6亿元。覃拿到这笔贷款,经过了行长张恩照的特别关照。

  知情人士说,张恩照过去的熟人绝大多数为上海 人,他素来对不说上海话的民间人士不敢过于信任,1999年10月调到北京后更是谨慎。而覃辉过去在建行主要是与行长王雪冰相熟。2002年1月王雪冰落 马,覃辉遂设法与张恩照发展了“友情”。据分析,张认识覃,当由张非常信任的上海人所介绍。

覃辉的星美传媒从2002年下半年起着手向建行申请贷款,并于当年获准。由于星美传媒在市场上缺乏业绩,大银行向文化企业贷款也十分罕见,经手此贷 款的星美传媒董事长李威承认,建行此举“主要是支持传媒产业”,“有风险投资的性质”。

  同时,《财经》获悉,覃辉旗下公司2003年以 来在民生银行的贷款,总额至少在4亿元。覃辉如何获得该笔贷款情节不详。来自民生银行的消息说,如此大额贷款须经总行批准,在发放时除必要手续,还必须有 抵押品。

  具有外资银行经历的李威告诉《财经》,星美传媒获得建行的巨额贷款经过了正常手续,并且办理了抵押。贷款抵押物包括了上海江宁 路上的香樟大厦公寓式酒店、北京CBD区鹏润大厦耗资7000万买进的一层办公楼,以及北京怀柔的飞腾影视基地,“等于押上了覃辉当时掌握的所有物业”。

   但《财经》在调查中发现,情况并不尽然。

  北京CBD区鹏润大厦位于东三环路附近,星美传媒曾花7000万元买下该楼B座19层,面积 3600多平方米。但一直没有拿到产权证,如抵押给建行实属非法。事实上,只有开发商有权在办出产权证之前抵押期房。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网的资料显示,鹏润 大厦开发商北京新恒基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已于2003年3月将鹏润18420.49 平方米抵押给建行北京石景山支行,其中包括B座19层的若干面积。北京市房地产管理局官员告诉《财经》,开发商最近刚办完鹏润大厦的确权。

   在建行对星美的贷款中,有一笔1.7亿元的款项,抵押物为上海香樟大厦。资料显示,这幢物业为一所在建大厦,2003年2月设定为抵押物。

   《财经》通过现场调查获悉,该幢大楼在上海江宁路219号至229号,地处上海黄金地段,原是一幢始于1995年的烂尾楼。覃辉2002年9月接手后重 新启动,接盘公司为久盛投资有限公司,总投资为2.3亿元。该楼盘名为“香樟花园”,是一幢24层的酒店式公寓。目前外装修已完成,内装修也进行了一半, 但由于缺乏资金,已于2004年6月停工。大楼留守处一位浙江舜杰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经理人员告诉记者,该公司承包此工程后,久盛一方只付了3000多 万,目前尚欠6000多万元工程款。

  覃辉2002年9月拿到这一物业后,于次年2月确定为建行贷款的抵押物,债权1.7亿元。2004 年5月24日,覃辉又将此大厦二次抵押给民生银行,抵押款仍为1.7亿元。至2004年12月,覃辉通过久盛投资对此在建楼盘进行第三次抵押,向民生银行 贷款。此次贷款额为1.4亿元,通过香樟大厦抵押债权3360万元,余额据称用星美集团的部分光纤抵押。

  至此,覃辉企业通过香樟大厦这 一在建物业,抵押债权达3.73亿元,均为三年期抵押,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到期。

  2004年9月,港商陈国强控制的香港中策 公告,称此项目已作价4.5亿元卖给该公司,交易原定今年6月完成。而买方已于去年6月通过其控制的公司Apex Quality Group,付出定金5000万元。有分析称,这部分“定金”,很可能已折为覃辉其时从陈国强手中购买股份之款项。

  现在无法确定民生银 行和建行在对香樟大厦抵押时,是否经过物业评估。但据香港中策公告,该项物业的市场价格在4.5亿元。此外,此项物业已拿到定金5000万元,欠工程款 6000多万元,且内装修远未完工。纵使能够按已定的4.5亿元出售,扣除定金和工程款后,余款仅在3.4亿元以下,与建行和民生银行的债务相比尚存明显 缺口。

  覃辉控股60%的飞腾影视基地拥有部分物业,属覃辉手上可用于抵押的主要资产之一。《财经》了解,该制作公司的土地和房屋 2003年9月被认定总值在1.8亿元,抵押给民生银行获得了1.2亿元贷款;2004年6月重又核定抵押价值1.3亿元,再度从民生银行获得一年期贷款 9000万元。在该公司占股40%且在2004年8月前为总经理的周令刚表示,他一直到最近才获知此事,并准备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股东权益。

   《财经》尚未获得此物业抵押给建行的资料。倘如李威所说确有此事,应属重复抵押;如无此事,则建行6亿元贷款抵押物严重不足。

 除上述大宗贷款,覃辉旗下各公司也与银行多有往来,仅从公开资料统计,诉讼金额累计已逾2亿元。从2004年10月起,上海、重庆、成都等地已陆 续有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向法院提起诉讼,申请财产保全。

  其中包括:上海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诉长丰通信公司租赁合同纠纷案;招商银行成 都营门口支行诉长丰通信公司借款合同纠纷案;中信实业银行成都分行诉成都长丰公司、长丰通信公司借款合同纠纷案;招商银行重庆上清寺支行诉长丰通信借款合 同纠纷案;重庆太极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诉长丰通信担保纠纷案;中信实业银行南京分行诉江苏长丰通信和长丰通信公司借款合同纠纷案等;金信信托投资股 份有限公司诉卓京投资和星美传媒集团借款合同纠纷案等。

  “双面”覃辉

  虽然内地一 些媒体一直倾向于将覃辉描述成“隐身富豪”,但熟识者说,此人实际上行事张扬,好出风头,并无“隐身之想”。他之所以今年1月前陆续辞去诸多公司董事长、 法人代表,主要是受一位“风水大师”的启发。据说,此大师告诉覃辉,他必须行事低调,否则将有祸临头。

  覃辉转为低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 他得罪人太多,特别是早年得罪过公安人员。知情人说,上世纪90年代后期,曾有一位北京市高级警官到“天上人间”喝酒。喝出其洋酒为假酒,表示不满,竟被 这家夜总会的保安扣起来暴打了一顿。此事几乎酿成警方与“天上人间”的冲突,“天上人间”为此歇业,不久通过关系复又开业。但覃辉自知与公安还是结了些 “梁子”。

  时至今日,曾与覃辉打过交道的人,对其评价可分为两类:一类认为他主要是个“准黑道”人物,仰仗夜总会培植的关系横行市里, 无论待人还是经商都罕有诚信,其主要手段为“贿”、“吹”、“骗”、“偷”。覃辉的“赖”也相当知名,声称以巨资买下大量资产,但其喧嚣一时的购并,例如 买入飞腾影视中心、鲲鹏网城、阳光卫视控股股权等,各家欠款均可以千万元计;购买夜总会“钻石年代”,至今还欠付几百万元,即为商界人士所诟病。

   据说,覃辉与台商周令刚在经营飞腾影视中心发生分歧后,周令刚愤而出走,覃辉竟在背后举报构陷。幸而周向警方出示证据以示清白,方免于牢狱之灾。

   但是还有一类评价,倾向于认为覃辉“有想法也有志向”,主要是欠缺能力和扎实肯干的精神。曾在星美传媒任职两年、后出任董事长的李威即认为,覃辉并非有 意赖账,主要还是“摊子铺得太大,用有限的资金打造无限的王国”,而且“不能容人,做什么都恨不得100%控制,不能引进战略投资者是他失败的原因之 一”。

  今年4月24日,在接受《财经》电话采访时,已经离开星美传媒近一年的李威认为,“星美最大的遗憾也是我感到惭愧的地方,就是始 终没有考虑过现金流管理问题。星美的最大弱点是没能建立一个好的内容王国,然后再去建渠道。还有覃辉的思路和不能容人这个最大的缺陷,使星美错过了很多机 会。”

  李威介绍,星美曾与冯小刚、赵宝刚等影视导演洽谈过合作机会,东魅的曾志伟、王远峰也都是能人。两年来星美取得了中港等地13部 电影的大陆播映权,“有很多好片子,但是(公司)管理太弱”,“没有什么盈利”。

  无论何种评价,覃辉与他的“卓京系”、“星美系”确乎 普遍不被业界人士看好。2004年下半年始,覃辉旗下公司资金已是捉襟见肘,以至不得不取消了原计划9月举行的星美集团成立庆典。

  纵使 没有“张恩照事件”这一最近的导火索,许多人都断言,“覃辉是迟早要出事的”。

  《财经》获悉,星美出版集团主席邢晶已经在覃辉事发前一 段时间就提出辞职。在覃辉被警方带走之后,记者曾联系现任星美、卓京的多位高层。一些人士接受了采访,还有一些仍在犹豫。

 “他们还在观望,怕现在说话,覃辉万一出来会报复。”一位与覃辉打过多年交道的香港商人评论说,“覃辉这个人,是什么都能干得出来的。”

   重要事件

  2009年2月10日,山东省济南市中级法院一审认定,李培英犯贪污罪和受贿罪。其中, 贪污8250万元,但鉴于贪污赃款已全部退缴,对其判处死刑,可不立即执行;受贿2661万余元,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最后,两罪并罚,一审判决死刑立即执 行。

  3月17日上午,李培英案终审在山东省高级法院开庭。该案至今尚未终审宣判。但在一审及终审的司法材料中,覃辉均以数额最大的行贿 者出现在李培英案中,其累计向李行贿1867.68万元,占到李培英受贿总金额的七成。

  据济南市中级法院一审查明,李培英帮助卓京投资 控股有限公司从首都机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先后拆借资金共计人民币6.3亿元,于2002年上半年至2003 年11月,三次索取、非法收受覃辉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1867.68万元。

  同覃辉相类似的民企掌控人被传、被拘、被控在国内已不算新 闻。周正毅、仰融、张海等,这些昔日号称“资本大鳄”的头面人物先后“落马”,使得众多关注他们的人们大跌眼镜。覃辉其实也不过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只是他 太多的神秘面纱使人们平添了几分好奇。

  覃辉是1995年接手“天上人间”的,他当时在武汉钢铁公司做进口矿石的买卖,第一次被“协助调 查”,折戟而归。为了找一个挣钱的买卖,向当时的首都机场管理公司的总经理借款180万美元,并由军队一家贸易公司担保,买下原隶属广泰公司(台湾人)的 “天上人间”夜总会。

  相关传闻

  2004年4月北京社交圈盛传,李嘉欣跟内地传媒 大亨,北京超级富豪覃辉在03年初开始拍拖,已相恋一年,更有爆料称,二人覃辉与李嘉欣在当年初曾举行订婚派对,而派对地点更在覃辉开设的,北京著名的高 级夜店"天上人间"举行,派对还广邀了不少名人出席。之后李嘉欣澄清说连对方的电话号码都没有,连朋友都称不上,更别说订婚。








资本歧路 覃辉的青涩财技


http://www.p5w.net/newfortune/fmgs/201007/t3090194.htm

 

  北京“天上人间”被勒令停业整顿,令其曾经的大老板覃辉再一次进入公众与舆论的视野。“天上人间”曾在覃辉手中红极一时,甚至成为奢靡的代名词,然而,覃辉昔日在资本市场却未能复制“天上人间”的神话,动作频频却少有胜算,缴纳了昂贵的学费。

 

 

   覃辉的资本之旅肇始于长丰通信,之后长丰通信便频频进行运作:多次高溢价收购资产、不断更换主业、虚构收入粉饰财报,并且存在对外巨额担保等问题。与此 同时,覃辉在国内斥巨资收购的大量传媒业资产却鲜有盈利,而于媒体投资在港遭遇“冰河时期”之时,他还依然赴港收购多个传媒业烂摊子:在股价被炒高后从香 港壳王陈国强手中接棒东方魅力,同时笑纳流动广告,并熔断股权试图力保内地传媒资产出海;而从吴征手中接盘的阳光卫视与现代旌旗出版使得覃辉深陷泥淖。另 一方面,覃辉重新将目光转向国内资本市场,试图并购湘计算机,最终铩羽而归。

 

 

   随后,由于长丰通信互保事件曝光和个人被刑拘,覃辉陷入资金链泥潭,一手打造的“卓京系”轰然倒塌。其资产出海计划不得不搁浅,阳光卫视被吴征曲线收 回,现代旌旗出版无奈拱手让人,流动广告在2006年退市,长丰通信也被新世界主席郑裕彤女婿杜惠恺控制的上海鑫以实业有限公司接盘。

 

 

  不过,覃辉此前在股权结构上设置的“防火墙”,在“卓京系”坍塌之时,缓冲了对其旗下传媒资产的影响,影院等资产得以保全并继续发展,为其日后的东山再起埋下了伏笔。

 

 

   时隔四年,覃辉通过残留的壳资源—星美国际,利用影业这一优质资产作为筹码,以期东山再起:不断制造概念与预期,低买高卖注入资产,并趁股价高涨之际频 频实施巨额融资计划。另一方面,覃辉再次与“壳王”牵手,入主香港上市公司汉传媒,弥补影视制作环节短板的同时进行财技融资。2010年6月,星美国际再 度抛出赴美上市的融资计划,覃辉的资本故事仍在继续。

 

 

  尽管覃辉复出激活了资本平台的融资功能,但是仅依靠概念炒作拉动的股价无疑难以持续,其结果很有可能只是“卓京系”历史的翻版。当前如何有效提升影业产业链上制作等环节的投资回报,化“虚”为“实”,最终实现横向整合和纵深发展,也许才是覃辉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2010年5月11日,京城著名夜店“天上人间”被勒令停业整顿6个月,作为天上人间曾经的大老板,覃辉再一次进入公众舆论的视野,这距离他2005年4月11日晚被北京市公安人员带走整整五年零一个月。

 

 

  覃辉当年因“天上人间”而成名。公众舆论将覃辉与“天上人间”视为一体并非空穴来风。覃辉自称,当年他通过香港卓京运通公司从台湾人杨某手中买下“天上人间”75%的股权,成为大股东,其余25%股权由长城饭店持有。

 

 

   公开资料显示,“天上人间”商标申请于1995年11月29日。1997年5月14日,北京长青泰歌舞厅有限公司经国家商标局核准取得 “PASSION”与“天上人间”中英文组合注册商标。而北京长青泰歌舞厅有限公司则由北京长城饭店公司和香港广泰国际有限公司以中外合资企业形式于 1993年3月在京注册成立,注册资金200万美元。后来,覃辉虽将“天上人间”股权转让给他人,但公众舆论已习惯将“天上人间”与覃辉视为一体。

 

 

   可以说,“天上人间”是在覃辉手中一夜蹿红,成为奢靡的代名词,风行全国。据传,天上人间消费水平在当年绝对远超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最贵的洋酒高达 12万美元/瓶,客人吃的水果都是从国外进口,给服务生的小费都是以500元为起点。覃辉复出后在接受采访时称媒体将“天上人间”进行了妖魔化,并一再声 称政府部门管得很严,包括包房的墙壁上都安装着玻璃,管理很透明,也很规范,而且“天上人间”的高消费合法,不知此言能否令公众信服?

 

 

  我们虽无从考证覃辉的第一桶金是不是从“天上人间”获得,但“天上人间”当时生意火爆是不争的事实。业内人士认为,“天上人间”每年所奉献的利润至少在2000万元以上,是绝对意义上的“自动提款机”,出人意料的是,“天上人间”在税务部门留下的却是累计亏损的记录。

 

 

  “天上人间”在覃辉手中被玩得风生水起,一举成为业界响当当的品牌,全国100 多家夜总会使用“天上人间”字号。作为北京“天上人间”前大老板,覃辉曾被冠以“民营传媒富豪第一人”的称号。其神秘身份,公众与舆论对覃辉的关注超越很多一线明星,一时风光无限。

 

 

  之后,腰包越来越鼓的覃辉已不满足于“天上人间”这台自动提款机,开始将目光转向了不断演绎造富神话的资本市场。与在“天上人间”的游刃有余相比,覃辉昔日在资本市场上动作频频却少有胜算,缴纳了昂贵的学费,最后不得不黯然收场。

 

 

  第一笔学费:折戟长丰通信

 

  覃辉究竟是何时何刻进入资本市场,我们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非常明确,覃辉资本之旅始于三爱海陵(000892,后更名为“长丰通信”,现为“ST 星美”)。

 

 

  三爱海陵高溢价收购资产

 

  1999年,覃辉将“天上人间”75%的股份置于自己新注册的北京中外合资长青泰餐饮娱乐公司时,有报道称,同一年,当三爱海陵股价低位徘徊时,覃辉先期秘密潜入三爱海陵。在股价达到顶峰时,三爱海陵忽然宣布于2000年5月和6月分两次收购重庆连丰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连丰通信”)81.1%股权,而重庆连丰通信正是覃辉旗下企业,这也是覃辉首次公开浮出三爱海陵。

 

 

   三爱海陵收购重庆连丰通信花费了约5.4亿元现金,而这部分股权账面价值仅1.2亿元,溢价高达4.2亿元,收购价格依据深圳维明资产评估事务所的评估 报告,评估报告中反映的增值部分主要为800MHZ无线蜂窝移动通信网经营权增值50919.91万元。显然,高溢价的理由是重庆连丰通信拥有当时号称垄 断技术的800MHZ无线蜂窝移动通信网经营权。

 

 

  作为上市公司,三爱海陵为何会如此心甘情愿让覃辉获取丰厚回报呢?这得益于覃辉先期潜入。

 

 

   有媒体称,时任三爱海陵大股东重庆涪陵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以下简称“涪陵国资”)总经理的石建新证实,涪陵国资和覃辉之间关于转让长丰通信26.61% 股权的交易,是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进行的,截至2000年年底,覃辉控制的卓京投资就已向涪陵国资支付了超过70%的购股款项,当时协议转让总价约为 1.76亿元,覃辉与涪陵国资的这笔股权交易直到2003年11月8日才正式公告股权转让完成。收购完成后不久,2001年1月4日,三爱海陵正式更名为 长丰通信。

 

 

  长丰通信黯然出手

 

  2002年,北京朝阳区税务局发现声名显赫的“天上人间”夜总会累计亏损几百万元,开始对其进行税务抽查,查出 “天上人间”的实际掌控人并非外资法人林美凤,而是近在眼前的覃辉。于是覃辉开始 “协助调查”,这次“协助调查”虽不了了之,但覃辉已开始慢慢浮出水面。

 

 

  2003 年6 月,随着覃辉将北京国际车展上唯一一辆标价888 万元的宾利加长728 买走,其财富进一步外露。与此同时,覃辉也逐渐浮出长丰通信。

 

 

  2003年11月8日,长丰通信一则股权转让公告又将覃辉托出资本运作的水面。公告称,2003年9月29日,覃辉旗下卓京投资受让涪陵国资所持26.61%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如前所述,事实上这笔交易早在2000年就已开始进行。

 

 

   从公告中可以看出,2002年11月13日,长丰通信第一大股东涪陵国资与卓京投资签署股权转让协议书,将其持有的长丰通信全部国家股权转让给卓京投 资,转让价每股1.64元。这是一个明显的国有股折价转让方案,财政部明令禁止,方案被驳回。随后,股权转让方案被修订为按1.8元/股转让,较净资产溢 价4分钱,最终获批。

 

 

   三爱海陵上市后主业频繁更迭,从早先从事汽车、摩托车、内燃机的关键零部件到通讯,皆与资本市场流行的概念密切相关,而且,重庆证监局两次巡检上市公司 都查出一堆问题,其中包括采用花样繁多的手法粉饰报表:通过对2001年、2002年部分流动资金借款的利息费用资本化来虚增净利润,虚增手机销售收入、 提前确认子公司收入、减少坏账准备计提、隐藏应收票据7000多万元;等等。此外,2004年1-6月,长丰通信累计向大股东提供资金17265万元,占 公司2004年6月30日经审计净资产的21.52%,而且,长丰通信对此关联交易未及时履行审批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遭到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 2003年底,长丰通信“陷入”重庆担保圈,截至2004年10月30日,其对外担保总额占2003年末净资产比例高达70.66%,而按照规定,公司的 对外担保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50%。

 

 

   问题暴露后,卓京投资在长丰通信上演了大反转“戏法”:2005年初,长丰通信称,2004年下半年,长丰通信实际占用卓京投资7046.69万元;通 过将中华通信系统有限责任公司19.95%股权溢价6%出售给卓京投资,长丰通信套现1.8525亿元。显然,由于证监会调查长丰通信并勒令其整改,大股 东卓京投资在向长丰通信输血填补之前掏空长丰通信所留下的窟窿。

 

 

  2005年8月30日, 长丰通信发布公告称,因资产重组与业务转型需要,更名为星美联合股份。更名并未给星美联合带来任何起色,不断有债权人向法院申请将S*ST星美破产重整, 甚至有债权人放出狠话:“如果不还钱,我们要一直告到星美破产。”为了应对巨额债务,卓京投资不停地向星美联合输血,跃居债权人首位。2005年报显示, 第一大股东卓京投资2005年向长丰通信提供资金的发生额高达25827.23万元,2005年底向长丰通信提供资金的余额高达29364.6万元。

 

 

   另一方面,卓京投资在长丰通信中的股权因担保责任、诉讼等被陆续拍卖完毕:2005年11月,因承担贷款担保的连带责任,卓京投资拥有的约4500万星 美联合法人股被拍卖,失去第一大股东地位;2006年5月,因涉及三宗担保诉讼,卓京投资持有的8512.64万股星美联合法人股再次被拍卖;2007年 7月2日,S*ST星美公告,根据法院判决,卓京投资仅有的2500万股被拍卖给张怀斌、曹雅群、张寿清三位自然人,这意味着卓京投资彻底出局S*ST星 美股东名单,仅存于债权人名单首位。以至于覃辉接受采访时称:“我们除了是星美联合的最大债权人以外,其他没有什么关系了。”淡出星美联合股东名单的卓京 投资不忘给星美联合留下一个礼包:为了推进债务重组,引进有实力的投资者,2007年12月底,卓京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宣布豁免S*ST星美所欠的 6999.16万元债务。

 

 

  第二笔学费:贸然接盘东方魅力与流动广告

 

  2004年4月,北京社交圈突然爆出新闻,覃辉在2003年初与香港名媛李嘉欣开始拍拖,已相恋一年,更有爆料称,覃辉与李嘉欣曾举行订婚派对,而派对地点就在“天上人间”,派对还广邀了不少名人出席。这则新闻迅速被李嘉欣予以否认。

 

 

   不过,覃辉与香港资本市场结下不解之缘倒是始于2003年。为了配合其在香港进行资本运作,2003年2月28日,覃辉全资的BVI公司 Strategic Media International Limited(以下简称“SMI”)注册成立。也许是对国内星美系的传媒业务信心十足,覃辉介入香港资本市场之时尽管是媒体投资在港遭遇“冰河时期”, 但他仍毅然在这一时机赴港收集传媒资产,而且遭遇了陈国强与吴征这两个资本玩家,这段青涩的收购最终以为他人做嫁衣裳尴尬收场。

 

 

  倾力打造传媒产业链,资产却鲜有盈利

 

   在覃辉运作A股的资本平台—长丰通信的同时,在他的资本体系—卓京系内逐渐衍生出一块庞大的传媒资产—星美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美传媒”)。星美 传媒成立于2001年9月,由长丰通信与卓京投资分别出资3850万元、7150万元,分别持股35%和65%。自成立起,星美传媒便大举介入传媒及娱乐 业,连续并购了多家公司,包括华夏文化传播、台湾飞腾制作公司及飞腾影视基地、上海中录音像及北京、广州中路音像公司、鲲鹏网城等。此外,星美传媒还设立 多家公司,比如北京英斯泰克、友通数字、星美影院、星美电影院线、上海星美正大影城和北京影城等众多公司。

 

 

   截至覃辉被拘前,星美传媒注册资本已经达到3.2亿元。短短几年时间,星美传媒聚拢了数十家公司,横跨电影、电视、音像、报纸等八大业务板块,成为拥有 影视节目和数字节目制作与发行、电影院线、影视基地、演艺经纪等全产业链业务的大型跨媒体公司(图1)。不过,当时有媒体透露,除了星美院线和中影星美院 线等少数影业资产外,其余资产鲜有盈利,如鲲鹏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华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2003年略有亏损,而飞腾制作有限公司2003年公司 负债已经高达11482万元,亏损达1024万元。

 

 

            

 

 

  收购“壳王”旗下资产,股价被炒高后接棒

 

   带着自己的传媒梦想,覃辉选择出海,接盘陈国强的东方魅力可看成是覃辉在香港市场的“初恋”。在收购东方魅力之前,市场还一度传言覃辉试图收购电影大亨 邹文怀旗下的嘉禾娱乐,最终不了了之。陈国强在香港素有“壳王”之称,港媒称其一贯风格是先将股价炒高,然后抽水而退,因此,他在业内亦有“榨汁机”之 称。因旗下成报传媒(08010.HK,现名为“星美出版集团”)、流动广告(08036.HK)等传媒上市公司不断亏损,2002年底,陈国强意欲出售 旗下上市传媒公司。覃辉从陈国强手中接盘的首家上市公司便是曾一度大热的东方魅力(00198.HK)。不过,覃辉收购之时,东方魅力虽为香港著名娱乐公 司,但已名不副实,覃辉收购当年,在东方魅力约6亿港元的营业收入中,餐饮业务的收入超过50%,而影视制作发行的收入仅占7%,音乐制作收入仅占6%。

 

 

然 而,就在覃辉意欲入主东方魅力前,东方魅力的股价“诡异地”突突直上。2003年1月22日,东方魅力的股价从0.018港元开始启动,当日大涨 27.8%,2月20日涨21%,2月26日涨25%,2月27日再涨28%,2月28日更是大涨82.6%。最终,至发布公告停牌前一天,其股价已经升 至0.042港元。2003年4月2日,东方魅力公告,以0.04港元的发行价发行19亿股新股。

 

 

   面对直线飙升的股价,覃辉如初生牛犊,仍然选择借此在香港资本市场完成自己的初次亮相。他通过全资拥有的SMI获配11亿股东方魅力新股,涉资4400 万港元,从而以25.28%的持股比例成为东方魅力的第二大股东,和陈国强的德祥企业26.1%的持股比例差距仅为0.82%。2003年11月,东方魅 力以0.04港元/股的价格再次向SMI配售15.75亿股,集资6100万港元,覃氏的持股达到45.41%。另一方面,覃辉对东方魅力的全购要约获得 5.1%股东接纳,2004年初,星美传媒收购的东魅股权达到50.24%,完全控制东方魅力,并将其改名为“星美国际”。

 

 

  星美国际并未因为覃辉的到来而出现奇迹。截至2004年9月30日的半年报显示,星美国际亏损4348万元。在各项业务中,除物业收入和提供融资利息有所盈利之外,其他包括主题餐饮(含上海东魅酒吧)、制作影视均呈现不同程度亏损。

 

 

   由于东方魅力是另一港股上市公司流动广告的第一大股东,拥有流动广告2.855亿股,占26.91%权益,完成控股东方魅力之后,覃辉当仁不让地将其笑 纳。2003年11月7日,覃辉旗下SMI向流动广告发出了全面收购要约,不久,星美提出的全购建议获26%的股东接纳,连同东方魅力原来所持股权,覃辉 取得流动广告52.91%的控股权。覃辉并未成为流动广告的救世主,在覃辉控股后,流动广告没有逃出亏损诅咒,截至2004年12月31日的9个月内,营 业收入仅258万港元,亏损却高达1833万港元。

 

 

  股权熔断设置防火墙,护驾资产出海

 

   接盘东方魅力与流动广告后,覃辉开始实施其传媒业务出海计划。覃辉旗下传媒业务主要由星美传媒运营,星美传媒同时也是卓京系典型的骨干企业。而在卓京系 坍塌前夕,覃辉不断对星美传媒实施股权切割术,一方面撇清这块资产与其以及长丰通信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为打通境内外资本运作的通道,2002年9月,覃 辉将在卓京投资80%的股权转让给自然人曲继发。随后,长丰通信的股份开始逐步退出,长丰通信2002年度报告显示,长丰通信持有星美传媒的股权降至 16.74%。随后,长丰通信在星美传媒中的股权比例进一步被稀释,降至约12%;另一方面,卓京投资的持股比例逐步提高至88%。同时,覃辉于2003 年12月辞去星美董事长一职,2004年4月辞去星美董事。2004年9月,覃辉将星美传媒更名,重新注册,卓京投资的股权从88%一下稀释至10%,上 海久盛持有星美传媒53%股权。经过几番股权变更与转让,卓京系逐步淡出了星美传媒(图2)。覃辉本人从法律意义上抹掉自己在卓京投资以及星美传媒的股东 和法人身份。

 

 

          

 

 

   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很快显露了覃辉这一安排的意图,2004年2月,东方魅力以3860万港元之代价收购了境内公司卓京投资及星美传媒分别持有的星美影院 投资有限公司25%股份和成都星美数码信息产业有限公司50%股份,前者作价2360万港元,后者是1500万港元,都分别较其资产净值有10%左右的溢 价。因为覃辉不再是卓京的股东,因而此项收购不视为关联交易,即刻成行。

 

 

  这种提前布局的股权熔断与转让,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覃辉的传媒资产在此后的风波中少受牵连,同时又与海外覃辉所控制的星美系上市公司遥相呼应,成为其东山再起的主要筹码。

 

 

  第三笔学费:费尽心机却难收阳光残局

 

  覃辉不仅从陈国强这个资本玩家手中收购了两项资产,也与吴征有过交手—覃辉从吴征手中接盘的阳光卫视、现代旌旗出版等公司,不但未捞到实惠,反而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收购烫手山芋,陷入烧钱“漩涡”

 

   覃辉从吴征手中接下的资产之一就是阳光卫视与阳光文化网络。2003年5月,阳光卫视难以为继。2003年6月,覃辉通过SMI购得阳光文化 (00307.HK)旗下阳光卫视及阳光文化网络70%权益,代价分别是1870万港元及930万港元,阳光文化同意在未来3年内,为星美制作电视节目, 星美由此要支付5000万港元。星美还向阳光提出溢利保证,3年内阳光卫视及阳光文化的纯利将不少于3000万港元,否则将以差额的10%予阳光文化以赔 偿。

 

 

   在这笔买卖中,吴征旗下阳光文化卖壳所得净额约为2800万港元,覃辉在付出了8000万港元之后,在自己的传媒版图里添加了一个电视频道的同时,也给 自己带来一个烫手的山芋。阳光卫视的亏损是人所共知,截至2003年3月31日的2002财年,其收入仅为1.84亿港元;而亏损额扩大4倍至3.65亿 港元,营业额亦急跌26%。2003年6月,覃辉控制阳光卫视后,当月即全面改组了董事会。此后至2004年9月,阳光卫视广告收入只有约300万港元, 累计亏损已逾3000多万港元。由此覃辉大量裁员,拒付营运款项,致使阳光卫视长期欠付员工工资及各项运营费用,员工大量流失、缺乏节目制作能力。到 2005年4月,由于上市公司一直拖欠卫视租用费,亚洲卫星公司把停播通知的最后通牒发到了阳光卫视二股东泰德阳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陈平手 上,阳光卫视即将从荧屏上消失。

 

 

  2005年 4月,吴征、陈平等人控股的阳光卫视二股东泰德阳光以违约(约定8000万港元转让款,覃辉仅支付了5100万港元)为由正式将覃辉旗下SMI公司诉诸法 庭,要求拿回阳光卫视。很快,SMI对泰德阳光提出反诉,覃辉的弟弟覃宏认为,吴征所提供的专题节目根本不值那么多钱。之后市场传闻,为了解决资金困难, 覃辉拟将持有的阳光卫视股权出售给一家名叫泛太平洋的媒体公司。

 

 

  2005年 5月底,与吴征交好的陈平联合投资伙伴组成了一家名为“彩龙”的买家公司,从星美国际手中收购了阳光卫视70%的股权,并承担了阳光卫视所有的债务。对于 收购价格,陈平称:“只能说比当初覃辉从吴征那里付出的要多。”2006年5月底,新的阳光卫视改版亮相,阳光卫视的新东家泰德集团正式浮出水面,泰德集 团实际控制人正是陈平。至此,覃辉彻底作别阳光卫视,而在吴征控制的现代旌旗出版上,覃辉更是学费不菲。

 

 

   在将东方魅力转让给覃辉之前,为卸包袱,陈国强把旗下成报传媒卖给了吴征的阳光文化。接盘成报传媒后,吴征将其更名为“现代旌旗出版”。2003年9月 底,为了将亏损的现代旌旗出版从阳光文化中剥离出去,减轻阳光文化的亏损,吴征宣布把现代旌旗64%股份以特别中期股息形式派发予阳光文化股东,每1万股 送255股。通过这一奇招,阳光文化在现代旌旗出版的持股量降至零,公众持股量则由36.3%大幅增至60.6%。2004年1月,3.51亿股派送完毕 后,阳光文化控股不再控股现代旌旗出版,新浪以9.39%成为第一大股东,陈国强旗下中策持股3.3%,吴征和SUN MEDIA持股3.01%。

 

 

   利用吴征稀释旗下阳光文化控股在现代旌旗出版中股权至3.01%的机会,覃辉开始盯上旗下拥有70年历史《成报》的现代旌旗出版。面对覃辉的挑战,吴征 发话不会放弃,双方开始在二级市场抢筹码,以至于2004年初现代旌旗出版每天都有数百万股成交,一度升幅达92%。2004年1月9日,现代旌旗出版抛 出一项配股计划,每4股配1股,共配1.3778亿股,同时还附带一份包销协议:如果没有股东接纳供股股份暂定配额,将由包销商吴征和杨澜共同拥有的 Sun Media Investment Holding全额接纳。如果供股完成,吴征将持有现代旌旗的22.36%的股权。为了对阵吴征,在买卖的最后日期2004年2月9日之前,覃辉通过东方 魅力悄悄在市场上增持现代旌旗出版股份至18.36%。这样一来,在最后期限,如果吴征也选择增持,那么吴征此时所买的股票没有配股权;如果配股实施,覃 辉将参加配股计划,覃辉的股份数也和吴征的相差无几,这样双方进行下一轮争夺。如果新浪持有的9.39%股份可以帮吴征,陈国强的近7% 股份可能帮覃辉,双方坚持供股较劲。最终,覃辉支配的股数以微弱的优势领先吴征而顺利入主现代旌旗出版。2004年2月20日,现代旌旗声明称,集团主席 及行政总裁吴征辞职。

 

 

  然而,覃辉可能没想到奋力抢下的现代旌旗出版犹如一张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噬着覃辉所砸入的现金流。

 

 

现 代旌旗出版虽拥有《成报》,却是香港报界人所共知的亏损企业,吴征从陈国强处接盘后,其亏损的经营状况并未改变。现代旌旗出版2003年年报显示,截至 2003年3月31日,其亏损净额由2002年度的1.48亿港元扩大1.3倍至3.44亿港元,其中,报纸与杂志业务的亏损更是扩大了约6.71倍,资 产负债比率由2002年度的56.73%增加至90.48%。接手不久,覃辉便卷入《成报》65年来的首次发薪危机。根据香港劳工法例,雇主若拖薪超过7 天便属违法,到3月5日最后期限,覃辉只得以借款形式,出资发薪水。这一招虽暂时稳住《成报》,但还是陷入一个花钱如流水的媒体漩涡。为避免《成报》停 顿,SMI再次向其借出1300万港元,又向星美国际借入500万港元,现代旌旗出版又发行新股集资850万港元应急。2004年7月24日,现代旌旗出 版再次计划2供1供股集资逾5000万港元,为《成报》的营运资金紧急补血。2004年10月21日,现代旌旗出版改名星美出版集团。

 

 

  2008年, 为了筹集资金重组,覃辉将持有的2.61亿星美出版集团股权进行抵押,从伯明翰环球(02309.HK)主席杨家诚手中获得6000万港元贷款。2009 年底公告称,覃辉让出2.61亿股给杨家诚。之后不久,覃辉以被人冒名签名、该贷款及抵押协议并不具备法律效力为由,不愿意交出股份。(据公司高层掌握的 信息,目前该官司正在上诉过程 中,香港高等法院一审虽裁决杨家诚胜诉,但星美选择上诉,现在股权名义上仍归星美所有,所以星美出版集团所有权并未出现变化)

 

 

   一般来说,对处于严重亏损阶段而且资不抵债的企业,完全可以以零代价或者约定补偿的方式取得控制权,这在国际投行业务中并不鲜见。而且从收购的时机来 看,此时已经处于香港媒体投资的“冰河”时期,覃辉完全可以较低代价拿下这些亏损公司,当时甚至有香港业内人士认为覃辉在香港买下这些资产只值1000万 港元。

 

 

  但无论如何,通过这些并购,覃辉在香港终归拥有了囊括电影、报纸和电视等领域的“业绩不良公司”组合出来的资本运作平台(图3)。至少可以为旗下传媒资产登陆海外资本市场埋下伏笔,可惜遗憾的是代价未免过于高昂。

 

 

          

 

 

  第四笔学费:铩羽湘计算机

 

  覃辉在香港市场上收购的这些亏损企业不仅融资困难,而且需要持续不断地输血。巨额的收购费用加上维持经营所需的费用,覃辉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

 

 

   覃辉将目光转向了另一个上市公司—湘计算机(000748,现为“长城信息”)。2003年12月31日,湘计算机第一大股东长城集团与卓京投资签署 《股权转让协议》,以每股4.6元的价格,将其持有的6909.37万股国有法人股转让给卓京投资;同时,将其持有的湖南计算机厂65%的股权转让给卓京 投资。转让完成后,卓京投资成为湘计算机的第一大股东,直接持有25%的股权,间接持有3.24%的股权。同时,卓京投资向长城集团支付约1.6亿元预付 款。

 

 

  2004年8月26日, 湘计算机的原大股东长城集团发布一个耐人寻味的公告,公告称,2004年2月18日至4月1日,湘计算机及子公司长沙长远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泰 富投资有限公司分别与重庆涪陵区嘉顺电信设备配件公司、重庆互联科技发展公司、北京宇泰信科技公司等公司发生了3000万元、2000万元、2000万元 的资金往来。详细资料显示,重庆涪陵区嘉顺电信设备配件有限公司向湘计算机借款3000万元。重庆互联科技发展公司是长丰通信控股88%的子公司,其向湘 计算机及子公司长沙长远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借款2000万元。北京宇泰信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东为两位自然人。2004年5月16日,湘计算机全资子公司深 圳市泰富投资有限公司发现其在山西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太平庄证券营业部开设的证券账户上的2000万元资金,由于个别负责人随意更改授权导致被授权人在 2004年3月被分三次,先后将1500万元、300万元、200万元转给华民贸易有限公司。华民贸易有限公司90%股权的正是北京宇泰信科技公司,北京 连丰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持有另10%的股权。以上资金合计9000万元整。

 

 

  重庆涪陵区嘉顺电信设备配件公司、重庆互联科技发展公司、北京宇泰信科技公司、深圳市泰富投资有限公司、华民贸易有限公司等公司都是卓京系的子公司及关联公司。也就是说,股权转让款尚未付清,卓京投资就通过各种渠道共从湘计算机“借”走了9000万元。

 

 

  事情被曝光后,“借”出的9000万元还回湘计算机;另一方面,2004年7月23日,长城集团终止《股权转让协议》,将1.639亿元预付款退还卓京,并向国资委申请终止本次股权转让的审批,覃辉依依惜别湘计算机。

 

 

  覃辉被拘引发卓京系坍塌

 

   就在此时,2005年4月11日,覃辉因张恩照事件在北京被警方带走。覃辉出事后,曾在资本市场叱咤风云的卓京系瞬间陷入困境。2005年4月15日, 长丰通信开盘后一度跌停,收盘时股价总共下跌8.85%。随后,覃辉一手打造的长丰通信因连年亏损被特别处理,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债务重组,如今由新世界 (00017.HK)主席郑裕彤女婿杜惠恺控制的上海鑫以实业有限公司接盘。

 

 

   与此同时,星美传媒旗下的友通


劉煜輝的“兩會”學習報告:中國經濟要“熬”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572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3-9 08:49 編輯

劉煜輝的“兩會”學習報告:中國經濟要“熬”
作者:劉煜輝

一、貨幣和財政的收縮周期

從經濟分析的角度,中國的貨幣和財政都在經歷收縮周期。

貨幣信用自2013年四季度(錢荒後)開始明確形成收縮的下行軌道,之前的五年(始自2009年)則在明確的擴張周期中,所以那五年利率走了個大熊市,國開3收益率從最低1.7%上升至2013年9月份的6%。

今年M2目標定12%,我看也是參考值,從商業金融系統信用投放意願和能力看是難以完成的,可能為以後的“外科手術”預留了彈性空間,猜想是央行量寬幫助存量債務調整是需要相當幅度擴表的(財政部剛通過了今年地方政府債務置換規模可達3萬億)。

貨幣信用的收縮根源於財政的收縮。在中國,貨幣的內生性很強(貨幣和財政一直沒有分清楚過),我稱之為“財政決定信用”或“財政決定貨幣需求”。

2009-2013年廣義財政都屬於是強擴張型財政。2009年廣義財政赤字(包括地方政府和國有部門)曾經達到過15%(IMF的一份研究報告),2010-2011年邊際上收縮過兩年(清理地方政府平臺),曾經壓到過5%,但2012-2013年邊際上又轉向擴張,重新將廣義赤字推升到10%以上,2014年才真正開始收縮,這一過程大概率會持續下去。

因為新預算法、43號文意味著這一收縮過程在制度層面得到了可靠執行力的保障。“新常態”的組織方式就是將諸侯的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通過重塑新威權以保障各個領域改革的推進。

二、通縮要“熬”



在通縮壓力面前,決策層比較淡定。可能從心理上接受了通縮將是相對長時期的一種常態。官方語境是“新常態是中央的戰略判斷”、“不能再任性”。

通縮意味著總需求在潛在之下運行。從產能和債務層面看,中國亟待解決的問題是經濟的中周期層面的,對應的是資產負債表調整。而短周期中菲利普斯曲線的產出缺口,即總需求決定增長、就業和價格穩定,某種程度上在政策框架中有可能暫時淡化(一種推測)。這越來越和理論界這兩年對中國經濟問題的共識相一致。

一個經典的例子來自於中國,中國的CPI和PP的剪刀差自2011年12月以來一直穩定維持在4.0%-5.5%的歷史高位,長達三年都不收斂?周期性框架下早該自然收斂而呈現庫存周期的起伏,即企業受益於剪刀差擴大,盈利能力得到改善,進而通過再投資帶動經濟回升;而本次企業受制於債務周期頂部壓制,去庫存與去產能時間遠超預期,剪刀差擴大帶來的增量盈利空間被高企的財務費用和人工成本吞噬,企業再投資動力不足,導致經濟複蘇滯後。

以往經濟周期性波動的規律已經改變,顯示此輪經濟下行是結構性問題而非周期性走弱。菲利普斯曲線框架的政策沖突凸顯。

過去十年的政策經驗告訴我們,不恰當的需求管理會不斷固化既有的供給結構,制造更大的產能過剩,產能過剩又使創新成本和風險上升,債務堆積,財務成本高企導致資本回報率加速下行,需求管理越來越成為供給(潛在)最大的不穩定因素。

走出來,表象上看是資產負債表的調整,但債務困境背後的本質還是要解決ROE的問題。這需要重塑潛在的結構,靠生產函數的重構,形成由要素效率(生產率)主導的新潛在增長均衡路徑,這非外生貨幣或財政政策所能代勞。從這個意義上講,“新古典”政策精髓(不追求超越潛在增長的需求擴張政策)對於當下的中國經濟或許彌足珍貴。

兩會期間曝光率最高的官方語境是:創新性增長。專業點的說法叫技術產業前沿創新的能力。當經濟追趕的過程逐步收斂之後,越來越靠自己去推進前沿邊界的拓展(而非模仿和學習)。拓不了,對不起,就沒有增長,就會停滯。

我想決策層應該是看清楚了。想辦法降低中國企業融資成本、土地成本,降低中國企業合並成本以及鼓勵私人資本進入創新型、知識服務型行業,是未來政策的著力點,而不是需求管理。

其他沒有什麽好辦法。縮或已經是現實,經濟分析的角度看,它也是一種正常的市場化紅利。實際利率上升才能擠出要素效率低項目,促進要素重組,效率上去了,成本就下來了。

一個字:“熬”。需求端(貨幣和財政政策)要做的事情就是對沖可能出現流動性危機就可以了,金融穩定為錨的貨幣政策目標自錢荒之後慢慢地清晰起來,增長與央行關系越來越淡漠。實際上它也改變不了什麽。

三、把控風險的“新思維”



對於風險認知,決策者應該逐步已形成高度共識。從時間點看,邊際上可能也真正到了混不下去的臨界。

2012年以來中國經濟就一直糾結於“錢多”和“錢貴”矛盾的困擾。癥結是信用資源分配機制梗塞嚴重,即政府對低效率部門的過量保護。剛兌是其中最為突出的表現,是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



剛兌不觸動,金融向實體(貨幣政策)的傳導鏈條一定是梗塞的,形成所謂貨幣的“堰塞湖”,不可避免走向資產的泡沫化(地產-城投平臺和影子銀行-金融股),此時央行做什麽都可能是錯的。

去年最後兩個月金融股大幅上升,本質上還是這一邏輯的延續。無非是標的發生了轉換,從地產,轉移到信用債和影子銀行,最後當信用風險溢價被壓得低無可低的時候,然後轉向了可能隱含國家信用剛兌的金融權益資產。其實整個鏈條並沒有變化。用流動性的釋放來緩解違約風險,可能越來越放大道德風險並使整個金融系統變得更加脆弱。

銀行間回購日交易水平從2012-2013年日均3000-4000億大幅上升至2014年日均8000-10000萬億,如果金融繼續加杠桿,中國的利率下行實際上表現出越來越大的脆弱性。只要央行稍一懈怠,貨幣市場壓力就會快速冒出來。

利率期限曲線高度平坦化甚至貨幣市場利率與信用市場利率的倒掛,實際反映了經濟中風險溢價快速上升,各條線信用都在出現了“冰凍”,債務鏈條繃緊,沒辦法,所以短錢需求旺盛,下不來。這種情況下,沒有人願意出借長期信用,只能靠短期信用滾動債務。

對於風險的應對,決策者可能是心中有數的。從一系列行事的軌跡看,目前有幾條清晰的思路。一是地方債務搞余額管理,增量被掐死了,債務增長速度不能超過經濟增長速度;二是存量想辦法把時間拉長,避免一次性風險釋放(中醫療法);三是在受到系統性風險威脅時,會果斷地采用“外科手術”的方式處理掉。

財政部推出了個一年3萬億的地方政府債務置換計劃,2-3年的債務置換成7-10年的,成本高的債務替換成成本低的債務融資方式。其中6000億用地方政府債券對接,剩下的用什麽方式對接?

能夠達成置換目的的(期限長、成本低)我看也只有一種方式(外科手術):某種類財政機構將銀行無法清償的政府債權轉移過來,置換成低成本的準財政機構的債券。有點像停息掛賬,商業銀行要流動性時可以其抵押給央行做PSL,有點像央行QE。

央行可以控制抵押率和利率(類似“贖買價格”)來把控這個“白手套”到底要“白”到什麽程度,一定程度是把控道德風險的大小。從長遠看,這個龐氏信用泡沫的所有相關人都應該為此支付成本(銀行、地方政府、國企),才能從根本上遏制劣幣驅逐良幣的機制。

在我看來,地方政府債務置換計劃並不能改變未來信用風險溢價逐步放大的趨勢。目前主要的風險可能是那些沒有進財政預算籠子的債務。1月5號地方政府債務統計上報可能是道德風險的最後一次釋放的機會,可以預計結果一定是大大超出決策者的預期。據說中部某省上報了1.2萬億的政府債務,財政部只認5000億。

這是當下銀行最撓頭的。銀行和地方政府從過去的合謀人(合謀一起套中央政府的“利”)逐步會轉變為商業契約的博弈關系。

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看出,貨幣信用收縮的大周期應該是難以逆轉的(通縮)。

總結解決剛兌的路數:逐步縮小剛兌擔保圈、拖字訣(時間換空間)和斷字訣(外科手術)。

四、不會用人民幣貶值來保增長

保持人民幣對美元的軟盯住依然會堅持,不會用匯率貶值來保增長。個中緣由比較複雜,我曾經總結過五點:1.G2的共生結構;2.對沖經濟下行的著力點在內而不在外,此輪經濟下滑非周期性走弱;3.人民幣國際化(領袖的世界戰略);4.人民幣資產下跌的自我實現過程的風險(貶值是緩解通縮還是加劇通縮?);5.外匯市場上強大的央行控制力(CNY是狗,中間價是繩)。

應該承認,從經濟分析角度看,2011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的實際匯率可能在累積貶值的壓力,主要是中國單位產出勞動成本這幾年上升較明顯,而美國則出現了下降。

2011年之前的十年是人民幣名義匯率跟不上實際匯率升值變化,所以作為一種補償,所以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現在可能正在走反過程,名義匯率調整跟不上實際匯率貶值壓力上升(由於生產率出現了衰退,勞工成本快速上升),所以通貨緊縮壓力開始累積。

如果決策者不會用匯率貶值來對沖經濟下行,保持“超調”狀態,那麽理論上通縮壓力可能就是一種常態。

降準和減息成為緩解通縮壓力的主要手段。

有人擔心貨幣放松會加劇人民幣貶值的壓力。我個人認為利率和匯率的聯系是有條件的。在三元悖論中,貨幣自主性與固定匯率在資本管制條件下,某種程度上是可以兼容的。盯住美元,當美元過強時,會增加經濟下行的負向因素,但貨幣松弛對沖經濟下滑,能產生單位產出勞動力成本改善的預期,穩定相對國際競爭力。

貨幣放松不構成人民幣貶的理由,至少主要不看這個。結匯意願更多還是看美元強弱。市場是這樣想的,央行也是這樣做的。 目前人民幣匯率的壓力主要在於此。

五、大類資產:股票、債券和商品

商品:最近一直也在觀察有些人預期的資源反彈的邏輯,美元軟不軟不是核心因素,反彈的強度還是看中國的補庫存。我個人傾向於2015年的投資仍是個探底的走勢。宏觀經濟弱勢有可能要延續到2016年中期。這也比較符合中國政治周期的要求(17年是選舉年)。

債券方面:共識可能高些,我還是看利率和信用的分化今年可能會產生。利率下行的長期軌道應該形成。研究者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下行的節奏和進程上。

股票方面:增量資金進股票這事有些人想象得多少有點靜態, 最終還是大類資產相對吸引力的變化。

只有銀行股能表現出良好的固收替換性預期時,才會形成比較好的基礎(所謂風口)。但分子不好的時候,股息率一般只會更差。銀行股春天的場景目前看只有一種:市場如果逐漸形成中央政府信用會堅定地充當“白手套”的預期,當然可能需要由某類事件來激發此類預期。

比方說,類財政機構將銀行無法清償債權可以“全價”轉移過來,央行為此提供資金支持。銀行再杠桿的能力和意願可望迅速恢複,這時候銀行回表現出負債成本下降得比融資成本快。

如果這個“白手套”做得不那麽“白”,銀行看不出太多財務吸引力(即便降息降準),PE上去並不難(其實銀行隱性PE可能早就是兩位數了),但不是因為價格上去了,而是因為分子要差好幾年。銀行當當“弱勢群體”也很正常,GDP就一張餅,政府、金融、企業、居民四家分,政府金融不讓利反哺經濟,企業居民怎麽好。

如果這樣看,2012年以來,產業資本和資本市場融合的大趨勢沒有變化,這個趨勢或正在重塑股票市場的結構(去金融地產化),α英雄輩出,新的價值在泡沫翻滾中被發現,大浪淘沙的過程,互聯網經濟下創新裂變的速度都是指數級,死亡和新生都是。

最後談一點對決策者心跡的感知,總結三句話:1、銜枚疾進(鐵了心);2、痛是正常反應;3、多哼哼、多嚷嚷、多訴訴苦有利於緩解疼痛的感覺(所以經常出現,上面其實很淡定,沒想怎麽變,底下沸沸揚揚,老猜上面心在變)。

政策和商業研究有一個重要方法:摳字眼,體會語境的變化,來推測決策者的“心動”。巿場的波動很多時候是在描繪這一推測過程。最終還是會往決策的真實路徑回歸。對歷史的記憶越深時,大象波動往往越強些,這是阻尼振蕩過程,時間衰竭的函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作者:劉煜輝 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