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李開復、香櫞「口水仗」升級 批「道德風險」更要「伺機安內」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9/2055875.html

新工場CEO李開復和美國機構香櫞(Citron)負責人安德魯·來福特(Andrew Left)之間的「口水仗」,因為近日雙方連續公開發表文章論戰火速升級,持續逾一週的「隔空戰火」也吸引了眾多市場關注。

「鬥士」李開復

一週前開始撰文批判香櫞的李開復,說了很多、寫了很多、也做了很多。

在回應安德魯·來福特近日提出的四點質疑時,李開復反駁「沒有持股任何中概公司」、「奇虎沒有投資創新工場」等涉嫌存在衝突利益的說法,稱這次「揭竿而起」純粹是因為香櫞針對互聯網搜索引擎方面的最新報告,恰好是他擅長精通的領域,「香櫞錯得太離譜」。

事情緣起李開復一篇名為「China Short Sellers: Exposing Fraud or Practicing Fraud」的英文文章,其中他指出香櫞出具的調查報告漏洞百出,對中國互聯網和搜索引擎市場缺乏基本認識,依靠杜撰和扭曲信息欺騙投資者牟取利益,並一併質疑其他類似的中概股做空機構打假還是造謠。

從8月27日至9月4日,在其新建的「香櫞打假」網站(Citronfraud.com)上刊登了四封李開復致信安德魯·來福特、香櫞和機構創始人的經歷身世、《華爾街日報》的報導等共八篇英文文章。

隔夜中國商業界共61位高管聯名發出抗議,指責美國做空機構香櫞惡意誹謗抹黑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簽字代表包括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複本人、賽富亞洲閻焱、華興資本董事長兼CEO包凡、京東商城董事長兼CEO劉強東、奇虎360董事長兼CEO周鴻?等,均來自創業類基金和上市公司主體,且都受益或受損於海外IPO上市產業

一位業界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帶頭揭竿而起質疑、反擊做空機構的行為本身值得讚賞,也是中國企業家和投資人在海外市場生存需要具備的技能。「大多數時候的市場是公正的,有人說公司不好,就需要公司拿出證據來反駁,過去很多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高管都缺乏這樣的意識,即便明明是做空機構在造謠誹謗,被攻擊公司的沉默會被視作默認」,美國Tocqueville基金經理黃一波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李開復能夠抓到香櫞報告中的確鑿漏洞進行及時有力批判,從某種程度上,有助於改變此前中國公司在海外市場「任人魚肉」的被動形象。

李開復在新浪微博中稱,「我希望有三個正面效果,出現一個就算成功:給予中國未作假公司信心,決定反擊,在法院訴訟作假打假機構;作假打假機構名聲滑落,回報下降,被投資者摒棄;作假打假機構學了教訓,繼續打假但是不作假了。」

那麼,剩下來的事情,就交給美國資本市場和投資者來判斷吧。

禿鷲還是鯰魚

在過去的紀錄中,香櫞成功獵殺過中國生物、東方紙業、中國高速頻道、東南融通等財務數據造假的問題公司,也曾折戟落敗於質疑泰富電氣私有化、奇虎360的業務模式、分眾傳媒和新東方,與此同時,他同樣也獵殺過不少美國的貓膩公司。

成敗各半,香櫞、渾水等做空機構,到底是擅長啄出資本市場中腐肉的禿鷲,還是渾水摸魚造謠謀利的鯰魚?專業人士認為,撇開發布研報內容的專業性和理解性,是否具備「第三方獨立性」是關乎「是否涉嫌道德風險」的要點之一。

在欺詐調查和盡職調查方面擁有豐富經驗的風險管理公司Kroll亞洲區高級董事何越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表示,真正能夠算是第三方獨立調查的盡職調查,不管結果正面或負面,都不應該會對公司或個人產生直接的經濟影響,而做空者做出的類似調查,由於存在做空成功後的利益影響,可能存在利益衝突,直接影響報告的獨立性和客觀性,「第三方獨立調查報告是不會給投資者做出投資建議的」。

事實上,在過去渾水、香櫞針對中國公司的報告中,「建議強烈賣出」、「估值低於1美元」等具有煽動性的投資決策建議屢見不鮮,定居在美國加州的香櫞創始人安德魯·來福特也曾在越洋電話中對記者直言,「我是做空中國公司」——這無疑承認在此背景之下出具的調查報告,其獨立性和公允性是需要投資者自行判斷,懷疑甚至否定,換而言之,一開始就披露自己可能做空股票,和外面自己擁有股票再吆喝的人並無區別。

另有資深業內人士表示,「很少有絕對獨立的調查,關鍵是通過研報發表立場觀點的時候,有沒有先聲明自己存在利益衝突,繼而讓投資者自行判斷,而不是事先三緘其口,等到被質疑了才事後被動表態澄清。」

「香櫞的報告並非全沒道理,美國投資者也並非傻到根據一份報告就輕易改變對上市中國公司的看法和投資策略。」在黃一波看來,正是一開始少數中國公司財務缺乏內控等醜聞給了空頭機會在投資者業界積攢「信譽」,才會有後來即便沒有造假的中國公司也會遭到做空攻擊,結果也體現了投資者的判斷力。

「一方面香櫞、渾水等機構擅長利用不對稱的信息壁壘,另一方面有了之前連贏戰績,其做空失敗成本被大幅降低,從這個角度理解,他們既是禿鷲也是鯰魚。對於中國公司來說,攘外更需安內」,他認為,就算香櫞這次被打敗,華爾街還有很多類似機構會嗅到問題中國公司給出的「做空機會」,李開復盯住香櫞猛批的根本意義,應該是警示海外上市中國公司抓住機會「安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047

李開復打群架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162

  李開復和他的朋友們跟做空機構Citron(香櫞)幹上了。


  9月3日和4日,李開復分別在微博、知乎,以及一個叫「Citron's Fraud」的網站上,都張貼了名為「中國商界領袖聯名譴責Citron」的公開信。這封信的噱頭在於,有61名業內相關人士的聯合簽名。


  對於在美國上市的國內公司來說,挑戰Citron這樣的做空機構顯然是它們樂意見到的。去年,渾水(Muddy Waters)、香櫞發佈針對不少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做空報告。2011年前五個月中,包括綠諾科技、中國高速頻道等在內的近50個中概股企業因被指責財務造假而慘遭停牌或退市。這使得美國投資人加深了對中國概念股弄虛作假的印象。


  這對已經或者即將赴美上市的中國公司來說,都不是好事兒。從今年上半年開始,赴美上市的多家企業都停止了它們的上市進程。在聯合署名人中,有21名投資人,包括今年中止上市的拉手網的投資人朱嘯虎;有18名企業高管,包括今年受到渾水狙擊的分眾的前總裁譚智、360的創始人周鴻禕,以及據傳打算上市、但詢價時估值還不如上一輪融資的京東的創始人劉強東。


  當李開復邀請華興資本CEO包凡聯合署名時,他馬上就答應了。包凡對《第一財經週刊》說:「我覺得這幫做空機構很有問題,它們跟美國對空基金串通一氣。雖然它們剛開始是打了一些的確有問題的公司,但建立起公眾的信任後,它們今年打沒什麼問題的大公司,因為這樣有錢賺。」


  但i美股的創始人方三文則認為,中概股股價下跌跟做空機構的關係並不那麼大,畢竟2010年下半年、2011年上半年那波上市潮中,太多公司的估值都太高了,「不可能一直維繫,」他對《第一財經週刊》說,「大家心態有點不正,哪可能都趕在最高點上市?」


  而之所以是這時挑起事端,緣於今年8月360宣佈做搜索後,Citron又發佈了一份針對中國搜索市場,尤其是360的報告。27日左右,李開復公開張貼對Citron的逐條反駁,包括Citron弄混了搜狗的輸入法和搜索業務、拿搜狐的訪問量和360作對比的基礎錯誤。「大部分的作假報告,確實比較難分真偽。但這次香櫞給了我們一個大禮物,它錯得太離譜了。」李開復在微博上說。


  被《第一財經週刊》問到為什麼自己不是Citron的直接受害者,但卻要強出頭時,李開復回覆稱,打一場漂亮仗需要經驗、資源、勇氣,而自己在美國居住30多年,對外媒不陌生、也在國外社交媒體活躍(在Twitter上有近百萬粉絲)、以前打過不少仗,「更願意也敢做有意義的事情」,「我不做誰做?」


  針對李開復的指控,Citron則在自己的網站上反擊稱,「李開復從奇虎360那籌集了11.4億人民幣,但卻在他針對Citron維護360時未公開這層關係。」


  至於這場架能不能打贏,方三文說自己的第一反應是「沒什麼用」,「人家該做空還是做空」。包凡也表示對結果不樂觀。「做空公司最好的地方是沒人管。美國SEC沒有任何動力去監管它們,因為打擊的不是美國公司。」他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35

李開復:創業者易犯「10錯」 不能存僥倖心理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9/2114859.html
新工場上海基地的開業儀式很務實,務實得甚至讓一些創業者覺得「受不了」。「好不容易排長隊等到自己向風險投資人介紹項目,沒料到剛說幾句話,就被勸說別創業了。」從青浦區長途跋涉趕來的創業者小旭一臉無奈地說道。小旭被「勸退」的遭遇並非個案,聽聽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在創新工場上海基地第一堂「公開課」上是怎麼說的。「我並不想表達,一個項目失敗或者無法啟動全是創業者的過失,但如果創業者無法避免十種易犯的錯誤,那他們和投資人的對話肯定很難超過10分鐘。」

儀式變身投資人見面會

經過兩年的發展,創新工場邁出了全國拓展的第一步,出門第一站就選擇上海。9月8日,創新工場與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上海市楊浦區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後,創新工場上海基地於上週五正式開業。

創新工場的開業儀式主打「務實牌」,一場名為「創業嘉年華」的系列活動幾乎全都圍繞著創業者,為他們提供服務和培訓。其中,尤以「風險投資人和創業者對話」的環節最為「給力」。多位國內重量級風險投資人受邀到場,不乏草根互聯網投資人蔡文勝、起點創投基金合夥人查立等明星「投資人」。

商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擠滿會場的數百位本地創業者翹首企盼,排著長長的隊伍,等候「心儀」的天使投資人為自己指點迷津,這樣的場面就算在上海這樣具有創業氛圍的大城市也並不多見。

然而,記者注意到,有的創業者即使滿腔熱血,費盡唇舌,也難撼天使投資人的心,這讓一些創業者打起了退堂鼓。但是,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觀察,這看似令人灰心的一幕其實正體現了本次投資人問診的「務實」一面……

「過去三年,我看到了創業者面臨的挑戰。在中國這個環境下創業確實很難成功。」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在次日的「公開課」上說道:「昨天,我們被創業者的精神所感動,我也看到許多天使投資人向創業者給出了最誠懇的建議,甚至勸告有的創業者不要再繼續創業。」

李開復說,「我知道有些創業者還不太明白,我要告訴他們的是,如果創業者無法避免以下十種易犯的錯誤,那他們和投資人的對話肯定很難超過10分鐘。」

提醒創業者易犯「十錯」

李開復表示,第一錯「僥倖心態」。創業者堵投資人的門、向投資人群發Email,認為投資人看到郵件就會投資。其實沒有這麼簡單,投資人每天要看數以百計的商業計劃書,然後再篩選並做深入調查,不可能讓你「僥倖」獲勝。

第二錯:「拍腦子想點子」。不要認為拍腦子想出的點子就會拿到投資,好點子不值錢。

第三錯:「想問題沒有深度」。創業者很浮躁,有個點子,馬上就寫商業計劃書、找投資;但見了面,幾個問題下來,創業者就被問倒了。

第四錯:「堆疊商業模式」。有的創業者喜歡把一系列的「流行商業模式元素」做堆疊,但事實上這讓投資人很倒胃口。

第五錯:「偽需求」。創業者喜歡把周邊人群的需求放大。例如「我老婆有這個需求,我朋友有這個需求」。但這些需求是偽需求,不是創業者從真正用戶那裡問來的。

第六錯:「過分偏執」。極個別創業者為得到投資,以「我得了絕症,你不來看我,我就不活了」這樣的偏執話語威脅。這樣的情況,就算投資人來見你,但最終還是要看項目。

第七錯:「低估創業難度」。創業難,難於上青天。今天即使你得到李開復的投資,進入創新工場孵化,要想成為騰訊、阿里巴巴這樣的企業的概率還不及千分之一。

第八錯:「故作神秘」。創業者把「點子」當商業機密,與投資人談條件:「先給錢再說點子」。要知道,創業者是靠執行獲勝,不是靠秘密的點子。

第九錯:「不誠信」。創業者「盜竊」他人項目的知識產權。

第十錯:「描述不清晰,講話沒重點」。投資人希望,創業者能用一句話概述:「項目情況、用戶、市場和團隊特色。不要浪費彼此時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004

李開復:改變創新的土壤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1-23/100464389.html

對話人

  李開復 創新工場創始人

  朱以師 財新記者

[對話背景]

  創新和創業是李開復最喜歡討論的話題。還在擔任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和谷歌中國區總裁的時候,他就樂於和大學生討論創新與成長的話題,書信和演講曾影響了一代大學生。

  2009年,李開復離開谷歌,以48歲高齡創業,成立創新工場。自己成為創業者的同時,也搭建一個種子平台,幫助更多創業者去實現夢想。

  三年來,創新工場接觸了約5000個創業項目,最終投資了50餘家創業公司。據創新工場聯合創始人王肇輝介紹,已有18個項目獲得A輪融資,一個項目獲得B輪融資。李開復身兼創業者和投資人的雙重身份,更是互聯網產業的觀察者和實踐者。三年的創業經歷和網上論戰的經歷將他的心態打磨得更平,連坐的姿勢都變得更隨意。他說,「創業,就要放得下面子。」

  在李開復看來,創新受阻,問題主要出在教育的理念和體制上。至於各部門近年來掌握的各類扶持中小企業創新基金,李開復認為,要讓這些基金更好地發揮效力,政府要將資金的分配交給專業投資機構去做。不過,一向溫和的他並不支持激進的變革,他說,台灣地區曾經嘗試過全部移植美國的教材,卻因為整個教育體系和教師的訓練跟不上,變成邯鄲學步。「要慢慢來。中國很難實現顛覆性的創新,但可以實現跨領域的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同樣有很大價值。」

[對話摘登]

  財新記者:如何理解創新?

  李開復:如果把創新定義為突破式創新,如諾貝爾獎、喬布斯,我們的創新是遠遠不夠的。這一類創新是基於環境、土壤、氛圍的事情。要改變目前的土壤,還需要更長的耐心,不能希望在5年、10年內就很快出來。

  如果將創新理解為貼近、理解和預測用戶的需求,通過已有的技術和新技術,用迭代式的方式打造出來,滿足用戶需求。這同樣也是有價值的創新。這一類創新包括商業模式的創新、技術在跨領域的使用、多領域的整合等等,未來會越來越多,也能產生很大的價值。

  財新記者:創新的土壤,包含哪些東西?

  李開復:最重要的是教育。創新需要突破性的思維。中國現在的教育體制裡太多背誦和應試,壓抑了孩子的好奇心、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時候,就不知道怎麼應用。相比較而言,美國的教育更鼓勵孩子的個性與天賦,容忍孩子的短板,讓人追隨自己的心,天性沒有被扼殺。在一種鼓勵探索、支持興趣、重視實踐的教育環境下,創新並不難。美國還有全球最著名的研究院和高校,真正想做創新的人,特別是突破性創新的人,會覺得美國的土壤是最肥沃的。所以,突破性創新的人才都被美國吸引走了,這是美國最大的競爭力,恰恰也是中國最缺乏的競爭力。

  教育體制需要改革。但是,我不讚成短時間內的巨大改革。改得太大太快的話,反而會導致現有的系統癱瘓,尤其是老師很難適應。台灣曾嘗試這樣的改革,一下把美國的課本全部照搬過來,但老師還不會教。台灣的學生反而丟掉了原有的東西。大陸的高校擴招,也是同樣的問題,一下子大規模擴招,老師的數量都難以跟上。中國的教育改革要有長期規劃。比如,在保持教育出全面、勤奮、基礎紮實的學生的前提下,每年拿出5%的比例來進行創新思維教育。允許有5%的名額來鼓勵那些有特長的孩子。每年改5%,這樣慢慢來。

  財新記者:除了教育,還有哪些是創新土壤必須的要素?

  李開復:還包括鼓勵失敗、容忍失敗的理念和氛圍。相信從失敗中學習。面子要放得下來。太在乎面子,就會隱藏失敗,就無法從中學習。此外,創新和創業,還要有長遠眼光,不能短視。這需要整個社會評價體系的改變,不以成敗論英雄。

  財新記者:中國的惡性競爭環境,如抄襲創意、版權得不到足夠保護等,是否也遏制了中國的創新?

  李開復:在美國,並不是版權專利讓大公司比較少抄襲,更多的是尊嚴感,以及整個社會對創新的認可,導致了自律。在硅谷如果做一個和別人類似的東西,會很難拿到投資,也很難被認可。如果大公司抄襲小公司,更會被罵得很嚴重,最後變成品牌的損失。所以,大公司要抄襲,就需要權衡商業的利益和品牌的損失。谷歌的做法是,看到別人的創意好,就出高價早點買下來,既表示對創意的尊敬,也獲得創新的人才。谷歌平均一週收購一家創業公司。這對整個市場的創新氛圍也是有幫助的,創新成果能夠迅速兌現。現在,中國的大公司也越來越願意採取收購的方式。

  財新記者:創立創新工場以來,你每年都能接觸到大量的創業者。現在中國的創新氛圍和創業環境是否變得更糟糕?

  李開復:相反,我認為比以往好了一些。現在願意投資創業的資金還是挺多的,越來越多的天使基金出現,大家搶早期項目。在互聯網領域,政府的監管和干預在增加,但還可以,創業的機會很多。這些對創業者來說,都是好事。

  作為創業者,重要的是比大公司先看到機會,比大公司走得早,並避開它們的必經之路。比大公司早看半年到一年,有足夠的專注和執行力,當大公司來競爭的時候,能繼續走在前面,這都是活下來的關鍵。如果大家都已經做了,那麼你就要看下一個機會,尋找下一個浪潮。

  財新記者:中國的企業,是否更不願在創新和研發上冒險?

  李開復:我覺得不能太苛求中國企業在研發和創新上的冒險和投入。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對投資人有一定責任,研發投資的比例不能太誇張。企業在落後的時候,低研發,多學習模仿,慢慢做大之後,再投入推進創新,這是很自然的過程。這方面華為就是很好的例子。

  財新記者:大企業與中小企業,誰的創新能力更強?誰是創新的主力?

  李開復:實現突破性創新的一定是小公司。大公司更多會去維護已有的利益和框架,不願意放棄和打破,就變成了包袱。在大公司裡,任何創新都會被拿來和已有的產品或業務做比較,在給大樹施肥與重新種一棵樹之間,通常都會選擇前者。而小公司,特別是創業型公司,不會在乎這些,先做了再說,最後反而有可能長出一棵更大的果樹。

  在大公司,你做一個創新的項目,肯定會有人來砍掉或者合併你。大公司的公司政治就是如此,人都是靠KPI活著的,KPI是什麼,就圍繞什麼做。所以,總體上講,大公司做突破性創新很難。

  大公司做創新,一定要公司的老大有魄力,還需要一點運氣。讓一個團隊單獨低調地運營,盯住那些要砍你項目或合併你項目的壓力,最終做出來。微軟的Xbox項目既是如此,喬布斯也經常拿一些小團隊,開發獨立於公司體系的產品。騰訊的微信項目也大體如此。或者採用思科的模式,鼓勵員工出去創業,一旦有項目做得好,思科再買回來。

  財新記者:最近幾年,中國政府也出台很多措施鼓勵創新,比如推出創業板、科技創新基金以及針對創新的各種補貼。但大家仍然對創新現狀不滿意。問題出在哪裡?您有何建議?

  李開復:政府的措施有一些作用,但是可以做得更好。比如,把更多經費放到行業專家手中,或者交給專業的投資機構去做,而不是由政府來分配這些經費。任何政府都很難判斷哪個科研項目更創新或者哪個公司更可能成功。

  在經費使用上,要把支持後期的,全部轉移到前期來。後期的投資應是完全市場化的,不需要任何政府補助。另外,經費申請上,要給中小企業更多機會,而不要全部都將經費補貼給大企業。

  更為重要的是高校與科研機構的改革。美國「二戰」後將國有科研機構分拆至各高校,最終在科技、軍事、能源等領域的研究更加高效。中國也應該這麼做。另外,中國的高校應該逐步改革,保留少數的研究型大學,其餘的把教學做好,與市場需求對接,做好技術轉移與產學研結合,培養創新的土壤。

  財新記者:為什麼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創新能力和創業者數量強於其他行業?

  李開復:對於創新和創業而言,互聯網行業有幾個好處。第一是監管較鬆,相對更加市場化,政府管制沒有那麼多,也不會動了哪個國有企業的奶酪。第二個好處,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雖然慢於國外,但是慢得不多,創業有很多參考對象。第三,這是一個低成本高回報的行業,三五個人花幾十萬,就可以驗證一個創意行不行。如果行,做好了一個公司,市值可以特別高,不低於新能源、汽車等行業。另外,互聯網創業還可以「見壞就收」,做了一年還什麼都沒有,就可以關閉或換個方向。如果是能源、汽車等行業,就不太可能輕易轉型,因為前期的花費太大。

  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比如互聯網行業更適合年輕人創業,中國的市場足夠大,也放大了創新的價值。風險投資進入中國較早,資本與財富催生了互聯網行業的創業熱情和夢想。

  財新記者:現在在互聯網領域,創業者的新機會有哪些?

  李開復:如果你能看到下一個趨勢,願意下一個大的賭注,你就能有機會做出一個10億美元級別的公司。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機會,敢做大家認為還沒有發生的事情,這是最有前瞻性,也是最有挑戰性的事情,如果賭對了,就會最有生命力。

  在中國互聯網行業,還有機會再出一到兩個騰訊或兩到三個百度。但一定不會在騰訊、百度原來的領域,而是新的領域。如果創業者能夠抓住湧入移動互聯網的新用戶,解決他們的需求或者在某一個新技術上有很好的突破,都有機會。但我覺得,這個機會不會在PC端出現,而是移動端的手機、平板,或者是電視。

  財新記者:目前你關注哪些互聯網公司?看好哪些趨勢?

  李開復:第一個是大數據。所謂大數據,就是挖掘、整理、分析已有的數據,幫著做重要的商業判斷,或者發掘新的重要方向。比如,幫助銀行分析哪些人可能不會還款,或者幫助超市分析尿片應該放在啤酒的旁邊還是奶粉的旁邊。這將是一個巨大的機會,就像前兩年大家都說云計算一樣。目前在中國還沒有看到幾個大數據公司。大公司一定要思考怎麼利用已有的大數據。創業公司也可以做數據分析工具賣給大公司,幫助他們從數據中找到智慧。大數據的存儲、分析、判斷和挖掘,都存在巨大的機會。同時,這也是門檻很高的創業。

  第二個是移動互聯網的新變化。前兩年是針對5000萬到7000萬的高端用戶,現在移動互聯網用戶超過2億,明年底可能達到5億,對這些瘋狂湧入移動互聯網的人群,他們的行為習慣非常值得研究。移動互聯網的第一批應用基本是從PC移植的工具型應用,搜索、瀏覽器、微博、微信等,現在的用戶群與兩年前不一樣了,有越來越多的學生、藍領、各種年齡段的,可能他們的手機價格更低,更在乎流量費用,他們的需求是什麼?誰能抓住這個主流人群的心,很可能威脅到此前的巨鱷公司。過去百度打敗谷歌、淘寶打敗ebay的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還會奏效。這將是重要的投資方向。

  第三個是企業級應用市場。中國的企業級市場還沒有起來,但潛力是在的。這種情況會在哪些領域、哪些行業率先發生,現在還是問號。但這是一個毫無疑問的趨勢。當然,過去的20年裡,這個方向上也是一路的「屍體」,不敢說近期就能爆發。但作為投資人和創業者,一定要關注,太早做,可能會成為先烈,一旦市場爆發了再追進去,可能就沒有機會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21

李開復:在哪裡創業與怎麼創業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2/2497896.html
去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在複製以往PC互聯網的成長,可今天它已經有了越來越多移動的特質。

創業環境在最近兩三年有非常大的變動。

3年前,很多人不關心移動改變世界,但我們和其他公司在這方面下了賭注;2年前,更多人看到了這個領域的潛在機會;而在過去一年,有些公司開始開花結果。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一些挑戰,比如海外上市市場的冷卻,讓投資人更為謹慎,比如巨頭的介入,加大了創業成功的難度。但是,海外上市公司在2012年的成長正帶回投資人的信心,國內不少創業公司也已經達到千萬元級別的月收入,擁有海量用戶的產品正在崛起。

對於2013年的投資和創業環境,我還是抱樂觀態度,明年我們再來參加極客公園創新大會時,一定會有更多的創業者、投資人帶著微笑坐在這裡。

移動互聯網5大趨勢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在複製過去PC互聯網的成長。今天的移動互聯網,就像是2000年~2002年左右的PC互聯網,但是它還有移動的特質,發展也更快速,比當時PC互聯網的發展快3~5倍。

移動互聯網接下來的發展有5個比較大的趨勢:

第一,移動互聯網智能設備的數量今年可以向5億邁進,就像以前PC數量的增長,這會帶來巨大的機會。

第二,競爭越來越激烈。巨頭、大的互聯網公司會把更多的資源投入移動互聯網,同時更多的創業者在進入,同質化競爭愈加激烈,把別人的成功案例拿來改改已經不夠了。

第三,渠道整合。移動互聯網的渠道比較單一,主要依賴應用商店,渠道的增長沒有用戶和產品增長的速度快,這意味著創業者獲取流量的成本在增加,我相信接下來會有少數品牌渠道的出現,而流量和渠道的運營也會更精細化,而非之前的一次性下載。

第四,貨幣化的完善。虛擬貨幣的模式在遊戲行業已經基本成熟,讓我們欣慰的是,隨著多個千萬級移動應用的出現,非遊戲貨幣化模式發展得比想像中要快,一些國際品牌已經願意投放移動廣告了。

第五,數據化創業。之前不管我們創新的點子從哪裡來,基本都是精英創業的過程,剛開始做小規模運營,然後再在過程中分析用戶需求。但在大數據時代,創業者可以通過已有的公開數據挖掘用戶需求,找到創業方向。

哪些領域適合創業?

雖然已經有品牌廣告主願意投放移動廣告,移動廣告的發展沒有我們原本預測的那麼悲觀,但現在依舊不適合靠廣告盈利的移動互聯網創業。靠廣告賺錢的產品需要有巨大的用戶量,而如果有那麼大的用戶量,也就不用擔心拿不到投資了。

現在看起來,做大的社交平台的創業機會其實比較少,因為已經有幾個大平台存在了。但是小公司可以依賴這些平台快速獲取用戶,比如我們投資的啪啪,大家應該把大平台看做獲取市場和用戶的渠道。另一方面,在一些窄眾的垂直領域也許會有社交平台的創業機會存在。

今年,我們有可能會看到O2O領域的突破。這種突破可能發生在旅遊等特別有增值機會的行業,或者是另一些移動互聯網能夠改變的傳統領域,比如打車、訂餐甚至是推銷,這些領域不用太擔心巨頭的介入。如果誰有這些領域的專長或用戶源,是非常值得探索的。

企業級應用也是很重要的,在美國上市公司中,開發企業級應用的比開發消費級應用的要多。今天正在發展的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會不會帶來一些機會,打破以前國內企業不願意、不喜歡付費的局面?我很確定,在5~7年以後,中國會有非常多的企業級應用創業者。

創業者的放棄,投資人的放權

雖然我們都知道100個創業者中可能只有1個成功,但所有的創業者都會認為自己在那1%裡面。不過創業一段時間以後,他們會發現理想和現實的落差。造成這種落差,一方面是由於自己過於樂觀和自信,另一方面則來自於對行業思考的不成熟。行業轉變得太快,於是聰明人就會有很多新點子,這些點子要不要放棄?這種心態其實會帶來很多挑戰。

過去一年我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幫助創業者砍項目,勇於放棄其實是他們必須具備的能力。對於創業者來說,一定要抱有平和的心態,要善於調整,堅持和維持不是一個概念,當他們發現方向不對的時候,就要堅決做調整。當達不到指標時,他們需要冷靜的評估,嚴格地問自己為什麼沒達到指標,同時要對自己的執行力提出非常嚴格的要求。

在選擇投資人方面,創業者首先應該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欠缺什麼。過多創業者認為自己只需要錢,其他的都是附加價值,但是他拿到錢之後,往往會發現當自己走錯路時,沒有人來幫他糾正。所以錢不是唯一的需求,也不是最重要的需求。假如他認為自己的管理經驗不足,那麼就應該去尋找人脈很強的投資者來幫忙完善團隊。

另一方面,投資人跟創業者一樣,也必須在執著和放棄之間尋找平衡點。往往懂得很多的VC會強勢地告訴創業者該如何去做,我認為好的投資者是那些既能提供增值服務又懂得放權的,雙方彼此尊重,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跨屏領域有機會也有陷阱

從智能手機到平板電腦,移動互聯網已經崛起。大家都在猜想,下一個浪潮會不會發生在電視領域?跨屏會產生多大機會?我們有非常多的理由樂觀,也有不少的理由悲觀。

樂觀的理由很簡單。PC多了,互聯網崛起,智能手機多了,移動平台誕生,而現在大屏電視也多了起來,智能或超級電視領域的機會一定是巨大的。跟手機和PC一樣,電視也能聯網了,此外,電視屏幕還有自己的特性,它有非常標準的視頻體驗,能讓你觀看任何的電影和電視劇,它還是一個適合多人參與的家庭娛樂環境,這些都是很好的發展方向。

悲觀的原因是我們可能面臨著很多陷阱。如果PC互聯網公司來做,可能過多想著做一個工具;如果移動互聯網公司來做,可能會過多套用移動端的開發經驗;而如果是電視機生產廠商來做,他們可能又會陷入遙控器控制一切的思路中去。電視跟手機有著巨大差別,它是家庭的、多人的、輕互動的娛樂設備。同時還有另外一些挑戰需要解決,比如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怎麼看電視了,怎麼讓他們重新坐到電視屏幕前,比如如何解決製造成本外的內容成本問題,最後還有政策監管方面的問題。

但無論如何,我們對這個領域是非常看好的。我個人的看法是,蘋果用iPhone重寫了手機行業,我相信它還會用Apple TV重寫電視行業。Apple TV也許會有讓人一驚的完美體驗,一旦它流行起來,其他公司就能迅速跟進。一個行業巨頭的動作會印染一個產業

C2C(Copy To China)模式已經死亡,中國的互聯網年輕人應該用怎樣的方式更好地創業?從微信、微博、YY上,我們可以學到幾個精神:第一,創新是必要的,但不必每個地方都創新,可以從別的地方獲取靈感,然後結合起來;第二,一定要把用戶需求放在第一位,技術要找的不是解決方案,而是用戶的「痛處」;第三,利用數據挖掘需求,而不僅僅是拍腦袋。這是產品經理們最需要理解的3種方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278

六問社交趨勢:李開復對話Youtube創始人陳士駿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4/2640915.html

2012年注定是黃金歷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全年上漲110.13美元或7.04%。這也意味著,黃金連漲12年,成為商品期貨的最長升勢。

在不少投資者看來,黃金還要再漲十年,須把握住機會,利用黃金的高槓桿將手中的錢輕鬆翻幾倍。許多不法之徒正是利用這種投資心態,通過開設非法黃金交易黑平台等方式,將投資者的血汗錢一吸而光,隨即逃之夭夭。

蒸發掉的血汗錢

康女士今年1月就遭遇了此種騙局。「幾天的時間,10萬塊錢就沒了,電話也打不通,人也找不到,我是不是被騙了?」

40歲的康女士2012年底初到北京,人生地不熟,加上家裡親人去世遭遇變故,她急於通過投資來改善自己的生活。這時,她連續接到一家來自上海、自稱是佑榮貴金屬內地分公司的電話,希望她能到其公司開戶炒黃金外盤(倫敦金)。多次電話誘導之下,2012年12月26日,在該公司一位自稱是黃金專家朱信的勸說下,從無投資經驗的康女士在網上開了戶,往賬戶裡存了3萬元。

朱信向康女士介紹,佑榮貴金屬公司是香港的公司,是香港金銀業貿易場的會員單位。「黃金是最穩妥的投資,設置止損即便虧損不過是幾百元而已。而且他親自操作,可以穩賺不賠。」

「開戶的當天晚上,朱信就幫我掙了5000元。第二天,又變成了一萬元。」如此,嘗到甜頭的康女士更加信賴朱信。這時,朱信打電話給她說,公司年底整頓,他帶的客戶賬戶至少得有10萬元資金。康女士得趕緊湊齊十萬元,否則就不能幫她操作賬戶了。

「他要我放心,正好趕上星期五(1月4日)非行情時間,等到我星期一(1月7日),最遲不過星期二(1月8日)就可以把錢取出,而且還不會影響我後期賬戶操作。我想既然開戶,他又那麼有把握,所以就湊了10萬元放進去(賬戶)了,由他們來操作。包括我的本金8.3萬元和他們幫我操作的收益1.7萬元。」康女士說:「我連生活費都放進去了。」

然而,出乎康女士意料的是,從1月4日開始的卻是格外漫長的等待。「1月7日,我打不開賬戶,聯繫業務員及朱信的助理,都說朱老師出差了,我的賬戶和別的投資者的賬戶綁定在一起看不到信息,要等朱老師回來。一週以後,我終於聯繫上了朱信,但發現我的賬戶只剩下397美元了。朱信解釋說,他不在公司期間,他們的學徒操作賬戶導致了我的虧損。為了彌補我的損失,如果我再入金(打錢)進去,可以提供給我20%的補償金,比如我打進去10萬塊錢,賬戶裡就是12萬元。」康女士說:「我拒絕了。更氣人的是,問題還沒有解決,當天晚上僅剩的397美元又被炒沒了。」

康女士所不知道的是,內地正規渠道炒黃金採取的是第三方託管方式,客戶資金實質上存在客戶名下的銀行賬戶中,而地下炒金黑平台表面上幫客戶把錢匯到了其在香港的交易賬戶,給客戶造成一種錢還在其名下的假象,實際上已受經紀公司的控制,是地下炒金公司的個人賬戶,流進了個人的口袋。客戶賬戶上顯示的資金,說白了只是一組「數字」而已。

典型的黃金外盤交易騙局

在此之後,康女士再也沒能聯繫到這個所謂的黃金專家朱信。事後,她才瞭解到,有著類似遭遇的人很多,損失都在10多萬元。他們都想找朱信和佑榮貴金屬討個說法,但以前聯繫的辦公電話和手機都處於停機狀態,辦公地點也已由上海浦東搬至上海金山區的某寫字樓內。

本報記者也多次聯繫朱信,但通過公開信息找到的手機及座機號均已停機。截至本報發稿前亦未能聯繫上佑榮貴金屬。

記者在香港金銀業貿易場的網站上發現,佑榮貴金屬的確屬於其會員單位,但交易資質屬於B類,即其只能交易99金、港元公斤條,並沒有交易倫敦金的資質。

漢路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曾智紅表示,康女士這種遭遇並不鮮見,而且這種行騙手段已經有多年歷史。他們自稱是佑榮貴金屬在內地的分支機構,可能只是借佑榮貴金屬的一個名頭,屬於「三無」公司。

另據記者瞭解,這些地下炒金公司的藏身之地,最典型的是分佈在各寫字樓裡。之所以選擇這些場所,一是因為租用寫字樓的成本相對比較低廉,二是考慮公司「蒸發」時撤離更為方便。

實際上,這些公司基本都是「皮包公司」,一般來說,公司老闆以及從業多年所謂有經驗的工作人員,用的都是假名,很多老闆用的都是假身份證。如果出現問題,對他們來說大不了換個地點更換個公司名稱再做罷了。

地下炒金公司的銷售方式,以網絡營銷和電話營銷為主。公司對招聘的大量剛畢業的大學生並沒有什麼專業培訓,根本不對他們進行職業規劃,不考慮其未來以及應有的權利,只知道盤剝他們的剩餘價值,對他們進行錯誤引導,不擇手段地把他們當做賺錢的工具使用。

至於如何牟利,一位多年從事期貨交易的人士表示,行情軟件和下單軟件是期貨投資者最依賴的兩大「法寶」,因此一些非法的地下炒金公司往往會在這兩個重要的工具上做文章。

一家接觸過地下炒金公司的人士向記者透露,90%的地下炒金公司做的是「黑平台」,以做香港平台和國外平台為主。以香港炒金平台為例,大多打的是香港金銀業貿易場的旗號,低價租個服務器就可以拉客戶「交易」了。

某銀行黃金業務部人士表示,這些地下炒金公司有很多貓膩,甚至與客戶做對手盤,客戶做多他做空,客戶做空他做多,穩賺不賠;還有的一遇到行情不好,就拿著客戶的保證金跑路了。

曾智紅說,境外炒金都是非法的,因此投資者炒黃金外盤存在著極大的風險。一般而言,公安機關會以非法經營罪或者詐騙罪懲處。如果是正規公司在內地的分支機構,會處以非法經營罪;如果根本就是三無公司,則以詐騙罪處罰。康女士表示,已到北京某派出所報案,但由於證據不足,尚未立案。

天一金行高級研究員肖磊建議,投資者在進行黃金投資時應選擇受法律保護、有明確政策規範的合法投資渠道,以避免不必要的投資損失。目前我國比較安全的黃金投資渠道有四:一是商業銀行或黃金公司提供的實物黃金業務;二是商業銀行提供的紙黃金業務;三是上海期貨交易所提供的黃金期貨買賣業務;四是上海黃金交易所的T+D延期交收業務。其中,黃金期貨在國內指的是上海期貨交易所提供的黃金期貨買賣合約,而由其他法人主體提供的所謂黃金期貨交易都不受國家法律保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09

李開復稱霸微博 粉絲四千萬全球第一


2013-06-03  TCW  
 

 

有一個人,一天二十四小時,有六小時對著四千萬人演講,每半小時就換一個主題,並且,全年無休。古今中外,有哪個演說家可以做到?

他是李開復。過去,人們認識他,是因為他的顯赫經歷:蘋果最年輕副總裁、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Google全球副總裁暨大中華區總裁;二○○九年離開Google後,與郭台銘一起成立全新創業平台-創新工場。現在,他更多了一個身分:全球各類網路社群中,粉絲最多的「手指演說家」。

只要他在網路上鍵入文字,若用中文,有四千萬個「聽眾」在新浪微博上關注;若用英文,有一千萬個歐美人士在推特(Twitter)上追蹤;即使用來找工作的平台LinkedIn,他也把它變成講台,對著十一萬個「好友」發聲。

《時代》(Time)雜誌票選他為二○一三年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與三星電子執行長權五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韓國總統朴槿惠等科技、政治界領袖同列。過去他的顯赫資歷,都未讓他名列百大,如今卻因網路世界的影響力而進榜。

「很多人玩微博只是當成休閒,我是把它當成『事業』在經營、幾乎是百分之百的心力在經營,」五月,在美國紐約接受《時代》雜誌頒獎後的隔天,李開復接受本刊專訪,強調:「未來世界一定是虛擬圖譜與現實世界重疊整合,提早經營非常重要!」

二○○九年,有個冒牌者在推特上以「@kaifulee」建立帳號,宣稱自己是Google大中華區總裁,並學李開復的口吻,頻繁發布有關Google中國的訊息。在那個社群工具尚未爆發的時代,竟然吸引一萬多名追蹤者,當時的《路透》甚至引用這個山寨版李開復的推特發言,做為其報導的消息來源。

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社群網站的驚人力量。他收回帳號,表明正身,開始在推特上用中、英文發布訊息,短短一個月追蹤者達幾十萬。半年後,他從Google離職,謠言四起,他在推特上宣布下一個計畫「要做一個青年創業平台」,直接粉碎所有謠言。

意識到這個平台的神奇威力,他更加用心研究。當效法推特的中國網站新浪微博開通後,他成了第一批用戶。

新浪微博的設計與推特類似,可以撰寫內容、轉發貼文,可以關注別人,也可吸引粉絲關注,發文限一百四十字內。比起臉書(Facebook)建立在雙向互動的實體世界交友圈,新浪微博的單向傳播能力更強大。

他認為,新浪微博看似隨興、簡單,幾秒鐘內就可搞定,但這是一般人的做法,如果要讓粉絲緊緊黏住不放,貼文的內容、品質與發送的時間、速度至關重要。

以內容來說,最重要的是抓住聽眾有興趣的話題,不能只寫自己想寫的東西。為此,他領導旗下創新工場的團隊,運用演算法,開發出一個新浪微博管理工具「脈搏網」,每天晚上十點半睡覺後,自動幫他過濾、篩選出兩百條引發最多討論與關注的訊息。隔天早上六點,他閱讀、消化過後,再挑選出十條「精華中的精華」,做為當天轉發、創作的靈感來源。

發文首句要勁爆,結尾最好用問句

雖然只是短文,但撰寫技巧非常重要,開頭第一句不妨來點「勁爆」、「煽情」,抓住「聽眾」的眼球,最後一句要丟出有力的結尾,強化整篇貼文的力道。如果希望獲得回應,最好用問句結尾。

例如,有天他在台灣逛街,隨手寫下「台北今天二十二度,我走到誠品書店買了二十二本書,然後到附近花二十二元吃一碗刨冰。北京的朋友,羨慕嗎?」一則平淡無奇的生活雜文因為「二十二」增添巧思,還把台北的優質生活介紹給中國的千萬粉絲,最後用問句引發熱烈回應。

至於靈感來源,平常就要做準備。他的電腦有個文件夾,專門蒐集各類型的文章、網頁、圖片,一想到有趣的梗,就隨手寫下來存入,等待最佳時間發出,讓題材豐富多元。

他認為,一個盡責的微博主最好天天發信,避免粉絲忘記你,但若一天內太頻繁發送,在頁面上造成「洗版」,引起大家的厭煩,且貼文數量太多,品質也會下降。

除了內容,時間也很重要,「你得在乎聽眾的時間。」他提醒。

半小時輪播間隔,貼文曝光度最高

他歸納,一般人上網時間集中在早上九點到十一點、下午三點到五點及晚上九點到十一點,要讓自己的貼文擁有最高曝光度,就要掌握這三個黃金時段。太早或太晚,都會讓你的貼文淹沒在茫茫的訊息大海中。

但,又不是一天到晚閒閒沒事,怎麼可能配合黃金時段發文?

他再次利用科技解決問題,用搜尋工具自動過濾精華文章,還可以定時發文。

他每天在早上六到七點及晚上八到九點兩個時段,再搭配其他零碎時間,閱讀、撰寫約十五則訊息,交由工具自動在黃金時段內,依照時效性強弱,每半小時發一則,不僅讓每則貼文達到最高曝光度,半小時的輪播間隔,也不會讓聽眾有被「洗版」的反感。

至於週末或例假日,一般人上網時間不若平常,他會降低微博發送頻率,並挑選輕鬆有趣的主題,有些貼文甚至用括號寫上「挖鼻屎」、「偷笑」、「驚」等動作表情文字,展現親和力。

用心撰寫,加上科學化經營,不只讓他成為超級人氣王,還讓他意外與兩大偶像搭上線。

李開復透露,他們全家都是林志炫的歌迷。當大陸歌唱節目「我是歌手」紅透半邊天時,他與其他粉絲一樣,欣賞林志炫的歌唱技巧,關注著他的動態。林志炫一首猶如單人交響樂團的︽煙花易冷︾唱畢,最後卻未得冠軍,李開復扼腕之餘,在微博上發現一篇分析林志炫歌唱技巧的文章。

李開復認為他分析鞭辟入裡,轉發在自己的微博上,並加註自身感想,一天內引發三萬五千次瘋狂轉貼,甚至有人貼到林志炫的微博上,林志炫注意到了。

於是,現實生活中處於兩條平行線的人,產生了交集,雙方互發私訊,變成雲端上的朋友。另一位台灣電視圈名主持人陳文茜,同樣因為與他在微博上互相關注,兩人成為隔岸好友。

「現在我在真實世界上的朋友,有三分之二是透過微博認識的,」李開復說。甚至,他尋找具潛力的投資對象、挖掘優秀人才,都能在微博上完成。

我問李開復:「像你站在這麼高的位置上,要認識誰還不容易,請秘書撥個電話就行了吧?」他回答:「那是有特定目的時的做法,在微博,大家展現最真誠的自己,那樣的互動意義完全不同。」

他證明了,即使大人物也能透過社群工具,讓影響力倍數成長,並認識現實生活中,原本沒有交集的新朋友。

【延伸閱讀】李開復24小時貼文管理術??抓準3大黃金時段,做手指演說

22:00–05:00關注:微博工具自動抓取熱門貼文做為隔天閱讀、創作素材

20:00–21:00閱讀:搜尋工具整理的當日關鍵詞與話題篩選:挑選輕鬆有趣的主題做為晚間貼文素材

05:30-06:00 起床、上網

06:00–07:00閱讀:最有價值的200條訊息轉發:須評論、轉發的貼文共約10則,選在1、2黃金時段發送

12:00–13:00觀察:檢視文章回應,適時調整原訂文字,做為時段2的貼文

黃金3時段09:00–11:00、15:00–17:00、21:00–23:001.根據時效性,每時段各約發4到5則2.善用工具,每半小時自動發送1則

整理:林俊劭

【延伸閱讀】每日貼文,轉發占最大宗

私信投稿 5%時效性原創(如時事新聞評論、微博熱議等)10% 員工推薦建議(如科技投資好文)15% 非時效原創(如閱讀感言、名言佳句)20% 別人貼文轉發(加註個人評論與感想)50%

整理:林俊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933

李開復:為什麼我不看好此次微軟重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173.html

轉載如下:

微軟宣佈了期待已久的重組。微軟重組有幾個重點:

1.中心化大公司組織結構。鮑爾默強調這是個「一個微軟」的策略,以大公司戰略為核心。也就是說微軟將從一個「業務型組織」調整到「職能型組織」。過去每個業務群像是一個子公司,擁有相當大的自主權,每個高管負責多產品,但是只專注下列的職能之一:工程、市場、商務或銷售。微軟希望經過此改變能一致劃技術平台和用戶體驗。

2.強調消費者,強調硬件。近年微軟在消費者方面節節敗退,而在企業級別軟件卻做的不錯。這次重組可謂背水一戰,加碼消費者。另外,微軟暗示了也會參加和主導更多硬件。

3.鮑爾默的角色更加重要。從部門收回權力,讓更多決策要到鮑爾默層面才能決定。這次改組是鮑爾默「最後一次機會」,他將背水一戰。

4.順便處理高層陞遷。大公司往往會用改組來給部分人更大的權利,消減一些其他人的職權,讓他們知難而退。這次Craig Mundie,KurtDelbene和Rick Rashid失權,更早StevenSniofsky和Don Mattrick離職,可能也都是看到了對他們來說,未來不更美好。

我對這次重組並不看好,因為有下列幾個比較大的問題:

1. 改組影響執行速度。移動互聯網時代速度最重要,這樣的一個重組可能會導致協調成本更高,決策更慢。比如說Skype是很重要的資產,但是它進入微軟後面市 場份額開始下滑,而這次重組可能對這類「需要快」的產品帶來巨大的打擊、在越來越多公司用「輕公司、創業」模式來尋找更快的時候,微軟不與時俱進,卻改組 成了「重公司、整合式決策」。

2.賭注太大,不夠務實。微軟的強項是企業級軟件,而在消費者領域,微軟被在蘋果、谷歌、Facebook打的滿地找牙。因此,我個人認為微軟不妨接受消費者業務未來不可避免慢慢地衰落。希望企業級的成長能彌補,因為企業級對IBM、Oracle、SAP的 戰役還是可能贏的,也有巨大的價值。但是,這次改組我們看到是微軟對消費者領域依然充滿信心,增加投入。雖然消費者技術確實帶來企業級的革命,但是感覺這 是bet the company move是一個打不贏的戰役。而且,整合一整個公司可能帶來比較大的成本,而有些整合可能並沒有雙贏,而且還可能帶來包袱。

3. 「一致化」不是用戶的需求。鮑爾默提出:新組織架構要「為 PC、平板電腦、手機和 Xbox 提供一致的用戶界面」。如果過去 10 年我們學到了什麼,就是這些設備需要根據場景開發合適的界面,不是不可以一致化,但是把一致化當作主要目標,就是把微軟作為中心,而不是把用戶需求作為中 心。最經典的歷史案例就是 Windows Mobile 早期最大的問題就是公司要求和 Windows 整合,結果整個體驗像 Windows 卻很難運用功能,也不是用戶需要的。另外,微軟希望消費者購買「全套微軟」設備,這也是個困難而不務實的目標。

4. 大公司架構反微軟基因。微軟的管理基因是「牛仔」,最成功的產品線和領導者是最獨立不聽話不協作的。最好的例子就是打造 Xbox 的 J Allard,和曾經成功管理 Office 多年、並曾經拯救 Windows 的 Steven Sinofsky。微軟很多中高層奮鬥的目標就是成為下一個「領頭牛仔」,能做到一個業務群的 CEO。而這次的重組不但不符合牛仔基因,還限制了中高層的夢想(因為最高能達到的級別只是「工程集團負責人」,而不是「業務群 CEO」)。估計會有更多中高層領導流失。如果這個改組要成功,微軟需要一個新的文化,給優質員工不同的期望值和激勵機制,而這是很難很難的。

5. 職能型公司如何問責?一個接近千億美元業務,近十萬人的公司,實在不適合職能型的組織架構。一個組織架構的可持續性,很大程度要看是否能達到問責 (accountability),而最簡單有效的制度就是劃分成產品線,讓每個業務群的負責人有自己的季度盈虧目標。這次改組的職能型架構,把所有盈虧 目標都放在鮑爾默身上,向他匯報的人卻只有工程、市場、商務等目標,感覺很難運營,很難管理,很難衡量,很難持續。

6. 鮑爾默是否勝任。鮑爾默本身是一個卓越的單業務管理者和一個超級銷售專家。但是他在 CEO 層面表現欠佳,在戰略、協調上一直表現不佳。這次把更多協調的工作和大量的多產品線的決策壓在他一人的肩膀上,令人很難樂觀。

7. 高層失血嚴重。我一直認為Steven Sinofsky是CEO的最好人選,他雖然強勢凶悍,但是他在每個職位上都能夠放權,也能達到他人達不到的執行效率。他在一年前離職,可能就是鮑爾默無 法給他一個更高的接班人職位(今天的改組,也看到了沒有二號人物的角色)。除了Sinofsky之外,另外四位離職者也都是微軟的將才,他們的離職,和下 面中高層必然的離職,會讓微軟嚴重失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822

網秦,周鴻禕 李開復 包凡三位大佬教你如何「反獵殺」!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5168.html

今天,又一隻可憐的中概股遭遇了渾水的突襲,於2011年5月5日登陸美國紐交所網秦,被渾水發佈最新報告指為「欺詐!強烈賣出!現金餘額虛假!」。

渾水在週四發佈的報告中指出:「我們認為網秦什麼都沒有。在網秦所聲稱的2012年中國安全產品營收中,至少有72%是虛構的。」在這份長達81頁的報告中,渾水還指稱網秦嚴重誇大了該公司在中國市場上的佔有率,稱其所佔份額僅為1.5%,而不是網秦自己報稱的55%;付費用戶人數僅為不到25萬人,而並非網秦自己宣稱的600萬人。

渾水還指稱,該機構認為網秦的一種殺毒軟件程序實際上是「後門程序」。報告稱:「網秦的未來跟過去一樣黯淡。網秦無法通過根本就不存在的用戶實現商業化。」

渾水發佈最新報告,將網秦 評級為「強烈賣出」,稱其中市場份額、產品安全、負債表、收購業務等都存在作假或者捏造行為。渾水稱其目標股價低於每股一美元 。

目前看來,網秦的慘劇才剛剛拉開序幕,目前網秦股價已經暴跌了47%,每股股價直接暴跌至12.09美元。究竟網秦會像東方紙業、綠諾科技一樣最終挺住,還是能像360和新東方一樣逃出生天?針對這種屢屢上演的「獵殺遊戲」,i黑馬甚至覺得負責中概股IPO的投行們可以在他們上市時,給他們做做「反獵殺」練習。

至於如何反獵殺,《創業家》雜誌曾經做過一期封面,直接採訪了有反獵殺經驗的周鴻禕和李開復等大佬,他們用親身經歷告訴中概股們該如何反獵殺,這或許對網秦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也是未來上市中概股的「前事之師」。

李開復口述:

我一直在等待有一天能說點什麼、做點什麼。

去年,分眾、展訊、新東方等多家公司遭遇做空,我不能說這些公司沒有犯任何的小錯,但絕對沒有做空公司說的那麼嚴重。早些年,確實有一批很明顯的中國做假公司,做了假就該被打,打它們等於幫社會盡責。做空公司賺錢也無可厚非,但現在開始打這些沒有犯錯誤的,或者犯了點小錯誤的,用誇大、造假、虛構的方式,這就過分了,從一個打假者,變成了作假者。

新東方這件事,做空者把做空報告與美國證監會的調查結合在一起,這肯定是一個組合拳,俞敏洪不能在調查期間出來辯解,這就無恥了。但我愛莫能助,因為我講不清楚新東方的業務。後來看到Citron(香櫞)出了針對搜狐和奇虎的報告,講的是搜索,這個我懂。看完報告我覺得它完全是胡扯。

我沒立馬寫文章,而是在思考。我發現,對於做空報告,一種人覺得「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另一種人認為做空公司說跌就跌,跟著賺錢就好,於是支持外國人來打中國的公司。這讓我意識到如果只糾纏於質疑個別細節,而不是去公開辯論,就不會產生效果。尤其是如果想讓美國股民注意到這件事,就要找到做空者犯得比較大的錯誤,用嚴重的詞來引起注意。

我決定寫這篇反駁文章。文章是用英文寫的,邏輯也是美式的。美國人習慣用數據說話,錯在哪裡,怎麼證明,對的應該是什麼……寫完之後,我把它發在了雪球財經上,Citron在那裡有賬號。之後我在twitter、微博上轉發了這篇文章,同時發給了6位投行分析師,美國幾個媒體也跟著轉載,這足以讓Citron看到。後來,網友自發成立citronfraud.com網站,多家遊戲公司主動出來反駁Citron……

我並不想打口水戰,所以把之前的各種質疑整理成「十問香櫞」。從目前情況來看,至少在搜索及拼音業務這一點上,Citron承認了它對被調查公司的基本產品不瞭解。這就像一個人對百事公司說你們的百度產品做得很好,這代表了這個公司不專業。我想,我們的目的已經達到。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希望後面的9個問題,Citron也會逐漸承認。

做這件事情,我也遭到一些人的質疑。有人覺得我可能買了奇虎股票或是周鴻禕的朋友,Citron也質疑奇虎與創新工場有重大的利益關聯。都不是。如果說這件事情裡,我有什麼利益的話,那就是這些所謂的打假公司,損害了中國公司的名譽。它們把VIE(可變利益實體)結構及中國公司的可信度,打得越來越低,使市場失去信心。這間接影響未來所有可能赴美上市的公司。我們投資的這些公司再過三五年也可能到國外上市。到時候如果中國公司都被打臭了,VIE結構不行了,我們最終也將受害。

國內60多位投資者、創業者和我一起簽署了一封公開信,質疑Citron。9月12日,Citron發函說要起訴我們。這是件很可笑的事。起訴就起訴唄,我們又不是沒見過別人做可笑的起訴。

說起訴訟,我希望中國的企業有一個認知,當你被錯誤的信息冤枉時,要站出來,不要打不還手。既然去美國上市,就要瞭解美國的情況,注重和投資者的交流,在遇到困難時學會危機公關,懂得運用社交媒體平台,以及在合適的時候用法律維權。這些都要學,都要交學費。如果認為公司、產品、客戶都在中國,美國只是融資渠道,錢融完了就不管美國的事了,就不要去美國上市。

我和一些公司的創始人聊過,他們以前沒有足夠的認知和勇氣去打硬仗。有些認為自己英文不好、不懂美國文化、很難打贏,有些則認為事情已經過去,不想再追究,相對持比較悲觀的態度。打官司不一定每次都會贏,但打十次贏三次的話,就達到了效果,讓做空公司知道以後不能胡說八道。打假機構是不能作假的,一次被法院認定作假,名聲就毀了。那它們就會警惕,無論它們以後不再打假,或是守規矩地打假,這兩個結果都是贏的,所以有敗訴也沒關係。

反過來看,早些年中國造假公司被渾水、Citron打,現在已經很少再有通過逆向收購造假上市的了。同樣,做空公司報告亂寫,我們也來打你,這樣以後就少有亂寫報告的公司。在一個樂觀者眼中,這是一個很好的結果。

最近渾水公司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中國已不再是渾水優先考慮的對象。我不能假設渾水的舉措跟我們做的事情有關,但至少做空公司已經認識到中國公司不是可以亂欺負的,報告不嚴謹是要付出代價的。只要大家都更守規矩地做事,這個事就告一段落了。

周鴻禕口述:

我對做空這事非常能理解。

這幾年,中國有一批到美國買殼上市的公司,不客氣地講,這裡面騙子比例相當高,一些造假方法超過美國人的想像。拿出那種玩兒A股的精神,第一年贏利,第二年虧損,第三年就ST。路演的時候給人吹得都挺好,一到交季報的時候就老做不到。

再加上中國互聯網行業又存在VIE(可變利益實體)結構,國家本來應該給個明確的說法,又含糊其辭。熟悉中國國情的人都知道,VIE這事兒已經是板上釘釘的既成事實了,國家也不可能採取什麼行動。但是,美國人認為你沒有個法律規定,就永遠覺得心裡沒底。

在這些背景下,美國對中國上市企業的不信任逐漸形成主流。Citron(香櫞),特別是渾水,是一家比較出色的公司,早期發現了不少中概股壞公司。當時對這些做空機構我內心是比較尊重的,做空作為一種機制,確實能有效發現一些壞公司。這些公司被揪出來,相當於消除害群之馬。

我一直都是當笑話在看,認為這種事兒跟我們沒關係。平心而論,中國互聯網公司作假的,確實非常少。為什麼呢?這些公司都是拿VC的錢長大的,VC投你的時候就對你查了個底兒掉,而且一般來說,國外的公司投我們都有要求,從你很小的時候,每年都是「四大」來審計。在這個行業裡作假太難了,特別是我們,又屬於有很多敵人的公司,你沒有毛病還得給你侃出點兒毛病。

所以,Citron第一次做空360時,我們覺得很驚訝。

Citron是在美國股市開市前發的報告,差不多是這邊晚上9點,報告到我們手裡已經10點多了。這種事兒不管你多麼生氣、睡不著覺,都一定要快速回應。我們半夜趕回公司,把網址站的、瀏覽器的、IR、財務、法務、公關等相應一堆主管都叫了過來。

看了Citron的指責後,心裡就比較輕鬆了。很多問題我們覺得很幼稚,他對我們的模式一點都不懂。那我就解釋。360這個模式確實難以理解,上市前在美國路演的時候,我一對一地給基金講就講了一百多次。路演的結果還是不錯的,也說服很多人,但是我發現,上市後每次我們舉辦投資人會,我都要再次解釋。

中國公司到美國去上市,通常都要在美國找一個大哥,比如說是中國的亞馬遜、Google,美國人容易理解。但360誰都不是。我看了很多美國人寫的報告,他們對中國的理解非常膚淺,就是用一些概念、名詞來做解釋,不瞭解中國的情況及中國用戶的習慣,不能感同身受,只能想辦法把中國公司套到美國人能理解的模式上。

我經常講,做產品的人要從用戶出發。我有個習慣,很多人在網上罵我的時候,他就是罵得再難聽,我一定要想他為什麼要罵我,要從他的角度想,我覺得我才能將心比心去改進。所以儘管第一次已經感覺到Citron來勢並不友好,我們還是善意地想,它對我們的模式確實一點兒都不懂。這時候你跟人吐口水肯定沒有意義,所以我們就非常禮貌地把他所有的問題做了個書面解答,而且把我們沒有講清楚的問題給大家講清楚。我認為,這正好是跟資本市場宣傳和溝通的機會。我們內部定的是這個調子。

報告是發給所有的投資人,在當天收市時。而且我們說,歡迎你到中國來,你可以質疑我們,但最好能面對面溝通。在中國,對於這種事,態度很重要,好像誰要敢大叫、誰聲音大誰就有理。美國不是這樣,大家都很理智,你要是反應太過激,越委屈、越憤怒,投資人越不信。美國文化跟我們不一樣,一定要理性地回答他,憑證據,有一說一。

第二天,我們組織了電話會,和做投資者關係的、買了我們股票的投資商逐條解釋。這是件很重要的事,因為這些人買了你的股票,他們不信Citron、不拋你的股票,你就沒問題。還有一個,就是要跟投行的分析師聯繫,一定要讓他們出來挺你,這點也很重要。

Citron第一篇報告對股價的影響不是特別大,當天跌了不到十個點,這和我們的快速回應有關。我認為我們解釋得足夠清楚了,它就不會再折騰了。

半個月後,Citron出了第二篇報告,害得我們又半夜睡不著覺。這次是圍繞著我們的收入說事兒,我有點兒生氣了,覺得這是有點兒故意找彆扭。比如我們網站生意做得很好,因為這兩年電商很瘋狂,大家拿了VC的錢就投到我這兒來了,但Citron非拿沒交錢的網站來說事兒。一個網站,裡面不可能所有鏈接都是交錢的,比如百度,但中國人都用百度,我能不放嗎?Citron就說,你看,據我們調查,百度是不付錢的。

但是,跟以後的幾次一樣,我們還是這個方法,又解釋一遍。我後來認為他們都是揣著明白裝糊塗,為了把你做空,就要找各種東西,已經不是在跟你講道理了,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要揣著明白裝糊塗,你說什麼我解釋什麼。我不攻擊你,這是我們一直堅持的一個態度。生氣沒意義,對方躲在暗處,每天可以寫一篇文章罵你,你一生氣不就正中他下懷嗎?儘管你知道,丫就是個壞人,可能是競爭對手派來黑你的,他也順手掙錢,但你還是要擺出一種姿態,平和、開放、透明。有些公司在面對做空時特別憤怒,憤怒會讓人亂了章法。

我曾經問過展訊。展訊被人做空過一次,他們當時就是快速反應,快速發出報告,保持透明,保持開放,這給了我們很大啟發。

去年年底,我們做了一個投資者開放日,主動邀請美國、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上百家投資基金來公司。跟當年路演時一樣,我又講了一遍我們公司的模式,然後請我們的VP(副總裁)跟總監們回答他們的問題。只要跟我們簽保密協議,別把我的東西透露出去。你覺得我是騙子是吧?你到公司來看,因為一個人說謊容易,你很多人就很難圓謊了。

所謂反獵殺,其實也反不到哪裡,我們都是比較和平地應對。你在明處別人在暗處,這時候遮遮掩掩沒有用,就是充分地把自己敞開,願意接受任何人的問題及來訪。

今年一月,在中概股普遍低迷的情況下,我們還做過一個5000萬美元的回購計劃。董事會授權CFO,一旦我們的股價跌到發行價之下,就開始回購。我們相信公司有價值,我們願意真金白銀地把股票買回來。

這個過程中,我一直覺得心裡很有底。第一,我畢竟是有經驗的創業者。這個公司從一開始就是我幫它融的資,至少有超過10家正規的VC,以美國的投資商為主,東岸西岸各種風格的都有,所以對我們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公司還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請了一個搜狐的財務負責人過來做我們的財務總監,很早就用「四大」做審計。2011年360上市,跟我們同時遞交申請材料的有很多中國互聯網公司,我們第一個沖上去了,很簡單,就因為我們審計材料做得無懈可擊。

我知道很多創業者都很草根,創辦企業的時候,啥都不注意,公司賬亂得一塌糊塗。如果你真的想做一個公司,歷史一定要干淨。賬目審計有問題,就像身體裡有病,是經不住外部的風的,只有內部強壯才能經得住這些風寒、流感。

第二,大家知道我的風格,就是瘋狂地搞用戶、搞流量,對產品非常在乎,像我這種人的聰明才智不太可能去用在作假上,否則早就被人揭得體無完膚了。我挑戰的都是巨頭公司,都是硬碰硬。一個沒有實力的公司,沒有流量、沒有用戶,別說挑戰騰訊,恐怕金山、瑞星都挑戰不了。

對付做空,最根本的,一是自己要干淨,不要有問題。二是你的業績。最後大家還是看業績,你光解釋得天花亂墜沒用。第二次被做空時,我們發佈了季報,業績好,股價就漲了。每次季報發佈後,我們兩個CFO都會在美國路演,加強與投資人的溝通。中國的很多創業者,公司在美國上市了,錢拿到了,就不去見美國人了,這是不對的。要不厭其煩地去見投資人。投資人面對各行各業,幾百幾千種股票,他就那麼多錢,要買誰、持有誰,他真的不知道。這就需要溝通。如果一個股票被投資人忽略,都是散戶在炒,股價當然很不穩定,就很容易被做空。如果都是一些長線投資者,看好你的未來,願意持有你,無論怎樣波動都是重倉持有,逢低就買進,你的股價就會非常堅實。要達到這種狀態,就要建立信用。信用的建立不僅要靠溝通,還要靠不斷的好的業績。我們現在上市快一年半了,堅持到兩年,就是八個季度,每個季度都能達到承諾,超出投資人的預期,這種信任就會建立起來。

我們都知道做空者有利益,但動機不重要。做空就是為了掙錢,掙錢天經地義。

以前,Citron、渾水打中了很多中概股壞公司,得手率相當高。但是,再往下可能就不那麼容易找到這種做假明顯的公司了。所以,我覺得就開始出現為了打假而打假的趨勢了。容易打的打完之後,他們選擇的標準,我認為就跟原來不一樣,是找股價還可以的公司,因為有很多公司已經在市場中都跌到發行價以下了。

我們是中概股中少數幾家股價在發行價之上的。Citron在亂找目標,可能有人給它遞黑材料,一拍即合。Citron的第一篇報告裡把我們的上市地紐交所寫成了納斯達克,這是個只有中國人才會犯的錯誤。所以我認為是我們的競爭對手利用Citron來搞我,但這個競爭對手可能也沒給它真實的材料,它可能被誤導了。這個過程中,還出現過一家名為德勤觀察(Deloitte-Watch.com)的網站,看名字第一感覺這是德勤旗下網站,其實和德勤毫無關係。這是典型的中國人的作假方式。它出現一次後就消失了,肯定是個馬甲。

到了後來,Citron真的是為了做空而做空了,雞蛋裡挑骨頭,但幾次都沒打到點兒上,所以對股價影響就不是特別大。而Citron的公信力幾乎就沒有了,因為它做不出新的東西來。前幾次,我還參與應對,後來幾次,都是CFO們在處理了。

Citron對我們真正有影響的那次,是把福布斯中文網站博客上的一篇文章,傳播成「《福布斯》中文版揭露了奇虎」。這個博客作者跟Citron,我不好說有沒有關係。看到那篇文章,我當然很生氣,但是我怎麼對他?我先是與《福布斯》中文版溝通,確認了不是《福布斯》的行為。之後,我們給《福布斯》英文版的老闆寫了投訴信,同時電郵聯繫了那個博客作者(一個老外),禮貌地邀請他來北京公司面對面溝通。後來他來到北京,我們跟他聊了兩個小時。我們還是說,不懷疑你的動機,你對我們有誤解那是我們的問題,我把你所有的質疑都給你解釋。我們也曾邀請Citron負責人來奇虎參觀,但是他不來。

最近一次,Citron在做空360的同時做多搜狐,引起了李開復的質疑。這跟渾水不一樣,渾水在堅持做空。我覺得你要堅持一條路走到黑大家也拿你無話可說,你掙錢歸掙錢,我們還尊重你做空這種行為。就像我挑戰巨頭,不管挑戰得對不對,我總是敢挑戰巨頭,大家就會認同你。Citron現在突然變成要推銷股票,過去的遮羞布就被撕掉了。

Citron總共對我們發了6次報告,我們都扛住了。其實你只要不買賣股票,股價對你來說不重要。但是被做空對我們有沒有實質性的傷害呢?還是有。三人成虎,他天天說你,你網上一搜,搜到的都是負面。同時,老讓Citron這種機構誤導,最後確實會把中國公司的名頭全給搞壞了,那麼風險投資就不會再投,創業者還怎麼創業啊?今天中國的創業者靠中國本土的銀行貸款,靠政府對中小企業扶持,可能嗎?還得靠VC。VC賭什麼?VC要賭你上市。很小的企業能在A股上市?可能還得走中國香港、走境外。

我覺得在這方面,政府應該出來做點兒工作。天天花很多錢播形象片,沒有意義,你以為美國人就那麼容易被洗腦?你只要出些不好的事情,對你形象損害就特別大。中國概念股在美國如果做得好,也代表了大家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如果中國概念股都紛紛退市,雖然是民營企業,對中國概念也是一個傷害。中國互聯網公司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就是VIE,我認為政府應該對現有的VIE結構給個鮮明的認可,哪怕以後你不允許了。

Citron每次提出問題時,德勤就會收到舉報信、匿名信,即使明知道是無稽之談,也要按程序對我們再進行審計。舉報者給德勤美國施加很大的壓力,最後德勤對我們的審計是前所未有的,每個客戶合同都要看。德勤增加很多工作量,我要多交審計費。每次審計,我們財務部的人都是天天連軸轉。此外,我們每次還要按照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規定,針對德勤提出的問題(大家都明知道是假問題)成立獨立調查小組,給德勤出一個調查報告,同時在SEC備案。

我們為此承擔了很多工作量,確實也經歷了很多考驗。去美國上市,不要光想著自己股價高,市值高,拿著美元,就要接受人家這套遊戲規則。SEC和德勤對你的審計和嚴查之外,這種做空公司對你的挑戰,也是必然要經過的。有的公司沒被做空,從某種角度講它可能都被遺忘了,股票沒人炒,沒有成交量。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考慮過要不要起訴。我們的股東也是兩派意見。實話說,起訴是件很難做的事情,為什麼呢?第一,我們問了SEC,它對這種做空公司是默許和支持的。它要保護這些做空者做空的權利,容忍小惡來避免大惡。第二,做空者都是此中高手,瞭解他們的朋友說,他們都會很注意自己的郵件往來,全是匿名,你很難追查到他們之間的關聯交易。我和江南春為此還一起到美國找律師分別聊,律師也說,做空者都提前做了很多準備,他們說話都一定是律師看過的,你找不著痕跡。我們就覺得,通過訴訟,可能效率特別低,而且在美國打官司也挺費錢的。

到目前為止,中國公司中只有希爾威礦業動用了法律武器,投入了很多精力、物力,我看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你如果覺得公司沒問題,就算被人誣陷了,潑了髒水,股價有短期的起伏,你耐心解釋、溝通,然後專心把業務做好,你的股價起來,就是對他們最大的懲罰。

就像最近這次,很多人受Citron的影響,做空我們,結果我們的股價從14塊起回到了20以上,把所有做空的人都懲罰了。這就是最好的結果。

包凡口述:

這麼多中國概念股被做空,我認為最大的背景是國際資本在做空中國。為什麼能做空中國?因為中國的經濟正面臨很大的挑戰,我們面臨的是結構性而非週期性的危機。如果沒有一個真正負面的東西,一點兒事實都沒有,光靠造謠是做不空的。做空者是這樣,實際你應該減10分,它嚇唬別人說要減50分,這跟做泡沫是一樣的,你不過就好了10分,它說好了50分。資本市場總是這樣在搖擺。

那麼,做空中國怎麼能賺到最多的錢呢?肯定是做空體量最大、流通性最好的公司,那就莫過於中國的金融股和恆生指數。但是,這兩個東西是大象,搬不動,做空的人與之相比不過是一隻小狼狗,咬不動大象。怎麼把大象搬倒呢?就要團結所有的力量,那麼就要別人相信你。只要所有的人開始恐慌了,你咬了第一口,別人就開始幫你咬了。

怎麼讓別人信你呢?你首先要找幾個經不起捏的軟杮子。在美國借殼上市的中國公司裡,爛公司的比例相當大,一打一個准,這就是Citron、渾水前些年做的事。市場慢慢會注意到,覺得它們說得挺有道理。然後再搞幾個大一點兒的,比如東南融通,的確有問題。接下來就搞新東方、分眾這樣的,最多有點兒小問題,但是很不幸,這時候,已經有很多人開始相信了。下一步就是金融股和恆生指數。恆指現在已經回到20000點了,往下打的空間是很大的。對做空者而言,現在被做空的這些中概股只是一些小菜,做空它們掙不了多少錢。

推動整個做空浪潮的,是國際上一批大的對沖基金。Citron、渾水只是它們前面的喇叭筒,因為對沖基金不能自己跳出來。最核心的是,很多被做空的公司,這些對沖基金都是它們曾經的股東,知道公司有瑕疵,現在做空再賺一把。國內總有人說什麼蒼蠅不叮無縫的蛋,都是扯淡,他們不知道這背後是一個很大的產業鏈在運作。也不要從道德的角度批評做空,人家就是為了賺錢。但你要知道,它是為了賺錢,此外沒有什麼崇高的目的。做空中國,用「陰謀」兩個字我覺得有點兒過了,但絕對是一盤很大的棋。他們的想法是,把銀行股、恆指一把打穿以後,最終中國政府會出手救市,他們再反手做多。

這就是個game。資本的遊戲。中國企業家有個誤區,覺得一個好的企業家不應該跟資本混在一起。你要麼就別上市,上了市就必須知道怎麼玩兒這個遊戲,不懂遊戲規則就要被人宰。這裡面沒有什麼正義與邪惡,我也不相信存在什麼對付中國的陰謀。只不過是中國人不懂,好欺負罷了。我1994年就去了摩根士丹利,在這個圈子裡成長起來,對這些太瞭解了。中國金融體制不改革,就產生不了一批金融精英,就沒有人幫你對付這些人。

被做空的公司一般都是估值過高,有擠壓的空間。做空者在你的公司裡往往都有內鬼,幫助蒐集你的資料。如果做空者覺得資料是有效的,就會決定做空你。一般他們會先把一些材料給渾水這樣的公司,讓他們寫分析報告,再把報告發給一些基金公司,鼓動更多的人建空倉。時機差不多的時候,他們就會讓研究公司正式發佈這個報告,同時他們在二級市場上集體砸盤。這一定會引起恐慌,屆時賣盤洶湧。股價跌到一定價格,接受股票質押的銀行等機構就會斬倉,股價於是更跌。跌到理想價位,做空者再進來補倉,把借來的股票還掉,一輪做空就結束了。

那麼,如何防止公司被做空?當你的股價被高估時,你就要意識到自己有被做空的危險。不要拿公司股票去做質押,尤其在股價高的時候。做空者需要借大量股票來砸盤。中國有很多企業家,公司上市以後,總覺得自己的股價被低估,不願意賣掉股份,喜歡質押股票借錢去做其他項目。這就給做空者製造了機會,他們很容易就能借到做空需要的股票。

一旦公司被做空,你要打的其實是公關仗,所以在美國那邊要有面向投資者的窗口或者媒體平台,能夠及時向投資者發佈正面的消息。當然,最牛的是找到所謂的「白武士」,一個大基金,來買你的股票,讓股價上漲。或者,乾脆退市,離開這個遊戲。退市會使股價跌不下去,做空者可能徒勞一場。應該有這樣的準備。

這樣才是正常的遊戲過程,你來我往。不要憤怒,也不要試圖改變遊戲規則。作為中國企業家,一定要懂這個。做企業的人來到資本市場,往往一副好像對資本很不屑的樣子,千萬不要這樣。

記者:劉建強、葉靜

渾水網秦報告要點:

——網秦就是一場重大的欺詐案。我們認為,這家公司什麼都沒有。在網秦所聲稱的2012年中國安全產品營收中,至少有72%是虛構的。到目前為止,網秦最大的客戶其實就是網秦自己。我們預計,網秦在中國市場上所佔據的份額僅為1.5%左右,而不是該公司自己聲稱的大約55%。我們還預計,網秦的中國付費用戶基礎僅為不到25萬人,而並非該公司所聲稱的600萬人。

——網秦向消費者出售的「網秦安全7.0」殺毒軟件並不安全,我們認為它就是一種後門程序,會令用戶的手機容易受到網絡攻擊。網秦在保護用戶私人數據的問題上所作出的嘗試很無力,因為數據是通過中國政府的防火牆上傳到網秦服務器的。用戶手機容易受到所謂「中間人攻擊」(MTIM)的攻擊,原因在於網秦並未遵循基本安全協議。渾水委託一流的安全軟件工程師對這種產品進行了分析。

——網秦的未來前景跟過去一樣黯淡。最近,網秦以廣告和遊戲為中心而開展了一些活動,但這只不過是其試圖改用一種不那麼明顯的欺詐方式。網秦無法通過根本就不存在的用戶實現商業化。

——網秦的併購交易很有可能是貪腐行為。

——網秦的現金餘額很有可能是虛假的。在網秦提交的2012年20-F文件中,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將其所有現金和定期存款都分類為「二級資產」(Level 2 assets)(對這些資產進行估值的難度略高),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這種情況。網秦所聲稱的來自於IPO (首次公開招股)交易的現金運動幾乎肯定不會發生,其原因在於中國當局實施了外匯 控制措施。因此我們認為,網秦的定期存款很可能是偽造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761

《創新工場取經》孕育七十多家新創公司 李開復也要仰仗她 中國創業教母陶寧:台灣人充滿創意,不輸矽谷

2014-01-20  TWM
 
 

 

四年培育七十幾家新創公司、創業者教父李開復的左右手、手握五億美元創投資金、現年四十六歲,她就是「中國創業教母」陶寧。她如何挑選投資對象?對台灣的網路創業者有何建議?

如果要創業,你應該聽聽她的意見!

撰文‧黃家慧

「創新工場」是以幫助年輕人創業為使命的中國投資機構,二○○九年創立至今,已成功培育七十幾家新創公司,包括安全寶、啪啪等在中國耳熟能詳的網路公司,其背後的靈魂人物,正是有「中國創業教母」之稱的陶寧。

四年前應創新工場創辦人李開復之邀擔任首席運營官,她看到的不僅是多個團隊從創新工場成功孵化,更看見一場風起雲湧的網路創業潮,正在中關村奔騰。一三年年底,陶寧接受《今周刊》專訪,分享在這四年所見證到的北京網路創業崛起,同時向台灣業者招手。

剛接掌創新工場時,陶寧一直思考:「為什麼美國矽谷有那麼多年輕又有高科技背景的人,願意放棄進入像IBM、Google這樣有明星光環的大企業工作,走出來自己創業,而中國卻沒有。」她發現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錢」!

備妥銀彈!

中國網創風起雲湧,資源唾手可得年輕人剛出社會,財富積累少,更別說開一家自己的公司。「但是在矽谷,那裡有大批的天使投資人捧著白花花的銀子給創業者,所以初始資金根本不是問題;而在台灣、中國,天使資金卻很少。」四年前的北京,天使基金並不流行,想要找人投資極不容易。「投資人一聽到投資這些初創公司,回收至少要等個八年,都說『天啊!我的上帝呀,這也太久了吧。』」陶寧描述四年前找投資人的窘境。而當時中國政府雖然設有所謂的「引導基金」,也只給中大型企業,小型的初創公司很難分一杯羹。

「直到三年前,政府開始將基金給初創公司,我們的第一筆人民幣基金,就是上海市政府和楊浦區給的!」不僅中國政府對投資初創公司的政策有了轉變,投資人對網路創業投資的態度也變得更開放。「一三年,中國就有二十二家網路公司在美國上市,又有不少家新創公司被收購,投資人看見好結果,就更樂意投資新創公司了!」陶寧指出另一項創業門檻——環境的友善度。網路創業者多半是IT技術出身,不懂法律、財務,偏偏這些卻是新創公司的必備知識。「在矽谷,有很多大型財務公司願意幫助這些小公司,或者入股,或者免費服務;四年前的中國,誰理你!」瞄準市場!

中國人口六十五倍於台灣,適合當第一戰場但今天的北京乃至於整個中國,有無數的孵化器(育成中心)在幫助這些創業家築夢。除了前文提到的「車庫咖啡」等提供創業環境,還有以大學或地方政府背景為主的孵化器提供資金,或像「創新工場」的投資機構,提供財稅、法律、管理公司等創業必備知識。豐沛的資源在中國,特別是北京,唾手可得。

當中國網創正在蓬勃發展,陶寧也給了正在起步的台灣創業青年建議:「把中國當成你的首要市場!」在資訊業,立足的市場小是一大弱勢,除非你只想做小眾市場。她認為,擁有台灣人口六十五倍的中國,又有相通的語言,正是台灣人的機會。

「有一些台灣創業者想先在台灣做好,再到中國發展,我心想:『台灣做好又怎樣?做好你也活不下去!』你應該馬上來中國發展!不然就太慢了!」兩地的習慣風俗不同,產品在台灣做得好,在中國卻可能適應不良,最後也得從頭來過,還不如一開始就直搗中國市場。

組團登陸!

台灣創意人才多,方便團體作戰陶寧建議,如果台灣創業家打算將中國當成第一市場,首先在台灣就要把團隊的人先找好,再將整個團隊一起帶到中國,讓創業者能更貼近市場。

在她看來,台灣的資訊人才多,許多人還具備與硬體相結合的科技背景,是獨一無二的好資源。她也讚賞台灣創業人充滿創意,堪與美國矽谷比擬。相對於中國,在劇烈的競爭下,創業者變得過於狼性、過多抄襲、創意不足,讓大陸有些局限。「但是網路市場競爭激烈已是全球性問題,所以不要抱怨被抄襲,你只能不斷開發新點子,在挫折時堅強活下去。」未來,無論台灣或中國創業者想要創造世界級的公司,陶寧認為「人才」的培育相當重要。「即使資訊產業已經擁有最多國外回來的人才,比例依舊很少,而且多數工程師英文不好,如何去做給歐美人的產品?」要國際化,就需要更多懂國外市場的產品經理、行銷人才等,才能把產品推向國際。

陶 寧

出生:1968年

現職:中國創新工場首席運營官兼合夥人

經歷:谷歌中國運營總監

學歷:耶魯大學MBA、北京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家庭:已婚,無子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