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遊戲:賣殼概念股伏味濃
1 :
GS(14)@2016-05-08 01:53:33內地繼黨媒後,就連經濟學家都要姓黨,只許樂觀不許悲觀,本來只是經濟數據有水份,現在演變成分析報告亦未必有真心話,但經歷過暴力救市一役,這結果也只是遲早的事。其實莫講內地,在本地財經專欄界,其中一個推介股份的原因:賣盤憧憬,其實都是難分真與假。保守估計,單計過去一個月以賣盤、賣殼、股東售股等為推介股份原因的財經專欄,至少20則,但過去一年真正成事者,實質一隻手數得完。而在財技日日新鮮的金融市場,近日炒殼失敗,除了是眼光問題,有時也要承受「被玩」的感覺。當前最明顯例子當然是傳出賣盤已多年的米蘭站(1150),在上周終於落實主席姚君達出售控股地位後,股價不升反狂瀉,皆因賣盤原來只是散戶一廂情願,實質是大股東批舊股與多名投資者「散貨」,暫時仍未有新股東持股量逾三成提全購,炒賣盤者好夢落空、連配股接貨者都一樣中伏,可謂經典。當然,敲中一隻賣殼概念股動輒回報隨時以倍計,不少人仍然樂意奉陪到底。不過即使操作手法沒有蠱惑,但在「啤殼」風潮已引發社會關注的情況下,即使殼股有價,亦難過監管機構一關,加上目前內地為堵截資金流走已無所不用其極,買家再有誠意,資金如何南下亦是一大難題,近日觸礁例子已不斷出現。單計過去數日,大股東售股的協議失效例子已有卡姆丹克(712)、高雅光學(907)及中金利用(1636),早前亦有大健康(2211)及中國金洋(1282)等要終止配股計劃,眼光準繩亦不代表一定有收穫,這個遊戲不易玩。林靜本欄逢周四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505/19598197
私有化不如賣殼 阿梅
1 :
GS(14)@2016-06-07 07:01:142016-06-01 HJ
如果分析報告只能容許出現一種結論,報告的內容還重要嗎?
彭博早前指出英皇證券去年共發表173份公司評級報告,弔詭地全部都獲得了建議買入的評級。
股票經紀偏向睇好後市,就如地產經紀永遠都話樓市仲有水位一樣,本來就是自然定律。經紀行不想得罪潛在的米飯班主,有預設立場可以理解。問題只是,夾硬要分析員扮中立,則令事情變得肉酸。
評級扮中立變肉酸
情況就如金融海嘯期間,把一眾垃圾債評為優質品的評級機構。在電影《沽注一擲》中,評級機構負責人在吃過誠實豆沙包之後,直認不諱造假,並指如不肯給予客戶想要的評級,客戶便會跑到競爭對手的懷裏。本來受人錢財,理應替人消災,但倘若扮中肯獨立,則令人忍唔住笑。
其實,只要內容夠趣,即使如黎明般硬sell咖啡, 消費者一樣能受落。沽空機構大手沽空公司股票,然後擺明車馬出報告唱衰,只要分析精闢到肉,投資者一樣會buy。既然唱淡可以,為何唱好報告不能大方承認自己在幫公司賣廣告呢?
市況持續低迷,股民大多不願交易,一些企業卻蠢蠢欲動,準備射「大鵰」。據教科書記載,假如股份價格低於其內含價值,在市場回購股份是個不錯的增值方法。若然股價嚴重低水,更可考慮將其私有化。教科書未有提及的,當然是上市公司的殼價。依坊間所言,即使目前市場不景氣,但主板殼依然有價有市,一般叫價4億至5億港元以上。例如理文手袋(01488)早前就公告,控股股東擬向弘毅投資出售持有的五成股權,作價高達4.9億港元。
對大股東而言,私有化等同白白把幾億元殼價掉進大海裏去。
早前,匹克(01968)公告正考慮將公司私有化,股價即時彈升。有趣的是,在事先張揚的潛在大計後,大股東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將大幅提高。問題是,何解呢?
http://moybeanplayground.blogspot.com
?
#阿梅 #港股分析 #財經DNA - 私有化不如賣殼
周顯﹕生意值錢 賣殼不賣肉
1 :
GS(14)@2016-07-26 07:54:47【明報專訊】有一天,我寫稿看資料看到某股評人寫「富貴生命(1438)私有化帶出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是否賣殼時代已終結!過去一段長時期,香港股市有多家公司賣殼,更有多家公司一上市就賣殼……富貴生命選擇私有化而不賣殼,令到經營賣殼投資銀行界地震……一些財金專才,啤殼專家,財技高手,都要面對不明朗的前景」。
富貴生命私有化 無關殼市事
我想,這名股評人應該不明白什麼是「賣殼」。一隻貝殼類生物,如蜆、鮑魚、海螺等等,身體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殼,另一則是肉,所以,所謂的「賣殼」,其實是把上市地位賣走了,而其「肉」即生意,則保持不變,這才叫做賣殼。
有時候,上市公司連生意一起賣掉,皆因這些生意微不足道,可能一年的總營業額只有幾百萬元,肉價遠遠不及殼價,所以仍然可以叫做「賣殼」。
以現時上市公司的殼價6.5億元計,「富貴生命」的市值高達70多億元,去年純利6億多元(8,863萬美元),比起去年升了142.81%,換言之,它的肉比殼更加值錢10倍以上,因此,無論是私有化,還是賣盤,都不能同賣殼比較。所以我實在不明白這名股評人,究竟明不明白什麼是「賣殼」?
今年的書展,我破天荒第一次去了,這是因為朋友叫了很多次,盛情難卻。我本來是打算星期日下午去的,但因為太熱,也太多人,所以晚上八點多才到,結果完全沒有讀者找我簽名,都算瘀皮了。唯有在現場做了十分鐘節目,馬上有6000多人現場收看,都算沒令到主辦的朋友失望。記得當時有一名讀者問了一個奇怪的問題﹕你會不會同黃毓民合作呢?我的回答是﹕第一,我和現時訪問我的這名仁兄,是黃毓民介紹認識的。第二,目前我和毓民不是仇人或敵人。第三,他搞政治,我炒股票,我可想不出我們可有什麼可以合作的地方。
[周顯 投資二三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252&issue=20160726
萬華賣殼不賣肉 戴孤劃
1 :
GS(14)@2016-08-09 07:45:362016-08-05 HJ
在日本,藝伎是一類獨特的女性表演藝術工作者,其工作除了為客人服侍餐飲外,主要是在宴席中以舞蹈、演唱、演奏等方式助興,故此有「賣藝不賣身」的說法。
在股票市場之中,上市公司也有「藝伎」,僅出售上市地位而不出售業務。戴Sir相信,世界華文媒體(00685)擬出售萬華媒體(00426)控股權交易,有可能是這種「賣殼不賣肉」的典型示範。
「鐵哥們」可能會對世界華文媒體了解不深,但如果說其是香港報章《明報》的母公司,相信就會恍然大悟。世界華文媒體是由明報企業、星洲媒體集團和南洋報業合併組成,是首家於港交所(00388)及馬來西亞證交所兩地同時上市的公司,大股東是「拿督」主席張曉卿。
業務重疊必整頓
世界華文媒體主要於香港、北美、中國內地、馬來西亞及東南亞出版、印刷及發行中文報章(包括《明報》,以及馬來西亞4份華文報章《星洲日報》、《中國報》、《光明日報》及《南洋商報》),並提供旅遊及旅遊相關服務。集團亦是馬來西亞的華文雜誌出版商生活出版的擁有者,以及是在本港從事雜誌出版及數碼媒體業務的萬華媒體主要股東。
戴Sir以大股東角度去看,即發覺上述股權架構存在問題,就是大股東擁有兩間本港上市公司,兩間上市公司卻從事相同或類似業務,意味着珍貴的「殼資源」(上市公司的上市交易資格,擁有「殼資源」的上市公司被稱為殼公司)沒有好好地利用。「拿督」又怎會不知道呢?
世界華文媒體日前宣布,以總代價4.98億元悉數出售所持有萬華媒體73.01%股權予國企青島西海岸發展(集團)旗下青島西海岸控股(國際),每股作價相當於1.7016元,較萬華媒體停牌前收市價1.4元,溢價21.5%。
世界華文媒體對萬華媒體投資逾10年,在萬華媒體股本的原始投資成本僅約1358萬元,但以代價減銷售股份於今年3月底的應佔賬面淨值,以及扣除交易涉及的開支及相關會計調整,估計仍可以確認約3.63億元收益。世界華文媒體預期,在償還約2.5億元銀行及其他借貸後,每年將可節省利息約1145萬元,部分套現款項將撥作營運資金及投資用途,包括擴展數碼媒體業務。
借勢甩掉「蝕錢貨」
更厲害之處是,萬華媒體除了保留出版《明周》及其相關數碼業務外,其餘業務將由世界華文媒體悉數回購,包括雜誌《TopGear極速誌》和《明錶雜誌》等;「hi!好酷」數碼娛樂新聞平台、藝人及活動管理業務,以及少數股權投資形式參與的媒體相關業務, 例如毛記電視及《100毛》母公司「黑紙」10%股權。
戴Sir覺得,這次萬華媒體的「賣殼不賣肉」交易, 與高仁早前的〈環保「殼」與循環「肉」財技〉,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萬華媒體僅保留《明周》雜誌而售回毛記電視及《100毛》等業務,反映世界華文媒體可以賣殼套現之餘,又避免毛記電視及《100毛》可能「染紅」的揣測。
另一方面,萬華媒體近幾年業績有持續惡化跡象,截至2014年3月底止全年錄得2865萬元盈利, 但2015年度已轉盈為虧,蝕1107萬元;2016年度虧損更擴大至1561萬元。世界華文媒體賣掉「蝕錢貨」,可能對本身業績更有利。
戴Sir下周五將與大家繼續「嘮嗑」。
?
#戴孤劃 #財經拆局 #蠱壇辨虛實 - 萬華賣殼不賣肉
中小企上市賣殼才是「正路」 周顯
1 :
GS(14)@2016-08-13 14:07:50http://eastweek.my-magazine.me/main/56818
如果我擁有一間中小企,如果是快速增長型,每年有幾十個巴仙增長,我會不會把它上市集資呢?
答案當然是不會,這原因很簡單,因為如果在這時把它推上市,即是相等於我廉價出售了股份,自然不划算。因此,聰明的做法是把它養大,更加值錢了,才去把它上市,這才能夠為它謀取更大利益。
有人會問,不是呀,以前有很多高速增長股票,都是上了市呀,例如說,長實、新鴻基地產等等,都是在1972年左右上市的,當時只是中型地產商,現在已經成為了超級巨無霸了,如果在當時買了這些股票,持有到現在,必然已經發過豬頭。
這叫做「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第一,就以長實和新鴻基為例,當它們上市之後,不久便遇上了股災,股民必須要熬過了從一千七百點跌至一百五十點的艱苦日子,才能夠嘗到日後甜果,在買它們的1972年,顯然也不是明智的。
公司上市動不動就花幾千萬,中小企為擴大業務而上市集資就是笨蛋,賣殼收回幾億元,才是正途。
第二,在幾十年前,有很多優質企業,由於資金不夠,發展也局限了,所以有需要上市集資,來套現發展業務。可是在今天,大把創投基金去等待投資機會,一間有前途的中小企,大把基金搶着投資,所以也根本沒有在股票市場集資的必要。
因此,在以前,美國的股票市場,還有像微軟和蘋果這些優質年輕企業上市,股民買了,也可以賺大錢,但現在的阿里巴巴、臉書等,上市時已經身為巨無霸,最快的增長期也早就過去了,股民所能吃到的,已經是水尾中的水尾了。
我之所以寫出以上分析,是企圖或意圖向大家說明,在今日上市的所有中小企,記着,我說的是「所有」,基本上都不可能成為大企業,它們最好的狀況,是維持現狀,慢慢增長;更壞的情況便是淪為垃圾股,靠財技和炒作,騙錢過活。
所以,如果要我說,政府如果要把證券市場搞得乾乾淨淨,最有效的方法,是根本不讓中小企去上市集資,因為這些中小企的確是屬於前途有限,後患無窮的那種。
事實上,在今日的中小企,最大的願望,不是上市集資,把公司壯大,而是上市之後,把殼賣掉,收回幾億元,世上難道還有比這更好的生意嗎?再說,現在公司上市,動不動要花幾千萬元,還不一定成功,如果單單靠上市集資回來的現金,根本不值得去搞上市。所以在中小企而言,賣殼才是正途,為了集資擴大業務而上市,就是笨蛋了,笨得連基本的數學也不懂得。
我和一位金融服務界的立法會議席候選人計過數,一間公司如果集資額少過兩億元,是不划算的,可惜我們也發現,懂得計算這一條簡單數學的官員們,實在太少了。由此見得,在這世界上,實在是笨人當道!問題在於,這又存在另一個政治問題,就是中小企要上市集資,怎麼辦呢?
糖王賣肉兼賣殼穩袋40億 戴孤劃
1 :
GS(14)@2016-08-22 02:42:542016-08-19 HJ
戴Sir在兩星期前的文章曾經寫過,世界華文媒體(00685)擬出售萬華媒體(00426)的控股權交易,有可能是大股東「拿督」主席張曉卿「賣殼不賣肉」的示範之作。
然而,「拿督」張曉卿的大馬同鄉「亞洲糖王」郭鶴年卻有不同的做法,旗下前身為南華早報集團的南潮控股(00583),不但「賣肉」(出售媒體業務及地皮),而且「賣殼」(出售上市地位)。
郭鶴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柔佛新山,祖籍中國福建省福州市蓋山,其父親從福建到馬來西亞南部謀生,以從事米糧及糖的生意起家。郭鶴年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把生意愈做愈大,除了壟斷大馬糖業市場外,並佔據10%全球糖業市場,獲得「亞洲糖王」的稱譽。
雄霸大馬之後,郭鶴年決定進軍香港市場,分別投資酒店、房地產、傳媒等行業,現時擁有4家本港上市公司,包括香格里拉(00069)、嘉里建設(00683)、南華早報集團(現稱南潮控股),以及2013年才上市的嘉里物流(00636),但當中南華早報集團可能令其受困擾。
「鐵哥」高仁早已道出來龍去脈,2007年底郭鶴年家族增持南華早報集團,並提出全面收購,期望可以把集團私有化及撤銷上市地位;惟接納全面收購比例不足以私有化,基金股東持股被界定為主要股東及關聯人士,導致集團公眾持股量不足,2009年初以配售加四年期認沽期權暫時解決問題。
到2013年初,郭鶴年家族授出的認沽期權即將到期,南華早報集團股價升穿了其每股減持作價,為了避免承配人沽售手上股份,郭鶴年家族行使權低價回購承配人持股,公眾持股量再一次不符合規定,股份一直處於長期停牌狀態。
直到去年底,南華早報集團先出售媒體業務,包括旗艦英文報章《南華早報》、《星期日南華早報》、雜誌HK Magazine、Esquire及Elle香港版,以及招聘、 戶外媒體、活動與會議、教育及數碼媒體業務等,予馬雲旗下阿里巴巴集團,總代價高達20.61億元,勁賺14.26億元,故派發特別股息每股約1.59元。
南潮收息兼獲利
完成出售媒體業務後,南華早報集團持有多項投資物業,包括中環美國銀行中心多個樓層及泊車位、油塘高輝工業大廈部分樓層、北角海景大廈部分樓層,以及空置物業清水灣錄影廠,並改名為南潮控股,但公眾持股不足問題尚未解決。
近日郭鶴年進一步宣布決定賣殼,以總代價15.65億元或每股作價1.3459元,出售所持有南潮控股74.19%股權予中國長城資產管理,而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將按每股1.3459元提出全面收購。同一時間, 郭鶴年旗下嘉里建設以9.3億元作價,回購南潮清水灣電視城物業,南潮擬派發特別股息每股0.59元。
戴Sir認為,「亞洲糖王」旗下南潮兩年間進行一連串交易,先是出售包括《南華早報》在內的媒體業務,繼而再出售南潮的上市地位,同一時間又轉售「掌上明珠」清水灣電視城物業予同系公司,實際上是賣肉又賣殼。
計計數,南潮兩次「賣肉」分派每股特別股息各1.59元及0.59元,一次「賣殼」每股作價為1.3459元,「亞洲糖王」持有約11.55億股股份,即可穩袋約40.72億元,羨煞旁人。
戴Sir下周五將與大家繼續「嘮嗑」。
#戴孤劃 #財經拆局 #蠱壇辨虛實 - 糖王賣肉兼賣殼穩袋40億
蔚然3900萬「賣殼」沽 實蝕670萬
1 :
GS(14)@2016-09-24 22:47:23【明報專訊】西半山蔚然罕有錄得二手成交,一伙3房實蝕逾670萬元售出,成屋苑最大宗蝕讓金額成交。市場消息指,蔚然高層C室,實用1301方呎(建築1679方呎),以3900萬元易手,實呎29,977元(建呎23,228元)。原業主於2011年以公司名義斥4349.8萬元購入,連同使費料實蝕逾670萬元或15%。
叫價曾高見6200萬
事實上,屋苑自2012年入伙以來錄得的二手成交不逾5宗,早前亦曾錄得蝕讓個案。
據悉,原業主於2011年購入後,已將單位於二手市場放售,叫價一度高見6200萬元,及後一直調低放售價至去年5月的5450萬元,近日最終以3900萬元「賣殼」形式(公司轉讓)售予一名內地買家。由於單位一直出租,故不可睇樓。以月租10萬元計,新買家可享3厘回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231&issue=20160924
細價股一周:一波三折賣殼股
1 :
GS(14)@2016-10-12 07:51:13廣豪國際(844)剛完成易主,過程一波三折,非執董衛金龍及主要股東何堅於市場上輪流大手減持股份,衛金龍因延遲申報於要約期內曾買賣股份,涉嫌違反收購守則,間接令廣豪股價反覆向下,股價曾較賣盤價低兩成,新買家及一眾投資者齊坐艇。早前多家易手殼股不斷炒上,最誇張的金誠控股(1462)累升5倍,近期City E-Solution(557)、日東科技(365)及中國瀚亞(8312)等短期亦升逾倍。市場對廣豪國際期望甚高,現在股價不升反跌,難免怨聲載道。早前威發國際(765)賣盤予山西省政協等投資者,公司控股股東及第二大股東各自承諾出售42.9%及18.7%股權,每股作價1.82元,較市價溢價8%。買家提出自願有條件現金要約,先決條件之一是截止日前收到足夠接納,最終能持有最少70%股權,即還需約8.4%股權持有人接納要約。買家施加額外要約條件,可確保完成要約後,持貨量最少達到某特定水平,惟這種安排於賣殼交易較少見,若得不到足夠小股東願意出售股份,先決條件不獲達成,交易則會作罷。可見無論任何賣殼安排,皆各有優劣。證監會持牌人士,沒持有以上股份梁杰文財技學人本欄逢周三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12/19797843
投資一周:新股「被承諾」不賣殼
1 :
GS(14)@2016-10-19 05:23:07在星期一上市的創業板新股沛然環保(8320),全配售2.04億股,集資淨額2,870萬元,也毫無懸念地,上市當日,它的股價猛升了3.82倍……以今日創業板的瘋狂玩法,動不動便升十倍以上,它已經算是非常「克己」了,有炒鬼甚至說﹕「吓,乜升咁少嘅?」這股票集資5,712萬元,扣除上市成本,集資淨額只有2,870萬元,但其實,上市費用除了賬簿所載,還有很多看不見的費用,例如要報足稅項、谷大銷售額、執靚盤數,最重要的,是曾經遇上過不良保薦人,搞來搞去都上不了市,所白花了的費用……如果連這些看不到的成本也計算上去,其真.集資額應該所餘無幾了。我說過很多遍,以今日上市的成本之高,如不是啤殼上市,為賺幾億元殼價,創業板上市根本無利可圖,當局無視這一點,是罔顧現實、自欺欺人。沛然環保是第一批向交易所承諾,不會在上市首三年內賣殼的公司。這些承諾都是「自願」,不用說大家都知道,這些「自願」究竟有多「自願」了,當局常常都玩這種騙人的花樣,倒不如公開立例,又或者是白紙黑字出信要求對方,而不是強迫對方「自願承諾」。既然不能賣殼,這三年之間,唯一的賺錢方法,唯有努力炒股,揼石仔啦,好彩環保概念,都算時興流行,市場會buy嘅。周顯投資者、八卦公、知識分子
mailto:
[email protected]本欄逢周三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19/19805084
許晉亨賣殼沽豪宅
1 :
GS(14)@2016-11-26 13:47:08【本報訊】樓市新辣招的陰霾下,城中名人紛紛出貨,代理指,許晉亨家族持有尖沙嘴凱旋門高層三房戶,以公司股權轉讓形式(賣殼)易手,成交價3,100萬元,實用呎價近3.2萬元。利嘉閣王馗維表示,市場新近錄得凱旋門朝日閣高層D室成交,單位實用面積約970方呎,外望園景,單位由許晉亨家族持有,現以公司股權轉讓形式以3,100萬元易手,實用呎價約31,959元。原業主在2011年2月,以約2,320萬元買入上述單位,現轉手獲利780萬元,升幅近34%。據悉,單位在月前起交吉放售,叫價3,100萬元,最終以原價售出。另外,中半山堅麗閣高層A室,早前以1.15億元售出,實用2,929方呎,實用呎價3.9萬元。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買家為建築商葉謀遵家族成員。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126/19845910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