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白酒行業複蘇 沱牌舍得、山西汾酒半年報凈利同比上漲

白酒行業半年報陸續公布,今日晚間,有2家公司公布半年報,其中,沱牌舍得上半年凈利大增243.53%,山西汾酒上半年凈利同比增長28.45%。

沱牌舍得晚間發布公告稱,經初步核算,公司2016年半年度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77,986.8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4.34%;營業利潤6,312.03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48.2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317.38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43.53%。

而山西汾酒晚間披露半年報顯示,公司2016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4.23億元,同比增長7.90%;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59億元,同比增長28.45%;基本每股收益0.4145元。公司表示,分產品看,上半年公司中高價白酒實現營業收入15.52億元,同比增長3.48%,毛利率為78.39%,同比增加0.57個百分點;低價白酒實現營業收入7.29億元,同比增長17.02%,毛利率為51.27%,同比增加6.38個百分點;配制酒實現營業收入1.14億元,同比增長18.81%,毛利率為49.15%,同比減少1.87個百分點。

而2016年第一季度以48.89億、29.03億、24.56億的凈利排名前三的貴州茅臺、五糧液和洋河股份均尚未公布半年報。值得註意的是, 貴州茅臺此前在2015年年報中提出2016年收入目標增長4%; 五浪液則提出利潤總額目標88億元,力爭較上年增長10%; 洋河股份此前在2015年年報中提出力爭全年營業收入實現10%的增長。

此前,申萬宏源證券認為白酒行業複蘇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一、三年時間自身調整到位,底部確認,首先是需求下滑的底部,三公消費的下滑被大眾消費替代, 需求端止跌回升;其次是價格底部,2015年茅臺、五糧液的 批價分別在四季度和二季度觸底回升,價格進入螺旋上升通道;最後是庫存底部,大部分經銷商在春節期間庫存得到有效去化,而對應的是酒企預收款的普遍增長,說明企業也在控制發貨節奏調節社會庫存。二、消費升級承接,名酒價格下降,人均收入水平提高, 目前茅臺批價占人均GDP的比例為1.7%,是09年來的最低水平;三、行業集中度還有很大提升空間,近20家白酒上市公司行業收入占比20%,銷量占比 10%,未來是消費加速向名優酒企集中的過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363

多種對策複蘇全球經濟 創新列首位

在全球經濟複蘇乏力的當前,以求合作、促進國際金融穩定和經濟持續增長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又將為全球經濟貢獻何種智慧?G20領導人峰會將於9月4日在中國杭州舉行,這是中國首次成為G20峰會的主席國,也是首次將“創新增長方式”列為重點議題。

8月25日,《二十國集團國家創新競爭力發展報告》黃皮書(下稱“黃皮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行。黃皮書對2013~2014年G20中19個國家的創新競爭力進行的比較分析和評價顯示,美國、英國、日本位列前三,中國排名第9位。

從綜合得分來看,2013~2014年,G20大部分成員的創新競爭力得分總體呈上升趨勢,說明這些年G20各成員為了盡快從經濟危機的困局中實現恢複性增長,都采取了“科技創新成為各國實現經濟再平衡、打造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核心”的創新戰略,有力推動了創新能力的提升。

G20關鍵詞:創新

與2014年相比,在G20國家中,創新競爭力處於第一方陣(1~5位)的依次為:美國、英國、日本、德國、加拿大;處於第二方陣(6~10位)的依次為:韓國、法國、澳大利亞、中國、意大利;處於第三方陣(11~15位)的依次為:土耳其、俄羅斯、沙特阿拉伯、巴西、墨西哥;處於第四方陣(16~19位)的依次為:南非、阿根廷、印度、印度尼西亞。
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的G20國家學者均認為,當前,推動G20討論創新恰逢其時,共同討論制定G20創新行動計劃,對於增強世界經濟中長期增長潛力意義重大。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國際事務研究院教授、G20研究中心主任約翰·柯頓(John Kirton)對本報記者表示,今年G20峰會最讓他期待的,就是中國作為主辦方首次提出的“創新增長藍圖”。“我正在等待中方給出更多的細節。世界已經等不及了,需要這些變化。”柯頓說。

複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朱傑進對《第一財經日報》稱,中國在G20議程中首提“創新增長方式”,可見核心還是增長的問題。“從G20機制1999年誕生到現在,各方的期待還是怎樣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包括在金融危機之後,如何推動全球經濟複蘇。”朱傑進說,“中國把‘創新增長方式’放在議程中的首位,強調了G20還是要回應最大的關切,即尋找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急待拉動的全球經濟

在各國GDP歷經幾年溫和增長後,“花無百日紅”的定律再次出現。2016年初至今,世界經濟起伏不定,各國對可能發生的全球範圍內的經濟衰退也不再掉以輕心。其中,新興市場風頭不再,巴西與俄羅斯目前正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中國等其他不少新興經濟體的GDP增速也放緩腳步,唯有印度還能保持在7.6%左右的高位。而對於發達經濟體而言,總需求不足與長期增長率不高的現象並存。

面對新興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今年以來談不上“亮眼”的經濟表現,各大機構未雨綢繆,頻頻發出對當前經濟走勢善意的提醒。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今年年初就表示,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將“令人失望且不平穩”。IMF在7月19日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更新報告中指出,英國脫歐導致經濟、政治和制度的不確定性使世界經濟面臨的下行風險上升,預計今年、明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分別為3.1%、3.4%,均較今年4月預測下調了0.1個百分點。

無獨有偶,世界銀行(WB)也在今年6月將全球經濟的增幅從年初預測的2.9%下調至2.4%。世行給出的下調理由是,發達經濟體增長滯緩、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低迷、全球貿易疲軟和資本流動日減。

“這種增長滯緩的局面,凸顯出各國實行促進經濟增長和改善極貧人口生活的政策具有極端重要性。”世行行長金墉說,“經濟增長依然是減貧最重要的驅動器,因此我們非常擔心出口大宗商品的發展中國家由於大宗商品價格低迷而出現增長大幅放緩。”

科技創新層出不窮

面對各方對全球經濟增長低迷的憂心忡忡,當寬松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手段施展的空間被證明不斷縮小且副作用出現時,加大創新的公共投資不僅有利於刺激短期需求,還有利於提升長期增長的潛力。

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劉宏松看來,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和世界經濟增長乏力正是中國提出創新增長方式的背景,“只有創新才能為經濟增長帶來新的動力,也只有發展理念和體制機制方面的創新才能使更廣泛的群體獲益,實現包容式發展。”

朱傑進告訴本報記者,“‘創新增長方式’這一議題在中國國內的牽頭方是科技部,就是強調要在實體方面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而不是像之前依賴政府的刺激政策。尤其是寬松的貨幣政策,通過增發貨幣方式來刺激經濟增長,現在很難再去維系。”在朱傑進看來,“創新增長方式”所尋求的世界經濟增長新動能,只可能來自實體經濟,比如工業革命、科技創新等。

2015年11月最新版的《世界知識產權報告》(WIPR)顯示,在過去300年中,卓越的技術突破幾乎觸及了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並促使世界經濟轉型。目前具有突破性潛力的三項技術分別是3D打印、納米技術和機器人工程,報告還設想了創新驅動型增長的未來前景。

的確,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歐洲都先後高調宣布重振制造業的山河。工業制造業一直是發達經濟體的強項,這些國家要回歸制造業,不可能走老路。從《重整美國制造業框架》、《構築英國的未來》、《面向光輝日本的新成長戰略》,到更加著名的德國工業4.0計劃,不難看出,發達國家重振制造業走的是大幅提高科技含量、提高產品附加值的新路。大規模使用機器人就是發達國家欲通過創新走出經濟低迷現狀的一種嘗試。

2016年版的《美國總統經濟報告》有史以來第一次將機器人列為了報告的關註對象。這份435頁的報告認為,盡管機器人的出現無可厚非地會帶來失業風險以及隨之產生的焦慮情緒,但是機器人能顯著提升生產力和勞動力增長,占到美國10%的GDP增長和16%的勞動生產率增長。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售總額達到創紀錄的24.8萬個,與2014年相比出現12%的增幅。IFR認為,這一銷售的趨勢短期內不會終結,甚至預計在2018年會有230萬個工業機器人出現在全球各地的工廠。

3年內工業機器人數量幾近增長10倍的背後,是對傳統人類勞動力的變革。美國銀行的數據顯示,機器人焊工的價格已從2005年的18.2萬美元,降到2015年的13.3萬美元,但精密性一直在提高。

一邊是機器人價格的下降,一邊卻是傳統人類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在美歐和日本的汽車制造業,雇用機器人焊工每小時只要8美元,而雇用人類的時薪卻要25美元。難怪,有分析人士感慨:當使用機器人的代價比雇用人類便宜15%時,全球經濟的重要轉折點已悄然到來。

而在2016年,VR(虛擬現實)技術的走紅,已成為下一個經濟增長的潛力。從Facebook一擲20億美元收購Oculus,到谷歌推出Daydream VR,VR熱度一路飆升,各大互聯網巨頭紛紛布局這一市場,試圖從中分得一杯羹。

高盛的一份報告顯示,鑒於VR技術對醫療、交通、教育、旅遊等與人類生活相關行業的改變,到2020年,VR直播用戶數量有望達到2800萬人,行業的營收規模有望達7.5億美元。而且,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平臺的不斷擴大,VR技術的經濟和社會價值有待進一步釋放。

創新鴻溝待彌補

不過,在一片大好前景中,創新遇到的瓶頸無時無刻不提醒著我們,通向創新之路並不好走。目前被稱為“網紅”的創新VR技術以及已在生產實踐中廣泛運用的機器人技術,要完全釋放潛在的經濟價值,必須突破當前的瓶頸。就VR技術而言,商業開發仍處於初級階段的最終原因還是缺乏內容的開發。高盛的報告稱,VR技術迅速跳出小眾市場走向大眾,年營收最多可以達到1820億美元。考慮到該產業可能要花費一定的時間解決延時和其他技術問題,即使按最慢速度預測,到2025年時VR和AR(增強現實)的年營收也有230億美元。

如果說,表面的技術障礙假以時日一定會被攻克,那麽深層次的創新瓶頸卻是各國希望在盡享創新紅利之前必須邁過的坎。

創新離不開背後各國政府的支持,至關重要的就是科研領域的創新投入。今年8月15日最新發布的《2016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通過對比經濟危機前後各國對創新的投入發現,危機後的創新投入不是穩健向上的。其中,2009年金融危機後,全球研發支出在2010年增長3.7%,2011年增長5.3%。2012年增長略微放緩,為4.3%,但隨著信心增加,2013年增長達5.2%。但是,2014年呈減弱態勢,全球研發增長4.1%。

報告認為,這是由於巴西、南非等發展中經濟體創新投入減少,發達經濟體研發預算趨緊的疊加效應。經濟危機影響,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對研究經費進行了大幅削減,不過,好在私營部門對科研投資的熱情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政府在公共支出領域的削減。

細分國家而言,這場全球範圍內的創新投入分布並不平均。從黃皮書的排名分布情況看,創新競爭力較高的國家主要為發達國家,美、英、日、德、加、韓、法、澳、意全部處於第一方陣和第二方陣,反映了發達國家長期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較好,其創新投入、創新人才資源和創新制度環境的優勢。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幹事弗朗西斯·高銳(Francis Gurry)每年都參與“全球創新指數”(GII)的制定,他對創新資金投入乏力與創新鴻溝並存的現狀頗為擔憂:“創新需要持續的投入。在2009年危機之前,研發支出每年增速約為7%。2016年的GII數據表明,全球研發在2014年僅增長了4%。這是新興經濟體增速放緩、高收入經濟體研發預算緊縮的結果,這一點目前依然值得關註。”

此外,制度方面的約束也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創新對經濟活力的激發。

GII指數涉及的128個國家中,拉美是一個重大的創新潛力尚未開發的地區,即便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進入“創新成就者”行列的國家比任何其他地區都多。在拉美,尤其是巴西,已經進入了經濟動蕩期,克服短期的政治和經濟制約、增強長期創新承諾,非常重要。

反觀已連續6年在全球創新能力排名中居第一的瑞士,雖然國土面積不大,但創新意識滲入這個國家的方方面面。今年4月,瑞士聯邦主席約翰·施奈德-阿曼(Johann Schneider-Ammann)應邀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時,分享了瑞士創新的秘密。在他看來,創新是一個國家經濟和社會進步最重要的動力之一。政府需要創造一種鼓勵創造性活動的環境,除了高質量的科研機構、充足的研發投入、人才輸送等,政府還需要學會放手,讓民營領域的企業家精神發揮主導作用。

朱傑進認為,“創新增長方式”除了在科技層面的創新外,還要強調治理模式、體制機制、商業模式的創新等。“總體來說,這一理念強調回到實體經濟本身、市場本身。畢竟,如何使得更加微觀的經濟主體發揮能動性,很大程度上還是涉及到經濟制度性的改革。這與國內目前主導的供給側改革、結構性改革還是吻合的。這是從供給的角度來尋求經濟創新的活力,而不是簡單地擴大需求、超發貨幣等。”

全球經濟複蘇還是要“多箭齊發”

在全球經濟增速乏力的情況下,不難理解創新被寄予如此厚望。“舊有的增長戰略限於財政或者貨幣政策,這一戰略在2008、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還是非常管用的。目前來看,我們需要的是結構性的改革,為21世紀的增長鋪平道路。比如,去除一些不必要的管制,使所有人的行動都能更為便利,為中小企業以及年輕的創業者提供良好的環境;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工人的就業等。”柯頓說。

此前,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在吹風會上表示,制定創新增長藍圖是G20杭州峰會力爭取得的十大成果之一。“這份藍圖不僅將為世界經濟增長找到新的強勁動力,還將在創新、新工業革命、數字經濟等各領域制定一系列具體行動計劃。我們將努力做到有理念、有行動、有機制,共同為全球增長開辟新路徑。”

 2015年11月15日,在土耳其安塔利亞舉行的G20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題為《創新增長路徑 共享發展成果》的重要講話。

在柯頓看來,習近平主席力推構建“創新的世界經濟”也有細節可循:比如中國加大對科技的重視;從國企轉型,強調新的商業模式;對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視;激活創業者的活力;提倡數字經濟的發展;通過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提高生產率等,都是中國正在努力為自身經濟發展與其他國家協同發展創造“創新型”的環境。

針對具體的創新增長方式,劉宏松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除了中國官方給出的解釋,(創新增長方式)包括科技創新、發展理念、體制機制、商業模式等方面以及結構性改革外,可能還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

至於目前G20各成員國對“創新增長方式”的反響,朱傑進認為,“G20各成員國經濟複蘇的階段不一樣,遇到的經濟困難不一樣。現在‘創新增長方式’還只是原則性的藍圖,起到倡導的作用。”

“不過,在G20中,各方的共識是要使用所有的政策工具來推動經濟增長,包括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還有結構性改革。其中的因果關系或者優先順序怎麽排列,不同的國家可能會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給出不同的答案。”朱傑進表示。他以美國為例,美國就認為當前還有財政政策調節空間的國家就要發揮更大作用。所以,美國還是更加依靠財政政策,擴大投資、積極的財政政策,而不是結構性改革。

朱傑進表示,無論是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還是結構性改革,各方的共識最終還是體現出來:為了尋求經濟複蘇,勢必要遵循“多箭齊發”的原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267

曾遭金融危機重創 冰島如何實現複蘇奇跡

2008年下半年開始,一場始於華爾街的金融危機開始席卷全球。當時,所有關註的焦點都集中在美國身上。但實際上,危機跨越大西洋,令北歐小國冰島成為第一個遭受切實痛苦的國家。

2008年10月,冰島三大銀行在一周內相繼破產,股市暴跌95%,以歐元計算的GDP急劇下滑65%,絕大多數公司宣告破產,不少公司將業務轉移到海外。冰島也因此成為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30年來救助的首個發達國家。當時,約有三分之一冰島人考慮移民海外。

金融危機令冰島股市一瀉千里、三大銀行收歸國有、經濟損失高達GDP的9倍之多、負債超過GDP的7倍。當時有專家悲觀預期:冰島要走出危機必將以透支國家信用與幾代冰島人的幸福為代價。

然而,經濟驟然跌至谷底的冰島卻在接下來的幾年中通過一系列非傳統手段和措施迅速實現了複蘇,成就令世人矚目。今年7月23日,冰島商會發布年度經濟報告,稱國小人少的冰島曾是西歐最不發達國家,經過幾十年不斷發展,成為全球人均GDP最高的國家之一。盡管2008年的經濟危機令冰島經濟經歷劇烈變化,但現在的冰島已經一步步走出危機。

2015年,冰島GDP增速為4%,通脹率僅為1.6%,失業率不到5%,政府預算已基本實現平衡。冰島的人均GDP早已在全球名列前茅,GDP量也回到了金融危機前的水平。據冰島央行預測,2016年和2017年的經濟增速將達到4%——是歐元區和英國的兩倍。

冰島的欣欣向榮,和歐元區特別是希臘這樣深陷債務危機的國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樣是在金融危機中遭到重創,希臘在接受了三輪救助之後依然債臺高築,債務占GDP比例高達180%,成為全球債務最重的國家之一。希臘民眾的生活也沒有太大改觀,失業率維持在23.3%的高位,為歐盟最高;經濟複蘇勢頭極為緩慢,2008~2015年間,除2014年為正增長外,其余年份皆為負增長。

現如今,冰島經濟在傳統的漁業、旅遊業和鋁業基礎上進行了多元化轉型,轉向可再生能源和信息技術,並大有再次騰飛之勢。

一個地理位置偏遠,人口僅32萬的北歐小國,只用了短短8年時間從谷底重新爬起,經濟增速甚至超出了美國、德國等世界或地區經濟的發動機,冰島是如何做到的?

從脫軌到正軌

首先簡要回顧一下冰島經濟發展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

1881~1976年,冰島經濟主要依賴漁業。水產品占該國出口的90%以上。20世紀70年代中期,冰島將漁業資源私有化,並設定配額,且配額可以進行交易和借貸。

1996~2001年,在鋁冶煉等能源密集型行業的繁榮和漁業複蘇的推動下,冰島經歷了一段經濟增長期。冰島也在這段時期內成功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由單一傳統漁業經濟轉變為多元經濟。

2002年,時任冰島總理奧德松(DavidOddson)通過將Landsbanki和Bunadrabanki(以及後來的Kaupthing)兩家國有銀行私有化,在金融領域試驗了自由市場經濟,銀行業由此掀起了一輪快速私有化運動。

2003年,冰島三大銀行Kaupthing、Landsbanki和Glitnir總計持有的資產超過10億美元,相當於冰島GDP總量。到2008年,三大銀行所持有資產達到了GDP的800%。

2005年奧德松卸任總理,被任命為冰島中央銀行行長。《時代》雜誌後來稱其為“金融危機的25名罪魁禍首之一”。

2006年,冰島被評為全球第四快樂的國家。在“全球和平指數”中,冰島排名第一。

2007年,美國股市市值在三年半內增加了一倍,而冰島股市價值卻較2003年前大幅飛漲9倍,房地產價格上漲了兩倍,人均年收入近7萬美元,排名全球第五。冰島擁有的海外資產是2002年的50倍。

2001至2007年,銀行業資產在6年里增長了數十倍,冰島的銀行向海外發放了大量的貸款。在此期間,冰島國民經濟快速增長,GDP年均增長4%,2006年達7%。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冰島三大銀行Kaupthing、Landsbanki和Glitnir囤積的資產高達冰島GDP的14倍。

但是,金融危機爆發後,Glitnir難逃厄運,奄奄一息之時面臨被收歸國有的命運,但就在協議生效之前,Glitnir就已經宣布進入破產管理狀態。隨後冰島克朗迅速貶值。當年10月,Kaupthing、Glitnir和Landsbanki三大銀行接連破產。冰島銀行業全面崩潰,全國總共蒸發了1000億美元。

2008年10月,時任英國財政大臣達林(Alistair Darling)啟動了反恐法,凍結了冰島銀行在英國的資產。

2008年11月,冰島央行出臺了新的貨幣管制條例,禁止資本在未經許可的前提下進出冰島。同時,IMF批準了21億歐元的兩年期貸款。這是自1976年以來IMF首次向西方國家提供貸款。

2009年,反對政府處理金融危機方式的一系列抗議遊行演變成了暴動。冰島克朗繼續貶值,通脹率和利率開始飆升。

2012年3月,冰島提前償還了IMF五分之一的貸款,當年6月又償付了第二筆款項。一年後,冰島經濟逐漸步入正軌,GDP連續7個季度出現增長,失業率下降至5%以下。

到了2015年,冰島通脹率1.6%,實現1994年以來的最低值。1.9%的失業率(考慮季節調整因素為2.3%)為2007年以來最低水平。

2016年5月,冰島統計局預計2016年冰島經濟增長率將達到4.3%。由於私人消費和投資的強勁表現,預計冰島經濟將維持強勢增長,2017年為3.5%,2018~2021年平均增速為3%。

2016年6月,冰島財政部發布的2015年財政報告顯示,盡管2015年冰島財政支出超出當年預算,但由於財務投資收益及稅收增加,當年財政盈余依然達到200億克朗,相當於GDP的3.8%,較2014年增長464億克朗。

經濟複蘇不走尋常路

金融危機給冰島金融業帶來了毀滅性打擊:銀行短期融資來源枯竭、資本大量外逃,冰島克朗迅速貶值、通脹率一飛沖天。

雖然說銀行規模過大是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之一,但冰島卻用一種與歐洲國家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也是有悖於大部分經濟學家常識的方式做出應對——允許貨幣貶值。

對於債務水平已經不可持續的大銀行,冰島將其收歸國有,僅僅是救助了直接服務於國內經濟的那一部分業務。

冰島央行還收緊了貨幣政策。2009年,其政策利率曾經達到過18%的高位。今年8月24日,冰島央行才決定將利率從5.75%下調至5.25%,這是自2014年12月以來的首次下調。相較之下,英國、歐元區和美國的央行都將利率降低至接近於零的水平,另外還實施了量化寬松政策。

與彌漫於歐洲各國的緊縮背道而馳的是,冰島隨後又允許財政政策來緩解經濟和社會壓力。特別是,公共資金被用於緩解家庭債務。

緊接著,冰島祭出了“殺手鐧”,也是最具爭議的一個措施——在IMF的幫助下施行了嚴格的資本管制,禁止資本流出,也禁止個人購買外匯或外國股票。銀行債權人和其他國外投資者無法撤資。國內資金,包括養老基金在內,不能進行海外投資。

2007年至2010年間,冰島實際工資下降了11%,但冰島政府並沒有削減國家福利,而是提高了稅收。

此外,冰島還做了其他國家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把一眾銀行家關進了監獄。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曾反複提及,正是這些打破條條框框的政策讓冰島得以比受創更小的歐元區國家更早恢複元氣。

在今年上半年因隱藏海外資產醜聞而辭職的前總理貢勞格松的任期內,冰島經濟開始逐漸步入正軌。去年10月,冰島提前償還了IMF在2008年提供的一大筆救助款,資本管制措施也正在逐漸撤銷。

蹣跚了幾年之後,冰島經濟在2015年開始加速,今年的增長預期也相當強勁。而由於克朗貶值,遊客人數自2007年以來翻番增長。此外,冰島長期以來的支柱產業——魚類加工行業在過去10年增長了40%,實際工資也已經恢複到危機前水平。不平等和貧困現象有所緩解。

冰島因克朗貶值而產生的經常性賬戶盈余,以及收歸國有的銀行資產在經濟重新邁上增長軌道後重新擁有了價值,使冰島償還了大量的外國債務,剩下的債務,即便在撤銷資本管制後貨幣發生貶值的情況下,也已經降低到可控範圍之內。因為已經還清債務,且收入快速增長,冰島家庭和企業能夠承受更高的借貸成本。

外國投資者也正在被吸引回冰島。良好的增長前景和投資機會吸引了世界一流投資人的目光。冰島《晨報》5月19日報道,比爾·蓋茨將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投資建造酒店,選址毗鄰冰島國家音樂中心,投資約1.3億美元,預計將於2019年開業。

不過,盡管取得了整體性的成功,冰島目前的經濟並非毫無瑕疵。

上文提到的冰島商會報告也指出,雖然近年來冰島經濟保持了強勁增長,卻也面臨不少不確定性:一是解除資本管制後,冰島經濟在不斷上升的工資成本和貨幣升值的壓力下將何去何從;二是冰島是否能通過提升產能和出口實現經濟的長期增長。

包括農業、銀行業、漁業等眾多行業競爭不足導致的經濟效率低下,使冰島人的實際工資低於其他北歐國家,也使得工人工作時間更長、退休年齡延遲。2013年,冰島的單位工作小時國民收入(GNI per hour worked)為30美元,而丹麥為51美元。

單位工作小時國民收入(national income per hour worked)將創造一定程度收入所需的工作量納入考量,如此能夠比人均收入更好地衡量經濟表現。

資本管制備受爭議

在對冰島經濟複蘇奇跡的一片叫好聲中也有一些不一樣的聲音。到現在為止,批評人士依舊抓著資本管制的把柄不放。他們認為,冰島的經濟複蘇只是一絲虛假的曙光。而論據是,冰島經濟的複蘇是在2008年11月出臺嚴苛資本控制背景下實現的。如果撤銷資本管制,將會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如果不撤銷,會造成相當嚴重的後果。

由於無法取出被管制的資金,國外投資者會變得絕望,由此導致的是,即便是銀行業之外的、值得投資的項目,冰島也難以再次借錢。批評人士表示,國內投資者手中的資金無處可去,便會湧入業已十分強勁的旅遊業和股市,催生大量泡沫,而如果泡沫破裂,會引發更多麻煩。

在實施8年之久的情況下,撤銷資本管制變得難以操作。悲觀主義者總是暗示說,一旦撤銷資本管制,國外資金將大量流出,一去不回頭,冰島經濟的童話將崩塌,冰島克朗將一路貶值。為了拯救匯率,利率會變得更高,從而扼殺投資,而通脹將有如脫韁野馬一般難以控制。

貢勞格松也曾明確表示:“資本管制的效果超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但顯然這並不是一種可持續措施。”

事實上,冰島的資本管制措施之所以能起效,是因為其背後有實體經濟在支撐。而冰島本身也願意以修複經濟為目的給自己下一劑猛藥。

IMF過去向來堅持自由資本流動是援助和複蘇的先決條件,但最近該組織也發布研究報告,肯定了動蕩國際資本流動大環境下資本管制對於維持經濟穩定的重要作用。

在如何看待資本管制這件事上,冰島本國和外國經濟學家之間存在著某種耐人尋味的分歧。保羅·克魯格曼和IMF都表達了對冰島資本管制的強力支持,但冰島國內的經濟學家們在這個問題上似乎不那麽熱情。

是什麽造成了這種差異?冰島大學經濟學教授阿諾松(Ragnar Arnason)認為,對於冰島資本管制的實際形式和具體實施,外國經濟學家實際上知之甚少,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對冰島的經濟政策指手劃腳。

導致2008年10月冰島金融體系大崩盤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大量投資性資本湧入冰島國內,導致貨幣價值虛高,引發貿易赤字和外幣債務的大量累積。危機發生後,外幣支付體系隨即崩潰,匯率下跌25%。套利交易者手中持有的資金達到了GDP的40%,大家都擔心這些投資者中的絕大部分會想辦法離開冰島,從而令匯率進一步下跌。

因此,外國經濟學家眼中的資本管制類似於某種在短期內限制熱錢流入冰島的管控措施。然而,冰島所實施的資本管制更類似於上世紀50年代的資本管制風格,幾乎所有的貨幣交易都需要獲得央行的批準。

想要在國外進行投資的冰島企業也必須獲得央行許可,但很少會被批準。冰島公民如需出國旅行,同樣需要獲得政府許可,因為旅行需要兌換的外幣配額受到嚴格管控,要兌換外幣就首先需要獲得央行授權。想要移民國外更是不可能,因為資本管制,冰島公民無法將個人資產轉移到國外,在這種民主國家中不多見的措施下,冰島公民的人權甚至都有被無視的嫌疑。

阿諾松教授認為,冰島為外界熱捧的資本管制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首先,資本管制扭曲了資本的價格,導致大量資本流失。資本管制的長期結果是冰島工業競爭力的弱化,以及國內工業結構的扭曲。一旦資本管制撤銷後,這兩種扭曲都需要花費相當的時間和成本來進行結構性調整和修正。

其次,資本管制侵蝕了國內外投資者對冰島經濟的信任,導致貸款和投資出現較大的風險溢價。由此看來,資本管制並不僅僅有害於冰島經濟的長期健康,也不利於維持匯率的最初目標。

最後,資本管制將大量權力移交給政府,使得政府能夠在推行行業政策的同時,將好處給予少部分人。而即便是管制過程中完全避免了政治徇私行為,可能存在的權力濫用還是會引起民眾猜疑,從而損害社會的信任感和凝聚力。

至於IMF為何在如何處理冰島危機一事上拋棄了其一貫的自由資本市場原則,阿諾松教授認為可能的原因是,在經過審慎考慮之後,在冰島經濟和政治的特定背景下,IMF認為資本管制是當時退而求其次的應對之法。如此也說明,冰島的資本管制措施是一種“一次性事件”,其模式無法在其他地方進行複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963

白酒行業複蘇之勢漸強 且看市場“酒量”如何

隨著中秋、國慶等節假日紛至沓來,酒類市場迎來了一年中最好的旺銷時節。貴州茅臺集團公司總經理李保芳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白酒行業通過4年來的深度調整,景氣度回升已是不爭的事實。”

白酒行情從上半年茅臺的“一枝獨秀”,到2016年中報業績中,一線的白酒板塊收入增長14%、凈利潤增長12%;二三線的白酒收入增長8%、凈利潤增長16%。業界看行業的“複蘇”情緒就好像日漸濃厚的節日氛圍一樣蔓延開來。但李保芳告訴記者,這僅僅只是弱複蘇、局部複蘇。

“相比較前兩年,今年的白酒市場銷售情況確實有了很大的提升,我們公司中端類酒銷售業績增長達到40%。”貴州中正酒業負責人趙麗芳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同時,她也說道,“白酒市場越來越透明化了,利潤要回到從前恐怕還是有些困難。”

據了解,在貴州像趙麗芳這樣規模的中小型酒廠有很多,而且企業情況良莠不齊。縱觀全國,中小型的白酒企業更是多如牛毛,然而他們的複蘇卻還未真正開始。

白酒行業低迷從何而來

自2012年白酒行業因為宏觀經濟不景氣和 “三公消費”限制的政策、地方政府“限酒令”、塑化劑等諸多因素影響陷入低谷,2013-2014年白酒行業行業收入與利潤增速急劇下滑,收入增長跌至個位數,2013、2014年分別只有6.33%和2.52%。此外,因為各地政府鼓勵中小型酒廠積極建廠,使得白酒行業產能過剩。

茅臺酒廠的一位業內人士也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白酒行業經歷五年低迷,除了政策及大環境不景氣外,白酒行業內,經銷商積壓庫存也是原因之一。“市場情況好的時候,很多經銷商沒有看到未來的發展就都紛紛壓庫存,這樣壓貨,其實也是市場無序競爭的一種表現。”

中小型酒企又因為自身發展限制,無法像茅臺、五糧液等一線白酒企業一樣多元化發展。從而在“酒業寒冬“中愈加低迷。

白酒的跨界聯盟

采訪中,另一位市場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很多大型的白酒廠商除了積極對市場進行管控外,現在也在積極探索跨界聯盟的形式,“像是與銀行、煙草、汽車、高爾夫、郵政等平臺都有合作,可以打破原來的傳統渠道,在跨界平臺上占據終端消費者,幫經銷商打通中間環節,從而打破無序的市場競爭。”

記者透過調查確實了解到,酒企跨界合作不在少數。貴州茅臺與中石化、西鳳酒與長安汽車、五糧液與四川中煙等等。

培育年輕化的市場

白酒企業生產符合年輕消費群體個性化需求的“系列酒”,加深年輕消費者對傳統白酒品牌的認知,從而提升消費體驗,進而培養新的消費主力。

在今年的國際酒類博覽會上,記者留意到,各家白酒品牌都推出了針對年輕受眾的低度數系列酒。茅臺的悠米果味酒、五糧液的星座酒、瀘州秀水坊推出的“阿禮九九”等等。貴州茅臺集團公司董事長袁仁國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消費茅臺的人群現在主要是50後到70後,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逐漸顯著,80、90後已經成為市場消費主力。抓住年輕人市場就是抓住未來的發展機遇。茅臺連續五年發起國之棟梁公益活動,幫助貧困大學生,贏得這些年輕消費者發自內心的喜愛,同時也是在培養潛在的消費者。”

“電商是當下年輕消費者發生購買行為的有力渠道。透過電商平臺,白酒企業可以接觸到新的消費群體,從而為傳統經銷商鋪橋搭路,但電商一定不是白酒行業的救命稻草”。該名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到。

白酒行業有其獨特的屬性。大企業依賴現有的品牌進行跨界合作、開拓新市場從而不斷擴充已占有的市場容量,小企業在新渠道、地域文化上一樣可以做文章,同時把控好酒本身的品質,透過更加精準的營銷,進而保持自己的生存空間。只有整體的繁榮,行業的春天才會如期而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393

希臘經濟複蘇緩慢 旅遊業獨木難支

不久前,希臘雅典工商會報告顯示,69%的希臘人表示今年無力繳稅和社保費,這一比例比兩年前提高了10%。78%的受訪者對經濟前景表示悲觀。

2009年10月初,希臘政府宣布,當年政府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占GDP的比例預計將分別達到12.7%和113%,遠超歐盟規定的3%和60%上限。全球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相繼調低希臘主權信用評級,希臘債務危機正式拉開序幕。

接受了三輪援助後的希臘依然債臺高築,債務占GDP比例已經高達180%。希臘經濟複蘇勢頭極為緩慢,2008~2015年間,除2014年為正增長外,其余年份皆為負增長。

雖然整體經濟極為慘淡,但作為希臘支柱產業之一的旅遊業表現還算不錯。近些年,旅遊業對希臘GDP和就業崗位的總體貢獻率占近兩成。

2015年,希臘旅遊業對GDP的直接貢獻為133億歐元,占GDP的7.6%;對GDP的總體貢獻為325億歐元,占GDP的18.5%。旅遊業對GDP的直接貢獻預計2016年將小幅下滑0.5%,至132億歐元。2016年,旅遊業對GDP的總體貢獻預計將下滑1.8%,為319億歐元,占GDP的18.6%;到2026年預計將增長至467億歐元,占GDP的22.4%,年均增長率3.9%(2016~2026 年間)。

2015年,旅遊業為希臘創造了40.1萬個就業崗位,占總就業崗位的11.3%,預計2016年增長0.6%,達到40.35萬個崗位,占總就業崗位的11.5%。

到2026 年,預計旅遊業將總計支持109.5萬個工作崗位,占總就業崗位的28%。

外國遊客在境內的支出是衡量旅遊業直接貢獻的一個重要指標。2015年,外國遊客在希臘的支出為148億歐元。2016年,預計希臘將吸引2402.1萬名遊客入境,遊客支出預計將增長2.2%。到2026年,進入希臘的國際遊客總人數預計將達到3797.2萬人,催生233億歐元的支出,使得2016~2026年間的年均增長率達到4.4%。

2015年,希臘旅遊業吸引到了27億歐元的投資,2016年或將下滑1.6%,但到2026年預計將增長至36億歐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368

全球貿易增長乏力 經濟複蘇擔憂加劇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近日發布的一份中期經濟增長預測報告顯示,2016年和2017年全球經濟增長將維持在3%左右,並且伴隨著全球貿易繼續萎縮、負收益的政府債券大量增加等現象。9月預測全球經濟2016年增長2.9%,2017年的增長預期略微上浮至3.2%。

持續乏力的貿易增長使得對全球經濟複蘇動力的擔憂增加。2008年金融危機以前的20年時間里,全球貿易增速平均為經濟增速的2.1倍,上世紀90年代後期一度超過2.5倍。金融危機發生後,雖然貿易一度複蘇,但仍無法突破瓶頸,2010年後,貿易增長與經濟增長比值一路下降,OECD對2016年的預估值是0.8,即貿易增長低於經濟增速。

 

報告中還提出,不少國家的貨幣政策開始顯示出疲態並造成金融市場的扭曲。此外,不同國家債券收益率的問題也受到關註。在瑞士、德國和日本等國,主權債券中負收益所占比例超過70%,最終導致OECD成員主權債券中的35%,即14萬億美元的政府債券,收益為負。這反映了市場擔憂的加劇,導致對避險資產需求增加從而推高債券價格。

報告還特別提到,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全球多個發達經濟體的股票價格和房地產價格上漲趨勢明顯。其中,股市的上漲以美國最為強勁而平穩,日本和歐洲則坐過幾年“過山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062

百度營收上市以來首次下滑 稱2017年全面複蘇

在經歷了連續兩個季度的凈利下滑之後,百度(Nasdaq:BIDU)在10月28日發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16財年第三季度未經審計財報。

財報顯示,百度第三季度總營收為人民幣182.53億元(約合27.3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0.7%,這也是百度近年來營收首次出現下滑;第三季度凈利潤為人民幣31.02億元(約合4.65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9.2%。

在隨後召開的分析師電話會上,分析師普遍關心百度搜索受網絡廣告新政引發的業績震蕩何時恢複的問題。參會的百度CEO李彥宏和CFO李昕晢作出回應,並預計業績在2017年全面複蘇。李彥宏也曾在上季度的分析師會上表示,提升客戶群體質量的行動將會影響2-3個季度的收入。

除此之外,百度第三季度財報里還有以下幾點值得關註:

一、財務數據

從主營業績來看,百度第三季度總營收為人民幣182.53億元(約合27.3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0.7%,如果不計入去哪兒在2015財年第三財季的營收為同比增長6.7%。

百度第三季度移動營收在總營收中所占比例為64%,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為54%,第二季度比例為62%。

其中,百度第三季度網絡營銷營收為人民幣164.90億元(約合24.7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6.7%。百度第三季度活躍網絡營銷客戶數量約為52.4萬家,比去年同期下滑15.9%。百度第三季度來自每家網絡營銷客戶的平均營收約為人民幣3.13萬元(約合4694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6%。

值得註意的是,電話會上,高盛和摩根大通分析師分別提出,未來兩年百度活躍客戶數和業績回正的具體時間問題。

李彥宏表示,在第三季度,百度已要求醫療行業和金融行業客戶提供ICP備案,以及通過對公賬戶驗證。這些措施是導致百度Q3有消費客戶數下降的主要原因。在第四季度,百度將全面要求所有客戶到達這一資質要求。在現有基礎上,百度將進一步優化其客戶質量,鞏固完善業務模式,發展新客戶並進一步提升客戶體驗。

因此可以推測,百度Q4的收入還將繼續受到客戶資質門檻提升的影響,百度財報也預估下季度營業收入預計將同比下滑1.7%到增長4.6%(排除去哪兒影響,預計同比下滑2.0%到增長0.9%)。

截至2016年9月30日,百度持有的現金、現金等價物和短期投資總值為人民幣783.62億元(約合117.51億美元)。

二、百度系產品用戶數據

2016年9月,百度移動搜索月活躍用戶數達到6.6億,同比增長3%,百度地圖月活躍用戶達到3.48億,同比增長7%;百度錢包激活賬戶數達到9000萬,同比增長99%。

在國際化上,第三季度,百度海外移動產品用戶累計16億,月活用戶超過3億,覆蓋200多個國家。

百度海外移動廣告平臺DU Ad Platform接入全球app開發者超過1500家,相比二季度增長150%,日廣告請求數量15億。此外,百度巴西創立巴西首支互聯網投資基金。

不過關於移動端的流量,李彥宏在電話會議中提到中國的互聯網使用率已經達到50%左右,未來不可能期待網民數量會繼續地大幅增長,因此公司搜索業務流量的增長就不會有之前那麽強的動力。 但公司還在加強移動互聯網搜索領域的創新,例如語音搜索的流量增長非常迅速,包括語音搜索和圖片搜索,上升空間還很大。

三、O2O補貼降低

百度財報顯示,在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由百度糯米、百度外賣、百度錢包等共同構成的百度電商化交易總額(GMV)為194億元,同比增長49%。其中,百度外賣GMV同比增長150%。

在隨後召開的分析師電話會上,花旗集團分析師Alicia Yap問及,百度公司在O2O業務上面的營銷支出不斷下降,銷售額也從此前的三位數增長放緩三季度的49%,對於未來如何規劃?

李彥宏對此回應稱,公司的O2O業務的出發點就是連接用戶與服務,所以百度的業務著重滿足用戶在百度搜索移動客戶端搜索並找到相應服務的需求,並且不斷改善這種用戶體驗。

他稱,糯米目前有220萬的合作商家,是一年前數量的三倍,但百度也意識到,O2O的營業模式可以不僅僅基於營業額向商戶收取傭金,也嘗試向廣告模式轉化,糯米也降低了向各類交易提供的補貼,因此糯米平臺的銷售額增長放緩了,但同時糯米的虧損也有所縮減。

李彥宏舉例,去年與攜程的交易就是百度在O2O運營領域很好的一個例子,百度用戶可以通過百度地圖,百度搜索和糯米移動端應用訂到攜程的酒店,用戶體驗也非常不錯,“但是我們並不擁有攜程的業務,這也是百度未來可能在其他領域實施的動作。”

四、人工智能滲透醫療健康、無人駕駛

電話會上,李彥宏和李昕晢還認為,百度新興業務的發展,如金融、醫療也拉動優質客戶增長。此外,人工智能技術有效提升了百度的流量變現能力、改善了用戶體驗,擁有巨大的增長潛力和市場空間,但是需要更長的時間反映在營收上。

可以看到的是,第三季度中,百度醫療大腦作為首個落地產品,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醫療健康行業,推動互聯網醫療平臺的革命性升級;

此外,百度深度學習開放平臺PaddlePaddle對外輸出百度語音、圖像、自然語言處理和用戶畫像的能力。

作為人工智能的應用之一——無人駕駛,第三季度百度獲得了美國加州發布的無人駕駛測試牌照,並與福田、長安等汽車廠商達成戰略合作。

此外,在新興業務上,百度持續開疆拓土。百度金融明確了“身份識別認證”、“大數據風控”、“智能投顧”、“量化投資”、“金融雲”五大金融科技發展方向,並向傳統金融機構開放“金融雲”,輸出全套金融解決方案。目前,百度錢包的激活賬戶超過9000萬。

五、布局投資

在投資領域,百度第三季度先後成立百度風投(Baidu Venture)和百度資本(Baidu Capital),分別集中投資於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的早期項目和泛互聯網領域中後期項目,與百度內部職能部門合力組成投資的三駕馬車。

其中,百度風投公司成立於9月份,專註於人工智能,以及AR、VR等下一代科技創新項目,投資於早期項目,第一期基金規模達2億美金,資金全部來自於百度自有資金。相比之下,百度資本主要投資於泛互聯網領域中後期項目。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兼任百度資本的董事長及投資委員會主席。同時,百度資本基金首期規模達200億元,資金來源將面向社會機構開放。

據在成立兩家這投資公司以前,百度相關投資均由內部職能部門主導,業務內容非常複雜,需求量大。從很小比例的參股到控股,甚至收購,從簡單的一些業務拆分到成立合資公司均由該內部職能部門經手,投資方向緊密結合百度戰略和具有潛力的新興技術。然而,隨著需求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百度已經意識到針對不同領域、不同階段獨立化運營的重要性,因此百度風投與資本應運而生。

目前,百度風投、百度資本與百度內部職能部門互相協同。其中,百度風投將像其他外界風投公司一樣承擔更多的風險,運作機制也會與風投公司相似,項目經理人的回報將與項目回報直接掛鉤。同時,百度風投也會與傳統的VC有所區隔,比如百度風投不需要合作人去融資,沒有好的項目可以選擇不投,策略更加靈活。而百度資本將會按照獨立市場化運作,充當一個PE角色,適當引入外部資本。在資本領域,不同風險級別的投資意味著不同程度的回報,而百度這樣針對早期項目、中後期項目、百度自身項目進行資本獨立運營,形成了“三駕馬車”架構。

六、業績展望

  百度預計2016財年第四季度總營收為人民幣178.40億元(約合26.75億美元)到人民幣183.80億元(約合27.56億美元),同比下滑1.7%到增長4.6%。不計入去哪兒業績的影響,這一預期區間代表著百度預計2016財年第四季度總營收同比下滑2.0%到增長0.9%。百度對第四季度業績的預測只代表當前和初步的觀點,今後可能有所調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898

解讀 | 乳業複蘇乍暖還寒 區域乳企展開新一輪“跑馬圈地”

國內區域乳企在搶地盤上頻頻動作。

剛剛進入湖南市場三元股份(600429.SH),又在本周宣布借道蘇果超市有限公司(下稱 蘇果超市)進軍江蘇市場,重啟華東擴張戰略。記者發現,今年以來包括三元股份、現代牧業(01117.HK)、光明乳業(600597.SH)等國內主要大型乳企,都紛紛“南下北上”啟動擴張計劃,“南下北上”布局新的區域市場,新一輪競爭箭在弦上。

三元股份華東再戰光明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此次三元股份將借道江蘇省商超龍頭蘇果超市渠道,其旗下的低溫奶、常溫奶、奶粉等全線產品都將進入蘇果門店進行銷售。

三元股份市場部總經理何小唐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此次三元股份和蘇果超市的合作是全渠道合作,也包括供應鏈合作,由於蘇果超市在南京的門店最多,合作將先從南京開始,並逐步向省內其他城市擴張。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蘇果超市是江蘇最大的連鎖超市企業,擁有門店2086家,主要覆蓋蘇皖鄂三省。

事實上,此次三元股份進入江蘇市場方式和之前進入湖南市場模式如出一轍。上月末,三元股份剛剛宣布與湖南商超龍頭步步高集團進行戰略合作,借助其商超渠道進入湖南市場,並進而輻射華中地區。

中國品牌研究院食品專家朱丹蓬告訴記者,三元可以借助商超的自有渠道快速完成進場、陳列、促銷、上量的複雜過程,迅速進入市場。再者與渠道大商直接合作可以讓營銷費用及終端零售價形成去中間化的差異化優勢。

雖然此次進入的是江蘇市場,但三元還是意在華東。

何小唐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與蘇果超市戰略合作只是三元股份華東擴張計劃的一部分,接下來將在年底前進入蘇果的BHL和好的便利系統;並開始計劃進入華東大潤發和物美系統,以提高分銷率,擴大在華東市場的市場份額。

華東市場擁有2.26億人口,一向被認為具有較強的消費能力,但也是光明乳業的根據地,尤其在上海,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光明乳業在上海地區收入為51億元和26億元,占其總收入比例超過25%。

此前三元股份也曾二次試水華東市場,但都選擇了與光明乳業爭奪上海市場,並未取得好效果,上海三元乳業有限公司(下稱“上海三元”)連續多年虧損。今年上半年,上海三元收入為1.7億元,同比減少20%,虧損653萬元。

在業內看來,此次借力蘇果超市等商超渠道轉攻江蘇市場,也是三元股份對華東市場策略的重置,最終還是要在光明乳業的地盤上搶一杯羹。

區域乳企擴張競爭加劇

事實上,除了三元股份之外,國內多家區域乳企也都在加速擴張區域外市場,而競爭也或面臨進一步加劇。

在華東地區,除了三元股份的介入,東北最大的區域乳企輝山乳業(06863.HK)也已在江蘇鹽城投建了第二個全產業鏈基地,並於今年6月取得了生產許可,每年可生產18萬噸奶制品。據輝山乳業公關負責人趙鑫介紹,新基地的主要輻射上海、江蘇等華東地區,未來將和光明、三元進行市場交鋒。

在珠三角地區,光明乳業和燕塘乳業(002732.SZ)則在上演軍備競賽。今年10月10日,光明乳業宣布投資3.5億元在廣東省潮州市新建工廠和設立全資子公司,成立粵東光明乳品有限公司,進一步強化廣東市場。近兩年,廣州光明乳品有限公司(下稱 廣州光明)業務呈快速上升趨勢,2015年廣州光明收入6.5億元,凈利潤0.4億,較2014年的5.2億,凈利潤0.3億增長迅速。

而這也給廣東當地區域乳企燕塘乳業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今年8月底燕塘乳業宣布投資3.9億,擴建湛江燕塘乳業有限公司,深耕粵西市場的同時,輻射廣西和海南市場,以謀求更大的市場份額。今年前三季度,燕塘乳業收入8.1億元,同比增長8%,凈利潤0.9億元,同比增長11%。

在華北地區,新希望乳業則在今年6月完成了滿城新廠的建設並投產,新廠產能則是老天香工廠的4倍,主要輻射京津冀地區,而這也讓原本飽和的京津冀市場競爭進一步激烈。

值得註意的是,此輪原奶危機中遭受虧損的原奶企業也加入競爭之中。

現代牧業總裁助理王惠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公司主要收入來源是向上遊出售原奶,目前公司的牛奶產品巴氏奶和常溫奶項目都已經通過了農科院的優質乳工程驗收,下一步將重點拓展下遊市場,減少對於原奶銷售的依賴性。首批將推進30個重點城市,並且在北京、上海、馬鞍山等重點城市推進入戶訂奶業務。

而入戶訂奶和巴氏奶業務此前一向是區域乳企的“專利”,原奶企業在這一領域擁有資源優勢。年報顯示,現代牧業是國內最大的原奶企業,在全國8個省擁有27個規模化牧場,2016年上半年收入22.3億元,其中液奶銷售收入占總收入的29.4%。

王惠表示,目前低溫奶業務收入占總業務的6%左右,公司將爭取搶占更多的下遊市場份額,到明年這個比例希望可以提高到10%左右,3到5年能夠占到總收入的20%。

與此同時,記者了解到,除現代牧業外,國內其他原奶企業也在向下遊要市場,西部牧業(300106.SZ)和中國聖牧(01432.HK)都有進軍嬰兒配方奶粉業的計劃。

巴氏奶或迎來新一輪新機會

朱丹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今年以來國內乳企的動作格外多,與市場回暖有關,一方面今年前三季度,國內主要乳制品企業業績整體呈現緩慢複蘇的趨勢;另一方面,在消費結構重構和消費群體叠換的背景下,讓國內區域乳企看到了新的機會,因此開始提前布局、搶占市場。但擴張必然帶來競爭,長期來看,將或引發國內區域乳企新一輪排位和洗牌。

根據此前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宋昆岡公布的數據,2016年上半年,我國乳制品生產出現了回暖增長態勢。2016年上半年,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1667.5億元,同比增長5.40%;利潤總額135.3億元,同比增長15.80%。

而另一方面,朱丹蓬表示,國內乳企選擇在此時拓展業務或也有成本方面的考慮。目前雖然國內原奶奶價有所回升,但依舊處在低位,企業原料使用成本較低。

根據國家農業部定點監測的最新數據顯示,國內生鮮乳收購價格為3.44元/公斤,較此前最低點3.39元/公斤上漲的幅度並不大。

一直以來,在國內乳業企業中,伊利股份和蒙牛乳業兩大乳業巨頭更多關註常溫產品和全國化布局,為了錯位競爭,區域乳企則專註於低溫產品和本地消費市場。而此番區域乳企擴張,巴氏奶也區域乳企的主攻方向,也將帶動國內的巴氏奶產業迎來新一輪發展。

乳業分析師宋亮向記者透露,此輪區域乳企加速擴張,或與國家未來將出臺的巴氏奶新政有關,據他了解,今年政府可能會出臺相關政策,扶持巴氏奶產業發展,並間接利好上遊的奶牛養殖業。

近年來,巴氏奶業務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增速,根據中國奶業協會數據顯示,2015年相比常溫奶只有2.7%的增速,低溫巴氏奶增速則高達24.3%。

宋亮告訴記者,此前區域乳企已經看到了巴氏奶增長的空間,但是一直缺乏一個推動力量,而政策是最好的推手。目前國內也需要發展巴氏奶產業,從消費升級的角度上看,現在國內一二線城市乳制品消費已經從“喝上奶”轉變為“喝好奶”,巴氏奶可以解決消費者對高品質奶的需求,提升企業的業績;另一方面,目前常溫奶依然是市場主流,在當前進口常溫奶產品沖擊國內常溫奶市場的情況下,發展巴氏奶也有利於實現乳資源分工,減少進口奶對國內乳業產業的沖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586

美國經濟複蘇慢 中企赴美“搶”人才

當地時間6日下午,紐約凱悅酒店時代廣場店的會議室里坐滿了上百名中國赴美留學生。他們都是來參加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國的校園招聘會。

續力帥是新澤西理工大學計算機系研究生二年紀的學生。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雖然還沒最後決定自己的就業方向,但自己對虛擬網絡(network virtualization)比較感興趣。

“我本科在國內就參加過中興宣講會,我有四個本科的同學在中興工作。”續力帥說。

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部長曾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是中興第一年開始由集團出面,深入到全球各知名高校進行招聘。其實不僅是中興,華為等中國高科技公司也經常到美國來競爭優秀人才。

“其實這是好事,我們要形成群體效應,這樣才有更大的影響力。”曾力說。“目前全公司有海外留學背景的人大約不到1%,以後希望能達到10% 以上。甚至在金融等非技術領域達到30%以上。”

而就在離凱悅走路五分鐘的地方,萬豪國際酒店4樓同時也在舉行招聘會。中國銀行、中信銀行、泰康集團等在全美華人金融協會年會的會場上擺起面試桌,現場進行人才選拔。第一財經記者看到,每個招聘公司有單獨的會議室,每個會議室門口總保持著10來個學生,等候面試。

一位馬里蘭大學金融專業的研究生把所有的招聘公司都投了一遍。 她告訴記者,“我比較傾向中國公司,工作地點在國內還是在這里我都感興趣,國內機會比較多。”

曾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中興尤其需要有留學背景的金融、法律等人才。“中興的營收大約一半在海外。國際項目的融資很重要,幾乎每個國際項目都需要融資,這在國內是不需要的。所以這就需要有國際金融背景的人才。另外,中興在國際上每年申請的專利數量名列前茅,這需要有國際相關法律背景的人才。”

像中興這樣的中資企業並不少。隨著企業的國際化,迫切需要擁有國際知識的人才。荷馬金融當天並沒有組織面試,但他們通過全美華人金融協會發出網上招聘的消息,並在年會現場擺放了一個咨詢臺。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咨詢臺里的一個實習生Candice Chen就是中國留學生,目前正在找正式的工作。陳同學告訴記者,這次荷馬金融需要的人才大多需要留學背景,因為要為客戶進行產品配置等。這樣的工作內容對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我們主要做海外資產配置,所以需要對美國產品比較了解。雖然我們這個展臺主要是產品咨詢,但是今天還是有30多個學生來詢問招聘的事宜。” 她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相貌清秀、講話慢條斯理的何燕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自己是福坦莫大學(Fordham University)金融系的研究生,這次希望能找到中國企業駐美國分公司的工作。“中美經濟合作越來越多。我長期想回國,但短期希望能在這里(美國)找工作,積累一些工作經驗。” 何燕婷說。

除了工作機會比較多,許多國內企業已經成長成國際行業內的翹楚。這也是吸引留學生海歸的重要原因。

“我們靠什麽吸引人,首先是產業技術的優勢。美國本土像我們這樣的通訊技術公司已經雕零。以前美國曾經有摩托羅拉和朗訊公司,但都已經淡出市場。如果對這行感興趣,就必須來我們這樣的中國企業。” 對於自己的行業,曾力深感驕傲。

此外,美國經濟和就業的疲軟、部分高薪行業薪資的下降也讓許多留學生產生歸意。 其實,中國企業赴美招聘的歷史由來已久,但前幾年更多的是招聘有多年工作經驗、在美企中已身居高層的人才。主要還是國內和美國比起來,剛畢業大學生的待遇並沒有太多優勢,而美國學歷的含金量也並沒有高到讓中國企業願意付出比國內剛畢業大學生更高的薪酬。然而,隨著國內部分企業待遇的提高,中美企業在收入間的差距也在逐漸減少。這兩年,中資企業赴美招聘剛畢業大學生的情況越來越多。

“我接觸到許多留學生本來是抱著畢業後在美國工作幾年再回國的心態。”曾力說:“但現在這樣的學生減少了。他們願意一畢業就回國。一方面是因為國內發展機會好,另一方面是美國等國家經濟疲軟,想留下來很難。要在幾年內做得風生水起更難。”

多家來美招聘的中資企業透露,他們的薪資待遇與美國相比,很有競爭力。例如,中興還為深圳總部的高級人才提供“安居房”,讓歸國人才沒有後顧之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786

智能投顧年末複蘇 招行、民生證券率先試水

從年初時的巨頭湧入、創業公司進場,到年中的沈寂冷清,2016年中國的智能投顧行業經歷了“過山車”般的高開低走。不過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在2016年進入倒計時的時候,智能投顧的“過山車”又重新步入了上升軌道,而且持續加速。

先是12月6日,招商銀行在深圳舉辦招行APP 5.0暨摩羯智投新聞發布會,宣布招商銀行兩款重磅新產品APP 5.0、摩羯智投正式上線。隨後,民生證券和品鈦集團旗下的璇璣宣布正在合作開發數字化資產配置系統。

受制於牌照尚未放開、可選資產較少、用戶接受程度低,以及盈利模式尚不明確等四方面的原因,智能投顧行業在國內發展一直較為緩慢。去年以來,市場上陸續出現了不少智能投顧產品,但大多數發展並不順利。

不少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由於不同類型機構掌握的優勢、資源各不相同,各自發揮所長、共同合作可能是國內智能投顧業務最可行的破局之法。現在看來,這個趨勢已經逐漸明朗。

智能投顧行業在年底的複蘇或許並非偶然,畢竟隨著國內理財市場的擴大、中產階層的崛起和大數據技術的成熟,智能投顧通過技術手段提升資管業務的效率、降低財富管理的風險,還是一門不錯的生意。

只是無論對於投資者還是從業者來說,這個行業都沒有必要被過度神話,通過技術手段做好資產配置和用機器人炒股就能跑贏大盤,始終是兩個概念。

智能投顧再度升溫

智能投顧在年底的集中爆發,似乎帶著幾分“複仇者”的意味,這一年里制約這個行業發展的種種問題正在被逐一解決。

首先被克服的是資質和資產的障礙。

由於目前國內投顧牌照尚未放開。並且,投顧與資管兩塊業務牌照是分開管理,適用於不同的法律法規,而金融科技公司往往不具備相應資質。這一問題延伸到操作層面,即假設沒有上述牌照或缺少其一就沒法實現資產管理和理財服務一體化。

如果,一個智能投顧產品只能提供資產配置建議而不能實現自動化交易,那“智能”一說也就無從談起。同樣,如果底層資產品類不夠多元,數量不夠豐富,智能投顧的價值同樣難以實現。

智能投顧行業在年底的這一次爆發,傳統持牌金融機構的入局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突破。不管是摩羯智投背後的招商銀行,還是民生證券和璇璣合作的產品,因為有了牌照做支持,在業務拓展和產品選擇上也有了更大的空間。

根據兩家機構提供的信息,摩羯智投的定位是以公募基金為基礎、全球資產配置的“智能基金組合配置服務”。而民生證券和璇璣的合作則會先利用券商的優勢,通過有效跟蹤市場的基金進行資產配置,後續再逐步豐富包括固收在內的其他產品。

不過更重要的,還是技術層面的突破。

傳統金融機構近年來一直希望在金融科技領域有所突破,也從不掩飾自己在新金融行業的圖謀。尤其是在金融科技新貴們搶占市場的時候,傳統金融機構正在加快步伐。

招行這次想嘗試的智能投顧產品包含了一整套資產配置服務流程,從目標風險確定、組合構建、一鍵購買,到風險預警、調倉提示,再到一鍵優化、售後服務報告等,涉及基金投資的售前、售中、售後全流程服務環節,以及智能投顧產品中常見的動態調倉功能。

同樣是傳統金融機構,民生證券也希望通過技術手段改變傳統券商存在的一些問題。

據業內人士透露,因為證券市場有著極大的波動性,在市場不好的時候,賬戶的活躍度都會有一些降低,或者轉化投資方向。因此他們希望通過技術的手段,實現風險可控與保證收益的平衡。

據了解,目前璇璣團隊已有一部分工程師進駐民生證券的研發中心,與民生證券的技術產品團隊一起進行部署和開發,另一部分則留在總部進行統籌,預計年底之前產品便會上線。

財富管理的新趨勢

花旗集團最新報告顯示,機器人投顧的管理資產規模(AUM)從2012年幾乎為零,增加到了2015年底的187億美元。國際知名咨詢公司AT Kearney預測,到2020年,全球機器人投顧行業的資產管理規模將突破2.2萬億美元。

除了巨大的市場前景讓無數公司趨之若鶩之外,這種“去人工化”的智能理財服務被公認為是財富管理行業必然的發展方向。因此,除了Wealthfront、Betterman等主打機器人投顧的創業公司,一大批老牌的金融巨頭也紛紛開始布局該領域。

從國外的經驗來看,目前國內金融機構的布局路徑也很相似:自給自足或者尋求合作與收購。

如果能夠把互聯網基因融合得好,傳統金融公司在此類業務上很容易實現突破。相較於獨立智能投顧公司,他們在涉足智能投顧業務除了在資質上沒有障礙外,其固有的用戶群體,以及豐富的金融產品都是天然的優勢。

例如,嘉信智能投資組合、貝萊Future Advisor、德銀Anlage Finder都是典型的傳統金融“出品”的智能投顧產品,目前都已初具規模。

其中,嘉信理財在上線嘉信智能投資組合之後,不到3個月就吸引了33000個賬戶和24億美元資產。同樣的成績則分別耗費了獨立智能投顧公司Wealthfront和Betterment約3.5年和4年的時間。

但是即便沒有互聯網基因,也沒有關系,因為自有技術端的開發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能夠找到一個優秀的合作夥伴,也是實現“彎道”超車的好辦法。

例如,2015年下旬,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收購機器人投顧初創公司Future Advisor,高盛收購線上退休賬戶理財平臺Honest Dollar。摩根大通和高盛則投資了Motif,富國基金則“牽手”Betterment。

顯然,招商銀行選擇了第一條路,而民生證券與璇璣的合作屬於後者。

從過去傳統金融機構向互聯網金融轉型的案例來看,能迅速調轉“船頭”適應新市場的機構並不在多數。然而,傳統金融機構的智能化進程卻是迫切的,如果民生證券與璇璣合作的這一次試水成功,或許這種模式可以被更多的複制和推廣。

智能投顧在年底的這一次爆發,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至少,它為整個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兩個有參考意義的範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6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