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做過辦公室新人,大家都有機會以舊人的身份看新人,辦公室需要的工作技術,甚至工作態度,待人處事之類,學校根本就無教,究竟一個人要在辦公室生存發展,需要一些甚麼基本技術呢?
電腦文儀
十幾年前筆者讀書時已經識用電腦及打中文字,點知第一日返工都被難倒,就是因為公司的電腦及軟件太舊。現在人人都用MS-Office,仲有無人記得WordStar、WordPerfect、Symphony、Lotus、dBase、國喬、倚天?筆者見過最經典的一部電腦,是在2000年時仲用緊英文Win98外掛Richwin轉中文,唔係話唔識用,而係好難用。
舊電腦同舊程式固然難用,都唔夠舊機器難用,例如筆者第一天上班便搞唔掂部全手動型打字機,即係仲有一條條鐵枝打粒字去中間果隻;Fax機未用過,好彩未至於好似某「大學生」笑話咁:有個大學生第一返工,佢老細叫佢Faxd野比客,跟住個客打比佢老細:你做乜野Fax左幾次比我?一問之下,大學生反問,點解Fax極份野仲嚮部機度?
當然,有一樣文儀到今日仍然唔識用的:打電報。以前做商品貿易一切以信件及電報作實,連Fax都不承認,看著同事用電報機,及上面的電報短語,完全不在行。當然,今時連e-mail都可以做呈堂證供,沒見過人用電報了!
公文應對
辦公室用的文字,與學校的形似而實質兩樣。格式尚在其次,原來很多人寫信用字有很多埋伏的,故意將內容寫得含混、迷糊,來達到某些效果。所以有時見到一些寫得很好的信,不妨影印記下。筆者多年來收到寫得最靚的信,是某大使館代表調職的告別信,居然可以用英文寫道:「我們的人生旅途相交,離別之後或再重逢」,可惜沒有留底。
同客戶講野固之然要小心翼翼,原來同同事也要留神。不單止講錯野會得罪人,有些人是最愛用言語來陰人,只要不小心地隨口應了「係」、「好」、「哦」,分分鐘比人過左一幢。聽電話也是,有些公司會在電話檯頭用紙寫著一些罐頭對白,諸如「XX公司,早晨/午安/晚安,有乜野可以幫到你」、「負責的同事傾緊電話/唔嚮位/行開左/做緊野/開緊會,方唔方便講底乜野事/留低電話」之類。但筆者發覺,很多接電話的小朋友是缺乏這方面的訓練,居然可以答「未返」、「唔嚮度」、「去左廁所」。門面說話一定是經過修飾的,當然要作一個好的理由。
以上所講是極之皮毛,但偏偏學校無教,很多人打幾年工都唔知唔識唔做,看起來聽起來,便活像山寨廠文員。
我記得小學時學校要用英文寫「我的志願」,結果我寫左”worker”,因為小學生唔識得幾多個英文字,又唔想寫doctor、teacher之類咁老土,小學生生活圈子上能夠接觸到的「工作」,可能仲有driver、actor之類,寫worker就最中性,咁worker工作係做乜呢?小學生鬼知咩!其道理正如電視編劇寫黎寫去都係警察、黑社會、醫生、律師、教師之類,其他人做乜工作,鬼知咩!
讀左十幾年書,做左咁多幾年野,知道社會是動態發展,對社會任何靜態的觀察只會流於表面及片面。點解幾十年前有漁農友會,之後有工會,又之後有專業團體?就係因為社會的生產模式不斷改變,只有走到社會較前端的工作人士,才有可能享受到社會發展及繁榮的結果。
當中國最近開始出現城市人口多於鄉村人口,即是超過一半人口住在城市(先不論城市的定義,及城市內人口究竟做一些甚麼工作),而香港在過去廿年來製造業人口減少了一百萬,未來展望香港經濟的增長部份主要在那裏?官方的講法香港經濟四大支柱是「金融業」、「貿易及物流業」、「旅遊業」和「工商業支援及專業服務業」。2002年香港經濟的四大支柱行業合計, 增值額達6,410 億元, 佔本地生產總值53.2%; 提供的職位共有1 420 000 個, 佔總就業人數44.0%。趨勢上比重是有增無減。
工會領袖,是沒有可能不知道社會的發展趨勢,佢地指出運輸服務業出現實質減薪(即相對於名義增幅),所以的士要同客貨車紥馬,巴士司機要接受3%增薪;受惠的只有專業人仕、管理及專業人員,基層勞工一點也分享不到。
工資兩極化、企業壟斷、產業結構失衡、壓迫和剝削、貧富兩極化之類,我沒有好氣爭論是否屬實,就同情地了解為真。正如我一向所講,無論你用乜野美麗詞藻去形容一樣野,實然就是實然,應然只存於各人的心中,人人都有自己「應該」的世界,但無論點想法,都唔會成為現實。正如我希望人人都中六合彩頭獎,只要買就人人中六千萬,樹生不出天跌不下,想又如何?
蛋糕有餅底、蛋心、忌廉、櫻桃,如果想成舊蛋糕同質化,結果一係成舊都係蛋心,或者將成個餅打碎,結果似乜野樣?社會結構可以短暫地被人為地扭曲成人人「平等」,但人的個別差異就好似浪淘沙一樣,越大粒越有機會留低。我們作為個人,能夠做的只是盡自己的能力爭取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呢一句社會學罐頭名詞),對於現況欠理想的人,除了寄予同情之外,可以指路佢行,行唔行到各自修行。任何他人以力量將一群人提升,結果是另一群人跌落去填補佢個位,唔係邊個洗廁所執垃圾?有人講得好o岩,鼓勵人創業做老闆,咁誰人會打工?放一萬個心,總有一些人,中左六合彩幾年後都係一貧如洗。
工會領袖會唔會唔明白呢個道理?佢話唔明我都唔會信喇!人人都有維護一己利益的傾向,沒有人會在自己的飯碗上撒尿,要撒就撒在別人的飯碗上,或者佢根本就唔想要呢一碗飯,香港唔係有某一個領證工會領袖咁樣咩!
P.S. 最後,不能不提這句:
這個世上只有6%的人可以得到幸福,擁有權勢與財富。
──阿部律真矢《女王的教室》
昨天多名市民在政府總部集會,事涉香港免費電視牌照,當中很多都是該公司的員工。
梗係喇!明明一有牌,就有排有得做,忽然間「說好了的牌照呢?」,結果就有三百幾人食無情雞。不過作為打工仔,我地都要睇下呢單野對我地乜野啟示。
有一單鄰埠新聞,都係同呢件好多相似之處,就是全澳門最大的巴士公司,維澳蓮運申請破產。
大家可能會話:巴士同免費電視牌照,大纜都扯唔埋,而且又關職場乜野事?
話說在2009年之前,澳門只有兩間巴士公司,就係澳門本地商界的新福利,和國內南光集團的澳門公共汽車(TCM)。
後來澳門政府將巴士服務招標,第一間交標的公司竟然不是這兩家,而是一間新的公司──維澳蓮運。
呢間公司同香港都有一點淵源,維澳蓮運的其中一個投資者是歐洲最大的交通運輸業者是威立雅運輸集團(Veolia Transport),呢間公司現時全資擁有在港島北岸行駛的電車,大家都會覺得近年電車D車又靚左,仲有冷氣車,諗住維澳蓮運都應該係一個管理好好的公司……
不過事實上,這家公司是澳門公認是服務水平排第三,意外率卻排第一的巴士公司,雖然規模最大,卻因為經營不善而要申請破產。
原因?居然同香港的免費電視牌照有一點兒相似:因為維澳蓮運開業時,正值多間大賭場開幕,大家可以在新口岸碼頭見到好多間賭場同酒店都有穿梭巴士。
咁樣大家就可以理解到,當時作為一名澳門的巴士司機,佢有以下選擇:
1. 繼續在舊公司做,安安樂樂無需再適應,仲有可能有多少人工加添!(因為行業競爭)
2. 轉任賭場同酒店的司機,工作無咁大壓力,人工都應該唔價少
3. 跳槽去新巴士公司,工作壓力一樣,仲要重新適應
雖然筆者沒有在澳門長住,由於好多親戚都係澳門人,澳門的民情同香港大不相同,要佢地東家唔打打西家,佢地就會話做生不如做熟。
結果,維澳蓮運不單只要高薪挖角,而且請回來的個別司機仲要係質素較次,駕駛態度未必好的司機,形成運作成本大增,服務質素卻跟不上。
那麼,對大家打工仔又有何啟示?如果有一天,「汝曾被告知」被人高薪挖角:
1. 千萬不要因為多幾百蚊就即刻走去(部份香港打工仔的通病),一來新公司究竟有沒有長遠的實力?二來先跳的隨時待遇不及後跳的,睇定D,唔駛急。
2. 行業既存者的生存機會,係遠比新進入市場的競爭者高得多,因為他們往往擁有好多新來者不知道的資料和數據。
3. 跳得一間,就要預左自己要跳第二間,在一些壟斷性的行業(例如香港的電視業),你沒有多大的選擇,甚至乎應該諗埋轉行的Plan B。
講到尾,時代變得越來越快,一份工打到退休都係買少見少,咁大家就要有心理準備,要靠自己,唔好等待老細或公司的仁慈,裝備自己去迎接轉變,打工仔最可靠的就是:
靠自己!
P.S. 澳門巴士的三國演義,其實同香港都有好多相似之處。
中巴當年被奪去專營,原來在澳門都有發生過,就係澳巴當年在開標之後4分鐘,才走去交標:
結果搞左一大輪,就和和果果是是旦旦咁搞掂佢。經此一役,澳巴元氣大傷,路線最少。
大家想一想,香港免費電視台都有類似的情況,至於後事如何,都係要食花生了!
做IT是一個消耗性極大的行業,年過三十幾已經好困難咁做落去,到四十根本就追唔上,例如我阿叔在八十年代是某美國電腦公司的高層,後來呢間公司結業,佢唯有轉行搞生意。在消耗性行業除非做左管理層,搵後路的思想是正確的。
不過做金融也是消耗性行業,否則我一早做左。我由1988年入股壇,在電視、報章見到都唔知轉左幾多代人。做金同外匯的陳新燊、做基金的蔡光華之類,當年報紙日日有文出,如今安在?林森池唔寫書、香植球無死到,仲有邊個記得佢地?今日見到的財經演員,五至十年會唔見晒,股票經紀在網上落盤普及後更加無得做。
除了公務員之外,消耗性較低的行業有如下特徵:
做消耗性較低的職位,可以做工作以外的其他野。如果做金融業,收入可能多兩三倍,但投入可能是十倍。
大家諗一諗,比本電話簿你連續打幾個鐘頭不斷被人拒絕,或者要加入一些會面矇矇咁去識人,人地一睇你個咭片就防住你,為的只係搵多可能一倍的人工,你喜愛做的事完全同你無關,你又希唔希望有一個咁的人生?
偏偏有d人係幾萬一個月唔夠駛,十幾萬一個月又唔夠駛,過百幾萬一個月都唔夠駛。好似中產日報耐唔耐講某行業,工作壓力大,做到兩眼發黑像條死魚,搞到要購物減壓一款裙買五條全部唔著。
咦?明明呢行可以半薪半職,半份人工多過人地全份,可以編更編到一個星期有一兩日唔駛返,要返都只係返半晝,我有朋友一供完樓就半職半薪,佢幾好呀!噢!報紙話原來有d人九七時五百萬買左一層樓,仔女一定要讀國際學校及留學外國,件衫個袋無個牌唔用得。「中產」階級追求富豪生活,人工少個崩都唔得,咁,繼續過搾汁機碎肉機生活囉!
我們追求的是「人生」,人人都只係得果幾十年,點樣令個過程適合自己,少d痛苦,多d美好回憶,偏偏好多人都背道而馳。與其幻想自己可以四十歲渣遊艇環遊世界,不如搵一份自己願意做到死的工,生個仔,準時放工弄兒為樂。
記得樂隊Beyond的成員之一黃家強(黃家駒的弟弟)曾經有次宣佈退出樂壇,並計算自己十多年來的收入除以月份,得出自己的平均的月入是一萬幾千,所以他也是廉價勞工云云。一個公平的比較是「蘋果對蘋果」(apple to apple) 。通渠工人的月入並不會高於IT人,因為不會由朝到晚都有渠通,正如歌手也不會天天出show,這樣計算「時薪」根本就無從比較。
每一類工種的性質、要求、難度、工作量均有差別,IT人又可不可以兼職做通渠工人?莫講話通渠,搭棚人工工作只是半個鐘,收一千幾百蚊,但搭好個棚叫筆者企上去都驚,一個大吉利是跌左落樓,賠返一千幾百萬又有何用?何況,打份文職工(俗稱寫字樓工)搣手指都有份人工,做手藝就手停口停,一日八個鐘頭,邊度搵八個棚出黎搭? 一個月都未必有幾多單生意。
某些「類專業」人仕(當然包括IT人)均有一個通病,就是認為只有自己是專業而鄙視其他工作,認為自己不只這價錢,又為何人地可以收那個價錢等等。”Freakonomics”《魔鬼經濟學》作者Steven D. Levitt李維特寫著:「決定薪酬的四大因素:競爭程度、技能水平、工作產生的不快感、付出的服務水平。」類專業人仕應想一想,為甚麼別人的時薪可以多於自己?
筆者認為IT是一種「技術」(skill)而不是一種「專業」(professional),最大的分別是根本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導致同是自稱「IT人」,水準也會參差不齊,這種說法相信各用家(user)應深有體會。 IT技術日新月異,以前用的電腦程式今日被淘汰,今日用的程式何嘗不會在未來被淘汰?這個行業的entry barrier可以好低,低到未受過正統的IT學位教育的人一樣可以掌握,只要有興趣,年紀大的人都可以掌握到。筆者又看過一個聖鬥士星矢黃金十二宮的精彩網頁,發現原來是一個小學生寫的。這樣容易掌握的技術,從業員如何可以保障自己的地位?正如如果他日發明搭棚通渠的機械人,可以用廉價做到這些工作,他們的報酬一樣可以跌得好快。
香港已經是一個成熟社會,將會越來越來行業需要定位標準去保護行業利益,就算連做地盤整車之類都要領牌,社會是不斷淘汰半桶水唔夠料不願更新的人。廿年前使用鉛水窗,今時今日只有鋁窗,做鋁窗亦不是像政府宣傳片那樣用螺絲批扭,而是用電槍打鋼鉚釘。連呢手作仔都要更新技術,IT suppose 是含金量較高的技術,又點會唔淘汰得更激烈?
筆者以前寫過一篇有關消耗性行業的文章,引人深思的是:還有甚麼工作不能外判或電腦化?當一間公司連入機印單、做會計、客戶服務都可以外判的時候,還有一樣是不能外判的:管理。從事各行各業,不能夠在年青時搏命擠身管理層,就要忍受可恥的人工及隨時被代替的命運。當然,即使擠身其中,如果整個部門、整間公司,甚至整個行業被社會淘汰,做管理層甚至擁有人一樣難逃大難。
作為一個打工仔,需要的是危機感。面對一個不肯定的社會,除了加強自己的競爭力之外,也要為自己謀求後路。例如要學習投資知識,將工作賺回來的儲下來投資,搵幾多fling幾多,中產收入富豪生活,平民收入中產生活,差不多注定晚境悽涼。
有些人三四十歲就要考慮做保安員, 咁佢地二十至三十歲做了甚麼呢? 大家可能以為是少壯不努力,非也!
很多人原來讀完書就做左夕陽行業,一做就是十年, 他們是不是沉醉在安穩的生活呢?非也!
工作一樣辛苦,收入也並不高, 筆者也做過這些工作,畢竟絕大多數的崗位, 說不上舒適,亦不是安穩,根本就是無得揀。
或曰:明知是夕陽行業又做? 此以今非古也! 十年前最當旺的行業是IT,今天在IT界掘到金搵到的人大有人在, 可是絕大多數當年的從業人仕,要不是被淘汰便是要轉型。
行業有周期性,有盛有衰,誰人夠膽說那些行業不是夕陽行業?
凡處高位者,即使是賈似道還是魏忠賢,總有因由。 從來無人規定爬得快升得高的人,一定是工作能力極高,或者建功立業。
比如筆者看《明亡清興六十年》,最會打仗的熊廷弼同袁崇煥, 前者首傳九邊(斬了頭還要到邊界傳閱), 後者凌遲棄市(一刀一刀切死,屍體在街上任人搶),雖然後來所有害過佢地的人連同皇帝在內全部都沒有好下場,對我們亦有一點啟示。
袁崇煥打第一仗「寧遠大捷」就打死了清朝的老祖宗努爾哈赤,皇帝就搵太監監軍; 第二勝仗「寧錦大捷」,論功行賞第一功居然係魏忠賢,然後排一大堆太監,袁崇煥排第86,升一級賞三十兩,然後辭埋職; 第三次日夜兼程由寧遠(今遼寧興城)跑到北京救皇帝,結果比皇帝鋸埋。
就以筆者職場所見,有些人是「打工叻」,有些人是「做野叻」,升職最快的人,每多是前者,甚至同時兼備兩種優點的亦不夠佢地快!兩者俱無者你亦不用為佢地擔心,最慘的人是「做野叻打工唔叻」,有功無得領,有過又要認,平日又無得偷懶。
呢個世界你可以話係唔公平,不過你不如話你唔認識遊戲規則,成功的老細有成功的遊戲規則,失敗的老細有失敗的遊戲規則。你跟著一個失敗的老細,你唔同佢一齊失敗,佢係會唔高興的。
辦公室是做事的地方,人情感情只係點綴, 今時今日當然仲有人以為某某得勢,係因為某某老細睇得起佢, 所以做盡小動作搏得老細歡心?
以筆者多年的冷眼旁觀,淨識擦唔識做, 一樣會失寵,特別是老細真係遇上麻煩的時候。
做好自己工作,再加上一點鞋油, 係好多人的成功之道。做唔到野,老細都覺得長貧難顧喇!
舊管理層比人剷走晒,點解仲可以有人留下?只有兩個原因:一係根本就唔起眼,一係根本就無問題。清兵入關都要靠吳三桂洪承疇喇!大家三唔識七,人地唔會無條件無代價付出信任及放心,究竟員工做過d乜野去搏取新老細的歡心?老細與伙記,言必曰利。你認為新老細忌你,你咪又係忌你個新老細?
老細唔信伙記是奉旨的,人地處得高位,自然深明交換之道,你唔首先主動樂意地交個忠心出黎,難道要老細首先主動樂意地向你奉獻殷勤,訂埋檯食飯直落?
位初到紐約的華人女教師以其在紐約9個月的生活和教學經歷,總結出23句人生金句,直指人心,被網友譽為年度最勵志文章。以下就是女教師的23條人生感悟。
1 Less is more.
這句話所指示的對象包含很多:信息、機會、經歷、表達、人際關係等等。在紐約這樣集合一切「美好和新鮮事物」的城市,我經常感覺到被過分刺激(over-stimulated)了。每一個場景都充滿信息(informative),會議和演講總是那麼激動人心(inspiring),各種機會和資源讓你眼花繚亂無從選擇,到處都是才華橫溢背景不凡的人……貪念重如我之人,就掉入這個「more」的陷阱之中,後果有三:迷失與碎片化信息的大海之中,茫然無方向,覺得什麼都想要;無法忍受寂寞專注地把事情一件一件地做好,每天都感覺很忙,人浮於事,成效不大;大腦被過分刺激而喪失正常思維力(paralyzed),抑制深度思考,抵制挑戰性工作,產生惰性情緒,工作拖沓,應付了事。當出現這些症狀的時候,我應該警覺,我的人生被信息超負荷所控制了。我需要嘗試做出改變——審視外物和我自身互動的方式。這雖然是一座充滿機會的城市,但許多機會,僅僅只是看起來是有價值;雖然大量的信息能夠賦予我力量,但很多信息我並不真的需要,或者很多信息蘊含著相同的道理,或者我需要花比我想像的更長的時間來消化他們。雖然我想做很多事情,想去很多地方,但一天只有24小時,我必須做出選擇而且專注於我的選擇;承擔過多以及選擇超出我能力範圍的事會讓我很累甚至很沮喪,而這樣的狀態並不利於高效的工作和生活。所以我告訴自己,必須學會甄別信息,做出明智的選擇,做重要的事情而且一次只做一件事,抵擋誘惑,專注淡定,不奢求全面,不企圖完美。enough is enough。
2 Everyone's gonna start from somewhere.
這是一位好友告訴我的,對於一個新人來說,這句話的力量很大。在這座彙集精英的城市裡,自慚形穢幾乎是我的常態,論教學比不上有經驗的老師,論語言表達無法跟英語是母語的人相比,學術論文寫得一塌糊塗,生活經歷和興趣專長也沒有什麼拿得出手或說得出口的。每隔幾個星期我就有一次identity crisis:過去二十幾年我都在幹什麼了?作為一個「金融界裡最懂教育和教育界裡最懂金融的人」,我尷尬得很。經常陷入這樣的情緒的結果是,自卑自貶,自我效能降低,覺得前路無望,受到打擊後一蹶不振。其實我一直在做沒有意義的比較——基礎不同的比較是無效的——我的背景,經歷,專攻方向,母語,接受教育的環境和我比較的對象並不相同。術業有專攻,聞道有先後,如是而已。當然,我也抱怨過自己成長太慢,學習效率不高。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想,我本來就能力平平,而消化信息和學習新知識是需要花時間的。或許我應該接受自己能力的侷限並尊重自己的學習方式和速率。我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平凡的新人,在一點一點地積累和進步,做著那些看起來不那麼平凡的人堅持做了很多年的事。Everyone's gonna start from somewhere. Be patient and faithful.
3 Now or Never.
拖延症是許多現代人的病症。我的拖延症來自於被過分刺激和攬事太多而產生的疲憊、惰性和精力分散。我的書架上永遠有一堆等待整理的課堂筆記和會議心得、等待的閱讀的學術文章和各類書籍,名片盒裡永遠有一堆等待跟進和梳理的聯繫人,慾望清單上永遠有一堆要去的地方要看的歌劇要看的電影。有些事情,如果現在不做,就永遠也不會做了。假如趕在deadline之前才去做,那麼基本上就是草草了事,原本設想的所有細節和精緻都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打磨。如果清單上的一些事情並不那麼重要因此被一推再推,那麼大可把他們從清單上刪去,輕裝上陣,在重要的時間做重要的事,不被瑣事淹沒;如果清單上的事情很重要但工程宏大讓人畏懼以至遲遲不肯開始,則可以切分為小塊,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時間進程(我往往高估自己完成事情的速度)並強迫自己嚴格執行。
4 Face the reality.
我在哥大教育學院和實習的學校裡學到最有用的東西之一就是面對現實,解決實際問題。所有完美的假設條件都可以被現實無情地反駁。一個針對白人中產階級的教育設計放在一個多族裔能力嚴重不均的教室里根本無法實施。一個有效的教育設計,必須在尊重學生能力分佈、家庭背景、文化環境和學校資源條件的基礎上完成。同樣,承認自己實力的侷限,不好高騖遠,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人生才不會有那麼多失望和挫敗感。
Nothing could be perfect.我的完美主義的一面常常讓我身心俱疲或者前進很慢。一方面,我企圖面面俱到,雕琢所有細節,不完美讓我憤怒——像我的一個學生畫畫時候畫錯了一筆就憤怒的撕碎畫紙。一方面,我選擇等待完美時機,等待所有完美條件都具備才開始一件事情,假如真有那個完美時刻,動機和熱情也已經消耗殆盡,更何況,如果要說真的準備好了,我永遠都不會完全準備好去接受任何挑戰。人生從來就不可能完美,也不應該完美。享受不完美的狀態,才可以從容的把事情一件一件地做起來。不是選擇完美的條件,而是拿到一手爛牌,也要把它打到最好。不完美才是真人生。
5 Down to the earth.
在中國教育體系裡呆著麼多年,我養成一種用大詞來忽悠,用含糊詞來逃避的習慣。這種語言習慣體現到行動上就是光說不練,不屑於做小事情。很多事情看起來簡單,其實做起來並不容易,甚至很多時候,我們會被細節打敗。很多事情,不去做永遠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不會知道時間線可能會拉得多長,永遠不知道會面臨怎樣的挑戰,應該用什麼方法來解決。能撐起大事情的人,肯定是把很多很多小事情做好的人。我接觸的許多美國同學和美國同事,都在做很具體的事情,而且能把那些具體的事情做得很精緻——我的mentor有一個博士學位兩個碩士學位,但一直在一線教幼兒園小朋友。雖然很多人都很能說,但所有的說法都很具體並且來自於切身的經歷。大家並不愛聽滿嘴的空話,而是尊重那些踏實的人,認可能夠接地氣的項目。所以在紐約呆這麼久,我漸漸地不再以常青藤名校精英自居,覺得光環和背景都是浮云,養成了一種少說話多做事的習慣,並且努力把小事情做好。
6 Learning is everywhere.
身在在教育領域,自然對「學習」有很多體會。國內的教育讓我對「學習」產生很侷限的認識,對知識有很深的偏見。我在哥大所接受的研究生教育以及在紐約的生活經歷讓我對學習有了新的認識:世界,就是課堂;每一個人,都是我的老師。我養成一種隨時隨地隨人隨事學習的習慣:用心觀察生活,在旅行中考察風土人情,思考「為什麼」並且找尋答案,詢問各種職業的人關於他們的工作。世界就是一本開放的書,學習也不應該侷限在課堂之內。
7 Don't do lousy jobs.
在美國,無論是教授還是管理者,他們期待我拿出來的是高質量的工作成果。認真經營還是草草了事,他們一眼就可以看出來。這讓我在工作和學業上都不敢怠慢。假如留下不良印象和lousy jobs的歷史,我很難被原諒而得到下一次機會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犯錯誤的成本越來越高,年輕的時候要多犯錯誤,因為錯誤讓我們成長,但是如果是因為怠慢而犯錯——比如lousy jobs這種完全是人為可控的錯誤——以至喪失機會,那這樣的錯誤代價太大了。
8 Be professional.
「專業性」是美國學術和工作環境下的基本要求。所有的職業或學術活動都有設定好的標準和期望——對於做學問的嚴謹態度,領域知識的把握程度,實踐操作的熟悉程度,行業術語和慣行。我是一個在任何領域都不夠專業的人——鋼琴、表演、劇本寫作、體育運動項目、甚至是教學,經常感覺到以一個業餘者的身份出現在專業者的場合所受到的「排擠」和「鄙視」。沒有實力,是沒有用的,兩句話講完,專業的人就知道你有幾斤幾兩了。不過我也知道,一切都需要時間來積澱,只是美國社會對專業性的高要求逼迫著我以更快的方式讓自己成為專業人士。一個人很難在很多領域都很專業,所以我現在只選擇專注於幼兒教育領域的課程和教學。每個行業也有特定的職業規範,比如雖然小孩子很可愛總讓我想狠狠地親一口但是作為教師的絕對不能這樣做。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做出什麼行動也是專業性的要求,說話做事前一定要經過大腦思考,專業的人沒有一句多餘的話,而且是用邏輯和理性而不是情緒來指導自己的行動。
9 Everything comes with a price.
「一切都有代價」,這是老生常談了。用金錢換時間,用時間換金錢,犧牲原則取得利益,犧牲健康獲得成就……只是有時候,我們容易忽略隱性成本,拿人手短還覺得自己撿了便宜,其實現在沒付出的,都變成了人情債。混跡紐約社交場合,學到重要的道理是無功不受祿,受祿必問「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雖然人性當中總有那種一有機會就占人便宜的傾向,但是公平交易永遠是最安全的。反過來說,No pains no gains.一份付出一份回報。美國社會是公平的,用心備課,認真教書,學生有進步,校長和其他老師都會看在眼裡。過程合理,結果也會合理。
10 Be cool with praise.
外表美麗的人,容易浮躁,被這個世界誇獎一下,就飄飄然不知今夕幾何年,更可恨地是,還會不停地期待更多的誇獎,渴望更多的關注,忘記自己的內在還是多麼虛空。對能力和成就上的讚揚也需要小心。美國人喜歡讚揚別人,因為他們提倡以鼓勵帶動積極的進步,我的Mentor對我「紕漏百出」的教學滿口表揚,我的教授給我的並不十分出彩的論文給很高的評價。人容易被這樣的誇讚沖昏頭腦,忘記自己到底是有幾斤幾兩,忘記自己前路有多艱險,任務有多艱巨,所以我總是很小心,捫心自問自己的付出和實力,自己踏實,才是真的踏實。
11 Stay true to yourself.
在紐約這樣文化多元價值多元的城市,人有時候會迷失自我,尤其是像我這樣迫切地想融入這個社會的人。我的意思是,雖然紐約很包容,但這裡有無數的小圈子,每個圈子都有規則和壁壘,而我只能選擇進入不多的幾個。有時候我會為了融入這些圈子,讓更多的人喜歡我而放棄自己真實的一面。當然,這樣並不舒服,很快我也原形畢露。我知道,有些東西如果我放棄了我不會快樂,如果我假作我也不會快樂。我必須知道我自己是誰,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什麼環境或者圈子才適合我。真正適合我的環境和圈子,應該是能夠讓我展現真是的自我的地方,不僅是它在選擇我,也是我在選擇它。我必須有自己的偏好和標準,有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和絕不妥協的原則,因為改變別人是不可能的事,而改變自己是痛苦的事情。
12 You can be original and empowered at the same time.
這是我個人長期以來的困混。說得不嚴謹一點是,如何處理創造力和知識的關係。我對原創性向來非常重視。一旦我發現別人有跟我同樣的我卻以為很獨特的想法時我就會變得很沮喪;或者,我會潛意識地排斥接觸現有的模型和知識,害怕他們影響我的原創性。這樣的結果是,我為了創新而封閉自己,結果創造出來的東西是市面上已經存在的或者並不如已有的模式。我為了創新而創新,而忘記了創新所指向的真正目的——更好地解決問題或者適應新情況。人類社會發展了這麼多年,領域知識和模型日趨完善,我還有創新的空間嗎?當然,因為人的思維是衍生的,而對現存模型所有創造性的改良都屬於創新。比如課程創新,可以是借一個適用於高年級學生的課程創意來調整成一個適合五歲兒童的課程——所謂innovational adaptation。於是我發現原創和被empowered, 被informed並不矛盾。已有的知識、模型、書籍、別人的觀點可以使自己更強大。拋開這個「純原創」的思想包袱,學會借力使力,能事半功倍並且使創新更具實際意義。
13 Don't judge too soon.
在快節奏的社會裡生存,人們傾向於用自己很侷限的思維框架快速下判斷——評價一個人、一個課程、一所學校、一件事。這樣的快速判斷可能可以節省時間和精力,但先入為主很容易誤判,相信交往尚淺的人話容易受傷害。對人對事,在收集到足夠證據之前,不好輕易下定論,言辭上留有餘地,心理上抱有一定程度的觀望,愛恨不在一瞬間,真偽良莠需要時間來證明。
Self-reliance.自食其力,是美國社會的時代精神。雖然家庭背景和先天資源很重要,但自力更生是唯一長久繁榮的唯一辦法。我認為自己是獨立的女性,我知道我不能依靠別人的資源來讓自己繁榮,只有積累自己的資源才不會受制於人,我知道我要堅強,很多困難我只能自己挺過去。我知道要在財務、精神和情感上都獨立,自己才能在被全世界拋棄的時候,也能活得很好。
14 Seek for optimal solutions.
雖然人生沒有完美,但我相信任何問題都有較優的解決方案,所有的事情都有技巧可循。在開始解決問題之前,一定要捨得花時間來理清問題的根本,尋找最有效最切合最直接的資源來解決問題,向對的人提問尋找答案,如果一條路子走不通,要毫不猶豫的換一條路,不要為沉沒成本而繼續做無用功過。
15 Respect others' time.
紐約人的日程排得很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安排,需要抽出時間來做一項事情之前人們總是要考慮三分——做做成本收益分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不希望別人很突然地打擾到我們的生活,那麼也不要很突然地打擾到他人的安排。美國人對工作時間的界定很明確,工作時間之外不希望被工作上的問題所打擾。學會預約,給別人時間和空間來回應,因此短信和郵件是較安全的聯絡方式,如果別人不接電話,必然有充足的理由。這世界不是圍繞著我們轉的,沒人應該隨叫隨到,我們需要互相尊重彼此的時間和安排。語言表達要言簡意賅,表意明確,不要廢話連篇含含糊糊地浪費他人的時間。simplicity is a virtue。
16 Treat yourself well.
你怎麼對待自己,別人就怎麼對待你。不需要名牌來裝點,但要吃得健康,睡眠充足,穿著得體,精神飽滿,自信自尊。不注重養生之道,必會戰敗;精力充沛,才能有productive life。別把自己搞得那麼悲慘,以一副受氣包的形象出現。什麼樣的氣場吸引什麼樣的人。尊重自己,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17 Be flexible.
人生根本無法計劃,很多事先想像出來的問題,可能根本不存在,很多沒有考慮到的問題,可以很給你突然的打擊。任何一種輸入,都會對輸出造成影響,很多時候你無法決定輸入——比如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
18 experience will come to you
而你會改變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唯一能做的是,保持自己的彈性,適應改變,不至於大悲大喜,不至於因為突發事件而打亂陣腳。
19 Empathy.
我在紐約呆的這九個月,跟各行各業、不同年齡的人打交道,在教室裡跟兒童進行各種各樣的對話,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之一就是共情力。真真切切地理解別人的感受,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人都有以己度人的傾向,每個人的自身經歷都是有限的,看世界的角度和看到的世界也並不一樣。「共情」需要開放的心態(慾望)和足夠的想像力(能力),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事情。但一旦達到那個境界,你可以更好地瞭解教育對象,設計出更有效的教學方案,更好地瞭解交流對象,跨越交流障礙,為衝突和矛盾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20 Hold on to your bottom line.
這是一個「壞人」當道的世界,每一場相遇都是一場博弈,博弈的過程是不斷試探對方的底線,你永遠不能完全掌握你對手的全部,因此也不要開誠布公地讓對手知道你的全部。堅守底線也許並不能讓我立刻快樂起來,但卻可以讓我們獲得尊嚴,而尊嚴才是最終的快樂。
21 Keep going, don't settle.
每天都充滿挑戰,所以不能停止戰鬥。休息久了,後面地人會追上來。在沒完成一件事情之前,不要去想鮮花、掌聲和回報。淡化成就和光環,最好的作品是下一個。不斷思考自己能給這個世界帶來什麼,目標不能不止於「表現良好」,而應該是「我真正被需要」。
22 Don't repeat your mistakes.
錯誤是最好的老師的之一,但犯錯誤是有成本的。其實我們能犯的錯誤是有限的,大部分時候,我們只不過在犯同樣的錯誤。不要說去做多少正確的事情,能不重複犯錯已經很不容易。所以,總結很重要——在我們每天大量遺忘的過程中,不能遺忘的是那些不可以再犯的錯誤。
如果要慶幸什麼,我慶幸紐約給了我這麼豐富的經歷和疼痛的歷練,以及自己能一直保持一顆自省的心,不讓自己在這樣繁華的都市裡被淹沒或者變得更加浮躁。
23 If you don't try,you can't fail.
如果要慶幸什麼,我慶幸紐約給了我這麼豐富的經歷和疼痛的歷練,以及自己能一直保持一顆自省的心,不讓自己在這樣繁華的都市裡被淹沒或者變得更加浮躁。
如果說有什麼忠告,只是一句話:去經歷,你就會明白一切。
筆者並沒有Facebook, 更加沒有Twitter, 但筆者第一次聽到Facebook這個東西, 就是在報章專欄, 說見工前有些老細會走去看看應徵者的Facebook以便收料云云。
筆者認為互聯網的第一戒條,是互聯網在現實世界中,現實世界卻不在互聯網中;現實世界是母集,互聯網(或其他媒體)只是子集,怎會有人以為互聯網是真的而現實世界是假的?
Facebook之上寫甚麼都好,有甚麼比面對面認識人更真實呢?偏偏好多以為可以用Facebook去呃人,更有人用Facebook(或以前的icq、QQ之類)代替真實的人際關係。筆者發覺在上班時愛煲電話粥的人往往沒有用Facebook,上班玩Facebook的人又往往很少煲電話粥,但在上班時候真真實實地存在的是上司同事下屬,有些人卻可以置之不理。
上班一族尤其是像筆者那樣坐辦公室的人,當然知道工作很難天天填滿所有時間,有些時間空隙以打電話或其他現實或網上交際活動打發,筆者即使見下屬如此也不會責怪,可是有些人並不是用交際活動來填充工作的空隙,反而是用工作來填交際空隙!
有些人會認為「上班真苦悶」,那又為甚麼去上班呢?廢話,要出糧就要上班喇!可是公司並不是因為閣下出糧而要求閣下上班,上班與出糧其實是副產品,目的是工作的成果,比如在私人企業就要幫公司賺錢,做政府工就要服務市民之類。
聖經有云:人不能同時侍奉兩個主人,他必定重視一個而輕視另一個。如果把Facebook或MSN擺在第一位的話,在公司得不到重視及重用實在怪不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