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處理器芯片廠商的日子並不好過,在手機市場增速明顯放緩情況下,芯片廠商的手機業務發展也遭遇天花板。
根據高通公布的2016 Q2財報來看,高通營收同比下滑19%,第二財季MSM芯片出貨總量為1.89億塊,較上年同期的2.33億塊減少了19%,較上一季度的2.42億塊減少了22%。
無獨有偶,美國高通公司最大競爭對手之一聯發科公布的Q1財報也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聯發科營收為559.1億新臺幣(約合111.4億元人民幣),比2015年第四季度下降9.4%,毛利率與凈利潤均出現下跌情況,整體表現低於此前預期。
“這一兩年是智能手機行業競爭最為激烈的時段,所以整體上呈現出了毛利率與凈利潤雙雙下滑的情況,屬於正常現象。”對於第一季度財報表現,聯發科技執行副總經理暨聯席首席運營官朱尚祖如此解釋,同時他表示,今年第三季度可能仍會出現小幅度的下跌,但是隨後就會慢慢上漲。
穩固傳統業務盈利能力
過半業務源自智能手機,即使面臨行業下行壓力,穩固既有傳統業務盈利能力仍是處理器芯片廠商首要策略。第一季度聯發科營業利益同比增長17.5%,增長源自於手機業務,包括低端與中端手機,而聯發科的芯片現在也已處於缺貨狀態。
增長的緣由一部分源自中國手機市場換機時代的到來,消費者尋求配置更好的手機,而非簡單的低價,以OPPO、樂視為代表的高性價比機型銷售火爆,也帶動芯片廠商的出貨量。
同時在東南亞、印度等發展中國家,4G正在慢慢取代3G市場,這些地區對4G芯片的需求強勁,加之Oppo和Vivo等中國品牌加速出海,布局正在發展的亞洲發展中國家市場,智能手機處理器市場也呈現增長態勢。
據朱尚祖介紹,2016年上半年,東南亞跟印度市場的智能機的整體存量增加了10%,其中4G手機的占比由10%上升到了30%。
研發適應性和集成度高、功耗更低的芯片成為紅海競爭中穩定手機業務的唯一選擇。在朱尚祖看來,下一階段的智能手機更需要的是省電而非計算功力,因此將芯片的能耗降下來是下一代產品研發的重點。
據悉將於年底面市的10核心處理器Helio X30,采用10nm的制程能夠降低20%-30%的能耗。與此同時,X30搭載的新型圖形處理器也能夠更好的支持VR應用,不僅能夠支持手機盒子類的VR平臺,還能夠為VR一體機提供技術支撐。
拓展全新產品線
穩固傳統業務盈利能力同時,要維持增長,更為迫切的任務是要拓展全新的產品線,布局和投資新領域,來承接手機業務,培育新的業務增長點。
近期聯發科宣布計劃未來五年投資61.8億美元,開發包括物聯網、5G、AR/VR、人工智能、工業4.0、車聯網、Software&Internet Service七個新領域的芯片研發,結束對手機芯片依賴太嚴重的問題。
朱尚祖認為在這七個領域中,物聯網和VR或將率先給聯發科帶來增長機會,而車聯網、5G、工業4.0等領域的發展機會則會晚一些顯現。
根據Gartner數據,到2016年對新物聯網硬件的投入超過250萬元每分鐘,而到2021年,每小時將有100萬臺物聯網設備被購買安裝,潛在的市場價值聯發科自然不會坐視不理。
聯發科技推出的物聯網芯片平臺MT2503,整合了2G基帶和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主要應用於車載產品和可穿戴設備等領域,而近期通過與中移物聯網公司的合作,為其提供物聯網芯片平臺和技術支持,協助推出各類終端產品,加速物聯網拓展力度。
雖然5G的國際化標準尚未確定,但作為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的制高點,想要不受制於人,5G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近日高通方面表示,高通的5G商用芯片有望在2018年底或2019年初推出,目前原型產品也已經準備好。據業內人士透露,聯發科的另一競爭對手展訊也希望在2018年推出實驗5G芯片。
據朱尚祖透露聯發科目前也有核心團隊在做5G的初期研究,還聯手歐洲和日本移動運營商等進行5G無線技術的開發和試驗,近日又加入中國移動5G聯合創新中心,推動5G的技術研究、測試及業務創新。但在他看來5G研發需要較長時間,“2018年實現商用化恐怕都有些難”。
車聯網也是同樣的問題,從產品設計到驗證往往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在與四維圖新合作後,據悉聯發科已經將旗下的車用電子部門出售給四維圖新,並戰略入股了四維圖新旗下專註於自動駕駛、車聯網領域的公司。除此之外聯發科自己也成立了一個團隊在進行自動駕駛領域的相關研究。
借助並購投資獲取新技術,快速提升產品附加值,破舊立新之余更多的挑戰在產品之外。如何將已經占有大量資源,且具備一定規模和產品定位的業務部門進行調整和重組,這是包括聯發科在內企業轉型所需面對的問題。
“尤其在物聯網時代,企業需要在原有的文化戰略中進行轉型,調整產品的設計理念和制造方式,修改產品設計與開發方法,甚至更新供應鏈,率先采取行動的公司將可能獲得更多的投資回報。”普華永道中國TMT行業主管合夥人高建斌表示。
在三菱造假風波後,日產火速買下該公司股權,除了補強技術,也是為了因應IT時代轉型需要,未來車市,正走向「千萬輛」和「兩百萬輛」兩極發展。 三菱汽車油耗數據造假問 題,日產汽車快速救援,以二千三百七十三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七百六十二億元)買進其三四%股權,納入集團版圖。 為什麼日產要追求擴大規 模?《日經Business》採訪小組與理特管理顧問公司(Arthur D.Little Japan)針對二〇一五年及二〇〇五年全球汽車銷售數據,分析汽車大廠的市場規模與收益性,發現各車廠正朝向爭取世界籠頭寶座的「一千萬輛俱樂部」,或聚焦特定市場、著重小規模高收益的「兩百萬輛俱樂部」這兩極化發展。 前者有豐田汽車、福斯汽車等;後者則有富士重工業、馬自達及寶馬(BMW)等。中型規模的車廠中,除了在中國和新興市場快速成長的現代汽車,以及為了改善財務而解除和馬自達資本合作的福特,其餘營業利益率都很低迷。 千萬俱樂部: 銷量夠大,才有本錢搞研發日產閃電救援三菱的動作,市場解讀為日產與同聯盟的雷諾(Renault)想要聯手擠進一千萬輛俱樂部。 為什麼是一千萬輛?在戴姆勒和克萊斯勒合併、雷諾入主日產等全球汽車產業大風吹的一九九〇年代,當時決定生死存亡的條件是「四百萬輛」。 其實門檻提高的理由很清 楚,一九九〇年全球汽車銷售量為四千三百萬輛,二〇一五年估已突破九千萬輛,先進國家市場成長雖然趨緩,但是過去比重不到一成的新興國家市場,現在已超過五成。 不過,想在中國、東協及南美等成長中的市場提高市占率可不簡單,不僅各有市場特性,環保規定也都不同,所以光是要增加車種與引擎類別,就必須挹注更多的研發經費。 能夠推動全方位技術開發的銷售門檻就是二千萬輛」。 唯有同時擁有多品牌,才能有完整的產品線,也才能靠規模 經濟提升研發與生產 的效率。達到這個條件的企業,才能在全球擴張市占率,無畏特定市場的波動,享有穩定的收益。 豐田計畫在二〇一七 年度,全球銷售目標要達到一千零十五萬輛, 雖然該公司社長豐田 章男不斷強調「不追求 擴大規模」,卻同時與馬自達合作,又將大發汽車納為子公司,積極與其他公司結盟。 由於環保意識抬頭, 車市有快速移往電動 車的趨勢,豐田汽車已 宣布將在二〇五〇年以 前,將燃油汽車比重降為零。 用於電動車的電池 與馬達,和傳統的汽車零組件相比,更能發揮「規模經濟」的效益,一千萬輛表示全球市占率約八%至一〇%。在智慧型手機市場上,三星和蘋果稱霸,電視市場則有三星與LG 分占鼇頭,他們分別有大約八%王二五%的市占率:相較之下汽車業雖然不容易像電子業一般形成寡占市場,但今後將會有很大的不同。 今年三月特斯拉(Tesla)發表了首款大量生產的電動車Model 3,隨後又與松下電器(Panasonic)合作,成立大型電池工廠「Gigafactory」,充分表現出稱霸市場的企圖心。 兩百萬俱樂部: 提高附加價值,品牌才有力另一方面,「兩百萬輛俱樂部」則繼續採取專注於特定領域以提升附加價值的策略。 例如富士重工業開發了可減少追撞的行車安全輔助系統EyeSight,馬自達的環保柴油引擎技術以及寶馬和賓士等,在在都凸顯了獨特的品牌力。 但是理特管理顧問公司合夥人鈴木裕人表示:「不隨各市場特性推出限定商品,只以單一產品線銷售全球的話,極限就是兩百萬輛。」同時也很難獨立研發生產自動駕駛汽車和電動車,必須委託其他規模較大的車廠。因此雖然 三菱爆發油耗數據造假事 件,由於其在亞洲市場的銷售頗有所獲,日產還是願意將其納入版圖。 過去汽車產業首重規模 經濟,致力在零組件和原 材料方面降低採購成本、 提升開發能力,但是今後產業生態將大大改變。 根據英國市調公司 SBD報告,到了二〇二〇年,全球聯網汽車的 規模將是二〇一五年的三 倍,達八千四百九十萬輛。一旦汽車可連線上網,IT產業的應用機會也隨即增加,全球IT大廠當然不可能忽視這個成長市場。 新競爭門檻:車聯網 與IT廠合作,共尋出路諾基亞(Nokia)旗下的地圖服務公司Here,全球市占率第一,當二〇一五年四月,諾基亞宣布出售Here時,眾多IT 大廠紛紛摩拳擦掌準備收購。 臉書、優步(Uber)、百度等無不企圖讓自家企業的服務內容能與車聯網沾上邊,以期推出前所未有的創新服務。 但是同年八月,該公司被德國汽車聯盟(奧迪、寶馬、戴姆勒)收購,根據寶馬的高層表示,寧願與競爭對手合作也要買下Here的理由就是「為了不讓Here落入非汽車業者的手中,更不可以讓Here離開歐洲。」Here的收購案,凸顯汽車業者與IT業者的正面對立。然而對立是無益的,想爭奪車聯網市場,提供硬體的車廠與提供軟體服務的IT業者必須相互合作才行。終於,近半年來這種合作關係越來越明顯。 例如今年一月福特與亞馬遜(Amazon)宣布合作,通用汽車也發表將出資五億美元投資叫車軟體服務公司Lyft;豐田則宣布擴大與微軟合作,成立Toyota Connected事業,保管並分析從汽車蒐集到的數據。緊接著五月份,Google宣布與飛雅特克萊斯勒(FCA)集團合作,福斯則注資以色列的叫車服務公司Gett,豐田與優步合作等,各種新夥伴關係應運而生。 IT企業著眼的,是汽車大廠銷售規模,以及之後顧客駕車產生的大數據,所以叫車服務龍頭優步會與「一千萬輛俱樂部」的豐田合作,可想而知。 此外,也有生力軍準備奇襲。例如中國上海汽車集團在四月宣布與阿里巴巴合作,準備進軍自動駕駛汽車市場。雖然中國汽車業在硬體技術上位處劣勢,但只要獲得本國大型IT企業的加持,相信也能在市場上嶄露頭角。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成熟與叫車服務的普及,不買車的消費者將急增,汽車業的經營模式也將大幅改變。究竟車廠會變成賣硬體給IT企業的承包商?還是蛻變為提供嶄新服務的業者?不久的將來將見分曉。(Nikkei Business(c)2016 Nikkei Business Publications,Inc) |
“2016國際開放物聯技術與標準峰會”今天在北京舉行。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盧希表示,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高度集成和綜合應用,對新一輪產業變革和經濟社會綠色、智能、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他說,在下一步工作中,工信部將通過四方面加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體系,深化物聯網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支撐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
一是以政府為引導,以企業為主體,集中力量構建以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業態融合創新的生態體系。
二是在工業制造、現代農業、智能家居、健康服務等消費領域,推廣一批集成運用解決方案,形成一批規模化、特色化的數據開放和共享機制。
三是支持互聯網、芯片制造、設備制造等領域龍頭企業開展服務運營。推動相關技術標準和產品加速叠代、解決方案不斷成熟、成本不斷下降,促進物聯網應用實現規模化發展。
四是繼續支持各類物聯網產業和技術聯盟發展,有效整合產業鏈上下遊協同創新。
GE近日宣布,其工業互聯網Predix將登陸微軟Azure雲平臺,雙方的合作目的,其一是為了幫助微軟能夠充分地利用他們所開發的雲應用。其二更是為了幫助全球各地的客戶,從他們的工業資產上捕捉信息,從而優化工作效率,節省開支。
GE和微軟同時表示,Predix平臺和Azure雲平臺的強強聯手,將把通用電氣的工業和制造業數字化經驗,與微軟的信息技術優勢結合在一起。
據Gartner統計,2016年,全球物聯網已接入64億臺各種資產,到2020年這一數字預計將超過200億。 由於企業希望能夠將他們的工業設備從邊緣接入雲,隨著Predix登陸Azure雲,客戶將得到更多的選擇和靈活性,從而安全地駕馭和挖掘來自機器和信息系統數據的力量。
“將工業機器通過雲平臺接入互聯網對於簡化業務流程和重設工作模式具有重大意義,”GE首席執行官傑夫.伊梅爾特指出,“GE希望幫助客戶從設備中所獲取的海量的數據當中提取價值。同時通過與微軟這樣的業界領袖共同合作建設生態系統,這些努力將帶來工業互聯網在全球範圍內蓬勃發展。” 據悉,GE的Predix平臺已經在此領域發揮作用,幫助工業客戶迅速建立、安全部署並有效運營工業應用程序。Predix接入Azure意味著現有的用戶將被賦予更多的能力,例如自然語言技術、 人工智能技術、 先進數據可視化和企業應用集成等等。
GE和微軟還計劃將Predix與Azure物聯網套件以及Cortana智能套件整合,並進一步接入微軟Office 365、Dynamics 365以及BI等商業應用程序中,從而打通工業數據與業務流程和分析的環節。 “在全球任意一個地方,任意一個行業,每家公司都在經歷數字化轉型,"微軟首席執行官Satya Nadella說。"與GE這樣的公司合作,我們將得以接觸到新的客戶,幫助他們在每個業務領域加速轉型—不論是工廠還是智能樓宇。” 開發者預覽版本預計在2016年末發布,Azure平臺上的Predix預計於2017年2季度正式投入商用。
7月15日下午,在“第八屆智能終端及移動互聯網產業高峰論壇”上,中國電信董事長楊傑表示,今年中國電信逐步取消長途漫遊費,並將率先推行全流量計費(電話、短信折合為流量,統一計費)。這意味著中國電信將迎來全流量經營時代。這是這位中國電信新任董事長上任後又一新舉措,與此同時,楊傑宣布將於2016年7月啟動Cat1,大規模布局物聯網。
“運營商此次能夠大幅降低國際漫遊流量資費,原因就在於中國4G取得了較大發展,4G用戶規模大了以後,就可以跟國際運營商對等談判。國外運營商可以漫遊到中國的4G網,也看到了中國4G用戶的境外漫遊需求增加。”電信專家付亮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此前,中國電信已經進行過多次漫遊調整方案。
與此同時,中國電信還在現場發布了中國電信的物聯網發展技術路標。楊傑表示,中國電信將於2016年7月啟動Cat1,並於2017年上半年建成覆蓋全網的基於800M的NB-IoT網絡,同期也將支持eSIM,促進中國電信的物聯網從過去基礎薄弱走向行業前列。
這意味著中國電信將在明年大規模布局物聯網,爭奪物聯網時代下的萬億蛋糕。
事實上,隨著物聯網技術的成熟,三大運營商都在加碼物聯網布局。中國移動公眾物聯網自2014年11月底正式商用,截至今年6月,用戶已超過2700萬。中國聯通在2015年5月就創立了全國統一的物聯網平臺,並與華為、上海物聯網有限公司等合作夥伴就NB-IoT(窄帶物聯網)展開深入合作。
而在去年底公布的2016年發展戰略中,中國電信則是將物聯網單獨提為發展關鍵詞,納入戰略基礎業務。而在今年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中國電信轉型升級新戰略中,物聯網已升級為中國電信未來五大新興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悉,截至2015年底,國內三大運營商的物聯網連接用戶數總計已接近一億戶。而據中國科學院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預計,2016年國內物聯網行業的整體收入將超過一萬億元。
Qualcomm首席執行官史蒂夫·莫倫科夫在同期舉行的終端產業高峰論壇上表示,目前,采用Qualcomm技術的智能手機之外的物聯網產品的出貨量已經超過10億。Qualcomm已出貨超過3.4億片車載芯片組;超過80%基於Android Wear可穿戴設備設計使用了Qualcomm芯片組。
Qualcomm首席執行官史蒂夫·莫倫科夫
“大家在現場可以看到很多基於驍龍芯片的終端,包含機器人和無人機。比如在無人機領域,騰訊的空影(YING)以及零度智控、昊翔(Yuneec)等公司的無人機產品均采用了Qualcomm的無人機解決方案。”史蒂夫·莫倫科夫表示,物聯網時代已經到來,Qualcomm已提供超過25款不同的參考設計智能平臺來加速物聯網產業的發展。
在此次天翼智能終端交易博覽會上,根據中國電信在現場公布的數據,目前天翼終端產業鏈上合作的物聯網芯片商達十多家,而天翼物聯產業聯盟也會提供4億元產業激勵推動物聯網業務實現跨越式發展。第一財經記者也在現場看到了不少物聯網方面的合作項目以及產品。
比如說智能家居產品。進入家庭互聯網時代,客廳經濟概念悄然崛起,其中,智能電視的快速發展使得其在客廳的地位日益凸顯,現場有不少以智能電視或智能攝像頭為載體的物聯設備以及安防產品。
此外還有各種可穿戴設備以及VR產品的亮相。
一名樂視Kido的現場產品經理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物聯網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兒童手表的巨大機會。2G手表,發語聊消息會有局限,只能發15秒,就這15秒,還會緩沖,但4G的速度,是接近44Mbps, 快了1000多倍。
“Kido Watch能支持60秒語聊,發送速度就和大家手上的4G手機一樣,完全沒有延遲。”該產品經理說。
而另一家做安防設備的視頻廠商則對記者表示,目前已經開始和大疆等無人機企業進行商洽,在物聯網攝像頭方面開展合作。
移動世界規則制定者ARM將更換新東家。
7月18日,軟銀(SoftBank)宣布,以243億英鎊(1英鎊約合人民幣8.872元)收購英國半導體知識產權提供商ARM Holdings ,收購價較上周五的收盤價11.89英鎊高出約43%。
7月18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聯系上負責ARM中國公關業務的相關人士,其表示正在等待ARM總部消息。
多位半導體專家告訴記者,對於軟銀而言,這是一筆富有遠見的財務投資,瞄準的是未來5年即將到來的物聯網時代。
移動架構霸主
ARM是總部位於英國的半導體知識產權(IP)提供商,截至目前,ARM向全球250多家公司出售了800多個處理器許可證,ARM架構在95%的智能手機、80%的數碼相機以及35% 的所有電子設備中得到應用,總共銷售了超過 200 億個基於ARM架構的芯片。
財報顯示,ARM近年來財務保持穩定增長。ARM在2013年~2015年分別實現營收7.14億、7.95億、9.68億英鎊;凈利潤分別為1.53億、3.09億、4.06億英鎊。
中信證券並購業務高級副總裁陳紀正對記者表示:“從財務的角度來講,英日匯率目前處於歷史最低點,43%的收購溢價並不貴,而且鎖定了英鎊匯率超低的時點。從戰略上來講,因為ARM在智能手機芯片設計領域的龍頭地位,能夠進一步使得軟銀收購配置鏈條更加完整,將手機和TMT行業的缺口補足。”
如果說X86架構統治了PC世界,ARM架構則統治了移動終端。“無論是蘋果、高通、三星、華為,手機芯片都是基於ARM架構,隨著ARM的發展而發展。”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ARM和下遊芯片商發展了一套共生發展的生態關系,其商業模式主要涉及處理器架構相關的設計和許可,而非生產和銷售實際的半導體芯片,通過向體系內的芯片商收取許可費,以及收取基於每塊芯片的版稅盈利。因為構建了強大的ARM生態體系,其他技術架構很難挑戰到ARM架構在移動端的影響力。
英國宣布退歐以後,英鎊對日元已經跌去30%,英國公司體現出收購價值。
韓國投資夥伴合夥人王平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這有點像當初盧布突然貶值,蘋果手機和其它硬通貨價格來不及調整的情況類似。英鎊匯率的下跌會使得ARM賬面(美元結算,英鎊計算)的收入大幅上漲,而開支(英鎊結算)會顯著下跌。”
有分析人士認為,看準ARM的更大潛力,可能是軟銀發起收購的出發點。
業內普遍認為,聯網設備智能數量將是現在的十倍以上,ARM架構繼續拓展的空間較大,而軟銀正是看中了ARM對移動世界的影響和繼續拓展潛力。
“軟銀作為一家電信運營商,此前的收購多數集中於互聯網、智能硬件行業,如此大規模投資國外的半導體公司是第一次。”Gartner研究總監盛陵海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物聯網雄心
根據Dealogic Data統計,軟銀過去10年在全球範圍參與了140多項收購,總金額高達820億美元。比較知名的投資案例是入股阿里巴巴,2006年,軟銀斥資150億英鎊收購電信運營商沃達豐日本公司,2013年收購美國第四大運營商Sprint。
ARM主要競爭對手包括英特爾。PC時代的霸主英特爾,也曾試圖在移動領域建立起基於英特爾架構的芯片王國,但因為決策的失誤和ARM生態體系的強大而難以突破,不得不放棄部分移動業務,今年5月,英特爾公司書面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確認,將取消Broxton系列處理器產品以及SOFIA系列部分產品。
ARM的商業模式征服了移動世界,但作為一家上市公司股價表現平平,總市值並不高。以至於有分析人士認為,ARM很有可能成為蘋果、英特爾等科技公司的收購對象。對於軟銀可能和ARM達成的收購,王艷輝向記者表示,交易對雙方有利,軟銀看中ARM在物聯網領域的拓展空間,而對於ARM而言“軟銀的出價夠高”。
盛陵海認為,ARM的成功在於開放精神,“聯手三星、蘋果、高通、臺積電等一起做生態圈,分享ARM自己的IP。合作夥伴也認為使用ARM的架構成本較低,因為開放而容易更改設計。”但ARM的發展也面臨瓶頸,雖然ARM占有智能手機芯片市場絕對份額,但它的營收只有幾十億美元,而且智能手機市場逐漸飽和,在增長較快的服務器領域,ARM並沒有掌控局面。
相對於其他競爭方收購,由此前沒有大規模布局半導體產業的軟銀對其進行收購,或許是對半導體產業、終端產業震動最小的一種方式。
然而,軟銀創始人孫正義從未掩飾自己對物聯網的興趣。他在解釋這筆收購的時候表示,隨著軟銀積極尋找物聯網的機遇,ARM會成為軟銀絕佳的戰略資產補充和未來增長戰略的核心,這是軟銀所進行最為重要的投資之一。孫正義對機器人同樣癡迷,去年,軟銀的陪伴機器人Pepper已經上市發售,這一產品來自於過去幾年收購的數家機器人公司。
雖然243億英鎊收購ARM的成本不菲,但如果考慮到未來物聯網的市場規模以及ARM的先發優勢,這筆交易會在未來帶來巨大的回報。第三方咨詢機構IDC預計,2020年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將從目前的6000多億美元增長到1.7萬億美元。交易宣布之後,軟銀股價也沒有出現大幅波動,收盤基本持平。看起來,投資者對這筆交易並不過分擔憂。
鴻利智匯7月24日晚間公告稱,公司正在籌劃重大事項,涉及購買車聯網行業相關的資產,經申請,公司股票於2016年07月25日(周一)開市起停牌。
9月6日,360公司與滴滴宣布達成合作,滴滴專車將裝備360行車記錄儀,推進網約車道路事故辨責與取證,規範司機安全駕駛行為,以確保行車安全。據透露,目前360行車記錄儀已率先安裝在數千輛滴滴專車上,部分城市開始試運營,為合作初期測試。
360車聯網總裁鄧邱偉透露,目前360行車記錄儀已成為滴滴官方推薦行車記錄儀品牌。同時,360行車記錄儀將率先裝備進滴滴專車,後續亦將在軟硬件定制方面展開合作探索。除此之外,由360針對旗下車載硬件開發的360 OS for Car也將向滴滴用戶開放,未來搭載了如360行車記錄儀等硬件的滴滴車主,通過不斷的固件升級,可享受到功能持續豐富、安全不斷加強的優質服務。
滴滴專車總經理付強表示,滴滴向來重視服務品質,而安全更是平臺不斷發展壯大的基石。今年6月份以來,滴滴陸續上線了五大安全舉措,包括“分享行程”、“緊急求助”、“號碼保護”及“人像認證”等安全功能。
360去年推出了首款智能行車記錄儀,依靠產品出色的性能,迄今銷量已突破300萬。目前,滴滴出行已成為國內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臺,涵蓋出租車、快車、專車、順風車、代駕等眾多業務線,日成交訂單突破1600萬單。
從業務運作的角度看,滴滴與360的此次合作——通過在滴滴專車上裝備360行車記錄儀,一方面有利於道路事故或司乘糾紛的快速辨責與取證;另一方面亦有助於強化滴滴對於車輛的動態管理,對於提升專車的服務品質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現在,一個是軟件(滴滴出行),一個是硬件(360行車記錄儀),軟硬件如果能夠有效結合,也為後續推動車聯網制定統一的標準,從硬件接口到大數據積累,甚至做到系統開放都創造了可能。
在國外,有一家叫做Nexar的行車記錄儀公司就是最好的例證。簡單來說,Nexar是一個免費的移動應用,用戶下載安裝在手機上即可使用。它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將行車記錄上傳到雲端,並用運用人工智能去學習駕駛行為模式並且將危險警告給其他司機。一旦產品被大範圍使用,那麽它就可以積累很多有用的駕駛員數據。
但要真正打造一套車聯網體系難度非常大,即便是谷歌的無人車已經積累了6年的測試數據,並實現了上路,卻到現在依然沒有開始量產,更沒有商用。
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昨天的蘋果發布會上時,全球規模最大的私人控股科技公司誕生了。歷時近一年,戴爾公司昨天宣布完成與易安信(EMC)600億美元規模的歷史性合並,正式成立戴爾科技集團,公司將為數字化業務和IT轉型提供至關重要的基礎架構。
戴爾集團稱,希望借助獨特的企業架構靈活地像初創企業那樣實現創新、投資研發以獲得長期發展,同時具備大型企業所能夠提供的信任、服務和全球業務覆蓋。戴爾同時預計,合並後的公司總收入將高達740億美元,能夠為客戶解決在混合雲、軟件定義數據中心、融合架構、平臺即服務、數據分析、移動化、網絡安全等IT行業快速增長的領域中存在的複雜問題。
戴爾科技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邁克爾·戴爾在分析師和媒體的電話會議上表示:“我們正處於下一次工業革命的黎明,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智能,每一分鐘都緊密連接,最終將變成緊密交織的龐大物聯網,為我們的客戶開展偉大事業鋪平道路。這正是我們創立戴爾科技集團的初衷。”
戴爾還表示,企業計算市場已經轉向了新型的技術和雲計算,因此他預計未來在傳統服務器和硬件存儲行業的整合趨勢還會進一步加速。“我們知道如何在整合的過程中取勝,我們已經證明過這一點,並將再次證明。”戴爾表示。
Canalys亞太研究總監彭路平對第一財經表示:“戴爾在傳統硬件方面的實力很強。最近把軟件的業務銷售出去,主要也是為了並購EMC。此外,戴爾在IT渠道的影響力近年也在增強,就像以前的HP。在私有化以後,戴爾的表現依然非常強勁,尤其在數字化轉型和軟件定義、數據中心,雲計算和網絡安全方面有長期投入。和EMC合並能夠為戴爾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
作為戴爾和EMC的全球最大客戶之一,摩根大通每年在科技上的投入超過90億美元,其中包括對基礎架構、雲計算、大數據分析以及網絡安全的投入。摩根大通公司董事長兼CEO 戴蒙(Jamie Dimon)表示:“金融服務是最早擁抱科技的行業之一,我們憑借科技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下一波數字化浪潮將會延續這樣的趨勢,這從未改變過。我們必需確保我們的投資是明智的,而且我們在合作夥伴的選擇上非常謹慎。”戴蒙和戴爾已經認識超過三十年,戴蒙相信戴爾科技集團能夠創造新的未來。
Salesforce是戴爾和EMC共同的客戶。Salesforce董事長兼CEO Marc Benioff表示:“戴爾和EMC的合作關系對推動整個產業的創新有很大好處,邁克將再次重塑科技產業。”
這次合並是個極其複雜的過程,戴爾科技集團旗下企業還包含Boomi、Pivotal、RSA、SecureWorks、Virtustream以及VMware。PC Connection主席兼CEO Tim McGrath評論道:“我們與戴爾的關系在過去六年多里得到了驚人的成長。作為戴爾、EMC、VMware和RSA的合作夥伴,我們能夠為客戶帶來創新的、推動價值的、且安全的端到端IT解決方案。”
盡管戴爾科技集團將繼續公布其財務報告,但是公司擁有對於物聯網、雲計算、網絡安全和大數據分析等新科技領域的投資自由。戴爾在發布會上表示:“這些都是我們感興趣的投資領域。”戴爾本周二公布的截至今年7月29日的財報顯示,過去一個季度收入增長至130.5億美元,虧損收窄至2.64億美元。
戴爾和EMC的合並也是全球科技產業轉型的最好例證。隨著PC向移動設備遷移,戴爾和EMC的核心業務的市場份額都在縮水,服務器和硬件存儲的市場空間也在變小,利潤率大幅下滑,而新興的雲計算開始崛起。戴爾在今年5月的貴陽大數據博覽會上曾對第一財經表示:“戴爾將為科技產業帶來更強大的創新、研發投資以及服務能力,通過雲計算和大數據等新技術為客戶帶來更高效及高性價比的解決方案。”
根據IDC的數據,去年全球PC出貨量下滑10.4%,今年預計還將進一步下滑7.3%,銷量縮減至1610億美元。全球640億規模的服務器、存儲和網絡硬件市場增長從2014年起就開始下滑,預計未來四年每年還將以1.3%的速度進一步萎縮。
IDC認為,戴爾和EMC的合並能夠發揮雙方的互補性優勢。戴爾目前是全球第三大PC生產商,以中小型客戶為主。EMC是全球最大的存儲方案供應商,擁有眾多大企業客戶。兩家企業合並達到了1+1大於2的效應。
8月30日戴爾獲得了完成並購交易前的最後一道關卡——中國商務部的批準。此前戴爾已接受了來自美國和歐洲的反壟斷監管機構的盡職調查以及其它司法程序調查。
9月19日消息,近日,用戶在打開天天動聽APP的時候,看到了“10月1日起天天動聽將停止服務”的公告。天天動聽、蝦米音樂應用的啟動頁面顯示,“10月1日起天天動聽將停止服務,感恩一起走過的洪荒歲月”。
據悉,應用今後仍可以繼續使用,但是只能作為單機播放器,無法獲取聯網服務。
資料顯示,天天動聽成立於 2007 年,此後,天天動聽的用戶量在短短幾年時間內急速增長,2009 年天天動聽用戶量突破 1000 萬;2011 年用戶量突破 5000 萬;2012 年用戶量突破 1 個億;2013 年 6 月份用戶量突破 2 個億。2012 年 10 月,天天動聽接受阿里巴巴投資。
2014年,天天動聽被阿里巴巴收購。2015年,被阿里巴巴收購的音樂網站天天動聽、蝦米音樂合並共同組建成阿里音樂。2016年4月15日天天動聽正式更名為阿里星球。
今日,阿里巴巴大文娛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俞永福在內部發表公開信宣布阿里音樂架構調整。阿里音樂原董事長高曉松已出任阿里娛樂戰略委員會主席,原CEO宋柯就任阿里音樂董事長,楊偉東兼任阿里音樂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