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吳小暉:客戶的錢應該用於創造收益和提供保障

10月13日,在第三屆北京保險國際論壇上,安邦保險董事長兼CEO吳小暉詳細闡述了安邦在產品端、運營端和資產端的創新理念。

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在發言中指出,中國保險業發展迅速,市場規模已經躍居全球第三位,這與中國保險業的全面深化改革創新密切相關。同時,保險企業要充分利用新理念新思維,積極探索新產品、新模式。

吳小暉作為中國保險企業代表作了主題發言。他認為,保險業在產品端、運營端和資產端三個方面進行創新,滿足時代發展需求,讓保險業擁有更美好的未來。在產品端,老百姓選擇保險產品的理由,是因為它既能提供保險保障,又能帶來切實的收益。保險企業只有用產品和服務的持續創新,才能獲得客戶信賴,更好地實現“保險姓保”。

“客戶的錢應該用於創造收益和提供保障,而不是用來維持龐大的企業運轉。”在運營端,吳小暉認為保險企業要擺脫傳統滯後的高成本運營模式,做到高效運營,節省成本,迅速響應客戶需求。他提出,企業不能是過於龐大的機構。

在資產端,吳小暉表示,資產配置的創新,可帶來上市公司資本融資結構的改革,企業運營管理結構的改革和企業治理結構的改革。“利用保險優勢,可以改變中國投融資結構,這具有重大意義。”吳小暉稱。

2015年,安邦保險用1歐元收購了擁有5000億元資產的荷蘭保險企業VIVAT。這是曾經一度陷入困境的企業,在安邦保險收購完成當年就實現盈利,並於2016年上半年盈利43億人民幣。吳小暉透露,安邦保險向其輸出“全面預算管理”等先進管理理念,提升了該公司的運營效率。此外,安邦保險在韓國收購的東洋人壽,亦在過去一年實現業務量和利潤的翻倍增長,並被韓國市場作為創新管理成功的樣本,予以肯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558

蔡文勝:全中國所有VC賺的錢加起來為何都不如騰訊投資人賺得多?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1114/159749.shtml

蔡文勝:全中國所有VC賺的錢加起來為何都不如騰訊投資人賺得多?
蔡文勝 蔡文勝

蔡文勝:全中國所有VC賺的錢加起來為何都不如騰訊投資人賺得多?

希望天上能掉餡餅、能夠發財的最少有十萬人。那十萬人里面你怎麽勝出呢?

在中國“高大上”的互聯網領域,蔡文勝先生是個傳奇。自2000年進入互聯網領域從事域名投資,到2005到2007年連續舉辦了三屆中國互聯網站長大會,被廣大站長尊稱為個人網站教父。

再到2008年進入天使投資領域,先後投資4399遊戲、美圖秀秀、暴風影音以及58同城等數十個互聯網項目,成為中國著名的天使投資人,他見證並記錄了整個中國互聯網的起起伏伏。

今日在格隆匯"決戰港股"海外投資嘉年華系列峰會第三站上海站上,美圖秀秀董事長、隆領投資創始人蔡文勝毫無保留地全面分享了自己在中國互聯網行業16年的闖蕩與感受,猛料多多,幹貨多多,堪稱饕餮大餐,編錄於此,共饗格隆匯諸君。

以下為蔡文勝先生演講實錄,經i黑馬&創業家整理:

大家早上好,各位格隆匯的朋友好,很榮幸今天來這里跟大家分享。

最近,因為美圖上市的原因,所以很少出來一些公共場合。

我之前講的都是跟互聯網相關的,今天格隆匯邀請我來,一開始想應該講什麽,因為我們今天的主題應該是旨在港股,是跟投資有關的。

我想,其實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都是相關的,包括我自己在互聯網十幾年,其實幹的事情,不管是自己創業也好,或者做一些投資也好,其實都是相關的。

主持人剛才在介紹我,說我一開始就成為了互聯網的主流,這句話是不對的。如果一開始一個人成為主流的話,他其實不可能在這個領域連續活16年。人一開始一定要有一個默默的時間,這樣才能積累一定的力量。我就從這里講起。

我大概是2000年進入互聯網行業,一開始其實跟股票有關,而且跟港股也有關。

1999年以前,其實我都是做傳統的生意,1999年9月份,如果我沒有記錯,應該是9月26號,我買了我人生的第一支股票,是在香港,盈科數碼,當時代碼是1186,也就是李嘉誠的兒子李澤楷做的。

當時1999年9月份我買的時候是5.8港幣,後來我是在2000年1月份賣掉,20塊錢賣掉。非常幸運,因為剛好99年、2000年是互聯網的一個大泡沫。它最高的時候是在2000年3月份,漲到28塊,後來我們知道,就跌到幾毛錢,後來把5股拼成一股,才有今天的幾塊錢。

這個股票從1999年開始啟動的時候只有一毛錢。當時它創造了香港的很多記錄,盈科數碼曾經收購0008號香港電訊,市值曾經達到2000億港幣。

當然這個股票也是香港人最心痛的股票,因為讓香港人幾乎都虧了錢,這個股票是非常有意思的。這也是香港人後來不願意聽互聯網的故事,香港人不再信互聯網的創業,應該就是從這個股票受傷開始的。

我就是因為當時買了這個股票,為了看這個股票的信息,我才開始學上網的。當時香港的報價,這個信息都非常慢,所以在這個過程里面讓我開始對互聯網非常感興趣。

因為我發現我從股票能賺到錢,因為我覺得互聯網太神奇了,我竟然不用去港交所,不用去證券公司,我就能在網上可以下單,賺錢。當時下單比較難,只是在網上看信息然後用電話去下單,所以我就回到大陸,在廈門開始互聯網的創業。

一開始我瞄準了一個方向,是域名投資,因為當時看了兩個新聞對我觸動很大。一個是當時李澤楷成功以後,李嘉誠同樣也發展互聯網,就買了個域名叫tom.com。

當時這個域名花了300萬港幣再加3%的期權,然後把這個買下來並包裝上市,當時創造了香港的新股認購記錄,這是第一個新聞。

第二個新聞就是當時有一個域名叫Business,中文意思就是商務的意思,這個域名當時賣出了750萬美金,我就覺得這太神奇了,因為當時註冊一個域名只是220塊人民幣,我就覺得220塊就能賺到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這太符合我的胃口了,因為我就喜歡幹那種一塊錢賺一百塊的事,一塊錢賺五塊的事實在太慢了。

所以2000年我就專註做這一方面,但那一年我是失敗的,從兩個方面來說都失敗。

第一,因為賺到盈科的錢,讓我覺得做股票實在是太爽了,不用天天跟人家打交道,就看著電腦研究各種資料就能發財。但後來2000年我幾乎把賺的錢全部吐回去了,因為互聯網泡沫破滅所有人都虧了。

第二,我當時就狂註冊了一千多個域名,想著註冊完,就等著發財了!因為當時人家賣幾百萬、幾千萬,我想我一個賣50萬就可以了,結果一千多個,基本沒有人來問價,偶爾有一兩個來問價,我都開50萬,然後就沒有消息了。

那時候,誰都想通過股票、域名這麽簡單的方式來賺錢,我相信這是很多人的夢想。

所以2000年我又陷入到了一個非常大的低潮。

我在反省,發現註冊的一千多個域名都是垃圾。為什麽呢?因為域名的出現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當時還是免費的,後來真正商業化的開展是在1991年到1992年,那時候就開始了第一批的搶註熱潮,但是那時候大部分好的域名基本都被搶完了。

到了第二批也就是1998、1999年,因為互聯網又帶動了第二批熱潮,把能註冊的域名基本上也都註冊完了。等2000年我進入的時候,我能想到的域名一定都是人家不要的,那能有什麽好域名?基本是沒有什麽價值的域名。

但這事最後其實還是成就了我,後來我發現好域名雖然都被人家註冊完了,但是有的人可能就忘記交錢了,就會掉下來,後來我才理解到,是因為互聯網泡沫破滅,很多人也不交錢了。

所以2001年後我反而開始註冊到好域名了,那時候我重新疏理了一下,以前我註冊域名是買了一個英文字典,把每一個英文單詞都往下輸,我也把中國的商標庫給導下來,每個商標都去看,後來當然全部沒了。

後來我就自己建立了一個庫,盯著這些域名,發現他們什麽時候會掉下來,然後是不是可以重新註冊到,因為這已經是別人認同的,別人已經有價值的,我們可以重新拿到,有些剛好域名的價格也下降了,從220下降到110,下降到80塊,後來我們批量的註冊以後就60塊錢。

所以從2001年到2003年,這個時候,我註冊到了很多好的域名。當然這里面也有無數多的技巧,我在這里也給大家分享下。

當時很多人關註域名,全世界關註域名的應該有幾十萬人,在中國我估計大概有十萬,跟我一樣懷揣著夢想,希望天上能掉餡餅、能夠發財的最少有十萬人。那十萬人里面你怎麽勝出呢?

舉個例子,比如我當時註冊到FM365,這個域名是聯想推出來的一個門戶,當時他和這個美國的AOL在最高峰的時候一年拿了一億美金出來發展這個FM365網站,當時的廣告雇的還是謝霆鋒。

這個域名在1999年10月21號註冊,到了2003年到期了,聯想也不做這個門戶了,他們其實是提前倒在了黎明前。

中國互聯網的複蘇是在2004年以後,聯想在2003年就決定把這個門戶放棄了,也不交錢了。

當時關註這個域名想要掉出來,最少應該有10萬多人都在關註,大家都認為他會在2003年10月21號過期,都要搶,但事實上前期就有一百多個註冊商,不同的註冊商域名掉出來的時間是不一樣的,有的當天到期就會掉出來,有的一個月後才會刪除。

有的兩個月,有的甚至最長一年都不掉出來,所以10萬個人里面90%人就等著2003年10月21號這一天要搶註,但是他們做不到,這個域名的規則差不多要70天才掉,所以應該是在12月1號才掉出來,那這樣就可能淘汰了90%的競爭對手。

只有一萬個人知道是在12月1號掉,一萬個人知道,我也只有萬分之一的機會,怎麽辦?

正常的流程是你查到可以註冊,然後寫下你的名字,你的地址,你的郵箱,這個流程最快的時間要花10秒鐘左右。我們有經驗的就把這個資料提前都填寫了,然後提交,這樣你可能一秒鐘就能提交一次,這肯定比慢慢的填寫的更快。

然後這樣又可以淘汰90%,一千個人也是這樣幹的,你還不能保證你是最好的。後來我就在想,當時是在廈門,那麽這個註冊總部是在美國,我從廈門到福州,福州再到上海,上海再通過太平洋電纜再到美國總部,這個一定很慢,所以我就在上海租了一臺服務器。

我從上海發出這個指令,這樣我又淘汰了90%的人,只剩下100個人跟我這樣幹,這一百個人你還不能說你是最好的,那麽這里面其實還是可以提高的,怎麽提高?

後來我發現幾個小細節,我發現填寫的這些資料大概要花50個字節,後來我發現這個信息事後其實是可修改的,所以我想我名字幹嘛寫蔡文勝,所以我名字就填寫一個1,我的地址也是1,我的郵箱是1@COM,這樣我的信息可能才5個字節,那我這樣一定比人家更快,我就這樣幹了。

第二,有一天我在提交的時候,我提交的時候反饋一個信息給我,他說你的註冊不成功,因為DNS不對,就每個域名註冊都要配一個DNS服務器,相信所有的人下一個動作就是填上正確的DNS再提交,當時我就琢磨,我想既然要驗證DNS,證明他要有這樣一個環節,那我是不是能夠不填DNS,他就少掉一個驗證的環節,所以我就把DNS刪除提交,竟然成功了。

這里面的小細節至少不下於十個或幾十個,其實是有這樣一個關註細節的過程才會讓你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我可以驕傲的講,在當時只要任何域名掉下來,我肯定是前三名能拿到的。

今天好域名還是財富,徐俊的game.com剛作價一億入股“遊戲矩陣”徐樂的公司,而uber.com也是換了2%的股份的,所以域名搶註現在還在做,現在的服務器都是放在中科院搶註的,因為中國.cn的域名總部是在中科院。

第二點,2000年到2004年我一直就留在廈門做這樣的事情,身邊只有幾個員工,我剛進入互聯網的時候我連打字都不會。2000年當時就在網上招了第一個員工,是武漢人,是個程序高手。

在網上我跟他交流,就把他忽悠到廈門,他當時一個月只有2000塊工資,我說你到廈門跟我,我保證你賺5倍,所以他成了我的技術人員。

其實我也挺懷念那個日子,因為那個日子比較輕松,但那時候讓我對中國互聯網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因為我通過一個域名就開始把中國排名前一萬名的網站都了解透了,了解搜狐是怎麽回事,新浪是怎麽回事,他們為什麽做的好。

這個時候其實奠定了我一個很好的基礎,包括很多人都不知道新浪是怎麽創建的,他之前的域名叫richwin四通立方,可能全中國不到10個人會知道其實他更早的域名是srsnet.com,因為那個域名掉了,所以後來才改成sina.com。

還有無數的故事。

那我要說的就是前面這四年其實是我臥薪嘗膽的時期。有一個法則叫一萬小時法則,我覺得這是非常對的,一個人要做成一件事,必須要有一萬個小時的鍛煉,這個其實也會決定你未來會成為什麽樣的人。

我們再舉例,比如巴菲特,很多人都想學巴菲特,為什麽先不從他的學習能力學起?巴菲特在1955年回到老家奧馬哈那個小鎮的時候。

當時美國大概也只有三千多個股票,但是巴菲特把三千多個股票所有的財報全部都了解的一清二楚,只要誰問他,他都能給你說出這個財報的亮點和不足等等各個方面,這也奠定了他能夠快速的找到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後來2004年我去了北京,我就創建了265.com,2008年我把它賣給了谷歌,2004年到北京非常幸運,得到了IDG和谷歌的投資,2008年賣掉是兩千萬美金,當時覺得已經非常好了,現在回頭看真的是太便宜了。

後來,我有個朋友在我賣掉以後也創建了一個叫2345.com的導航網站,後來這個網站賣給了A股公司,現在這個公司的市值是幾百億人民幣。

我不後悔便宜賣掉,我知道人生必須要有不同階段的成功。

因為賣掉了265,我又回到廈門,當時已經在北京開始有點小名氣,2007年以前實話講,我是沒什麽名氣的,2008年有點小名氣,找我的人越來越多,後來我又選擇回到了廈門,這也才能創造出4399遊戲跟美圖秀秀。

在2004-2008年這個階段我還開始做了一些投資的項目,天使投資,包括58,2005年的時候我投了50萬人民幣,這個回報現在應該是幾億美金。暴風影音也是2005年投的,當時投資是180萬人民幣,現在回報也是幾億人民幣。

上面這兩個故事給我的啟發是,投資是需要時間的。

很多人現在已經看到,比如我覺得暴風跟58是很成功的,但兩個都是2005年投的到現在,整整十年的時間,這也是為什麽大部分的基金不管是IDG、紅杉他們都不會賺到很多錢的原因,他們熬不住。

全中國所有的VC加起來賺到的錢都不如一家公司賺的多,就是南非一個叫MIH的公司。

當時南非公司MIH是2200萬美金從IDG跟盈科數碼手里接走騰訊45%的股份。

IDG當時為什麽賣,我曾經問了IDG的周全,他說,小蔡,我們是從1996年成立IDG基金,到2001年手里一百多個項目,我要給LP一個交代,已經有六年了,當時能夠回報最好的就是騰訊,所以只好賣掉騰訊。

就像你買了很多股票,你需要錢的時候往往把最賺錢的賣掉,把那些暫時虧的反而留著,這是人性。

所以IDG,包括李澤楷就把騰訊給賣掉了,我們知道MIH現在還有多少,2000年開始投資,他現在還持有34%騰訊的股份,據說上市到現在一股沒賣,按照騰訊今天兩萬億的市值他應該是差不多七千億港幣。

全中國所有VC包括後面新創的所有加起來,他們有賺到7千億嗎?我估計是沒有的。

所以這里也是給我很大啟發,一樣的,2005年、2006、2007年,我其實投了差不多有七八十個項目,後來也在反省,真正能讓你賺錢的就是兩三個公司,兩三個股票。同樣我自己也犯了錯,一般都是把賺錢的先賣掉,所以投資有時候一定是要反人性的。

當然這也說明一點,如果用投資基金的方式去做投資,一般不會好,同樣你去買基金產品也不會讓你賺大錢。

很簡單,因為基金經理更多想的是管理費,他只要管理費就可以了,巴菲特曾經說過一句話,你自己是一個百萬富翁,你去聽那些坐公交車上班的股評家分析,你會發財嗎?

那同樣你的錢你交給基金經理,他就是為了賺管理費,你能夠賺到很多錢嗎?挺難的。同樣我自己有一個原則,如果一開始有很多出名的天使投資人投的項目,我都不會參與,我覺得一定不會成功。

比如我跟李開複、徐小平我們曾經有一個天使會,我們成立了一個基金,里面投的項目沒有一個成功的。

為什麽?很簡單的道理,第一,我們都覺得大家都投了,大家都會去幫忙,我就不幫忙了,那些拿著我們這些大佬的錢,他們總是以為我們會幫很多忙,其實誰也沒辦法幫很多忙。

第二,一個東西能成功,就像今天你去看,很多人都說沒有買騰訊,那些基金都說沒有投資騰訊和百度,錯過了!實話講,當時你們要是投了,他們也不會成為今天,因為最終賺錢的一定是少數的。

所以我們現在去看,所謂的白馬,大家看清楚這個公司的時候,其實這個公司已經普通的再普通不過了,因為你已經能夠用手指頭算出它的PE各個方面。

投資真的是需要遠見的。

那什麽是好的投資呢,我覺得巴菲特我還是非常崇拜的,他投資的道理是有的,就是買消費類產品,所有的東西都是圍繞消費品,巴菲特的邏輯是什麽?

他在喝可口可樂他就買可口可樂的股票,他在嚼箭牌口香糖他就買箭牌口香糖的股票,他在看華盛頓郵報就去買華盛頓郵報的股票,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樸素的道理。

今天唯一的差別就是消費品在改變,因為我們慢慢不再看報紙,我們的報道有更多的選擇了,現在的口香糖千奇百怪,現在的消費品變成什麽了,你在刷微信你就趕緊買騰訊的股票,你在用美圖秀秀你就應該買美圖秀秀的股票,你用小米手機就去買小米手機的股票,這其實就是個簡單樸素的道理。

其實消費品已經從實體轉到虛擬了。30年前,因為我是70年出生的,我那時候我記得10歲以前我是穿不到新褲子的,我的褲子膝蓋要補,屁股也要補,都是我哥哥穿過了,我媽給我補一下我再穿。

所以那時候我們那個地方創業的人,安踏他就做鞋給我,七匹狼做衣服襯衫給我,就一定發財,因為那時候物資匱乏。後來我們為了改善生活我們喝水,所以娃哈哈賣水給你,為了吃的方便,所以康師傅賣你方便面,康師傅就發財了。

後來我們覺得老房子不好,所以萬科、萬達就做了一大堆房子給我們,這些人在不同的階段都發財了。

但到了今天,大部分的物資其實都是過剩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麽這些企業現在不太好的原因。

80年代、90年代為什麽日本電器索尼松下掙那麽多錢,而為什麽現在又虧錢?

因為他們把效率提高到極限,最終其實一定是虧錢的。以前我們穿衣服是因為一定要保暖,現在不是因為這個原因,是為了時尚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以前也都是穿破了才去換。

日本人做的家用電器,說實話如果因為用破你才去換,你一百年也不會用壞,所以他會進入破產階段,所以一個新的消費品,虛擬網絡出來了,我們把更多的娛樂放到了虛擬上面。

以前男人賺錢了就泡夜總會,所以當時北京的天上人間各個城市的夜總會都發財了,現在男人流行到網站、映客、陌陌上去看直播,它其實就是網上的夜總會,所以這是一個虛擬的消費品升級。

另外一個升級是什麽?同樣是這些實體公司,他需要有情感的需求,現在有句話說的很好,代表大部分女生,也代表25歲以下男生的消費需求,三句話:愛美,怕死,缺愛。

這幾乎是現在所有消費的重點,你只要圍繞這三句話,圍繞這三個去做消費品都是對的。

所以你可以看到,美圖秀秀為什麽這麽多人用,因為所有人都愛美。你們去看看現在的朋友圈,你會發現大部分都在鍛煉身體,在跑馬拉松,因為都怕死。

為什麽我們的社交網絡現在這麽流行,因為現在的小孩除了學校就是家庭,應該是缺乏愛的,所以他們要在網上找各種各樣的愛。

剛才我們說的從消費的角度,我們其實一樣是可以看到,那麽你們就會說騰訊的股票已經那麽貴了,大家都說股票那麽貴,怎麽辦?

首先這麽貴了他還會再貴,你看香港股市,有個很搞笑的地方,大部分公司喜歡把股票不斷拆分,拆成幾毛錢,就是因為他抓住了人性,大家都貪便宜,不願意買貴的股票,卻不知道好東西就是貴的。

好東西你覺得貴的時候,其實是因為你買不起,當你有了錢一定還去買,但是你因為便宜去買一個東西,你賣不出去的,你只有找到一個人跟你一樣貪便宜才能把這個東西賣掉。

所以你買到貴的不用擔心,你會喜歡,別人也會喜歡,你看到好的東西,你買不起只是現在沒有錢,但咬咬牙買下來,沒有錢可以先買一半也沒有關系,但是如果你貪便宜,你一定會買到更便宜的東西。

我們都在說現在很難再出現BAT這樣的公司了,但我認為一定還會有新的大公司出現。現在很多人就有一個邏輯,BAT是做什麽,就是做互聯網。

錯。

我們知道中國最早的互聯網就是三大門戶,網易、搜狐、新浪,你知道在12年前,也就是2004年,有誰會知道BAT會崛起嗎?在北京當時我記得很清楚,技術人員都不願意去百度,因為大家不看好。

騰訊、阿里也差不多,都是算第二梯隊,但這十年過來,他們三個成為最強者。同樣的道理,你認為他們三個未來就是最強的嗎?不,一定會有新的去打破他們,你就需要找到他們。

那就有這樣一個啟發,那個新的顛覆者要具備什麽特征呢?

首先,我們去看互聯網的發展,我覺得互聯網的發展就像一百多年前的電力發展是一模一樣的。

我們知道電的誕生是1895年愛迪生在紐約第五大道開的世界上第一個電廠,發電機是英國人發明的,但美國的愛迪生發明了電力,作為世界上第一個電廠它可以集中供電,這家公司也是今天的GE,GE公司就是這樣由來的。

當時電力剛出現的時候,就像我們十幾年前看互聯網我們都覺得挺神秘,當時GE出來的時候,大家都覺得電力公司就是老大,但GE並未成為當時最賺錢的公司。

現在的谷歌、Facebook,雅虎、蘋果他們就像一百多年前的電力公司,中國的BAT也是,那些陸陸續續在做基礎建設的,未來真正賺錢的一定不是他們。

比如有了電,整個世界產業都發生了變化。福特就因為有了電站,1920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條汽車流水線。以前德國人做一部汽車大概要花10個人工花半年時間才敲出一部汽車。

但福特的汽車流水線很簡單,生產汽車的效率極大的提高。他賣T型車,當時在德國賣一部車子大概需要五千美金,他賣500美金。T型車從1920年存在大概到1970年,所以福特成為了美國最富有的人。

那有了電我們可以發明什麽,發明電冰箱、電風扇、電視機、收音機一大堆電器,這些都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而且在電的基礎上發明這些的,都成了最有錢的人,也不是之一。

他怎麽改變我們的?比如你再看電冰箱在發展,他其實就改變了當時整個世界經濟的格局。我們知道波士頓是一個美國有錢的城市,我們路演都要去波士頓,因為那邊人很有錢。

波士頓最早靠什麽起家,靠捕鯨魚,運冰船這兩個產業起家。捕鯨魚是為了做蠟燭,運冰船是把冰運到歐洲儲存食物,但有了電發明以後,這些行業都消滅了。

比如電熨鬥。為什麽我們今天有男女平等,就因為有了電熨鬥的出現。為什麽呢,當時一個女人一天大概要花8個小時做家務,其中2到3個小時在燙衣服,後來有了電熨鬥,女人的家務工作時間變短了,女人也可以走出家門去工作了。

正因為走出家門工作,才開始有了經濟獨立,有了經濟獨立也就可以參加更多的社交活動。

這時候你再看香奈兒包,現在很多女人都在買她的包,但是香奈兒它真正厲害的不是它的包包,而是她的創造性

當時女人的裙子都很長,她們出來工作後都覺得不方便,後來香奈兒在巴黎,她就把裙子剪到膝蓋這里,當時這是她第一個這樣幹,後來也就成了今天職業裝的由來。香奈兒還發明了什麽,她還發明了運動服裝。

為什麽她會發明這個,因為她有個情侶是俄羅斯人,一個作曲家,只有俄羅斯人穿秋褲,她從這里得到啟發,把秋褲加了兩個口袋,就成了今天的運動服裝。

其實我在說這些比喻,也是在說到今天互聯網一切都好,BAT,Facebook也好,都把基礎建設都搭好了,就像我們30年前的中國經濟騰飛要先修橋造路一樣,但那些修橋造路的不一定是最賺錢的。

你去買A股里面的那些高速公路,你不會賺錢,一樣的,互聯網接下來進入下一場,就是一定要用這些基礎建設做出創造,這些創造者就是顛覆者。

舉個例子,比如Uber,Airbnb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這兩個公司嚴格意義上並不是互聯網公司,Airbnb的創始人只是個設計師,Uber的創始人也不是互聯網公司出來的,是做投行的。

但這兩家其實就是利用互聯網去顛覆我們現有的東西。他們這兩個顛覆的為什麽會比較快成功?是因為這兩個體量特別大,一個是車,一個是房。

未來其實還有太多可以顛覆的,你們去想想,比如房子為什麽可以這樣做,為什麽一定要一房一廳,兩房一廳,一個廚房,一個客廳,一個衛生間,為什麽一定要這樣?為什麽不能是其他樣子?

這里面其實都可以思考,你看我們的會議室。前段時間我們去香港,看到香港的公司都會有一個會議室,但是那個會議室的利用率我估計平均下來一天估計也就一次。

其實香港是一個地價蠻貴的地方,為什麽不在設計里面調整share一下呢。我要說的就是未來其實所有的東西都是可以被顛覆的,這是一個趨勢,也是一個方向。

顛覆者第二是要能夠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的東西。

其實美圖是什麽?當時我們做美圖的時候也沒想過要女孩子能夠修臉,當時其實就是做傻瓜化。因為我們知道要修圖就一定要用Photoshop,但它太複雜了,我們其實就是把它傻瓜化。

這個傻瓜化也很簡單,比如你要修眼睛,你要進到Photoshop後臺,調這個參數,調哪個參數,這得多專業才行啊?其實幹嗎要那麽複雜,你不就是要把眼睛弄大嗎?其實就是要把眼睛弄大,無非是小大,中大,大大。

那幹脆我的技術就先把這個模型調好,然後讓你選擇,一鍵修複,這就很簡單的邏輯,這就是最開始的美圖。

當然美圖後面已經優化了東西,但切入點一般都是一個很簡單的,能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那麽這個公司跟這個產品未來就能夠得到巨大的發展。

第三,就是能夠顛覆我們原來的這種商業模式,我們的運輸途徑的。

比如小米,小米為什麽成功,我現在還是認為他成功,雷軍他現在只是在成長的路上有一個暫時平臺期。

很簡單,聯想當時要賣一臺手機,要找一大堆的市場調查人員去調查,然後要生產兩百萬臺,然後開始廣告鋪渠道,整個過程太複雜了。

雷軍把中間全部砍掉,他不用調查人員,在微博發一個大家需要什麽樣的手機,一大堆人給他反饋,這個比調查更有效。

第二,他一定要生產多少臺讓大家看到,大家說要買一百萬臺,他還不放心,那你們一人交50塊定金才下單。下完單以後開始開賣,他也不通過渠道,就直接從廠家發貨給你,這個過程少了多少費用?

我覺得雷軍這個人真的非常棒,他前面三年其實都在網上賣,這個效率是非常高的。只不過後來他想賣更多,賣個一億臺,兩億臺,所以切入傳統渠道,才把自己變重了。

有了這個思路,你再看娃哈哈他賣水。他牛在哪里,不就是他做的廣告和他鋪的渠道,就這兩個強。那我們為什麽沒有人就拿我們這里的水在網上打品牌,去掉中間商直接批發去賣,一瓶水一塊錢?

說實話,你在村莊賣1快錢的利潤中,娃哈哈大概只拿到3毛錢,7毛錢都被中間商拿走了。那我們為什麽不做一個APP,讓各個村莊的小賣店就下一個單,要十箱、二十箱,然後再送到,可以弄個微信、支付寶付錢,也不用給什麽供應鏈、金融之類一大堆的東西賺錢。所以這里面還有非常多的空間。

最後我想說說,也是昨天大家關註的特郎普當選。確實讓很多人大跌眼鏡,因為大部分的精英大部分的主流都沒想到特郎普會當選。這其實也說明很多問題。

第一層意思,我們現在大部分人聽主流意見。其實所謂的主流所謂的精英不一定靠譜,因為他代表不了廣大的人民群眾,吃瓜群眾。

所以這是一個顛覆了的想法,昨天其實又有第二層意思,很多人擔心的是股票跌了,後來其實美股竟然漲了,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們都要找原因,這說明大家也接受了特郎普。

世界都在變,特郎普他也在改變,所以剛才有嘉賓說今年是黑天鵝湖,我認為不是,因為這已經成為常態。這世界變化太快,沒有什麽所謂的黑天鵝,其實接下來每個月乃至每天都在發生這樣的事情。

我記得2008年我們舉辦奧運會的時候,一個月後也沒有人提到。今天再大的事情這個消息都只會存在一兩天,我估計一個星期後沒有人再去議論這個事情了。原因也就是因為信息太多,所以黑天鵝其實也會慢慢的變成就像白天鵝一樣頻繁。

第三層,更有意思的是,因為當時主流傳統媒體去猜希拉里贏,他們的錯誤是情有可原的,但是為什麽社交媒體包括谷歌、包括Facebook也會覺得希拉里會贏呢?

昨天兩點我看到一張統計圖(編者註:見下圖):

8697185387be0351c3291706e4c7679a

這張圖是說,如果只統計18歲到25歲這個年齡群的投票,那麽希拉里是以504VS23的絕對優勢勝出。

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你看為什麽主流包括我說的社交網絡,因為我們社交網絡做一個調查,一般的信息是願意表達意見的那部分人的信息,所以這個調查大部分是錯的。

如果你從哪里聽到哪個媒體在網絡上做的調查達到了百分之八十多,我認為大部分是錯的,因為那個只是代表那幫願意表達意見的人的觀點。

所以在美國18到25歲幾乎全部是支持希拉里的,就是壓倒性的贏了川普,於是就會形成社交媒體都認為希拉里是會贏的,但是最後才知道是錯的。

因為中西部的那些中老年人根本不表達意見,也不參與調查。英國的脫歐也是一樣的道理,當時主流的媒體都報道不贊成脫歐,因為都是年輕人在表達意見,那些老年人都是沈默的。

這也是非常悲哀的事情,悲哀在哪里,所有的重大的決策其實都是為了年輕人,但投票結果都是由老年人來決定年輕人的未來。

最後我想說的,因為我們都是做投資的,投資真的是一個很開心的事情,不用跟誰打交道,也不用太多的應酬。把這個事情做好是很有意義的,當然成功不會那麽容易,必須要花一定的時間去研究調查,能夠有獨立的思考能力才有機會成功。

所以在這里也祝大家能夠成功,成功完了也能像格隆那樣,有一定的情懷,能夠對社會做出推動,這樣你的人生就會非常完美,謝謝大家。

蔡文勝 投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672

原來iPhone用了“中國芯” 浙江一公司開始賺蘋果的錢

近日據央視財經報道稱,浙江余姚一家公司已經解決了一個關鍵性難題,開始賺蘋果公司的錢了。這家公司由姚力軍創建,成立才十一年。但是現在消費者手中的手機、或者平板電腦,就連最新的蘋果7,這些電子產品的芯片都采用了姚力軍公司的產品。

據報道,半導體芯片制造中的關鍵材料是一種叫做高純度濺射靶材的材料,目前全球只有四家公司掌握這種材料的制造工藝。這些金屬靶材,最核心的是它的純度。一般的金屬能達到99.8的純度,而制作芯片需要的金屬純度是99.999。因為純度太高,指甲輕輕一劃就會有劃痕,任何細微的瑕疵都會導致這一塊價值上萬美元的靶材報廢。

姚力軍2005年帶領多名海外博士、日本及美國籍的專家回到中國創業,當時,中國不僅濺射靶材工藝是空白,就連生產靶材的高純金屬原材料也要全部依賴進口。隨後姚力軍在浙江省寧波市創立了寧波江豐電子材料有限公司,並擔任該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目前這家公司位於余姚市名邦科技工業園區。

2005年回國後姚力軍已擁有4項發明專利和4項實用新型專利獲得授權,2009年申請發明專利58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

芯片是智能裝備控制系統的核心, 沒有姚力軍他們生產的這種靶材,芯片就造不出來。

現在,姚力軍他們生產的高純鈦金屬,已經達到美國、日本的產品性能,完全滿足了芯片制造所需要的純度,再也不受制於人,打破了日美在這一戰略金屬材料領域的壟斷。目前,產品已成功進入國際主流半導體制造企業,如IBM、東芝、臺積電、NEC、日立、UMC、Hynix、SMIC、英飛淩等。

芯片,相當於人體的大腦,它是一切智能制造的基礎。但要制造一個小小的芯片,卻涉及無數個前沿核心技術。對中國智造來說,芯片不僅決定著設備的運行,還決定著產業的國際分工角色。盡管目前科技產業在國內風生水起,整個終端產品的制造環節更是占到了全球80%以上的份額,但就產業鏈上遊的芯片來說,中國企業要突破的關鍵技術還有不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040

證監會發布劉士余發言全文:不可以用來路不當的錢從事杠桿收購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2-03/1058460.html

W020161203541655367239.thumb_head

證監會主席劉士余12月3日講話,反對野蠻人強盜式收購。(視頻來源:第一財經資訊)

來源:證監會網站

劉士余主席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上的致辭

各位會員代表、各位理事,同誌們:

今天,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在這里隆重舉行,這是資產管理行業的一件盛事。我代表中國證監會對本次會員代表大會的順利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向與會代表和廣大從業人員致以誠摯的問候,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資產管理行業健康發展的國務院各部門、各單位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謝!

自協會第一次會員大會召開以來,我國經濟金融改革持續深化,金融市場多維持續擴展、社會財富多元持續增長,資產管理行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績。

一是行業管理規模持續擴大。截至今年10月底,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管理規模達到26.24萬億元,證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管理規模達到16萬億元,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規模達到7.3萬億元。目前,協會會員管理的資產規模突破50萬億元,與2012年底相比增長6倍。二是業務和產品快速發展。資產管理產品涵蓋債券、股票、期貨、股權等多種基礎資產,有紮根國內市場的投資,也有面向全球的資產配置,滿足了不同風險偏好、不同資產規模、不同期限的多元理財需求,並有力支持了實體經濟發展,也促進金融市場多元多維發展。三是行業規則不斷完善。2013年6月開始實施的《證券投資基金法》,在市場準入、投資範圍、業務運作等多方面優化了行業業態,還將非公開募集基金納入法律調整範圍,拓展了行業的發展空間。同時,中央編辦明確證監會負責私募基金的監督管理,其他監管部門也從各自職責出發,制定了相關規章,逐步健全了行業發展的制度基礎。

特別是《證券投資基金法》高度重視發揮行業自律的作用,專辟一章,明確協會的法律地位、行業屬性和法定職責。2012年6月6日成立以來,協會在民政部等有關部門和廣大會員的大力支持下,積極進取,勇於擔當,在加強行業自律、維護行業秩序、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發揮了橋梁和紐帶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團結和帶領會員,促進行業快速發展。及時收集行業建議,反映行業利益訴求,為相關法規政策的出臺提供決策參考。加強政策解讀和知識培訓,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二是切實實現好、維護好廣大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推動行業樹立“投資者利益至上”的理念,弘揚和培育理性投資文化。不斷完善多渠道的糾紛調解機制和服務,支持投資者依法行使權利。三是加強行業自律,維護行業秩序。認真落實法律賦予的自律管理職責,完善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自律管理規則,形成基本全面覆蓋登記、信息披露、內部控制、托管業務等在內的完整的自律規則體系。四是加強自身建設,不斷優化治理結構。制定和完善《協會章程》,充分發揮協會理事會、專業委員會和行業聯席會等的功能與作用,自身建設和管理水平不斷提升。總體來看,四年多來,協會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績,來之不易。這些成績的取得,與各會員單位、行業各主體維護行業健康發展大局、積極參與、支持協會工作密不可分。實踐證明,協會已經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發展中一支重要的行業自律力量,也是重要的引領創新的力量。

當然隨著政府職能轉換、監管方式轉換,以及市場的創新,協會面臨的任務會更加繁重和複雜,有些工作需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摸索,與廣大會員深入地溝通協商,真正的規則必須為會員所接受,受到會員擁護,不能有長官意誌。

各位同誌,資產管理行業擔負著滿足社會多元化投資需求,甚至滿足把資金轉換為資本服務實體經濟的重擔。行業機構、協會、監管部門等相關方面要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主動作為,緊緊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在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的五大重點任務,在惠民生、防風險、提升民族金融業國際競爭力的方面,更好地體現和實現自身價值。

希望協會:

首先,要註重協會的自身建設,尤其是要加強協會黨的建設,強化對行業機構的政治引領和示範帶動。剛剛結束的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對新形勢下全面從嚴治黨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再出發,學習貫徹好六中全會精神是今後一個時期重要的政治任務。協會要認真落實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精神,切實加強協會黨委和各級黨組織的建設,發揮好協會黨委在協會運作過程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各行業機構也要把加強黨的建設與完善公司治理統籌一致,建立健全企業黨的組織,把黨員日常教育管理抓好,從而為各家會員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內部政治保證和外部政治基礎。

第二,協會要強化“為會員服務、為行業服務、為市場服務、為黨和國家利益服務”的責任意識。把協會建設成為會員之家,保護會員合法權益,推動解決行業共同面臨的共性問題。要堅決落實法律法規要求,承擔好自律監管職責,凈化行業發展環境。要堅持把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切實促進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完善治理體制,著力構建深受廣大會員支持擁護愛戴、深受市場歡迎、深受政府信任的現代行業協會。

第三,行業機構要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需求謀求創新發展,主動服務經濟結構調整、創新驅動戰略、脫貧攻堅戰略等國家重點戰略。要加強核心能力建設,提高專業服務水平,牢記“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初心,忠實履行“誠實守信、勤勉盡責”這一職業操守的底線。要堅決把依法合規作為“帶電的高壓線”,嚴格遵守法律的規定。要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牢固樹立“投資者利益至上”的展業理念。作為市場重要參與者,行業機構要秉承價值投資理念,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定運行。

這里我希望資產管理人,不當奢淫無度的土豪、不做興風作浪的妖精、不做坑民害民的害人精。最近一段時間,資本市場發生了一系列不太正常的現象,你有錢,舉牌、要約收購上市公司是可以的,作為對一些治理結構不完善的公司的挑戰,這有積極作用。但是,你用來路不當的錢從事杠桿收購,行為上從門口的陌生人變成野蠻人,最後變成行業的強盜,這是不可以的。這是在挑戰國家金融法律法規的底線,也是挑戰職業操守的底線,這是人性和商業道德的倒退和淪喪,根本不是金融創新。

同誌們!

資產管理行業前景無限廣闊,事業大有可為。證監會在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將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行業發展。一是完善制度,健全規則。進一步完善《證券投資基金法》配套規則。會同市場各方面、政府有關部門共同推動《私募投資基金管理暫行條例》盡快出臺,夯實私募基金監管法律基礎,構建適應股權投資、創業投資基金規律的規範和制度體系。二是堅守監管本位,加快形成職權清晰、分工合理、標準統一的業務監管體系,全面加強監管,堅決查處觸碰底線的行為,及時清除害群之馬,強化扶優限劣導向,為行業管理創造良好的秩序。三是努力優化行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推動形成鼓勵創新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

我相信,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行業的不懈努力下,中國的資產管理行業一定會抓住新機遇,創造新輝煌,以優異的成績回報人民、回報市場,以更加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順利召開。

預祝大會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049

清華報告:九成中國創業者的錢來源於自有資金

創業者都把早期風險投資人叫做“天使”,清華的一份調研報告卻告訴你,家庭和朋友或許才是創業者真正的“天使”。

來自清華經管學院中國創業研究中心發布的《全球創業觀察(GEM)2015/2016中國報告》稱,91.3%的中國創業者的資金都來源於自有資金,主要渠道是家庭、銀行和朋友,風險投資、政府項目和眾籌也是創業資金的來源,但比例低於大多數創新驅動型經濟體。

第一財經記者從這份報告中看到,中國創業者資金來源的第一位是家庭,比例達到約69%,其次是銀行和朋友,比例均為33%,來自於風險投資的比例僅為16%。此外,也有7%的資金來源於眾籌。

華興資本董事總經理周翔此前說到,近兩年來,市場上公布的天使案例有4900余起,仍然有大量的案例是沒有被公布的,不公布的項目數量約為公布數量的三倍左右,即整個市場上完成的天使案例約為兩萬個。騰訊開放平臺的統計則顯示,近兩年,新增開發者數量突破百萬,預計今年新註冊企業將達557.15萬戶。由此看來,能夠拿到天使投資的創業公司比例確實非常低。

在創業的行業類別方面,報告顯示,中國創業活動主要集中在客戶服務業,高附加值產業創業比例較低。中國客戶服務產業(如批發、零售等)創業比例占所有行業的69.79%,而高附加值的商業服務業(如信息通訊、金融、專業服務等)創業比例僅為8.2%。與發達國家的商業服務業創業比例差距較大,英國為35.49%,美國為32.79%。

VC SaaS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其所統計到的2016年創業投資主要的方向中,企業服務排在第一位,其次是電商、文化娛樂和金融。綜合兩份報告可以看出,盡管企業服務的創業項目拿到了較多的投資,但放在整個中國的創業環境中來看,發展並不充分。

清華經管學院中國創業研究中心副主任程源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風險投資是評價創新創業生態體系的重要指標之一,中國有14.4%的創業者得到或預期得到風險投資。從拿到風險投資的比例來看,以美國為代表的創新驅動經濟體的風險投資會更加活躍,報告顯示,美國這一比例為23.9%。

這與風險投資在中國的發展歷程有關。1998年之後,市場化的風險投資才在中國真正發展起來,當時市場上活躍的基金數量不到100家;2005、2006年前後,大批海外基金開始進入中國;近年來,在“雙創”的推動下,VC機構開始迅速發展起來,到2016年,華興資本統計的市場上最近三年有過投資案例的機構數量,約為一萬余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165

讀書札記170208不當行為(十二)左袋的錢不能放在右袋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2/08/%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70208%e4%b8%8d%e7%95%b6%e8%a1%8c%e7%82%ba%ef%bc%88%e5%8d%81%e4%ba%8c%ef%bc%89%e5%b7%a6%e8%a2%8b%e7%9a%84%e9%8c%a2%e4%b8%8d%e8%83%bd%e6%94%be%e5%9c%a8%e5%8f%b3/

讀書札記170208
不當行為(十二)左袋的錢不能放在右袋
朝日執筆

開始先說一個朝日的本行—歷史小故事。
情境12a:話說「真.大文豪」蘇東坡被 “燉”到黃州做官時,俸祿很少,但家裏吃飯的人卻不少。為了控制開支,他先把錢分為「應酬費」、「助理薪酬」、「酒錢」、「家庭支出」等不同部分。這還不夠安心,再把撥入「家庭支出」的4,500錢,分成30串,掛在橫樑上。每天早晨用長叉取下一串,作為一天的開支。取下錢來以後,立刻把叉子收起來,放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

蘇大學士的做法,說來也不是太 “古典”的事。不過是幾十年前,在沒有 “易借易還”,甚至信用咭還沒有普及的年代,不少持家者也會把不同的家庭開支項目,例如「房租」、「衣服」、「食物」、「燃料」等,分開放在不同的「餅罐」內。再進一步說,其實直到今時今日,各大機構甚至政府部門,其開支預算也是用這種形式處理—各部門有自己的預算,部門內各類型開支也有分別的預算,同一類型開支中的不同項目也有各自的預算。結果就是,部門內「個別人士」可以經常坐頭等公幹,但咖啡機壞了,卻一直「沒有錢」更換。

若從「理性」角度來說,這種做法違反了經濟學中一個相當基礎的原則—金錢的「可替代性」!金錢(或任何「有限資源」)應該用在當刻能提供最大效用的地方,如果這個月不知怎的「火水」便宜了,那省下的錢不一定要用來買更多的「火水」,還可以考慮是否在做節時「食好西」,或者替阿仔添件新衣。

家庭主婦也許還有機會「靈活調度」,但大機構為了「方便管理」,」大概就比較難做到這種「彈性」了。既然這樣,幾乎可以保證,它們必然不可能把錢「用在刀口上」。大機構這樣做固然有其難處,但事實上,每個家庭或每個人,其實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有一套與上述相類似的「預算規則」。至於規則中的預算劃分得有多明確,通常都與「總預算」的「鬆緊度」有關。總的錢越多,(感覺上)就越容易「拉上補下」,各項預算間的界線就會「模糊」一點。相反,像蘇東坡般捉襟見肘,規則和預算間的界線,就自然要劃得緊一些了。

情境12b1:你昨天剛花了US$50看了場話劇,你有多願意周末再花錢去看一場音樂會呢?
情境12b2:你昨天剛被「抄牌」罰了US$50,你有多願意周末再花錢去看一場音樂會呢?
Thaler就這兩條問題向其學生(美國的大學生其實都很「窮」)發出問卷,發現12b2中大概有一半(較富貴的)學生,被抄牌後還會去聽音樂會,但12b1已經看了話劇,還會去聽音樂會的,就絕無僅有了。各位不知道有否以下的經驗:

情境12c:今個月已經忍不住買了四件新衣服/「根揼」模型,你覺得自己實在太「大洗」了!於是告訴自己,要節省一點,不能再亂花錢了。你經過時裝店/模型店時,成功抵抗了誘惑。回到家中,你心安理得地上網買了演唱會的門票。價錢不貴,剛好等於你上一件買的新衣服/「根揼」模型。

這種不同種類開支放在不同帳戶的傾向,當然不是閣下或任何一個人的個別問題。Thaler引述了兩位(俊男美女)經濟學家 Jesse Shapiro和Justine Hastings在2008年油價暴跌時,對美國家庭支出的影響研究。
情境12d:2008年美國油價由每加侖US$4下跌至US$2(相當於每公升HK$4.12,香港油價好貴!),跌幅高達50%!汽車燃油是美國家庭的必需和重要支出,家庭每周平均汽油支出為US$80。汽油便宜了一半,意味家庭每週可支配收入(「稅後收入」,這對美國人尤為敏感!)平白增加了US$40。不過,Shapiro和Hastings發現,這些家庭並沒有把這筆「意外之財」,「合理地」分配在提升各方面的生活品質。 例如,他們沒有喝更優質的牛奶和啤酒,出外吃飯看戲的次數也沒有增加。不過,他們在油站為座駕入「貴油」(正如香港和全世界一樣,油站都會提供不同「辛烷值等級」的汽油,價值豐儉由人。)的機率,卻增加了十四倍!

每周US$40,一年大約是US$2,000多一點。根據另一份調查報告,美國家庭的年收入每增加US$1,000,入「貴油」的機率僅會增加0.1%。想像一個普通美國家庭,如果買彩票中了$2,000,他們會想到每年為座駕多入十四倍「貴油」嗎?事實上,2008年那次油價暴跌,其實是金融危機的結果。故此,當時美國家庭其實全部都在努力緊縮各項開支—除了多入了「貴油」以外。這顯然不是一筆明智的消費。

除了不同「開支」會被劃分在不同的「心理帳戶」外,同樣是錢,但只要是以不同的形態存在,往往也會被劃分為不同的心理帳戶。
這系列的「心理帳戶」是以使用的「容易程度」來劃分的。最 “膚淺”的自然是「現金」,這些錢的「存在目的」,根本就是為了「被花掉」!不過,這種說法也已經有些 “老土”了。因為即使是「現金」,還是有「白花花的實體」。自從信用咭和八達通普及以來,「看不見的錢」當然比「實實在在的錢」更容易花掉。

比現金深一層的是「存款」。
情境12e:「咭數」明天就到期要找了,但你戶口裏卻沒有足夠的現金。你發現自己還有一筆未到期的「定期存款」,不過若立即取回,就要「蝕息」了。於是,你決定只還「Min-pay」,等下個月出糧/那筆「定存」到期,才付清尾數。
大部分人這樣做的時候,都沒有認真計算過,這兩星期的信用咭利息,其實比立即取出存款所「蝕」的利息,還要多一大截。從某個角度上來說,「存款」與「股票」、「基金」等一樣,被我們在「心理帳戶」中歸類為「資產」。當然,某些有「特定用途」,例如「退休投資基金」、「子女教育基金」等,地位就更高,以至於很少會把它們視為可以使用的「錢」。

不過,在上一個世代,有一樣「資產」的地位是最神聖的。那就是「房產」。在條件許可下,我們的上一代往往寧願省吃儉用,把娛樂壓縮至零,也希望盡快清還房貸。不過,時代變了。假如現在問一對幸運地「成功上車」的(偽)中產夫婦,是否願意每天三餐麵包即食麵,每天上班前下班後外加節假日去做兼職,零外遊零消費零娛樂。以這樣的生活,換取他們的「三十年房貸」減為「二十五年」。我相信應該沒有人願意吧!
這現象與利息的大幅下降當然不無關係。當今「物業信貸」的盛行,以至於「房產」作為「不動產」的地位也開始「動」了。只不過,以現時的觀察,「房產」仍是處於個人或家庭各個「口袋」中的最深層,非到山窮水盡的一步,不會動用。真箇像廣告「微電影」一樣,貿然拿出來創業「實現夢想」的「尖麻」,大概不多吧!

話說回來,這種分開「不同口袋」的「心理帳戶」,對於「理性經濟人」來說,固然不甚「理性」。不過,對於我輩本就不甚「理性」的「日常人」而言,卻非常實用。我們擁有「懶惰」、「懵懂」、「過度自信」、「缺乏自制」、「目光短淺」……數之不盡的「高貴特質」。因此,若我們不把各個「口袋」劃清界線,而像「理性經濟人」一樣把所有的「錢」都視作「可替代」的話,我們的「錢」必會從那個破了洞的口袋全部流走—那套新衣服/「根揼」模型,真的好吸引啊!
(未完待續)

12集關鍵字:
不同項目的心理帳戶
錢的不同形式

《不當行為》Richard Thaler著/劉怡女 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097

聰明的錢在流向哪里?24家頂尖VC看好的未來產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8/161746.shtml

聰明的錢在流向哪里?24家頂尖VC看好的未來產業
紅杉匯 紅杉匯

聰明的錢在流向哪里?24家頂尖VC看好的未來產業

企業家思維:不要問,去做。

本文由紅杉匯(微信ID: Sequoiacap)授權i黑馬發布。

關於水門事件的電影《總統班底》里有一個著名的情節:當兩位《華盛頓郵報》記者千辛萬苦與爆料“深喉”取得聯系後,後者只給了一個重要的建議:“Follow the money”。

Follow the money, find the truth——這句話同樣適合於我們通過觀察投資趨勢,來發掘未來行業前景的真相。美國風投數據研究機構CB Insights做了這件事:它梳理了24家頂尖VC那些“聰明的錢”在過去6年中到底流向了何處,從而推演出,哪些行業和技術將是接下來的發展趨勢。

結論是,健康、金融和人工智能是顯而易見的趨勢;商務智能、應用程序市場和社交領域在2010-2016年間獲得早期投資最多;平臺、數據、移動,成為大多數被投企業描述自己業務時頻繁提及的關鍵詞。

你在哪個賽道中?

f2ddcfe56af004c448572cda8f3133fc

精明的VC都有著讓人羨慕的投資成績,其投資組合往往包含著重要的信息,預示了科技和創新的發展方向。

美國風投數據研究機構CB Insights在研究了24家投資組合估值與投資回報兩者俱佳的VC基金後(包括紅杉資本在內),不僅梳理了近年來它們對初創企業的投資焦點變化,而且發現了哪些領域和行業在未來將更容易拿到早期投資。以下是CB Insights的研究結論。

最重要的發現

健康、保險和人工智能是顯而易見的趨勢——在被頂尖投資者們押註的公司里,其企業簡介里,“保險”一詞的出現頻率增長了20倍,“人工智能”則增長了10倍,說明越來越多這類企業獲得了青睞。

最有潛力的領域——2010年至2016年間獲得上述VC早期投資最多的有商務智能、應用程序市場和社交類公司。健康和保健領域、食品與運輸業、協作與項目管理以及網絡安全初創公司所獲得的早期投資也有小幅上升。

表現最不盡人意的領域——電子商務與可再生能源兩大領域衰退嚴重。

ce46bfbc38fcb09d3b265bdd33dabacd

接下來,我們將深入探討這些VC在領域、行業及產業層面的投資點是什麽,以及它們的關註焦點是如何轉移的。

關鍵詞:平臺、數據、移動

為了了解這些投資公司的整體投資趨勢以及它們將賭註下在了哪里,我們研究了它們的被投企業的企業簡介里最常出現的關鍵詞。

超過90%的初創公司都在自我描述里用了“平臺”一詞,87%的公司都提到了“數據”一詞。不出所料,這些頂尖VC目前的投資焦點都在科技領域,像“平臺”、“用戶”、“移動”、“在線”、“app”、“軟件”和“網絡”等關鍵詞出現頻率都很高。

6328a5319dc6997a0b006c8113dbfa55

同時,我們研究了自2010年來在企業簡介里使用率增幅最大和降幅最大的關鍵詞,結果發現,“保險”一詞的使用率增長了接近25倍,這與保險技術行業總交易量的增長是一致的。同樣,“醫療”、“醫生”及“健康”的使用率也出現增長,反映了這段時期內數字健康領域的投資平穩增長的事實。

“人工智能”的使用率增長量也超過了10倍。“人工智能”企業在2016年的交易量和交易金額都創歷史新高。

在這段時間內,幾乎沒有公司使用“廣告”一詞了,而“Twitter”、“Facebook”和“Instagram”使用率的下降則反映了試圖掘金社交領域的公司獲得的早期投資越來越少。“亞馬遜”一詞使用率的下降與電商的衰退同步出現,而“能源”一詞的淡出則說明了能源和公用事業所獲得的投資也出現了下降。

頂尖VC在投資什麽:按行業劃分

在行業層面,我們發現這些精明的VC在網絡軟件與服務行業的投資項目最多。第二大類是移動端的軟件和服務公司。其他值得關註的領域還有生物技術和消費類電子產品等。

這些投資模式是如何隨著時間流逝而改變的呢?我們研究了自2010年來每個行業的投資項目數量的變化。

互聯網和移動端的軟件及服務,是投資項目數量最多及金額最大的兩大行業。自2010年來,其各自的發展趨勢有起有伏。2012年網絡軟件的投資項目數量達到頂峰,之後緩慢下降;2013年移動端軟件則達到鼎盛期,隨後也同樣開始下滑。投資項目數量排名第三的電子商務行業則從2012年起呈現出明顯的衰退跡象。

生物技術、醫療保健軟件、消費類電子產品以及科研、工程軟件都有發展向好的趨勢,而藥物研發領域則是有起有伏。

2042cd3babb71e88c4fe594bb994bd11

頂尖VC在投資什麽:按產業劃分

在產業層面,頂尖VC在互聯網公司的早期投資項目最多,超過2000筆。

獲得早期投資最多的第二大產業是移動產業公司,包括以智能手機為中心的公司,如 Snapchat、WhatsApp、Uber、HotelTonight和 Flipboard等。

這些投資趨勢從2010年來都保持著不變嗎?為了找出答案,我們逐年比對了每一個產業的早期投資數量,根據2010年至2016年間的數量變化,我們將這些產業分成了增長、下滑和有起有伏三類。

5f0dffec2cf873f0e96ac338b26a2e9d

非網絡端軟件產業,包括像 Magic Leap 和 MongoDB 這樣的公司,在2010年至2016年間的早期投資有所增長,對實業公司以及商業產品和服務類(絕大部分是咨詢和外包公司)的投資也有所增加。

電腦硬件和服務、電子產品、能源和公用事業項目以及主要的可再生能源都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滑。消費類產品和服務、手機及電子通訊、互聯網以及醫療保健則有起有伏。

【情報】 

#未來已來,只不過分布不均#

今年值得關註的7大人工智能趨勢

工具民主化將使更多公司嘗試人工智能技術。

針對某一特定領域的AI系統將會爆發式出現,而不是大型通用的AI系統。比如應用於工業制造和零售領域的機器人技術、自動駕駛交通工具、機器人語音助理等。

自動化程度提高所帶來的經濟影響將得到更多討在註意力經濟中,那些幫助克服信息過載的系統將變得更加複雜。

在建模、記憶優化等方面的AI系統的根本問題將取得研究進展。

人機互動將更加豐富。

與AI有關的道德和隱私風險進入人們的視野。

#不只是商人思維#

創業者如何擁有企業家思維?

企業的長久發展建立在不斷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基礎上。以下5條建議幫你擁有企業家的思維模式——

每天做一件讓你害怕的事,培養自己的冒險能力。當你走出了舒適區,便已經跨出了創業最艱難的一步。

快思慢想。學會如何在眨眼之間做出評估與判斷,還要相信自己的選擇一定會成功。

用好奇代替對未知的恐懼。企業家這個崗位沒有職責說明,每天都在面對未知的領域,要讓自己成為一個“萬事通”,能夠靈活應對各種疑難雜癥,並時時創造新的想法。

勇於承認商業上的錯誤並從中吸取教訓。

不要問,去做。

基金VC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075

創業者到底該拿誰的錢?優秀早期投資人的核心是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0/161964.shtml

創業者到底該拿誰的錢?優秀早期投資人的核心是什麽?
金沙江創投 金沙江創投

創業者到底該拿誰的錢?優秀早期投資人的核心是什麽?

創業者最幸運的是遇到一個優秀的投資人。

本文由金沙江創投(微信ID:GSR-Ventures)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羅斌

以前我寫文章都是研究探討什麽樣的創業者能夠成功,或者如何判斷一家創業公司有沒有可能成為獨角獸。今天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就是創業者在天使、A輪融資時候如何選擇真正優秀的早期投資人?當然,如果創業者融資的時候很困難,那只能是只要給錢的投資人都接受;但今天有很多優秀的創業者在天使、A輪就面臨很多選擇,那麽今天討論的希望能夠給予這些創業者一些啟示和幫助。

微信圖片_2

從我個人的經驗和思考,我認為創業者選擇優秀早期投資人的核心是:是否懂行業、是否有優秀的戰略洞察力,有沒有豐富的幫助早期項目快速成長的經驗。

這是判斷一個投資人是否足夠優秀的核心。道理其實很簡單,對於絕大多數創業者來說,組建公司,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無論自己曾經多麽優秀,但總是短時間需要大量學習來應付組織、行業的變化,並且在競爭非常激烈的環境做出正確的決策。好的創業者強大之處就在於總是能做出正確的決策,但如果遇到一個糟糕的投資機構可能總是出歪主意,在那種複雜的環境下甚至可能是導致創始人做出錯誤的決定。

所以,創業者最幸運的是遇到一個優秀的投資人,能夠在他不太了解的領域給予建議或者思考框架;次幸運的就是遇到一個投了錢什麽都不管的投資人;倒黴的情況是遇到一個出歪點子、亂幹預公司決策的投資機構。

這里我舉幾個例子:

2012年底我們基金投資了滴滴打車的A輪,很快騰訊就找到滴滴要投資B輪(當時其實A輪都沒有做完)。當時創始人程維和王剛很猶豫,為什麽呢?

首先,程維、王剛都是阿里出生的背景,拿騰訊的錢其實心里接受度並不那麽高;其次,在中國互聯網拿了BAT一家的錢當時就叫站隊,滴滴是否要在這麽早就站隊呢?這是個問題;第三,騰訊這麽大的金主,如果讓其投C輪、D輪是不是可以拿更多的錢呢?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程維王剛猶豫是有非常充足的理由的。

作為滴滴A輪投資人,金沙江創投方面朱嘯虎非常堅定地要求程維王剛接受騰訊的投資,理由是如果騰訊投資市場上其他的打車軟件,滴滴將非常被動。這里可以提醒大家一點,為什麽朱嘯虎這麽堅決,而程維和王剛還會猶豫。絕大部分原因是大多數創業者剛創業時根本沒有意識到中國互聯網市場的競爭有多麽的慘烈,程維王剛當時也沒有意識到,而朱嘯虎意識到了。

微信圖片_3

朱嘯虎意識到得原因是金沙江之前投資過去哪兒、拉手,已經充分了解到了中國互聯網市場競爭之殘酷。後來的補貼大戰證明了B輪引入騰訊是滴滴發展最關鍵的戰略選擇,所以我們可以設想如果當時作為A輪唯一投資人的朱嘯虎說不拿騰訊的錢滴滴後來將會是什麽樣的境地。

2015年11月我和朱嘯虎投資了映客直播的A輪,A輪錢到位後我們12月初開了第一次董事會,我當時代表金沙江創投在北京參加了該會議。映客的業務數據當時就在飛速上升,會議結束後我跟創始人奉佑生又聊了一會兒,有一個話題在董事會上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提及,就是要不要馬上開始B輪融資。

映客A輪大概融了2500萬人民幣,按照當時映客的財務數據,公司已經不燒錢了,所以奉佑生覺得可以過完年之後業務數據更好的時候融B輪。當時我突然想到Marketing的事情,然後我問奉總,我說我們計劃什麽時候投廣告,奉說過完年後投放。

我第一反應就是既然我們最早融到錢,業務發展這麽快,為什麽還要等三個月?我跟奉總說廣告春節能上就盡量春節,越快越好;融資有人找就融一個B輪,A輪的錢和B輪的錢加起來1個億我們砸下去做廣告;我們既然領先,就要徹底領先。這樣沒過多久映客就拿了昆侖萬維的B輪大概7000萬人民幣。後來映客的院線和分眾媒體廣告在春節上,而且正好上了電影《美人魚》的貼片廣告,《美人魚》成為2016年觀影人數最多的電影,映客一炮而紅,幾個月就登上移動直播第一的位置。

同樣的問題,很多創業者都知道競爭殘酷,但自己真正做的時候有時候還是意識會淡薄一點,只有你真正經歷過你才會刻骨銘心。

既然這一點這麽重要,如何判斷一個投資人有沒有這樣的能力呢?我覺得判斷的核心就是這個投資人有沒有良好的投資業績,成功投資過有影響力的獨角獸項目,跟創業團隊一起打過硬仗。創始人成功有必然的原因,一個投資人成功也一樣,成功早期投中大量優質項目的投資人絕大部分情況擁有如上特質,最差的情況也是這個投資人至少不添亂。

微信圖片_4

優秀的投資人也不是天生,當然肯定天生是聰明的、有學習能力的,優秀的投資人也是在跟創業公司一起在市場的鬥爭中成長起來的,所以投資的項目影響力越大、競爭環境越複雜,投資人也越能在這種項目中獲益,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

有些創業者比較看重投資人在財務、法律、人事方面的附加價值,我認為這完全不是一個優秀投資人的關鍵特質。財務、法律、人事方面的東西,只要花錢就能找到合適的專業人員來處理,並不是投資人向創業者提供價值的核心。

創業者從優秀的投資人那里獲取的恰好就是用金錢也買不到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投資人對於行業的理解、對於早期創業項目戰略方面的協助,而市場上真正能提供到這種價值的投資人其實並不是很多。當然,有經驗、有品牌的投資機構,擁有非常好的行業人脈圈,可以向創業者推薦非常多的人才;而在後續融資、上市過程中,也可以提供很多積累的經驗和建議,但這些都絕非專業意見,專業的意見是很容易從市場專業人士那里獲得的。

投資人 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121

創業者到底該拿誰的錢?優秀早期投資人的核心是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0/161964.shtml

創業者到底該拿誰的錢?優秀早期投資人的核心是什麽?
金沙江創投 金沙江創投

創業者到底該拿誰的錢?優秀早期投資人的核心是什麽?

創業者最幸運的是遇到一個優秀的投資人。

本文由金沙江創投(微信ID:GSR-Ventures)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羅斌

以前我寫文章都是研究探討什麽樣的創業者能夠成功,或者如何判斷一家創業公司有沒有可能成為獨角獸。今天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就是創業者在天使、A輪融資時候如何選擇真正優秀的早期投資人?當然,如果創業者融資的時候很困難,那只能是只要給錢的投資人都接受;但今天有很多優秀的創業者在天使、A輪就面臨很多選擇,那麽今天討論的希望能夠給予這些創業者一些啟示和幫助。

微信圖片_2

從我個人的經驗和思考,我認為創業者選擇優秀早期投資人的核心是:是否懂行業、是否有優秀的戰略洞察力,有沒有豐富的幫助早期項目快速成長的經驗。

這是判斷一個投資人是否足夠優秀的核心。道理其實很簡單,對於絕大多數創業者來說,組建公司,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無論自己曾經多麽優秀,但總是短時間需要大量學習來應付組織、行業的變化,並且在競爭非常激烈的環境做出正確的決策。好的創業者強大之處就在於總是能做出正確的決策,但如果遇到一個糟糕的投資機構可能總是出歪主意,在那種複雜的環境下甚至可能是導致創始人做出錯誤的決定。

所以,創業者最幸運的是遇到一個優秀的投資人,能夠在他不太了解的領域給予建議或者思考框架;次幸運的就是遇到一個投了錢什麽都不管的投資人;倒黴的情況是遇到一個出歪點子、亂幹預公司決策的投資機構。

這里我舉幾個例子:

2012年底我們基金投資了滴滴打車的A輪,很快騰訊就找到滴滴要投資B輪(當時其實A輪都沒有做完)。當時創始人程維和王剛很猶豫,為什麽呢?

首先,程維、王剛都是阿里出生的背景,拿騰訊的錢其實心里接受度並不那麽高;其次,在中國互聯網拿了BAT一家的錢當時就叫站隊,滴滴是否要在這麽早就站隊呢?這是個問題;第三,騰訊這麽大的金主,如果讓其投C輪、D輪是不是可以拿更多的錢呢?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程維王剛猶豫是有非常充足的理由的。

作為滴滴A輪投資人,金沙江創投方面朱嘯虎非常堅定地要求程維王剛接受騰訊的投資,理由是如果騰訊投資市場上其他的打車軟件,滴滴將非常被動。這里可以提醒大家一點,為什麽朱嘯虎這麽堅決,而程維和王剛還會猶豫。絕大部分原因是大多數創業者剛創業時根本沒有意識到中國互聯網市場的競爭有多麽的慘烈,程維王剛當時也沒有意識到,而朱嘯虎意識到了。

微信圖片_3

朱嘯虎意識到得原因是金沙江之前投資過去哪兒、拉手,已經充分了解到了中國互聯網市場競爭之殘酷。後來的補貼大戰證明了B輪引入騰訊是滴滴發展最關鍵的戰略選擇,所以我們可以設想如果當時作為A輪唯一投資人的朱嘯虎說不拿騰訊的錢滴滴後來將會是什麽樣的境地。

2015年11月我和朱嘯虎投資了映客直播的A輪,A輪錢到位後我們12月初開了第一次董事會,我當時代表金沙江創投在北京參加了該會議。映客的業務數據當時就在飛速上升,會議結束後我跟創始人奉佑生又聊了一會兒,有一個話題在董事會上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提及,就是要不要馬上開始B輪融資。

映客A輪大概融了2500萬人民幣,按照當時映客的財務數據,公司已經不燒錢了,所以奉佑生覺得可以過完年之後業務數據更好的時候融B輪。當時我突然想到Marketing的事情,然後我問奉總,我說我們計劃什麽時候投廣告,奉說過完年後投放。

我第一反應就是既然我們最早融到錢,業務發展這麽快,為什麽還要等三個月?我跟奉總說廣告春節能上就盡量春節,越快越好;融資有人找就融一個B輪,A輪的錢和B輪的錢加起來1個億我們砸下去做廣告;我們既然領先,就要徹底領先。這樣沒過多久映客就拿了昆侖萬維的B輪大概7000萬人民幣。後來映客的院線和分眾媒體廣告在春節上,而且正好上了電影《美人魚》的貼片廣告,《美人魚》成為2016年觀影人數最多的電影,映客一炮而紅,幾個月就登上移動直播第一的位置。

同樣的問題,很多創業者都知道競爭殘酷,但自己真正做的時候有時候還是意識會淡薄一點,只有你真正經歷過你才會刻骨銘心。

既然這一點這麽重要,如何判斷一個投資人有沒有這樣的能力呢?我覺得判斷的核心就是這個投資人有沒有良好的投資業績,成功投資過有影響力的獨角獸項目,跟創業團隊一起打過硬仗。創始人成功有必然的原因,一個投資人成功也一樣,成功早期投中大量優質項目的投資人絕大部分情況擁有如上特質,最差的情況也是這個投資人至少不添亂。

微信圖片_4

優秀的投資人也不是天生,當然肯定天生是聰明的、有學習能力的,優秀的投資人也是在跟創業公司一起在市場的鬥爭中成長起來的,所以投資的項目影響力越大、競爭環境越複雜,投資人也越能在這種項目中獲益,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

有些創業者比較看重投資人在財務、法律、人事方面的附加價值,我認為這完全不是一個優秀投資人的關鍵特質。財務、法律、人事方面的東西,只要花錢就能找到合適的專業人員來處理,並不是投資人向創業者提供價值的核心。

創業者從優秀的投資人那里獲取的恰好就是用金錢也買不到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投資人對於行業的理解、對於早期創業項目戰略方面的協助,而市場上真正能提供到這種價值的投資人其實並不是很多。當然,有經驗、有品牌的投資機構,擁有非常好的行業人脈圈,可以向創業者推薦非常多的人才;而在後續融資、上市過程中,也可以提供很多積累的經驗和建議,但這些都絕非專業意見,專業的意見是很容易從市場專業人士那里獲得的。

投資人 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122

獨家|現金凈流入超百億仍陷危機 輝山乳業的錢究竟去哪兒了?

現金流以百億元凈流入,四年半自身造血亦近百億,輝山乳業(06863.HK)暴跌危機,仍有大量懸疑待解。

輝山乳業於2013年9月27日在港交所上市之後,現金流表現為持續凈流入。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2013財年到2016財年,及2017年財年中期,輝山乳業經營、融資所得現金凈額分別達到98億元、164億元,扣除投資產生的現金流凈流出160億元,累計現金凈流入達到100億元以上。

融資環境頗佳,基本面尚屬良好,輝山乳業為何陷入今天的困境?究竟是什麽原因,引爆了輝山乳業的全面危機?大量資金究竟又流向了哪里?

3月28日,輝山乳業發布公告,否認其董事長、實際控制人楊凱挪用公司資金。但蹊蹺的是,2016財年,輝山乳業在經營所得現金凈額平穩、融資所得資金較大增長的情況下,其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卻陡升陡降。

2014年以來,輝山乳業股價出現多次下跌,楊凱巨資增持,資金需求明顯增加,不得不通過股權質押大量融資,其持有輝山乳業股份,眼下已質押殆盡。此外,楊凱名下還有一家房地產公司。頗為吊詭的是,輝山乳業負責融資、財務的執行董事葛坤,與楊凱關系密切,上周末突告失聯。

輝山乳業執行董事、高級副總裁葛坤

現金流充沛

3月28日,輝山乳業發布公告,承認3月23日與23家銀行債權人召開會議,在遼寧省政府的協助下,討論該公司今年的計劃,並尋求銀行債權人按正常方式續貸。公告稱,中國銀行、九臺農商行、浙商銀行於會上表示,將繼續對該公司保持信心。但鑒於最近股價大幅下跌和媒體報道,不能保證這些銀行的意見將維持不變。

3月24日,輝山乳業暴跌之後,關於其負債的數據隨即開始流傳,輝山乳業總資產382.6億元,總負債418.82億元,整個輝山乳業已經資不抵債。其中,中國銀行、九臺農商行分別為其第一、第二大債權人。

然而,輝山乳業的情況究竟如何?披露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9月30日,輝山乳業(上市板塊,下同)流動資產為140億元,非流動資產為201億元,兩者合計341億元,凈資產尚有129億元。仔細審視歷年財報不難發現,如果披露數據屬實,輝山乳業的情況不但未至山窮水盡,而且現金流尚屬優良。

2013年到2016年,輝山乳業產生了大規模資本支出,金額超過百億元。財報數據顯示,2013財年,其資本支出為7.62億元,2014、2015財年兩年迅速擴張,分別達到46.61億元、43.9億元,2016財年降至16.97億元,四年合計約為115.1億元。

2013年9月,輝山乳業在香港主板上市,當時發行股票約37.88億股,每股發行價2.67港元,共募集資金約101.13億港元,折合約78億元人民幣。上市四年里的資本支出規模,遠遠超過了IPO募集資金,差達到37億元以上。額

僅僅依靠IPO融資所得,根本無法覆蓋輝山乳業的開支用度。但輝山乳業的可用資金,並非只有上市募集資金,經營所產生的現金流,亦可為其提供資金支持。而且按照輝山乳業披露,其上市以來經營現金均為正流入。

根據輝山乳業定期報告披露,2013財年至2016財年,輝山乳業經營現金流均呈凈流入,且規模頗為可觀,具體金額分別為14.4億元、11.5億元、20.8億元、20.7億元。而在2017年財年中期報告中,則為30.6億元,四年半合計達98億元,完全可以覆蓋其資本支出37億元的缺口。

不僅如此,融資也帶來持續的現金凈流入。除了完成IPO,輝山乳業的融資活動以銀行貸款為主,2013財年到2017中期財報,新增銀行貸款所得金額為12.4億元、57.2億元、55.2億元、84.4億元、78.3億元,合計達到287億元以上;償還貸款金額為8.6億元、24億元、36.1億元、43.2億元、47億元,合計約為159億元,累計貸款凈額為128.6億元。

整個融資活動也是如此。加上2013年上市募集所得資金,扣除其他融資活動的支出後,2013財年至2016財年,輝山乳業的融資所得資金凈額分別達91億元、25億元、6.16億元、15.8億元,四年累計金額為138億元,加上截至2016年9月30日的25.7億元,共計接近164億元。

投資是主要的資金凈流出項目。數據顯示,在2013年至2016財年,輝山乳業投資產生的凈現金流為-13.67億元、-59.2億元、-50.8億元、-40.5億元;而截至2016年9月30日,則為正流入3.35億元,合計為-160億元左右。三者簡單相抵,上述財年中,輝山乳業現金凈流入接近104億元。

大量借款 股份質押殆盡

3月24日,輝山乳業股價暴跌後,債權人會議曾統計,該公司總資產為340億元,總負債為199.5億元,與輝山乳業財報披露基本一致。

究竟是什麽原因,引爆了輝山乳業的全面危機?

披露信息表明,輝山乳業基本面尚屬良好。這是否能說明,如果上市公司沒有太大問題,危機可能出在大股東身上?此前,做空機構渾水發布報告稱,楊凱至少從公司竊取1.5億元資產。股價暴跌當天,“董事長楊凱挪用上市公司30億元資金”的說法開始流傳,但3月28日上午,輝山乳業公告否認了這一說法。

除了輝山乳業,楊凱本人及其控制的主體,也在大量借款,這些貸款可能並未流入上市公司。披露信息顯示,2015年,楊凱實際控制的冠豐有限公司(下稱“冠豐”)曾將所持輝山乳業股份,質押給平安銀行,獲得24港元貸款。截至目前,貸款余額為21.42億港元,質押的輝山乳業股份總數為34.34億股。對於資金用途,輝山乳業並未披露。

根據輝山乳業3月28日公告,稱除了質押給平安銀行的股份,冠豐還為自身貸款,將持有的19.4億股質押;為楊凱控制的其他公司貸款質押7.5億股;且在股票經紀賬戶中存入33.4億股,為冠豐獲得保證金融資。這些質押融資,均為楊凱及冠豐自身用途。

盡管否認楊凱挪用資金,但疑竇並未解開。輝山乳業2017財年中期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9月30日,該公司短期銀行借款已經高達110.8億元,比2016年3月底的71.3億元,增加了39.5億元,所獲貸款仍在持續增長。此前,輝山乳業債權方透露,截至2016年9月,該公司銀行授信余額140.2億元,其中信用免擔保15.5億元,擔保貸款103.5億元,抵押貸款21.2億元,與輝山乳業披露數據存在30億元差額。

更為蹊蹺的是,融資、經營所得凈現金均有結余的情況下,輝山乳業擁有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卻呈下降態勢,而在2016年9月又突然大增。

2015財年,輝山乳業當期經營、融資凈現金流入合計約26.9億元,2016財年則為36.5億元,2017財年的上半年則接近60億元。但蹊蹺的是,輝山乳業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卻在明顯減少。截至2015年財年末,這一數字為26.8億元,2016年只有21.9億元,減少了4.9億元。到了2016年9月底,又陡增到82億元。

對於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的陡升陡降,輝山乳業在定期披露報告中未有說明。而作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及財務負責人,對此應有無法撇開的關聯。在3月28日的公告中,輝山乳業承認,自3月21日起,董事會便無法聯系執行董事葛坤。2013年上市前,葛坤便為楊凱團隊成員,負責集團財務和現金業務,並管理集團與其主要銀行的關系。

資金流向何處

究竟是什麽原因,讓輝山乳業走到如今的田地,大量資金究竟又流向了哪里?目前來看,似乎都與楊凱存在密切關系。

楊凱的資金消耗,一部分來自增持輝山乳業。公開信息披露,2014年12月之後,楊凱對輝山乳業進行了四波大規模增持。具體增持時間分別為2015年1月初、2015年4月、2015年7月初到2015年10月底、2016年2月底,增持數量合計多達34.5億股。增持完成後,楊凱持股數量由此前的64.2億股,增加到98.7億股,動用資金達到63.2億元之巨。而楊凱增持輝山乳業,或實屬無奈之舉,股價一再下跌,令其陷入惡性循環。2013年9月登陸港股後,輝山乳業股價曾有過短暫輝煌,一度摸高至3.2港元/股以上。但股價穩定期結束後,數次遭到部分股東拋售,造成股價多次下跌。

2014年2月14日到4月29日期間,輝山乳業出現上市後的第一波大跌,最大跌幅達41.5%,最低價跌至1.6港元左右。事後披露表明,兩名財務投資者在此期間分別拋售了2.85億股、5.18億股股份。此後,經過半年多的反複震蕩,輝山乳業在2014年11月28日再次暴跌。截至當年12月29日,其股價最低跌至1.13港元/股,跌幅達32%。

在此背景下,楊凱或不得已於2014年12月出手增持,增持數量190萬股,並在此後迎來了一波反彈。但時隔不久,輝山乳業股東折價大幅拋售。面對危局,楊凱不得不斥巨資接盤,動用資金達20.2億元。

經此一役,楊凱的資金鏈可能已經高度緊繃,其在平安銀行的貸款便發生在此時。此後不久,輝山乳業股價開啟新一輪下跌,這讓剛向平安銀行進行了股權質押融資的楊凱壓力劇增。2015年7月初到2015年10月底,楊凱連續增持輝山乳業達30余次。 然而,在平安銀行質押融資所得資金,遠不足以滿足增持需要。

而就在此時,楊凱仍斥資買入作為其第二大債權人的九臺農商銀行。港交所披露信息顯示,2017年1月12日,九臺農商銀行(06122.HK)上市之時,楊凱大手筆出資5.38億港元,以發行價4.56港元,買入該行1.18億股H股,占後者所發行H股的17.88%。據境外媒體報道,楊凱買入九臺農商銀行,正是通過冠豐完成。

大股東挪用資金懸疑

不僅如此,關於楊凱挪用輝山乳業30億元資金投資沈陽房地產,但資金無法收回的傳言,也得到部分證實。根據天眼查資料,楊凱名下確實有一家房地產公司,一家名為沈陽萬鼎房屋開發有限公司(下稱“萬鼎房產”)的企業,現任法定代表人亦名為楊凱。該公司成立於2004年5月,註冊為沈陽市沈北新區輝山經濟開發區輝山街20號,註冊資金1000萬元,由楊凱、劉朝濱分別出資60%、40%,執行董事、總經理亦由楊凱擔任。

而萬鼎房產還成立了另外兩家房地產公司。資料顯示,這兩家房地產公司分別為沈陽金田置業有限公司、沈陽凱美置業有限公司,這兩家公司註冊資金均為10萬元,成立時間為2013年5月,全部由萬鼎房產出資,執行董事兼總經理亦為楊凱。

而通過劉朝濱,則牽出了與楊凱有關的另一家房企。根據天眼查資料,劉朝濱還擔任沈陽永豐房屋開發有限公司(下稱“永豐房產”)法定代表人,並持有該公司100%股權。註冊於2006年的永豐房產,目前註冊資金2000萬元。

2006年11月27日,永豐房產進行了多項工商變更。變更前,該公司註冊資金800萬元,股東為沈陽高新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楊凱,變更後,股東變為楊凱一人。變更記錄還顯示,在此次變更前,楊凱就是該公司董事長。2007年7月,永豐房產增資至2000萬元,但仍由楊凱全額出資。直到2008年12月31日,該公司股東、董事長才變更為劉朝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2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