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從盲人摸象到博采眾長---論投資的鐘擺理論 利弗莫爾一平

http://xueqiu.com/8510627167/29693113
各位雪友,大家好,我是一平,今天我為大家主講的題目是,從盲人摸象到博采眾長。希望通過這次演講,能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複合型交易系統,以及我對交易的一些認識。

九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的代表作,企業的性質,為我們揭示了企業存在的意義,即當企業的內部營運成本小於實體經濟市場的交易成本時,企業就有存在的價值。這一認知讓後來創辦企業的人有了明確的思路:公司要尋找交易成本高的領域,在這一領域儘可能降低交易成本,創造價值。最為典型的案例就是當今的互聯網經濟,如BAT三巨頭。

那麼是否有關於金融市場性質的討論呢?對於這一問題的探究,市場從未停止,格雷厄姆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派流派,卡尼曼索羅斯的行為金融學流派,以及近些年大行其道的高頻交易流派,每個流派,都在其各自的領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與他們交易理念相關的著作也為我們清晰地闡述著他們對交易不同的理解和認知。

在雪球上,我們也可以經常看到,不同流派的人群在為捍衛自己流派的理念而爭論不休。這讓我不禁想到小時候成語裡那個的盲人摸象的故事。A流派摸到大象鼻子的說大像是管子,B流派摸到大象耳朵的說大像是蒲扇,C流派摸到大象腿的說大像是柱子,D流派摸到大象尾巴的說大像是草繩。言下之意,大家或許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部分,而不是全局。

我不敢說自己看到了事物的全局,但是因為在價值投資,行為金融(趨勢投資),高頻交易三個領域,我都實戰過,並且在大學和研究生期間也研究過相關理論,因此在今天,在總結前人的經驗並結合自己的實戰體會基礎之上,我想試著為大家來描述我這個或許是摸得多一些的盲人眼中的金融市場。

在描述這個市場的全貌之前,我要引入一個概念,無效價格和有效價格。有人可能會想,這個我知道,就是價格終將回歸價值。但是,在我的邏輯框架裡,價格的有效和無效並不是這樣定義的。我不認為有什麼固定不變的價值,是可以等待價格去到達的,因為事物的發展是動態的,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一切都在變,價值也不例外。因此我的定義是,在特定時間內一定會出現的價格,就是有效價格。除此之外,都是無效的價格,偏離有效價格越遠,無效性越大。

有了這個定義以後,我將把高頻交易、趨勢投資、價值投資,這三種看似並無關聯的投資流派整合起來,給大家一個清晰的輪廓。在此之前,我們先來瞭解這三個交易流派。

首先是高頻交易,高頻交易就是大家通常所說的超短線交易,成功的高頻交易者通常呈現日內買賣,交易頻率高,盈利穩定等特點。高頻交易的種類方式眾多,這裡我說一個最簡單最容易理解的高頻交易套利模式,就是當股指期貨迅速拉升時,現貨時常會有幾秒的滯後性,高頻交易者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這幾秒之內迅速買入現貨,然後在現貨上升達到股指期貨的拉升幅度時把買入的現貨出掉,從而實現套利。這是一個最為經典的價格從無效到有效的過程。它的特點是時間短,盈利空間小,但是確定性極高。

然後是價值投資,價值投資者根據對行業和具體公司的深入研究,得到一個未來這個公司的潛在目標價格,在當前交易價格距離公司潛在目標價格有一定空間的時候,價值投資者會以現價買入,等待市場在後期到達其目標價格。這一過程短暫數月,長則數年。特點是時間較長,盈利空間大,確定性根據價值投資者的洞察能力而定,但是相對於高頻交易,要低。

最後是趨勢投資,趨勢投資者依據行為金融學對群體性情緒的認知,認為趨勢是有延續性的,交易應該順勢而為,並在趨勢改變時終止。索羅斯在金融煉金術裡提到過,他喜歡的交易部位就是在價格低位企穩加速上漲時做多,在高位橫盤破位後做空。主要依據是投資的反身性即投資者情緒自我加強理論。主要關注的是趨勢運動的方向以及趨勢是否加速了。

有了價值投資、趨勢投資、高頻交易這大象身上重要的三個部位,現在我要試著描繪出大象的輪廓了。(投資的鐘擺理論)

有意思的是,它非常類似於物理學上的鐘擺模型。我們把鐘擺的擺動軌跡看作是價格運動的軌跡,它的表現形式是鐘擺的一段圓弧。從微觀的角度說,我們把圓弧用微積分的方式來拆解,圓弧是由無數的連續的小切線構成的,這些無數的極為細小的切線,對應的正是時間短、幅度小、確定性高的高頻交易。從宏觀角度說,價值投資者在尋找一個目標價(目標價即鐘擺模型的最低點),我們假設在目標價的左側價格是低估的,在右側價格是高估的,價值投資者喜歡在左側買入,然後等待價格到達其目標價之後賣出。而趨勢投資者則在這個圓弧上尋找趨勢運行的方向,以及捕捉趨勢加速的進入時機(鐘擺的最低點,即有效價格區間鐘擺的瞬時速度最快),然後順勢持有,直到趨勢徹底扭轉。

查看原图

看似不相關的三種交易策略,其實都能在這個鐘擺模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高頻交易是價格無效到有效的微觀表現,它貫穿價格波動的始終。價值投資是價格無效到有效的宏觀表現。而趨勢投資很好的體現了市場低估時和高估時人的悲觀與樂觀情緒。也就是說,鐘擺模型體現出了市場是一個理性(表現為價格有效性)於情緒(表現為趨勢)共存的複合體。

有了這副全景圖以後,讓我們重新審視一下如何才能把交易做得更好。

一、估值永遠是地心引力,一切的低估值或者高估值都會向價值區間進行回歸,價值區間為我們指明了一個大致的方向,而有效價格與無效價格的距離,則為我們提供了潛在的交易獲利空間。

二、市場的波動要比價值區間的波動大的多,我們在利用有效價格定位市場的同時,別忘了趨勢也能給我們帶來豐厚的利潤。

三、要把趨勢投資和價值投資的優勢結合起來,以有價值的趨勢為起點,以無價值的趨勢扭轉為終點,以此獲得時間利用的高效性以及收益幅度的最大化。

四、利用鐘擺模型尋找現階段市場所處的位置,以此制定交易策略,深刻的明白自己此時對應市場情況的策略應該是什麼。

以上就是我個人對投資的理解以及交易體系的大體構建,謝謝大家。

註:因今日雪球嘉賓發言時間安排緊促,現場演講時間受到了較為明顯的擠壓,有一些思想無法完整呈現,在此將原稿發出。再次衷心感謝各位球友的支持。

鐘擺理論的意義:鐘擺理論推崇的是一個複合型的模型,目的是避免單一理論的應用導致的先天缺陷。鐘擺理論的實操應用,首先是要去找到當前市場在鐘擺模型裡的位置,然後根據當前位置去選取最有利於此位置的複合型策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405

投資的鐘擺理論的實戰應用 利弗莫爾一平

http://xueqiu.com/8510627167/29759691
不少雪友提出,投資的鐘擺理論理論和實戰之間有什麼關係?

我們首先要明白兩點:

一、關於投資這個事情,不能單憑價格計量,時間和價格,是一筆投資需要重視的兩個因素。

二、投資的可操作點實際上並不是時刻存在的。除了買入和賣出,還有一種操作叫做持有,持有並不代表著不作為,持有,是經過考慮後的決定,持有本身也是一種策略,是思考後的表現。

價值投資的問題有兩個:

1、價值投資雖然把控住了價格,但是在投資時間利用方面表現的並不理想。所謂的「輸時間不輸價格」。時間真的無所謂嗎?我想不是的,想想那些08年至今依舊沒有起色的一些價值股,這麼多年,價格或許變化不大。但是08年的錢,和現在的錢,還是一樣的嗎?08年的200萬或許夠在一線城市買套小房子,現在還行嗎?所以價值投資在時間上的弱點,是不能不重視的問題。

2、價值投資者在達到他們認為的價格以後,會拋售出自己手裡的股票,但是我們在實例中經常發現,價值投資者持股一年,有時候賺的不如拋售後的一月。泡沫瘋狂的時候,他的波動要遠遠超出價值投資者的想像。錯過了一半甚至以上的利潤的話,這種操作方法是不是值得再思考一下呢?

趨勢投資的問題在於:

雖然強調了順勢而為,利用時間效率,但是沒有安全邊際,趨勢投資者如果在趨勢投資的末端買入,那麼他賺的趨勢尾端的錢可能還不能彌補他意識到趨勢扭轉止損後已經虧損的錢。而且如果中線趨勢多次變軌,形成震盪走勢,那麼趨勢投資者可能來回被打,損失大量的資金後才意識到這是震盪市。

鐘擺投資目的實際上是優化時間和空間這兩個問題。

從買入操作來看:通過找到有效價格區間,要求在價格低估時買入,但這同時又要滿足另一個條件,那就是趨勢必須向上。二者缺一不可。

從賣出操作來看:必須順勢而為,在價格超過有效價格區間以後,如果趨勢不變,不要急於賣出,直到趨勢改變,價格高估再賣出。二者同樣缺一不可。

這樣的操作,能讓我們節省投資上付出的時間,並且多爭取獲利的空間。這是投資的鐘擺的理論的初衷,儘可能優化時間和空間這兩個投資要素。

在左側節省時間,在右側節省空間。吃鐘擺裡又快又長的一段。

這裡問題又來了:

1. 有效價格區間是不是一個偽命題?

答:如果有效價格區間是一個偽命題,那麼價值投資就是個偽命題。(否則價值投資者如何定價?不好意思,把價值投資派綁架了),其實,就像我在鐘擺的投資理論中說的:事物一直在變化,不可能有恆定不變的價值,所以,我們只能去尋找一個相對模糊的「有效價格區間」,這個有效價格區間,需要你有深厚的基本面研究功力,功力越強的人看的範圍相對小一些准一些,功力弱的或許看的大一些更不確定一些。如果現價偏離你的有效價格區間較遠(所謂的安全邊際較大),那麼你就滿足了投資的「空間」要素,時刻準備趨勢的迎合了。如果你覺得你研究的東西你無法確定有效價格區間或者覺得安全邊際不夠大,怎麼辦?不做!我們都不是神,我們無法去判定所有的機會,但是我們可以去等待我們有把握的機會出現(比如在這個領域的股票,你的能力圈能覆蓋,你的定價能力強,它剛好又出現了機會。投資有時候是等待,勝可知,不可為。如果覺得自己等的太難受,那就去增加自己的能力圈,這個是繞不過去的)

附帶一句:有效價格區間,在較長的投資時間內,它是一個移動靶。比如成長股,它或許不斷右移;比如衰退股,它或許不斷左移。在做有效價格區間的時候,還要考慮時間段內股票的成長性。當然,有效區間的區域,相當於人性的恐慌和貪婪,相對於鐘擺的擺動幅度,總的來說還是不大的。(企業實際價值,雖然在幾年內會發生變化,但是股價的變化往往更大,那是因為股市本身就是人性的一個放大鏡)

2. 如果我用了鐘擺理論,低估時,趨勢向上時買入,但是趨勢忽然變了,怎麼辦?

答:那麼你最多變成了一個價值投資者,沒辦法,這種事情確實會發生,但是你至少給自己爭取了一次價值和趨勢共振的機會,不是嗎?鐘擺理論也無法解決所有問題,但是你執行的多了,它起碼能提升你的投資生涯的效率。其實,一切都是一個概率遊戲。鐘擺理論只是一個提升效率的工具而已,僅此而已。

3. 鐘擺理論的低估高估區間是否也能找找?

答:這個是可以找些東西參考的,最好的參考就是所謂的歷史PE區間帶。為什麼我在創業板1500點清倉了?因為當時創業板的pe達到了70PE,這是歷史極值區間帶,所以當創業板的網宿華誼第一次在1500點附近早早跌停帶動創業板大跌時,我清倉了。利用PE區間帶,在趨勢出現苗頭不對的時候,還能儘量出在相對高位。(此戰術第一次介紹,好吧,又暴露了一點乾貨,不過沒有鐘擺理論做基石,這個參考pe區間帶的策略也無從結合)

最後說一下當前階段用投資的鐘擺理論判斷市場所處的位置(主板和創業板):

主板目前處於鐘擺的左側,但是還未有向右擺動的跡象。有效價格區間有向左移動的可能(如果經濟硬著陸的話,這個需要跟蹤)但是很明顯,目前我們需要繼續等待。

創業板價值上處於鐘擺的右側(20%的增長對應60PE,20%還是收購併表後的增長速度),技術走勢上已經在向左擺動,受益於新經濟的啟動,有效價格區間是向右擺動的趨勢)。所以,創業板目前需要關注的是新經濟的成長,有效價格區間能否通過向右擺動,縮小創業板的調整空間,以成長去換取調整空間,甚至以成長去掀起新一波上漲,這都是我們需要關注的。

以上就是投資的鐘擺理論的實戰化意義以及具體案例應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687

工管理論(11):制約理論(TOC) 米羅

http://notcomment.com/wp/?p=23248

現代企業都會涉及一系列的流程,就以工廠生產為例,生產需要原料,工廠內有一連串的生產流程,產品製成後要有倉儲、物流、銷售、收款等,就像一條鐵鍊那樣。鐵鍊會在那裡斷裂呢?往往在最弱的一環。

提出制約理論(Theory of Constraints,TOC)的以色列物理學家戈德拉特博士(Dr. Eliyahu M Goldratt)在1984年出版一本以小說體寫成的TOC專著《Goal》中,描述了一位廠長應用制約理論使工廠在短時間內轉虧為盈的故事。他把一個企業比喻作一條鏈子,鏈子連結在一起象徵一個完整的系統,能夠產生巨大的力量,就像企業內部各個部門互相配合。任何一種體制至少都會有一個制約因素,從而阻礙它充分發揮潛能,制約因素使鐵鍊無法承受重荷而斷裂。

TOC的基本要點如下:
1. 企業是一個系統,其目標應當十分明確,那就是在當前和今後為企業獲得更多的利潤
2. 一切妨礙企業實現整體目標的因素都是制約
3. 為了衡量實現目標的業績和效果,TOC打破傳統的會計成本概念,提出了三項主要衡量指標,即有效產出、庫存和運行費用

有效產出(throughput):通過銷售獲得的貨幣
庫存(inventory):外購物料上投資的貨幣
運行費用(operating expenses):為了將庫存轉換為有效產出所花費的貨幣

throughput inventory operating expenses

制約理論認為只能從企業的整體來評價改進的效果,而不能只看局部。庫存投資和運行費用雖然可以降低,但是不能降到零以下,只有有效產出才有可能不斷增長。

制約理論有一套思考的方法和持續改善的程式,稱為五大核心步驟(Five Focusing Steps),這五大核心步驟是:

第一步,找出系統中存在哪些制約。
第二步,尋找突破(Exploit)這些制約的辦法。
第三步,使企業的所有其他活動服從於第二步中提出的各種措施。
第四步,具體實施第二步中提出的措施,使第一步中找出的制約環節不再是企業的制約。
第五步,回到步驟1,別讓惰性成為制約,持續不斷地改善。

制約最主要的貢獻,是提出強化整個系統,應先找出制約然後加以改善。在不是制約的地方加以強化,對整個系統來說是無濟於事,只是一種浪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089

如何辯證地看待護城河理論 聽風-春華秋實

http://xueqiu.com/2859479813/29837460
護城河理論強調:企業需要優質產品、高市場份額、有效執行和完美管理;結構性競爭優勢的4個來源是無形資產、客戶轉換成本、網絡效應和成本優勢。

護城河理論確實為尋找偉大企業指明了系統性方向,但如何理解和投資偉大的企業卻並沒有那麼簡單,否則這個世界上永遠不止一個巴菲特了。尤其是國內許多投資者選股唯護城河是論,似乎如果沒有護城河的企業,永遠不能算價值投資。對投資來說,果真如此嗎?對護城河理論的理解真的應該這樣嗎?

一、護城河是不能離開時間、空間和人的因素獨立存在的。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離不開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更離不開人的主觀能動性。

時間要素:黃河天塹曾阻擋住了李自成的幾十萬大軍,但當冰封期一來,卻是一馬平川,成為李自成大軍馳騁的疆場。在傳統領域,柯達的護城河不可謂不深,但卻倒在了數碼時代。

空間要素:可口可樂護城河可謂強大,當在全球擴張基本到位時,失去了發展的動力,10餘年間股價卻下跌了30%。

人的要素: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最好的企業如果管理者是扶不起的阿斗,哪怕你蜀道難於上青天,對魏國來說,也如履平地。

所以兵法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果真要說護城河,人才是最寬的護城河,但人一定是會退休的、是有生老病死的,最寬的護城河又有多寬呢?

二、護城河有寬有窄、有深有淺,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首先,雖然個人不認可「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觀點,但仍然認為,任何一家企業都存在一定的護城河,只是有寬窄深淺之分。
即使是要倒閉的企業,也曾經有過護城河,只是這個護城河現在已經淺了、窄了,甚至是干涸了。

其次,護城河的寬窄、深淺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動態的,是發展的。藉以一定的條件,護城河寬的可以變成窄的,深的可以變成淺的;同樣,窄的也可以變成寬的,淺的也可以變成深的。(作者:聽風)

曾經我一高中同學,高中考大學考了570多分(當時重點分數線是520左右),因為其看好當時的郵電專業,所以選擇了專科的南京郵電學院。但郵電和電信分家後,如今郵電行業已經只能慘淡經營了。當然,還有一二十年前,最差的幾個專業是:農醫師、地礦油,但如今醫師和地礦油均是分配和待遇最好的專業之一。

緣何?世易時移也。

所以護城河現在的寬和深,並不代表將來也一定是寬和深,而投資投的就是未來,以今天的眼光看將來,是要吃苦頭的。

三、無論多強大的護城河,最終都會被新對手攻破。

偉大的護城河從來都不能阻擋住敵人的入侵,而且還會招致更多的敵人的攻擊。

在遇到比較弱小對手時,護城河是可以保命的。但由於有護城河的保護,往往又讓城內的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尤其是遇到更強大的對手時,護城河往往卻會成為制約自己的枷鎖,甚至是困住自己最後逃命的天塹。

君不見:秦滅六國,不可謂不強大,但最終卻被天下所滅;歐洲的城堡、中國的萬里長城,從來沒有真正阻擋住敵人的進攻;中國各大古城下面的護城河已經沒有任何軍事價值,如今也僅是供大家參觀旅遊劃划船之用。

又如柯達之與數碼像機,柯達是最先擁有數碼像機技術的,由於其在傳統像機領域形成的巨大優勢,躲在護城河內不思進取,最後優勢變成鎖住自己的劣勢,並最終倒在數碼時代。同樣的情況也曾出現在諾基亞身上,比較早擁有智能手機技術的諾基亞,卻陶醉在自己普通手機敵國的護城河內「享清福」,最後造就了蘋果、三星和宏達電的崛起。

四、沒有強大的護城河的企業,並不代表沒有投資價值。

對投資來說,強大的護城河的企業確實是可遇不可求的標的。但放眼市場,有強大的護城河的企業屬於珍稀動物了,更要命的可能只是表面的強大,而且價格貴得驚人,甚者,一朝看錯終身錯了(投機賭錢,投資賭命,估計說的就是這種投資者了)。

再說,相對於投資來說,並不一定只有高貴的牡丹是花,而其它花都不是花。至少在本人看來,牡丹花是花,狗尾巴花也同樣是花;百花園中的花是花,沙漠戈壁上的花也是花。花開一樣美麗,花謝同樣化泥。

企業的分類也是有多種的,投資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除了帽似強大的護城河的企業,還有逆境反轉型的、隱蔽資產型的、快速成長型等等,如果用護城河理論來看,永遠會錯過這些好的投資標的。

談了這麼多,但並不代表本人否定投資中的護城河理論,但任何理論都只能是理論,只是一種工具而已,但過於唯心的崇拜,都是對事實的不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


二年多前本人寫的老文,發出來供大家一起討論交流。@不明真相的群眾 @方舟8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421

SENSE隨筆140617拍賣理論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6/17/sense%E9%9A%A8%E7%AD%86140617%E6%8B%8D%E8%B3%A3%E7%90%86%E8%AB%96/

SENSE隨筆140617

拍賣理論

魚尾執筆

 

現今社會, 很多商品都透過「拍賣」的方式來交易, 甚至在互聯網上也出現了拍賣平台, 令我們在日常生活上也可以接觸到「拍賣」. 我們除了認識「出價競投, 價高者得」的英式拍賣外, 原來世上還有好幾種拍賣的方式, 這裡介紹幾種常用的方式.

 

首先講講我們最熟識的「英式拍賣

拍賣形式是以賣方訂出底價後, 買家們出高價競投, 最後以出最高價者 (亦即最後出價者) 勝出.***

在一片公開的叫價聲中, 買家很可能頭腦發熱, 做出過於激進的投標決策, 因而深受其害, 經濟學家稱之為「贏家的詛咒Winner’s Curse」.***

買家既然容易出價過高, 對賣方而言, 那應該是最好的拍賣策略, 現實上並非必然如此.

  1. 在只有少數競投者的情況下, 買家們很容場串通, 將出價壓低.
  2. 買家因怕在激烈競投下昏了頭腦, 便以冷漠態度作為反制. 結果反而做成賣價不理想.

 

除了「英式拍賣」外, 較多人認識的是「荷蘭式拍賣」.

拍賣形式以賣方訂出一個頂價, 如沒買家承價, 便由賣方一路逐檔降價, 直到有買家承價為止 (亦即最先出價者勝出).****  所以亦叫「減價拍賣」.

這種拍賣方式始於荷蘭鮮花市場, 拍賣所需時間比英式拍賣短, 通常用於有時間限制而大批量的商品, 如疏菜或魚市場.

(編按:這類批發市場競投者多屬行家,*** 行家出價較為冷靜 (不會易於“中咒”),所以較諸英式, 荷式賣方的“吃虧”不如想象中大.)

 

密封報價拍賣,即是俗語所謂的「暗標」或「投標」

買家們只能以密封方式同步出價一次, 而以價高者得.

密封投標中, 買家要串通出價便困難得多 (註:賣方甚且可以封鎖競投人身份.),價格也不會隨潛在買家退出或加入競價而逐步升高.

因為只有一次出價機會, 買家在投標前必先小心計算自己的承担能力, 以及評估對手的出價.

 

 

以往拍賣大都不離以上幾種方式,直至 “拍賣理論之父” 維克瑞William Vickery在1961年提出了「第二價格密封報價拍賣亅的理論(亦稱維克瑞拍賣).

拍賣形式以買方密封投標, 只能出價一次, 開標時最高價者得標, 但卻以次標價錢付款.*****

這種拍賣方式看似複雜, 但其實是一種使買賣雙方價值最大化的交易方式, 35年後 維克瑞就其對拍賣理論的創新貢獻, 得到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維克瑞拍賣的原理

在參加現場拍賣之前, 買家多會先做功課, 然後在心裏定下願意出的最高價, 如果其他買家出價高於此價, 該買家就會退出角逐. 但因競投氣氛, 買家常出超過預定的高價, 而招致後悔. 其實, 在公開拍賣場中, 買家是知道其他人的出價的, 當出價第二高的買家退出後, 他只要付出比第二高價的買家高一點點的價錢, 便能獲勝. 只要買家保持足夠冷靜, 便常常能以低於他們的願意價投得, 這意味著賣家得不到最大利益.

本來密封投標可解決上述問題, 但當買家評估對手出價時出現大幅高估, 他的出價便很可能比其他買家高很多, 最後當清楚狀態後, 便後悔莫及! 以至在密封報價拍賣」中, 買家出價會偏向保守.

而維克瑞拍賣的中標者只須付出次高出價者的價錢, 便大大緩解了買家對出過分高價的恐懼心理.****

 

作弊的威脅

其實「第二價格密封報價拍賣」早在維克瑞出生前的19世紀70年代已有採用, 多用予郵購物品的拍賣, 如郵票, 親筆簽名等等.

1897年, 郵票交易商 William P. Brown成為第一個採用這個方式交易的人, 以後便迅速得到推廣.

 

可是, 這種拍賣唯一的缺陷在於, 拍賣商有可能會欺詐買家, 一旦買家出了價, 誰來保證拍賣商會公開所有密封報價, 而不是假裝收到了一個緊低於該買家一點點的報價呢?

因為密封報價有可能造假, 於是拍賣商的信譽最為關鍵, 一般採用維克瑞拍賣的商品都是透過可靠的拍賣商進行的.

 

荷蘭式維克瑞拍賣

美國國庫債劵就曾經採用「荷蘭式維克瑞拍賣」:財政部在出售債券時, 競標價會愈來愈低, 直至全部債劵售出為止. 這樣, 就算是那些出價較高的買家, 最終也可以用最低的價錢得到債券.

結果當年用這個方法拍賣的債劵反而比以往賣價更高.

 

 

以上學理出自

《當生活遇見經濟學 EconPower》(2008) Mark Skouse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962

工管理論(12):木桶理論 米羅

http://notcomment.com/wp/?p=24191

Cannikin Law

在未發明塑膠之前,水桶是用木條紮成的,只要其中一條木條較短,整個水桶所能盛載的水就會減少。這個理論又稱為「木桶理論」。

 

http://wiki.mbalib.com/zh-tw/%E6%9C%A8%E6%A1%B6%E5%8E%9F%E7%90%86

其核心內容為:一隻木桶盛水的多少,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而恰恰取決於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根據這一內容,可以有兩個推論: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那木桶才能盛滿水。其二,只要這個木桶里有一塊不夠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滿的。

對這個理論,初聽時你會覺得懷疑:最長的怎麼反而不如最短的?繼而就會是理解和贊同了:確實!木桶盛水的多少,起決定性作用的不是那塊最長的木板,而是那塊最短的木板。因為在水平狀態下,長的板子再長也沒有用,水的界面是與最短的木板平齊的。“決定木桶容量大小的竟然不是其中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其中最短的木板!”這似乎與常規思維格格不入,然而卻被證明為正確的論斷。

 

從理論的架構上,與制約理論(TOC)有相似之處,都是強調要強化組織或流程中的弱點,鐵鍊在最弱的環節斷裂,水桶只會盛到短板的水位。

不過就有人質疑,木桶理論究竟來源是外國,還是土炮出口轉外銷?很多網站都說是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所創,又或者說是「彼得原理」的作者Laurence J.Peter,甚至說是管理學大師Peter Drucker所創。百度文庫有一篇署名陶百強 的文章,認為沒有證據顯示木桶理論來自美國,基本相信該理論似不存在,是又一個類似「西點22條軍規」的偽命題。

還有人搞出了木桶理論的八種演變,都是圍繞理論的發揮,更有人提出「反木桶原理」:「木桶最長的一根木板決定了其特色與優勢,在一個小範圍內成為制高點;對組織而言,憑藉其鮮明的特色,就能跳出大集團的遊戲規則,獨樹一幟建立自己的王國。在揚長避短中,把業績建立在優勢資源上更合理。」

是不是載得最多水的桶,就是最好的桶呢?起碼木桶要有個柄,才可以拿出來,甚至設計一個缺口,令到倒水更容易。同理一個組織不能將所有資源都均分,沒有留下缺口,否則盛得更多的水,最終都是倒落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015

工管理論(13):工作專門化(Work Specialization) 米羅

http://notcomment.com/wp/?p=25254

hierarhcy

大型機構,總有一些共通之處,在社會學有一專題名為「龐複組織」(Complex Organization),是研究從韋伯(Max Weber)開始的科層組織(Hierarchy)研究。

工業革命之前,絕大多數企業都是小規模過作,直到工廠生產涉及的人力越來越多,就要建立組織結構以便協助運作。其中一個特徵是工作專門化(work specialization)。

現代流水線式生產模式是美國福特汽車創始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發明,將汽車生產工序分割成一系列特定的、重覆性的工作,例如,有的員工只負責裝配汽車的右前輪,有的則只負責安裝右前門。通過把工作分化成較小的、標準化的任務,使工人能夠反覆地進行同一種操作,利用技能相對有限的員工,就能快速地生產汽車。

工作專門化被認為是提高生產效率的方法,讓員工從事專門化的工作來提升速度,所謂「熟能生巧」。不過工作專門化的出現,也有特定的時代背境。

以往工藝被視為一種專門技術,加上歐洲數百年的行會制度,技術工人的數量相對上少。但現代工業生產規模巨大,根本就沒有那麼多技術工人以滿足生產需要。

而以前的行會制度,是以技藝傳授作為門檻,在現代工業生產制度之下,大多數工種都變為半技術甚至非技術,行會組織演變為工會組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411

「理論」的力量 一隻花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uyql.html
 
  有人不喜歡我談「理論」,但我一直認為,理論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實際上在許多情形下,不是我們談得太多的理論,而是談得太少。由於太少,我們無法正確理解什麼事情導致什麼結果,為什麼會這樣等的問題。「理論」一詞在現代漢語中是指人們關於事物知識的理解和論述,它是由若干人在長期內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智力成果。一個強大的理論是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它是一種規律。理論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它能解釋將要發生什麼,甚至在你親身經歷之前就能告訴你將要發生的情況。並且,它也能夠解釋在各個層面已經發生的事情,這些層面包括:各個行業、在這些行業裡的公司、業務部門裡的團隊等。 強大的理論一定來源於客觀實際,然後又在客觀實際中得到了有力的證明,因此理論本身就是由實踐概括出來的關於自然界和社會的知識的有系統的」結論「。在投資領域,重要的理論體現在風險與收益、股票和市場價格、估值方法、資產配置、投資策略等等的研究中。
      舉例說,為什麼會得出」從長期來看價值股能夠戰勝成長股「的結論?其實這是「若干人」在長期的實踐和觀察後得到的智力成果。比如羅伯特·哈根教授曾經以其整整一本書——《新金融學:有效市場的反例》——解釋了價值股的效應。哈根的實證研究顯示,1993年中期,市盈率最高的前20%股票(成長股)的平均市盈率是42.4倍,它們的利潤回報率是2.36%(市盈率的倒數)。市盈率最低的前20%的股票(價值股)的平均市盈率是11.93倍,它們的利潤回報率是8.38%。也就是說,如果你在1993年中期買了光芒四射的成長股,你的每100美元投資可以獲得2.36美元的利潤。但是如果你買了惹人厭煩的價值股,你的每100美元的利潤則是8.38美元。如果你希望在長期中靠成長股來出人頭地,你的股票利潤的增長幅度必須至少比價值股高3倍。哈根又發現,成長股的確有過利潤高增長的時期,但是這種高增長又會隨著時間在不斷衰減,而且它們的利潤從未超越過價值股。哈根估算,投資於成長股的每一塊錢所帶來的長期收益尚不及價值股的一半。羅伯特·哈根的研究不過是「若干人」中的一個,但是,我們如果能夠仔細研究這樣的」理論「,我們將很清楚如何去做。
      再舉例,緊接上述話題。為什麼會得出」好公司可能是壞股票,而壞公司則可能是好股票「的結論?其實這也是「若干人」在長期的實踐和觀察後得到的智力成果。」好公司「可能就是成長股,而成長股通常都很昂貴,其市盈率往往比整個市場要高2-3倍,甚至更高。而」壞公司「可能就是價值股,它們可能因為某些原因被整個市場拋棄而無人問津,所以它們很便宜。但是,」好公司「的增長速度比其他公司僅僅高5%並且市盈率為市場的2倍,需要以該速度持續增長14年才能使股東收回成本。 考慮到利潤增長的」隨機遊走「過程,今年利潤取得高增長的公司很可能下一年業績平平,這就將給一些投資者帶來巨大的損失。而」壞公司「即使表現越發槽糕,在市場裡也不值得大驚小怪,因為其股價可能不會跌得太多。而當其管理層很可能扭虧為盈時,」壞公司「可能重新被定義為」好公司「。」若干人「中的大衛·德瑞曼在他的一本《逆向投資策略》中完美地記載了這一現象。」好公司可能是壞股票「最生動的例子可以在吉姆·科林斯、湯姆·彼得斯等一些」企業成功學「的著作中找到。以彼得斯的《追求卓越》為例,彼得斯曾用其幾種客觀的標準找到了」卓越「公司。可是在這本書僅僅出版的5年時間裡,不卓越公司的股票的年平均收益率比」卓越「公司高出驚人的11%。同樣的,我們如果能夠仔細研究這樣的」理論「,我們將很清楚如何去做。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價值股效應」,這就解釋為什麼像塞思·卡拉曼、馬丁·惠特曼、施洛斯·沃爾特、約翰·鄧普頓、霍華德·馬克斯等等一大批著名的投資者會採用這種策略而不採用別的策略的原因。這也剛好說明了,本傑明·格雷厄姆的投資理論原本理應過時,但卻至今依然有效的問題。自然,任何」理論「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因此,
不鼓勵所有的人都買入」壞公司「,即可能是」價值股「,因為價值股並非是免費的午餐。買入價值股需要極大的耐心,而很多人卻缺乏耐心。並且,就算你極具耐心,持有三四年後還不一定擁有良好的回報,甚至有的公司可能以破產而告終。價值股也並非都能夠完勝成長股,它們有」好年景「的時光,但也有」壞年景「的時段。如果投資者不能夠在」壞年景「中頑強地堅持下來,最終也會前功盡棄。這些都是從」若干人「在長期的實踐和觀察中得出的結論。同樣的,我們如果能夠深入研究領會這樣的」理論「,用今天很流行的一句話說」你懂的「。
      理論可以指導實踐,但理論更是來源於實踐。通常我們會記住前面一句話,但往往忘記了後面一句話。在我看來,在投資這個特殊的領域,當我們在研究「理論「的時候,其實也研究」實踐「,兩者之間並無顯著的區別:理論之中有實踐,實踐之中有理論。因此像塞思·卡拉曼、霍華德·馬克斯,包括巴菲特、查理·芒格等等這些著名的投資者,他們既是傑出的實踐者,又是出色的理論家,是集兩者為一體的投資家。有人說理論是灰色的,那是因為在很大程度上和理論中那些晦澀的概念有關。但是價值投資的理論並不複雜難懂,以至於連許多商學院也不願意去教授,因此它就不是灰色的。純粹的理論自然是很脆弱的,但當它與實踐結合後上升為實用技能時又是反脆弱的,這時」理論「的力量就是無窮的。光有理論並不能成事,還要進一步的「體驗」,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就十分注重對於」理論「的體驗。他曾這樣說,「要對一個理論有很深刻的體驗,你有沒有按照這樣的一套的理論去堅持,就是你的行動跟思想能不能做到真正的統一,我覺得這才是最主要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425

巴菲特曾經說股市總市值佔gdp的比例是最好的評估股市位置的指標 定位理論做投資

http://xueqiu.com/1604871976/30475866
本文為原創,並且給予各位股友可供參考的結論。最近漲了幾天,各路大神發出萬點論或者誘多論。。。
巴菲特曾經說股市總市值佔gdp的比例是最好的評估股市位置的指標,低到50%就是低估區域,而超過100%就是高估區域。 這是著名的巴菲特指標。

美國股市在2007年市值達到gdp的125%以上,2009年3月只有70%,然後進一步跌到50%。目前又達到120%以上了。結論:美股快到頭了,玩美股的同學回來吧!

中國股市2007年大概9月的總市值超越了當時的gdp。後面有多慘大家都知道。 2013年中國gdp為56萬億,今年預計是60萬億。現在滬深股市的總市值約為24萬億。港股的60%以上是中國大陸上市企業而ah股又佔絕大多數比例,所以大部分已經包含在滬深股市的總市值之中了。可能美股還有幾萬億的市值。所以總體市值可能30萬億。仍然算低估區域。創業板的高估只是整體股市的一個結構性高估而已,在整體股市市值的比例中很小。結論:a股仍然在低估區間,創業板的泡沫佔比總市值來說不大。

最後結論:上證的一些藍籌還是比較便宜的,雖然漲了一點。但一些人希望短期(如三年)漲到10000點還是有點懸的,增加5倍的市值那麼股市總市值將達到120萬億以上,遠超gdp的實際產出。個人覺得3年到4000點到6000點有一定可能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569

工管理論(14):部門化

來源: http://notcomment.com/wp/?p=25255

matrix organization

 

當公司越做越大,人越多,就要分工合作,部門化就是分工合作的結果。通過部門化完成任務細分之後,就需要按照類別進行分組以便使共同的工作可以進行協調。

主流的部份化,是按照職能劃分,例如通過把工程、會計、製造、人事、採購等方面的專家劃分成部門來組織工廠,通過把專業、技術、工作性質接近的人分配到同一個部門中,來實現整體企業的運作。

另外一種分工方法,就是按產品,或者業務地域分工,每一個部門負責某一系列的產品,或者某一個地區,而部門的內部都有自己各自的職能。這些以市場作為區分的部門化,使到每一個部門都能獨自運作,缺點就是整間公司未能共用資源,尤其是一些功能性的部門,就會出現架床疊屋的情況。

又或者,將業務以客戶為本的組織,不再以產品或地域分工,可進行cross selling。最典型的例子是利豐收購英之傑和太古採購,都是將舊有公司的組織架構打破,改為像利豐那樣以客戶為中心的管理架構。

還有一種部份化的方向,是舉陣法(matrix organization),一個小組,一來要向功能部門報告,同時也以專案(project)模式組合起來。

世上沒有無敵的組織方法,只有最適應市場的方法,所以怎樣適合地改組,才是最重要的。

141 total views, 24 views toda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8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