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省域競爭力榜單:廣東、江蘇和北京名列前三

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到底孰強孰弱?評價結果顯示,2015年,廣東省、江蘇省和北京市名列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經濟綜合競爭力前三甲。

由福建師範大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雜誌社等單位聯合攻關編寫的《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15-2016)》藍皮書28日發布。藍皮書對2014~2015年中國內地31個省級行政區的經濟綜合競爭力進行綜合排名。

中國省域競爭力排名圖示。資料來源:2017年《中國省域競爭力藍皮書》

個別地區排位跨區段變化

據藍皮書課題組介紹,2015年全國31個省、區、市經濟綜合競爭力處於上遊區(1-10位)的依次為廣東省、江蘇省、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山東省、天津市、福建省、湖北省、河南省;排在中遊區(11-20位)的依次為重慶市、安徽省、四川省、遼寧省、湖南省、河北省、江西省、內蒙古自治區、吉林省;處於下遊區(21-31位)的依次為陜西省、海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山西省、貴州省、黑龍江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雲南省、青海省、甘肅省、西藏自治區。

2014年全國31個省、區、市經濟綜合競爭力處於上遊區(1-10位)的依次為廣東省、江蘇省、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山東省、天津市、福建省、遼寧省、湖北省;排在中遊區(11-20位)的依次為四川省、河南省、湖南省、安徽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陜西省、江西省、重慶市、吉林省;處於下遊區(21-31位)的依次為海南省、黑龍江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山西省、貴州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甘肅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

課題組介紹,與2014年相比較,2015年排位上升的有10個省、市(區),上升幅度最大的是重慶市,排位上升了2位,河南省、江西省、安徽省和雲南省排位均上升了1位;13個省、市(區)排位沒有變化;排位下降的有8個省、市(區),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遼寧省,排位下降了5位,其次是黑龍江省,下降了3位,此外,四川省、湖南省和陜西省均下降了2位,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青海省也都下降了1位。

2014-2015年期間,個別省、市、區經濟綜合競爭力排位的升降出現了跨區段變化,表現在河南省由中遊區跨入上遊區,前進了2位,遼寧省由上遊區跌入中遊區,下降了5位。

經濟綜合競爭力緩慢上升

從2014-2015年各省、市、區綜合競爭力得分升降來看,全國31個省、市、區中有23個省份的經濟綜合競爭力得分出現上升趨勢,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上海市,增加了3.03分,其次是浙江省、江蘇省、重慶市和福建省,都增加了2分以上。但也有8個省份得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黑龍江省,下降了2.16分,其次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遼寧省和陜西省,得分下降幅度也較大。

從全國平均分值來看,2015年為39.8分,比2014年微幅上升了0.90分。總體來看,2014-2015年全國各省市區的經濟發展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中國區域經濟新動能培育的影響下,經濟綜合競爭力得分出現了緩慢上升。

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綜合競爭力得分分布很不均衡,2015年,全國有一半多的省份經濟綜合競爭力得分集中在30-40分之間,整體上看,都比較分散,而且呈現偏態分布。從2014年-2015年的對比情況來看,各省份得分的分布有較大變化,其中得分在30-35之間的省份由8個減少到6個,在35-40之間的省份由8個增加到11個,特別是60-65分之間增加了2個,其他得分區間的省份數量變化不明顯。

相同區位內部的各省份的得分差距也比較明顯,同樣是處於上遊區,排在第10位的河南省與排在第1位的廣東省在評價總分值上相差了20.56分;但是處於中、下遊區的10個省份得分比較接近,排位第11位的重慶市得分為39.9分,比排位第20位的陜西省僅多出4.4分,同樣是處於下遊區,排在第21位的海南省比排在第31位的西藏自治區超出7.4分。處於上遊區的10個省、區、市平均分值為51.4分,處於中遊區的10個省的平均分值為38.0分,處於下遊區的11個省、區、市的平均分值為30.8分,比差為1.67∶1.23∶1。

課題組介紹,從全國區域間經濟綜合競爭力的綜合測算和分差來看,2015年,全國4大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評價分值依次為:東部地區50.5分、中部地區38.4分、西部地區32.5分、東北地區35.4分,比差為1:0.76:0.64:0.70。與2014相比,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差距有所擴大,擴大了1.64分,表明西部地區競爭力有所上升,但差距仍然較大。此外,東北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差距也有所擴大,而且幅度也較大,擴大了2.25分,中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差距也有所擴大,但幅度較小,擴大了0.48分。

從2014-2015年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平均分值變化情況看,四個地區平均分值各有變化,其中東部地區平均分值上升最多,增加了1.86分,中部地區平均得分增加了1.38分,而東北地區平均得分下降了0.96分。由此反映出各個板塊經濟綜合競爭力變化出現分化現象,四大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的協調性還有待提高。

四大區域各自特征明顯

課題組介紹,從全國四大區域內部經濟綜合競爭力的差異分析來看,表現為以下特征:

東部地區10個省份的經濟綜合競爭力排位絕大部分都在上遊區,只有河北省和海南省處於中遊區,其他8個省份都處在全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的上遊區,並且排位比較穩定,基本上沒有發生什麽變化,說明東部地區在全國處於絕對優勢地位。但在東部地區的10個省份內部,競爭格局也是不平衡的,最明顯的差距體現在海南省與其他省份之間,就是同樣處在上遊區的省份,也存在較大的差距。根據競爭力得分結果顯示,除廣東省以外,江蘇省、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和山東省得分都在50分以上,福建省得分相對較低。

中部地區6個省份的經濟綜合競爭力排位,湖北省、河南省處於上遊區,山西省處在下遊區外,其他3個省都處在中遊區。與2014年相比,2015年湖南省的綜合排位下降了2位,其他省份排位都有上升。從競爭力得分來看,中部地區與東部地區得分差距較大,與西部地區之間得分差距較小,這說明從整體上而言,中部地區尚不具備明顯的競爭優勢。中部地區內部的6個省份也表現出明顯的非均衡性,分別處於上遊區、中遊區和下遊區,其中湖北省處於上遊區靠後位置,河南省、安徽省和湖南省都處於中遊區的前列,江西省處於中遊區的靠後位置,山西省則處於下遊區。從地區內部的排位變化來看,中部地區各省份競爭力相對變化不明顯。

西部地區12個省份的經濟綜合競爭力排位大多數處在下遊區,但是也有個別省份處於中遊區,如重慶市、四川省、陜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處於中遊區,其他各省份處於明顯的競爭劣勢地位。從經濟綜合競爭力得分來看,西部地區平均得分只有東部地區得分的64%,表明其競爭力與東部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但西部地區與中部地區相比,很多省份的競爭力得分差距很小,其競爭力劣勢就不太明顯。從2014-2015年得分變化來看,西部地區平均得分增加幅度比較小,但延續了往年的變化趨勢,與東部地區的差距有所縮小,說明西部地區的競爭力在逐步提升。從西部地區12個省份的內部來看,各省份之間的差距也是很明顯的,使得西部地區各省份之間的綜合競爭力排位相對穩定,除了少數省份排位有所調整以外,沒有太大的變化。

東北地區3個省份相對於其他地區,2015年競爭力有所下降,處於上遊區的遼寧排位下降了5位,從上遊區降入中遊區,吉林省處於中遊區,而黑龍江省則處於下遊區,平均得分也有所下降。從東北地區內部來看,吉林省和黑龍江省的排位與遼寧省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463

江蘇省檢察院原檢察長談兩高報告:印象最深的是堅決防止冤假錯案

對於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人民檢察院原檢察長徐安而言,自2008年首次參加全國人大會議至今,已有十年。作為兩屆人大代表,參會十年,徐安親身感受到了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

13日上午,第一財經記者在江蘇團駐地對徐安進行了專訪。“十年前參會時講依法治國,我們還停留在較淺的層次上,而如今已大不一樣。”徐安表示。

3月12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聽取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下稱“兩高”報告)。按照會議議程,13日,各地方代表團在駐地舉行小組會議,審議“兩高”報告。

徐安表示,“報告過程中多次被代表熱烈的掌聲所打斷”,其中令他印象最深的是,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指出,堅決防止和糾正冤假錯案。

“堅持‘疑罪從無’,堅持打擊犯罪的同時,堅持深化司法改革,進一步建立起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現在這些都在全面進行中。”徐安對第一財經表示。

徐安 資料圖

全面依法治國

徐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今年的“兩高”報告亮點頗多,主要有幾個方面。

首先是強調維護國家安全。“‘兩高’報告首先談的是如何通過履行司法職能和法律監督職能,來有效地維護國家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徐安表示。

周強在最高法報告中指出,全力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各級法院審結一審刑事案件111.6萬件,判處罪犯122萬人,同比分別上升1.5%、下降1%。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則在作報告時強調,堅決維護國家安全。

徐安告訴第一財經:“這應該是將法律和政治相融合,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維護國家長治久安。”

其次,在對於國家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服務和保障、服務供給側的供給改革方面,兩院也做了大量工作。

其中,最高人民法院報告指出,2016年各級法院審結一審商事案件402.6萬件,同比上升20.3%。其中審結股權、證券、期貨、票據、保險等糾紛案件124.8萬件,維護資本市場秩序,防範金融風險等。

在徐安看來,今年的“兩高”報告還特別“接地氣”,對危害人民群眾安危的犯罪活動都加大了打擊力度,保障了人民的生活和權利。

去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出臺適用法律意見,堅決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等犯罪,各級法院審結相關案件1726件。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

徐安認為,“兩高”報告中最值得關註的,是勇於正視過去司法中存在的問題,積極糾正以往的冤錯案件,最典型的就是重新徹底複查糾正聶樹斌案件,改判無罪。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關鍵之舉。

周強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法院依法糾正一批重大冤錯案件,讓正義最終得以實現,以重大案件審判推進法治進步,充分體現了全面依法治國、深化司法改革的成效。

“這反映了司法的進步,維護公平正義,就是從自身糾錯做起,並深刻反省這里面的教訓。”徐安稱。

周強表示:“冤錯案件的發生,讓正義蒙羞,教訓十分深刻。我們要堅決引以為戒,強化辦案責任,健全制度機制,堅決守住防止冤假錯案底線。”

“堅持‘疑罪從無’,堅持在打擊犯罪的同時,堅持深化司法改革,進一步建立起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現在這些都在全面進行當中。”徐安指出,這樣做使人們感到司法確實是在維護公平正義。

今年“兩高”報告均提到的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特別是實行法官、檢察官員額制改革,實行人員分類管理,進一步全面推進司法機關的專業化、職業化建設。

徐安表示,在聽取“兩高”報告時,現場多次響起熱烈的掌聲,其中對他觸動最大的一次,是曹建明檢察長專門在報告中提到,從嚴懲治司法腐敗,堅決防止“燈下黑”。

他稱,對於法院、檢察院而言,就是要維護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同時要堅持“疑罪從無”,堅持講事實、講法律、講證據。

(第一財經實習生熊天琪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368

江蘇出臺26條措施振興實體經濟 推進智能制造

據新華社報道,22日,江蘇省正式印發《關於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振興實體經濟若幹政策措施的意見》,為振興全省實體經濟開出了推進智能制造、發展服務型制造、加快創新平臺建設、打造制造業領軍企業等26張“藥方”。

意見共7部分26條,分別從企業層面、產業層面、政府層面為發展先進制造、振興實體經濟制定了諸多支持政策。“此次出臺的26項政策中,有20項政策為省政府正式文件中首次明確,是實招,有突破,必將為實體經濟振興註入強大能量。”江蘇省政府副秘書長王誌忠說。

為引導企業加快制造模式創新,意見規定,對發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的優秀示範企業,政府將按照其研發成本、創新成效等給予相關企業不同程度的資金獎勵與稅收優惠。此外,意見還鼓勵制造業企業對標定位,積極打造制造業領軍企業、培育行業單項冠軍、支持企業國際化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528

江蘇住建發布房地產市場監管要點:建立完善預警機制

據中新網報道,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27日發布關於印發《2017年全省房地產市場監管工作要點》的通知。這份對樓市的監管工作要點提出,建立完善預警機制,督促指導各地摸排延期交付樓盤底數,探索創新解決路徑,妥善處置“爛尾”項目。

在今年1月舉行的江蘇省城市工作推進暨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上,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周嵐介紹說,該省將盡快建立完善基於大數據的房地產市場分析預警系統,整合現有房地產交易、住房保障、公積金等信息系統,建立從商品房用地供應到規劃、建設、銷售許可和交易備案等全過程的實時數據鏈,關聯地方的人口、經濟、用電、用水等相關數據,提高精準分析房地產市場的能力。

對2017年江蘇房地產市場監管工作的總體思路,27日發布的這份監管要點指出,“圍繞保持房地產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堅持穩市場與防風險並重”等。

在具體“抓手”上,監管要點提出,重點對開發企業發布虛假房源信息和廣告、未取得預售許可證銷售商品房、捂盤惜售或者未明碼標價等行為和中介機構惡意炒作、捆綁收費、侵占或挪用交易資金、為不符合交易條件的房屋提供中介服務等行為進行整治。

在加強房地產交易和產權管理方面,文件提出推進城鎮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建設,加快省級系統與各市對接,盡快實現數據導入、互聯互通,繼續做好幹部住房核查工作。

在培育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方面,文件提出,支持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徐州、揚州等城市開展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工作試點,搭建住房租賃信息政府服務平臺,培育專業化住房租賃機構,推進住房租賃規模化經營。

在積極推進貨幣化安置方面,文件指出,按照因城因地施策去庫存的要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推動經濟發展和提高群眾居住條件為目的,指導商品住房庫存量大、去化周期長的三四線城市,通過政策性補貼、搬遷獎勵等優惠政策,引導被征收人選擇貨幣化安置,鼓勵群眾自主購買市場存量房源解決住房問題,提高三四線城市房屋征收項目貨幣化補償比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302

江蘇省原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李雲峰被開除黨籍和公職

據新華社報道,日前,經中共中央批準,中共中央紀委對第十八屆中央候補委員,江蘇省原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李雲峰嚴重違紀問題進行了立案審查。

經查,李雲峰嚴重違反政治紀律,對抗組織審查;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公款大吃大喝,多次違規出入私人會所;違反組織紀律,不按規定報告個人有關事項,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在幹部選拔任用等方面為他人謀取利益並收受財物;違反廉潔紀律,利用職務上的影響為親屬經營活動謀取利益,縱容默許家屬收受禮品;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並收受財物問題涉嫌犯罪。

李雲峰身為中央候補委員,嚴重違反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組織紀律、廉潔紀律和國家法律,情節嚴重、性質惡劣。依據《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有關規定,經中央紀委常委會會議研究並報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決定給予李雲峰開除黨籍處分;由監察部報請國務院批準給予其開除公職處分;終止其黨的十八大代表資格;收繳其違紀所得;將其涉嫌犯罪問題、線索及所涉款物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給予其開除黨籍的處分,待召開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時予以追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603

21縣進GDP千億俱樂部:江蘇山東最多,湖南有3個

縣域經濟的發展程度是一個地方經濟活力的重要體現。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目前我國已有不少縣域經濟總量突破千億大關,堪比地級城市。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截至2016年,已有21個縣(縣級市)的GDP突破了千億大關,在數量上比去年增加了2個,分布在江蘇、山東、浙江、福建、湖南、內蒙古六個省份,大多數位於沿海地區。分省份看,江蘇最多,共有8個之多,山東緊隨其後,共有5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則無縣入圍。

“蘇南四小龍”領跑

蘇南地區有4個縣的GDP超過了2000億元,分別為昆山、江陰、張家港和常熟,堪稱是“蘇南四小龍”。這4個縣級市中,江陰屬於無錫,昆山、張家港和常熟均屬於蘇州。正是得益於強大的縣域經濟,作為普通地級市的蘇州,多年來經濟總量一直高居我國各大城市前列。

改革開放之後,靠近上海的蘇南地區憑借外向型產業的發展,經濟也隨之高速發展,其中,領頭羊昆山是臺商投資集中區,曾以“筆記本電腦之城”聞名,高峰時期全球新上市的筆記本電腦每三臺就有一臺產自昆山。

早在2014年,昆山市就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001億元,成為全國首個GDP超過3000億元的縣級市。作為一個縣級市,其經濟總量曾一度逼近副省級城市廈門。不過由於近年來進入經濟轉型期,昆山的追趕步伐才有所放緩。

在“蘇南四小虎”之後,位居第五的是福建的晉江市。從1994年開始,晉江連續23年領跑福建縣域經濟。發達的鞋服產業是晉江引領八閩的重要法寶,僅制鞋中心陳埭一鎮就有大大小小3000多家制鞋企業,晉江制鞋軍團曾一度占據央視五套的廣告黃金時段。

從整體分布上看,在21個千億縣中,有17個縣分布在沿海地區,占了絕大多數。其中,江蘇一省就占據了8個之多,山東緊隨其後,有5個入圍。浙江有3個,福建1個。

值得註意的是,第一經濟大省廣東沒有一個縣的GDP超過千億大關。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廣東經濟要素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不過十幾年來珠三角最發達的縣如順德、南海、三水、增城等紛紛改為區,因此現在廣東縣域經濟能進入全國百強縣的也只有一兩個。

在縣改區之前,順德和南海都曾與昆山、江陰並駕齊驅,領跑中國百強縣,此外增城和三水目前的GDP也都突破了千億大關。

不過,強縣改區的案例並不是廣東獨有,近幾年如江蘇的武進、吳江和浙江的蕭山、紹興也都先後改為撤縣設區,但為何這兩個省份仍有多縣超過千億大關,而廣東卻數量鮮少?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跟廣東區域發展失衡有關,粵東西北與珠三角之間的差距實在太大。

數據顯示,2016年,在廣東21個地級市中,人均GDP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占了13個,多個地市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此外,廣東的東莞和中山都是下不設區縣,而直接由市管鎮,這些鎮域經濟實力雄厚。比如東莞有8個鎮超過300億大關;虎門、長安、東城經濟總量超過400億元;南城、厚街、塘廈、常平、松山湖屬於GDP300億元俱樂部。

湖南領銜中西部

在21個千億縣中,有4個來自中西部地區。其中,湖南長沙市就獨占了3個,分別位居第七的長沙縣、第八的瀏陽市以及第十五的寧鄉縣。

其中,寧鄉縣的撤縣設市剛剛獲批。日前,經國務院批準,同意撤銷寧鄉縣,設立縣級寧鄉市,以原寧鄉縣的行政區域為寧鄉市的行政區域,由湖南省直轄,長沙市代管。

長沙的縣域經濟為何“獨步”中西部?這與其工業的快速發展緊密相關。長沙市統計局的報告顯示,其2016年工業規模持續壯大,長沙各縣域分別擁有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借助園區平臺,主導產業逐步形成,成為支撐工業發展四大支柱,2016年全市縣域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1985.55億元,比上年增長12.3%,高於全市增幅4.5個百分點。

該報告指出,縣域作為全市投資和消費的窪地,內需保持較快增長,投資和消費增幅均高於全市平均水平,拉動作用明顯。2016年,全市縣域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152.50億元,比上年增長15.9%,高於全市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

不僅如此,從發展勢頭來看,長沙三縣的名義增速也都超過了9%,遠高於沿海地區的大多數縣市。主要原因在於,由於近幾年外貿出口受阻,原先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蘇南、浙江、山東的強縣經濟增速放緩,已進入到了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階段。

加上近年來隨著土地、勞動力等成本上升,珠三角、長三角的很多產業陸續轉移到中西部。比如蘇南地區的不少筆記本電腦產能轉移到重慶、成都等地,珠三角的不少產業也轉移到湖南、江西等地。例如主營業務是視窗防護玻璃的藍思科技,最早成立於深圳,但其2006年開始在瀏陽建廠、2009年投產。老板周群飛也成了當之無愧的“全球手機玻璃女王”。

在中西部,另一個突破千億大關的縣,是內蒙古鄂爾多斯的準格爾旗。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旗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143.2億元,增長7.1%,名義增速為3.3%。

得益於煤炭能源工業的發展,準格爾的經濟總量不斷壯大。數據顯示,其2016年煤炭行業全年累計實現工業產值901.34億元,同比增長7.8%,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83.2%。

依靠能源而興的強縣還有不少。2012年,陜西榆林市的神木縣生產總值突破千億元大關,實現生產總值1003.89億元,成為陜西省乃至西北五省區第一個年GDP突破千億元的縣。不過2013年以來,神木的GDP從千億高位跌落。不過隨著煤炭能源價格的回升,2016年,神木縣的經濟一舉扭轉了連續三年總量下降的局面,實現了較高基數上的穩定增長,繼續保持全省領頭羊地位。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04.8億元,未來仍有望重返千億縣行列。

日前,經國務院批準,民政部下發了《關於同意陜西省撤銷神木縣設立縣級神木市的批複》,同意撤銷神木縣,設立縣級神木市,以原神木縣的行政區域為神木市的行政區域。神木市由陜西省直轄,榆林市代管。

表:2016年中國GDP千億縣

名次

縣市

2016年GDP(億元)

2015年GDP(億元)

名義增速 (%)

所屬省份

1

昆山市

3160.29

3080.01

2.6

江蘇

2

江陰市

3083.3

2880.9

7.02

江蘇

3

張家港市

2300

2230

3.14

江蘇

4

常熟市

2112

2044.88

3.28

江蘇

5

晉江市

1744.24

1620.47

7.64

福建

6

宜興市

1320

1285.66

2.67

江蘇

7

長沙縣

1280.3

1168.3

9.59

湖南

8

瀏陽市

1218.2

1112.8

9.47

湖南

9

慈溪市

1209.42

1137

6.37

浙江

10

即墨市

1180.48

1100.89

7.23

山東

11

太倉市

1155.13

1100.08

5

江蘇

12

準格爾旗

1143.2

1106.7

3.3

內蒙古

13

丹陽市

1136.04

1085

4.7

江蘇

14

義烏市

1118

1046

6.88

浙江

15

寧鄉縣

1098.35

1002.17

9.6

湖南

16

龍口市

1111

1041.3

6.7

山東

17

諸暨市

1099.06

1026.78

7.04

浙江

18

榮成市

1078

1022.3

5.45

山東

19

滕州市

1065

1010

5.44

山東

20

膠州市

1035.9

981.2

5.57

山東

21

海門市

1005.06

915.02

9.82

江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381

長江江蘇段占全線貨運量七成 “一市一港”開發模式成共識

承擔超過長江全線70%的貨物運量、約占全國水上貨運總量15%的長江江蘇段目前正加速推進港口一體化改革和“單一窗口”大通關。

4月16日,江蘇海事局副局長徐偉對交通運輸部“黃金水道,綠色航運”主題宣傳采訪團介紹,江蘇海事局與有關單位和部門推動建成省電子口岸公司國際航行船舶進出口岸申報系統。該系統讓江蘇省內的國際航行船舶申報得以在一個窗口實現,對促進海上運輸便利化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將監管業務融入電子口岸建設。

目前,江蘇海事局已有國際航行船舶進口岸申請等七個模塊在省電子口岸平臺上運行,運行以來共實現各類船舶業務申報約150萬艘次。在系統內全面推進三級政務窗口標準化建設,推進全窗口全業務受理,將“一站式”服務升級為“一窗式”服務。

江蘇海事局“海巡”0603船駕駛室。攝影/章軻

江蘇長江航道上,海事船正在水上巡航。攝影/章軻

江蘇海事局負責江蘇省11個設區市的對外開放水域海事監管,主要管轄長江江蘇段(365公里長江幹線,聯同夾江550公里水域,1100公里長江岸線),相關沿海水域,內河二類對外開放水域。轄區內共有億噸大港7個,排名全國首位,萬噸級以上泊位約占全國泊位總數的26%。

2016年,長江南京以下江海聯運的港口進出港船舶達到209萬艘次,貨物吞吐量15.04億噸。長江江蘇段以長江通航里程七分之一的長度,承擔了長江全線70%的貨物運量,約占全國水上貨運總量的15%。

徐偉告訴記者,長江江蘇段也是沿江千萬人民群眾的飲用水源地,是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源頭。但沿江分布700多家化工企業、117個化工碼頭,年進出港載運危險貨物船舶12萬艘次,危險貨物1.63億噸,占長江全線危險貨物運輸總量的80%,其中散裝危險化學品運輸量7009萬噸、品種200多種,監管壓力在全國首屈一指。

徐偉介紹,為確保一江清水東流入海。江蘇海事局開展了長三角水域船舶排放控制。推動建立散裝液體危險貨物貨主選船機制,“通過市場的力量,讓最好的船運最危險的貨”。

此外,江蘇海事局還開展20余項水源地隱患排查專項行動。在南京大勝關水道設立禁航區,關閉了大勝關水源地範圍內所有船舶非法排放汙染源,被媒體稱之為“史上最嚴治汙”。在揚州,海事與船舶修造廠、碼頭單位等簽署安全與防汙染協議,對汙染物控制實行“零容忍”,確保南水北調主要水源地安全。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江蘇海事局還推進長江水上LNG加註站的布點和建設,推動建成全國首家LNG加註站“海港星01”和“海港星02”,實現了LNG動力船無處加氣的“零突破”;推動碼頭岸電建設和使用,轄區碼頭共建成岸電系統463套,在排放控制區條件下,每艘海船使用岸電與使用含硫量為0.5%的燃油相比,每年岸電應用可減少煙塵排放448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530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5685噸。

“長江江蘇段已成為我國水運岸電推廣的‘領頭雁’。”徐偉說。

全國首家LNG加註站“海港星01”。攝影/章軻

長江江蘇段貨運量約占全國水上貨運總量的15%。攝影/章軻

江蘇省瀕江臨海,幹線航道四通八達,具有發展港口的優良資源條件。江蘇省交通運輸廳港口局副局長周誌木介紹,全省共設有3個沿海港口、8個沿江港口(南通港既是沿海港口,也是沿江港口)、13個內河港口,其中,南京、鎮江、蘇州、南通、連雲港、無錫、徐州共7個港口為國家主要港口。2016年共完成貨物吞吐量24.1億噸。

就江蘇省港口一體化改革情況,周誌木介紹,結合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設及船舶大型化對沿線錨地的需求,江蘇開展了《江蘇省沿江港口錨地總體規劃》修編,目前已完成了成果審查。

根據規劃,到2030年,江蘇將建成沿江港口錨地48處,總面積108.81平方公里,其中萬噸級以上錨位200個,5萬噸級以上錨位50個,10萬噸級以上錨位11個,錨泊能力比目前增長30%以上。

周誌木介紹,江蘇還開展了沿江沿海港口一體化改革的方案設計,以“一市一港”為主導的公共碼頭投資開發模式已取得了廣泛共識,其中南京、連雲港等市已率先實施了對全市沿江、沿海港口資源統一管理的整合,南通、泰州等地正在加快推進。

世界貿易90%通過船舶運輸完成,引航是外貿運輸的重要一環,是連接船舶與港口的“最後一公里”。

長江引航中心黨委書記張銅寧告訴記者,該引航中心在全國引航系統45家引航機構中服務岸線最長。引航服務範圍從長江下遊太倉瀏河口至上遊雲南水富,徑深2838公里,為沿江七省兩市20多個開放港口的近600個碼頭提供引航公共服務。外輪引航服務目前至湖南城陵磯港,徑深1331公里。

張銅寧說,2016年,長江引航中心共引領中外籍船舶59192艘次,同比增長7.4%。今年第一季度,長江引航中心引領船舶艘次、船舶總噸、船舶凈噸、引航里程分別較同期增長8.2%、22%、23.3%、6.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775

家電產業實力排行:廣東最強,安徽江蘇山東緊隨其後

家用電器,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得最多的產品之一,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居家四大件,即電視機,、冰箱、空調、洗衣機。從而,家電產業也是我國最重要的制造產業之一。

分地區看,哪些省份的制造最強呢?第一財經記者根據國家統計局對這家電四大件的數據梳理發現,總體來看,廣東省的實力最強,安徽、江蘇、山東則緊隨其後。

家電四大件產量分布

彩電:廣東占半壁江山

2016年我國彩色電視機產量達17483.4萬臺,累計增長8.7%,中國制造彩電占全球出貨量比重達到60.3%。

分省份來看,共有21個省份生產彩電,有6個省份彩電產量超過了1000萬臺,分別是廣東、山東、江蘇、安徽、四川和福建。其中領頭羊廣東以8116.89萬臺的產量獨占鰲頭,是第二名山東的4倍左右,產量幾乎占據了全國的半壁江山。

由於我國彩電產量占全球的一半,也就是說,單廣東一省的彩電產量就占據了全球的四分之一左右。

在廣東省內,盤踞著創維、TCL、康佳等三大彩電巨頭。其中,TCL彩電的2015年總銷量突破2000萬臺,成為繼三星、LG之後,第三個年銷量突破2000萬臺的彩電品牌。

廣東之後,山東的彩電產量達到2111.71萬臺。若以2015年的數據看,其著名企業海信的市場占有率僅次於TCL&LeTV聯合體,位居各大品牌第二位。另外海爾的市場占有率也達到了5.63%,位居各大品牌第六位。

冰箱:安徽領跑 廣東第二

2016年全國家用電冰箱行業完成累計產量9,238.33萬臺,同比增長4.64%,分布在安徽等14個省份,其中只有安徽和廣東超過1000萬臺。具體來看,安徽完成累計產量3058.8萬臺(占33.11%),同比增長5.84%;廣東完成累計產量2135.51萬臺(占23.12%),同比增長8.34%,兩省相加占比超過了55%。

洗衣機:安徽躍居第一

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家用洗衣機產量達7620.9萬臺,同比增長4.9%。共有12個省份生產洗衣機,有3個省份的產量突破1000萬臺,分別是安徽、江蘇和浙江。其中,安徽產量達到2006.42萬臺,增長16.3%,是目前唯一一個洗衣機產量突破2000萬臺大關的省份。這也是安徽洗衣機產量首次躍居全國第一。

空調:廣東第一 安徽第二

在空調方面,2016年我國累計產量達16049.3萬臺,同比增長4.5%。共有16個省份在生產空調,有4個省份產量超過1000萬臺,分別是廣東、安徽、湖北和重慶。其中廣東的產量達到了6169.8萬臺,是第二名安徽的2倍左右,占全國比重近四成。

在廣東之後,安徽的產量也達到了3113萬臺,在全國位居第二,比第三名湖北多出了近2000萬臺。

廣東總體實力最強,安徽、江浙、山東亦不弱

中國制造看家電,家電制造看廣東。從總體實力上來看,目前廣東仍然占據著絕對老大的位置,尤其是珠江東岸的彩電行業和西岸的空調產業,在全國處於絕對領先。經過第一財經記者統計顯示,去年廣東家電四大件產量總數達到了2.53億臺,其中彩電和空調產業均在全國遙遙領先,冰箱位居第二,洗衣機位居第四。

目前我國家用電器行業上市公司有60家,廣東省21家,占比約35%。在廣東家電企業中,擁有美的、格力、TCL、科龍、康佳、創維、奧馬及未上市的格蘭仕等知名家電品牌,也有萬家樂、華帝、萬和等成長型家電品牌。

不過隨著近年來土地、人工等成本上漲,不少龍頭企業如美的、TCL等的產能也紛紛向合肥、武漢、南昌等地轉移,珠三角則成為研發設計、品牌、資本聚集的家電總部經濟聚集區。

在廣東之後,安徽家電產業的產量規模已躍居全國第二位。早在2013年全省的四大件產量已突破8000萬臺,居全國第二,占全國四大件的比重約18%。至去年,四大件產量達到了9456.29萬臺,冰箱和洗衣機產量已位居全國第一,空調位居第二,彩電位居第四。

以城市論,合肥的家電四大件產量已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城市第一位。由於緊鄰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承東啟西的地理位置、較低的綜合成本、良好的高教資源以及安徽充足的勞動力資源等優勢,加上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獲批和建設,合肥作為該示範區的核心城市,吸引了美菱、榮事達、海爾、格力、長虹、美的、華淩、三洋等家電巨頭落戶,並一舉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家電制造業基地。

不過盡管目前產量已經位居全國第二,但安徽的家電企業主要是來自沿海和外資企業,本土品牌企業並不多。目前安徽省內的家電上市公司有4家,無論是規模還是影響力都排在廣東、山東、江浙之後。

此外,江蘇和山東的家電產業也是名列前茅,其中江蘇去年家電四大件的產量合計5085.87萬臺,彩電和冰箱產量均位居第三,洗衣機產量位居第二。目前江蘇擁有小天鵝、春蘭股份等十幾家家電業上市公司。山東去年的家電四大件產量合計4397.92萬臺,其中彩電產量位居第二,冰箱第四,並擁有海爾、海信這樣的巨頭,以及九陽股份等知名企業。

浙江去年家電四大件產量也達到了3806.52萬臺,位居第五位,其中洗衣機產量位居第三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689

江蘇公開中央環保督察整改方案 年內完成十大行業清潔化改造

江蘇省4月28日對外公開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方案,這是自去年中央環境保護督察以來,第5家公布整改方案的省份。

2016年7月15日至8月15日,中央第三環境保護督察組對江蘇省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督察,11月15日正式向江蘇省反饋了督察意見。

第一財經記者4月28日從環境保護部獲悉,江蘇的整改方案圍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目標,明確了一系列整改時限和目標。

整改方案提出,到“十三五”末,江蘇省PM2.5年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20%,設區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提高到72%以上;104個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優Ⅲ類比例達到70.2%,地表水喪失使用功能(劣於Ⅴ類)的水體基本消除;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

對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反饋提出的三大方面問題,江蘇省分解成38個具體問題,依據《整改方案》制定問題整改措施清單,逐項明確了責任單位、整改時限、整改目標,做到可操作、可檢查、可評估。

整改重點主要是“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即減少煤炭消費總量、減少落後化工產能,更大力度地治太湖、治垃圾、治黑臭、治畜禽、治揮發性有機物、治環境隱患,進一步提升生態保護水平、提升環境經濟政策調控水平、提升環境監管執法水平,強力解決突出問題,有效規範環境秩序。

整改方案提出,2017年12月底前,完成印染、電鍍、造紙等“十大”重點行業清潔化改造。

到2020年,全省煤炭消費總量比2015年減少3200萬噸;壓減粗鋼產能1750萬噸、水泥產能600萬噸、平板玻璃產能800萬重量箱,化解船舶產能330萬載重噸;全省化工企業數量大幅減少,化工行業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大幅削減,化工企業入園進區率提高到50%以上。

到2020年,全省林木覆蓋率達到24%,新植珍貴用材樹種1億株,濕地面積不低於282萬公頃,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50%以上,沿海圍墾灘塗生態用地比例不低於20%。

整改方案還提出,建立省級環保督察機制,壓緊壓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要求。推進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改革,加快形成條塊結合、權責明確、保障有力、權威高效的環保管理新體制。建立與汙染物排放總量直接掛鉤的財政政策、全面推開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深化水環境區域“雙向補償”制度、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試點等,突出發揮經濟政策的激勵和約束作用,切實增強各類主體自覺治汙的內生動力。

一些號稱百年古鎮的江蘇著名旅遊地,水質也開始惡化。攝影/章軻

去年11月15日,中央第三環境保護督察組向江蘇省反饋督察情況時稱,“抽查江蘇12個長江飲用水源地,8個有問題。”

無錫市長江窯港,南通巿狼山水廠,鎮江巿征潤洲、江心洲丹陽等飲用水水源一級或二級保護區內存在法律禁止的化工碼頭、水產養殖或修造船基地等,加之沿途危險化學品運輸頻繁,環境風險十分突出。

連雲港巿灌雲縣臨港產業區、灌南縣化工產業園區企業違法排汙問題突出,周邊地表水汙染嚴重,七圩閘和大咀大溝化學需氧量分別超過地表水IV類標準約50倍和8倍。

督察還發現,鹽城、連雲港、泰州、南通、揚州5巿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先後違規建設70余家規模化畜禽養殖場,部分甚至無汙染治理設施,帶來汙染隱患。全省危險廢物處置能力嚴重不足,危險廢物超期貯存、非法轉移和非法填埋等問題突出。此外,江蘇省部分汙染場地環境風險較大,需要提高管控能力。

太湖汙染治理一直備受關註。但督察發現,2015年,太湖流域15條主要入湖河流中10條總氮、9條總磷未達到國務院“十二五”太湖流域汙染防治水質目標要求,流域內畜禽養殖汙染嚴重。9000余家規模化畜禽養殖企業中,無治汙設施的約占三分之一,其中太湖一級保護區內有161家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約80%無治汙設施。

《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要求2015年底前完成望虞河西岸控制工程,但至今尚未開工,嚴重制約與其配套的走馬塘排水工程功效發揮。此外,洪澤湖,駱馬湖非法采砂問題屢禁不止,突破江蘇省生態紅線區域管控要求,對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飲用水源安全及湖泊水生態環境造成威脅。

督察發現,江蘇省現有各類化工生產企業6300余家,入園率僅30%左右,有的地區入園率甚至只有約10%。

督察發現,灌雲縣臨港產業區化工集中區現有125家企業,全部為規劃環評明確禁止、限制或嚴格控制的農藥、染料、中間體類項目。鹽城市沿海化工園區違反規劃環評要求,在二期建設中引進大量染料、醫藥、農藥等項目,其中鹽城巿經信委2015年備案的三泰化工周位酸項目,還在采用國家明令淘汰的鐵粉還原工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326

江蘇鎮江出臺樓市新政:本市戶籍人口購房補貼政策取消

5月2日,江蘇省鎮江市人民政府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市區房地產市場調控的通知》。通知稱,本市戶籍人口在市區購買首套商品住房,給予應納稅房價1%的政府性補貼,從5月3日起,這一政策將停止執行。

據通知,規範異地購房申請使用住房公積金。鎮江市繳存住房公積金職工在異地購買自住住房申請提取住房公積金賬戶余額或辦理住房公積金貸款的,所購房屋須與職工本人、配偶或共同購房直系親屬的戶籍或工作所在地一致。

此前3月,鎮江市人民政府曾發布通知規定,停止執行“非本市戶籍人口在市區(京口區、潤州區、丹徒區和鎮江新區)購房,享受本市戶籍人口購房補貼”政策。對擁有1套住房並已結清公積金購房貸款的繳存職工家庭,二套房首付款比例由20%調整為60%。

以下為全文:

鎮江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市區房地產市場調控的通知

各轄市、區人民政府,鎮江新區、高新區管委會,市有關單位:

根據我市房地產市場運行狀況,為穩定市場預期,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現就進一步加強市區房地產市場調控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 停止執行《鎮江市關於房地產去庫存工作的實施方案》(鎮政發〔2016〕15號)中本市戶籍人口購房補貼政策。停止執行的具體政策為:

第4條 本市戶籍人口在市區購買首套商品住房,給予應納稅房價1%的政府性補貼。

二、規範異地購房申請使用住房公積金。我市繳存住房公積金職工在異地購買自住住房申請提取住房公積金賬戶余額或辦理住房公積金貸款的,所購房屋須與職工本人、配偶或共同購房直系親屬的戶籍或工作所在地一致。

三、本市市區戶籍居民向開發企業購買家庭首套商品住房的,享有優先購買權。具體操作辦法由市住建局和市國土局制定。

四、本通知自2017年5月3日起執行。

五、市區範圍包括京口區、潤州區、丹徒區和鎮江新區。各轄市可參照執行,也可另行制定政策。

鎮江市人民政府

2017年5月2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6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