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籽人話】半夜急救動物 夜更獸醫:成晚可以做唔停
1 :
GS(14)@2017-10-09 03:31:49連醫生是一名晚上工作的急症獸醫。
在深宵的大圍,當糖水店、大牌檔都關門過後,有一家專責奇珍異獸急症的獸醫診所仍然亮燈。店面不細,有三間病房,上層為急症室、手術室,有個放滿咖啡粉的pantry。每晚有一行四人團隊在裏面穿梭,以連醫生(Keanu Lin)為首,另有三名護士輔助,人手不多不少,剛好足夠應付晚上的狀態。
連醫生已做了三年夜更獸醫,在行內有一定知名度,不少寵物主人都會慕名而來,令他就算是擔任晚間職務,預約數量仍近似日間門診,有些日子可以排至凌晨三點。正正因為節奏跟常人不同,剛開始身體完全不適應,習慣過後卻又出現小毛病。但比起毛病,他更滿足於從夜更的節奏中找到一個安置自己的位置,由下午6點到早上8點,一星期上班四晚,連笑稱:「像消防員的日程,很好,早上時間好用多了。」他直言,就算自己放工回到家,梳洗一下還有力跟小朋友玩,很精神,精神得有點過度。
晚間診症很容易就整晚都做個不停。
寵物比人類難斷症,通常都需要X光機檢查才可確認問題。
在當值的時候,他最主要遇到的都是病情危急的小動物,始終要凌晨趕至處理的,一定是相當嚴重的一個個牠。但連也道破他工作的一大重要性,所謂嚴重,也只是主人所覺得的嚴重,有時好多動物有着同一狀態好幾晚,硬是主人拖到某天覺得特別嚴重,才會帶寵物就醫,但很多時到這個時候已過了就醫的時機。雖然醫生是靠主人們維生,但亦不忌諱的說,他們做夜間急症,主要醫的其實是主人的心,寵物生死其實很容易判斷,但到了晚上,沒這麼多護士幫忙,主人也只有他們一家診所的選擇,所以做醫生更需要花時間輔導主人們心中的徬徨跟焦慮,主人們才敢信服醫生的決定。採訪:Justin Lun/ATUM Images攝影:Terry Wong/ATUM Images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29/20167278
【果籽人話】廿蚊剪個髮 深水埗理髮師:雕蟲小技
1 :
GS(14)@2017-10-09 03:47:41由於店子太小,潘師傅閒時會坐在店外乘涼。
有人說深水埗是個貧民窟,人口密度高,大多是低收入階層和老人家居住,他們經濟毫不寬裕,大部份都需要靠拾荒維生,兩餐無以為繼,剪頭髮對他們更是一種奢侈。幸好,該區有不少同樣來自基層出身的店家派飯送暖,如北河同行明哥,算是一解燃眉之急。
不是街坊的或許未必察覺到,潘志森開業10年約50呎的理髮屋,門外掛着20元的紙牌。沒有客人時,他會坐在店面外的電話亭旁乘涼,與街坊聊天。熟客都「識架步」,自動自覺走進店內等他剪髮。潘師傅亦不消十分鐘就將客人的頭髮理好,客人們都帶着滿意的神情離開。「20元剪一個頭髮,當然是流水作業,這是一個定理。我給他剪得漂亮,是他走運;我剪得差,他又不會打我一身。」常將流水作業掛在嘴邊的潘師博,滿不在乎的樣子,其實正因為功夫紮實,所以才能應付每天十多個客人。
外面掛了20元的牌子,吸引不少低收入人士或長者光顧。
潘師傅的剪髮工具簡單。
潘師傅今年68歲,當髮型師已50年了,十多歲時從澳門來港,由洗頭仔做起,從中向師傅偷師,26歲正式跟朋友合資開設髮型屋,曾在中環等地開店,並主力服務女界,直至十年前才退下最前線,選擇在深水埗開店,一來年紀漸大欠缺心神,自言被潮流淘汰,二來租金相宜又能過日辰,而且他目的是幫助老人家和低下層。從前在自己經營髮型屋,都是以造型和美為主,現在則是需要和實用,目的和服務對象不同,他毫不感到被大材小用,反而喜歡聽老人家的人生經歷,並吸收其中的道理。理髮屋有不少老主顧,當中有長者平民、專業人士和億萬富豪,都因潘師傅剪得出七八十年代髮型的神髓而光顧多年,可見即使20元亦無濫竽充數。採訪當天有一位伯伯來剪頭髮,但是不夠錢,潘師傅亦不收分文。縱然他常說自己剪髮的技術是雕蟲小技,但這比捐錢或許才是最貼地的幫助。記者:陳煥欣攝影:林正言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23/20161302
【果籽人話】一支螺絲批整衣車40年 「整番好就滿足」
1 :
GS(14)@2017-10-09 03:55:03衣車叔叔在深水埗已開業近十年。
香港小店逐漸被大家所注視,所謂之小,不只是財力,更是面積。余偉祥師傅,又名衣車叔叔,位處深水埗的店面窄長,但整店被衣車所包圍,連通道也只剛好夠放兩隻腳掌,由地下到天花板都是衣車。這裏的衣車有的是在等待衣車叔叔維修的,有的是他回收過來,整理好、補油、換上零件後重新售出。
「多數賣給誰?」我們問。衣車叔叔說:「現在多像你們這樣的學生來買,來學。你想想在我這邊買比較平,剛好合你們這種用一兩次就夠的心意。又或者主婦來買做DIY,始終我這裏開得久有點信譽,他們都知道這邊賣(衣)車都特別耐用。」
維修衣車的工具十分簡單,只要一支螺絲批。
店舖裏放滿了等待維修的衣車。
衣車叔叔每天都坐在店舖門前維修衣車。
既然耐用,那衣車叔叔豈不是沒維修生意了?他直然,生意是逐漸在下滑的,剛開初時興網上拍賣時,他會在網上賣衣車,現在網上短片變潮流,他又會拍片放上網教人用衣車。但做過種種之後,更意識到對的,這行沒很多前路了。他補充,指的不是順應潮流沒用,是順了潮流,衣車還是沒人用。
店舖內放了近百部不同型號的衣車。
衣車叔叔的桌子看似凌亂,但他卻能從中輕易地找出需要的零件。
衣車叔叔的工作間放滿了不同的配件。
衣車叔叔的煩惱,是大家以後不再需要維修衣車。但對他來說,他還是希望一生也在做。自言未到退休年齡的余師傅,維修衣車四十年,已是老行尊一位,但對衣車的熱情依存在,太太都說,他是(衣)車癡,一天埋頭埋腦不吃不喝在維修一部衣車也會很快樂,然後第二天又再來一次。每天都在重複,像衣車車衣一樣,但他還是很快樂,因為上癮了,多複雜的衣車都不要緊,到了沒法維修的日子,一定更煩心。
家庭主婦和學生也是衣車叔叔的顧客。
師傅維修每一部衣車需要十分細心。
衣車叔叔愛坐在店舖門口維修衣車。
採訪:Terry Wong/ATUM Images攝影:Justin Lun/ATUM Images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25/20162989
【果籽人話】紅磡收舖租書店結業 老闆:執笠就執笠無得擔心
1 :
GS(14)@2017-10-09 03:58:51合成書局坐落在紅磡黃埔街,已有超過六十年歷史。
紅磡黃埔街租書店「合成書局」的鍾老闆說:「甚麼都要賣,所有東西都可以賣,我們可以賣雜誌,就賣雜誌,可以賣書就賣書,可以賣點數卡就做點數卡,可以賣遊戲就做遊戲,若果只租書就營運不到了。」他補充,不是租書沒利潤,只是租書負擔不起租金加幅。
鍾老闆的租書店附近一帶,已陸續被收舖,眼看如斯景象,無論是老闆或是老光顧都感受到快將來臨的命。要說這命,可以打從六十年前說起,他們家三代人都經營這家租書店,鍾老闆正是第三代傳人。
鍾先生是書局的第三代接班人。
書局除租借小說外,亦有租借漫畫和光碟。
書本對鍾先生來說是由小到大陪伴的玩具
面對未知的將來,鍾先生坦然說只能把一切都看開。
店中的書本堆疊至天花,用盡店舖每一吋空間。
閒時鍾先生亦會閱讀小說來解悶。
書本對他來說,就是由小到大陪伴的玩具,但不像普通人一般的看書,而是插書,把厚實的書本插在不夠位置的書縫之間,也是種學闆,要勉強塞好,突出一個書角,他光是練習就花了四十年。然而,四十年過後,鍾老闆面對這無法懼怕的危機,也只能聽命,雖說擔心書的將來,但盡量把一切都看開,盡量接受沒人買書的事實,盡量接受書本以磅算的價值,盡量以享受的角色去承受。
書局的書架密密麻麻地擺滿了小說和漫畫。
書局已有多年歷史,除附近的街坊外,亦有老顧客從遠道而來到訪。
除經營店舖外,鍾先生亦要照顧兒子。
合成書局地址:紅磡黃埔街27號地下採訪:Justin Lun/ATUM Images拍攝:Terry Wong/ATUM Images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26/20163912
【果籽人話】20年捱三刀疤痕18吋 《殭屍》美指張蚊:整定嘅
1 :
GS(14)@2017-10-09 04:03:08四年前上映的《殭屍》,電影裏頭的那個奇幻世界陰森淒冷,作為觀眾的視覺震撼依舊歷歷在目,其中一個幕後功臣定必是她──張蚊──當年30歲,憑電影首次獲金像獎提名。她是一個美術指導和服裝指導,15歲那年發生了兩件影響她一生的事,入行做電影和進行第一次的脊柱側彎手術。
這天我們相約在太子一間酒吧,不談電影,談談她的人生,分分鐘比電影更傳奇。11歲時發現背脊一邊凸起,15歲做第一次手術,在背脊開了條15吋長的疤痕,在脊骨嵌滿不銹鋼螺絲,好讓它固定不再彎下去,醫生還着她一生安心,他日身體火化後只會剩下那堆不銹鋼螺絲。手術後,她回到英國讀書,無法做運動,生活變得靜態,開始接觸藝術。直至廿五、六歲時,背脊的痛症再浮現,原來是上面的不銹鋼螺絲太重,把下面的脊骨壓垮了。惟有做第二次手術,醫生在X光下看不到深埋身體的螺絲,於是找來全世界所有的螺絲批,結果沒一支適用,用萬能批又擰又撬,血一直流,人只有五公升血,她就流了九公升血,手術過程中共輸血21包,整個身體裏的血液換掉了,也把她的煙癮去掉了,她憶述時一臉輕鬆,「好正常,好似整車咁,整完一樣嘢實有第二樣嘢。」
張蚊是一個美術指導、服導指導和藝術家,她稱自己為一個「空氣製造員」,因為一個美指應該要把現場的空氣帶給觀眾,讓他們恍如置身戲中。
第二次手術後,阿蚊在其藝術短片《Saving all my love for you2015》中,以切豬肉模擬自己的手術過程,由丈夫飾演醫生,表達他在手術前後如何陪伴阿蚊度過心理難關。
阿蚊今年35歲,遇過許多不平凡經歷,她寫下了自己的人生時間線,最重要的是「仲有時間」。
用不淡然的方式 淡然面對惡疾
脊柱側彎病為張蚊帶來痛楚,也令她的藝術細胞活躍起來。第二次的手術前,她忽發奇想,請求醫生用醫學儀器為她拍低手術過程,最終拍下了六個小時的畫面,不過要「欣賞」自己的身體被切開、脊骨的鐵線和螺絲被逐一拆下的血淋淋畫面,並非易事,於是她把片段分拆再加上濾鏡,才終於見證到這一重要經歷。她回想:「我唔記得嗰種感覺,我有啲窒息嘅感覺,好怪,好似睇緊人哋啲嘢咁,唔覺得係自己嘅身體。」沒有最瘋狂,只有更瘋狂,她甚至擷下了影片中的定格畫面,印在布上,成了自己結婚裙上的獨特圖案,「人哋睇呢條裙以為係啲好靚嘅圖案,好似萬花筒咁,佢哋唔知道果啲相係嚟自我嘅手術,但其實我自己暗爽咗。」說罷,她笑得開懷。手術的後遺症是無止境的痛與痕,於是她又想,不如記錄一下它們的存在,在片場隨手拈來一些膠布,哪裏痛就貼個十字記號,一天過後回家才發現裙子佈滿十字;長時間的手術令她大腿的部份神經死掉,時有蟻爬火燒的痕癢感,她在手上裝了幾支畫筆,癢就抓在裙子上。做這些記錄病痛,為了讓自己快樂?她說:「不斷畀人睇,令到自己面對到件事,每一次俾人睇段片,我又好似舒服啲喎。」今年4月,她在這家酒吧舉辦了一次展覽《THE PAIN PARADOX》,邀請大班親朋好友到場,原來是來看她的第三次手術直播,雖然直播到她進入手術室後中斷了,但朋友過後的反應比她想像中激動,有人說她癲,有人被這個驚喜嚇壞,張蚊覺得,朋友經已在腦中見證她的手術,她把部份痛楚轉移到朋友的身上,「好多朋友睇完我啲作品之後,就同我講你真係好樂觀,你個人好正面,你好淡然去面對你個病,就令我停咗落嚟諗一諗,我咁都叫淡然,我搞咗成個展覽講我個病喎,哈哈,冇得再浮誇㗎啦喎。」
穿着貼滿十字膠帶記號的裙子,阿蚊才赫然發現自己一天裏承受如此多的痛。
阿蚊結婚所穿的裙上,圖案源於手術時拍攝的畫面。受訪者提供
經歷三次手術,阿蚊背上有條18吋長的疤痕,阿蚊笑說:「有人話介紹去疤膏俾我,去疤膏去乜鬼,搽幾十次都去唔走㗎啦,我幾自豪有呢條疤痕㗎,冇佢就冇宜家嘅我。」受訪者提供
最怕走不得 想到甚麼做甚麼
說張蚊的人生如戲真的不為過,23歲那年在英國倫敦遇上恐襲,25歲那年與朋友一起中過六合彩頭獎、35歲人撞過九次車,她說:「我應該係後期先知我唔係正常人,哈哈,我冇留意唔係個個人都咁多事發生。」不過最令她厭煩的,始終都是揮之不去的病痛,接二連三的手術沒有令惡疾斷尾,最壞打算是沒法走路,這是她唯一害怕的事情,所以她比任何人都衝動,「我驚自己郁唔到先趕住做咁多嘢,好矛盾,我又因為咁而唔休息,總之所有嘢都要取捨囉,我選擇快啲做我想做嘅嘢囉,無論事業上定係人生上。」讀碩士、狂接戲,甚至人生大事也衝着去做,「我唔理自己有幾忙,人哋正常結婚籌備一年,我記得我30號結婚,我拍戲拍到26號,哈哈,跟住用幾日喺片場搭個景,就係片場結婚嘞,所有嘢隨緣囉,好似完成一啲任務咁。」做了廿年美指,本身打算將來做個全職藝術家,最近有個新想法,想做導演,因為做電影久了,發現做導演也可讓她表達心中所想,找了個編劇寫了兩份劇本,靜待適合的時機開拍,「呢個係新目標,我仲幻想我第日行唔到路,好似Frida(墨西哥殘障女畫家)咁瞓喺床上面睇屏幕,哈哈,幾好吖。」也許沒有當天的脊柱側彎,沒有今天的張蚊?她淡然答道:「唔知㗎,但我覺得係整定嘅,好似一個已經安排好嘅劇本嚟,唔係話因為乜而乜。」訪問後,張蚊喝着手中的啤酒對我說:「多謝你今日畀咗個機會我休息。」原來她轉頭又要回去工作。這陣子,她一直忙着電影的前期工作,每天睡不過三小時,有病休養正常不過,不過阿蚊最想像一個正常人過活,不痛到走不到路她不服藥,不痛到睡不了覺她也不服藥,因為這個行為只會提醒她是個病人。在她眼中,能夠一直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更重要,「行得走得食得飲得,有乜嚟就選擇做咗先,寧願放假休養定做嘢?第日唔行得咪休囉。」記者:鄧天蔚攝影:蕭志南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27/20164988
【讀書好×果籽】曹星如的戰場:網絡酸民現象
1 :
GS(14)@2017-10-15 18:51:11打假拳、假哨、主場雞……,我一邊看YouTube直播曹星如對河野公平的拳賽,一邊看右邊的即時留言,群情洶湧,不少人說「我撐曹星如,但勝之不武……」同一時間在fb留言中,認識拳擊比賽規例的人則全力解說,指曹星如以點數勝出合理,並抨擊那些認為打假拳的人是無知港豬、人云亦云的鄉民,當晚其實睇留言比睇拳賽更精采。因為YouTube直播及實時互動,令這場拳賽變成另一場網絡互片事件,勾拳直拳盡出。
我就是大台
今天我介紹一本關於「鄉民」的作品,紐約大學傳媒學院教授Clay Shirky舊作《Here Comes Everybody: 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s》,中文譯本叫《鄉民都來了:無組織的組織力量》,這是數年前的出版,但對認識網絡民意仍有參考價值。鄉民是台灣網絡用語,泛指在PTT上留言的人,起初是有貶義,即香港人所用的「村民、村姑」指稱那些無知、起哄的圍觀者。台灣人借用了周星馳電影《九品芝麻官》中狀師方唐鏡的台詞:「我是跟鄉民進來看熱鬧的,只是往前站了一點」。鄉民的而且確描繪出今日的網絡現象,這是拆大台的年代,人人都擁有發言權,人人都是一個大台,因互聯網而互通,組織起來,甚至形成群體行動。作者用制度經濟學大師高斯(Ronald Coase)的交易成本理論來解釋組織形態。過往人類群體不易形成也很難維持,而組織成立往往是為了減低交易成本。但傳統組織問題是有限制,因擴張太大時成本高而難維持,但社交媒體克服了這困難,只要按按分享,大家不用見面就可以組織起來。社交媒體另一影響是顛倒了權力關係,傳統媒體由精英掌握資訊發放的權力,是由上而下單向,以曹星如事件為例,只要記者訪問了資深評判或專業拳手,他們對拳例作出解說,當新聞出街後,公眾也就會放下疑慮。即使有人堅持認為是「黑哨假拳」,投書報章letter to editor或評論版門檻十分高,普通人意見根本無法見報,而新聞學就是訓練一班精英專業人士,由他們去負責「意見品質管制」,將他們認為無知、愚昧、極端的意見殺掉。問題是在fb時代,人人都擁有媒體訊息發佈權利,權力關係對調過來,鄉民變成了主流,圍觀起哄者當道,精英不滿這種鄉民當道現象。
由鄉民到酸民
台灣網絡用語近年開始出現「酸民」一詞,意思就是「愛酸人的鄉民」,「酸」就是攻擊、挖苦、幸災樂禍、諷刺等言論,由於匿名的原因,這些極端言論可以像滾雪球一樣散佈。我們不是要從道德上批評這些酸民,因為更重要是理解「酸」的背後原因。鄉民、酸民其實只是一般民眾,普遍存在挑戰權威反精英、或反智的心態,所以才會去批評、挖苦成功的運動員,政府官員、娛樂圈名人,「我唔識,不過我就認為……!」「我只係一個女人仔,不過……。」無論如何,我們要接受酸民現象是不會消失,但社交媒體的民意,亦與傳統有別,舊媒體是由精英先篩選才公佈,新媒體是先公佈後篩選。所以當認識拳擊規例的意見出現後,越來越多人分享,甚至每回合的點數計算也公開了,酸民開始減退,而鄉民認識了專業拳擊,也冷靜下來。對於酸民現象,你可以選擇拒絕溝通,回敬一句「港豬、盲毛」,認為他們無可救藥,慳番口氣,也可以選擇用平常心去作解說,嘗試溝通。其實,鄉民也好酸民也好,只是不斷流動的社群,並非一成不變的死硬派!
Clay Shirky教授英文原著。
《鄉民都來了》一書最先指出「拆大台」是常態。
撰文:劉細良編輯:謝慧珊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1013/20181033
【小企鵝×果籽】心內的行李箱
1 :
GS(14)@2017-10-22 16:24:21繪本創作可以是很嚴肅的一件事,跟文學、哲學、政治及藝術相交,不一定隨便胡謅一個卡通主角去歷險方可成書。今天我介紹一本由台灣繪本家張蓓瑜創作,德文繪本《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的中文版。書中主角班雅明是德國文化評論人Walter Benjamin,這樣嚴肅的知識分子流亡故事,怎麼跟小朋友介紹呢?我們又怎樣從黑暗故事素材轉化成為正面思考呢?作者張蓓瑜在德國從事繪本創作,曾在德國出版插圖食譜《糖醋狗排》而受到關注,她喜歡閱讀班雅明的著作,由此逐漸認識他的生平。班雅明的人生是個悲劇,他因其言論及猶太人身份遭受納粹迫害,1933年離開德國流亡至法國巴黎;到了1940年,巴黎也陷入納粹魔掌,他被迫逃往法國南部,在費特克太太的協助下,翻山越嶺,抵達西班牙邊境,以為脫險之際,竟被當地邊境官員拒絕入境。後來他成功進入西班牙,但已身心俱疲,納粹追殺使他時刻都處身恐懼中,班雅明在邊境戲劇性死亡至今仍眾說紛紜,有說他是注射嗎啡自殺,終年四十八歲。如此沉重的故事,要吸引孩子閱讀,便要靠創意。作者利用「行李箱」做焦點,避開了「納粹迫害猶太人」這主調,改用孩子易懂的說故事方式:「班雅明先生是個腦子裏充滿各式各樣超棒想法的哲學家,但有一天,他所生活的國家突然決定與眾不同的想法是非常危險的,並開始逮捕不同想法的人,於是他只得逃離這個地方。」環顧四周,政權迫害不同想法者多的是,改編後的繪本故事可以令讀者脫離真實歷史背景,代入到身處的時空裏面。故事發展下去,事前已被叮囑隨身只能帶輕便行李,但班雅明先生卻拖着件沉甸甸的行李箱上路,引起同行者的奇異目光和猜疑。路途遙遠奔波,他仍堅持帶着的皮箱,究竟裏面藏着甚麼非帶不可的東西?一行人好不容易終於抵達邊境,一個接一個排隊候檢,其他人都順利通關,但偏偏班雅明卻被拒絕入境。故事裏的班雅明跟真實版本的主人翁,分別在於結局,作者淡化了班雅明自我結束生命的部份。人們看到繪本主角的身影最後出現於一所山中旅館,之後他和他的行李箱便消失於最後書頁。直到故事結束,作者也沒有交代班雅明誓死保護硂那沉重的箱子內究竟藏了甚麼,這留白部份變成了讀者想像力所有的可能性,由不同人為皮箱注入重量。
故事中的行李箱帶有保護價值信念的隱喻。
行李箱其實是一個隱喻,說出在每個人心裏頭,在追求自由的烏托邦路上,可能會出現了你和我都願意用生命去捍衞的東西甚或人物!把鏡頭稍微拉遠,大家目睹在不同地域四處流徙的難民,拖男帶女,縱使不知道大包小包裏面是甚麼東西,但卻不難嗅出行李箱入面帶着一股揮之不散的苦澀、劫後餘生的氣味。今天,任何人都可能身陷暴政而失去言論、思想及表達自由,以至人身安全,生命跟自由同樣重要,是因為在自由背後,也必然存在我們誓死保護的價值信念,這就是行李箱的隱喻。孩子的歷史教育毋須罩上瑰麗童話濾鏡,反之,讓他們知道獨裁政權的殘暴,學習追求自由的勇氣,《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語氣溫婉,插圖輕鬆,沒有八股大道理,讚!
電郵:mailto:
[email protected]撰文︰鄺穎萱編輯︰黃世恩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1016/20182132
【果籽人話】9年主持500場婚宴 婚禮巨星:我係童話創造者
1 :
GS(14)@2017-10-22 17:23:14有九年婚禮司儀經驗的黃經緯(Gary)是每場婚宴的童話創造者。
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
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要數人生大事,應該少不了結婚。一向覺得,參加婚禮是件神聖事,畢竟是見證一對新人的終生承諾,連在場的親友都會一併感受到莊嚴的祝福。對於有九年婚禮司儀經驗的黃經緯(Gary)來說,數數手指,他見證過500個愛情故事。在這500場婚宴當中,他形容自己為童話創造者,「因為我要為一對新人締造,最難忘浪漫的回憶。」
Gary笑指自己小時候,是個「無自信的肥仔」,不過為了識朋友,硬着頭皮參加中英文辨論隊,才知道原來自己喜歡說話,在台上享受觀眾的回應。司儀之路,不盡是平坦,機會沒有在天上飄落來,而是靠Gary不斷在網上自薦,才獲得機會去面試做司儀主持。「面試官要我立即做一次司儀給他看,我站起來,扮拿着咪就開始講: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歡樂滿東華的嘉年華當中,看到很多家長帶同小孩過來,大家一齊揮揮手......」
台上的Gary,舉手投足都滲出自信,淡定從容。
每次上台Gary都會做足功課,因為婚禮對每個新人來說都是人生大事,不容許半點出錯。
台下的Gary是貪靚一族,不過也是他對工作認真的一部份。
由無酬勞的活動,走到今日被冠以「婚禮巨星」的名銜,他坦言這九年間,曾經覺得這種工作重覆了很多次,好悶。古語有云,工多藝熟,那麼每一場婚禮,是否就能以舊酒新瓶的方式演繹?Gary話五年前的一場婚宴,令他反思自己,原來為新人去做司儀,並不是日常重覆工作般簡單,而是對每個新人來說都是人生大事,「新娘是再婚的,甚至帶同囡囡去迎接第二段婚姻,但她依然像個小妹妹,去迎接人生中最開心的一日。她對婚姻的堅持,令我認為我必需要用最大的努力,去為她完成婚宴。」參加過大大少少的婚宴,Gary指,不是所有婚禮都是夢幻的,試過主持一場很盛大的婚宴,那對新人都未過二十歲,十分年輕,但兩人結婚並不是自願的,而是基於某些特別的原因,他形容,「那個婚禮是最少笑聲的一次」。婚姻可以是愛情的中轉站,亦可以是達至目的的策略,Gary體會到婚宴的精粹,應是在於新人如何看待對方,而不是着重形式化。作為童話的創造者,自己又相不相信婚姻和童話呢?Gary:「雖然不會有完美的情人,但會有完美的愛情。婚姻是可信的,只要找到一個我們覺得適合的對象。」記者:劉芷晞攝影:許先煜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1022/20190519
【讀書好×果籽】香港步入管控專制:齊來認識《完美的獨裁》
1 :
GS(14)@2017-10-22 17:45:54保守黨人權委員會副主席羅哲斯被中共外交部拒絕入境香港,據建制派圈子消息,羅哲斯受阻不是因為來港探望黃之鋒,實情是他曾去信教宗阻中梵建交,指習近平是希特拉、斯大林,引起北京不滿。同一時間,特首林鄭月娥對香港出入境事務由誰負責,支吾以對。她在出席青年活動宣傳施政報告時,對於被質問青年被判入獄,她以「吸毒」比喻抗爭者。而立法會內建制派也強行更改遊戲規則,阻止拉布。至於另一件不為市民留意的新聞,是TVB準備停播香港電台時事節目。這些事表面看沒有甚麼關連,但細心分析,大家會發現香港已經步入了內地的「管控專制」模式。
不是威權體制
羅哲斯將習近平和希特拉相提並論,真的可能不了解大陸國情。去年香港大學為中國政治研究學者林根(Stein Ringen)教授出版了《The Perfect Dictatorship》一書,就是為了區分舊式獨裁者與新式管控專制的分別。林根教授創造了一個專有名詞:「管控專制」(Contrology),去描述這種進化版的專制管治模式。大家一說到納粹、希特拉、蘇聯、斯太林等極權獨裁,定必會出現集中營、勞改營、監禁、屠殺、滅絕、批鬥、折磨等情況,令人感到恐懼,太恐怖了。管控專制是新型態管治模式,他不是靠一位獨裁者的恐怖管治,而是靠全球最大的政黨。根據十九大召開當日黨媒《環球時報》報道,中共有8,900多萬黨員,比德國總人口還多,「它不是西方政黨那種圍繞選舉組成的相對鬆散的利益集團,而實際上組成了中國國家運行機制的骨骼和血脈,是整個國家凝聚力和動員力的來源」。
黨無處不在
這個人類最龐複的政黨組織就是管控工具,它無處不在,包括香港。舊式獨裁者是用強硬粗糙手段禁止人民做他們不喜歡的事、看他們不應看的書,想他們不喜歡的思想,所以要大規模殺死知識分子、焚書、全國只上映十套樣板戲。新式管控專制不會花時間及成本去控制無謂的東西,它更大程度依靠被管理者自我服從,人民主動知道某些言論不應發表、某些組織不要成立、某些人不能聲援。舊東德模式需要龐大的秘密警察及線人去監控傳媒、文化藝術家、商人、學者,管控專制由於是靠主動服從,對付必須對付的人,縮小打擊面同時擴大政治宣傳效果,如直播法院審判、上電視認罪等。這種表面軟性的控制之所以有效,背後其實依靠傳統專制手段,如滋擾、拘留、軟禁、判刑,從銅鑼灣書店及劉曉波、劉霞遭遇可見,而黨定期會在人民面前顯露出「粗暴」的面貌,這才是關鍵所在。縮小打擊面,甚至精準地對準一人,高調對付,其他人選擇噤聲,一般民眾更認為事不關己。將香港年輕人判入獄,是要震懾其他抗爭者,當香港電台拒絕做喉舌,就由TVB動手在政府默許下終止轉播,議員拉布阻撓則粗暴修改議事規則、甚至用釋法手段取消六位民選議員資格。梁振英始終是舊式政客,就是不掌握管制專制手段,打擊了一大片,由李嘉誠、唐英年到泛民黨派都成為敵人,適得其反。今天林鄭治下送一個一個年輕人入獄,泛民、工商界等昔日反梁勢力噤聲,大律師公會力挺政府,這就是管控專制的成功。歐威爾的虛構小說《一九八四》,當中老大哥無處不在的監視,最後原來是在香港、澳門及中國大陸實現了。黨如何牢牢掌握了香港的全面管治權,相信今天大家終於明白了!
今天不會再用1957年反右方式打擊一大片知識分子,但管控思想言論的方式更精細,包括人民私下的網絡通訊。
這書分析中共受群眾支持是因照顧利益集團,縮小政治打擊面,正是香港今天的施政新風。
撰文:劉細良編輯:施明慧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1020/20188101
【果籽人話】姊妹頂手舊文具店 學生求賒數都會心軟應承
1 :
GS(14)@2017-10-22 17:48:52Winnie(左)和妹妹Clara都是念舊的人,兩年前膽粗粗在成長的南山村頂手了一家舊式文具店,只因為不想它消失。
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
https://m.facebook.com/travel.appleseed文具店是不少人的童年回憶,放學後去逛逛,摸摸玩具,就算沒有錢買,都已經很滿足,奈何舊式文具店已買少見少,在40年歷史的石峽尾南山邨的平台商場還剩下一間,店主兩姊妹兩年前因得悉老闆打算結業而決定頂手,這個年頭,還在香港這個容不下舊物的城市經營舊式文具店,會不會太傻?
老闆黃惠儀(Winnie)和妹妹黃惠婷(Clara)在南山邨長大,「大任行」是她倆小時候的蒲點,「嗰時只係去睇下、摸下玩具,根本冇零用錢買,但有得逛已經好開心」,文具店老闆早就當她們世姪女般看待,兩姊妹長大後嫁人搬離該區,仍每星期回去探爸媽,兩年前得悉老闆打算移民,想結束店舖,二人不忍這個充滿童年回憶的老店消失,又得到家人支持,決定「搏一鋪」,膽粗粗頂手,將小店承傳下去。她們的爸媽是南山商場第一代的商戶,開設的配匙維修店至今仍在,弟弟十多年前也在這開了一家電腦及影印店,一家五口在小小的商場內就有三家店,可說是他們一家人的據地。頂手文具店後,她們沿用了上一手的名字,店內陳設也幾乎沒變,有懷舊的格仔地板、封塵的風扇、修補多次的高腳木椅,懷舊味濃,「我們盡量沒有改變外貌和裝修,因為這個是我們的回憶嘛,想舊客人入來就想起細個的事情,懷緬一下過去,現在櫥窗都擺了很多以前小時候的玩具。」說畢Clara就從櫥窗拿了幾部舊遊戲機給記者看,「這部遊戲機就是我們在這店買的,當年三姊弟儲了很久錢才買到,有很多回憶。」兩姊妹多年前為照顧子女而辭去工作,當上全職媽媽,如今又「復出」工作,還要售賣非常「濕碎」的文具,接手初期的確要花點時間上手,「貨品種類很多,鉛筆、鉛芯筆有很多牌子要記,顏色紙又有很多款,多得上手老闆花了幾個星期教我們。」雖然漸被新式文具店取代,但也有它的生存之道,「這裏不止賣文具,也賣服務,賣人情味。這裏很多貨品可以單一買,乒乓球、信封、label都可以一個個買,是為了迎合街坊,他們買一大包回去根本用不完,只會浪費。也試過有學生午飯時間來買顏色筆,但不夠錢,因為趕着上課用,他哀求我們容許賒數,讓他放學後才來付錢,我們都會心軟。早前又有升中的小學生,派位後會特地來告訴我們派位結果,分享喜悅,過時過節又會有客人拿自家製糕點給我們吃,這一切都很窩心,很有人情味,這些都應該是新式文具店做不到的。」有時小朋友來買東西,她倆也會苦口婆心地勸告不要浪費,叫他們肯定有用才買,當老闆的竟然不是想賺盡客人錢,甚至勸客人不要買,那還會有錢賺嗎?「這裏的客源主要是附近學生,街坊客不是沒有,但這條邨人口老化了,需要買文具的人較少,很難說有沒有錢賺,主要賺感情囉,我告訴你在這裏開文具店可以賺大錢,你都不信吧?哈哈哈!」在這裏,她們還重遇很多以前的中學老師和同學,舊朋友街坊也會懂得回來找她們,然而,這也令她們有點感觸,「我們在南山邨長大,很多街坊看着我們長大,看見很多街坊都開始老,多病痛,甚至離開了,都希望趁有時間可和他們多些溝通,見面傾計,這一點也是支持着我們繼續做下去的理由。」南山邨已被列入了重建計劃,雖然尚未有確實日期,但要發生的,總會發生,舊式文具店終有一天都會因為這些舊屋邨消失而沒落,她們也有點唏噓,「我們都沒有辦法,都慣了新事物取代舊事物,新一代又不會考慮保留,這間店,做得多久就做多久吧。」
文具店賣的貨品都很「濕碎」,頂手初期,光是記鉛筆、原子筆的牌子,便要花很多時間。
店舖的櫥窗擺放了不少懷舊的文具及精品,當中不少是她倆的珍藏。
這部遊戲機是三姊弟小時候儲了很久錢後在這間文具店購買的,充滿回憶。
這兩盒卡式帶,你又有擁有過嗎?
這部cassette機也是二人的珍藏,放在櫥窗不賣的。
這個舊鐘是爺爺那一代留下,掛在店舖很啱feel。
自去年開始,她們又會親手紮一些傳統燈籠售賣。
店內還售賣不少手工藝品,都是兩姊妹親手做的。
南山邨已被列入重建計劃,舊式文具店終有一天都會因為這些舊屋邨消失而沒落。
大任行地址:南山邨南樂樓202室記者:黃子配攝影:伍慶泉、張志孟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1019/20187226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