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對話傑尼亞首席執行官:中國的奢侈品銷售進入轉型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6900.html

對話傑尼亞首席執行官:中國的奢侈品銷售進入轉型期

一財網 秦偉 2015-10-14 12:18:00

中國已經成為傑尼亞最大的市場,去年傑尼亞集團12.1億歐元的收入中,亞洲、歐洲和美國的貢獻比重分別為45%、35%和20%,而約包括中國內地、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在內的市場為集團貢獻了1/3的收入。

見到Ermenegildo Zegna(Gildo)的時候,香港剛剛經歷了臺風和熱帶季風的洗禮,從陰濕多雨回複到夏末晴朗燥熱的狀態。但天氣並沒有影響Gildo為自家西裝站臺,一套貼身的藏藍色西裝,配合Gildo身上的意大利氣質,恰好展現出Zegna(傑尼亞)重品質、優雅而低調的特質。

作為傑尼亞家族的第四代掌門人,Gildo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男裝奢侈品牌傑尼亞集團的首席執行官,這個由其祖父在1910年創立的品牌已經走過100多年歷史。早在1991年,傑尼亞就成為第一個進入中國市場的奢侈品牌,迄今,傑尼亞的足跡已經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門店總數達525家。

“當時大家都覺得我們瘋了。”Gildo坦言,當初我們決定進入中國時,完全沒有想到中國市場會把傑尼亞帶到現在這樣的位置。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傑尼亞最大的市場,去年傑尼亞集團12.1億歐元的收入中,亞洲、歐洲和美國的貢獻比重分別為45%、35%和20%,而約包括中國內地、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在內的市場為集團貢獻了1/3的收入。

在今年的亞洲之行中,Gildo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的獨家專訪,談及傑尼亞未來的整體戰略、中國消費者的轉變以及奢侈品行業的網絡銷售等。

《第一財經》:對於全球奢侈品牌而言,今年仍然是比較困難的一年,傑尼亞的業績如何,是否也面臨同樣的壓力?

Gildo:2015年,在全球範圍內而言都是充滿挑戰的一年。我們一直說2015年是一個“轉變年”,我們的發展計劃上也會有一些變化,但是更積極的變化。我們預計明年外部幹擾因素會減少,今年實在是有太多意外驚喜了,我們布局的很多國家的業績發展將回歸常態。就個別區域而言,歐洲、美國和拉丁美洲的表現都會不錯,亞洲則要區分對待,日本不錯,東南亞和韓國明年應當也不會太差。經過今年的調整,中國澳門和中國香港明年的情況應該會轉好,我們看好澳門的長期發展,對澳門的看法甚至比香港更樂觀,香港能否重現往日風采還很難說。中國內地的業務將進行一些整合,例如對店鋪的選址、規模大小等做出調整。

2016年,我們對已有投資的主要新興市場仍然持積極態度,將繼續加碼新的投資,總體來說,我們認為明年的表現會比今年更好。

《第一財經》:你如何定義個別國家業績發展的“常態”?

Gildo:在零售行業總體來說,每年實現個位數增長就算是常態。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在中國市場所見到的兩位數的大幅增長,並非常態。對於一個規模很大的市場而言,個位數增長已經是非常好的發展,這也是我們預計會進入的發展階段,也就是低個位數增長。對我們來說,明年總體來說就是這種常態。

《第一財經》:在中國澳門和中國香港之間,你對前者的判斷更為樂觀,為什麽?

Gildo:這是我們自己的觀點,當然我們也可能判斷錯了。

對於澳門市場,我們投入了很多時間去了解,這些交流和研究讓我們覺得,澳門將會從一個純粹的博彩經濟轉變為一個休閑度假的目的地,就像拉斯維加斯在20年前所做的轉變一樣,這將會帶來更多新的顧客,我們希望能從中受益。雖然現在還不知道需要多久實現,但政府表態支持這一發展方向,這是很好的信號,所以傑尼亞計劃今年和明年在澳門再開兩家新店,同時也會調整店內的商品組合。而且,我們認為澳門和香港今年都已經觸底,明年會更好。

《第一財經》:傑尼亞去年曾表示有計劃加強中國的零售網絡,現在這個計劃和你提到的整合計劃似乎有些沖突,是因為今年的市場環境令傑尼亞對中國戰略做出了調整嗎?

Gildo:從一開始,中國就是一個非常多變的市場,即便是在2005-2012年期間,也就是中國連續5、6年帶來30%左右的增長時,這個市場內部也在發生迅速的變化。最開始,我們的店鋪只在豪華酒店看得到,但很快百貨商店變得更重要,所以我們關掉一些酒店里的店鋪,同時增加百貨商店的店鋪數量。沒多久,購物商場又開始出現並發展起來,我們再調整百貨商店和購物商場的店鋪布局,所以在這里的發展並不僅僅是增加店鋪數量。

從2005年到2010年,我們的店鋪數量只從44個增加到46個,但這期間傑尼亞投入大量資金,擴大店鋪規模和調整位置。所謂加強零售網絡,反映了我們的長期承諾,即持續投資,為顧客帶來更好的體驗。

現在我們也還會繼續這麽做,但店鋪總數並不增加。過去5年里,我們在中國的店鋪數量從46個增加到60左右,接下來可能會關閉部分店鋪,但只是一種調整,比如把面積小的幾個店鋪合並為一個更大的店鋪,類似旗艦店那樣。所以當我說到整合,店鋪總數可能略有減少,但不等於我們要縮減在中國的投資,而是用一個新的方式繼續投資。我們依然對中國持積極態度,這是一個我們不會減少投資的區域,不論是市場推廣還是資本投資方面。

《第一財經》:傑尼亞從1991年已經進入中國市場,過去這20多年里,你覺得中國顧客在奢侈品消費上有哪些轉變?這些轉變對未來傑尼亞的中國業務有什麽影響?

Gildo:對於現在的中國顧客,我們有個定義叫“新中國顧客”,他們購買使用奢侈品是為了自我表達,而對應的“舊中國顧客”則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他們通過穿名牌來增強自信。現在的顧客變得更成熟,在自己的著裝打扮方面意見更獨立,無論年紀大小,都進入一個需要表達自我的階段,他們也知道需要如何表現自己。

老實說,這對我們的定制業務很有幫助,他們希望高層次的個性化產品,不想要和別人“撞衫”,這中轉變對我們提供服務和推出的產品都有巨大影響,我們與顧客之間的互動變得更有趣、更刺激。這也是在一個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發生的巨大改變,令我們需要重新培訓1000多名銷售,把他們從簡單的“收銀員”變成更有自信,更值得顧客信任,並且能夠為顧客的造型提供意見的銷售人員。

我在中國內地的店鋪,見到一位顧客穿著傑尼亞的休閑裝,來買一件非常時髦的高級定制外套,如果放在過去,一個穿著牛仔褲的人根本不可能成為高級定制產品的顧客,這也就涉及到一個重要的概念——交叉銷售,現在這種轉變給我們各類產品都帶來更多機會。

《第一財經》:2010年,傑尼亞已經推出網上銷售平臺,現在這塊業務的發展如何?中國的網絡銷售非常火熱,傑尼亞是否也有計劃擴展中國的網上銷售渠道?

Gildo:網上銷售,老實說,我們做得一般。一部分原因是線上渠道只在部分市場推出——歐洲、美國和日本,這更像是虛擬的商品目錄,顧客可以看到關於產品的信息並下單購買,但老實說,這並不是很激動人心。

從實體店到線上銷售,只是渠道的改變,很難增加銷售動力,更多是給顧客一個決定線上還是線下購買的機會,在那之前,則是給顧客一個感受我們的服務和挑選中意的產品,然後在任何喜愛的場所購買的機會。於我們而言,是一個了解傑尼亞在做什麽的線上渠道,當然顧客對產品更了解後,也能附帶提高對銷售人員的要求。這也是為零售的新時代做好準備,當我說要改變商業模式,並不是簡單地減少門店數量,而是一個整合的過程,是零售、產品商業模式的改革,科技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中期來說,我們是有計劃在中國推出網上銷售渠道。對我們來說,在線是先提供服務,然後才是產品,我們要確保能夠提供最好的服務。現在,我們已經在與顧客的互動和交流上已經做了越來越多的線上嘗試。

編輯:於艦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496

面對狂飆猛進的雙十一,奢侈品電商發展路在何方?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13/152774.shtml

導讀 : 奢侈品行業已經度過野蠻生長的爆發年月,開啟了細化產品、提高品質、優質服務的精細化運作。

雙十一,馬雲很忙,劉強東很忙,張近東也忙,忙著撕逼,忙著打擂,還要忙著站臺。忙的豈止他們,一些奢侈品垂直電商平臺也忙著打折促銷吸引消費者,剁手黨們更是忙著搶高性價比的折扣奢侈品......如此激動人心的場面,連我的小夥伴都驚呆了。

奢侈品電商雙十一現狀分析

為了助推奢侈品“雙11”全球化,眾多奢侈品電商也一改高冷格調,奮力搶灘“雙11”大蛋糕。珍品網以“珍瘋了”大促形式吸引消費者,走秀網加入海外新品低價促銷......實際上,無論是珍品網、走秀網等垂直電商網站亦或是天貓、亞馬遜中國等大型電商網站,都將雙十一看做電商行業一年的晴雨表。

貝恩咨詢最近發布了一份報告,中國人今年買掉了全球31%的奢侈品,去年這一數字是24%,中國人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奢侈品買家。

雖然中國奢侈品市場空間看似很大,但奢侈品的銷售和傳統商品銷售有較大區別,體驗、身份、文化等因素占比較大,這並非傳統電商能夠很好解決的。加上近幾年中國的反腐力度和進程及出國購物、海淘業務的發展也對奢侈品電商造成一定程度沖擊。奢侈品電商發展路在何方?

奢侈品電商密集融資行業走向成熟

中國奢侈品電商的發展經歷了所謂烽煙四起的“中國元年”2011、擴張洗牌的2012、大浪淘沙的2013。行業快速爆發及產業鏈的不成熟、市場增長放緩, 從2014到2015年的春天,奢侈品電商公司獲得新融資寥寥無幾,行業開始沈淪衰落,裁員、轉型、出售、倒閉,幸運存活的也是岌岌可危。甚至有報道稱第一代奢侈品電商已經集體淪陷,行業將死於2015年。

但從今年5月開始,奢侈品電商密集爆出融資消息再次燒熱了整個行業:5月19日,走秀網完成C輪3000萬美元融資;5月25日,珍品網宣布獲得A輪6000萬元融資;7月8日,寺庫網宣布獲得平安創新投資基金領投的超過5000萬美金的E輪融資;7月8日,奢侈品電商魅力惠宣布獲得阿里巴巴戰略投資,金額超過1億美元。短短的不到兩月時間,先後四家奢侈品電商宣布獲得投資。

有了資本的投入,這些國內奢侈品電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可以打瘋狂的價格戰。在這些網站上,充斥著“五折、特惠、狂歡……”等炫目的字樣,雙十一更是價格狂歡的沸點。以低價吸引顧客,做大流量,成為業內霸主,在多輪融資之後上市,資本獲得回報退出……這是資本的邏輯,所以目前的奢侈品電商還是以“電商”屬性主導“奢侈品”屬性。

但不可否認,奢侈品電商寒冬持續多年,不少公司轉型的轉型,裁員的裁員,倒閉的倒閉,能堅持下來的只剩少數幾家,行業泡沫已基本被洗幹凈,企業估值回到合理價位,行業也已慢慢度過了曾經那個草莽年代,進入了一個“勝者為王”的階段,所以奢侈品電商大戰是行業發展必不可少的階段,也是奢侈品電商走向成熟的開始。

奢侈品電商行業探索創新之路

大多數中國消費者買奢侈品是為了讓別人知道他的價值,而奢侈品電商模式進行銷售,則少了奢侈在社交場上交談的話題,讓奢侈品消費的“儀式感”和“神秘感”大打折扣。

所以奢侈品是一個對服務比較倚賴的特殊行業。奢侈品電商行業目前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奢侈品供貨渠道的大眾信任度、高端尊貴的購物享受以及貼心的售後服務。奢侈品電商要充分考慮用戶需求,制定特色的增值服務,以此來提高奢侈品電商平臺的品牌溢價能力,並塑造奢侈品電商文化。

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周婷表示,奢侈品電商仍是藍海,沒有把市場真正的價值開發出來,未來發展方向應該是C2B加O2O模式,平臺型電商比垂直型電商更有機會。

在移動互聯網浪潮的沖擊下,消費升級帶來消費多元化與個性化,商業模式變遷帶來品牌多極化,品牌分層走向超高端與大眾化,核心消費者快速逃離一線大牌騰出市場,產品品質與服務品質成品牌競爭要素,性價比將改變品牌發展套路。在周婷看來,奢侈品電商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並不在市場容量,而在於其並不合身的商業模式,低價並不是是核心競爭力,而是便利性。

奢侈品行業已經度過野蠻生長的爆發年月,開啟了細化產品、提高品質、優質服務的精細化運作。對於未來奢侈品電商的發展方向,一是企業建立大平臺電商,抓住高端客流;其次是奢侈品自建電商渠道。自身打造具備特色的完整供需鏈條,才是奢侈品電商該走的行業大道。歸根到底的說,奢侈品行業,無論在哪個市場,究其根本是為消費者提供一種奢侈體驗,而非僅僅是購買奢侈品本身。

江湖老劉,資深自媒體人,移動互聯網產品運營者,TMT行業觀察者,各大專欄平臺粉絲覆蓋量超100萬,微信公眾號營銷劉亮亮(yxll1167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733

今年中國人近八成奢侈品消費在境外 但明年國內奧特萊斯或迎爆發式增長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6761.html

今年中國人近八成奢侈品消費在境外 但明年國內奧特萊斯或迎爆發式增長

一財網 劉瓊 2015-11-25 11:56:00

2015年,對於傳統奢侈品牌是壓力巨大的一年,他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這種挑戰表面看是新興品牌,特別是設計師品牌、定制品牌和輕奢品牌等的快速發展,其實核心是消費者消費心理的進一步變遷。

雖然歐美本土消費進一步複蘇,以及新興國家消費者興起,但是中國消費者的全球消費力仍然增長迅速,中國消費者仍然是全球奢侈品市場無可爭議的最大買家。

財富品質研究院最新的《中國奢侈品報告》顯示,2015 年,中國消費者全球奢侈品消費達到1168億美元,這也表明中國人2015年仍然買走了全球約46%的奢侈品,盡管2015年的中外奢侈品價差幅度比2011年縮小一半至25%左右,但中國奢侈品消費外流依然嚴重。

中外價差幅度4年縮小一半

2015年,全球奢侈品市場依然面臨諸多壓力,但是上述調研顯示,市場總容量仍將達到創紀錄的2552億美元,預計全年增長率將達到11%,相比2014年有一定複蘇和發展,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周婷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其增長主要來源於傳統高端小眾品牌和設計師品牌,特別是定制類產品和服務的快速發展,而傳統奢侈品牌的增長速度遠遠低於奢侈品行業整體增長速度,相對市場份額進一步下降。”

中國消費者全球奢侈品消費達到1168億美元,同比增長9%,按當前匯率計算,約合7400多億人民幣,算上匯率變化,這個數字比2014年足足增加1000億人民幣,這也表明中國人在2015年仍然買走了全球約46%的奢侈品。

值得註意的是,中國奢侈品市場占全球奢侈品市場比重由2014年的11%下降到2015年的10%,中國本土奢侈品市場在全球奢侈品市場的占比進一步下降。境外消費則仍然不可抑制地進一步加強,中國消費者2015年境外奢侈品消費將達到910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12%,即中國消費者78%的奢侈品消費發生在境外,消費外流形勢依然嚴重。

2015年,中國政府發布了一系列的消費刺激政策,包括擴大進口促進跨境貿易,進一步降低進口關稅等,上述調研發現,國內外主要品類的奢侈品價差較2011年首次價格調研結果價差幅度50%-60%之間,明顯縮小至價差幅度在20%-30%之間。

在政府的政策刺激下,中國消費者2015 年在本土消費額有所回升,預計達到258億美元,同比上升3%,但主要銷售額增長點並不在傳統商場門店,傳統奢侈品零售業繼續遭受重創,奧特萊斯和網購成為最大增長點。

與2014年相比,奢侈品牌業主動采取多種策略(包括打折、降價、促銷等),以縮小中國市場與其他市場的價格差,以解決中國市場嚴重“倒掛”現象(中國門店淪為廣告牌與展示櫥窗,主要銷售發生在國外)。

盡管在調研中,中國消費者仍認為中國政府稅賦過高是導致國內外價差的最主要原因(38%),但是眾多受訪者表示經銷商渠道過於複雜(24%)和品牌故意提高中國售價(19%),無論從實利還是心理角度,都嚴重傷害了中國消費者。

明後兩年將是奢侈品關店潮

全球最大的奢侈品牌LV今年關閉了其在中國的3家門店,實際上近幾年來,PRADA在華關閉了16家門店,BOSS在華關閉了7家門店。

2015年,對於傳統奢侈品牌是壓力巨大的一年,他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這種挑戰表面看是新興品牌,特別是設計師品牌、定制品牌和輕奢品牌等的快速發展,其實核心是消費者消費心理的進一步變遷。

雖然各大奢侈品集團銷售額2015年,仍在增長,但是增長已經明顯放緩,並且庫存積壓嚴重,打折和變相打折成為常態。同時,傳統奢侈品牌除了暫緩開店速度之外,對效益不好的門店已經開始進行關店,預計2016年至2017年將是奢侈品牌關店數量最多的兩年。

關店的同時,奢侈品牌也將對現有門店進行一定的改造,增加現有門店規模和功能,將傳統門店向生活方式體驗和定制中心轉變,很多品牌力求通過這種轉變將自己由產品供應商變成服務供應商,並讓自己最終成為全方位生活方式定制品牌,實現商業模式由B2C到C2B到轉變。

定制業務在2015年快速發展,目前定制業務占整個奢侈品行業的比重已經達到20%,有86%的奢侈品牌推出不同形式的定制服務。奢侈品定制服務類互聯網項目成為2015年最大的創業亮點,2015年共有400多個各種類別的主推定制服務的互聯網平臺項目上市,但是規模都很小。

雖然很多品牌在2015年放緩了門店開設速度,甚至關閉了一些店面,但是因為電商和奧特萊斯等新流通渠道的快速發展,使很多消費者可以有更多機會接觸並購買到奢侈品,甚至是更低價格的奢侈品,渠道大眾化也正進一步加速奢侈品牌大眾化。

2015年,也是中國奢侈品電商最受資本青睞的一年,幾乎所有的奢侈品電商都獲得了數額較大的風險投資,但是,投資並沒有讓這些奢侈品電商獲得飛速發展,無穩定貨源,流量成本高等仍然困擾著中國每一個電商。

因為消費者的諸多困擾,中國奢侈品電商正在失去中國這個巨大的消費者市場,中國高資產人群中只有4%把中國本土奢侈品電商作為網購奢侈品的主要渠道,而44% 和27%傾向於選擇品牌官網和國外奢侈品電商,海外代購也擁有19%的市場占有率,中國奢侈品電商前途堪憂,面臨窘境。

市場變遷與中國奢侈品增長點

實際上,中國奢侈品市場正經歷重大的變遷。在周婷看來,第一,新媒體將進一步搶占奢侈品行業廣告份額,同時奢侈品牌也將進一步大範圍削減傳統時尚媒體,特別是紙媒的預算。第二,國際奢侈品牌的中國管理團隊將進一步更換,奢侈品牌中國區管理將逐步去高管化,總部將進一步加強對中國市場的直接管理。第三,傳統商業零售地產將繼續“去零售化”,體驗和服務將成為傳統商業零售地產的核心價值取向。第四,中國政府2016年將進一步加大進口關稅調整力度,並且利用各種政策手段限制境外購物,以促進中國本土消費增長。第五,2015年雖然隨著境外旅遊人數激增,中國消費者境外奢侈品購物達到最高點,但是並不具備後期繼續增長的能力和機會,2017年將出現明顯的消費回流,其中奧特萊斯和電商將成為拉動內需主要方向。

與此同時,中國奢侈品市場依然存在不少增長機會,周婷表示,首先,高端、小眾、定制品牌將進一步大行其道並獲得更多發展機會,特別是那些擁有悠久歷史、獨特工藝與原材料優勢,並且已經擁有一定客戶基礎的品牌。

其次,奧特萊斯在2016年將繼續爆發式發展,並一定程度取代傳統高端百貨業的霸主地位,傳統高端百貨在2016年將進一步轉型為生活方式服務中心,餐飲服務等非零售業態將進一步加大比重。第三, O2O與C2B將徹底改變傳統奢侈品零售模式,中國市場將產生一批立足O2O或C2B的奢侈品零售企業,基於大數據和互聯網的會員制綜合服務企業將成為奢侈品市場的未來亮點。

第四,定制仍然是2016年最大的創業機會,基於大數據思維的定制服務類創業項目將進一步井噴式發展,但同時定制平臺類項目的競爭和整合也會加劇,將出現幾個具有未來競爭力的大型定制服務平臺雛形,BAT等互聯網巨頭也將大範圍進入定制領域,並成為未來定制服務平臺的主力軍。第五,2016年消費升級將成為和產業升級一樣熱門的商業話題,將有更多資本湧入消費升級領域,高端生活方式領域將獲得更大、更多發展機會。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830

創業者的愛情是比融資還難求的奢侈品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03/153586.shtml

導讀 : 一個優秀的伴侶,能讓創業者在前進的路上更為篤定,幫助其明確自己的發展目標,在內心深處連接,形成更強的能量場。

i黑馬 特約作者陳菲菲 1月3日報道

不知不覺,2015年就悄然溜走了,而在年初,我想分享一下我很少碰觸的話題:創業者的“戀愛觀”。

對於戀愛,我一直是保有敬而遠之,而又可望不可即的態度。對於創業者來說,談戀愛就像是自己成為投資人去衡量一份愛情的回報,以及這份沈甸甸的感情是否會影響自己在創業道路上的發展。當然,我不能以偏理性的角度來衡量愛情的回報,對於愛情本身更是應以感性的思維去理解,去體會。

在常態的愛情里,付出與收獲總是不盡人意,對於創業者來講,戀愛更是對自身的一種挑戰。最近有幾篇文章談到了創業者的戀愛問題,觀點大抵是“創業者不應該買車,買房,找對象”。這些觀點戳中了多數創業者的痛點,如果把愛情看成一個創業項目,恐怕很多創業者都會說“這個我還真搞不定”。扒一扒喬布斯、馬斯克的戀愛史,也不像他們在商業上那樣著順風順水。

再舉一個身邊的例子。P先生是我去年認識的一個互聯網前輩,是一個時常掛著微笑而又有著前瞻性的大叔。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某峰會演講,臺上的他從容淡定,思路清晰,且對未來行業走勢有著獨特的視角。臺下我們聊起感情生活,他瞬間就從淡定自若變為靦腆而青澀。他說的最多的話就是:“我搞不定,這事情太讓我焦慮”。話說年近40歲的P先生,事業成功,人很nice,但唯獨對於戀愛二字,只能搖頭妥協。他無法專心戀愛的理由很簡單和直接:事業、事業、事業。在P先生的世界里,除了在商場征伐能給他帶來雄性荷爾蒙的快感,也許戀愛無法刺激到他的“G點”。

女性創業者的“戀愛觀”也是一個有趣的話題。我身邊的女性創業小夥伴,也是顏值頗高,且經濟相對獨立,更是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且常以書籍相伴。她們身上有一種醇厚的質感,沒有半點兒脂粉之氣,ELLE小姐就是這樣的一位姑娘。當我好奇地問她準備何時結婚之時,她驚愕的表情讓我覺得“結婚”二字貌似離她好遙遠。她直面地跟我講,蔡崇達在《皮囊》里說到:“人的這身皮囊是用來用的,不是用來伺候的”,並且生來折騰、無止境地尋求自由是她所向往的。而對於愛情,她非常坦然:那是最不靠譜的事情。

我認為,戀愛應該是尋求一種精神上的陪伴與成長。某研究表明:遇到真愛的概率是28萬分之一,那不難看出遇到“真愛”更多是運氣在作祟。一個優秀的伴侶,能讓創業者在前進的路上更為篤定,幫助其明確自己的發展目標,在內心深處連接,形成更強的能量場。Bouvier(布維爾)與肯尼迪,錢鐘書與楊絳,蔣介石與宋美齡都是很好的連接體,看似棋逢對手的戀愛,更是在心靈成長與發展上成為了雙方的助推器,總而言之,創業者對於事業與戀愛的把握,需要尋求一個平衡點,而這也將考察創業者的綜合素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075

 奢侈品電商珍品網新三板掛牌上市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26/153978.shtml

導讀 : 奢侈品電商珍品網今日宣布已正式登陸新三板,證券代碼為:835700。

i黑馬(王亞奇)1月26日消息,今日,奢侈品電商珍品網宣布已正式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在全國股轉系統掛牌公開轉讓,證券代碼為:835700。其主辦券商為中信建投。據悉,這是國內第一家上市的奢侈品電商平臺。

公告顯示,良物珍品2013年度、2014年度2015年1-6月營業收入分別為3109.40萬元、5155.58萬元、4439.67萬元。

據了解,珍品網的此次掛牌是繼2010年珍品網CEO曹允東帶領學而思在紐交所上市後,第二次帶領團隊上市。對於此次選擇中國資本市場,曹允東表示,新三板包括交易度和活躍量等在內的確有很多問題,但總體而言一定是利好的,尤其對於珍品網而言。首先,奢侈品電商市場存在很多道德風險,上市可以幫助珍品網提升用戶的信任度;其次,上市公司對優秀人才的吸引有更大的幫助;最後,中國A股有大量股民是珍品網的目標客戶,對企業市值有很大幫助。

珍品網成立於2011年,是一家專註奢侈品牌的B2C電子商務網站,主營業務為依托“珍品網”品網端網站和移動端APP,以折扣特賣的形式進行奢侈品以及高端生活用品銷售服務。      

曹允東表示,2011年對電商而言是尷尬的一年,PC端紅利消失,移動端紅利尚未到來,但正是搭上了近年來移動和社交媒體的紅利成為了珍品網這家小公司今天能夠上市的最大的因素。

發布會最後,北京順豐速運副總經理姚宏旭宣布將與珍品網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對珍品網訂單開啟綠色通道,予以優先分揀、優先派送等特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790

奢侈品關店潮下 Jimmy Choo 為何在華勇猛擴張?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6256.html

奢侈品關店潮下 Jimmy Choo 為何在華勇猛擴張?

一財網 劉瓊 2016-01-31 18:11:00

2015年,Jimmy Choo在全球新開15間門店,其中近一半落戶中國。最新的業績數據顯示,亞洲市場特別是中國市場已成為Jimmy Choo業績的強勢引擎。

在宏觀經濟放緩影響和反腐政策打擊下,中國奢侈品市場繼續低迷,一些奢侈品牌開始調整與關閉多家門店或推遲擴張計劃。盡管如此,因美國情景劇《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而聲名大噪的高端鞋履品牌Jimmy Choo(周仰傑)卻繼續在亞洲特別是中國市場勇猛擴張。

過去一年全球新開的15間門店中,Jimmy Choo落戶中國的新店幾乎占了一半。其發言人表示,未來公司將繼續保持每年在全球增加10-15間門店的擴張速度,尤其會聚焦滲透較低的亞洲市場,每年翻新的門店數量也將達到10-15間。

最新的業績數據顯示,亞洲市場特別是中國市場已成為Jimmy Choo業績的強勢引擎。那麽,在中國奢侈品市場繼續放緩的背景下,是什麽支撐Jimmy Choo在華的增長與擴張呢?

Jimmy Choo門店(網絡資料圖)

亞洲業績成為強勢引擎

設計並制造各種奪人眼球的靴子與高跟鞋的Jimmy Choo公司,目標客戶是那些渴望以售價高達700英鎊/雙的美鞋來搭配衣服的消費者。而除了女士鞋履系列依然是品牌的核心產品外,該公司目前還拓展了手袋、小型皮具、圍巾、太陽眼鏡、眼鏡、皮帶、香水及男士鞋履系列等其他產品線。

在亞洲和日本地區的強勢增長、多種渠道的擴張帶動下,Jimmy Choo在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財年中,銷售額從3億英鎊增長至3.18億英鎊,增長了6%,恒定匯率基礎上公司銷售額有7%的增長。

得益於新增門店的擴張和品牌直營與批發業務的銷售增長,該公司全年零售凈利潤撇除匯率影響錄得9%增長,批發利潤則有1%的增長,全年銷售利潤持平。品類上,業績增長的主動力得益於鞋子品類,共占總利潤的76%,其中男裝鞋履的持續增長力占其凈利潤的7%。在線銷售占比為6%,約1908萬英鎊。其授權收入則得益於由Interparfums SA(IPAR.PA)代理的Jimmy Choo 香水暢銷收入激增50%,至1000萬英鎊。

雖然亞洲和日本地區表現出持續強勁的增長,但Jimmy Choo公司指出,歐洲地區恐襲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使遊客減少,並導致業績減退,也因此而持平、抵消。

盡管LV、Coach、泰格豪雅、Burberry等奢侈品牌2015年在中國市場都有關店和調整計劃,貝恩最新的奢侈品報告也顯示,2015年中國內地奢侈品市場出現了2%左右的下滑,市場規模約為1130億元。但Jimmy Choo在中國的擴張速度不減。

Jimmy Choo公司2015年新開的全球15間門店中,落戶中國的新店占幾乎一半。Jimmy Choo發言人透露,未來公司將繼續保持每年增加10-15間門店的擴張速度,尤其會聚焦滲透較低的亞洲市場,每年翻新的門店數量也是10-15間。

“即使奢侈品市場充滿挑戰競爭激烈,但公司表現繼續跑贏同行,集團有信心在2016年保持這樣出色的成績。”Jimmy Choo 公司主席Peter Harf 在財報中公開表示。據JimmyChoo首席執行官Pierre Denis此前透露,公司的中國銷售以高雙位數的速度增長,未來亦會繼續擴張,Jimmy Choo計劃將中國門店由當下的20家在中期內增加到至少30家。

一位奢侈品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Jimmy Choo在中國繼續高成長,一方面是因為高端鞋履品類有更多私人用途,不太用於商務饋贈而更多是個人使用,受反腐政策影響不大;另一方面,相對於其他奢侈品牌,Jimmy Choo在中國的門店數量不多,品牌價值尚未被稀釋;而且隨著中國奢侈品市場成熟,消費者對於一些個性獨特的新興奢侈品牌和輕奢品牌的好感度日益增加。

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RBC Capital Markets)分析師皮拉·達達尼亞(Pira Dadhania)也稱,在如今的奢侈品行業,Jimmy Choo在亞洲市場滲透率不足的現象仍相對罕見。

發力中國:收回經營權,擴展門店

Jimmy Choo品牌源於知名鞋履設計師周仰傑(Jimmy Choo)20世紀90年代初在倫敦東區創立的訂制鞋業務,其首間專賣店於1996年在倫敦開設,此後陸續將其銷售網點布局到世界各個著名的奢侈品購物街區。

2011年,瑞士奢侈品集團Labelux以5.26億英鎊收購Jimmy Choo,2014年Labelux被母公司德國投資集團Joh. A. Benckiser GmbH(下稱JAB)撤銷整合,Jimmy Choo和另外三個奢侈品牌Belstaff、Bally 以及Zagliani被並入整合後JAB 新成立的奢侈品部門JAB Luxury。

JAB是德國最富裕家族之一萊曼(Reinmen)家族的私人投資實體,2007年成立奢侈品管理集團Labelux集團,還是剛剛以125億美元收購全球最大消費品公司寶潔旗下41個美容與香水品牌後成為全球第二大美容集團Coty Inc.(NYSE:COTY)科蒂的控股股東。

Jimmy Choo在2014年10月於倫敦交易所上市,成為首個上市的奢侈鞋履品牌。當時其披露2013年銷售達到2.815億英鎊,同比增長16%,可比基礎下增幅為7.1%,調整後核心盈利EBITDA上漲1.7%,至4690萬英鎊。

在中國市場,Jimmy Choo在2007年與On Pedder集團達成銷售協議,並由該集團將品牌引入中國市場。此後,於2009年轉為由上海庫圖工貿有限公司負責經營專門店的銷售業務。2012年,Jimmy Choo已經從中國業務銷售商上海庫圖工貿有限公司取回中國內地的商業經營權。除此之外,Jimmy Choo同時於中國內地擁有批發業務,由連卡佛(Lane Crawford)及載思(Joyce)集團代理男裝鞋履的零售業務。

Jimmy Choo 亞洲行政總裁Pierre Denis表示,中國擁有龐大的發展商機,是Jimmy Choo的重要市場。而我們對市場的穩健掌握更有助於推動品牌發展及業務,進一步拉近與亞洲顧客的關系。

與JimmyChoo增長勢頭相比,部分涉及鞋履的奢侈品牌受中國市場整體奢侈品環境影響相對較大。意大利奢侈品集團Tod’s 在截至12月31日的2015財年營業總收入上漲7.4%,至10.3億歐元,但中國大陸地區銷售額與2014財年持平,保持在2.2億歐元的水平上。Tod’s集團CEO Diego Della Valle指出,公司已經開始看到中國市場正在好轉,但目前還未觀察出香港市場有好轉趨勢。2015年上半年,Tod’s中國銷售曾暴跌13%。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315

科蒂搶得Tiffany香水代理權 奢侈品香水代理背後之爭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5467.html

科蒂搶得Tiffany香水代理權 奢侈品香水代理背後之爭

一財網 劉瓊 2016-01-28 18:38:00

美國奢侈珠寶品牌蒂芙尼Tiffany & Co.計劃在香水業務停滯13年後再度發力, 而美國香水與化妝品巨頭科蒂集團Coty Inc.(COTY.NYSE)日前搶得了其代理權,合作的新款香水將在Tiffany門店和其它專門店渠道出售。

科蒂這次算是扳回了一些顏面。

美國奢侈珠寶品牌蒂芙尼Tiffany & Co.(TIF.NYSE)計劃在香水業務停滯13年後再度發力, 而美國香水與化妝品巨頭科蒂集團Coty Inc.(COTY.NYSE)日前搶得了其代理權,合作的新款香水將在Tiffany門店和其它專門店渠道出售。

就在1月前期,科蒂剛剛陷入一場尷尬,其與全球最大的消費品公司寶潔的一筆125億美元涉及43個品牌的收購交易中,有2個品牌Dolce & Gabbana和Christina Aguilera的香水業務拒絕“轉授權”落戶科蒂。不過,這個小插曲並不能撼動手握眾多奢侈品牌香水代理權的科蒂全球香水老大的地位。

由於香水代理業務利潤不菲,科蒂與歐萊雅、雅詩蘭黛、Interparfums等日化與香水巨頭們在獲得香水授權方面的爭奪也非常激烈。

香水代理背後的競技

“作為奢侈品的入門級產品,香水和配飾一樣,消費門檻相對較低,對於奢侈品牌來說,不僅容易量產,也容易以LOGO和品牌效應吸引顧客,因而是奢侈品擴大利潤的重要門類。”提及香水品類對奢侈品品牌的作用,一位奢侈品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Tiffany首席執行官Frédéric Cumenal也認為:“香水是品牌傳遞的重要渠道。”因此,他計劃通過與科蒂集團的代理合約開發更有意思的香水組合。Tiffany上次推出香水要追溯至2003年。該品牌在1987年推出首款香水,當時的香水代理公司是香奈兒Chanel旗下的香水部門Fragrances Exclusive,雙方在80、90年代合作過數款男士和女士香水。香奈兒Chanel的Fragrances Exclusive部門在2006年結束。

與Tiffany & Co.一樣,由於絕大多數的服裝、箱包、珠寶類奢侈品牌精力有限、渠道差異等原因,並不設計、制造或銷售自己品牌的香水,其香水業務往往被授權給寶潔、歐萊雅、聯合利華、資生堂、雅詩蘭黛、科蒂等日化與香水巨頭去研發生產。

而由於香水代理業務的利潤不菲,日化巨頭們在獲得授權香水方面的爭奪也非常激烈。在日前科蒂接手寶潔的41個美妝品牌中,有包括Hugo Boss、Gucci、Lacoste、Bruno Banani、Escada、Mexx、James Bond、Gabriela Sabatini、Stella McCartney和Alexander McQueen在內的10個香水代理品牌,這也使得其繼續成為全球最大的香水制造商。

它的競爭對手歐萊雅在2015年1月1日開始負責研發、制造、分銷服裝品牌彪馬的化妝品,而在此之前,扮演這個角色的是寶潔。同時,歐萊雅公司,還持有以男裝起家的意大利品牌喬治·阿瑪尼(Giorgio Armani)等一系列品牌的香水授權業務。

法國香水制造商Interparfums旗下經營的香水品牌包括來自德國以鋼筆起家的萬寶龍(Montblanc)、鞋履品牌Jimmy Choo、登喜路(Alfred Dunhill)、朗萬(Lanvin)、寶詩龍(Boucheron)、VanCleef & Arpels和保羅·史密斯(Paul Smith)等。

雅詩蘭黛也代理了多家服裝品牌的香水業務,除了已經解約的蔻馳,還包括Zegna、TommyHilfiger、Kiton、DonnaKaran、Missoni等品牌。2015年,Coach與Interparfums簽訂協議,後者將研發、生產及分銷全新的Coach香水及香氛的相關產品,包括全新的男士及女士香水產品。

自營還是代理?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奢侈品牌都願意將香水與美妝業務授權給科蒂這樣的第三方來研發和生產,法國傳統奢侈品牌香奈兒(Chanel)和迪奧(Dior)的服裝、配飾一直在時尚圈內享有盛譽,但自有化妝品團隊也一直在為各自集團拓展客戶群體和盈利貢獻力量。

以香奈兒為例,其分為精品部、香水及美容品部和腕表珠寶部等部門,但根據紐約Telsey Advisory公司的奢侈品分析師David Wu的估計,目前香奈兒的美妝香水業務所占品牌業務比重應該在55%左右。其2011年的銷售額預估已達32.5億美元左右,高級定制和成衣配飾部門的銷售應在26.5億美元左右。

據悉,全球香水行業的市值達到了280億美元,並穩步上升,預計到2018年將達到456億美元。Cosmetic Valley主席Jean-Luc Ansel預計,全球化妝品市場到2030年的預計增長率將達到30%。其主要驅動來自於新興市場的消費能力和創新產品的推出。消費者城鎮化趨勢、更高的消費傾向以及對個人形象的高度重視都使得這個市場獲益。

正因如此,一些奢侈品品牌甚至收回了香水、化妝品的代理權。2012年10月,Burberry甚至收回了香水代理巨頭Interparfums公司20年的美妝授權,開始推出自己的美妝線。2015年8月,Burberry全球首家獨立美妝精品店於上海開幕,涵蓋眼妝、唇妝、底妝及指甲油、男士女士香水等。

要知道,Burberry發布的2014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其美妝產品收入增長了55%,達到了7850萬英鎊(約合7.53億元人民幣)。這部分得益於香水My Burberry,財報稱這款香水“為品牌塑造了光環效應”。Burberry美妝高級副總裁Simona Cattaneo曾說:“美妝是Burberry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致力於在亞洲獲得進一步的拓展。”

編輯:邊長勇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362

香奈兒全球CEO將離職 奢侈品增長放緩引行業高層動蕩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5434.html

香奈兒全球CEO將離職 奢侈品增長放緩引行業高層動蕩

一財網 劉瓊 2016-01-28 17:01:00

知名奢侈品牌香奈兒全球CEO Maureen Chiquet將在2016年1月底離職。香奈兒中國內部人士1月28日向記者證實了上述消息,並表示尚無接替人選。據外媒報道,香奈兒董事長Alain Wertheimer將親自接管公司的日常運營管理工作。

奢侈品市場增長放緩的各種漣漪效應已經泛起。

據外媒最新消息稱,知名奢侈品牌香奈兒全球CEO Maureen Chiquet將在2016年1月底離職。離職原因是她與公司產生了意見分歧,但Maureen Chiquet沒有透露具體的矛盾原因和職業新去向。

香奈兒中國內部人士1月28日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證實了上述消息,據外媒報道,香奈兒董事長Alain Wertheimer將親自接管公司的日常運營管理工作。

Maureen Chiquet之前,多位時尚奢侈品界的重磅人物在2015年離職。“近年來奢侈時尚零售低迷,帶來的業績壓力,或是引發行業內高層動蕩頻繁重要原因之一。”一位奢侈品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Maureen Chiquet

奢侈品增長放緩引高層動蕩

“我們先不要想能把它做多大,而是應考慮如何讓它保持獨特性。” 這句話恰如其分地描述了Maureen Chiquet為Chanel制定的品牌核心戰略。

2003年Maureen Chiquet加入時,香奈兒公司正策劃轉型,Maureen Chiquet先是在香奈兒駐美國分公司擔任總裁,隨後又升為香奈兒新設立的全球首席執行官一職。

此前Maureen Chiquet曾在Gap公司工作了15年,將Old Navy品牌打造成中低端休閑服飾中的翹楚;後來她去Banana Republic公司任總裁一職。之後,畢業於耶魯大學(Yale)的Chiquet又去法國深造,並在歐萊雅公司(L'Oreal)工作,後回到美國。

香奈兒公司官方表示,在Maureen Chiquet擔任品牌全球CEO九年的時間內,公司見證了香奈兒成功的國際擴張,提升了品牌奢侈品形象定位,並幫助各個品類業務獲得迅猛增長。她為公司創建了國際化的組織架構,並增強了公司的文化氛圍和領導地位。

在香奈兒期間,Maureen Chiquet發現越來越多的顧客在年輕時便積累了大量財富(凈資產超過100萬美元),這些女性具有更前衛的時尚品位。他希望通過取悅新一代的奢侈品消費者,從而帶領這個強大的品牌更上一層樓。實現這個目標,Maureen Chiquet采用了奢侈品零售業罕見的消費者導向型發展策略,把公司的消費者研究預算增加了兩倍。

不僅僅是Maureen Chiquet將離職香奈兒,在奢侈品繼續低迷的2015年,時尚與奢侈品業內一系列高管離職的消息讓人震驚。如2015年,8月份,王大仁離職巴黎世家(Balenciaga)藝術總監一職;9月,開雲集團宣布旗下鞋履品牌Sergio Rossi首席執行官Christophe Mélard離職;10月,LVMH集團北美公司主席Pauline Brown辭職;同樣在10月,繼迪奧(Dior)女裝創意總監Raf Simons宣布離開迪奧的消息後,在朗雯(Lanvin)供職14年的藝術總監Alber Elbaz也宣布離職。

盡管Maureen Chiquet沒有透露導致離職的具體矛盾原因,一位奢侈品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近年來奢侈時尚零售低迷,帶來的業績壓力,或是引高層動蕩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奢侈品研究專家、巴黎HEC商學院營銷教授Gachoucha Kretz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最近兩年,奢侈品與科技行業的相互滲透也帶來相應的高管流動。2013年,奢侈品牌Burberry集團的女CEO安吉拉•阿倫德茨(Angela Ahrendts)擔任蘋果高級副總裁,全面負責蘋果零售業務。不過時尚界也挖過科技公司的墻角,2015年,在蘋果音樂電臺立下汗馬功勞的Ian Rogers將從美國西海岸搬往巴黎,出任全球第一大奢侈品集團LVMH的首席數字官。

香奈兒的策略與挑戰

在奢侈品圈內,作為與路易威登、古馳等齊名的法國傳統奢侈品牌,香奈兒因為依然保持家族控股,並且未公開上市,其銷售業績和商業規劃一直都顯得很神秘。

1913年,布麗埃勒·香奈兒(Gabrielle Chanel)在杜維埃開設了一家服飾店,現在,香奈兒品牌已擁有精品部、香水及美容品部和腕表珠寶部等部門。據一份報告顯示,香奈兒公司2014年總營收為75億美元,凈收入為14億美元。

在Maureen Chiquet的領導下,全球價格協調和發展電商的策略是2015年香奈兒品牌戰略最大的兩個動作。

隨著奢侈品行業進入增長緩滯期,以及全球性消費者消費習慣的改變,香奈兒在2015年3月,對部分商品的全球價位進行了調整:下調中國內地售價,同時上調歐洲售價,幅度接近於20%,調價後兩地差價在10%左右。

“現在無論你在上海還是紐約或巴黎,我們的產品都會是接近相同水平的價位。我們發現,現在已經有更多顧客願意走進中國的店鋪,這對我們來說是個好消息。”提及全球協調定價帶來的效果,香奈兒精品部一位高管表示,現在的首要任務是要在他國深化品牌與當地消費者之間的關系。

據統計,目前香奈兒在中國內地有11家精品店,另外香港和澳門分別有8家和2家。在貝恩最新的一份調研中,在化妝品和鞋履品類,香奈兒都是中國市場最受親睞的奢侈品牌。

此外,一向排斥電商的奢侈品牌香奈兒也與時俱進,開始“小心翼翼”地觸網。香奈兒時尚總裁BrunoPavlovsky曾透露,至2016年第三季度或第四季度,香奈兒將正式推出全球性電商網絡。而在2015年年底,香奈兒旗下子公司Paraffection的三家Metiersd'Art高級手工坊(包括手套工坊Causse、制帽工坊MaisonMichel以及蘇格蘭針織品牌BarrieKnitwear)單獨開啟電商渠道。

不過也有奢侈品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香奈兒加速朝電商邁進,或許說明傲嬌堅持傳統模式的奢侈品行業也沒法抵擋互聯網浪潮。在行業增長緩滯期,電商渠道已經成為奢侈品至關重要的一環。不過開啟電商,不僅僅是增加渠道這麽簡單,奢侈品牌傳統的講故事和客戶體驗管理等將迎來互聯網的各方面挑戰。

 

編輯:邊長勇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367

【聲音】奢侈品時尚化與永恒性的平衡木如何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52531.html

【聲音】奢侈品時尚化與永恒性的平衡木如何走?

第一財經日報 劉瓊 2016-02-22 21:43:00

巴黎HEC商學院奢侈品品牌管理和營銷教授Gachoucha G. Kretz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零售方面,奢侈品牌商們似乎來到了一個拐點,未來奢侈品牌要走出困境,需要更多把握管理時尚化和永恒性之間的平衡。

國際奢侈品市場的頹勢在過去一年里持續發酵,奢侈品牌商們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國際管理咨詢公司貝恩與意大利奢侈品貿易協會合作發布的《2015年全球奢侈品市場監測報告》顯示,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需求量疲軟,2015年全球個人奢侈品市場銷售額增幅預計將從去年的3%進一步降至1%~2%(按不變匯率計)。

這一增幅也成為繼2008年美國雷曼兄弟破產案觸發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奢侈品銷售額增長的次低點(當年最低點為2008年的-11%)。

談及奢侈品行業的發展狀況,巴黎HEC商學院奢侈品品牌管理和營銷教授Gachoucha G. Kretz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零售方面,奢侈品牌商們似乎來到了一個拐點,未來奢侈品牌要走出困境,需要更多把握管理時尚化和永恒性之間的平衡。

四大關鍵點

Gachoucha G. Kretz註意到,若提到當前奢侈品市場的四大關鍵點,“技術變革的挑戰”是首要的。奢侈品品牌正在面對快速發展的技術變革,數字化只是這種變革的一方面,可連接設備、可穿戴設備、智能分析、技術指導的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等都對奢侈品品牌提出了挑戰。

雖然奢侈品品牌在手工工藝、創造力、設計和零售方面有著優秀的傳統,但它們並不能完全跟上這些變革,並通常需要在這些領域補充技術。它們招募了很多技術型人才,或者對外進行了收購(收購小型技術公司)以及尋求顧問咨詢(例如請顧問公司提供相應的咨詢和專業知識)。

另一個關鍵點是,“進一步強化以客戶為中心”。最近幾年,奢侈品開始對客戶給予更多的關註。從理論上說,純粹的奢侈品應該避免對客戶的過多關註,但為了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獲得競爭優勢,奢侈品品牌不得不關註客戶,並采用以客戶為中心的策略。

這也可解讀為:更多的客戶關系管理,更多的VIP特殊待遇,在零售店和網站提供更多的客戶體驗,奢侈品品牌關註客戶的購物體驗,所有一切都從吸引消費者、與之進行交流開始,最終都是為了讓消費者完成購買。

第三個關鍵點是,奢侈品牌“對零售產生更多疑慮”。這種疑慮,首先讓人們重新關註稀有性和由此產生的欲望。零售讓品牌可以構建品牌資本,尤其是品牌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它可以吸引註意力和新的客戶,它也可以讓消費者立刻獲得奢侈品產品,讓產品更接近客戶,零售店也有助於奢侈品產品的發布:但“發布”不等於“有售”,混淆兩者會沖淡消費者的欲望。

當奢侈品品牌覺得自己的形象、尊貴性和消費者對自己的渴望受到威脅時,他們通常會反思自己的零售網絡,尤其是零售店的數量和在售商品數量和店內的折扣。然而,並不是所有奢侈品品牌都受到大範圍銷售的威脅,很多品牌選擇了關閉一些門店,從而降低品牌的曝光率和產品獲取的便捷度,這又提升了品牌的尊貴性。

另一方面,奢侈品牌對零售的疑慮也來自全新的在線/數碼用戶習慣,奢侈品消費者大量應用網絡和移動技術進行購買商品。但奢侈品不能采用所有電子商務的便利特性,因為它們會讓品牌降低尊貴性和距離感。雖然消費者依然希望獲得更多的便利,讓購物體驗變得更簡單,甚至在奢侈品方面也是這樣,不僅是在線購物,也包括線下購物。因此,奢侈品零售就需要找到提升購物體驗和便利性的方法。

第四,在過去兩年,奢侈品旅遊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第一個原因是文化習慣,第二個也是主要原因,匯率的波動和價格差距,以及中國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性。

為了適應中國消費者的奢侈品旅遊,奢侈品品牌應該註意價格差異和匯率的作用,以吸引中國消費者,並提供相應的產品:對員工進行培訓,以了解中國消費者的喜好;推出滿足中國消費者需求和願望的系列產品。

如何應對市場下滑挑戰?

雖然中國國內經濟動蕩、股市滑坡,但上述貝恩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消費者仍為全球奢侈品消費作出了最大貢獻,占全球總額的 31%;其次分別是美國消費者(24%)和歐洲消費者(18%)。

中國消費者的高端時裝、珠寶和手袋購買量幾乎占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需要註意的是中國消費者境外奢侈品消費占中國奢侈品消費總額的80%。

盡管如此,上述報告顯示,今年中國奢侈品銷售也已連續第二年出現下滑,手袋及高檔服裝需求銳減,傳統奢侈品牌 Louis Vuitton 和 Burberry 等在中國市場舉步維艱。2015年,Louis Vuitton關掉了3家中國門店,並計劃未來在華關掉20%的門店,其他奢侈品牌也有類似店鋪調整計劃。

“這一趨勢主要發生在中國,中國的零售店數量太多,因此也允許品牌們這麽做”,Gachoucha G. Kretz教授發現,“另外,店鋪租金已經變得很高,很難保證每家店都可以盈利。在競爭激烈的奢侈品市場,品牌商們需要關註成本,所以也完全可以理解他們做出這樣的選擇,因為在中國,太多零售店只是讓品牌可以更接近消費者,而運營這些零售店會帶來很高的運營成本。”

在美國也發生過關店風潮,Gachoucha G. Kretz教授說,但原因和中國很不一樣:競爭加劇。例如Coach關閉了大量零售店,因為Michael Kors和Kate Spade進入了輕奢市場,並影響到Coach的業務。當然,這種決定也看品牌特點,並且是集團決定的,並不是每個公司在面臨類似情況時都會做出同樣的選擇。相反,所有在中國的零售店則都有降低品牌利潤的風險,讓品牌承受越來越高的房價和租金開支,也是品牌關店的原因,可能觸發關店潮。

對2016年奢侈品市場及品牌的發展趨勢,Gachoucha G. Kretz教授認為,奢侈品牌商們需要更多把握管理時尚化和永恒性之間的平衡。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奢侈品品牌都遵循同樣的模式,尤其是它們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

那些被市場認同,有豐厚歷史遺產的奢侈品品牌,是跨越時間的、唯一的、由傑出的手工工匠制作的品牌,像Hermès 或Chanel、 Bulgari 、Van Cleef這樣的品牌就遵循這種模式。

那些歷史更短的品牌和輕奢品牌,例如Ralph Lauren、Burberry、Michael Kors和Coach,它們將繼續提供休閑風格的輕奢產品,未來則需要保證不能把品牌做得太大眾化,因此,這類品牌需要為消費者講述有趣而鼓舞人心的故事。

相比而言,Gachoucha G. Kretz教授認為,“新興市場對於奢侈品品牌來說是風險的來源,因為需要在零售和員工培訓上進行實實在在的投資,而很多地區並不總是政治穩定,或者匯率穩定。新興崛起國家的消費者在有限的時間內很快地學習,這讓他們成為很難取悅的消費者”。因此,她預測,“奢侈品會重新重視成熟市場,在這些市場品牌商們可以更輕松、更好地處理成本和消費者的關系。”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400

新稅制來了,奢侈品電商提前洗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31/154990.shtml

導讀 : 本土奢侈品電商行業競爭激烈,未來奢侈品電商之間不乏也會出現和58趕集、滴滴快滴等合縱連橫的並購方式發展。新稅規落地執行後,紅利減少,行業洗牌,包括奢侈品電商在內的所有跨境電商將會在規模化角度高速發展。

這兩年,奢侈品電商行業由低調沈淪倒閉潮進入了勝者為王的大爆發時代。有人說,奢侈品電商能夠起死回生,全因跨境電商政策的扶持。

近日,財政部、海關總署、國稅總局三部委又頒布了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新稅制: 自2016年4月8日起,我國將實施跨境電子商務零售(企業對消費者,即B2C)進口稅收政策,並同步調整行郵稅。新稅制的出爐無疑讓有天然跨境屬性的電商平臺失去政策紅利。行業迎來新一輪洗牌,清洗過後的奢侈品電商將提前進入規範化、機制化、規模化的成熟發展軌道。

從野蠻增長到新稅制出臺,看奢侈品電商前世今生

奢侈品行業去年呈現奢侈品大牌集體關店,奢侈品電商卻逆勢井噴的態勢。這無疑得益於2014年5月商務部給跨境電商稅收優惠政策。政策規定:通過跨境電商渠道購買海外商品,只需要繳納行郵稅,免去了一般進口貿易的關稅+增值稅+消費稅。借此紅利大型電商紛紛開設海淘業務,比如京東全球購、天貓國際、聚美優品,湧現了上千家跨境電商創業公司。

奢侈品電商作為垂直跨境電商的中高端分類,資本更是把奢侈品電商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爆發高度, 5月25日,珍品網宣布獲得A輪6000萬元融資;7月8日,寺庫網和魅力惠同時宣布分別獲得超過5000萬美金的E輪融資和阿里巴巴超過1億美元的戰略投資,11月25日,第五大道宣布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短短不到半年的時間,先後四家奢侈品電商宣布獲得投資。由於行業的紅利誘惑和低門檻性,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入局奢侈品電商,行業進入了野蠻爆發的生長階段。

熟悉海淘的人都知道,目前,部分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是按照郵遞物品征收的行郵稅,稅率普遍低於同類進口貨物的綜合稅率。有不少跨境電商平臺,通過拆單的形式進行稅收套利。數據顯示,目前我國90%以上的包裹不用交稅就能入境。相對於我國一年幾千億元的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規模,2014年我國對所有行李物品、郵遞物品征收的行郵稅不到10億元,稅收流失問題相當嚴重。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表示,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規模的擴大和高速增長,客觀上對一般貿易進口貨物形成了不公平競爭,同時也造成了國家的稅收流失。再不改革,無異於鼓勵走私。

奢侈品作為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的重要組成商品,同時中國又是奢侈品消費大國,據財富品質研究院發布的2015年《中國奢侈品報告》的說法,中國消費者在全球奢侈品消費高達7400億元人民幣,相比2014年增加了1000億元。

我國政府將為了解決稅收流失、促進本土消費和規範行業發展等宏觀監管考慮,出臺了《關於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新稅規。跨境電商是一片萬億藍海市場,奢侈品電商作為藍海市場中的藍海,無論是從市場角度、消費者信任度,以及本身經營模式銷售渠道來看,市場的價值還沒有真正開發出來。新稅規落地執行後,包括奢侈品電商在內的所有跨境電商將會在規範化角度高速發展。

從政策新規到紅利減少,看奢侈品電商行業洗牌

站在奢侈品電商和用戶角度來看,新稅規的出臺到底有何具體意義?

先來解釋一下新稅規出現的關鍵詞—個人行郵稅,我國對進出境商品區分為貨物和物品執行不同的稅制。其中,對進境貨物征收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對非貿易屬性的進境行李、郵遞物品等,將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三稅合一,合並征收進境物品進口稅,俗稱行郵稅。新稅規的這一舉措規範了跨境電商行業。

針對保稅進口和直郵進口,稅制改革的變化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是限值,單筆交易限值從1000元提升至2000元,個人年度交易限值則提高到2萬元,在限值以內,關稅稅率暫設為0%;第二是稅率的調整,按照現行行郵稅政策,對貨值在5000元人民幣以下的隨身行李、稅額在50元人民幣以下的郵遞物品予以免征,調整後,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取消免征稅額,暫按法定應納稅額的70%征收。也就是說,實施新稅制後就都得征稅,成本明顯提高了,增幅至少為11.9%。

其實新稅制出臺後商品價格是有升也有降。特別是對於食品、保健、母嬰、日用品類成本有較大影響,從過去的基本免征到現在要購物總價11.9%的跨境稅,像小紅書、蜜芽等低單價為主要經營品類的跨境電商成本會因此上升。以一罐200元的奶粉為例,以前享受50元免征額,稅收為零。現在按新稅率,則要繳納200×11.9%=23.8元。這部分錢會增加到消費者頭上,也就是說原來消費者買一罐200元的奶粉,現在需要支付223.8。

當然還有一部分品類會下降,比如洗發水類等。以前買韓國的洗發水,如果價格超過100元,則不在免稅範圍內,需要繳納50%行郵稅(按商品種類分,行郵稅有四檔稅率——分別是10%、20%、30%、50%)。在新稅制實施之後,17%*70%=11.9%,通常情況下,洗發水不交消費稅,這樣與此前相比少繳38.1%。

但對於價值遠高於2000元奢侈品來說,稅率方面與一般貿易一樣,且完稅價格更高。也就是說,這個政策對越高價格的奢侈品電商越為不利。例如高檔手表,此前可以享受30%行郵稅,現在則是“關稅+增值稅+消費稅”,且以零售價為完稅價格。

隨著新政策實施後,幾家歡喜幾家憂。雖然跨境電商的部分品類商品成本有所增加,但也有部分商品品類成本不增反降。

據奢侈品電商珍品網副總裁王誌翔表示,新稅制主要影響的是“一低一高”:以低單價、標準品為主的跨境電商;以及以腕表箱包為主的高客單價的奢侈品電商,但像以服裝、鞋類奢侈品為主的跨境電商,影響微乎其微。

王誌翔同時表示,這次新稅政策必將會對跨境電商進行新一輪的洗牌,讓未來的奢侈品電商行業更加規範化。

本土奢侈品電商行業競爭激烈,未來奢侈品電商之間不乏也會出現和58趕集、滴滴快滴等合縱連橫的並購方式發展。新稅規落地執行後,紅利減少,行業洗牌,包括奢侈品電商在內的所有跨境電商將會在規模化角度高速發展。

從加速清洗到行業成熟,看奢侈品電商發展之路

從奢侈品電商火爆的那一刻起,政策影響就從來沒有間斷過,而這些企業都在背負著政策變化所帶來的影響。俗話說,最困難的時候也是機遇挑戰最多的時候,行業的清洗也預示著行業逐步走向成熟。

新稅制實施後,包括奢侈品電商在內的跨境電商優勢將會在下面幾個方面得到體現。首先,以立法形式明確了跨境電商合法的地位,稅改讓跨境電商、奢侈品電商生意更公平。其次,行業更高度規範化,無論是稅收,監管,行業規範都有了明確的法規,未來合規企業必須要按照相應制度執行。最後,奢侈品電商更加回歸奢侈品的本質,而不是以低價吸引顧客,然後做大流量電商的本質,奢侈品電商行業規範化、機制化、規模後,品牌信任度提高,供貨渠道更加容易得到信賴,消費者在電商網站購買奢侈品的熱情也將大大提高。

老劉認為總體而言,這次新稅制的出爐,對行業尤其是合規運營的公司是一個重大利好,在喧囂的環境中為跨境電商正名,為奢侈品電商正名,為行業的健康運行奠定了基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1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