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因美10月20日晚間發布公告稱,以8200.8萬澳元收購恒天然澳大利亞私有有限公司下屬生產中心達潤工廠(Darnum)51%的權益,並與恒天然方共同組建非公司型合資架構運營達潤工廠的事項目前已經完成交割。
2016年7月,中糧集團與中國中紡集團實施戰略重組,中國中紡集團整體並入中糧集團,成為其全資子公司。
這次重組還在進行中,而最新披露的一些經營情況顯示,中糧集團接手的可能是一個"燙手山芋"。
2015 年,中紡集團資產減值損失2.72億元,形成虧損,主要是中紡澳大利亞公司的集中計提減值所致。
有書面文件顯示,近年來,中紡澳大利亞公司未如實對中紡集團上報實際情況,中紡集團於2015年年末發現後,於當期進行集中計提減值。
中紡澳大利亞公司主營羊毛、棉花貿易,近年由於羊毛及棉花市場價格持續下行,中紡澳大利亞公司出現虧損。截至2014年底,中紡澳大利亞公司總資產56109萬元,凈資產1792萬元,2014年實現收入127457萬元,凈利潤995萬元;截至2015年底,中紡澳大利亞公司總資產74044萬元,凈資產-43462萬元,2015年實現收入437426萬元,虧損46448萬元。
2015年,中紡集團虧損0.42億元,是2013年以來首次出現虧損。
中國是羊毛消費的大國,國內產量遠遠滿足不了需求,只能大量從海外進口。
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羊毛加工國和消費國,年加工羊毛凈毛40 多萬噸,但國產羊毛凈毛每年只有約12萬噸。為此,全國每年需進口約30 萬噸凈毛。
根據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 年國內進口羊毛34.95萬噸,2014 年進口羊毛數量為33.24 萬噸,2015年進口羊毛數量為35.32萬噸。進口羊毛數量約占國內毛紡織原料用毛的80%,巨大的國產羊毛供應缺口使得中國毛紡工業已成為一個對國際市場依存度極高的產業。澳大利亞農業與資源經濟局預測,中國羊毛進口將繼續保持增長趨勢,2025 年將在2010 年的基礎上增長12.4萬噸,達42.7 萬噸。
目前國內進口羊毛實行配額管理,每年進口羊毛配額為28.7 萬噸,配額內關稅為2%,配額外關稅為38%。根據WTO 貿易規則,配額外關稅下降是必然趨勢,從未來發展趨勢來看,國際羊毛價格將更具優勢。因此,物美價廉的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洋毛”正在長驅直入,進而壟斷國內羊毛市場,國內羊毛進口依存度將進一步提高。
中紡集團的羊毛業務在2015年,銷售出現了大幅下跌。
羊毛進口業務方面,中紡集團旗下的原料公司主要從澳大利亞、烏拉圭、新西蘭等國進口羊毛,銷往江浙、河北等地區。2013年~2015年,中紡旗下的原料公司銷售進口羊毛分別為2.05 萬噸、1.90 萬噸、1.28萬噸,實現銷售額分別為18.69億元、19.43億元、4.40億元。2015年的羊毛銷售數量和金額大幅下滑。
2015年,除了虧損外,中紡集團的債務大幅上升,全部債務達到176億元,比上一年增加超過80億元。截至今年6月,中紡集團全部債務進一步攀高至約221億元。中紡集團的資產負債率已經從前兩年的60%以上增加至今年6月的約75%。
中紡集團2015年以來的經營性凈現金流已經為負,2015年經營性凈現金流為負的約44億元,截至今年6月,這一指標約為負49億元。
國家認監委再出監管措施,澳大利亞的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企業VIPLUS DAIRY PTY LTD(維愛佳奶業有限公司,下稱“維愛佳乳業”)自2016年11月4日暫停在華註冊資格。公開資料顯示,該企業也是澳大利亞的百年乳企,也是在國內銷售的維愛佳、坦圖以及多個奶粉品牌的生產商,其也是今年以來澳洲第二家被暫停入華的乳制品企業。
公開信息顯示,維愛佳乳業始建於1893年,位於澳大利亞維多利亞的南吉普斯蘭地區,至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是澳大利亞最早從事配方營養奶粉生產研發的乳企之一。
由維愛佳乳業生產,且在華銷售的奶粉品牌數量更多。記者搜索發現,包括維愛佳、安寶樂、坦圖、澳培加、澳勵娃、麥凱瑞、澳益佳等多個奶粉品牌,其中多個品牌在京東、1號店、天貓有售。
記者致電維愛佳(中國)乳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該公司是維愛佳在中國的總代理,公司對這一情況並不知情,也沒有收到相關通知,會馬上進行核實。
事實上,在今年6月,國家質檢總局在公布今年1月至5月我國進境食品檢驗檢測的基本情況時,維愛佳乳業就曾被指生產的進口嬰幼兒配方乳粉中檢出2批次不合格產品共計3.8噸,不合格原因均為標簽不合格。
資深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出現被暫停註冊的情況有多種可能性,比如在報關檢測時發現有不合格的情況;或申請企業的資質、流通環節等存在不合規的問題都可以引發被暫停註冊;而如果產品在國內被檢測出食品安全問題也會被叫停。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後,國內對進口奶粉需求激增,為了更好的管理進口奶粉,國家質檢總局在2014年發布《關於加強進口嬰幼兒配方乳粉管理的公告》,從當年5月1日起,未經註冊境外生產企業的嬰幼兒配方奶粉不允許進口。按照規定,境外生產嬰幼兒乳粉的企業在原料、生產、儲存、運輸等方面通過監管部門評審,才會被允許註冊。
宋亮表示,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或警示,一般暫停註冊之前進入國內的產品依然可以銷售,但後續產品則將被暫停進口。如果暫停時間較長,這些品牌在國內的銷售將受到較大影響。
維愛佳已經是今年以來第二家被暫停入華的澳大利亞乳企,今年9月,由於輸華產品被查出金黃色葡萄球菌超標,另外一家百年澳方企業Camperdown Dairy company Pty Ltd也被暫停在華註冊資格,同時國家認監委宣布將全面加強澳大利亞乳品企業的監管。
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如果出現金黃色葡萄球菌超標等問題,生產商要付主要責任。目前國內對海外乳制品企業的監管更多還是在產品進口環節,對生產環節還無法直接進行監管。像澳洲很多乳制品加工廠代工品牌眾多,這給企業管理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因為生產完一個品牌的產品後,需要清洗設備後才能再生產其他品牌的產品。
值得註意的是,今年以來,有關部門對於乳制品安全的監管正在逐步收緊,尤其在生產環節,今年6月,國家食藥監總局正式公布《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註冊管理辦法》,嬰幼兒配方奶粉配方實施註冊制,以終結行業品牌混亂的局面;而本月8日,國家食藥監總局再連發四份通報,對包括惠氏、雅培、味全、貝因美四家存在生產不規範的乳企勒令整改,而這四家也是國內主要的奶粉品牌生產商。
宋亮認為,近期國家食藥監、質監、認監委等多個部門,正在加強對進口食品的安全監管,一方面對國內生產企業的過程管理正在加強;另一方面對於進口奶粉企業源頭加強管理,並著手對於品牌亂象開始治理,而這也為了嬰幼兒奶粉配方註冊制的實施做好基礎工作。
日前從中國駐澳大利亞使館官網獲悉,澳大利亞總督彼得·科斯格羅夫已於近日簽署法令,對該國《1994移民法》進行修訂。根據修訂後的法律,澳方將對中國公民實行10年多次“常旅客簽證”。這是澳大利亞首次對外國公民發10年多次簽證,現階段只對中國公民實施。
根據新法令,澳大利亞將為來澳從事旅遊、商務活動的中國常旅客簽發此簽證,以減輕有需要的旅客申請簽證的負擔。持該簽證者可在10年有效期內多次入出境,每次最多可在澳停留90天。該簽證收費標準為1,000澳元(約合5100元人民幣),將視情調整。
申請人需按要求在指定醫療機構體檢,不得是結核病患者,並在澳境外提出申請。同時,簽證持有人還需遵守以下要求:24個月內累計在澳不得超過12個月:不得在澳就業;在澳學習培訓不超過3個月;在澳期間不可申請轉換其他種類簽證;在簽證允許的停留期滿前離境;在個人信息發生變化2個工作日前報告移民與邊境保護部。
中國駐澳大使館提醒希望辦理此類簽證的中國公民留意澳大利亞駐華使館網站公布的具體實施時間和方案。
中國駐澳大利亞使館官網截圖
據了解,2015年訪問澳大利亞的中國遊客人數已超過100萬,中國已成為澳大利亞最重要的海外遊客來源國。新推出的10年簽證目的是進一步簡化中國公民進入澳大利亞的程序,以吸引更多“回頭客”來澳旅遊或進行商務活動。
按照慣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會在近日發布2016年1~10月全國棚戶區改造進度情況,如不出意外,將會是提前完成“全年600萬套改造任務”。
這是建立在前9個月工作進度基礎上的結果。2016年1~9月,全國新開工棚戶區改造577萬套,占年度目標任務的96%,完成投資1.2萬億元。
一些地方政府也開始籌劃2017年的棚改計劃,並在2016年的基礎上再度提高貨幣化安置比例。這對於一些樓市庫存壓力較大的地區,將是一大利好消息。
第一財經記者獲悉,包括住建部在內的六大部委近日給地方政府下發通知,要求2017年繼續大規模推進棚戶區改造,統籌兼顧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結合房地產市場去庫存形勢,繼續加大力度推進城鎮棚戶區,城中村和城市危房改造,努力提高貨幣化安置比例。
“要部署市縣盡快啟動2017年棚改項目前期工作,積極引導和鼓勵居民通過選購庫存商品住房等方式實施貨幣化安置。”上述通知稱。
2017年全國棚戶區改造的具體計劃指標,將在今年年底舉行的全國住房城鄉建設會議上予以確定。
2015年全國棚改貨幣化安置的比例達到了29.9%,官方曾要求今年要加大工作力度,力爭向50%努力。
按照這個比例計算,這也意味著2016年有300萬套棚改房是通過貨幣購買來解決房源的。
事實上,棚改貨幣化安置的方式對於目前三四線城市商品房過剩的房地產市場,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傳統方式來看,棚戶區改造需興建大量的專用安置房,增加市場建設量。而轉為貨幣化安置後,可通過居民自行購買商品房、政府購買商品房賣給安置居民或者直接給與貨幣補償的方式進行安置,這也意味著可減少一部分新建房源,另一方面也能消化一部分商品房,對於房地產市場去庫存有一定幫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任興洲曾表示,根據目前住房市場的現實情況,有必要利用貨幣化安置打通保障房與商品房之間的通道,實現住房存量資源的優化配置。
“在高庫存城市,通過貨幣化安置方式,以商品房庫存來解決非常現實。現在很多地方樓市去庫存壓力很大,再建實物保障房,實際上是給市場加壓,不如盤活存量資源。”任興洲說。
今年一些地方政府在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方面力度非常之大。
今年3月初,河北省政府出臺《關於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幹措施》,要求從2016年起,新啟動的城鎮棚戶區改造及其他房屋征收項目貨幣化安置比例不低於80%。
2016年,包頭市棚戶區改造任務28705套(戶)。截至11月初,該市今年城市棚戶區改造開工建設28705套(含純貨幣安置18512套,回購安置房3889套),開工率達到100%,貨幣化安置比例占78%。
據湖南省住建廳副廳長袁湘江介紹,根據湖南省政府辦公廳出臺的《關於大力推進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2016年、2017年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比例分別不得低於50%、60%。
湖南省將對全省2017年度棚改項目申報的審查中,棚改貨幣化安置率未超過50%的地區不予受理;要求市州簡化棚改貨幣化安置審批程序;指導市州、縣市區搭建貨幣化安置房源選購信息平臺,加大群眾選擇貨幣安置的獎勵措施。
2016年有6個省的棚戶區改造建設任務超過30萬套。而在2015年,全國計劃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740萬套,其中棚改580萬套,湖北、山東、河南、貴州等7省全年棚改任務超過30萬套。
在“十二五”中後期,棚戶區改造已成為我國保障房建設的主力類型。2014年我國改造了棚戶區470萬戶以上,到了2015年,這一計劃上調至580萬套。
根據官方數據統計,如加上2015年的580萬套棚改房,自2008年至2015年的八年間,我國共計進行了2630萬套的棚戶區改造。
住建部副部長倪虹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曾表示,“十三五”的棚改任務依然艱巨:一方面,“十三五”期間棚戶區改造的“硬骨頭”項目越來越多,征收拆遷的難度也會更大;另一方面,由於一些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速放緩,配套資金的難度也會增加。
上周六晚間,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Malcolm Turnbull)在出席澳大利亞共和制運動組織舉行的25周年籌款晚宴時再次表達了對共和制的支持。
特恩布爾在主旨演講中表示,支持進行兩個階段的全國投票,以決定是否終結與英國君主立憲的關系,當然這一切將等待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統治結束。特恩布爾繼續講到,澳大利亞共和制運動完全是為了澳大利亞的未來,我們不願意仰視別人,也不會俯視任何人,我們追求互現尊重,作為澳大利亞人我們將聯合起來,澳大利亞的國家元首就應該是澳大利亞人。
特恩布爾,堅定的共和派
與前任總理、堅定的君主主義者阿博特(Tony Abbott)不同,特恩布爾是堅定的共和派。澳大利亞共和制運動組織成立於1991年,主張通過修改憲法將澳大利亞政體從君主立憲制改為共和制,特恩布爾曾於1993年至2000年擔任澳大利亞共和制運動組織的領導人。去年11月,上任才兩個月的特恩布爾就宣布廢除封爵制度,距離前總理授與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Elizabeth)的夫婿菲立普親王(Prince Philip)爵位,還不到1年,此舉被解讀為其力推共和制的信號。
澳大利亞共和制前景不明
隨著澳大利亞對英國依賴程度降低,保留君主立憲制還是實行共和制一直爭論不休。1999年澳大利亞曾就共和制問題舉行全民公決,但最終近55%的澳大利亞人投了反對票,君主立憲制政體得以保留。作為英聯邦成員國和君主立憲制國家,英國女王是澳大利亞國家元首,由澳大利亞聯邦總督代行國家元首的職務,總督不幹涉行政。
在澳大利亞,改變政體需要修改憲法。首先國會召開會議決定是否應采取共和制,並選出共和制方案。然後該方案作為修憲草案付諸全民公投,只有獲得全國大多數選民贊成並在大多數州(領地)獲得贊成,草案才能通過。根據共和制運動本周發布的數據,眾議院150席中有81席支持共和制,參議院76席中有40席支持共和制。然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調查顯示,澳大利亞人目前對共和制似乎並不關心,經濟和失業率才是民眾關註的重點。
經濟前景堪憂,澳大利亞政局動蕩
周一澳大利亞將公布半年度政府預算報告及經濟與財政展望,這可能直將導致澳大利亞失去已經持續30年的3A主權信用評級。外界預測國庫部長斯科特·莫里森(Scott Morrison)可能將本財年的經濟增速從5月的2.5%降至2.25%,並在未來十年減免企業稅480億澳元。
澳大利亞三季度GDP意外下滑0.5%,創金融危機以來最差表現,11月失業率回升至5.7%,市場對澳大利亞能否保持住連續25年經濟增長的懷疑聲開始出現。評級機構標普和穆迪已經將澳大利亞放入主權信用評級下調觀察名單。
目前執政的自由黨-國家黨聯盟(Liberal-National Coalition)內部因特恩布爾的觀點已經出現裂痕,一旦評級被下調,特恩布爾的聯合政府將面臨考驗。上周EssentialMedia公布的民調顯示,僅34%的受訪者滿意特恩布爾的表現,創去年9月上臺來最低水平。各大媒體已經預測,如果經濟無法有所改觀,面對國內的巨大壓力,特恩布爾可能會再次解散兩院提前大選。過去六年澳大利亞已經出現了五任總理。
據路透援引安全消息人士,德國柏林聖誕市場襲擊嫌犯在意大利米蘭被擊斃。
據《意大利晚郵報》消息,在意大利塞斯托火車站附近發現德國柏林聖誕市場襲擊嫌犯,該嫌犯是在檢查身份證件之後暴露,隨後與警察發生槍戰,之後被擊斃。
當地時間12月19日晚,一輛重達38噸的卡車沖進德首都柏林的一處聖誕集市,造成12人死亡,另有大量人員受傷。
德國總理默克爾20日召開新聞發布會,稱該事件為“恐怖主義襲擊”。
近日,澳大利亞開放了對我國公民十年有效期簽證,以期待更多中國遊客赴澳旅遊,但一些旅遊服務從業者認為十年有效期簽證對普通中國遊客來說並不實用。
今年11月19日,澳大利亞移民局正式宣布開放對中國公民的十年有效期旅遊簽證。有非官方數據稱,2015年訪問澳大利亞的中國遊客人數已超過100萬,中國已成為澳大利亞最重要的海外遊客來源國。
對於澳大利亞此時對中國開放十年簽證的目的,除了可為經貿人員提供便利外,也有業界人士認為這是澳大利亞與其他國家爭奪中國旅遊市場。
目前,美國、加拿大和新加坡已經開放對了中國公民的十年簽證。而在澳大利亞開放十年簽證之前,2015年澳大利亞在中國出境遊市場比例只占百分之五左右,赴澳旅遊的中國旅客人數只有赴美人數的三分之一。
那麽,十年旅遊簽證是否真的能吸引更多遊客赴澳旅遊呢?
澳大利亞此次開放的此項簽證雖然在有效期上長達十年,但在具體申請中限制頗多。首次,1000澳元的高昂申請費用就會令許多遊客望而卻步。其次,簽證中規定每次在澳停留時間上不得超過3個月,而且每24個月的期限內,不得在澳停留超過12個月。另外,申請人不得在停留期間打工或者工作,而且要提交申請者的體檢報告。
相對之前澳大利亞對中國開放的一年簽證和三年簽證來說,一年簽證和三年簽證的簽證費相對低廉,而且不要求申請者提交相關的體檢報告以及購買保險等。申請者的停留限制為18個月內,不得在澳停留超過12個月,與十年簽證相比,一年簽證和三年簽證可停留時間也較長。
目前在澳大利亞從事定制旅遊服務的華人喬伊斯(Joyce)女士認為,“十年簽證對一般旅客來說,作用不大。”
她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第一簽證費高昂。第二需要額外購買澳大利亞的相關保險。第三需要體檢。相對現在澳大利亞政府在中國旅行社推出的三年簽證來說,唯一的好處就是10年內無需再次簽證而已。
“此舉應該面向經濟條件較為寬裕的人群,比如說商務人士的家屬等。”喬伊斯稱,“但對於商務人士來說,這個簽證不如商務三年簽證實用。因為這個簽證並不能長期在澳逗留,所以這個簽證的含金量也就不會很高。對於年齡較大的旅客來說,這個簽證的性價比不高。對於年輕的旅客來說,簽證費用又會顯得較為高昂。”
國內一家旅行社的一位從業者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除非是長期往來澳澳大利亞的人群,否則澳大利亞十年簽證並不是必要的。”
她表示,一般來說,旅行社做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項目多數為10天到12天,最多15天。一般不會有這類(10年簽證)綁定的項目可以做。十年簽證一般來說,大多都是商業、自由行或者是在當地有產業的客戶。這個簽證不會是大多數旅遊客戶需要的簽證。
近年來,澳大利亞奶粉等產品在中國受到歡迎,巨大需求催生了代購行業,且代購對企業業績的影響越來越大。據新華社報道,澳大利亞乳企貝拉米公司近日公布的財報顯示業績不及預期,分析人士認為這是由於代購影響了貝拉米奶粉的營銷宣傳所致。
得益於中國市場的巨大需求,2016財年(截至2016年6月30日)貝拉米銷售額達2.4億澳元(1澳元約合5.2元人民幣),其中“相當一部分”銷售額來自代購。
但貝拉米最新財報顯示,雖然2017財年上半年公司銷售額繼續增長,但增幅不及預期。分析人士預計,根據目前情況,2017財年公司銷售額將在2.4億澳元左右,與上一財年持平,此前分析認為2017財年公司銷售額能夠達到3.6億澳元。
由於業績不及預期,近期貝拉米股價暴跌,市值蒸發上億澳元,公司近日已宣布撤換首席執行官。
有分析人士認為,貝拉米業績不及預期的主要原因是公司過於依賴代購模式銷售。貝拉米通過代購打開中國市場後,與中國電商平臺合作直接將奶粉銷往中國。由於利潤空間縮小,導致貝拉米奶粉的宣傳營銷力度有所減弱,降低了貝拉米在中國消費者中的影響力,最終使得公司業績受到影響。
澳大利亞政府周一表示,將加強對海外收購的審核。這也意味著澳洲加入了歐盟與美國的行列,利用貿易保護主義的名義限制中資收購敏感資產。
成立新機構評審交易等級
澳大利亞政府表示,將成立一個新的組織機構——關鍵基礎設施中心(Critical Infrastructure Centre),專門評估外商在電力、水和港口資源投資的安全風險。從2011年起,澳政府已經出售了超過500億美元的相關資產,部分有中國資本參與的項目遭遇了來自於國內和海外各方的巨大壓力。
澳大利亞聯邦財政部長莫里森(Scott Morrison)在與總檢察長布蘭迪斯(George Brandis)的聯合聲明中表示,現階段私有化、供應鏈外包等現象逐漸普及,國際投資環境與特點發生轉變,澳大利亞關鍵基礎設施正面臨越來越多的風險,例如惡意破壞、間諜滲透等。
新成立的基礎設施中心將支持現有的海外投資審查委員會(Foreign Investment Review Board)的工作。此前該部門飽受外商、銀行等收購參與方的抱怨,指責其辦事流程緩慢,相關審查流程往往持續數月時間。根據職能安排,關鍵基礎設施中心將明確交易的安全及監管評級,並將國家采購項目列入職責範圍。
2016年中國買家在澳大利亞完成了創紀錄的60筆並購,總金額約37億美元。
中國企業屢遭澳方“刁難”
去年澳大利亞財長莫里森以國家安全為由叫停了中國國家電網和李嘉誠旗下長江基建競購澳大利亞最大電網公司新南威爾士州電網公司(Ausgrid) 50.4%權益99年租賃權的投資申請,最終澳大利亞兩家本土養老基金在未舉行新的公開競標的情況下簽訂了合約。中國商務部回應稱阻止收購Ausgrid將嚴重挫傷中企赴澳投資積極性。
2013年澳大利亞政府依據情報部門建議,決定禁止中國通信設備制造商華為參與該國國家寬帶網計劃,一度引發中國政府強烈不滿。
上周長江基建提出以74億澳元收購澳大利亞能源公用事業公司Duet Group以擴大其全球電力和管線資產,這將很有可能成為首份提交關鍵基礎設施中心處理的跨國收購案。
全球掀起貿易保護主義浪潮
澳大利亞的計劃不過是包括美國在內世界各國政府保護主義言論和政策浪潮的一部分。根據Dealogic的數據,去年中國在美並購規模約2250億美元,遠超過2015年的1020億美元。
美國總統特朗普周五在就職演說中曾表示,我們必須保護自己國家的企業和工作崗位免受其他國家的沖擊。
1月18日白宮發表報告稱,必須將對本土半導體行業的保護提高到國家安全層面,以應對來自於中國的收購。報告建議對中國投資美國半導體行業加以更為嚴厲的限制,相關產品將可運用於從智能手機到先進軍事武器系統的電腦芯片的生產。同時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建議對半導體行業的出口管制及收購計劃實施更為強硬的監管。
去年12月2日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命令,否決了福建宏芯投資基金(FGC)收購德國芯片制造商Aixtron的協議。
歐洲對中資收購的戒備也在上升,11月德國最大的行業工會組織金屬行業工會(IG Metall)表態稱,將阻止德國照明集團歐司朗被中國三安光電收購,理由是擔心員工利益受損,“吸走歐司朗的技術”。美的雖然成功收購德國機器人及智能自動化公司庫卡,其中過程也可謂一波三折。
英國在脫歐公投後民粹主義情緒上升,去年7月中國廣核集團與法國電力集團合作投資的英國欣克利角C核電項目在正式簽署協議前11個小時被緊急叫停,當時剛上任的英國首相特蕾莎梅以國家安全為由臨時決定推遲該項目簽署。去年9月英國政府最終批準“史上最貴核電項目”欣克利角項目,挽救了一度岌岌可危的中英關系,不過英方在協議中添加附加條件,即英國政府有權幹預股權銷售。
中資海外並購之路任重而道遠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浪潮愈演愈烈,中資海外並購將愈發艱難,同時資本管控因素也將令中國資本走出去的步伐有所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