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陸磊回歸央行

2014-02-24  NCW
 
 

 

央行的人才計劃緊鑼密鼓,研究部門重新佈局,整體的研究能力能否借此提升?

◎ 本刊記者 凌華薇 ? 吳紅毓然 文linghuawei.blog.caixin.com|wuhongyuran.blog.caixin.com 陸磊、馬駿的加盟,

意味著央行的

人事選拔機制

再次突破與創新,

市場總體反應正面

懸了幾個月的央行研究局長終於有了新人選,陸磊即將回歸中國人民銀行,出任這一重要職位。

據幾位權威渠道的知情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已經提名陸磊出任央行研究局局長一職。因陸磊目前擔任廣東金融學院院長一職,這一任命首先需要得到廣東省省委的首肯,之後還需要經過中央組織部門的任命備案和進京備案等必要程序,預計為時一月左右。

2月19日,在一些財經網站提前披露了該信息後,陸磊本人對此拒絕回應。

無論進展如何,央行的人才計劃受到市場稱許。研究部門能否從此真正進入央行決策層面的核心,成為央行政策出台所倚賴的主流部門,擺脫過去偏於邊緣化的狀態,從而整體提升央行研究和決策的專業水平,這恐怕也是未來的挑戰。

不拘一格

央行這一動議頗為出人意外,又令熟悉陸磊為人和學術研究水平的專業人士頷首稱是。

目前,央行研究局局長仍然由紀志宏兼任。他自2013年9月起出任央行金融市場司司長,目前管理四個相當於局級的部門,包括研究局、研究所、金融市場司、上海市場部,業務負擔繁重。

顯然,央行研究局局長(一般兼管研究所)需要另覓人選,這只是時間和人選問題。

只是這次有些出乎外界意料的是,央行或決定啟用1970年出生、早年曾在央行工作過的陸磊。

相對於外聘制的馬駿,曾經在央行工作多年的陸磊可謂是體制內的回歸,此二人均被視為央行充實研究力量整套人才計劃的一部分。此前央行的內部文件透露,聘任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原首席經濟學家馬駿,擔任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和研究所所長的職位一樣,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的級別均是正局級,但這兩個機構的一把手,是研究局局長。

馬駿現年50歲,1988年在複旦大學管理學院獲碩士學位後,在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工作過兩年。1994年,馬駿在美國喬治城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隨後就職於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00年加入德意志銀行,現為董事總經理、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中國大陸與香港區首席投資策略師。

近年來,馬駿對中國經濟持續看多,結論往往比較樂觀。但細讀馬駿的研究報告,業內人士均承認,這是一位受過嚴謹宏觀經濟學訓練的經濟學家,在中國為數不多。

陸磊、馬駿的加盟,意味著央行的人事選拔機制再次突破與創新。

作為宏觀經濟決策部門中最重要之一的貨幣政策研究和制定者,央行面臨如何突破傳統的官僚體制,全面提升宏觀研究能力。

儘管在目前法律、體制設定的框架內,中國的央行仍是國務院政府部門的一部分,與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央行獨立於政府之外的設置還有所不同。但是從中國的實踐看,就某種程度而言,央行的專業性與獨立性有其相輔相成、互相依存的地方。換言之,央行越專業,在經濟、金融政策中發揮的作用越大,相對的獨立性也會相應提升,對宏觀經濟的穩定和推動才能做出更大貢獻。

近年來,央行引入人才的計劃一直在繼續,但並非時時順利。2009年,央行有意邀請時任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的哈繼銘出任央行貨幣政策二司司長 ;2010年,經濟學家出身的胡祖六從高盛集團退役,央行有意邀請胡祖六加盟,出任副行長。

但囿於種種原因,這兩項努力最終均未能成功:哈繼銘轉戰高盛高華,做起了投行;胡祖六投身 PE,創辦私募股權基金春華資本。

一個傳奇

「這是一個傳奇。 」央行內部人士談及陸磊這次回歸央行的可能性,如此稱之。

今年44歲的陸磊,1970年11月出生於江蘇常州。1989年,他以江蘇省文科第三名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經濟學院 ;1994年至1996年就學於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經濟學碩士學位 ;1999年至2000年,以 IMF 學者身份,就學於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國家發展研究中心,獲發展經濟學碩士學位 ; 2001年至2004 年,就學於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陸磊高中時期就曾利用公開數據寫下《積貯新論》 ,探討如何為農民減負。

走上專業的經濟研究之路後,他的關注方向集中於貨幣政策、中央銀行體制、農村金融、金融監管等宏觀經濟政策及金融改革領域。

自1995年起,陸磊在央行政策研究室經濟金融處、研究局國際金融處工作,後來成為國務院國有銀行改革專題 小組、國務院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專題小組、央行監管體制改革專題小組的辦公室成員,還擔任央行、外匯管理局人民幣賬戶可兌換專題小組成員,參與和見證了中國金融改革的重要歷程。

陸磊離開央行研究局時不到35歲,為研究員,級別為主任科員,但學術水平已嶄露頭角。他與時任研究局局長謝平合作完成了《中國金融腐敗的經濟學分析 :體制、行為與機制設計》研究項目,獲第十一屆(2004 - 2005年度)孫冶方經濟科學獎。這也是陸磊的博士論文,被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推薦參評「黃達-蒙代爾優秀金融博士論文獎」 。此外,陸磊因各種學術論文獲得的獎項、表彰不勝枚舉。

2005年初,陸磊離開央行,先後任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研究員、招商銀行研究部總經理助理及高級研究員、華泰聯合證券的首席經濟學家 ;後由金融機構進入高校,出任廣東金融學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2011年8月,陸磊被任命為廣東金融學院代院長,2012年7月升任院長、黨委副書記,官居正廳級,進入廣東組織部門的幹部考核體系。作為廣東省引入的重要金融人才,陸磊的這一任命獲得了廣東省委的特批,成為廣東本科院校中最年輕的校長。

據一位上過陸磊授課的高校學生介紹,陸磊的課堂堂「座無虛席」 ,內容不僅涉及經濟學原理,還有對中國金融改革史的高度概括和精準分析。

在陸磊離開央行後,針對經濟和金融的複雜現象,一直對央行的政策用意仍解讀得相當透徹,顯示他與央行的聯絡從未中斷。

落腳廣東的這些年,他做了不少基層金融的觀察和研究,涉及民間融資、農村金融、互聯網金融等多方面,對廣東建立創新經濟主張要靠民間力量而非政府主導,提出互聯網金融或許是改變金融市場存量格局真正的推動力,往往見解深刻又不失接地氣。

陸磊長期在本刊固定發表文章。自2010年起,他一直是本刊的專欄作家。

回歸主流

針對2013年6月發生在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緊張的極端事件,陸磊指出, 「錢荒」並不是因為央行驟然收緊,而是因為過 去貨幣政策的過度放鬆,放貸太多, 「由於需求過大,在一定的供給情況下,流動性才顯得不足」 。他2012年撰文提出,不管全世界有多流行用央行放水來應付經濟衰退,中國央行應堅持做最後一個印鈔者,即根據中國實際的經濟狀況,堅持必要的貨幣紀律。

陸磊更多的分析和觀點體現了對中國金融改革前景的獨立思考。在財新2014年年刊上,陸磊撰文《主攻主體、市場與監管》指出, 「下一個十年的金融改革,或許應該改變1997年以來的基本假定,在所有制、市場結構和監管體制三大層次上,實現改革的新突破。 」未來若能出任央行研究局局長,陸磊需要在央行豐富的數據資源基礎上,為宏觀經濟政策和貨幣政策,提供更加切中要害的分析與務實可行的建議,為整體提升央行這一最重要宏觀研究機構和政策制定者的專業程度,做出自己的貢獻。

在2008年張健華出任央行研究局局長時,陸磊曾接受採訪說,研究局對外影響宏觀預期,對內服務央行政策執行,對主要領導的素質要求非常高。張健華在任內得到了市場相當程度的肯定。

業內資深人士也提出了一個比較深遠的命題,即如何讓研究局真正成為央行政策所依賴的核心部門。這一方面要求研究部門的能力提高,一方面也要求整個央行的運行機制要從傳統的行政化官僚體制,轉化為以專業研究驅動的知識性機構,這無疑是個挑戰。

IMF、世界銀行、美聯儲等機構,歷史上都是以經濟學大家為核心,提出一整套經濟、金融重整的思想,據此來設定部門的議程和任務。

與此相比,中國央行在過去十年大大提升了專業程度。但在外界看來,無論是財政部或央行,其研究所、研究局都非其主流,沒有直接提供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建議;這些重大政策建議更多來自相應職能部門,如央行的貨幣政策司、財政部的財政司等。研究局和研究所會做一些領導交辦的項目,也會自己擬定選題做研究,但更多是為決策提供參考,因此被認為在央行體系裡偏邊緣化。

這一點,從這些年研究部門幾乎沒有被提拔過副部級幹部也可見一斑。而分管研究部門的副行長,一般也不是主管貨幣政策的行領導或常務副行長,更不要說應該行長直接分管。研究部門的辦公室也很早就從中國人民銀行成方街32號的主樓搬出。

央行的研究所和研究局在市場內一般以掌握政策信息和內部數據為優勢,並不以學術研究能力著稱,當然不包括有強烈個人風格的負責人。比如央行1998年至2003年間的研究局局長謝平,目前任中投公司負責直接投資的副總經理,他2013年出版的專著《中國金融改革思路2013-2020》 (合著者鄒傳偉) ,提出了未來七年的金融改革大綱,其觀點力透紙背,讓人重溫了他擔任央行研究局長時的風采。

這更加令人好奇,謝平十分欣賞的陸磊終於回歸央行,擔任十年前謝平的這一職位後,將怎樣書寫央行研究局的新歷史?

如何讓研究局成為央行

政策依賴的核心部門,

這要求研究部門能力提

高,也要求央行的運行

機制有所轉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925

長城汽車的均值回歸 杉再起-倍霖山

http://xueqiu.com/6525233368/29322132
本文載於5月19日《證券市場週刊》

創造自主品牌奇蹟的長城汽車將進入平台期,高速成長期掩蓋的問題已經集中暴露,超高的利潤水平即是隱憂,它是建立在極具優勢的人力成本上的。但當公司產品升級到競爭更激烈的區間,勞動生產率又失去優勢時,此前建立的護城河就被輕易填平了。

本刊特約作者  高杉/文

作為市值一度達1500億元的明星股,長城汽車(601633.SH,02333.HK)半年內股價如過山車般跌宕。繼4月的試駕撞車門事件後,5月9日公司的兩則公告讓分析師大跌眼睛。其一,公司稱哈弗 H8經過三個月的整改,仍達不到商品車交付的條件,也證明公司在高端產品的研發、技術管理上存在不足。哈弗 H8 將繼續整改,達不到高端品位決不上市。其二,公司4月的銷量嚴重低於預期,SUV環比下降13%,轎車環比下降57%。

從二級市場的表現看,長城汽車股價於2013年10月份見頂,就是市場一致預期長城H8將延續之前SUV熱賣高歌猛進之時,也是公司整車月度銷量的高點。從股本結構看,長城汽車A股實際有效流通量僅為3.04億股,是總股本的十分之一,市場存量博弈背景下,在基本面上升期依靠動量推升股價到一個極限市值是最近幾年A股的常見炒作方式。但放眼A股市場,過去幾年被機構集中抱團的成長股大多面臨發展瓶頸,股價紛紛大幅調整。

就長城汽車而言,對手已變,仍需圖強。高速成長期掩蓋的問題已經集中暴露,公司將進入平台期,股價向汽車股平均估值回歸勢在必然。

輝煌仍在

長城汽車是中國最大的SUV和皮卡製造企業,旗下擁有哈弗、長城兩個品類品牌,產品涵蓋SUV、轎車、皮卡三大品類,擁有四個整車生產基地、105萬輛產能。上市以來,公司營業收入從2003年的36.9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567.84億元,複合增長54%;淨利潤從5.23億元增長到82.27億元,複合增長57%。全部A股上市公司中,10年間保持如此複合增長率的公司只有70家,其中製造業企業有17家。長城能在堪稱巨人之間遊戲場的汽車業裡創造自主品牌的奇蹟,其成功因素可以歸納為兩點:產品聚焦、精益生產。

首先,產品聚焦。傳統汽車巨頭往往產品線根據價格區間和定位不同,涉及諸多品牌和品類,典型的成功者是打破福特T型車魔咒的阿爾弗萊德·斯隆,他治下的通用汽車按價格區間建立雪佛蘭(低端)、龐蒂亞克、別克、奧茲莫比爾和凱迪拉克(高端)5個自主經營的品牌,由總部跟蹤財務狀況、統領資源分配。長城不是一家大而全的汽車企業,公司也只有兩個品類品牌,都是聚焦的產物,長城品牌聚焦皮卡,哈弗聚焦SUV。

2000年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決定將產品由皮卡過渡到利潤更高的SUV,從醞釀到推向市場,花了兩年多時間。首先切入的市場便是增長最快的領域。2013年,中國市場SUV銷量實現303.97萬輛,較2012年的201.42萬輛增長逾半,在乘用車市場的佔比提升至18.6%。

若以8萬元、15萬元、30萬元分界點將國產SUV市場分為四個細分市場——低端、中端、中高端、高端SUV市場。自主品牌主要依存於低端和中端SUV市場,尤其是中端SUV,銷量佔比逾七成;而自主中高端SUV銷量佔比較低,不足一成。長城在十年前,看到的是目前佔20%的低價格SUV市場。

2002年6月,長城推出了8萬餘元的賽弗SUV,正式進入大中城市市場。當時國內SUV價位一般都在20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是一個空白,賽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瞄準了價格空白帶,滿足了低線(low tier)城市居民既要用汽車還要有面子的心理需求。以2013年數據為例,長城在國內SUV市場、自主品牌SUV市場的份額分別為13.72%和33.65%,在同等價位段上更是幾乎獨佔。已經停產的H3至今沒有同類競爭對手,H5和H6直到2014年同等價格帶才出現長安CS75和江鈴馭勝,後者只有低配款才與之有交集。





其次,精益生產。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平台少,車型精,力爭每款車都成為利潤中心;二是軍事化管理。汽車是講求範圍經濟和規模效益的製造業,長城聚焦皮卡和SUV,就具有很高的範圍經濟。公司不盲目推出新車型,介入新市場,成熟一代投放一代產品。十幾年間,公司在皮卡、SUV和轎車領域一共只有19個車型,2013年底縮減為9個車型。具有範圍經濟後,公司追求的是規模效益。公司只有4個平台,皮卡和早期的哈弗H3、H5、騰翼V80共用K平台,炫麗、C30和M系列SUV共用CHA平台,哈弗H6、H2和C50共用CHB平台,H8、H9等高端車用CHK平台。4個平台(2013年實際CHB平台沒有真正投產)生產9款車,銷售75萬輛,集中採購和大範圍的共享零配件使得公司成本大大降低,單車利潤被明顯放大。與長城相比,反面典型就是奇瑞汽車,40萬輛的銷量,卻有20多個平台,扭虧遙遙無期。

至於軍事化管理,業內聞名。魏建軍的這種軍事化管理,甚至細化到了員工行為的諸多細節上,嚴苛得有些變態。無情的檢查制度滲透到設備招標、供應鏈採購等方面,在與經銷商或供應商等外部合作方的接洽中,「吃拿卡要」被最大限度扼殺。

基於產品聚焦和精益生產,長城汽車的盈利能力領先同業,所有A股乘用車上市公司中,長城的毛利率和淨利率均拔得頭籌。

我們統計了2013年全球五大汽車巨頭的銷量、營收和利潤數據。在2009-2012年的高增長盛宴之後,2013年巨頭之間普遍現象是銷售增長減緩,五大集團的平均銷售增速為3%,基本與全球GDP增速同步,其中寶馬還略有下降。利潤方面,豐田恢復元氣,在收入只增長5%的情況下,利潤大增94%,但利潤仍未回到金融危機前的鼎盛時期,只有當時的六成。福特在完成聚焦之後,收入增長10%,利潤增長26.3%,銷售淨利率幾乎達到最近十年的最高水平。所以,在全球經濟低迷情況下,中國市場是兵家必爭之地,大集團紛紛拿出海外暢銷車型來華競技,奧迪、寶馬這一類豪華車品牌都以推出入門級低價車的方式向基層市場滲透。

中國市場是最好的市場毋庸置疑,中國是第二大經濟體,汽車保有量距離發達國家尚有很大差距。中國還擁有最高的勞動生產率,這是跨國公司紛紛在華建廠,以及自主品牌得以獲得生存機遇乃至可以具備較強的出口能力的關鍵因素。在底特律沒落之時,勞動生產率最高的大型綜合性車企是豐田,人均創收300多萬人民幣。後來銷售額超過豐田的大眾,人均創收296萬元,但是大眾的數據包括了在中國的兩家合資公司,一汽大眾和上海大眾簡直是印鈔機,淨資產收益率(ROE)高達60%。整個上汽集團的人均創收是380萬元,上海大眾的勞動生產率是大眾其他地區的兩倍。因此,國外車企大多數熱銷車型均已實現國產化,暫時不願釋放的只有少數豪華車了,如奧迪Q7、寶馬7系和保時捷。但隨著中國反腐力度持續,作為奢侈品的豪華車也面臨銷量停滯的風險,其打開中國市場的利器也只剩下了以品牌形象出擊,實現國產化後以親民的價格投放市場。如果以人均創收比人均薪酬作為衡量指標的話,雖然奧迪、奔馳和寶馬的人均銷售額都超過500萬元,但是與高昂的人工成本比起來相形見絀,人均銷售73萬歐元的保時捷,人均工資高達9.58萬歐元,兩者之比為7.68,這與上汽的40相比,簡直小巫見大巫。也難怪,即便是奧迪、寶馬,其毛利率也難與長城汽車相比,即便是保時捷,其淨利率也比長城低兩個百分點。

不可持續的盈利能力

既然長城汽車的盈利能力很強,那麼股價為何卻在出現H8推遲之前就見頂回落?原因有兩點,其一是長城的超強盈利能力很難持續;其二,汽車製造中的核心動力系統是公司短板,遲遲沒有得到有效提高。

中國車企的勞動生產率全球最高,這是其盈利能力的強力保障,就長城汽車而言,其盈利能力提升主要來自於車型聚焦後售價提高和成本的有效控制的疊加。長城汽車的聚焦在2013年開始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傳統優勢產品皮卡維持產量,而轎車產銷量2013年12月開始下降,自主品牌轎車領域競爭日益激烈,公司有主動收縮的意味。而SUV方面,原來大獲成功的產品已經難以滿足公司發展需要,必須向中高端產品挺進。這個過程中,公司單車淨利潤的提升速度顯著快於單車價格,主要是產品聚焦後產品結構升級的效果。









但是長城汽車14.5%的淨利率和33.4%的ROE很難維持,原因在於公司的單車利潤已經是全球之冠,而單車售價卻顯著低於同行。

汽車畢竟還是製造業,平台和車型都有其生命週期,作為弱週期耐用消費品,汽車的規模效益和單品利潤率是有極限和週期波動的,很難保持高利潤率。全球五大車企的平均淨利率是5.36%,歷史上最高的淨利率出現在金融危機前後,分別是豐田的2007年的6.86%和大眾2012年的11.36%,但都很快就回歸均值。大眾、豐田和福特的平均單車利潤是8433元,而長城汽車在單車售價7.13萬的情況下創造了10907元的單車淨利,如果扣除單車利潤只有6000元的轎車,SUV的利潤甚至與途觀、翼虎等量齊觀。與長城售價最接近的斯柯達單車售價9.64萬,單車淨利僅為4250元。

超高的利潤率其實是長城汽車的隱憂,問題出在規模效益極限情況下的成本結構不合理。長城汽車員工63753人,比同等規模的斯柯達多了一倍多,後者為25758人,而且在減員增效。大多數車企的成本結構十分相似,折舊和材料成本佔大頭,規模效益越強,單車成本越低,人工佔比不到3%。長城汽車的人員配置多,人均薪酬僅為6.37萬,低於上汽、江鈴等公司,但公司人工成本佔比卻從2005年的6%提高到2013年的10.18%。在80、90後漸漸成為勞動大軍主力之後,他們越來越難以吃苦耐勞,工資上漲是必然趨勢,這將大大降低公司的勞動生產率。長城汽車人均創收87萬元,不僅低於排頭兵上汽,更低於同樣皮卡起家的江鈴(人均創收157萬元),這導致人均創收與人均薪酬只比持續下降,即長城的比較優勢在衰減。



再看公司在車型升級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動力系統。動力系統一直是短板,公司一直沿用日本三菱技術國產的2-2.4L發動機,自主研發了兩款柴油發動機。哈弗H8全系採用采埃孚6速手自一體變速箱。在此之前,長城汽車旗下車型以手動擋為主,沒有採用手自一體變速箱的先例。長城汽車在引入技術外援方面動作頻頻,與德爾福、舍弗勒、博世、博格華納、伊頓等多個跨國汽車零部件巨頭達成戰略合作,但自主研發成果的應用卻鮮有實質性突破。年度股東大會上,魏建軍對H8、H9的定位不僅是品牌形象提升,更重要的是利潤。H9已經進入小批量階段,生產3L柴油版和汽油版,H9和H8都會把合資無法進入的軍方和政府作為很重要的一個客戶群。投放市場初期,15萬元以下的市場依然是走量的,長城後續的產品會更加豐富。長城產品升級進入的價格區間段,競爭對手的量級大大提升了,上海大眾、長安福特、東風悅達起亞、廣本等強手云集,在勞動生產率已無優勢可言的情況下,長城是在以己之短攻彼之長,此前建立的護城河輕易就被填平了。

魏建軍堅持認為長城的戰略是通過聚焦實現中國SUV第一的目標,以客戶為中心,堅持盈利導向不變。公司的產品規劃開發、整體資產質量、零部件配套資源以及渠道管理在自主車企中優勢突出,但未來對手已變,仍需蓄力圖強。而且,他認為中國汽車市場的還是全球競爭最不激烈的市場,利潤非常豐厚,長城必須向高端做,這是最後的戰略機遇期,掙窮人的錢,沒前途。一路順風順水之後,長城的聚焦漸漸演變成豪賭單品成功率、利潤結構託大的局面,面對新的競爭沒有盾牌可以抵擋,10萬元SUV的市場空間獨佔之後,公司必須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但是高端化遇到天花板和強勁對手,形勢不容樂觀。

中國乘用車首次購買的增長高峰是2009-2010年,2014年之後,二次購車向高價位車的傾向明顯提升,SUV及B級車仍是需求轉移的重點車型。長城如果想有更高的追求,必須向上述細分市場升級。而其競爭對手,無論是進口車還是合資車企,紛紛實現汽車產品價格下探,加快三四線城市的銷售網點佈局,使得自主品牌汽車市場空間被擠壓。此外,隨著更多城市採取限行限購政策以及交通擁堵和停車位短缺等用車難題,二手車將逐步形成品牌化傾向,佔有份額越大的品牌車,其二手車的回收越多,新車升級的粘性越強。這些都是長城汽車所要面對的殘酷現實,中國汽車市場可能不會繼續是全球競爭最不激烈的市場了。

(作者為倍霖山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828

金融回歸 蔡東豪Tony Tsoi

2014-06-05  
 

 

阿里巴巴將以雷霆萬鈞姿態在美國上市,震動全球資本市場。近年,多間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爆煲,海外投資者對中國企業格外留神,甚至戴上有色眼鏡,在這前提下,阿里巴巴仍能製造熱切期望。最吸引投資者的地方,是阿里巴巴的高速增長。電子商貿佔中國零售額9%,高於美國6%,馬雲預計中國電子商貿比例最終可達30%。阿里巴巴在電子商貿相關服務緊握領先地位,遠遠拋離對手,在一個龐大兼未飽和市場,以高速增長,阿里巴巴故事吸引力沒法擋。

對阿里巴巴投不信任票的投資者,大都是不接受它的企業管治結構。然而,未有事故發生之前,企業管治屬於繁文縟節,大部分投資者不關心這些表面上較遙遠的問題。也有人重提馬雲的企管哲學: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不過,投資者似乎認為買阿里巴巴這隻神馬,位置派彩已可以很和味。阿里巴巴是一個中國消費市場的增長故事,而增長不是建基於虛無基礎。阿里巴巴創立十多年,擁有受過考驗的管理團隊,及紮實的營運模式。從一個已經是非常龐大的基數,阿里巴巴過去三年仍以高速增長,這故事近乎完美?關於完美股票故事,永遠存在一個真偽測試器。測試器有一個優雅名稱:均值回歸(Mean Reversion)。均值回歸在金融領域的意思是,金融事物大都有一個合理值,短期內實際值可能偏離合理值,不過長期而言,實際值必定走向合理值的方向。「回歸」這二字很傳神,不論離開多遠,始終會歸來。均值回歸本屬於嚴謹金融學術名詞,但作為股票分析概念,也經常出現。股價急升一輪,持有者會套現,或吸引沽空者,或遇上跌市,不論上升動力多強勁,也有可能遇上不同阻力,股價始終回歸合理值。關於均值回歸,投資界流傳一句名言:毛利率可能是最能顯現均值回歸的指標,假如毛利率不回歸均值,資本主義有問題。換句話說,超高毛利率不引入競爭的話,市場運作一定出現毛病。我想說的是關於阿里巴巴的毛利率,去年是50%。阿里巴巴擁躉可找出一百個原因,支持其超高毛利率,而最直接原因,是龍頭科網股享受超高毛利率是天經地義。真的嗎?Facebook毛利率是36%,Google是23%,Amazon是1%。或者,這些都是蘋果和橙的比較,姑且當作是背景資料。

預計阿里巴巴可長期保持超高毛利率,須假設阿里巴巴可保持壟斷式市場地位。擁有壟斷式地位,好處是可享受超高毛利率,壞處是欠缺上升空間。其實,當企業已經壟斷市場,市場地位處於高峰,均值回歸理應發揮最大效應,毛利率趨勢只會是向下。均值回歸反對者常用的武器,是「這次不同」,例如新經濟出現。新經濟打破限制,製造範式轉移式轉變,傳統指標不再適用。以前以為是太貴的東西,忽然變得不貴,因為計算基準完全不同。阿里巴巴處於兩種新經濟:中國和電子商貿,即是「這次不同」乘二。在中國,電子商貿商機比實體商貿確實令人興奮,在一個實體配套發展不成熟的市場,互聯網力量更見突出。中國消費者大力擁抱電子商貿,接受程度更甚於歐美國家,似乎是既定趨勢,而阿里巴巴是電子商貿熱潮先鋒,長期享受超高毛利率不是沒可能。這些原因可信性甚高,可解釋阿里巴巴為何能夠說服不同類型投資者——其他企業不能,阿里巴巴能。阿里巴巴是否均值回歸的例外,只有時間能證實。最有機會看通這疑問的人,可能是最接近事發現場的人,即是阿里巴巴管理層。過去一年,阿里巴巴最積極工作,似乎不是鞏固其超高毛利率地位,例如加倍投入科研,確保競爭對手無計可施。阿里巴巴管理層近期收購不同類型科網公司,業務範圍跟核心業務距離甚遠,作用似創投式襯托,多於有意識保護毛利率。或者,阿里巴巴管理層都是資本主義信徒,相信資本主義不死,均值回歸是不死定律。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309

2014年是硬件的回歸,兼討論科技股的板塊輪動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29536979
2014年是硬件的回歸。

板塊輪動是許多投資者喜歡的投資方法。特別是在過去經濟週期處於強週期的時候,許多人通過板塊輪動,一步步跟隨經濟復甦的脈絡,一直買入在經濟復甦景氣度高的行業而賺了大錢。然而,板塊輪動的方式並不僅僅限於對於經濟週期的把握,在科技股投資中我們也發現了清晰的板塊輪動節奏。每一輪的科技股牛市都是先通過硬件的突破,再向軟件,應用發明的大爆發。

這一輪的移動互聯網盛宴,也是先由蘋果推出iPhone後的硬件突破而開始的。雖然蘋果的iPhone技術真正成熟以及大規模的換機要到2010年6月推出iPhone 4之後才開始,但看蘋果股價過去五年的走勢圖我們發現,蘋果早在2009年就啟動了「主升浪」,從2009年100美元的水平一路上漲到2012年9月的700美元水平,四年上漲七倍。蘋果的上漲來自於對於硬件端的創新。iPhone的偉大在於推廣了智能手機的理念,也推動了各個品類智能手機的發展。包括三星,小米,HTC等。
查看原图
隨著智能手機的滲透率提高,帶動了互聯網平台商的使用和價值。我們看到互聯網社交平台公司Facebook的上漲是在2013年的6月開始到2014年的2月。股價從25元的水平一路上漲到70元。Facebook從上市之後,股價幾乎橫了一年。一方面和上市時高額的估值有關,包括上市前夜的業績變臉。另一方面,也說明在智能手機滲透率提高後,才慢慢體現在公司的快速增長中。
查看原图
而大家在社交之餘也開始使用更多的互聯網應用,軟件等。於是我們也看到比如類似於Yelp這類SOLOMO的本地應用公司也在2013年出現了暴漲,股價從2013年2月左右的25元一路上漲到最高的100元。顯然,彈性比之前的社交平台網站更大。
查看原图
從這一輪的科技股週期中,我們看到了比較清晰的板塊輪動路徑。先從硬件突破開始,再到社交平台的爆發,最後到軟件以及應用。市場的炒作從硬件開始,到軟件結束。而事實上,2000年的科技股泡沫也有類似的路徑。板塊輪動也是從IBM對於個人電腦的硬件突破開始,伴隨著思科對於互聯網寬帶的硬件突破。之後市場輪動到美國人民大量連接上網的AOL,當初的軟件巨頭微軟,最後到亞馬遜,Priceline這樣的應用崛起而結束。那時也是亞馬遜和Priceline的第一輪泡沫炒作。

所以科技股本身隨著創新的節奏,會有自身的板塊輪動。如果抓住板塊輪動的節奏,也能夠在一個週期的泡沫中收益頗豐。點拾認為2014年將會是硬件的回歸,因為2014年將會出現一系列的硬件創新。這一輪的創新依然由2007年領頭的蘋果所帶領。雖然最新的iPhone 6在技術上沒有很大的突破,但是這是過去幾年市場期待最多的一款手機。第一次我們看到眾多新技術放入到iPhone 6中去,包括藍寶石,超級指紋識別功能,眾望所歸的大屏幕,以及內置NFC等。而之後蘋果更加推出包括iTV,iWatch在內的一系列新產品。特別是以iWatch為代表的可穿戴設備,可能如同之前的iPhone一樣,開創一種新的流行品類。而年初在谷歌收購智能家居公司Nest之後,也會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初,推動更多智能家居方面的創新。我之前一直認為這一輪科技的進步來自於一二級市場互相推動。許多二級市場股票的高估值,甚至收購都推動了一級市場的創新熱情,然後互相影響。比如蘋果最近對於Beats耳機的收購,谷歌之前的Nest收購都是硬件方面的大手筆,也將轉而推動更多來自於一級市場方面的創新。從這點看,2014年有許多來自於硬件的創新。而點拾在年初的思考中也說過,隨著這些創新,市場越來越重視硬件入口的價值,導致硬件的價值被重估。這點和過去一年因為云計算和大數據的技術創新,重估了軟件入口的價值類似。最終又回到互聯網最原始的話題,入口和流量才是真正的王道。

總結而言,我們認為科技股中也有明顯的板塊輪動節奏。從硬件的創新開始,到軟件端滲透率飽和而結束。而2014年我們會看到更多硬件端的創新,也非常可能是硬件回歸之年。特別是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和智能電視三大領域,今年出現的創新或許將在未來改變我們的生活液態。伴隨著這些創新也會有一些新的互聯網平台以及軟件公司從中崛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引領著這次創新的蘋果公司股價應該會突破之前的高點(注,點拾成員不持有任何蘋果股票的多頭倉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486

回歸基本面 RaymondJook祝振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f6402970101kpwu.html
iMoney原文(簡體版),15-05-2014

2014年首季業績期展開,過分被超賣的科網科終於因業績的帶動,從谷底反彈。筆者認為最嚴重的拋售潮應該已過去。物極必反,正如上期指出,騰訊控股(00700)的拋空比率已由高位大幅回落,加上今年首季業績亮麗,超於預期,果然由低位大幅反彈。

其實過分悲觀及恐慌的情緒有跡可尋,科網板塊由年初人人皆唱好,轉為最近人人均看淡(有些投資者甚至認為會差到年底)。此外,又聽到有一些互惠基金把科網股沽清,將資金全部轉到防守性但缺乏增長的中國移動(00941)。筆者估計由3月開始的板塊輪換潮(由高估值高增長股撤換到低估值低增長板塊)可能已告一段落。

按照今年首季業績的數字推算,大部分科網股仍能維30%至40%以上的盈利高速增長,今年的預測市盈率下跌到只有20多倍,PEG(市盈率除以盈利增長率)更是遠低於合理範圍的1倍以下,經過深度調整後,這些公司都有條件重拾升軌。

科網股有業績支撐
科網股業績反映互聯網相關行業仍然在高速成長,繼續蠶食傳統行業的市場份額,結構性的趨勢仍舊持續,這板塊可說是內地經濟發展的萬綠叢中一點紅。對比起舊經濟的防守性板塊,例如必需性消費品板塊,科網股的估值溢價其實不算高,因為前者盈利處於低增長期或倒退,後者則如日方中。根據彭博(Bloomberg)分析員共識,已宣佈首季業績公司的中資科網股,2014年平均市盈率為33.2倍,這數字肯定過高,因為分析員通常對高增長公司的盈利預測會過於保守。

五家必需性消費品公司的2014年共識預測巿盈率則為26.5倍,這數字極有可能過低,同一道理,市場通常對低增長公司的盈利預測過於樂觀。所以兩板塊的預測市盈率其實非常接近,但科網板塊的2014年平均每股盈利預測增長為81.1%,而必需消費品就只有14.8%。前者估值按PEG算,只有0.41倍,後者則高達1.79倍;前者估值過高的理據其實已經不攻自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508

正式回歸與雜談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306267

終於在6月的第三個週末完成「偶像」的財經書的全部編輯工作,此書會趕在書展前出版,未知會否安排簽名會?!從三個月的編輯工作中,我了解到製作財經書是怎樣的一回事;多得作者給予較大程度的選材及編輯自由,我其實頗喜歡這段過程,而能參與並完成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就更令我感受到成功感。不過,如果純粹從時間和精神的付出相對金錢回報看,接受一次這樣的工作,實在犧牲了太多其他事情。這方面的機會成本,讀者看看本blog,應該明白影響實在不小!

當然,投資炒作就更不用說,完全沒有手感,幸好在這段期間,港股較適合少做少錯,才不致因編輯工作而錯過太多揾錢的機會。順便簡談投資,6月最後一週,指數波幅增加,新股則表現駭人。不過,本輪新股既無生意特點,size又細,名字更加慘不忍睹,跟A股股名不分上下,更甚者,聽了也想不出是甚麼生意。因此,如果這些股都大炒,股市肯定已屆牛三尾聲;目前炒這些新股,形同倒錢落海!

做編輯期間,真的miss了很多財經新聞,但香港社會的亂象,卻是無論如何都看得清清楚楚。先不論誰對誰錯,社會的撕裂愈趨激烈,不同政見人士的表態手法愈趨極端,這就是我最憂慮會發生的狀況——香港進入自毀階段。與不少友人談目前的香港,完全感受到社會的分化。從正面角度看,這讓所有人包括中央政府看到,硬推一個沒有社會共識、勉強扶上去的領袖,社會是不可能前進的;但可悲的是,如此簡單的道理,卻是付上香港命運而換來的。

事實上,犧牲一個實驗性示範城市,對中國來說,可能沒甚麼大不了,因為中央政府已準備好以前海去取代香港所有值得保留的功能;他們相信,讓香港社會繼續空轉,有用的資本和人材會自動流向前海。可憐不少港人仍然相信,香港的現行制度是香港的核心競爭優勢,缺少中央祝福,不減香港的競爭力;香港進一步的中國內地化,才會損害香港的優勢。我同意,內地化會損害香港競爭優勢,但太強烈的小島保護主義、抗拒中國情緒,肯定會令香港自毀得更快。

香港的歷史由鴉片戰爭後割讓給英國開始,角色、作用都是不離與中國的關係。以前,香港是海外進入中國的窗口;現在,香港是中國走出海外的門戶。香港的制度是重要的競爭優勢,但香港背後的中國故事才是吸引海外需求的核心,如果中央政府刻意淡化香港的這一角色,香港應該沒有太多事情可以做。我相信,「李超人」早前表示,興幸集團一早已將業務國際化,除了暗指中國經濟轉型艱難之外,香港自毀式的社會撕裂亦是其所指。

面對香港的未來,我是悲觀的。因港人已經放棄了過去賴以成功的迎接競爭心態,同時又失去了包容力,更重要的是,社會上人與人之間欠缺互信;人人都基於自身的最大利益,埋沒心,不介意指鹿為馬,自我解讀,誘導、綑綁民意……基於這樣的社會環境,我已要求讀中一的大女兒,不要輕易接受別人(尤其立場鮮明者)對某事情的見解,要自己多看、多聽、多想,因為現實社會沒有非黑即白,別人的立場只宜參考,不宜盲從,免被利用。

談過不快之事,談談令人興奮的世界杯。難得TVB取得轉播權,雖然某報斷言谷唔出氣氛,但今年世界杯真的有大量精彩比賽,讓有興趣卻無意付費的觀眾,能夠有較多機會感受世界杯氣氛。每年世界杯,大家都喜歡估冠軍;傳統上,每屆冠軍都受天時地利影響極大,因此,巴西奪冠被看作高概率。不過,我自小喜愛高效率、高機動的德國(前西德),雖然比賽看起來沉悶,心裡還是希望德國奪冠。至於本屆驚喜黑馬,我推新生法國,隊內球員化學反應好,年輕球員又有活力,應該得到更多尊重;可惜如無意外,法國會於8強戰遇上德國,兩隊只能活一隊。無論如何,希望這兩隊之一最終可以高舉大力神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270

《專家指點》跟對領導者 投資戰鬥力三級跳 找資訊靠集體 做決策回歸個人

2014-06-30  TWM
 
 

 

投資,是一種修鍊,一個人修鍊或許行得通,其實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則更能收事半功倍之效。但究竟該如何選擇投資學習團體?

你適合集體決策或單打獨鬥?

撰文‧施禔盈

台灣股市的資訊透明度在全球數一數二,相對也衍生出資訊爆炸的問題,令人無所適從。強調集體成長的投資學習團體,是克服資訊爆炸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何選團體?沒利益瓜葛,共同成長快社會上訴求共同成長的團體琳瑯滿目,但絕大多數的投資團體,還是停留在單方向與被動式提供明牌的投顧會員或股友社形式。參加投顧會費動輒數萬元起跳,甚至十幾萬元,能不能賺錢完全操之在運氣(虧損居絕大多數),會員不僅無法獲得任何投資知識與觀念的成長,還往往落入集體從眾的謬誤陷阱而不自知。

許多投資人也會選擇諸如財報分析班、技術分析班、籌碼分析班等課程,強化自己的投資知識戰鬥力。前文「投資的轉折」讀書會成員之一的王冠為,也曾花數萬元參加技術分析班。他說:「上投資課程的確有幫助,但上完課不等於你會投資了,就像通過分析師證照考試的人,不等於就是投資贏家!」畢竟,投資要獲利,不光只是專業知識準備而已,還要能形成特殊的觀點、做好資金規畫以及情緒控管,缺一不可。

股神巴菲特說:「好的投資系統是極為稀有、珍貴的,我們不會輕易與他人分享!」因此,對一般投資者而言,能夠激盪並形成一套可操作投資邏輯的學習,不外乎就是彼此沒有利益瓜葛的投資成長讀書會。王冠為、「台積電團體」成員或「嗯汎理財投資團隊」的星大、晴尹等人,皆是因為在讀書會淬鍊出一套投資邏輯,成為自身財富三級跳的最大契機。

專長投資行為研究的世新大學財金系教授郭敏華指出,要做一個「負責任」的投資,得要對總體經濟、個體經濟(產業走向)、個別公司的基本面及股價技術面,了然於胸;「四個面向都一樣重要,一個人的力量卻是那麼有限,所以如果能夠集合不同專業的人才,抽絲剝繭,自然可以得到比較精準的投資決策。」如何避盲點?不流於形式,領導要夠力郭敏華進一步解釋,投資決策除了蘊含「理性面」的成分外,還夾雜了太多的「人性面」元素。「一旦一群人聚在一起,原先個人的『理性』決策,很容易『走味』。之後,變為人際互動下的結果。」從心理學觀點來看,一篇由學者Daniel and Titman於一九九九年所發表的論文即指出,人之所以從眾,基本上是源於不安全感與避免後悔,特別是當決策情境充滿不確定時,更需要其他人意見的支持。由於風險性資產的評價,在本質上,就是一件高度不確定的艱難任務,投資人對於參考他人意見存在殷切需要,是十分自然的事。

於是,做投資決策時,一般人很容易被群體中個人魅力突出者,或與個人關係特別密切者所影響,「類似的情況很難避免。」郭敏華強調,「所以利用集體的力量去評估市場各個可能的面向很好,但最後做決策時,還是得靠自己,由自己形成最後的判斷。」過去績效一級棒的基金經理人、現在以個人投資為主的陳冠升,分享集體與個人決策的優缺點,「群策群力顯然比單打獨鬥可以掌握的面向廣,但缺點包括流於形式,為了報告而報告;而大鍋炒的結果是,很多人怕做錯,不敢提出創新看法,而且中規中矩的分析比起個人的大膽挖掘,也少了些許熱情。」例如,陳冠升最近發現PC換機潮湧現,押注了許多標的,也確實掌握了「先機」;但他明白像這樣「機動性」的投資抉擇,在一般集體決策制的法人圈,不容易辦到。當然,單兵作戰易顧此失彼,「這時候只能抓重點了,而且要懂得取捨。」另外,陳冠升也認為,集體決策要產生力量,領導者是關鍵,「如果看不出方向,抓不到趨勢,與個人決策又有何兩樣?」曾於法人圈任職的財子學堂創辦人林成蔭則表示,不論採取集體決策,還是個人決策,最高原則是,一定要形成屬於自己的一套投資流程與系統。

「投資是很個人的事情,也可以說是一個孤獨的抉擇,終究買賣敲單是由自己的手指頭按下,最後還是要由自己承擔所有的後果。」林成蔭強調,所有人一定都要好好認識自己,如此才能找到適合個人的方式。至於如何找到與自己最速配的投資模式,一開始不妨參加投資社團,相互砥礪,「但真的要慎選,類似報明牌的股友社沒什麼學習的空間,混雜在其中,不過是原地踏步。」最佳規模?六至七個人,維持高效率因此,慎選好的投資社團參與其中,大家要想的是如何獲取更多訊息,將決策盲點降至最低,之後,真的在從事交易時,就要端出真本事,加入個人判斷,投資實力才能精進,若只是依附別人,只會越來越茫然。

至於一個運作良好的投資社團,郭敏華認為,最佳人數為六至七人,因為再多的話,討論時間拉長,就難以維持高效率,而且人數一多,當中一定會存在白吃午餐的成員。

總之,獲取或分享龐雜的投資訊息時,可仰賴集體的力量,但做決策時,則要回歸個人決策。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是一個完全沒有主見,又沒有意願學習成長的人,則集體決策或個人決策都無需考慮,「最好的方式,是去買指數或基金。」郭敏華提出中肯的建議。

投資路上,群體作戰優於單打獨鬥團隊合作 PK項目 單打獨鬥在同儕壓力下,學習較有效率。一同討論、成長的學習,趣味性亦較高。 知識管理 單獨學習較無壓力且隨興,但需要有很強的個人紀律。

可拓展資訊來源管道、不同戶頭的開戶券商,就會有更豐富的產業與個股報告。分工合作下,投資打擊範圍更廣。 資訊管理 資訊來源單一、片面,個人精力也有限,只能專注於自己有興趣的股票。

團體討論容易去異求同,抹殺個人創意,或被團體突出者牽著鼻子走。 觀點管理 個人發想的創意性較強,常有異於大多數人的突出觀點。

團體討論有助於制定出較理性的進出策略,恐懼或貪婪的情緒也可藉此紓解。 情緒管理 大漲或大跌的喜悅與挫折感必須單獨承受,情緒發洩欠缺出口,容易做出衝動或不理性決策。

藉由夥伴提醒,避免陷入當局者迷的謬誤。停損比較砍得下手,也比較有耐心等大波段獲利。 風險管理 陷入風險時容易當局者迷,導致停損優柔寡斷,停利操之過急。

資料來源:綜合專家意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310

回歸財富管理,做好資產配置,打造踏實人生 鶴詩

http://xueqiu.com/6218255665/29966480
看到朋友圈分享雪球的文章,感覺不錯,於是開始泡雪球,也與各位分享下我2014上半年的投資總結,投資收益11%。

我是大一暑假時開的戶,那是1999年的一個夏天,買的第一隻股票是蘇州高新,好像很遙遠的事情了。一路上有賺有賠,也一直沒有盤點,看到雪球的活動,借這個機會也梳理下。

年初看了《30年後 你拿什麼養活自己》,比較有感觸,於是又買了本哈囉德 埃文斯基的《財富管理》看,基本奠定了我的投資理念和策略。我們投資並不是為了擊敗市場,發筆橫財或者賺取儘可能高的回報,金錢的本身不是最終目標,而是實現其他終極目標的手段。投資是為了購買一棟房子,或者讓子女上更好的大學,或者為退休生活儲備。

先說下自己的情況,我本人在世界500強之一的央企工作,收入穩定,有房有車,無貸款,穩健踏實的投資組合比較適合我。深受啟發後,3月初為自己設計了一套財富管理方案,核心是分帳戶管理,分成了4個帳戶:保障帳戶、養老帳戶、投資帳戶和現金流帳戶。

保障帳戶:在2005年開始就有意識的購買保險,本人重大疾病保險保額25萬,壽險保額50萬,意外保額20萬;老婆重大疾病保險22萬,壽險保額20萬,意外保額20萬;年交保費17580元;

養老賬戶:基金定投,每個月2500元。標的:華夏滬深300ETF聯接、廣發中小板300聯接、華夏恆生ETF聯接、廣發納斯達克100指數、博時標普500ETF聯接每月各500元。對象都是指數基金,被動投資,時間分散、地域分散,以跑贏CPI為目標;

投資賬戶:初始資本6萬,50%投入股票;50%購買理財產品。3月11日12.68元買入上汽集團2300股,3月14日買入陸金所穩盈-安e貸3萬元。每半年投入資本4萬元,按50%比例分割投入股票和理財產品;

現金流賬戶:現金1.5萬左右,用支付寶管理,日常開支和應急使用。

執行到現在,曬下收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705

投資者回歸大宗商品 倫鋁刷新16個月新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0573

  周一,LME鋁價觸及16個月最高水平,因庫存下滑,冶煉廠關閉、市場預期需求將強勁,投資者基於改善的基本面增加鋁頭寸。(更多全球財經資訊,請加微信號:wallstreetcn) 昨日,LME三個月期鋁收盤漲至每噸2020美元,最高觸及2021.50美元,較2月低點反彈超20%,一舉沖進牛市區域。鋁是全球第二大被廣泛應用的金屬,僅次於鋼鐵。 路透社援引俄羅斯外貿銀行(VTB Capital)分析師Andrey Kryuchenkov觀點稱,鋁價上揚主要受商品交易顧問(CTA)或管理期貨基金買盤驅動。這些投資者通常使用計算機算法追蹤市場趨勢。 受全球經濟增長及周期性行業波動性增加吸引,投資者正緩慢回歸商品市場,尤其是投資資金正從谷物市場流向工業金屬。 大宗商品研究機構Natixis商品部門負責人Nic Brown表示,一些投機資金看起來是從股市轉戰至金屬市場。近期,受烏克蘭緊張局勢拖累,歐洲入市大幅走低。 投資者正尋求有著良好題材的商品資產收益,尤其是鋁和鋅之類的基本面持續改善的金屬。 金融危機以來,鋁供應過剩,庫存高企,國際鋁價持續萎靡。然而,自從2月跌至每噸1677美元的四年半低點之後,鋁價急劇反彈。 過去兩年,美國鋁業、俄羅斯鋁業及力拓等國際鋁業巨頭紛紛關閉了多家冶煉廠,這緩解了供應過剩狀況,同時也抵消了中東冶煉廠不斷增加的產能。 與此同時,鋁需求持續強勁。英國《金融時報》援引花旗預測稱,從現在至十年年終,由於汽車用鋁大幅增加,全球鋁需求將增長6%。 我們預計,僅美國汽車產業今年就將額外增加的40萬噸的消費量,底特律汽車制造商研發新款鋁制車型。 CRU高級分析師Eoin Dinsmore也表示:“中國以外的市場對鋁的需求強勁,產量也在減少。”不過,他並不認為鋁價將進一步走高,因供應過剩仍嚴重。 今年以來,LME鋁庫存下滑9.4%,創22個月最低水平。LME公開數據顯示,鋁庫存下滑至495.7950萬噸,接近2012年9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114

金礦股年內大漲26% 吸引投資者回歸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3874

本文由“黃金頭條”網站供稿。黃金頭條是專業貴金屬網站,為廣大黃金、白銀投資者提供最優秀的市場資訊。

黃金礦企指數全球投資正在避開黃金本身轉投黃金礦企。

在過去的很多年里,黃金礦企的股票並不如黃金本身受歡迎,但近期受到營收強勁增長及成本削減的利好帶動,礦企股重新得到投資者青睞。

紐約證券交易所追蹤39只黃金礦企股票的Arca Gold Miners指數今年來已經上漲26%,而黃金本身價格只上漲了8.9%,標普500指數同期上漲了4.5%。

按市值計全球最大的黃金生產商Goldcorp Inc股價上漲了34%,南非的Randgold Resources漲幅達到33%。

金礦股的大漲對於以索羅斯、鮑爾森等不少高調的對沖基金經理們來說著實是個喜訊。去年他們的黃金多頭押註經歷了“血洗”,因債券收益率上升及通脹低迷降低了黃金的吸引力。金價去年大跌28%,黃金礦企指數則更慘--跌了54%。

一般來說當金價下跌時,金礦股跌的更兇,而金價上漲時金礦股也漲的更快。所以,當今年一部分投資者轉而看好金價的背景下,金礦股成了更好的選擇。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劍拔弩張、中東地區的戰火四起都推升了黃金這種避險資產價格的上漲。

貝萊德(BlackRock Inc.)商品策略基金經理Catherine Raw稱,“黃金礦企看起來不如前幾年那麽貴了...你可以感覺到黃金市場正在回暖。”Raw管理的規模4.51億美元的基金今年初在投資組合中擴大了黃金礦企股票份額。

因美聯儲逐漸退出QE,市場利率上升的勢頭浮現,這時投資者想要繼續維持高收益能做的選擇會變少。因金價走高對這些公司營收和利潤帶來利好,並且不少礦企持續削減成本的努力取得了成效,加之整體行業股價處於歷史水平低位,這樣的吸引力使很多投資者難以抗拒。

“去年如果把資金投入金礦股,可能損失50-90%,”摩根環球天然資源基金JGNAX.O投資組合經理人Neil Gregson稱。

“今年到目前為止,表現最好和最差的差異很大,有些股挫跌達50%,有些則勁揚150%。”

不過整個類股仍比2010年便宜,因此能吸引投資人。

金價在2011年9月觸及1920.30美元的最高水準。

“相比2011年的水準,金礦股股價目前折價幅度達58%,以基本面來看,金礦股仍被高度低估了。”ETF Securities副主管Simona Gambarini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6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