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雙十一反思O2O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11/147657.html

i黑馬:對於整個零售產業而言,雙11其實是一個充分檢驗目前國內電商和零售O2O市場運行狀況的的機會,各種問題也會充分的在這一天集中爆發。

\ 

從目前看來雙11的本質還是零售業的狂歡,所以領域自然屬於在電商和零售O2O範疇,從去年開始,大量零售品牌開始打出O2O的旗號。甚至出現“再見雙11,你好O2O”的標語。而今年,我們發現O2O似乎沒有去年提的火爆,或者說,O2O從來就沒在雙11這一零售節日中占過主流位置。

在巴人看來,主要原因處源於電商和O2O模式那個在現階段更加貼合零售業態。線上對零售行業的主要改造結果是電商。電商本質上還是純線上交易,而O2O強調線上下結合,對於零售領域來說,其背後實際上已經有較為標準的服務產業鏈,行業標準化程度比較高,純線上操作相對容易。所以從零售行業本身而言,電商的優勢相比O2O模式要更強。同時,在大量零售從業者眼中,轉型電商更容易,慣性思維也導致零售業對於電商的青睞。

在之前的雙11大戰中,我們看到了線上平臺曾在線下大量布設二維碼,用反向O2O的模式將線下流量引導至線上,彼時大悅城曾推出線下試衣間的活動,被大量媒體形容為壯士斷腕。而今年,我們看到從零售業到家居行業從此前的抵制雙11的活動開始逐漸變為抵制+迎合的方式,線下企業希望自成聯盟,本著“脫離低價,不脫離雙11”的原則,自建價格體系迎接雙11。那麽,在激烈動蕩的雙11中,我們到底該如何反思O2O這個概念?這其中的種種的變故,又給O2O從業者以怎樣的啟示?

1、相比價格,O2O更看重服務。

價格是雙11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對於O2O來說其本質並非低價而在於服務。無論是目前我們看到近期爆發的社區O2O領域還是打車APP、團購等前一陣較為火爆的O2O模式,都不難看到,其主要模式都是線上預定、線下服務。其最後都脫離不了“服務”這一步,一些O2O企業如e家潔、易到用車這類產品甚至自持服務端的阿姨與司機,以保證最終服務效果。

這一現象我們可以理解為兩方面,其一,在目前看來O2O主要是線上改造線下服務業的過程。其二,O2O的offline註定了其無法離開線下服務環節。

在零售領域也同樣如此,以順豐嘿店為例,其本質是基於物流以便利店模式進行的反向O2O,用戶在線下體驗選擇後,可以在線上下單,其仍然是在過程中融入了體驗服務環節,但對於更多零售企業來說,整合這類線下資源做類似的嘗試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而服務這一因素與O2O的緊密關系也造成了在雙11生態中,O2O作為服務業模式並不一定就真的適用在低價生態中。

2、引流,並不是O2O的主要作用。

從O2O發展到目前的階段看來,相當的傳統企業仍然認為O2O模式是線上可以給線下帶來更多流量。而對於線上企業來說,O2O則變成了忽悠線下企業進入其線上生態的幌子。對於O2O中的流量巴人的觀點是,其一,線上流量目前對於各類O2O模式來說,很重要但是不是最主要的。其二,線下流量要比線上流量更具價值。

雙11也曾陷入到流量的泥潭中,彼時天貓在大量商超拜訪二維碼向線上引流,在巴人看來實在不妥,一方面,無論銷量多與少,最後損害的都是線下的利益。另一方面,線下零售門店也很難一直有如此胸襟在更長遠的日子中這樣玩下去。可以說,這類模式完全走不通,而結果也證明其遭到了來自包括家具在內的多個零售業態的抵制。

3、線上下價格博弈背後是生態較量。

更精確的說,雙11實際上是零售行業的價格狂歡戰,“低價、量大”是主要關鍵詞,商家希望借以壓低利潤空間換取市場份額及銷售量的形式進行促銷,背後的主要杠桿實際是“價格”。線上相比線下的優勢在於其大量砍掉了中間環節,節約了運營、服務成本,借以線上大流量的幫助,形成了價低、量大的格局。線下銷售則往往要考慮到人工、房租、水電及各類服務運營因素,成本較高。

事實上,正如上文所說,線下企業其實並不抵制雙11本身,而是其形成的價格沖擊。對於全民消費節,線下零售實際上並沒有找到自己的節奏。一方面礙於原有銷售體系、成本的束縛。另一方面,當下零售行業結合線上的主要方式仍以電商為主,其它方式尚未得到很好驗證。在這一博弈過程中,雙方仍未達到生態的平衡。

那麽,雙11對於O2O就真的一點意義都沒了?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在如下領域雙11對O2O模式的爆發仍有很大價值。

1、支付。雙11實際上就是一個金錢流通場,對於用戶的支付習慣培養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包括蘇寧、王府井、銀泰等均表示與支付寶或微信支付聯手,一旦線上支付就送紅包,實際上在相當程度上促進了人們對於線上支付的認識,而這也將帶動支付作為O2O線下入口的地位和作用。

2、會員權益。目前雙11中的O2O模式主要強調對於線上下價格的打通,而從去年開始,大量傳統線下零售集團開始打通線上平臺與線下店面間的會員權益,這一方式實際上可以大大提高消費者對於線上下結合消費的興趣。進而更加理性的將消費習慣回歸線下並體驗更多零售O2O模式。

3、物流。雖然O2O模式主要基於服務,但對於物流同樣必不可少,比如在生鮮O2O領域,每次雙11實際上都是對全國物流水平的大考察,隨著物流倉儲水平的不斷提高,各家的物流速度也越來越快,某企業推出“急速達”、“一日三送”等服務,實際上這些經驗都可運用至未來的社區生鮮配送及解決最後100米物流難題。

雙11,一個每年人們都會討論的話題。其出現的最大背景是電商行業的爆發,而隨著線上對於零售及服務產業的更深的改造,未來O2O模式會更多的與這一節日融合。巴人雖然不認為未來可能會出現O2O狂歡節,但堅定認為,線上下結合的趨勢帶給消費者的必然比雙11帶來的實惠要多得多。

本文經品途網授權轉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727

李東生反思TCL國際化:十年甘苦換回五點啟示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29/148047.html

11月28日,“2014中國企業國際化論壇暨TCL跨國並購十年回顧”在北京召開。論壇以TCL國際化為藍本,就企業如何以全球化思維和國際化視野參與國際競爭展開熱烈討論。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做了《國際化,要膽略,也要創新》的主題報告,並分享了TCL國際化過程中的2點體會和5點教訓,句句幹貨,值得學習借鑒。
 
\\.pcb{margin-right:0}
一個職業投資者的反思:比亞迪大跌風暴中的“危”與“機”
作者:格隆匯 煜興

比亞迪H股(1211)昨日盤中一度暴跌46%,收盤仍跌近30%。經澄清公司基本面沒有變化後股價今日強勢反彈,H股收盤漲14.17%。作為巴菲特的心水股、機構眼中的大白馬,昨天的暴跌也讓投資者漲了見識。不過,也有不少敏銳的投資者抓住了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不少會員朋友分享了在風暴中果斷出擊的經歷,有些堪稱經典,借鑒意義頗大。

本期港股那點事分享來自格隆匯會員、職業投資者煜興的經歷,供大家參考。本文分兩部分記錄作為職業投資人煜興在12月18日比亞迪跳水又回彈過程中的真實反應和事後的反思。文章第一部分以時間順序盡量客觀的記錄親歷者本人在12月18日下午對於比亞迪港股跳水的一連串判斷和行為。第二部分為親歷者對自己在比亞迪事件中的反映所做的一些反思。

驚魂兩小時

比亞迪從不是我關註的對象,所以12月18日下午看微信群里有朋友說快看1211的時候,我都沒有打開行情軟件去看一眼。直到很快又接到同事的電話,讓我趕快看比亞迪。打開行情軟件的時候1211已經跌了30%,而且日線幾乎是接近垂直90度的方向下去的。我當時第一反應就是:真刺激,大白馬票居然是這種跌法,這要多少人踩雷啊。第二反應就是看看A股那邊怎麽樣了。這個時候差不多是下午兩點二十的時候,港股比亞迪已經底了接近40%。A股那邊居然沒有跌停,只跌了五六個點,這讓我非常奇怪。接下來幾乎是同時做的幾件事,看一下比亞迪電子285的行情。也跌了,應該大概率是誤傷,跌下來可以抄一點。不過也可能是工廠爆炸了,1211和285都受了損失。不過抄底285的念頭只在我腦子里一閃而過,因為1211跌的實在是太刺激了。趕快問同事和看微信群里的消息,大家各種猜測:有說是比亞迪電車出車禍了;有說是盧布導致了匯率損失;還有說是國家對電動車的補貼政策有變化了;還有說是有人融資買1211爆倉了被迫平倉。總之沒有個確定的說法。這個時候我腦子里已經閃過一個念頭,應該可以抄底比亞迪了。

當時覺得可以抄底的念頭基於以下的判斷,股價在半小時下跌40%如果是基本面原因引起的,一定是發生了非常極端的事情。比如工廠發生大爆炸,或者公司主席被查(最近香港流行這個)。但如果是這麽重大的事情,A股反應一定比港股還要迅速。為什麽港股已經下跌半個小時了,下跌幅度40%,A股還沒有跌停(當時的時間是下午兩點半左右)。就算是港股有投資者先聽到什麽風聲,作為眾多機構都持有的大白馬公司,不可能半個小時之後A股的機構還不知道。所以應該不會是基本面有特別重大的利空。基於這樣的判斷,我覺得可以抄一點比亞迪港股。

比亞迪港股01211走勢圖
比亞迪A股002594走勢圖

因為做量化交易的背景,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用權證抄底而不是買正股。很快的我就找到了一只適合的權證,也就是是後來證明抄底1211的最佳工具,18377一只比亞迪港股的認購證。很多朋友事後問我怎麽選最合適的權證。其實在當時的情況下非常簡單,就是買跌的多的。下午兩點半左右,也就是1211跌幅超過40%的時候,有兩只權證跌幅超過70%,但是只有一只有成交量,就是18377。我果斷的買了一點18377,成本價9分錢,就跑到同事的辦公事里繼續討論對1211的看法。大家興高采烈(幸災樂禍)的聊了一會兒,也沒個定論。這時我發現手里的權證已經翻倍了,只用了二十分鐘左右。當時頭腦一熱(其實也是心里沒什麽底),就以1毛8把手里的權證都賣了。

1211認購證18377走勢圖

權證賣掉之後,1211還在繼續反彈,我也隱約覺得自己好像有點出手太早了。這個時候已經是下午三點了,比亞迪A股在跌停板上做了最後的掙紮,還是被港股拉倒在了跌停板上。這個時候我想看一下到底是哪家券商在賣比亞迪,就去查看了一下券商席位的買入賣出情況。結果發現全部都是賣出的都是中資機構的席位,而外資的席位都在接盤。當時就覺得可能是中資的某個大客戶融資盤被動被平倉了,可能還有很多大散戶也恐慌的止損。這個時候我很是佩服外資機構堅持獨立判斷的能力和果斷的執行力。

12月18日,比亞迪港股1211十大凈買入和凈賣出券商

事情最後的轉折,是大概在下午三點左右,微信群里已經有比亞迪在收市後會召開電話會議的消息。當時我就想既然公司這麽快就站出來回應,基本面應該不會有大的問題,明天大概率會反彈,要不要再抄一點權證拿過夜。但是很快又覺得1毛8賣到的東西2毛再買回來實在不爽。而且高度亢奮了半個多小時之後實在是不想再做交易了。就索性看著1211一點一點的收複失地。最後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公司出公告解釋基本面沒問題。1211在19日繼續反彈,而18377這只權證在19日最高價格超過4毛5。

事後的幾點反思

對於這次事件的反應,我給自己打出的分數是60分。主要是因為幾個大的方向判斷的還是正確的:(1)根據A股的走勢判斷了比亞迪應該沒有大的基本面問題;(2)最短的時間找出了抄底的最優認購證;(3)第一次抄底的時機幾乎接近當天最低價格(這里面有運氣成分,但也有交易直覺)。

但是只給自己一個及格的分數,是因為犯了幾個非常明顯的錯誤:(1)不管比亞迪的行情多麽刺激,也不應該忽略了最初抄底比亞迪電子的判斷。當時抄底比亞迪電子的風險收益比是要高於比亞迪本身的(實際上一天的時間也可以獲得20%的收益)。(2)在看到公司收盤時電話會議消息的時候,應該再一次把認購證18377買回來,而且比第一次倉位更重。因為那個時候的消息已經比第一次抄底的時候明朗了很多。應該避免上一次操作影響當前一次操作,就當自己從來沒有交易過這只權證。Let the bygones be bygones(讓過去的過去),或者用更加文藝一點的說法“如果你因錯過了太陽而流淚,那麽你也將錯過群星”,是經濟學中處理沈沒成本的基本原理。但是在現實交易中,執行這一投資紀律卻變得非常困難。(3)從始至終,我對於這次事件的態度都過於隨意。整個事件發生的過程中,我更多的時間都是花在跟同事興奮的討論而不是冷靜的最坐下來思考如何抓住這次賺錢的機會。如果稍微認真一點對待,幾個關鍵操作的處理可能會比現在好很多。作為一個職業投資人,任何時候都不能把自己當成是一個市場的旁觀者。市場上這種不合常理的波動可能幾年才會出現一次,但是每一次出現絕對都是上帝送給那些勤奮的敏銳的果敢的投資人的禮物。

(完)

司慶之際反思:過去三年 蘇寧是怎麽被幹趴的?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27/148611.html

  
i黑馬: 滿屏都是蘇寧24周年的消息,慶祝啊、感恩啊、狂歡啊,各種詞。但是,蘇寧最近3年的業績really值得狂歡嗎?2011年電商還是國內B2C前三,2012年被京東幹趴,去年轉型陷入虧損,今年業績毫無起色... ...


 
\    翻翻今年上半年的業績:
    營業收入約512億元,同比降7.8%。
    利潤總額虧損10億元,同比降218.58%。
    綜合毛利率13.83%,同比降0.37%。
    蘇寧的財報數字軌跡是明顯的。2012年上半年,利潤出現拐點,上升變成下降。第三季度,毛利率開始下跌。接下來半年,利潤、毛利一直跌,一直跌,跌到去年第三季度時,問題嚴重了:止血不住,開始虧損。一直虧,一直虧,一季度虧,二季度虧,三季度虧。
    再有3個月,四季度業務就發布了,虧損的概率較大。
    黑馬哥很憂桑,跟蹤報道了蘇寧3年,從2012-2014年,見證了轉型的所有過程。它是一家先鋒企業,作為傳統零售連鎖,為擁抱互聯網,自斷一臂,結果流血不止,呈噴射狀,也未見其要停止的決心。
    但反思是必要的。過去三年,蘇寧從一個天之驕子,轉而變成追隨,再到如今的迷失,蘇寧究竟是在哪個環節做錯了。
以下文字充滿血腥暴力,如是蘇寧的員工及粉絲,請繞道而行。
 
大哥的驕縱  哪里都是優勢
    2011年,蘇寧易購B2C銷售額59億元,註冊會員1000萬,是國內電商前三。當年的蘇寧挺驕傲,說了不少大話,主要是忽悠那幫小白。
    媒體喜歡把蘇寧與京東放在一起對比,說誰更有優勢,誰更可能成為中國的亞馬遜。黑馬哥已記不清細節了,但蘇寧的姿態大致如下,為了更形象表達,以下觀點進行了模擬。
    1、哥哥起步早。1998年,國內電商剛興起時,董事長張近東就考察B2C模式,是因為沒有物流、供應鏈,最終才轉向連鎖的。京東成立一年後,蘇寧網上商城就成立了。
    2、哥哥有品牌。蘇寧成立20多年了,用戶有口碑,每年幾億元廣告,有品牌美譽度。
    3、哥哥有供應鏈。2011年,蘇寧939億元收入,采購規模大,拿到的價格最低,與三星、LG、美的、惠而浦、海爾、海信、聯想等品牌常年合作,廠家直銷。這些優勢同樣適應線上。
    4、哥哥有物流基礎。用戶去門店購買大家電,蘇寧負責配送。2006年,蘇寧布局物流,到2011年時已有8個自建物流基地,而京東在07年才開始自建物流。
    5、哥哥是盈利的。規模近千億的蘇寧,每年有40-50億凈利潤,而京東每年賠錢。
6、哥哥有線下優勢,售後有優勢。
 
    理論上一對比,蘇寧老牛掰了。但事實擺在那里,京東2011年銷售額327億元,蘇寧才59億元。別人就不好意思要問了:你這麽牛,為毛還是做不過人家呢?
    蘇寧說話只說了一半,完整的話應該這麽說:
    哥哥線下有品牌美譽度,但線上沒有,兩種品牌屬性是不同的。
    哥哥線下有供應鏈優勢,但線上沒有,由於成本差異,線上線下是左右互搏的,無法共享。
    哥哥線下有物流基礎,但線上沒有,門店物流和電商物流環節是不同的,並且蘇寧沒有小件配送。2011年,蘇寧還拼命建立了10個小件配送中心,以彌補劣勢。
    ... ...
    往前走時,蘇寧逐漸發現,就是這些優勢反而綁架了自己。
 
陷入成本誤區  815被京東幹趴
    到2012年時,問題就顯現了。蘇寧說,自己有線下優勢,有錢、有物流、有品牌等,但是這些優勢無法與線上融合,為毛?因為線上成本比線下低。
    蘇寧一副大哥的姿態:誰說線上成本低了?這是個謬論。
    當年,蘇寧發言人的理論是這樣的:你以為電商沒有實體店,租賃、人力成本就低?錯!
    1、門店雖有租賃、人力成本,但自然占據了店周圍10-20萬的人流量。而且電商是要花錢買流量的,若只是一個IP地址、一個服務器,怎麽會有銷售額?
    2、電商有物流成本。前一年財報顯示,蘇寧運雜費占總收入0.6%,而京東流傳深廣地數字為6.6%。蘇寧成本低。
    3、我是賺錢的,蘇寧有19%的毛利潤,每年凈利潤40-50億元,而京東的虧損率為6.6%。
    三組數字一比,真的搞不清了。在蘇寧的理論下,貌似線下成本也不高,即便線上沒有快步跑,也能活得很好。
    然而,就是那年的“815”,京東把蘇寧幹趴了。2009年,劉強東就說過,與蘇寧必有一戰,盡管資本和實力與它不是一個量級,但還是出手了,專們設了一個會議室,名叫“炮打司令部”。
    開戰前一個月,蘇寧跟黑馬哥說不怕不怕,打就打嘛。“價位相當的情況下,我是盈利的,某些電商虧損十幾億。我把價格往下拉,我虧一塊,他就要虧10塊。”一場史上規模最大的“電商價格戰”爆發了,半日京東銷售額就破2億元,而蘇寧則顧左右而言他。
    蘇寧敗了,原因是什麽?很複雜。首先,他是逆潮流的,認為線上成本沒優勢,價格沒優勢,一個死守線下的人,與一個新生力量交戰,首先是軍心出了問題。
    這場戰役後,蘇寧被pass掉了,京東眼里再沒把它放在眼里。前者年銷售額僅為167億元,而京東交易額卻達到了733億元,已接近蘇寧2010年的規模。
 
同價虧損嚴重  又砸錢搞“雲臺”
    在成本誤區的引導下,蘇寧越陷越深。2012年,蘇寧就已經開始探索:既然成本差異不大,為毛不能線上線下融合?
    當然,那時的融合還很粗淺,只是在店面里展示線上品類,搞些門店自提等功能。
    真正的深化是在2013年。2月,蘇寧更名“蘇寧雲商”,喊出改組口號,既要做電商,也要做店商,還要做服務商(開放平臺)。理解起來就是O2O,怎麽做呢?
    1、線上線下商品共享。設立商品經營總部,統一采購商品,它來決定東西是在易購上賣,還是在門店賣。它認為,商品采購就這樣融合了。
    2、商品價格同步。既然線上線下成本差不多,那就把價格統一賣,由商品經營總部決定定價。此外,在共享庫存的基礎上,還可根據不同渠道靈活定價。
    3、物流融合。門店物流環節與電商不同,前者環節是采購——倉庫——門店,而電商是訂單——倉庫——分揀——提貨——排程——配送,蘇寧不能完全應對。並且蘇寧擅長大件配送,運輸工具是卡車,而小件配送是三輪摩的。
    其余還有數據融合、支付融合等。但這些都不關鍵,涉及成本重構的才能稱得上是變革,這里指的就是線上線下同價。
    2013年6月,蘇寧正式啟動線上線下同價,也就是這個決策,讓蘇寧陷入誤區無法自拔——業績差、毛利低、由盈利轉向虧損。
    為毛這麽說?事實的情況,線上線下成本有差異。京東一位副總裁曾向黑馬哥表示,效率高的電商7-8%的毛利可實現盈利,但傳統零售店必須在15%以上。2013年前,蘇寧毛利在18%-19%,凈利為3-5%。
    比如100元的商品,線下賣119元,但線上一般賣107-108元。真正意義上的同價,就是把原來的119元,降價為107-108元,10元毛利沒了。
    這也能解釋,為毛蘇寧第二季度開始虧損,下降至16.33%。第三季度,由於實施力度加大,毛利下降幅度更大,最終還虧損1億元,毛利率下降至15.21%。
    幸好蘇寧比較“狡猾”,未向口號喊得那樣“全部同價”,而只是某種意義上的同價。
    1、同價的概念有三種。舉個例子,一件商品線上賣10元,線下賣20元,一種情況就高不就低,賣20元;一種是取中間,賣15元;還有一種是就低不就高,統一賣10元,這才是真正意義的同價。蘇寧是幾種情況兼有。
    2、品類未做到統一。線上線下的商品品類做了區隔,線上有專供款,讓消費者沒法比價。北京蘇寧雲商工作一高層曾向黑馬哥透露,線上線下客單價差好幾倍。李斌也表示,線上的品類遠高於線下。
    好,同價問題還沒解決,2013年9月,蘇寧又大花心思搞開放平臺了——蘇寧雲臺,推出7大基礎服務、7大增值服務。親,這都是需要長時間施肥又沒有收入的苦活。
    舉個(栗)子,它的七大增值服務如下:
    店面雲:全國1600家門店為商家提供銷售、展示、體驗、服務等功能,可以賺點錢。
    金融雲:投資十億元,為商家、商家提供信貸服務,1-2年賺不到錢。
    IT雲:提供雲計算、雲儲存,雲應用等服務,沒5-10年別想賺錢。
    物流雲: 60個大型物流基地,12個自動化中心提供倉儲物流服務。算了吧,即便到今天,蘇寧自有物流才覆蓋國內90%的領域,自己照顧不了,怎麽給別人服務?賺不到錢。
    廣告雲:線上提供社會化共享、門戶、視頻等廣告服務,門店廣告資源也將分城市、時段、節點供商家投放選擇。前提是先投廣告買流量,短期賺不到錢。
    以下不再舉栗。綜合來說,這些都是“偽資源”。蘇寧目前擁有的資源主要是門店線下資源,即店面雲、物流雲。其余各種IT、金融、廣告、運營等服務,都不是蘇寧目前擅長的,也就是說需要各大商家一起來培養,離收割之日還很遠。
    同價問題本來就讓蘇寧虧損,它還大搞投入去搞開放平臺,財務狀況就更差了,第三季度虧損2.06億元,第四季度惡化為2.89億元。
    自營同價問題還沒搞定,就去弄開放平臺。這一年,蘇寧電商增長速度非常慢,銷售額僅219億元。
 
繼續執行越陷越深
    今年,蘇寧依然沿著舊有路子走,定義為“戰略執行年、凸顯年”,繼續完善O2O模式,新東西不多。這也註定蘇寧業績短期內不會好轉。
上半年主要為幾點:
    1、繼續拓展7大增值服務,搞開放平臺。成立大運營總部,統一管理門店、PC端、移動端、家庭互聯網等購物入口。此外,還加快流量、用戶、數據、物流、金融的對外開放工作,滿足供應商、商戶在供應鏈、客戶關系等方面的需求。
    2、又拓展了幾項新業務。如金融業務開始獨立運作,易付寶支付體驗提升;針對上遊供應商及合作商戶,蘇寧小貸、蘇寧保理提供供應鏈金融等。再如虛擬運營商業務,蘇寧互聯獨立品牌成立。
    通俗的理解,去年的新業務還沒弄踏實,還沒有收入,又投錢搞新的業務了,業績自然較差:今年第一季度,營業收入開始下降了,僅229億元,同比降15.93%;虧損4.5億元,同比降206%,整個上半年虧了7億元。
    事兒還沒完。今年7月,蘇寧又發布眾包平臺,要構建從創意到銷售等一站式服務,即創意——作品——產品——商品等各階段所需服務的解決方案,明年目標銷售額250億元。
    11月,蘇寧大舉進攻農村物流。截至今年9月30日,其在國內13個城市建物流基地,目前已覆蓋90%的區縣,城市還沒完全覆蓋,又搞起了農村物流地廣人稀,需要堆人堆站,這是一個燒錢的項目。
    因此幾乎可以推測,蘇寧第四季度的業績不會好到哪兒去。縱觀以上,由於蘇寧2012-13年的策略失誤,今年又無創新式的執行策略,導致蘇寧轉型陣痛期將持續。
    蘇寧的勇氣值得贊許,但是步子太急了,成效甚微。這可從其今年第三季度財報看出。
    線上收入增長緩慢,線上銷售額僅73.17億元,照此速度,年收入將與去年持平。
    經過一年探索,開放平臺起色不大,交易規模僅11.47元。
    加上門店的總收入為285.22億元,微增15.9%。
    什麽都想要,可能什麽都得不到。第四季度業績推出後,希望2015年,蘇寧能再次趕上來。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2014炒股總結--一個技術派股民七年後的反思 省錢炒股

來源: http://xueqiu.com/1217972329/34662355

       入市七年,從未正式寫過總結,總覺得炒股這種事情不需要那麽正式。最近受教於小小辛巴老師“筆下有金”的教誨,決定寫篇總結,回顧自己走過的道路,反省自已犯過的錯誤,明晰今後的投資思路。同時與眾球友分享,也許可以幫到一些剛入市的新手,少走彎路。一、投資經歷
1、懵懂階段

      2007年入市,算起來已有7年,對於有些股民來說已經小有成就,可是我卻始終還在虧損。剛入市的一兩年,什麽都不懂,也不敢亂買,覺得工商銀行是大藍籌(其實那時候根本不懂什麽是藍籌),應該風險小就買了,結果一路下跌,大約一年多經不住虧損的煎熬割肉出局,損失50%。心想買了個爛股,運氣不好,換股操作一定能賺錢,後來又人雲亦雲地買了馬鋼股份、中海海集等幾只股票。可奇怪的是,這些股票到了手里無一不變成爛股,一跌再跌,最後忍不住割肉出局。

2、純技術分析學習階段       我不服氣,心想別人炒股為啥可以賺錢,而我不能?2009年自己獨立開了一個股票賬戶,決定加強學習,卷土重來。這個時候我開始獨立思考如何買股票。最開始的時候是研究K線圖、均線系統,MACD金叉死叉,大智慧“主力動向”等技術指標,似乎發現了股價和這些指標的一些聯動關系,好像真是那麽回事。然後又找了一大堆的股票書籍來看,前後看了《賺到10000點》、《趨勢交易大師》、《江恩華爾街45年》、《胡立陽炒股100招》等書。覺得股市技術分析理論深不可測,奇妙無窮,技術分析的理論基礎是那麽嚴謹,“三大假設”是那麽牢不可破。又買了東方航空、長江電力等股,但又是個個虧損,慘不忍睹,似乎虧損更甚。這段時間還花很多時間研究網上收集的各種技術指標和公式,但就是收效不大。

  有段時間幾乎對股市放棄了希望,就把賬號扔在一邊,聽之任之。直到有一天偶然看了陳江挺的《炒股的智慧》,其中有些觀點至今記憶猶新:一個成熟的股民至少要經歷五年的學習期才能有所成就;買股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試買”的過程,試錯試對是個概率問題。似乎又感覺炒股思想境界提升了一步,又沖進股市,買了中航重機、中聯重科、海南椰島等股票,但“概率”始終沒站在我這邊,總是屢戰屢敗。

3、半價值投資階段

  2013年,不知道在什麽地方看到了歐奈爾這個名字,有人評論“散戶就學歐奈爾”,就去借了他寫的一本《笑傲股市》,知道了CANLISM選股系統,也了解了“茶壺杯柄”形態,原來基本面和技術面還可以這樣結合起來選股。2013年正是創業板風起雲湧之時,我也意識到創業板的機會來了,到證券公司開通了創業板交易權限。1849點後買入了奧飛動漫,這是我買的最好的一只股票了,階段漲幅達到了70%,很多高手要笑了,對於我一個屢屢虧損的小散已實屬不易。但買的倉位太輕也沒賺什麽錢。後來又買入了啟明星辰、探路者、銳奇股份、東軟集團、特銳德等個股,後面看來這些股票大都成了大牛股,但我要麽只取得小幅收益,要麽在追高買入後的震蕩中止損出局(因為歐奈爾體系有個一條鐵律叫虧損不超過8%),部分股票還損失不小。這個階段我感覺似乎已經摸到投資賺錢的門框了,但總還感覺差點什麽,買的股票賺錢的少,止損的多。往往是一只股票賺了點錢,另外幾只出錯、止損還虧損更多。在2013年創業板、中小板的大好行情下,年收益竟然為負。

      我把2013年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己技術不精,為提升技術水平又去買了幾本書看,比如《盤口》、《趨勢追蹤》、《專業投機原理》、《證券混沌操作法》等。2014年的大半年,我依然沈醉在技術分析體系的趨勢識別、跟蹤、試錯、抄底的迷茫世界中,當然對基本面也有所考慮,期間買了招商銀行,賺了一點點,在上漲的過程中想要做一個波段,結果丟掉就沒接回來;買了貴州百靈,在底部的反複調整中買進賣出反而擡高了成本,然後在突破底部的第一波次調整中就出局了,眼睜睜看著這只股票後來走出翻倍行情。

4、價值為主階段

      痛定思痛,我不得不檢討自己的投資理念出了什麽問題。隱隱覺得,之前太過於看重技術面,而沒有深入了解股票的內在價值。其實之前也學習過基本面選股,2013年曾經根據財務報表ROE等指標買入古井貢酒、青青稞酒,可惜一買就套住了,經不住煎熬又止損出局。

    於是不敢再亂買股票了,思想變得極其保守,我打算采用一種抄底的策略,專買經過abc三浪大幅下跌,又被公認的好股票,結合技術面爭取買在最底部。今年4月3日,我看到天士力這只曾經的白馬股經歷過大半年的下跌,市盈率在30倍以內,無論從大周期還是小周期都已經經歷了三浪下跌,而且價格到了前期底部36元附近,於是37.5元沖進去買了一手(資金少,高手勿笑)。果然第二天就大幅反彈7%,我天真的以為這只白馬股又要啟動了,在隨後的兩天里忍不住加買了一手,成本攤到40元。哪知下跌並未就此結束,短短一周的反彈後股價瀑布式下跌,最低跌倒了35元附近,虧損10%以上。但這次我沒賣,也沒敢補倉,索性做了鴕鳥。在經歷漫長四個月的套牢後股價又重回40元,但也沒大漲,一直到現在,股價總在40多元上下波動。算起來也有8個多月了,竟然沒有產生明顯的收益,說起來令人慚愧不已。更慘的是,同期買的東阿阿膠、雲南白藥也是上下起伏不漲,雖然沒虧錢,但也沒什麽賺頭。這種收益,若在熊市還可聊以慰藉,但在今年下半年大牛行情的背景下,讓人哭笑不得。

    去年底以來,我關註到雪球這個平臺,也了解到雪球上有小小辛巴、水晶蒼蠅拍、雷公資本等大V,但只是零碎地看了些文章,沒有註意他們的實盤操作。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可惜,如果早點用心關註,我的股票業績也不至於這麽慘了。其實之前也一直關註新浪的幾個財經博客,雖然覺得他們水平也很高,但我就是沒在股市賺到錢。

    10月底以來,我重點關註了小小辛巴老師的操作。開始並不明白老師操作背後的邏輯,還是用以前技術分析和熊市思維的觀點來看待市場。比如辛巴老師在10月底20元附近買入吉林敖東,我一看K線圖,自作聰明地認為調整還未到位,結果第二天敖東就大漲;江中藥業、中國西電、中國平安、京東方等亦是如此,總是認為技術點位不合適而錯失。這段經歷讓我對辛巴老師由衷敬佩,思考老師為什麽選股這麽準?開始較為系統的看了老師以前發表的文章,尤其是“五檔買入法”,才明白老師投資的嚴謹體系,令人贊嘆的戰略戰術和大局觀。

    於是參照老師的思路調整自己的倉位。辛巴老師說“牛市買券商”,自己也認為券商的後期上漲邏輯非常明顯。於是在近期趁市場調整之際建倉了國元證券、吉林敖東、京東方、中國重工等股。離老師推薦的價格都相對高了一截,但邏輯正確就不怕追高(似乎有違老師極底安全邊際的思想,又自作聰明了),而且我預留了足夠的現金,萬一有深度調整(我計劃是20%以上)就加倉。天士力、雲南白藥也沒賣,我想就留著當現金用好了,在適當的時候把它換成券商。

二、七年反思

    1、如何虧錢    依照技術面選股,實際上是選擇一個自認為合適的介入點,對股票本身價值沒有深入的分析。而任何技術點的選擇,其實是個概率事件,一旦後市沒有按照預期的行情發展,在市場的波動中很容易就觸發止損(止損是技術派的一條鐵律),幾次止損就讓前期利潤回吐光;即使不止損,因為對股票沒有深入研究,沒有信心也會耐不住虧損而拋出。靠技術面選股,好股票也不敢重倉,即使買對了,也收益不多;在上升的過程中一看到頂部形態(往往是階段頂部或偽頂部)就賣出,容易錯失後面更大的行情。    2、沒有樹立正確的投資觀念    從進入市場,就應樹立價值投資的正確觀念,這是老生常談的事情,但真正領悟並不容易,而我一開始就犯了這樣一個錯誤。當我進入股市開始思考如何交易時,作為一個工科生,不自覺的就被像數學一樣優美的股票走勢圖形和技術分析理論吸引,足足花費了五年的時間去探索,以為自己能找到一套戰勝市場、獲取超額收益的方法,卻遭遇七年熊市,年年虧損。開始還將自己的失敗歸處於惡劣的市場環境,以為在熊市中虧損一點很正常。但到了2014下半年,牛市行情起來了,為什麽還不賺錢甚至虧損?我終於認識到技術分析的局限性。    股票價格是市場對其價值和價值預期的體現,在市場消息、情緒等因素影響下波動20-30%都很正常,如果自以為有了一些技術分析水平,就可以獲得相對大的勝率,其實往往就是在追漲殺跌,或者是抄底逃頂、割肉止損反複操作,其結果就是虧多賺少。反觀一些什麽都不懂的股市菜鳥,道聽途說買了股票放在賬戶里不聞不問,反而大漲。市場的價格短期波動是無法準確預知的,但企業的基本面卻可以在相對長的時間里保持穩定甚至可以預判,而股票投資就是要在正確邏輯分析的基礎上尋找具有相對確定性機會的投資標的。通過技術面買賣股票,首先是不敢重倉,其次每止損一次就是一次損失,而且難以握住牛股,容易震蕩出局。通過對雪球一些大V的了解,發現他們買賣股票首先要經過深刻的基本面研究,而技術分析只是作為交易的一個參考。當我最初進入股票市場時,根本不懂什麽是股票的價值。雖然我之前偶爾也運用過基本面分析,但分析水平有限,根本沒有把價值分析放到投資體系的核心位置。    3、沒有一個好老師      誠然,股市投資最終要靠自己的領悟,但如果能有一個好老師作指點應該能少走彎路。我這七年來的投資經歷基本上是一個閉門造車、獨自摸索的過程,苦苦追尋而不得其法。雖然身邊也不乏一些頗有水平的老股民,但由於交流不夠,始終無緣尋得一位良師。一直到雪球上遇到辛巴老師,讀了老師的文章,學習老師的操作,終於明白自己為什麽這麽多年處於失敗之中:原來我一直在市場的潮起潮落中殺進殺出,妄想戰勝市場,卻被市場反複教訓。    4、要反省自己的錯誤      股市中誰都會犯錯,包括一些大V。股市里的人都喜歡講賺錢,喜歡講自己多高明,犯了錯誤都不願承認,虧了錢更是不好意思講。但我覺得要敢於承認錯誤,想想自己為什麽虧損,並吸取教訓,才能真正提高自己。

三、前行方向

      堅持價值投資的道路,選股之前深刻研究股票價值(這還需要學習)。技術分析可能不會完全拋棄,但應放在次要位置,僅僅用於參考和輔助,比如短期買賣點的選擇。

    繼續通過雪球平臺向各高手大V學習,並把價值派大師的著作都找來認真學習,包括格雷厄姆、彼得林奇、卡拉曼、芒格、費雪、小小辛巴等。

    堅持記錄自己的操作和思路,多反省,多總結,多交流。

四、感謝

    感謝小小辛巴老師,您是我投資道路上的良師,是您讓我從錯誤的投資道路上覺醒,並在今後走向正確的道路。雖然辛巴老師一直說自己不是一個“價值投資者”而是一個“長線投資者”,但我想這是他不想讓大家認為他是一個狹隘的、死板背書式的“價值派”。辛巴老師對股票內在價值的分析功底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實際上我認為他是將經典價值投資理論在中國市場靈活運用的一個高手,在選股的時候既考慮了股票的資產價值,也考慮了A股市場偏好等所謂的“投機”價值。比如最近辛巴發表的“牛市四傻”,對國內市場對低價股、“中”字頭概念股有生動的分析。

    感謝雪球平臺,讓我這樣的小股民有了一個向大師和高手學習交流的平臺。

      這是我在雪球發的第一篇長文,文筆拙劣,博看官一笑。相信象我一樣一直找不到正確投資道路的小股民還有很多,若對大家有所啟迪就不枉費幾天打字辛苦了(寫了好幾天,發現寫文章真的很累,這方面辛巴老師實為楷模)。若得高人指點,我將視為金玉良言並由衷感激。

褚時健:企業都該反思十年來的成就是什麽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01/148689.html

i黑馬:這兩年,生鮮電商發展的很快,以“褚橙柳桃潘蘋果”為代表的名人生鮮迅速崛起。這些生鮮產品,僅僅是因為名人效應而聞名嗎?小編最近品嘗了褚橙,口感確實要更好一些,由此來看質量還是要放在第一位的。本文是褚時健口述的幹貨,大家看看他是如何做的。 
\兩年前他們(本來生活網CEO喻華峰等人)來果園找我們合作,正好我們也想把橙子銷到北京等大城市。考慮到現在很多人希望不用去超市就能買到水果,喻華峰說他們搞電子商務的可以直接送貨到別人家里,我們就談成了。第一年賣了200噸橙子,實在太少了,但開頭開得好,第二年我們本來答應給他2000噸,但我們這邊不夠賣,只給了他1400噸,今年能夠保證給他1600噸,到明後年可能還會慢慢增加。後來我跟他本人見面很少了,業務方面的事都是子孫輩在跟他們打交道,他們之間聯系得多。

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在現在果園的基礎上擴大3倍種植面積,但是擴大3倍後我就不敢再繼續增加了,那時就要看看中國經濟在世界總體發展情況是什麽樣的了。國內國外市場變化都很大,我只能大體上說說,誰都說不準,未來會有什麽變化,現在我的規劃就是擴大3倍種植面積和慢慢覆蓋全國各大省級城市的銷售。我已經歲數大了,不接觸互聯網,沒有精力搞那些,網絡商務這塊也是後輩在做。

電子商務的風險是很大,但供求關系還是緊張的,我們只要做好就不怕。而做好這一點我比其他人都有把握,因為我們基礎搞得很紮實,質量也在穩中提高,原來我們才900畝土地,後來我們周邊的農民很多都不種地,我們就租來幫他們種,這樣慢慢擴大到2400畝,現在在這個行業里我們是領先的。

到今天來說,褚橙的例子影響了很多人,100元的成本能創造200元的利潤,百分之百的利潤空間。但這樣就造成很多人的盲目性,看到有這麽大的利潤,很多人都來幹,商品供應是有平衡關系的,到過剩的時候,優勝劣汰,品質差的就滯銷,賣不出去。我敢說,接下來的3到5年,還有很多幹這個的人會把本錢都丟掉。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我們國家是以政治鬥爭為主,之後是以發展經濟為主,那樣的大環境對創業者來說機會要比現在好。但有些人把握不住,把握住的就一下上去了。那個時候遍地是機會,對雲南來說,當時有些人開礦山,積累兩三年資本就發家了,現在基本沒有這樣的情況了。90年代中期,國營的一些中小企業要改制,改制就要拍賣,從公營轉私營,有些人會做,就賺了,成了大老板。

相對來說,這一部分資本在當時膨脹要容易得多,今天就沒有這樣的機會了,現在已經開始出現合理的利潤,因為中國經濟開始進入一個比較平穩的發展勢頭。國家已經意識到這點,不能發展太迅猛,就好比修一條公路,本來三年才能修好的,你用一年就修完了,那質量怎麽能保證?中國的高鐵也是,一股勁趕速度,搞來超過全世界的速度了,後來不就出問題了。

所以40年代末出生的那一代人經歷了很多磨難,那些磨難都是外界強加給這一代人的,但是改造了他們,教他們懂得了很多東西。所以現在我覺得老一輩的人,幹事特別認真,年輕人的耐心就差點,都想一口吃成胖子,這樣沒有耐心是不行的。雖然時代背景不一樣,但是這一點是相同的,事情成不成要多下功夫去自己多思考多幹,失敗了要自己想想,也要聽聽別人講,總結經驗,慢慢改進,就會越來越好。

現在三十多歲的年輕人,懂得多,闖勁大,我們那一輩的思想保守一點,在這方面跟他們還是有點難融合。我覺得有些東西來得快但不紮實的話就會去得也快,什麽都不會一帆風順,要穩紮穩打,像德國人的將軍打仗,打下一個地方,就要搞個堡壘把它守住。現在年輕人很不會想這些,一股勁地發展,要有個休整時間,其中有很多東西是會在發展的過程中留下隱患的,你要是慢一點,這些隱患就會很容易發現,自己總結就會提高,防範就更多一點,失敗有時候也不完全是壞事,他們可能會碰到。

我做事從來都不敢把資本全部投入,我要是有100塊錢,我會留30塊錢做備用,70塊錢拿來投資。當年山東的秦池酒是中央電視臺的標王,別人出一億,他們出兩億,剛開始還不錯,但後來就倒黴了。當大家知道他們的酒品質並不好,一下子就垮了,垮得很徹底,連競標的錢都沒有了。這些企業都是起得快,破產破得也快,有時候,財富積累是需要機會的,但你不要因為機會來了,就盲目上馬新項目。

以前中航油老總陳久霖,他讓這個企業發展得很快,資本積累很快,但是他最後也遇到事了,搞了期貨,脫離他的實際能力了,那一次恰恰就搞砸了。這對他一生影響很大,我現在不敢像他那樣膽大。年輕人有些地方可能欠考慮,整頓一下,步伐慢一點,回過頭多看看,就會理解更多。現在的商業環境,很少有人會放慢腳步來回頭想自己做過的事。

拿種橙子來說,年輕人知識基礎好,學得快,好領會,但上了年紀的這些經驗豐富,看一棵樹就知道缺不缺肥,缺什麽肥都一眼能看出來,但年輕人要達到這樣的水平還需要學習好幾年。

積累是一個過程,技術積累、資本積累都需要過程,現在每個做企業的人都應該反思一下,這十年來的成就是什麽。

一股勁的發展有點危險,該穩的時候要穩一穩,很多事情急於求成就會受損失。


幾年失敗股票反思回憶錄(二) 為什麼賺不到錢? 元衛南

來源: http://xueqiu.com/2227798650/34730930

      $萬科A(SZ000002)$   $保利地產(SH600048)$ $中國平安(SH601318)$  $中信證券(SH600030)$ $民生銀行(SH600016)$   $招商銀行(SH600036)$  $貴州茅臺(SH600519)$  $五糧液(SZ000858)$ 在研究虧損達交易的同時,也要註意這幾年沒有賺到錢,應該想想為什麽沒賺到錢?
             每年的11月開始,我都在準備次年的交易主打股。
           2012年初是指定的002635按潔科技,在1月20日春節前24.7元多全倉90多萬元買進,春節後第一天大盤暴跌,該股當時漲幅4%左右,想做個短差,就在25.7元左右賺了+4%賣出。結果002635安潔科技2012年全年翻了100%,在12月初大小指數反彈前真是一個逆勢牛股。
              2012年底擬定是次年操作601222林洋電子,但無意中轉入0921海信科龍,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股票,在連續漲停暴漲前買進。但又是在初期想做個短差,賺了百分之幾就喪失後面2013年初50%的漲幅。
            2013年初正式進入操作601222林洋電子的戰鬥,結果又是在一個大盤下跌該股漲幅4%的交易日,想做個短差,從此全部丟失後面的漲幅。該股在2013年下跌的上海主板,上漲150%。
               2013年中期主打0921海信科龍,算是接受了全面的教訓,開始敢於大膽持股,做了兩波7.8-9.05元、8.41-9.1元,合計獲利+25%左右。但是丟失了後面的9-13.5元50%的漲幅。
                 2014年其實我的主打股是600028中國石化,因為感覺大盤股要補漲了,價格低,業績好。又是想做個短差,結果丟失。該股全年漲幅62%。由於融資資金200%進入,可以獲利120%。
              2月底最關鍵的生死未知之際,還是選擇了200%倉位做多601992金魚股份。那還真是全年的價位低點,又是做了短差,2月底到年底漲幅100%。融資資金進入,可以獲利+200%。
             決戰開始之際,為了寧靜心神,3月11日200%倉位吃進60000浦發銀行,基本又是全年最低點。又是做個短差跑丟了全部籌碼。3月中旬到年底漲幅100%,融資資金進入獲利+200%。
             到了五六月,其實心里有感覺了,就選擇了600970中材國際。 6月中旬在對沖五糧液做空,6.9元100%自有資金全部買進。還是害怕,全部跑掉,到年底漲幅100%。
              如果按照操作計劃一步步進行,能有後期的執行力,那麽這幾年的股市操作應該是牛熊通吃,成績相當好--不僅能獲利,還能避免後面隨意選股的虧損--主打股丟失後,全部是隨即選股,基本上輔選股後來證明絕大多數虧損。
             但為什麽最終都沒能賺錢呢?
                (1)性格當中確實存在“格局小”因素。
            生活中也是如此,沒想到如此深刻的帶到股市中來。總是想做短差,多獲取一塊利潤,想把全部的漲跌幅都吃完。還有就是資金量大些,能做個百分之一二的小短差也能滿足經常賺錢的欲望。而超強主力的操作水平是一流的,並不是按照一般主力漲一段跌一段的模式,經常說連續暴漲洗盤。所以只要我真正選到了好股票,按照“漲一些就賣出等待回落再次買進”的思路,是肯定會在上漲初期就丟失的。反應了自己性格中貪小便宜、只顧眼前蠅頭小利就敢冒險、貪小失大的缺陷。
               生活中也是如此,一些大的舉措和行為,在當時看都是對的,合適的,但放寬眼界1-2年,就會發現我都是無法忍受一段時間的打壓低潮,而自毀。不能吃一點虧,雖然不想賺別人便宜,可無法做到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而暫時吃小虧。這就是性格中的“缺乏大局觀,格局小”。要是能不計較一些中間的回落、漲跌,牛股是可以捂住的,是可以獲取最大利潤的。
           (2)次要因素也是性格中缺乏真正的自信。
            這幾年生活中遭受的挫折太多,股市十幾年遭遇的陷阱和天災人禍太多,所以總是習慣有點利潤就跑,不相信任何股票,也不很相信自己。總是在想“萬一要是我分析錯了怎麽辦”。事實上本人的做多選股基本是從基本面出發,一般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加上畢竟十幾年交易經驗,如果是價格低,基本上是能選到好股票的。
               關於這個分析,有保留。因為總是自信的人必然會有一個大的失誤,信心飽滿固然可以帶來收益,也會有高風險。
            一個吃虧太多、從來沒有真正成功的人,是很難建立起自信心的。
             (3)交易理論中“缺口必補”的影響。
           缺口必補理論利弊其實早就有所察覺,所以用在大盤指數分析更多些,個股少些,但是事實證明我的幾個大股票戰役的突然結束都是結束在“個股缺口必補”。 0921海信科龍在2013年11月的缺口直到2014年4月才回補,近期沒有殺盡地產股也主要是因為降息缺口沒有回補。早在2005年上一波牛市我的第一個不應該錯誤,就是2005年大牛股002028思源電氣啟動前的缺口沒有回補,2009年的保利地產也是因為缺口未補始終不敢介入。
            對於這個理論,如果行情可以確定強勢,現在我的理解是也許行情末期回補,或者幹脆忍受回補帶來的可能損失。
            (4)技術分析基本功不紮實。
             這一點是茅臺03網友今天給我的觀察意見。對於很多牛股的走勢,我確實存在分析過粗,不能精確掌握的缺陷,什麽地方能有大的回落、什麽時候主升,存在較大的判斷偏差。
            (5)對股市的認知仍然不夠。
          雖然炒股十幾年,但是每次牛熊輪換都是關註我上一次吃虧的地方,而每次上個缺陷彌補後又會出現新的問題。例如2009-2014年,這次我的總體判斷熊市,在2014年前沒有很大的錯誤。但是其中的一個特征是我以前沒意識到的,就是--除了熊市最危險的時段,很多時候是有很多股票值得操作的,並非一味的一跌就跌到底。實際上除了2011年、2012年前九個月,2010、2013年是有較多獲利機會的。指數和個股的背離再013年分離的相當嚴重,而我還是沿用上一個熊市中指數主導的思維,所以也就不敢持有股票,總是想著在指數的最低點才敢操作股票。
           這也就是2010-2013年連續四年最容易賺錢的一季度我總是虧損的原因,2014年一季度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前幾天魚鷹兄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就是我把簡單問題複雜化。明明就是優質個股的持有,我搞成了還要結合大盤指數、經濟基本面、個股技術面等複雜的綜合分析。
            (6)嚴重的害怕失敗心理。
             這個心理和我的性格中很多地方極為矛盾,我謹慎到了極點,一點失敗都不敢擔當,而隨著資金量的增長,一兩個百分點的損失會讓我立刻計算少了多少輛自行車、少了多少饅頭、少了幾個月的花銷。有的時候也知道股票跌下去之後還能漲上來,最終也能賺錢,但就是不想忍受期間的下跌,不敢主動買套,總是想再等等跌倒最低點一定買進。
             自己的股票交易只要跌幅大一點,就會超過10萬元,我就難受的神魂顛倒、痛不欲生,給自己造成很大精神痛苦。所以,我後期不敢買進、不敢持股。
            這個問題已經意識到了,所以我認為自己必須要發生一個大的虧損、幾次大的失敗,才可能讓自己陷入不怕虧損、殺紅眼的狀態,才可能正常的操作交易。
              我已經七八年無法突破100萬元操作瓶頸,三番五次陷落在100萬元的附近出現大的潰退。
            我的心態和承受能力始終停留在60萬元操作極限。
             以上對自己幾年來操作中拿不住股票、賺不到錢的心態分析,是從我自己的角度研究。希望大家能從旁觀者角度指出我這些問題分析的不足之處,以及大家的看法。表示感謝!

股市裡的大格局觀--2014年的反思 衣香人影2010

來源: http://xueqiu.com/8563172815/34960817

2014年成績太差,只有20%,所以寫總結就成了一件壓力好大的事情,但是反思卻是必要的,要從不賺錢的事情中總結,如同哪些我治療療效不好的病例,從中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盡管股市里面有很多派別,但是大家的目的一致,沒有賺到錢的方法就不是好方法,熊市可以賺錢,牛市跑贏指數,這是基本要求,顯然我沒有達到這個標準。
痛定思痛,我一直反思我的錯誤在哪里?今年的全面踏空和對中小盤的癡情不改,導致整個下半年基本都沒有賺錢,然後在最後2個月市值明顯回撤。股市里總是爭論選股從上到下還是從下到上的問題,我現在覺得越發明朗,從上到下的能力是戰略,從下到上的能力是戰術,一次戰鬥的勝利往往改變不了整個戰役的結果,戰略是更大的問題,因此我們要有大格局觀
1、從歷史中吸取經驗,學習股票市場的歷史。
《聰明的投資者》說,投資者應當具備一些股票市場的歷史知識,特別是有關其價格的重大波動,以及估價整體水平與股票利潤和股息的各種關系的知識,在此基礎上,他就能對不同時期骨架水平的吸引力和危險性得出某種有價值的判斷。歷史總是押韻,盡管不會重複,因為人性不變,從過去的歷史中學習那些可以總結的大規律,讓自己變得睿智,這是能在這個市場中長久存活下來的重要前提。前些日子把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觀等相關的書籍讀了一遍,又去閱讀臺灣許倬雲的書,從中對於這個民族的理解有認同,結合北京大學汪丁丁教授的行為經濟學講義,感覺可以作為一種觀察市場的理論工具,下一步要盡可能把這些哲學及社會學理論連續的股市的實際,提高自己的歷史格局觀。
2、關註市場情緒和偏好。
10000人投票選美,我對美女的評價標準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其余的9999人對於美的標準,所以千萬不能自以為是,認為小盤就是價值源泉,實際上中小板里有市值較大的股,600打頭的也有市值小巧的股,我的執著就是此次踏空以至於虧損的原因,回頭看很多中小板的幾百億市值和600打頭的股票的市值都差不多,盡管《股市真規則》里面說,重資產不是投資好標的,但是話要在一定的語境下才正確,航空公司虧損了,還有幾百架飛機(當然這個要搞清楚是不是租借的),但互聯網公司一旦不景氣,往往就剩下幾千臺垃圾電腦。所以,當我始終相信中小板的時候,失去了質疑的能力,總是用自己構建的所謂理由說服自己,導致錯誤的發生。要關註每周新開戶數量,成交量的變動,更要關註各個指數的走勢互相印證,特別是後者,是一個非常方便和可靠的觀察窗口,比如滬A指數和上證50的互相印證,就可以得出結論,這一點在約翰邁吉的《趨勢分析》里面反複提及,用聯系的觀點,去看待問題,則容易點燃靈感,尋找到更好的行業或板塊,從而在大方向正確的情況下選擇個股。
3、關註不同行業龍頭股的走勢,註意其中的聯系和邏輯。
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對於A股上市的公司按照行業進行梳理,如按照證監會的行業標準梳理成大類,也要按照產業鏈的上下遊梳理,同時按照社會趨勢發展的方向進行梳理,抓住主線。此次我著力於信息化和醫療,但是去年這些賺錢的股票今年都沒有帶來太多的收益,而是傳統的銀行、券商、建築,甚至於房地產都上漲的不錯,前者固然是社會發展趨勢的東西,但是我們依然需要銀行、需要交易,需要住房子,這些更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如同別人和我爭論中西醫的時候總是說,中醫太古老了,一點都不現代化,我說,人的五臟六腑也很古老啊,你覺得你的胃,你的腦很需要現代化!?人的進化速度遠遠慢於科技的進展,人的很基本需求會至少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穩定,因此,我們對於那些滿足社會需求的必須行業,不一定要動輒說起落伍,在他們便宜的時候,就是沙漠之花,就是很好的投資標的。因此,在自選股里把這些股票作為觀察股,按照行業分類,不是要買入,而是作為一個觀察的窗口。
4、對於資金面和重大政策要關註和分析。
反思此前的中小盤可以盈利,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資金面的緊張,沒有那麽多錢去拉動大盤股,股市里面不管是投機還是投資,總是用買入或賣出來表達自己的意見的,沒有錢,觀點算什麽?!
而這兩個月的大盤暴漲,也是因為資金的充裕,無論是因為房市不景氣帶來的資金尋找出路,還是產業資本追求更高的收益,但無論如何,利率的下降,定向降準都是明確的信號,我卻沒有重視這些信號。在第一次成交量突破1萬億的時候,我較大幅度的減倉,但是此後沒有敢配置大盤股,而且把僅有的一只大盤股,中國重工賣出了。
任何資本市場都收到資金面的影響,那種不管大盤做個股的做法不是很值得推崇的,盡管這種方法的人也有成功者。因為我不是金融專業出身,因此對於資金面的分析總是覺得吃力,看來要補課,學習別人的總結,選擇幾個可以使用的指標,長期觀察,如同觀察一個病人的各項生理指標以便於總結其疾病變化的趨勢(好轉或惡化)一樣,都是要建立一個可用、簡單、符合戰略需要的系統,開始這樣的系統不一定完美,但要可用。比如利用指南針可以準確的定方向,但是利用太陽和北鬥星也能大致判斷方向,我們很多時候只需要知道是向東方走路就可以,不一定要知道東偏南10°這樣精確。
5、保持足夠的預警
盡管我也在節前調倉,但是我還是保留一、二成業績不錯的小盤股,盡管都有虧損,但是我還是保留著,風什麽時候來,我們不知道,但沒有偵察兵在風口,我們容易知道風來比別人晚一些。
巴菲特強調選擇接班人時有三條重要的標準:第一,獨立思考;第二,情緒穩定;第三,對人性和機構的行為特點有敏銳的洞察力。反思我自己,獨立思考了吧,堅決不跟大盤股,情緒早期也穩定,但是大盤漲小盤不漲也可以坐住,大盤漲小盤暴跌可能很難淡定了,這時候的淡定除非是倉位很低,否則不思考還情緒穩定,我覺得近乎於傻子了吧,下跌中飛刀,可是刀刀封喉!第三條是我一直努力去研究的,對行為心理學的學習也堅持了幾年了,但是讓不夠,缺少了大格局觀的知道,所以的細枝末節的東西都可能是南轅北轍!
總之,等風來,守好自己的豬固然需要,但是觀察風的能力,卻需要很強的洞察力,這個洞察力的背後就是大格局觀,就是對於大規律的把握,從而達到不拘泥於派別,飛葉摘花均可致勝!

“像我這麽倔強的人,總歸會回來的!”——周鴻祎的管理經、反思及再出發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15/148905.html

為了確保中國互聯網第二集團“領軍者”地位和“成功者”形象,周鴻祎和他所統領的奇虎360,無疑是2014年最知名的絕地“反擊者”。 在談及2015年及未來發展時,這位久已成名的中國互聯網鬥士,向我們展示了他的困惑和許多重新思考——當然,他也談及了為何要重新返回手機行業。
 
眾所周知,2014年周鴻祎和他的奇虎360去年過得並不怎麽順利。股價從最高時的120多美元掉到了60美元左右,暗然退出了市值百億美元俱樂部。目前僅有的70億美元市值,與阿里、騰訊、百度、小米四巨頭相差甚遠,且被京東、唯品會和網易超越,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360成為“掉隊者”的印象。新年伊始,周鴻祎不能不說有焦慮、有反思,同樣也會有系列絕地反擊措施。
 
以下是周鴻祎原意口述整理:
 
一、對“掉隊”的焦慮
 
我沒有為市值和“老了”這些問題焦慮,但有對產品的焦慮,對組織和管理上的焦慮。可以用“Growth Pain”和“痛苦蛻變”來描述自己過去一年的感受。

所謂市值,只是一個公司的一個階段而已,我幾乎從來不看股價!我能把安全做好,這個公司對社會有價值,大家離不開它,不是挺好的嗎?為什麽要按一個標準來要求所有公司呢?我現在對於外部的環境看得很清楚,我們應該按自己的節奏走,不能被對手打亂了節奏。媒體和行業怎麽看,都是別人替你瞎操心,自己還是應該明白。
 
在過去的一到兩年時間里,我在想,也許我太貪心了。其實,一方面我不像外界說的那麽貪婪,但另一方面,跟一個創業公司比,我還是試圖去做了太多的事情。這就導致我們很多事情,壓強原則不夠。我老是克制不住這種做新產品的沖動,今年還是希望通過去年年底4億美元投資酷派,能夠再次抓住當初失去的機會。
 
我意識到公司到了這個規模,很多讓我焦慮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人的問題。我過去其實不太琢磨人性,自己情商也不高。過去,我相信喬布斯的說法,A級人才是不怕挑戰的,你甚至可以不用考慮對方的自尊心。但是今天,現實告訴我,很多人你罵他罵得狠只會把他給罵蔫了。還有的人你挑戰太厲害了,他就恨上你了。真的!
 
我不解人為什麽沒有想象的那麽單純。過去我對事考慮得多,對人性考慮得非常少,所以我是用對自己的方式對待人們。我對自己很苛刻,也有很多挑戰,我並不害怕承認我的錯誤。但很多人不是這樣的,他們也不能接受這樣的態度。團隊的規模讓這件事情變得更加難以解決,60人的時候我可以要求大家趨同,但6000人的時候,由於大家的想法很多,我也不能把大家都趕走。
 
我跟馬雲是有差距的。如果比懂技術、懂產品,可能馬雲不如我。但是他可能更懂領導力,更懂人性。所以馬雲可以駕馭更大的事業。有時我在想:“我要變成一個什麽樣的人呢?我繼續做行業里的第一產品經理?還是說要改變我自己?”這個問題我也沒有答案。
 
我突然就陷入了這種嚴肅的思考當中,比如我最近在思考的問題,有兩種領導做派:一種是“強勢型”,領導很能幹,什麽事都有主意,底下人只要照辦就行;還有一種是“無為而治型”,領導越弱,底下人就成長得越好。既然道理都對,然後我就思考該走哪條路呢?真的,你不要笑,這對我是個挺大的問題!
 
在今天的商業社會里,說實話是不受待見的。現在傳遞的信息吹牛成份大,目的是給大家信心,給團隊信心。反過來,每個人都要做一些總結和反思,我們還是要多談、多做和多傳播一些正能量的東西。
 
當然,對坦誠會被競爭對手利用也不是沒有擔心。如360做智能硬件的經歷、做特供機的故事,都值得我認真思考。我並不認為這些是失敗,但一定是深刻教訓。比如說我一個產品沒做好,但我知道我為什麽沒做好,我重新再做。
 
過去的一年,360收獲了一大堆互聯網上的負面報道,結果讓我的同事叫苦不叠。我說,大多都是不切實際的報道,換過角度思考,媒體和競爭對手們也間接在為360作了廣告,我還得感謝他們。
 
二、對教訓的反思
 
奇虎360自創立到現在,沒少遇到困難和挫折,從中也沒少吸取到教訓。我認為,最為深刻教訓有兩個:一是做特供手機被合作夥伴所傷;二是做路由器產品中途夭折。
 
記得當年我們做特供手機,希望以360的流量與傳統手機廠商的硬件相結合,在智能手機領域占領一席之地,為此,還曾與小米CEO雷軍有過一次“交手”。我對手機廠商說,小米能發展到今天,在長達一年半時間沒有對手是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敢跟進,推出同樣配置、同樣價格的手機。後來終於有一家手機大廠接受了我的觀點願意一試。
 
雙方準備期間,在手機樣機都沒出來時,我就利用個人行銷能力讓行業的人都翹首以待。突然這家手機合作大廠商對我說,“對不起,周鴻祎我們不做了,我們被你忽悠了。”他們放棄合作的理由是認為這不是打小米,而是在“左手砍右手”。對於這家手機廠商,大家也不要有過多猜測。
 
為了彌補與大手機商合作夭折的遺撼,我們後來還曾與海爾等二線手機廠商合作。不過,由於360特供手機平臺只是專註於依靠流量賣貨,對手機的品質並未嚴格把控,導致用戶流失,使得360特供手機最終功敗垂成。
 
這次合作沒成功的結果可想而知:小米沒有被打掉,但卻打掉了手機廠商的成熟業務。這一事件給了我很深刻的反思,發現很多時候阻力和失敗是來自於自己的既得利益和今天自己在市場的位置。後來這家廠商也很後悔,如果當初堅定地做下去,今天中國手機市場將會是另外一番景象。
 
還有另一次讓刻骨銘心的慘痛教訓,就是2013年6月360與合作夥伴聯手研發路由器。當初我們曾考慮做智能路由器是否需要天線,一般人看到路由器都說信號要強,天線要多,我的思維是,路由器要內置天線,效果比外置天線好很多。我們的產品經理認為,360路由器沒有天線,但外形更圓潤和漂亮。
 
我則像小白用戶一樣思考,認為不帶天線意味著這個路由器就是一個殘廢。其還曾專門到中關村電子市場了解。最終在我的強烈要求下,360路由器補裝一根天線,內部還振振有辭說一根天線就夠。
 
如今這個路由器已經不賣了,已經停產了,以後再也不做這麽傻的產品了,220元的成本,用戶感知不到。這次失敗經歷給我很大教訓,使我意識到用戶體驗最終真諦:你是什麽不重要,重要的是用戶認為你是什麽。我還有另一個收獲,就是“若想有所成,必須要有更大精力投入”。
三、砸重金再戰硬件江湖
 
近兩年來,我們一直在尋找新的機會,也在不斷總結經驗。到底360當初做硬件為何會失敗?我的總結是:當初做硬件不夠專註,只是想順手“撈一撈”。
 
隨著京東、小米等新銳公司的快速崛起與後來居上,我深刻意識到360在移動端的安全地盤還面臨著手機廠商的威脅。所以我寄希望借助這兩年累積資金,對硬件進行更深入布局,而通過成立合資公司的方式,360可對整個硬件鏈條有更深的把控能力。
 
從2014年年底到2015年初,360有了一些頻繁動作,繼結盟酷派殺回智能手機、跨界聯手光線傳媒後,今日又重新殺回智能路由器領域,再度聯手老牌路由器生產商磊科,推360安全路由P1。我們此番涉足智能路由器的決心很大,投資2億元人民幣與磊科成立新的合資公司,由我親自出任新合資公司董事長,磊科高級副總裁盧東任CEO。
 
當然,360涉足智能手機領域的決心也不亞於智能路由器市場。半個月前,我們向酷派投資4億美元現金成立合資公司,持有合資公司45%股權,同樣由我出任合資公司董事長。這也是360自2012年做特供手機、2013年做智能路由器失敗後,再一次回戰硬件江湖。
 
總之,這一次我們做智能手機、做路由器與此前方法迥異,卷土重來的決心更大,投入的資金更多,項目參與度更深,我們希望能一雪前恥。用我自己的話說:“像我這麽倔強的人,總歸會回來的,呵呵。”
四、以小博大,堅持創新與反欺詐
 
我認為小公司能幹掉大公司。以小博大,敵我力量如此懸殊,為什麽能打贏?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聚焦,一個就是創新。聚焦是創業者需要學習的一個很重要東西,創業者要比競爭對手更接地氣,更了解用戶的需求,創造出更好、更新的產品。
 
巨頭一定是強悍的,比你有錢,比你有人。和他們對抗的時候,你要選擇一個聚焦的戰場,你要聚焦在一個特別深的領域,聚焦的點要特別小,範圍要特別窄。小公司最大的優勢就是團隊雖然小,但如果只幹一件事,只幹一個產品,只幹一個功能,調動所有的人力,就能做到極致。小公司一定不要做平臺,一定要尋求單點突破,做一個拿得出的好產品。
 
我也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樣,是鬥士、是戰神。別人可能比你體量更大,比你船更多,但是你要有一個不一樣的戰法。所謂不一樣的戰法就是創新,沒有人想主動打仗,都是被逼無奈。在互聯網里,我經歷過很多競爭,要想殺出來,一定要有所不同。如果太有錢,太有資源,你也不會創新;公司過得很舒服,閉著眼睛可以掙錢,你也不會創新。
 
2015年,我希望360能夠繼續強化互聯網安全領域的科技領先水平,繼續為“中國手機反騷擾反欺詐聯盟”提供堅強的技術保障。在過去的半年多的“反騷擾、反欺詐”行動中,中國互聯網已經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績,這是一項正義的事業,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聯盟中的每個成員都是我們的戰友。
 
“安全保護你”今天已經演變為“安全取悅你”,“安全”絕不是一個冷冰冰的詞匯。如360兒童衛士智能手表就是這樣一款有愛有情懷的產品。在三個月的時間里,360兒童手表實現了50萬的銷量,是全球銷量最大的智能手表。兒童手表頻繁幫助家長找到了走失的孩子,幫助子女一次次找到走失的年邁父母。
 
這讓我更加相信,好的產品和技術能夠幫助用戶解決最實際的困難,甚至改善生活,推動社會進步。面對用戶的需求和信任,我們沒有理由在原地踏步。2015年,我們將像阿甘一樣奔跑。阿甘不聰明,但他倔強、執著、堅韌。無論其他人怎麽看,怎麽想,他都會堅持奔跑下去,永不放棄,就能得到好的結果。
 
一種堅韌不拔的狀態,一種忘我投入的信仰。要相信這個世界,總會因為我們的存在而變得不一樣!”
本文轉載於微信公眾號:世紀名堂,雲中筆錄整理。

市值下跌,周鴻祎對企業的深刻反思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188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5-1-22 10:12 編輯

市值下跌,周鴻祎對企業的深刻反思
作者:周鴻祎

眾所周知,2014年周鴻祎和他的奇虎360去年過得並不怎麽順利。股價從最高時的120多美元掉到了60美元左右,暗然退出了市值百億美元俱樂部。目前僅有的70億美元市值,與阿里、騰訊、百度、小米四巨頭相差甚遠,且被京東、唯品會和網易超越,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360成為“掉隊者”的印象。新年伊始,周鴻祎不能不說有焦慮、有反思,同樣也會有系列絕地反擊措施。

一、對“掉隊”的焦慮

我沒有為市值和“老了”這些問題焦慮,但有對產品的焦慮,對組織和管理上的焦慮。可以用“Growth Pain”和“痛苦蛻變”來描述自己過去一年的感受。

所謂市值,只是一個公司的一個階段而已,我幾乎從來不看股價!我能把安全做好,這個公司對社會有價值,大家離不開它,不是挺好的嗎?為什麽要按一個標準來要求所有公司呢?我現在對於外部的環境看得很清楚,我們應該按自己的節奏走,不能被對手打亂了節奏。媒體和行業怎麽看,都是別人替你瞎操心,自己還是應該明白。

在過去的一到兩年時間里,我在想,也許我太貪心了。其實,一方面我不像外界說的那麽貪婪,但另一方面,跟一個創業公司比,我還是試圖去做了太多的事情。這就導致我們很多事情,壓強原則不夠。我老是克制不住這種做新產品的沖動,今年還是希望通過去年年底4億美元投資酷派,能夠再次抓住當初失去的機會。

我意識到公司到了這個規模,很多讓我焦慮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人的問題。我過去其實不太琢磨人性,自己情商也不高。過去,我相信喬布斯的說法,A級人才是不怕挑戰的,你甚至可以不用考慮對方的自尊心。但是今天,現實告訴我,很多人你罵他罵得狠只會把他給罵蔫了。還有的人你挑戰太厲害了,他就恨上你了。真的!

我不解人為什麽沒有想象的那麽單純。過去我對事考慮得多,對人性考慮得非常少,所以我是用對自己的方式對待人們。我對自己很苛刻,也有很多挑戰,我並不害怕承認我的錯誤。但很多人不是這樣的,他們也不能接受這樣的態度。團隊的規模讓這件事情變得更加難以解決,60人的時候我可以要求大家趨同,但6000人的時候,由於大家的想法很多,我也不能把大家都趕走。

我跟馬雲是有差距的。如果比懂技術、懂產品,可能馬雲不如我。但是他可能更懂領導力,更懂人性。所以馬雲可以駕馭更大的事業。有時我在想:“我要變成一個什麽樣的人呢?我繼續做行業里的第一產品經理?還是說要改變我自己?”這個問題我也沒有答案。

我突然就陷入了這種嚴肅的思考當中,比如我最近在思考的問題,有兩種領導做派:一種是“強勢型”,領導很能幹,什麽事都有主意,底下人只要照辦就行;還有一種是“無為而治型”,領導越弱,底下人就成長得越好。既然道理都對,然後我就思考該走哪條路呢?真的,你不要笑,這對我是個挺大的問題!

在今天的商業社會里,說實話是不受待見的。現在傳遞的信息吹牛成份大,目的是給大家信心,給團隊信心。反過來,每個人都要做一些總結和反思,我們還是要多談、多做和多傳播一些正能量的東西。

當然,對坦誠會被競爭對手利用也不是沒有擔心。如360做智能硬件的經歷、做特供機的故事,都值得我認真思考。我並不認為這些是失敗,但一定是深刻教訓。比如說我一個產品沒做好,但我知道我為什麽沒做好,我重新再做。

過去的一年,360收獲了一大堆互聯網上的負面報道,結果讓我的同事叫苦不叠。我說,大多都是不切實際的報道,換過角度思考,媒體和競爭對手們也間接在為360作了廣告,我還得感謝他們。

二、對教訓的反思

奇虎360自創立到現在,沒少遇到困難和挫折,從中也沒少吸取到教訓。我認為,最為深刻教訓有兩個:一是做特供手機被合作夥伴所傷;二是做路由器產品中途夭折。

記得當年我們做特供手機,希望以360的流量與傳統手機廠商的硬件相結合,在智能手機領域占領一席之地,為此,還曾與小米CEO雷軍有過一次“交手”。我對手機廠商說,小米能發展到今天,在長達一年半時間沒有對手是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敢跟進,推出同樣配置、同樣價格的手機。後來終於有一家手機大廠接受了我的觀點願意一試。

雙方準備期間,在手機樣機都沒出來時,我就利用個人行銷能力讓行業的人都翹首以待。突然這家手機合作大廠商對我說,“對不起,周鴻祎我們不做了,我們被你忽悠了。”他們放棄合作的理由是認為這不是打小米,而是在“左手砍右手”。對於這家手機廠商,大家也不要有過多猜測。

為了彌補與大手機商合作夭折的遺撼,我們後來還曾與海爾等二線手機廠商合作。不過,由於360特供手機平臺只是專註於依靠流量賣貨,對手機的品質並未嚴格把控,導致用戶流失,使得360特供手機最終功敗垂成。

這次合作沒成功的結果可想而知:小米沒有被打掉,但卻打掉了手機廠商的成熟業務。這一事件給了我很深刻的反思,發現很多時候阻力和失敗是來自於自己的既得利益和今天自己在市場的位置。後來這家廠商也很後悔,如果當初堅定地做下去,今天中國手機市場將會是另外一番景象。

還有另一次讓刻骨銘心的慘痛教訓,就是2013年6月360與合作夥伴聯手研發路由器。當初我們曾考慮做智能路由器是否需要天線,一般人看到路由器都說信號要強,天線要多,我的思維是,路由器要內置天線,效果比外置天線好很多。我們的產品經理認為,360路由器沒有天線,但外形更圓潤和漂亮。

我則像小白用戶一樣思考,認為不帶天線意味著這個路由器就是一個殘廢。其還曾專門到中關村電子市場了解。最終在我的強烈要求下,360路由器補裝一根天線,內部還振振有辭說一根天線就夠。

如今這個路由器已經不賣了,已經停產了,以後再也不做這麽傻的產品了,220元的成本,用戶感知不到。這次失敗經歷給我很大教訓,使我意識到用戶體驗最終真諦:你是什麽不重要,重要的是用戶認為你是什麽。我還有另一個收獲,就是“若想有所成,必須要有更大精力投入”。

三、砸重金再戰硬件江湖

近兩年來,我們一直在尋找新的機會,也在不斷總結經驗。到底360當初做硬件為何會失敗?我的總結是:當初做硬件不夠專註,只是想順手“撈一撈”。

隨著京東、小米等新銳公司的快速崛起與後來居上,我深刻意識到360在移動端的安全地盤還面臨著手機廠商的威脅。所以我寄希望借助這兩年累積資金,對硬件進行更深入布局,而通過成立合資公司的方式,360可對整個硬件鏈條有更深的把控能力。

從2014年年底到2015年初,360有了一些頻繁動作,繼結盟酷派殺回智能手機、跨界聯手光線傳媒後,今日又重新殺回智能路由器領域,再度聯手老牌路由器生產商磊科,推360安全路由P1。我們此番涉足智能路由器的決心很大,投資2億元人民幣與磊科成立新的合資公司,由我親自出任新合資公司董事長,磊科高級副總裁盧東任CEO。

當然,360涉足智能手機領域的決心也不亞於智能路由器市場。半個月前,我們向酷派投資4億美元現金成立合資公司,持有合資公司45%股權,同樣由我出任合資公司董事長。這也是360自2012年做特供手機、2013年做智能路由器失敗後,再一次回戰硬件江湖。

總之,這一次我們做智能手機、做路由器與此前方法迥異,卷土重來的決心更大,投入的資金更多,項目參與度更深,我們希望能一雪前恥。用我自己的話說:“像我這麽倔強的人,總歸會回來的,呵呵。”

四、以小博大,堅持創新與反欺詐

我認為小公司能幹掉大公司。以小博大,敵我力量如此懸殊,為什麽能打贏?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聚焦,一個就是創新。聚焦是創業者需要學習的一個很重要東西,創業者要比競爭對手更接地氣,更了解用戶的需求,創造出更好、更新的產品。

巨頭一定是強悍的,比你有錢,比你有人。和他們對抗的時候,你要選擇一個聚焦的戰場,你要聚焦在一個特別深的領域,聚焦的點要特別小,範圍要特別窄。小公司最大的優勢就是團隊雖然小,但如果只幹一件事,只幹一個產品,只幹一個功能,調動所有的人力,就能做到極致。小公司一定不要做平臺,一定要尋求單點突破,做一個拿得出的好產品。

我也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樣,是鬥士、是戰神。別人可能比你體量更大,比你船更多,但是你要有一個不一樣的戰法。所謂不一樣的戰法就是創新,沒有人想主動打仗,都是被逼無奈。在互聯網里,我經歷過很多競爭,要想殺出來,一定要有所不同。如果太有錢,太有資源,你也不會創新;公司過得很舒服,閉著眼睛可以掙錢,你也不會創新。

2015年,我希望360能夠繼續強化互聯網安全領域的科技領先水平,繼續為“中國手機反騷擾反欺詐聯盟”提供堅強的技術保障。在過去的半年多的“反騷擾、反欺詐”行動中,中國互聯網已經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績,這是一項正義的事業,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聯盟中的每個成員都是我們的戰友。

“安全保護你”今天已經演變為“安全取悅你”,“安全”絕不是一個冷冰冰的詞匯。如360兒童衛士智能手表就是這樣一款有愛有情懷的產品。在三個月的時間里,360兒童手表實現了50萬的銷量,是全球銷量最大的智能手表。兒童手表頻繁幫助家長找到了走失的孩子,幫助子女一次次找到走失的年邁父母。

這讓我更加相信,好的產品和技術能夠幫助用戶解決最實際的困難,甚至改善生活,推動社會進步。面對用戶的需求和信任,我們沒有理由在原地踏步。2015年,我們將像阿甘一樣奔跑。阿甘不聰明,但他倔強、執著、堅韌。無論其他人怎麽看,怎麽想,他都會堅持奔跑下去,永不放棄,就能得到好的結果。(來自投融界)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