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復星的方法適合中小投資者麼? 路過十八次

http://xueqiu.com/3004708315/29698317
我想週末復星梁總的一席演講讓很多聽過的球友都收穫頗豐,我也建議大家多看幾遍演講的內容,也有很多球友討論,說復星的投資方式只適合大資金,不適合中小投資者,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梁總這類的演講不僅僅只在雪球做過,而是復星對外大部分的投資介紹幾乎都是這個模板,很多投資論壇上樑總的發言基本都是這個核心,自然梁總對於演講的過程是輕車熟路的。就這個模板下的演講,我相信梁總已經做了不下百場了。

那回歸到話題,復星的投資模式適合中小投資者麼?

投資的本源無非解決的是買什麼,什麼時候買,以及什麼時候賣的問題。這幾個問題如果能梳理出邏輯,自然這個方法就是可用。

【理解復星的邏輯】

做投資,不以資金大小來限定自己思考的方式。

資金大,有資金大的規模優勢,資金小,有資金小的靈活多變。但投資邏輯都是相同的,買對和能賣出去都是我們要思考的

復星也不是一天做成大鱷的,雖然現在他依然算不上資本領袖,但對於投資邏輯的把握,我相信他們已經自成一套體系。

如果把復星資本從小到大的路徑梳理一次,你或許會明白,復星做到今天,也確實是各種機緣下的幸運。但它這種機緣,撇開時代紅利不說,大部分是建立在買對了和及時賣出去這個基本邏輯上的。

你打開復星的投資版圖的時候,它每個階段投的東西都是不同的,這個和時代發展關係有關,但如果你說復星不犯錯,那就貽笑大方了。只是說,他們犯錯的成本相對而言可能更可控,同樣,他們的盈利預期也經常會發生偏差。大資金在解決這方面的問題的時候,同樣存在困擾。

復星如果不是有醫藥產業這個現金奶牛來支撐它犯錯,它早就Game Over了,你看它這個過程中,心血來潮去買鐵礦和鋼鐵公司就知道,他們也在追逐時代的的熱點,起碼他們在介入這個產業的時候,是受當時行業景氣度的影響的。

這也包括大家去研究巴菲特的時候,為什麼A股現在流行巴菲特概念股,流行阿里概念和騰訊概念股等等,其實背後的邏輯是相同的,景氣行業,景氣公司的決策被認為是符合未來方向的。因為他們的併購,一定程度上是洞察了行業的先機的佈局,明晰了未來機會的一種投資。但至於投資是否成功,其實和你我一樣,只有走出來才知道。

於此,當你去看復星投資的時候,我更多是去看它投資的邏輯,這個邏輯包括企業的成長預判,未來產業的機會,以及在這個邏輯下能否找到更多更好的品種來選擇和配置。我會去琢磨,它的這些投資觸發因素,也就是基礎的這些信息,資訊是否翔實可信,對未來的預判是否邏輯清晰明確,如果是,那你就擁有了和大資金一樣的思維,你也可以在這個邏輯下確定投資品種。

【理解成長的價值】

很多人對價值的理解,都是看這個公司當期有沒有利潤,當期的市盈率,市淨率、分紅高不高,於此來界定自己是否屬於價值投資者。

其實就投資而言,如果這才屬於所謂的價值投資,你在一級市場看VC,PE的時候,那簡直就是玩火自焚的存在,太不價值了。因為他們在投錢的時候,基本上這些企業可能還在虧損,市場模式也尚未明確,而且重要的是,隨時面臨夭折的風險。但為什麼大資金對於一級市場依然趨之若鶩?我相信一定是有利可圖才對。

這兩個典型的方向是想大家理解,我認為真正的好投資,來源於企業的成長,這才是最暴利的。可能唯一需要去明晰的,就是買入的價格。

反觀復星在對於投資的過程中,我並不鼓勵大家去嘗試所謂的海外資產套利,尋求融資可能等等,但有一點,是我們要去理解的。就是復星對於企業成長的理解是可以借鑑的。

這種成長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需求的暴增;
2、市場份額的擴大;

演講中梁總舉的幾個例子,諸如投海外那些有市場規模但是在國內份額佔比還比較少的品牌企業,幫助他們在國內拓展業務尋求規模的成長。那我們在這樣的案例中怎麼去尋找機會?

我舉我有過經歷的例子,或許你就明白了。

當年湯臣倍健上市的時候,其實市值已經不低了,市盈率和市淨率都不低。但我從歐美市場整個膳食營養的規模以及幾個相關膳食營養公司的銷售盈利數據來判斷,國內的膳食營養公司依然還有空間,這是一個典型的國外規模龐大,而國內還在導入期的產業,而國內這樣的領軍型的企業才五六十億的市值,顯然是低估的,我的預期是至少應該可以達到百億的市值,這樣的機會,你就唾手可得了。我並一定要去投一個外國公司,我投一個在國外已經成熟而國內卻剛起步的國內公司,機會也一樣是有的,而且這個過程中有個安利在教育市場。

那麼我們現在去看復星的未來投資的時候,他們大部分都著眼於現在沒有或者規模很小,未來會有龐大規模預期的這麼一個方向。

他們集中在了大健康、移動互聯網、環保等領域。你如果聽梁總說他們不看熱點,那是扯淡的,因為這幾個,其實就是市場熱點,否則他們應該繼續收購鋼鐵,因為都破淨了不是。

而這個階段下的初創企業VC、PE要價都不便宜,而且,就算這麼風光的行業預期,依舊會死一大批才有未來。

但對於中小投資者而言,看大資金的投資方向來明確和修正自己的投資組合,其實是可借鑑的。如果你不是資金多到沒地方使或者說沒有組合搭配的要求,跟隨時代需求佈局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方法。

包括我自己,在階段性的佈局的時候,也都是有所偏重,這樣才能享受到整個市場溢價帶來的機會。

【機會在資金永續供給的前提下永遠存在】

復星其實現在學聰明了,他們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可利用的低成本資金,學巴菲特的系統。這也說明一個客觀的事實,復星現在的供血系統已經跟不上血液消耗的需求。它原有的現金流已經無法滿足其現在全球大規模佈局的胃口。

但對於中小投資者而言,同樣重要的是現金流。

特別是這兩年,跌宕起伏的股市,來回過山車是常態,但如果你有足夠穩定的長期現金流,定投式的吸納籌碼反而會成為未來最強的贏家。

機會永遠存在,沒有任何資金可以做到完美的所謂高拋低吸。大家刻意追求的高點或低點,如果要具體到籌碼其實就是那幾手的成交。真正要拿到這幾筆,那豈止是運氣啊。

我們看大資金投資,依然還在尋求各種低成本的資金來攤薄投資過程中的風險。所以,那種靠十萬五十萬一次性投入就想一勞永逸的暴富心態,是需要修正的。

當然,股市依然存在暴富的機會,但需要的不僅僅是對機會的理解,更多是持股的信心,你沒有龐大的資金後盾,你又怎敢去樹立這種博瘋狂投機下的信心呢,道理是一樣的。

所以,有時候你不要怪自己,怎麼不敢去博一把,只稍微等幾天可能機緣就大不同,持股信心,不僅僅需要對機會的預判,更多來源於對風險的承受能力。我之前也談過的,除非你資金流保證源源不斷,或者已經完全解決後續生活開銷的資金問題,否則,不要盲目嘗試所謂的職業炒股。

而職業玩家,在對於預期收益達成後的資金撤出,其實也都是根據自身現金流來做規劃的,諸如我自己,最簡單的一條就是翻倍撤出本金,除非這個過程中公司的所有盈利指標都持續超預期。這樣才能保證我有足夠的現金流來支撐跌宕的行情。而就算如此,在真正市場全面低迷的時候,也一樣會捉襟見肘。

於此,不豪賭,保留足夠的現金流,你的機會才是永續的。


【買入的價格依舊還是關鍵】

梁總在演講中談到,他們對價格的要求是有自己的規矩的,什麼價格能買,什麼價格不能動,是有共識的。

不管哪一種類型的投資,買入的價格和成本決定了你後期的收益,所以,對於成本的理解要形成自己客觀的標準和體系。

就我個人投資生涯而言,有過一級市場的定價經驗,也參與過二級市場的成長股投資,這其實是兩套標準,如果,你拿一級市場的標準來衡量二級市場的價格,在A股是行不通的,你會發現,什麼都買不了。

但你又想享受類似成長股爆髮式的機遇,又不願意承擔溢價風險,那顯然是無法實現的。

這裡我依舊強調的是市值,大部分初入股市的投資人,看的是價格,而對於市值的理解是欠缺的。

如果你換另外一個角度去思考,也就是你的資金投入能在公司佔多少股份的時候,市值才是真正衡量你權益的方法。

於此,我們要去權衡和評估,目前整個市場對於這類股的定價情緒是怎樣的,一般會在什麼市值波動。這其實和一級市場一樣的,企業融資和評估,在沒有盈利數據支撐下,也大體體現的是市場行情下的定價規律。

我們去看中國這些中小企業的時候,去揣測他們成長空間的時候,也大體體現這種邏輯。

一個是目前市場上普遍的殼價格,另外一個是主營業務的基本定價,未來預期的預判空間來形成一個估值體系。而一些擁有品牌優勢,技術優勢或者研發優勢的企業,又有大概率走出來的機會,那麼,當這些目前市值在十億二十億,主營業務有一定的壁壘和優勢,經營模式或者研發有廣闊前景的小公司,就成為了我們在投資過程中重點去關注的對象。


綜上,復星系的投資路徑,雖然不一定都能模仿和進行實操,但對於其中的投資邏輯和方向以及一些基本方法,對於中小投資者而言,都是有借鑑意義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403

道德經譯註 第六十八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sfdl.html

【原文】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註釋】

士:勇士,也指領兵打仗的將帥。

不武:不崇尚武力。

不與:不爭,不與人正面衝突。

配天:符合天道。

古之極:自古以來的準則。

【翻譯】

真正的勇士不會逞其勇武,顯出兇狠的樣子。真正善於作戰的將領不會輕易發怒;善於打勝仗的將帥,不和敵人正面交鋒;善於用人的人,反處於眾人之下。這就是不與人相爭的德行,就是善於利用別人的力量。能夠做到不爭和處下,就是合乎「道」的極致了。

【理解】

孟子曾討論過勇氣這個概念,他舉例說有個叫北宮黝的勇士。皮膚被扎破,眼睛被刺,北宮黝都不會躲閃,而且這傢伙是個暴脾氣,上至國君下至奴隸,不論誰惹了他都會遭到回擊。可以想像北宮黝肯定是一副凶神惡煞的樣子。孟子評論說他的勇武只是匹夫之勇。孟子認為真正的勇氣是建立在正義信念的基礎上的。

善戰者不怒比較好理解,一個優秀的指揮官不應該容易發脾氣,張飛肯定沒看過這一句。「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孫子多次告誡軍隊的統帥要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且要利用敵人憤怒的情緒「怒而撓之」,只有「胸有激雷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

老子列舉了前面那些例子是想說明「不爭」功用。但有時候覺得「不爭」只是一種手段而已,比如說戰爭,戰爭最後不還是以取勝為目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843

道德經譯註 第七十八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2uwii.html

【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註釋】

易:替換,代替。

受:承受,承擔。

【翻譯】

天底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因為水是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替代的。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卻沒有人能實行。所以聖人說:「能謙卑處下,克勤守儉,甘願忍受天下人所厭惡的事情,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能承擔國家的禍災,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這就是「正言若反」的道理。

【理解】

總結一下水德: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這是水的謙下之德;因為謙下江海才能成為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是水的柔德。

「以其無以易之」解釋為「因為水是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替代的」感覺不是很合適。前面說的是水雖柔弱但是能攻堅強的道理,所以這句話應該是在解釋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以」是因為的意思,「其」代指水,關鍵是這個「易」字。「易」字有一個意思是「改變」的意思。這樣理解的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改變水,因為水沒有固定不變的形態,所謂大象無形。老子說這個道理天下莫不知卻莫能行,這實在是有點高估天下人了,孔子還是因為老子明白了這個道理(老子給孔子看他殘破的牙齒和完好的舌頭)。

統治者看似地位尊崇,但實際上反而是最可憐的,在內他不可能得到真心的朋友,不管無意還是有意,一不小心就可能受到奸詐的臣子的矇蔽(晏嬰諫齊威王說的最清楚),在外有野心家覬覦他的位子。所以說,真正的實情往往與人們想當然以為的相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957

我是怎麼去選擇關注的標的。 路過十八次

http://xueqiu.com/3004708315/30419426
今天有博友問我,2500只股票,你怎麼確定去買哪一個,守哪一個,跌了怎麼辦等等。

我想大家經常聽到的一個名詞便是市場熱點,主流板塊。

什麼是市場熱點,就是行情裡經常出現在漲幅榜裡面的個股,於此,每一段時間,市場總會有一些所為的主流,現在亦然,這表現為整個市場的資金喜好,這與行業所處於的社會關注度、政策熱點有關,於此在之前很多文章的論述裡,我都把政策作為研判熱點的一個重要出發點來考究。

但顯然,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對於規律的遵從遠比簡單的追逐熱點有價值,那麼中國經濟目前所處的階段,從改革開放至今,形成了很多之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產業機會。這便是我們現在依然熱情挖掘的方向之一。

但儘管有這麼一個趨勢性的機會,我們也不會盲目跟進,我依然還需要聚焦,於此在看全球各國資本市場中出現長牛公司的規律,便可以總結出一個板塊,便是消費和服務類公司的長牛屬性。

特別是貼近於大眾端的消費和服務類個股,在牛熊交替過程中總會表現出驚人的漲幅。消費屬性的疊加和重複性,決定了這類公司可以實現客戶端的疊加效應、重複獲得營收,而營收即對應現金流和利潤,遠遠比週期類個股或者一些大型設備製造類公司更具有利潤的持續性。那在這個過程中,能不斷集中市場份額和擴大市佔率的公司,都呈現出長牛甚至爆髮式的增長,而這個規律不因為種族和國別產生不同。那麼在中國尋找這樣的投資機會,往往更容易獲得成功。

所以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對於那些在國外有過成功先例的企業對照版本便可以在諸如醫藥,消費類的公司中找到很多的投資品種,儘管現在這些之前漲得好的醫藥,消費個股似乎被市場遺忘,但下跌改變不了人類需求的規律,一些處於消費端和服務端有話語權的公司依然會在後期高高揚起他們的頭顱。

在這個過程中,又由於科技的發展和通訊網絡的蓬勃,誕生了更多互聯網經濟,但依舊體現的是消費和服務屬性的市場規律。

但這個過程也不是說沒有風險,諸如同樣是通訊需求,微信這類溝通方式顛覆了以往話務和短信收發的模式而對同樣處於通訊行業的基礎服務商造成衝擊,同樣是對零售行業的銷售,線上成本和銷售路徑的優勢又讓傳統線下銷售處於劣勢。

於此,對於各種社會規律的預判又成為一個必修課之一。這涉及到人類消費模式,生活模式等等及階段性變化。說得簡單一點,技術升級和消費升級同樣是把雙刃劍,企業的研發能力和對市場需求的適應能力又會讓很多同樣行業的公司處於不同的競爭優劣之中。

於此我們理解的,長期擁有行業話語權的公司是很少的,特別是那些技術革新異常快的行業,醫藥醫療能走出來,也是因為其專利保護和研發週期更長,所以顯得公司一個產品的長尾效應更加有效,諸如目前A股在研發成果形成規模的恆瑞醫藥,基本很難打到低谷,而一些在行業研發上具備成長和話語權預期的公司自然會有成長預期帶來的溢價,諸如二三十億的冠昊生物,但市場的波動價值帶來的市值漲跌,則是給有眼光的人佈局的良機。

而諸如一些品牌因為消費共識的達成而擁有絕佳的市場份額和優勢,諸如貴州茅台或者上海家化,他們終究還是中國數一數二的品牌公司,也包括湯臣倍健這類在中國還處於普及期的膳食營養品牌。但這個過程中,也都面臨這其他競爭者的擠壓,於此,對於品牌建設能力,企業經營能力的跟蹤則是長期的功課,就像我們之前耳熟能詳的健力寶、旭日升不也都淡出了視線。

而服務類的公司國內早就有過先例,諸如騰訊的市值膨脹過程,是中國互聯網和社交需求信息化的必然,而一旦抓住了用戶的規模入口,各種試錯成本幾乎可以無視,這也是為什麼阿里和騰訊基本形成如今寡頭的原因。

也包括我最近談的藍色光標,廣告公關服務,信息越發達,需求程度越高,這是一個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後永不消逝的產業。只要人類社會還存在信息的傳播,這類公司的業務就會一直存在,很霸道吧,但大部分投資人不會意識到這類公司的業務屬性。那麼,誰能更好的理解行業,誰能最有效的傳播信息,掌握最有效的資源,就成為這類公司最大的看點和競爭力,因為再好的行業,也會因為管理,經營者的原因而產生風險。

我們常說,去理解你的生活需求然後挖掘投資機會,也基於這麼一個道理,你所見所用所想所看的,可能就是投資機會,當然,有些是可以直接認知到的,有些則藏匿於身後。

投資沒有訣竅,常識最重要。

對於市值的理解,行業規模的理解,公司形態的理解,成長路徑的理解,這都應該是你投資過程中應該掌握的常識。

而利用你的常識,抓住他們能從小變大的可能性機會,這就是我理解的投資。而這個過程中,儘管有波動,我們依舊可以根據基本面來判斷未來預期的高度而不用糾結於短期的上漲和下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308

說史140819最寒冷的冬天(三十八)固守砥平里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8/19/%E8%AA%AA%E5%8F%B2140819%E6%9C%80%E5%AF%92%E5%86%B7%E7%9A%84%E5%86%AC%E5%A4%A9%EF%BC%88%E4%B8%89%E5%8D%81%E5%85%AB%EF%BC%89%E5%9B%BA%E5%AE%88%E7%A0%A5%E5%B9%B3%E9%87%8C/

說史140819
最寒冷的冬天(三十八)固守砥平里
蕭律師執筆

李奇微從踏上南韓的那一天起,就認定 砥平里是他想看到的戰役,它將是整個戰爭中最關鍵的一役。 正是在這裡,美軍才真正學會怎樣與中國人作戰。

多年以後,史密斯的戰術被寫進利文沃茲堡美國陸軍指揮與參謀學院的教材,成為以少勝多的典型案例。 就是在這荒僻的小村裡,中國人不可戰勝的神話終於被打破。 砥平里之役結束後,無論指揮官和士兵,都對戰術有了新的體會:只要占據有利地形,再加上正確的火力和指揮,作戰的壓力就會轉嫁給缺乏重型武器的中國軍隊。

砥平里之役是韓戰最典型的一場戰役。 砥平里是一個典型的韓國村莊—- 有一座磨粉廠、一所學校和一間寺廟;村裡主要的道路旁是一條小溪。 第二十三團占領高地時,磨粉廠已被拆掉,學校和寺廟已遭破壞,村民早已走清光。但它的戰略重要性不可估量—- 它是交通樞紐,鐵路幹線由東向西,公路幹線從南向北,別無他途。

讓費里曼驚訝的是,他們進入砥平里並未遭遇任何抵抗,中國人竟然讓美國人輕易占領它。 從地形看,砥平里是盆地,四周是連綿的高地。如果費里曼要派人占領圍繞整個村莊的高地,他最少要一個師的兵力。 但他只有一個團,顯得兵力不足,而且會過度分散,陣形過度單薄。 他做了一個許多步兵戰術專家不會做的決定:讓有限的兵力集中到地勢較低、但距離更近的山丘上。 這樣,美軍就形成了橫長兩哩、縱深一哩的長方形防禦陣地。在這個矩形陣地上,美軍均占領較高地勢,以確保對任何方向的進攻都能有效壓制。 他既沒有妨礙以重武器火力互相支援,也沒有妨礙預備隊快速救援受困陣地。

此外,他希望能充分掌握中國人的弱點。 缺乏重型武器的中國人肯定會占領稍遠一點的高地,但美國人可以充分發揮遠端砲火的優勢來攻擊這些陣地。 中國人的火力主要來自機槍,但距離這麼遠時,機槍就沒有用了。 中國人還有迫擊砲,但美國空中火力或許可以消滅一部分迫擊砲。

費里曼也實在有點幸運。 他的部隊在二月三日抵達砥平里,而中國人直到二月十三日傍晚才開始發動進攻, 即是說,他有十天的寶貴時間來構築陣地。他精確丈量了中國迫擊砲和美國火砲的射程,確保對所有可能進入射程內的道路實施封鎖;最大限度地設置鐵絲網,所有的地雷都派上用場;清理出一條小型飛機跑道,以便飛機在必要時帶來補給,帶走傷者。

有一個問題讓費里曼忐忑不安:在另一個地理上雖然分隔、卻與他們的命運休戚相關的戰場上,從原州出發向北進攻的南韓軍隊被中國人的四個師打得潰不成軍—- 第二師許多高級軍官都認為,阿爾蒙德讓南韓部隊擔任先鋒是有欠考慮,甚至是荒謬的做法;這讓和他們並肩作戰的美國與荷蘭軍隊門戶洞開,陣地面臨被攻陷、有全軍覆沒的危險,更危及整個原州地區,使砥平里的第二十三團倍感壓力。

因此,即使是在砥平里之役開始前,防禦方就危機重重。相較之下,原州戰役更需要空中支援,而這就減少了砥平里可以獲得的空中火力。 另一方面,如果原州戰局不能迅速扭轉,中國人將能騰出更多兵力—- 甚至是整整四個師,轉戰砥平里。

到了二月十日,費里曼的巡邏隊已經可以確定,砥平里一帶到處都是中國軍隊,他的地盤每小時都在縮小。 費里曼被視為韓戰名將之一,而他的名氣基本上來自砥平里之役。 事實上,在這次戰役開始前幾天,大批集結在防禦圈周圍的中國軍隊還讓費里曼畏懼。直到二月十二日,他清楚感覺到,自己的部隊已經被優勢的敵軍包圍,這很是糟糕。 但更糟的是,他團中的兩個營的被阻隔在原州以北,而且第十軍的其他部隊很可能無法守住原州城。 當時,有兩支增援部隊已經上路,其中的英國旅在途中遭到阻擊,損失慘重,無力衝破攔截。對費里曼來說,他的部隊態勢孤立,幾乎所有進入韓國的中國軍隊正虎視眈眈盯著他。

費里曼請求撤退,然而李奇微希望他能堅守陣地。 該地區的其他聯合國部隊正在撤離—- 唯有第二十三團還在堅守。 事實上他們是否還能撤退確實有點問題,因為中國人正在縮小包圍圈。 最新的情報是,唯一往南撤的公路已佈滿中國軍隊。 費里曼認為整個第二十三團很有可能被殲滅,因此他請求在十四日撤到十五哩以南的驪州。 撤退的請求已獲得師長允許,阿爾蒙德似乎也同意了。

現在最後的決定在李奇微,是很早就想打這一仗的人。

李奇微對來自砥平里的撤退請求無動於衷。 他向費里曼承諾,只要能守住砥平里,他一定會派援軍突入重圍解救第二十三團,必要時他可以派出整個第八集團軍做第二十三團的援兵。

身為一名老資格的空降兵,李奇微相信,只要構築好防禦工事,保持足夠的火力,那麼透過空軍為費里曼的部隊補充彈藥,提供其他補給,固守絕不成問題。 這是他期待已久的戰役;他希望把這次戰役作為制定未來戰役的基石。 按照李奇微的設想,是要利用美軍的強大火力,去對抗中國人的人海戰術,並以此來檢驗未來的戰術。

十三日下午,費里曼認為第二十三團已被四個師的中國軍隊包圍。 他對同僚說:「如果他們(中國軍隊)想得到這裡,就得和我們在這裡一決勝負。我們準備好了—- 只要守住現在的陣地,我們一樣能打好這一仗。」傍晚,費里曼召集所有指揮官開會:「撤退的事不會發生。我們守在這裡,戰鬥到底。他們攻擊會在晚上開始。」

他把第一營部署在西北角,由第三營守住東北角和東側。 法國營守住西側,第二營負責南側。這時費里曼可指揮的總兵力為5,400人。 情報顯示,中國軍隊總兵力有五個師,約30,000-40,000人。砥平里不僅是一場戰役,更是一場包圍戰。為費里曼的部隊補給彈藥和食品的唯一方式,就是以降落傘進行空投。***

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 The Coldest War: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
作者: David Halberstam
譯者: 王祖寕、劉演龍
出版者:八旗文化部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336

說史140819最寒冷的冬天(三十八)固守砥平里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8/19/%E8%AA%AA%E5%8F%B2140819%E6%9C%80%E5%AF%92%E5%86%B7%E7%9A%84%E5%86%AC%E5%A4%A9%EF%BC%88%E4%B8%89%E5%8D%81%E5%85%AB%EF%BC%89%E5%9B%BA%E5%AE%88%E7%A0%A5%E5%B9%B3%E9%87%8C/

說史140819
最寒冷的冬天(三十八)固守砥平里
蕭律師執筆

李奇微從踏上南韓的那一天起,就認定 砥平里是他想看到的戰役,它將是整個戰爭中最關鍵的一役。 正是在這裡,美軍才真正學會怎樣與中國人作戰。

多年以後,史密斯的戰術被寫進利文沃茲堡美國陸軍指揮與參謀學院的教材,成為以少勝多的典型案例。 就是在這荒僻的小村裡,中國人不可戰勝的神話終於被打破。 砥平里之役結束後,無論指揮官和士兵,都對戰術有了新的體會:只要占據有利地形,再加上正確的火力和指揮,作戰的壓力就會轉嫁給缺乏重型武器的中國軍隊。

砥平里之役是韓戰最典型的一場戰役。 砥平里是一個典型的韓國村莊—- 有一座磨粉廠、一所學校和一間寺廟;村裡主要的道路旁是一條小溪。 第二十三團占領高地時,磨粉廠已被拆掉,學校和寺廟已遭破壞,村民早已走清光。但它的戰略重要性不可估量—- 它是交通樞紐,鐵路幹線由東向西,公路幹線從南向北,別無他途。

讓費里曼驚訝的是,他們進入砥平里並未遭遇任何抵抗,中國人竟然讓美國人輕易占領它。 從地形看,砥平里是盆地,四周是連綿的高地。如果費里曼要派人占領圍繞整個村莊的高地,他最少要一個師的兵力。 但他只有一個團,顯得兵力不足,而且會過度分散,陣形過度單薄。 他做了一個許多步兵戰術專家不會做的決定:讓有限的兵力集中到地勢較低、但距離更近的山丘上。 這樣,美軍就形成了橫長兩哩、縱深一哩的長方形防禦陣地。在這個矩形陣地上,美軍均占領較高地勢,以確保對任何方向的進攻都能有效壓制。 他既沒有妨礙以重武器火力互相支援,也沒有妨礙預備隊快速救援受困陣地。

此外,他希望能充分掌握中國人的弱點。 缺乏重型武器的中國人肯定會占領稍遠一點的高地,但美國人可以充分發揮遠端砲火的優勢來攻擊這些陣地。 中國人的火力主要來自機槍,但距離這麼遠時,機槍就沒有用了。 中國人還有迫擊砲,但美國空中火力或許可以消滅一部分迫擊砲。

費里曼也實在有點幸運。 他的部隊在二月三日抵達砥平里,而中國人直到二月十三日傍晚才開始發動進攻, 即是說,他有十天的寶貴時間來構築陣地。他精確丈量了中國迫擊砲和美國火砲的射程,確保對所有可能進入射程內的道路實施封鎖;最大限度地設置鐵絲網,所有的地雷都派上用場;清理出一條小型飛機跑道,以便飛機在必要時帶來補給,帶走傷者。

有一個問題讓費里曼忐忑不安:在另一個地理上雖然分隔、卻與他們的命運休戚相關的戰場上,從原州出發向北進攻的南韓軍隊被中國人的四個師打得潰不成軍—- 第二師許多高級軍官都認為,阿爾蒙德讓南韓部隊擔任先鋒是有欠考慮,甚至是荒謬的做法;這讓和他們並肩作戰的美國與荷蘭軍隊門戶洞開,陣地面臨被攻陷、有全軍覆沒的危險,更危及整個原州地區,使砥平里的第二十三團倍感壓力。

因此,即使是在砥平里之役開始前,防禦方就危機重重。相較之下,原州戰役更需要空中支援,而這就減少了砥平里可以獲得的空中火力。 另一方面,如果原州戰局不能迅速扭轉,中國人將能騰出更多兵力—- 甚至是整整四個師,轉戰砥平里。

到了二月十日,費里曼的巡邏隊已經可以確定,砥平里一帶到處都是中國軍隊,他的地盤每小時都在縮小。 費里曼被視為韓戰名將之一,而他的名氣基本上來自砥平里之役。 事實上,在這次戰役開始前幾天,大批集結在防禦圈周圍的中國軍隊還讓費里曼畏懼。直到二月十二日,他清楚感覺到,自己的部隊已經被優勢的敵軍包圍,這很是糟糕。 但更糟的是,他團中的兩個營的被阻隔在原州以北,而且第十軍的其他部隊很可能無法守住原州城。 當時,有兩支增援部隊已經上路,其中的英國旅在途中遭到阻擊,損失慘重,無力衝破攔截。對費里曼來說,他的部隊態勢孤立,幾乎所有進入韓國的中國軍隊正虎視眈眈盯著他。

費里曼請求撤退,然而李奇微希望他能堅守陣地。 該地區的其他聯合國部隊正在撤離—- 唯有第二十三團還在堅守。 事實上他們是否還能撤退確實有點問題,因為中國人正在縮小包圍圈。 最新的情報是,唯一往南撤的公路已佈滿中國軍隊。 費里曼認為整個第二十三團很有可能被殲滅,因此他請求在十四日撤到十五哩以南的驪州。 撤退的請求已獲得師長允許,阿爾蒙德似乎也同意了。

現在最後的決定在李奇微,是很早就想打這一仗的人。

李奇微對來自砥平里的撤退請求無動於衷。 他向費里曼承諾,只要能守住砥平里,他一定會派援軍突入重圍解救第二十三團,必要時他可以派出整個第八集團軍做第二十三團的援兵。

身為一名老資格的空降兵,李奇微相信,只要構築好防禦工事,保持足夠的火力,那麼透過空軍為費里曼的部隊補充彈藥,提供其他補給,固守絕不成問題。 這是他期待已久的戰役;他希望把這次戰役作為制定未來戰役的基石。 按照李奇微的設想,是要利用美軍的強大火力,去對抗中國人的人海戰術,並以此來檢驗未來的戰術。

十三日下午,費里曼認為第二十三團已被四個師的中國軍隊包圍。 他對同僚說:「如果他們(中國軍隊)想得到這裡,就得和我們在這裡一決勝負。我們準備好了—- 只要守住現在的陣地,我們一樣能打好這一仗。」傍晚,費里曼召集所有指揮官開會:「撤退的事不會發生。我們守在這裡,戰鬥到底。他們攻擊會在晚上開始。」

他把第一營部署在西北角,由第三營守住東北角和東側。 法國營守住西側,第二營負責南側。這時費里曼可指揮的總兵力為5,400人。 情報顯示,中國軍隊總兵力有五個師,約30,000-40,000人。砥平里不僅是一場戰役,更是一場包圍戰。為費里曼的部隊補給彈藥和食品的唯一方式,就是以降落傘進行空投。***

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 The Coldest War: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
作者: David Halberstam
譯者: 王祖寕、劉演龍
出版者:八旗文化部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593

市值為什麼重要(上) 路過十八次

來源: http://xueqiu.com/3004708315/31552956

看市值的原因,一是因為單純就個股交易的價格而言是很難從所謂高價和低價來確認公司的價值,而很多普通投資者往往喜歡單純從交易價格來確定是否進行購買和投資。從而造成估值理解上的偏差,很難確認自己到底是買了寶貝還是接了個燙手的山芋。

二則由於大量公司通過調節利潤用來實現財報各種可能不真實的結果,單純從單個年度的PE或者ROE很難確定公司的真實面貌和所處的階段。

隨著大量公司的上市,不同行業間,不同公司間,國內外市場又都出現了大量可比的對象,那麽對於行業間、公司間的估值理解上,看市值成為一個比較實用的方法。

而且這種理念,在一級市場定價的時候往往會顯得更加實際。譬如投資互聯網企業的時候,我們以雪球為例,如果按照風投對於雪球的定價,目前肯定無法從其利潤,營收來判斷股權價格。所以就會借用相類公司的估值情況,公司目前的IP,日流量,點擊率,活躍度等來評判公司所處的階段以及未來盈利模式的可能,而雙方就各自理解上達成交易的共識。

同樣的,二級市場的定價,與當前市場環境,外圍經濟狀況,供求關系等等都有著非常大的關聯。

我們首先以08年10月28日滬深從大牛市的珠穆朗瑪高峰跌倒萬丈深淵後A股市值狀態進行一個統計,在當時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大量的籌碼遭到了無情的拋售,而股改後大量解禁籌碼的拋壓促使了這一個深淵的形成。這是發生在市場極度悲觀背景下二級市場的估值形態。

在1575家公司構成,左上角對應的是最大市值中國石油的15520.18億到最右下角美欣達最小市值的1.99億形成了巨無霸和小不點公司的兩極。更多公司就如圖中感覺一樣,根本沒有被市場所記住,但卻成為這泱泱大軍中的一員,而就是這些並不起眼的公司,在投資路上有著各種演繹。



根據統計
10億市值以下的公司有451家占比28.63%;
10億到19.99億之間的公司是469家占比29.78%;
20億到39.99億的公司是303家,占比19.24;
40到79.99億的公司是176家,占比11.17,
80億到159.99億的公司是80家占比5.08%,
160億到319.99億的公司是45家占比2.86%
320億至639.99億的公司是21家占比1.33%
640億到1279.99億的公司是15占比0.95%
1280億至2559.99億的公司有9家占比0.57
2560億以上的公司6家占比0.83%;

其中10億以下的公司:2~4.99億的有76家,5億~9.99億的有375家。


但大市值公司雖然絕對數量占比不到10%,但就市值構成卻占到了將近大半。根據統計當時全部A股市值大概是13萬億,但是市值前30家公司的合計市值達到了7.5萬億,既占比2%不到的公司,市值卻是總市值的60%,98%的A股公司市值之和還不到總市值的40%。

而相對於當期A股最低市值已經接近15億的狀態而言,當時大量的低市值個股其實遍地是黃金,但恐慌下的拋售只是人性的一種共性,當時沒人敢輕言抄底,更沒有人去深刻闡明,低市值個股可能存在的機會。

那現在回過頭去看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們依舊用數據來呈現。

08年10月大底後的大面積反彈,其實是有著鮮明的政策背景,既4萬億的大刺激,但盡管如此,大量的低市值個股的表現可以說讓人驚訝。

我們截取了08年10月28日市值排名前30,末30以及二十六億左右40家公司往後至2010年末的反彈情況做一個對比。



在市值前排名前30家公司中,表現最好的是中國平安,其在這個階段,累積漲幅達到接近200%,但盡管如此,大量的大市值公司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集體表現為優異,其中上漲公司為23家,下跌公司7家,上漲超過50%的只有8家,占比26.7%,漲幅超過100%的4家,占比13.3%



而同期最低市值30家公司。
漲幅最大的是中恒集團,成為這個階段的超級大牛股,漲幅達到7719.58%,這個組合中沒有下跌個股,漲幅最低為深天地,漲幅為196.67%,也就意味著,這一批低市值個股,100%都幾乎是翻倍股。漲幅超過300%的達到19家,占比達到63%。

如果各位覺得這個數據還不夠有說服力,我截取了當時二十七億前後的個股40只,再來呈現一次。


在這個組合中,市值從26~28億,共40只,這40只個股中,沒有下跌股,其中漲幅最大的是中航電子,表現最差的是美爾雅。100%表現為上漲,其中漲幅超過100%達到27家,占比67%,雖然個股中有重組因素,但從市值角度而言,這個區間的市值個股也都表現優異。也就是說30億到60億這個區間,10只里面有6只接近7只存在翻倍的漲幅。這個概率已經很高了。

而2010年末,當時整個市場中低於10億的公司只剩下5家(未標註公司當時還在停牌,非交易品種),這些公司從08年的低點漲幅也非常可觀。而這個數據在08年10月的時候是451家。20億以下的公司在10年末只有138家,而這個數據在08年10月的低點是920家,也就意味著,大量的低市值公司被消滅。


而從10年至今的四年多時間里,殼的價格一直徘徊在10~15億之間,於此,單純從這個角度來談,任何一個階段,拋開所謂的盈利能力和利潤增速而言,博取10億市值以下個股的交易機會成為無風險套利模式,因為中國真正的退市個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綜上,此篇文章只是籠統的看了個股市值分布下的漲幅情況,並沒有針對具體個股和行業情況進行細分,而且是在08年市場大幅回撤背景下一種大級別反彈。但無論從哪一個市值跨度而言,中低市值的表現都非常好,而且大部分個股並不是因為有具體的利潤釋放才去表現。

而10年之後,在11年和12年股市又經歷了長達兩年的熊市,也就意味著,個股的市值情況在12年末其實又接近了08年10月份的布局狀況。而12年末的時候,整個A股因為創小板個股的大量發行,市場中有出現了批量的低於20億市值的公司,跟我我的報表統計,數量達到了675只,在全部可交易個股2462只中占比27%,最低市值是明家科技的6.86億,低於10億以下個股只有75只。

於此,我自己的交易邏輯雖然並不喜好垃圾股,因為我真的不確定市場什麽時候這麽給臉,所以我還是偏好那種有一定基本面支持,市值二三十億,利潤有一定預期,概念符合市場喜好的公司和個股進行布局。而如果利潤預期非常明確,市值又不不高,四五十億的我也會去做。這基本就是我自己選股的基本思路。

好了,接下來是各位自己的功課,我同樣截取了12年末市值前30,末30,27億左右市值個股至今的漲跌情況,各位自己領悟吧。所謂的買小公司的風險,其實還是相對於你介入時的市值而言的,特別是在目前A股這種體制,在永遠講愛故事和退市可能幾乎為零的交易特色下更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12年末市值前排公司



12年市值墊底公司






12年末27億市值公司



這篇文章寫得匆忙,收完市花了2個時間整理,不一定夠慎密,也可能表述還不夠到位。在下一篇,我們會細化具體到行業,政策、市值波動可能、持續性,盈利狀況、市場偏好等等情況下個股的表現可能,以及註冊制的影響,海外市場定價情況,市值狀態等等再來隨意哈拉一下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27

市值為什麼重要(劇透篇) 路過十八次

來源: http://xueqiu.com/3004708315/31547228

為了給大家呈現更加有意思的文章,我還在琢磨著怎麽把《市值為什麽這麽重要》進行更多數據可視化的嘗試。

譬如讓大家去理解市值大小是什麽樣的一個狀態,就有了下面這張圖。圖中圓的大小意味著市值在整個市場中的地位。目前所有A股上市公司紮堆就是這麽一個狀況。

大家可以很直觀的看到大市值公司和小市值公司,巨無霸和小螞蟻之間的區別。


但如果要顯示全部公司的名稱,就成了這樣。

有密集恐懼癥的小夥伴慎點哪。


我還要構思對於這些數據從哪些角度來呈現會更加有價值和意義。

工作還在繼續,需要點時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28

市值為什麼重要(中) 路過十八次

來源: http://xueqiu.com/3004708315/31552956

看市值的原因,一是因為單純就個股交易的價格而言是很難從所謂高價和低價來確認公司的價值,而很多普通投資者往往喜歡單純從交易價格來確定是否進行購買和投資。從而造成估值理解上的偏差,很難確認自己到底是買了寶貝還是接了個燙手的山芋。

二則由於大量公司通過調節利潤用來實現財報各種可能不真實的結果,單純從單個年度的PE或者ROE很難確定公司的真實面貌和所處的階段。

隨著大量公司的上市,不同行業間,不同公司間,國內外市場又都出現了大量可比的對象,那麽對於行業間、公司間的估值理解上,看市值成為一個比較實用的方法。

而且這種理念,在一級市場定價的時候往往會顯得更加實際。譬如投資互聯網企業的時候,我們以雪球為例,如果按照風投對於雪球的定價,目前肯定無法從其利潤,營收來判斷股權價格。所以就會借用相類公司的估值情況,公司目前的IP,日流量,點擊率,活躍度等來評判公司所處的階段以及未來盈利模式的可能,而雙方就各自理解上達成交易的共識。

同樣的,二級市場的定價,與當前市場環境,外圍經濟狀況,供求關系等等都有著非常大的關聯。

我們首先以08年10月28日滬深從大牛市的珠穆朗瑪高峰跌倒萬丈深淵後A股市值狀態進行一個統計,在當時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大量的籌碼遭到了無情的拋售,而股改後大量解禁籌碼的拋壓促使了這一個深淵的形成。這是發生在市場極度悲觀背景下二級市場的估值形態。

在1575家公司構成,左上角對應的是最大市值中國石油的15520.18億到最右下角美欣達最小市值的1.99億形成了巨無霸和小不點公司的兩極。更多公司就如圖中感覺一樣,根本沒有被市場所記住,但卻成為這泱泱大軍中的一員,而就是這些並不起眼的公司,在投資路上有著各種演繹。



根據統計
10億市值以下的公司有451家占比28.63%;
10億到19.99億之間的公司是469家占比29.78%;
20億到39.99億的公司是303家,占比19.24;
40到79.99億的公司是176家,占比11.17,
80億到159.99億的公司是80家占比5.08%,
160億到319.99億的公司是45家占比2.86%
320億至639.99億的公司是21家占比1.33%
640億到1279.99億的公司是15占比0.95%
1280億至2559.99億的公司有9家占比0.57
2560億以上的公司6家占比0.83%;

其中10億以下的公司:2~4.99億的有76家,5億~9.99億的有375家。


但大市值公司雖然絕對數量占比不到10%,但就市值構成卻占到了將近大半。根據統計當時全部A股市值大概是13萬億,但是市值前30家公司的合計市值達到了7.5萬億,既占比2%不到的公司,市值卻是總市值的60%,98%的A股公司市值之和還不到總市值的40%。

而相對於當期A股最低市值已經接近15億的狀態而言,當時大量的低市值個股其實遍地是黃金,但恐慌下的拋售只是人性的一種共性,當時沒人敢輕言抄底,更沒有人去深刻闡明,低市值個股可能存在的機會。

那現在回過頭去看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們依舊用數據來呈現。

08年10月大底後的大面積反彈,其實是有著鮮明的政策背景,既4萬億的大刺激,但盡管如此,大量的低市值個股的表現可以說讓人驚訝。

我們截取了08年10月28日市值排名前30,末30以及二十六億左右40家公司往後至2010年末的反彈情況做一個對比。



在市值前排名前30家公司中,表現最好的是中國平安,其在這個階段,累積漲幅達到接近200%,但盡管如此,大量的大市值公司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集體表現為優異,其中上漲公司為23家,下跌公司7家,上漲超過50%的只有8家,占比26.7%,漲幅超過100%的4家,占比13.3%



而同期最低市值30家公司。
漲幅最大的是中恒集團,成為這個階段的超級大牛股,漲幅達到7719.58%,這個組合中沒有下跌個股,漲幅最低為深天地,漲幅為196.67%,也就意味著,這一批低市值個股,100%都幾乎是翻倍股。漲幅超過300%的達到19家,占比達到63%。

如果各位覺得這個數據還不夠有說服力,我截取了當時二十七億前後的個股40只,再來呈現一次。


在這個組合中,市值從26~28億,共40只,這40只個股中,沒有下跌股,其中漲幅最大的是中航電子,表現最差的是美爾雅。100%表現為上漲,其中漲幅超過100%達到27家,占比67%,雖然個股中有重組因素,但從市值角度而言,這個區間的市值個股也都表現優異。也就是說30億到60億這個區間,10只里面有6只接近7只存在翻倍的漲幅。這個概率已經很高了。

而2010年末,當時整個市場中低於10億的公司只剩下5家(未標註公司當時還在停牌,非交易品種),這些公司從08年的低點漲幅也非常可觀。而這個數據在08年10月的時候是451家。20億以下的公司在10年末只有138家,而這個數據在08年10月的低點是920家,也就意味著,大量的低市值公司被消滅。


而從10年至今的四年多時間里,殼的價格一直徘徊在10~15億之間,於此,單純從這個角度來談,任何一個階段,拋開所謂的盈利能力和利潤增速而言,博取10億市值以下個股的交易機會成為無風險套利模式,因為中國真正的退市個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綜上,此篇文章只是籠統的看了個股市值分布下的漲幅情況,並沒有針對具體個股和行業情況進行細分,而且是在08年市場大幅回撤背景下一種大級別反彈。但無論從哪一個市值跨度而言,中低市值的表現都非常好,而且大部分個股並不是因為有具體的利潤釋放才去表現。

而10年之後,在11年和12年股市又經歷了長達兩年的熊市,也就意味著,個股的市值情況在12年末其實又接近了08年10月份的布局狀況。而12年末的時候,整個A股因為創小板個股的大量發行,市場中有出現了批量的低於20億市值的公司,跟我我的報表統計,數量達到了675只,在全部可交易個股2462只中占比27%,最低市值是明家科技的6.86億,低於10億以下個股只有75只。

於此,我自己的交易邏輯雖然並不喜好垃圾股,因為我真的不確定市場什麽時候這麽給臉,所以我還是偏好那種有一定基本面支持,市值二三十億,利潤有一定預期,概念符合市場喜好的公司和個股進行布局。而如果利潤預期非常明確,市值又不不高,四五十億的我也會去做。這基本就是我自己選股的基本思路。

好了,接下來是各位自己的功課,我同樣截取了12年末市值前30,末30,27億左右市值個股至今的漲跌情況,各位自己領悟吧。所謂的買小公司的風險,其實還是相對於你介入時的市值而言的,特別是在目前A股這種體制,在永遠講愛故事和退市可能幾乎為零的交易特色下更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12年末市值前排公司



12年市值墊底公司






12年末27億市值公司



這篇文章寫得匆忙,收完市花了2個時間整理,不一定夠慎密,也可能表述還不夠到位。在下一篇,我們會細化具體到行業,政策、市值波動可能、持續性,盈利狀況、市場偏好等等情況下個股的表現可能,以及註冊制的影響,海外市場定價情況,市值狀態等等再來隨意哈拉一下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29

移動互聯時代投資漫遊指南 路過十八次

來源: http://xueqiu.com/3004708315/32117096

如果說美股的TMT走向就是一部活教材,再結合一級市場的風向標,你或許可以洞悉行業的一些趨勢。

之前幾家高大上的門戶$新浪(SINA)$ $網易(NTES)$ $搜狐(SOHU)$ ,時至今日,新浪的市值只有25億刀不到,搜狐最慘,只有17億刀了,網易稍微好一些,目前還有百億刀的市值,如果僅僅從門戶價值而言,搜狐和新浪似乎都有一種廉頗老矣的感覺。

以搜狐為例,暢遊作為遊戲業務的載體早已經被獨立上市,張朝陽先生把搜狗回購阿里拿回投資股份轉而再和騰訊聯姻,又把募集的資金回購股票變向套現,可以說基本上搜狗可視為騰訊囊中之物。

而搜狐打造的視頻業務,也開始獨立運營,遊戲、搜索、視頻三大業務紛紛自立門戶,只剩下孤零零門戶網站,搜狐儼然已成一個控股的軀殼。而隨著移動端的蓬勃發展,門戶的估值優勢在消逝,市場一直認為互聯網企業就應該高PE的狀態正在因為營收能力的減弱而開始喪失。

門戶,僅僅只靠廣告營收,似乎開始受到市場的冷落。

而互聯網重心從PC端向移動端的轉移,更是讓互聯網營銷陣營發生了更大範圍的轉移。而業內看互聯網,已經不僅僅只是作為一個媒介,更看中它們是否能與生活更好的互聯互通,完成日常經濟消費的功能。於此,電商大熱也不足為奇,任何一個和消費或者說線下服務連接的科技公司又呈現出蓬勃的力量,任何一個占據流量端的業務都獲得了資金的青睞。

於此市場上那些在平臺人氣聚集的公司估值依然在被放大,有強大粘性的平臺類企業獲得了市場的青睞,諸如$Facebook(FB)$ $Twitter(TWTR)$ 甚至說新浪分拆的$微博(WB)$ 市值目前都逾越了新浪。而市場上對於垂直細分領域也顯得積極和樂觀,諸如“大姨嗎”這類垂直服務社區、一些線下餐飲服務O2O公司諸如美餐網、餓了麽,開吃吧都獲得了風投的青睞。當然這僅僅只是一種縮影。

我們從12年開始關註移動互聯網的投資趨向,市場也在這個過程中,猛推了手遊和各種應用服務類個股,但A股的信息概念股,除了所謂的遊戲和視頻業務外,更像那種壓抑許久,沒有太多真正互聯網概念個股的背景下對信息軟件股的炒作。諸如各種智慧城市,智慧交通類個股,其實本質業務還是基礎設施基建,雖然一些公司具備平臺服務的功能,諸如神州信息,甚至我們說的中科金財在電商平臺上的概念預期,都打上了互聯網信息的烙印。

當美股最近TMT個股開始階段性回撤的時候,我們依舊還是要去思索,下一波互聯網或者說移動互聯的走向在哪里。如果說移動端遊戲類公司已經炒到一個高度,且對於這類創意類型的公司營收歸屬和持續性無法得到保證,那麽和日常經濟行為互聯互通的互聯網模式儼然依舊還是下一個階段的重點。於此看美股$GrubHub(GRUB)$$Yelp(YELP)$估值上都遠遠超過了上述門戶的市值。

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中概股在美股也大體只是華人投資圈的熱門,大型機構也僅僅只是戰略上的配置。如此大量中概股邊緣化的狀況依舊存在,如果上述門戶再次回到國內上市,或許估值又是另外一番天地,這一塊我們從諸如 順榮股份(SZ002555) 遊族網絡(SZ002174) 和中國手遊(CMGE)King.com 甚至說$優酷土豆(YOKU)$ 和樂視網的市值對比都能看出兩個市場尿性的不同。更不用說大家熱議的奇虎360和國內的2345借殼海隆軟件兩者走勢上的巨大差異,也著實讓兩個市場的投資者目瞪口呆。

只是,當行業遇到系統性回撤的時候,作為長線布局思路下的標的選擇或者下一波方向的目標確認,反而是我們做打算的一個最好時點。

而上述理念歸結下來的移動互聯時代,對於日常消費和服務的平臺服務,擴散或者聚集效應下的創新能力,都應該是資金熱衷的方向。於此才有了奇虎360更想打通移動端的流量入口,搶占所謂第三屏都是大部分互聯網企業嘗試的方向,而幾個產業巨頭BTA的布局顯然更有侵略性,因為幾乎涉及都生活領域的 各個方面。因為移動端所具備的生活媒介的強大諸如位置,支付,移動便捷性都是能力都是傳統PC所不具備的。

於此,這種邏輯下的題材和個股挖掘,顯然已經呈現出機會和趨勢。也不難理解,市場資金向這些領域集中的原因。

那麽歸結到最後,依然還是盈利預期,行業空間的估值問題,這個就另說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5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