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該做什麼? 李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15bad0102e1e6.html博客有機械鐘停擺的嫌疑了。原因是只有旅行的話題而無投資的新內容,怕引起不務正業的嫌疑,不如不寫少寫。
原以為大家都知道我在微博上,最近總有朋友不斷發現我轉戰微博,才知道許多朋友不知道我同時開有新浪微博。在此公告一次:以後不十分嚴肅的話題(其實投資中嚴肅的話題我已經老生常談幾年了,也無甚可說了),均在微博中進行。
最近一直在看似不務正業的到處行走,並在行走中思考,一個普通股票持有人或投資人,究竟該做什麼?
投資人應該是什麼外形的人?我想中國三十年前批判的資本主義食利階層,就是投資者最該成為的人:選對優質公司,買進,等待公司長大,享受分紅或股價向上帶來的收益。其餘時間,正業就應該是GCD曾批判的「吃喝玩樂」,享受人生。
不管你是多小額的投資人,都該有董事長的氣度氣質,既然你選擇了總經理為你打工,那又何必對所投資的公司整天瞎操心?
投資選擇如婚姻選擇,絕對不是越勤奮地選擇就越幸福的事。勤奮的應該是總經理,而不是股東。但大家往往將勤奮的對象混淆了。
投資就是讓自己成為食利階級,如是而已。否則成為炒股客,絕大多數的結果是又累又輸錢,絕對得不償失。
巴菲特和羅傑斯均說過,人的一生中沒有多少次大機會,抓住其中的一兩個就足以變得富有。其餘時間巴菲特只是說他總在等待。但等待時該幹些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曾三次環遊世界的投資人羅傑斯的生活方式,或許為等待賦予了更積極的含義:
投資札記【356】不投資股市你還能幹什麼去?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0gb.html不投資股市你還能幹什麼去?
世界
一大群人在向前跑,
跑在前面的只有四個傢伙:金融家、投資家、實業家、幸運家(賭聖、中頭彩的、一出生就掉在錢堆裡的、)
跑在中間的是一大群人,他們都是一家:夢想家。他們爭先恐後地想擠入前四的行列。他們正在投資正在實業中,或者在賭桌上。
跑在後面的也是一大群,他們沒有投資沒有實業,也許只有事業也許只白天和黑夜,也許只有銀行的一筆養老儲蓄,有極大的可能在一生中他們在「混房混車」、「混生活」中碌碌無為一生,他們便是經濟發展中的買單者。
為什麼?你想想。跟著貨幣各流通環節走一圈,你發現第三類人也在不斷獲得現金流,但他們的現金流在不斷被層層蠶食,最後他們有限的財富增長很難趕上物價的飛漲,最後的希望被通脹吞噬。
以我父母為例,七十多歲,都是高級工程師,(我很汗顏,我學歷低下沒有職稱,混跡於民間投資行列,靠天吃飯,一代不如一代啊)二十多年前,他們的工資加一起算是當時社會白領的佼佼者,假設他們當時全部工資存款至今,你發現即使這些錢拿出來也很汗顏,趕不上房價物價上漲速度,其實就是在貶值!但好歹他們有單位集資房,而且都是低消費者,生活無憂,目前二人退休金之和也只相當於北京一個普通白領工資。
為什麼說跑在後面都是買單者呢?
你想何為經濟?經濟,指社會物質生產、流通、交換等活動。大部分人的超額財富就是在這種活動中所得到的增值的那一部分。算上通脹,你一味地為儲蓄而奮鬥,財富並沒有有效的增值,也就是說,社會在進步,財富總量在快速增加,而你並沒有分到那快速的增量部分。弱肉強食,你沒分到,肯定是落在別人手裡了,別人用這筆財富去消費,而你就是買單者。最後發現你也在工作,別人也在工作,但你總是沒有超過平均水平的財富,你的錢呢?被誰消費了?
往下進行的時候有必要絮叨一下,我將全社會的人根據經濟特徵又會分為三類:一類是資源的攫取者;二類是資源的消費者;三是掮客,(又叫中介或是中間人,負責轉化資源重新分配的一類人,大部分就是金融服務業圈裡的),世界的話語權掌握在第一類人手裡,二類人是財富輸出的轉化聚集地;三類人是拿佣金的服務中轉站。
你極有可能不是一個創業天才,也極有可能不是一個金融服務業的領袖,你也極可能沒有中頭獎的極好的運氣,那麼你能做什麼呢?也就是說你很難成為一個實業家或是金融家或是超級幸運家,那麼你人生中假設還有一點點奪標的理想和激情的火花,那只好去投資吧!
你看看,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必備,為了發展,古往今來,從原始的蠻荒時代到現代的文明社會,大家都在掠奪或是文明佔有這資源,資源攫取者們又在努力編制著各種資源消耗的理由和途徑,比如水資源,可以用來釀酒,但其實酒並不是生命所必須。人們需要房屋來遮擋風雨,必須使用一些土地資源,但不是一定很需要會所、豪華大廈、運動場,但資源的攫取者們引導社會開發出了各種土地資源的使用名目。那些掮客們呢,有好有壞,好的服務於資源的轉化,給持續發展提供資源轉化(就是貨幣和商品之間的交接)的機會和實現可能;壞的掮客們,故意製造虛假的資源供求或超負荷和的需求,來逼迫引誘你買單,於是各種債務金融危機變會時常發生。
我們在社會的如此簡單的經濟環節中能做些什麼呢?
一、跟上隊伍,進入股市,投資一些資源攫取的企業或是投資在消費環節中負責銷售必備資源的領軍企業(請注意人也是資源的一部分,誰佔有更多人資源,誰就最能有利可圖),獲得資本的不斷增資,累積我們的財富。
二、減少我們無謂的消費,節能減排,只要生活美滿如意,儘量節省開支。
三、保護好自己有限的生命,珍惜美好時光。
比如說,你看到的銷售是商品我卻看到的都是在銷售資源,貴州茅台主要是在銷售的是水資源和地理生物資源,三一重工主要是銷售的鋼鐵資源和人的技術資源,銀行業是為你資源轉化而服務等等,所有的企業無不是為資源攫取者而服務的。世界的很多矛盾幾乎都和資源掠奪有關係。沒有人類對資源佔有的嗜好,哪來的美洲大陸的發現、科學探索的進步、海灣局勢的緊張等等。
在沒有生下來就掉進錢堆的可能,在沒有精英般的創業頭腦,在沒有中投彩的極好運氣,在不善交際不善言辭,也拒絕攀爬,又沒有幾大名校的招牌的很一般人的情況下,先琢磨好好混個飯吃,有點原始積累然後,好吧,我們只有進入投資市場這一條路了,這樣才可能進一步趕上資源攫取者和消費引導者們的步伐,才可能在他們富得流油的基礎上撿起來他們丟在地上的散碎的金條銀錠,來逐步累積自己的財富。在這方面,有做得很好的例子,比如美國的巴菲特。
不投資股市你還能幹什麼去?
雖然進來了,我們有自己的規矩:一是只撿拾由於恐慌而丟落在地上的金子銀子;二是要記住第一條,給自己立下規矩,因為我們不是拾荒者!
我們散戶憑什麼戰勝市場(二)——投資策略的邏輯反思 黃曉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6983301013ekg.html
2007年我寫過一篇文章名為《我們散戶憑什麼戰勝市場》的文章,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投資和人生一樣,需要你超越平常人的優秀品格才能成功。這些超越平常人的優秀品格實際上構成了我們生活和投資的大智慧。我們憑著超越常人的生活投資大智慧就能夠戰勝市場。但是我們真的有了這些優秀品格後,就能成為成功的投資者嗎?到今天為止,我的回答仍然是肯定的,因為有了這些優秀的品格後,你會勤學好問,你會堅忍不拔,假以時日你必然會掌握投資的真諦,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投資策略,成為一個能夠戰勝市場平均水平的成功投資者。
對於一個成功投資者來說,一次兩次的成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一套正確的投資策略,這樣才能不斷地複製成功,這樣才能走向最終的成功。投資策略現在種類
非常多,有看股評的,有研究技術指標的,有到處打探消息的,還有諸如基本面選股法,巴菲特選股法,神奇公式的選股法不一而足的選股策略,另外還有如網友
「低風險群」的套利思維,網友「海蜇」的自動套利模型等等,現在的投資策略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那麼我們到底應該選擇怎麼的策略才呢,特別是對於我
們這些業餘投資者,怎樣的策略才能更適合我們呢?
我們選擇投資策略其實主要考慮兩個問題,第一要考慮選擇的策略的正確性,如果你採取的是錯誤的策略,那麼怎麼努力都只會是南轅北轍;第二要考慮策略的可行性,或者說可操作性,對於普通人來說,你說去美國當然火箭最快,那你也得坐得起火箭啊!
怎樣的策略才算正確的策略呢,我以為正確的投資策略針對的是事物發展背後的正確的邏輯和規律。所有的邏輯規律在開始只是一種對事物表面現象的歸納總結,甚
至動物也會進行這種歸納,如在文章《沒有規律的規律》中的鴿子,它們也會自己總結歸納喂食這件事情背後的規律,但是它們並不能提煉出事物背後的邏輯性,也
無法認識事物背後真正的規律,因此它們不能找到和喂食規律直接相關的邏輯和策略。不要譏笑動物們這種低能的歸納總結能力,我們人類認識事物並不見得高明多
少,比如在伽利略以前大家都認為重的東西比輕的東西掉得快,即使現在的人如果沒有學過物理的話,對於這個表面上正確的「邏輯」也會深信不已。學過物理學的
人都知道,如果沒有空氣阻力的影響,即使羽毛也會和鉛球以同樣速度下落,這是因為物理學家已經掌握了物體下落是由物體重力和空氣阻力兩個因素影響這個規
律,因此物體下落速度和物體重量不是一一對應的邏輯關係。所以認識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和規律是找到正確策略的最有效方法。
我們回到投資策略上來看,有些技術指標就是一種純粹地對股票走勢這個表面現象的歸納和總結,什麼M頭啊,W底之類的東西,這些和鴿子總結的喂食規律一樣,
屬於沒有規律的規律;還有一些技術指標比如對成交量的分析,背後有一定的邏輯支撐,但是影響股票漲跌的因素有很多,成交量有時候甚至不是主要的影響因素,
就像影響物體下落的因素有兩個,在地球的空氣介質中重量還是起決定性作用,但是在粘性更大的介質比如油中,也許阻力的影響就比重量的影響更大了。由於我對
技術指標研究不夠深入,無法一一分析其背後的邏輯性,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單一的技術指標肯定是無法反應股票漲跌背後真正的規律的。
那我們看看價值投資策略背後的邏輯性是什麼呢。價值投資策略的邏輯在於價格是圍繞價值波動的,這一點的正確性應該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我們以低於價值很多的
價格買入一個股票,將來會有機會以高於價值的價格,也就是以高於買入價的價格賣出,這樣就可以盈利了。但是由於一個眾所周知的道理,市場短期是投票箱,長
期是稱重器,因此我們不能指望短期市場能做到價值發現,也就是說我們買入了價格低於價值的股票,短期未見得有機會賣出,因此我們才有了長期持有的價值投資
策略。由於加上了「長期」這個定語,因此後面的價值投資和前面就有所區別,首先我們現在分析的價值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或者說要分析股票長期的價值,因為
市場未見得會短期發現它的價值,如果過了一年半載,其價值發生了變化——減少了,這時我們就未見得能夠以高於當時買入價的價格賣出了,比如週期性股票就是
典型的例子。
長期的價值就涉及到一個貼現的問題,既將來的價值折算到今天值多少錢,現金流折現就是一個分析股票長期價值的方法。但是對於企業將來的價值,我們怎麼去預
測呢?我們一般是對公司歷史進行分析,認為過去經營得好的企業將來也會好,過去經營不好的企業將來也不會好,過去經營波動大的企業將來波動也會大,過去經
營穩定的企業將來也穩定。但是這樣我們不就是對企業經營的表象進行歸納總結,和技術指標分析相比,只不過我們的研究對象從股票漲跌變成了企業經營,而且我
們的分析方法比技術指標分析方法更加簡單粗暴,認為原來經營好的的將來也會經營好,這和分析K線圖中的上升通道是不是有點類似呢?所以價值投資需要能夠真
正瞭解企業經營的本質,才能認清企業經營真正的變化規律,才能將價值投資從歸納總結表面現象上升到認清企業經營規律,這樣才能制定出真正有效的價值投資策
略。就像我的文章《對行業認識多深才足夠?》中說到的一樣,作為業餘投資者要真正瞭解到一個企業的經營變化的規律,一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對於業
餘投資者來說,價值投資策略如果不深入到核心,認識到一定的深度,其操作難度未必比看走勢指標的投資者要輕鬆,成功的可能性也未必就比看圖說話的投資者要
高。
網友「海蜇」的自動套利模型讓我很有感觸,他既不是看漲跌的指標,也不是對企業價值進行分析,但是其方法背後有強大的邏輯性,其賺錢是肯定的。但是他的幾
項要求我都沒法達到,比如費率超低,有自動分析和交易軟件,這些不具備的話,我依然複製不了他的策略。這就涉及到策略第二個方面——可行性,雖然有一個強
大的邏輯正確的策略,但是我實施不了也沒用。當然這個方法還受到資金量的影響,所以現在海蜇實際上是用專業的工具,和廣大的業餘投資者進行競爭,其獲利是
必然的。所以可以看出不一定只有價值投資才是唯一正確的投資策略,只要策略所蘊含的投資邏輯是正確的,依然可以獲利。
網友「bonjour」採取類似神奇公式的方法選股,其暗含的邏輯是符合某個公式的公司從統計學上講,超越大盤的概率較高,比如神奇公式用歷史數據驗證就
是一個成功的公式。這個方法在很多網站上都可以應用,廣大業餘投資者可以很容易應用這個方法進行選股。這樣對於廣大業餘投資者來說,這不失為一個正確又可
行的投資策略。這又讓我想到另一個問題,既然在統計學上可靠策略,也能讓大家盈利,那麼那些走勢指標也未見得毫無可取之處,如果我們能夠發現某種依靠走勢
指標的策略,並且能夠在歷史數據中驗證其成功的概率較大,然後和神奇公式一樣運用組合的方法,我們不是依然可以戰勝市場嗎?
上學的時候做題,不管是數學還是物理,老師都鼓勵我們要採取發散的思維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法,在投資上我們也要有開放的心態。那種認為只有自己正確,盲目否
定別人方法的做法是將自己侷限的做法。我以前是一個堅定的純價值投資者,但這一個月來我一直在反思投資策略的邏輯性問題,現在我有一個模模糊糊的認識可能
會遭到很多價值投資者的批判,那就是我認為純粹的價值投資未必是通向投資成功的唯一路徑,
甚至可能不是廣大業餘投資者通向成功的最佳路徑。最近我也在試驗另一種非純價值投資的策略,策略目前還沒有完全成型,但是試驗倉位這一個月的成績超過大盤
很多,當然試驗的時間太短,偶然因素很多,還不能說明策略的有效性,在這裡就不詳細闡述這個策略了。總之,只要你的投資策略背後有強大的邏輯做支撐,不管
用什麼方法,你就是找到了通向成功的道路!
以上亂談,僅供大家參考,不做投資建議!
是什麼趕走了高潛質人才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HR/227054.html
如今,幾乎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新星人才培養計劃,因為高績效人才能對企業的經營業績產生巨大影響。然而,真正能取得成效的卻並不多。本文作者開展的一項有關領導力發展的研究表明,企業高潛質人才在內部變動工作後,近40%最終都不成功。
在過去6年中,作者所在的諮詢機構對全球100多家企業的2萬多名被稱為「新星人才」的員工進行了調查,瞭解他們對其僱主的看法、企業對他們的管理
方式,以及他們對經濟形勢變化的反應。從這些調查中,作者發現了一個普遍的事實:大多數管理團隊在努力培養下一代領導人時,都犯有嚴重錯誤。本文對六種最
常見的錯誤進行了深入分析,並通過借鑑一些組織的正確做法,說明如何來糾正這些錯誤。
錯誤1:認為高潛質人才高度敬業
如果成長中的高潛質人才得不到令人興奮的工作、足夠的認可,以及有機會過上富足生活,他們很快就會感到失意。這時候,企業管理層能做的就是經常瞭解他們的
工作狀況,付出加倍的努力讓他們保持敬業心。例如,殼牌公司專門任命了職業發展專員,負責定期與成長中的領導者溝通,評估他們的敬業度,幫助他們設定切實
的職業發展目標,並保證他們獲得適當的發展機會。
錯誤2:把當前高績效等同於日後潛質
低績效者很少具備高潛質,但若說高績效者大多擁有高潛質,卻也未必正確。作者的研究顯示,在今天的高績效員工中,超過70%的人缺乏在未來崗位上取得成功
所需的關鍵素質。所以,企業應該從能力、敬業度和志向這三個方面對高潛質人才進行檢驗。在這三種素質中,哪怕只有一種存在不足,也會大大降低員工最終取得
成功的可能性。
錯誤3:將管理新星人才的責任下放
這樣做只會限制優秀人才獲得各種發展機會,同時還會鼓勵各業務部門囤積人才。管理層應該在企業層面管理高潛質員工的數量和質量。強生公司的LeAD培訓項
目就很好地促進了員工的個人發展。強生發現,當自己將優秀人才視為組織的重要資產,讓高管層對他們加以培養,並使他們感到自己是公司管理的得力助手時,他
們為公司做出貢獻的能力和意願就會大大增強。
錯誤4:過多地呵護新星人才
由於擔心有發展潛力的人才在新崗位上失職,企業的人力資源高管和一線經理都會竭力把這些人安排到帶有培訓性質的崗位上,既能讓他們得到鍛鍊,又不會有什麼
失敗的風險。然而,這樣做反而會阻礙這些員工的發展。實際上,最有效的人才培養計劃應該是把優秀人才放到實戰崗位上去,唯有如此,他們才能獲得新的能力。
錯誤5:指望明星員工與企業「共度時艱」 在「共度時艱」方面,明星員工通常很難達到公司的期望。決定這些人敬業度的一個關鍵因素是,他們是否感到自己得到了認可——而這種認可主要通過報酬來體現。所以,企業應該給予這類員工不同於一般員工的薪酬和認可。
錯誤6:沒有把明星員工與企業戰略聯繫起來
研究表明,高潛質人才對管理者及企業戰略能力的信任度,乃是支撐他們敬業度的最有力的因素之一。因此,企業應當讓他們瞭解企業的未來戰略,同時強調他們在
實現未來戰略中要發揮的作用。公司應該給高潛質人才提供機會,讓他們和公司高管一起參加關於重大戰略問題的會議,以團隊形式幫助解決問題。
最有才華的員工可以對整個公司產生深遠的影響。然而,公司只有正確地識別出這些人才,並給他們足夠的挑戰和適當的回報,才能讓他們真正產生價值。
1499,什麼樣的手機
http://www.howqee.com/yuedu/ydpage/?raid=1596
發佈價格同為1499元的新款手機,也都是手機市場的新兵,還都要以性價比在這個市場上立足,加上金山與360之前的恩怨,小米和360之間的口水戰幾天內在微博上迅速升?級。
在小米手機青春版與華為閃耀(360特供機)的爭論中,高通中國區副總裁沈勁的一句「各位有興趣討論智能手機芯片,先上高通微博進行科普」有點為兩家公司圓場的意思。但他後來又自信地說,「瞭解了我們的技術,就是瞭解全球大部分的智能手機。」
硬件配置和工藝是決定手機價格的重要因素,1499元,你究竟能買到一個什麼樣配置的手機?
從2008年至今,高通一共發佈了四款處理器系列平台,也就是Snapdragon(驍龍) S1、S2、S3、S4,覆蓋智能手機的高中低各層次的終端產品。
要理解這些產品的進化,首先需要解釋幾個概念,2008年推出的驍龍S1級別處理器採用Cortex-
A5架構,45nm製造工藝,主要針對千元級入門智能手機,其中,「nm」是指CPU(中央處理器)製程工藝單位,數字越小代表工藝越先進。MHz和
GHz是主頻運行速度單位,主頻運行數字越高,說明手機的運行速度越快。
在同樣工藝和架構下,處理器有著最優工作頻率,一旦超過最優頻率,耗電量和發熱量都會猛增,並且需要提升工藝。高通驍龍S1、S2和S3處理器系列平
台都採用了Scorpion核心,也就是後來提升到雙核、四核的基礎。Scorpion使用指令集ARMv7-A是高通獲得指令集授權後在
ARMCortex-A8基礎上設計的。在如今的智能手機性能比較時會涉及A8和A9架構,事實上如果你記不清楚這些字母和數字的結合都脫胎於哪些複雜的
技術,只要知道CortexA8主要見於Android2.0時代的設備;而CortexA9則是一個多核優化版本,通常為雙核或多核設備,在多線程多任
務處理方面能力更強。
到了2010年,高通先後推出驍龍S2、S3系列處理器,分別針對中、高端Android手機。其中驍龍S3處理器完全採用雙核架構,默認頻率為
1.2GHz(可以穩定運行在1.5GHz下)小米青春版正是採用高通驍龍S3雙核處理器,採用A8架構,主頻1.2GHz,電池容量1930mAh。與
小米青春版同樣售價1499元的華為閃耀(360特供機)在配置上採用A9架構的雙核1GHz處理器,電池容量為2000mAh。
雙方爭論的正是兩款處理器的優劣。但是,A8、A9只是處理器架構,而處理器的性能還取決於芯片製造商的設計生產工藝、二級緩存、設備屏幕分辨率的高低等等多種因素,所以雙方才有爭論的空間。
無論是小米、360還是華為,在硬件上的喋喋不休為的是手機熱賣,而不是只賣給小部分發燒友們,所以爭論這兩款手機的硬件配置誰更高、哪款處理器跑得更快沒有太多意義,畢竟一款手機的用戶體驗還需要操作系統、軟件、製造工藝等方面的配合。
小米在去年夏天開始發售時就號稱用互聯網的方式賣手機,從每週更新一次的MIUI系統到全部網上預訂,優化Android體驗和早於微信的語音對講工具米聊給小米手機積攢了不少人氣。當然,還有雷軍團隊持續營造的品牌效應。
爭論中,奇虎360董事長周鴻禕公開表示肯定小米的「互聯網的方式」,畢竟360本身就是一個互聯網公司,在安全、瀏覽器等面對大量互聯網用戶的領域中都有著豐富的經驗,稱讚對手的同時是為了更好地突顯自身優勢。這應該也是華為選定360合作的根本原因。
而回到1499元的手機爭論,所謂「互聯網方式」也就是更多用軟件、服務的收費代替賣硬件的利潤,這也是雙方產品提高性價比的關鍵。
你做了什麼改變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6/1778330.html
一個在外地工作的年輕人回台來看我,我問他做得如何,引來他一連串抱怨:他說當地市場不透明、不規範,消費者不講理、挑剔;
接著又說到他的公司規模小、不上軌道、資源不足,不容易和同業競爭;最後又提到他的老闆,經驗不足又不相信同事,很多決策遠離現場,讓他們這些在各地區現
場的工作人員無所適從……我問他:「那你在工作上做了什麼?改變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成果?」他回答:「還沒啥成果,什麼事也沒有改變。」
我告訴他,當地環境不透明,是無法改變的事。所服務的公司小,不上軌道,是你進公司前就知道的事。至於老闆不英明、不授權,老是做錯誤的決定,你生
氣有用嗎?你能讓公司換老闆嗎?如果不能,抱怨也只會浪費你的時間。而你最後沒有做出任何成果,沒有做出任何改變,結論就是你無能!環境、公司、老闆對你
所造成的困難,只是你無能的幫兇而已,抱怨多,只是凸顯你想推卸責任而已!
在創業過程中,我曾經和他一樣,把一切罪過歸於環境、資源與其他人,直到我看到公司內一個小部門主管把工作做得秩序井然,成效良好,我才漸漸改變了
自己的想法。當時我的公司整體一團混亂,其他部門也一樣績效不彰,只有他的部門士氣高昂,氣氛、成果完全不一樣。這個小主管告訴我,不管環境如何,他可以
把部門內的事做好。
我恍然大悟,一個人只要有決心、有能力,就可以做出一個人的成果。這種有能力的人,即使在惡劣的環境、在小公司、在混亂的組織中,也能用一己之力做
出成果。工作者通常只看到限制與困難,而忽略了自己的力量,他們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小小的工作者,不能做什麼,只有擁有權力的人能做出改變,因此一切等待外
部的改變,這是一般隨波逐流工作者的通病。 好的工作者能改變自己、影響旁人,進而提升部門績效,甚至改變公司。
硅谷創業公司最難招什麼人?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6/1790994.html
在
創業公司,如果你不瞭解公司的產品、技術細節甚至用戶使用習慣的話,你什麼都做不了,沒有人會輕易搭理你。
上週在一個活動上,我替我的一個朋友問硅谷天使投資機構SV Angel的一個合夥人:如果一個公司的創始人是市場和商務拓展(Business Development,簡稱BD)背景的人,你們會考慮投資他的公司嗎?
我覺得這個問題問完了之後,他看我的眼神好像跟看怪物似的。當然,他還是很認真地解釋了他們的立場:技術很重要,如果創始人是市場和商務背景,甚至連產品經理都不是的話,那麼他至少需要有一個合夥人是技術背景。不過,創始人是市場和商務背景的團隊在硅谷幾乎是不存在的。
我想他一定不理解為什麼在中國,會有那麼多市場營銷、商業拓展甚至科技記者出身的人正義無反顧地投身與電子商務、云計算及移動應用相關的創業中。當
然,事實證明這也沒什麼不好—最近國內最流行的陌生人地理位置交友和另一款移動健康服務工具的創業者都來自網絡媒體。當然,也會出現像CCTV某知名女主
持人在投身視頻網站創業之後「教導」其它創業者在創業前三年不要考慮創新這樣的奇葩。
其實我想說的是,你能夠體察到硅谷天使投資、VC和成功的創業者普遍對市場背景的人存在的偏見—這一點也不新鮮。前不久在一個Evernote創始
人Phil Libin和Dropbox創始人Drew
Houston參加的活動上,我同時聽到這兩個人在抱怨,其實在硅谷最難招到的並不是合格的工程師,而是市場、營銷和商業拓展人才。
原因很簡單:一個在Facebook、Google和微軟工作了幾年的軟件工程師進入一家創業公司,獨當一面並不困難。但如果一個成熟公司的市場和
商業合作員工進了創業公司,他們就會發現什麼都不是那麼回事了。過去你可能掌握著一年千萬美元級別的預算,現在最多也就幾十萬;過去你需要在一個軌道上去
進行相關的工作,這甚至並不需要你十分地瞭解公司的產品和業務—但到了創業公司,如果你不瞭解公司的產品、技術細節甚至用戶使用習慣的話,你什麼都做不
了,沒有人會輕易搭理你。
「他們的問題在於太依賴過去的經驗。」這是上次我問Drew
Houston為什麼硅谷沒有合適的創業公司市場和商業人才時他的回答。而這些經驗往往是大學市場營銷和商務類專業的那些工具和概念,和創業公司本身的情
況是脫節的—目前還從來沒有一個市場營銷學的專家告訴人們科技創業公司的市場應該怎麼做。
以我的經驗,這種情況是存在的—創業公司不得不僱傭市場總監和商業合作總監之類的人。但你會發現他們只能解釋那些十分泛泛的問題,稍微深入到一點具
體的產品細節和用戶情況當中,他們居然也會說出「產品研發有很多機密,用戶的情況我們不方便透露。」這種大公司邊緣員工慣常說得出的鬼話。可如果你找到他
們的創始人,你就會發現其實沒什麼不能透露的。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那天Dropbox的Drew
Houston給了幾個方案—當然,這也是Dropbox招聘非技術類人才的策略:創始人不要自己從商業營銷類的書籍裡再去多學一點錯誤的東西;對市場和
商務類人員,前期聘用非正式員工的做法可以降低風險;多招聘一些剛從學校畢業的人從事非技術類工作;最後,鼓勵這些人從頭開始—比如讓做市場的人去做商務
拓展,讓做商務拓展的人去做銷售,創業公司需要打通各個環節,激發這些非技術背景的人們的潛力。
無獨有偶,前幾天一個科技記者背景出身,現在一家國內創業公司做市場總監的朋友跟我埋怨,她下面的公關經理死守著在公關公司發稿的那套東西,在微博傳播、科技博客溝通和用戶社區幾件事上無動於衷,更不願意去瞭解產品本身。看來,問題還是很普遍啊。
崔志成:三星的未來是什麼?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6-15/100401194_all.html剛從歐洲和日本考察歸來,三星電子會長李健熙就在三星內部掀起換帥風潮,向世人一展其「不能有片刻猶豫」的人事任免作風。
6月7日,三星電子宣佈任命權五鉉為公司新CEO,
他的前任崔志成除保留一個董事會席位外,調任三星集團戰略辦公室主管,以「發掘整個公司的未來發展戰略」。
此前,崔志成主要負責三星半導體、電視及手機製造部門,而權五鉉則為三星電子設備解決方案部門副董事長,主要負責芯片和顯示器等核心零部件業務。
三星電子中國區一位高管對財新記者稱,61歲的崔志成突然調任「很是正常」:「自李健熙兩年前重新出山以後,三星已經改變了原來年末才調整人事的管理方式,現在是只要出現人事變動的因素,就將立刻進行人事調整。」
崔志成是帶領三星電視部門和手機部門超越索尼和摩托羅拉的功臣,在他任期內,三星分別搶走了全球第一大電子廠商和第二大手機廠商的寶座。
2009年,這位在三星工作了30多年的老臣受命於全球金融危機的危難,擔任三星電子CEO,他擔綱的三星電子同樣可用「如日中天」四字形容。2012年
一季度財報顯示,三星電子運營利潤為5.85萬億韓元(1萬韓元約合8.57美元),同比增長近1倍,其中手機業務的貢獻就達73%。路透社公佈的調查數
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三星手機銷量約為8800萬部,超越諾基亞的8300萬部,終結了後者盤踞14年的全球手機霸主位置。歷經這次經濟危機,三星電子在
消費電子業界全球領袖級企業的地位已為公認。
如此出色的成績單不該是李健熙調走崔志成的理由,在「不能有片刻猶豫」更換功臣的背後,三星要打的究竟是什麼牌?
文科出身的「生意人」
自1980年加入三星,崔志成幾乎在所有部門都任過要職,他甚至被韓國業界一致看成是李健熙之子李在鎔的導師,是除李健熙之外的「二號人物」。
三星的明星人物永遠都是李健熙,因此即使是「二號人物」,有關崔志成的報導也並不多。據韓國媒體報導,當年李健熙選擇崔志成擔任三星電子CEO時,只說了一句,「你不是文科出身嘛」。此前,三星電子的總裁們都是理工出身。
進入智能機時代,整個手機業幾乎完全被蘋果的iPhone所壓倒。崔志成後來向媒體介紹,選擇文科出身的自己,是因為李健熙認為創意和軟件比技
術更重要。也就是從那以後,崔志成開始致力於三星的軟件開發和研究,推出了被稱為「市面上最好的Android產品系列」三星Galaxy高端智能手機和
平板電腦。
但崔志成顯然還不滿意。在今年1月舉行的CES國際消費電子展上,崔志成表示:「感覺三星如果在今後的幾年間不能打起精神,就會被立刻超越,所以我非常緊張。我們雖然有些方面在追趕發達國家或領先發達國家,但我認為我們還必須更加領先。」
「緊張」的崔志成頗有李健熙之風。崔志成私下裡被業界稱為「生意人」,擁有典型的做生意的特質。1985年崔志成在德國法蘭克福單槍匹馬打開市
場的故事,在韓國業界流傳甚廣。崔志成曾經獨自一人背著1000頁的半導體相關德文技術教材,駕車四處奔走出售半導體。韓國媒體的報導說:「看到細心而又
冒失的他,周圍的人給他起了一個『德國士兵』的綽號。」
2008年,李健熙因欺詐及非法避稅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五年,雖免去牢獄之災,但也被迫辭去職務,當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又讓三星於2008
年四季度出現虧損。內憂外患之下,三星電子宣佈組織重整,將公司合併為兩大事業群,董事長李潤雨負責設備解決方案部門,包括半導體和液晶顯示器部門;崔志
成則負責電視、手機及打印機、PC等其他消費性電子產品。2009年底,崔志成就任三星電子CEO,負責統合兩大事業群。與此同時,三星電子原本的決策階
層也由三階減為兩階,兩大事業群依業務分成七個獨立營運單元,主管直接對崔志成負責,力求通過擴大管理階層自主權,簡化決策流程,創造更專注、反應更迅速
的企業組織。
2010年,三星電子的營收與獲利都創下歷史新高,合併營收已達到154.63兆韓元(約1389億美元),年成長率達到13.4%,稅後淨利潤16.15兆韓元(約145億美元),比台積電、鴻海與宏達電三家公司總和還多50%。
2010年,崔志成入選《財富》雜誌的年度企業人物,排名第39位。《財富》的入選理由稱,在崔志成的帶領下,「在智能手機領域,三星電子正在同諾基亞的競爭中不斷提高著市場佔有率,同時旗下的平板電腦Galaxy
Tab也開始向蘋果iPad發起挑戰」。
崔志成將三星的手機和電視業務都打造成了全球頂級水平,其出色的營銷能力尤為外界稱道,被視為市場奇才。「靈活使用『崔志成』這張王牌,是克服
市場危機的有效戰略。」韓國媒體引用三星高層的話說,「集團評價認為,崔志成是能夠帶領三星度過金融危機以及不斷加劇的市場競爭的最佳人選。」
獲得如此高的評價,崔志成離開三星電子,轉任三星集團戰略辦公室主管,或許就是因為李健熙需要他這張「王牌」克服三星新的危機。據韓國媒體報導,三星集團戰略辦公室是領導三星集團前進的「控制塔」,崔志成面對的,是一個從前線總指揮到集團總參謀長的角色轉換。
突然的人事調整
自2010年3月重新出山以後,李健熙始終強調「危機感」。三星中國一位高管告訴財新記者,李健熙曾對員工們表示,今後十年,代表三星的大部分產業和產品都將消失,「我們不能有片刻猶豫。只有向前」。
為及時適應巨變中的經營環境,李健熙祭出的手段就包括「突然人事任免」,對於那些業績下滑、以外部環境惡化為說辭的高管採取「零容忍」,隨時進行人事調整的制度對三星的組織整體結構形成了隱形的壓力。
今年5月,李健熙在對歐洲和日本進行了為期三週的市場考察後,深感當前市場形勢嚴峻,回國後常感慨:「親自到歐洲看了以後才發現,當前的形勢比
預期的情況更糟。」據韓國媒體報導,三星戰略辦公室相關負責人曾表示,「李會長從歐洲考察回來後就開始強調危機感,稱『對我們來說沒有立即看到問題存在便
是最大的問題』,『對於許多實際指標我們沒有看到其惡化,這點令人擔憂』。」
6月8日,也就是宣佈三星電子人事調整後的第二天,李健熙又通過視頻影像,向三星集團新入社職員發表題為「面向百年三星的挑戰之路」的演講,他希望新人們在三星的平台上「挑戰、挑戰、再挑戰」。
不斷挑戰也是他對崔志成的期望。從子公司CEO轉換為總攬全集團戰略事務,回到大本營的崔志成,首要任務是成為「李健熙的眼睛」。三星集團相關
人士表示:「對於如果出現特定難題就會不停詢問並思考的李健熙來說,也有可能漏過一些問題,而崔志成最大的任務就是提供一種洞察力。」
在移動通訊市場獲得持續引領力,也是擔綱過三星電子的崔志成面前最直接的挑戰。三星電子今年一季度取得歷史單季度最大營業利潤,但營業利潤的
73%左右(4.27萬億韓元)都來自推出智能手機的IM部門(IT、移動通訊),三星拿走了全世界安卓手機市場的45.5%份額,但換個角度講,這種強
勢對三星來說也是劣勢,其侷限性就在於在Galaxy之後可能無法提供能夠主導市場的新產品。
韓國產業觀察專家認為,崔志成離開三星電子之後,權五鉉大權在握的三星電子可能呈現不同的經營風格。過去崔志成特別專注於營業、營銷、設計等部
門,而權五鉉是工程師出身,在他的領導下,三星確保了記憶體芯片的市場領導地位,幾乎佔據了50%的市場份額。也正是在權五鉉的領導下,三星成為蘋果
iPhone和iPad所使用的芯片的惟一提供商。因此,三星電子的發展重心或將從終端產品向後台架構及整體解決方案方向轉移。就在公告換帥的同時,三星
電子也公告了其將投資1.9億美元來改造芯片製造產業。
去年在出席德國柏林國際消費電子展期間,崔志成就曾對外界表示,未來隨著硬件和軟件事業領域融合的不斷增加,消費電子行業的不確定性會變得更
多。他分析稱,這個破壞與融合的變革將使信息技術業界的構圖重新洗牌,「最重要的就是向硬件、軟件、服務相統一的領域發展,只做好一個方面是不行的」。
「以移動和網絡為中心的IT變革是飛躍的機會。」崔志成說,「三星電子將以已經確保的強大硬件競爭力為基礎,向培育核心軟件和解決方案事業的領域發展。」
在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研究員秦合舫看來,儘管從規模上看,三星是全球屈指可數的大型消費電子企業,但還達不到引領行業發展的地位,其手機、電視等
終端產品的優勢也不容易穩固,利潤波動大,「儘管三星戰勝了摩托羅拉、諾基亞,但這兩個公司的衰落也說明,終端產品市場的優勢從長週期而言並不具有持續
性,這也是電子產業進入數字時代之後的一個重要變化」。
TCL董事長李東生最近曾表示,「松下從家電業轉型住宅設備事業,提供家居電器一體化服務,動作值得關注。TCL與宜家合作生產一體化家具電
視,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我們要從更廣闊的視野審視客戶需求。」這一切已經表明,製造業提供單一產品的方式遲早會變成提供整體解決方案,這正是三星未來需
要重點打造的核心能力所在。
解決集團子公司間的不均衡也是崔志成的當務之急。
2011年三星集團的224.8萬億韓元銷售額中的164.7萬億韓元是三星電子一家提供,其業務架構上也存在利益衝突的問題,比如三星芯片和
其他元件的客戶在電視機和手機產品方面卻是該公司的競爭對手。去年,作為三星電子芯片和顯示屏最大的買家,蘋果對三星電子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產品提起專
利侵權訴訟。之後三星開始採取措施,使不同業務之間的界線更明晰。去年12月,三星電子任命權五鉉為聯席副董事長,與崔志成分工。三星電子同時將財務報告
按兩個部門進行劃分,其中元件業務名為設備解決方案部門,消費類業務名為數字媒體和通信部門。但這種調整不會輕易解決問題,今年5月崔志成與蘋果CEO蒂
姆·庫克就專利侵權問題的調解談判未獲成功。
另外,2010年,三星規劃了未來五大新發展產業——太陽電池、混合動力汽車的充電電池、LED、生物製藥、醫療器械,預計2020年前將會向
這五大領域投資233萬億韓元,屆時將能創造500萬億韓元營收及4.5萬個工作機會。對這家消費電子企業來講,這五大領域均堪稱陌生。作為戰略辦公室的
總管,崔志成也需要為決定三星未來的這五大新興產業規劃劃出明晰的現實路線圖。
崔志成
韓國三星集團副會長、三星集團戰略辦公室室長、三星電子董事。生於1951年,1980年加入
三星,參與三星芯片在歐洲業務的組建;2006年,崔志成帶領三星電視部門成為世界第一大電視品牌;2007年,崔志成擔任手機部門主管,三星超越摩托羅
拉成為僅次全球第二大手機生產商;2009年12月,崔志成就任三星電子CEO。2010年,崔志成被美國《財富》雜誌評選為「年度企業人物50人」,是
惟一上榜的韓國企業人士。
丟出富人稅 郭台銘圖什麼?
|
|
從過年前吵到馬總統就職,從台股加權指數近八千點吵到跌破七千點,一個證所稅,還在立法過程,犧牲了台股三兆市值、一個部長中箭落馬,還有一大堆企業家咒罵、嘆息……。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在六月六日終於忍不住,跳出來召開一場記者會,表明他對一連串亂象的擔憂,也丟出包括證所稅建議在內的五枚震撼彈。郭台銘的談話引發
了一連串回響:政府要抽稅,只符合公平正義,難道就可以一意孤行?政府施政的方向對了,時機卻不對,全民受累,值得嗎?除了證所稅,台灣還有哪些稅收漏洞
的死角?炒房大戶繳的稅比上班族還低,公平嗎?在六月十五日才要送立法院討論的證所稅方案,會因此有新的變數? 郭台銘丟出了一個個問題,政府該如何接招?以下是他在記者會上談話的摘要。 要均富或均貧?若IPO老闆算富人,今天就沒有我了
對很多初期上IPO(首次公開募股)的小公司,他們經過很多年的奮戰,他們能夠IPO,這是鼓勵他們的動力,如果要把他們的動力拿掉,只是為了簡單的公平
正義,那造成的是均貧還是均富?……就像我,在台灣白手起家,從很小開始,如果當初把我歸類成富人,老早把我打死,那我今天就沒有了。 震撼彈一:對政府喊話應讓公平正義的活動,盡快畫上句點
經濟發展要讓企業能夠賺錢,才會產生富人,以及中產階級,才有稅源跟稅基,這不一樣,稅源是你源源不盡的,稅基是基礎,如果這次大家把基礎就限縮在兩百位
或三百位,你的稅基就很narrow(狹隘),你的稅源,如果是針對這塊的稅基,來全力徵收的話,跟殺雞取卵又有何異? 以今天這樣的狀況,我們的政府應該要讓公平正義的活動盡快畫上句點。讓我們集中全力,發展經濟,復健根植台灣的產業,增加台灣產業的競爭力,所以本人提出一個新版的證所稅。
根據德國財政學者華格納(A.Wagner)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蒂格立茲(Joseph
Stiglitz),所提供的課稅四大原則,第一個強調的是經濟效益,第二個是稅務簡便,第三個是稅收充分,第四個是公平正義。如果全部都看在公平正義,
那個是對這些課稅的專家來講,我不是專家,但我用專家的話來提醒他們,你只做到其中一項,你有沒有考慮到抽稅的效率,你有沒有考慮到稅務的簡便。 我們一個升斗小民,沒有辦法針對那麼深奧的學者提出具體的辯解,但我們認為用這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提出的課稅四大原則,我們來提出,是不是除了公平正義之外,更應該注重經濟效益,更應該注重稅務簡便,更應該針對充分稅收。 震撼彈二:丟出富人稅重要是你收得到錢,什麼稅並不重要
我認為,既然針對富人嘛,就應該富人版的證所稅也好,什麼稅也好,不重要,重要是你收得到錢,所以我提出對於台灣所得第一名到一百名的有錢人,我也包括在
裡面,能課一百億的稅,時間二十年,隨著經濟的好壞,是不是來定落日條款,第一百零一名到兩百名的,我們希望能夠課一個五十億,二百零一名到三百名的,課
三十億,我是大概這樣講,大概可以課到一百八十億的稅。 我相信,這就符合我剛剛講的四個原則,每年可多課到一百八十億,這樣你只有鎖定三百個富人,當然我沒有經過大家同意,但也許,我認為九九%的富人應該會同意,為什麼?因為大家要趕快停止紛爭,趕快來面對這個經濟危機,創造一個新的發展機會。 富人並不是都為富不仁,沒有有錢人不想繳稅,但要有公平稽徵的基礎,大家有錢就應該接受稅的稽核。
我今天也要出來為自己澄清,我從來沒有反對,或是我不繳稅,還有人叫我站出來,學習巴菲特(Warren
Buffett),我覺得台灣很多企業家,大部分都沒有炒股,所以呢,我們對於一個炒股賺的錢做為慈善的美國名人,我們無法學習,我們也不願跟他去學習,
我們認為,應該在台灣,例如工業,發展經濟,發展科技,誠實繳稅,繁榮社會,這是我們唯一,而且必須,嚴格遵守我們的遊戲規則。 (現場記者提問:這三百名富人要怎麼界定、如何課稅?)
財政部有它的稽查系統,台灣的有錢人,外國雜誌都可以排出來了,難道台灣(排不出來)?這三百名排出來,我相信我肯定不是第四名,我可能是四十名以外,真
的,我搞不好一百名以外,但是我幾名沒關係,這資料財政部掌握在他們手裡,我只是提供個建議,我沒有方法。台灣的稅法其實已經多如牛毛了,你把它執行得徹
底,這不是跟誰課稅的問題,這是從我們生到今天沒有變的道理,我認為,這東西政府應該很簡單可以辦得到。 (現場記者提問:如果民國八十年有證所稅的話,就不會有今天鴻海的市值?) 在台灣社會,你有錢就沒資格談無辜;我是非常幸福的,努力有這麼一點小成就,我不是要呼應誰,我只是想說,我們是不是能找到更簡單一點的方法。 我不呼應誰,我只是希望趕快落幕,這方法最簡單不過,趕快落幕,如果你覺得稅收不夠,那就看是課到五百名還是怎樣,每個人多課,這就是量能課稅的基本原則,我相信富人大部分會同意,當然這要公布出來,如果是法令,大家就要遵守,好不好? 我曾講過抽稅要講求效率,我沒任何意思,可是經過這一個多月、兩個月來,大家看到,我們政府耗進去的資源,我覺得何止千億、何止千億(元)! 震撼彈三:批油電雙漲站在企業家的角度,這時機是不對的 (現場記者提問:油電雙漲,你覺得時機對嗎?)
做任何事情哦,都有角度的問題。今天呢,我想,對我們總統,他認為是對的,因為,他要改革,沒有選舉,最好做改革的時候,今天如果我是他的位置,我可能會
做同樣的事情。可是站在企業家的角度,我不認為這是個right
timing(好時機),像我們公司,每個同仁,「郭語錄」都會念:策略,所謂策略就是方向、
時機跟程度,任何國家的政策,國家的策略叫政策,公司的策略就叫策略,個人的策略就叫謀略,策略包含三個面向,就是方向、時機跟程度,這三個如果不能綜
合,你只對了一個方向。
最近大家講寬頻網路,我們曾經在十幾年前、二十年前弄鳳凰計畫,失敗,不是我們失敗,是光纖網路這些,整個市場美國沒有。方向對了,但是時機不對,所以失
敗。這件事情呢,從企業的角度,我們有不同看法,我認為時機不對,可是說,從政府角度,沒有選舉,應該趕快把正義伸張,也許它們是對的,所以政府不是對錯
的問題,是角度的問題,從我們的角度,時機是不對的。 震撼彈四:虧中油效能中油總部,非得在這麼貴的信義區嗎?
油電雙漲的問題,我剛剛有提到,政府像個嗷嗷待哺的「孤兒」,我想我們中油,就在隔壁(信義計畫區),我曾經問過我自己,信義區喔,好像挖到油井,因為中
油的總部在那裡,我實在要問,當然我也得罪所有的中油員工,還好我不加油,我司機去加油,我只要換車號。中油的總部有必要在這地方嗎?我的總部在土城耶,
跟我的工廠在一起,台積電張忠謀在新竹上班,中油的員工有必要在這地方嗎?它是離油田近,還是離客戶近? 它們要漲價前,有沒有考慮它們的效能?台灣有兩家油的公司,《公平交易法》不是說大家公平競爭嗎?我相信,如果讓他們自由競爭,就跟我們匯率一樣,有一○%的差異,誰的油便宜,我加誰,它們兩個石油公司,兩家一樣價格,我們公平會為什麼沒有去(查)?
搞不好有一天,油價如果開放競爭,我相信你接受到的服務跟品質還有價錢,一定比現在好。所以是不是好時機,我不願意回答,因為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可是
我認為站在企業的角度,為什麼中油的總部要設在這裡,是不是它的底下有油管,這我不曉得,如果是這樣,那我要搬家了,因為很危險。
如果不是,張忠謀都可以在新竹上班、我可以在土城上班,那為什麼它們要在這一坪這麼貴的地方上班?這個大樓,可以租出去、可以賣出去,一年有好幾百億(租
金或房地產售出收入)。我再舉個例子,二十、三十年前我到日本去,日本的電力公司,日本在中部地區為什麼工業這麼發達?因為它們是唯一在關東跟關西地區交
叉的電尾,在日本的名古屋地區,我在日本,曾經有個老闆告訴我,他們電力公司的人員收費態度很惡劣,問他怎麼算也不告訴我,他說明天打電話改叫別間電力公
司送電,整個態度就改掉了。 震撼彈五:反不當稅收拿「孤兒善款」當稅收,會有排擠作用
我只希望,不要把「孤兒」(指弱勢族群)的那些善款,拿來做政府的稅收(指不能要企業把那些原本捐給社福團體的錢拿來捐給政府),政府不但不該把孤兒的善
款拿來做政府稅收,反而應編列更多預算,比如少買武器﹔文化,多投資文化,不該把政府稅收跟孤兒善款併在一起,這會有排擠效應(讓社福團體無法收到來自企
業界的捐款),至於立法院要用什麼名字,可讓那些標榜公平正義的專家滿意,那不是我可做決定的,whatever(無論如何),最後是tax(稅),美國
人說tax,就像我喝這杯水,你說這是正義之水也好,憐憫之水也好,反正可解我的渴,你要從什麼角度去看,我認為,我喝下的是我需要的水,至於你看,認為
它是正義還是憐憫,「I don't care, answer your question.(我不在意,回答你的問題)。」 |
窮人缺什麼 語風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5249a201016ofo.html
(來源:《窮人缺什麼》節選 古古)
據說民間有一種捕猴子的方法:在一塊木板上挖兩個洞,剛好夠猴子的手伸進去。木板後面放一些花生。猴子看見花生,就伸手去抓。結果,抓了花生的手緊握成拳頭,無法從洞裡再縮回來,木板成了一塊活生生的枷鎖。猴子就這樣緊緊抓著他的花生,被人輕而易舉捉去。
可憐的猴子!它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它太缺食物,把食物看得太重了。
窮人的狀況也往往如此。
窮人最缺的是什麼?是錢!缺錢給窮人帶來深重的苦難,錢就成了窮人生活的重心,成了一個巨大的誘惑,他沒法不看重。然而對錢過分關注,就容易忽視錢以外的東西,結果,窮人所得甚少,失去甚多。
缺錢帶來的精神上的損害,往往比物質上的匱乏更加可怕。
傑克·倫敦在小說《熱愛生命》裡,寫了一個迷途者的故事。這個不幸的人獨自在荒野掙扎,飢餓,疲勞,孤獨,絕望,還有一匹和他同樣飢餓、同樣疲憊的老狼,
一直跟著他,等著他倒下。然而最終不是狼吃掉了他,而是他吃掉了狼。小說的結尾是,這個人終於回到船上,吃了很多,成了胖子,卻還惶惶恐恐地儲藏面包,以
至於已經乾癟的面包塞滿了船艙的各個角落,他仍然情不自禁地四處收集。
窮人的生存能力很強,他戰勝艱難困苦的毅力確實令人感動,但他竭盡全力得到的,或許只是一堆乾癟的面包而已。
餓怕了的人常常養成飢餓思維,抓住一塊面包便不肯鬆手,即使已經吃飽,還是忍不住囤積,生怕重新回到飢餓的日子。人只有一雙手,既然抓滿了面包,便騰不出手來抓其他東西,結果再努力也只能解決溫飽問題。
窮人的眼光有限,往往就在於思維的侷限。
窮人缺錢,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沒有錢,就難有大的作為,只能為柴米油鹽操心;沒有錢,就不敢放棄手裡這塊面包,去追求更多更好的東西;沒有錢,就進不了
有錢人的圈子,就只能在窮人堆裡混。身居底層,便很難高瞻遠矚,於是窮人總是錯過機會,一生都在仰望別人,為別人的事業添磚加瓦。窮人的無奈,只有窮人自
己能夠體會,缺錢就沒有事業的基礎,缺錢得不到良好教育,缺錢影響心態,缺錢更進不了上層圈子……總之,缺錢的後果不僅是影響到生計,更重要的是影響到心
計,影響到為人處世的方法,影響到人的整個前途。
缺錢就可能導致缺志。只有小算計,而無大志向,眼光盯著瑣屑的日常生計,激情消耗在太具體的事情上。雞毛蒜皮,婆婆媽媽,得小惠而大喜,還以「知足常樂」自慰。久而久之,窮人不僅缺錢,還缺「鈣」,整個人的精神都變軟了。
窮人缺志是個普遍現象,對於等米下鍋的人來說,很難堅持自己的理想。人窮就必然受制於人,迫於生計,窮人很多時候只能妥協,這一妥協又埋沒了自己的才華,錯過了發展的機會,最後只好隨波逐流,一直窮下去。
查《說文解字》,窮人的「窮」字,本義「極也」,也就是到了頭了。我們現在所說的「缺乏錢財」這層意思,古代叫「貧」。現在往往「貧」和「窮」通用,窮就是貧,貧就是窮,無錢萬事休,充分體現了商品經濟社會的特點。
但是仔細揣摩,還是古人用字更確切。缺錢只是人生困境的一部分,走投無路的也並非只有貧者。一切到了頭的人,一切困境中的人,無論是財富、事業還是前途,都看不到希望的人,就會有窮人的沮喪和恐慌。
所以,只要你還有希望,還有夢想,還滿懷著激情在奮鬥,只要你還沒有走到頭,你就不能算是窮人。
我曾經看到過一個拾荒匠改變命運的報導,把它寫進自己的書裡,無數人為之感動。
瀋陽有個以收破爛為生的人,名叫王洪懷。有一天他突發奇想:收一個易拉罐,才賺幾分錢。如果將它熔化了,作為金屬材料賣,是否可以多賣些錢?於是他把一個
空罐剪碎,裝進自行車的鈴蓋裡,熔化成一塊指甲大小的銀灰色金屬,然後花了600元在市有色金屬研究所做了化驗。化驗結果出來了,這是一種很貴重的鋁鎂合
金!當時市場上的鋁錠價格,每噸在14
000~18 000元之間,每個空易拉罐重185克,54
000個就是一噸,這樣算下來,賣熔化後的材料比直接賣易拉罐要多賺六七倍的錢。因此,他決定回收易拉罐,進行熔煉後賣材料。
從收易拉罐到熔煉易拉罐,一念之間,不僅改變了他所做的工作的性質,也讓他的人生走上另外一條軌跡。
為了多收到易拉罐,他把回收價格從每個幾分錢提高到每個一角四分,又將回收價格以及指定收購地點印在卡片上,向所有收破爛的同行散發。一週以後,王洪懷騎著自行車到指定地點一看,只見一大片貨車在等待他,車上裝的全是空易拉罐。這一天,他回收了13萬多個,足足二噸半。
他立即辦了一個金屬再生加工廠。一年內,加工廠用空易拉罐煉出了240多噸鋁錠,三年內,賺了270萬元。他從一個「拾荒匠」一躍而為企業家,成了百萬富翁。
一個收破爛的人,能夠想到不僅是收,還要改造收來的東西,這已經不簡單了。改造之後能夠送到科研機構去化驗,就更是具有了專業眼光。至於那600元的化驗
費,得收多少個易拉罐才賺得回來喲,一般的拾荒匠是絕對捨不得的,這就是投資者和打工者的區別。雖然是個拾荒匠,卻少有窮人的心態,敢想敢做,而且有一套
巧妙的辦法,這種人,他難道會永遠是窮人嗎?
窮人也有窮人的希望,窮人也有窮人的優勢。窮人所有的,也許正是富人所缺的。富人富不過三代,窮人也窮不過三代,世界總是在運動中達到平衡。所以,窮人不能放棄希望,窮人不能停止思考,窮人更要知道窮的原因,更要找到路在哪裡。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