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湖北炸堤分洪前夜:73歲老人緊急撤離“一線湖景房”

“這是我人生第二次分洪。”73歲的徐新華從小就住在武漢市東湖高新區龍泉街升華村大徐灣牛山湖湖畔,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第一次分洪是在1954年,“那時我才11歲,牽著一頭黃牛到栗廟,跟著大人一起種玉米、蕎麥,生產自救。水退後就回來了。”但這一次,徐新華要永遠離開他的“一線湖景房”了。

湖北省委、省政府7月12日做出決定,對省內第二大湖泊梁子湖流域的牛山湖進行破垸分洪,解決湖區嚴重內澇,避免高水位漫堤風險,同時退垸還湖,從長遠解決這一地區易漬易澇問題。湖北省防指昨日15時宣布,今天6時30分左右實施破垸分洪。

鋪設炸藥

為了配合此次分洪,共有1658名居民被轉移安置。據龍泉街道黨工委書記夏世佳介紹,對梁子湖流域的牛山湖實施破垸分洪後,大徐灣以通彎路為界,臨湖一側將永久性退垸還湖,至少有11戶64人將永遠離開家園,徐新華家就在其中。

事實上,破垸分洪已迫在眉睫。根據湖北氣象部門預報,從7月12日開始,入梅(6月18日)以來的第五輪降雨如期而至,梁子湖流域未來一周還有100~200毫米的降雨,在現有湖泊狀態不變的情況下,梁子湖的水位還要上漲0.4~0.8米,將大大超過保證水位、超歷史最高水位,嚴重威脅梁子湖湖堤安全。

牛山湖是梁子湖的一個湖汊,因湖南面有牛山,形狀似牛,山湖相連,故名“牛山湖”

“得保大武漢啊”

“要炸堤放水啦!快點搬家!”7月13日淩晨4時,自小住在大徐灣牛山湖湖畔的吳婆婆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定了定神,吳婆婆趕緊給在流芳大學城打工的兒子徐海波打電話:“趕快回來搬東西,要泄洪了!村主任挨家挨戶通知的!”

當天8時許,徐海波帶著老婆胡勝梅回到了大徐灣,匆匆忙忙地整理了兩大包換洗衣物,又擡了一張雙人床後,便來到地勢較高的臨時安置點升華小學。胡勝梅十分惋惜地說:“還有兩張床擱在樓頂平臺上沒來得及搬,空調拆不下來也搬不走。”一旁的吳婆婆打斷她:“人命關天的事,還要這些個東西幹什麽!搶險重要,得保大武漢啊!”

東湖高新區龍泉街升華村大徐灣村民連夜轉移

今年入梅以來,湖北省已發生四輪強降雨,造成五大湖泊和9條主要中小河流水位超警戒、超保證、超歷史。長江中遊出現歷史第5位洪水。

湖北省副省長、省防指常務副指揮長任振鶴在破垸分洪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自入梅以來梁子湖流域遭受了連續四輪強降雨的襲擊,四輪強降雨總量、強度和範圍等均高於1998年,突破多個歷史極值紀錄。”

以暴雨強度為例,四輪強降雨中,江漢平原、鄂東一帶多地降雨強度創歷史極值,均大於1998年。從1小時最大、24小時最大兩項數值來看,武漢江岸區1小時最大降雨119毫米,歷史第一位,達100年一遇;1998年1小時最大降雨沒有超過100毫米。黃岡麻城24小時最大降雨449毫米,重現期為100年一遇,比1998年最大的黃石站379毫米還大。

受四輪強降雨影響,梁子湖水位居高不下,防洪形勢嚴峻。6月18日入梅至7月上旬,15天入湖來水總量約為12.30億立方米,相當於常年汛期4至9月總來水量。目前,梁子湖水位高達21.48米,超保證水位0.12米,超歷史最高0.05米,為歷史第一位。更要命的是,自7月7日淩晨開始超過保證線後,梁子湖的高水位已持續了7天。雖然梁子湖僅有的樊口泵站已全力排水80天,但每天降水僅1厘米,受高水位浸泡影響,梁子湖堤防發生重大險情的幾率日益增大。

1658人清晨撤離家園

與吳婆婆此前對分洪毫不知情有所不同,徐新華早在3天前就聽說,已漫堤的南湖、湯遜湖要把湖水排入梁子湖,但梁子湖也裝不下了,還得繼續往牛山湖排,“這幾天聽候通知,隨時要搬走”。

然而,在得知將永遠搬離家園後,徐新華怔怔地發了半天呆,回過神時懊惱地說:“(我)只卷了這床鋪蓋,搬了張床出來。”說完就責怪起身邊的兒子,“凈在屋子里打些固定家具,搬也搬不走。”接著,徐新華還自言自語地說:“還以為就是4000塊錢的蓮蓬和花生絕收,哪知今年萬把塊錢的收入沒影了!”

吳婆婆的兒子徐海波說,因為床不夠,哥哥嫂子一家帶著兩個不到1歲的孩子到江夏流芳去投靠大姨了。徐海坡夫婦則打算留下來,一來照顧留守在家的老母親和5歲的兒子,二來也想第一時間獲得下一步移民安置的消息。

像徐新華和吳婆婆兩家一同連夜撤離的居民並不少。武漢市常務副市長龍正才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此次破垸分洪需要緊急搬遷1658名群眾,分布在武漢市江夏區和東湖高新區,均處於牛山湖周邊轉移規劃淹沒線以下,這些群眾已於13日12時全部轉移完畢。

第一財經記者在龍泉街升華小學臨時安置點內看到,兩棟教學樓已被臨時征用,作為轉移安置災民們的生活駐地。升華村村委會主任範家應說,共有184人轉移安置在此,“我們每天向大家供應三餐飯,午餐、晚餐都是15元/人的標準,早餐是10元/人(的標準),飲用水都是各界捐贈的,向災民不限量供應。”

184名升華村村民被臨時安置在升華小學內

向安置人員免費提供的盒飯,每人15元標準的夥食還不錯

由於中小學校只能在暑假期間作為臨時安置點,8月底必須騰出來等待學生入學,夏世佳表示,政府還在建一個安置還建小區,一期有14萬平方米、1000多戶,今年下半年可入住,“將優先安排11戶為分洪作出犧牲的村民”,二期有46萬平方米、近5000戶,可滿足其他地區、其他原因的轉移安置、拆遷戶入住。

隨著今天早上爆破的實施,有著360多年歷史的大徐灣將有一大半淹沒在浩瀚湖水里。想到此,大徐灣村民徐祥勝無比感慨,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未建牛山湖大壩前,牛山湖水位在19.5~20米,村民們顆粒無收,靠吃國家返銷度日。大壩1981年建成後,水位下降了1米左右,大家種水稻、香蓮、花生、玉米,近些年還養起龍蝦和螃蟹。“一畝香蓮可賣兩三千元,5畝魚池一年純收入有五六萬元,大部分家里過上了小康生活。”他說。

13日晚間,東湖高新區、江夏區環保部門開始挨家挨戶做最後的清理工作,防止農藥、柴油、生活垃圾等汙染物混入水體。

破垸還湖化解填湖之殤

行洪調蓄措施不僅是防洪應急之舉,更是謀遠之策。

沙湖,1987年7.7平方公里,2003年4.05平方公里,2013年2.4平方公里;南湖,1987年14.59平方公里,2003年10.96平方公里,2013年7.4平方公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地理學教授李長安擺出的一組組湖泊面積對比數據令人唏噓不已。他繪制的武漢市湖泊地圖,從1987年的370.97平方公里,到2013年的264.73平方公里,湖泊萎縮的速度觸目驚心。

“我們的監督去哪兒了?我們的孩子是否養好了?我們出臺了湖泊保護條例這個好的法律,是否保證了法律的嚴格施行?”李長安說,“看到武漢的湖變成這樣很心痛。”

任振鶴在破垸分洪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由於種種歷史原因,圍湖造田、填湖蓋房、圍湖養殖,使得湖北省的湖泊數量減少、面積萎縮、功能退化,多年來形成的蠶食湖泊軀體、分割湖泊汊港的局面,已經嚴重影響湖泊調洪功能的發揮,嚴重影響湖泊和周邊地區生態環境,顯著增大了梁子湖流域人民群眾防洪保安風險和壓力。

任振鶴指出,梁子湖水位一再突破歷史最高水位,圍湖、攔汊開發的嚴重後果已充分顯現,再不采取緊急措施,後果不堪設想。

據介紹,梁子湖的牛山湖破垸分洪之後,梁子湖、牛山湖、垱網湖、愚公湖及本月7日進行的第一批17個分洪民垸將連成一體,因勢利導破垸還湖,梁子湖面積將增加100余平方公里,達到370平方公里,從而減少養殖汙染,增強湖泊自凈功能,提升湖泊水質,修複湖泊生態。

據湖北省防辦介紹,目前,省內湖泊已破掉84個內垸調蓄分洪,其中主動破垸分洪34個、被動破垸分洪50個。

任振鶴表示,啟動牛山湖等汊湖分洪調蓄應急措施,是湖北省全面實施湖泊綜合治理的第一步。下一步,將實施全面退田還湖、退垸還湖、退漁還湖工程,加強湖泊入江通道建設,提高湖泊防洪排水能力。

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曾直言:“如果綠線、湖泊不保護,以後我們連眼淚都將哭不出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664

誰在海淘?二三線城市購買增長率超一線城市

被“408跨境稅收新政”這枚大石子激起陣陣漣漪的跨境電商湖面在今年上半年呈現出哪些特點?洋碼頭最新發布的《2016上半年中國海淘消費報告》顯示,個性化需求在海淘族中已顯露無疑,在奶粉、化妝品、保健品這個“跨境電商三大件”之外,像澳大利亞蜂巢等富有當地特色的商品在跨境電商中暢銷;上半年,二三線城市的購買增長率超過了一線城市。

從土耳其的神燈、羊毛地毯、阿聯酋的夾心無花果、椰棗、瑞典的波羅的海琥珀到日本手工鐵鑄壺、泰國乳膠枕、印尼燕窩,再到澳大利亞蜂巢、歐洲老古董蜜蠟和馬來西亞豆蔻油等,除了海外購物品類中常見的護膚美妝、服飾鞋包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的產品都能在海外買手的小倉庫里找到。

在洋碼頭買手發布的商品中,除了面膜、保溫杯、尿布、驅蚊水、保健品等標品爆款商品,限量、小眾款甚至全球首發的新品也同樣受到追捧。比如洛杉磯小眾品牌Clare V.包袋、瑞士設計師品牌Axel Arigato小白鞋、火遍Instagram的Memobottle“書水杯”等。輕奢品牌Coach和Disney聯手推出的1941跨界合作款手袋,6月17日全球首發,買手當日上線該商品後10分鐘內即售罄。

該趨勢下,自營型跨境電商也在通過加速海外品牌合作拓展品類。不久前,日本樂天入駐網易考拉,前期上線的大多是當地的“爆款”,采取國內保稅倉發貨。接下來對於那些個性化的長尾商品,將會選擇日本發貨、直郵中國。另一頭的天貓國際,從歐美奢侈品到麥德龍零售賣場,加快海外招商成為去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在眼下這個近乎全民直播的時代,內容生產無論來自消費者、海外買手,還是電商平臺編輯,直播化的內容營銷都已經成為跨境電商下一個潮流。主推境外買手的洋碼頭和自營模式的小紅書,內容導購均是各自App上的重頭戲之一。面向國內市場的淘寶平臺,由網紅驅動的交易額也愈發可觀。網易CEO丁磊不定期地在網易考拉上撰寫的“三石哥的私物精選”就是內容營銷形式。對於購買境外潮流商品,達人推薦顯得更為重要。

一線城市仍是引領這輪跨境消費升級的主力。據該報告統計,北京上半年人均海外金額為5654元,排在各城市之首。二三線城市已經展現出旺盛的海淘熱情。該報告將洋碼頭2016上半年數據和去年同期對比發現,2016上半年,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海購增速的占比較去年同期上漲77.57%,二線城市上漲84.32%,而三線城市增速更為明顯,達到108.65%。

城市細分上,北京人、上海人的海購消費傾向一線國際大牌,Prada、蘭蔻和Gucci成上海人最愛,而北京人則偏愛Clinie、Bally和MK;同為一線城市的廣州、深圳則低調許多,廣州人偏愛輕奢運動品,Adidas、Coach和Nike賣得最好,而深圳人則最愛韓國護膚品牌Whoo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232

上交所四方面加大上市公司一線監管力度

上交所官方微博最新發布的信息稱,上交所四方面加大上市公司一線監管力度,繼續將可能對公司股價造場較大影響的券商研究報告納入監管範圍;充分發揮媒體說明會在強化重組上市監管中的市場化約束作用;繼續加強對各類信息披露違規行為的追責力度;提升上市公司中期業績預告信息披露的有效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724

上交所:四方面加大上市公司一線監管力度

上交所今日通報近期上市公司一線監管情況時表示,近期,上交所繼續落實依法監管、從嚴監管和全面監管要求。8月份,公司監管部門共發出日常監管類函件50份,其中監管問詢類函件38份,監管工作類函件12份;通過事中事後監管,要求上市公司披露補充、更正類公告107份;針對公司披露敏感信息或股價發生明顯異常的,啟動內幕交易、異常交易核查16單。在做好日常監管的同時,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了一線監管。

一是加大對公司章程增設反收購條款的監管問詢力度;二是要求舉牌方針對權益變動報告數據中關於後續安排的模糊性表述進行補充披露;三是繼續從嚴把握重組上市的認定標準;四是對未按規定和監管要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的個案加強綜合監管力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082

“三出四進”一線市場 德克士再次圍攻“麥肯”老巢

洋快餐市場面臨變革,在肯德基中國引入戰略投資者,麥當勞中國尋求出售大部分中國股權,作為三大洋快餐中唯一的本土企業——德克士如何應對引發外界關註。對德克士來說,麥當勞、肯德基重點布局的大本營一線城市(北上廣深)市場一直是德克士心中的痛,在麥當勞、肯德基面臨變革、尋求轉型之際,德克士能否趁機拿下“久攻不下”的一線城市市場?

9月6日,德克士事業本部總經理邵信謀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一線城市是我們下一步重點發展的市場,在我看來,如果能夠拿下一線城市,中國市場就沒有什麽地方拿不下。”面對競爭對手近期一系列突圍轉型,邵信謀表示:“在引入戰略投資者上,我們暫時還沒有計劃,而在擴大加盟策略上,我們走得最早最快,也會繼續堅持,肯德基、麥當勞在中國市場等於在走我們的老路,對於新的市場環境下,德克士需要在門店運營上加速變革,包括門店設計、菜品變革、線上營銷等,以更好的發展一線市場。”

通過“農村包圍城市”、加盟策略,德克士一度將門店數超越了麥當勞。然而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德克士一度一籌莫展,在對一線城市“三出三進”後,德克士對一線城市市場發起了第四次進攻。

此前,德克士曾經將第一家門店開在了一線城市,在強有力的競爭對手肯德基、麥當勞面前,德克士很快敗下陣來,幾次嘗試後,德克士痛定思痛,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加盟為主的發展策略,即選取肯德基、麥當勞影響力還不夠強甚至門店空白的三四線城市主戰場,通過加盟快速占領市場,此舉一舉奠定了德克士的洋快餐前三的江湖地位。

羽翼漸豐後,一線城市再次納入德克士發展的計劃。不過要進入北上廣深,德克士將不可避免地要與麥當勞、肯德基正面交鋒,而麥當勞、肯德基在一線城市經營多年,具有很強的根基。以麥當勞為例,在麥當勞全國超2000家門店中,廣東門店數超600家,其中有300多家在廣州。

此外,北上廣深運營壓力大,風險高也是難點。“在北、上、廣經營是很痛苦的,面臨著‘三高一低’(高租金、高人力成本、高食材成本、低毛利率)的挑戰,且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轉變迅猛。”頂新國際集團餐飲事業群副總裁陳元明坦承北上廣市場競爭的殘酷。

但這也是一次絕佳的機會。近年來,麥當勞、肯德基業績頻繁波動,甚至一度下滑,在遭遇了食品安全、禽流感、消費者對洋快餐興趣減弱等一系列事件後,麥當勞、肯德基開始有些力不從心,希望尋找本土的合作方來獲得更多資源的支持,以及大力發展加盟來加速擴張和分攤風險。兩家發展面臨轉型調整之際,一直在三四線城市默默修內功的德克士看到了機遇,那麽在三進三出後,第四次殺入一線城市的德克士能成功麽?

事實上,包括肯德基、麥當勞在內都面臨消費者流失的問題。中國人正在對洋快餐失掉“好奇心”。快速崛起的中國同行正在火車站與各個商圈和他們展開激烈廝殺,消費升級趨勢下,年輕一代消費者不再一味追求低價,對健康的追求成為主流。“洋快餐無論產品、服務、體驗都需要改變。”營銷專家李誌起表示。

在德克士借助門店、產品革新重新殺回一線城市的同時,忙於發展加盟與引入戰略投資者的肯德基、麥當勞並不會坐以待斃,兩巨頭也在采取行動。肯德基的門店革新正在進行,肯德基中國總裁屈翠容表示:“肯德基不僅要有好吃的產品,還要打造一種很舒服的感覺。這種感覺有家的溫暖感,也有輕松的時尚感。”麥當勞“我創我味來”(CYT)概念餐廳也在試水中。麥當勞中國首席執行官張家茵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CYT融入了更多高科技、以及更時尚的裝修,主要面向中高收入的人群,經過一段時間的試水市場後,計劃大規模鋪開,但由於改造概念餐廳對原有門店的要求較高,目前麥當勞計劃在2016年將150家餐廳升級為CYT概念餐廳。”

可以看出,一場一線城市爭奪戰已經開打。“這一次進入一線城市還算順利。”邵謀信告訴記者,“德克士目前在一線城市有70家,計劃年底破100家。”但現在下結論為時尚早,德克士這次能否在一線城市站穩腳跟,頂住“麥肯”的正面競爭,我們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671

中秋臨近一線白酒集體提價 飛天茅臺一瓶漲超200元

隨著中秋節臨近,茅臺、五糧液、國窖1573等高端白酒終端售價紛紛喊漲。其中以作為白酒業風向標的53度飛天茅臺上漲情況最為明顯。

盡管茅臺官方並沒有宣布漲價,但實際在渠道端價格已經悄然開始上升。據北京商報報道,53度飛天茅臺每瓶漲了200元左右。一級批發價上漲了100多元,零售價格多在1100元至1300元之間。今年6月,還基本徘徊在900元左右。按目前的走勢,中秋來臨前茅臺零售價可能會突破1300元。

實際上,漲價的不僅僅是茅臺,高檔白酒中的五糧液、國窖1573等酒水也出現不同程度提價。8 月 30 日 ,五糧液經銷商營銷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決定從 9 月 15 日 起,公司核心產品 52 度新品五糧液出廠價格恢複性調整60元,升至每瓶 739 元,供終端 759 元,建議零售價 829 元。五糧液 1618 、低度系列等產品也將根據市場供需情況,適時出臺調整措施。

瀘州老窖旗下高端白酒國窖1573日前也下發“控貨漲價”的通知,9月1日起,四川區域內國窖1573已全面啟動“國窖1573終端配額制”新模式,即由各地市經銷商直接根據終端店對國窖1573的實際需求,實行緊縮貨源、減額配送。通知中還指出52度國窖1573的終端配送價格已提升至680元,終端建議零售價700元。

業內人士指出,今年上半年一線白酒銷量不錯,給各家漲價增加了信心,中秋節前的上漲也表明白酒將在節後步入旺季,在貨源不足的背景下不排除白酒進一步漲價的可能。然而當前白酒市場只是一線企業回暖,實際上整體市場並未回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885

大鼻•羅傑承•歐文龍三人一線牽

2016-09-15 NM

新世代網民對「大鼻」係乜誰摸不着頭腦,其實三年前蕭若元對啲人估極都估唔到誰是「大鼻」,已感到非常「」,並在他的謎米節目清楚揭盅:「呢個江湖上除咗成龍之外,仲有邊個人花名叫大鼻嘅呢?就係前澳門特首何厚鏵。」

其實呢個花名在澳門就讀永援中學時已經被「起朵」,直截了當,何厚鏵年輕時肥頭耷耳,與老豆何賢同一個餅印,其厚肉鼻子成為佢個人標記,同佢十分老死嘅朋友,都稱他為「大鼻」,夠晒豪爽;無獨有偶,大鼻同羅傑承、前澳門工務司歐文龍都連成一線,嗱嗱嗱,唔係講歐文龍案呀,係講佢哋間母校——粵華中學,歐文龍與羅傑承均是畢業於粵華中學,而大鼻中學時就讀的永援中學,跟粵華中學都是由天主教鮑思高慈幼會興辦,於○一年起兩間學校合併為一條龍互屬關係,以三人的「名氣」,自然榮登該校的「榮譽」校友!

陳啟宗二次創作

恒隆老闆陳啟宗(Ronnie Chan)返到大陸,主持旗下大連恒隆廣場開幕時,擦晒鞋咁話:「現在到了中國才知自己有多窮。」朗尼陳呢句金句其實都係「二次創作」,早年北上的港人早已領略到所謂:「去到北京,先知自己官細;去到深圳,先知自己錢少;去到海南島,先知自己身體有幾好!」陳啟宗唔係做官,又冇project喺海南島,所以返到大陸淨係知自己有幾窮!陰功!

中環寸嘴處男開鮑落柯打

工廈大王楊耀松長子,八十年代往北美洲開山劈石,做一帶一路先頭部隊,自比為星仔變星爺前冇人懂欣賞其無厘頭文化,廿年後終於領略當中奧妙,與粉絲分享在北美洲各路人士交手經歷,絕不老點。

嗰日去IFC正斗食個quick lunch,一坐低個新進經理就介紹我食「野生鮑魚粥」,盛惠$488一碗,嘩,我兩個人咪成千銀落樓!我就話等我朋友來問吓佢肯唔肯夾份食先,朋友都話叫住一碗試吓先,我估成場都冇人會叫,我深信個新進經理都係處男落柯打呢碗粥,等佢俾上司捽數時,衰衰哋都話有客仔柯打過吖,呢隻野生鮑魚雖然係罐頭,碗粥又真係好鮮甜,要加碗白粥來溝溝佢,一嚿嚿鮑魚角,唔係薄切嘅;食呢碗粥都冇衰嘅,起碼消費超過三百蚊,有免費泊車三粒鐘,仲可以勾起絲絲回憶,以前零用錢有限,被迫扮romantic一碗粥兩份食嘅日子。

上水間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早排先出咗個同我同姓嘅狀元,家陣學校被噴漆「香港獨立」,當年東華三院籌旗起呢間學校,都冇人夠膽攞個命名權,喺上水咁遠,驚捐完後殺校,到時仲衰過唔捐,所以咪叫「甲寅年總理」囉!點估到間學校咁「地靈人傑」,我老豆都捐咗二十分之一o架,張玉照仲掛喺學校入面,好似演唱會山頂位咁遠,寶詠琴嗰張就eye-level,如果以骨灰龕位計,寶詠琴個位最貴咯,尚在人間嘅總理仲有些少人氣嘅得番馬清偉,我作為捐款者嘅後人都會目及住間學校,隨時為學生發聲o架!

阿媽捐身家潮州「畢菲特」惹官非

投資專家林森池家族爆出官司,上週其弟林鎮明入稟,指被林森池踢出三間家族董事局,其實呢場官司可能因阿媽捐身家而起。林森池母親吳文佩是寡母婆,四十年代由潮州帶着四名子女來港,做過小販、穿膠花,後來在新蒲崗經營布廠;呢位潮州婆婆深懂投資,識得買廠廈又自置物業收租,掃埋中電、滙豐、港燈大堆藍籌股收息,當時身家起碼三、四千萬,有感不少老人家勞苦一生,老來無依無靠,遂於八十年代成立「慈蓮覺悟佛堂」,主要在荃灣資助一間護養院,又借錢予同鄉安享晚年。五年前敝刊訪問林森池,他說過做慈善要長遠,一定要養雞生雞蛋唔殺雞,於是決定不動用、變賣母親的物業和股票,但就全數把股息和租金約每年一百萬捐出,當時九十五歲的吳文佩住喺老人院時,林森池女兒林淳陪伴她接受採訪,仲話嫲嫲在深切治療部跟她說起捐身家時,嫲嫲也點頭贊成。未知是否這套「長線投資及慈善哲學」導致這場家族官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634

百強縣30強房價:環一線城市漲幅快 河北三河最貴 山東最親民

在一線城市和二線熱點城市房價節節走高的同時,縣城的房價又是怎麽樣的呢?

2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布了《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16)》。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100強排名顯示綜合競爭力排名前3位的分別是昆山市、江陰市、張家港市,其余依次是常熟市、義烏市、慈溪市、諸暨市、宜興市、即墨市和太倉市。競爭力百強縣(市)分布在20個省(市、區),江蘇、浙江和山東分別占了26席、20席和20席,與其他省市相比擁有絕對數量優勢。

第一財經記者選取百強縣前30名的縣市,觀察這些經濟強縣近一個月的樓市均價,結果發現,百強縣中位居第20位的河北三河以16965元/平方米的均價遙遙領先,昆山、太倉等環一線城市房價也不斷上升。浙江板塊房價總體水平較高,與之相反的是,山東板塊的房價普遍較低。

環一線城市漲幅快

百強縣前30強中,江蘇最多,共有12個,浙江9個,山東5個,河北、天津、福建、湖南各1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由於經濟重心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目前珠三角的強縣如順德、南海、增城等地已全部改成區,因此目前沒有縣域能進入前30強。

需要說明的是,今年 6月,國務院同意撤銷薊縣,設立天津市薊州區,以原薊縣的行政區域為薊州區的行政區域。但由於報告研究的是2015年的數據,因此在此仍把薊縣納入統計比較。

此外,房價的數據來源於中國房價行情平臺。由於統計的房價是該縣域範圍內的樓盤均價,既包括中心城區的樓盤,也包括了郊區以及鄉鎮的新盤,所以價格看起來會比實際感受略低。但實際上,市中心的樓盤,往往要比統計的均價高出三到五成。

這其中,河北廊坊的三河市均價達到了16965元/平方米,位居30強之首。

三河的房價緣何最貴?這是因為,去年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消息正式發布後,通州發布史上最嚴限購政策,與通州一河之隔的“北三縣”和京南的固安(即廊坊“四小虎”)樓市之火越燒越旺,構成了環京樓市中最為活躍的四個板塊。大量的來自北京購買力外溢到這里。

目前,三河下屬的燕郊房價漲幅超乎想象。一年前,市場還在驚呼房價漲到了15000元/平方米;現在,燕郊的不少新盤已經突破或者逼近了3萬元/平方米大關。

與三河類似,因為一線城市購買力外溢、房價大漲的還有上海周邊的昆山、太倉等地。“今年以來,我們這里的房價基本翻倍了。”在太倉工作的張先生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目前太倉市區新盤一般單價在1萬5左右,最高已破萬,郊區有個樓盤去年賣5千多沒人要,今年已經達到1萬3。

張先生說,太倉房價快速上漲,與來自上海的不少購房者大量進入有關。“我們這里離上海最近的一個鎮的房子,大部分都是來自上海的購買力買走的。”

相比之下,同屬蘇南地區的強縣如江陰和張家港,雖然經濟發展在百強縣十分靠前,但由於離上海距離較遠,房價要比太倉、昆山低不少。例如百強縣中名列第2的江陰,目前均價只有7403元/平方米,第3的張家港均價為8999元/平方米。

浙江板塊貴

除了環一線城市,浙江的幾個縣房價也都比較高。比如在房價榜中,瑞安、溫嶺和義烏分列2到4位,均價都超過了1.3萬元/平方米。浙南的樂清也超過了1萬大關。慈溪、余姚、海寧的均價也正在逼近萬元大關。

為何浙江板塊最貴?有多重原因,一是在全國各省份中,浙江的民營經濟和縣域經濟最為發達,城鄉居民實際收入水平在直轄市以外的各省份中最高。從自然地理條件來看浙南、浙西等地都是丘陵地帶,山地多,平地少,城市發展空間比較小,房價比較高。

另一方面,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對浙江經濟影響較大。受外貿經濟、制造業、民營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浙江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其後不少資金脫離實體經濟,流入了房地產。2009年~2010年浙江房價上漲十分迅猛,脫離了經濟基本面,所以含有較大泡沫成分。杭州、溫州的房價都超過了廣州,直逼上海、北京。

不過,2011年後由於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浙江板塊房價開始大幅下跌。而在2014年以來全國樓市普遍下行的時候,浙江板塊率先下跌,跌幅比較大。

易居智庫研究中心總監嚴躍進說,過去浙江民間資本充斥樓市,投資投機型的購房需求較大。隨著實體經濟漸趨疲弱,房價持續上漲態勢終究難以支撐。過去五六年間,浙江板塊的房價基本沒有上漲,不少城市甚至還略有下跌。

不過,恰恰是在過去這幾年房價橫盤的過程中,不少原先流入樓市的資金回歸到實體經濟,這幾年浙江經濟轉型也取得了不少亮點。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稅根說,這幾年浙江主打智慧經濟、智慧產業,用新一代互聯網技術來推動“浙江智造”的發展,產業轉型升級成績比較突出。

但需要擔憂的是,在經過這五六年的充分調整後,浙江部分城市的房價已經出現了快速上漲的苗頭,尤其近幾個月以來杭州房價迅速上漲。在杭州做生意、2014年底在杭州余杭區購入一套大三房的陳小姐說,其所在的樓盤今年7、8月間均價還只有1萬1左右,現在已經漲到了1萬6了。

如果本輪樓市熱傳導下去,未來包括瑞安、溫嶺、義烏等縣域房價都開始重新火熱的話,那麽浙江民間資金會不會重新脫實入虛,值得擔憂。

山東板塊房價最親民

相比浙江,山東入圍的幾個百強縣,房價可謂相當親民。比如龍口、榮成和壽光的房價都還在4字頭,只有浙江幾個百強縣的1/3多。即使是青島下屬的膠州、即墨,每平方米單價也分別只有5393元、6294元。

為何山東幾個百強縣的房價如此便宜?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認為,山東與南方沿海省份的差距,不僅是城鎮化率的差異,而且還有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的根本差異。盡管山東經濟總量較高,但其產業以重化工業、農業為主,第三產業發育不足,比如山東的金融業、民間資本活躍度均不如江浙等地。因此在整體收入方面也不如浙江、江蘇。

此外,山東吸引的外來人口不僅遠遠遜色於廣東、浙江、江蘇等省份,而且還屬於人口凈流出省份。而相比浙江和福建丘陵、山地眾多,山東以平原為主,城市土地發展空間更大,土地供應更為充足,因此房價也更平穩。

表:百強縣前30名房價比較

位次

縣域

房價(元/平方米)

所屬省份

20

三河市

16965

河北

17

瑞安市

15433

浙江

25

溫嶺市

15075

浙江

5

義烏市

13850

浙江

4

常熟市

12937

江蘇

1

昆山市

11702

江蘇

10

太倉市

10894

江蘇

16

樂清市

10822

浙江

6

慈溪市

9315

浙江

13

余姚市

9275

浙江

27

薊縣

9197

天津

15

海寧市

9098

浙江

3

張家港市

8999

江蘇

22

啟東市

8327

江蘇

23

桐鄉市

7610

浙江

7

諸暨市

7574

浙江

2

江陰市

7403

江蘇

8

宜興市

7279

江蘇

18

海門市

7263

江蘇

9

即墨市

6294

山東

30

海安縣

6220

江蘇

12

晉江市

6207

福建

28

丹陽市

5900

江蘇

24

如臯市

5735

江蘇

29

東臺市

5654

江蘇

21

膠州市

5393

山東

11

長沙縣

5252

湖南

26

壽光市

4291

山東

14

榮成市

4132

山東

19

龍口市

4132

山東

(數據來源:第一財經根據中國城市房價平臺數據制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265

北大來了,深圳沖刺高教“一線城市”

“等我家娃長大了,可能就有機會在家門口上北大了。”近日,深圳的石女士聽到北大即將在當地招收本科生的消息時,喜笑顏開。她的女兒在當地一所幼兒園就讀。

深圳的本科大學數量太少,落戶深圳七八年的石女士此前一直糾結是否將戶口遷回老家——高校雲集的西部某城。

深圳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一直在極力彌補教育的短板,試圖彎道超車。自去年以來,深圳高等教育的發展駛上了快車道。雖然土地寸土寸金,但是當地政府仍撥錢批地,並先後和中山大學、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等多所國內外知名高校牽手,簽署合作協議,以本科生教育為主。

十年後,經濟頗為亮眼的深圳也許再也不會被詬病為高等教育的貧瘠之地了。

從“一窮二白”起步

1979年,廣東寶安縣改為深圳市。次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從深圳市劃出327.5平方公里設立“深圳經濟特區”。1982年,當地政府提出“教育與經濟同步發展”,“一窮二白”的深圳高等教育開始有了突破。次年,第一所全日制普通綜合性大學——深圳大學誕生。在隨後相當長時間內,該校都作為當地唯一的本科院校,獨領風騷。

這遠遠不能滿足這座經濟高速發展的城市對於人才的渴求。不過,新建地方高校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來等待品牌的沈澱。面對這種壓力,深圳市政府將目光投向了外來的優質資源。

但對當時的深圳來說,要讓好“鳥”飛進來並非易事。一開始,進駐的是招生規模不及本科生的研究生院。2001年,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分別成立了深圳研究生院。次年,哈爾濱工業大學也南下深圳。這三所院校集中坐落在南山區西麗鎮,大學城由此誕生。

深圳市原副市長唐傑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有一種說法是深圳不重視高等教育,其實不是,深圳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回憶起十幾年前的情形時說:“深圳一直大力支持發展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但是多年前國內外知名高校來深辦學的意願並不強。我們也很苦惱,一直不斷與眾多高校接洽,但是大部分高校只傾向於在深圳創建研究生院。”

不過,深圳從未放棄過發展本科教育的努力。2010年底,教育部正式批準南方科技大學籌建。但對於本地人口偏少、極度渴望外來人才的深圳來說,等不及這個地方高校慢慢長成參天大樹了。

自2015年以來,當地洽談引進外來高校的力度空前加大。當年年底,時任深圳市教育局局長郭雨蓉表示,到2020年高校數量將比現在多一倍,達到20所左右,在校生約20萬人。其中,新增的高校將以招收本科生為主,以彌補深圳現在的空缺。

本報記者梳理發現,深圳現在的高校數量在10所左右。除了深圳職業技術學校等職院以外,招收本科生的高校不多,僅包括深圳大學和南方科技大學,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哈工大這兩所外來院校。其中,後3所學校的招生規模尚小。

南方科技大學今年9月迎來1300名新生,是建校以來招生規模最大的一年,目前該校在校生人數已過3000人

本科教育擴張的藍圖早在幾年前就已寫進當地的規劃。根據2011年起實施的《深圳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辦好現有高校的同時,到2020年,再新建2~3所本科以上高校。

石女士為之興奮的北大正在深圳興辦一個小而精的本科學院,即文理學院。中國科學院院士、北大深圳研究生院院長吳雲東對本報記者介紹:“學生入學後,前兩年文理生不分家,人文、社會和基礎科學等專業的學生一起住宿和上課,隨後才會確定專業方向。”他崇尚的是博雅教育,即理工科學生具有人文情懷和文學底蘊,文科生也能通曉科學常識。

吳雲東說:“美國和西方的博雅教育改革由哈佛、芝加哥、哥倫比亞大學等一批名校開端。在國內,北大在博雅教育領域也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未來在深圳的文理學院也將在融合、交流中為這一世界性問題尋找答案。”

北大在深圳建校區,是北大建校一個多世紀以來的首次異地本科辦學,將為北大帶來一南一北兩個校區的全新格局。吳雲東最近正在全球穿梭忙碌,希望能與諸如哈佛之類的國際頂尖大學攜手,在深圳這座開創新風氣之先的南方城市,再打造出一個百年品牌。

名校在新的地方和體制下,在諸如政府和學校的關系、經費投入、學生培養的方向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他期望能走出一條與本部不同的路。

向本科教育傾斜

深圳是否有必要大力打造本科教育?在一位研究教育經濟的學者看來,深圳目前的教育結構是比較合理的,深圳經濟的健康發展就能證明這一點。

深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近幾年快速增長,擁有雄厚的財力

根據他的觀察,2011~2015年,深圳高等教育學校數量相對穩定。除了2015年研究生與本科學校各增加1所外,其余4年各級高校數量保持不變,鑒於新增兩所學校在2015年並未招生,所以可以說2011~2015年,深圳高等教育結構呈“V”型。

“‘V’型兩端頂部是研究生學校數和專科學校數,底部是本科校數。這樣相對穩定的高等教育結構對於2011~2015年深圳持續增長的經濟來講,是基本適應的。”他對本報記者說。

在深圳,除了研究生教育以外,高職教育的地位也頗為突出。就以當地被譽為“職業教育的清華和北大”的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該校擁有200多位正教授和600多位副教授,師資力量雄厚。2015年,該學院的錄取分數線甚至超過本科生,就業率也常年保持在99%左右。

“但是,深圳的人口結構失衡,本科以上的人才與國內其他城市相比偏低,而一個健康的城市需要各個層次的人才。發展本科教育,是調整人口素質的方式。”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信息部部長鄭宇劼的看法代表著另一種更為廣泛的觀點。

深圳本科以上人才的占比與北上廣相比,依然相距甚遠。即便是大專以上學歷人數,也要低於這三座城市。今年4月,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透露,深圳大專以上學歷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為24%,而北京、上海、廣州的這一數字均超過了30%。

鄭宇劼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深圳的高校數量太少了,與其城市地位相比,相差太遠。國內其他一線城市和實力較強的二線城市高校數量幾乎都在四五十所以上。稍微誇張一點說,你能想得到的城市,高校數量都比深圳多。而一個城市如果沒有高校和重點實驗室,就不可能有源頭創新。”

經濟地位的強勢崛起是深圳和眾多知名高校一拍即合的契機。此外,深圳的就業形勢也有吸引力。

根據深圳市勞動就業服務中心的統計,深圳大學城碩博研究生就業“留深率”整體逐年上升。其中,哈工大最近三年“留深率”超過60%;北大2015年“留深率”首次排名第一並超過北京,2016年仍保持第一並進一步提高至32.75%;清華2016年畢業生“留深率”為16%,是歷年最高。雖然上述數字只是研究生的就業數據,但毋庸置疑,深圳對於畢業生就業的吸引力正在節節攀升。

合作辦學成效如何

在深圳市人大代表楊勤看來,引進高校是深圳實現“彎道超車,借力打力”的必由之路。他對本報記者說:“我們引進的都是一流的學校,自己建的話,從人員配備齊全到承擔科研任務,再到社會認可,至少要20年,時間長,見效慢。深圳既然不缺財力,那麽為什麽不走一條捷徑呢?”

2016年上半年,深圳市GDP達8608.88億元, 同比增長8.6%。這個數字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宏觀背景下,頗為亮眼。而且,近年來深圳財政預算持續盈余。以今年1~3月為例,根據深圳市財政委員會的數據,當地一般公共預算收支相抵,盈余約481億元。

深圳引進外來高校,主要是采取兩種模式:一種是以香港中文大學為代表、更偏向市場化運營的模式,另一種則是以北大、哈工大等學校為代表,享有更多財政支持的模式。

唐傑說,哈工大的運營模式不同於港中大。後者的師資隊伍“國際化”程度很高,學費也較高,一般每年在10萬元人民幣左右,並且深圳市政府撥付的補貼逐年下降。“就國內其他城市而言,一般來說,如果引進國內高校,可以采用哈工大的模式;引進境外高校,則可以采取港中大的模式,這兩種模式都值得探討。”

大學城內的幾所院校對於深圳的貢獻不可抹殺。就以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的一些關鍵指標為例,自2001年1月該院創辦以來,已經培養了7400多名畢業生,留在深圳工作的有2000~3000人。

而對源頭創新至關重要的實驗室,北大深圳研究生院也擁有多個。吳雲東介紹:“我們的化學基因組學實驗室是深圳該領域的第一個實驗室,是廣東省和科技部共建的國家重點實驗培訓基地。另外,廣東省重點實驗基地我們有2個,深圳市重點實驗基地我們有14個。”

目前,深圳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2015年,這七大產業增加值7003.48億元,占全市GDP比重達四成。

在學科布局方面,該院的8個學院均與這座新興城市的發展緊密結合。吳雲東舉例說,他們的信息工程學院與上述互聯網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密切相關,輸送了大量的人才和專利。“我們已經申請的556項專利中,一大半來自於信息工程學院。”

上述外來高校在科研上的研發成果也不容小覷。就拿哈工大(深圳)來說,他們的電力電子傳動研究中心同深圳航天科技創新研究院等單位聯合研制出了高壓大功率電源控制器,並已成為我國衛星電源系統的核心設備。

棄分校,選校區

對於深圳來說,一個可喜的消息是,除了北大、哈工大之外,其他引進的高校也大多將以校區形式設置,而非分校。

分校和校區,雖是一字之差,卻是大相徑庭,在管理體制、資源配套、教育質量等方面有著天壤之別。如果是分校,學科體系不完整,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證。而校區則直屬本校,管理體系與本校一脈相承,招生也是統一的分數線和錄取線,同時享受本部的優質教學資源。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已經正式更名為哈工大(深圳)(籌),即籌建中的哈工大深圳校區,並於今年9月首次招收本科生。

不過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該校也與深圳其他的外來高校一樣,在分校和校區的定位之間徘徊,管理也遇到了一系列難題。目前擔任哈工大(深圳)籌建辦黨委書記的唐傑說:“以前,我們是分校,行政權、決策權,包括用人權和財政權都由遠在4000公里之外的哈工大本部負責。大部分教師也沒有深圳事業單位編制。另外,教師待遇與本地高校相比也偏低,因為我們是異地辦學的‘駐深機構’,差額撥款。”

哈工大(深圳)預計於今年11月迎接教育部的評估,以獲取獨立的招生代碼,成為哈工大除哈爾濱和威海之外的第三個校區。經教育部批準去“籌”後,哈工大(深圳)將成為教育部單列的高校,正式納入深圳市屬高校序列管理,按照市屬高校生均經費標準及實際招收本科生、研究生人數給予辦學經費。對於畢業生來說,畢業證和學位證也將與本部的一模一樣。

操作層面的隱憂

上述學者擔心,在目前高房價和高校學術管理生態環境壓力下,新建高校如何引進優秀教師並留住他們?“政府雖然會給一些購房補貼,但在高房價面前,實乃杯水車薪。如果教師數量和質量得不到保證,很難實現新辦大學的初衷。”

針對高房價問題,當地政府已經接二連三出手,一邊增加人才住房供應之余,一邊對樓市進行限購。其中,限購力度之大尤以此次“十一”假期出臺的政策為甚。
這些新建的學校是否能順利地招滿學生?哈工大(深圳)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今年首批本科生共錄取了376名,招錄過程的順利出乎意料。她笑著說:“一開始擔心他們不來,結果很理想,還招到了很多學霸,在11個省份的錄取提檔線超過一本線80分,在黑龍江甚至超過一本線140分。”

他們對今年面對本科招生的專業斟酌了良久,最終確定了6個專業,包括機械類、材料類和土木類等。“必須得是我們的強勢專業,還要和深圳的產業發展相結合。”
深圳一位教育觀察者也擔心,深圳土地資源稀缺,但對外來高校大手筆撥錢批地,是否會存在“圈地”隱患?

2000年左右,隨著大學擴招的開始,全國各地興起了創辦大學城的潮流,不少地方在大學城的規模上互相攀比,大肆圈地,占地規模少則幾平方公里,多則幾十平方公里,引起了一些不良後果。比如說,部分高校利用銀行貸款對多余的土地進行商業開發,甚至負債累累,頗為外界詬病。

楊勤認為,深圳的情況特殊,無需為這個問題擔憂。他說:“深圳的土地太過稀缺,政府不會允許圈地的。就算是有學校多要了一兩百畝地,那也是為將來的發展留下空間。那些引進來的學校都是一流的,就沖著保護品牌,他們也不會浪費這些寶貴的土地資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375

執一資本李牧晴:VC永遠是反應遲鈍的,一線的創業者才最具話語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012/159185.shtml

執一資本李牧晴:VC永遠是反應遲鈍的,一線的創業者才最具話語權
投資人說” 投資人說”

執一資本李牧晴:VC永遠是反應遲鈍的,一線的創業者才最具話語權

針對創業公司擴張的需求,最優的解法是什麽?

本文系公眾號“投資人說”(ID:touzirenshuo)向i黑馬投稿。

編者按:在閱讀本文之前,你可能不知道

1、在面對資本寒冬時,創業者應該將時間花在什麽地方最為妥當?

2、在開發新產品的時候創業者經常會身陷的誤區是什麽?

3、為什麽你公司的利潤可觀,卻還是拿不到VC的錢?

4、那些在資本寒冬下屢試不爽的生存法則是什麽?

5、針對創業公司擴張的需求,最優的解法是什麽?

今天的微信,投投找來李牧晴先生前段時間在「投資人說」上的演講與你分享。文中李牧晴先生就上述的這些問題展開了詳細的解答,或許他的答案對你並非絕對適用,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問題背後的本質,應該值得你一讀。

李牧晴先生,執一資本創始合夥人,擁有十年的互聯網投資經驗,主導投資的案例有鏈家、我愛我家、加油寶、土著遊。在創辦執一資本之前,李牧晴先生曾是鼎暉創投唯一一位80後的合夥人,在鼎暉創投期間他參與了奇虎360、康輝、九陽等公司的成功上市。

1

創業者拿不到投資的原因

通常有這兩個

有不少的創業者會有這樣的疑惑,我公司的利潤可觀,而且每年還在翻番,但為什麽還是拿不到VC的錢?

這類的情況通常有兩個原因:

其一,你公司的差異化不夠,導致VC很難直接下註;其二,你還沒能尋找到這個行業的核心秘密,使得VC眼前一亮。

亞馬遜的創始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曾就一個理想的生意下了一個定義,並告誡大家當找到了這類生意的時候,不要只是把握住它,更要像是人生伴侶一樣把它和你緊緊綁在一起。

在他看來一個理想的生意至少有4個特點:

1)、消費者喜愛它;

2)、它能夠增長到足夠大;

3)、資本的回報率高;

4)、同時它可以經受時間的考驗——有持續數十年的潛力。

其實當我們從決定投資一家公司到最後的退出,這個周期可能會有5年甚至10年。投資人如果投你,不會只因為你這幾年的業績很好,更重要的是看你有沒有差異性,未來你的發展空間有多大,你是否已經掌握了這個行業的秘密(規律)

拿我們投資過的鏈家來舉例。從數據上來講,鏈家這家公司通過15年的努力,今年將超過京東、滴滴、攜程等公司成為第二個交易額過萬億的公司,第一個過萬億的公司是阿里巴巴。

那鏈家為什麽能獲得成功?

我問過很多的創業者,你覺得鏈家的客戶是誰?這是一個看似非常簡單但實際上卻很難回答的問題。有人回答,當然是付錢的人了,實際給錢的人自然是客戶;有的創業者回答,當然是賣家,沒有房子,沒有供給怎麽產生交易,京東之所以能那麽厲害,就是因為人家有供應鏈,有貨在手;還有的人說,其實買家、賣家都是鏈家的客戶。

大家看似都說得很正確,但這里面有一個問題,一家創業公司通常沒有太多的資源可供同時多線作戰,這個時候你只能選擇從一端切入。對於鏈家的客戶是誰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既不是買家也不是賣家,而是經紀人

如果你想做成一個較大的組織,你的客戶不應該是買家或賣家,因為一個組織的老大是不可能親自去接待所有的買家或賣家的。鏈家有十萬經紀人,公司靠的就是這十萬名同事去服務買家和賣家。

公司CEO的任務是制定一個好的規則,讓平庸的人變優秀,讓優秀的人更優秀。當鏈家讓這些經紀人在這個平臺上能過得非常好的時候,才會有好的買家與賣家,所以鏈家的真正客戶就是這些經紀人,他們才是鏈家制勝的關鍵。

其實每一位成功創業者都有著自身成功的秘密,有些聰明的創業者,會掩藏這個秘密,就像鏈家從沒有對外講過他們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麽,而是選擇等待懂行的人發現並投資他們。

我曾遇到一位創業者,他本是做招聘的,但他在一段時間內自我感覺很不順,於是他突然想改行去做遊戲,畢竟遊戲行業賺錢很快。我就和他說,你在招聘這個行業已經待了這麽多年了,對於這個行業你至少知道哪里有坑,如果你此時去選擇一個新行業,我猜想你連坑在哪里都不會知道,這對你而言失敗的概率將會顯著提高。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T.Gladwell),他的作品《異類》、《引爆點》和《眨眼之間》都創造了書市神話。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T.Gladwell)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1萬小時定律對於想要創業成功的人來說是前提,這也是你要想知道這個行業秘密的必然代價。所以我真心建議你,盡量去做自己已經花了1萬個小時的行業,不要輕易換行業

2

很多創業者在開發產品的時候

往往會忽略這三步

之前有很多的創業者會問我這樣一個問題:“VC看好什麽樣的投資機會?”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我作為VC本身是沒有資格來回答的,相反創業者更應該去問問你的用戶到底需要什麽產品。因為VC永遠都是反應遲鈍的,而用戶與奮鬥在一線的創業者們對此應該是最敏感、也是最具話語權的

每次在資本寒冬的時候,我們總會發現一些好的企業。因為資本寒冬會讓大家更容易遵循創業的常識,主動思考產品如何才能獲得杠桿,如何才能獲得用戶的口碑,如何才能低成本獲取新用戶等。

其實這些東西都算創業的常識,但在市場熱的時候沒有人會去談論它。借用一句查理·芒格(Charlie Thomas Munger)先生的話:“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我想這句話對每一位創業者都是受用的,任何一個言談舉措都是根據當時的語境總結出來的結果,所以反向思考是一個永恒的策略

過去這兩年里,整個創投圈湧入了許多創業者和投資人。造成了市場虛假繁榮的景象,當那些不按常識辦事的公司到處在做廣告,刷漂亮數據的時候,誰能拒絕短期利益,反向地去思考問題,誰就有更大的可能性贏得最後的勝利。

另外,在資本寒冬的時候,創業者也更能回到他最開始創業的狀態,去聽市場的聲音,而不是自己去做一些判斷。我們看到很多的公司即使是到了B輪、C輪的時候,也還會去做一些自己臆想出來的事情。

比如目前一家公司的規模達到了1個億,但為了要做到某一個估值,需要把收入做到5個億。因此他必須要講一個足夠大的故事,想當然地進行決策,然而這個決策或許僅僅是該公司的一廂情願,不代表用戶的真實需求。

我們觀察創業者在開發一款新產品的時候,經常會發現他們陷入到這樣一個邏輯陷阱,因為自己能幹這個事情,於是公司就開發了這樣一款產品,實際上這樣開發產品的思路還少做了三個思考:

思考一,客戶真的需要這東西嗎?

思考二,客戶願意為此買單嗎?

思考三,客戶為什麽要向你買單而不是別人?

這幾個問題聽起來很簡單,但仍然還有不少的創業者在開發產品時主動忽視它們,導致生產出來的產品既不考慮消費者的真實需求,也不考慮競爭對手的發展,完全是因為我有能力做這件事情的結果。

當你找到用戶的真實需求後,公司在實現從0到1的過程中,要盡量做微創新。因為這樣做不至於消耗公司太多的資源,也有助於加速創業公司的成長速度。現在也有不少人在提顛覆式創新,實際上所謂的顛覆性創新在剛開始的時候基本都屬於微創新。

當年周鴻祎想全面做安全服務,但苦於沒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於是他就想出做一個360衛士,通過一個很小的點去切入。在滿足了用戶的需求贏得了幾千萬的用戶後,他又開始做免費殺毒。有一天大家猛然發現原來整個市場已經被他慢慢「蠶食」了,所以360也不是一夜之間就顛覆了整個市場的。

創業者不要老想著一下子就創立一個大品牌,弄一個大專利,發明出一招制敵的方法,微創新就是點點滴滴地,從很多細微的地方去改進,讓用戶用起來更方便、簡單。對於早期創業公司而言,微創新算得上是一把利器。

3

資本寒冬下的生存法則

總結起來有這四點

我從2005年入行至今,一共經歷了三波資本寒冬 。在這過程中我有一個感悟,那就是無論是創業還是投資,最好是往人少的地方去,因為人多的地方你將有更大的概率被「擠死 」

同時在每一次資本寒冬的時候,我從創業者身上都看到了這樣一個問題——大多數的創業者在面臨資本寒冬時,都不知道應該將時間花在融資上還是具體的業務上。

因為當你去融資的時候,可能會察覺到投資人的態度都變得冷淡了,甚至有些投資人幹脆都去休假了;而當你去做業務的時候,又會發現想再從客戶手里賺錢也變得非常困難了。

當創業者在面對這樣兩難的選擇時,又該如何確保自己繼續生存下去?對此我有四點思考。

第一、增加與投資人溝通的頻次

通常創業者更關註自己的融資情況,很難看到整個市場的融資狀況,而投資人卻能看到這個行業里有多少家公司正在融資,並較為清楚為何有些公司可以拿到投資而有些則拿不到投資。

我們發現那些之所以能在資本寒冬中融到錢的公司,除了媒體所描述的一些原因外,還有一個非常簡單但又很關鍵的原因,那就是他們在資本寒冬的時候,提高了與投資人溝通的頻次,定期地給投資人反饋公司的情況,尤其是在細節方面做得非常到位

我在去年就遇到過這樣一位創業者,他幾乎每周更新一次他的周報給我,即使我當時並沒有向他表明投資意向。最後當他的公司達到可投資標準時,他又將他每個月的月度總結,包括他們內部開季度會的PPT發郵件給我。可別小看這些不起眼的舉措,對於處在資本寒冬下想要融資的公司來說,它很可能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調整與投資人的溝通方向

國內很多的投資人一般都不會正面回絕創業者,而是會選擇一些較為客氣的方式來拒絕。因此有時候創業者需要根據投資人的言行舉止來判斷,你當時給投資人所提供的信息是否是他目前所關註的,如果不是,你是否可以再換一種方式繼續溝通。

另外在市場較為低迷的階段,當創業者去見投資人時,團隊里幾個合夥人一起去可能會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如果你和這個投資人的風格不搭,或許你的合夥人跟他就很聊得來。作為早期投資人,我們很多時候不是在看一家公司,而是在看這家公司中的核心力量,可能也就是那兩三個人給我們的感覺,讓我們有了投資的信心

第三、 公司內部要開源節流

CEO要適當接受 down-round(估值打折)的融資,或許還要接受自己的股份被大量稀釋,從而支撐整個公司存活下來。同時CEO也需要學習大量的財務知識,推進公司精細化運營,真正做到「一分錢掰成八份花」。

資本寒冬時期CEO必須要學會踩剎車,把公司的損耗控制住,重新保守評估你的賬面資金,因為這個時期你想在少於三個月的時間內拿到錢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你還需要關註以下三點:

1)、有營收的企業需要評估自己的賬期,最好能夠做成正向現金流 ,即業務還沒有開展或正在開展的時候就已經拿到了錢。否則業務做得越大,現金缺口就越大,生意就做得越痛苦。

2)、這個階段如果公司選擇搬家將是一個非常高風險的舉措,高額的房租加押金,還有裝修費用,很容易拖累整個公司的現金流。另外也容易出現地方大了就擴團隊的情況,所以市場行情不好的時候公司搬家需特別謹慎。

3)、用數字化決策驅動精細化運營。CEO當中可能只有20%的人知道自己的現金流量表是怎麽來的,而實際上創業公司的財務模型及數據分析工作是CEO的職責所在,CEO有必要一項一項地摳財務明細。

每一位創業者都需要想一想,你公司的現金余額是多少,你每個月花多少錢,你的用戶增長和成本是什麽關系。

第四、強調企業文化與現金收入,弱化糾結選項

1)、是否可以裁掉銷售人員?

裁掉銷售肯定是不行的,因為公司有收入是最重要的事情。

2)、可否接受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收入?

對於那些錢不多且融資有困難的公司而言,我的建議是不要放棄任何一個賺錢的機會,收入是肯定要做的,畢竟生存是第一位的。

3)、是否應該大力加強內部管理?

這個策略看似最有道理,其實並沒有什麽用。加強內部管理是創始人長期該做的事情,但它也是最難見成效的一項工作。當公司處境較為困難的時候,與其做管理還不如想辦法做收入

4)、直接裁掉公司的技術人員是否合理?

因為技術人員通常6個月甚至一年內無法直接產生現金回報,雖然招聘一名技術人員的周期也較長,但有時這也是不得不做的決策。甚至有公司還做過這樣的事情,讓技術人員也去做銷售。 

5)、CEO這個時候是否應該重點強調企業文化?

經驗少的創業者可能不會這麽做,但這恰恰是非常的重要。在寒冬的時候,要裁掉一些想在公司賺快錢的人。市場環境不好的時候凝聚團隊的往往不是金錢,反而是企業的文化

有些創業時間較短的CEO,在面對裁員這個問題時,選擇慢慢回避。先裁一些人看看,如果不行,再裁一些人,但就是這樣一種「蠶食」的策略,反而影響了整個公司的士氣與信心,最終更有可能拖垮整個公司。裁員的決策一旦想清楚了就要一步做到位

4

創業公司的擴張需走「進化模式」

而它有這兩個特點

當你解決了生存危機之後,接下來的一個大難題就是如何尋求增長,實現彎道超車。但增長其實不是一個現象,而是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一個CEO核心的職責就是如何把握公司發展的節奏

每家創業公司的成長都要經歷四個階段:

第一份階段:發現市場的存在、驗證用戶需求的真實性;

第二個階段:確認產品對於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第三個階段:不斷修正商業模式、完善產品、提高獲客效率,真正找到屬於產品與市場的契合點;

第四個階段:快速擴張;

根據 Startup Genome 的調查超過 70%的創業公司死亡原因是由過早擴張引發的,也就是在沒有完善前三個階段的前提下直接進入了擴張階段,最終現金流斷裂導致死亡。

我們其實發現很多創業者做的事情都是對的,但就是當時的節奏把握得不對。什麽時候該踩剎車、什麽時候該踩油門,踩反了可能很快就會被踢出局,踩對了一個就能在市場上繼續生存下去,連續踩對了兩個,那這家公司就很有可能成為這個行業里一家偉大的公司。

許多的創業公司在拿到A輪之後就聘請有經驗的管理者,CEO在上面,下面就設有各種CXO、VP、總監等。如果是這樣,這家公司可能很快就會變成創業公司當中最不想成為的那類公司,臃腫的組織機構,內部之間的信息周轉也非常慢。

我們曾經投過一家公司,2009年到2010年兩年的時間,CEO開始套用一些大公司的機制,最後導致CEO離前線越來越遠。溝通環節多了以後,中間環節的信息損耗極快。等信息傳遞到CEO那里的時候,已經完全變味了,可以想象他基於這類信息所做的決策自然也就好不到哪里去。所以創業公司應該堅持另外一種增長模式,叫做進化模式,它有以下兩個特點:

1)、只有內部形成試錯機制才能讓一家公司繼續活下去。在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之前,大家都認為生存競爭存在於不同的物種之間,比如蛇和老鼠之間的競爭。但是達爾文通過推演得出了一個新的結論——種群內部也存在激烈的鬥爭。因為資源的有限,每個種群只能存活下極少數最優秀的個體,而這一小部分個體將帶著整個種群最優秀的基因繼續延續下去。

同理讓一個企業真正往前走的,不是你和對手之間的競爭,反而是你在企業內部劃分的小機構之間的競爭,這才是促進自身成長的最主要力量。

作為一名CEO,我們總是求穩,最好是極高的員工滿意度,極低的員工離職率,超級和諧的工作氛圍。但這些真的能帶來整體的穩定性嗎?真實的情況是,只有各個部門的變化才能獲得整體的動態平衡,這是穩定的悖論。所以CEO應該要鼓勵內部競爭,爭取小單元的試錯來成就企業的前進

2)、精英化的小分隊作戰。如果說傳統企業的組織架構像朝鮮人民解放軍,互聯網時代的組織架構就很像美國特種兵小分隊。當初Uber來華拓展業務的時候,第一步就是先在這個城市招三個人,一個是城市經理,一個是運營經理,另外一個是社群經理。這樣的一個小團隊,不僅省去了中間複雜的管理成本,也能保證團隊的快速靈活,快速響應外界的變化。

有一家做遊戲的公司叫Supercell,公司的CEO永遠在下面,貼近用戶支撐著整個組織運作。公司在取這個名字的時候,就已經將他們的組織特點註入到公司的名字當中,他們自己稱公司為超級細胞。

公司就像一個細胞,不斷裂變重組,一旦某一個細胞長得過大的時候,就會分裂成兩個細胞,裂變進化的方式推動著企業向前發展。這樣的組織管理形式,相信在中國將會越來越多。

以上是我的一些理解和思考,希望能與你多多交流。

李牧晴 投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4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