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美國GAAP會計準則改動或致美銀行業壞賬激增50%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77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最近一項改動GAAP會計準則的提案重新界定了企業必須迅速確認不良債務的時間,可能導致銀行壞賬率增加。
 
雖然FASB還未進行官方研究評估提議的規定有何影響,但FASB主席Leslie Seidman在21日的會議上已經透露:
 
很多美國的大金融機構交談時告訴我們,他們估計自己的損失可能增幅達到50%。
 
這項提案修改了今年2月的草案,從「實際損失」模式變為「預計損失」模式,規定在企業發現潛在損失的初期跡象時,銀行必須立即開始確認貸款、債券和其他應收款的損失,以此避免金融危機時期那樣的衝擊。
 
根據目前的美國會計準則,銀行需要利用「實際損失」模式為不良貸款撥備資金。這意味著,在可能已經產生損失或視為已產生損失以前,銀行不必為問題貸款留出「準備金」。
 
FASB預計,假如實施這些新規定,一些美國銀行可能需要增加資本。
 
野村控股分析師Glenn Schorr認為,銀行也許會因為預料有規則變化而不再減少貸款損失的準備金。
 
我們認為會出現行業大倒退,因為依據新的指示,新發貸款時要最初確認的貸款損失增加了,導致出現「首日損失」。
 
金融時報認為,不僅銀行業會對新規定提出異議,FASB推動此項提案還可能引起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的爭議,IASB今年年中就警告,FASB的做法可能使銀行減少放貸。
 
IASB一直在與FASB共同推行「預計損失」模式,但IASB的計劃是,將預計發行貸款損失的期限設定為放貸後的12個月內。而FASB沒有任何預計期的限制。
 
IASB主席Hans Hoogervorst批評FASB對銀行財會的態度更趨保守,稱FASB的方法使銀行必須先期確認所有預計貸款損失,可能產生「嚴重的意外後果」。

Hoogervorst認為,首日損失可能促使金融機構減少新增貸款。


下圖為美國銀行業貸款損失準備與所有貸款之比近三十年來走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693

貿易戰或致美對華大豆出口收縮 主糧轉基因產業化尋找契機

當前正值北美大豆種植季,而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要不要種大豆,對200多萬美國農場主來說,的確是一個難題。因為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大豆出口客戶,銷往中國的大豆超過總產量的六成。

同樣的,目前,中國大豆的對外依存度屢創新高,2017年達到86.2%,而且進口的大豆絕大部分為來自美洲的轉基因大豆。那當前中國是否可以打破“只能進口轉基因大豆,卻不能種植轉基因大豆”的尷尬,推動國內轉基因玉米、大豆的產業化進程呢?

日前,在《食物進化》觀影暨轉基因科普交流會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姜韜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科學層面來講,經過科學論證和評估,被批準的轉基因作物是安全的。當前最需要解決和應對的還是輿論的接受度難題。時值中美貿易摩擦之際,這將會為中國社會進一步認識和接受包括大豆在內的主糧轉基因產業化提供一個契機。

大豆買賣雙方博弈

4月初,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汽車、化工品等14類106項商品加征25%的關稅。

此舉著實讓美國農場主們一下子慌了陣腳。因為種植季已經來臨,美國從南到北正在準備播種計劃。而改種玉米又受制於中國每年玉米的配額而進口數量有限。根據中國官方公布數據顯示,2018年玉米進口關稅配額量為720萬噸,更何況玉米也位列加征關稅的商品清單之列。

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市場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大豆產量為1440萬噸,總需求量達到11079萬噸。這意味著,中國的大豆自給率僅有13%。

大豆在中國的糧食進口中占據著相當大的比重,呈現明顯的大豆主導型糧食進口特征。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進口大豆累計9553萬噸,占全年糧食進口總量的73.1%。

此外,2017年,我國大豆前三大進口來源國分別為巴西、美國和阿根廷。其中,來自巴西和美國的大豆分別約占中國進口總量的53%和34%。

在國內的總需求中,大豆的消費可分為三類,其中榨油為主要用途。上述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大豆榨油消費9560萬噸,占總需求量的86.3%,其中國內大豆180萬噸,進口大豆9380萬噸。也就是說,來自國外的轉基因大豆在國內的榨油需求中占據支配地位,達到98.1%。其次,大豆還用於食用及工業消費,達到1445萬噸,此外,還有種用及損耗,達到54萬噸。

然而,從當前形勢看,中美雙方如果不能及時達成貿易妥協,貿易戰或將導致美國對華大豆出口的大幅收縮。

大豆缺口填補路徑

面對剛性需求,該如何填補美國大豆收縮所帶來的供給缺口呢?

轉投南美是一條可選擇的路徑。不過,需要看到,巴西和阿根廷兩國的大豆產量在1.5億噸左右,去掉國內消費,出口大豆的80%都已經由中國進口,剩余的20%被歐盟、日本等進口。中國從這兩國取得進口的增長空間有限。而且,南北美洲大豆的收獲季不同,難以形成大幅替代。今年阿根廷又遭遇幹旱,大豆減產1500萬噸左右,勢必會減少對中國的出口量。這些必然使南美大豆價格水漲船高,推動大豆全產業鏈價的價格上漲。

當然,也可以找大豆替代品,如油菜籽、肉類產品和其它植物油,但短期內難以找到充足的世界供應。這是當前的生產與供應格局所決定的。如果美國大豆進口受阻,南美大豆產量必將提高,其中一部分是新開墾土地,但增幅有限,主要是環保的制約。

增加國內大豆的種植面積,提升國內大豆自給率,也是一條路徑。

目前盡管中國正大力推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減玉米種植面積,推廣玉米與大豆輪作和“糧改飼”,但是以國產大豆1851.7公斤/公頃的單位面積產量來計算,要替代美國大豆,就需要2.66億畝耕地,如果全部替代進口,就需要7.6億畝耕地。但一直以來,大豆這種土地密集型的農產品進口,則被視為有效緩解國內耕地、勞動力和水資源緊張的局面。

國內當前正在通過補貼政策,引導大豆種植面積的增加,這可以緩解一部分的供給缺口。考慮到應用轉基因技術可以提高大豆單產,隨著合適時機的到來,中國批準轉基因大豆產業化種植的可能性也會大增。

業內認為,與其進口轉基因大豆,將這一部分市場拱手相讓,倒不如使用自主的轉基因技術。

與此同時,應對大豆缺口也應該考慮從節約糧食著手。據統計,全國農戶儲糧、儲藏、運輸、加工等環節損失浪費糧食每年達到3500萬噸以上。

主糧轉基因產業化的爭論

不論是從美國,還是從巴西、阿根廷進口大豆,均為經過農業農村部、海關總署批準進口的轉基因大豆。由於中國的買家市場,沒有經過中國官方批準的轉基因大豆品種,美洲農場主斷然不會種植,因為根本無法出口到中國市場,即便運來也會被海關退運。

轉基因大豆有著顯著的優勢。比如抗除草劑的轉基因大豆,會減少黑土地翻耕,保護地力,而這也會大幅的減少勞動力的投入,為農民增加收入。種植抗蟲轉基因大豆,可以減少農藥使用,對食品安全也是利好。

對於發展轉基因,北京大學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農業經濟學會黃季焜稱,農業生產並不只是“增產”的問題,還要考慮農民的收入提高、健康和環保問題。

針對“國產轉基因大豆產業化的機會已經不大”的觀點,姜韜認為,對於科學家來說,更關註政策本身對自主科技成果的支持。最重要的還是,中國是否能盡早邁出轉基因主要農作物的產業化步伐。至於國產轉基因大豆被批準種植以後,到底具不具備市場競爭力,能不能幫助中國挽回一部分市場份額,這是來自經濟效益層面的考慮,應該由市場來決定。對於轉基因抗蟲玉米和水稻的競爭力,國內科學家還是充滿信心的。

其實,在頂層設計上,國家已經為了主糧轉基因的產業化采取了切實的行動。

比如,“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稱,“十三五”期間要加強作物抗蟲、抗病、抗旱、抗寒基因技術研究,加大轉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發力度,推進新型抗蟲棉、抗蟲玉米、抗除草劑大豆等重大產品產業化等。

2017年10月,隨著國務院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的修訂,規範了轉基因農作物的審批流程,為未來轉基因商業化推廣奠定了基石。

面對輿論接受的難題,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也表示,2018年將繼續加大轉基因科普宣傳力度,組建科普聯盟,舉辦一系列宣傳教育活動,通過各種媒介和渠道傳播科學知識,回應公眾的關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0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