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執一資本李牧晴:VC永遠是反應遲鈍的,一線的創業者才最具話語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012/159185.shtml

執一資本李牧晴:VC永遠是反應遲鈍的,一線的創業者才最具話語權
投資人說” 投資人說”

執一資本李牧晴:VC永遠是反應遲鈍的,一線的創業者才最具話語權

針對創業公司擴張的需求,最優的解法是什麽?

本文系公眾號“投資人說”(ID:touzirenshuo)向i黑馬投稿。

編者按:在閱讀本文之前,你可能不知道

1、在面對資本寒冬時,創業者應該將時間花在什麽地方最為妥當?

2、在開發新產品的時候創業者經常會身陷的誤區是什麽?

3、為什麽你公司的利潤可觀,卻還是拿不到VC的錢?

4、那些在資本寒冬下屢試不爽的生存法則是什麽?

5、針對創業公司擴張的需求,最優的解法是什麽?

今天的微信,投投找來李牧晴先生前段時間在「投資人說」上的演講與你分享。文中李牧晴先生就上述的這些問題展開了詳細的解答,或許他的答案對你並非絕對適用,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問題背後的本質,應該值得你一讀。

李牧晴先生,執一資本創始合夥人,擁有十年的互聯網投資經驗,主導投資的案例有鏈家、我愛我家、加油寶、土著遊。在創辦執一資本之前,李牧晴先生曾是鼎暉創投唯一一位80後的合夥人,在鼎暉創投期間他參與了奇虎360、康輝、九陽等公司的成功上市。

1

創業者拿不到投資的原因

通常有這兩個

有不少的創業者會有這樣的疑惑,我公司的利潤可觀,而且每年還在翻番,但為什麽還是拿不到VC的錢?

這類的情況通常有兩個原因:

其一,你公司的差異化不夠,導致VC很難直接下註;其二,你還沒能尋找到這個行業的核心秘密,使得VC眼前一亮。

亞馬遜的創始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曾就一個理想的生意下了一個定義,並告誡大家當找到了這類生意的時候,不要只是把握住它,更要像是人生伴侶一樣把它和你緊緊綁在一起。

在他看來一個理想的生意至少有4個特點:

1)、消費者喜愛它;

2)、它能夠增長到足夠大;

3)、資本的回報率高;

4)、同時它可以經受時間的考驗——有持續數十年的潛力。

其實當我們從決定投資一家公司到最後的退出,這個周期可能會有5年甚至10年。投資人如果投你,不會只因為你這幾年的業績很好,更重要的是看你有沒有差異性,未來你的發展空間有多大,你是否已經掌握了這個行業的秘密(規律)

拿我們投資過的鏈家來舉例。從數據上來講,鏈家這家公司通過15年的努力,今年將超過京東、滴滴、攜程等公司成為第二個交易額過萬億的公司,第一個過萬億的公司是阿里巴巴。

那鏈家為什麽能獲得成功?

我問過很多的創業者,你覺得鏈家的客戶是誰?這是一個看似非常簡單但實際上卻很難回答的問題。有人回答,當然是付錢的人了,實際給錢的人自然是客戶;有的創業者回答,當然是賣家,沒有房子,沒有供給怎麽產生交易,京東之所以能那麽厲害,就是因為人家有供應鏈,有貨在手;還有的人說,其實買家、賣家都是鏈家的客戶。

大家看似都說得很正確,但這里面有一個問題,一家創業公司通常沒有太多的資源可供同時多線作戰,這個時候你只能選擇從一端切入。對於鏈家的客戶是誰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既不是買家也不是賣家,而是經紀人

如果你想做成一個較大的組織,你的客戶不應該是買家或賣家,因為一個組織的老大是不可能親自去接待所有的買家或賣家的。鏈家有十萬經紀人,公司靠的就是這十萬名同事去服務買家和賣家。

公司CEO的任務是制定一個好的規則,讓平庸的人變優秀,讓優秀的人更優秀。當鏈家讓這些經紀人在這個平臺上能過得非常好的時候,才會有好的買家與賣家,所以鏈家的真正客戶就是這些經紀人,他們才是鏈家制勝的關鍵。

其實每一位成功創業者都有著自身成功的秘密,有些聰明的創業者,會掩藏這個秘密,就像鏈家從沒有對外講過他們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麽,而是選擇等待懂行的人發現並投資他們。

我曾遇到一位創業者,他本是做招聘的,但他在一段時間內自我感覺很不順,於是他突然想改行去做遊戲,畢竟遊戲行業賺錢很快。我就和他說,你在招聘這個行業已經待了這麽多年了,對於這個行業你至少知道哪里有坑,如果你此時去選擇一個新行業,我猜想你連坑在哪里都不會知道,這對你而言失敗的概率將會顯著提高。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T.Gladwell),他的作品《異類》、《引爆點》和《眨眼之間》都創造了書市神話。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T.Gladwell)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1萬小時定律對於想要創業成功的人來說是前提,這也是你要想知道這個行業秘密的必然代價。所以我真心建議你,盡量去做自己已經花了1萬個小時的行業,不要輕易換行業

2

很多創業者在開發產品的時候

往往會忽略這三步

之前有很多的創業者會問我這樣一個問題:“VC看好什麽樣的投資機會?”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我作為VC本身是沒有資格來回答的,相反創業者更應該去問問你的用戶到底需要什麽產品。因為VC永遠都是反應遲鈍的,而用戶與奮鬥在一線的創業者們對此應該是最敏感、也是最具話語權的

每次在資本寒冬的時候,我們總會發現一些好的企業。因為資本寒冬會讓大家更容易遵循創業的常識,主動思考產品如何才能獲得杠桿,如何才能獲得用戶的口碑,如何才能低成本獲取新用戶等。

其實這些東西都算創業的常識,但在市場熱的時候沒有人會去談論它。借用一句查理·芒格(Charlie Thomas Munger)先生的話:“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我想這句話對每一位創業者都是受用的,任何一個言談舉措都是根據當時的語境總結出來的結果,所以反向思考是一個永恒的策略

過去這兩年里,整個創投圈湧入了許多創業者和投資人。造成了市場虛假繁榮的景象,當那些不按常識辦事的公司到處在做廣告,刷漂亮數據的時候,誰能拒絕短期利益,反向地去思考問題,誰就有更大的可能性贏得最後的勝利。

另外,在資本寒冬的時候,創業者也更能回到他最開始創業的狀態,去聽市場的聲音,而不是自己去做一些判斷。我們看到很多的公司即使是到了B輪、C輪的時候,也還會去做一些自己臆想出來的事情。

比如目前一家公司的規模達到了1個億,但為了要做到某一個估值,需要把收入做到5個億。因此他必須要講一個足夠大的故事,想當然地進行決策,然而這個決策或許僅僅是該公司的一廂情願,不代表用戶的真實需求。

我們觀察創業者在開發一款新產品的時候,經常會發現他們陷入到這樣一個邏輯陷阱,因為自己能幹這個事情,於是公司就開發了這樣一款產品,實際上這樣開發產品的思路還少做了三個思考:

思考一,客戶真的需要這東西嗎?

思考二,客戶願意為此買單嗎?

思考三,客戶為什麽要向你買單而不是別人?

這幾個問題聽起來很簡單,但仍然還有不少的創業者在開發產品時主動忽視它們,導致生產出來的產品既不考慮消費者的真實需求,也不考慮競爭對手的發展,完全是因為我有能力做這件事情的結果。

當你找到用戶的真實需求後,公司在實現從0到1的過程中,要盡量做微創新。因為這樣做不至於消耗公司太多的資源,也有助於加速創業公司的成長速度。現在也有不少人在提顛覆式創新,實際上所謂的顛覆性創新在剛開始的時候基本都屬於微創新。

當年周鴻祎想全面做安全服務,但苦於沒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於是他就想出做一個360衛士,通過一個很小的點去切入。在滿足了用戶的需求贏得了幾千萬的用戶後,他又開始做免費殺毒。有一天大家猛然發現原來整個市場已經被他慢慢「蠶食」了,所以360也不是一夜之間就顛覆了整個市場的。

創業者不要老想著一下子就創立一個大品牌,弄一個大專利,發明出一招制敵的方法,微創新就是點點滴滴地,從很多細微的地方去改進,讓用戶用起來更方便、簡單。對於早期創業公司而言,微創新算得上是一把利器。

3

資本寒冬下的生存法則

總結起來有這四點

我從2005年入行至今,一共經歷了三波資本寒冬 。在這過程中我有一個感悟,那就是無論是創業還是投資,最好是往人少的地方去,因為人多的地方你將有更大的概率被「擠死 」

同時在每一次資本寒冬的時候,我從創業者身上都看到了這樣一個問題——大多數的創業者在面臨資本寒冬時,都不知道應該將時間花在融資上還是具體的業務上。

因為當你去融資的時候,可能會察覺到投資人的態度都變得冷淡了,甚至有些投資人幹脆都去休假了;而當你去做業務的時候,又會發現想再從客戶手里賺錢也變得非常困難了。

當創業者在面對這樣兩難的選擇時,又該如何確保自己繼續生存下去?對此我有四點思考。

第一、增加與投資人溝通的頻次

通常創業者更關註自己的融資情況,很難看到整個市場的融資狀況,而投資人卻能看到這個行業里有多少家公司正在融資,並較為清楚為何有些公司可以拿到投資而有些則拿不到投資。

我們發現那些之所以能在資本寒冬中融到錢的公司,除了媒體所描述的一些原因外,還有一個非常簡單但又很關鍵的原因,那就是他們在資本寒冬的時候,提高了與投資人溝通的頻次,定期地給投資人反饋公司的情況,尤其是在細節方面做得非常到位

我在去年就遇到過這樣一位創業者,他幾乎每周更新一次他的周報給我,即使我當時並沒有向他表明投資意向。最後當他的公司達到可投資標準時,他又將他每個月的月度總結,包括他們內部開季度會的PPT發郵件給我。可別小看這些不起眼的舉措,對於處在資本寒冬下想要融資的公司來說,它很可能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調整與投資人的溝通方向

國內很多的投資人一般都不會正面回絕創業者,而是會選擇一些較為客氣的方式來拒絕。因此有時候創業者需要根據投資人的言行舉止來判斷,你當時給投資人所提供的信息是否是他目前所關註的,如果不是,你是否可以再換一種方式繼續溝通。

另外在市場較為低迷的階段,當創業者去見投資人時,團隊里幾個合夥人一起去可能會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如果你和這個投資人的風格不搭,或許你的合夥人跟他就很聊得來。作為早期投資人,我們很多時候不是在看一家公司,而是在看這家公司中的核心力量,可能也就是那兩三個人給我們的感覺,讓我們有了投資的信心

第三、 公司內部要開源節流

CEO要適當接受 down-round(估值打折)的融資,或許還要接受自己的股份被大量稀釋,從而支撐整個公司存活下來。同時CEO也需要學習大量的財務知識,推進公司精細化運營,真正做到「一分錢掰成八份花」。

資本寒冬時期CEO必須要學會踩剎車,把公司的損耗控制住,重新保守評估你的賬面資金,因為這個時期你想在少於三個月的時間內拿到錢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你還需要關註以下三點:

1)、有營收的企業需要評估自己的賬期,最好能夠做成正向現金流 ,即業務還沒有開展或正在開展的時候就已經拿到了錢。否則業務做得越大,現金缺口就越大,生意就做得越痛苦。

2)、這個階段如果公司選擇搬家將是一個非常高風險的舉措,高額的房租加押金,還有裝修費用,很容易拖累整個公司的現金流。另外也容易出現地方大了就擴團隊的情況,所以市場行情不好的時候公司搬家需特別謹慎。

3)、用數字化決策驅動精細化運營。CEO當中可能只有20%的人知道自己的現金流量表是怎麽來的,而實際上創業公司的財務模型及數據分析工作是CEO的職責所在,CEO有必要一項一項地摳財務明細。

每一位創業者都需要想一想,你公司的現金余額是多少,你每個月花多少錢,你的用戶增長和成本是什麽關系。

第四、強調企業文化與現金收入,弱化糾結選項

1)、是否可以裁掉銷售人員?

裁掉銷售肯定是不行的,因為公司有收入是最重要的事情。

2)、可否接受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收入?

對於那些錢不多且融資有困難的公司而言,我的建議是不要放棄任何一個賺錢的機會,收入是肯定要做的,畢竟生存是第一位的。

3)、是否應該大力加強內部管理?

這個策略看似最有道理,其實並沒有什麽用。加強內部管理是創始人長期該做的事情,但它也是最難見成效的一項工作。當公司處境較為困難的時候,與其做管理還不如想辦法做收入

4)、直接裁掉公司的技術人員是否合理?

因為技術人員通常6個月甚至一年內無法直接產生現金回報,雖然招聘一名技術人員的周期也較長,但有時這也是不得不做的決策。甚至有公司還做過這樣的事情,讓技術人員也去做銷售。 

5)、CEO這個時候是否應該重點強調企業文化?

經驗少的創業者可能不會這麽做,但這恰恰是非常的重要。在寒冬的時候,要裁掉一些想在公司賺快錢的人。市場環境不好的時候凝聚團隊的往往不是金錢,反而是企業的文化

有些創業時間較短的CEO,在面對裁員這個問題時,選擇慢慢回避。先裁一些人看看,如果不行,再裁一些人,但就是這樣一種「蠶食」的策略,反而影響了整個公司的士氣與信心,最終更有可能拖垮整個公司。裁員的決策一旦想清楚了就要一步做到位

4

創業公司的擴張需走「進化模式」

而它有這兩個特點

當你解決了生存危機之後,接下來的一個大難題就是如何尋求增長,實現彎道超車。但增長其實不是一個現象,而是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一個CEO核心的職責就是如何把握公司發展的節奏

每家創業公司的成長都要經歷四個階段:

第一份階段:發現市場的存在、驗證用戶需求的真實性;

第二個階段:確認產品對於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第三個階段:不斷修正商業模式、完善產品、提高獲客效率,真正找到屬於產品與市場的契合點;

第四個階段:快速擴張;

根據 Startup Genome 的調查超過 70%的創業公司死亡原因是由過早擴張引發的,也就是在沒有完善前三個階段的前提下直接進入了擴張階段,最終現金流斷裂導致死亡。

我們其實發現很多創業者做的事情都是對的,但就是當時的節奏把握得不對。什麽時候該踩剎車、什麽時候該踩油門,踩反了可能很快就會被踢出局,踩對了一個就能在市場上繼續生存下去,連續踩對了兩個,那這家公司就很有可能成為這個行業里一家偉大的公司。

許多的創業公司在拿到A輪之後就聘請有經驗的管理者,CEO在上面,下面就設有各種CXO、VP、總監等。如果是這樣,這家公司可能很快就會變成創業公司當中最不想成為的那類公司,臃腫的組織機構,內部之間的信息周轉也非常慢。

我們曾經投過一家公司,2009年到2010年兩年的時間,CEO開始套用一些大公司的機制,最後導致CEO離前線越來越遠。溝通環節多了以後,中間環節的信息損耗極快。等信息傳遞到CEO那里的時候,已經完全變味了,可以想象他基於這類信息所做的決策自然也就好不到哪里去。所以創業公司應該堅持另外一種增長模式,叫做進化模式,它有以下兩個特點:

1)、只有內部形成試錯機制才能讓一家公司繼續活下去。在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之前,大家都認為生存競爭存在於不同的物種之間,比如蛇和老鼠之間的競爭。但是達爾文通過推演得出了一個新的結論——種群內部也存在激烈的鬥爭。因為資源的有限,每個種群只能存活下極少數最優秀的個體,而這一小部分個體將帶著整個種群最優秀的基因繼續延續下去。

同理讓一個企業真正往前走的,不是你和對手之間的競爭,反而是你在企業內部劃分的小機構之間的競爭,這才是促進自身成長的最主要力量。

作為一名CEO,我們總是求穩,最好是極高的員工滿意度,極低的員工離職率,超級和諧的工作氛圍。但這些真的能帶來整體的穩定性嗎?真實的情況是,只有各個部門的變化才能獲得整體的動態平衡,這是穩定的悖論。所以CEO應該要鼓勵內部競爭,爭取小單元的試錯來成就企業的前進

2)、精英化的小分隊作戰。如果說傳統企業的組織架構像朝鮮人民解放軍,互聯網時代的組織架構就很像美國特種兵小分隊。當初Uber來華拓展業務的時候,第一步就是先在這個城市招三個人,一個是城市經理,一個是運營經理,另外一個是社群經理。這樣的一個小團隊,不僅省去了中間複雜的管理成本,也能保證團隊的快速靈活,快速響應外界的變化。

有一家做遊戲的公司叫Supercell,公司的CEO永遠在下面,貼近用戶支撐著整個組織運作。公司在取這個名字的時候,就已經將他們的組織特點註入到公司的名字當中,他們自己稱公司為超級細胞。

公司就像一個細胞,不斷裂變重組,一旦某一個細胞長得過大的時候,就會分裂成兩個細胞,裂變進化的方式推動著企業向前發展。這樣的組織管理形式,相信在中國將會越來越多。

以上是我的一些理解和思考,希望能與你多多交流。

李牧晴 投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4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