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北大來了,深圳沖刺高教“一線城市”

“等我家娃長大了,可能就有機會在家門口上北大了。”近日,深圳的石女士聽到北大即將在當地招收本科生的消息時,喜笑顏開。她的女兒在當地一所幼兒園就讀。

深圳的本科大學數量太少,落戶深圳七八年的石女士此前一直糾結是否將戶口遷回老家——高校雲集的西部某城。

深圳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一直在極力彌補教育的短板,試圖彎道超車。自去年以來,深圳高等教育的發展駛上了快車道。雖然土地寸土寸金,但是當地政府仍撥錢批地,並先後和中山大學、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等多所國內外知名高校牽手,簽署合作協議,以本科生教育為主。

十年後,經濟頗為亮眼的深圳也許再也不會被詬病為高等教育的貧瘠之地了。

從“一窮二白”起步

1979年,廣東寶安縣改為深圳市。次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從深圳市劃出327.5平方公里設立“深圳經濟特區”。1982年,當地政府提出“教育與經濟同步發展”,“一窮二白”的深圳高等教育開始有了突破。次年,第一所全日制普通綜合性大學——深圳大學誕生。在隨後相當長時間內,該校都作為當地唯一的本科院校,獨領風騷。

這遠遠不能滿足這座經濟高速發展的城市對於人才的渴求。不過,新建地方高校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來等待品牌的沈澱。面對這種壓力,深圳市政府將目光投向了外來的優質資源。

但對當時的深圳來說,要讓好“鳥”飛進來並非易事。一開始,進駐的是招生規模不及本科生的研究生院。2001年,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分別成立了深圳研究生院。次年,哈爾濱工業大學也南下深圳。這三所院校集中坐落在南山區西麗鎮,大學城由此誕生。

深圳市原副市長唐傑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有一種說法是深圳不重視高等教育,其實不是,深圳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回憶起十幾年前的情形時說:“深圳一直大力支持發展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但是多年前國內外知名高校來深辦學的意願並不強。我們也很苦惱,一直不斷與眾多高校接洽,但是大部分高校只傾向於在深圳創建研究生院。”

不過,深圳從未放棄過發展本科教育的努力。2010年底,教育部正式批準南方科技大學籌建。但對於本地人口偏少、極度渴望外來人才的深圳來說,等不及這個地方高校慢慢長成參天大樹了。

自2015年以來,當地洽談引進外來高校的力度空前加大。當年年底,時任深圳市教育局局長郭雨蓉表示,到2020年高校數量將比現在多一倍,達到20所左右,在校生約20萬人。其中,新增的高校將以招收本科生為主,以彌補深圳現在的空缺。

本報記者梳理發現,深圳現在的高校數量在10所左右。除了深圳職業技術學校等職院以外,招收本科生的高校不多,僅包括深圳大學和南方科技大學,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哈工大這兩所外來院校。其中,後3所學校的招生規模尚小。

南方科技大學今年9月迎來1300名新生,是建校以來招生規模最大的一年,目前該校在校生人數已過3000人

本科教育擴張的藍圖早在幾年前就已寫進當地的規劃。根據2011年起實施的《深圳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辦好現有高校的同時,到2020年,再新建2~3所本科以上高校。

石女士為之興奮的北大正在深圳興辦一個小而精的本科學院,即文理學院。中國科學院院士、北大深圳研究生院院長吳雲東對本報記者介紹:“學生入學後,前兩年文理生不分家,人文、社會和基礎科學等專業的學生一起住宿和上課,隨後才會確定專業方向。”他崇尚的是博雅教育,即理工科學生具有人文情懷和文學底蘊,文科生也能通曉科學常識。

吳雲東說:“美國和西方的博雅教育改革由哈佛、芝加哥、哥倫比亞大學等一批名校開端。在國內,北大在博雅教育領域也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未來在深圳的文理學院也將在融合、交流中為這一世界性問題尋找答案。”

北大在深圳建校區,是北大建校一個多世紀以來的首次異地本科辦學,將為北大帶來一南一北兩個校區的全新格局。吳雲東最近正在全球穿梭忙碌,希望能與諸如哈佛之類的國際頂尖大學攜手,在深圳這座開創新風氣之先的南方城市,再打造出一個百年品牌。

名校在新的地方和體制下,在諸如政府和學校的關系、經費投入、學生培養的方向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他期望能走出一條與本部不同的路。

向本科教育傾斜

深圳是否有必要大力打造本科教育?在一位研究教育經濟的學者看來,深圳目前的教育結構是比較合理的,深圳經濟的健康發展就能證明這一點。

深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近幾年快速增長,擁有雄厚的財力

根據他的觀察,2011~2015年,深圳高等教育學校數量相對穩定。除了2015年研究生與本科學校各增加1所外,其余4年各級高校數量保持不變,鑒於新增兩所學校在2015年並未招生,所以可以說2011~2015年,深圳高等教育結構呈“V”型。

“‘V’型兩端頂部是研究生學校數和專科學校數,底部是本科校數。這樣相對穩定的高等教育結構對於2011~2015年深圳持續增長的經濟來講,是基本適應的。”他對本報記者說。

在深圳,除了研究生教育以外,高職教育的地位也頗為突出。就以當地被譽為“職業教育的清華和北大”的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該校擁有200多位正教授和600多位副教授,師資力量雄厚。2015年,該學院的錄取分數線甚至超過本科生,就業率也常年保持在99%左右。

“但是,深圳的人口結構失衡,本科以上的人才與國內其他城市相比偏低,而一個健康的城市需要各個層次的人才。發展本科教育,是調整人口素質的方式。”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信息部部長鄭宇劼的看法代表著另一種更為廣泛的觀點。

深圳本科以上人才的占比與北上廣相比,依然相距甚遠。即便是大專以上學歷人數,也要低於這三座城市。今年4月,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透露,深圳大專以上學歷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為24%,而北京、上海、廣州的這一數字均超過了30%。

鄭宇劼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深圳的高校數量太少了,與其城市地位相比,相差太遠。國內其他一線城市和實力較強的二線城市高校數量幾乎都在四五十所以上。稍微誇張一點說,你能想得到的城市,高校數量都比深圳多。而一個城市如果沒有高校和重點實驗室,就不可能有源頭創新。”

經濟地位的強勢崛起是深圳和眾多知名高校一拍即合的契機。此外,深圳的就業形勢也有吸引力。

根據深圳市勞動就業服務中心的統計,深圳大學城碩博研究生就業“留深率”整體逐年上升。其中,哈工大最近三年“留深率”超過60%;北大2015年“留深率”首次排名第一並超過北京,2016年仍保持第一並進一步提高至32.75%;清華2016年畢業生“留深率”為16%,是歷年最高。雖然上述數字只是研究生的就業數據,但毋庸置疑,深圳對於畢業生就業的吸引力正在節節攀升。

合作辦學成效如何

在深圳市人大代表楊勤看來,引進高校是深圳實現“彎道超車,借力打力”的必由之路。他對本報記者說:“我們引進的都是一流的學校,自己建的話,從人員配備齊全到承擔科研任務,再到社會認可,至少要20年,時間長,見效慢。深圳既然不缺財力,那麽為什麽不走一條捷徑呢?”

2016年上半年,深圳市GDP達8608.88億元, 同比增長8.6%。這個數字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宏觀背景下,頗為亮眼。而且,近年來深圳財政預算持續盈余。以今年1~3月為例,根據深圳市財政委員會的數據,當地一般公共預算收支相抵,盈余約481億元。

深圳引進外來高校,主要是采取兩種模式:一種是以香港中文大學為代表、更偏向市場化運營的模式,另一種則是以北大、哈工大等學校為代表,享有更多財政支持的模式。

唐傑說,哈工大的運營模式不同於港中大。後者的師資隊伍“國際化”程度很高,學費也較高,一般每年在10萬元人民幣左右,並且深圳市政府撥付的補貼逐年下降。“就國內其他城市而言,一般來說,如果引進國內高校,可以采用哈工大的模式;引進境外高校,則可以采取港中大的模式,這兩種模式都值得探討。”

大學城內的幾所院校對於深圳的貢獻不可抹殺。就以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的一些關鍵指標為例,自2001年1月該院創辦以來,已經培養了7400多名畢業生,留在深圳工作的有2000~3000人。

而對源頭創新至關重要的實驗室,北大深圳研究生院也擁有多個。吳雲東介紹:“我們的化學基因組學實驗室是深圳該領域的第一個實驗室,是廣東省和科技部共建的國家重點實驗培訓基地。另外,廣東省重點實驗基地我們有2個,深圳市重點實驗基地我們有14個。”

目前,深圳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2015年,這七大產業增加值7003.48億元,占全市GDP比重達四成。

在學科布局方面,該院的8個學院均與這座新興城市的發展緊密結合。吳雲東舉例說,他們的信息工程學院與上述互聯網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密切相關,輸送了大量的人才和專利。“我們已經申請的556項專利中,一大半來自於信息工程學院。”

上述外來高校在科研上的研發成果也不容小覷。就拿哈工大(深圳)來說,他們的電力電子傳動研究中心同深圳航天科技創新研究院等單位聯合研制出了高壓大功率電源控制器,並已成為我國衛星電源系統的核心設備。

棄分校,選校區

對於深圳來說,一個可喜的消息是,除了北大、哈工大之外,其他引進的高校也大多將以校區形式設置,而非分校。

分校和校區,雖是一字之差,卻是大相徑庭,在管理體制、資源配套、教育質量等方面有著天壤之別。如果是分校,學科體系不完整,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證。而校區則直屬本校,管理體系與本校一脈相承,招生也是統一的分數線和錄取線,同時享受本部的優質教學資源。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已經正式更名為哈工大(深圳)(籌),即籌建中的哈工大深圳校區,並於今年9月首次招收本科生。

不過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該校也與深圳其他的外來高校一樣,在分校和校區的定位之間徘徊,管理也遇到了一系列難題。目前擔任哈工大(深圳)籌建辦黨委書記的唐傑說:“以前,我們是分校,行政權、決策權,包括用人權和財政權都由遠在4000公里之外的哈工大本部負責。大部分教師也沒有深圳事業單位編制。另外,教師待遇與本地高校相比也偏低,因為我們是異地辦學的‘駐深機構’,差額撥款。”

哈工大(深圳)預計於今年11月迎接教育部的評估,以獲取獨立的招生代碼,成為哈工大除哈爾濱和威海之外的第三個校區。經教育部批準去“籌”後,哈工大(深圳)將成為教育部單列的高校,正式納入深圳市屬高校序列管理,按照市屬高校生均經費標準及實際招收本科生、研究生人數給予辦學經費。對於畢業生來說,畢業證和學位證也將與本部的一模一樣。

操作層面的隱憂

上述學者擔心,在目前高房價和高校學術管理生態環境壓力下,新建高校如何引進優秀教師並留住他們?“政府雖然會給一些購房補貼,但在高房價面前,實乃杯水車薪。如果教師數量和質量得不到保證,很難實現新辦大學的初衷。”

針對高房價問題,當地政府已經接二連三出手,一邊增加人才住房供應之余,一邊對樓市進行限購。其中,限購力度之大尤以此次“十一”假期出臺的政策為甚。
這些新建的學校是否能順利地招滿學生?哈工大(深圳)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今年首批本科生共錄取了376名,招錄過程的順利出乎意料。她笑著說:“一開始擔心他們不來,結果很理想,還招到了很多學霸,在11個省份的錄取提檔線超過一本線80分,在黑龍江甚至超過一本線140分。”

他們對今年面對本科招生的專業斟酌了良久,最終確定了6個專業,包括機械類、材料類和土木類等。“必須得是我們的強勢專業,還要和深圳的產業發展相結合。”
深圳一位教育觀察者也擔心,深圳土地資源稀缺,但對外來高校大手筆撥錢批地,是否會存在“圈地”隱患?

2000年左右,隨著大學擴招的開始,全國各地興起了創辦大學城的潮流,不少地方在大學城的規模上互相攀比,大肆圈地,占地規模少則幾平方公里,多則幾十平方公里,引起了一些不良後果。比如說,部分高校利用銀行貸款對多余的土地進行商業開發,甚至負債累累,頗為外界詬病。

楊勤認為,深圳的情況特殊,無需為這個問題擔憂。他說:“深圳的土地太過稀缺,政府不會允許圈地的。就算是有學校多要了一兩百畝地,那也是為將來的發展留下空間。那些引進來的學校都是一流的,就沖著保護品牌,他們也不會浪費這些寶貴的土地資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3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