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做樓奴 蝸居樂與怒
1 :
GS(14)@2010-10-17 18:44:082010-10-09 iM
香港樓價持續高企,有樓階級自然笑不攏嘴,上不到車的則人人叫苦連天。初出茅廬的年輕人,面對遙不可及的樓價,人人自危,有人要政府遏抑樓價,有人要復建居屋,有人要資助置業,建議方法層出不窮,誓要成功上車為終極目標。
這邊廂有人為買樓而苦惱,那邊廂有年輕人卻樂於蝸居,享受無壓力的生活。24歲,大學畢業兩年的阿軒,現職區議員助理,月入約1萬元,他沒有為上車而煩惱,反而樂於跟另外兩位朋友一起租住3,000多元的油麻地平價閣樓,希望追求生活上的富足而非環境上的滿足,更篤信大學老師的一句格言︰「只要一日有人玩個Game(樓市),就永遠都唔會完。」
有人樂於蝸居,亦有憤怒一族,抱怨上車難上難,婚後仍與家人擠在300呎公屋;更有話劇團把荒謬的樓市搬上舞台;有保育人士索性歸園田居,化身港版「阿凡達」與村民一起悍衞土地,免得被貪婪的地產商進佔。
無憂蝸居族 3000元租閣樓
放工時分,打工仔拖着疲憊的身軀趕回家,跨區工作的阿軒,晚上8時才回到住處。記者跟隨他一起從油麻地港鐵站步行返家,閒談間他提到,這晚是他鮮有早回家的日子,因為平日放工要到大學上課,沒11點也回不了家。
阿軒表示,當日選擇搬出來住,其實是害怕經常夜歸,影響家人休息,才決定搬至交通方便的油尖旺區。
市區鬧市,夜夜笙歌,但這晚與阿軒的歸家沿途,卻意外地寧靜。走過昏暗的街道,在阿軒的帶路下,記者沿着一條狹窄的樓梯拾級而上,他拉開樓梯旁的一扇門,來到了他們位於士多地舖的閣樓「蝸居」。
橫樑壓頂閣樓月租$3700
記者登門而入,立即便被大廳中央「T」字形的大橫樑搶住了目光,每次走過橫樑底都要小心翼翼低頭閃避,而屋內燈光亦被這橫樑分隔得半明半暗,這真算是名副其實的「橫樑壓頂」吧。
記者抱以奇怪的眼光望着天花,阿軒在旁卻沾沾自喜的說,這條橫樑其實是他們的「幸福之柱」,沒有這條柱他們根本不可能以3,700元租住,比較同區兩房 300多平方呎單位,月租介乎4,000元至5,000多元,他們的單位已便宜了市價近千元,可謂焉知非福。阿軒與兩位朋友分租這個閣樓,他每月只需付 1,000元租金,但要跟朋友同房居住。
雖說租金便宜了,但屋內其實不包任何傢俬,唯一的裝置熱水爐又經常失靈;還有一個「小人國」廁所,每逢人有三急,也須俯身而入;廚房設備亦十分簡陋,環境總是讓人感覺灰灰暗暗。相信大部分人對於如此居住環境,都會感到不舒服,但阿軒和朋友三人卻樂在其中,原因不在於環境,而是他們的生活方式。
「以如此租金租住市區心臟地帶,已經賺了,而且我覺得自己在工作以外的生活質素,亦因住這裏而提升了。」阿軒表示,因油麻地交通方便,不論上班或上學的交通時間都縮減了,而且附近食肆、士多眾多,任何時間食飯和跟朋友聚腳都十分方便。周六日他們的「蝸居」更是朋友間的聚腳點,猶如電影《六樓后座》的「私竇」一樣,在繁重的工作當中,仍能維繫了一伙人之間的友誼。
享受零壓力拒做「樓奴」
阿軒強調,油麻地唐樓一帶的鄰舍關係十分緊密,出入都會禮貌的打招呼,平時外出,鄰居甚至會幫忙看屋,不用鎖門;搬屋時,樓下街舖老闆會主動幫忙,一齊搬傢俬上樓;大時大節街坊更會聚首一堂。阿軒三人在這舊區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非常密切,這些感覺對他們來說是住在高樓大廈、大型屋苑裏不會找到的。
時下年輕人總歎樓價太高,沒能力上車,希望政府出手幫助,但阿軒卻表示,就算樓價下跌兩、三成,他也沒有想過要買樓,因為樓價實在貴得不合理,「基本上我有足夠首期也不會買私樓,就算政府再推居屋也沒有打算要上車,因為我不想工作一世,只為了一層樓,根本不值得。」他深信大學老師的話︰「只要一日有人玩個 Game(樓市),就永遠都唔會完。」所以他決心不會成為「樓奴」。
對於將來,阿軒希望仍可以租住油麻地唐樓,或者有朝一日可以租住東涌或鄉郊的寮屋,享受無壓力的生活。加上他目前正積極進修社工碩士學位,希望將來收入更充裕,始終現時仍有家庭及學費貸款的財政壓力,每月的儲蓄近乎零,所以雖說目前沒有太大的住屋壓力,但生活上仍然不算穩定。
區議員幫人上樓 自身難保
「我幫過好多人上樓,但自己就上極都上唔到!」北區區議員劉國勳(Edward)最近成了「八十後買樓難」的人辦,這句無奈輕歎,順理成章成為金句。
Edward在訪問中一直強調自己不是「窮到燶」,亦非買樓族中最需要幫助的人,惟臨三十而立之年,心中想要「娶妻」也有「置業」念頭,可惜兩個只能活一個。追溯從前,Edward一直用心儲蓄靜待上車良機,但每當一腳踏上車廂,列車就高速行駛,嚇一嚇,腳又站回原地……
施政報告發表前夕,外界吹風愈來愈猛,謂特首將提出重點協助「上到車與上唔到車之間」的夾心人。這一趟,助人無數的Edward可會得救?
2008年上不到車失良機
出身基層的Edward,從小與父母和妹妹同住粉嶺祥華邨一個300多平方呎的公屋單位。地方淺窄,一家四口日常所有活動都以客廳為「主場」;兄妹同房,人愈大愈覺不方便和沒有私隱。「讀書年代,通常要等家人入睡才溫書、做功課;妹妹換衫、睡覺,做大佬自然要退讓。稱得上私人空間的,就只有一個床位。」
生於同年代的香港人,家中一樣是父母兩孩的黃金組合,哪有不明白「蝸居」之理?但當眼前一個六呎高的大男孩,屈膝坐在下格床被窩,心又總覺不忍。
「其實我不太認同『蝸居』,不理別的地方怎樣,我們香港從來就是這個模樣,習慣了,有感情,怎會嫌棄?不過我想講的是,香港買樓真的很貴很貴!」
一如大多數「八十後」,25歲過後便得計劃將來,最好三十出頭就可以置業安居。Edward自言是個慳家仔,自第一份穩定工作以來,每月都儲起近三分之一人工為置業鋪路,希望與女友Casta早日拉埋天窗:「難道結婚後五個人一齊住300呎公屋?」事實上,Edward非常爭氣,2008年已儲得10多萬首期,那年金融海嘯樓價暴跌,他首次萌起落實置業的念頭。
「我想在本區置業,私樓、居屋都可以,若果買私樓就將貨就價,500呎已經好心足。你都知議員這份工『四年一結』,算過應該造八成按揭先夠穩陣,無謂一鋪清袋嘛!另外又要預多筆裝修費,加上大家都說樓市剛剛開始跌,所以打算努力儲多半年錢,那段期間一直都有睇樓、打價……」誰不知,樓市一跌即回,然後急起上揚,直到今日。
手揸30萬未夠首期裝修
翻查當年記錄,Edward提過的兩個樓盤:粉嶺花都廣場和碧湖花園,前者2008年一個高層547平方呎單位叫價118萬元,剛於上月以182萬元轉手,兩年內升了64萬元。而碧湖花園2008年一個515平方呎的單位售價124萬元,如今已叫價166萬元,升了42萬元。Edward苦笑:「差不多啦!」
按Edward的同事所言,他由2008年起一直收集區內樓盤傳單,除了儲錢,傳單儲得最多,可兩年後的今日,他翻了案頭好幾次也找不着,無名火起:「我現時已有30萬,但都係買唔起,丟晒啦!」
問及對下周的施政報告的期望,Edward快人快語:「我最想要梗係首置(首次置業貸款計劃)啦!我現時每月儲7,000至8,000元,基本上夠供樓,所以來來去去也只欠一筆首期,我知道不少人的處境也和我一樣。」
整體而言,他支持政府適度復建居屋,修補傳統住屋階梯:「先住公屋,後轉居屋,再轉私樓」的斷層。此外,政府應重新審視公屋入息上限及研究設按揭關卡,遏抑炒風,或者考慮「先租後買」等社會已有共識的方案。
最後一問:「若果施政報告幫唔到你,你會點?」Edward又是苦笑:「必要時都焗買啦!唔通唔住咩?」
又一教人無奈的金句!
施政報告房策成焦點
本港樓市炒得火熱,政府數度出招遏抑樓市,成效卻不顯著,縱然近期成交轉弱,但樓價仍然高企。特首曾蔭權下周三(13日)發表的施政報告,預計物業市場和房屋政策問題將會成為焦點,相信會提出多項長短期措施,以解決樓市問題。
長遠方面,政府擬重提填海方案,開闢新土地來增加建屋面積,提供更多房屋供應,而且很大機會尋求維港以外的造地方法。政府首選希望盡早落實「三合一」新發展區的規劃,即古洞北、粉嶺北及坪輋/打鼓嶺3個新發展區,加上洪水橋新發展區,作為長遠增加土地供應的主要來源。
至於短期方案,政府將會資助市民置業,以解決目前市民買不起樓的問題。而資助對象則定於有供樓能力的夾心階層,避免8年前推出首次置業措施時,出現「上錯車」及大量斷供的問題。據悉,政府會委託房協出任代理人,批地予其建「先租後買」房屋,但數量不會太多,政府或者會改以短期或一次性的資助置業機會,幫助欠首期的市民上車。
而資助置業的申請方法預計亦會作出改變,不再沿用以前攪珠抽籤的方法,會改以按申請條件排次序,使最有需要者可優先受助。此外,房委會將繼續落實推行活化居屋第二市場措施,更會研究包括讓合資格的非公屋住戶,購買未補地價的居屋。但是,獲大多數政黨及市民支持的復建居屋計劃,相信推行的可能性不大。(另有施政報告房屋政策前瞻報道刊《iMoney Wealth》P.60)
《天上人渣》道盡置業荒謬
在將軍澳一片綠油油的大草原上,矗立一幢名為「天上人間」的新樓盤,樓盤景致優美、綠草如茵、享有特大露台和會所、實用率高達六成,還隨屋附送陣陣「心曠神怡」的味道。港男朱彪為了娶得港女女友為妻,花畢生積蓄,買下「天上人間」單位。沒錢沒朋友的他為籌備婚宴,請來3位久未聯絡的小學同學擔任兄弟,豈料他們為在這弱肉強食的社會生存,早已變成「人渣」中的代表,令屋中接連發生離奇命案,而朱彪最關心的也不是朋友的安危,而是如何讓新居不變成凶宅,拖累樓價下跌……光看這故事大綱,已令人會心微笑,編劇張飛帆把困擾許多港人的住屋問題搬上舞台,寫成將在11月上演的《天上人渣》。
600呎新居放不下傢俬
台上的劇本源自台下的生活,《天上人渣》的劇組在現實中,也為高樓價所苦,只得飾演有勢力人士的梁榮忠已上車,「我都試過投資損手,捱了許多年才能夠成功買下第一層樓,所以演這舞台劇,我都好有感受!未買樓的總想樓價跌,買了樓的總想樓價升,難免有矛盾。其實樓是用來住的,炒風太盛對業主也不好。」其餘劇中的演員都是無殼一族,有的跟父母同住;有的長居於排練室;有的剛被業主加租迫遷;更多的寧租不買,不願被樓債捆綁一生,「以我現在租住的單位為例,只要樓價無端端跌一成,那損失已足夠我租兩至三年樓,我為甚麼要冒這個險?」編劇張飛帆說。
訪問在他和女友租住標榜距離地鐵站5分鐘路程的西九新樓盤進行,但記者由地鐵站起走了許久也找不到,最終走過多條橫街窄巷,行經滿街的五金舖、鋼材舖、舊式工廠大廈,一個華麗的翠綠庭園兀然在街中出現,「我起初都覺得間屋好超現實!」更奇趣的是他由600平方呎的居屋單位,搬進逾600平方呎的新居,原有傢俬竟然放不下,「這裏只等於400平方呎的居屋單位面積,全屋最大是沒有用的露台和窗台,這就是發展商的魔法!」
怨氣加深皆因看不見岸
劇中一幕,描述殺手想借朱彪的新居廁所射殺其鄰居,豈料廁所太細連長槍也放不下,靈感便來自朋友的「精裝」廁所。雖然新居問題多多,售價卻有升無減,兩年前售價約260多萬元,現已升至300萬元,月租9,000多元,他笑說入住新居的最大得着是給了他寫《天上人渣》的靈感,「但這單位在同區新盤單位中已不算瘋癲,究竟點解新樓要這麼貴?這其實是一個哲學問題!」
劇中,朱彪嬌妻非業主不嫁;現實中,多位演員娶妻後依舊租屋,「因為現在的港女沒有太多選擇!有多少人30歲能有一層樓?好的女朋友都會明白。」正職為妙法寺陳呂重德紀念中學演員創意總監的演員冼振東說,他指近年香港的怨氣加深,皆因看不到岸,「以往我們能預測經濟數年為一循環,樓價會按周期調節,但現在樓價因內地熱錢不斷流入,能升不能跌,現在甚麼新樓都叫世紀豪宅,市面上200萬元以下的樓已經少之又少,那誰能上車?」
跟劇中主角一樣,張飛帆正在籌備跟未婚妻年底的婚禮,許多人問他買樓了沒有,他反問︰「為甚麼結婚一定要買樓?」他說港人太習慣被社會期望所操控,「誰說婚禮一定要擺酒?擺酒一定要播成長相片?生了小孩一定要花數千元讓他上Playgroup學玩玩具?為甚麼我們不能決定自己的人生?我們希望觀眾笑完,會回答自己這些問題。」張飛帆說我們的生活其實比劇本更荒謬。
----------------------------------
保育先驅 港版「阿凡達」
政黨及輿論壓力下,預期施政報告,會推出一系列協助「八十後」買樓的抒困措施,以滿足他們的置業要求。但是對於26歲的陳劍青來說,這一切的所謂關注,其實都令他感到非常反感,「我不想買樓,就算推出任何措施,目的其實都是『局』我們買樓,為甚麼要我貢獻青春,去建立一種我不願意過的生活呢?」他認為,現時「八十後」不是因為買不起樓而不滿,而是因為人人都想着要買樓,社會上根本沒有其他生活模式讓他們選擇,生活選擇權被剝奪才是他們真正不滿的原因。
陳劍青現時在浸會大學從事市區重建、新市鎮發展空間的研究工作,一直身體力行關注本地城市和鄉郊的發展。3年前他就曾在喜帖街示威被警察拘捕,後獲法庭判無罪釋放。今年初他更成立了新界東北發展關注組,開始研究新界將來發展的方向。
馬屎埔土地陸續被收購
陳劍青現居於粉嶺馬屎埔一間木搭建寮屋內,是村民免租讓他居住的。事緣早前,他協助上水一戶農民處理收地滋擾時,認識了一班馬屎埔村民,熱心的村民知道劍青渴望過鄉郊寮屋生活,便立即清空一所舊屋,邀請他搬進村。劍青一嘗遠離煩囂的鄉郊生活,同時還協助村民解決他們被強迫收地等的事情。
記者跟劍青前往粉嶺馬屎埔,由火車站坐小巴至總站下車,只見沿途全是大型私人屋苑,半點鄉郊情懷。劍青指,附近的綠悠軒、帝庭軒,10多年前其實都是馬屎埔的一部分,是當年政府聲稱建公屋而收地發展出來的。而短短一街之隔的馬屎埔,目前只剩原來大小的三分之二,土地更陸續被地產商收購。
鄉郊面積日漸縮小,取而代之的就是一排排的高樓大廈,跟劍青居住的小寮屋相比,形成強烈的對比。當記者走入屋,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因為屋內明顯比屋外清涼,劍青形容這是村民建屋的智慧。雖然沒有冷氣,但樓底高、窗口多,令屋內空氣流通,不會焗促。而且,高樓底可以在屋內加建小閣樓,增加空間,水浸時更可將貴重物品移上,避免浸濕損壞。劍青還大讚村民的建屋技術,在夏天打風落雨時,屋頂也沒有漏水,非常穩固。
寮屋的建築充滿生活的智慧,而為體驗完整的鄉郊生活,劍青還仿效他們開耕務農。他跟一些全職農夫合作,租用了附近一大塊農地,辦了個社區農場。而且,他們更定期舉行農耕工作坊、鄉郊導賞團,向外展示他們自給自足的鄉郊生活。
搞耕作班推廣農耕經濟
鄉郊生活令劍青十分享受,而他更希望將這種生活展示給久居城市的香港人,讓他們認識這種跟環境融和的生活,「晚上一大班村民會搬凳仔到河邊乘涼傾偈,交換一下務農心得;附近因沒有街燈,晚上滿天都是星星,還有很多螢火蟲,整個環境非常舒服,是真正感受到生活的質素。」他認為這種生活是買豪宅也不會得到的,有些人可能很享受高級會所的設施,但事實上他們跟居住環境是完全隔絕的。
劍青表示,他們每星期的耕作班,都吸引不少居住附近大型屋苑的居民參加,而且他們亦十分投入。有些學員甚至正四處找田地,希望自己開耕實踐,只是附近農地被地產商大量囤積,才限制了他們,「以耕種來發展經濟,以我們的經驗來看,是可行的,因為以一名全職農夫,一星期落田5至6日為例,平均收入就可達 8,000元,時薪絕對超過現時建議的最低工資33元。」
對基層市民來說,務農耕作可能比他們出外打工的收入更好,而且又不用受老闆客人的氣,不失為解救貧困的方法。加上,租一斗田(7,260平方呎),每年的租金只不過1,500元,負擔不是很大,而且更可在旁邊搭建寮屋,一並連住屋問題亦可解決,「地產商根本不知農業是甚麼,他們只視土地為銀行。」根據劍青表示,單是某一地產商在新界囤積的農地已有340萬平方呎,面積接近三分之一個九龍,而且他們的收購還正在快速進行。
鄉郊發展模式應予保留
地產商收地,跟政府的新界發展政策不謀而合,劍青指,例如十大基建、環保城等建議,無不同樣以改建農地為目標。但事實上,新界居民和很多新一代,其實都十分嚮往這種鄉郊生活,但他們的選擇權卻愈來愈狹窄。劍青住馬屎埔的半年間,看到不少被迫上樓的村民,閒時仍然回歸落村,白天仍在田間生活,繼續開田耕種,對從前的生活始終依依不捨。
劍青形容新界北區一帶,是珠三角最後一塊有農田的大面積綠化地帶,這裏絕對有條件可以發展大型鄉郊農村,讓香港人有多一種生活模式選擇,不致人人變成地產商下的「樓奴」。
出千贏16億 合圖追殺 勝和照起元朗賭神
1 :
GS(14)@2010-10-17 18:52:582010-10-14 TCW
「元朗賭神」這一名字,○八年時由中環到元朗都無人不識。
賭神本來花名是「爛賭平」,原是元朗的一名爛賭鬼,多年來賭術並不精湛,直至他在○七年時,找到一個漏洞出千賺了大錢。
爛賭平惡向膽邊生,竟然一方面收買外圍庄家手下,另方面則暗中在籌碼中做手腳,瞞天過海贏了十六億。
千術很快被踢爆後,黑幫和合圖發出江湖追殺令,他和其親友都成目標人物,最後追殺行動失敗,他亦一度銷聲匿跡。
但近月,爛賭平在元朗再現,這次他竟可以邀得勝和揸數人雙鷹青出面,傾全幫之力保護他。
本刊獨家拍攝到這個傳奇人物的真面目,並追查他傳奇一生的故事。
消息指爛賭平近日又再現身元朗,而且大搖大擺發展錦上路一帶村屋樓盤,而伴隨他出入的,還有和勝和最新一屆揸數人「雙鷹青」,換言之,爛賭平在第一大幫的保護下,肆無忌憚地回港發展。
勝和全幫力撐
數週前,記者到近大欖隧道口的錦上路村屋樓盤追縱其下落時,發現泊在地盤內的一輛凌志房車的登記車主,正是爛賭平兒子蕭浩倫。當記者走入地盤內,表明身份說想找爛賭平採訪,地盤鐵閘隨即被人關上,接着數十名大漢由四方八面走出,除了粗言穢語恐嚇記者外,更不斷查問記者如何得知爛賭平行蹤,氣氛相當緊張。
「你哋邊個派來o架,點知平哥喺附近呀?你唔講唔使旨意出呢個門口!」這班大漢叫囂一輪後,卻並沒有採取進一步行動,反而戲劇性地選擇報警,聲稱記者闖入私人地方。
當警方到達地盤後,核實了記者身份,其間一眾大漢清楚聽到警員透過對講機,讀出記者姓名、身份證號碼及地址等個人資料後,他們確定並非對頭人派來,才肯讓記者離開,臨走前一名便裝探員低聲地向記者說:「搵爛賭平去新元朗中心啲酒樓啦,唔好再嚟呢度,成班生番响度,今次算你哋好彩……」
據知,這班大漢正是雙鷹青派來保護爛賭平的手下,他們最緊張是爛賭平的仇家有沒有找上門口,故才着意查核來訪者身份。「勝和喺元朗有地盤,平時都好疊馬,有佢哋保護爛賭平,外來人都好難郁到佢。」該區一名古惑仔說。
雙鷹青出面力撐,爛賭平自然也投桃報李,他出資在該區開了一間「富達物業」,以協助雙鷹青在該區發展地產,而他們不時亦在地產鋪內玩啤牌和商議發財大計。
記者曾在地產鋪外訪問爛賭平,他表現得非常機警,猛遊花園之餘更推說自己不是爛賭平,更辯稱自己只是爛賭平的司機,並隨手指向對面街說:「嗰個先係爛賭平,你搵佢啦!」說完,他即轉身快速離去,再不答任何問題。
出入小心翼翼
爛賭平雖非元朗原居民,但長年居於元朗橫洲福慶村,過去一直有在元朗發展村屋項目,他參與過錦上豪庭、翠朗花園、斌逸雅苑等發展,但多不用自己名字,甚至物業買賣也不用自己名字。「佢一向打扮成個裝修佬咁,但好少炒賣物業,行事都喜歡低調。」認識他的村民悄悄指出,爛賭平因為在澳門贏大錢後,才在元朗一帶無人不識。
爛賭平比起以前已顯得較清瘦,而其外表裝扮,雖不似擁有過億元的富豪,但他的行徑卻十分小心機警。每次下車前他都會向周圍掃視一番。而整日行程中,不論吃飯還是巡視,都有六、七名雙鷹青手下貼身保護他。
據勝和叔父簡伯表示,現時具勢力及敢與和合圖話事人掙爆周旋的黑幫,數來數去,只餘下勝和,「新義安、14K仲有邊個響噹噹人馬?講得出嗰啲都上晒年紀及過氣,論人強馬壯兼當打嘅,剩得勝和,而幫中最紅及打得嘅就係雙鷹青,錦上路的富達物業,其表面老細是一對羅氏兄弟,他們其實也是雙鷹青的門生。」
富達物業不遠處的一塊地皮,正是爛賭平欲發展的樓盤項目,雙鷹青在附近開設地產公司,也意味雙鷹青將來可以從爛賭平的地產生意中分得一杯羹,整個地產項目營業額亦是過億。
半年狂贏十六億
今年五十三歲的蕭潤平,其身世可謂非常傳奇,只有小學學歷的他,先後做過裝修工人和髮型師,其後開始經營外圍馬和發展村屋等生意,真正令他一鋪成名的,是在○八年狂贏了十六億,再被人冠上「賭神」銜頭。
元朗賭神未成名前,一直被人稱做「爛賭平」,他嗜賭但賭術不精。直至○七年,他在參與賭廳內的外圍賭博時,卻看穿了其中的一個漏洞,於是以出千和賄賂手法,短時間內狂贏了十六億,他的威水史,一度在港澳兩地傳得沸沸揚揚,連詹培忠都公開表示欽佩。
上得山多終遇虎,爛賭平很快被揭穿以出千手法贏錢後,江湖隨即追殺令四起,他和他御用的疊碼仔,都成為追殺目標。
○八年二月江湖追殺令一出,爛賭平在香港和內地多處住所被人入屋搗亂,所住村屋更遭人放火,他的兒子也收到恐嚇電話,表示要將他由樓上「掟落街」。
全家都是行兇目標
掙爆更迫令和爛賭平「打同通」的手下,假裝要還錢給爛賭平,然後在深圳約他出來毒打一頓。爛賭平被挾持期間,答應「嘔」回贏來的錢,但結果他未兌現承諾,反而離開香港避禍。
由於他突然失蹤,被「千」的一眾賭廳廳主自然氣憤難平,於是派出五名殺手找爛賭平的疊碼仔王明仔洩憤,命令由初時的「斷手斷腳」,繼而改為要取其性命,以圖最終逼爛賭平現身。
其中一名殺手臨時「縮沙」向警方告密後,警方隨即趕到拉人,除起出大批武器外,更找到一本詳細行兇手冊,內裡詳細羅列了爛賭平一家人,甚至前妻兄弟的詳細個人資料,明顯是要用盡方法逼他現身。
庭上自認贏億元
幾名殺手被控串謀謀殺,去年十月案件審訊期間,爛賭平以證人身份上庭作供時,承認○七年年尾至○八年一月期間,每天皆過澳門賭「大錢」,每次上落的投注金額多達四、五億元,最後埋單計數贏了約一億元。不過另一證人王明仔,即爛賭平的御用疊碼仔,卻踢爆爛賭平至少贏了約六億元。爛賭平承認自己與外圍集團利用賭廳對賭,故此所贏的一億元「枱面」數,並非實際數字,而江湖則一直盛傳他贏了十六億。
案件於上年十月尾審結,雖然五名被告分別被判入獄八年半至十四年,但江湖中人都知道,被爛賭平「千」了十多億的外圍庄家,不會就此作罷,其中和合圖話事人「掙爆」更是對他恨之入骨。
爛賭平之後便和家人銷聲匿跡,江湖盛傳他避走大陸,終生不敢再返回香港,另又有傳他易容遠走東南亞等地。
膽生毛黑幫都千
雖然澳門賭場人人喊打爛賭平,但一些廳主私底下卻對他十分佩服,佩服的不是他想出一條出千術,而是他夠膽和外圍庄家進行「枱底賭局」,然後膽生毛收買外圍庄家手下,使詐贏了大錢。
所指枱底賭局,即外圍庄家利用賭廳賭桌,與賭客暗中對賭,贏輸結果照跟枱面的賭局,情形等同外圍馬。而殺賠注額則是雙方事前擬定好,通常是枱面投注額的一個倍數,如枱面注碼是一百萬,事先擬定的枱底注碼可能乘大三倍即三百萬,而該場賭局的實際投注額就是四百萬,但賭場只受注一百萬。
枱底注碼倍數沒有一定,一般由三倍到十倍不等,當外圍庄家看中有賭客喜歡豪賭時,便會吩咐手下暗中邀請他們進行枱底賭局。
賭枱底由來已久
賭枱底的風氣在澳門賭場已成了公開的秘密,因外圍集團可以利用借艇割禾的手法來開賭,不單省回開賭廳的燈油火蠟經營成本,甚至不用與賭牌持有者對拆利益,連澳門政府所抽的38%博彩稅也省回。
而且豪賭客也樂於賭枱底,因外圍集團零成本運作,故外圍庄家可拆回比賭場更高的泥碼回佣予賭客,如一般泥碼回佣是每十萬元回1.07%至1.3%,若人客賭枱底的話,則可多收到約1.6%至1.9%的更高泥碼回佣,一晚賭注上落幾千萬的話,賭客也可收回過百萬佣金,故當然樂意賭枱底。
而賭枱底不受枱面限紅(下注最高金額)的限制,除了搏到盡之外,賭客也可以先「篤手指」下注而不用犯本,至賭局完畢後雙方才結算。如此,就方便了很多賭客,事先不用調動大量現金來兌換泥碼。
由於枱底泥碼流轉量較枱面高,不少疊馬仔也樂意從中穿針引線,將外圍集團及賭客拉在一起,因此「枱底」賭局,表面上看屬三贏格局,外圍集團、疊碼仔及賭客均各有着數,所以才一直盛行至今。
○七年尾,爛賭平在疊馬仔王明仔的引領下,開始專攻賭廳的百家樂,由於他在元朗經營地產,故也有點身家,每次下注都很闊綽。爛賭平的豪賭作風,很快吸引到外圍庄家注意,於是順理成章他加入賭枱底遊戲。由於爛賭平對賭場運作十分熟悉,很快便發現了賭枱底的漏洞。
太歲頭上動土
賭枱底的遊戲規則,是經過一晚賭局後,外圍庄家與賭客清算手中籌碼,得出當晚輸或贏的總數後,再乘以雙方協議的倍數,得出最後外圍庄家的殺賠數目。「入賭場前,外圍庄家已叫疊碼仔幫個客換好一定數目泥碼,呢個就係成晚的賭本。」
外圍庄家除了事後和賭客清算籌碼外,也會派出手下現場監視,並記錄下當晚殺賠數字。「呢個係雙重保險,除了點算客人手中籌碼外,也有自己人在附近集數,便會確定該晚輸贏數字不會出錯。」該廳主介紹道,外圍庄家從未想過賭客和自己手下會夠膽聯手出蠱惑,所以賭枱底營運多年都相安無事。
不過,爛賭平卻看穿這個漏洞,他認為外圍庄家只靠清算籌碼和手下記數,除此外,並無其他方法查核賭枱實際殺賠情況。「賭枱底不同賭外圍馬,場場都會公布結果,好多時要靠手下記錄,而外圍庄家無權查核賭廳每晚殺賠數字。」該廳主透露,爛賭平於是採取兩手出蠱惑的方法。
爛賭平首先暗中收買了負責集數的外圍庄家手下,繼而在每晚賭局後,暗中在籌碼中做手腳。「如果嗰晚佢贏五百萬,就暗中把籌碼加到一千萬來報大數;在外圍庄家手下的配合下,外圍庄家根本無法得知真相。」
外圍庄家根據爛賭平和手下上報的輸贏數字,結果輸了大錢。「佢咁樣贏就暗中加更多碼,輸時照加碼,咁就贏時贏到開巷,輸嗰陣就唔入肉。」
最終引來殺身之禍
爛賭平利用這個方法,短短半年時間內,就狂贏了十六億,貪勝不知輸的他仍不收手,滿以為可繼續在虎口賺更多錢。
殊不知千算萬算,爛賭平算漏了世事常變,其中一名賭廳廳主眼見外圍集團好搵及成本輕,索性加入外圍集團一齊搵食,齊齊接受爛賭平的下注。但爛賭平卻懵然不知,仍然慣常施展他的出術手法偷食。
爛賭平料不到,該賭廳廳主有權向賭場查核廳內賭枱的殺賠數據及查看閉路電視片段,經此核對下,發現之前賭場輸贏記錄數字,和手下記錄的數目不符,加上在閉路電視中發現有人暗中加大手中籌碼,最終揭發手下竟與爛賭平是蛇鼠一窩。
以黑制黑自找麻煩
澳門一名廳主表示,自爛賭平傳出被人追殺後,他一直未有再現身澳門,「佢都無再嚟賭場,有人傳佢同掙爆未傾掂數,加上揭發佢出老千,自然其他外圍佬都搵緊佢找數,佢點敢再嚟澳門。」
殺手上庭受審期間,爛賭平出入都由警方嚴密保護,其後,爛賭平便再無音訊,所有人都以為他從此離開香港到外地終老。但幾個月時間一過,爛賭平旋即又在元朗重現,在勝和的保護傘下,他更重操發展村屋的生意。
「單案完咗冇幾耐,江湖中人都暫時唔想搞事,但爛賭平嗰筆數,遲早都會計清楚。」一名江湖中人更表示,雙鷹青並非善男信女,爛賭平欲逃脫一幫人追殺,卻跑進另一隻老虎口中求生,其膽量之大,當真使人咋舌。
爛賭平出術手法
2 :
龍生(798)@2010-10-18 01:11:58如果係真的, 這人的膽, 也真的太大了....
3 :
GS(14)@2010-10-18 21:36:522樓提及
如果係真的, 這人的膽, 也真的太大了....
不過他唔膽大點賺大錢...平時人一想起就怕怕
4 :
龍生(798)@2010-10-19 00:00:44咁博法, 賺到也未必有命享
5 :
GS(14)@2010-10-19 22:35:294樓提及
咁博法, 賺到也未必有命享
現在睇到了
喜有此履 造婚鞋月賺$7萬
1 :
GS(14)@2010-10-17 18:58:062010-10-14 NM
會計師出身的鄺韻凌(Winnie),去年在銅鑼灣耀華街樓上鋪開女裝鞋店DYOS,寓意Design Your Own Shoe;以訂造結婚鞋闖出名堂,投資不到三十萬,半年已回本,每月淨袋七萬元。
廿八歲的小妮子雄心壯志,本月再擲百萬元殺入中環創立新品牌,目標對準高消費力的OL市場,但在中環紮根逾十年,經營造鞋生意的老行尊Prestige老闆翁榮就大潑冷水;當揭開DYOS的經營模式,原來暗藏不少問題。
上週二晚七點,Winnie一如以往自行揸車從葵涌寫字樓回到銅鑼灣鋪頭DYOS,順便將當日從深圳鞋廠運來的十數對新鞋搬上倉。每日放工時間,都是鋪頭最繁忙的時候,二百多呎的樓上鋪擠滿剛放工的OL,幾乎連試鞋也沒有空間。Winnie原本想回到電腦前,繼續早上未跟完的訂單,以及預先訂貨,但見店內兩個售貨員應付不來,抵不住又親自落場服務。
準新娘Alice左手攞住一隻四吋高銀色魚嘴玫瑰結的厚底高踭鞋,右手又同時拎住另一隻尖頭通花帶閃石的白色婚鞋,要求多多的她想要尖頭,鞋頭邊位又想寬一點,還想側面開口,甚至對鞋頭玫瑰花的繑法都有細緻要求。Winnie一邊耐心了解,一邊不停拿出不同鞋款讓她試,總共試過十幾對鞋,單是招呼 Alice這個客仔,Winnie就花了足足一個小時,最後Alice終於揀定了一個款式,盛惠一千零七十元。「去過金都、百利,覺得嗰度啲鞋嘅料好 cheap,真係揀唔到。上網搵到DYOS,見佢啲款冇咁傳統,就專登上來揀,雖然等鞋時間長,但都在計劃內,所以OK啦。」Alice付過五百三十元作為訂金後滿意地說。
百款鞋踭任揀
Winnie對這盤生意很上心,不單止親自招呼客仔,又親自設計鞋款,事關DYOS並非一般鞋店,「Customer made」客人可以從現成百多個鞋款中,自行配搭物料、顏色、鞋踭款式、高度等。「依家新娘都好捨得買一對靚嘅結婚鞋,而且不再滿足於傳統的款式,對用料都好有要求。」Winnie表示,對準高要求的OL市場,婚鞋都採用較高級的物料,如真絲色丁(satin)、羊皮、蕾絲布(lace),甚至蛇皮等,令造出來的鞋有別於採用膠或漆皮製造的平價貨。
鞋店另一個賣點在於鞋踭,Winnie知道很多新娘都希望在婚禮中看起來更高『身兆』,而穿四吋以上的高踭鞋,但平時不著慣當晚就有苦自己知,所以會因應需要在鞋頭加墊台平衡高度,令新娘搶鏡之餘亦著得舒服,「我哋入咗好多鞋踭款,計埋唔同高度有近百個選擇,客人經常揀到心大心細,雖然婚鞋通常俾婚紗晚裝覆蓋住,出鏡率唔高,但新娘見到可以咁靚,一樣願意花心思。」Winnie道出她掌握新娘心理之後的策略。Winnie平均兩至三個星期就會為鞋店添置新款,現有款式已由初時十幾款增加至近二百款,雖然鋪頭聘有兩名設計師,但Winnie仍參與其中,親自設計及落柯打訂貨。
訂鞋要等六星期
鞋鋪走專業路線,店員都經由Winnie親自培訓。她們為客人落單,會先用度腳器為客人度腳,記下尺寸及款式要求後,交由Winnie把資料傳真到深圳家人開設的工場。製成品由貨運司機運返港,幾乎每日都進行交收,不過度腳訂造的婚鞋需要五至六個星期才可交到客人手上。
Winnie坦言,在自己家人的鞋廠造鞋其實沒甚「着數」,造價不會降低,起貨時間亦不會縮短,「有時去催交貨,反而會被大番轉頭。唯一的好處應該是唔會催我找數,對比其他人的一個月責數期,我可以有三個月。」目前每對婚鞋造價要三百至四百元,通常售價為造鞋價的三倍。
自知訂鞋工序繁複,貨期長亦令生意難以做大,所以半年前,Winnie已改為推出坊間一般的造鞋服務「order made」,取消度腳工序,以號碼作單位,省卻「customer made」為每個客人造鞋楦的成本,售價可以降低二百至三百元,造鞋時間亦縮短至四星期。因此每對鞋會有兩個定價,目前「order made」佔生意八成。
出身自造鞋世家的Winnie,自小便耳濡目染,鍾愛高踭鞋,但就從未有過投身家業的想法。大學會計系畢業後,加入羅兵咸永道會計師樓工作,雖然月入三、四萬,但枯燥的會計工作令她失去了興趣,三年後辭職幫手打理家族鞋業生意,「從設計到跟單,再到訂料造鞋,所有環節我都會參與幫忙。」累積了經驗,便萌生了創業念頭,Winnie將在會計師樓打工的二十多萬元積蓄開設DYOS,開業一年多時間,已月賺七萬元。
見客路穩定,Winnie今年四月在原鋪樓上多開一層專賣婚鞋,九月再租一層做貨倉。另外,兩個星期前更一擲百萬元,選址中環德輔道中地鋪,發展DYOS 旗下一個新品牌賣現貨鞋。根據上手租客資料,該個連地庫三千五百呎地鋪月租十八萬元。新店不會有度腳服務,但就會保留簡單的顏色及款式供客人選擇配搭,每對鞋售價千元左右,「打算做成一個簡單的DYOS,加強品牌形象。」Winnie稱,擁有自家鞋的品牌一直是自己的夢想,希望藉着DYOS的名氣,幫助新品牌打入白領市場。
訂造婚鞋步驟
Step 1:選擇了鞋踭高矮、粗幼及色澤,揀好顏色及物料之後,就可開始度左右腳尺寸。
Step 2:畫腳形,店員會同時記下客人的腳部問題,例如大細腳、腳掌闊等。
Step 3:以腳形為基礎製造鞋楦,再以此為模具,將開好的物料製作成鞋形,最後加上鞋底及鞋踭便完成。
親力親為欠管理
從跟單到入貨,從上工場睇鞋到落店湊客,Winnie都不肯假手於人,早上十點至下午五時在辦公室忙跟單,六時左右返鋪頭一直做到晚上十點,一週七日,年中無休,「年幾前開鋪時已經所有事情都一腳踢,連sales都冇,最近開始請人幫手跟單,但還在培訓階段,未敢完全放手。」雖然現在每晚有三、四個售貨員睇鋪,但Winnie仍忍不住親自湊客。臨近年尾,婚鞋訂單每星期有八十至一百張,Winnie更是透不過氣,採訪期間,她亦難以抽出時間,甚至因忙得不可開交而情緒受影響。
開業資料(06/2010)
租金:$69,000△
裝修:$150,000
入貨:$50,000
雜費:$20,000
總投資:$289,000
△兩個月按金,一個月上期
營業資料(09/2010)
(銅鑼灣耀華街樓上鋪)
營業額:$350,000
租金:$50,000*
入貨:$120,000
人工:$80,000#
雜費:$30,000
盈利:$70,000
*銅鑼灣耀華街1樓、2樓及4樓
#5個全職,4個兼職包括2名設計師,1名市場部職員等
老行尊點評
雖然Winnie對擴張胸有成竹,但在中環經營造鞋店的Prestige老闆翁榮卻認為操之過急,Prestige才剛剛把中環租庇利街的店鋪結業。「我覺得佢中環開分店係揀錯!」他指,現在五天工作假期多,又沒有夜市,並不是一個適合建立新品牌的地方,而且商鋪氣候成兩極化,名牌和廉價貨品均有銷路,但中價貨就很難生存,營業額未必可以承擔昂貴的鋪租。如果想擴充,應選擇在同是旅遊區的尖沙咀或旺角開分店,加強品牌形象。
對於起貨期達到五至六個星期,他認為難以接受,「我哋造一對鞋其實平均只係四個鐘,依家搬上大陸廠,連埋運輸點都唔會超過一星期,如果製造要咁耐,即係代表工廠唔係專幫佢造,而係搭單。」他建議多找一間造鞋供應商,攤薄原本工廠的訂單數量,加快起貨速度,同時又認為,既然現時有自己品牌,可以考慮找幾個好的造鞋師傅,自設廠房,穩定供應。
有關Winnie經常忙得不眠不休,他又給予Winnie一道管理貼士:作為老闆,不應該所有事情都落手落腳處理,「逐對鞋自己跟進無疑可以掌握進度同質素,但咁樣會做死自己!」應該請人、放權,設計好工作分工及程序管理,自己不需要太辛苦之餘,還要保持清晰宏觀的頭腦去構思品牌的發展。
2 :
ckm(4183)@2010-10-17 19:12:51一個款式,一千零七十元,我未必會買呢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