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常聽到有人這樣說:過程比結果重要。聽得多,有點麻木,不期然接受這句話,當作是真理,而且相信自己是「過程比結果重要」的信徒。實情是,我們活在一個重視結果的世界,笑在最後,一定是終點線上勝利者。情侶分手,過程兩個字一出,可肯定是有人為面子找下台階。過程,逐漸變成一種所有人接受,但沒有人會真的做的虛幻真理。 朋友告訴你,他買賣某股票賺了大錢,你的反應是:(A):他好彩;(B):他取得內幕消息;(C):責怪自己,這些事為何永不出現在自己身上。A、B、C三個答案都顯示閣下是一個重結果的人。假如閣下是重視過程的人,反應應該是泛起一連串問題:朋友花了多少時間研究這股票的背景和前景?朋友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東西?朋友整體投資成績如何?朋友是否只報喜不報憂……然而,我們多數不會考慮這些問題。從結果看,他贏而我沒贏。我們重視結果多於過程,有三個原因:一,簡單:大家時間有限,沒閒情講大道理,況且道理通常愈講愈混亂。簡約永遠是美,過程通常是迂迴,含不少繁複細節,崇尚簡單的人覺得任何事情不能以最簡單方法解釋,代表這件事本身有問題。很多人問一個問題,第一件事要知道,是Yes或No形式的簡單答案,有剩餘時間和心情,才考究過程。二,容易量度。香港學生成績多數給予分數,我相信出發點是同一道理。一班幾十人,一級逾百人,重視效率的校方覺得有必要訂立一套所有人明白的量度成績系統。即使不同老師評分有鬆有緊,但當結果是一個數字或一個英文字母,便不用詳加解釋。如果每個學生認為成績不能反映實際學習情況,處處跟老師研究學習過程,學校管治會失控。
三,客觀。最近看過一篇關於冬季運動會的文章,近年花式溜冰和速度溜冰兩項運動受觀眾歡迎程度背道而馳。花式溜冰愈來愈不受重視,而速度溜冰則大受歡迎。原因簡單,花式溜冰由幾位評判決定勝負,不時傳出偏幫,而確實不少賽事出現離奇賽果,觀眾失去興趣。但看速度溜冰卻清清楚楚,第一個衝線便是冠軍。我們願賭服輸,最緊要輸得清楚。在投資、運動、教育等理應重視過程的領域,但結果比過程愈來愈重要,而且這風氣被大眾接受,這股力量像雪球般滾大,演變至一個令異見者感到不舒服地步。換句話說,提出異見的人,被視為不能融入主流群體的異類。結果揚威,過程插水,是令人不安現象。不過,這現象也解釋在這些領域,為何只有少數贏家。世上很多事情,簡單、容易量度和客觀不是不好,但是不足夠,過分重視結果,可能扭曲事情的意義。結果很多時是隨意出現,或者沒理性解釋。這結果就是出現了,硬要為結果找意義,不只徒勞無功,還可能走入歪路。
過程跟結果最大分別,是過程受控制及可重複。受控制和可重複的重要性,是有得學,有得練,不是靠臨場應變。例如出色投資者重視過程,投資決定源自理念,這理念不是一成不變,但不輕易隨著市況而動搖。投資者最怕失控感覺,當自己像被大浪捲來捲去,投資變成擲骰仔遊戲。出色投資者可閉上眼睛,如數家珍告訴你,他為什麼這樣做,過程中考慮了什麼因素。結果或贏或輸,但過程才是戲肉。很多我們以為很精彩事情,重點其實不是結果,最精彩是沉悶的過程。除了投資者,最重視過程的職業,可能是飛機師。2009年1月15日,美航1540引擎失靈,緊急降落紐約哈德遜河,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獲救,被稱為奇蹟。機長舒林伯加(Chesley Sullenberger)冷靜處理飛機降落和疏散,被視為美國英雄,事蹟被寫成書和拍成電影。我看過關於這件事最有意思的書,作者指舒林伯加最突出地方,是全程跟足緊急指引,沒有偏離既定過程。他英勇之處是做到了他應做的事。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 ||||||
| ||||||
阿里巴巴將以雷霆萬鈞姿態在美國上市,震動全球資本市場。近年,多間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爆煲,海外投資者對中國企業格外留神,甚至戴上有色眼鏡,在這前提下,阿里巴巴仍能製造熱切期望。最吸引投資者的地方,是阿里巴巴的高速增長。電子商貿佔中國零售額9%,高於美國6%,馬雲預計中國電子商貿比例最終可達30%。阿里巴巴在電子商貿相關服務緊握領先地位,遠遠拋離對手,在一個龐大兼未飽和市場,以高速增長,阿里巴巴故事吸引力沒法擋。 對阿里巴巴投不信任票的投資者,大都是不接受它的企業管治結構。然而,未有事故發生之前,企業管治屬於繁文縟節,大部分投資者不關心這些表面上較遙遠的問題。也有人重提馬雲的企管哲學: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不過,投資者似乎認為買阿里巴巴這隻神馬,位置派彩已可以很和味。阿里巴巴是一個中國消費市場的增長故事,而增長不是建基於虛無基礎。阿里巴巴創立十多年,擁有受過考驗的管理團隊,及紮實的營運模式。從一個已經是非常龐大的基數,阿里巴巴過去三年仍以高速增長,這故事近乎完美?關於完美股票故事,永遠存在一個真偽測試器。測試器有一個優雅名稱:均值回歸(Mean Reversion)。均值回歸在金融領域的意思是,金融事物大都有一個合理值,短期內實際值可能偏離合理值,不過長期而言,實際值必定走向合理值的方向。「回歸」這二字很傳神,不論離開多遠,始終會歸來。均值回歸本屬於嚴謹金融學術名詞,但作為股票分析概念,也經常出現。股價急升一輪,持有者會套現,或吸引沽空者,或遇上跌市,不論上升動力多強勁,也有可能遇上不同阻力,股價始終回歸合理值。關於均值回歸,投資界流傳一句名言:毛利率可能是最能顯現均值回歸的指標,假如毛利率不回歸均值,資本主義有問題。換句話說,超高毛利率不引入競爭的話,市場運作一定出現毛病。我想說的是關於阿里巴巴的毛利率,去年是50%。阿里巴巴擁躉可找出一百個原因,支持其超高毛利率,而最直接原因,是龍頭科網股享受超高毛利率是天經地義。真的嗎?Facebook毛利率是36%,Google是23%,Amazon是1%。或者,這些都是蘋果和橙的比較,姑且當作是背景資料。
預計阿里巴巴可長期保持超高毛利率,須假設阿里巴巴可保持壟斷式市場地位。擁有壟斷式地位,好處是可享受超高毛利率,壞處是欠缺上升空間。其實,當企業已經壟斷市場,市場地位處於高峰,均值回歸理應發揮最大效應,毛利率趨勢只會是向下。均值回歸反對者常用的武器,是「這次不同」,例如新經濟出現。新經濟打破限制,製造範式轉移式轉變,傳統指標不再適用。以前以為是太貴的東西,忽然變得不貴,因為計算基準完全不同。阿里巴巴處於兩種新經濟:中國和電子商貿,即是「這次不同」乘二。在中國,電子商貿商機比實體商貿確實令人興奮,在一個實體配套發展不成熟的市場,互聯網力量更見突出。中國消費者大力擁抱電子商貿,接受程度更甚於歐美國家,似乎是既定趨勢,而阿里巴巴是電子商貿熱潮先鋒,長期享受超高毛利率不是沒可能。這些原因可信性甚高,可解釋阿里巴巴為何能夠說服不同類型投資者——其他企業不能,阿里巴巴能。阿里巴巴是否均值回歸的例外,只有時間能證實。最有機會看通這疑問的人,可能是最接近事發現場的人,即是阿里巴巴管理層。過去一年,阿里巴巴最積極工作,似乎不是鞏固其超高毛利率地位,例如加倍投入科研,確保競爭對手無計可施。阿里巴巴管理層近期收購不同類型科網公司,業務範圍跟核心業務距離甚遠,作用似創投式襯托,多於有意識保護毛利率。或者,阿里巴巴管理層都是資本主義信徒,相信資本主義不死,均值回歸是不死定律。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 ||||||
| ||||||
跟朋友傾偈,談到他近期搞作,本來興高采烈,突然間欲言又止,並試圖轉換話題。恃著是熟朋友,我不客氣追問,他最後和盤托出。朋友最近鑽研「正念」(mindfulness),不單自己學習,還在公司內領導一個正念班,每週一次午飯時間集體冥想,一同鍛鍊正念,然後交流正念的好處。 朋友解釋,正念未必適合每個企管人,所以不打算在我面前詳談。或者,我也要檢討一下自己,一副犬儒嘴臉,凡事多質疑,肯定得罪不少人,連熟朋友也不敢在我面前暢所欲言。不過朋友補充(或安慰),他不是針對我,在公司也沒大事張揚,宣傳主要靠口傳口。朋友遇到一件好東西,在別人面前態度卻是含糊,我覺得有點不妥,正念頓時增添神秘感。我瞭解一件事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寫作,因此,冒著得罪更多人風險,我寫正念。 訓練正念意思是,有意識地察覺自己的思維和感覺,主要途徑是冥想。企管人訓練正念,是想令自己更能集中精神,以更清晰思維看事,提升創意,及跟其他人連繫。正念訓練可以很簡單,一個舒服坐姿,一個寧靜環境,訓練者閉上眼睛,細心感受自己的腦海和身體,靜心觀察各種些微反應。
企管人工作環境像壓力煲,尤其在香港,工作時間長是全球之冠,並差不多必須顧及內地市場,平日東奔西跑,壓力之大,非外人道。這幾年傳媒廣泛報導企管人面對巨大壓力,身體出現毛病,例如失眠、抑鬱等,最嚴重個案是自殺,而且,患病者不侷限於中環精英,其他職業也不能倖免。最近教育界發表報告,指八成教師感到壓力大。有壓力,要解決,解決方式之一,是訓練正念。訓練正念對減壓必定有其好處,我肯定有大量科學文獻支持論點,我不明白的地方是,為何正念在企管界不是大行其道?好像我朋友的例子,假如我不是窮追猛打,也不主動提起。壓力是困擾企管人的棘手東西,企管人找到證實有效的解決方法,理應大鑼大鼓,奔走相告,但企管人對正念的態度,卻屬於低調。我認為有兩個可能性:一、世界太多我這類犬儒者。犬儒不一定是負面形容,很多謬誤,甚至謊言,有生長空間,是因為世人懶於提出挑戰。犬儒者勇於指出皇帝沒穿衣服,對社會可有正面作用。可是,犬儒者容易成為包拗頸,製造一個不友善氣氛,壓抑一些有用概念的發表機會。
在香港,最觸動犬儒者神經,不是政治新聞,不是股票走勢,是關於個人生活。香港人空間小,加倍注視屬於自己的空間,心態是,我已經被四方八面壓迫,屬於我的,只得這一小塊,別人休想侵佔。處理壓力,是屬於非常個人的問題,生活沒一條正確方程式,各施各法。正念涉及心靈,關乎個人感受,每個人接收程度不同,把個人感受加諸別人身上,隨時引來反感。正念愛好者大都選擇低調行事,很有可能是為了避免受到犬儒者指手畫腳。企管界特別多包拗頸,在企管界推廣正念,須步步為營。
二、正念扯上宗教。正念愛好者或刻意把正念和宗教切割,但不容易洗除宗教的味道。正念不一定是關於宗教,但問題是,正念的概念,例如冥想,在很多宗教中佔重要位置。很多人不問細節,以為正念就是宗教。在企管環境談宗教,最大膽的企管人也怕怕。正念愛好者選擇低調,可能是避免被視為傳道者。企管人不惜付出大量金錢和時間處理壓力,但壓力好像是一件愈處理愈混亂的東西。企管人有能力處理複雜問題,但遇到壓力卻束手無策,我承認自己是過來人。正念製造安靜空間,有助消除雜念,對減壓肯定有幫助,我看不到有什麼不良之處。正念其中重要概念,是注重當時感受,有些人稱之為「活在當下」。我其實也在學,學的方式,是留意家中的小男孩,他每分每秒在當下,或者他最懂得處理壓力,他是我家的正念老師。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
| ||||||
每次接觸到「信念」兩個字,我們都認真起來,因為信念觸及精神力量,影響著我們的思想方式。信念是人生指南針,帶領我們在人生路上前進。信念是昇華版的觀念,我們對事物擁有觀念,有時我們改變觀念,有些觀唸經過考驗,形成了信念。信念沒對錯之分,我們選擇信或不信,人的信念很大程度受個人經歷影響。信念出現在不同領域,我想談的,是關於投資者的信念。 投資者的信念混雜著客觀和主觀因素,隨著個人實戰經歷累積起來,成為投資者的判斷基礎。信念超越知識,不同投資者,面對同一事情,有可能形成截然不同的信念。投資者的信念牽涉兩「定」:堅定和穩定。投資者信念可以很堅定,信念形成後難以改變,即使受到衝擊。可是,隨著時間轉變,投資者信念有可能轉變,所謂堅定是一時堅定。例如千禧年的科網狂潮,對科網股的信念,不少投資者堅信不移,並在一段時間內賺大錢,但這份堅定經不起時間考驗,最後證實信念不甚穩定。測試投資者的信念,方法簡單,舉例,騰訊 (0700)股價500元,投資者認為真正價值是800元,投資者應做的事,是持有騰訊。過了一段時間,假設騰訊股價跌至400元,投資者應怎麼辦?如果騰訊基本因素不變,理性決定是增持,同一件貨,500元是抵買,400元更加要買。實際上,投資者多數不會增持,反而心怯,不斷對自己提出疑問。這時投資者信念受到考驗,面前有三條路:
一、堅守信念。相信自己持有騰訊的決定是對,錯的是市場。市場的錯不會是長期,在可見將來會糾正,到時大團圓結局。堅守信念對投資者最有型有款,因為時間會證明自己是對,但在等待過程中,投資者暗地裡質疑自己,眼睙在心裡流。質疑自己是很難受的感覺,信念堅定與否,最難過是這一關。大團圓結局未出現前,當初作出的決定可能是錯,所謂堅守信念,可能是騙自己的方式,這感覺非常強烈。自己相信信念是對,但市場一路以無花無假的股價證實這信念是錯,好惡頂。二、轉變信念。宣佈轉軚,沽出騰訊,勇敢一點的投資者甚至可掉頭沽空騰訊。投資者接受兩個現實,首先,市場是真理,不說假話,千萬不要跟市場鬥氣,因為輸的永遠是與市場對抗的傻瓜。另外,識時務者為俊傑,股票轉勢的時候,不問對錯,或者長遠而言,投資者是對,但長遠所有人一命嗚呼,記著曹仁超名言:有智慧不如趁勢。轉變信念不是想像中這麼困難,因為可說服自己,或者信念從開始便不算十分堅定,所謂信念可能是一時之看法,而投資者對這看法無甚感情。當客觀事實證實自己是錯,人家是對,這感覺孤獨,人喜歡合群,當知道其他人看法與自己一致,立即出現舒服感覺。
投資者選擇走以上兩條路,我覺得沒問題。走第一條路,我為投資者的堅持鼓掌;走第二條路,我理解投資者的務實決定。最大問題,是投資者很有可能選擇走第三條。第三條路是混闔第一和第二條路,一方面告訴自己沒問題,另一方面搬龍門,以新一套基準來迎合已變化的環境。經典例子是千禧年科網狂潮年代,科網股盈利欠奉,投資者嘗試說服自己是價值投資者,但以傳統方式,怎找也找不到價值。當時投資者對策是,強調世界不同了,什麼範式轉移,傳統估值工具,例如市盈率不適用,科網股很多年後才賺錢,因此投資者應採用市「營」率,營是營業額。當市「營」率也湊不夠數,投資者搬出現金流折算法(discounted cash flow),計算十年二十年後盈利。再不成的話,用眼球吧。只要相信,總找到一種證明科網股是便宜的估值方法。一場鬧劇,在眼球泡沫中結束。信念的朋友和敵人,同是時間。經過時間考驗,一些鬆散的觀念才能成為信念,但更多信唸經不起考驗,出現第三條路。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
| ||||||
有些人誤會,以為我曾任基金經理,或者以為我是出色投資者。全不是,我未做過基金經理,投資記錄跟普羅大眾差不多,即是平平無奇。早年投資策略近乎不負責任,戰績慘不忍睹,慶幸年紀大了,人變得保守,帶著滿身傷痕終於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 投資變得保守,是因為我對投資瞭解愈深,愈發覺在投資領域出人頭地,萬中無一。投資可以是一門艱深學問,難處不在技術或知識,難在出色投資者須擁有超乎常人的心理質素。過去幾年,我訪問很多基金經理,希望走進他們的思想世界,瞭解他們的投資信念。出色投資者不會是一個模樣,他們之間或有共通點,我嘗試學習這些共通點。這些年學習結果是,成功非僥倖,人家付出太多,家庭觀眾真的沒法學,而我是一個家庭觀眾。我提醒自己勿妄想成為出色投資者,因此我愛上盈富基金(2800)。基金經理面對的壓力,大至其他人難以想像。基金經理分秒在競賽:跟指數、跟同業、跟自己。很少行業是24小時金睛火眼作戰,我試過跟某基金經理收市後見面,他一面跟我傾偈,一面斜射著手機螢光幕。我忍不住問他看什麼,原來美股開市前已有很多交易資訊。另一位基金經理平均每日瞓四小時,兼且是分段瞓,因為要目及實美股動態。這種高壓生活狀態,在我認識的基金經理中,不是例外。基金經理活在不確定中,這種這一刻不知下一刻發生什麼事的工作環境,在其他行業也不多見。基金經理每作一個決定,他們須說服自己,這是根據我能知的資訊,這一刻最合適的決定。但不確定製造懷疑,真的嗎?這是最合適的決定?坐著不動可能是重要錯誤,市況變了,基金經理應重新審視之前作出的決定。做嘢或唔做嘢?各行各業都面對不同程度的不確定,但投資不確定是關乎分秒。
基金經理憑信念做事,信念的基礎,因人而異,很多例子是別人沒法摸清,這些說不出來的東西,就是出色投資者的秘笈。基礎摸不清,但表象卻明顯,其中一項是基金經理懂得說故事。具體一點,這些人平日或者口齒不清,當談到自己的投資看法,或者往績,卻變成說故事能手。一個平凡情況,落在基金經理手上,忽然變得充滿情感,有橋段、有鋪排、有起伏、有喜有悲。投資,我本以為應該是無愛無恨,基金經理以最抽離的態度自處,凡事客觀分析。原來,抽離是外間的錯覺。基金經理給予外間冷酷形象,是扮嘢,其實他們內裡對投資熱情如火。由充滿情感的人說關於自己的故事,當然動聽。基金經理作出一個決定後,下一分鐘,立即知道成績表。這不斷變化的成績表,影響著基金經理的情緒,甚至驅使他們重新考慮基本信念。長期活在這環境,基金經理不自覺發展出說故事能力。信念是無形,不會是一加一等於二,一定存在想像空間,把信念故事化,好處是暫時隔開基金經理認為是無用的雜音。沒有雜音,這幅圖畫變得工整:因為有這樣,所以有那樣;這東西在這裡出現是有原因;現在看不到應看到的東西,是時辰未到。故事有主軸,其他枝節是雜音。我試過問一個簡單問題:點解這樣做?基金經理的答案長達十多分鐘,由初步構想,到途中出現的波折,故事有主角、配角和不速之客,一件似簡單事情被說成精彩故事。這故事或者只對說故事人算是精彩,其實重點是說故事人真的相信故事中的感情。外表多冷酷的基金經理說故事的時候,不知情識趣的聆聽者提出問題,基金經理說:「聽古仔要聽全套,等我慢慢說。」故事是連接信念和現實世界的橋樑,我提出這概念:基金經理把自己的感情故事化的能力,或多或少決定投資成績。故事是自我理順感情的好工具。不信?請聽我說一個故事。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
| ||||||
傳媒訪問成功投資者,談論得意傑作,一定是關於怎樣慧眼識英雄,以低價買入當時不起眼的股票,或者是關於人棄我取,在賤價收集沒有人敢碰的股票。投資者記得或願意談,通常是關於買,很少是關於賣。一百元買騰訊(0700)當然是勁,但投資者很少談論的是,什麼時候賣出騰訊。 最近英國投資研究公司Inalytics發表報告,從多間基金公司一段時間內,四萬多宗交易中,分析買和賣的決定對投資回報產生的影響。結論是,買的決定提升回報0.5%,但賣的決定拖低回報1%。基金經理精於買,不精於賣,我們不應感出奇,這些專業投資者只是犯了差不多所有人都犯的錯誤。極少數例外則成為傑出投資者,我強調是「極」少數。買是多麼瀟灑的事情,由無至有,這過程可無限地「型」。從沒擁有一隻股票,到擁有一隻股票,投資者的選擇是沒限制的。不買,即買,買很多,買些少,分段分注買,慢慢逐點買,等股價回吐買……投資者沒壓力一定要買,或訂明幾時買幾多,買這決定全屬於投資者。很多時候投資者的威水回憶,是準備買一隻前景似好的股票,但臨崖勒馬,然後股價大跌,投資者讚自己夠定力,應買不買,避過一劫。很多關於買的經驗特別深刻。買的決定可以很壯烈,例如投資者表現逆向思維,當人群走向一邊,投資者獨自走向另一邊,最後不單是贏,而且是眾人皆醉我獨醒地贏,怎不轟烈。細心想,逆向思維其實不太難,投資者夠膽便可以,特別是投資者選擇性地記憶這些轟烈事蹟。逆向思維輸錢例子,絕口不提,逆向思維贏錢例子則大鑼大鼓。投資者買的決定,顯示某些本領,例如做足功課、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重點、不畏懼普羅投資者持相反意見等,我認為不錯是難,但不是難至可創造傑出投資成績。買的決定取決於投資者的信念,不少投資者從實戰中鍛鍊出紮實信念,分隔開散戶和出色投資者的重要質素,是信念。然而,信念怎強的投資者,也未必能克服人性缺陷,而缺陷總是出現在賣的時候。投資者最不型的時候,是賣的時候。
賣和買,最大分別是,買的背景是海闊天空,賣的背景是在過去某一刻,投資者曾經認為這隻今日考慮想賣的股票是好東西。對於大部分投資者,買和賣代表對立概念:不好的話,不會買;仍然是好的話,不會賣。作出賣的決定,或多或少,代表打倒昨日的我。換句話說,買,無限制;賣,有限制,束縛著投資者的,是曾經作出買這隻股票的決定。分隔開出色投資者和傑出投資者的重要質素,是能否鬆開賣的束縛。關於賣最常見的兩個陷阱,是賣得太早和賣得太遲。告訴你100元買騰訊的人,沒告訴你150元賣了。升五成,信念怎強的投資者也抵不住引誘,自己怎慧眼看中超值的騰訊,但怎超值,股價升五成之後,也可能到價,左看右看,袋五成利潤是最適當做法。傳媒提及的十倍股二十倍股,投資者買中不奇,奇在能持有至賺十倍二十倍。賣了之後股價再升,投資者不願想,認為這已告一段落,因此,投資者談買多過賣。賣得太遲是所有投資者的通病,專業投資者也不例外。買入的股票輸錢,投資者不願賣出,因為這樣做是承認錯誤,一日未賣,也有翻身機會。不肯認輸,是人性,所以投資者明知故犯,也不願認輸。人性,是投資者最大敵人,要做出好成績,投資者須扭曲人性,談何容易。有專家認為,處理賣的一個方法,是不要記住當初以什麼價錢買入,當作每天是新的一天,以全新思維看一項投資的價值。不過這是紙上理論,投資者不可能強行令自己失憶,犯過的錯像不肯消失的記號。這世界有大量輸多過贏的散戶,少數出色投資者,極少數傑出投資者,而原因是賣代表難度太高的本領,只有極少數人能扭曲人性。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
| ||||||
人家結婚,親友必定送上祝福,這是合情理的禮儀。有些姻緣從外面看,好像不太對勁,感情是難以客觀去分析的事情,旁觀者看不好的關係,隨時白頭到老。有一種姻緣,不管旁觀者怎麼看,從宣佈一刻,便可斷定失敗收場,這種姻緣是強調對等的企業合併(merger of equals)。 這種合併的宣佈時刻,通常是兩間企業最高領導人站在一起,笑容滿面,齊聲預言新公司前途光明,兩間公司價值觀怎相近,二人多年來怎互相欣賞,日後一起工作將會是夢寐以求的樂趣。這一切當然是自製幻覺,合併誕生一刻,是合併企業命運的最高水位,因為下一秒開始,合併企業前途開始走下坡,兩夫婦之間「會or能」出現的問題都出現,最後離婚。近期有一宗轟動全球的對等合併,宣佈後沒有人看好,不幸中之大幸是,正式完成合併前,雙方決定不勉強下去,合併告吹。分手是這對情侶最幸福的結果。去年七月,全球第二及第三大廣告公司,美國宏盟(Omnicom)及法國陽獅(Publicis)宣佈世紀合併,組成市值達350億美元的全球最大廣告公司。宣佈時,兩間公司強調這是對等合併。今年五月,兩間公司宣佈放棄完成合併,財經界和廣告界沒有一個人感意外。對等合併往績九死一生,兩間廣告集團管理層不是傻人,為何偏向虎山行?我認為有三個原因:一、廣告業習慣內鬥。跨國廣告集團主要靠收購壯大規模,被收購公司通常保留公司名字,運作獨立,集團內互相競爭情況經常出現。例如Omnicom擁有廣告公司品牌,包括BBDO、DDB、TBWA等,品牌之間的所謂融合,實際是講多過做。據聞,集團內兄弟公司廝殺,比跟外人鬥得更慘烈。導致合併死亡的主要死因,是文化差異,兩間公司不能融合,不能產生協同效應,兼且互相猜忌,影響生產力,二加二等於三。廣告集團合併之死不會是文化差異,因為從開始廣告人便不相信「融合」這廢話。「籠裡雞作反」、「左手打右手」等合併產生的問題,是廣告業常態,廣告人早已熟習。兩間廣告集團管理層的可能想法是,十間子公司內鬥和二十間子公司內鬥,分別不大,合併搏得過。
二、誘因可觀。兩個廣告集團管理層挑通眼眉,不會傻到相信協同效應可增加收入,他們一定看到一些其他東西。他們是看到兩個巨型廣告集團合併,短期產生的好處,是幾乎可肯定的,這些好處是削減成本。開源須依賴一系列因素,其中包括一些自己不能控制,例如經濟環境、競爭對手的行動等,談何容易。節流卻是屬於自己能控制的因素,兩個集團變一個,出現兩個人事部、兩個電腦部、兩個CEO、COO、CFO,立即可削減這些成本,對利潤有即時幫助。合併後,節流的好處是真實和受控制,跟開源是兩碼子事。合併後節流是一次性行為,對利潤幫助欠持久性,但管理層想到自己的花紅,跟利潤掛鈎,短期內利潤升,自己荷包立即腫脹,不會考慮持久性這細節。三、我食得住佢。對等式合併死亡率特高,因為權力不可能是對等,合併後,誰話事,合併前須弄清楚。世紀廣告合併宣佈時,強調兩位CEO留任,成為新公司的Co-CEO,日後共享權力。兩個強人中之強人願意共享權力?不可能吧!宣佈時,旁觀者已不看好,但兩位當事人堅持可以融洽合作。全世界都知道權力沒對等這回事,當事人自己最清楚,但他們不在合併前處理這計時炸彈,原因是,他們都相信可「食得住」對方。合併前要求自己坐正,可能是deal-breaker,還是退一步,先氹住對方,慢慢才發功,踢走對方。問題是,兩個武功高強的CEO都是這樣想。合併的重點,永遠是關於人的尊嚴,兩個企業合併為一個,當中牽涉的問題多至難以事前一一預料,由一個共享權利的兩頭馬車領導,對等合併必死無疑。世紀廣告合併最成功之處,是雙方及時看到對方不是善男信女,在正式結婚前禮貌分手,堂堂正正做回敵人。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 ||||||
| ||||||
看到一篇外國文章,主題是有什麼關於財經的問題,令閣下晚上睡得不好。作者列出很多例子,包括擔心被裁員、金融危機重臨、退休時儲蓄不夠應付不停上升的生活開支等。我相信關於財經的憂慮,有一個世界大同版本,大家都擔心失去一些屬於自己的東西,或失去掌握自己財經命運的能力。朋友給你必勝貼士,你沒買,果真大升,你可能不忿氣一兩天,但應該不會影響睡眠。 人的憂慮隨著時勢改變,市況好的時候,我們特別充滿信心,覺得贏錢機會比輸錢機會大;相反,市況不好的時候,我們對前景感灰暗,什麼事情也憂慮一番。憂慮內容會變,但有一件東西不變,而這件東西是所有財經憂慮的根源,就是風險。風險的性質不變,永遠存在,只是我們對風險的態度不停在變。處理財經憂慮,其實是處理各種不同的風險。首先想到的風險,是市場風險,大市大跌,投資者或多或少受牽連。我們還記得2008年金融海嘯,全球股市崩潰,恆指跌四成,投資者損失慘重。海嘯這一役最令投資者印象深刻是,所有股票一同下跌,包括優質藍籌股和抗跌力較高的股票,傳統避難所功能失靈。原來有一種股災,投資者陷入極度慌張,要錢不要股票,而在亂世中,唯一有人問津的股票,是藍籌股。三、四線股成交蒸發,有價無市,藍籌股隨時跌得更厲害。市場風險影響每一個投資者,有些時候投資者以為做對了事,例如持有藍籌股,也避不過劫數。投資者遇上這種風暴,應做的事是按兵不動,等候風暴過去。在風暴中太多動作,例如跟風拋售或撈底,出錯機會甚高。風暴始終會過去,藍籌股最先反彈,這段時間睡得不好,沒辦法。另一種每一個投資者都受影響的風險,是利率風險。誰人出任聯儲局主席,主席作風是如何,全球投資者關注,原因是聯儲局政策主宰全球利率走勢。投資跟利率息息相關,是因為投資追求回報,而回報率任何時間也是跟利率掛鈎。換句話說,投資其實是一個投資回報率和利率比較的遊戲。過去幾年,聯儲局實行超低利率政策,全球實質資產價格飛昇,樓市便是例子。投資者須時刻清楚自己投資組合怎受利率走勢影響。
投資者一定知道利率情況,因為他們永遠有一個選擇,是把金錢放在一個無甚風險的銀行存款。近年銀行存款利率近零,投資者不可能不知道。此刻投資者須問自己的問題是,利率日後上升時,投資組合怎受影響。如果你的投資主要是物業,借貸程度非常進取,這時候睡得不好,是應該的。投資者最穩陣的投資是不投資,定期存款也不做,持現金,不過這種表面上保守的投資方法,卻產生另一種風險,是通脹風險。通脹上升,你的購買力其實在下降,完全不投資的風險,是財富在無聲中縮水。有一種風險很多人沒為意,其實足以令人失眠,我有一位朋友領教過。這位朋友表面上財政穩健,持有物業,甚至不只一間,入息穩定,過著舒適生活。朋友遇上突如其來事情,是親人的醫療支出,從朋友賬面資產值看,可以應付,問題是,物業是不動產,急需要的卻是現金,短期內出現周轉不靈風險。另一種風險,是「估佢唔到」的特殊風險。我有一個朋友步入退休年齡,打算一兩年內退休,財務安排穩妥,以為可輕鬆地步入人生另一階段,但遇上一件想也沒想到的事(我不能寫出來,但千真萬確),差不多一鋪清袋,退休計劃無限期押後。「估佢唔到」即是無得估,不能預知是什麼事,也不知是什麼時候出現。唯一可做的事,是做好心理準備,接受世上什麼事情也有可能發生。這張風險清單可繼續數下去,投資者不可能完全掌握風險。最重要的事,是瞭解風險的存在,接受自己控制是有限,做了應該的事,便盡力改善睡眠狀態。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 ||||||
| ||||||
喬布斯去世三年,仍不停被談及,他引人入勝地方之一,是他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擁有不少缺點,例如他對人可以冷酷無情。從企管方面看,喬布斯不似一個出色管理人,因為他作風獨裁。喬布斯出名奄尖,公司很微小事情也要俾意見,包括飯堂菜單和穿梭巴士設計。我怕奄尖人,喬布斯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是一個多面人。 很多人沒留意,喬布斯留給世人,除了蘋果,還有創造《反鬥奇兵》、《怪獸大學》的動畫公司Pixar。喬布斯去世時,身家約70億美元,逾八成來自Pixar的投資。喬布斯1986年收購Pixar,1996年Pixar售予迪士尼,喬布斯成為迪士尼最大單一股東。喬布斯跟Pixar的關係,直至去世也是非常緊密,有一大段時間,他同時是蘋果和Pixar的CEO。Pixar同事對喬布斯的懷念,跟蘋果同事,卻截然不同。在Pixar,喬布斯彷彿是另一個人,放手由管理層決定大小事項。喬布斯不是不關心Pixar,他是認為奄尖這一套在Pixar行不通,因此他須變,不是變Pixar,而是變自己。喬布斯不單只不以獨裁作風管理Pixar,更加出力確保獨裁作風不在Pixar出現,喬布斯視自己為Pixar創意的守護者。同一個人,同一段時間,以南轅北轍方式管理兩間頂尖公司,我認為是舉世無雙。我覺得最不可思議之處是,喬布斯改變了自己的能量。看一個企管人,改變的能量(capacity for change)是一個重要因素。改變是一件難事,因為大部分時間,我們根本不需要改變。英文諺語「If it ain't broke, don't fix it」,便是這意思,好哋哋,千萬不要多手改變。企管人好不容易才練出一條證實可行的方程式,不願改變,正常不過。中文諺語也有「以不變應萬變」,意思是變來變去未必好,不如不變。改變多數牽涉成本,沒明顯著數的改變,多數是蝕本行為。因此,拒絕改變是人性一部分。
以喬布斯為例,他生性奄尖,在蘋果,是一個百分百micro-manager,事無大小親力親為。這種態度源自個人性格,但更有可能源自喬布斯對蘋果的熱愛。喬布斯太愛蘋果,希望它不斷進步,整個人投入蘋果的世界,包括最小細節。有熱愛作動力,喬布斯不覺得每日工作二十小時是辛苦,還樂在其中。另外,太愛一件東西,產生不安全感,喬布斯不放心其他人工作表現,總是覺得達不上自己的要求,所以只信自己。喬布斯是否厚此薄彼,愛蘋果比愛Pixar深,所以出現兩種態度?我認為不是,喬布斯知道奄尖這套在Pixar行不通,而他擁有改變的能量。改變的能量,把叻人和超級叻人分隔開,世上很多叻人停留在某一層次,是因為欠缺這難得的特質。一招走江湖的叻人有不少,像喬在斯多過一招的叻人,卻不多見。前路不通,企管人應改變,但變把企管人帶離舒適地帶。少數擁有改變能量的企管人,看到改變的需要,但大部分企管人相信行之有效的一套。改變的能量其實包含兩種緊扣的元素:願意改變的決心和能夠改變的能力;換句話說,肯變和能變。
世上沒長勝將軍,所謂成功,很多時只是成功例子多於失敗例子。以投資為例,假如有一條穩勝50.1%的方程式,肯定成為無價寶。犯錯是必然,企管人須時刻知道犯錯後怎修正。很多企管人不願承認犯錯,在這個不肯認錯的過程浪費大量精力和時間。有些企管人願意認錯,看到改變的必要,這種態度反而為自己和同事製造空間,代表一道逃生門。假如犯錯是不能避免,不如犯錯後火速修正,早一點領悟教訓,迎接新戰役。有一種人擁有驚人的改變能量,是小孩。小孩不顧面子,沒不必要的負擔,以最純真的心做一件事,就是希望達到目的。這方法行不通,立即試另一方法。假如另一方法也行不通,小孩可能失去興趣,索性試做另一件事。遇上改變,成年人很在意自己能優雅地抽身而去,小孩則睬你都傻,話變就變。叻人不能成為超級叻人,原因是不肯顯露童真一面。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