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催化劑投資法 蔡東豪Tony Tsoi

2014-08-21  NM
 
 

 

閣下有留意財經新聞,一定聽過「催化劑」。催化劑是化學名詞,是一種加速反應的物質,近年走入投資界。投資者最怕沒反應的股票,因此,能加速反應的事必是好事。投資者不單喜歡有反應,而且反應最好來得快,最理想速度是即時發生。

最初,催化劑是專業投資者圈內術語,然後走進普羅投資者詞彙,財經演員也催化劑不離口。投資者怕悶,買入股票後坐定等,是一件沒趣的事。買入的股票沒即時反應,可能已經代表買錯。專業投資者更加需要有動作,證明收取的管理費用是物有所值。當人人在談催化劑的時候,投資者應瞭解催化劑的用途,我甚至想退後一步,從頭看催化劑究竟是什麼一回事。催化劑走紅是反映時世,在資訊發達年代,看年報、計算未來盈利、買入估值便宜的股票作長期持有等,都是不合時宜的投資方法。在資訊發達年代,投資者認為做一些人做我做的事,沒法為自己製造獨特優勢,投資者須與時並進,新一代致勝武器是催化劑。催化劑可以是例如收購的企業行動,可以是盈利大幅上落,可以是政策改變。掌握催化劑是難度甚高行為,舉例,催化劑是一宗可能出現的收購,在沒內幕消息情況下,投資者能事前預測收購出現的時間,近乎沒可能。催化劑必須擁有獨特性,所有人能預見的事情不算是催化劑,因為股價已反映了這項資訊。投資者須看到大部分人看不到的事情,談何容易。準確預測事情可能發生的時間不足夠,投資者還須預測市場反應。其他投資者怎看這宗收購對公司長遠前景的影響,決定股價表現。假如市場對收購不樂觀,股價不升反跌,投資者須拿捏到出入市時機。股價受收購消息刺激,短期內大幅波動,升兩成是否合理?抑或市場亢奮可令股價升五成?

又要估中這件事真的發生,又要估中其他人怎看,又要估中出入市的時間,難度高至普羅投資者難以掌握。可是,當催化劑被奉為必要武器,投資者容易墮入催化劑陷阱。這陷阱是,尋找催化劑過程中,投資者把事情簡單化。例如收購牽涉一連串問題,包括收購價是否合理、公司融資成本是否過高、收購能否產生傳說中的協同效應等,這些問題非常重要,但投資者大都欠缺深入分析能力,所以不自覺地把事情簡單化。馬虎的後果是,催化劑其實不是催化劑。我對催化劑潑冷水,因為難度過高,這種投資方法,只適宜小部分專業投資者使用,家庭觀眾不適宜模仿。不過,我這投資悶蛋也有一種另類催化劑,可推介給投資者,這種催化劑叫便宜。對,便宜就是催化劑。一隻股票夠便宜的話,便自製催化劑,遲早會被其他悶蛋投資者發掘。這方法的問題是,投資者不要遲,只要早,今時今日,建議投資者「等」,是趕客行為,沒有人把便宜和催化劑扯上關係。我以為我的另類催化劑理論注定是孤芳自賞,直至我看了林少陽寫的新書《催化劑投資法》(天窗出版)。林少陽是價值投資者信徒,我以為跟催化劑扯不上關係,在這本書,他卻視催化劑為重要的投資理念。林少陽把催化劑有系統地分開兩大類別:一、推動長線盈利,發掘社會結構和生活環境改變的「主題催化劑」;二、分析短線事件的「事件催化劑」。表面上,林少陽遊走於一長一短的兩類催化劑,連貫他的信念,始終是傳統價值投資法。這本書談的雖然是催化劑,但價值投資的身影四處可見。主題催化劑投資週期長達十多二十年,少一點定力的投資者也不會感興趣;事件催化劑牽涉短時間內買賣,林少陽處處勸諭投資者謹慎行事,有懷疑的時候,只持優質股票。看完這本書,投資者更加應該領略到很多事情,表面容易,操作起來困難至不可能,包括沉迷尋找催化劑。任職基金經理的林少陽,沒叛離價值投資法,他只是在紮實的基本信念上,加練了另一套相關武功。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506

泡沫之人 蔡東豪Tony Tsoi

2014-08-28  NM  
 

 

早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網誌指外圍形勢充滿風險,國際地緣形勢惡化,香港政改停滯不前,以「完美風暴」形容目前香港金融狀況,引起不少非議,認為有誇大之嫌。批評者理據基於兩方面:一、曾俊華此言論似屬政治行為,為配合中央打擊佔中,從金融角度帶出佔中的害處;二、全球金融形勢雖不至大好,但歐美經濟呈復甦,中國經濟回復穩定增長,香港經濟不見警號,完美風暴之說不可能成立。

一眾高官之中,香港人對曾俊華印象較好,他性格温和,公務員背景容易令人受落,而且感覺上金融系統不受政治影響,讓他在混亂政治氣氛中儘量說真話。或者,當下政治環境已去到嚴峻關頭,即使是金融都不能跟政治隔離,曾俊華也要在他能接受範圍內響應政府大形勢。政治謎團往往不能在短時間內拆解,須留待歷史判斷,我集中從金融角度看這場「完美風暴」。

完美風暴是指一連串事情罕有地同時發生,加劇災難的嚴重性。香港金融形勢主要受中國和歐美因素影響,現時外圍情況平穩,可見將來看不到金融危機爆發的可能性。全球經濟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仍未痊癒,歐美政府維持低息政策,然而經濟未見大幅回升,低息環境肯定持續,很難想像在這環境下突然出大亂子。至於一些不能預見的突發因素,例如中東和俄羅斯局勢,但波及香港程度有限,難以引發重創香港的金融風暴。曾俊華是危言聳聽,抑或是滿肚密圈,只有他知道。

唱淡是犯錯成本不高的行為,因為人選擇記着好事情,之前有人預測的壞事情不出現,很快便忘記,並不放在心裡。舉一個現實例子,港股近期大幅回升,但距離歷史高位有一段距離,反觀美股2013年升三成,今年屢創歷史新高,過去不停有股評人指美股進入泡沫地帶。股評人一路跌眼鏡,但跌了後,可執起再唱淡,或有其他股評人加入,美股就是在泡沫聲中一路升。

不論股市或樓市,價格急升期間,總有人提出泡沫的可能性。牛市中,泡沫人往往得到傳媒注視,因為大多數聲音都是唱好,傳媒為求平衡,總要強調泡沫的可能性。很多人認為逆向思維是一種崇高的思考方式,在一片唱好聲中力排眾議,顯出自己不甘跟風,選擇相信自己做的研究。

「居安思危」是一個講完等於沒講的四字詞語,因為任何時候也應思危,不只是安逸時期。什麼是「安」,什麼是「危」,沒準則,有些時候以為已經是「危」,但明天有可能更危。然而,對於政經人,「居安思危」是成本效益相當高的soundbite,政經人不時拋出這四字詞語,不管思危的做法是否準確,也會製造頭腦清醒的感覺。市場上升,姑勿論是否形成泡沫,因市場總有下跌一日,只要夠命長,泡沫人總有吐氣揚眉一日。泡沫人通常擁有很多現成兵器,隨時拿出來支持泡沫論點,以香港市場為例,最常見的指控,是由於香港市場屬開放型,容許國際金融大鱷自由出入,熱錢流轉方向影響金融系統不穩。理論上,這指控任何時間也有可能成立,因為資金無記認,而且香港市場的確是開放的。關於泡沫,我屬於「倒後鏡派」,即相信事後看,清楚得多。投資者身在泡沫期間,感覺通常是夾雜着大量亢奮和小量懷疑,很容易參與其中,不亦樂乎。泡沫不會無緣無故形成,必定有一些觸發點,例如新經濟模式或新科技發展,這些新東西有一定理據支持,在亢奮氛圍中,成為支持者屬大勢所趨。這兩年很多投資者錯過港股兩大龍頭,騰訊(0700)和澳門賭股,就是不少人認為這些故事含泡沫成分,但事實證明它們有實質業績支持。在泡沫陰影下,股價一而再,再而三上升,投資者錯過機會。泡沫的可能性永遠存在,泡沫人永遠有立足之地,如果投資者看通泡沫人的動機和伎倆,影響不大,有些角色始終需要有人扮演,分別是演技的優劣。

蔡東豪Tony 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063

難得戇居 蔡東豪Tony Tsoi

2014-09-02  NM
 
 

 

多少次,企管人無奈面對一班同事,不知應該是嬲或笑,話到口邊忍住,唯有對自己說:「我哋點解可以咁戇居?」很多事情出錯後,檢討一輪,最後答案可能是很簡單:戇居。不數太遠事情,幾年前金融海嘯後,跨國銀行總裁被迫承認,他們不清楚銀行參與的金融產品具體運作。一件影響全球金融系統的大事,機構最高階層竟不清楚,這不是戇居是什麼?

戇居出現之頻繁,可能令企管人麻木,視為日常工作的常態。去年兩名英國企管學學者提出「功能性戇居」概念,意思是某程度戇居對公司運作其實有幫助。戇居的功能是潤滑工作流程,讓工作環境變得較和諧,間接提高工作效率。學者指,假如閣下不相信有戇居空間這回事,不妨反過來想像一下,全公司滿布自以為聰明人,這些人每事批評,公司寸步難行。學者指,戇居最常見於銷售服務的企業,例如會計師事務所、企管顧問、銀行等。這些企業不停標榜員工怎英明神武,不停高呼口號,久而久之,員工真心相信公司的虛無願景,集體懷着信心。根據學者研究,相對上最不戇居的行業,是工業,因為生產出來的產品出現毛病,客戶立即興師問罪。這一點我有第一身感受,廠家自以為聰明的夢很快被嘈醒,因為工廠戇居的後果來得快,兼且響亮。工廠客戶跟銀行客戶不同,工廠犯些微錯誤,客戶小則要求提供改進方案,大則要求賠償或減價。銀行客戶容易被假大空口號迷倒,以為這麼多聰明人的地方,一定很聰明,錯可能在於自己。

一概而論很可能是不公平假設,銀行不一定戇居,工廠不一定踏實,不過戇居這有趣課題確實存在值得討論的地方。我踏足過銀行和工廠兩地,接觸過不同性質的戇居,對戇居這件事有點想法。首先,戇居一定是人為,所謂天意,一定是藉口,不同類型戇居人製造不同類型戇居。再者,我同意學者所指,企業預留戇居空間可以是一件正確事,給大家喘氣位,製造緩和氣氛,戇居的重點是企管人懂得畫一條線,分隔開可接受和不能接受的戇居。從我的經驗,戇居難以分類,但企業戇居人卻有跡可尋。我認為企業戇居人可分三種:一、看不到全局戇居人。全局是企管人口中的big picture,很多事情有一個背景(context)。看不到全局其實不稀奇,因為全局不容易給人看到。全局具上文下理、客觀和主觀形勢、來龍去脈、關連人物、歷史等,加起來構成的一幅動態圖畫,少數人完全看得通,大部分人只看到一部分。看到全局的人面對看不到全局的人,會覺得對方欠缺常理,做事總是甩漏,其實問題由始至終,是這些人掌握不到事情的重點。企管人的處理方法是,儘量引導這些人多看全局,即使不是全局的「全局」,也要讓他們儘量吸收全局的精髓。

二、醒目仔戇居人。有些人散發醒目氣質,做事充滿街頭智慧,懂得在真實世界靈活處事,以讀書不成為榮。問題是,書本知識其實很有用,讀書叻和讀書不叻的人,其中最明顯分別是紀律,讀書叻的人尊重和遵守紀律,醒目仔自創屬於自己的一套紀律。企管人處理方法是加諸紀律,雖然醒目仔自有方法逃避,但企管人不可氣餒,屢敗屢試,因為團隊紀律是「無價講」的質素。

三、有關係戇居人。關係分兩種,有些人的成長背景製造關係,有些人擁有特質,替自己製造關係。關係人在企業中很重要,待人接物是企業命脈,不過這類人很多時有恃無恐,以為關係代表一切。關係人覺得關係至為重要,所以忽略其他東西,例如紮實基本功。企管人處理方法是,在適當時候挫關係人的銳氣,讓他們多做基本事情。戇居事太多,無從預防,我信人性,認為從人着手是較可取之道。人的特性是不可預測,因此戇居只能減少,不可能消滅。有時候,犯錯後,不如苦笑,或者我們應感恩,難得戇居。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747

(目及)實右後衛蔡東豪Tony Tsoi 蔡東豪Tony Tsoi

2014-09-18  NM  
 

 

最近迷上了足球科學,追看這方面的書和網站。稱得上科學,關鍵是證據。未接觸足球科學前,看足球是關於個人感受,而個人感受受經驗影響,現在多了一個科學角度,看足球好像增加了一個全新層次,非常過癮。

對足球科學有興趣的讀者,我推介一本剛出版的書,是Chris Anderson寫的《The Numbers Game》。這本書的副題非常吸引:「你所知關於足球都是錯的」。我看完其中一章,像發現新大陸,因為作者打破固有觀念。決定球賽勝負,不是超級球星,而是隊中最弱球員。賽前比較兩隊實力,球迷必定列出兩隊球星,特別是在例如前鋒和正中場等重要位置上,預測哪位球星將會在賽事中起決定性作用。根據作者研究,球星決定賽果是謬誤。

足球科學家看球賽,跟普通球迷,彷彿是在看不同的球賽。普通球迷盯着C朗和美斯一舉一動,而足球科學家在看另一些東西。在修頓球場有一場即興球賽,如果美斯落場,美斯的一隊贏面是九成九。可以這麼肯定,是因為修頓球賽球員之間質素相差很大,有些可能很屎波;相反,世界頂級聯賽球員質素光譜很窄,場上最屎波可能也是國家隊代表。

西甲和世界盃賽事,賽前很難斷定有美斯的巴塞和阿根廷贏波,因為球員平均水平高,而且差別不大,美斯個人能決定賽果的機會,跟修頓相比,大為降低。足球科學家發現,決定頂級球賽賽果,不是球員光芒四射演出,而是球員犯的錯失。犯錯失最多的球員,是隊中最弱的球員,因此足球是一項關於「最弱一環」(weakest link)的比賽。

「最弱一環」概念令我發現新大陸,我立即告訴同事,我們的管理思維也應改變。大多數時候我們依賴公司的明星,期望一向表現出色的同事繼續表現出色,帶動團隊前進,卻忽略拖慢團隊步伐的原因,很可能是「最弱一環」表現差勁。一隊人向前進不單靠前面的人拼命拉,而令後面拖慢的人走快一點,可能更着數。想深一層,我其實應該很理解「最弱一環」道理,毅行者就是一項「最弱一環」運動。毅行者規例是四人一隊,全程走過九個檢查站,一定要四人一齊走過,換句話說,飛人隊友怎快也無用,沿途不停要等最慢隊友。毅行者戰略不是令最快隊友跑得更快,而是幫助最慢隊友跑快一點點。七年前我寫的書《毅行者》,有一金句:「毅行者快不過最慢隊友」,便道出這道理。「最弱一環」不單在企業上用得着,在管理個人人生也大派用場。人生重點通常不是三幾個一鳴驚人的難忘時刻,而是怎過平常日子。假如我們相信「最弱一環」概念,足球領隊重要職務,是找出最弱球員,想辦法令他們表現更好。記着,最弱一環不會固定是某球員,不同時間不同人可能變成最弱,書中提出四個處理最弱球員的方法:

一、把他藏起來。十一個球員中,最弱是哪位置球員?根據這本書作者分析,答案是右後衞,因為主要防守對方左翼,而左腳出色的球員相對較少。

二、幫助他。如果知道右後衞最需要隊友幫助,中堅和右中場須處處關照,走多兩步。

三、儘快換走他。很多時「最弱一環」不是事前預計得到,在賽事進行中才出現,這時候領隊應換走這球員。不幸地,領隊通常換得太遲,原因可能是惰性,總是不願作出改變;也可能是關於面子,領隊不想公開承認賽前部署是錯誤。另一方面,頂級球員是扮嘢高手,當知道自己表現出問題,很懂得掩飾,領隊不容易即時察覺到。

四、改進他。頂級球員「你咁高,我咁大」,要求他們承認需要幫助,不是易事。領隊須創造一種文化,讓最弱球員肯承認需要幫助,及其他球員願意分享知識和伸手幫忙。

球星不能為球隊贏波,最弱球員卻隨時令球隊輸波,因此最佳球隊是全隊都是表現大約80分的球員,沒天王巨星,也沒明顯屎波人。足球科學家和球迷的分別是,球迷看球賽看美斯,足球科學家看右後衞。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386

我信神 蔡東豪 Tony Tsoi

2014-09-25  NM  
 

 

當局者怎迷,不用旁人提醒我,我對投資的看法隨着年月一直在變。我曾經很欣賞基金經理的工作,因為我覺得這職業很難,專業投資者考耐性,須擁有與眾不同穩定和堅忍的個性,才有機會突圍而出。我自問不能做得好,只能從遠處欣賞,這些年我從不同位置用心觀察基金經理怎為客戶賺取跑贏大市的投資回報。我變,是指我對基金經理的感覺,變得愈來愈困惑,事實證明這些所謂專家大部分欠缺能力跑贏大市。

或者,投資真的很難,失望是常態,過去一段時間環境特別動盪,例如遇上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之後量化寬鬆措施扭曲環球投資環境。可是,普通人在動盪時候最需要專家作為定海神針,專家卻偏偏此時失準。太平盛世時專家好似好醒,升市齊齊升,遇上風浪,專家原來跟普通人沒分別,跌市齊齊跌。基金經理的投資表現不可以普通,跑贏大市是合理要求,因為基金經理收取費用。大部分基金經理跑輸大市,再加上每年收取管理費用,一個不小數目長遠計,基金表現雪上加霜,香港打工仔從強積金經驗便很了解箇中苦況。我當然受外面環境影響,一個又一個學術研究指出,能跑贏大市的基金經理絕無僅有,最大問題是,投資者很難選中長勝將軍。金融海嘯最威風的基金經理是保爾森(John Paulson),被冠以沽神外號,被捧至天高。金融海嘯後保爾森的表現持續走樣,慕名而來的投資者中招,這個「神」是否有點過譽?但能夠準確預測金融海嘯,並想出辦法從中獲利,有幾多人?關於基金經理的好與壞,投資者感困惑,不無道理。近年基金界氣勢如虹是被動型指數基金,銷售額遠高於傳統主動型基金,其中最當紅是在香港設有辦事處的「領航」(Vanguard)。領航在美國於1976年首創為散戶而設的指數基金,今日是全球最大指數基金管理公司之一,主要賣點是成本特低。金融海嘯後,指數基金熱賣,領航生意本已很好,近期走紅是因為得到意想不到的明星支持。在巴郡2014年年報,畢菲特為投資者提供明確的四字真言:「便宜、被動」。畢菲特已把大部分身家捐出,剩下留給家人的現金,他的具體建議是,一成買短期美國國家債券,九成買指數基金,兼且建議買領航產品。畢菲特認為這投資分配策略將跑贏其他投資策略,包括散戶、大戶和機構投資者。

便宜容易解釋,家庭主婦也懂得格價,同一件貨品,行多步,買件最便宜的。基金收取年費1%至2%,對沖基金額外收取跟表現掛鈎的獎金,而香港人熟悉的指數基金盈富基金(2800)每年管理費約0.1%,這是一個令主動型基金經理頭赤的比較。被動是主動的相反,畢菲特的建議意味他相信股票,但不相信主動型基金經理能跑贏大市,因此他建議家人買指數基金,兼且以成本最低方式買。即使不信學者,不信其他專家,但我不敢不信股神留給至愛的投資建議。主動型基金經理玩完?指數基金雖然走紅,但佔全球基金金額不足一成,主流仍然是由基金經理指揮的主動型基金。各位須細心咀嚼畢菲特的四字真言,他不是建議投資者不買股票,相反,他是股票大好友,留給家人的資產分配,九成買股票,屬非常高比例。畢菲特是不信投資者可憑自己眼光,出出入入,跑贏大市。既然不能跑贏大市,不如買大市。困惑中,我沒放棄觀察主動型基金經理,如果大部分不能跑贏大市,投資者能否從一大堆指標中,例如投資風格、基金規模、過往戰績等,準確地辨認出哪小部分是人中之龍?我相信很難,特別是須持續地辨認出來,主動型基金經理的功架可能是一種只能在事後看得清楚的技能,在事前和過程中容易變得模糊不清。不過,畢菲特的四字真言可能很有意思,我的解讀是,便宜和被動,即是建議長期持有,看準買入,不理會雜音,選少數懂得欣賞時間威力的基金經理。關於投資,我信神,一個有逾五十年往績的神。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158

我們是大家庭 蔡東豪 Tony Tsoi

2014-10-09  NM
 
 

 

我沒有看TVB的習慣,但TVB主宰大眾流行文化,日常接觸到TVB事物,避也避不來。我不時看到TVB藝員一臉幸福地說:「TVB是一個大家庭。」我感到刺耳。一而再聽到這句話,我覺得很奇怪,進一步了解,發現原來培育大家庭文化是TVB既定策略,管理層有意識地訂立實質行動,刻意加深大家庭感覺。我在想,如果藝員擠出的幸福樣子是演技一部分,還好一點,但如果真心相信TVB是大家庭,這齣戲結局不一定幸福。

理論上,家庭製造歸屬感,如果員工對公司有強烈歸屬感,對公司表現一定有幫助,因此企管人在公司內營造家庭氣氛,是容易理解。試想像,員工之間的關係,如家庭成員這般密切,互相扶持,充滿默契,做起事必定得心應手。問題是,家庭成員對家庭有歸屬感嗎?成員之間關係融洽嗎?如果TVB劇集的劇情反映社會實況,答案是否定的,家庭成員之間勾心鬥角,輕則涉及錢財和感情,重則傷害他人身體,不要說融洽,連和平也談不上。TVB自己的劇集也不相信融洽大家庭形象,卻要加諸在員工身上,這道理值得細想。或者,企管人就是希望把在家庭出現的種種是與非、得與失,投射到公司環境中。換句話說,在家庭做得出色的事情,企管人希望在公司複製;在家庭做得不濟的事情,希望在公司可做得好。現實生活中,企管人可能自知不是一個好父親,希望在公司挽回自我形象,視下屬為子女,在另一個地方做個好父親。企管人把家庭和公司混為一談,是常見行為,也是製造麻煩的根源。

混淆家庭和公司的最大問題,是家庭和公司性質不一樣。公司有一個明確任務,為股東賺取回報,簡單一點,是賺錢。賺錢當然不是不擇手段,但目標清晰,公司成員走在一起,就是各自擔任某種角色,一同走向目標。家庭沒有類似賺錢的明確目標,家庭成員願望,通常是活得快樂和有意義之類的精神追求,所謂目標較虛無。公司性質其實較似球隊,隊員各自發揮,球隊目標是爭取勝利。因此,球隊也容易混淆自己身份,經常以大家庭自處。球員日夜操練,跟隨球隊南征北討,見隊友時間多過屋企人,自然產生兄弟般感情。這些感情在球場上也能見到,喜與憂,隊友一同感受。然而,領隊不是帶領只求快樂成長的家庭,而是求贏波的球隊,領隊須不時作出抉擇,有些球員不能出賽,或者非自願離隊,這時候球員發現原來球隊不是大家庭,球隊也是一盤須計算的生意。

家庭和公司最大分別,是家庭成員無得揀,而公司成員不停在被篩選。公司內出現矛盾,導致士氣低落,很多時就是這篩選過程出現問題,有人認為不透明或不公平。員工覺得自己付出了很多,已儘量符合公司要求,卻得不到應有對待。家人之間的情是無條件,子女犯什麼錯,父母最後也會傾力保護,沒有放棄這回事。家人看家人,用的一把尺,跟平日待人接物的尺是不同的。這把尺較[鬆,容忍度特高,甚至是過高,但家人明知縱容,也會說服自己。家人犯的錯誤,很多時置問題根源於不理,一直容忍,心態是犯錯者始終是家人。人與人之間本應有界線,但家人一次又一次越界,也一次又一次受到容忍。懷着大家庭價值觀打工,發現條數計法不同,容易換來失望。家庭是很適宜讓人成長的地方,我們成長過程中就是不停犯錯,得到家人容忍,從犯錯中學習和進步。成長得不到家庭保護,一定變得痛苦。可是,家庭不是一個適宜爭取例如賺錢和贏波明確目標的地方,問父母想子女長大後怎樣,最常見答案是做一個好人和快樂人。這問題問CEO和領隊,做一個快樂的員工和球員,是不足夠的。公司要成為大家庭,須講得出,做得到,我認為很難,大家庭多數是呃人。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352

見光死 蔡東豪Tony Tsoi

2014-10-16  NM
 
 

 

財經傳媒不時用上「見光死」這字眼,意思大都是關於公司宣布的業績,達不到投資者的期望。未見到業績之前,公司憑未經證實傳聞炒作,可能係威係勢,但當期望變為事實,混濁變為光明。見光死現象應該屬於正面,起碼投資者重視業績。

業績可分為兩部分:盈利(或虧損)和未能即時量化的業務狀況。盈利是一個數字,投資者對業績感失望,通常是關於這個數字。投資者專注分析一個數字,有其好處,因為所有人都看得明白;令投資者混淆,通常是數字背後的故事。分析盈利另一個好處是,盈利很大程度上已經吸取(capture)了公司營運情況,包括好消息和壞消息。即是說,公司未能即時量化的狀況,其實或多或少已經反映在盈利的計算。使用一個所有投資者皆同意和明白的數字,沒有比盈利更好。很多公司,特別是投資者熱捧的公司,不同意盈利是最能反映公司狀況的一個數字。這些投資者愛股,大都是消息股,受熱捧基礎是消息,而不是盈利。千禧年科網狂潮,科網股創造一些比盈利更重要的數字,例如眼球數目。又例如近期熱炒的殼股,最重要數字是公司的市值,愈細愈好,故事大綱是殼價比市值更吸引,因此股價上升空間大。消息股共通點是盈利不能反映公司實質狀況,熱炒焦點是盈利以外一些數字。

避開盈利的好處是,無從比較,沒客觀標準。以眼球為例,數字由管理層提供,我未聽過核數師願意審核,或為眼球數字提供獨立意見。甲公司計算眼球的方法,跟乙公司可能不同,投資者需要信任管理層。不談盈利,轉談故事,計算公司估值變為衡量故事好聽程度。某公司市值低,加上有一個關於大股東在什麼情況下願意出售股權的故事,可以引人入勝。一個無法客觀分析的故事,是消息股的靈魂。吃不到的葡萄一定是酸的,我不懂分析眼球和殼價,因此,這些故事信不過,我堅持相信盈利——一個數字的盈利。當然,單看盈利還不夠全面,以盈利來分析公司狀況,存在三個問題。第一、盈利不能吸取公司全面狀況。這一點我也同意,盈利不完美,甚多缺失,但在一個不完美投資世界,盈利可能是最佳選擇。至少,盈利是客觀的,所有投資者也能明白,很多時投資者以為盈利忽略的東西,其實不少資料已反映在其中。例如公司投資大量金錢在長線項目,牽涉利息或折舊上升,影響短期盈利,投資者稍為深入看賬目,其實可看到,可在盈利分析上作調整。

第二、盈利忽略公司發展周期。以前我不接受這批評,理由跟剛才解釋一樣,盈利在眾多標準中,最能反映公司狀況,直至近年我開始改變看法,盈利的確不能顧及新一代科網股的營運模式。新一代科網股在泡沫後絕境誕生,生命力甚強,它們開業初期,不要說盈利,連收入也欠奉。然而,這些公司能夠一步步走出一條路,盈利由無至有,令人佩服。Google便是例子,開業初期全無收入,但管理層信心爆棚,相信公司達到一定規模後,盈利自然來。新一代科網股看準市場需要,管理層充滿自信,只要成功執行策略,短期內不擔心盈利欠奉。以前我不信,現在我信,但難度是,揀中眾多科網股中誰能跑出。我自問欠缺這能力,所以在找到這能力前,我仍選擇相信盈利。第三、公司管理層在盈利上跟投資者玩心理遊戲,投資者玩不贏管理層。管理層知道投資者重視盈利,自然有備而戰,事前做足功夫,務求投資者滿意。最常見做法是,管理層提供引導,調控管理市場期望,力求實際情況超越預期。武功最高強的管理層用力啱啱好,不多不少,業績剛剛超越預期,證明投資者眼光也很好,只是公司比投資者預期做得更好。三個對盈利的批評中,我認為第三個最棘手。我曾站在欄杆的兩邊,能玩贏管理層的投資者,佔少數,這是一場不對等的遊戲。

蔡東豪Tony 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194

我波士好Nice 蔡東豪Tony Tsoi

2014-11-06  NM
 
 

 

你怎形容波士,可反映你在公司的前途。如果形容是nice,你面對巨大限制,應設法改變情況,不能改變的話,應離開這崗位。波士在你心目中的形象可以是叻人、決斷、爽快、市儈、仆街等林林總總形容詞,而你選擇用nice,我可肯定你不應繼續追隨這波士。Nice波士四處可見,這些人共通點是害怕衝突,開口埋口都是「和諧」、「正能量」、「一家人」等企管廢話。

衝突源自不同意見,人擁有不同意見,是正常情況,因此衝突時時刻刻存在。處理衝突不一定動武或嗌交,有好多其他方法,不過避開衝突肯定不是方法。Nice波士致力成為好好先生,受眾人愛戴,平日午飯時前呼後擁,生日時大伙兒圍着切蛋糕,便是nice波士的舒適地帶。Nice波士最計較是下屬是否喜歡他。你追隨計較自己是否被視為nice的波士,我的看法是,大鑊!二十一世紀,辦公室危險人物不再是青筋暴現,大呼大喝的野蠻波士,這類人數目愈來愈少,取而代之是nice波士。對,nice波士是新一代企管危險人物。這種nice感覺是假象,不能持續下去,受不起現實挑戰。衝突無處不在,因為觀點總有不同,和諧多數是假或短暫的感覺。全世界政治最和諧地方,是北韓,但所有人都知道,這種和諧是以威嚇製造出來,和諧內裡是被壓抑的衝突。衝突不一定是壞事,各持己見,據理力爭,以文明方式逐步解決衝突,代表進步泉源。解決衝突不一定是一個nice的過程,過程中或有人自尊受損,過程或者暴露人性醜惡,着意維護一個nice的氣氛,可能根本解決不到衝突。Nice波士很快露底,因為辦公室布滿衝突,和諧內裡是活火山。不肯面對衝突的企管人,得不到別人尊敬,特別是下屬。在辦公室,nice的同義詞是「怕事」和「縮骨」。其實,日常工作中,波士作用可有可無,下屬知道自己的崗位和工作範圍,各自做事,不須波士特別照顧,最需要波士的時候,是衝突場面,而nice波士偏偏在最需要的時刻隱形。最常見衝突源頭是,跟其他部門爭拗、或跟大老闆爭資源、或跟客戶爭公道,這些都是辦公室大是大非的重要時刻,波士須站到最前,面對衝突,無得nice。

在關鍵時刻,nice波士突然潛水,想辦法避,避無可避,nice波士受壓後,很多時發爛渣:「你們應該幫手想出solution,不是增加我的problem。」這句話是呃人,如果下屬真的有可行solution,一早說了出來。最需要上司為自己出頭時刻,上司把問題歸咎下屬,久而久之,粉碎互信基礎。面對衝突,較好脾氣的nice波士或不會發爛渣,但會說一大堆講完等於無講的廢話,你的波士是否正是這模樣?這篇看似平和的文章,對你來說,像是驚慄文章,因為你的波士正是這種危險人物,你應怎辦?我認為要想辦法變,並且要快。Nice波士得不到別人尊重,這波士的下屬在公司內外也沒地位。你可能以為,地位和面子這些外表東西不重要,最緊要是學習和吸收經驗。學習過程中一個重要元素,是回應(feedback),回應可來自不同人,但來自上司的回應最重要。上司是過來人,走過你所走的路,應該最清楚和最緊張你的感受,如果上司的回應是可有可無的廢話,這學習過程也變得可有可無。在nice波士庇蔭下,你可能覺得舒服,環境和諧,人與人之間盡是真善美,不過這些都是假象。Nice波士作風公司內外皆知,人家當作是笑話。更壞消息是,nice波士不會改變,因為他不覺得nice代表問題,人是應該nice的。撞一次大板前,人是不會輕易改變,而nice人未必會撞大板,nice人的前途是,在和諧氣氛中無聲消逝。追隨nice波士可以是一個自我麻醉過程,你隱約覺得有問題,又不似是大問題,三年又三年又三年,時間過得真快。你波士好nice,應設法尋改變,快跟公司其他人建立關係,找機會調去另一條team,跟另一個上司。沒機會的話,轉工。

蔡東豪Tony 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079

棉花糖的故事 蔡東豪Tony Tsoi

2014-11-13 NM
 
 

 

對「棉花糖實驗」一直感興趣,知道實驗負責人Walter Mischel教授出版自傳式新書,立即買下。棉花糖實驗是六十年代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心理實驗,內容相當簡單,但結果卻毫不簡單。實驗是給六歲小孩一個選擇,送小孩一粒棉花糖,如果小孩不吃眼前的棉花糖,願意等十五分鐘,可得到兩粒棉花糖。解釋完實驗規則,大人離去,讓小孩獨自作抉擇,面前這粒美味的棉花糖,吃定不吃……

這個實驗所有人都可在家中嘗試,實驗重點是自制能力。棉花糖實驗成為史上最出名的心理實驗之一,因為它的發現震撼:願意等第二粒棉花糖的小孩,長大後較健康及事業成就較大。想知道小孩長大後變成一個怎樣的人,小時候的自制能力是很好的預測基礎。欠缺自制能力的小孩,父母不用擔心,Walter Mischel教授提出另一個重要發現,自制能力不是與生俱來,而是有得學。有人認為自制能力是人生中最重要質素之一,能否掌握「延遲快樂」(delayed gratification),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事業、婚姻。我把範圍縮窄一點,我認為投資是關於延遲快樂。棉花糖實驗投資版本可從儲蓄開始着想,儲蓄就是懲罰現在的自己,放棄眼前快樂,把眼光放到將來。不吃眼前的棉花糖,將來可能有兩粒或更多,有些人願意等,但更多人選擇即時享樂。以自己為例,假如小時候參加棉花糖實驗,我是即食派,人生其中一個遺憾,是沒有早一點開始儲蓄。或者,社會上瀰漫的消費氣氛難以抵抗,排山倒海的私人貸款和信用咭宣傳,鼓吹透支未來,延遲快樂太不合時宜。延遲快樂在股票投資上更難做到,散戶最常見的投資狀態,是「贏粒糖,輸間廠」。買入的股票股價升兩成,便心思思想沽貨,散戶腦裡在想,是這兩成利潤帶來的即時快樂。買入的股票股價下跌兩成,散戶死守不放,甚至假裝沒事發生,因為不肯面對即時痛苦,所有感受都是以現在行先。

其實不只是散戶,專業投資者也難抵抗延遲快樂的引誘。專業投資者須面對客戶的期望,及同業之間競爭,長線投資很多時是不可能的奢侈品,爭取短線成績是行業現實。我接觸過的成功專業投資者,全部有一套經過時間考驗的投資方式,講求的是紀律,投資是一個細水長流過程。專業投資者累積成績,過程中,涉及一個又一個延遲快樂的決定,只有少數人做得到。大部分所謂專業投資者不肯延遲快樂,或者良好意願敵不過殘酷現實,淪為炒家。Walter Mischel教授認為延遲快樂不是與生俱來的性格,而是可以學習的技巧。看棉花糖實驗影片,一定令看者忍俊不禁,小孩怎能抵抗面前棉花糖的引誘?成功把快樂延遲的小孩,出盡法寶,有的閉上眼睛,有的強迫自己望向其他位置,有的坐在自己手上,面部露出痛苦表情。分散注意力和強迫自己不觸摸眼前棉花糖,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重點是小孩會想辦法,嘗試等第二粒棉花糖。Walter Mischel教授認為延遲快樂猶如身體肌肉,愈運動得多,便變得愈堅實,愈經得起考驗。我們的情緒其實常在一個「冰與火」衝擊狀態,火是立即想去做的衝動,冰是說服自己放棄即時快樂的冷靜,衝擊之下誰勝出,決定能否延遲快樂。我們須學習的,是在適當時壓抑火及放大冰的感覺,小孩不望棉花糖和坐在自己手上,等於改變外部環境,正是上佳招數。投資者如果想學習不吃眼前棉花糖,我認為應該向小孩學習,相信外部環境多於自己。外面太多誘惑,自己定力有限,不如改信自己以外的東西。如果閣下很想投資股票,自認不是出色投資者,一個我認為很好的方法,是自動轉賬買盈富基金(2800)。首先計算自己每月可以投資多少錢在股票,然後跟銀行作出安排,據知很多銀行提供這種服務。對於散戶,我想不到有比盈富基金更合適的股票,每月不多想,不問消息,不問價位自動買入,當作另類儲蓄,假以時日,這項投資就是一粒美味棉花糖。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017

你可以輸幾多? 蔡東豪Tony Tsoi

2014-11-20  NM
 
 

 

跟理財顧問開戶口,客戶很可能須填寫一份問卷,目的是評估客戶能承受多少風險。問卷內容開始時包括年齡、學歷、家庭狀況、收入、資產分配等客觀資料,然後進入有趣部分,出現一堆主觀問題,例如大市下跌兩成,客戶會怎樣做?閣下長線投資定義是幾多年?面對這類抽象問題,客戶敷衍作答,問卷得出作用不大的資料,風險評估最後依賴年齡和收入等客觀資料,問卷有做等於無做。

幸好,大部分理財顧問視問卷為指定動作,滿足監管者和公司要求,不會認真對待,不然的話,傷害更大,因為問卷根本不可能評估投資者的風險容限。以風險容限把投資者分類,理論上可為監管者解決很多問題,特別是關於責任。如果有些投資者被評估為「低」風險容限,銀行和券商不准向這些投資者銷售「高」風險產品。問題是,什麼是低,什麼是高,雖然金融機構經歷過一次又一次危機,風險管理經過一次又一次改革,這把尺仍然沒法子弄好,風險評估仍然是一項空泛藝術,距離準確科學仍很遠。評估投資者風險容限似易實難,有兩個原因。一、風險是動態概念。假如投資者用心填一份問卷,這份問卷設計得滴水不漏,兼顧所有關於風險容限的角度,但得出來的評估結果,只在填寫問卷的一日有效。投資者客觀環境可變(家庭成員發生意外),主觀環境也可變(對事態度忽然轉變),最關鍵是市場環境不停在變。以靜止和平面的問卷量度動態和立體的風險容限,填寫問卷注定徒然。除了客觀問題,問卷所有答案都是一樣:It depends。同一個問題,受投資者當時心情、身邊朋友態度、近期樓市氣氛、投資顧問語氣、身體狀況、天氣,前一晚曼聯有否輸波……影響因素一直可數下去。重點是,一個人對風險的看法,視乎環境不停在變,再者,這種變無跡可尋,不需理據,話變就變。二、投資失憶症。投資者大都患上投資失憶症,這種失憶症是選擇性,我們選擇忘記慘痛經驗。很多人都有一句口頭禪:「唔好諗啲衰嘢」,意思是慘痛事情發生後便不要多想,應多想好東西,少想壞東西,人變得開心,這態度很多人之間有共識。當我們努力忘記歷史,歷史果真變成「衰嘢」。但預測未來最有效的工具正是歷史,一個人將來怎樣做跟這個人過去怎樣做有莫大關係。歷史的進程,有一定理據,產生一定必然性,投資者卻刻意忘掉有用資料。

這種失憶症不只忘記,還嘗試改寫歷史。投資者嘗試說服自己,慘痛經驗中,犯的錯不算是錯,只是欠缺幸運,例如遇上千年一遇事件,錯不在自己,因此不用放在心上。不要回想太遠,以2008年金融海嘯為例,各位還記得那幾年的投資表現嗎?我們大都選擇記得自己大步過,但實情是大部分人損失慘重。那時候我們惶恐至六神無主,天似要塌下來,但我們選擇相信我們當時冷靜應對。近年流行一種關於「正能量」的做人態度,鼓勵我們少想一些引發負能量的事情,例如回想慘痛教訓。只想開心事情的確令人暫時開心一點,但面對將來,這態度全無作用。預測投資者怎渡過下一個金融危機,最佳工具是分析投資者怎渡過上一個金融危機,奈何投資者心裡早已重組歷史。投資顧問分析風險,主要關心一個數目:投資者可以輸多少?投資者分析風險,考慮的不是一個數目,而是由一連串情感組成的圖畫,當中包括理性和感性。投資顧問想了解投資者的風險容限,唯一方法是想法子觸摸到這幅圖畫,代入投資者身份探索這個人的投資宇宙。這工作不容易,一定要做的話,須認識這個人。認識一個人起點一定是聽故事,問卷是打開話閘子的鎖匙,開鎖後才正式開始工作。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9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