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加密通訊軟件Telegram ICO籌66億

1 : GS(14)@2018-02-19 22:47:59

【明報專訊】俄羅斯加密通訊軟件Telegram上周向美國證交會(SEC)遞交文件,確認將會透過首次代幣發行(ICO)集資,籌集資金8.5億美元(約66.3億港元)。

集資用得擬開發旗下區塊鏈平台

Telegram雖然在公開文件未有透露投資者身分,但據外電報道,目前已有81名投資者參與,其中包括著名英超球會車路士班主、俄羅斯富豪艾巴莫域(Roman Abramovich)。

Telegram透過旗下區塊鏈平台TON(Telegram Open Network)上周二(13日)向證交會提交的發行證券豁免通知(Notice of Exempt Offering of Securities),除明確表示擬集資8.5億美元外,文件顯示發行證券方式為「Purchase Agreements for Cryptocurrency」,意味將發行加密貨幣。

傳車路士班主投資23億

文件顯示,Telegram擬將集資所得款項,用於開發旗下區塊鏈平台及虛擬貨幣、拓展及營運Telegram Messenger以及一般營運用途。

雖然文件未有透露投資者身分,但據俄羅斯報章《Vedomosti》報道,Telegram今次ICO獲發源地俄羅斯的本土富豪支持,其中艾巴莫域投資額達3億美元(約23.4億港元),俄羅斯網上支付服務供應商Qiwi的行政總裁Sergey Solonin亦有參與,投資額約1700萬美元(約1.3億港元),俄羅斯乳類產品公司Wimm-Bill-Dann創辦人之一的David Yakobashvili,亦投資約1000萬美元(約7800萬港元)。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256&issue=2018021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517

金融中心:ICO籌幾千萬?港產加密貨幣誕生

1 : GS(14)@2018-03-06 03:46:43

■高重建盼LikeCoin可以解決創作往往無錢落袋的問題。

高重建,土生土長Start up人,是港產ICO項目LikeCoin發起人。隨着加密貨幣熱炒,ICO(首次代幣發行)成為最灸手可熱的集資途徑,2017年,全球Startup利用ICO集資金額,已經超越風險投資。LikeCoin在今年1月初,完成好比是Pre-IPO的Early Beilever集資階段,首階段籌得至少1,200枚以太幣(ETH),即是超過800萬港元。


港產ICO項目LikeCoin不日公開發售,目標是籌集12,600枚以太幣,用昨天市價看,相當於8,300萬元,比不少創業版IPO集資額還要多。如果你未聽過ICO,難免覺得集資額太誇張,但一個月前,另一家本地公司Matrix,透過ICO集資,成功籌得相當於1.2億港元的加密貨幣。新股上市前會做Roadshow,高重建最近一周也忙於走訪全港,對象不是甚麼基金經理或是分析員,而是走入大學、書店、Cafe,和學生、創作人和傳媒人推廣LikeCoin。只不過,將IPO比作LikeCoin,高重建無論如何,是無法認同的。因為對他來說,LikeCoin的本質,並不是投資。

本質不是投資

高重建另一個身份是拉闊遊戲辦公室創辦人,在中港開發手機遊戲起家。去年他開發新平台Oice,把拉闊遊戲過去創作遊戲角色、美術圖像、音樂等素材庫,開放供其他創作人二次創作視覺小說。他希望Oice可成為「課金」平台,讀者能夠有途徑支持視覺小說,把收益拆賬予美術、音樂原創者。可是問題接踵而來,「課金」多為小額,經過信用卡、支付平台抽佣,原創者剩不了多少,如果拆賬涉及在不同國家,既要兌換貨幣,又要從不同銀行海外轉賬,費時失事。「我想公平、高效率拆賬,用法定貨幣無法做到。」用加密貨幣做得到。加密貨幣用到的區塊鏈,核心特性是「分散共識」,用數學演算法,令獨立的「區塊」能準確地記錄每一筆資料。聽起來沒甚麼大不了,但實際卻做到「去中心化」,數據庫不再是由單一機構或個人所控制,而是分散在每一個參與的個體上。透過加密貨幣錢包,在區塊鏈上收費拆賬,完全避開了支付平台、信用卡、銀行,效率快得多。在區塊鏈上,高重建看到解決問題的希望,「區塊鏈不是萬能,也不是仙丹,但可以是切入點,解決存在已久的問題。」

■LikeCoin不日公開發售。

LikeCoin是甚麼?

LikeCoin利用區塊鏈技術,用來紀錄內容(圖像、文字、音樂、影片等)。放在LikeCoin體系的內容,當有人引用、轉發等,區塊鏈紀錄便會修改,做到溯源的作用,它同時是創作者、用戶、內容平台等組成的生態圈,當網民向作品打賞畀Like,LikeCoin便流入創作者電子錢包。就算是引用原創作的「二次創作」,基於溯源網絡,LikeCoin也可以分賬予原創作者。
LikeCoin更大的野心,是解決創作往往無錢落袋的問題。高重建也是創作者,他的文章多年透過Creative Commons方式發佈,放棄收入;他很清楚創作人有空前廣闊的發佈平台,卻沒有行得通的收入模式。「我不靠寫文章搵食,但其他創作者呢?我明白,有創作者覺得(互聯網的開放)模式好離地,開放作品授權,但又無答案(收入模式),咁我食蕉咩?」高重建希望LikeCoin成為答案。在LikeCoin發行的初期,讀者不用付出,便可在LikeCoin的生態畀Like支持作者,創作者得到的LikeCoin,可兌換成其他加密貨幣或法定貨幣。和大部份加密貨幣一樣,LikeCoin供應會封頂,十年之後,新增 LikeCoin供應會漸漸減少,讀者要打賞創作者,就需付鈔購入LikeCoin,目標就是用十年時間,成就這種讀者願意付出,也有途徑付出的生態。這刻你問高重建,有了LikeCoin之後,寫一篇文章會收到多少錢,他無法給你答案。「但我希望,相對目前的生態,是better off的」。

區塊鏈就是「改變」

區塊鏈的核心就是帶來顛覆,尤其在權力越集中的地方,中介利益越大,區塊鏈帶來潛在的改變也越大,這是高重建最看重的價值。所以當畢菲特說加密貨幣價格是泡沫,高重建毫不上心,「通常disruptive的技術,都會有畀人炒賣一刻,或者所謂泡沫化的一刻。」就像1999年的Dot-com bubble爆破之後,互聯網或者圍繞互聯網基建的價值,不但未有因價格泡沫爆破而受影響,今天這些行業的價格更是不斷上升。作為ICO發行人的高重建,覺得自己的工作不應去捕捉加密貨幣的價錢,「我只在意區塊鏈帶來甚麼價值,我只會在意它能解決甚麼問題。」

LikeCoin出糧不是為有型

高重建希望,參與團隊也可以相信加密貨幣的價值。因此,團隊以至他自己日後出糧,也不會收港紙,而是收LikeCoin。「這不是為有型。」高重建強調,要別人相信LikeCoin的價值,自己應該坐言起行,「舉個例,就算你有1萬蚊人工,因生活需要,要兌返99%做法定貨幣,我覺得不是問題,你可以兌。」「但你首先要認同呢個是有價值的token,技術上要熟識在不同貨幣之間轉換等等,這當中有技術考量。」這也是高重建堅持叫CryptoCurrency作加密貨幣,而不是虛擬貨幣的原因,「我相信,不一定是法定貨幣,才是真實的。」
ICO這種新興集資模式,有不少弊病,無監管,無保障,項目質素良莠不齊,失敗率高,甚至有人集資後捲款而逃。內地去年更叫停首次代幣發行(ICO),南韓緊隨其後,美國開始出手嚴管ICO,連本港證監會2月也發表聲明,警告涉及證券投資的ICO違規。高重建當然知道這些風險。說實在,他也覺得不少ICO項目很有問題。高重建眼中,ICO好比一把刀,「在乎你怎樣用」。

「ICO如一把刀 在乎你怎用」

他提出監察ICO是可行的,ICO有社群監察,有技術方法可作盡職審查,當然有一定門檻,「但難道看招股書,看投資產品尤其衍生產品的分析,門檻就不高的嗎?」在LikeCoin而言,負責發行的LikeCoin foundation本身是非牟利,日後財務報表會公開,讓出資者及公眾知道錢用在那裏,還會引入兩名第三方董事監察。高重建選擇用ICO,最現實功能是提供開發資金,更大考慮的是,要集結更多的人參與。ICO沒有股東這概念,有錢的你可以參與買入LikeCoin,沒有出錢的你也可加入做創作者,用創作賺LikeCoin。若項目成功,LikeCoin升值,不但出資的你賺錢,做創作的你也可以受惠。那高重建以及參與LikeCoin發行團隊,又有何得益呢?長遠看,LikeCoin約一成發行量,是預留製作團隊的LikeCoin,「我們做好這件事,手頭有LikeCoin,對 LikeCoin的需求存在,LikeCoin會升值。」說到底,LikeCoin升值與否是果,最重要還是它能否帶來disruption,是否能改變行業的生態。「如果成功,我都是作者,當然有得益。」高重建說。註:本周開始,全新〈金融中心〉專題將於《蘋果日報》逢周一刊出(公眾假期順延一日),敬請留意。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305/2032284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329

何謂ICO?

1 : GS(14)@2018-03-06 03:46:45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即首次代幣發行,2017年初開始流行,實際操作與新股發行(IPO)相近,只是ICO籌集以太幣等加密貨幣,以自家研發「代幣」交換;後者則籌集法定貨幣,以股權作為交換。IPO是受規管活動,需獲得聯交所及證監會允許;ICO則處於灰色地帶,因以太幣等加密貨幣定義為「商品」,籌集商品未必算融資,而ICO發行的代幣若未有與發行公司盈利掛鈎,實際上不算是股權,故此令監管部門相當頭痛。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305/2032286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332

【專訪】科技顧問律師:ICO規則「新股化」

1 : GS(14)@2018-03-06 03:46:46

首次代幣發行(ICO)即使被監管機構多番警告,現時在港發展仍然蓬勃。亞司特律師事務所(Ashurst)科技行業顧問律師梁愷德指出,現時發行ICO規則與新股(IPO)逐漸拉近,例如設禁售期、披露融資用途等,不少更是實用(Utility)多於純融資,縱然如此,他仍相信今年監管機構出招規管ICO可能性高。


梁愷德接受專訪時指出,ICO去年初才冒現市場,其嶄新模式本身並無任何針對式法例,監管機構現時擬透過現行法例進行監管,而他所接觸的ICO發行人會諮詢律師意見,以符合現行法例。

發售代幣只為融資易踩界

ICO發行人公開發售代幣前通常會有幾個關注點。梁愷德解釋,例如會問所發行的ICO是否屬於證券、債券、集體投資計劃,代幣持有人權益是否與盈利掛鈎。他指,若果發行人發行的代幣具實際功能,例如憑幣可使用某種服務,則可以較為安心;惟若果出發點僅是融資的話,則容易踩界。其次是考慮接受來自甚麼地區的買家,原因是不同地區有不同法例,梁愷德說,「反洗錢(AML)及認識你的客戶(KYC)規定係點?跨管轄區的合約精神如何履行?」梁愷德又指,現時越來越多人會詢問律師,集資所得後用途、披露事宜、企業管治,以及上市前投資者禁售期等如何履行,避免出現一開售即沽售的場面,總括而言是自律將ICO條文「IPO化」。梁愷德預期,監管機構很大機會更嚴格監管ICO,而業界亦希望有規則可循,不過他未有估計是以甚麼方式。是否以「實名制」監管?他認為香港即使未有就這方面着墨,實際上已經有嚴格的反洗錢條例,AML及KYC要求相當嚴謹,加密貨幣交易所亦自動自覺要求買賣雙方開戶前提供身份證明。梁愷德指,甚至有些加密貨幣交易所為求合規,申請金錢服務經營者牌照(MSO,即找換店牌照),原因是牽涉境內外資金交易,即使該筆資金實際上是加密貨幣,而非法定貨幣。記者:周家誠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305/2032285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3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