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4-15 工作記錄 Jackie 濟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b77a950101kl29.html今天去圖書館把稻盛和夫先生寫的一些書借了一些,先讀了他的自傳,深表膜拜啊!
在結核病病休時就讀了《生命的真相》;不過其經營理念及個人性格應該是從大學及大學畢業之後逐漸形成的。大學畢業之後受到就業形勢影響,遲遲找不到好工作,各種碰壁。一度想加入黑社會,後來想想還是要靠自己托起家裡的重擔。後來幾經周轉,托關係才進了松風工業,一家快要倒閉的陶瓷製造廠。而後同期的5人全部辭職,而稻盛和夫跳槽失敗,在心灰意冷之際,下定決心,既然不能跳槽,只得一心一意的幹下去、幹到最好,乾脆把生活用品、被縟全部搬到研究室,全力進行新式陶瓷的研究。這相當於奠定了稻盛和夫後來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永不言棄、全力做到最好的品質。後來自己與其餘幾人出來單獨設立京都陶瓷,也是歷經艱苦,但是都沒有放棄,毅然走在最前線。再突破多層封裝等眾多大公司都難以突破的新技術時、再剛剛進入人造藍寶石時、再與NTT這類通信強敵競爭時,都表現出了永不言棄的精神。
待公司形勢轉好之後,有幾位員工出現了「叛變」,說白了就是想要加工資,但是考慮到現有的公司形勢仍處於創業前期,還是需要節儉為上,就與幾位員工促膝長談,也算化解此次危機。這奠定了稻盛和夫以員工、股東的利益至上的經營理念。
並且稻盛和夫也是學佛之人,在經營、待人等多方面都體現了佛家大愛、大善之理。
當然,最重要的,稻盛和夫先生不管說什麼都一定會親力親為地去做,而不會像某些企業家或政客那樣只會說不會做。
隻言片語根本無法表達我對稻盛和夫的佩服、膜拜,以下摘抄了部分書中的名言:
我們的人生只有一次,所以應該竭盡全力,做到每天都不留下任何遺憾。
我深切地體會到「人的能力是無限的」,以及持續抱有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強烈願望是何等重要。
事業的成功既不是靠美國式,也不是靠日本式的經營方式,而是身先士卒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光明正大、玻璃搬透明的經營是我創業以來一貫的經營哲學。
一顆善意的心又孕育出了新的善意,出現了意料之外的善意連鎖反應。
我自創業以來,一直都在開拓前人未曾走過的道路,即使曇花一現也永不言棄,我有在逆境中奮起的決心。(看到永不言棄,我想到了之前看到的一部電視劇,就是關於籃球和愛情上的永不言棄)
要將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企業進行合併,就應該最大限度地為對方著想。
只要行正確的為人之道,宇宙自然會給予回報。
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追求利益決不能違背道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謀利有道」,「散財亦有道」。
企業的經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營者所擁有的哲學和理念。
經營的要訣在於經營者的心靈。如果能夠領悟到經營的真髓,純淨經營者的心靈,那麼經營必將一帆風順。
稻盛和夫在書中,反覆提到「好心自有好報」、「關愛之心、利他之心」、「追求全體員工物質與精神兩方面的幸福」、「為人類和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做出貢獻」。
思善事、行善事,就能有善報,而為非作歹就會招來惡報。要行善事,就必須摒棄利己之心,不斷磨練、美化心靈。做到了這一點,就會自潔其身。
在波瀾萬丈的人生中,無論遇到怎樣的艱難和困境,都不能怨恨、嘆息、墮落,而是應該積極樂觀地接受人生的考驗,只要時刻抱有感恩之心,積極進取,人生的大門自然就會敞開。
三江化工13-15年的發展及成本優勢 菲翔投資筆記
http://phishoinvest.blogspot.hk/2013/05/13-15.html花了些時間看了三江在上海清算所發行短債時提交的文件[1],發現了些有趣的資料。
第一項就是原來三江正在增產表面活性劑。打算建設的類型和現有產能不同,其中一套預計在今年6月投產,而另一套則打算配套5期EO,15年投產,而且類型是最近需求急速增長的減水劑。近年EO產能急速增加,雖然今年1季度的業績顯示增產後盈利依舊能大幅提升,但14年後又再增產20萬噸,自然讓人擔憂市場能否承受。自行建設下游設施以消耗掉新EO產能,對將來的盈利有穩定作用。
第二項就是原料供應商和下游客戶資料。供應商依然主要是三間日本乙烯貿易商。比較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原來使用管道運輸的EO客戶只有20%,以三江11-12年都是預先簽訂一年產量的銷售合約,一直以為大部分是工業園區內的客戶,現在看來三江的客戶數還不錯。加上年報[2]已說明三江已就EO四期今年9.2萬噸產能中的8萬噸簽訂了合約,因此對EO銷售的穩定性仍然有信心。
我已在上一篇整理了三江未來2-3年已知會建成的項目。再加上嘉化集團(主席擁有的另一公司)將投產的脂肪醇項目,三江的大藍圖大概如下:
圖中沒畫出來的還有從嘉化購入的蒸汽和鹽水,可賣出的氮氣和催化劑,及將來興興MTO的其他產物。基本上三江加上合作公司將會涉足大部分EO的衍生產品,因此除非中國經濟大環境有問題,三江的下游產品的盈利將會穩定。上游乙烯一部分由MTO提供,可減少對乙烯這單一原料過度依賴,穩定原料成本,而且頁岩氣革命有主望令甲醇和乙烯價格下降(後面詳述)。而MTO另一產物丙烯雖然未有實質發展計劃,但從美福本身已有的丙烯下游生產設施,三江有望能在這方面在15年後繼續發展。而且近年廣受關注的聚羧酸減水劑其中一種材料是丙烯酸,雖暫時未找到資料三江將會建設生產這種減水劑,但以原料優勢來看還是很有機會。
近年頁岩氣話題火熱,主席已經在年報提及三江化工將受惠於頁岩氣而引致甲醇成本下降,而會計仔也分析了頁岩氣對三江乙烯價格的成本優勢[3]。就我看來,頁岩氣對中國甲醇價格的影響還是大於對中國乙烯價格的影響。理由是乙烯需要低溫儲存,令運輸和倉儲費非常昂貴[4],現時乙烯進口量大已經是靠中東及美洲乙烯價廉而取得優勢[5];相對地頁岩氣將令美國以廉價天然氣生產甲醇再出口至中國將會比\中國甲醇價格更有優勢[6]。因此進口甲醇和乙烯價差會拉闊,而三江有望從MTO取得更多的利潤。(相對於前一篇對三江MTO項目利潤估算)
總結來說,15年三江化工環氧乙烷產量將會大增,而為了應對需求量未必能夠追上的風險,三江也在發展各種下游產品,以穩定收入。同時上游原料將受益於MTO而令成本穩定,和受益於頁岩氣發展而令成本下降。
參考資料:
1. 三江化工有限公司2013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券募集说明书
http://www.shclearing.com.cn/fxcsgg/cp/201304/P020130409376211657237.pdf
2. 2012 年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3/0327/LTN201303271124_C.pdf
3. 會計仔筆記:三江化工 - 頁岩氣革命的最新受惠者
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097666
4. 中国石油西北化工销售公司:浅谈今年的乙烯进口
http://www.cnpc.com.cn/News/xbhg/hzxy/201207/20120712_C621238.shtml
5. 中国化工报:炼油与乙烯的未来之路
http://www.ccin.com.cn/ccin/news/2013/04/16/259963.shtml
6. 中国煤化工网:页岩气发展对中国丙烯原料供应的影响
http://www.cnmhg.com/Industry/enterprise-development/2799.html
尋找優良普通股的15個要點------《怎樣選擇成長股》 邊陲浪者
http://xueqiu.com/8259328427/24090749做價值投資,閱讀投資學書籍是必須的,特別是閱讀經典的投資學經典更是如此,菲利普費舍的《怎樣選擇成長股》是其中之一,也難怪連老巴都極力推崇。以下是讀書紀要,記錄了書中描述的尋找優良普通股的15個要點。整本書最影響深的即是利用好「閒聊」,與各種相關人士的這種聊天方式,可能會洞察到最重要的信息,依據最普通的常識來理解也會感到非常的自然。
1,這家公司的產品或服務有沒有充分的市場潛力,至少幾年內營業額能否大幅成長?
持續性的平均增長依靠的是持續性的競爭力,而持續性的競爭力抑或稱核心競爭力依靠的是擁有一批「能幹」的人。對於獲得最大收益的投資者來說,短期的一次性利潤放大或者由於行業上漲所帶來的紅利增加兩者都不構成對其的最大誘惑,真正吸引人的應該是那些時刻保持「能幹所以幸運」的一批人,特別是在如日春風的上漲期對得起市場潛力的深度挖掘,更能在企業走入瓶頸期後開闢另一番世界,從而能夠長久保持新鮮和實力的增長。
2,為了進一步提高總體銷售水平,發現新的產品增長點,管理層是不是決心繼續開發新產品或新工藝?
上一條的用於描述的是公司需在現在存在一種成長潛力,而這一條則更加注重的是管理層的因素,管理層必須認識到公司現在發展再好也會遇到目前市場的潛力極限,如果需要繼續成長,未來可能必須另闢新市場。一家好的公司必須在目前有好的增長率,同時管理層也對未來有著清晰的認識和正面的積極態度,才能引起投資者最大的興趣。
3,和公司的規模相比,這家公司的研究發展努力,有多大的下效果?
最簡單的計算研發費用比例可以通過研究費用除以總銷售額來計算,這可以粗略知曉一家公司的研發實力,但這只是一個大概的計算,要知道具體的內容還需要查閱更細的資料,瞭解企業將哪些項目作為研發開支,哪些排除在外,這樣才能比較同行業間不同企業。另外,每一元在研發上的花費到底能夠給企業帶來多大的利潤,這就需要對於企業有更多的觀察,比如高度訓練的工作團隊,且人人各有所長,還有領導層的協調能力,特別是對於群策能力以及安排研發、生產和銷售整條鏈條上的統籌能力,不會以拍腦門的「緊急」計划來討悅投資者。最後對於研發能力書中有一段提及企業關於自身在依靠某些優勢能夠得到國家支持開發比如國防軍事的高端研發能力,這種能力的重要性體現在未來將這種核心競爭力運用在軍用轉民用的市場化運作中的重要作用。
4,這家公司有沒有高人一等的銷售組織?
產品研發設計的再好也需要有需求的市場,才能真正實現其價值所在,因此在日趨競爭的市場中,如何將出色的產品和服務換來實在的利潤,則需要通過完善的銷售組織和行銷手段。其實處於終端市場的消費品可能更容易讓投資者觀察,比如各大超市的某商品的銷售情況,定期的購物同時的觀察也可以作為很好的瞭解該商品背後企業的銷售情況。
5,這家公司的利潤率高不高?
希望長期大賺的投資人,最好遠離利潤率低的公司或邊際公司,這是這一條的主旨。投資者在觀察這一指標時應該看其好幾年的利潤率,整個行業欣欣向榮時,幾乎所有的公司都有高利潤,但是,經濟上升期間,邊際公司(利潤率平均較低的公司)利潤率成長幅度幾乎總是遠高於成本較低的公司,即那些利潤率平均較高的公司,換句話說,體質較弱的公司盈餘成長率往往高於同行中體質強健的公司,但不要忘記,一旦年景不好,前者的盈餘也會急劇下降。當然,一家公司的利潤率極低,但考慮長期投資的唯一理由,在於可能有強烈的跡象表明,該公司正從根本上發生變化,比如利潤率正在改善,且和業務量暫時擴增無關,即經營效率的變化。
6,這家公司做了什麼事,以維持或改善利潤率?
成本費用的不斷上升導致利潤率不斷受到威脅,如何保持或改善利潤率,各個公司有著不同的解決方法。有些公司提高價格,但提高價格是否能長久維持利潤率?通常來說這樣的保持可能只能維持相對短暫的時間,因為競爭性的產品會很快製造出來,隨著時間的流逝,成本的增幅將不再能夠轉嫁到價格的漲幅上。相反,另一些公司不是靠提高價格,而是借助創意的方法,借助資本的增值或產品的更新,成本的控制等等來使得競爭力和運營效率提升,這些可能在短期內不能一下完成,但至少可以帶來更加穩定的未來。
7,這家公司的勞資和人事關系是不是很好?
人、財、物的管理歸根結底是人的管理,人事關系良好和人事關系乏善可陳對於企業最終效益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對於A股市場來說,可能只能依靠周邊相對於熟悉的人群或者各種訊息新聞來瞭解。
8,這家公司的高級主管關係很好嗎?
和低層員工的關係重要,同樣在高級人員之間的氣氛良好也同樣重要。這些高級主管的判斷力、創造力和群策力,能夠成事,也能敗事。因此主管層的關係是否融洽也是判斷企業的一個重要因素。
9,公司管理階層的深度夠嗎?
小公司的成功多半是依靠一個真正能幹的一個管理領導,但是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規模再小的公司也有可能遇到關鍵人物不在其位後所帶來的災難,因此投資一家公司必須能夠持續的成長。規模的擴大,匹配著高級人才的深度培養,因此要達到上一條管理層關係良好的目的,必須深入培養合適的管理層才行。但是,培養的最好手段即是授權和聽取員工的評估建議。如果高級管理人員都要事必躬親,這樣的組織也難以吸引投資者,不管一兩個主管處理瑣事能力再強,一旦公司達到一定規模,這樣的主管也分身乏術。
10,這家公司的成本分析和會計記錄做得如何?
若不能詳盡準確細分總成本,沒有一家公司有辦法長期經營的十分成功。只有這樣做,管理層才曉得什麼事情最需要注意。而對於投資者來說,瞭解的渠道受限,最好的方法是依靠「閒聊」,與通曉相關方面的人進行閒聊來詢問這種會計財務信息,來對於投資標的有一個模糊的概念,依賴一般性的結論,如一公司經營能力的大部分層面遠高於一般水準,那麼這一塊的水準也同樣高於一般水準,但是前提是高級管理人員認識到專業會計控制盒成本分析的重要性。
11,是不是所處領域有獨到之處?它可以為投資者提供重要線索,以瞭解此公司相對於競爭者,是不是突出?
依據不同行業有其核心的東西是處於該行業的競爭優勢,例如零售業最重要的工作也就是公司處理不動產事務的能力(承租物的品質)至關重要。另外,對於一些行業,專利權保護也是個重要考慮因素。
12,這家公司有沒有短期或長期的盈餘展望?
一些公司是為追求眼前最大的利潤,有其自己的小算盤,而有些公司刻意抑制近利,以建立好的信譽,因而獲得較高的長期整體利潤。最典型的例子是公司對待客戶的差異,有些公司老師以最嚴苛的態度對待供應商,而有些則可能為確保可靠原材料來源,或在市況轉變、供給十分緊俏時,為確保獲得高品質的零部件,以致同意向供應商支付比合約高的價格,這可能在某筆交易上沒有利潤,但長期來看能夠得到遠高於以往的利潤。
13,在可預見的將來,這家公司是否會大量發行股票,獲取足夠的資金,以利公司發展,現有持股人的利益是否預期中的成長而大幅受損?
聰明的投資者不應光因價格便宜就買普通股,而必須在有利可圖的時候才會購買。如果一個公司能夠符合現在談到的14個要點上得到很高的評價,則很容易按當時規模借到錢,而且是達到本行業借貸的最高額度,這樣的好公司會在借貸後最要緊的是能否應付未來幾年的需求,以掌握美好前景,短期融資會使盈餘增加,若幾年後需要進一步籌資,盈餘的增加會推升股價高於目前,因此這樣的公司投資人會很樂於參與。但是如果借款能力不足,發行股票融資則需關注其稀釋股權,儘管盈餘也可能會增加。因此在其他14點都獲得好評時,即使財務上有所欠缺也不應輕易放棄該公司將來可望的傑出表現,相反,為了從長期投資獲得最高的利潤,即使財務面很強或現金很多,投資人也不應該選擇其他14個要點中任何一點評價不佳的公司。
14,管理階層是不是只向投資人報喜不報憂?諸事順暢時口沫橫飛,有問題或叫人失望的事情發生時,則「三緘其口」?
管理階層面對不良表現的態度是投資人投資的寶貴線索。最忌諱報喜不報憂的管理層。
15,這家公司管理層的誠信正直態度是否毋庸置疑?
公司管理層遠比持股人最容易接觸公司的資產。假公濟私,犧牲股東利益的不可選,投資者只有一種方法能夠避免錯選,即投資於管理層對股東有強烈責任感和道德感的公司。這一點極其重要,即使其他所有事務都得到了高度評價,單這一點受到質疑的話,都要認真考慮投資這樣的公司。
巴菲特投資案例(15):可口可樂 每天發現一個更好
http://xueqiu.com/9220236682/24142438可口可樂誕生於1886年,是一種含咖啡因的碳酸飲料,可口可樂公司成立於1892年。20世紀70年代,由於經營不佳,可口可樂一度萎靡。1981年,來自古巴的化學家羅伯托.古崔塔被任命為可口可樂的CEO,他上任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成效逐步顯現,可口可樂在國外的市場也逐步打開。
1987年之前近50年,巴菲特一直是百事可樂的忠實消費者和粉絲。1987年在一個白宮舉行的宴會上,巴菲特遇到了可口可樂公司的首席運營官唐.基奧,基奧建議巴菲特放棄百事可樂,去嘗嘗可口可樂的新品櫻桃可樂。巴菲特嘗了一下,感覺不錯,從此改喝可口可樂,令家人和朋友們大跌眼鏡。
巴菲特曾經認為可口可樂的股票價格太貴,但是1987年可口可樂陷入了困境,百事可樂挑起了裝瓶商之間的矛盾,可口可樂的股價較為低迷,公司在不斷回購股份,1987年底的股價為38.1美元,當年每股淨利潤為2.43美元,市盈率為15.7倍。
巴菲特過去幾年一直在研究可口可樂,他認為可口可樂強大的品牌構成了持久競爭優勢,加上羅伯托.古崔塔為首的優秀管理層,這種資本開支小的生意模式未來將創造非常充沛的現金流。於是,他在1988年開始大量買入可口可樂的股份,1988年底共持有1417萬股,成本為5.92億,每股平均購買價為41.8美元,當年可口可樂的每股淨利潤為2.84元,購買價的市盈率為14.7倍。
1988年,可口可樂的毛利率為19.2%,淨利率為12.4%,淨資產收益率為33.3%,淨利潤在過去五年都在逐步上升,加上每年都在回購股份,每股淨利潤年均增長率為15.6%。
1989年,巴菲特繼續增持可口可樂的股票,總持股數翻了一倍,為2335萬股,總成本為10.24億,新購入股票的平均價格為46.8美元,市盈率約15倍。
查看原圖三年後的1991年,可口可樂的淨利潤從1988年的10.4億元增長至16.17億元,增長了約60%,但是市盈率提高到了33倍,增長了1.2倍,結合每年的股票回購,使得巴菲特持有股份的市場價值提高到37.5億元,是買入成本10.24億元的3.7倍,年均收益率為38.5%。
1994年,可口可樂的股價經過近3年的橫盤,公司淨利潤增長至25.5億元,市盈率逐步降低,巴菲特又買入了價值2.7億美元的股票,拆股後的買入價為41.6元,當年每股收益為1.98美元,市盈率約為21倍。
1998年,美國股市接近17年牛市的末期,可口可樂股價在年中最高漲到每股70美元,當年的淨利潤為35.3億美元,每股盈利為1.42美元,市盈率約50倍。至此以後10年,可口可樂的股價都沒有超過這個最高價。
至1998年底,巴菲特在可口可樂的持股市值為134億,10年裡增長了約11倍,年均復合收益率約27%。這樣的市值增幅中,市盈率由15倍漲至約50倍,貢獻了約3倍的增長,淨利潤增長至約3.5倍,另外每年的回購也提高了每股淨利潤。
隨著2000年美國股市的高科技股泡沫破裂,美國股市進入長期的調整,在2008年又遇上金融危機,可口可樂的股價直到2012年才重新站上1998年的高點。
2012年,可口可樂的淨利潤為90億,是1998年的2.6倍,每股淨利潤為1.97元,年底股價為36.3美元,市盈率約為18倍,比1998年降低了約65%,兩者綜合影響,導致巴菲特持有股份的市值在這14年裡只增長了約10%(沒有包括期間的分紅)。
*******************************************************
巴菲特致股東信:
1988年:我們做出兩項重大的決定,大筆買進房地美(Freddie Mac)與可口可樂,我們打算要持有這些股票很長的一段期間,事實上當我們發現我們持有兼具傑出企業與傑出經理人的股權時,我們最長的投資期間是永久,我們跟那些急著想要賣出表現不錯的股票以實現獲利卻頑固地不肯出脫那些績效差的股份的那群人完全相反。彼得.林奇生動地將這種行為解釋成砍除花朵來當作野草的肥料,我們持有房地美的股份比例是法令規定的上限,這部份查理在後面會詳加說明。他們是屬於一家非保險的子公司所投資,所以在我們的合併資產負債表當中,這些持股將以成本而非市價列示。
1989年:表上的投資組合與去年幾乎相同,只有一項投資的持股有變動,我們將可口可樂的持股數由去年的1,417萬股提高到今年的2,335萬股。
這次的可口可樂投資,提供了一個機會來證明你們的董事長對投資機會的速度之快,不管這些機會是如何的不明確或是被隱藏。我記得我是在1935年或1936年第一次喝到可口可樂的,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我從1936年開始,以每半打25分錢的價格,從巴菲特兄弟雜貨店批貨後,再以每罐5分錢賣給鄰居街坊,作為我個人從事高毛利零售業的開端,我也深深觀察到這個產品給消費者的特殊吸引力及背後所代表的龐大商機。
在往後的52年裡,當可口可樂席捲全世界的同時,我也持續地注意到這種特質。然而在同一段期間,由於我個人過於小心謹慎,以至於竟然連一股股票都沒有買,反而將大部分的個人資產投注在街車公司、風車製造廠、紡織公司、煤炭公司與郵票公司之類的股票之上,(如果你認為這是我編造的笑話,我可以再告訴大家確切的公司名稱),終於到了1988年的夏天,我的大腦與眼睛進行了連接。
一時之間,我的觀感與眼界大開,在1970年代一度委靡不振之後,可口可樂在1981年新任總裁羅伯托的帶領下,煥然一新,羅伯托加上唐.基奧(曾經是我在奧馬哈的對街鄰居),經過思考並釐清公司的政策後,切實地加以執行,使得本來就已是全世界最獨一無二的產品又添新動力,尤其是來自海外的營收更呈現爆炸性的成長。
利用其行銷與財務方面的兩把利刃,羅伯托將可口可樂產品的成長與股東的利益極大化。通常一家消費性商品的CEO,基於個人過去的經驗與個性,會偏向公司的行銷或財務,但是羅伯托卻能夠將兩者調和到極致的境界,這樣的結果實在是股東們前世修來的好福氣。
當然我們應該在羅伯托與唐開始接掌公司時,就早點買進該公司的股票,事實上,要是我有足夠的遠見,早在1936年我就應該說服我爺爺乾脆賣掉雜貨店,然後將錢全部用來買進可口可樂的股票,這次我終於學到了教訓,不過照這種情況看來,距離下一次我靈光一現的時間,可能要再等上個50年以上吧。
1990年:當可口可樂利用保留盈餘來買回自家股份,該公司等於間接增加我們的持股比例,也就是此舉讓我認定這家公司是全世界最好的企業(當然可口可樂還將資金運用在很多加強公司利益的地方上),除了買回股份,可口可樂也可以將這些資金以股利的方式退還給股東,然後我們同樣可以利用這筆錢買進更多可口可樂的股票,只是後面這種做法比較沒有效率,因為如此還要支付額外的所得稅,使得最後所得到的持股比例比前面的方式少一點,而諷刺的是要是利用後面的那種做法,伯克希爾的賬面盈餘可能還會更好看。
1991年:我們在1991年所經歷賬面數字的超額成長是一種不太可能再發生的現象,受惠於可口可樂與吉列刮鬍刀市盈率的大幅飆升,光是這兩家公司就合計貢獻了我們去年21億美元淨值成長中的16億美元,三年前當我們大筆買進可口可樂股票的時候,伯克希爾的淨值大約是34億美元,但是現在光是我們持有可口可樂的股票市值就超過這個數字。
可口可樂與吉列刮鬍刀可說是當今世上最好的兩家公司,我們預期在未來幾年他們的獲利還會以驚人的速度成長,相對地我們持股的價值也會以等比例的程度增加,然而另一方面去年這兩家公司的股價上漲的幅度卻遠高於其本身獲利增長的幅度,所以說去年我們是兩面得利,一方面是靠公司絕佳的獲利能力,一方面是市場對於公司股票的重新評價,當然我們認為這樣的調整是經得起考驗的,但這種情況不太可能每年都發生,展望未來我們可能只能靠前面那點而獲益。
1994年:對於買進股份我們注意的只是價格而非時間,我們認為因為憂慮短期不可控制的經濟或是股市變量,而放棄買進一家長期前景可合理預期的好公司,是一件很愚蠢的事,為什麼僅是因為短期不可知的猜測就放棄一個很明顯的投資決策呢?
我們分別在1967年買進國家產險公司、1972年買下喜斯糖果、1977年買下水牛城日報、1983年買下內布拉斯加家具店、1986年買下史考特飛茲,而我們都是趁它們難得求售時,才得以買進,當然也因為它們的開價我們認為可以接受。當初在評估每個案子時,我們關心的不是道瓊指數的走勢、美聯儲的動向或是總體經濟的發展,而是這些公司本身未來的前景;如果我們覺得這樣的方式適用於買下整家公司的話,那麼每當我們決定要透過股市買進一些好公司部份股權時,為什麼就必須採取不一樣的做法呢?
在尋找新的投資標的之前,我們選擇先增加舊有投資的部位,如果一家企業曾經好到讓我們願意買進,我想再重複一次這樣的程序應該也是相當不錯的。若是能夠,我們很願意再增加在喜斯糖果或是史考特飛茲的持股,但要增加到100%的比例實在是有困難,不過在股票市場中,投資人常常有很多的機會可以增加他感興趣的公司股票,像是去年我們就擴大了我們在可口可樂與美國運通的持股數。
1996年:在買進股票時我們同樣的也追求可預測的未來,以可口可樂來說,可口可樂產品所代表的熱情與想像在總裁古崔塔的帶領下昇華到極點,此舉為公司股東創造出可觀的價值,在基奧與道格的協助之下,古崔塔從頭到尾重新塑造公司的每一部分,不過這家公司的本質,可口可樂強力的競爭優勢與主導性,多年來卻從未改變。
最近我正在研讀可口可樂1896年的年報(所以大家現在看我們的年報應該還不嫌太晚),雖然當時可口可樂已經成為冷飲市場的領導者,但那也不過只有十年的光景,然而在當時該公司卻早已規劃好未來的百年大計,面對年僅14.8萬美元的銷售額,公司總裁阿薩.坎德勒表示: 「我們從沒有放棄告訴全世界,可口可樂是能夠提升人類健康與快樂、最卓越超凡的一件東西。」雖然我認為健康這檔子事還有待努力,但我很高興可口可樂在一百年後的今天,始終還是遵循坎德勒當初立下的願景,坎德勒又繼續談到: 「沒有其它東西的味道能夠像可樂一樣深植人心。」當年的可樂糖漿銷售量不過只有11.6萬加侖,時至今日,銷售量已達到32億加侖。
我實在忍不住想要在引用坎德勒的另一段話: 「從今年三月開始,我們僱用了十位業務員,在與總公司保持密切聯繫下巡迴各地推銷產品,基本上我們的業務範圍已涵蓋整個美聯共和國。」這才是我心目中的銷售力量。
像可口可樂與吉列這類的公司應該可以被歸類為"永恆的持股",分析師對於這些公司在未來一、二十年飲料或刮鬍刀市場的預測可能會有些許的不同,而我們所說的永恆並不意味這些公司可以不必繼續貫徹在製造、分銷、包裝與產品創新上的努力,只是就算是最沒有概念的觀察家或甚至是主要的競爭對手,也不得不承認可口可樂與吉列,在終其一生的投資生涯,仍將在其各自的領域中獨領風騷,甚至於他們的優勢還有可能會繼續增強,過去十年來,兩家公司在原有極大的市佔率又擴大許多,而所有的跡象顯示,在往後的十年間,他們還會繼續以此態勢擴大版圖。
當然比起一些具爆發性高科技或新創的事業來說,這些被永恆持股公司的成長力略顯不足,但與其兩鳥在林,還不如一鳥在手。
2011年:當恐懼心理達到頂點時,第一類資產(基於貨幣的資產)和第二類投資(非生產性資產)最受歡迎:對經濟崩潰的恐懼推動個人投資者基於貨幣的資產,大部分是購買美國國債;而對貨幣貶值崩潰的恐懼會推動人們蜂擁買入黃金等永遠不會生產出任何東西的資產。在2008年後期,我們聽到人人都在說「現金為王」,而這個時候反而應該是把花掉現金而不是持有現金。同樣,在1980年代早期,我們聽到人人都在說「現金是垃圾」,但是那個時候固定收益投資卻是處於我們記憶中最有吸引力的高收益率水平。在這兩種情況下,那些盲目跟隨大眾的投資者們為了自己感到內心舒適安定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我自己最看好的投資,你知道,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談到是第三類投資:對於生產性資產的投資,不管是企業、農場,還是房地產。最理想的資產應該符合兩個標準,一在通貨膨脹時期能夠創造出源源不斷的產品,這些產品本身能夠提價而保持其企業購買力價值不變,二是只需最低水平的新增資本投入。農場、房地產和許多優秀企業,比如可口可樂公司、IBM公司以及我 們擁有的喜詩糖果公司都屬於符合這兩個標準的優質資產。當然其他的公司,比如受到政府管制的公用事業公司,就不能符闔第二條標準,因為通脹會給它們帶來沉重的追加資本投資負擔。為了獲得更多盈利,這些公司的股東們必須投入更多的資本。儘管如此,這類對於生產性資產的投資還是優於非生產性投資和基於貨幣的投資。
不管未來100年以後的貨幣形式是黃金、貝殼、鯊魚牙,還是今天這樣的一個小紙片,人們還是會願意用自己幾分鐘的日常勞動,來換取一罐可口可樂或一些喜詩巧克力花生糖。未來,美國人肯定將運輸更多的商品,消費更多的食品,要求更大的住房。人們將會永遠用自己生產的東西交換別人生產的東西。
美國企業將會繼續高效地生產提供美國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務。打個比方,這些商業「奶牛」將會存活上好幾百年,還會生產更多數量的「牛奶」。決定這些商業「奶牛」價值高低的因素不是商品交換的媒介,而是它們的產奶能力。對於奶牛的主人來說,來自銷售牛奶的利潤將會複合增長,就像20世紀的股票投資一樣,在這100年間道瓊斯指數從66點增長到了11,497點(與此同時還支付了很多股息)。伯克希爾的目標將是不斷增加自己持有一流企業的股權。我們的第一個選擇是整體收購這些一流企業成為唯一的主人,但是我們也願意通過持有很大數量流通股的方式成為擁有部分股權的股東。我相信在未來任何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對於一流企業的這類投資結果都將證明,這類投資是我們前面分析的三類投資中遙遙領先的優勝者。更重要的是,這類投資也將是最安全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