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13個黃金小鎮 出列!

2011-11-07  TCW




十月秋風,給人一種蕭瑟的感覺, 但沿著省道的十三個小鎮上,許多人卻正揮汗拚經濟。

傍晚五點半,大甲的巨大機械,生產線員工不是準備打卡下班,而是等著用餐,六點半繼續加班,趕著組起一台台比筆記型電腦更貴,準備明年春天在歐洲開賣的新 品自行車。在這裡,加班趕出貨是常態。

大肚山下的中科園區,推土機正轟隆隆來回整地,迎接鴻海集團返台投資百億,打造機器人研發創新園區,郭董看上的,是從神岡到南投,短短六十公里內,擁有全 球最完整的工具機聚落。在這裡,要搶政府釋出的建廠用地,得和五百家公司競爭。

高雄岡山,擔任台灣區螺絲公會理事長的陳明昭,忙著「勸退」會員參加明年三月在高雄登場的國際扣件(螺絲)展,過去三年,公會新成員增加六十家,總會員達 五百八十八,是國內傳統產業最大的公會組織。在這裡,路上經常可見售價千萬的藍寶堅尼「蠻牛」跑車呼嘯而過。

除大甲、台中西屯、岡山,還有潭子的光學聚落、鹿港的玻璃聚落、後壁的蝴蝶蘭聚落等,總計十三個以中小企業為主的黃金小鎮(編按:指非由中央政府主導成立 的產業聚落,靠建立技術門檻、出口有品牌或具附加價值產品,且產值持續成長。見上圖),小從百來戶大至兩萬人,它們不鄰近機場、高鐵,甚至連台鐵自強號都 過站不停,但過去十年,這些小鎮聚落搶下的訂單,單價逐年成長,打破東西越賣越便宜的魔咒,九成以上產值賺的全是國際財,創造出台灣聚落競爭力奇蹟。

小鎮為何成功?把危機變成轉型好天時!

今年九月,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的「二○一一全球競爭力評比」即指出,在一百四十二個接受評比的國家當中,台灣在「產業聚落競爭力」項目,超越義大 利、日本,排名第一。

二○○八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就貿易與地理條件,強調聚落對於經濟成長的重要性。在他著作《地理與貿易》便提到,在經濟活動中,發現一個最有利的地理特性,就是「集 中」,生產同樣類型產品的公司,聚集在同一個地區,不但不會讓報酬遞減,反而因為同樣的需求同時擴張,締造規模的優勢,使得供應鏈上、下游的廠商也願意進 駐,形成一個相互依存的關係,進而增加彼此的收益。

聚落的另一特色,則是不建立在以量取勝的基礎上,而是利基於其在全球市場,所扮演的獨特、不易被取代的地位。

哈佛商學院曾對全球產業聚落進行調查,群聚廠商家數最多的,是超過九千家的義大利中部的普拉托(Prato)紡織聚落,以及荷蘭花卉聚落;最小的聚落僅三 家廠商,譬如美國波士頓的離子植入半導體設備群,但該項半導體設備即曾占全球市率高達九成以上。

可見聚落勝出的關鍵,不在於大。到底台灣的十三個黃金小鎮,如何招來一隻又一隻的春燕?

「『天時』是最重要的條件,自行車產業遇上這樣的外在環境。」巨大集團執行長羅祥安表示。

自行車聚落串聯同業,採豐田模式

羅祥安口中的完美天時,是二○○三年,台灣自行車出口量萎縮至三百八十五萬,僅是全盛時期的三分之一,廠家集體出走中國,產業聚落面臨幾乎要被連根拔起的 空前衝擊,「好像再怎麼努力也看不到明天,大家都認為沒救了。」巨大集團董事長劉金標形容。

從分頭生產車胎、座墊、煞車線等零件,到組裝外銷,供應鏈關係緊密的自行車產業,是本地中小企業的縮影,合作,則是台灣總數超過一百二十萬家中小企業,面 對眼前危機,唯一的生路。

羅祥安表示,危機讓業界凝聚起變革的共識,「這時談改變,大家才聽得進去。」當時,以巨大、美利達兩大組裝車廠為首,召集十一家自行車產業上下游組成的 A-Team(台灣自行車協進會)成軍,攜手導入豐田式管理,敞開生產線讓競爭對手觀摩、檢視,「互相漏氣求進步」的群戰模式,串起全球最強的自行車產業 價值鏈。

根據自行車輸出公會統計,過去七年,台灣自行車出口產值增加兩倍,成車出口平均單價,也從一百五十美元,躍升至今年的三百五十四美元,囊括全球自行車高級 車市場八成,遠高於成車出口平均單價不到五十美元的中國自行車。

「老實說,這個成功遠超出我們當初的想像。」A-Team首任會長羅祥安說,原本只是希望力挽狂瀾,但不出三、五年,卻造就整個產業的飛騰。

危機的天時,同樣也把螺絲聚落再次推向高峰。

螺絲窟分散市場,航太、醫療都做

也是在二○○三年,當年,中國螺絲出口產量首度超越台灣,岡山「螺絲窟」首度浮現危機,長期依賴的美國市場被中國取代,業者被迫必須分散市場,於是,公會 出面領著大家,年年出團,勤跑中南美洲以及巴西等金磚四國新興市場,並嘗試轉攻汽車、航太用途,甚至醫療用的植牙螺絲,「趁中國大卻還不強,走進全世界, 走到哪裡都有商機。」陳明昭表示。

但轉型要投資人才,為注入新血,春雨等八家當地螺絲業者,也與當地的技職學校岡山農工簽訂建教合作合約書,每年提供四十個名額,全額學雜費補助,培訓螺絲 產業新兵。自掏腰包,全額補助公司主管讀碩士專班的陳明昭拍胸保證:「員工念完碩士如果想跳槽,不必賠我任何一毛錢,因為,他們走到哪,都是為螺絲產業所 用。」

靠開發新市場、厚植人才,兩頭累積轉型能量,今年以來,台灣銷美螺絲占比,雖從最高峰的七成降至三成半,但依據前三季海關出口金額估算,今年台灣螺絲總產 值估計達四十四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三百億元),總產值更較八年前的七百七十三億元,大幅成長近七成,將再創歷史新高,中國螺絲產業崛起並不對我造成磁 吸效應。

聚落競爭力再起,改變的不僅是一廠一地的就業供需,更讓台灣在世界地圖的位置,從邊陲移到中心。

今年三月的台北國際自行車展,不但躋身全球三大自行車展,參展廠商從A-Team成立前的二十七國、六百零一家,暴增至三十六國、九百四十八家,且尚有八 百個攤位向隅,日本Shimano等大廠,繼荷蘭、東莞後,也來台設發貨倉庫,變速器大廠Sram,更落腳台中成立亞洲開發中心。當聚落具備國際競爭力, 面對競爭心態也從「迎戰」變成「迎接」,多數產業還期待靠政府,提高貿易關稅障礙維繫競爭力之際,自行車產業則是大方「讓利」,希望能兼善其他產業。

自行車輸出同業公會即曾做成決議,行文國貿局,表示國內自行車進口關稅願意主動降至為零,做為我對外貿易談判時,換來其他產業關稅保護的籌碼。

王國為何沒落?無法自我升級,步入衰退

形成聚落不保證就有競爭力,若原地踏步,「就算五十家襪子工廠綁在一起,也是死路一條。」羅祥安認為。研究台、日製造業聚落效應的東海大學工業工程學系教 授劉仁傑指出,危機是天時,但更要有轉型策略,否則,再有歷史的老聚落,也可能隨時瓦解。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曾報導,素以紡織、沙發、製鞋聚落聞名的義大利,一百零四個官方認定的產業聚落,由於無法順利轉型自我升級,當生產成本優勢不再,聚 落競爭力隨即瓦解,超過九十個正陷入衰退危機。

洋傘聚落,大咖棄守失去轉型良機

在台灣,曾經年賺一百二十億元外匯、占全球洋傘七成市占,締造「洋傘王國」美名的彰化和美,亦是未能把握轉型天時的黃金小鎮殷鑑。

今年初,留守當地的秀裕工業總經理王守仁,赴上海禮品展售一把開價人民幣四千八百元(約合新台幣二萬二千元),碳纖電鍍為骨架的自有品牌皮革傘,儘管買家 搶著要他讓售,但經歷一九八○年代末期,台灣工資上漲、勞工短缺的產業危機,和美傘業聚落已走得一家都不剩,要組起一把高檔雨傘,還是得回廣東惠陽找人組 起來,成為打響MIT品牌的第一道難題。

台經院三所所長林欣吾分析,製程相對單純、勞力成本占比高,在國際貿易分工的大趨勢下,傘業如同多數傳統產業,從台灣移出並不令人意外,但聚落消失如此徹 底,勢難再起爐灶,原因出在當危機出現時,連業界大咖都棄守,不見龍頭登高一呼,錯失轉型黃金關鍵期,「王國」從此「亡國」。

俄國小說家托爾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開場白寫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十三個黃金小鎮,共同掌握的幸福之鑰,皆來 自它們當面對危機的天時,迅速擺脫負面心態,把身處的小鎮當作是世界地圖的中心,用企圖心、想像力,與時俱進定義產業的新賣點,讓在地原鄉,成為不曾被世 界遺忘的黃金小鎮。

【延伸閱讀】13個黃金小鎮 出列!

台中烏日 手工具機:20家廠商 全球產值第三大聚落大甲 自行車:23家廠商,15,000名從業人員,全球均價最高的單車聚落西屯 工具機:6,300名從業人員,全球單位面積產值第一聚落潭子 光學元件:2,000名從業人員,全球最大光學聚落

彰化鹿港 玻璃:210家廠,Ikea玻璃家具前三大代工聚落

雲林東勢 胡蘿蔔:100戶,台灣胡蘿蔔最大外銷聚落

嘉義大林 文心蘭:43戶,台灣唯一外銷中國團隊

台南後壁 蝴蝶蘭:50家廠商,全球最大的蘭花生態園區

高雄岡山 螺絲:1,300家廠商,全球最大螺絲聚落小港 遊艇:約31家廠商,5,500名從業人員,巨型遊艇訂單居亞洲第一

屏東林邊 石斑魚:600戶,養殖石斑魚產值全球第一里港 毛豆:400-500名從業人員,日本毛豆最大供應地枋山 愛文芒果,400戶,外銷日本,價格、數量均最高

【延伸閱讀】3大原因,這9個「台灣驕傲」消失了

原因1:成本優勢不再因技術門檻低、勞力密集、新台幣升值,失去價格優勢。

產品:紡織成衣 聚落位置:新北市 光榮事蹟:1987年出口產值44.4億美元,世界第四 轉移地點:東南亞、中國、中南美洲

產品:製鞋 聚落位置:台中 光榮事蹟:1987年出口產值36.9億美元,世界第一 轉移地點:中國、東南亞

產品:玩具 聚落位置:新北市泰山 光榮事蹟:1987年出口產值10.7億美元,世界第二 轉移地點:中國、東南亞

產品:雨傘 聚落位置:彰化和美 光榮事蹟:1987年出口產值3.8億美元,世界第一、市占7成轉移地點:中國

產品:蘆筍罐頭 聚落位置:台中、彰化 光榮事蹟:1978年出口產值1.2億美元,世界第一 轉移地點:泰國、澳洲

產品:洋菇罐頭 聚落位置:彰化 光榮事蹟:1977年出口產值1.1億美元,世界第一 轉移地點:越南、中國

產品:鳳梨罐頭 聚落位置:高雄 光榮事蹟:1971年出口產值2,200萬美元,世界第一 轉移地點:東南亞、非洲象牙海岸

原因2:單一市場危機日本開放市場競爭,缺乏危機感的台商生產量不足、價格高昂,失去競爭力。

產品:香蕉 聚落位置:高雄旗山 光榮事蹟:1967年出口日本達38萬公噸,全世界單價最高 轉移地點:菲律賓

原因3:自然資源耗盡產業快速發展,忽略環境品質,因水質污染與白斑病變,失去養殖條件。

產品:草蝦 聚落位置:高雄紅毛港 光榮事蹟:1987年出口產值4.7億美元,台灣出口第一 轉移地點:泰國

整理:吳和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02

紡織服裝業:黃金十年落幕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0725340604/

張俞新近成立了一家生物科技類的公司,這位已經在廣州做了17年服裝業的「老人」正打算成為另一個領域的「新人」。

他坦言,此刻,是他最徬徨的時期。

1994年,張俞從香港來廣州從事紡織服裝加工生意。

2001年,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張俞在廣州也擁有了自己的服裝工廠。之後幾年,忙碌著賺錢,一切那麼美好。

直到2009年。受2008金融危機影響,中國紡織服裝出口增速開始下滑,加之珠三角長三角出現的「用工荒」,張俞和他的同行們備受煎熬,他們勉力維繫,還將工廠遷至內地,但日子還是越來越難。「這個行業我真的不看好了,周圍的做紡織掙到些錢的朋友也都是這樣。如果說2008年大家還想扛過去,現在大多數人沒有信心了。」張俞說。

在中國加入WTO的第十個年頭,貿易相對自由化的紡織服裝業迎來最大考驗。

崢嶸歲月

張俞來自香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紡織服裝行業在香港猶如今日在中國大陸。

18歲那年,張俞開始在香港的一家服裝公司打工。「那時我只是一名小跟班。」或許有著做生意的天賦,在那裡僅僅呆了四年張俞便跳出來自己做。「工作的時候積累了很多資源,年輕膽子也大,就跳出來貼個牌子自己做了。生意時好時壞,倒是有了一些原始積累,然後就開始炒股,想賺快錢。」

那兩年香港的產業一樣不好,因為股市瘋狂了一段時間,情景和現在的大陸有些相像,沒人願意做實業

這樣過到30歲,遇上了波斯灣危機,幾年的積累一賠而光。「股市下來之後,更沒人去做產業了,那時候很多的紡織服裝廠開始轉移。」張俞說,「我也是那時候被逼出來的。」(結合上一句:因為股市瘋狂了一段時間,情景和現在的大陸有些相像,沒人願意做實業/股市下來之後,更沒人去做產業了,那時候很多的紡織服裝廠開始轉移/那麼結論是否是大陸要大規模轉移?轉移到內地轉移到越南?)

1994年,張俞來到了廣州。他沒有馬上買地建廠,只是租了廠房,招了些工人,加工生產。

中國改革開放之後,非國有資本最先進入的就是紡織服裝行業。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輕紡織業在東部沿海一帶髮展起來。「第一是因為進入的門檻較低、投入也較少第二人民的生活有這方面的需求第三,當時國有工業之中,最困難的就是紡織。」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產業部主任孫淮濱說。「那個年代,政策完全是在幫助企業,工人也比較聽話。」張俞回憶著最初的那段時光。

那時候的生意真是好做,「同行業的人都很年輕,我30歲已經算老的了(結論是好的行業都是年輕人主導的行業。朝陽行業。」張俞說,「當時我主要就加工香港的單子。同行做出口的,英美這些國家還有配額。當時配額最多的省份就是廣州,我知道買賣配額的很多。」

回想起來,張俞覺得自己當時錯過了一個好時機,「1993、1994年很多人開始做內銷,創個牌子自己做,內銷非常火爆。可能當時經濟剛剛開始起步,百姓對衣食變得有要求,做得好的工廠一天能出貨1萬到2萬件。一件衣服賺10塊錢,你想想是多少。」「當時租的是國企的廠房,租金非常便宜。當時我有四條生產線,一年也就2萬~3萬,相當於沒有費用。」

2000年,紡織行業非國有經濟佔到了90%以上,成為這個行業的主體。

WTO來了

張俞真正下決心在廣州買地建廠就是在2000年。

我們聽到消息,2001年中國可能加入WTO,再加上中國申辦2008年奧運會。所以當時就有個判斷,這段時間,中國經濟應該是保持穩定的。」張俞現在回想,自己當時的判斷很準,「當然我沒預測到2008年的金融危機。」他開玩笑似的說。

1994 年烏拉圭回合關稅與貿易談判之前,在國際工業品多邊貿易中,紡織品一直游離於WTO體系之外,接受與WTO原則相悖的MFA機制的調節。MFA是一項限制 發達國家進口或者發展中國家自動限制出口的歧視性協議,中國於1984年1月18日正式加入。「那些年中國的紡織行業一直受到這個機制的壓制。」孫淮濱 說。

1994年紡織服裝終於回歸到WTO的框架下,達成了紡織品服裝協定(ATC),規定:從1995年開始的十年間,分為四個階段在世貿組織成員國之間取消紡織品及服裝的配額限制,實現自由貿易。2005年1月1日為最後階段,所有配額限制全部取消

孫淮濱說:「這裡面隱含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必須要成為WTO的成員,才能真正融入到紡織服裝貿易的自由化。」「2000年,我做了兩件事。」張俞至今記憶猶新,「第一是決定買地建廠;第二是買了一些鋪面開始做內銷。」

他說:「因為當時大家都知道,加入WTO之後,我們是要做外國人生意的。原來租的廠房又小、又破,人家來看你廠房規模和環境的時候肯定是通不過的。這些事情,香港經歷過,所以就做了這個決定。」

回想起剛入世那段日子,張俞說:「那陣子,中國的很多地區曾經掀起建廠熱。那時候10萬元人民幣就能開一個小廠。一段時間內,曾經導致我們的工人很不穩定。」(行業人才流動大說明行業高速發展)

不過那只是個小插曲,並沒對大家造成什麼阻礙。

2002年中國入世元年的「成績單」見證了大家的這種瘋狂。「記得那年紡織出口突破了600億元大關,創下出口歷史新高。」孫淮濱回憶。

最好的光景

一路走過來,張俞感覺最好的光景還是2005年到2007年。他說:「開始租房的時候我只有4條生產線,2003年擴大到12條,好的那三年,我們不僅12條生產線全上,而且還會外發好多單子。」

2005年,對紡織服裝行業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大家感受不盡相同,但是身在其中的人都記憶頗深。

按照ATC的規定,全球紡織服裝的配額時代應該宣告結束。中國紡織行業在「後配額時代」元年保持加速增長勢頭。這引起了歐盟業界的恐慌,強烈要求對中國部分紡織品進行設限。

2005年2月23日歐盟表示,可能會對中國紡織品出口採取「特殊保障機制」。之後,一系列針對中國紡織品的「特保調查」相繼展開,中歐之間的貿易爭端層層升級。「當時這個問題被上升到政治高度。」孫淮濱說,「最後我們和美國、歐盟不得不再次談判,對一部分產品重新設置配額,美歐各有三年。」

不過這個事件也讓中國人認識到,加入WTO使中國獲得了一個巨大的貿易增長空間,但是所謂的「貿易自由化」也不可能是「完全的自由化」。

2007年上演了另一段「插曲」根源來自國內。

新 《勞動法》出台使依靠低勞動力成本發展起來的傳統紡織服裝業受到莫大的挑戰,「一天之內,相同的內容我說了九遍,從早晨一直到晚上,給工人講新《勞動 法》。」張俞說,「那段時間,我只是讓工人明白,新《勞動法》是什麼,他們有什麼權利。工人出來做工還是想賺錢,那段時間甚至沒有什麼人離開。」

很快,2008年金融危機席捲而來。雖然張俞一直強調是自己的運氣比較好,但是這可能與他很早就停掉了大部分出口生意有關。張俞回憶,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還在7點多的時候他就很少接外單了。「因為我們預測匯率會一直升下去,那肯定是大家都沒的玩了。」張俞很早就將精力轉移到了接內銷品牌的單子上。「2008年,危機來了,內銷火了,我正好趕上。」他說:「危機那年雖然很慘,但是大家抱的還是能扛則扛的心態。」

轉行

2009年年中,「用工荒」出現在珠三角、長三角。張俞又先人一步做了一件事情,就是追著工人跑向內地開工廠。

他說:「我選擇了江西黃石,離廣東。大概50~60人的廠子,用我以前的一個組長在那邊負責管理,他的老家正好在那邊。」事實證明這一舉措是失敗的,半年就關閉了廠子。「我發現他們用我的工廠接私活兒,幹完才做我的貨。而在當地開廠,只能用當地人來做管理,這種事情發生很難避免。」

2010年他也曾跑到內地的一些省份準備帶著項目投資,最後也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成功。

在這個行業裡面堅守了30多年的張俞突然萌生了「離開」的念頭。「離開這個行業,這個行業我真的不看好了,周圍的做紡織掙到些錢的朋友也都是這樣,如果說2008年大家還想扛過去,現在大多數人則是不看好了。」

這一年,學者們開始猜測中國的「劉易斯拐點」開始出現,即勞動力過剩向勞動力短缺過渡。這個「點」被認為是中國經濟在今後十年的最大拐點,它將重新定義中國的增長模式。

隨著這種變化,內需成為下一個熱點,創品牌做內銷也成了不少人的選擇。但是張俞堅持認為,創品牌最好的契機是上世紀90年代初,現在已經晚了。「渠道已經被最先做的人佔領了。」他說。

張俞的工廠現在有150人左右,他最近拒絕了兩組想跳槽過來的工人。「沒那麼多單了,要那麼多人幹什麼。」他說。

現在,真的是到了大家都思考「怎麼做」的時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16

趨勢狩獵術《布局不受景氣影響的高股息族群 張松允從「黃金十年」捕捉未來新主流

2011-11-14  TCW




在判斷明年景氣應不如今年後, 「期貨天王」張松允為了身體健康,投資步調明顯放慢,轉為投資股息殖利率較高的生活相關產業。另一方面,他則放空利多不漲的電子高價股與黃金,透過兩手策 略追求獲利。不僅心情輕鬆許多,也同樣賺到獲利。

撰文‧周岐原

改變心態,是投資人最難完成的功課;更難的,是徹底改變心態,仍然有本事在市場賺錢。但是,「期貨天王」張松允達成了這個目標。

「心態比較沉穩。最大好處是人輕鬆了。連我的孩子們,都感受到這個改變。」說話時,張松允滿面笑容,他指著自己的頭說:「以前壓力很大,看盤時經常頭痛, 健康檢查才知道是眼壓過高造成的。醫生警告:『這是青光眼的徵兆』,我沒生病真的很幸運。」為了健康著想,張松允放慢了工作步調,儘管每天仍到券商看盤, 但是他的操作部位,比重已經降至總資金的一○%。他解釋,因為市況不佳,便不需要為了追逐獲利,讓壓力造成身心過度負擔。

「現在我看的標的,是那些現金殖利率比較高、比較不受景氣影響的族群。」由張松允口中說出這句話,意義特別不同。過去,張松允身為期貨投資人,透過槓桿操 作追逐倍數獲利,幾乎是家常便飯;如今,張松允的投資屬性卻大逆轉,從以往的追逐風險,改為投資股息殖利率僅個位數的高股息股,讓人不禁好奇,他觀察到什 麼市場風向?又是什麼因素,令他決定改變?

掌握狩獵工具 基本、技術分析並進從投身市場開始,張松允就把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結合並用,現在也不例外。大量吸收、比對每日市場訊息後,他認定明年的總體經濟,表現肯 定不如今年。「連大印鈔票都沒有用了,什麼手段都沒用。」張松允解釋,這代表任何走勢較強的標的,只要沒有更多利多浮現,價格很容易在失去支撐後崩落。

表現在台股上,張松允認為接下來大盤應不至於大幅漲跌,而是在一定區間內來回整理。不只期貨、股票如此,連貴金屬、原物料等商品也可能出現這個現象。憑著 這個判斷,他在金價約一六八○美元時,決定作空數十口黃金期貨。

「一七○○美元價位沒有越過,確認頭部形態成形就(放)空了。我認為,現在金價只是在等待利空下跌而已。」張松允分析,黃金以中國、印度兩大國為主要的消 費市場,目前印度的黃金消費已經略減,若中國消費者也減少購買黃金,金價很難再度爆發。

「中國和印度的買氣若沒了,就只剩央行會買黃金,央行又沒錢,還有誰會買黃金呢?」張松允直言:「黃金已經利多不漲了,利空來時,又怎會不跌呢?」強勢標 的即將走弱,是張松允對明年市場的一個重要預測。他分析,台股眾多高價股,可能也將進入這個循環,因此他也針對數檔高價股標的放空。「你看谷歌要出自己手 機,蘋果也要走低價路線,明年智慧型手機幾乎篤定走低價路線。」追蹤新獸徑 密切注意觀光族群連動效應張松允引用近來重要的科技新聞,作為分析佐證。他指出,若經濟走軟、品牌大廠改推低價機種,電子股恐難避免烏雲罩頂;因為下游業 者勢必對供應商殺價,對相關供應商將是一大利空。「黃金跟高價股,其實是一樣的道理。」他篤定地下了結論。

張松允研判,電子高價股走空之後,屬於食衣住行的「生活產業」正在崛起,尤其是觀光業,最有潛力成為下一波主流股的候選人,目前效應已在逐漸加溫,族群的 連動效果頗值得追蹤。這個獨特觀察,其實是從經營旅館經驗得來。

張松允曾擁有陽明山天籟飯店和位在台北市長春路的大來飯店,如今他將天籟股權出售,只保留大來飯店。「這種收現金的模式很賺錢。」張松允解釋,在政府「黃 金十年」政策計畫中,推動台灣成為觀光大國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在政策擴大開放鼓勵下,整個觀光產業的格局將相當不同。

「所以我看好兩個,晶華和王品。」張松允認為,晶華作為觀光類股的領頭羊,效應自然可期,但最有爆發力的反而是王品。

張松允指出,王品獨特的經營管理模式,具有難以複製的差異性,加上不斷複製、新增的品牌規模,已經讓王品成為餐飲業的領導企業;尤其是王品股票的流通籌碼 有限,所以說不定,未來的股王會從觀光產業中出現。

一直以來,張松允持續奉行「作多、作空皆宜」的投資策略,因此有值得放空的標的,自然也有值得作多的標的。張松允提到,高股息殖利率股就是他目前看好的對 象。

「就是買穩穩的、股息高於定存的公司,這種股票股息大概有五%,現在利率才一%,比定存好很多。」例如正新、統一超、宏全、裕日車等,都是張松允認為相當 有經營優勢的個股。

透過布局這些標的及放空交互操作,張松允今年來已獲利約三千萬元,換算每月獲利約三百萬元,讓張松允輕鬆投資,仍然有不錯的成果。

獵取有把握的獵物 逢低布局經營穩健個股張松允指出,經過投資力武的經驗後,他已經不再有買公司的念頭。他感嘆地說,「對那些長期經營,還能穩坐龍頭的企業,我真的很佩 服。」正因為認識到經營的難處,張松允發現如果定下心來,找出經營穩健的個股逢低布局,不僅投資難度降低,只要假以時日等待,獲利也能輕鬆入袋。

張松允建議,投資人如果不要存有股價暴漲的過度期待,能抱持收股息的態度,來投資這類穩健型的個股,勝算其實不小。

從期貨高手、金融業法人董座,到企業經營者,十年來,張松允扮演的角色多次改變。現在,他一心想讓自己成為快樂的投資人,因此閒暇時,張松允經常閱讀︽易 經《來調整思惟。

對於自己最看好的觀光商機,張松允會不定期到中國考察,在三、四線小城市周邊,搜尋適合的收購標的,目前他在大陸已預備了一、二千萬元人民幣存款,隨時可 以進場。不確定的投資年代,張松允分散投資組合來抵禦寒冬,靜待春天的來臨。

張松允

現職:大來商務飯店董事、投資人

經歷:力武電機董事長

張松允對景氣的看法與 私房股

對景氣看法

明年總體經濟將持續緩和,表現不如今年。任何走勢較強的標的,很難有更多的利多浮現,價格容易在高檔失去支撐崩落。

私房股

擁有高股息殖利率、較不易受景氣影響的個股,例如統一超(2912)、正新(2105)、宏全(9939)、裕日車(2227)等。

也值得關注!——值得布局的10支高股息個股

股票代號 公司

名稱 近五年平均股息殖利率(%) 今年累計營收年增率(%) 收盤價

(11/4,元)

8916 光 隆 4.6 28.8 21.85 3211 順達科 6.6 26.3 118.50 9933 中 鼎 7.1 23.5 38.90 1476 儒 鴻 4.8 22.9 47.00 9910 豐 泰 6.4 19.4 26.20 9914 美利達 5.3 15.9 73.00 1580 新 麥 7.9 11.1 97.80 2207 和泰車 5.5 8.9 138.00 9917 中 保 5.9 5.1 54.80 6281 全國電 8.0 4.9 51.00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新報、公開資訊觀測站註:本表為根據受訪者原則篩選個股,並非本人推薦標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49

黃金噩夢觀後感(上,更正)

{13235872161350}廉政行動我一直喜歡看,這系列亦不例外,這一集黃金噩夢更開中我的 專業,但他們並無提及上市公司名稱,不過這故事我認為有一些虛構及簡化事件的情況出現,讓我由頭開始談談吧。

1. 劇集中安顯國際的我認為最少混合至少兩家上市公司,包括泰興國際(398) 及德發集團(928),那為甚麼是這兩家呢? 請看下面的原因。

2. 泰迪羅賓飾演的洪漢安藍本應該是馬寶基加郭榮的混合體,根據在4:26-4:38 洪漢安的自述及扮演他妹妹Winnie的蔣怡跟他丈夫張兆榮的蘇永康的吵架在5:49-7:26對白稱,從大陸來港應該是抄泰興光學的創辦人馬寶基,之後 20歲開廠,估計是郭榮的故事。
http://www.kui.name/event/2010-12-03/%E ... 410690.htm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 ... a_eaa2.htm

3. 同一段吵架戲,Winnie勸導張兆榮協助他哥哥上市作造假數,其後又因要張兆榮製作大交易騙取銀行貸款,應該是泰興光學(389)橋段,這妹夫估計真實稱余國良,Winnie 的角色估計是林玉樺,亦即馬寶基的小姨。
http://hk.biz.yahoo.com/101206/373/40fhi.html
http://www.kui.name/event/2010-11-05/%E ... 399600.htm


4. 由第一節7:26-8:16那段茶餐廳戲,股民連這家公司做甚麼也不知道,最後茶餐廳老闆一語成讖,真不幸,但這是後話。

5. 第一節10:09起至第二節1:58洪漢安及Winnie 講起那些宣傳橋段,以及那個電視節目來看,肯定Winnie是一個居間角色,從事公司間的公關工作,在10:17提及的那本雜誌,估計應是是 investor投資一週吧,那個電視節目估計就是非常出名的港姐主播般莉任主持的走進上市公司。那個洪漢安瘋狂賣廣告便得獎,真是有沒有搞錯。這些傳媒 雖然是為生計,但為了錢把這些假數股變成明星公司,一個經營不善的企業家則因而變成他們口中的明星企業家,真是不要得。

6. 第二節2:08安顯國際員工提及的八叔是誰? 應該不是四叔吧,是那個有個陸作名稱的財演。

7. 那個財務總監(後來才知叫Tom)在第二節2:18開始出現,提及安顯國際認購不足,但公司需要償還兩間銀行的貸款,但其中一間拒絕了安顯國際的申請。不過洪漢安就感到頭痕 了,為甚麼呢?之後就會提及我經常會提到的人物了...

8. 洪漢安在第二節3:28-5:58去找一些路子較野的人物,他說他幫助安顯國際上市,而現實上但那人代表的人物確實是財技人物,況且樣子靚仔好多,雖然樣 子有些奸,但還有點福氣,絕不這樣的兇神惡煞,況且這人亦曾經去拯救這兩間假數上市公司,雖然泰興光學失敗了,更被除牌,不過德發國際因為他成為債主,又 委任到董事入局,故此他利用他母親名義入主這家公司,易名為野馬集團,更想買下和記行(720)呢。
http://www.singtao.com/archive/fullstor ... &keyword2=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 ... b_eba1.htm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515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103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879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8487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9704_C.pdf

9. 那個不幸的財務總監Tom,被洪漢安叫入房中,然後誇大了柬埔寨的廠房購買及東莞的生產設備金額,前者由650萬增大至1,500萬,後者由300萬增至 1,000萬,然後從中騙取之前中飽私囊。

柬埔寨的廠房是德發國際的橋段,只不過標的是樹林的40%,價格變成了3億,並以應收款支付 吧。但中飽私囊是泰興國際橋段,從前德發國際財務總監鄧耀樑之供詞可知,這公司未出事是有從事虛假放款業務的。

這兒有一個地方犯駁,公司 沒有錢,為何老闆還有錢中飽私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5436_C.pdf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 ... a_eaa1.htm

http://www.kui.name/event/2010-11-04/%E ... 399163.htm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59

黃金噩夢觀後感(下)

(續上篇)

10, 財務總監李正唐說得得對,「我們是公開集資的上市公司,證監會、聯交所釘得好緊,出錯實釘死我地」,但是洪漢安話他是「公司老細,有咩事我咪負責,他驚乜野」,此說肯定不要得,因為老細因為這樣有事,幫他做事的財務總監就算加他人工50%也沒有用,財務總監話「你領野我都一齊領野」,此說是有解釋的。

因為財務總監被發現協助做假數,必定是專業失德,可被釘牌,一生不能從事會計行業。這個情況下,財務總監應考慮辭職,以保自己聲譽,亦因而可知,財務總監辭職會很大問題的原因在此。

因為無故辭職除了是因為很細微的原因,例如周福安說不想做空中飛人,但更大可能是公司在帳目上有一些問題,要掩蓋則是違反其專業守則,但如果揭露問題使公司陷入誠信危機,但以上情況均可能導致雙輸的情況出現,所以取其輕者辭職是最佳的選擇。

由此可見,部分論者以財務總監為警號之一,確有原因。

11. 財務總監加多兩錢肉緊繼續講,「我地是上市公司來的,要對法律負責任,要對股東負責任」,上市公司主席一定要記得,千祈唔好似洪漢安咁拍檯,然後講「唔好咁萌塞,而家我是請緊你在這公司做野,唔是D小股東請你,唔好咁多野講,我叫你做就做囉,OK」,這些東西我都不厭其煩講了100次,股東是委託管理層做事,雖則大部分情況下大股東都是主要經營者,但千萬別濫用這個權力,就算我不是小股東,也定必監察以上行為。


馬寶基

來源: 頭條日報


飾洪漢安的泰迪羅賓

來源: 香港電台

12. 由第2節9:04至的第3節的1:28,洪漢安舅父陳海協助開空殼公司簽假供應單,偷取公司資金並要求其妹夫協助製造假訂單,以騙取銀行信用裝貸款,是泰興光學的橋段。洪海貿易應該是兩人各取一字而成,音類似從事電子代工的台灣上市公司

蘇永康扮演的張兆榮說的一句好精警,「香港的法治的地方,我真是唔信班人可以搞得出樣,唔信可以報警」,我有單野想報警,就是關於快上市中國融保金融(8090)在當年借旭日環球(353,前美吉利、東方工業、森源鈦礦,現時能源國際投資)的一事,我懷疑旭日環球在這次交易中,有欺騙股東資金的情況出現,是小型的分眾傳媒專件,詳情可參考以上連結,如有時間再和大家解釋一下

根據泰興一案資料,2003年1月,馬烈堅於美國及加拿大成立4間公司,假扮客戶訛稱與泰興交易,令泰興截至2003年12月31日為止的財政年度年報中,營業額達12.37億元,控方指當中的3.37億元實為與該4間空殼公司的虛假交易涉案串謀詐騙所得的銀行貸款達6.9億元

調查此案的警員稱,「費盡心思進入集團電腦系統蒐證後,又向涉及本港及海外廿九家銀行跟進,及調查超過一百個銀行戶口和過萬宗交易記錄。」,「由於與集團聲稱有生意往來的公司亦逾百家,當中有真有假,警方逐一查證,針對遍及美國、加拿大、德國及英國的「公司」,警方更透過律政司轄下司法互助組,在海外法庭向海外證人取得重要線索,去引證相關公司是否真實存在、交易額有否誇大等。」

他總結稱,「案中馬寶基父子缺一不成事,林玉樺亦擔當重要執行角色,「是上市公司高層,有能力、有控制權,才可以做到這些事」,並重申「上市公司尤其高層,不要亂來」,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嘗試做假。

13. 由第3節1:28至2:45,可見張兆榮真是不是為錢做的,是為他老婆Winnie 做的,但真實案程指製造假單是馬寶基姐姐之子林俊威。

14. 由第3節4:08至5:30,廉政調查員很小心地發現了一張假單,方法是發現郵戳日期是2007年8月25日,但發出訂單日期是11月21日,他們稱是「back to the future」、「迷離境界」,認為他有古怪,所以調查這公司。但是我記得是哪家公司有做過,但忘記是哪一家,如有讀者記得,請提供證據6。

15. 在發現事件之後的第3節5:31開始,劇情說財務總監李正唐辭職,並重新找工作,但是他找的是會計文員及會計師,以他的經驗及任職公司的人脈這樣廣,用不著這樣吧。但他有沒有做過呢,有沒有定罪卻沒有提及,這也保護了會計工作人員的形象吧。那媽媽是邵音音,真不多見。

16. 廉政公署在第3節末更深入柬埔寨,發現該廠房非常破落,並詢問當地人士,發現價值完全不值1,500萬。根據明報的深入調查發現,賣家是由德發主席郭榮熟悉的人士李忠明。

在2007年10月,李忠明向德發(928)主席郭榮購入項目,次年7月德發又買回40%,而聲稱價值達7.5億的樹林,明報稱「根據柬埔寨國家魚農部提供的資料計算,郭家當日取得這片面積9800公頃林地的經營權的成本,可能只涉及7萬多港元的按金,以及明年起始要開始每年支付50至70多萬元的地租。」

如果賣方是郭主席的好朋友,又會不會直接告訴別人這廠房不值這價錢嗎? 應該不會吧。

17. 在追捕的過程中,都做得很仔細,但是就比較是插入情節增加時間,發現的過程更有點兒嬉,竟然是老闆自己進入調查員在內的電梯內,十足十自投羅網,廉署調查員甕中捉鱉。那地方的真實場景應是九龍灣企業廣場內的電梯大堂。

18. 廉政調查員在第4節調查造假數的相關人士,發現每人都推卸責任,但最後向張兆榮動之以情,終於破案。

正如當年警方調查泰興光學案時的情況,「公司入面的職員多老臣子,查問他們好困難,你可以想像得到。……一般案件都有這種情況,這案件更甚。」案件主管許康傑高級督察補充:「馬寶基全程不與警方合作,沒有和我們講話。」。

19. 最終在張兆榮及其妻子新聞報導時看到第1節在茶餐廳其中一位家庭主婦因購入安顯國際股票損失全部資金,因而發生打鬥,釀成血案。至於真實情況如泰興國際最終清盤,但是德發國際卻是兩次10合1,即100合1,再以調整後每股10假5供339集資,並由投資者的證券行包銷供股,加上近期持續下跌的股價,這實際上把原有的小股東清理掉,和清盤沒分別,所以生意失敗代價也很大,張兆榮稱,「這是不是你所需要的代價」,Winnie卻稱「食得鹹魚抵得渴」,其後張兆榮不服氣說他們「耍手段、走後門,堆砌一個虛假的服裝王國」,「呢個結局是你們一手造成」,「坐監咪報應囉」,但我很喜歡這段。

20. 另外為增加戲劇效果又增加了車禍場節,但可能是呼應結局,對這堆砌是抱中性。

21. 根據劇集,最終這些人物都入罪。真實情況來說,據法官稱,因案情非常嚴重,涉及金錢數以十億元計,損害公眾對上市公司的信心,因此量刑是以相近情況的接近最高點計算,目的除了懲罰各被告,亦要讓其他公眾公司的董事會知道,如此大規模地破壞公眾的信任,將不會被容忍,必須判以長時間的監禁,故此判囚不輕。

最終,馬寶基判囚12年,林玉樺判囚9年半,製作假單的林俊威入獄2年,至於馬烈堅朋友因協助製造假生意,刑期4個月,而老員工柯德炎,則因為應馬寶基的要求,在加拿大假扮泰興的客戶,以欺騙核數師,亦被判入獄12個月。至於郭榮則仍是去向成謎。


郭榮。

來源: 明報

22. 為簡化案情,忽略了核數師的角色,根據非正式的資料,兩名擔任曾泰興核數師安永畢馬威,均被清盤官索償,但最終和解,估計賠償額均以億元計。

總結來說,造假目的都多是滿足個人的目的為主,不讓投資者失望為輔,據周老師之言,這行為是會不停地累積,一次成功後就會有第二次,最終是萬劫不復,導致所有投資者損失,所以上市主席公司行為是應核檢點,寧願讓人失望,且不要陷入財務困難,大致就會不會造成這些問題,但內心的魔鬼是無處不在,很難杜絕的,所以情況還是會持續不斷的發生,我猜下一步應該是到那些中國民企股票,因為高利貸的誘惑實在太大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48

民辦教育:黃金十年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4889.html

十年來,在政策、資本和技術的助推下,中國民辦教育已經發展成為一股任何人不可小覷的洪流,也催生了一個誘人的朝陽行業。

1999年10月1日,對於中國人來說,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因為這是建國50週年慶典的日子。對於安博的創始人黃勁博士來說, 登上天安門觀禮台親眼目睹50週年慶典是幸運的,但意義不止於此。

當時的黃勁除了是硅谷高級工程師,更具歷史意義的是其「1999年硅谷留美博士企業家合作團」團長的頭銜,要知道,這個合作團包括了後來鼎鼎有名的李彥宏、鄧中翰等人。

她並沒有像大多數人,選擇互聯網等熱門行業,而是選擇了看似非常冷門又非常難以攻堅的教育行業。與李彥宏、鄧中翰等當年合作團成員中很早便成名相比,黃勁的名字顯得並不是特別響亮,也說明其選擇教育注定是一條異常艱難和極度需要忍受寂寞的行業。

當時的中國教育,特別是公辦教育,從1999年開始了大規模的擴招,1999年比1998年擴招高達48%,此後的十年,中國大學生的數量從1999年的160萬快速膨脹到2010年的657萬,中國教育進入了史無前例的快速發展時期。

即便到了2010年,仍然有接近300萬的考生面臨無學可上的困境。而更重要的是,大學階段並不是教育的重點,各種技能教育有著越來越巨大的市場需求。這些剛性需求也是近十年來民辦教育獲得長足發展的根本原因,它造就了中國民辦教育發展的「黃金十年」。

中國的民辦教育起源於上世紀80年代,自第一家國家承認學歷的民辦公助體制的民辦高校——北京海淀走讀大學誕生之日起,民辦教育猶如一股新勢力,成 為公辦教育良好的補充。數據顯示,2001年中國各類民辦學校、教育機構為56274所,在校學生總數923萬人,僅佔同期全國學生總數的近5%。但截至 2010年底,民辦教育已經變成了11.90萬所,在校學生達到3392.96萬人。

當然,同樣重要的是。「教育十年」也締造了一個欣欣向榮的巨大產業。2010年中國教育培訓市場總值約為6800億元,在2012年,這一數字將突破9600億元。

而縱觀整個民辦教育快速發展的十年,民辦教育朝著多元化、資本化、技術化等方向不斷的發展,已經成為了中國教育行業最具生命力和活力的一道風景線。

英語培訓的種子

十年前新東方總部保福寺門口,幾乎無論什麼時間總是能夠看到長長的隊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幾乎人手一本新東方的英語培訓教材,希望能夠選到適合 自己的培訓課程;反觀新東方的工作人員是忙得不亦樂乎,甚至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而最忙碌的恐怕就是收銀員了,點鈔機不停地運轉,一輛輛運鈔車從新東方總 部不斷地開出去。而這是2000年新東方最普通不過的場景了。

不可否認,新東方開闢了中國英語培訓的先河。

事實上,新東方僅僅是當時北京英語培訓市場的「四大家族」之一,當時與之齊名的還有另外三家精誠少兒英語培訓、階梯少兒英語培訓、劍橋少兒英語培訓三家。細心人可以發現,新東方的教學對象主要面對出國留學和四六級等,而其他三家則主要是面向少兒英語。

精誠少兒英語可謂這個細分行業的開山鼻祖,仰仗1993年的「北京市少兒英語口語大賽」式的營銷,硬是創造了少兒英語培訓的巨大市場,最多的時候有 100多個分校;而階梯少兒英語則是當時營收最好的學校,階梯英語的創始人顏尚武可謂教育界的傳奇式人物,代理了一直到現在都非常流行的《新概念英語》、 《跟我學》、《走遍美國》等一系列教材,顏尚武的成功之處是將保險營銷的模式引入到教育行業,以「賣保健品的方式推銷教育」開創了教育營銷的新階段;至於 劍橋少兒英語,可能是中國開設教學點最多的學校,但劍橋少兒僅僅是在教育培訓產業上游提供產品,並沒有做實體的教育。

事實上,這四大家英語培訓教育機構可謂中國民辦教育的締造者,正因為他們作為早期市場培育者,所以才有了後來一系列的上市公司。「四大家族」的貢獻 不僅僅是在於創造了新商業機會,也為中國民辦教育的後續發展提供了優質的人才支持。現在活躍的很多教育界大佬大部分是出自於這四大家族,比如新東方出來的 胡敏辦了新航道、羅永浩開辦了老羅英語等。

政策驅動

其實,英語培訓只不過是中國民辦教育的典型縮影。對於中國教育,從教育舉辦方性質來看,可以分為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而民辦教育作為公辦教育的重要 補充,則更多地覆蓋了公辦教育未能有效覆蓋的領域:學前教育、專業職業培訓教育、以及一些相對細分領域的學歷教育市場。民辦教育區別於公辦教育的最大特點 是市場化性質更突出。因此,政策對於民辦教育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民辦教育市場的不斷發展,是政策不斷放開催熟的結果。

實際上,十年前的中國根本不看好民辦教育。據說在1999年,教育部一位司長聽說新東方在北京一年招收學生高達30萬人,首先是不相信,後來有強烈的質疑,認為這是一種特殊時期的特殊現象,很難持續發展。

這主要是當時的中國主流教育界認為,按照一般性規律,新東方的教育領域歸入學歷教育後的終身教育與正規學科外的功能教育,傳統的大學都可以全面介 入,只要市場需求開始成熟,一定會按層級遞減性分配市場,越往下走越無空間。當時普遍的觀點認為新東方是偶然機會的產物,是過渡性需求刺激的產物,並一定 會因和正規名牌名校的進入而走向衰退。

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新東方的發展特別是後來的精誠少兒英語等「四大家族」的快速崛起,使得當時的教育界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曾經被視為「不入流」的行業,這也為2002年《民辦教育促進法》的出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政策的變化總是能夠催生出一個新行業,比如2001年隻身一人來到北京的易定宏,看起來非常的幸運,當年便遇到了律師資格考試、法官考試、檢察官考 試三考合一的政策變化,易定宏敏銳的捕捉機會,迅速切轉到圖書出版;2003年又切入到市場更大的公務員考試圖書的出版。2005年華圖正式進軍教育業, 成為了公職培訓的最大教育機構。這與中國確定公務員凡進必考的政策有著很大的關係。

事實就是如此,自2002年《民辦教育促進法》以及《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等一系列政策實施以來,民辦教育的潛能得到了極大的釋放,新東方、學 而思、安博等優秀教育機構的成功上市,便是最好的答案。「《民辦教育促進法》的頒佈,對中國民辦教育發展的確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常 務理事、中資教育研究所所長劉緒剛在接受《商業價值》採訪時表示。數據也顯示,民辦教育從2003年起,幾乎每年都保持了20%~30%的高速增長。政策 成為了民辦教育規範發展最大驅動因素!

尤其是2010年頒佈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明確了「民辦教育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促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這 一政策表述也給民辦教育機構和投資者吃了定心丸。「這必將對吸引多種主體中國民辦教育投資辦學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劉緒剛表示。

時間推移到2005年,國務院頒佈了《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這一政策的實施,直接導致了很多職業培訓教育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比如IT培訓的北大青鳥、北方汽車專修學校等一大批這樣的以職業培訓為核心的教育機構成為了資本追逐的焦點。

時至2010年,國務院又頒佈了針對學前教育發展的政策《國務院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這也是目前很多教育關注和集中在學前教育的重要原因,比如紅黃藍等學校便受到投資者的追捧。

事實上,資本市場的投資行為也反映了政策的變化。據清科研究中心的統計,從行業分佈來看,2003 年-2010 年中國教育行業所披露的投資案例中,無論案例數量還是總金額,專業培訓類都遙遙領先,其中案例數佔比達到62%,投資金額佔比則高達78%。在31 起專業培訓領域的投資中,IT 培訓佔10 起,佔比最高,其次是外語培訓,共計6 起,教輔培訓佔4 起,此外還有藝術、動漫設計、考研輔導等類別的34個培訓機構獲得了PE/VC 的投資。

不過,目前政策在很多方面依然表述和規定不是很詳細,這很有可能會成為民辦教育未來發展的隱憂。歸納起來主要是三個方面:系統的組織管理機構如何確定、政策的制定是不是更公平、還有就是身份的確定。

「中國民辦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是和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密切聯繫的,要在不同的階段推出適合同步情況的政策。」 華圖教育集團高級副總裁於洪澤表示。中國的很多方面比如公路建設等,和教育的發展有著相同的軌跡。相比較於國外,大部分公路的免費,中國存在大量的收費公 路,這與中國交通投入不足有著很大的關係,而如果單純依靠政府來投入,也不可能有今天公路建設的巨大成就,只能是政府和社會來共同承擔,才能實現公路建設 的快速發展。

今天,雖然對民辦教育發展的政策已經開閘,但這僅僅是「開了一扇窗,並沒有打開大門」,民辦教育要想獲得長足的發展,仍需要從制度和政策上給予更大的支持。

資本時代

英語培訓是民辦教育中成長最快的,自然很快吸引了外資教育機構的注意力。華爾街英語培訓、韋伯英語培訓等也都是後來四級英語培訓市場的風雲人物。

華爾街英語當年想進入中國的英語培訓市場,經過調查分析發現針對當時白領階層特別是在外企工作等高端培訓中國市場非常缺乏,而這部分人群又是對英語 口語培訓有著極大的需求。基於此,華爾街英語2000年在北京的國貿開設了第一家學校,當時的價格更是令人驚訝的2萬元,比新東方的價格要高出3倍!當時 很多人並不看好華爾街這麼高的收費,甚至連諮詢公司也建議華爾街如果進入中國市場,最高價格不能高於新東方的5000元收費標準。但事實恰恰相反,華爾街 英語開班當天,排隊的長度甚至超過了新東方。「這充分反映了中國對教育的剛性需求。」 石天資本合夥人張建明在接受《商業價值》採訪時認為,「資本市場是看到這些剛性需求及行業良好的成長性才會跟進湧入,進而催生了民辦教育的熱潮。」

事實上,資本進入教育領域在新東方之前就有相關案例,但這些案例都是僅僅限於投資學歷教育或者後來轉型做教育的企業,而新東方獲得老虎基金的青睞則 是作為教育培訓行業第一次拿到PE投資,開創了中國教育培訓行業獲得PE投資的先河。非常有意思的是,和現在企業獲得投資的同時要有「對賭協議」不同的 是,當時老虎基金對新東方完全沒有要求,甚至有投資人根本就不需俞敏洪多講就直接說:「俞老師喝杯茶,你說給我們(分配)多少股票就行了。」條件寬鬆的絕 對令今天的企業「嫉妒」得「眼紅」!

而在新東方獲得投資特別是上市後,PE/VC對外語培訓行業的投資逐漸加快,蝴蝶效應開始顯現。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04年至2009年上半 年,PE/VC投資外語培訓行業的事件共有30起,其中披露投資金額的27起事件共獲得2.86億美元投資。其中,2007和2008年發生的投資事件就 有22起,佔投資事件總數的73.3%;披露金額的19起事件共獲得2.04億美元投資,佔總投資金額的71.1%。

實際上,教育市場和消費品、食品等行業一樣,一方面存在著抗通脹、抗週期性、甚至反週期的特點,另外一方面教育的消費也是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 高而水漲船高,而且終生接受教育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最令投資者放心的是教育的商業模式,基本都是預收費制度,現金流非常良好。

從宏觀上來說,中國教育培訓產業的總需求達到1.8萬億元,除去正規的學校教育(大約佔60%,折合1.08萬億元)之後,市場化培訓需求達到7200億元。而民辦教育培訓市場依然保持每年30%的高速增長。

目前學前教育是民辦教育的最大熱點。中國的13.4萬所幼兒園中,公辦幼兒園以2.7萬所的數量佔據其中20.5%的份額,而民辦教育機構已佔據我 國學前教育產業6成以上市場份額,民辦幼兒園的教職工數量高達80.8萬人。最樂觀的估計到2020年,全國至少還要增加6萬所幼兒園。在本來屬於公辦教 育的學前教育,民辦教育已經成功地切入並且佔據了主導的地位。

此外,中國約30%的學生接受課外輔導。而就中小課外輔導市場而言,中國中小學課外輔導市場已經從2007年的1238億元增長至2010年的1897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23.8%,到2014年預計將增長到4472億元。

學而思培優總裁白雲峰在接受《商業價值》採訪時表示,「很多家庭願意為教育進行不斷的投資。」而數據也證實了這種說法,2006年零點的一項調查顯 示,中國家庭教育花費已接近家庭總收入的三分之一,農村家庭每年用在子女身上的教育花費連續兩年增長率超過20%;央行曾做過一項關於城鄉居民儲蓄目的的 調查,發現「攢教育費」是居民儲蓄的首要目的,排在「養老」和「住房」之前。

 「公辦教育投入的嚴重滯後和中國教育消費快速增長的迫切需求之間形成了巨大的鴻溝,優秀教育資源的稀缺,跟廣大民眾需求之間的落差與矛盾,這個可能是我們目前在整個教育產業中面臨的突出問題,當然這也是民辦教育的機會所在。」白雲峰說。

投中集團數據顯示,就PE和VC投資來看,從2001年至2011年9月30日止,大概共有123起投資,2003年的投資額大概不到600萬美 元,2004年便激增到近億美元,2006年更是超過1億美元的投資額,2007年達到近2億美元的投資額,2008年的投資項目更是達到史無前例的35 起,安博更是獲得了單筆超過1億美元的巨額投資。

不僅如此,就投資主體來看,除了常規的PE和VC以外,世界500強比如像豐田和博世集團已經在國內多所職業院校進行實體投資和基地建設;印度最大 的培訓集團NIT公司,還有新加坡最大的教育上市公司等等,他們曾經以20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了東方大學城99%的股份等。中國巨大的教育市場已經成為 全球資本投資的焦點。

中資教育研究所數據顯示,截至在2010年12月份,包括匯眾益智學院、東方標準、東方劍橋學院、華圖教育、聚成培訓等在內的318家教育機構獲得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注資,涉及金額超過390億元人民幣。這些資本,都成了催生民辦教育的養分。

技術改變教育

如果時間回到十年前,當時的中關村確實可以稱為真正意義上的村落,低矮破舊的小屋到處都是,隨處可見的不僅僅是扛著機箱、拉著板車的農民工,還有新東方托福、GRE等書籍和光盤。

無論春夏秋冬,新東方的教室總是最「熱」的。一個當然是說明出國留學已經成為當時最熱門的教育培訓行業,全國各地的考生對新東方的崇拜,造成了新東 方學校的熱度急劇上升;另外,當然是說新東方學校教室的熱度,一般來說,新東方都是在中關村禮堂等這樣的大型場所集中授課,幾百人濟濟一堂,教室內外的溫 差自然非常明顯。

而當時新東方所用設備的標配是:話筒、投影儀和音箱。一般來說,新東方老師的標準動作是一手拿話筒大聲吼,以防止學生聽不到,一手拿著中性筆在投影儀上不斷地書寫教學內容,不斷地檫去原來的內容。這可能是當時教學中最先進的教學設備了。

儘管如此,新東方的教室容量畢竟是有限的,而IT和互聯網技術卻可以幫助新東方把教室容量無限擴大。就在那個時代,101網校、四中網校等應運而 生,成為了當時最著名的遠程教育機構。隨著IT和互聯網的發展,特別是到了2005年左右,整個教育市場發生了重大的轉型,這也造成了網校和電大教育的沒 落;如果說這種簡單的遠程教育和電大教育是1.0的教育模式,到了互聯網時代,則需要2.0的教學方式了。

這個大背景便是:這些遠程教育都是以「課堂和老師為中心」,沒有以「學習者為中心」。可以說,這些網上課堂和傳統的線下教學沒有什麼區別,甚至體驗還不如線下的課堂,因為線上教育也屬於最傳統和一直被詬病的「填鴨式教學」,不能真正意義上滿足不同學生不同的需求。

在安博教育看來,IT和互聯網技術除了本身的技術特性以外,比如能夠進行遠程的教學等以外,如何利用IT和互聯網結合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服務,這將是 未來技術改變教育的重點發展方向。安博教育集團副總裁黃鋼博士在接受《商業價值》採訪時表示:「學習引擎無疑是安博對此深入思考的最大成果。」

具體做法是這樣的:安博為每位學習者提供一個賬號,稱其為「學習護照」,每位參加安博課程學習的學員都會得到這類賬號,並且在參加學習前,要做一份關於包括了個人學習成績、興趣愛好等情況的評估評測。

通過此評估評測,安博通過專業的導師配合信息技術手段為其專門分析所做評測的結果,並為其專門量身定做適合該學員的學習計劃和學習方式等,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學習引擎」的特色就在於改變了傳統教育中以「施教者為中心」變為「以學習者為中心」。正如安博研究院產品總監江欣博士在接受《商業價值》採訪時表 示:「不是總給學生教授什麼知識,而是為其搭配合理的「學習套餐」,為每個人量身定做一套學習計劃和學習課程。」這猶如在體檢時,每個人身高、體重、血壓 等各個身體指標並不一致,而如何為這些客戶提供更適合的飲食、生活習慣,為每個人提供合理的體檢報告和健康建議。而安博所作的,也是為每個學習者提供「學 習的體檢報告」,為其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學習方式等。

而要做到這一點,並不是很簡單的事情。而安博的優勢在於,一方面擁有大量的課程體系,囊括了從學前教育、幼兒教育、中小學等一直到大學、就業培訓等 課程,可以說,通過安博教育的數據庫體系,可以為其提供全面的一體化的教學課程,這樣就滿足了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另外一方面,安博大量的學員本身也是來自 各個地方,每個人地區的教育情況和教材很可能不一致以及每個人的學習時間不一致等各種複雜的情況,這就要求安博的整個系統能夠實時的監控和掌握學員的學習 情況,並及時反饋給學員。

「安博獨有的學習引擎系統、龐大的數據庫以及自主的技術研發體系是安博最大的『撒手鐧』。」黃鋼表示,「同時,這些數據的有效分析對改進安博的課程體系也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對於網絡教育,學而思也有著不同的思維。學而思的做法頗具創新性,這與其他很多教育企業將企業的官方網站多功能化不同,學而思採取了對網站分開管理的措施;即學而思的官網、e度教育網、以及所屬的專業網站比如高考網、作文網、網校等。

而e度教育網則作為一個獨立的開放平台來操作,這樣對於e度教育網來說就有三個流量入口:廣告導入、官網導入和直接導入。而這些流量學而思稱之為 「潛在用戶」,當這些「潛在用戶」進入到e度教育網,並且註冊,即可享用e度的比如社區的論壇、軟件下載等增值服務。由於中國中小學教育的複雜性,比如教 材的不一致等本地化特點,在e度教育網上可以直接鏈接到當地的網絡分站,以便提供更好的本地化服務。

可以看出,e度教育網並沒有像其他很多教育機構單純的作為信息集成網站,而是借助於學而思集團的優質資源,不斷地將其導入在網站,並且在網絡上為學 生提供最優質、最及時的服務。比如奧數網,在奧數考試結束後,e度教育網會在第一時間邀請學而思集團的專家來答疑釋惑,滿足學生迫切的需求;而且在相應的 社區論壇裡,與學生進行不斷的交流互動。

更重要的一點是,目前學而思也是面臨在全國擴張的挑戰。在此過程中,e度教育網則發揮了網絡營銷的先鋒隊的作用,比如學而思將在成都開設分校,而e 度教育網則會先期開通成都的分站進行探路。一方面通過網站,學而思可以樹立優質品牌教育的形象;另一方面,通過網站的註冊和交流,學而思可以更好地掌握當 地市場的情況,完成市場調研等工作,以此來更好地配置教師、課程等一系列本地化的教育服務;此外,通過網站,學生更便捷的反饋教學情況,以便學而思對課程 等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善。

事實上,IT和互聯網技術極大地改變了人們接受教育的方式。數據顯示,除學大教育、諾亞舟以外,安博教育、學而思教育等9家企業均有開展網絡教育業 務,並且覆蓋了育兒教育、升學考試輔導和網絡教育服務等領域。根據公開財務數據,以上9家企業2010年網絡教育業務的營收超過了1.5729億美元。而 據艾瑞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網絡教育市場規模達到352億元人民幣,預計2012年將達到72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56%。

當然,對於中國來說,三網融合正開展的如火如荼,這同樣為投資教育帶來了很多的商機,比如中國很多地方的互聯網帶寬、覆蓋率等並不是特別高,而通過 電視的途徑相對來說比較成熟。據相關信息透露,現在已經有一些企業在做這樣的商業模式創新,將很多課程製作成動畫等形式,以此來獲得更大的發展。

可以看到,通過技術力量來改變傳統教育,使教育變得更加有效和量化,進而達到傳統教育所達不到的教育個性化的需求,這也許就是技術帶給教育的最大變化,也是未來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

下一個十年

無論什麼性質的企業,競爭的焦點都是在於產品上,而作為教育企業的「產品」,與其他性質的企業存在明顯的差異,包括了教師和課程,而這些的競爭歸根到底還是人才的競爭,這種競爭將在下一個十年得到充分的展現。

目前,很多教育機構都「潛伏」著一顆快速擴張的野心,而擴張的根本則在於是不是有更多的人才儲備,因此,教育機構面臨的共同課題是如何能夠形成培訓教師的體系。

相比較於其他的教育機構,可以「批量」生產教師,而華圖教育採取了看似最傳統的「大師帶學生」導師制的培養模式。「華圖所從事的是公職教育培訓市 場,對教師要有更高的標準。」華圖教育總裁易定宏在接受《商業價值》採訪時表示,「畢竟華圖面對的培訓對象與其他教育機構培訓對象有著很大的差別。」

而華圖的做法是:首先找到在這個領域內最知名、實力最強的專家和教授,這些人組成華圖的專家委員會,而在委員會下,有相應的工作小組和其專門對接, 對華圖每年招聘的新教師進行培訓。在這裡要強調一下華圖的招聘,比如本科必須是國家重點大學畢業等硬性條件,看似可能有些偏頗,但在目前缺乏評價體系的情 況下也有其合理的成分;在面試時,還會出各種各樣的場景題,來全面考察其反應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華圖會按照相應的培訓課程將其分配到專門的小組,由專 家委員會的專家對其進行長達兩個月的培訓,然後進行考核。

此外,為了加強對教師培訓結果的考量,華圖還專門設置了學生反饋渠道,甚至上到集團包括總裁易定宏在內的高層都要和學生進行交流、講課,以獲取第一手的信息,以此來不斷地完善對教師的培訓。

實際上,華圖的做法看似比較「慢」,但經過了近十年的運行和摸索後,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流程體系,並且也不斷地完善和改進。「華圖已經探索出一套成熟的可複製的人才培養體系。」易定宏表示。

人才的競爭必然成為下一個十年競爭的焦點,顯然有著更深刻的背景,這就是外資進入教育已經開閘。這並不是說外資沒有滲透到中國的教育領域,反而目前涉及教育領域投資的90%以上的都是國外資本。

國外資本投資中國教育主要有三種方式,金融資本(PE和VC),通過投資中國民營教育中的優秀企業比如安博、學而思等都是這種類型;產業資本,通過 收購併購等方式進入到中國教育,比如新加坡萊佛士教育集團、阿波羅等國際教育巨頭都已在中國投資教育;教育產業本身的投資,比如培生等巨頭業已在中國涉足 教育。

「目前中國教育細分領域的優質企業基本都是國外資本的投入。」拉法法教育集團總裁葛文偉在接受《商業價值》採訪時表示,「下一個十年,外資進入中國 教育則會更加猛烈。」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在2011年4月頒佈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已經鼓勵外資進入中國教育業,包括了高等教育和中等職業教 育,這勢必會引起外資對中國教育更大的興趣。

非常明顯,外資的強勢加入,自然會對人才的爭奪將會更加激烈。中國教育市場已經存在十幾家上市企業,而中國股市目前還沒有一家教育企業上市,反觀美 國股市中的教育類上市企業已經有四、五十家;從類型上來看,中國的上市企業主要是從事教育服務類企業,而美國股市則囊括了教育技術類企業、教育內容類企 業、教育服務類企業三大類別的企業。

 「中國教育市場的巨大潛力依然無限,教育市場的競爭剛剛開始。」葛文偉對此表示,「下一個十年中國教育將是『資本+技術』的綜合競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71

又到遍地黃金時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twv.html

梁軍儒:昨天一股評家說找不到任何改變市場趨勢的理由,只看到歐債危機、明年經濟下滑、中國處於經濟轉型期前景未明等一大堆負面因素,但他忘了低價就是最強有力的上漲動力,物超所值會讓一切所謂的利空消失得無影無蹤。

標籤:

刪除| 轉發(42)| 收藏| 評論(31)12月16日 09:27 來自新浪微博

 

梁軍儒:回覆@華爾街金牛:中小企業是還不低,其他的已經開始出現遍地黃金。

(12月16日 09:41) 刪除| 回覆

 

    股價暴跌過程中總會找到無數令人恐懼的理由,這些負面因素可能的確存在,但不要忘記低估才是股票上漲最強、最本質的推動力,當價格偏離價值足夠遠時,任何 力量都難以阻擋價值的回歸。這次的低估不如08年底極端,也有少部分仍然不便宜,例如很多的中小企業、少部分的醫藥消費。另外還有的儘管PE比較低,但仍 需認真評估,仔細分析價格是否低得足以覆蓋未來最壞情況的發生,特別是一些長期發展前景可能持續惡化的企業以及部分PB依然較高的週期性企業。

    毫無疑問大部分的股票已經接近甚至低於08年底的估值,遍地黃金再度重現。如果能夠確認標的股價已經很低,最優策略就是買入買入再買入,無需管它還要不要 再跌。現在沒有足夠的買入勇氣,將來也會喪失享受勝利果實的機會。克服恐懼,未來幾年市場逐步進入新一輪亢奮時,也許你的財富已經又上了一個台階。

 

梁軍儒2011121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89

對黃金的一些雜想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12/blog-post_31.html

巴菲特講過黃金是沒有用的, 他對黃金完全沒有興趣, 而作為股神的他所說的話當然有份量亦有道理。

事實上擁有黃金實在沒有意思, 沒有利息, 而現在全世界的貨幣都不再以黃金支持 (連最後的瑞士法郎都不用黃金作支持了), 黃金已經被人故意抛棄。

金錢又好、貨幣又好、債券又好、甚至是公司股票及衍生工具, 說到底它們的價值都是信心問題, 一個國家政權危機及信貸危機, 其貨幣、債券甚至國家內的公司股票都可以一夜之間變成廢紙, 因為背後支持的東西一夜之間消失了。

黃金呢? 我思考了不少時間, 甚至到現在還在思考, 黃金可以支持其他貨幣, 但如今所有貨幣都不要它支持了, 黃金只是一件金屬而已, 甚至比白銀還沒有價值, 因為白銀在工業上有更多需求, 資本主義的經濟學就是講供求, 如果沒有黃金需求, 黃金本身根本不值一分錢。

但說到信心問題, 每當戰亂或全球有國家危機時, 人民都自動自覺緊抱黃金, 到底黃金是真正的財富最終形態? 還是只是人們心目中的財富最終形態呢? 可能這兩個問題根本沒有分別, 因為沒有人類活動, 所有東西都來得沒有意義, 財富的形態必先有人為主體。


看完貨幣戰爭一書, 好像又有一點啟發, 看看書中後記的一段文字:

「黃金具有所有貨幣中最高等級的流動性。黃金不僅在人類5000年的歷史上, 被不同文明、不同種族、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不同政體的社會公認為財富的最高形式, 它也必將在未來的社會擔當起經濟活動最基本度量衡的重大歷史重任。在世界歷史上, 人們曾4次嘗試抛棄黃金作為貨幣體系的基石, 而試圖"發明"更為聰明的貨幣制度, 前三次已經失敗, 而我們當今的世界正在經歷第四次失敗。人類與生俱來的貪婪本性注定了以人的主觀意識來標定客觀經濟活動的嘗試不會成功。」


看來, 只看現在各國的貨幣策略, 故意抛棄黃金的方法, 有點兒短視, 看歷史的話, 美國這樣發債印銀紙應該最終失敗, 當局勢一亂, 人民又再會擁抱黃金, 看來黃金的形態不能單靠一個時代各國的貨幣政策就能改變。

到現在為至, 我還贊成儲一定比例的黃金, 但比例不應太高, 始終錢是需要在社會流動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43

併購結束科技博客黃金時代:需向社交媒體轉變

http://news.imeigu.com/a/1325255480817.html

導語:美國調研公司Altimeter Group分析師耶利米·歐陽(Jeremiah Owyang)近日發表文章稱,科技博客的黃金時代即將結束。但科技博客不會徹底消亡,而是會繼續向社交進化。

以下為文章內容摘要:

沒錯,我們正處在一個重要階段的末期,科技博客的黃金期即將結束。

以下四大趨勢證明了這一點:

趨勢1:企業併購阻礙創新

在 過去的幾個季度中,許多有規模的科技博客被併購,如年營收約為1000萬美元的Techcrunch被AOL併購。這樣的併購已經變得很平常,因為AOL 早在2005年就收購了癮科技(Engadget),今年還收購了《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就在兩週前,另一家知名科技博客Read Write Web也被Say Media併購。

那麼併購之後通常會發生什麼呢?首先是人才或創業團隊被迫出走,或退居幕後。業務開發團隊被迫去尋找新用戶,永久地改變這些創業公司的DNA。此外,併購 通常迫使創業公司變得保守,因為併購在意的是資產的作用,恪守「一成不變」原則,保持當前的企業文化。因此,併購阻礙了創新。

趨勢2:科技博客面臨人才流失

也 許是被迫出走,也許是感覺到前景渺茫,不管怎樣,我們看到了一些知名科技博客作者出現了動盪。在Read Write Web被併購之前的幾週,高級作者馬沙爾·柯克帕特里克(Marshall Kirkpatrick)從專職變為兼職,專注於打造一家名為Plexus Engine的公司。此外,科技博客Mashable編輯本·帕爾(Ben Parr)也離開網站。最受關注的人員流動莫過於Techcrunch員工的出走,包括創始人邁克爾·阿靈頓(Michael Arrington)、CEO希瑟爾·哈德(Heather Harde)、高級作者薩拉·萊西(Sarah Lacy)和知名記者西格勒(MG Siegler)。

趨勢3:讀者需求變化:更快、更小

MySpace和BBC前博客作者本·麥特卡爾菲(Ben Metcalfe)稱:「當前讀者的注意力太分散。有如此多的博客、新聞網站和消息來源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讀者根本不可能一一閱讀。隨著注意力的分散, 讀者需要更小、更短的內容,這就是社交網絡迅速發展的原因。科技博客作者羅伯特·斯科伯(Robert Scoble)稱:「我在Twitter、Facebook、Quora或Google+上寫東西時,能夠很快獲得反饋,並通過谷歌Currents或 Flipboard等閱讀器迅速傳播,而博客在這些方面顯得無能為力。」因此,當前的內容需求是更小、更短。

趨勢4:產業成熟,商業模式穩定——為新業務模式創造機會

這 是任何一個新產業的正常業務趨勢:新來者進入,形成新的商業模式,一些企業生存下來。除非作者能夠使博客成為商業模式的一部分,否則博客的持續存在就將面 臨挑戰。美國博客搜索引擎Technorati發佈的「2011年博客現狀」報告顯示,儘管博客作者發表的文章更多,但通過博客謀生的作者卻越來越少。業 內人士克里斯·休伯(Chris Heuer)稱:「博客已經度過了青春期,進入成年期。」

展望未來:社交趨勢更加明顯

科技博客並不會消亡,而會進化,這是任何產業的基本發展模式。以下是科技博客作者們所表達的觀點:

1:為新媒體出現提供機會

如 今科技博客領域的重要人才出現流動,這為新媒體的誕生創造了機會,接著就會出現新的明星。「過去幾個月裡,科技新聞領域出現了重大變化,但仍有新的明星出 現,彌補前輩們留下的空缺。定義科技的聲音、觀點和人物正在改變,也許新的思維和想法正是全球科技媒體所需要的。」——本·帕爾

2:個人品牌的崛起變得困難

當 前整個生態系統充滿了企業所有者和成熟的廣告計劃,因此創新和新明星出現的空間很小。為什麼呢?因為公關公司知道誰是行業的領跑者,並將繼續在頁面訪問量 方面結成排他性同盟。「例如,許多博客網站不會為自己貼子的來源添加鏈接,因為他們不希望讓流量轉移到其他網站。如果這些獲得關注的網站不願分享,新明星 如何能被發掘呢?」——本·麥特卡爾菲

3:新模式將出現,博客不再是唯一方式

博客作者們很清楚,依賴單一工具並不可行,他們 需要使用一系列工具。「博客並未消亡,它也許會變得更加社交,但我們訪問博客可能不會像以前那麼頻繁,因為我們同時還在使用Twitter、 Facebook、Tumbler和Youtube等,這些平台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戴夫·麥克魯爾(Dave McClure)。

4:新形式的媒體整合

這 些知名博客作者們認為,新形式的媒體整合將會出現。「博客並未消亡,仍是一款出色的工具。它仍有繼續發展的空間,仍是建立個人品牌的最佳方式。我現在甚至 計劃重新使用博客,並以博客為主。當前什麼是博客呢?在YouTube上發佈一段視頻,加上自己的想法,這就是博客,而且是非常強大的博客。我每次這樣做 都會吸引許多觀眾,儘管畫面質量很一般。視頻更像原始的博客,可以花些時間,用更長的內容來表達自己。」——洛伊克·勒芒(Loic Lemeur)。

總結:儘管科技博客的黃金時代即將結束,但會有新格式、新內容形式和新的人物出現,並永久地改變新媒體和科技報導行業。(李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68

2011中國車市微增長「黃金十年」或告結束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6/0NNDE2XzM5Mzc0NA.html

盤點2011中國汽車的銷量數據,傳遞出的信息仍是合資歡喜自主愁。

記者根據全國乘用車聯席會的銷量數據進行不完全統計,並綜合各家汽車公司官方公佈的數據後發現,上汽通用五菱、上海通用、上海大眾和一汽-大眾成為乘用車行業的前四名,並全部進入銷量百萬輛俱樂部。

統 計數據顯示,國內的主流合資廠商基本完成了2011年的銷售目標,而受市場波動影響最大的仍是自主品牌陣營,多數車企離2011年年初制定的目標相距甚 遠。自鼓勵汽車消費的相關政策退出之後,合資企業依靠品牌與技術優勢仍然佔據市場主導地位,而自主品牌車企品牌力不足、車型密集分佈中低端市場的短板明顯 存在。

4家公司進入百萬俱樂部

2011年前11個月,自主品牌乘用車共銷售552.35萬輛,佔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2.15%,市場佔有率較上年同期下降3.28%。這意味著,自主品牌企業的市場正在不斷被合資品牌企業侵蝕。

從 統計數據上看,通用汽車兩家合資夥伴上汽通用五菱和上海通用仍保持了上漲的態勢,保持不錯的增幅。據廠家發佈的信息,上汽通用五菱已實現全年銷量130萬 輛的預定目標,同比增長超過5%;其中,旗下五菱品牌銷量達到121萬輛,在微車市場的佔有率較上年有所提升,增幅接近46%。上海通用汽車發佈的 2011年銷量數據稱,旗下別克、雪佛蘭、凱迪拉克三大品牌全年共銷售123萬輛,其年初目標為115萬輛,再次刷新國內乘用車企年度銷量紀錄,同比增長 18.5%。

南北大眾仍然是2011年最值得關注的合資企業,其銷量均超過百萬輛。根據全國乘用車聯席會的數據,截至2011年12月23日,一汽-大眾已銷售102.3萬輛,完成年初100萬輛銷售目標;上海大眾則銷售114.5萬輛,仍需要「突擊」庫存以保證120萬輛目標實現。

受日本地震等因素影響,日系汽車廠商不如通用和大眾樂觀。一汽豐田截至2011年12月23日的累計銷量為51.7萬輛,距離55萬輛目標還需努力;其兄弟企業廣汽豐田的累計銷量為26.4萬輛,離28萬輛還有點距離。

本田在華的兩家合資企業面臨的情況,與豐田十分相似。截至12月23日,廣汽本田累計銷量約為34萬輛。去年年初廣本的銷量目標為44.2萬輛,去年年中調整為38.6萬輛,年末仍然需要壓庫以完成銷售目標;東風本田的累計銷量為25萬輛,去年年初目標是28萬輛。

三家日系廠商中,日產成為例外。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2月23日,東風日產銷量已經達到78萬輛,超過預定目標,並在向80萬輛衝擊。

2011年,現代汽車的兩家合資企業表現較為穩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2月23日,北京現代實現累計銷量為72.8萬輛,完成了預期72萬輛的目標;東風悅達起亞銷量也完成了42.4萬輛,距離年度43萬輛的目標也僅有咫尺距離。

另據神龍汽車公佈的數據,2011年累計銷售40.4萬輛,同比增長8.24%,雖然沒有達到42.5萬輛的預期目標,但是東風標緻和東風雪鐵龍的增長態勢猶存。

自主品牌車企「裸泳」

受到鼓勵汽車消費政策影響,前兩年自主品牌汽車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去年政策退出,自主品牌「裸泳」跡象明顯,對2011年市場預期過高,因此鮮有達標者。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多方數據發現,除了少數自主品牌出現下滑,多數自主品牌仍然可以持平或者出現微量增長,因此自主品牌的現狀並不如想像中這麼差。

統 計數據顯示,自主品牌領軍企業奇瑞汽車截至2011年12月23日,累計銷量約為61.2萬輛,距離年初80萬輛的銷售任務仍有差距;而2010年,奇瑞 汽車銷量68.2萬輛,銷量持平。奇瑞汽車銷量主要增長來自於QQ、旗云系和瑞虎等車型,但是巨額的產品研發費用投入也拖累了奇瑞汽車利潤。

至2011年12月23日,吉利汽車實現銷量為41.9萬輛,年初目標為49萬輛,差距仍然存在。2011年,在自由艦和金剛穩住陣腳後,高端車型帝豪品牌也獲得市場的初步認可。

此外,對於2011年處於風口浪尖上的比亞迪來說,12月的最後統計數據仍沒有公佈。《每日經濟新聞》獲悉,預計比亞迪全年銷量約為45萬輛。仍處於調整期的比亞迪,很難達到2010年52萬輛的銷量水平。

上 海汽車集團旗下的自主品牌乘用車2011年銷量也基本維持2010年水平,抑或有微幅增長。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上汽乘用車截至2011年12月 23日的銷量為15.6萬輛,年銷量或與2010年持平,但是其2011年初制定的銷量目標為23萬輛,這一目標基本落空。目前上汽乘用車的產品線正在快 速壯大,銷量主要來自榮威350、榮威550以及新MG3的貢獻。

江淮汽車截至2011年12月23日的銷量達到21.4萬輛,增幅也有所下滑。以瑞風起家的江淮乘用車是近兩年自主品牌的奇兵,和悅三廂和和悅RS以及同悅改變了江淮乘用車低迷狀態,但是負責衝量的產品定價過高,市場並不買賬。

長 城汽車是2011年自主品牌最大亮點。2011年長城汽車逆市上揚,累計銷售48.7萬輛,同比增長22.5%,超過行業平均增長水平。其中,長城汽車 2011年出口量達到8.3萬輛,同比增長50%。長城汽車的功臣車型主要是哈弗SUV和騰翼C30,兩個車型月銷量均超過1萬輛以上,這兩款車的年銷量 分別實現16.44萬輛和20.07萬輛。

2011年車市微增長

據不完全統計數據,2011年中國乘用車的產銷量將超過1440萬輛,繼續保持增長。由於商用車的萎縮抵消了乘用車增長,因此中國汽車全年銷量有望持平2010年1806萬輛的年銷量,或呈微增長。

進 入2011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增幅繼續回落,乘用車增幅下滑,商用車則出現下滑。據中國汽車業工業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2011年1至11月,我國汽車產 銷量分別為1672.83萬輛和1681.5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00%和2.56%。其中,乘用車產銷分別為1312.27萬輛和1310.36萬 輛,同比增長5.39%和5.26%;商用車產銷分別為360.56萬輛和371.20萬輛,同比分別下降8.68%和5.93%。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獲悉,預計12月份汽車銷量基本與11月持平,那麼預計2011年汽車銷量達到1840萬輛,同比實現微幅增長。

在採訪中記者瞭解到,汽車業內人士對2012年的市場前景普遍不樂觀。分析認為,過去十年,中國汽車年銷量從200萬輛增長至1800萬輛,基數龐大,未來一段時間中國車市不可能再出現「井噴」現象,「黃金十年」宣告結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