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中國央行自2012年7月以來首次公布降息,各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次日正式下調。在9月央行推出首套房優惠政策後,降息又吸引一些購房者利用房貸“打折”的機會入場。廣州與深圳上周末樓盤均合計吸引數千看房者,重現搶房熱潮端倪。
上周五中國央行出乎市場意料宣布,自本月22日上周六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此次一年期存款的降息幅度比同期貸款的少0.15個百分點,這種不對稱降息更有利於廣大企業和個人貸款者,提高他們的入市積極性,而銀行的存貸利差則被壓縮。
上周六當天,深圳三個新開盤項目總計1500套新房入市,看房者超過5000人,銷量過千套。界面報道稱,被深度套牢的中海地產項目——深圳龍華新區的中海錦城當天只有370套房出售,卻有1600多組客戶到場搶房,開盤首日即成功銷罄解套,還以高出周邊樓盤約三成的價格,刷新龍華區樓市新紀錄。中海地產方面透露,其開盤均價為每平方米3.25萬元,當天銷售額超過10億。
同在上周六,廣州共有9個項目加推,共吸引5000名購房者到場。在廣州南沙,粵港澳自貿區可能獲批的利好預期也帶動了樓市。富力天海灣推出95-140平米的海景房,最低每平方米9500元,均價每平方米1.15萬元,吸引了數百名購房者,當天售出近9成。
市場人士認為,此次降息對現在困難重重的房地產業無疑是重大利好。從心理層面講,本次降息力度空前,對於購房者來說,疊加之前的取消限購、限貸政策影響,購房者很可能再次恐慌入市。
北青網報道援引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的觀點稱,此次降息使樓市在心理和實際上兩重獲益。
以20年100萬元貸款為例,如果按照基準利率計算,購房者在降息後可以每月減少月供234元,20年可以減少4萬多元的利息支出。此外,今後首套房的利率折扣將明顯增加。預計一線城市9折將成為主流,甚至有出現8.5折或者8折的可能性。
不過,整理以上圖表的解放網報道提到,專家預計,未來一手與二手房的價格可能要“區別對待”。由於二手住宅價格對於市場形勢及預期較為敏感,不排除未來這類房價伴隨著成交回暖可能緩慢上漲,但在新房市場,因整體庫存壓力依然較大,短期內尚不具備漲價動力。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玨林上周五指出,降息會使開發商資金鏈緩和,使部分剛需入市,會穩住房價,但考慮到北京等一線城市還沒有退出限購政策,加之樓市低迷態勢已持續相當時間,預計本輪降息並不會像以往刺激房價大漲。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中國央行意外降息後,本已壞賬包袱沈重的中國銀行業可能還面臨著利潤萎縮的風險,然而彭博社報道稱,投資者對於中國銀行股的前景卻更加樂觀了。
母公司掌管2370億歐元資產的荷寶(Robeco)集團(香港)首席投資官Victoria Mio上周五表示,銀行股十分具有吸引力,因為市場對它們的定價是基於中國經濟“硬著陸”的假設的。
Mio發表該言論幾個小時後,中國人民銀行就宣布,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Mio隨後稱,持續的貨幣寬松可能促使經濟反彈和銀行股大漲。她對銀行股“更加樂觀”。
彭博社的數據顯示,中國工商銀行等上市銀行股今年的平均市盈率僅4.8倍,是全球市值超過100億美元的銀行股中最低的。
幫助掌管近600億美元資產的Baring Asset Management基金經理Khiem Do也表示,降息之後,“仍然看漲”銀行股,尤其是在利率下降的背景下,超6%的股息率將使銀行股更具吸引力。
Do早些時候曾在電話中告訴彭博:
你能告訴我世界上還有哪些銀行能夠支付這麽高的股息,同時自身還能賺錢,而且還身處在一個增速約7%的經濟體中?
國金證券分析師馬鯤鵬給予了銀行業“買入”評級。他表示,盡管銀行盈利超預期,但是股價卻跌了,因為投資者更多地關註了“所感知到的風險”而非盈利。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上周五中國央行意外宣布非對稱降息,即貸款利率下調40基點,存款利率下調25基點,這種降息方式雖利於直接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但卻會壓縮銀行利息差。中金預估,央行降息後銀行業利率在2015年可能會下降10%至零增長或者負增長。
此外, 通過將存款利率浮動上限由10%上調至20%,中國央行刺激了銀行之間的競爭。截止本周日,16家上市銀行中已經有5家宣布將存款利率上浮至頂。
中國經濟增速可能降至199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以及壞賬的上升,拖累了中國銀行股在過去兩年中的表現,即使銀行仍然實現了10%的凈利增長。
管理220億美元的RS Investment Management基金經理Tony Chu本月21日告訴彭博:
(中國)銀行股顯然被低估了,投資者需要看到銀行股會被重新評級的強烈信號。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中國央行上周五意外降息,為背負高額債務和終端需求疲軟的中國企業帶來一場及時雨,但今年人民幣可能會因此出現2005年以來的首次貶值。
路透社援引的分析師認為,降息可能意味著人民幣自今年五月以來的一波升值進入尾聲,尤其是在中國央行還可能進一步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的情況下,因為這些舉措將導致市場上充斥著廉價的人民幣。
由於有著中國政府的隱性擔保以及收益率高於類似的美元記價的債券,人民幣資產對於投資者一直頗具吸引力。
高收益率加之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慫恿著國際熱錢流入中國,給人民幣匯率帶來上行壓力。路透的報道稱,上周五的降息削減了人民幣的相對吸引力,使得繼續持有人民幣的風險變得更大。
據路透社,Eurasia Group的分析師們在上周六給客戶的研報中寫道:
隔夜的降息,加之日元的長期貶值,將會增加中國人民銀行允許人民幣適當貶值的政治壓力,既反應出了市場對降息的正常回應,也是在亞洲貨幣全面呈現貶值壓力的背景下增強出口競爭力的需要。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今年伊始,人民幣一改單邊上漲走勢,開始持續貶值。1-4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累計貶值3.02%,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累計下跌2.67%。盡管5月以來人民幣開始穩固升值,但是年內至今仍然貶值1.17%。
市場對於人民幣貶值仍然憂心忡忡,因為亞洲貨幣在日元的帶動下大幅貶值,部分地助漲美元指數在下半年上漲了10%。
不過經濟學家也表示,中國人民銀行不太可能試圖刺激人民幣大幅貶值,而且降息消息宣布後,市場並未在離岸人民幣市場上作出激烈的回應。
匯豐銀行的經濟學家們在研報中指出,降息的最終結果將是人民幣匯率波動更加靈活,而不是穩定地單邊升值或者貶值:
中國有著更廣闊的改革日程,包括經濟改革和再平衡,這將把它與那些進行貨幣競爭的國家區分開來。
同時,結構性改革可能需要低增長、低通脹、逐漸降低利率和縮小儲蓄-投資差距(意味著減小經常帳上的盈余)來配合實現。這些實際上都意味著人民幣升值空間減小了。
中國加入貨幣戰爭?
華爾街見聞網站上周發過金融博客SoberLook專欄作家、咨詢公司NewGenStrategies資深咨詢師Matthew Garrett的文章, Garrett在文章中指出,在未來的12個月內,人民幣有50%的概率會開啟一場前所未有的貶值和大幅波動。該波動幅度之大,很可能會超過央行今年一季度為打破單邊升值預期而主導的貶值。
見聞網站還介紹過,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分化,歐元和日元大幅貶值,這令有管制地盯住美元匯率的人民幣面臨重壓。
歐元區和日本分別是除香港外的中國第一大和第三大貿易夥伴。然而,過去六個月中,日元和歐元相對於美元相繼貶值近10%,而相對人民幣更是貶值近12%。自2012年末以來,人民幣對日元已經累積升值近1/3,本月人民幣對日元匯率創下歷史新高,人民幣對歐元匯率也創了超過十年的新高。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文作者浦發銀行宏觀分析師曹陽,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11月21日,央行全面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我們認為該政策將一定程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亦有助緩沖金融風險,但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果不宜高估。因此未來政策取向依然會偏向寬松。
本次貨幣政策采取不對稱降息形式,貸款降息幅度高於存款,同時在存款端擴大了上浮區間,推進利率市場化。具體來看,存款方面,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百分點至2.75%,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原先的1.1倍調整為1.2倍。如果采取1.2倍上浮,則1年期存款利率維持3.3%不變,3和6個月的下調幅度在4和2個BP;貸款方面,1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簡化貸款期限後,1年和5年以上的貸款降低40個BP,1—5年內降低15個BP。
我們認為本次降息是必要的:第一,對信貸來看,一方面,降息有助於減少企業財務費用支出。以非金融上市公司來看,企業財務費用占銷售收入比例從1%上行至14年3月最高的1.72%,從3季報來看依然達到1.56%較高水平。降息可以改善企業盈利,減少資金鏈壓力,另一方面,由於70%的信貸以基準利率為定價基礎,降息意味著信貸條件放松,企業融資需求會有一定回升;
第二,降息有助於改善地產銷售,緩沖地產投資下滑導致的經濟失速尾部風險。居民抵押貸款利率降低會帶來銷售回升,加速地產企業的庫存去化。從數據來看,9月房貸政策放松後,10月商品房銷售負增長收窄,10大城市的庫存去化從15.2個月降低到13.3個月,預計本次降息後,將拉長銷售市場回暖時間。
第三,相比前期MLF、SLO貨幣政策,降息政策的透明度較高,向企業、個人等私人主體傳遞政策信號更為明確。
但是與以往降息周期不同,我們認為降息對經濟的拉動效果不宜高估,這既在於企業財務彈性有限,也在於企業對盈利前景看法悲觀,此外銀行風險偏好的回落對政策效果亦有制約。
從歷史降息情況來看,2008、2011年降息,企業資產負債表較為健康,且往往配合較大規模的財政刺激和信貸支持,如降息與08年4萬億的財政刺激、30%以上的信貸增速相配合。目前來看,上市公司有息負債占權益的比例高達93%,相比09年的78%,增長了15個百分點,財務彈性的減弱制約了企業融資能力。同時我們認為實際利率僅是企業通過融資,增加資本支出的必要條件之一,項目前景帶來的前瞻性ROE提升,對於企業投資更加重要。目前人民銀行發布的企業景氣指數僅為54.9,相比09年的55.1還要低,貸款需求指數也僅為66.6,因此我們對於民間投資的反彈持有相對謹慎態度。從銀行信貸意願來看,在經濟下行周期,受到存款增長滯緩、不良率反彈壓力,銀行依然會考慮通過貸款上浮、增加風險溢價來覆蓋成本,因此年初以來從寬貨幣到寬信用的傳導機制在未來能否得到有效疏導依然有不確定性。
當然,這也意味著未來的政策放松不是最後一次。貨幣政策方面,由於1年期存款上限的3.3%已經接近央行用以引導市場的14天正回購3.4%,我們預計央行會交替降低市場利率與存款利率,這既有助於加速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也減緩由於跨市場套利帶來的存款流失壓力。我們預計年內繼續下調利率可能性不大,但在15年,市場利率的下調幅度可能在40—60個基點,央行順應下調基準利率2次。由於貨幣政策難以解決全部問題,財政政策方面,我們預計2015年財政赤字率可能放寬至2.8%,政府仍會通過交通運輸,機場,港口,橋梁,通訊,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氣等建設來緩沖產能過剩行業需求不足壓力。
此外,隨著滬港通、QFII和QDII制度的推行,利率與匯率的聯動機制可能增加,盡管央行下調利率,我們依然認為15年人民幣匯率將維持強勢。其一,全球流動性依然較為寬裕。在21日央行下調利率當日,歐洲央行表示將推進資產購買計劃,而日本央行通過QQE維持政策寬松,受益於偏低的市場估值、依然較高的息差,海外資金投資國內的意願依然較高;其二,在匯率政策取向中,通過推進“一路一帶”實現走出去戰略,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重要性超過保持貶值促出口的權重,以此人民幣依然需要保持強勢來維持國際投資者信心。
概而言之,我們預計2015年將出現寬松的貨幣、財政政策,輔以強勢人民幣的匯率政策。在此基礎上,政府和貨幣當局試圖在“穩增長,防風險和促轉型”方面取得相對平衡。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帖最後由 股語者 於 2014-11-24 07:53 編輯 【安信證券】降息開啟後地產周期產業鏈整體性機會”電話會議紀 宏觀觀點: (1)央行降息與國務院關於降低融資成本的常務會議有關;其實貨幣寬松政策在9月已經開啟,未來仍將繼續(2)降息等政策反應了決策層穩增長意願的增強,也是對過去偏緊貨幣政策的糾偏。這將利好經濟和市場,讓“二級火箭”飛得更快更遠。(3)未來央行仍會綜合使用各類工具來實現寬松。現在債券市場的長端利率已經反應了相當部分的寬松預期,但短端利率仍有進一步下降的空間。(4)隨著流動性改善和房地產限制政策的松綁,今年8月份以來房地產銷售出現了趨勢改善。我們認為這一趨勢可以維持,2015年房地產銷售和投資將呈現周期性回暖。 策略觀點: (1)降息符合並會強化目前市場的邏輯;(2)短期受益的是地產鏈和券商,前者彈性相對較大,後者確定性更高,同時並不影響高送轉等短期主題演繹;(3)如果中國進入降息周期,帶來無風險收益率的明顯下行,可能會引導保險資金和居民資產進入股市,中長期市場風格向傳統價值股領域回歸。 地產觀點: (1)房地產成交量調整受貨幣影響很大,降息周期成交量將回升,尤其是一線城市,有望提前完成調整。(2)降息周期地產股跑贏大勢,建議配置低估值龍頭及一線城市高彈性品種。推薦萬科、保利、招地,華夏幸福。高彈性推薦泰禾集團、陽光城。轉型及主題仍是值得重點關註品種,推薦宋都股份、冠城大通、寶碩股份。(3)後地產周期關註養老地產及存量房(包括商業地產)物業服務帶來的機會。 建築觀點: 一、降息對建築行業影響:(1)下遊融資成本降低將刺激進投資需求,建築公司收入增長將邊際改善;(2)收款加快減少應收款壞賬計提準備;(3)財務費用降低。重點推薦裝飾板塊(金螳螂、亞廈股份、廣田股份、洪濤股份等)、園林公司(普邦園林、棕櫚園林)和建築央企(中國建築、中國鐵建、中國中鐵、中國交建、中國中冶)。 二、後地產周期時代,存量房消費和服務市場潛力巨大。作為3萬億泛家居行業入口,裝修正成為各方爭奪的焦點。我們看好公裝龍頭采用O2O電商模式開拓家裝市場,首推金螳螂(家裝e站持續超預期,公司14/15年PE15/12倍),其他個股還包括亞廈股份、廣田股份(短期彈性大)、洪濤股份(尤其看好在線教育和建材B2B業務潛力)、寶鷹股份和東易日盛。 建材觀點: 後地產周期帶來建材行業投資機會,推薦細分行業龍頭公司,主要原因有三點:(1)重裝修過程會產生建材部品的更換需求,(2)消費升級帶來的綠色建材使用滲透率的提升,(3)龍頭企業對應中高端市場,有望受益品牌效應拓寬市場覆蓋,實現市場占有率的提升。推薦標的為北新建材、東方雨虹、帝龍新材。北新建材:具備品牌及成本優勢,產能近年來增長較快,市占率具備進一步提升空間,國企改革具備想像空間。東方雨虹:防水材料市場集中度較低,公司作為龍頭有望實現零售市場的快速增長。同時,公司布局新業務,看好其發展空間。帝龍新材:裝飾紙應用領域不斷拓寬,公司冰火板產品已進入醫院應用領域。帝龍在手現金4億元,負債率20%,在產業鏈拓展方面具備想像空間。 家電觀點: 1、行業觀點:(1)政策疊加推動房市回暖,家電新增需求回升;二手房活躍將推動家電的更新需求和升級;品牌意識加強也會加速廚電的整合。(2)城鎮家庭、農村家庭家電保有量差別大,從中長期看,城鎮化會催生家電的新增需求。(3)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跨界深度融合成為可能,會加速智能家居的發展。2、推薦標的:(1)青島海爾:智能家居的完整布局,具有先發優勢;滬港通的直接標的,估值有望迎來修複。(2)老板電器:龍頭將在廚電行業的整合中受益;渠道改革加速公司渠道下沈,公司將在三級市場的廚電普及中受益。(3)格力電器:高分紅、低估值的藍籌,或將在市場風格切換、滬港通開放後獲得青睞;珠海市國企改革值得期待。 輕工(家具)觀點: 降息政策出臺、地產成交預期回暖將拉動家具行業整體銷售,我們看好家具板塊的投資機會。我們認為家具行業將迎來品牌化、集中化和龍頭崛起,背後的驅動因素是消費升級、品牌意識提升、對品質環保性的要求提高,互聯網家居的興起將突破傳統實體渠道的桎梏,加快格局重塑,重點推薦喜臨門、索菲亞、齊峰新材。 汽車觀點: (1).降息周期開啟,有利於房地產等固定資產投資景氣度的恢複,商用車特別是中輕卡銷量的增長受益較大;(2).預計在未來預期資金持續寬松的環境下,乘用車的銷量增長將會持續改善;(3).降息有利於降低經銷商等資產負責率比較高的企業資金成本,改善贏利情況。重點推薦(江鈴汽車、雲內動力、威孚高科、長城汽車和上汽集團)。 後汽車周期:汽車銷量和贏利增長中樞下移,贏利結構重心由前端(生產制造和銷售)往後端(維護保養和增值服務)轉移,汽車行業發展進入後周期時代。後汽車周期緊扣國企改革與轉型、政策或技術帶來的替換增長、售後市場、O2O等新模式帶來的機會、多新車型帶來的業績反轉等主線進行投資布局。重點推薦均勝電子(新能源+工業機器人+HMI)、威孚高科(排放標準升級+黃標車淘汰+國企改革)、長城汽車(多新車型帶來業績反轉)。 另附:電力設備新能源分析師黃守宏觀點: 總體上降息對能源運營類資產利好,風電、光伏、儲能、電動車充電運營等都是如此。推薦金風科技,華儀電氣,吉鑫科技,陽光電源,科陸電子,林洋電子,愛康科技,海潤光伏等 交運行業分析師趙中平觀點: 央行降息通過直接降低負債融資成本與間接帶動房地產鏈條相關工業品運輸量利好交通運輸板塊,後者較難直接觀測,而前者是確定性利好,在交通運輸板塊中,航空運輸和物流子版塊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76%與74%,且凈利率較低,央行啟動降息周期將帶動行業整體融資成本降低,我們通過資產負債率、凈利率、財務費用率三維度排序,結合標的公司自身財務運營特點,篩選出兩標的:怡亞通與海南航空,建議重點關註怡亞通。 怡亞通:公司主營快速消費品物流供應鏈業務,其中深度供應鏈平臺業務收入占比超過90%,方式為從快消品生產商處買斷貨品並通過自有平臺進行配送,提供地面營銷等增值服務。由於公司主要客戶為世界快消品500強,因此部分業務接受美元並結算成人民幣入賬,公司指定子公司香港聯怡在離岸市場借入美元短期貸款對沖,因此整體匯兌損益對業績影響較小。怡亞通省級平臺公司與子公司依賴母公司擔保借款實現規模擴張與服務升級,按照降息0.4%,利息支出降低8%計算,利息支出減少占利潤總額比重約為7.7%,且確定性較高。目前公司營收規模與凈利潤增速正處於爆發期,2014年凈利潤有望同比增加50%,利息支出節約的增量效果體現並不明顯,但融資成本的降低將有助於下屬子公司利用資金杠桿加速成長,快速完成戰略布局,是央行降息的主要受益標的,建議重點關註。(安信證券) |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1-23 18:32 編輯 降息為了誰? 節操碎一地的央行火中取栗 作者:格隆 降息:可能根本不是你想象的那樣 周五央行出乎意料全面不對稱降息: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40個BP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25個BP至2.75%,同時存款利率浮動上限由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市場反應就是一句話:小夥伴們驚呆了!格隆直接電話了央行貨政司還算位居高位的格隆匯朋友:你們想幹嘛?對方答曰:你問我,我問誰去?! 曾幾何時,克強總理還在強調經濟必須調結構,不可“大水漫灌”,只能“定向滴灌”。如果你還記得新華社9月中旬重磅社論的標題——“政府應降息強刺激”論調是對中國大力改革的不信任——你就更知道吃驚的不單是小夥伴們。 很多朋友詢問格隆對降息的看法。市場上各大俠對降息的評論已經汗牛充棟,格隆不想就此問題再深入展開,簡單自問自答說說自己的結論: 1、降息是央行逆周期調節的主動行為? 非也,說這次降息是逆周期調整,實在是擡舉了中國貨幣政策的科學性和前瞻性。央行在不務正業,在火燒眉毛後充當救火隊而已。 本次降息,實質是就是各種博弈力量的一次再平衡:執政黨要政治維穩、經濟維穩;中央政府要結構改革要經濟轉型;地方政府在經濟下行,賣地收入大跳水的大背景下要完成中央的GDP指標,同時要應對迫在眉睫的地方債務平臺還本付息壓力。在夾縫中的央行在這種環境中做一次火中取栗的投機並非沒有道理——最關鍵的,還配合了四季度美元因為美國庫存周期調整的而短期回調的時間窗口——否則,如果美元升值,而人民幣降息,在經濟下臺階的背景下,不僅熱錢外流,居民也會加大對美元資產的配置,這對央行同樣是噩夢。 近期各項糟糕的具體經濟數據格隆不列舉了。簡而言之,這次降息,經濟改革與轉型對政經維穩的一次妥協,是中央對地方的一次妥協,是央行對政府的一次妥協——是權宜之計而不是常態,更不意味著從此進入降息周期:學過經濟學的都知道,央行要做的是四兩撥千斤,是調整市場預期,而不是擼起袖子真刀實槍去幹。如果真的是進入降息周期,該做的是每次最多25個BP,少量多頻地去調,而不是直接降40個BP——除非面對的是生和死的抉擇。 直接降40個BP的言外之意就是:這是急診,我就是火中取栗投機一把。市場資金,尤其是外資背景資金不要誤判; 2、降息為了誰? 中國對資金成本真正敏感的,只有地產、地方融資平臺及信貸資源急缺的小微企業。對小微企業而言,運用降準、定向信貸投放這些量的工具,多少能享受一點“皇恩甘霖”,但如果是降息這種價格工具,對幾乎沒有信貸資源競爭力的小微企業而言,基本就是“陪太子讀書”。 所以,你能清楚看出降息是為了誰——沒辦法,誰讓地產與地方政府這一對扶不上墻的好基友,對短期經濟數據和政經維穩如此重要呢! 至於股市(尤其是聞IPO就色變,幾乎沒有正常融資功能的中國股市)就根本不必自作多情了。在龐大的直接融資面前,股市毛線都不是——股市從來就不再貨幣政策制定者考量範圍內。但,融資成本下降,對股市確實是利好——前提是在中間環節負責傳導貨幣政策的商業銀行不過分偷工減料; 3、Does it work? 既然各方獲取信貸資源的能力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既然本次降息明顯有針對性,既然商業銀行肯定會對本次降息政策“曲解、截留、挪用”以維護利差,那降息對解決流動性緊張當然有用,只是貌似受惠的還是有限——很多人對中國貨幣政策有誤解,以為利率這種價格工具才是普惠制的。恰恰相反,中國金融體系的強烈計劃經濟色彩決定了價格工具才是“定向寬松”,中國的利率政策形成的實際結果從來都是對國企、央企、地方政府以及綁架經濟的地產行業的定向寬松。 4、傳導途徑暢通嗎? 答案當然是NO。 本次降息有顯著的非對稱。存款利率實際上沒有變化,貸款基準利率超常規的下調了40個BP。用意顯然是要保證儲戶利益,試圖讓渡銀行收益,反哺實體——這種美好願望,在“唯利是圖“的商業銀行面前,基本類似與虎謀皮。商業銀行會繼續成為中國貨幣政策傳導中的“黑洞”與“流動性陷阱”——你讓一個習慣躺著數鈔票的人去站著數鈔票,呵呵,你懂得! 5、降息利好的背後有哪些利空: A、央行跳出來不是好事。越俎代庖,說明實體經濟問題相當嚴重; B、我們期待的經濟結構改革與轉型會暫時讓位,周期會拉長——希望這只是前進中的曲折,而不是前功盡棄; C、本次降息緩解了地方產能的出清,固化了地方利益,對真正的實體企業來說,整合的門檻再次被人為擡高,結構改革的難度和成本實際上是提高了。 節操碎一地的央行:火中取栗的投機 格隆真正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下面這些對央行行為、經濟周期、投資影響的思考。這里涉及不少“高大上”的經濟學理論,格隆盡量嘗試用最淺顯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 格隆穿插一個笑話:一個從沒吃過饅頭的南方人向北方人討教怎麽揉面做饅頭。北方人告訴他,這很簡單,拿個臉盆,先放面粉,再加水揉。面多了就加點水,水多了就加點面,如此反複,然後上鍋一蒸就好了。第二天北方人問南方人饅頭味道如何?南方人回答,我按照你的說法做了,水多了就加面,面多了就加水,太好玩了。但最後突然發現面沒了,索性就再多加水,煮了一鍋面疙瘩湯。 現在全球主要央行(日本、英國、歐洲,美聯儲也就剛剛改邪歸正而已,現在又加入了中國)就在樂此不彼地幹著同樣的事:反複往面盆里加水,並沾沾自喜享受著面團不斷膨脹的樂趣。但總有一天他們會發現:面沒了! 格隆在大學期間相當部分時間是在研究中央銀行。從理論而言,中央銀行承擔著發行鈔票、商業銀行最後貸款人,以及代理國庫、向中央政府貸款、代表中央政府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的職能,其最終目標是實現物價穩定、經濟增長、充分就業與國際收支平衡等幾大目標。最基礎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會告訴你這幾大目標之間是會相互沖突的,所以多數央行都會選擇捍衛央行的獨立性,盯住央行最本質的單一目標:保持物價穩定,而不會跟隨政府需要做所謂的“相機抉擇”。 但這種“節操”似乎並不是所有央行都能堅守的,尤其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各國央行開始利用手中的貨幣武器,深度介入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一度扮演著終極救世主的角色。這其中領頭的是一向以獨立性自居的美聯儲,歐洲央行隨即跟進,最新入夥的包括日本央行以及英國央行。當然,這其中也少不了長期唯政府馬首是瞻的中國央行。從經濟學理論看,最應該躲在角落里的中央銀行跳出來長時間成為各國經濟舞臺的中心角色,多少有些滑稽和諷刺。 誰都明白,央行印刷的那張紙本身並不是財富。而之所以大家樂於接受央行超量印刷鈔票,不外乎政府對貨幣非中性作用的放大與迷戀,以及民眾對貨幣幻覺的陶醉,僅此而已。 從功能與起源看,貨幣只是做為物物交換的中介角色而產生,其本身並非財富,本質上並不對經濟與財富增長構成實質影響,這就是所謂的貨幣中性。貨幣中性是貨幣數量論一個基本命題,古典學派與新古典學派經濟學家都認為貨幣是中性的,其理論前提是貨幣數量論、薩伊定律、瓦爾拉斯的市場出清也即一般均衡理論、以及盧卡斯總供給函數。由於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貨幣只是實現商品交換的媒介,貨幣數量的變化長期來看只會導致一般物價水平同比例變化,而不會對實際經濟活動如產出等產生最終影響。正是基於這一理論,央行在產生的多數歷史時間是不會出於政府促進經濟的理由而開動印鈔機的。 顛覆這個理論從而為央行發鈔行為提供背書的人是凱恩斯。1936年凱恩斯發表了《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指出充分就業的均衡只是一個特例,通常情況總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要增加有效需求,就必須降低利率,而利率決定於貨幣的供求關系。因此,在凱恩斯看來,貨幣的作用是巨大的,國家應制定適當的貨幣政策,以克服經濟危機和蕭條。 從歷史與現實的發展來看,貨幣非中性論作為政策出現後,既有在二戰危機時期令歐美經濟走出泥沼的成就,也有戰後讓歐美主要經濟體長期陷入滯脹的失敗。即使如此,每到危急關頭,各國政府仍會祭出發鈔的“法寶”。 貨幣的這種作用一旦被放大並癡迷於此,就必然走向另一個極端,這種效果在面盆里的面粉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就會形成金融學里所謂的“貨幣幻覺”。貨幣幻覺一詞是美國經濟學家費雪(Irving Fisher)於1928年提出來的,它是指人們只是對貨幣的名義價值做出反應,而忽視其實際購買力變化的一種心理錯覺。在全球央行大肆印鈔推升資產泡沫的背景下,人們通常看到股票漲了,房價漲了,藝術品漲了,似乎每個人都有錢了,卻往往忽視了“錢”本身代表的價值。 不幸的是,這種“有錢人”的感覺持續不了多長時間,如同港版電影《無間道》里一句著名的臺詞: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最簡單的案例是,中國M2余額超過100萬億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貨幣供應總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國的1.5倍。M2/GDP從1978年的0.32增長到接近2的水平,在34年間擴大了近6倍。在2012年末中國M2/GDP達到1.88新高時,同期美國的數據不到0.5。與之對應的是,過去十年,中國CPI累計漲幅31%左右,美國物價同期漲幅大約36%。按照這個數據,應該是美元比人民幣更不值錢了。但經常來往兩國的人都知道,你感覺不到美元購買力下降了多少,而今天一百元人民幣能買的東西與10年前則是天壤之別,不少人在GDP年年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反而是感受到了更多的不安全感與危機感。如果央行公布的貨幣發行數據是對的,唯一合理的解釋只能是,統計局完成了央行未能完成的工作:控制物價水平。 M2的增速,理論上應該等於GDP加上CPI的增速,這樣貨幣供給量和經濟增長相適應。一旦跨過這個紅線,“錢”本身就開始貶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持有資產,而只是持有貨幣財富,實際只會變得越來越窮,也就是所謂的“窮得只剩下錢了”。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收獲的只是幻覺,至少政府不是。一方面流通在外的貨幣是政府的負債,在歸還這個債務前摻水稀釋它當然是政府求之不得的事情,這就是金融學中所謂的“貨幣稅”。另外貨幣投入增加至少短期拉動了需求增加了就業。區別在於前者是實在的收益,後者則無法長期證實。 也正是這個原因,日本央行近期高調的印鈔行為極可能象他們的歷屆政府內閣一樣短命:在長期負利率通貨緊縮的情況下,即使經濟不增長,日本普通人的財富也是增長的。但如果政府大肆印鈔只是火了股市,看不到經濟增長,反而推升了CPI,相信多數日本人會跳起來。所以安倍得解散議會,黑田東彥得做好解甲歸田後去哪個大學教書的後落打算。 美聯儲是聰明的,他們知道超量印鈔的行為只是在寅吃牟糧,見好不收會出大事的。所以別看每次聯儲內部會議對於QE退出似乎都有爭議,但誰都知道他們只是在表演。美聯儲的退出將封殺全球多數央行繼續玩印鈔遊戲的時間窗:當然,你關起門玩可以。如果你既要利率市場化,要人民幣國際化,又要央行替政府救火和背書,你最好還是要看看美聯儲的臉色:寬松不是你一個人說了能算的。 至於普通投資者要做的就簡單了,只需要記住: 1、 美聯儲多數時候給的指引是可信的,中國同行則未必。單純依據中國央行做了什麽來簡單理解和指導投資,可能不會有太好的收益; 2、 一定要跑在美聯儲的前面。 |
中國逐步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銀行業對央行降息的反應也不一致。中小銀行率先發起存款爭奪戰,16家上市銀行中5家已選擇將存款利率上浮至頂。
銀行官網數據顯示,中信、平安、南京、寧波和華夏五家上市銀行已將存款利率上浮至頂,也即一年期存款利率為3.3%。相比之下,國有五大行利率上浮比例略小,同期存款利率為3%。
另據《現代快報》報道,江蘇銀行、蘇州銀行和恒豐銀行等未上市的股份制銀行也將存款利率上浮至頂。
華爾街見聞網站上周五介紹過,央行宣布,自11月22日(周六)起,將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此外,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
這意味著商業銀行仍然能夠維持此前3.3%的存款利率(3%*1.1=2.75%*1.2)來攬存,只要他們想這麽做。但貸款基準利率卻被調低了0.4%,導致中國銀行業的核心盈利來源——凈息差收窄40個基點。
高盛經濟學家宋宇也指出,下調存款利率與提高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作用相抵消,存款利率實際上並未改變。中國政府可能並不願意削減存款利率,因為這可能會對家庭收入帶來負面影響。他還提到,降息的間接影響可能更有意義,這會給市場釋放出相當清晰的政策信號。
截止當前,中國光大銀行和招商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上浮至3%,北京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和興業銀行定在3.025%。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上周五央行降息後,本周一中國部分銀行將貸款基礎利率削減20個基點,低於央行降息的40個基點。
根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數據,一年期貸款基礎利率(1yr Loan Prime Rate,簡稱LPR)周一下降20個基點,至5.56%。
LPR又稱最優貸款基準利率,由9家商業銀行對其最優質客戶執行的貸款利率加權計算而成,其他貸款利率可在此基礎上加減點生成。
中國央行上周五宣布,自11月22日(周六)起,將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40個基點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25個基點至2.75%;此外,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
但事實上本周一的LPR的數據顯示一年期貸款利率只下降了20個基點,顯示即便對於最優質的客戶,銀行們也並不願意按央行計劃下調貸款利率,預計對於質量較低的客戶貸款利率下調數量可能更低。
由於本次為非對稱降息,可能會給中國商業銀行利潤帶來巨大壓力。如果銀行在存款端實施20%的基準利率上浮,同時采用新的貸款基準利率,利差將會被壓縮40個基點。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中國央行在上周五宣布非對稱降息之後,周一市場強勁走高。在地產、券商帶領之下,滬深兩市全線飄紅。上證綜指收盤報2532.88點,漲幅1.85%,成交額3302億元。深成指數收盤報8577.91點,漲幅2.95%,成交額2541億元。
上證綜指開盤上漲18.74點,漲幅0.75%,報2505.53點。深證成指開盤上漲165.76點,漲幅1.99%,報8498.06點。地產股全面暴漲,券商保險同樣漲勢喜人。
銀行股“躺槍”後逆襲:
中國銀行間市場七天期質押式回購利率開盤報3.18%,昨日收報4.20%。 美元/人民幣匯率報6.1420,上一交易日報6.1387,收報6.1249。今日中間價調低0.05%,降幅創11月11日來最大。
中國人民銀行21日宣布,自22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同時結合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其他各檔次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相應調整,並對基準利率期限檔次作適當簡並。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中國和日本的寬松措施加大了亞洲各國央行跟進降息以提振經濟的可能。
摩根大通首席全球經濟學家Bruce Kasman 表示,
日本和中國都寬松,其他亞洲國家的央行應對的壓力正在上升。總的來說,我們認為將這看做是貨幣戰爭是錯誤的。日本的政策是在全球通脹下降的背景下,推出的區域性刺激措施。
周五晚間,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下調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40個基點,為2012年來首次寬松。
經濟學家表示,中國央行正在對一系列數據進行回應。近期的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的增長勢頭正在放緩,而去通脹壓力正在上升。
此前,日本銀行推出前所未有的寬松政策來支撐經濟。日本在三季度陷入經濟衰退。上個月末,日本央行擴大現有的資產購買規模,此舉引發日元下跌。這引起了鄰國政策制定者的註意。一些國家擔心,日元下跌會降低本國的出口競爭力。
在過去一個月,盡管美元已對所有亞洲貨幣上漲,但漲幅不均。美元/日元已上漲9.2%,美元/韓元上漲5.3%,美元/泰銖上漲1.5%。
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導致通脹下降,這打開了各國央行的降息之門。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亞洲通貨膨脹率正在下降,這提高了各國央行降息來刺激經濟、緩解高債務負擔的可能。
石油、大米等商品的價格大幅下降,這推低了幾乎全亞洲的通脹。雖然價格下降的部分原因是全球供應豐富,但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也對亞洲產生連鎖效應。中國經濟放緩降低了其進口亞洲其它國家產品的需求。
亞洲將從商品價格下跌中受益,因大多數亞洲經濟體是燃料的凈進口國。中國、新加坡、韓國、臺灣和泰國上月的CPI都低於2%。
與此同時,一些亞洲國家的增長正在放緩。三季度,印尼和中國增速都創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低。而同期泰國經濟增長遠低於預期。Kasman指出,泰國、印度和韓國最可能走向寬松的貨幣政策。花旗集團經濟學家預計,泰國將在接下來一個月內,寬松兩次,將利率降至1.5%的歷史低點。
然而,亞洲各國央行將不會一致行動。印尼最近上調利率,幫助緩解燃料價格上漲帶來的影響,而馬來西亞和菲律賓都在過去6個月內提高了利率。
Capital Economics預計,明年將有部分亞洲經濟體加息,包括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自金融危機以來,一些亞洲經濟體經歷了快速的債務增長(包括企業和家庭)。該地區的許多政策制定者下調了利率,以應對投機資本流入,降低本國貨幣升值壓力。然而,現在出於對債務繼續增長的擔憂,各國央行或許寧可任由經濟放緩,也不願進一步寬松。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