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追求絕對回報投資體系的思考——知行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zwc.html
劉祖悅 2012年1月15日
2011年在下跌中結束了,成為了我國證券市場有史以來跌幅第三大的年份,標準股票型基金2011年平均虧損24.95%,偏股型基金全線虧損,大量私募 基金被迫清盤,市場非常慘烈。非常幸運的是,我所管理的證券資產在2011年都實現了正收益,主要得益於全年持有的貴州茅台及「瘦肉精」事件後57元左右 買入的雙匯發展在2011年都實現了正收益,仔細回顧起來,2011年的投資結果有很大程度的運氣成分。
到底是追求絕對回報,還是追求相對回報?是我最近在思考的問題。追求相對回報以是否跑贏指數為基準,而追求絕對回報則以獲得正收益為基準並避免較大虧損。從我個人來說,喜歡自己資產的穩定增值,而不是大起大落,特別是不希望自己的資產大落。今年虧損50%,明年賺100%,兩年下來還是做了無用功,而且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因此,我傾向於選擇追求絕對回報,避免出現證券資產的大幅損失。
在高度不確定、劇烈動盪的市場中,能不能做到追求絕對回報呢?先來考察我最尊敬的兩位投資家——巴菲特、卡拉曼的投資理念及歷史投資業績。巴菲特說:「投 資第一條是不虧損,第二條是記住第一條」,其始終堅持嚴格的安全邊際,巴菲特自1956年至2010年之間55年的投資業績記錄中,只在2001年、 2008年出現了虧損,分別為-6.2%、-9.6%,虧損幅度都沒有超過10%。55年裡,證券市場發生了多次重大危機,證券市場發現了多次劇烈的下 跌,但巴菲特能夠在這55年裡只有2兩年出現小幅虧損。另一位投資大師卡拉曼在其所著的《安全邊際》一書中認為:「價值投資追求絕對表現,而不是相對表現」, 並一直將追求絕對回報作為目標,常年保持大量現金,從不使用槓桿,卡拉曼創建並管理的包普斯特基金自1982年至2009年的27年均收益率為 19%,27年裡沒有出現過虧損,即使在2008年這樣的金融危機中,卡拉曼依然獲得了正回報。從這兩位投資大師的投資理念及歷史業績來看,以追求絕對回 報為目標是有可能實現的,至少避免出現大幅度虧損是有可能實現的。
如何中國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建立起追求絕對回報的投資體系呢?目前我還沒有找到完整的答案。通過研究巴菲特、卡拉曼的投資理念及投資管理實踐記錄,發現以追求絕對回報為目標的投資體系可能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嚴格進行價值投資,始終尋求安全邊際
巴菲特、卡拉曼都是價值投資大師,投資時始終要求安全邊際。安全邊際不僅提供了一定的下跌保護,也提高了潛在的回報率。真正的投資都需要安全邊際,而安全 邊際需要建立估值的基礎上,需要嚴謹的投資估值。只有能夠評估得出投資標的的價值,才能確定出安全邊際,而評估投資標的的價值需要足夠的專業知識及經驗, 而等待安全邊際的出現則需要無比的耐心和紀律。
2、投資組合保持一定的分散,控制單只證券的比例,並進行套利等低風險投資
適當的分散才能將單只證券判斷錯誤及表現不佳給整個投資組合帶來的負面影響限制在一定範圍。巴菲特早期管理合夥企業的過程中,同時進行低估類證券、控制類 證券、套利類證券投資,對單只股票的投資比較分散,單只證券投資比重最大的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對美國運通的投資,倉位達到了只有30%多,同時,控制類投 資與套利類投資,則與市場的表現相關度不大,在市場下跌的時期,基本不受到市場下跌影響。卡拉曼的投資也非常分散,很少有單個頭寸的規模超出總資產的 5%,同時採取對沖手段降低投資組合的下跌風險。
3、保留一定的現金
保留一定的現金才有能力抓住絕佳的投資機會,並降低極端下跌市場帶來的重大打擊。巴菲特總是喜歡保留一定的現金,足夠多的現金才能讓其睡得踏實,正是由於 其保留了足夠的現金,才使其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還有能力抓住高盛、通用電氣等投資機會,而在其進行了這些重大投資後,又通過減持部分股票讓現金水 平恢復到讓其滿意和心安的水平。卡拉曼也經常喜歡保留很多的現金,以等待符合條件的投資機會,只有出現足夠多且分散的投資機會時,才會大幅降低現金比重, 如1999年,其持有現金的比例達到了42%。
4、將規避風險放在第一位,始終避免捲入投機狂潮
無論是巴菲特還是卡拉曼,都將規避風險、避免損失放在了第一位,都沒有捲入到投資投機狂潮之中,如二十世紀90年代的網絡股投機狂潮。他們都對風險保持了敏銳的嗅覺,沒有讓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他們帶來致命傷害,反而成為了他們的投資良機。
以上幾點可能還遠遠不是追求絕對回報投資體系的全部。雖然我選擇了將追求絕對回報作為自己的投資目標,但對如何建立起完整的追求絕對回報投資體系依然答案,還需要繼續思考和探索追求絕對回報投資體系,繼續從巴菲特、卡拉曼等投資大師的智慧中尋找答案, 繼續在投資實踐中嘗試追求絕對回報的方法。
關於追求絕對回報投資體系的思考——知行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zwc.html
劉祖悅 2012年1月15日
2011年在下跌中結束了,成為了我國證券市場有史以來跌幅第三大的年份,標準股票型基金2011年平均虧損24.95%,偏股型基金全線虧損,大量私募 基金被迫清盤,市場非常慘烈。非常幸運的是,我所管理的證券資產在2011年都實現了正收益,主要得益於全年持有的貴州茅台及「瘦肉精」事件後57元左右 買入的雙匯發展在2011年都實現了正收益,仔細回顧起來,2011年的投資結果有很大程度的運氣成分。
到底是追求絕對回報,還是追求相對回報?是我最近在思考的問題。追求相對回報以是否跑贏指數為基準,而追求絕對回報則以獲得正收益為基準並避免較大虧損。從我個人來說,喜歡自己資產的穩定增值,而不是大起大落,特別是不希望自己的資產大落。今年虧損50%,明年賺100%,兩年下來還是做了無用功,而且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因此,我傾向於選擇追求絕對回報,避免出現證券資產的大幅損失。
在高度不確定、劇烈動盪的市場中,能不能做到追求絕對回報呢?先來考察我最尊敬的兩位投資家——巴菲特、卡拉曼的投資理念及歷史投資業績。巴菲特說:「投 資第一條是不虧損,第二條是記住第一條」,其始終堅持嚴格的安全邊際,巴菲特自1956年至2010年之間55年的投資業績記錄中,只在2001年、 2008年出現了虧損,分別為-6.2%、-9.6%,虧損幅度都沒有超過10%。55年裡,證券市場發生了多次重大危機,證券市場發現了多次劇烈的下 跌,但巴菲特能夠在這55年裡只有2兩年出現小幅虧損。另一位投資大師卡拉曼在其所著的《安全邊際》一書中認為:「價值投資追求絕對表現,而不是相對表現」, 並一直將追求絕對回報作為目標,常年保持大量現金,從不使用槓桿,卡拉曼創建並管理的包普斯特基金自1982年至2009年的27年均收益率為 19%,27年裡沒有出現過虧損,即使在2008年這樣的金融危機中,卡拉曼依然獲得了正回報。從這兩位投資大師的投資理念及歷史業績來看,以追求絕對回 報為目標是有可能實現的,至少避免出現大幅度虧損是有可能實現的。
如何中國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建立起追求絕對回報的投資體系呢?目前我還沒有找到完整的答案。通過研究巴菲特、卡拉曼的投資理念及投資管理實踐記錄,發現以追求絕對回報為目標的投資體系可能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嚴格進行價值投資,始終尋求安全邊際
巴菲特、卡拉曼都是價值投資大師,投資時始終要求安全邊際。安全邊際不僅提供了一定的下跌保護,也提高了潛在的回報率。真正的投資都需要安全邊際,而安全 邊際需要建立估值的基礎上,需要嚴謹的投資估值。只有能夠評估得出投資標的的價值,才能確定出安全邊際,而評估投資標的的價值需要足夠的專業知識及經驗, 而等待安全邊際的出現則需要無比的耐心和紀律。
2、投資組合保持一定的分散,控制單只證券的比例,並進行套利等低風險投資
適當的分散才能將單只證券判斷錯誤及表現不佳給整個投資組合帶來的負面影響限制在一定範圍。巴菲特早期管理合夥企業的過程中,同時進行低估類證券、控制類 證券、套利類證券投資,對單只股票的投資比較分散,單只證券投資比重最大的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對美國運通的投資,倉位達到了只有30%多,同時,控制類投 資與套利類投資,則與市場的表現相關度不大,在市場下跌的時期,基本不受到市場下跌影響。卡拉曼的投資也非常分散,很少有單個頭寸的規模超出總資產的 5%,同時採取對沖手段降低投資組合的下跌風險。
3、保留一定的現金
保留一定的現金才有能力抓住絕佳的投資機會,並降低極端下跌市場帶來的重大打擊。巴菲特總是喜歡保留一定的現金,足夠多的現金才能讓其睡得踏實,正是由於 其保留了足夠的現金,才使其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還有能力抓住高盛、通用電氣等投資機會,而在其進行了這些重大投資後,又通過減持部分股票讓現金水 平恢復到讓其滿意和心安的水平。卡拉曼也經常喜歡保留很多的現金,以等待符合條件的投資機會,只有出現足夠多且分散的投資機會時,才會大幅降低現金比重, 如1999年,其持有現金的比例達到了42%。
4、將規避風險放在第一位,始終避免捲入投機狂潮
無論是巴菲特還是卡拉曼,都將規避風險、避免損失放在了第一位,都沒有捲入到投資投機狂潮之中,如二十世紀90年代的網絡股投機狂潮。他們都對風險保持了敏銳的嗅覺,沒有讓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他們帶來致命傷害,反而成為了他們的投資良機。
以上幾點可能還遠遠不是追求絕對回報投資體系的全部。雖然我選擇了將追求絕對回報作為自己的投資目標,但對如何建立起完整的追求絕對回報投資體系依然答案,還需要繼續思考和探索追求絕對回報投資體系,繼續從巴菲特、卡拉曼等投資大師的智慧中尋找答案, 繼續在投資實踐中嘗試追求絕對回報的方法。
1990年後的巴老和芒格老關於銀行業的談話[轉-整理後]/轉貼的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1891213642/
1991年股東大會,芒格:「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不得不決定哪些事情我們需要仔細觀察,哪些要粗略判斷。這些年我們發展了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效果很好,因此,只需繼續使用就行了。」
「我不知道有誰會為了購買某隻銀行股而東奔西走考察每一筆貸款。這種方式涉及的工作量是難以置信的多。在一定程度上,你對這些公司的判斷是通過分析其管理層的思維方式、工作背景以及他們的文化間接得到的。」──註:這不併僅指銀行業。
--------------------------------
巴和芒格並不是因為富國便宜才買的,而是對其管理層,效率,成本控制有信心,且贏的概率極高才買進的,買的首先是優秀的企業,而不是行業,這是先決的。
----------------------------------
1996年股東大會,股東問題:「銀行業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以價取勝的商品業務(commodity business),在此你認為現在正在發生什麼使銀行表面上的額外利潤沒被競爭消除?」
芒格:「現在銀行業具有很多特徵包括僱傭的員工人數更少、電腦更好、以及支行滲透到超市等,我認為現代銀行業比以前好多了。我認為對那些在競爭中存活下來的贏家而言,如果經營得當,銀行業是一個很好的業務。」
2003股東大會,芒格:「銀行業一直是一個完美的金礦(Perfect goldmine), 就像我在不同的Berkshire會議上多次說過的那樣,沃倫與我在這方面都搞砸了。或許我們應該在銀行上面投入更多的資金。銀行業的盈利水平後來變得比 我們起初的判斷要高得多。儘管我們在銀行業上做得不錯,不過或許我們在該行業上的倉位應該更重一些,銀行業的賺錢之道簡直可怕。」當然,會上他也說了銀行業的短借長貸形成的高速發展可能會是到頂了。
到現今,即使經過金融海嘯,巴菲特無論是在Berkshire還是私人組合,仍持有大量的不同的銀行股(當然僅是經營優秀的),可見他和芒格對銀行股的認識是與時俱進的。
---------------------
BTW,1996 年芒格回答過為什麼Berkshire壽險業務很小:「在人壽保險業,你需要為浮存金支付代價,並且這個代價相當高昂。我們並不像其它人那樣那麼喜歡人壽 保險行業的會計處理。我們喜歡非常保守的會計處理。我們覺得會計師讓人壽保險公司變得有些樂觀。因此,大體上,我們的人壽保險業務並不大。」
----------------------
1990年10月,巴菲特宣佈購買了500萬股富國銀行的股票,平均買價57.88元每股,投資總額2.89億美元,擁有流通股的10%。之前富國的股價曾經到了86美元,後來投資者擔心經濟衰退會導致房地產信貸損失,而開始拋售,這時候巴菲特開始買入。
1、業務簡單明了
巴菲特對銀行業務是很熟悉的,早在1969年,巴菲特曾經買入過伊利諾斯國民銀行和信託公司98%的股份。從其董事長簡·阿貝格那裡,巴菲特學到了,如果銀行管理層對發放貸款認真負責並努力削減開支的話,銀行業是非常有利可圖的。
2、令人滿意的長期發展前景
巴菲特認為富國銀行不像可口可樂公司,一般情況下,可口可樂公司作為一家非金融企業破產倒閉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銀行不同,銀行比較容易倒閉。大多數銀行倒閉的原因可以追溯到管理錯誤。
巴菲特認為,如果你是一家銀行,你並不一定要位居行業榜首,關鍵是你怎樣管理你的資產、債務和費用。因此,巴菲特挑選銀行內最好的管理隊伍。他宣稱:「有了富國銀行,我們認為我們獲得了該行業最好的經理--卡爾·理查德和鮑爾·海茲恩。」
3、管理者行為理性
卡爾·理查德自1983年擔任富國銀行董事長後,便著手把一個低效率的銀行轉變為盈利的銀行。從83年到90年,富國銀行資產收益率平均為1.3%,淨資產收益率為15.2%。
衡量一家銀行的經營效率時,可以採用非利息費用佔淨利息收入的百分比。衡量了銀行營運費用與收入之間的關係。富國銀行這個百分比全美最低(營運效率最高),比第二名第一洲際銀行拉開了20%-30%。
巴 菲特買入富國銀行後,股價在1991年初達到了98美元,賺了2億。銀行監管機構審查了富國銀行的貸款組合後,要求富國銀行提取13億美元的壞賬準備金, 第二年又追加了12億美元。在91年6月,富國銀行宣佈提取壞賬準備金的第二天股價跌到了74美元,到91年年底,以58美元收盤。投資一年多以後,經過 大起大落,巴菲特的投資勉強盈虧平衡。巴菲特承認「我低估了加利福尼亞經濟衰退的嚴重性和銀行在房地產貸款回收方面的困境。」
4、內在價值
90年富國銀行賺了7.11億美元,比89年增長18%。91年因為提取壞賬準備,富國銀行只掙了0.21億美元,92年增加到2.83億美元,仍遠低於90年的水平。但要是排除額外追加的壞賬準備金,會發現這是一家有強勁盈利能力的銀行,有10億美元的盈利能力。
銀行的內在價值是它的淨資產加上後續經營預期盈利的函數(貼現)。巴菲特買入時,富國銀行前一年的盈利是6億美元,90年美國三十年期收益率約8.5%。保守起見用9%來貼現。將富國銀行看做是零增長,也就是今後每年都是6億美元的盈利,按9%貼現,內在價值是66億美元。富國銀行的股份是5200萬,按照巴菲特的買入價格58美元計算,相當於富國銀行的總市值是30億美元,僅僅是內在價值的45%。
核 心在於,「考慮了貸款壞賬損失後,富國銀行是否還有盈利能力」這個問題。賣空者認為沒有,巴菲特認為有。巴菲特清楚在扣除貸款損失3億美元後,富國銀行的 稅前收入為10億美元。如果91年,富國銀行480億美元貸款中10%存在問題,並且產生的損失(包括利息)平均佔到本金的30%,富國銀行將產生虧損。 但他判斷這種可能性很小,而且即使富國銀行虧損一年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巴菲特曾經說過:「我們喜歡收購那些一年裡暫時沒有收入的企業或投資這類項目,但要求其預期的權益資本回報率達到20%。」, 當巴菲特發現他能以內在價值一半來購買時,富國銀行的吸引力變得更加強烈了。
巴菲特認為「銀行業通常是一個糟糕的行業,但並一定是糟糕的行業」,「銀行家們經常會做蠢事,但並不一定會做蠢事。」巴菲特買入富國銀行時,堅信理查德不是愚蠢的銀行家。芒格說:「這完全是一次賭博,但我們認為富國銀行能更好更快地解決自己的問題」。巴菲特賭贏了。1993年富國銀行的股價上升到137美元。事後看,監管機構要求準備的20多億壞賬準備,實際上多準備了10億美金(折合每股19美元權益)。
巴菲特對富國的信心繼續增長,92年繼續買進達到630萬股,佔11.5%。93年巴菲特向美聯儲申請收購富國銀行獲得批准。93年1月,巴菲特以每股106到110美元繼續吃進富國銀行股票。
關於品牌的一點感想 lslo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01d980100xylp.html
剛剛看了管兄一篇關於品牌的文章,寫了點感想,在這裡再展開下:
品牌運作如果能夠給目標消費者清晰的心理定位,滿足消費者積極、愉悅、時尚、地位等期望心理需求,那麼這個品牌才能算是一個成功的品牌,外加成功的銷售體系,這個品牌才能產生出利潤,在品牌運作中,公司決策團隊的戰略規劃要有前瞻性和穩定性,執行團隊要有高效性和積極性。
在快速消費品行業,著名品牌有可口可樂、哇哈哈、康師傅、農房山泉,而在品牌下面對品牌起到支撐做用的產品有:康師傅--紅燒牛肉麵,可口可樂--可樂、美之源,哇哈哈--營養快線,統一---鮮橙多、老壇酸菜、阿薩姆奶茶;
上面的幾個產品,在銷售過程中已經實現消費者主動購買、形成口味固化,可以說形成心理壟斷。
同時,著名品牌如果在經營品牌方面出現策略錯誤,並沒有調整到正確軌跡上來,那麼,品牌也會逐漸失去活力,在消費者心智裡逐步弱化,直至消失,這樣,擁有這個品牌的公司也將走向衰退。
在消費品行業既有已經很好的品牌,也有正在進步的品牌,但也有逐步弱化的品牌,希望每個企業把自己的品牌運作成功。
巴菲特關於企業的「系統規則」 聽風__春華秋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3b76a10102e0nu.html
巴菲特關於企業的「系統規則」
在投資過程中,我們意外的發現企業有一種看不到的巨大影響力,稱之為"系統規則",在學校時沒有人告訴我們這種規則的存在,而我也不是一開始進入商業世界就知道有這回事,我以為任何正當、聰明有經驗的經理人都會很自動的做這樣的決策,但慢慢地我發現完全就不是這幺一回事,相反的理性的態度在系統規則的影響下都會慢慢地變質。
一、拒絕改變。就好像是受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所規範,任何一個組織機構都會抵抗對現有方向做任何的改變。安於現狀,拒絕改變,失去憂患意識,缺乏危機感,這幾乎是任何發展到一定程度的企業內部都會遇到的問題。失去激情的企業如同一潭死水,在長線投資過程中,需要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聽風)
二、有錢亂花。就像擁有會有工作來填滿所有的時間,企業的計劃或購併案永遠有足夠的理由將資金耗盡。沒錢時巴不得將一個銅板分成二個用,有錢時花錢卻不心痛,盲目多元化,很少有企業有錢時想著沒錢的日子。開源還要節流,節流如果做不好,就是一個敗家的無底洞。(聽風)
三、盲目崇拜。任何一個崇拜領導者的組織,不管有多離譜,他的追隨者永遠可以找到可以支持其理論的投資評估分析報告。這種例子太多了,管理者不是神,過份崇拜領導者,一般最終都會是一場悲劇,因為這有兩大隱患:一是領導者自身犯致命錯誤,但卻沒有相應的制約機制;二是領導者過於強大,不易培養下屬和繼承者。(聽風)
四、同行跟風。同業的舉動,不管是做擴張、購併或是訂定經理人待遇等都會在無意間彼此模仿。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如果是壞的榜樣,其帶來的破壞力也是驚人的。這往往也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不知不覺地就被別人牽著鼻子走。(聽風)
是組織的動力而非腐敗或愚蠢,誤導他們走上這些路子,也因為我忽略了這種規律的力量,使我為這些所犯的錯誤付出高昂的代價,之後我便試圖組織管理伯克希爾儘量讓這種規律降低其影響程度,同時查理跟我也試著將我們的投資集中在對於這種問題有相當警覺的公司之上。
以上摘自巴菲特致股東信1989,並加以個人歸納總結。
關於一些公司管治的新做法
今日比較累,雖然有不少題材,例如黃瑋傑這一篇搞怪文《俊知(1300)成中光纖翻版? 》完全不知所謂,明明兩隻都是假野,一睇就知有利益輸送,盈利都是造出來,那估值當然平啦。正因為質地爛,所以平平地都賣啦,一個有良心的財演也不應叫人買爛股、假數股,但是這人日日在很多報紙都做打手,叫一買一些基本因素也沒有的新股票,我是很討厭的,請大家小心留意此人所作所為。如果黃瑋傑叫我提證據,我會叫他睇清楚本招股書個供應商同埋那些高管,還有一些細節的安排,那他一定會收聲唔講,但我都是等他罵了先。
因為這較為花時間,加上這星期經過一位美國網友提供的資料幫助,筆者發現金山能源(663,前恆光行、金山能源)原本在公告有虛假的披露,做法亦類似Webb近來文章系列的所作所為,但那位美國網友叫先我不要寫,所以就等他研究完成才公開吧。
正因為此不想開新題目,因為近來很多不太懂看公告的網友對於近來多了一些他們未見過的公告有點奇怪,所以今日寫一些較為無聊的話題,就是新公司管治的一些規定。
(1) 關於董事的職能分佈公告
近來,大家發現很多公司發佈關於董事名單與其角色和職能的公告,這連結是協盛協豐(707)的,究竟為甚麼呢?
其實這是根據2011年11月的有關檢討企業管治守則及相關上市規則的諮詢總結的新要求,根據修訂後的上市規則附錄14《企業管治常規守則》A3.3 ,它「要求公司亦將董事會成員名單須在發行人網站上刊發的建議最佳常規升級為守則條文,並規定該名單亦應在香港交易所網站上公佈。」所以大家會看到這些東西。
根據近期發佈的問答集,上市公司在2012年1月1 日起於刊載最新的董事名單,而最遲需於4月1日完成上載。
(2) 關於各委員會的職權
除了董事職能外,公司也開始有了提名委員會的職權範圍 、薪酬委員會的職權範圍和審核委員會的職權範圍 ,連結的是現代教育(1082)的,這是根據甚麼條例呢?
其實這根據新的上市規則第3章、企業管治常規守則A和C部分的新安排,公司需設立提名委員會、薪酬委員會、審核委員會,另外亦要把職權範圍上載,以改善公司披露。
根據近期發佈的問答集,上市公司可以在2012年1月1日開始刊載,若4月1日不能上載,需說明原因。
(3) 關於公司章程
而最好的一項就是公司章程的上載,以前這些東西需要向公司註冊處購買或是到公司要求索閱,如需拿走則有部分公司需要收費,現在不用了。
在新的修訂中的上市規則第13章增加13.90條,規定上市公司登載其組織章程文件的最新綜合版本,並在4月1日開始生效。
其實,新增的規定還有很多,可參考上面的公司總結,如果有興趣可以一看。這些東西其實是好的,這提高了董事局的透明度,不過多數都是門面功夫,叫做有好過無。
關於「人」的功課:Facebook招聘文化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HR/224291.html
Facebook不同於谷歌(Google),這一點對希望進入Facebook工作的工程師們來說是一大福音。Facebook 無需應聘者擁有斯坦福大學(Stanford)或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的計算機科學學位;或者擁有博士學位以及近乎完美的平均分;或許連學術能力評估考試(SAT)成績單的複印件也不需要。畢 竟,Facebook是由大學中途輟學、熱衷黑客精神的學生、而不是致力於研究海量網頁相關性等看似複雜難題的博士生們創辦的。
壞消息是:不需要上述各種資歷證明,並不是說就可以輕鬆獲得Facebook的工程師職位。
隨著Facebook的不斷發展,馬克·扎克伯格不再擔任編碼工作,轉而擔任公司的管理工作,這就需要源源不斷地招聘工程師。應聘者不僅要精通程序 設計,而且要接受Facebook尊崇的黑客精神。許多人成功地通過了Facebook繁複的招聘流程,而其招聘對象並不僅僅侷限於那些知名學府。 Facebook技術總監喬斯林 戈德費恩稱:「相對於斯坦福大學排第30名的學生,我們寧願選擇德克薩斯大學(U.T.)或中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的頭名畢業生。」招聘人員無法前往的大學,Facebook設計了編程難題,學生們可以嘗試給出解決方案,從而得到Facebook的關 注。
接下來,有幸通過首輪篩選的學生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展現自己的黑客才能:第一次面試將會涉及到編碼,而不是20世紀90年代由微軟公司 (Microsoft)首先使用的智力測試題。戈德費恩稱:「編碼測試會讓應聘者的實際能力展露無遺,因此,對我們重點考察的候選者來說,這是第一個立竿 見影的測驗。」
通過編碼測試的應聘者將受邀到Facebook公司,參加四輪緊湊的結構化面試。毫無疑問,應聘者將接受更多的編碼測試。戈德費恩稱,其中的兩場面 試是純粹的編程測試。另外兩次面試則主要針對應聘者的實際能力:「解決棘手的問題」和「技術問題」。面試官將至少利用其中的一次面試,從「行為學」角度判 斷應聘者解決、分析問題和尋求幫助的能力。
目前,谷歌CEO拉里·佩奇仍會審核每一份《入職通知書》;與谷歌公司不同,扎克伯格通常不會參與《入職通知書》的審核事宜。但是,有關面試的詳細 報告將會提交至(由Facebook頂級技術專家組成的)招聘評審委員會。戈德費恩表示,「應聘者被淘汰的原因大多是因為他們的技術水平不過關。」
但是,有一個方法可以讓你繞開整個招聘流程:那就是成立一家初創公司,並用產品和發展速度來吸引扎克伯格或其他高管的注意,當然黑客精神也依然必不 可少。近年來,Facebook收購了28家以上的公司,主要原因便是覬覦它們的工程師資源。多數情況下,Facebook會放棄這些初創公司的產品。硅 谷給這種傳統併購的變異體命名為:員工收購(acq-hire)或人才收購。
雖然這種代價高昂的招聘活動並不是Facebook的首創,但是它在Facebook的制度化程度無人能出其右。而且,在有些人才收購中,被收購企 業的員工最終發展成為扎克伯格最得力的副手。事實上,在扎克伯格五位負責關鍵產品領域的直接下屬中,有兩位便是在各自企業被收購時加盟Facebook: 前谷歌員工、社交聚合網站FriendFeed聯合創始人布萊特 泰勒,以及扎克伯格就讀哈佛大學時的哥們、文件共享服務提供商Drop.io創始人薩姆 列森。扎克伯格在2010年的一次採訪中表示,發掘熱衷黑客精神的企業家型人才,這種招聘方法絕對物超所值。他說:「如果一個人能在自己的職位上實現卓 越,跟那些表現出色的人相比,他們的優勢可不止一點點,甚至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關於西王玉米油和長壽花玉米油 黃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f8aa830100yqh0.html
關於西王玉米油和長壽花玉米油
其中一個在大陸上市,市值40億人民幣,號為西王食品,一個在香港上市,市值16億人民幣,號為中國玉米油。
2011年半年報中西王食品銷售收入是8億7千萬元,淨利潤5千3百萬元。
2011年半年報中長壽花玉米油銷售收入是9億5千萬元,淨利潤是7千8百萬元。
西王自家品牌玉米油銷量是4億0千6百萬元,毛利是1億0千1百萬元。
長壽花自家品牌玉米油銷量是4億0千2百萬元,毛利是1億2千1百萬元。
從財務報表上看自然是長壽花好得多,但財務報表的作法不同,得出的結論就會略有不同,所以很難分辨哪個真的更好,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兩家的品牌玉米油銷量非常接近,現在的發展勢頭都很好(西王半年增35%溢利,長壽花半年增75%溢利)。
他們都是山東同一地方
的企業,其中一家採取什麼手段,另一家馬上依樣學樣,要想完美區分他們是非常困難的。比方說2009年長壽花最開始打自己品牌,那時候西王是有了,但是西
王小包裝玉米油還沒有。到2010年年初,西王學長壽花的,打自己的牌子,西王要大氣一些,就請了一夥號稱很厲害的品牌專家幫忙,請了「微服私訪的康熙」
作代言人,廣告打得山響,借廣告的威風向分銷商,零售商舖貨,效果非常顯著,後來居上,賣得比長壽花就是好,所以看2010年年報的話,自有品牌銷售額西
王是要大一些的。
數月以後,長壽花就請了另一夥號稱也很厲害的品牌專家幫忙,並請了倪萍做代言人,廣告同樣打得山響,同樣各地鋪貨,好了,2011年這半年年報看起來,兩者自有品牌銷售額就非常接近了。
當然,很多細節我們是不知道的,他們發展起來肯定不會這麼簡單,但總體上,很難區分他們誰好誰壞。這和晉江運動品牌的齊頭並進是一個道理,唯一的區別是運動品牌已經齊頭並進到鋪滿全國,競爭白熱化,開始價格戰了,此時投資價值自然大減,而這些小油類企業正處於全力發展的初始階段,恰是值得投資的時候。
當這幾家油企將自家品牌都鋪滿全國,開始更殘酷競爭的時候,才是我們下船的時候,長壽花玉米油是說2012年鋪到全國各地縣級地區,至於鋪滿,我估計2014年再考慮下船的時間也不晚。
所以,這一段時間最佳的方法是這兩家油企都買,但問題是西王太貴了,所以目前我只買了長壽花作為我的重倉股。我的重倉股還有譚木匠,美即面膜,金界控股。
關於李寧動向之類運動用品股3 takeout
http://space.wolun.com.cn/2589/blog/41026.html現在寫第三篇
過去的一年運動用品股應該是用慘不忍睹來形容。撇開股價不談。
從行業發展趨勢角度觀察這一年也有很多變化。這裡寫一下我的看法。
中國的運動用品股有兩個最大的特徵
1.利用加盟+經銷商快速擴張
2.訂貨會模式
其他的特徵還不具有普遍性。
比如運動服裝休閒化這是動向的絕招。相對而言李寧和安踏還是走的運動專業化這條路。安踏好像請了原來銳步的老大新的綠色加內特的形象店還是非常的漂亮。
比如央視5套化,這是除動向以外幾乎所有2線運動品牌的必殺技。什麼喬丹什麼361 都是貴人鳥之類。
就我的觀察而言。這兩個最大的特徵應該已經碰到瓶頸。
本質上講經銷商和訂貨會模式是一個事情一個模式。
這個模式在快速擴張特別是快速在234線城市擴張是起了極大作用。但是這個模式也有天然缺點。
主要是兩個
1.對終端控制力
2.對市場反應速度。
特別是走運動服裝休閒化這條路的比如動向秦大中離職後原來adidas老闆接任。沒過幾天一定又離職了。
回頭看現在一線城市最火的休閒服裝類似優衣庫之類都是直營+快速反應這已經成為新的商業模式。
所以動向之類走休閒化的路會很難走。
李寧之類走專業體育的相對好些。
比如Nike和Adidas目前以我所知也是走代理商制度。
Adidas2011好像已經盈利。因為新官上來管了非常多的不盈利店同時處理了庫存輕裝。
這裡還是涉及一個大問題。大品牌和大經銷商之間的博弈。
某種程度大品牌還是比較強勢。這點上李寧之類可替代性強所以相對的弱勢。
另外今年最紅的網球。李娜簽約給Nike 鄭潔簽約給安踏。李寧半點沒撈到。
寫著寫著突然想到一點。做投資不應該太過關注企業運營和未來方向
更多用旁觀者觀察者的視角去界定企業價值。至於企業未來會如何不是投資者能關注的。
且就寫到這裡。
文章的核心是國內體育運動品牌碰到瓶頸突破或許就在代理制和訂貨會制度上。看誰在這方面有變化會成為下一個贏家。
關注中。
思考的碎片--關於消費電子未來的構想和命題1 takeout
http://space.wolun.com.cn/2589/blog/41680.html思考的碎片--關於消費電子未來的構想和命題1
這是兩天中分別和@一指風行漿糊@狒哥兩次頭腦風暴式的交流的記錄。有趣的構想和命題不去區別誰提出誰構架,只注重完整性。歡迎分享,只保留錯別字權。
1.模擬-數字-虛擬
1978年前後Jim Roger還在George Soros的Quantum Fund的時候提出一個構想:世界會從模擬式轉變成數字式。他希望short 模擬類股票。(模擬---數字)
詳見Soros on Soros 中文版P26 英文版P51(Jim had this idea that world was switching from analogy to digital.)
Rogers這個偉大的構想。直到今天這個世界依然有效,世界繼續順應這個構想在演進。隨手即可舉若干例子作為旁證:
A.最近倒閉的Kodak倒閉--模擬的照片轉向數字照片,打印到非打印(屏幕展示,數字化)
B.膠片電影--數字電影(3D)IMAX
C.音樂
D.文本/書籍
E.地圖。
其實書中更有趣是下一句。(He wanted sell the analogy companies short, but I was more interested in the
long side)Soros的眼光更長遠。
analogy - digital這個idea在這30多年中價值萬億刀應該沒任何問題。
這裡擴展一下Rogers的idea
從Analogy--Digital擴展到Analogy--Digital--Virtual
Virtual是兩方面的詮釋
1.wire轉向wireless
Wifi就是好例子。Apple筆記本連RJ11 RJ45接口都不提供。
當然這個不提供背後應該是一箭N雕(設計簡潔,多賣配件,減輕重量,減少耗電)
2.Virtual property
個人資產從有形轉向無形。其實個人資產在銀行中的就是幾個數字符號。這是一個方面
另外一個方面個人的intangible asset在增加,從網絡遊戲中的裝備,到圍脖中的粉絲都是virtual property
So希望Virtual的這個Switch會依然價值萬億。
:)
2.音樂傳播模式的演講VS消費者體驗
Vinyl--tape--CD--MP3--online
黑膠--磁帶--CD--MP3--online
這個是音樂載體的演進趨勢,也是一個Anology--digital的演進過程。
更有意思的這幾乎是音質從好到壞的排列順序。
黑膠是最佳的音質這毋庸置疑。
這個演進過程可以解釋成為了獲取音樂的便利性犧牲音質的過程。
這才是核心的消費體驗。
我已經有N個月沒有下載音樂。100%是online聽音樂從Google music開始到新浪樂庫到蝦米。
已經完全沒有必要下載。
這個體驗可以延伸的推演是技術不是一切甚至不是決定因素。消費人群會因為便利犧牲部分功能。
整個音樂產業這十多年了每年復合產值下降30%CARG,更有意思的是我們每一個人聽音樂的種類的廣度和享受音樂的樂趣和時間絲毫沒有減少。
這只是說明音樂沒有準備好應對這個潮流。
任何逆潮流的都會被淘汰。
蝦米的分享可以詮釋為圖書館的借閱。或者我蹲在某人窗口下偷聽他播放的音樂:)
關於版權關於盜版的觀念也會發生變化。
北歐若干盜版黨已經進入議會。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