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在岸人民幣即期匯率幾度接近跌停,離岸人民幣也大幅走貶,不少市場分析人士認為這一輪貶值與去年年初不同,是由市場力量驅動的,但海通證券的宏觀分析師姜超團隊在專題報告中稱,本輪中國人民幣貶值屬於央行主導下的主動貶值,意圖為緩解出口壓力。
其認為,人民幣短期內頻頻走貶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1,外部觸發因素兩聲雷:歐元區,QE、希臘大選。1 月 22 日歐洲央行宣布將啟動總規模 1.1萬億歐元 QE,加重了人民幣的貶值壓力。1 月 25 日反對緊縮政策的希臘左翼政黨贏得大選,希臘債務危機升溫,進一步推進美元升值,導致人民幣指數被動大幅升值,人民幣也因此面臨較大的貶值壓力。
2,外部加劇因素三板斧:套利交易。 第一類是境內外美元/人民幣匯差套利。近期境內外美元兌人民幣報價價差擴大,助推企業和個人國內購匯和國外結匯意願。第二類是人民幣/日元套利。自 14 年 12 月以來,日元對歐元匯率出現明顯反彈,1 月以來日元兌人民幣也出現升值,壓縮人民幣/日元套利交易的空間。第三類是歐元/人民幣套利。在境內的歐洲企業有動力買入歐元拋售人民幣,將匯兌收益匯回總部,因而加大境內人民幣貶值壓力。
3,內部深層因素:經濟增速下滑出口承壓。14 年外貿增速為 3.4%,遠低於 7.5%的年初目標。15 年外貿增速目標已經下調至 6%。
總體而言,海通認為,過去半年美元指數大幅升值了約 20%,導致與美元掛鉤的人民幣指數也升值了約 20%,而歷史上看中國出口增速與人民幣指數高度相關。本輪貶值更多的是中國央行主導的主動貶值,體現為人民幣中間價首次出現了貶值,緩解出口壓力。
考慮到中國的外匯儲備結構非常穩定,中國能夠抵禦大規模的熱錢流出,而且人民幣國際化也需要強勢貨幣作為支撐,“而長期來看人民幣大幅貶值的因素並不存在。”
“我們判斷今年人民幣即期匯率年度貶值幅度應在 3%左右,與 14 年類似,年末匯率在 6.4 左右。”報告稱。
而考慮到匯率貶值和降準之間存在著高度的相關性,海通預計 3 月或有望迎來首次降準,年內降準次數有望在 3 次以上。
人民幣頻頻走貶、節前資金緊張,而短期內傳統的外匯占款渠道貨幣投放受阻,熱錢外流持續,種種客觀條件都表明近期資金面不容樂觀,而 15 年經濟開局壓力較大,仍需打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加碼寬松貨幣政策,抗擊通縮風險。
歷史經驗表明,在匯率貶值和降準之間存在著高度的相關性,無論 08 年、12 年的全面降準,還是 14 年的定向降準之前均伴隨著人民幣的階段性貶值。而隨著 IPO 發行的加速和公司債註冊制的推出,從資本市場到經濟的傳導渠道正在打通,從而掃清了貨幣放松的障礙。我們預計3 月或有望迎來首次降準,年內降準次數有望在 3 次以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據《財經國家週刊》報導,由財政部牽頭、工信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參與起草的鐵礦石資源稅改革方案,已進入最後階段,或於近期上報國務院並有望在年內實施。
《財經國家週刊》3月9日報導稱,這將是中國第三次大範圍推進資源稅改革,前兩次分別是2011年11月和2014年12月,針對油氣和煤炭進行的資源稅改。目前對於資源稅的改革,已達成了一個基本共識,即對價格波動比較大的礦產資源,改成從價定額徵收,並且在資源品價格走低的時候,推出改革。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稅收政策研究室主任張學誕表示,其研究團隊正在針對中國第二大鐵礦石來源地四川攀枝花地區的釩鐵礦進行資源稅改革的模擬測算。
該研究的方法是將目前從量計征的資源稅稅率取一個多年平均值,以此作為當下從價計征的稅率。初步得出的結論是,企業的平均稅負在改革前後沒有太大變化。也就是說,在資源品價格低位時,稅率的平移會使企業實際繳稅額減少,一旦價格上漲,稅額將隨之增加。
但鐵礦石資源稅改革能否挽救中國礦山,增加國產礦的需求?中國證券網援引齊魯證券首席分析師篤慧表示,鐵礦石資源稅對於礦山降低成本有一定作用,但對於礦山利潤提升和需求提升而言作用甚微。一方面國產礦的品位相比進口礦而言差距較大,即使成本降低,需求上替代可能性較小。另一方面,他認為,國產礦成本多是邊際成本,即使資源稅導致成本下降,也會通過礦價的下跌讓利出去,礦山的利潤難以真正提升。
截至3月9日,普氏62%礦石指數已經跌破60美金至58美金,更有消息顯示國外三大礦山的產量增量將達到1.2億噸,大大超過之前預期的0.9億噸,而國內GDP今年增速定調僅在7%,供需矛盾可見一斑,國產礦後期價格和需求仍不容樂觀。
天堂與地獄——近期港股中那些令人瞠目結舌的暴漲暴跌 作者:小天 這是昨天(5月20日)發生在港股市場的一個暴跌:20分鐘,市值跌掉一半。故事的主角大家都已很熟悉了,前首富李河君的公司漢能(0566)。如果不臨時停牌,如果再持續交易哪怕5分鐘,我們很難預測漢能公司3000億的市值會不會如水蒸氣一樣全部蒸發掉。 這只是近期港股市場里一系列暴漲暴跌的案例之一。 作為全球資金的窪地,港股市場慢慢成為資本市場青睞的香餑餑。港股進入牛市的特征和後果之一,就是各路英豪,以及長期蟄伏的牛鬼蛇神一起出動,配合上沒有漲跌停板的機制,於是各種讓你目瞪口呆的漲跌就開始層出不窮:作為在港股汪洋大海中沈浮的投資者,你必須知道,在香港市場中,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做不到的。在港股市場,有些股票的玩法,可能真和你想象的不一樣。一個月,可能讓你身價翻100倍,成為買樓買車的高富帥,也可能幾十分鐘,就讓你哭到底褲都沒有。 前幾天,有內地朋友誌得意滿地問我,你知道A股創業板漲了多少嗎,這半年漲了2.5倍了!有些創業板股票翻了3-4倍了,還有些都十倍了! 我回答說,你不妨看看港股,有半年漲100倍的,還有一個月漲50倍的。當然,也有20分鐘跌一半的。說完飄然而去,深藏功與名,剩下他獨自在風中淩亂。 不裝B。上圖上真相。 百靈達國際控股(02326.HK),2015年3月3日,它的股價只是0.260港幣,一個月後,2015年4月15日,股價0.450港幣,僅僅一個月股價上漲接近翻倍,夠爽了吧? 其實那只是剛開始,到今天(5月21日)上午,百靈達的股價已經達到了15塊港幣,市值300億。股價翻了多少倍,我幫你算算吧:15/0.26=57.7倍,2個月,接近60倍的漲幅。公司從一個5億市值的小公司,瞬間變成了300億市值的牛逼公司——是不是像童話故事一樣? 哪怕你投資10萬塊進去,想想兩個月不到,收獲到的竟是600萬元的賬面價值,在深圳或者上海,買個房,再買個車,是不是就是那麽隨意,那麽任性? 下圖是百靈達國際(02326.HK)今天上午10:30分的K線圖。當日上漲25%(這個漲幅絲毫不過分,因為前三個交易日,這個公司的日漲幅分別是42%、56%和39%)。 ![]() 可是,你應該聽過光良的那句歌詞:你哭著對我說,童話里都是騙人的! 我再帶你看看下午交易時段的情況(下圖是百靈達國際下午2:10分的K線圖): ![]() 請註意右邊的買賣檔那里:買盤空了,沒了。 沒有承接盤的情況,如果你還幻想著靠著這票買房買車,屌絲變高富帥,首先,你要考慮,怎麽賣出去。 說話間,百靈達國際(02326.HK)的運作團隊又把股價拉回去了,我的地盤我做主,怎麽跌下去怎麽漲回來,當日振幅74%!理論上意味著你當天可以在這個票上賺2倍。 ![]() 我們該怎麽辦呢,你說是出手呢,還是不出手呢,還是不出手呢(請謹慎謹慎再謹慎,因為確實看不懂啊)。 一般這類股票,並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殼股了,很多都是莊家故意做市。因為公司從上市之後,所有的流通盤經過多年股價橫盤沈澱都已經被莊家搜集完成,然後在拉升過程中,漸漸的放風出去給市場,因為籌碼在初期拉升階段沒有外人參與,所以在拉升到一個平臺的過程中不會存在意誌不堅定的籌碼,在之後的爬坡過程中,總有些人會心動,會想跟著賺錢,所以從市場中進入的籌碼也慢慢的多了起來,在所有人都看不懂的時候,都已經十倍二十倍甚至這次這樣的五十倍了。 當市場的籌碼已經多到足夠讓運作團隊有一定盈利的時候,莊家在拉升中慢慢出貨,或者橫盤出貨,接著,你所見到的正如煙花爆竹一樣,擡頭仰望,欣賞美好光景,但是煙火的光總是那麽短暫,繁華散去之後,落到身上的只是燃燒剩下的灰燼,一地雞毛,甚至連雞毛都沒有。 最近港股中這種幺蛾子特別多,漢能薄膜發電(00566.HK),百靈達國際控股(02326.HK),甚至比如今天的高銀地產(00283.HK)、高銀金融(消息證實其為漢能薄膜的財務顧問),前幾天出現的恩達集團控股(01480.HK),去年的一只中國環保能源(00986.HK),現在看起來,貌似都是一樣的模式。他們的過程,就是沒有故事,也懶得講故事(講了養扇貝的故事,以後還要講扇貝離家出走的故事,煩),純炒作,漲了10倍了,你還不知道這公司怎麽回事。很多人稱之為財技,不過在財技利用上,總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只不過因為在現在港股市場炙手可熱,這種財技炒作所體現的效果,被完完全全的加強了。 ![]() ![]() 好了,看了這麽多,是不是有點心潮澎拜:港股市場里,真是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 也許你會認為,是不是港股市場風險會更大?其實恰恰相反,上面說的這些股票,占比實在不高,香港幾千家上市公司,可能一年也就出現幾個這樣的股票,只是給港股市場帶來了一些關註度,並不會影響整個市場的整體趨勢的。但就這些少量的票,讓市場諸多貪婪資金如癡如醉,也吸引了大量眼光。 港股市場,絕對是一個可以充滿想象力的市場。按格隆匯大俠們的分析,港股這次是整個中國資本市場的崛起到完成資本輸出的歷史使命,再到人民幣國際化打開面對全世界的窗口。港股市場作為中國與世界資本市場對接的重要平臺,其漲跌效應,在中資和外資,大媽和小散的共同參與下,正處於被加強的過程中。整個參與到港股市場里的資金,已經從之前的純外資和香港本地資金,慢慢的發生本質上、結構上的徹底改變,這也是港股市場通過這次滬港通,包括之後的深港通,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所以,正處於“轉型期”的港股市場,必將會讓全世界聚焦,吸引眾多目光,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這樣一個歷史大轉型背景下,發掘出有業績,有故事的好股票,伴隨著價值窪地的水漲船高,開心的做投資。 煙花美好,但總是短暫,我們真正需要培養自己做到是處變不驚,順應歷史潮流,插上想象的翅膀,認真研究分析,做一個港股市場的弄潮兒。正如同格隆所言:“取勢、明道、優術”。 來源:港股那點事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未持有以上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 |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6-3 17:20 編輯 複星、安邦競購葡銀行——近期中國企業走出去大盤點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複星和安邦在海外資產並購上都有不俗表現,安邦於2014年10月開始,又瞄準海外資產,在短短半年多的時間內,砸入逾220億元人民幣,主要集中於金融服務業,而複星在5年時間里,海外投資總額約達75億美元,共在15個國家投資了25個項目。這兩家企業海外並購的擴張也正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個縮影。 ![]() ![]() ![]() 導讀:複星國際和安邦保險將競購葡萄牙銀行Novo Banco,交易價值將超過40億歐元,而參與此次競購的除了兩家中國企業外,還有其他三家企業。不過有知情人士表示,Novo Banco的出售已演變為兩家中國公司——複星國際和安邦保險——之間的競爭。 當地時間6月1日晚間,英國《金融時報》消息稱,葡萄牙銀行Novo Banco即將被一家中國企業收購,一旦收購成功,將是中國企業在歐洲金融服務業的最大規模收購,交易價值則將超過40億歐元。知情人士稱,Novo Banco的出售已演變為兩家中國公司——複星國際和安邦保險之間的競爭。 Novo Banco是去年接受葡萄牙政府救助的聖靈銀行(Banco Espirito Santo)的繼承者。葡萄牙政府希望在今年夏天將Novo Banco出售,挽回向聖靈投資銀行的49億歐元的註資。 葡萄牙央行上周表示,已收到五份針對Novo Banco的非約束性出價,現在正在等待有約束力的報價,出價截止日期為6月30日。 據悉,最初競購Novo Banco的有15家企業,葡萄牙央行選擇了5家企業進入最後的競購階段。除了複星國際和安邦保險,其他競購者包括西班牙的Santander Central Hispano S.A.以及美國的Apollo Global Management, LLC和Cerberus Capital Management, L.P.。 知情人士稱,盡管目前仍有5家競購者,但現在的問題似乎是哪家中國公司的出價更高。葡萄牙里斯本的一位高級銀行家表示,預計Novo Banco將被兩家中國企業中的一家收購,因為它們具備“提出強有力報價的財力”,同時“對發展該銀行最有興趣”。 6月2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聯絡複星集團內部人士詢問該交易的具體進展,但該內部人士表示,對於這一市場傳聞不予評論,一切消息以公告披露為準。 安邦與複星之間的“較量” 如果細數最近幾年在海外大幅投資的“明星”中國公司,那麽安邦與複星一定名列其中。這二者均在海外並購市場上掀起了滔天巨浪。 安邦保險集團成立於2004年,在2010年之前,其在業界並無驚人之舉,在世人的眼中僅是一家財產險公司。但自2010年開始,安邦迅速擴張。5年中,安邦依靠一系列的國內紛繁布局,先後拿下了保險、銀行、基金、券商等多個牌照,且資產規模已超萬億。 不過,安邦並沒有止步於國內。在國內市場基本完成金控集團的布局後,安邦於2014年10月開始,又瞄準海外資產,在短短半年多的時間內,砸入逾220億元人民幣,在不動產行業、銀行業及保險業攻城略地,先後將紐約華爾道夫酒店、比利時保險公司FIDEA、比利時德爾塔·勞埃德銀行、荷蘭VIVAT保險公司以及韓國東洋人壽公司納入懷中。這5次並購,4次圍繞安邦的金融主業,可以看出安邦在全球金融業布局的謹慎和專業;而拿下華爾道夫的產權,則使得安邦的品牌知名度在全球範圍內大大提升。 複星集團也在海外進行了多年布局,在5年時間里,複星的海外投資總額約達75億美元,共在15個國家投資了25個項目。 自2010年起,複星始終踐行“中國動力嫁接全球資源”的投資模式,著眼於中國快速增長的中產階級消費需求和生活方式的不斷升級,連同其管理的基金先後投資了希臘時尚品牌FolliFollie、全球領先的激光美容品牌Alma Laser、意大利高端定制男裝Caruso、美國高端女裝St. John、頂級旅遊度假酒店三亞亞特蘭蒂斯、好萊塢電影制作公司Studio 8、英國休閑旅遊集團Thomas Cook等等。 複星也在海外金融領域進行了大幅布局,矢誌向“以保險為核心的綜合金融能力”與“擁有全球產業整合能力”雙輪驅動的全球一流投資集團目標邁進。複星集團旗下現有葡萄牙最大保險公司Caixa Seguros、美國Ironshore保險集團、美國Meadowbrook保險集團、德國BHF Bank銀行等。 分析人士指出,購買海外保險資產主要目的是獲取成本低廉且投資周期較長的保險資金,可以助力企業迅速擴張及國際化;而並購海外銀行,則可以幫助企業在當地市場更容易尋找到優質標的,同時融資端也可以為企業並購提供有力支持,盡管融資成本也許高於保險資金的成本。 因此,此次安邦與複星同時“瞄準”Novo Banco,或許與上述因素有關。 實際上,複星此前便曾與Espirito Santo家族打過交道,且也在葡萄牙進行了多筆投資。 2014年10月,複星宣布通過其葡萄牙保險分支Fidelidade成功收購葡萄牙醫療企業Espirito Santo Saude(ESS)的逾半數股權。ESS的全稱為Espirito Santo Saude - SGPS,SA (ES Saude),是葡萄牙一家醫療保健集團的控股公司,而這家公司恰恰隸屬Espirito Santo家族控股的RioForte旗下。 除ESS和葡萄牙保險公司外,複星在葡萄牙還通過Fidelidade持有葡萄牙國家能源網公司(REN) 3.97%的國有股份的收購。 聖靈銀行危機始末 聖靈銀行實際上是此次有待收購的Novo Banco的前身。 聖靈銀行的危機始於2013年年末,其註冊在盧森堡的母公司Espirito Santo國際集團(Espirito Santo International S.A.)的融資方式及財務危機導致聖靈銀行遭受牽連。Espirito Santo國際集團一直倚重於通過旗下銀行營銷的基金來發行債券,其中就包括葡萄牙當時最大的上市銀行聖靈銀行。在21個月的時間里,Espirito Santo國際集團向旗下一家投資基金共計發行了逾60億歐元(合82億美元)的短期債券。 2014年5月,Espirito Santo國際集團曾在歐洲市場引起一場危機旋風,主要原因在於在審計中被葡萄牙監管當局發現存在嚴重會計違規行為。 2014年7月,Espirito Santo國際集團所擁有的聖靈銀行因一周內股價暴跌32%引發了歐美股市齊齊下跌、歐元區外圍國家市場的大幅波動。這場動蕩還蔓延到了南歐的其他市場,在西班牙市場,一家銀行和一家建築公司均取消了發債計劃。一家意大利制藥商則取消了股票發行活動。希臘政府債券的發售規模小於預期。整個歐洲股市都下跌,歐元也走低。 面對持續惡化的連鎖式反應,剛剛退出救援計劃的葡萄牙政府為了穩定局面,不得不將聖靈銀行收歸國有。 2014年8月初,葡萄牙中央銀行通過49億歐元(約合66億美元)的援助安排接管了聖靈銀行,並將銀行改名為Novo Banco銀行。但是按照援助安排,次級債債權人將遭受損失。而此次聖靈銀行私有化,葡政府也是希望收回其49億歐元的註資。但由於Novo Banco去年剛剛成立,其財務信息並未對外披露。 根據當時披露的信息,去年危機出問題的並非聖靈銀行,而是該行的控股公司Espirito Santo國際集團和Espirito Santo金融集團,他們都隸屬於葡萄牙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古老家族Espirito Santo家族,該家族透過旗下私人公司Espirito Santo國際集團100%控股RioForte,後者則擁有Espirito Santo金融集團 49.3%股權,而Espirito Santo金融集團是聖靈銀行第一大股東,擁有25.1%股權,法國農業信貸銀行則是第二大股東,占股14.6%。 Espirito Santo家族最早的生意要追溯至19世紀中葉,除了聖靈銀行外,該家族在葡萄牙還擁有保險公司、電信公司,也參與醫院運營,集團旗下還有葡萄牙和巴西連鎖酒店Tivoli Hotels&Resorts以及一些能源項目。盡管其持有的大部分業務是在葡萄牙,但集團總部設在盧森堡,作為私營公司,外界並不了解其財務狀況。 |
隨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五年一度評估SDR(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日期的臨近,我國對於資本項目開放的準備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開展著,上海自貿區在金融改革方面一貫的先行先試特點,有望引領資本項目開放新格局。
6月11日,有知情人士向媒體透露,上海自貿區近期在資本項目開放上或將有“大動作”。
該知情人士表示,目前商業銀行正進行在自貿區開立跨境貿易賬戶境外直接投資業務的測試。“以前個人購匯的上限是5萬美元,但現在跨境貿易結算賬戶可以直接進行海外投資,不受此限制。”此外,在股權投資領域也會有重大突破。
業內人士分析稱,即將於本月26日召開的陸家嘴論壇,很有可能成為宣布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具體措施的重要時間窗口。
進入6月份以來,有關上海自貿區在資本項目開放、金融改革以及QDII2(合格境內個人投資者)的推出等方面的討論越發活躍起來。
6月9日,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屠光紹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企業國際化與跨境並購”圓桌會議上表示,在“一行三會”的支持下,上海市政府已形成新一輪的金融改革初步方案,以實現自貿區金融改革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更好聯動,重點要在資本項目可兌換和資本市場建設方面有更大的作為。
6月4日,央行上海總部副主任、行長兼國家外匯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局長張新“‘十三五’期間:中國金融新業態”論壇上表示,上海自貿區已經做好了率先全面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技術準備。
張新所講的技術準備可以歸納為10個方面,包括上海已經形成了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政治保障、市場機制和理性文化;建立了有管理的可兌換的制度安排;建立了對外債規模、幣種錯配、短期資本流動的宏觀審慎管理制度等。
分析人士認為,上海自貿區在這10個方面所做的準備正好呼應了央行行長周小川今年4月在IMF第31屆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系列會議發言時提出的六項資本項目可兌換改革,即要推進個人跨境投資、證券交易所互聯互通、外匯管理改革、資本市場開放、擴大人民幣國際使用和風險防控。 “這六項改革全面落地後,就意味著我國完全實現了資本項目可兌換。”周小川說道。
張新表示,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的重點就是實現上述六方面的全面突破和全面到位,以推動上海率先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
今年以來,上海自貿區在資本項目可兌換方面已經取得明顯進展。4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發布《關於啟動自由貿易賬戶外幣服務功能的通知》(下稱《通知》),正式宣布上海市開展自貿區分賬核算業務的金融機構可按相關要求向區內及境外主體提供本外幣一體化的自由貿易賬戶(FT賬戶)金融服務,標誌著FT賬戶外幣服務功能的正式啟動。
一位業內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FT賬戶外幣服務功能的啟動為賬戶內本外幣資金兌換帶來便利,同時降低了融資成本和匯兌成本,防止匯率風險,真正有效地激發實體經濟活力,作用甚至不亞於降息、降準,因為資金可以更加高效直接地流向企業,省去了以前不必要的環節。同時也利於監管,當資金兌換找到了正規途徑時,可以有效杜絕地下錢莊等非法現象。”
數據顯示,目前共有17家金融機構可以開立FT賬戶,截止2015年6月1日,企業通過FT賬戶辦理各類跨境資金結算1600億元,按照新規則開展跨境融資700多億元。
近日,浦東新區副區長、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簡大年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今年上海自貿區金融創新的重點之一,就是深化自由貿易賬戶(FT賬戶)功能,擴大境外融資渠道和規模,開展境內外雙向投資試點,從而推動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先行先試。此外,他還表示,上海自貿區將QDII2(合格境內個人投資者)作為推動資本項目可兌換改革的突破點,並會在今年實現實質性突破。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4040
作者:姜超、顾潇啸等
最
近的资本市场极不太平,似乎大家熟悉的熊市又回来了,于是各种段子都出来了:小伙伴有的很想静静,有的想上天台,可是纵身跃下,发现居然没有死!因为楼下
躺满了买中国铁建的朋友,他们居然也没有死!原来他们身下躺满了买了中国中铁的朋友,他们居然也没有死!因为下面还压了密密麻麻买了中国中车的朋友!
所以说,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大家入市都想割韭菜,但如果都找不到韭菜,那么可能自己就是那棵韭菜,就要有随时被收割的准备!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支撑本轮牛市的逻辑有没有发生变化?
在我们看来,本轮牛市的核心逻辑是在于居民资产配置发生了转移,从房地产和银行储蓄搬家到金融市场,财富搬家形成滚滚洪流,产生了有钱任性的大牛市。
而
推动着居民财富搬家的动力有两个,一个是长期动力,在于中国人口红利出现了拐点,工作年龄人口总数从12年起开始下降。而人口红利的结束有两个重要的影
响,一是意味着房地产市场出现长期拐点,房产作为财富故事的主角将逐渐退位,二是意味着利率出现了长期下行趋势,目前全球普遍的零利率均与人口老龄化有
关,因为人口的减少意味着资本的相对过剩,因而代表资本回报率的利率长期趋于下降。这也就意味着当前中国居民财富的两大支柱银行存款和房地产在未来将逐渐
退位,而未来唯有配置金融资产才能增加财富,因为金融资产受益于利率下降。
很多人认为本轮牛市的起点始于2012年,因为12年是创业板牛市的起点,而12年的重要意义在于中国人口红利发生了拐点,也意味着长期财富配置的拐点出现了。而人口结构属于长期变量,其变化通常需要一代人,这也就意味着支撑金融市场向好的长期动力并没有变化。
而
推动居民财富搬家的另一个是短期动力,就是央行宽松货币政策。简单回顾下历史,就可以发现货币政策是个发令枪,大妈都跟着央妈在走。比如说13年,大家既
不买1800点的股票,也不买5%利率的国债,那么大家当年在买啥呢?在买余额宝!因为13年余额宝可以提供7%的收益率,所以回过头来看,当年卖股卖债
就好比把能下金蛋的老母鸡给杀了。问题是为啥大家都会这么干呢?答案是那年利率高,央妈导演了钱荒,所以大家啥都不敢买。
14年以后为啥
大家胆子逐渐变大了呢?其实也在于央妈态度发生了变化,14年年初央妈规定利率不能上升只能下降,所以大家就敢买债券了。14年7月央妈在货币市场降息,
所以基金经理都知道钱不值钱了,所以就开始买股票了,股市牛市就开始了。到14年11月央妈正式降息了,于是大妈都知道钱放在银行不值钱了,于是储蓄搬家
的洪流就出现了,而且之后几乎每个月央妈都会降息降准一次,所以入市的资金几乎没有停过,一直推着股市涨到了5000点。
但是从5月10号最后一次降息到现在,已经过了1个多月,却迟迟未见到新的宽松货币政策兑现,降息降准一再落空,没有了央妈的发令枪,大妈们储蓄搬家也没有那么坚定了,那么是不是宽松货币政策发生了变化呢?
如果仔细阅读每周一次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可以发现近期政策重心发生了明显的转向,正在从货币政策转向财政政策,体现在6月10日的常务会议内容中只字未提宽松货币政策,而通篇在强调积极财政政策。
大家肯定会犯嘀咕,积极财政政策不是年初就定调了吗?现在强调一下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要
理解中国的政策,不仅要听领导怎么说,还要看是怎么做的。财政政策的核心是举债,过去基建投资大干快上很多都是靠各种融资平台高息举债,但从去年开始的债
务规范使得融资平台举债受限,体现为社会融资总量的持续萎缩,因而影响到了基建投资增长,体现为经济增速的持续下滑。财政政策瘸了腿,所以14年以来一直
依靠宽松货币政策。
但从今年5月份开始,政府首先推出了1万亿地方债务置换,大家初始的理解是这1万亿是置换到期债务,并不是刺激经济增
长。但很快到了6月份财政部又推出了第二批1万亿债务置换计划,而且这一次的目标明显是冲着稳增长来的,因为财政部称第二批债务置换资金主要用于偿还13
年审计的截止13年6月30日政府负有偿付责任的债务在2015年到期的本金,但按照统计这部分到期债务仅为1.86万亿,再加上第三批债务置换的传闻,
意味着目前的债务置换计划有点变味了,不仅是债务置换,而且是为稳增长提供弹药,所以我们也可以从第二批债务置换计划的公告中读出此中深意:
“发
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也是稳增长、防风险的重要举措。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持续放缓,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有利于保障
在建项目融资和资金链不断裂,处理好化解债务与稳增长的关系,还有利于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利息负担,缓解部分地方支出压力,腾出更多资金用于重点项目建
设。”
简而言之,债务置换是稳增长的手段。而我们也观察到各地相继推出财政刺激计划,例如广东出台2293亿稳增长措施,其中863亿是新增财政资金,其来源就是债券置换、新增发行地方债等。
从
5月份开始,地方债开始陆续发行,6月份井喷到单月超6000亿,而我们估计下半年的单月发行量在3000亿以上,如果出台第三批则单月可能超过5000
亿。而相比之下,目前每月的社会融资总量仅在1万亿出头,这也就意味着社会+政府融资增速将在下半年出现显著的上行拐点。而融资是经济的重要领先指标,融
资的反弹意味着经济将在4季度出现企稳回升的可能,而通胀也会同时反弹。
此前,由于债务规范财政政策受限,因而政府实际采取了非常宽松的
货币政策,但其经济效果并不明显,但对股市效果极其显著。而6月份以来政府明显转向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而且2万亿债务置换意味着积极财政得到了资金来落
实,其经济效果也很有可能在今年4季度以后逐渐体现。而如果积极财政政策短期有效,反过来也就意味着宽松货币政策的必要性下降,未来货币政策或进入观察
期,宽松政策可能会短期延后。
所以在我们看来,短期政策重心的变化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因为货币政策决定利率,对居民储蓄搬家以及企业估值
水平都有正面推动。但假如未来政策重心由财政政策主导,就意味着居民储蓄搬家乃至估值水平都会在短期受制,从而对金融资产价格产生负面冲击。所以,对资本
市场而言,短期最大的风险在于宽松货币政策延后的风险。
从债券市场来看,由于地方债的巨额发行,导致10年期国债利率在近期创出年内新高,10年和1年期国债利差一度超过200bp,接近09年初的水平,意味着债券市场产生了非常强烈的经济复苏预期,也意味着对宽松货币政策的持续性产生了担心。
根
据我们的经验测算,从融资回升到经济反弹通常存在3到6个月的滞后期,因而我们认为短期经济依旧低迷,经济的回升最早要等到9月份以后。这也就意味着8月
份以前的货币政策应该还会保持宽松状态,而真正的风险在于9月份以后,届时宽松货币政策将受到两大挑战,一是国内积极财政巨额发债之后经济通胀可能短期反
弹,二是美国9月的加息冲击!
但从更长期的视角来看,财政政策的效果是有限的,因为财政政策靠的是举债,等同于透支未来,因而其效果受到举债能力的约束,因而今年的巨额债务置换到明年将变成高基数效应,成为来年经济再度下滑的推手,而届时宽松货币政策必然会卷土重来。
所以在我们看来,宽松货币政策的趋势未变,但可能过程被拉长了。之前市场预期今年降息会到底,股市会一把涨到天上去。但现在来看政府的做法应该是宽松货币和积极财政交替使用,所以我们应该在宽货币时保持积极,在积极财政时休养生息。
如
果看得更远一点,我们对金融时代依然充满信心。对中国经济而言,过去在人口红利的时代,主题是工业化,经济增速向上、利率也向上,财富主要配置在实物资
产,处于地产时代。而未来在老龄化的时代,主旋律是服务业,经济增速向下,利率也向下,财富主要配置在金融资产,将进入金融时代。而目前处于工业化和服务
业的交替期,也是地产时代和金融时代的交替期,因此每次稳增长都是为传统的工业化服务,地产时代的余威仍在,体现为近期深圳等一线城市房价的大涨。但稳增
长不可持续,目前几乎所有工业品增速都降至零以下,反映的是人口老龄化以后的长期趋势,也意味着从工业化向服务业的转型不可逆转,因而在积极财政和稳增长
结束以后,利率下降和货币宽松依然是主旋律,金融时代的到来不可阻挡!(来源:海通宏观)
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28日表示,證監會近日向公安部集中移送22起涉嫌操縱市場、內部交易及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等犯罪案件。
據證監會網站消息,證監會大力強化與公安部的執法合作,進一步加大協作配合的力度,共同開展打擊證券期貨違法犯罪活動。在公安部的大力支持下,近期,證監會向公安部集中移送了22起涉嫌操縱市場、內幕交易、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及編造、傳播虛假信息、非法經營犯罪的案件。這是監管機關和公安機關緊密合作,依法嚴打證券期貨違法違規行為的一項重要舉措。加上此次移送的案件,今年以來,證監會正式啟動刑事移送程序的案件總數已達48起。
發言人介紹,這22起案件主要涉及當前市場條件下的突出違法典型案件,特別是涉及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交易型案件:一是操縱市場案件,特別是利用市值管理等手段為掩護實施信息操縱的案件。相關違法主體與職業操盤手合謀操縱股價,通過上市公司“編題材、講故事”,操盤手同步在二級市場拉擡股價,刺激股價巨幅上揚,非法獲利數額巨大。二是內幕交易案件,共涉及案件7起。相關內幕交易情節嚴重,不少涉及證券從業人員。如某證券公司從業人員羅某利用因職務便利獲取的多家上市公司內幕信息,先後多次從事內幕交易,非法獲利;在相關內幕交易案件中,內幕信息知情人不僅自己從事內幕交易,還泄露內幕信息給親友,供其從事內幕交易,非法獲利。三是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案件,共涉及案件6起。證券從業人員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牟利仍然多發高發,有的案件交易金額巨大,非法獲利多達億元。四是編造、傳播虛假信息及非法經營證券業務案件,共涉及案件6起。不少案件通過媒體以及股吧等網絡平臺編造、傳播公司並購重組虛假信息,影響股票價量後借機獲利。
上述案件類型多樣,違法主體身份各異,涉案資金規模較大,違法犯罪手法隱蔽,個案非法獲利巨大,嚴重破壞資本市場秩序。證監會將一如既往對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特別是對前期股市異常波動期間的違法違規活動開展嚴厲打擊,充分依托與公安機關建立的良好工作機制,有效發揮各自工作優勢,繼續加大重大案件移送力度,依法有效維護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切實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附:證監會近期移送公安機關22起案件情況表
建行上半年凈利潤增速0.94% 凈利差收窄受多次降息影響
8月31日,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王洪章在出席中期業績發布會時表示:“近期資本市場波動對建行影響不大,貸款抵押品(股票質押品)非常少,不到200億元,質押率在50%到60%;與資本市場相關的銀行理財不到400億元,占建行全部銀行理財的3%;對證券公司授信規模不大,約五六百億元。”
凈利差收窄 降息對利潤有較大影響
中報顯示,截止到2015年6月末,建行資產總額 182192 億元,較上年末增長 8.81%;客戶貸款和墊款總額 101571億元,增長 7.20%;客戶存款總額 136970 億元,增長6.19%。
在盈利方面,上半年建行實現凈利潤1,322 億元,同比增長0.97%;營業收入3110 億元,同比增長 8.34%,其中,利息凈收入同比增長 6.31%,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比增長 5.76%。成本收入比 23.23%,同比下降 0.94 個百分點。
對此,王洪章回應稱,一方面,央行多從調整存貸款利率,特別是非對稱降息對銀行凈利潤影響較大,另一方面,近年來不良貸款暴露較多,銀行采取了提高撥備消化不良貸款,另一種手段是利用利潤沖抵不良貸款,使得銀行盈利速度下降。
建行中報顯示,2015年上半年,建行積極消化利率市場化的負面影響,實現利息凈收入 2246.19 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 133.27億元,增幅為6.31%;在營業收入中占比72.22%;凈利息收益率為 2.67%,較上年同期下降 13 個基點。
去年11月以來,央行共進行了5次降息,這在上市銀行業績報中已經有所體現。今年上半年,建行凈利差從去年6月2.62%下降至2.48%。
今年上半年,建行客戶存款利息支出1285.55 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 146.13 億元,增幅為 12.82%, 主要是由於客戶存款平均余額較上年同期增長9.45%。存款平均成本率較上年同期上升 6 個基點至1.96%,主要是受利率市場化深入推進影響,客戶存款利率上浮的比例有所上升。
在回答《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提問時,建行副行長龐秀生表示: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特別是央行不對稱降息,使得上半年建行利差下降14個基點,估算全年下降20個基點,預計下半年下降點數比上半年減少,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影響相當長,這將給銀行利差帶來很大壓力。
他進一步表示,央行多次降息使得銀行存款成本增長,預計下半年將在基準利率水平保持穩定或略有壓力,預計貸款利率相比基準利率將略有下降,貸款下浮比重略有上升,這與市場有效貸款需求有關。為此,建行作出很大努力管理利差,爭取利差水平保持穩定。今年上半年,建行債券投資收益率保持在去年水平,同業融入資金付息大幅下降,同業融出資金對利率穩定有正貢獻,這也是建行在四大行中凈利息收入略好的重要原因。
計劃發行800億元優先股
截止到2015年6月30日,建行不良貸款余額1,443.59億元,較上年末增加311.88 億元;不良貸款率1.42%,較上年末上升0.23個百分點;關註類貸款占比2.79%,較上年末下降0.18個百分點。
中報顯示,於2015年6月30日,建行境內公司類貸款不良率較上年末上升0.42個百分點至2.08%,個人貸款不良率較上年末上升0.11個百分點至 0.49%,海外分行和子公司不良貸款率較上年末下降0.29個百分點至0.65%。
在資本充足方面,截止到2015年6月末,建行資本充足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4.70%和12.35%。建行已在境外發行20億美元二級資本債券。
建行方面透露,該行未來計劃800億元優先股,其中境內發行規模不超過600億元,境外發行不超過200億元。對此,龐秀生表示,優先股發行計劃已經經過股東大會批準,目前正在等待監管部門審批,預計境外200億元人民幣優先股部分將在今冬明春發行,境內人民幣有選股將於明年發行。
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朱民表示,關於深化“證照分離”的改革試點,上海已經制定形成了改革的方案,近期就將上報國務院。
11月25日考察上海自貿區的時候,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上海市負責人說,你們提出開展“證照分離”試驗,要盡快給國務院報方案。在一些易操作、可管理的領域先行展開。
12月10日在接受集體采訪時,朱民表示,此次的改革,是商事制度改革的第三個階段。主要是讓市場決定市場主體的經營規則,讓市場機制來調節市場。但涉及到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的領域,則會進一步加強監管。
此前,商事制度改革已經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指在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之初,降低企業準入門檻,實行了註冊資本認繳制,取消了最低註冊資本,該舉措已經適時在全國推廣。
第二個階段,則是進一步明確了商事主體權利,把商事主體和經營主體分離,上海自貿區率先在2015年1月份推出了“先照後證”的12項改革措施,此後也已在全國推廣。
“總的來說這次改革主要是要解決審批與監管的關系問題。按照總理的要求,我們會率先選擇一些領域,進行‘證照分離’的實驗,方便群眾辦事。”朱民說。
朱民介紹說,此次改革涉及到130項左右的審批事項,分為“強化市場準入管理”、“取消審批,改為備案”、“取消審批,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全面實行告知承諾制”、“保留審批,提高透明度和可預期性”等5個方面。
所謂的強化準入管理,指的是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的事項;取消審批,指的是企業生產經營不涉及公共安全、社會秩序的事項;審批改備案,指的是不需要政府部門事前同意即可開展經營活動的事項;告知承諾制,指的是管理要求和條件明確、企業能自我評判並承諾遵守的事項;提高透明度和可預期性,指的是不能取消,不能改備案,也不能告知承諾的事項。
從浦東新區層面來看,涉及區級權限的有60項許可證事項。其中“強化市場準入管理”的9項,“取消審批,改為備案”的8項,“取消審批,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的10項,“全面實行告知承諾制”的26項,“保留審批,提高透明度和可預期性”的7項。
朱民表示,會在浦東新區範圍內,以經濟事項為主,推出一批試點措施。
此次深化“先照後證”改革,提高行政管理的透明度和可預期性,朱民表示,主要聚焦市場主體證照辦理環節的辦證難問題,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創新政府管理方式,提高企業辦證效率。同時,也是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切實防範和化解各類市場風險。
浦東新區相關人士表示,企業準入領域不僅僅涉及工商註冊,還有各行各業的監管。很多玻璃門、彈簧門,更多的準入條件閃現在各種各樣的審批事項中。“先照後證”之後企業的感受還不是很明顯,關鍵在於很多企業要各種各樣的許可辦理,也就是行業準入的審批。 而許可證審批,涉及到行業基本的準入條件,改革難度非常高,是行政審批事項中含金量比較高的一些審批事項。
據記者了解,目前浦東新區正在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約20個許可證事項,率先探索審批改備案後,每個事項的備案方式及相應的監管方式等事前、事中、事後全過程管理的方案。浦東新區上述人士表示,將會盡量選一些發生量較大,改革效果比較明顯的許可證事項來推進改革。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