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田銅業,看名字就知道這是一家做銅生意的企業。
金田銅業成立於1986年,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的統計,它是國內最大的銅加工企業之一,銅加工材產量居全國前三。
如果只看最近三年的凈利潤,金田銅業簡直是優質IPO企業的標桿:
2014年-2016年凈利潤分別是1.5億元、1.7億元和2.9億元。2017年上半年,凈利潤再實現大增1.7倍,達到3億元,超過去年全年。
但是如果回頭看幾年,金田銅業的業績的波動就非常明顯了。
2011年金田銅業的凈利潤就高達3.6億元,2013年卻只有9400萬元;再往前看,2009年凈利潤1.9億元,2008年只有900萬元……
金田銅業大Boss跑路的傳言,就發生在凈利潤大幅下滑的2008年。
2008年在大家的記憶里,除了北京奧運,恐怕就是金融危機了。
受金融危機+期銅大跌影響,2008年下半年的有色金屬圈子里,一個有鼻子有眼的傳言是,由於炒期貨虧損40億,資金鏈斷裂,金田銅業老板出逃,公司瀕臨倒閉。
大家知道,對於有色金屬這種價格波動很大的產品,很多企業采用了套期保值工具,希望在產品價格大幅波動時減少損失。
甚至有不少公司,主業之外,還做起了期貨投機生意。爆倉的新聞已經很多了,論壇君就不介紹了。
只是這次金田銅業也“被爆倉”了,急的老板趕緊出來辟謠。
在金融危機之前,2007年,金田銅業先進行了上市環保核查。2008年3月,金田銅業順利遞交了上市申請。
這就到了上面我們說的老板“被跑路”的時候了,因為金融危機到來,以及銅價大跌,金田銅業業績大受影響。
後來的業績顯示,2008年金田銅業凈利潤只有900萬元。這個業績要上市,怕是比較難,金田銅業被迫停止上市準備。
也是在這次IPO之前,雅戈爾投資、紅石創投等機構投資者“火線入股”,沒想到未能如願,至今還老老實實地趴在十大股東里。
2011年下半年,從金融危機中複蘇的金田銅業,再次開啟IPO征程,開始上市前的環保核查公示。
此前的2009年和2010年,金田銅業業績已經連續大幅增長,到2011年達到階段性高峰3.6億元。
也真是悲催,這次金田銅業又趕上2012年11月-2014年1月,A股“史上最長”的IPO暫停。
2013年,金田銅業IPO申請無奈終止審查。
其間,為金田銅業上市操碎了心的吃瓜群眾們,還傳出過公司要借殼漢麻產業上市的消息。
也許是已經有些心灰意冷了,也可能是投資機構催促的,金田銅業在2015年12月來了新三板。
不過心系A股的金田銅業,顯然也並沒有死了上市的心。
為了這次上市,2016年1月底就是做市轉讓的金田銅業,在今年4月開始謀劃轉協議轉讓。2017年9月21日,金田銅業正式變更轉讓方式為協議轉讓。
在業績方面,受有色金屬價格上漲的利好,2017年上半年,金田銅業實現營業收入190億元,同比增長36%;凈利潤3億元,同比增長172%。
不知道這一次,為IPO奮鬥十余年的金田銅業命運如何。
來源:證券時報
中國消費者協會投訴與咨詢系統分析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社會類培訓投訴同比去年增長80.12%,在各類投訴中增幅明顯,達到3579件。有關社會類培訓投訴主要集中在語言、藝術、幼教等領域。
4月26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社會培訓投訴情況專題報告,提出上述數據。中消協特別警示,社會類培訓領域“卷包跑路”風險正在累積,消費者群體權益受損可能性增大。
報告顯示,為了擴大培訓規模,有培訓機構通過編造教師學歷、誇大培訓內容和培訓效果等方式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比如虛構一線授課名師、通過率百分百、押題命中率百分百等。當消費者付費後才發現培訓機構存在誇大宣傳,進而產生糾紛。
此外,培訓行業市場準入門檻低,經營者管理水平不一,師資力量千差萬別,培訓質量參差不齊,不僅嚴重影響消費者消費品質,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引發消費者投訴,而且影響培訓行業的整體形象,使消費者對培訓消費心存顧慮。
值得關註的是,培訓行業普遍采用預付的方式收費,消費者接受培訓前購買充值卡、會員或者預付全款,部分培訓機構為了促銷課程更是推出了各種預付費算法,模式複雜,甚至跟“消費貸”等金融產品掛鉤。我國預付式消費整體監管有限,培訓機構經常以破產、轉讓為借口一走了之,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大多數消費者都是事後 “維權無果”、“自認倒黴”。
根據新華社報道, 2016年,僅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浙江、湖南等地被曝光的民辦教育培訓機構卷款跑路案件就有十余起,涉案金額達十幾億元。見諸媒體的教育培訓機構“跑路”事件大概分為三類:一是惡性故意,以教育平臺為名頭圈錢;二是經營不善資金鏈斷裂;三是挪用預付款投資失敗。
在法院判決的社會培訓案件情況中,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4月21日,中國裁判文書網公開了414件社會培訓類消費糾紛判決書,同比增長33.55%,其中基層法院和中級法院判決的案件占比分別為85.27%和14.73%。
從判決文書內容看,關於社會培訓糾紛的案件中,主要集中於三類:一是由於培訓機構資質不全、或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導致合同無效的案件;二是承諾保過培訓案件;三是由於經營不善,公司倒閉引起糾紛的案件。其中,有部分案件性質惡劣,涉嫌合同詐騙。
中國消費者協會建議,消費者在參加各類培訓時,一定要結合自身實際,首先應評估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參加培訓,避免沖動消費;其次,要考慮自身經濟實力,不要盲目趕時髦。在選擇培訓機構時,從培訓機構的資質、口碑、服務、管理等多方面綜合考慮,同時簽訂正規合同,尤其是對培訓範圍、培訓費用、退費程序、培訓時間、培訓地點等重要條款要特別留意。
如果遇到消費糾紛時,建議消費者首先應與培訓機構協商,如不能解決,應當收集好發票、合同等有關證據,向行政主管部門投訴舉報,或者向消費者協會尋求幫助。
8月8日晚間,中國基金業協會披露了失聯私募機構的最新情況,並發布了第二十三批“擬失聯”私募機構名單,涉及鋒創財富、亞洲掘金、中精國投等7家機構。
基金業協會稱,通過該7家機構在資產管理業務綜合報送平臺中登記的固定電話、手機號碼、電子郵件等聯系方式,均無法與上述機構取得有效聯系,故定性“擬失聯”。若公告發出5日,這7家機構仍未與協會聯系,將被判定為失聯機構,予以公示。
記者追蹤發現,這7家私募失聯原因各異,有的只是無法正常取得聯系,而個別則已經涉嫌詐騙、或出現兌付危機。如鋒創財富,其內部人士稱公司因某些原因搬離了原來的辦公地點,故而無法聯系,科班“氣質”的承輝宏資產相關人士直接拒接電話,而南京的億匯基金則登記他人電話。更為嚴重的是,亞洲掘金已因涉嫌集資詐騙、實控人跑路被立案,涉及金額逾百萬;而中精國投則在7月初出現兌付危機,18億資金下落不明·····
實際上,隨著行業監管區嚴,備案私募失聯的數量也在相應增多。記者統計,年初以來,協會已公布6批相關名單,涉及擬失聯私募170家。而自2015年10年披露首批名單以來,截至2018年8月7日,已有482家機構被協會列入了失聯機構名單,其中135家機構已被註銷登記,有10家機構已自行申請註銷登記。
電話失聯狀態
就基金業協會公示,最新擬失聯的7家私募具體包括——鋒創財富、亞洲掘金、金鳳凰咨詢、承輝宏資產、前海中精國投、億匯基金和誼信投資。
這些機構備案的誠信信息多數已是“異常”狀態,異常原因包括未按要求進行產品更新或重大事項更新累計2次及以上、管理人實繳資本低於100萬或者實繳資本占註冊資本低於25%、管理人無管理基金規模等。從地域上劃分,前四家均來自北京,前海中精國投在深圳、億匯基金位於江蘇,誼信投資則在江蘇。
失聯榜單首位的鋒創財富成立於2014年1月9日,目前法人代表為孫境遙。備案信息顯示,鋒創財富現有4只股權投資基金登記在案,正在運作。
記者發現,該公司與北京另一家鋒創盛世控股集團關系密切,兩家公司的註冊地址及電話相同,在鋒創盛世的官網,鋒創財富被視作其一部分。在股權關系上,鋒創財富持股95.51%的大股東楊忠鋒在2017年9月13日前,均為鋒創盛世法人兼股東。
今年1月,楊忠鋒曾陷民間借貸糾紛被告上法庭,最終被判需歸還月1041萬元欠款,鋒創財富負連帶責任。因為這筆官司,楊忠鋒、鋒創財富均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此外,自2017年9月以來,持續有人在網絡發帖指責鋒創財富實施融資詐騙。
8月9日上午,記者多次撥打兩公司公司官網及400客服電話求證,均無人接聽,當日下午,鋒創盛世一內部人士在電話中向記者證實了兩家公司均由楊忠鋒控制的事實。據該人士稱,公司的失聯系因為某些原因搬離了原來的地址,但公司一直都在,並未跑路。“楊總的案子是他個人的事,據我知道的已經解決了。”該人士回應稱,融資詐騙系造謠誹謗,為的是讓公司拿錢刪帖。
和鋒創財富類似,有多家機構都處於電話失聯狀態。
同樣是北京的金鳳凰咨詢中心(普通合夥)經營異常,2017年曾因未按時繳稅被處罰,目前只一只股權基金登記在案並正在運作,其多個電話均無人接聽。
而在失聯的北京私募中,承輝宏資產目前備案產品最多,有7只。格上財富信息顯示,截止4月21日,處於運營的承輝宏資產5只產品中,僅有一只累計盈利14.5%,其余4只虧損,最大虧損幅度31.41%。私募排排網介紹。承輝宏的基金經理景思宇,科班出身,畢業於美國邁阿密大學金融與數學專業,也是承輝宏資本的創始股東,在股權投資、資產定價、並購重組、股票發行和上市等投融資方面有著豐富經驗。曾負責並參與多家上市公司並購重組項目。
位於南京的億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記者撥打登記電話,對方則稱,並非億匯基金,且已不止記者一人撥打他的電話聯系億匯基金的人。
涉嫌詐騙、無法兌付
如果說,融資詐騙在鋒創財富身上目前能以誹謗作為回應,而亞洲掘金、中精國投則已是讓眾多投資人感覺被騙。
亞洲掘金成立於2016年3月2日,這家註冊資金1000萬元的私募,總部也位於北京,於2016年9月22日獲得陽光私募牌照,登記備案5只產品,其中三只證券投資基金已提前清算,剩下兩只顯示正在運作,分別托管於招商證券與廣發證券。
此前6月19日,亞洲掘金實際控制人劉致遠被曝跑路,其所控制的機構涉嫌集資詐騙,涉及金額逾百億。7月19日,《中國經營報》報道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有關司法部門已決定對亞洲掘金詐騙案立案偵查。
天眼查信息顯示,劉致遠控股的企業有5家,除亞洲掘金外,還包括北京隕石地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隕石地帶”)、深圳前海孖寶兄弟互聯網金融服務有限公司、深圳前海隕石地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及深圳牛投資投資有限公司。
P2P理財平臺隕石地帶與亞洲掘金運營關系密切,前者的圈錢模式為頗受質疑的眾籌炒股,實際操盤APP“石時代”、“誌元操盤”則由亞洲掘金管理。據了解,劉致遠最初向投資人宣傳的模式是——由投資讓人出錢,由隕石地帶聯系操盤手炒股,最後二八分成,平臺收取管理費。
同樣被曝光實控人跑路的中精國投,成立於2015年11月,除去已提前清盤的1只產品外,旗下有包括“穩贏票據私募基金”、“富盈票據私募基金”、“中精寶盈票據私募基金”等9只產品正在運營,且均為票據類產品,托管行多為恒豐銀行。
記者註意到,中精國投備案的法定代表人為校華,而他大權在握,一人身兼了法定代表人、董事長、總經理、合規風控及信息填報負責人多個職位。
證券時報7月9日報道,前海中精自今年5月起私募產品就陸續到期卻未能還本付息,導致最終出現嚴重的兌付危機,涉事資金超過18億元。背後的實控人——外灘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也已人去樓空。
上海一私募高管對記者表示,一般而言,相對於證券類私募產,票據產品風險相對較低,一般由按約投資,質押票據貼現,償還本金,出現大規模兌付危機較大可能存在資金挪用,違規投資其他標的的情況。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