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13年第二季投資回顧(下)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397532

回顧港股表現,恒指2013年第二季表現先高後低,在美股帶動下,曾上試23,512高位,惟中央收緊銀根,加上投資者憂慮美國將於年底減少買債規模,令恒指高位回落逾 15%,一度逼近 19426 點,回到去年9月QE3出台前水平。最終,恒指第二季轉升為跌,跌1497點,或6.71%,是2011年第三季以來表現最差的一季。

第二季度多個板塊大幅跑輸恒指,銀行、煤炭以及地產板塊高居榜首。表現最差的兩隻藍籌為中煤能源(1898)及中國神華(1088),受累國內外煤價一蹶不振,分別挫逾四成一及近三成;石油石化股亦跑輸,中國石化(386)累跌兩成二,排跌幅榜第三位。息口敏感的地產股亦頹勢,信置(83)挫近三成,長實(1)、新地(16)、新世界(17)跌逾15至18%,恆地(12)亦跌逾12%。

Picture 

強勢板塊則 主要包括互聯網以及澳門賭業板塊。騰訊控股(700)成藍籌升幅王,受惠績佳及阿里巴巴上市熱潮,全季升兩成三,緊隨其後是藍籌新貴銀河娛樂(27)及恒安國際(1044),分別升一成七及一成一。國指成分股方面,煤炭股及金礦股敬陪末席,表現最佳則是全季升兩成七,股價屢創新高的長城汽車(2333)。

展望下半年,投資及基金界人士指出,美國經濟復甦,雖然令削減買債的「退市行動」或提前至今年9月;不過距離加息周期展開尚有一段時間,投資者不應過份憂慮。至於內地經濟正處結構調整,中性偏緊的貨幣政策將持續,或會續拖累港股。

「十年河西」

「十年河東轉河西,莫笑窮人穿破衣。」以此形容上半年,環球投資環境的變遷最合適不過,特別是曾被嫌棄企業增長緩慢、曾被質疑政府債務纏身的「窮人」美國,今天成功翻身取代中國以至其他新興市場,成為基金大戶至愛。

「輪轉流」

「十年河西」除了令資金由金磚五國(BRICS)轉到美國,亦令資金由黃金、高息股等避風港流走。在聯儲局「收水」及資金回流美國的大環境下,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由去年底的1.758厘,升至近3厘,相比下領匯的股息率只有3.87厘,即時變得不吸引。至於缺乏QE憧憬的黃金,早於2011年9月6日高見1921美元的歷史高位後,跌至1222美元水平,累積跌約36%。

「去三害」

內地出入口數字弱,經濟增長放慢令市場憂慮。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解釋,中國正處在調整經濟結構、產業升級的階段,正在大力推動去庫存、去產能、去槓桿。當槓桿率降到溫和的低點後,經濟會重新啟動。貨幣政策上,中國宏觀政策不會輕易釋放寬鬆的信號,中性偏緊的宏觀政策基調很可能會持續到今年底甚至明年。市場一定要有心理準備,要「轉過彎來」,不能期望政府會再出台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

「城鎮化」

市場關注「城鎮化」,由上年底至今具體方案「只聞樓梯聲」,更有專家指,在「城鎮化」發展上,估計政策僅專注於戶籍改革制度,對股份概念刺激有限。分析指出,「城鎮化」發展本來應對內需股有利,惟目前內地經濟轉差,三公經費更對內需消費構成負面的影響,勞動力成本及原材料成本不斷上升,而利潤空間愈來愈窄,內需股難免「升不起」。因此,目前「城鎮化」概念上僅看好醫藥股及環保類股。

「剛需求」

至於,內地的房產市道,分析認為,對於多年來已受調控的房地產市場,今年政策干預的力度相信會較輕。因此,面對內地民眾對住宅的剛性需求,今年房地產市道應穩定向好,下半年內房的銷售表現,仍能維持上半年的強勁增長。

綜合而言,由於外圍不如去年出現類似歐債的大型結構性金融風暴,隨下半年A股轉好,恆指有望上試23000至24000水平。板塊方面,2013年尚可期待的投資概念或是新能源、新城鎮甚至高科技,但聯儲局維持收水觀念不變的話,投資黃金、高息股的吸引力肯定遠低於美國企業債或美國10年期國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857

初看上海自貿區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410835

進入十一黃金周射程,早前短炒「黃金周概念」者,無論賺多賺少,放假前都應該將這部分短炒資金回籠,袋錢落袋,等待下一個短炒機會。事實上,同樣的情況可能已經發生在「上海自貿區概念」身上,因為該方案在9月29日正式掛牌後,目前僅有總體方案,未有細節,投機者應該炒完一轉;而說到真正具投資理據之時,可能是在一、兩年後。

過去兩個月,由於市場對自貿區充滿期盼,A股多隻自貿區相關物流、旅遊、航運、基建等股份,股價被不斷炒高。例如錦江酒店(2006)在A股上市的姐妹公司錦江投資,兩個月之內股價一度被炒高逾一倍。反倒是香港投資者對自貿區概念並不熱衷,錦江酒店、上藥(2607)、上實(363)等可能沾上邊的公司,均未見明顯炒作;老實說,在未知政策詳情之下胡亂炒作,實屬不理性。

Picture

說回上海自貿區總體方案的內容,明確定出二至三年的改革試驗期,積極推進擴大開放服務業和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探索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服務業全面開放。首批揭盅的上海自貿區開放措施中,主要圍繞擴大服務業開放,包括金融、航運、商貿、專業、文化及社會共6個服務領域,合計18項措施【表】。

自從上海將設立自貿區的消息傳出後,市場一直關注幾大問題,包括政策細則如何、企業有何機遇、會否對香港造成威脅等等。現在,自貿區的發展脈絡已清晰化:傳聞中的15%稅率及開放網禁等沒有出現;新措施之中,利率市場化及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等仍最受關注,但今次文件中只提了一句︰「可在試驗區內對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人民幣跨境使用等方面創造條件進行先行先試。」可說只見藍圖式框架,未見具體落實內容及時間表。

Picture Picture

報告中有一項措施值得細味,就是「在保障網路資訊安全的前提下,允許外資企業經營特定形式的部分增值電訊業務」。過往內地電訊業務一直由三大國企壟斷,價格高昂且服務質素差而經常受到非議。今次中央有意在自貿區內試行開放市場,對整個市場或有更深遠的影響。另外,允許設立外商獨資的娛樂場所、外資銀行、醫療機構等,預計可為本港企業帶來新發展良機。

總括而言,今次方案內容大多只屬於方向性,具體實行細則仍有待日後補充,但目標是在2015至2016年試驗期屆滿前,使上海自貿區成為推進內地改革和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試驗田」,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發揮示範帶動及服務全國的作用。事實上,上海自貿區的「先行先試」,可視為是十一月召開的「三中全會」,啟動全面創新改革開放的頭炮。

農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林樵基就表示,中央政府定出的二至三年試驗期,意味當局冀「十二.五」(即2011年至2015年)完結時總結上海自貿區經驗,然後於下一個五年(即「十三.五」)將有關經驗複製推擴至全國其他地區。因此,他相信,當重慶、廣東、天津等地相繼表態欲申請設立自貿區,但短期內未必獲當局開綠燈。

Picture 

恒生銀行(011)執行董事馮考忠表示,當局設定2至3年的目標日期,能否如期達標仍要視發展情況,但已經較之前提及的2020年目標有所縮短。澳新銀行發表報告稱,《方案》顯示,內地金融改革及資本賬可兌換將會加速,對香港會構成競爭,可能會吸引離岸人民幣市場轉到上海,香港的離岸人民幣的流動性或會受到限制。

中國經濟專家亨特(Simon Hunt)對此作出如下觀察:「上海自由貿易區佔地28平方公里,將對中國金融市場,以至世界貿易產生重大影響。若試驗計劃進展順利,自貿區的發展將對中國以至全球經濟舉足輕重。有關部署的短期效果之一,在於中國企業毋須在滬香港或新加坡開設離岸公司,而能在自貿區較有效進行利率套戥,因而將奪去香港及新加坡部分生意;因此,中國以至海外企業紛紛預早在自貿區租置或購置辦公室,以備計劃細節公告時及早安排就緒。」

「牛眼投資法」始創人莊摩頓(John Mauldin)認為,中國推出這項新猷,可算合情合理,因為貨幣自由兌換本屬儲備貨幣的先決條件,而把人民幣自由浮動又事關重大,實在不容造次。人民幣要邁上自由浮動之路,以先對美元貶值為宜,皆因中國所積聚的巨額資金有待分散投資之故。「上海自由貿易區」正好發揮釋放資金的作用。

Picture 

暫時所見,港人及港商可從把握的機遇,遠比大家擔心的對香港的挑戰為多。因香港的教育培訓、律師、獵頭公司、娛樂企業、醫療機構及銀行等,均可以更便利地在當地發展業務,為香港人才提供更多出路。但我們(本人)相信,「上海自貿區」加上深圳前海特區,最終將吸納更多香港專才、資本及業務,換句話說,香港會進一步被空洞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38

回顧9月展望10月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414280

8月尾寫的「回顧與展望」中,我們較傾向看恒指以陽燭確實突破12個月移動平均線的阻力(紅線,目前處於22315點),結果離我們的預期不遠,只是最後一天的350點跌市輕微損害了這個預期中的突破形態。儘管恒指走勢與我們的想像接近,但操作上,我們沒有將焦點放在指數或指數相關的衍生工具上,繼續以中線思維揀股令我們在目前的短炒、套利環境中失利。或許,下次遇到同樣情況,我們要將精神放在指數上。

事實上,儘管市場氣氛已回歸理性,但場內資金並沒有明顯增加,投資者只是由過分悲觀轉為中性,大多數股份的價格因而主要以區域波動為主。因此,在新的資金出現前,我們相信,這個小牛運行格局始終無法變成大牛。

回顧9月,指數全月高點23503點,低點21949點(92日),波幅約1550點。恒指9月份跌1129點或約5.20%,國指8月則漲491點或約5.00%MUPI則於9月漲約3.93,反映資金再次「炒市唔炒股」。恆指YTD表現升0.9%,國指YTD表現跌9.8%MUPI指數YTD表現升10.4%。在這個月,我們的投資組合進一步增加股票比例,然而效果有待發酵。

Picture 

對於10月,市場似乎已經準備好以平常心看待。大多數人或許會做一點對沖,但心底裹還是相信會「炒股唔炒市」,這一點林少陽跟黃國英的分別並不大。林少陽指出:『經過近日調整,多隻本港上市的商品股已跌近技術性支持區,加上美股亦開始獲得承接,季結前港股將於昨日收市價水平附近穩守,並可能略為回升,惟由於有意入市的投資者大多已經入市,進一步上升的動力未必很強。

另一方面,連月強勢的港元匯率,最近開始有些微轉弱的跡象。由於跌勢不是很明顯,暫時仍未有足夠的參考價值。不過,港股已連續反彈了三個月,由625日低位至919日高位,至今累計升幅已達20%,在一個大型上落市之中,已足夠引發部份低位入市的投資者套利。

……最近美國延遲退市,減低市場對美國加息以及隨之而來美元升值的憂慮。由於港幣及人民幣與美元掛勾,美元及美息上升,對兩地匯率及利率均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依靠外地旅客消費的本港零售股,由於股價在過去兩年累計跌幅頗大,應該會借今次的匯率預期逆轉,出現一次較為像樣的反彈。』刊於927

至於黃國英則分析:『上周四聯儲局會後短暫亢奮,已先後有貴金屬、澳元及原油期貨以至新興市場股市等相繼逐個打回原形,還有國際金融股明顯轉弱,應該並非佳兆。事實上,恒指仍然守在23,000點之上已算勁,但有些板塊率先轉弱,自己死都唔信的本地地產股幸好是其中之一,另外資源股尤其是煤炭股亦差,問題是市場亮點太少,反而谷起極少數股份,這些大債強勢股幫助限制了恒指的跌幅,令指數產品的對沖功能大大減弱。

Picture 

這種市況相當尷尬,似跌非跌,比較傾向認為會繼續有少數強勢股出現,指數是無能力大升,向下則有權忽然跌得好勁,卻多數不會。策略上無論做好或做淡,都比較適宜選擇個別股票來出擊,盡量避開已經頗為陰陽怪氣的指數產品。

自己依然成手美股,港股方面也算是去蕪存菁,相當配合近期市場的口味,由於好倉數量偏高,當昨日決定要加強對沖的時候,明知蝕章也用了指數產品,自己的理念是手上有一種強勢板塊,整體指數組合則包含了其他弱勢股份,就算因為強股托市跌幅有限,拉勻也一定有着數,何況沽指數的話,萬一強勢股掉頭下挫也一樣有保障。』刊於926

展望10月,在我們(本人)看來,恒指9月收於22859點,明顯突破阻力,繼續以小牛運行格局論,恒指會以12個月移動平均線作支持,而且有條件上試24000點至25000點。然而,這也將是本輪小牛格局的浪頂,為此,我們會繼續觀察市場有否新資金流入,及「炒股唔炒市」是否再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117

少陽談創科增長可預期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436263

美國政府在2009年時推出稅賦優惠,成功激發民眾置業的意願,從此帶動當地房市復甦。美國房市復甦,市場習慣以Home DepotThe)及創科實業(669)作為美國房市主題的最直接相關股份。事實上,這兩隻股份的股價走勢相當近似,只是Home Depot走勢領先於創科,前者表現也優於後者。

今天,我們先來轉載林少陽對創科最新業績的分析,之後再說說我們私底下的看法。『創科截至6月底止半年,股東應佔溢利按年升22%,報1.18億(美元.下同),每股盈利按年升13%,報6.43美仙,每股中期息1.29美仙,折合約10港仙。

期內營業額按年升10.1%,報20.42億元,營業額增速稍為高於公司業績前給予分析師的指引。增長主要來自地板護理及器具業務,期內營業額按年升17%,報5.23億元,佔總體營業額26%;電動工具營業額按年升8%,報15.24億元,佔總營業額74%

按地域劃分,所有地區均錄得增長,其中北美洲營業額按年升10.3%,報13.4億元,歐洲及中東地區按年升9.1%3.91億元,而其他地區(主要為澳洲及拉丁美洲)亦按年升11.2%,至1.24億元。利息及其他收入按年升14%,報720萬元。毛利按年升12.2%,報1.42億元,毛利率上升至歷史新高的34.0%,按年增加0.5個百分點。

Picture 

分銷及行政費用按年升10%,報5.06億元,大致與市場預期相符。研發費用按年升29%,超出市場預期,報0.48億元。整體SG&A按年升11.4%,報5.54億元。SG&A佔營業額比率較去年微升0.3個百分點至27.1%,高於市場普遍預期。

管理層解釋,創科必須投資於研發及產品創新,以維持其產品獨特化及持續提升集團整體的毛利率。沒有持續的研發開支投入,集團的毛利率便不可能持續再創歷史新高。於分析員會議上,集團CEO Joe Galli展示多項新研發產品,即使簡單如一把曲呎,集團都能在產品設計上有所創新,對創科產品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上公司的網站(www.ttigroup.com)瀏覽參觀。

去年因可換股票據全數提前行使,利息開支按年減少26%,報0.20億元。稅前溢利按年升22%,報1.27億元。稅項開支按年升29%,報0.1億元。有效稅率仍然維持於偏低的8%,雖然相對1H127.6%略有上升。

按業務劃分,電動工具經營溢利按年升11.7%,報1.28億元,佔整體盈利87%;而地板護理及器具按年升18.2%,報0.19億元,佔整體盈利13%。電動工具分部的經營溢利率達8.42%,相對地板護理產品分部溢利率只有3.23%,是因為地板護地產品欠缺足夠大的經濟規模效益,雖然集團聲稱已是全球最大的地板護理產品生產商,可見在競爭全球化的環境下,企業若沒有足夠大的環球化經營規模,盈利能力是難以達致令人滿意的水平。從壞處想,地板護理業務欠缺經濟規模效益,很難做到如電動工具那般的獲利水平;但從好處想,地板護理業務仍然有進一步大幅改善的空間。

在債權人行使認購權後,創科之資產負債表大幅改善。股東資金較去年6月底增加12.4%,報16.36億元,利息覆蓋率由一年前的7.2倍提升至10.8倍。淨負債相對股東資金比率由一年前的37.4%下跌至26.2%。營運資金(working capital)佔營業額比率按年改善0.5個百分點至18.4%

展望下半年,集團預期營業額維持高單位數至低雙位數字的增長,但同時表示,雖然過往下半年因為多做廣告及年尾速銷,令下半年毛利率普遍較低,預期今年在新產品的推動下,整體毛利率不會像過往般出現毛利下滑的現象。假如SG&A增幅不再大於營業額增長,則全年盈利或報2.5億元,折合每股13.7美仙,或1.07港元。

現價19.5港元,預測今年市盈率約18倍。雖然現時估值已不便宜,管理層對未來信心頗大,於公布中期業績後隨即回購股份,雖然回購金額不大。假如管理層的樂觀展望能夠實現,明年盈利或進一步上升逾20%,至超過3億元,折合每股16.5美仙,市盈率將回落至較合理的15倍。』刊於93

Picture 

看過了林少陽的分析,我們再從市場關注的美國房市作出觀察。目前的情況是,儘管美國房市正以穩固的步伐復甦,但有跡象顯示美國房市的發展,可能受到房貸利率走高、缺乏熟練的營建工人、建材成本上升、和住宅用地供應不足等利空因素衝擊。

全美不動產協會(NAR)公布,美國8月成屋銷售簽約指數下降1.6%,為連續第三個月下降。NAR指出,利率上升與房價上漲,使得該指數因而下降。TD證券的美國研究與策略部主管穆瑞尼(Millan Mulraine)預期,房貸利率走揚將會削弱房市買氣。儘管他看好美國房市將持續復甦,但復甦力度可能緩和下來。

同樣地,利率高企導致再融資業務無復以往般受歡迎。富國銀行(Wells Fargo & Co.)早前表示,按揭貸款業務直至年底將放緩。按揭部總監科德爾(Franklin Codel)向員工發備忘時稱,有關貸款在上半年原本佔全美按揭市場70%,到了8月已降至約50%,而未來數月有機會繼續下降。科德爾稱,公司需改變策略以迎合客戶需要,而不幸地該部門需以裁員來應付。消息人士稱,是次裁員人數,約佔該銀行截至331日止共1.14萬名按揭部員工的20%

聯儲局延遲退市,或許降低了一些衝擊,但利率上漲趨勢沒有根本性改變。我們正密切留意市場對美國房市的看法有否轉變,而Home Depot的股價表現,將會為創科的股價走勢,提供啟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225

長和分拆釋價值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432451

繼放售百佳後,長和系再有資產套現/重組。電能(006)在9月28日突然公布,計劃以合訂證券形式,將港燈業務分拆上市,從而套現近390億元。三年前,電能實業還是叫港燈,但為了反映其海外業務增長,改名電能實業﹔三年後,集團再將港燈分拆出來……超人的每一步都是精心的部署,我們這些局外人只有事後才看得透。

由早年分拆碼頭、商場上市,到出售超市,再分拆港燈,似乎是一項全盤套現的投資行動。套現資產、轉變投資地點、爭取更大資產回報,長和系毫不掩飾歐洲投資機會更多,因此把中港資產套現後,將會在歐洲尋找投資機會。正如市場普遍分析,港燈業務難再見高增長,電能取得現金後,部分資金或用作派息,有助長江基建(1038)降低負債比率,亦能夠尋找更多高回報項目、進行更多併購,當然,最能從中受惠的必定是大股東。

城大工商管理教授曾淵滄解釋,李嘉誠賣的企業都是夕陽企業,香港這個曾經是世界第一大港的碼頭,今日排名已一跌再跌,沒有前途可言;香港滿街是大超市小超市,租金高,競爭激烈,超市的純利率非常低;港燈也是沒有前景的公司,港燈局限於港島發電,用電量還能增加多少?2018年,目前的9.99%利潤保證合約到期,面對巨大的社會政治壓力,港燈能加多少電費?新合約的利潤率必進一步下降。更重要的是,香港人越來越仇富,身為香港首富,自然是被列為仇視對象的第一號人物。

獨立股評人胡孟青從投資角度出發,指出李超人的生意王國,就是資產收購買賣;港口、超市、電訊、電力、能源、科技等等,都是憑其國際性眼光及視野,到處進行資產買賣,猶如一間國際私募基金一樣。任何一項投資,基本的要求是,新投資資產回報應該要比融資成本為高,否則就是無利可圖。以長和系王國的實力,融資成本3至4厘左右,以他們既有最少一成左右合理回報項目計,即新收購項目至少要有一成半左右回報,才符合資金成本效益要求,才是值得投資的項目。

更重要的是,作為大商家,超人最值得效法之處,其實亦是投資者所需要具備的要求,就是擁有一項好資產並不重要,如果資產優質,但回報低,就要割愛。資產是要為持份者帶來回報,而非享受擁有的過程。因此,如果本港資產回報低,另覓機會其實是順勢而行的投資行為,正是醒目錢跟着資金走,超人看淡本地資產,其實頗為合理。

Picture 

言猶在耳,市場又傳出,和黃計劃在未來12至18個月內分拆屈臣氏於香港主板上市,初步集資額介乎80億至100億美元。以出售25%權益及2012年盈利推算,屈臣氏市盈率如達30倍,市值2,500億至3,120億元,略低於和黃市值3,960億元(市盈率13倍),可以充分體現近期長和系分拆資產以釋放價值的精神。

有接近和黃內部人士指,集團希望以較高估值上市,但百佳盈利率較低,拖累屈臣氏整體估值,因此,成為和黃出售百佳的原因之一。據霍建寧今年8月中期業績向分析員透露,百佳盈利率略低於6%,低於和黃亞洲保健及美容業務盈利率的9.3%水平。出售百佳除可提高屈臣氏整體盈利率外,亦為屈臣氏上市爭取一個可觀市盈率,皆因目前未有一間規模及業務的上市公司,可與屈臣氏直接比較。

市場人士透露,「和黃將力推屈臣氏的中國業務,定位為高增長的必需消費品,有利取得較高定價。」若以和黃2012年零售業務EBIT 100.5億元計,屈臣氏計劃上市市值3,120億元,便相當於市盈率約31倍。因此,分拆成功的話,將是和黃07年出售以色列電訊業務以來的最大交易。消息傳出後,和黃股價準備挑戰金融海嘯以來的高位,絕對是理由充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226

索羅斯 (六十八)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438083

「把握資訊」

繼續索羅斯的投資準則和方法論:

第四,注意經濟風潮引起的某些公司的突變。索羅斯對經濟形勢的關注,也超出了一般同行的水準。他不會相信那些現成的報告所提供的資料和材料,更不會跟著華爾街的意見走。他要根據自己的頭腦得出自己的結論。為了準確掌握經濟情報,在經濟活動中見人之所未見,聞人之所未聞,索羅斯採取了許多獲取準確資訊的有效措施。

措施之一,廣泛訂閱報刊雜誌,及時把握經濟動向。索羅斯花費很多時間去研究經濟或閱讀上市公司的股票分析報告,他主要通過閱讀報章來形成自己的見解和判斷,又經常與世界各地的權威人士保持聯繫。和巴菲特一樣,他不相信證券市場有效率,認為「華爾街那些頭腦僵化者的證券技術分析沒有任何理論依據,真正有用的是基本分析。」

他訂閱了三○多種商業報刊,涉及各行各業,凡是有影響的刊物和報紙,他都要訂上一份,即使他還對其中一些行業還沒有投資。他從這些刊物中試圖尋找或捕捉的是那些對自己有敢發、有價值的社會、經濟、文化資訊。由此,他獲得的不僅是行業的最新動態,更為重要的是這為他的大腦注入了潛在的意識,還能提供與頭腦中的潛意識相碰撞的東西。這使索羅斯比他人更寬泛地了解和掌握了市場動向。

措施之二,直接到企業調查。索羅斯經常保持著血三千五百多家公司的聯繫。掌握它們的業務記錄,產值情況,經營狀況,股票行情。為了使情況更加準確,索羅斯和他的助們,還經常直接到企業,和企業的負責人交談,瞭解該企業的生產和管理情況,在繁忙的時候,他們往往一天要和八家以上的企業負責人談話,以便確定對該企業的投資與否。對於有關公司的報告,他們也不忽視,他們通常每人每天要分析三十個左右的公司的年度報告表。他們以自己獨特的眼光和深入的思維,在企業的報告和與公司負責人的交談中,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東西。

措施之三,「尋找不成熟的市場。」不成熟的市場,一般的投資者是不願意進入的。而索羅斯則不同,他專門願意進入這些不成熟的市場。在這些不成熟的市場中,尋找成熟的投資物件。

如何在不成熟的市場,找到適合於投資並有把握獲利的投資物件呢?這就需要在掌握情況的基礎上,進行深層的研究。他們選擇這樣的市場,一般要考慮兩個因素,一是「這些市場必須是前景看好?另一個是「在十幾個月後,必須能夠把其他的投資者吸引進來。」如果沒有前途,任何資金投入之後,也會賠個精光。同時,如果其他的投資者不被引入,那麼,投進去的錢,即使能夠營利,也不便於抽出來。當然,資本是跟著利潤走的,只要能賺到錢,還是有人願意投資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285

黃金周逼爆旅遊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440104

今年內地國慶黃金週七天假期到10月7日才結束,今次通過購物團方式旅遊香港的內地遊客數量大減,取而代之的,是自由行遊客數量大增。這些轉變會帶來甚麼影響?答案就是更多內地遊客進入本地人的生活圈,體驗幾天香港的生活;這就像我們香港人喜歡去東京自由行,或多或少是享受幾天日本的生活體驗。但香港能否像日本那般發揮外來自由行遊客的優勢,同時減少負面影響?

黃金週的香港,內地遊客處處,內地的旅遊景區更是各地人滿為患。四川九寨溝景區沒有控制好遊客進入數量,超出接待能力,導致遊客自中午開始無法坐上巴士離開,但景區卻還在繼續放人進入,最終導致「想上的上不來,想走的下不去」。結果數萬名遊客滯留景區核心的接待中心,部分人攔截進出景區的旅遊巴圖上車導致秩序大亂,景區道路堵塞數公里長。由於群情洶湧,當局急調武警戒備,並延長關門時間疏散遊客。

在北京,故宮、景山、北海公園等著名景區全部爆滿,其中故宮在黃金週第二日上午11時已超過8萬人的上限,按規定須停止售票,惟售票窗仍有大量遊客排隊,當局擔心出意外,唯有繼續售票。估計當日有10多萬人進入故宮,有網民稱,從城樓向下可觀「宮內人海」,惟「潮水」流動極慢。

杭州西湖景區客流達100.89萬人次,是該景區歷年來首次單日客流突過100萬。而全國納入監測的125個景區共接待遊客,547餘萬人次,同比增長16.22%;門票收入3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27%。酒店業大旺,張家界、平遙古城、衡山、廬山、嵩山、周莊等地客房出租率逾90%。桂林更要推出「帳篷旅館」緩解住宿難題。

同時,自駕遊、自助遊繼續成為今年出遊主力,三峽大壩、湖南嶽陽等景區車滿為患,連因收門票而受抵制的湘西鳳凰古城也爆棚。紅色旅遊則因今年是毛澤東誕辰120週年而升溫,瑞金、韶山、延安等著名紅色旅遊景點的客房出租率都在80%以上。

可以說,今年黃金週旅遊,長線遊持續火熱,短途遊繼續升溫,只可惜熱點景區到處都是「見人難見景」。國家旅遊局發佈緊急通知,要求各地景區若達到最大承載量時,要果斷採取措施,加強遊客流量控制和疏導,違者追究責任;官媒新華社快評:「莫讓休閒旅遊變成痛苦體驗」。確實,景區管理應以自身的可接待容量,限制入場人數以確保遊客應有的「消費權利」。

回顧自2000年開始,內地便開始推出「黃金週」,期望藉此推動社會消費、帶動旅遊收入。然而,十多年間內地經濟出現頗大的變化,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例,2000年只有6280元,到2012年已升至2.46萬元,民眾消費力大幅提升。而隨著國民收入上升,旅遊需求增加,「黃金週」所承受的壓力劇增。伴隨消費力的增長,同期「黃金週」的出行人數亦有明顯增長;2000年的「十一黃金週」,全國道路旅客運輸量為2.51億人次。到去年國慶加中秋的8天「超級黃金週」,全國道路運送旅客量更達到逾5.3億人次。

雖然每年官方均公佈一組有關「黃金週」期間所帶動的消費及旅遊數益數字,每每達到數以千億計。但亦有不少人質疑,「黃金週」只是把有關消費集中在一起而已,未必有額外的拉動作用。事實上,隨著內地居民的收入上升,旅遊需求有增無減,「黃金週」已無法滿足需求。目前,網民及媒體對此制度幾乎一面倒地批評,民眾集中在「黃金週」的七天內出行,令景區超負荷,無法滿足需求,在求過於供之下,反而令整體消費下降;相反,若有彈性的休假,供需平衡,整體消費量反而可望增加。似乎,「黃金週」制度已到盡頭,且亟待改革。

今年初,國家旅遊局已公佈了《國民旅遊休閒綱要(2013-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落實職工帶薪年休假制度,並提高國民旅遊休閒品質。樂觀看,若帶薪年休能取代目前的「黃金週」制度,或許全國的消閒娛樂及旅遊需求反而會出現更大能量的釋放。對消費行業的正面影響,值得憧憬。不過,作為投資者,目前的黃金週旅遊、住宿、餐飲收入,暫仍旺丁旺財,相關板塊亦仍有短炒;若取消「黃金週」制度,我們往後就會少了一個定時定候的短炒主題。

事實上,旅遊這方面,我已養成避開內地遊客熱點的習慣。長期讀者應該發現,自2010年的九寨溝和麗江後,我已再沒有選擇去內地的景點遊玩。因為那一年,我第二次遊麗江,已觀察到當地來自國內各地的遊客數量明顯增加,隱隱顯示國內旅遊需求出現爆發性轉折點。作為相反理論信徒,我相信,除了投資以外,中國人感興趣的東西都應該迴避,因為人數太多、需求太大,任何東西的價錢會被搶貴、質素會被拉低,因此,迴避會是最佳選擇。近兩年我家多選擇去日本旅遊,正是同一道理,因為中國人正在迴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370

手遊有黃金十年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443850

近日科網股熱炒,內地網遊企業雲遊控股(484)上市後大炒,首天掛牌股價即急漲逾三成,不計手續費,每手(100股)賬面賺1650元,成為今年在主板掛牌首天獲利最多的新股,令科網股中的遊戲股由此獲得市場關注。還記得在我們上次談騰訊(700)的文章中,提到A股的網遊、手遊股被炒到上天嗎?而近期騰訊股價見突破,其實主要都是市場憧憬騰訊成功從手遊平台獲得新的盈利增長引擎。可以說,投資者對手遊前景極有期望;而更重要的是,港股資金也想在手遊概念上炒一轉!

事實上,內地移動互聯網用戶年內快速增長,融合社交的手機遊戲更來勢洶洶。早前,騰訊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預期,未來十年或許是手機遊戲的黃金十年;因此,騰訊不會直接參與互聯網金融業務,而是會集中發展社交媒體、移動互聯網及遊戲業務。對於外界憧憬微信即將開放遊戲平台及實現商業化,他表示須克服多個問題,引入新遊戲或第三方遊戲是比較謹慎的策略。

馬化騰表示,騰訊的手機遊戲規模,遠較不到一億戶的電腦遊戲核心玩家為大,且遊戲技巧較低,支付較容易,微信部分遊戲推出收費道具後,手機遊戲的每戶平均收入(ARPU)比公司預期為佳,因此,相信今年或是手機遊戲黃金十年的開端。

不過,發展手機遊戲也有難處。馬化騰指,手機遊戲生命周期難以估計,用戶亦未必了解支付方式,造成手機遊戲「變現率較難做」,如微信有過多的遊戲,亦會分散用戶的社交互動。手機遊戲發布平台以蘋果及Android應用程式商店為主,未能如電腦連線遊戲一樣,在推出前進行內部測試或公開測試,「一出現問題就會被罵死」,影響用戶使用體驗。

馬化騰承認,騰訊在手機遊戲市場內仍處於摸索階段,推出新遊戲前會更為謹慎,目前維持每兩星期推出一款新遊戲,亦會盡量加入不同類型的遊戲。不過,他對微信開放遊戲平台或實現商業化並不焦急,「只是時間問題」。他指出,公司會先建設一個可按用戶的興趣,控制Android應用程式發放的商店,「每個人入去睇(程式)都唔同,希望配合遊戲的發布。」由此可見,手遊不單單是一個炒作概念,實際亦是業界的發展方向。

從個人體驗看,手遊確實較傳統網遊有先天優勢,例如可隨時隨地遊戲,已是最大優勢,不過,遊戲壽命確是一大問題。我本人在兩年前開始認真玩手機遊戲,起初的遊戲都是一些可玩可不玩的消閒遊戲。發展下來,接觸到不少定時定候收集、建造的時間計劃型遊戲,手遊的賺錢模式開始形成。這些遊戲不以賣game賺取利潤,遊戲中的強力工具、角色、技能才是吸引瘋狂玩家不停付款的關鍵。如此這樣,樂意付款的玩家以錢換時間,不願意付款的玩家則以時間代替金錢。

近這一年,我主要玩足球遊戲,較早時間玩的是Arsenal Fantasy Manager。這遊戲重點在收集現役球員組隊跟其他玩家作賽,特色是遊戲中的球員數值直接跟隨該球員在每一場現實比賽中的表現上落,這讓遊戲的不確定性增加,耐玩性也隨之增加。不過,玩了一個球季,明星球員都收集得七七八八,令遊戲的趣味性在第二季跌得很快!

就在這時,壹傳媒(282)旗下的nxTomo代理了一隻日本公司開發的足球遊戲——BFB創造球會。這是我到目前為止投入精神最多的手機遊戲,因為此遊戲的高可玩性,完全來自遊戲系統環環相扣的細緻設計。當然,香港代理將特色之一的扭蛋機率降低,影響了遊戲平衡性,是一敗筆;但扭蛋以外,真正的遊玩性來自球員配置與陣形的組合,加上育成球員的靈活性高,令每一隊組成的球隊都是獨一無二的。最後,在組軍完成後,再跟其他玩家在杯賽中作賽,如此,高遊玩性真的有條件延伸下去。這遊戲令我開始對壹傳媒望多兩眼,雖然我仍然極厭惡其報紙及雜誌的報導手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453

債務鬧劇之後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448157

聯儲局9月不收水的決定,為環球股市帶來一陣興奮後,市場回復冷靜,焦點已放在債務上限談判之上。然而,債務上限的政治鬧劇已經是第三度上演,市場會否變得麻木,才是分析的重點;亦因此,資金的反應才是值得投資者留意的關鍵。可以說,到目前為止,市場這次沒有被嚇怕,在接近死線前,調整主要仍集中在美股,而且更似是來自高位套現因素居多。進一步看,我們認為,這些資金的去向就更值得關注。

EPFR數據,投資者的風險胃納程度在上升,新興市場9月連續三周錄得資金流入,其中以中國、韓國股市較為明顯﹔9月第四周更見新興市場債券基金錄得淨流入,高息債券基金流入是9星期來高位。資金是否重新流回新興市場,情況暫難確認,但8月走資潮後,資金大規模撤走風險已紓緩,新興市場股票大幅反彈﹔及至9月中聯儲局不退市,市場預料退市路將很漫長,令資金再流入新興債券及高息債。

踏入10月,華盛頓就聯邦預算和債務上限問題上的角力變成了全世界的關注點。如果問題在本月稍後時間都未能解決,財政部便無錢可用,從而令美國面臨史無前例的債務違約風險,經濟將會遭遇打擊。巴黎銀行駐紐約分析師Bricklin Dwyer估算,政府關門兩周,將會給GDP增長年率造成最多0.30.5個百分點的拖累;但他在一份報告中說,市場迄今對這種影響還能接受。Albion金融集團的首席分析師Jason Ware則表示,「政府停擺,還能重啟。但如果債務違約,那就完蛋了。」

然而,儘管由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與民主黨人掌控的白宮在問題上看法相左,但雙方都明白,導致債務違約的責任太大,政治成本亦太高。事實上,目前的市場反應似乎告訴大家,資金或更看重債務上限問題所帶來的正面影響。穆迪歐洲經濟部門主任Petr Zemcik指出,如果政府關門對經濟的衝擊比預想得嚴重,聯儲局可能進一步推遲(縮減買債計劃)。Ware亦說:「即使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它也會削弱經濟活動和信心,決策者因而會有更大的餘地說他們在12月不會縮減購債。」

基於我們相信,債務上限問題最終會有驚無險地越過死線,我們的關注點始終是資金的下一個目的地。這個目的地還會是今年以來累升近20%的美股道指及標普指數嗎?留意連「股神」巴菲特早前也直言,美股過去五年上漲甚多後,已從「便宜得荒謬」來到「趨於合理」,連「股神」亦坦言目前已難找便宜股票「執平貨」,似暗示大市再大升空間有限。

如果我們從「執平貨」角度出發,這個目的地應該在歐洲。留意目前看淡歐洲股票的對沖基金短倉押注,已大跌至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前所未見的低水平,顯示他們堅信歐洲股市將會進一步造好。根據Markit的數據,看淡STOXX歐洲600指數成分股的短倉總值已降至1440億美元,是自該公司於2006年中開始監察有關數據以來最少,亦低於兩年前的1670億美元。若把該指數在過去兩年35%的升幅計算在內,自20119月以來的短倉總值更大跌三分二。長短倉比例亦達到151,高於20119月的101,顯示出現大幅轉變。

事實上,根據Eurekahedge的數據,長短倉對沖基金在今年首八個月已吸引426億美元的淨流入資金,佔流入所有對沖基金的資金一半以上。目前,打賭個別股票升跌的長短倉對沖基金,已傾向大為看好歐洲股票,以便從歐股上升和與美國聯儲局持續量化寬鬆相關性較低的股票獲利。為此,我們已將基金投資的資金轉了一大部分到歐洲股票基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720

少陽談新地投地的啟示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451759

內地樓價持續居高不下。踏入傳統「金九銀十」的內房傳統銷售旺季,不僅是9月份整個月銷情理想,甚至是十一國慶黃金週期間銷售也錄得價量齊升的現象。主要城市新樓銷售按年大幅增加72%,其中北京、青島、蘇州、杭州、重慶及寧波等大城市銷售升幅更超過一倍,珠江三角洲銷售相對較差,主要受到深圳銷售按年下跌17%所拖累。

另一方面,地王頻頻出現,其中包括新鴻基地產(16)在9月初投得的上海地王。今天我們轉載林少陽對新鴻基地產轉戰內地的行動的分析文章,大家同時可看到林氏對內房的整體看法。

『昨日(9月5日)最大的市場新聞,應該是新鴻基地產以創紀錄(以總金額計算)的217.7億人民幣(折合約275億港元),投得上海徐家匯地皮。此乃新鴻基在國內發展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大額投資,單計地皮價值,已經是集團(按日收市價102.5港元計算)市值的1/10,若連同建築及利息成本,總投資額可能高達450億港元,佔集團市值1/6。該幅剛被新地投得的徐家匯地皮,將規劃成為一個集辦公室、酒店、文化娛樂於一身的綜合商業發展項目。……

根據過往經驗,只要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不是停滯不前的話,以市場價格買入最優質地段物業作長線投資,為最佳的投資策略。我們認為新地今次的舉動,不過是貫轍集團過去16年在香港行之有效的投資策略。當然,或者有投資者會問,新地在香港的成功策略,能否照辦煮碗放諸四海而皆準呢?

事實上,新地在國內的投資,至今還是相當保守的。有別於不便宜不買的恆隆地產(101)發展模式,新地在國內投地,其實是相當揀擇,至今為止,新地在國內的主要物業投資,集中於北京及上海,雖然還有杭州,以及與合景泰富(1813)合資的廣州項目,而且是清一色商業物業項目。

由於國內的物業銷售稅、利得稅及土地增值稅「苛稅猛於虎」,不少地產界中最有見識之士,都是集中發展國內的商業物業,恆隆如是,SOHO中國(410)如是,新地及太古地產(1972)亦如是。頗為令人意外的是,昨日競投清一色為香港的發展商,除了新地,還有九倉(4)及恆地組成的財團,國內發展商沒有一個參與今次競投。另一個值得讀者注意的是,作為香港地產龍頭企業的長實(1)及新世界(17),亦沒有參與今次競投,更令人側目的是,長實最近亦悄然散件出售多個國內收租商業物業項目,態度明顯有別於其他大型地產發展商。

讀者於問與答提及,今次新地投得的地王,其中一部份來自早前上實城開(563)與上海市政府交換的地塊,上實城開在上海擁有不少大型貴重物業地皮,其估值嚴重被低估是無容置疑的,但願上實城開的管理層,能更有效運用集團手上的土地資源,為股東創造價值。

對於國內樓市的未來方向,本港投資界向來都是極之兩極化。雖然國內樓市確有走向泡沫化的傾向,然而這是全世界所有具備投資或投機成份的資產的共同特性,並不為中國市場所專美。本欄最關心的依然是,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化,會否於可見的將來突然中止。

危機並不是完全沒有,只是時間上的掌握卻不好說。然而,中國房地產市場是一個每年交易金額達數十萬億人民幣的市場,而該市場至今仍然是極之分散,具備穩健財政紀律,以及優秀執行力的地產商,還是會在政策及宏觀經濟環境極度不穩定的房地產市場中,脫穎而出。』刊於9月6日

然而,潛在的調控政策始終讓投資者擔憂。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總監劉淵認為,在政策面無調整下,房產市場延續穩定增長的態勢,預計短期內不會出台全國性政策,而房價上漲壓力較大的城市,更多還是會從抑制需求入手來平穩當地房價。瑞信亞洲房地產研究主管杜勁松相信,中央近期不太可能出台新的樓市調控措施,尤其不會有全國性的調控,但有可能會在11月三中全會召開後出台。

野村證券則指出,內地樓價持續上升,是因新一屆政府自3月上台以來,似乎容忍房價上升,並未推出新的緊縮措施,但估計隨著經濟反彈和有望完成今年7.5%經濟增長目標,政府的工作重點可能轉向抑制金融風險和房產價格。總括而言,內地房產市場仍然是一個沒有有利政策,卻能創造盈利的主要行業,問題是目前較的鬆動的政策環境,是短期還是長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9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