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從變臉到凍卵 醫美旅遊走俏 

“上午還是單眼皮,下午你就是雙眼皮了,還可以繼續去商場購物,去景點參觀!”金成熙(化名)人稱“金姐”,是一名資深韓國導遊,隨著這幾年出境遊和醫療美容行業的升溫,一種結合了醫療美容的旅遊產品應運而生,“金姐”經常帶這樣的醫美旅行團。

中國醫療美容協會預測,中國醫療美容行業市場規模2020年近5000億元。過去的數年間,醫療美容行業保持著15%的年均增長率。千億元規模的醫療美容市場正拉動更多的消費者、從業人員甚至是旅遊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相關業者要掘金,也是頗有訣竅和風險的。

走向低齡化

“20年前,女性對於美的認識和現在完全不同,我還記得當時我們設立了化妝品專櫃,但最初很少有顧客真的購買,我們的營業員要向顧客解釋很多,而且大家對彩妝的認識度很低,最被顧客認可的也就數口紅了。如今,越來越多的女性,還有男性都開始追求美,對於護理、彩妝等越來越細分,也越來越年輕化,我們公司內部還有專門研究95後的項目,來了解潛在客戶。”歐萊雅中國副總裁蘭珍珍坦言,其見證了20年來,中國消費者對美的認知變化過程。

正是因為越來越多人開始追求美,彩妝和護膚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消費者需要了,比彩妝更強勁的醫療美容逐漸成為消費熱點。

目前我國美容機構市場規模已超過4500億元,行業從業人員超過3000萬。根據中國醫療美容協會的預測,中國醫療美容行業市場規模2020年近5000億元,年均複合增速40%,中國有望未來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醫療美容市場。

公開信息顯示,醫療美容正向著越來越低齡化的方向發展,25~30歲的人群在2009年占比達到55%,到了2015年這一比例下降至26%;25歲以下人群從2009年不到1%上升至2015年的14%;30歲以上人群則從45%上升至60%。

“以前都認為是到了一定年齡才會去做一些提拉皮膚或者註射羊胎素之類的延緩衰老的醫療美容,現在根本不是這樣,很多20多歲的女生甚至是男生都會去做醫療美容。比如我是因為職業原因,我是個模特,經常需要出鏡,皮膚的質感和線條很重要,雖然我知道我身材不錯,可我們這個圈子都是帥哥美女,並不能凸顯我的優勢。人沒有完美的,總有小缺陷,所以我就要去打瘦臉針、美白針等等。”23歲的模特MAY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專為電商企業拍攝產品廣告的攝影師王先生透露,有些客戶要求,模特一定不能超過25歲,否則拍出來的質感就不水靈了,這就更促使模特們以醫美手段“減齡”以便接活兒。

演藝界人士可謂是醫美的絕對主力,不過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大眾群體也開始成為醫美的主要消費者。有數據顯示,演藝及時尚圈人群在2009年以61%成為當時絕對的主力消費群體,到2015年這一比例下降至45%。而白領、主婦、學生構成的大眾群體則從2009年的30%上升至2015年的45%。醫療美容正在融入大眾生活。

醫美旅遊崛起

有些醫療美容在海外更加成熟,因此這幾年有不少帶有醫美目的的遊客赴歐美、日韓旅遊,帶動了醫美旅遊。

“這幾年,中國遊客赴日韓旅遊一直很熱,其中有一些團隊是專門以美容為目的,比如在韓國,做雙眼皮這類都不算什麽大整容,就和敷面膜一樣,是個小美容。很多韓國女孩到了一定年齡都會去做雙眼皮。經常會有一些醫美團,到韓國先參觀一些景點,然後等到了醫院預約日,上午集體去醫院做雙眼皮或一些簡單的美容,下午繼續購物和旅遊。”經常帶醫美團的“金姐”這樣說。在她的描述里,有一個美容醫院的醫生辦公桌上放著一個玻璃罐,滿滿一大罐都是削骨手術留下的骨頭,醫生早已駕輕就熟。

相比韓國,日本的醫美旅遊目前逐漸興起,參加過一次醫美旅遊的吳小姐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韓國的醫美還是太過於程式化,雖然技術很好但做出來的效果千篇一律,她和她的閨蜜更喜歡自然化且保留個人特色的日本醫美技術。

“不要認為醫美只有女性會做,我身邊不少男生都會去做,比如瘦臉針,還有一些促進肌肉感的註射。現在年輕的男生,尤其是90後、95後,也非常註重外表,比如我們一群朋友喜歡去健身房鍛煉肌肉,但你不要天真地以為光靠鍛煉就行,還要配合蛋白粉的食用以及一些註射物,來填充你的肌肉感。而且有些註射是隔一段時間就要繼續的,否則之前的註射物會溶脂變形。包括羊胎素等保持年輕的註射治療,男性客人也不少,這些技術在歐美比較成熟,所以這幾年赴歐美的醫美旅遊越來越多。”本身也進行過瘦臉醫美的85後男生何凱(化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冠以醫美的名義後,旅遊費用和利潤陡增,原本一周時間的歐美旅遊價格約2萬元,而醫美旅遊則翻番,有些奢華醫美旅遊的價格可達上百萬元,比如赴瑞士打羊胎素,為了讓客人感受良好,需要先旅遊、做SPA、聽音樂等,經過一個過程,然後才進入正式的醫美流程,整體費用可達百萬元。

攜程旅遊發布《2016年在線醫療旅遊報告》顯示,2016年通過攜程報名參加海外體檢等醫療旅遊的人數是前一年的5倍,人均訂單費用超過5萬元。報告估測2016年出境醫療旅遊的中國遊客超過50萬人次。

業務擴大至“凍卵”

在中國遊客的中高端休閑項目中,醫美旅遊的業務範圍正在擴大,除了去日韓做美容整形手術、帶爸媽到日本等國家做體檢,現在還有去歐洲氧療養生、去美國檢測基因等。

“大部分的醫美旅遊還是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廣州等一線城市,但已經有向二線城市遊客滲透的趨勢。如果說現在攜程一年醫美出境旅遊人次是數千人的話,我們預估未來5年內該數字可達3萬人次。而中國整個醫美出境遊市場的年遊客量可達幾十萬人次。”攜程產品經理張俊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

此種市場狀態下,耗費數十萬元的“凍卵”遊問世。攜程首次推出“美國凍卵遊”度假產品,首批產品報價超過20萬元,包括單周期冷凍卵子、初次會診、周期前傳染病篩查、一次取卵、實驗室和手術室設施費、卵子第一年儲存等。

“女性生育力35歲以後快速下降。30~35歲為相對的凍卵最佳時間。20歲的女性每個月平均有20~30個卵泡,30歲的女性每個月平均有15~20個卵泡,38歲的女性平均每個月有10個卵泡,40歲的女性平均每個月有5~7個卵泡。隨著年齡的增長,女性不但每個月的卵泡個數在逐漸減少,同時女性的卵子質量也開始下降。女性凍卵的年齡原則上講要在38歲之前完成。”上海智特醫療創始人張欣表示支持“凍卵”遊的問世。

這些看似美好的醫美旅遊真的沒有風險嗎?

“作為主題遊,我們可以從商業角度理解旅遊業者和醫美機構的生意經。但是美白、瘦臉、削骨等都會有風險,比如假體需要過幾年置換,註射物會變形,美白和瘦臉針如果停止註射又會恢複原貌,甚至比原貌還不如。屆時,一旦發生問題,那麽旅行社和醫美機構要承擔怎麽樣的責任?這方面的保險是否跟得上?此外,國內的政策法規尚未放開未婚單身女性或有正常生育能力的夫婦凍卵或冷凍胚胎,而不孕夫婦冷凍卵子或胚胎,必須具備身份證、結婚證、準生證,那麽單身女性‘凍卵’在法律和道德上究竟如何界定?這些都是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勁旅咨詢首席分析師魏長仁坦言。

(本報記者王悅、實習記者婁方帥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194

業績變臉、立案調查……歡瑞世紀上演“變形記”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8-06/1135933.html

每經影視記者 牟璇

每經影視編輯 杜蔚

這家公司堪稱傳奇!去年“傳奇”得“幸運”,今年“傳奇”得“忐忑”……

幸運的是,2016年下半年,在監管空前嚴峻以及“脫虛入實”的政策引導,影視類資產並購重組幾乎停滯,包括萬達電影、暴風集團、樂視網等一系列重組先後“流產”,但歡瑞世紀(000892.SZ)卻在去年四季度成功完成借殼星美聯合這一資本大事件,從而登陸了A股市場,令人艷羨。

但好景不長,上市後半年時間,歡瑞世紀就接二連三曝出“黑天鵝事件”,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持續關註和報道了歡瑞世紀每一件讓人大跌眼鏡的事件:業績變臉、質押爆倉、被證監會立案調查、今年公司股價暴跌了32%左右……且公司股價雖然如今正在停牌中,但複牌後的股價表現也不容樂觀。

在去年底被寄予厚望的歡瑞世紀,半年內上演的這場“現形記”,可以說讓投資者傷透了心。在監管層對傳媒股進一步收嚴的大背景下,歡瑞世紀的過去與未來又帶給資本市場哪些警醒?

股權質押平倉風險暫時消除

8月1日,因控股股東質押股票觸及平倉線而於7月18日停牌的歡瑞世紀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通過補充質押的方式降低了平倉線,並就包括但不限於籌措資金提前還款等金融機構認可的方式與金融機構達成了初步共識。本次質押融資風險暫已消除,公司的股權結構和控股股東的控制地位暫時未受影響。

事實上,歡瑞世紀剛借殼上市不久,控股股東就火速將手中股份質押,可以說是對資金的需求非常強烈。

梳理公告發現,2016年11月9日,星美聯合發布公告稱與歡瑞世紀的重組獲得證監會核準批複;2016年11月16日,完成資產過戶手續。在完成交割10日,第一大股東天津歡瑞就質押了2460萬股給國盛證券;2016年12月16日,實控人陳援、鐘君艷及一致行動人浙江歡瑞又分別進行了股權質押。2017年1月6日,天津歡瑞再度進行了質押。

不僅如此,2017年1月21日,2月8日、4月27日、5月16日,歡瑞世紀還發布了四次關於股東的質押公告。直至7月18日,歡瑞世紀因控股股東質押股票觸及平倉線停牌。

需要提到的是,此次實控人陳援進行了質押回購交易補充質押後,累計質押其直接所持有的公司股份978.93萬股,占其直接所持公司股份已經達到99.99%,也就是說,陳援直接持有的股份基本已經進行了質押。

重重危機任難消弭

不過,雖然控股股東及時補充質押,暫時緩解了歡瑞世紀的“燃眉之急”,但歡瑞世紀身上的“黑天鵝”風波難以消散。

歡瑞世紀去年盈利高達2.65億元,是一家看起來無可厚非的“優質”影視公司,《青雲誌》《大唐榮耀》等作品讓歡瑞世紀的業績增色不少,重組的業績承諾也“超額”完成。但誰料,今年上半年,這家“優質”公司竟然立馬變為虧損狀態,業績變臉之快、程度之大,讓人非常震驚。

▲歡瑞世紀出品的《青雲誌》1、2豆瓣評分情況

而在業績變臉背後,歡瑞世紀也頻頻收到監管層的“關心”。6月,深交所便向歡瑞世紀發出一封年報問詢函,要求對包括主營業務收入情況、季度收入凈利率波動較大、營業成本構成情況、往來款情況等做出說明。

更加嚴重的是,近期,歡瑞世紀更是收到了證監會的立案調查決定,若被認定構成重大違法行為,或因涉嫌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被依法移送公安機關的,公司將可能面臨退市風險。

因此,重重危機之下,正在停牌的歡瑞世紀複牌後想必股價或不容樂觀,而若股票複牌後繼續暴跌,是否又來引發新一輪大股東爆倉風險?

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多次致電歡瑞世紀董秘徐虹,且將采訪提綱以短信形式發送至徐虹手機,但徐虹回複稱:“我問過領導了,暫時不接受采訪,以後再找機會吧,不好意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951

迅雷“宮鬥”:變臉、互撕、親子相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130/166243.shtml

迅雷“宮鬥”:變臉、互撕、親子相殺
智曉峰 智曉峰

迅雷“宮鬥”:變臉、互撕、親子相殺

迅雷公司的下一步,該走向何方?

作者 | 智曉鋒

最近,迅雷公司與迅雷大數據的撕扯,讓很多人如墮煙海。

盡管雙方發布了多份聲明,但各自想要表達的內容意思比較明確:迅雷公司急於撇清與迅雷大數據的關系,而迅雷大數據則對迅雷不離不棄。而這里面還間雜著迅雷CEO陳磊與前迅雷大數據董事長於菲的恩怨

今天(11月30日)上午,此次事件的關鍵人物之一於菲首發個人聲明,稱是受時任迅雷公司董事長兼CEO的鄒勝龍指示從事金融公司組建,現已不持股份,自己沒有卷入該事件中,“所有爭論與我無關。”

不過,迅雷公司緊接著的一紙公告矛頭直指於菲,稱其與前段時間蓄意鬧事的團夥有關,她正在因涉嫌侵吞迅雷公司資產接受調查。

而昨日晚間,當創業家&i黑馬上網搜索“迅雷金融”時意外發現,搜索頁面前排展示出的竟然是“迅雷金融超市”(jinrong.xunlei.com)。創業家&i黑馬從迅雷方面得知,迅雷公司內部確實還有相關業務團隊。而在當天下午,這一位置還是“迅雷蜂鳥金融”(fengniaojr.com),這是一款迅雷金融旗下的產品,而迅雷金融的母公司正是迅雷大數據。

迅雷“甩鍋”?

迅雷公司和迅雷大數據互撕要追溯至3天前。迅雷公司一紙聲明否認了“迅雷金融”是迅雷公司旗下業務,並將其在迅雷產品和官網等流量入口全部下線。在該公告中,迅雷公司撇清了與迅雷大數據的關系,不對後者業務做任何背書和擔保,若出現違規對迅雷品牌造成影響,還會訴諸法律

在接下來的幾份公告中,迅雷公司發布內容主要還是以撇清與迅雷大數據的關系展開。相對應的,迅雷大數據也發布了多份公告。同迅雷公司類似,迅雷大數據的公告圍繞一個主題展開,那就是迅雷大數據是合法註冊,商標使用權和流量資源受協議保護,“幕後黑手”是迅雷CEO陳磊,只因迅雷大數據沒有參與陳磊主導的玩客幣項目。

迅雷公司與迅雷大數據公開對簿,這不難讓人猜測,是不是迅雷大數據出現問題,前者急於“甩鍋”

按照“迅雷蜂鳥金融”官網的數據顯示,目前,該平臺累計投資額約4.7億,累計註冊用戶約40萬。值得註意的是,其尚未接入銀行資金存管系統,且在網站首頁明顯有“到期本息兌付率100%”字樣,而剛性兌付承諾是明令禁止的。

除此之外,“迅雷蜂鳥金融”所展示的可投標的並不多,目前,僅有投資期限為90天(年化7%)和180天(年化8%)的兩款產品可投。標的數量明顯稀缺。

在首頁安全保障聲明中,該平臺號稱債權由其自發,並直接面對投資人以讓利中間環節。相比之下,P2P平臺往往需要經過借款人提交申請、平臺審核以及投資人小額分散投資等流程。在具體標的上,其並未展示借款人信息,僅標註有“項目為債權轉讓類融資項目,融資方為通過迅雷金融嚴格審核的持有優質債權、但需要融資周轉的個人。”如此看來,所謂的“直接面對投資人”實則是一個幌子。

迅雷大數據也推出了“迅雷易貸”產品。這是一款貸款超市類產品,向用戶匹配眾多資金端。

它要求用戶先向繳納訂金、咨詢費等費用,方可提交貸款申請。而這筆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砍頭息”。這是政策規定明令禁止的。

目前,“迅雷易貸”並未對外公布其撮合借貸的相關數據。相比資金端業務迅雷蜂鳥金融只有4億多的投資金額,迅雷易貸的數據可能也並不好看。作為導流平臺,它自身同樣面臨用戶獲取方面的問題。來自迅雷公司的流量,似乎無法支撐其走好金融業務。迅雷公司的財報顯示,迅雷的活躍用戶數量正在逐漸減少。從會員數量上看,截至2016年12月31日,迅雷會員人數為497萬,而截至2017年3月31日,則降到408萬。

迅雷大數據是口“黑鍋”?

據公開資料顯示,迅雷大數據成立於2016年8月,是迅雷公司投資的公司,旗下有“迅雷金融”、“迅雷易貸”、“迅雷小遊戲”等產品。迅雷公司出資1000萬元,占股43.16%,為其第一大股東。

迅雷大數據在今年1月發生股權變更,迅雷公司占股降至28.77%,並失去董事會席位,最大股東易位為天津市相成科技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占股從10%升至30%。

有關迅雷大數據究竟是不是迅雷子公司的問題,竟然也成了雙方爭論的焦點。迅雷大數據堅持稱自己是迅雷公司的子公司

如果“迅雷蜂鳥金融”某一天跑路,作為股東、曾經的“品牌授權方”,甚至是曾經的母公司,迅雷公司自然逃不了幹系。盡管其在公告中聲稱,是於菲涉嫌暗中操作,自己並未意識到已經失去董事會席位。

在炙手可熱的金融行業,迅雷公司這樣的上市公司竟然連股權變更都不知情,確實蹊蹺。一個合理的推測是,迅雷大數據所從事的金融業務或許並不被迅雷公司看好,處在邊緣狀態,近期更有可能產生運營難題。而迅雷公司內部還組建有金融業務團隊,提供金融產品搜索等服務。這次撇清關系,或是迅雷公司戰略性放棄,對於後續產生的擠兌、壞賬等問題不背鍋。

在11月30日,迅雷公司最新發布的公告中顯示,於前段時間到迅雷深圳總部鬧事的部分人員已被警方抓獲。公告稱,根據警方調查,買通不良團隊蓄意鬧事的主要人物是迅雷大數據及旗下子公司員工張文東,主要負責向用戶追債等業務。

而張文東是由迅雷公司的喬琦加入迅雷大數據的,喬琦的上級領導是於菲。在鬧事前一周,於菲曾幫助喬琦向迅雷公司財務申請10萬元“公關費”,並要求把費用直接轉入喬琦的個人賬戶。另據公告顯示,於菲因涉嫌侵吞迅雷集團資產正在接受調查。

於菲“背鍋”?

不久前的“蓄意鬧事”是這次事件的導火索。而不難發現,於菲是該事件中的關鍵人物。

據了解,迅雷公司原高級副總裁於菲是天津相成的最大股東,占比66.67%。除迅雷公司、無線老兵基金以及瑞趣(該企業股東里有疑似於菲的親屬於蕾)這幾個股東外,相成科技和天津葆光是於菲的全資子公司。

不過,在11月22日,也就是迅雷公司發布第一份公告(明確迅雷大數據不屬於迅雷公司旗下業務)的前6天,工商數據顯示,迅雷大數據的董事長由於菲變更為無線老兵基金的鄧延。

今天上午,於菲發表了首份聲明,稱自己於2006年加入迅雷公司,幫助公司解決過許多重大危機。網傳當年快播案發時,正是於菲請來相關領導視察,才幫助迅雷公司躲過一劫。

在該聲明中,於菲稱“(自己)被蓄意抹黑根源於我在玩客幣風險和非法內容過濾兩個問題上,與陳磊的新管理團隊從價值觀到公司運營風險控制等諸多層面分歧嚴重”,並繼續強調了此前迅雷大數據聲明中,玩客幣涉嫌違規等內容。

於菲自稱,“迅雷金融公司與迅雷集團之間的投資協議和業務合作條款,嚴格按照迅雷內部合同審核簽訂流程操作,不存在任何瑕疵。”“關於利益輸送的相關汙蔑,是對公司上市幾年來的合規機制的汙蔑,是對歷任董事們,前任CEO,前任CFO,合規部門和內審內控部門同事們工作的集體否定。 ”

此外,於菲稱負責金融業務是受命於時任迅雷公司董事長兼CEO的鄒勝龍,“(我)從未成為迅雷金融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只是在金融公司設立之初,作為金融業務開展的協調人,代理過一段時間董事長職務,代持過一段時間為招募團隊預留的股份,如今已變更給實際運營團隊。”她稱,在團隊招募齊備後,就按鄒勝龍的指示辭去金融業務相關公司所有職務,並不再持有迅雷金融公司的所有股份。

這份聲明最後的結論是,於菲認為陳磊蓄意抹黑,“我本人並未卷入目前迅雷金融和迅雷集團之間的事件中,所有爭論與我無關。 ”

有關這件事,可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過,你會發現,雙方爭執的大背景似乎是一片大好的局面。憑借玩客幣等業務,迅雷公司股價急速上升。而迅雷大數據所處的互聯網金融行業也曾長時間向好。

2017年,赴美上市的中國互聯網金融企業已經達到6家,其中已成功上市5家。憑借現金貸等業務,這些互金企業大多都有極強的營收能力,基本可以躺著賺錢。

一口更大的“鍋”

值得一提的是,創業家&i黑馬發現,除了迅雷大數據已有的金融業務外,迅雷還有“迅雷金融超市”業務。該業務主推金融產品搜索,主要做撮合投資借款人與產品提供方之間的交易。與融360等同樣定位為金融超市的產品類似。

“迅雷金融超市”提供一攬子金融產品搜索服務,涵蓋了理財、借貸以及保險等。在產品設計上,除了提供投資或貸款贈送迅雷會員外,它還提供高額利息補貼等服務。比如,如果購買宜信財富的某款理財產品,你能獲得一個月高達13.4%的加息,年化達23%。而在資產端,其大多對接的是分期樂、拍拍貸等平臺。

創業家&i黑馬未在公開資料中找到“迅雷金融超市”披露的運營數據。

回看整個事件,迅雷公司主推的玩客幣等業務,確實存在違規風險。其股價一定程度上是仰仗比特幣、區塊鏈以及ICO等概念推升。而迅雷大數據運營數據並不漂亮,違規較為嚴重,各項數據量可以說頗為落後。

而在自己的產品下載量每況愈下、互金強監管的背景下,“迅雷金融超市”跑出來的可能性已經不大。

迅雷公司的下一步,該走向何方?

迅雷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449

堅瑞沃能業績大變臉!去年凈利由盈利轉為大虧近37億

4月19日晚,堅瑞沃能披露業績快報修正公告,公司2017年的凈利潤由盈利5.22億元修正為虧損36.89億元。

堅瑞沃能今日午後強勢漲停,截至收盤,該股報4.50,漲9.76%,成交4.98億元。

堅瑞沃能公告稱,公司2017年度業績快報修正主要原因為:一、受國家新能源產業政策補貼調整、子公司沃特瑪業務擴張增速過快、應收賬款回款較慢,資金鏈緊張等綜合因素的影響,造成子公司沃特瑪凈利潤未達預期。

經評估師初步測算,子公司沃特瑪2017年度實現的凈利潤未達到盈利預測值,後續未來盈利預估與預期也會存在較大差異,收購沃特瑪產生的商譽存在較大減值跡象,基於謹慎性原則,為更加真實、準確地反映公司截止 2017 年 12月 31 日的資產狀況和財務狀況,公司對收購深圳市沃特瑪電池有限公司時所形成的商譽計提了全額減值。

二、綜合公司應收款項的回收情況,公司采納了會計師的建議,制定了更為嚴苛的會計政策,對公司子公司深圳市沃特瑪電池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原未計提壞賬準備的應收票據、長期應收款等補充計提了壞賬準備,調增了壞賬準備的計提金額,增加資產減值損失。

三、公司子公司深圳市沃特瑪電池有限公司根據本年度實際發生的售後服務費支出情況,采納會計師建議並參考同行業相關會計政策後,對本年度售後服務費的計提比例進行調整,由原來的1%提高至3%,增加銷售費用和預計負債。

四、公司子公司深圳市沃特瑪電池有限公司個別電池銷售合同,公司孫公司深圳市民富沃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個別車輛銷售合同,會計師綜合判斷後認為尚未達到收入確認條件,基於謹慎性原則,公司采納其建議,調減相應的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672

鵬起科技業績變臉牽出並購疑團,先買後賣原因何在?

鵬起科技(600614.SH)2014年的一起蹊蹺並購,正成為市場與監管層關註的焦點。

鵬起科技在2014年10月並購豐越環保100%。對賭期內,後者業績承諾期內達標,但在對賭期剛結束後的2017年業績立馬“大變臉”。2018年3月,上市公司宣布將豐越環保51%股權再回售給豐越環保原實際控制人。在交易對手存在履約風險的情況下,上市公司仍堅持向其出售資產,還約定了分期支付方式,同時延長為豐越環保提供的大額擔保。

在這場跨時三年多的資產騰挪中,交易合理性、標的業績和定價、交易對手履約能力等都疑點重重。於上市公司而言,這次並購更多的也只是紙面的業績數字。鵬起科技最初以18億元收購豐越環保,隨後增資2.4億元,總支出合計超過20億元。盡管在承諾期內實現了5個多億的業績,但豐越環保目前僅在2015年向上市公司發放過8000萬元股利;2016年宣布發放的1.3億元股利目前還未支付。

而面對監管的接連問詢,鵬起科技回複和解釋得越多,待解的謎團也更多。針對業績變臉,上市公司稱是因為豐越環保去年部分設施改造維修,長時間停產所導致。但面對這一回複,上證所在4月18日晚隨即發布二次問詢,追問停產事件此前未披露的原因、是否達到信披標準。

業績變臉牽出並購疑團

並購對賭協議結束後、標的資產出現業績變臉,這早已成為市場最為關註的風險隱患之一。鵬起科技在並購標的業績變臉的同時,選擇了轉讓控制權,但卻由此牽出一系列並購疑團。

2014年10月,鵬起科技完成收購豐越環保100%股權,交易對方曹亮發等就豐越環保2014、2015和2016年盈利1.22億元、1.8億元、2.2億元的業績承諾。根據上市公司歷年披露的盈利預測實現情況專項說明,豐越環保2014、2015和2016年實現的業績分別為1.26億元、1.93億和2.24億元,對應業績承諾完成率分別為104%、107%、102%。從數據上看,豐越環保不僅保持高速增長,更準確完成了對賭期內的業績承諾。

在對賭期結束後的首年,按照並購之初的評估假設,豐越環保2017年凈利潤將應該達到2.5億元。然而,豐越環保2017年1-10月經審計凈利潤僅有1.15億元,是2016年凈利潤的一半左右。上市公司預計,豐越環保2017年凈利潤會環比出現大幅下滑,達不到前次評估時預計的金額。

由於已過業績承諾期,豐越環保業績下降不再觸發補償義務。但與業績下滑幾乎同時發生的,還有標的資產股權的再次轉讓。2018年3月,鵬起科技擬以12.33億元的對價,向深圳中亮實業轉讓豐越環保51%股權。而中亮實業的實際控制人正是豐越環保原實際控制人曹亮發。

四年不到,業績變臉且資產左右騰挪,交易合理性是市場和監管最為關註的問題。在交易方案發布之初,上證所在首次問詢函中重點關註兩次交易以及估值作價的合理性、剩余股權安排、交易對方的履約能力,尤其是針對本次交易合理性的追問中,業績為何變臉、為何以成本價轉讓等都被問及。

在4月18日鵬起科技的媒體說明會上,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下稱“投服中心”)更直接發問,在高溢價收購豐越環保後,此次再以成本價出售給豐越環保原實控人是否涉嫌利益輸送,是否損害中小投資者利益?

鵬起科技在4月18日對上述問詢進行了回複,但前後邏輯卻相當牽強:強調標的優質且能夠持續盈利,但同時又認為以近乎成本價的對價轉出控制權“具有合理性”。背後真實意圖,令市場百思不得其解。

按照鵬起科技的回複,2017年豐越環保業績出現大幅下滑,是由於環保設施和生產設備的改造維修,造成部分車間仍然停產時間較長。但從收購後的情況來看,“豐越環保連續盈利並為其股東提供了合理分紅回報。預計豐越環保將繼續保持持續盈利能力。上市公司作為豐越環保重要股東,也會從中獲取相關回報。”

而根據投服中心的測算,2014年至2016年上市公司合並報表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約為7688.37萬元、4707.92萬元、9169.23萬元。若扣除同時期豐越環保為上市公司貢獻的利潤,這三年間,上市公司均為虧損。

就是這樣一筆“優質且具有持續盈利能力”的資產,鵬起科技稱,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張朋起及其一致行動人為實現在軍工領域的更深層次發展,擬出售豐越環保51%股權回籠部分資金,集中資源投入到資產負債率更低、盈利能力更強的軍工及相關業務板塊。

基於回籠資金的需求而轉讓股權,但交易作價卻極為“實惠”。尤其是跟2014年並購豐越環保時261%的評估增值率相比,此次交易作價較評估值的增值率僅有104%。鵬起科技對此表示,交易作價是合理的,是考慮2017年停產影響、長期經營效率和業績提升後的綜合評估結果。

但即便是產業轉型的說法,亦存在有待推敲的疑點。根據公開資料與公司相關人士回應,在2014年,上市公司收購豐越環保的同時剝離了原醫藥業務;而在2015年,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張朋起收購了洛陽鵬起100%股權後,實現了實際控制人的變更。2016年起,上市公司提出以軍工為主、環保為輔的戰略,2017年起加大軍工領域並購布局。盡管存在實際控制人變更和資產收購,但均未涉及借殼。

近幾年來,監管層對於規避借殼上市的行為全面從嚴監管。從交易環節來看,借殼需要同時觸發實際控制人變更、向收購人收購大體量資產兩個要素;為避免觸及借殼上市,部分上市公司選擇暫時將大體量資產留在體內。因而,收購人的資產置入時便難以觸及資產規模標準,待置入完成後再出售原有的大體量資產,從而規避借殼上市。

上證所在一次問詢函中就發現了該問題,並追問再度轉讓豐越環保股權是否與前述一系列交易構成一攬子交易,是否存在規避重組上市的情況。在回複問詢函時,鵬起科技予以否認,認為是交易各方基於實際需求、通過商業談判達成的一系列交易。

交易對手履約能力存疑

資產騰挪背後的真實意圖尚未得知,但相比之下,誰是獲益者則更為清晰。

通過並購資產,上市公司得以剝離原有主業,並在豐越環保的業績貢獻下實現扭虧;標的資產原股東獲得交易對價,亦不需要為對賭期外業績下滑承擔補償義務,而目前還以近乎收購成本價出讓豐越環保控股權。正是面對如此“兩全其美”的交易,交易所和投服中心反複發問,針對信披程序、交易方履約能力等問題,要求上市公司排查是否存在侵害中小投資者權益的行為。

鵬起科技在4月18日回複問詢函時,將豐越環保2017年業績大幅下滑的原因歸結為部分設備設施改造維修而造成的長時間停產。但豐越環保作為上市公司的主要子公司,導致其業績大幅下降的停產事件此前卻未曾披露。當晚,上證所隨即下發二次問詢函,要求上市公司補充披露相關停產事項的具體情況,並要求其明確是否達到信息披露標準,是否履行相應信息披露義務。

同時,上證所根據前次收購標的資產的承諾,要求上市公司補充披露說明前次減值測試的具體情況;尤其是結合豐越環保2017年業績情況,說明是否存在未履行的股份補償義務、信息披露義務人是否履行了相應的信息義務。

除此之外,交易方履約風險也是成為當前的焦點問題。

本次交易采取了分期支付的方式。豐越環保51%股權的最終轉讓價款為12.33億元,全部以現金支付。在股權轉讓協議生效日後的次日,交易對方中亮實業向上市公司支付股權轉讓價款的51%,剩余49%的交易對價在2018年12月31日前付清。根據上市公司在媒體說明會上的回複,中亮實業將主要以銀行貸款,以及與其他投資者合作的股權債權融資形式來支付對價。

資料顯示,中亮實業實際控制人曹亮發目前持有上市公司8.18%的股份,即1.43億股。目前,曹亮發尚未質押的上市公司股份為2868萬股,按照上市公司股票停牌前收盤價 10.16元/股計算,市值約為 2.91億元。

值得註意的是,鵬起科技目前存在對豐越環保合計15億元的債務擔保,該筆擔保本應在2018年4月到期,但上市公司在本次交易中擬延長擔保期至2019年3月31日。延長對已出售資產提供擔保,公司在回複中解釋稱,豐越環保屬於資金密集型企業、上市公司目前仍持有豐越環保 49%股權,對已出售資產延長擔保具有合理性。但這一說法,並沒有獲得監管層的認同。

公司在4月18日晚披露,上市公司與曹亮發及其配偶在4月17日已簽訂合約,針對上市公司提供擔保的豐越環保債務進行全額反擔保。除了上述未質押的上市公司股票外,尚未過戶的51%豐越環保股權也被視為反擔保的主要資產。

需要註意的是,上述兩筆資產相關性較高,且都具有一定風險。未質押的上市公司股權同時承擔對價支付和反擔保的需求,但實際上並不可兩處兼得。獲得豐越環保51%股權的前提,是以完成股權轉讓和支付對價為前提;若質押上市公司股票融資而支付對價,則反擔保能力削弱。此外,上市公司與交易所也都提及,以豐越環保股權進行反擔保,也只有在豐越環保經營情況不惡化的情況下才具有一定的反擔保能力等。

在二次問詢函中,上證所特別強調,鑒於上市公司和中介機構明確表示交易對方履約能力存在不確定性,上市公司需說明依然選擇曹亮發作為交易對手方的原因及合理性;尤其還追問道,上市公司僅出售豐越環保51%的股權是否正是因為曹亮發償付能力所限。針對曹亮發當前的反擔保能力,上證所還要求上市公司說明,為標的資產提供15億元擔保是否損害上市公司和投資者利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675

深度|上市公司年報頻現業績大變臉,原來都是套路

近期上市公司年報頻現業績大變臉,在靚麗的業績預告之後,不少公司卻交出了巨虧的成績單。根據第一財經統計,至少有20家上市公司業績由盈利轉為虧損,其中不乏由盈利數千萬元變為虧損數億元。這引發上市公司股價跳水,中小股民遭受損失。

上市公司給出的原因多是由於資產減值損失、計提商譽減值損失、應收賬款存在減值跡象所致。有了解上市公司財務審計工作的人士對記者表示,出現業績大變臉很多時候是上市公司刻意為之,是董監高對股價的編排措施,是資本市場的一個小把戲。目前監管層對於上市公司業績變臉很少有真正處罰,因為沒有辦法真正界定上市公司是否在欺騙投資者。

這樣做有何好處呢?該人士舉例稱,出現業績大變臉從實際結果看弊大於利,上市公司股價下跌,他們還需面臨投資者和市場的質疑、甚至是上交所和深交所的質問。但在當時上市公司有其他的考量,比如年底資金緊張需要銀行貸款,這就需要他們向銀行出具好看的業績,於是就先發出一份靚麗的業績預測。

20余家上市公司由盈利到虧損

今年以來有部分上市公司年報和業績預告變臉讓投資者“目瞪口呆”。

截至4月24日3500余家上市公司中有1950家上市公司完成了業績預告和2017年年報的發布工作。業績預告無需審計,但年報需要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從不經審計的預測到經過審計的結果“暴雷”諸多——與預測業績相比,部分上市公司實際業績落差過大;部分上市公司從盈利變為虧損乃至虧損數億元。

實際業績與預測相距甚多讓投資者質疑聲不斷。

業績預測公布上市公司可能取得下限值和上限值。根據第一財經統計,有1488家公司實際盈利狀況低於預測的上限值,有320家企業實際盈利低於預測的下限值。“在業績預披露階段,很多上市公司的賬目還未處理完,譬如壞賬計提和虧損等,同時它們由很多子公司構成,在匯總賬目過程中有失漏和最終的業績呈現小幅波動屬於正常情況。”某金融機構財務總監告訴第一財經:“但如果和最終的業績偏差甚多就不太正常了。”

根據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與預測的最小值相比實際戰績降幅超50%的至少有38家公司,在38家公司中降幅超過100%的有22家公司。譬如京能電力(600578.SH)預測2017年盈利5.4億元,2017年年報顯示其盈利僅為2.6億元;長電科技(600584.SH)預測2017年盈利3.4億元至3.8億元,但2017年實際盈利僅為約7300萬元,降幅約80%。

不僅如此,從預測到實際戰績由盈轉虧更讓投資者大跌眼鏡。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有22家上市公司業績從預測盈利變為實際虧損,其對比鮮明。譬如光一科技(300356.SZ),其預測2017年凈利潤約4847.79萬元~6378.67萬元,但2017年年報顯示其凈利潤為-3.96億元;再如安妮股份(002235.SZ),其預測2017年凈利潤為2000萬元~2550萬元,比2016年將增長71.53%~118.71%,但年報遭遇滑鐵盧——凈虧損3.67億元;再如暴風集團(300431.SZ),其預測2017年凈利潤為4753.05萬元~6337.41萬元,但實際的年報顯示其利潤虧損1.75億元。

除了前2大現象,少量部分公司存在幾次修改業績預測行為,還有少量上市公司連續多年出現業績變臉。

以巨力索具(002342.SZ)為例2017年業績連續兩次出現業績大變臉,業績預測由最高的2700萬降至800萬而後又虧損1700萬。

具體而言,巨力索具於2017年10月23日披露的2017年三季報中曾預測,全年實現凈利潤2063.36萬元~2682.37萬元,同比變化幅度為0~30%。2018年1月30日,公司披露業績預告修正公告,將2017年凈利潤區間變更為206.34萬元~825.34萬元,同比下降幅度約60%~90%。4月16日晚又發布 “2017年度業績快報修正公告”,公司2017年營收為14.16億元,同比增長3.72%;凈利潤為虧損1716.18萬元,同比下降183.17%。

再如迪威迅(300167.SZ)連續多年出現業績變臉。

迪威迅4月19日披露的2017年年報顯示,迪威迅當年業績同比下降119.91%,虧損額度為584.99萬元。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2月27日披露的2017年業績快報指出,當年凈利潤為1370.9萬元,並且表示與1月31日披露的業績預告不存在差異。

該上市公司自2012以來多次出現業績變臉。2013年2月27日迪威迅發布的2012年度業績快報顯示,其預計2012年度凈利潤為2605.69萬元。但隨後披露的2012年年報凈利潤為1973.11萬元,相比業績快報凈利潤下降24.28%。

2014年2月21日,迪威迅2013年度業績快報公布的營業利潤為2047.32萬元,凈利潤為2307.04萬元,但同年4月24日就進行了較大的修正營業利潤修正為 -479.01萬元。可是,隨後發布的2013年度報告更是與上述業績快報及其修正公告存在很大差距,僅凈利潤數據就相比業績快報下降77.39%,僅為521.52萬元。迪威迅2015年和2016年業績快報和經審計業績亦有差異。

誰導演了變臉

業績大變臉引發上市公司股價大動,引發市場質疑。以巨力索具為例,第一次業績變臉之際 1月30日股價跌幅0.32%,1月31日跌幅9.97%,第二次業績變臉之際4月16日股價跌幅達1.29%,4月17日股價跌幅3.17%。

針對業績的突變,根據第一財經統計,多數上市公司解釋是由於資產減值損失、計提商譽減值損失、應收賬款存在減值跡象。

譬如騰信股份業績預測顯示2017年盈利空間是在0.05億元至0.1億元,但2017年年報顯示實際虧損1.37億元,該上市公司表示,公司將其從長期股權投資轉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並對其賬面價值超過預計可收回金額的差額部分計提減值準備12517.70萬元,相應減少公司2017 年度利潤。同時,公司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長沙火鉗劉明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進行了處置轉讓,確認投資收益2600萬元。會計師事務所認為其投資收益確認條件不能全部滿足,不予確認,相應減少了公司2017年度利潤。

再如光一科技。4月11日晚間修正2017年度業績快報。2017年公司營收由5.64億元修正為5.4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由盈利4765.55萬元修正為虧損3.84億元,公司2016年盈利6378.67萬元,同比降低701.56%。

對於業績修正後由盈轉虧的原因,光一科技稱,根據會計年審反饋的意見,出於謹慎性原則,公司對下屬重要子公司的商譽計提資產減值損失約為3.9億元,對部分收入確認時點重新進行調整,影響利潤約為-4463萬元。

部分上市公司就業績出現較大逆差,出具了致歉書。譬如,對於2017年度經審計業績與業績快報存在的重大差異,迪威迅在4月19日的致歉公告中表示,將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責任認定,同時加強培訓以提高業務人員的專業能力和業務水準,加強監督和複核工作,切實避免類似情況的再次發生。

某上市公司戰略總裁助理盧某曾擔任中級會計,他告訴第一財經:“上市公司業績大幅度變臉尤其是從盈利到虧損,上市公司的財務部不會如此不專業,把從上千元萬的盈利記錄成數億元的虧損,出現業績大變臉多是上市公司刻意為之——多是董監高對股價的編排措施,是資本市場的一個小把戲。”該總裁助理指出,出現業績大變臉從實際結果看弊大於利,上市公司股價下跌,他們還需面臨投資者和市場的質疑、甚至是上交所和深交所的質問。但在當時上市公司有其他的考量,比如年底資金緊張需要銀行貸款,這就需要他們向銀行出具好看的業績,於是就先發出一份靚麗的業績預測。

上市公司是否出現業績大變臉和其董監高關系密切。前述總裁助理表示,若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董監高出自同一地域、同一學校,其內部關系類似於家族企業,加之這類型上市公司若沒有聘任職業經理人,董監高多會沆瀣一氣,對市場的負責度較低。

在年底審計師真正進場對其進行審計時,上市公司和審計師方面就財務的統計方法很難達成一致,因為審計師不願意為虛增的利潤進行擔責簽字,上市公司只能按照審計時的報告進行如實的展示,這就出現了業績大變臉。前述總裁助理解釋稱。

今年年初,上交所最新修訂發布了業績報告、業績快報等五項臨時公告格式指引,不僅要求上市公司必須明確區分並披露業績變動的具體原因,還必須要重點提示、突出披露本次業績變動的方向、變動金額、變動區間及非經常損益的影響情況等。深交所要求,業績大幅修正的上市公司必須詳細披露業績預計“變臉”的原因。

事實上,針對業績變臉上交所和深交所也在加強監管,但幾乎每年年報披露季總有那麽百余家上市公司業績變臉,其中少數上市公司業績變臉之大讓投資者“目瞪口呆”。前述上市公司戰略總裁助理表示,對於業績變臉特別誇張的企業,上交所和深交所會發財務結果質問涵,對其出現財務變臉進行深究。但到目前為止,監管層對於上市公司業績變臉很少有真正處罰,因為沒有辦法真正界定上市公司是否在欺騙股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187

減持新規“鎖住”退出,九鼎等多家新三板PE年報變臉

隨著2017年報季結束,新三板掛牌PE年報全部亮相,去年最賺錢的仍然是九鼎集團(430719.OC),公司去年盈利為11.5億元,但同比下滑逾四成。

多數掛牌PE都受到減持新規的影響。分析人士指出,減持新規扼緊了私募退出的環節,對整個行業有致命的打擊。不過,和短期賺快錢的Pre-IPO投資相比,專註早期和產業投資的機構將有更好的生存空間。

對於新三板掛牌私募而言,更令他們煎熬的是,融資功能尚沒有恢複,卻仍要遵從嚴格的信息披露。九鼎集團上市子公司九鼎投資首度披露了公司在管基金的詳情和主要基金的收益率,給了市場窺見PE巨頭內部詳情的機會。

減持新規立竿見影

年報顯示,去年新三板盈利最高的掛牌PE仍然是九鼎集團,公司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為88億元,同比下滑14%;實現歸母凈利潤11.5億元,同比下滑44%,在整個新三板盈利榜單上退居第三。

排名第二的掛牌PE是主要投消費品行業的早期投資機構天圖投資(833975.OC),公司繼續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去年營收11億元,同比增長41%;歸母凈利潤8.3億元,同比增長17%。

以實業為主、PE管理機構明石創新(832924.OC)去年凈利潤增至6.5億元。緊隨其後的是老牌PE公司矽谷天堂(833044.OC)和信中利(833858.OC),盈利都在3億元級別。其中,信中利去年業績大幅下滑,凈利潤同比減少了一半。

值得一提的是,九鼎集團的收入更多來自旗下的富通保險(亞洲),九鼎近年來斥資百億元收購的這家香港壽險公司為九鼎集團貢獻了58億元收入和6億元凈利潤。相比,九鼎的傳統主業基金管理業務只賺了3.2億元,同比減少一半。

不過,和其他掛牌PE不同,九鼎集團沒有將公允價值變動全部計入當期損益,也就是說九鼎是唯一沒有把持有股票浮盈計算在利潤里的新三板PE。這與其上市子公司九鼎投資(600053.SH)采用的審計原則有關。

如果把股票浮盈都算在利潤里,九鼎集團去年僅PE業務利潤能達到17億元,仍然是掛牌PE里盈利最高的。

但只考慮“落袋為安”的收益,九鼎表現就不理想了,公司投資管理業務收入、投資收益雙雙下降30%以上。公司表示,這是因為受到減持新規影響,出售金融資產減少所致。

減持新規是指證監會2017年5月發布並實施的《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幹規定》,按照規定,原始股東在90天內,集中競價減持不得超過上市公司股份總量的1%,大宗交易減持不超過2%。持有非公開發行股份的股東解禁後一年內最多只能集中競價減持一半。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多數掛牌PE都表示業績受到減持新規的影響。

思考投資(831896.OC)去年業績大幅下滑,營收僅1000多萬元,虧損達到3500多萬元。公司稱,受減持新規和資管新規的影響,公司主要投資策略“大宗交易投資策略”時間周期出現大幅延長,收益趨向降低,“禮花彈策略”也需要根據監管進行調整。

“減持新規實施後,PE減持靈活度更小,兌現投資收益速度更慢、期限更長,對投資收益也有一定影響。”東北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還是過渡期,未來幾年會有一個平滑的過程,成為行業的常態。”

私募行業分析師陳偉告訴記者,減持新規對整個行業有致命的打擊,將基金退出期從一年拉到三四年,打破了行業一般慣例。

“對Pre-IPO階段想做一波穩定快錢的機構,把投資周期一下拉長,他們肯定吃不消。對於專註早期和產業投資的機構,可以布局一些抗周期的領域,資本增值空間也能超過Pre-IPO。”陳偉表示。

他認為,未來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可能更多尋求並購而不是IPO方式退出,並購更加穩妥,但是代價是收益率變低,隨之帶來整個行業的收益率下降。

新三板PE融資仍未恢複

去年10月,新三板私募整改最終方案出臺並火速執行,短短兩個月里,中科招商、達仁資管等5家掛牌PE被強制退市。加上主動退市的,目前新三板掛牌PE還剩下20家。

但是,掛牌PE的定增融資功能並沒有隨著整改結束而恢複。一位掛牌PE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募資理論上應該不受限制,但還要等股轉明確。”另一家PE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具體的政策還不太清楚,但監管總體是不支持的。”

付立春認為,過去私募在新三板融資規模巨大,募集資金使用存在不規範,監管者和定增參與者都接受過比較慘痛的教訓,重新制定融資規則還需要謹慎。

在2015年底,監管者叫停PE融資之前,當年掛牌PE融資總額占整個新三板融資總規模的四分之一之巨,融資前十名企業中有6家私募管理機構。此外,部分PE機構使用募集資金投入A股二級市場,引起了監管者對資金脫實向虛的擔憂。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目前有過定增歷史的11家掛牌PE中,僅有一家的投資者是浮盈的,其余10家定增參與者的虧損在50%至99%之間。

如今,私募機構在新三板上不能融資,卻要承擔嚴格的信息披露義務。根據新三板私募基金管理機構的信披指引,掛牌PE需要披露各支在管基金的詳細情況、投資項目的信息、基金銷售募集方式、最賺錢的五只基金等等,此外,還需要披露季度報告。

即使這樣暴露的信息披露模板,也是私募機構們和監管者爭取而來的,而市場也得以窺見外界看來比較神秘的私募基金公司內部運營情況。

不過,記者梳理發現,經過整改結束後,掛牌私募信披已經沒有統一標準。如信中利、矽谷天堂在註銷了掛牌主體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資格後,不再遵照私募專門信披指引,只按照普通公司進行披露。

九鼎集團雖然從未按私募指引進行嚴格披露,但是上周五上市公司九鼎投資首次發布年報的補充公告,披露了全部200多只在管基金的基本情況,以及十只重點基金的投資金額和退出情況,以及最賺錢的5只基金IRR(內部收益率)等核心數據。

陳偉認為,信息披露不統一可能是由於基金業協會和新三板溝通不到位,沒有對披露完整度做詳細的要求和指導。所有私募都有不想披露的地方,只要能不披露當然不會披露。

(第一財經實習生王天然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309

變臉偷渡 香港飛加國

1 : GS(14)@2010-11-06 12:10:53



【本報訊】面目全非,都上到機。一名內地青年利用膠面具,扮白種老人,輕易避過地勤耳目,順利在香港國際機場登機,乘坐加拿大航空班機飛往溫哥華。不過變臉青年在飛機途中除下面具,被機組人員識穿,通知加拿大邊檢當局,在抵達溫哥華機場時把他拘捕。青年即時要求難民保護,但初步懷疑他意圖入境加拿大從事黑工。
記者:蔡元貴 謝明明 翁煜雄
電影《職業特工隊》( Mission Impossible)主角湯告魯斯經常以面具易容,這種形同電影橋段的故事,從銀幕搬到現實。事發於上周五,廿多歲的中國內地青年相信是從內地以旅客身份入境香港,然後從香港出境飛往加拿大。估計他抵達香港機場候機大堂後,與一名 55歲的美國公民交換登機證及護照,隨後戴上矽膠製的面具,假扮成老人。青年戴着面具登機,沒有被地勤人員識穿,順利上了飛機。
勁入戲步姿也似老人

編號 AC018的加拿大航空班機起飛數小時後,「老人」進入廁所,出來時面具已經除下,變回本來的年輕真身。機組人員察覺有異,暗中通知加拿大邊檢當局。飛機抵達溫哥華,加拿大邊境服務局已派人在閘口守候,青年步出飛機後,隨即被捕。青年似乎早有準備,被帶到檢查區後,隨即自稱是難民,要求保護。
問話期間,青年自稱只有一件隨身行李,但機組人員在他離開機艙後發現有兩袋行李留下。關員在這些行李袋中撿獲一雙手套、一副高加索老人面具、一頂皮帽、一件冷外衣和一副眼鏡。至昨晚為止,該名青年仍遭溫哥華移民拘留中心扣查,直至移民及難民聽證委員會召開聽證會為止。
加拿大邊境服務局本月 1日發出情報警示,題為《難以置信的隱身案》。基於私隱理由,加拿大當局拒絕證實易容登機青年的姓名與國籍。警方指出,該名乘客面目如高加索老人,雙手卻似屬於年輕人。登機的時候,青年相當入戲,連步行姿態也像個老人。
港入境處不評論事件

據本報了解,今次事件主角是一名內地青年。消息指,他是持旅客簽證從內地入境香港,然後離港前往加拿大,相信他是意圖入境加拿大,從事黑工。這名內地青年戴面具假扮白種人偷渡到加拿大手法罕見,是新的偷渡手法,消息人士說:「因為喺登機閘口嘅航空公司職員一般對白種人呢啲外國旅客唔會 check得咁緊,唔排除人蛇集團嘗試以呢種手法蒙混過關。」
有熟悉機場出入境運作的人士指,一般經機場偷渡的人蛇為逃避執法人員及航空公司職員法眼,他們所使用的假護照持有人,絕大多數選擇同種族及年齡和外貌相近的人士,「絕少會假冒其他種族同與自己年齡外貌有好大出入嘅對象,例如亞洲人會揀番亞洲人,唔會揀白種人,咁先至冇咁易被識穿」。
他指該名涉嫌假扮白種老人的年輕人或另有目的,「個面具睇落都幾逼真專業,相信費用不菲,唔排除背後另有目的」。
CNN報道引述加航回應指,香港機場對離境旅客設有多重檢查。入境處發言人則回應稱,由於案件正在調查中,該處不會評論事件,但強調與外國執法機關經常保持緊密連繫,積極進行情報交流,打擊偽造證件和偷運人口活動。
加拿大當局拒絕透露,該名內地青年何時易容,為甚麼要易容。情報警方指出,由於登機證沒有顯示乘客年齡,即使該青年偽裝得過份年邁,像個七老八十的長者,也不易被地勤質疑他是否 55歲。
2 : 龍生(798)@2010-11-07 15:07:55

易容老人

中國偷渡客在飛機上化妝成一個白種老人,從香港飛溫哥華,可惜事敗遭擒。
如果我是溫哥華的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督,一定要求最高法院把這個怪客特赦。因為一樣是偷渡,這位小哥的手段富有想像力,他與成千上萬的中國偷渡客躲在貨櫃和三等底艙裏的方式不同。
他有獨往獨來的性格,藝高人膽大,化妝術高明,知道裝扮成白人,而不是阿拉伯裔和黑人,機場的入境處會看得鬆。他有豐富的人類學、國際政治和社會學的常識,憑此一點,已經給十分。
只是計算錯誤:老人的臉容枯朽,誇張而怪相,塌鼻子、橡皮圈般的五官,一對眼睛不見了,上飛機,嚇人一跳,像千歲人魔,必引起注意。
卡士出了問題,然後是時機。沒有理由在機上的廁所易容,一個老怪物,中途不見了,必有人發覺。易容這一步,留在飛機抵埗之後,在通過入境處之前,閃進地面的廁所做。
中國偷渡客有此國際新聞,因為在人類偷渡史上,如此奇誕的案例,是發覺的破天荒第一宗。做任何事情,盡量做第一個,不要模仿跟風,像電腦網絡的卡通動新聞,美國人創意再豐富,也沒想過新聞可以這樣做,所以,難得的有一項香港產品上了美國的 CNN新聞,這邊的道德衞士大駡,但動新聞沒有犯刑事罪,駡人的圍觀者,一生都平庸。
十三億人,其中膽子大的人,有敢於奇想創新邁第一步的勇者,都應該得到喝采。第一個化妝成老白人的偷渡客(除非另有特殊背景),第一個扔向一幅魔像的人,第一個把一尊神像鑿空,當成一尊坐廁放在家裏的,今日雖受嘲諷和打壓,明天必然是世界的主人。
所以,勇敢地站出來吧,一切不甘於千人一面集體平庸的人物,即使形勢所限,四周愚民的聲討筆伐,即使有許多人潑冷水,警告這也行不通,那也有風險,困在地獄,敢於想像,向着一堵監獄的磚牆,就是敢於奮身一躍的,即使碰得頭破血流,也贏得一份尊嚴,因為在一聲吶喊之後,最終,必定擁有一片藍天,即使只擁有片刻,像這位易容客,他畢竟橫越了煙波萬頃的太平洋。

陶傑
3 : GS(14)@2010-11-07 15:12:35

他真是有想像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437

殺戮職場:變臉

1 : GS(14)@2011-11-30 22:36:45

http://m.sharpdaily.hk/detail.ph ... 8065&category=daily


Rita嚴謹細心,做事勤奮,很得老闆歡心,一直以來負責主管的工作,但卻沒有主管的待遇及職銜,對於Rita的情況,老闆解釋:「公司職級有學歷要求,你的學歷始終差啲,我要向其他同事交代,等年資久一點就升你!」
Rita也深信「不進則退」,一直想進修,不單為升職也希望未來有更多發展。為了這事,Rita跟老闆討論了很多次:「你覺得我再去讀書好不好?」老闆說:「可以啊,但妳的工作怎麼辦?會不會沒時間跟客戶和管理手下?」其實老闆的問題,也是Rita躊躇的主因。
今年Rita終於下了決心報讀了MBA課程。因為要兼顧兩者,難免有時要「準時」放工。
「Rita,你今日幾點回來?」老闆問。「我沒有遲到啊!」Rita疑惑。「那麼你昨晚幾點放工?你知不知你離開了,下屬就跑掉!沒有人跑數了!你點搞?」老闆發火。「老闆,我去返學你早知道!」Rita辯護。
「我早說你不能兼顧,總之你不要讀了!」老闆命令。Rita懊悔:「老闆當初你說……」
「係呀!我講過唔算數得唔得!」老闆變臉了。Rita呆了。

電郵:[email protected]

CK Leung
2 : 游浪潮(3792)@2011-11-30 22:40:45

進修與否,乃個人意願

如果同事為了回饋公司進修,老闆也應支持

這次進修不許,那懷孕如何?跟這種人做事,格外心寒
3 : 龍生(798)@2011-11-30 22:52:50

出爾反爾....
4 : 普通會員(10409)@2011-11-30 23:04:42

希望"縲絲釘"早日覺醒~
5 : abbychau(1)@2011-12-01 00:05:17

老闆升不升她根本不一定公開真實原因
6 : 草帽(1253)@2011-12-01 00:32:55

那一刻不是呆啦, 應該加一句, 你不即刻升我, 我會繼續準時收工讀書.

升職是一個條件, 不是因為表現, 難怪佢老細咁耐都冇升佢.
7 : 肥B(18468)@2011-12-01 00:51:53

如她真的嚴謹細心,做事勤奮, 應該都可以好快得到將來的老闆們的歡心, 應該一開就「跳草裙舞」,唔肯就另謀高就吧~~
8 : 亞力士(1473)@2011-12-01 01:07:18

好明顯個老細揾緊佢笨
9 : 龍生(798)@2011-12-01 01:08:43

無錯

如果公司真係無左佢唔得, 任佢點跳草裙舞

老世都會乖乖屈服...

如果可有可無, 稍有異心, 馬上斬立決....

邊似主角咁, 俾老世點到一楝都無, 人講乜佢信乜
10 : 游浪潮(3792)@2011-12-01 08:40:31

如果佢做野真的 outperform 既,咁老闆升佢,其他人都無野講

也應該不是 outperform,老闆才同佢講學歷吧

問題係講過要負責任,若因為佢進修,佢下邊d細既唔跑數就反口,十分有問題

更正路應該係引導佢呢組點樣在準時放工既前題下,維持生產力
11 : calvinx(8907)@2011-12-01 11:13:10

我見過好多人都好易氹, 真係人講乜就信, 的老細就成日講比心機做,你好幫得手, 公司好睇重你, 遲下實有機會架, 但佢有乜實際行動呢? 哦~完來都係得個講字 :)

老板吾同你講人情味, 做乜你要同佢講人情?

既然大家講規矩, 咪大家跟規矩做野.

當然, 如果你好緊張份工, 多過老細緊張你, 你就只可以做返隻牛,任比人點.

講返轉頭喇, 故事入邊個rita.......其實都幾單純 :)
12 : 肥B(18468)@2011-12-01 11:22:08

11樓提及

講返轉頭喇, 故事入邊個rita.......其實都幾單純 :)

純, 係「絲」做的,

再昇華一級, 到達以「金」打造的境界, 就會變成
.
.
.
.
.
「鈍」了
13 : teawater(1794)@2011-12-01 11:41:56

你地有冇見過D老板請個秘書,仲想要個秘書跑埋老板條數
我就做緊呢D工
14 : calvinx(8907)@2011-12-01 11:51:06

而家好老細真係難求........
15 : teawater(1794)@2011-12-01 14:18:01

那些老細正仆街
16 : GS(14)@2011-12-02 08:18:07

15樓提及
那些老細正仆街


無辦法,賺盡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778

一個人一個故事:「整容女王」 25年變臉 52次

1 : GS(14)@2012-02-29 00:08:3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35&art_id=16109293



美國 56歲前流行歌手傑克遜( Cindy Jackson)堪稱「整容女王」, 25年來整容 52次,成為健力士世界紀錄保持者。她如今對整容仍欲罷不能,矢言至死方休。
傑克遜自小深明漂亮的好處:「你越漂亮,別人待你越好。」她長大後到英國修讀藝術,發現美女都有黃金比例,始知「自己不漂亮,因為比例超錯」,從此夢想整容。
整容要花錢。 1987年爸爸離世,留下 1萬鎊( 12萬港元)遺產,她終於有機會圓夢──眼睛、鼻子、頰骨、下顎、牙齒、嘴唇等,通通要改頭換面,自此成為傳媒焦點,更寫下兩本書,酬勞夠她繼續整容。

「整容到蓋棺一刻」

25年來,她總共花了 6.2萬鎊( 76萬港元)整容,總共接受 52次手術, 1999年更打破健力士世界紀錄,成為全球整容最多的人,迄今無人能及。整容變臉變得多,她現已貴為整容顧問,她說:「除非我死去,否則我會繼續整容,直至蓋棺一刻」。英國《每日郵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0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