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人海外炒房新趨勢:去冷門市場提前“占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8673.html

中國人海外炒房新趨勢:去冷門市場提前“占位”

一財網 繆琦 2015-11-08 13:58:00

如今,中國炒房團攻占加州、墨爾本和倫敦等地早已不是新鮮事,中國投資者的眼光正在瞄向那些房價仍然便宜、尚有較大增值空間的冷門城市。和中國的房價相比,這些地方的房價還只是中國三四線城市的價格。

不管是出於資產多元化配置的考慮,還是擔心人民幣貶值因而在發達國家購房以求保值,又或者是為了孩子的留學教育和移民考慮,中國人在海外置業的現象日益普遍,而在出國買房這件事上也越來越理性。

如今,攻占加州、墨爾本和倫敦等地早已不是新鮮事,中國買房客的眼光正在瞄向那些房價仍然便宜、尚有較大增值空間的冷門城市。和中國的房價相比,這些地方的房價還只是中國三四線城市的價格。

“長假一過,想買房的人就大增”

按照局外中國區總經理葛奕婕的說法,在中國買房客最愛的投資目的地排行榜上,美國位居榜首,其次是澳大利亞和英國等與留學和移民相關的熱門國家。但是,這種趨勢正在發生改變。比如日本、泰國等新興國家的房市就在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國投資者,而中國買家對於美國和澳大利亞的註意力也逐漸從一線城市轉移到了二三線城市。

“每次長假過後,我們網站的瀏覽人數就會明顯增多。比如對於日本來說,旅遊就給中國人在日本買房提供了動力。”葛奕婕說。

就在今年的國慶長假,中國投資者以近14億日元買下了東京兩幢住宅。居外網發布的購房意向指數顯示,今年二季度中國人對日本房地產的購買意向指數比一季度增加了54%,同比2014年的二季度則猛增了730%。

經濟學人近日報道稱,泰國經濟低迷,唯獨房產業一枝獨秀。而在這其中,中國購房者的貢獻良多。

根據居外網對中國人購房意向指數的統計,中國人在泰國的購房意向指數呈現每年180%的增長,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的增長速度。可以對比的數據是,中國人在最喜歡的五大購房國家(分別是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和新西蘭)中的購房意向指數則以每年平均37%的速度增長。

泰國房市大熱的原因主要包括:泰國房價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相比仍然較低,因此投資者認為當地房產仍有較大的增值空間,另外泰國貨幣的貶值也增加了當地房價的競爭力。

去還沒漲價的城市買房長線投資

逸鼎投資(上海)有限公司首席置業顧問紐曼(Alan Newman)主要負責在中國市場銷售美國目前偏冷門城市的房子,比如得克薩斯州的休斯頓。

“每個月能賣出20套,和一年多相比,翻了六七倍。” 根據紐曼的觀察,一般中國人買自住的房子還主要選擇熱門的城市,而選擇冷門的地方多是為了投資考慮,認為升值的空間比較大。

紐曼說,在金融危機的時期,中國人喜歡買二手房,覺得便宜。但現在更喜歡買獨棟的新房,在休斯頓等房市還不太熱的城市購買,覺得升值空間大。

平均來算,在美國偏冷門城市,一套200平方米的獨棟房子只要大約150萬人民幣。而這些買房投資的凈回報率大約為5%。

然而,對於部分中國投資者短線投資的心態,紐曼建議“在美國買房投資不要太快拋掉,因為美國房子的升值速度比較慢,不像上海這樣,因此一般5年內就賣掉肯定虧損”,他認為,海外投資房產應該更多作為長期的投資考慮。

來自菲律賓世紀房產公司的斯泰因曼(Patrick Steinmann)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由於菲律賓近幾年的經濟表現不錯,不只是中國,所有國家的遊客和房地產買家都在增多,每年以5%~8%的速度增長。相比較來說,新加坡、日本、馬來西亞以及美國的投資者購買當地房產較多,中國買房人數呈現上升趨勢,但目前還沒有成為主力。據斯泰因曼稱,在菲律賓買房投資的回報率可以達到8%。

江蘇易乾方盾房地產置業有限公司正在美國開發它的第一個海外樓盤,地點選在了美國東海岸的南卡羅來納州。該公司海外置業經理潘燕華說,和邁阿密等地相比,此處目前的人氣顯然還不旺,房價也還較低。一套200平米左右的獨棟房子售價在200~230萬之間。“接觸到的中國顧客都不敢相信這麽便宜,估計明年第一季度就能全部賣完。”該公司的房地產宣傳冊上還印上了給投資者保底收益6%的承諾。

海外買房最大目的是教育和投資

根據居外後臺數量的統計,2014年,網上深度咨詢海外房地產的金額達到300億美元。預計2020年華人在海外購房的數額可以達到2000億美元,其中的大部分都將由來自大陸的華人貢獻。

究其中國人的購房動力,最大的目的是教育和投資。如今最受中國購房者歡迎的仍然是美國和澳大利亞這些和留學、移民相關的熱門目的地。

澳大利亞property focus房產公司的格林漢姆(Martin Graham)負責墨爾本房地產項目的銷售。根據該公司的數據,在墨爾本的房地產項目中,至少15%是賣給了中國人。而中國人來買房的數額每年都在以100%的速度增長。“中國人是增長最快的市場,其次才是澳大利亞當地人。” 格林漢姆說,中國人看中的是澳大利亞的教育、氣候和環境。

葛奕婕也認為,對於中國人來說,為了下一代的留學是買房的最大動機。

在紐曼看來,部分中國投資者擔心人民幣貶值,因此選擇到海外多元化配置資產。但更重要的還是,家長為了孩子的留學教育而買房。在這一群體里,有些人並不想移民,只是為了孩子上學,最終是要回到國內的。

今年10月,紐約理工大學校長愛德華·朱利亞諾訪華時告訴本報記者,在紐約理工大學留學的大部分中國學生如今並不願意在美國長住,而會選擇回到中國工作,這和十幾年前不願意回國的現象形成反差。

據《2015年中國留學白皮書》統計,截至2014年底,74.5%的留學人員學成後選擇回國發展,未來這一比例可能還會增加。海歸人數逐年增加,一方面是因為留學生總量增加,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國外就業難度加大,催生了回國潮。

除了教育,中國人對於海外買房投資的考慮也越來越理性。“以前問買房能移民嗎,現在會問投資回報率和隱藏的費用。”在葛奕婕的印象里,中國投資者越來越成熟,而市場也變得越來越細分。以投資為目的的海外買房越來越多,一般的投資回報率可以達到5%~6%。

編輯:應民吾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474

地產商玩體育:粉絲經濟占位賽?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19685.html

地產商玩體育:粉絲經濟占位賽?

第一財經日報 羅韜 2015-12-01 22:06:00

體育賽事產業化的崛起,越來越受到各方的重視,地產商們也開始搭上賽事商業的順風車,或戰略投資,或贊助,或組織賽事。

11月8日早上5點,林濤(化名)就已經起床準備出門,周末的早上下著小雨,但是絲毫沒有阻礙80後林濤的熱情——他一大早要趕到上海外灘集結,參加一年一度的上海國際馬拉松賽事。

作為中國最負盛名的馬拉松賽事之一,這個創立於1996年的賽事2015年的參賽人數已經突破35000人,而預報名總數超過12萬人,甚至“上馬”跑步名額一度炒到5000元一位。林濤之前自己通過預報名方式被淘汰,結果發現所住小區的開發商也贊助了這個活動,於是以業主身份順利參賽。

“因為融創作為官方贊助商贊助了上馬,我們業主就有了部分名額,我本身就是一個跑步愛好者。”林濤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體育賽事產業化的崛起,越來越受到各方的重視,地產商們也開始搭上賽事商業的順風車,或戰略投資,或贊助,或組織賽事。除了融創,綠地、旭輝、泰禾等開發商也紛紛涉足這個領域。地產+體育,給開發商帶來了什麽?

城市占位賽

11月29日,上海虹口足球場人聲鼎沸,綠地申花的球迷搖旗吶喊,綠地申花盡管於17年後再度與加冕足協杯擦肩而過獲得亞軍,但是綠地似乎是整個球賽最大的贏家:球場到處是綠地的廣告,球迷自發購買綠地申花的隊服,無論輸贏,“綠地”已經深入到球迷心中。

賽後,綠地集團董事長張玉良對外表示,綠地集團一直將綠地申花的發展納入集團戰略層面考量,2014年綠地接手後,著重穩定隊伍、多措並舉積極備戰,這些做法也為後半賽季企穩回升奠定基礎。未來綠地申花還將參照國際先進足球俱樂部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做強平臺。

顯然,足球賽為綠地贏來了不少的球迷粉絲。而融創也希望通過贊助上海馬拉松去影響更多的粉絲。“我們的贊助是百萬級別的,考慮到這個賽事的影響力我們覺得比投廣告更加劃算,會帶來更多的口碑效應和自發傳播,這樣可以產生粉絲效應。”融創上海區域公司品牌客服中心副總經理楊蘋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我們發現業主越來越追求健康生活,通過這樣活動的贊助可以拉近我們和業主的距離,增加社區黏性,這些黏性一旦形成對於我們的產品品牌、產品銷售、後期擴展服務都有好處。”

林濤在跑完馬拉松以後,並沒有斷掉和融創的關系,他們業主甚至自發組織跑步訓練營,他也主動邀請自己的朋友和業主一起形成這樣的跑步圈層。業主林濤已經自發成為融創粉絲經濟的一名傳播者。

“其實地產公司投資體育賽事很多時候就是一個城市占位,如果這個公司想要在這個城市持續發展,那麽就需要去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獲取客戶。”正榮集團南京置業公司營銷總監孫清松接受本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

去年年底一則“史上最帥男排俱樂部”話題突然在微博上非常火爆,一周點擊率超過5000萬,江蘇男排迅速得到關註。此前江蘇男排由於沒有贊助商,主場一直無法落地南京,去年11月份正榮集團開始冠名江蘇男排。在去年的全國男排聯賽中,江蘇正榮男排成績從前年的第八打到第四,主場也回到了南京。

“我們每場球賽都會給購房的業主發送邀約,今年的全國男排聯賽的3次主場,目前已有約400個業主家庭來觀看過球賽,這樣的贊助使得我們兩年迅速進入南京市場,今年我們在南京的兩個項目銷售額已經超過了50億,每個項目都比周邊項目每平方米大概要貴2000元。去年我們冠名花費是150萬,今年我們做俱樂部價格也才200萬,而帶來的收益顯然高得多。特別是對於新進入的城市,目前我們已經是整個集團盈利非常好的公司,對於這樣的賽事顯然利於我們的主營業務發展。”孫清松說道。

提升公司溢價?

今年十一長假期間,旭輝集團董事長林中帶著100多個旭輝中高層從上海、北京、重慶等全國各地來到敦煌,進行戈壁徒步挑戰。這些中高層來自旭輝集團14個城市公司,有的負責營銷,有的負責人力,雖然他們很多已經是60後70後,但是這些人和林中一起,在3天的時間內完成了88公里的戈壁徒步。

旭輝集團的戈壁之行一時間引發了同行的艷羨,有知名房企營銷總監就表達希望參與這樣活動的意願。“一個企業的運作就像一場戈壁挑戰一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些團隊一開始走得很快但是後續能力不足,有些團隊不斷堅持最後取得勝利。這個活動對於我們整個企業有著良好的溢價,比如我們的團隊會更加團結,我們的中高層會有更多的契機去交流,對於保持團隊穩定性和持續發展有很好的幫助。”林中告訴記者。

林中本人也參與了挑戰,在其比賽的前兩天排名在16個團隊中的倒數第二,這個名次讓團隊誌氣出現下滑。而最後一天,林中帶領團隊從倒數第二走到了正數第三。“現在大家都進入了房地產的下半場競爭,要看你能走多遠。”林中認為,通過體育賽事可以提高公司在行業的溢價,如何留住人才進行精細管理也成為房企關註的點。

旭輝集團一位高層這樣給記者描述當時的經歷:“之前我來到旭輝是因為旭輝給的薪資水平比較高,但是現在我覺得我找到了一個不錯的老板,真正有一種熱愛的感覺。”

顯然,體育活動帶來的不僅僅有產品的溢價經濟,更多的對於公司的治理。而有的開發商則在全國化布局下,希望通過新興運動而迅速擴張。11月15日,中國羽毛球公開賽決賽在福州舉行,高聖(化名)花了1000多元購買門票觀看了這個賽事。福建作為傳統的羽毛球運動省份,這里的打球氛圍非常濃厚。而高聖在看球的過程中,則不斷看見“泰禾杯”和泰禾項目的字樣。泰禾是一家起源於福建的房地產企業。

一位泰禾集團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其冠名贊助已有四年,共計投入了4000萬人民幣。“羽毛球賽事目前還沒有俱樂部,這個運動賽事有很多成長性,我們通過這樣成長性的活動可以最大程度打響我們在全國的知名度,為我們的全國化發展鋪路。”

前景

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幹意見》,明確提出中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平方米及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5億的目標,並預計到2025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將超5萬億元,而各省也紛紛出臺細則和落地措施。

克而瑞一份報告里提到,由於各級政府為了落實國家政策,將提高體育產業的投資和支持力度,而房企等社會力量參與體育事業也受到鼓勵和支持。房企進軍體育產業無疑有助於加強與地方政府的關系,並且一些體育產業將大大提高房企的知名度和品牌美譽度,優秀的品牌將大大節省營銷成本,同時有利於多元業務的開拓。

今年以來,體育賽事更是頻繁出現開發商的身影。多位接受采訪的業內人士認為,體育場館、公園等體育設施承擔公共服務功能,能夠吸引大量的人流,一是帶動周邊商業的消費升級,促進商業物業升值;二是作為居住配套,提升住宅產品的附加值,並促進房產項目的增值和銷售去化。

克而瑞分析師房玲分析,圍繞體育產業,房企可以做的還很多,比如在體育金融方面,可以開發體育彩票、體育競猜類基礎產品,還可以搭建體育產業資源交易平臺,甚至可以將門票收益權打包成資產證券化產品進行銷售。

房玲同時提到,在社區O2O領域,如今眾多房企所推出的社區O2O平臺,除了必要的物業服務,在增值服務領域成效甚微,若與體育服務運營相結合,則必須使用社區O2O平臺進行場館預訂、文體活動門票預訂,無疑將大大提升社區O2O平臺的使用黏性,同時也為拓展其他社區增值服務創造更多的可能。

【相關】

一年收費10萬 上海萬科雙語學校的辦學邏輯

對於萬科而言,在學費上賺錢可能並不是真正目的,如何在業主消費端獲取更多利潤或許才是萬科做教育的一個目的。

萬科營地能解決教育的痛點嗎?

萬科首次透露教育已是一個比較有序的業務,形成了社區營地、城市營地、戶外營地以及一些全日制學校的多元化教育體系,萬科教育的目標是成為中國首席的素質教育產業服務商。

複星打通地產、醫療、保險資源做養老

即使在國外成熟的地區,養老社區的投資回報期都要在5~7年甚至更長,但在中國,很多開發商還只是把開發養老地產作為一種營銷噱頭,真正的目的仍是出售物業。

編輯:胡軍華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644

騰訊雲、阿里雲競相占位工業互聯網,這真是一筆好買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2/161627.shtml

騰訊雲、阿里雲競相占位工業互聯網,這真是一筆好買賣?
曾響鈴 曾響鈴

騰訊雲、阿里雲競相占位工業互聯網,這真是一筆好買賣?

總之,一切待定。

近年來,物聯網高歌猛進,美國有“工業互聯網”,德國有“工業4.0”,我國也有“中國制造2025”,這背後都是雲計算、大數據。據波士頓咨詢報告,單單中國制造業,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就能為其帶來高達6萬億的額外附加值。這也使得國內外巨頭紛紛駐足,國外如亞馬遜AWS、微軟Azure,國內則是三大電信運營商、百度雲、華為、金山雲等,其中騰訊雲、阿里雲最甚,還拉來了傳統制造大佬,比如騰訊雲與樹根互聯聯合推出了“根雲”,阿里雲與徐工共同搭建“徐工工業雲”,如此爭相搶食,巨頭們真的能再造新的帝國?

不偏不倚,為何雲計算選擇這個時候來“革命”傳統工業?

如今的BAT成了無所不能的存在,尤其是阿里和騰訊。他們在雲計算領域一直明爭暗鬥,爭奪頭把交椅,這次在工業互聯網里紮堆,推敲下來,原因主要有三。

1、中國工業參差不齊,卻渴望在成本和效率上得到提升

由於中國錯失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中國又處於建國初期,所以中國的工業一直處在參差不齊的狀態。而且,正如樹根互聯CEO賀東東所說“中國制造企業三十幾萬家,其中97.4%的企業是中小制造企業,他們都碰到同樣的問題——信息化、物聯網技術缺失。”最揪心的是,對於中小企業而言,他們並沒有太多的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來完成升級,所以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通過雲計算和雲的基礎共享給這些企業,將門檻消除,實現即插即用。

按照GE預測,到2020年,連入工業互聯網的機器將達到500億臺,工業互聯網作為物聯網在工業領域的核心應用,1%的效率提升,就可幫助中國石油天然氣、航空、能源等各行業節省240億美元的成本空間。 

2、制造業服務化成趨勢,雲計算、數字化成為新的動力源

制造業服務化趨勢使得傳統制造大佬從設備優勢走向流量優勢,比如三一重工最早進入工業互聯網平臺研究與應用,還開放了持續投資超過10億元的服務全社會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以往工業大數據入口級企業邁進。

與此同時,融合了雲計算、數字化的工業互聯網也在加速生產制造過程的智能化,並可滿足制造業的定制化趨勢,更為關鍵的是可助力制造業的出海,但出海就意味著新的遊戲規則、新的市場環境和新的供應鏈體系,中國互聯網雲服務商的存在就能為這些制造企業提供支撐。

3、騰訊阿里等巨頭的積累,這時候發力,時機剛剛好

現在正是傳統企業向智能企業轉型的紅利十年,企業轉型升級需要大量的技術、人力等支持,作為盤踞互聯網十余年的阿里騰訊等,正好都有足夠的積累,兩者算是“幹柴烈火”,一拍即合。

阿里雲PK騰訊雲,誰是半斤,誰是八兩

相對於百度雲、網易雲、金山雲等紮推在移動互聯網或人工智能等領域,阿里雲和騰訊雲卻在工業制造里下了功夫,他們采取的策略也不同。

阿里雲:分籃子放雞蛋,廣散網求魚上鉤

短短幾年間,阿里雲在工業制造領域已投出多子。

比如2014年12月,中國石化與阿里雲展開了雲平臺建設合作,並在2015年2月份開通搭建在阿里雲上的石化專有雲,同時開始承載電商等業務系統。

2016年1月開始,阿里雲推出大數據平臺“數加”,並在廣東雲棲大會上宣布為制造業轉型智能制造提供技術與人工智能支持。

2016年6月,阿里雲與徐工集團聯合共同搭建“徐工工業雲”(XCMG-Cloud)。

與此同時,阿里雲還參與共建國家工程實驗室,此外,阿里雲與協鑫光伏、比亞迪、中石化、12306、海關、國家電網等一系列工業制造企業和政府機構也有合作。

這不知道阿里雲是在到處秀肌肉,還是“病急亂投醫”,不過確實能看到阿里雲對工業制造有多癡心,看起來這一切的工作都是阿里雲在為自己成為繼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之後的全球第三大雲計算服務商,形成“3A格局”(AWS、Azure、Alibaba Cloud)在努力,只是目前從體量上來說,和前兩者還有較大差距。而且阿里雲一直在試圖發揮自己在電商上的優勢,並整合所有產業鏈,和阿里在其他領域的買買買一樣,光靠合作收購就真能贏得天下?

騰訊雲:一個蘿蔔一個坑,步步為營

相比於阿里雲2009年進入雲計算領域,騰訊雲慢了點,2013年全面開放、2015年決定全面發力雲計算。

現在看騰訊雲在工業機械上的發力有點不太像騰訊的常規打法,這一次騰訊雲全力押註在樹根互聯聯手打造的“根雲”平臺上(也許後面會繼續開疆拓土),樹根互聯是由三一物聯網團隊創業組建,也被寄托著三一重工的轉型重任。“根雲”算是第一家純本地化的中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目前對外輸出的產品分為幾個層級:

底層,物聯接入層,讓大部分工業企業還沒有聯網的設備,也就是啞機器,通過“根雲”傳感器把數據采集上來,再通過通訊傳到雲上。

第二層,大數據和雲計算的管理公共服務平臺,騰訊雲在此擔當重任,充分發揮其公有的IaaS層和PaaS層的能力。

第三層,工業特定的PaaS層,“根雲”建機器模型,基於機器的數據模型優化機器全生命周期的運營。

第四層,基於工業互聯網平臺做應用,“根雲”提供整體智能服務解決方案和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包括智能機器解決方案。

最上一層,基於機器數據的UBI保險產品。

這種矩陣式產品實際是對準三類客戶:工業企業、小規模行業解決方案供應商以及政府,如今政府抓智能制造的力度非常大,他們希望有平臺能夠支持當地的制造企業轉型升級。

目前看,騰訊雲與樹根互聯聯手打造“根雲”平臺,優勢在於:一、政策,國外的雲計算要進入本土很難,二、樹根互聯有三一重工背景,在產品的研發上應該更懂中國本土企業,三、價格便宜。

騰訊雲與樹根互聯的合作,看起來一個擁有開放的平臺和渠道,一個擁有過硬的技術,一起來創造“端到端”的價值輸出。只是這需要一個過程,即便騰訊擁有最豐富的互聯網用戶服務資源和經驗,也有從PC到手機的完整業務線,但傳統工業轉型並非一朝一夕能完成。

不過騰訊雲的雲服務最初從IaaS出發,接著又快速拓展到更高級更貼近業務的PaaS和SaaS層面,同時引入各行各業的服務商,為開發者和企業提供更完整的雲服務。看來騰訊雲是準備打一場硬仗,持久的拉鋸戰。

當然,現在來說,無論是阿里雲還是騰訊雲,他們在工業制造領域都不能說已經占有絕對主導權,至少得問問那三十幾萬家制造企業。

寡頭時代來臨之前,騰訊阿里也得回答這幾道題

就在吃瓜群眾紛紛討論什麽時候才會進入到工業互聯網寡頭時代時,響鈴給出的答案是:等到互聯網真正成為的“傳統行業”。因為目前來看,工業互聯網發展最為關鍵的“網絡”、“數據”和“安全”三要素都需升級,這也是考驗騰訊阿里的三道考題,即過往經驗的有用性,數據能力以及安全性。

1、工業雲,巨頭們到底算新手還是“老司機”

不可否認,在雲計算大數據領域,阿里雲、騰訊雲算是“老司機”,但當雲計算作為一種技術工具,被應用在不同領域,就變得“隔行如隔山”。

阿里雲主要應用在消費品電商和物流,而騰訊雲在社交、遊戲、金融等領域也是強者,但這些經驗能幫助他們擺脫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新手”身份?

要知道“工業”遠比“買賣”、遊戲複雜,工業雲需要和一般的雲平臺完全區別開來!

因為工業雲是通過雲端找到分散在各個企業的工業設計、工藝規劃、制造原料、制造裝備、銷售物流等各個環節的需求並聚合它們,需要極為專業、全面的工業知識作為支撐,並不是雲服務提供商等平臺類的企業所擅長的,他們更擅長的還是做標準化的服務。

不過工業互聯網的特點是互聯、數據、集成、創新、轉型,其中連接就是要把設備、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和客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而騰訊阿里對連接好像很在行,騰訊拉來樹根互聯做“根雲”,阿里牽著徐工做“徐工工業雲”便是例證,在此基礎上,他們都還在到處拉幫結盟,比如騰訊雲“雲+計劃”後,騰訊雲已幫助近千家初創公司上雲,陸續為廣州、深圳、上海、重慶、四川、河南等20多個省市政府提供雲服務,其中不乏工業制造行業,可以預見這場搶盟友大戲還將在騰訊和阿里之間繼續展開。

2、數據,還是數據

騰訊雲、阿里雲為工業制造業帶來的IT架構的優化和升級,本質上是在為工業制造提供新的連接方式和新的生產力,而這最主要的支撐要素就是數據,當然,數據也是騰訊雲、阿里雲平臺最大的優勢和核心資源。只是工業雲明顯區別消費雲,a、數據的處理量和複雜性是人消費數據的數倍;b、工業大數據要求準確性很高。比如在消費趨勢分析中,成功率百分之七八十就差不多了,但在機器大數據中就必須是99.99%。

這對騰訊雲、阿里雲的考驗就是能否將其消費端數據服務的經驗運用到工業制造領域,比如阿里雲需要提供雲計算、大數據的支持服務來進行不良品率分析、設備遠程運維、智能診斷、裝備壽命預測、質量改進分析等服務。

這里說說騰訊雲,2016年11月,騰訊雲的數智分布式計算平臺奪得Sort Benchmark 全球排序競賽GraySort和MinuteSort兩項冠軍、創造了4項世界紀錄,背後正是騰訊於2009年1月開始基於Hadoop開發的大數據平臺。騰訊雲和樹根互聯合作中,還成立了一個叫根雲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底層用的就是騰訊雲公共的IaaS層和PaaS層的能力,也就大數據存儲和運算能力,可實現把機器連接上來,即M2M。

不過就數據這點而言,對騰訊雲、阿里雲的要求,都是既要懂得人,也要懂機器的,還需要將人和機器數據有效結合起來。

3、說好的安全呢?

這是雲領域最重視的一環,斯諾登時間、iCloud艷照門後,雲安全被提上更高的位置,部分企業拒絕用雲計算產品,寧願自己搭建服務器也是基於安全考慮。

在工業互聯網領域,信息安全最大的問題是廠家少,漏洞多,無人去打補丁,而且涉及到的環節也越來越多,整個行業安全基礎又差、風險也高,更為關鍵的是,基礎架構不同導致現有的技術手段大多數都會失效,何況要換一個行業。

在安全方面,騰訊雲目前采用的是統一的數據管控,並把安全防護產品和能力開放給合作夥伴,以保證企業的數據安全。據稱騰訊雲服務器提供的服務可用性達99.95%,數據可靠性的穩定服務更是高達99.999%,騰訊雲在設備與網絡容災、安全攻擊防護等方面的能力也領先業界。而阿里雲則是全國首批通過ISO27001安全管理體系的企業,2014年也是躋身全球首個獲得雲安全國際認證金牌的雲服務商。

只是騰訊雲、阿里雲真能承受住工業制造領域的安全大考驗嗎?

總之,一切待定。

在“中國制造2015”全面到來之前,騰訊雲與阿里雲的兩雲之爭必將硝煙四起,除了數據能力,安全性能、經驗可持續性,最後決定勝負的還有時間窗口、資源投入、技術和產品開發以及商業模式等,不管會不會是場商業好戲,但一定是場好戲。

雲計算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807

騰訊雲、阿里雲競相占位工業互聯網,這真是一筆好買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2/161627.shtml

騰訊雲、阿里雲競相占位工業互聯網,這真是一筆好買賣?
曾響鈴 曾響鈴

騰訊雲、阿里雲競相占位工業互聯網,這真是一筆好買賣?

總之,一切待定。

近年來,物聯網高歌猛進,美國有“工業互聯網”,德國有“工業4.0”,我國也有“中國制造2025”,這背後都是雲計算、大數據。據波士頓咨詢報告,單單中國制造業,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就能為其帶來高達6萬億的額外附加值。這也使得國內外巨頭紛紛駐足,國外如亞馬遜AWS、微軟Azure,國內則是三大電信運營商、百度雲、華為、金山雲等,其中騰訊雲、阿里雲最甚,還拉來了傳統制造大佬,比如騰訊雲與樹根互聯聯合推出了“根雲”,阿里雲與徐工共同搭建“徐工工業雲”,如此爭相搶食,巨頭們真的能再造新的帝國?

不偏不倚,為何雲計算選擇這個時候來“革命”傳統工業?

如今的BAT成了無所不能的存在,尤其是阿里和騰訊。他們在雲計算領域一直明爭暗鬥,爭奪頭把交椅,這次在工業互聯網里紮堆,推敲下來,原因主要有三。

1、中國工業參差不齊,卻渴望在成本和效率上得到提升

由於中國錯失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中國又處於建國初期,所以中國的工業一直處在參差不齊的狀態。而且,正如樹根互聯CEO賀東東所說“中國制造企業三十幾萬家,其中97.4%的企業是中小制造企業,他們都碰到同樣的問題——信息化、物聯網技術缺失。”最揪心的是,對於中小企業而言,他們並沒有太多的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來完成升級,所以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通過雲計算和雲的基礎共享給這些企業,將門檻消除,實現即插即用。

按照GE預測,到2020年,連入工業互聯網的機器將達到500億臺,工業互聯網作為物聯網在工業領域的核心應用,1%的效率提升,就可幫助中國石油天然氣、航空、能源等各行業節省240億美元的成本空間。 

2、制造業服務化成趨勢,雲計算、數字化成為新的動力源

制造業服務化趨勢使得傳統制造大佬從設備優勢走向流量優勢,比如三一重工最早進入工業互聯網平臺研究與應用,還開放了持續投資超過10億元的服務全社會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以往工業大數據入口級企業邁進。

與此同時,融合了雲計算、數字化的工業互聯網也在加速生產制造過程的智能化,並可滿足制造業的定制化趨勢,更為關鍵的是可助力制造業的出海,但出海就意味著新的遊戲規則、新的市場環境和新的供應鏈體系,中國互聯網雲服務商的存在就能為這些制造企業提供支撐。

3、騰訊阿里等巨頭的積累,這時候發力,時機剛剛好

現在正是傳統企業向智能企業轉型的紅利十年,企業轉型升級需要大量的技術、人力等支持,作為盤踞互聯網十余年的阿里騰訊等,正好都有足夠的積累,兩者算是“幹柴烈火”,一拍即合。

阿里雲PK騰訊雲,誰是半斤,誰是八兩

相對於百度雲、網易雲、金山雲等紮推在移動互聯網或人工智能等領域,阿里雲和騰訊雲卻在工業制造里下了功夫,他們采取的策略也不同。

阿里雲:分籃子放雞蛋,廣散網求魚上鉤

短短幾年間,阿里雲在工業制造領域已投出多子。

比如2014年12月,中國石化與阿里雲展開了雲平臺建設合作,並在2015年2月份開通搭建在阿里雲上的石化專有雲,同時開始承載電商等業務系統。

2016年1月開始,阿里雲推出大數據平臺“數加”,並在廣東雲棲大會上宣布為制造業轉型智能制造提供技術與人工智能支持。

2016年6月,阿里雲與徐工集團聯合共同搭建“徐工工業雲”(XCMG-Cloud)。

與此同時,阿里雲還參與共建國家工程實驗室,此外,阿里雲與協鑫光伏、比亞迪、中石化、12306、海關、國家電網等一系列工業制造企業和政府機構也有合作。

這不知道阿里雲是在到處秀肌肉,還是“病急亂投醫”,不過確實能看到阿里雲對工業制造有多癡心,看起來這一切的工作都是阿里雲在為自己成為繼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之後的全球第三大雲計算服務商,形成“3A格局”(AWS、Azure、Alibaba Cloud)在努力,只是目前從體量上來說,和前兩者還有較大差距。而且阿里雲一直在試圖發揮自己在電商上的優勢,並整合所有產業鏈,和阿里在其他領域的買買買一樣,光靠合作收購就真能贏得天下?

騰訊雲:一個蘿蔔一個坑,步步為營

相比於阿里雲2009年進入雲計算領域,騰訊雲慢了點,2013年全面開放、2015年決定全面發力雲計算。

現在看騰訊雲在工業機械上的發力有點不太像騰訊的常規打法,這一次騰訊雲全力押註在樹根互聯聯手打造的“根雲”平臺上(也許後面會繼續開疆拓土),樹根互聯是由三一物聯網團隊創業組建,也被寄托著三一重工的轉型重任。“根雲”算是第一家純本地化的中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目前對外輸出的產品分為幾個層級:

底層,物聯接入層,讓大部分工業企業還沒有聯網的設備,也就是啞機器,通過“根雲”傳感器把數據采集上來,再通過通訊傳到雲上。

第二層,大數據和雲計算的管理公共服務平臺,騰訊雲在此擔當重任,充分發揮其公有的IaaS層和PaaS層的能力。

第三層,工業特定的PaaS層,“根雲”建機器模型,基於機器的數據模型優化機器全生命周期的運營。

第四層,基於工業互聯網平臺做應用,“根雲”提供整體智能服務解決方案和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包括智能機器解決方案。

最上一層,基於機器數據的UBI保險產品。

這種矩陣式產品實際是對準三類客戶:工業企業、小規模行業解決方案供應商以及政府,如今政府抓智能制造的力度非常大,他們希望有平臺能夠支持當地的制造企業轉型升級。

目前看,騰訊雲與樹根互聯聯手打造“根雲”平臺,優勢在於:一、政策,國外的雲計算要進入本土很難,二、樹根互聯有三一重工背景,在產品的研發上應該更懂中國本土企業,三、價格便宜。

騰訊雲與樹根互聯的合作,看起來一個擁有開放的平臺和渠道,一個擁有過硬的技術,一起來創造“端到端”的價值輸出。只是這需要一個過程,即便騰訊擁有最豐富的互聯網用戶服務資源和經驗,也有從PC到手機的完整業務線,但傳統工業轉型並非一朝一夕能完成。

不過騰訊雲的雲服務最初從IaaS出發,接著又快速拓展到更高級更貼近業務的PaaS和SaaS層面,同時引入各行各業的服務商,為開發者和企業提供更完整的雲服務。看來騰訊雲是準備打一場硬仗,持久的拉鋸戰。

當然,現在來說,無論是阿里雲還是騰訊雲,他們在工業制造領域都不能說已經占有絕對主導權,至少得問問那三十幾萬家制造企業。

寡頭時代來臨之前,騰訊阿里也得回答這幾道題

就在吃瓜群眾紛紛討論什麽時候才會進入到工業互聯網寡頭時代時,響鈴給出的答案是:等到互聯網真正成為的“傳統行業”。因為目前來看,工業互聯網發展最為關鍵的“網絡”、“數據”和“安全”三要素都需升級,這也是考驗騰訊阿里的三道考題,即過往經驗的有用性,數據能力以及安全性。

1、工業雲,巨頭們到底算新手還是“老司機”

不可否認,在雲計算大數據領域,阿里雲、騰訊雲算是“老司機”,但當雲計算作為一種技術工具,被應用在不同領域,就變得“隔行如隔山”。

阿里雲主要應用在消費品電商和物流,而騰訊雲在社交、遊戲、金融等領域也是強者,但這些經驗能幫助他們擺脫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新手”身份?

要知道“工業”遠比“買賣”、遊戲複雜,工業雲需要和一般的雲平臺完全區別開來!

因為工業雲是通過雲端找到分散在各個企業的工業設計、工藝規劃、制造原料、制造裝備、銷售物流等各個環節的需求並聚合它們,需要極為專業、全面的工業知識作為支撐,並不是雲服務提供商等平臺類的企業所擅長的,他們更擅長的還是做標準化的服務。

不過工業互聯網的特點是互聯、數據、集成、創新、轉型,其中連接就是要把設備、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和客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而騰訊阿里對連接好像很在行,騰訊拉來樹根互聯做“根雲”,阿里牽著徐工做“徐工工業雲”便是例證,在此基礎上,他們都還在到處拉幫結盟,比如騰訊雲“雲+計劃”後,騰訊雲已幫助近千家初創公司上雲,陸續為廣州、深圳、上海、重慶、四川、河南等20多個省市政府提供雲服務,其中不乏工業制造行業,可以預見這場搶盟友大戲還將在騰訊和阿里之間繼續展開。

2、數據,還是數據

騰訊雲、阿里雲為工業制造業帶來的IT架構的優化和升級,本質上是在為工業制造提供新的連接方式和新的生產力,而這最主要的支撐要素就是數據,當然,數據也是騰訊雲、阿里雲平臺最大的優勢和核心資源。只是工業雲明顯區別消費雲,a、數據的處理量和複雜性是人消費數據的數倍;b、工業大數據要求準確性很高。比如在消費趨勢分析中,成功率百分之七八十就差不多了,但在機器大數據中就必須是99.99%。

這對騰訊雲、阿里雲的考驗就是能否將其消費端數據服務的經驗運用到工業制造領域,比如阿里雲需要提供雲計算、大數據的支持服務來進行不良品率分析、設備遠程運維、智能診斷、裝備壽命預測、質量改進分析等服務。

這里說說騰訊雲,2016年11月,騰訊雲的數智分布式計算平臺奪得Sort Benchmark 全球排序競賽GraySort和MinuteSort兩項冠軍、創造了4項世界紀錄,背後正是騰訊於2009年1月開始基於Hadoop開發的大數據平臺。騰訊雲和樹根互聯合作中,還成立了一個叫根雲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底層用的就是騰訊雲公共的IaaS層和PaaS層的能力,也就大數據存儲和運算能力,可實現把機器連接上來,即M2M。

不過就數據這點而言,對騰訊雲、阿里雲的要求,都是既要懂得人,也要懂機器的,還需要將人和機器數據有效結合起來。

3、說好的安全呢?

這是雲領域最重視的一環,斯諾登時間、iCloud艷照門後,雲安全被提上更高的位置,部分企業拒絕用雲計算產品,寧願自己搭建服務器也是基於安全考慮。

在工業互聯網領域,信息安全最大的問題是廠家少,漏洞多,無人去打補丁,而且涉及到的環節也越來越多,整個行業安全基礎又差、風險也高,更為關鍵的是,基礎架構不同導致現有的技術手段大多數都會失效,何況要換一個行業。

在安全方面,騰訊雲目前采用的是統一的數據管控,並把安全防護產品和能力開放給合作夥伴,以保證企業的數據安全。據稱騰訊雲服務器提供的服務可用性達99.95%,數據可靠性的穩定服務更是高達99.999%,騰訊雲在設備與網絡容災、安全攻擊防護等方面的能力也領先業界。而阿里雲則是全國首批通過ISO27001安全管理體系的企業,2014年也是躋身全球首個獲得雲安全國際認證金牌的雲服務商。

只是騰訊雲、阿里雲真能承受住工業制造領域的安全大考驗嗎?

總之,一切待定。

在“中國制造2015”全面到來之前,騰訊雲與阿里雲的兩雲之爭必將硝煙四起,除了數據能力,安全性能、經驗可持續性,最後決定勝負的還有時間窗口、資源投入、技術和產品開發以及商業模式等,不管會不會是場商業好戲,但一定是場好戲。

雲計算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099

主機廠紛紛"占位" 行業大鱷湧向共享汽車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2-11/1192092.html

____thumb_headthumb_headthumb_head.thumb_head

“共享汽車”是互聯網出行中競爭最為集中的戰場之一。“共享汽車”模式出現時間較晚,市場整體格局未定,尚未出現類似“滴滴”的行業領頭羊。有分析指出,“共享汽車+智能網聯+自動駕駛”將成為未來的主要出行方式之一。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布局。在社會資本對共享汽車展開一輪狂歡之後,今年初,多家行業大鱷級別的主機廠掀起新一輪投資熱潮。

1月7日,一汽轎車發布公告稱,將與摩拜出行聯手布局共享出行領域。1月17日,由吉利汽車組建的新能源汽車共享出行服務平臺曹操專車,獲多家金融機構投資,完成A輪10億元融資。1月19~20日,在2018電動汽車百人會上,寶馬宣布,將繼續推進在華的共享汽車業務,並在成都上線共享汽車服務。2018年開年僅一月余,共享汽車市場再現投資熱潮。

■ 主機廠與IT企業“相愛相殺”

縱覽目前市面上的共享汽車投資方,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汽車主機廠、經銷商;另外一類則是移動互聯網企業。前者代表平臺(括號內為主要投資方)主要有:綠狗(北汽)、環球車享(上海汽車城、上汽)、e享天開(上汽)、微公交(吉利、康迪)、泛濫生活(力帆)、知豆(吉利、新大洋)、易開(奇瑞)、特來電等。與之相對的是,途歌、蘇打、UCAR、悟空、友友、一度、宜維等最早一批進入共享汽車領域的平臺,均采用分時租賃模式在市場上運營,多為移動互聯網公司創建。此外,還有傳統租賃運營商,如首汽集團推出的Gofun等,總體數量少於前述兩大類別。

汽車主機廠、經銷商擁有車輛資源和渠道優勢,通過建立分時租賃平臺,一方面可為用車消費者節省購車資金,同時還可以為自家產品及品牌做免費推廣。此外,據知情者透露,此舉有利於解決產品庫存問題,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方面,還可獲得國家補貼等資金支持。相比而言,互聯網企業在成本上不占優勢,但其在運營、管理模式、數據及用戶方面的實力明顯優於前者。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汽車制造商和互聯網企業開始通過利用對方優勢資源,從最初的互相競爭發展到如今的互補合作。

■ 想賺錢還得先“燒錢”

2017年下半年,滴滴出行上線“分分租”,美團推出“美團租車”,兩家具有相當實力的互聯網公司開始布局共享汽車市場。越來越多的資本和企業湧入共享汽車領域,業內開始出現不同意見的聲音。有觀點認為,共享汽車如果無法解決停車難、成本高的問題,湧入這一領域的企業只能充當“炮灰”的角色;不同觀點則認為,共享汽車和網約車一樣,盈利只是時間問題,同時也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先“占坑”了解市場,適時再向其他細分市場拓展。

2017年,上汽和上海汽車城共同出資成立環球車享(EVCARD)。經過近兩年在上海市場的摸索,他們發現共享汽車盈利並非遙不可及。“以EVCARD目前的經營情況來看,我們能走過盈虧平衡點。目前問題主要在於我們的定價過低,如果在用戶可接受範圍內適當提價,即每小時費用增加0.2元,每天用車時間增加一小時,今年EVCARD就能度過盈虧點。再過一兩年時間,入不敷出的現象即可解決。”上海汽車城董事長榮文偉說,“中國比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共享經濟,如果找到方法的話,共享經濟在中國會比在任何國家成長得快、發展得好。”

作為摩拜汽車的投資企業之一,蔚來資本執行總監管羽凡對共享汽車市場作出了自己的判斷。他預測,到2030年,消費者出行將達到14350億次,其中共享汽車銷量將超過非私人購車數量,汽車銷量總數將開始下降。對於未來幾年的發展,環球車享總經理曹光宇分析,2020年,共享平臺中的每輛車每天的服務單次將超過10次,接近出租車總體服務量的50%~70%。根據環球車享的分析,共享汽車“燒錢”狀態屬於階段性結果。但無法忽視的是,有望盈利的共享汽車平臺,大多是規模性企業,背後不但有強大的技術、資金支持,在獲取停車資源方面也擁有一定優勢。有分析指出,那些規模較小、資金有限的平臺很可能無法挺過虧損的“寒冬”,如2017年倒下的EZZY共享汽車,再一次給火熱的分時租賃行業敲響了警鐘。

■ 代表汽車產業未來趨勢

有分析指出,目前分時租賃平臺正處在發展的瓶頸期,除了分時租賃企業需要開源節流以外,還需要其他技術的突破,如自動駕駛技術等。“我們有兩個觀點,第一個,無人駕駛技術在未來10年左右的時間里,會有一定市場規模比例的應用;第二,無人駕駛一旦出現,分時租賃上的應用將是先期導入的領域。”曹光宇說。

普華永道思略特合夥人彭波同意曹光宇的觀點。他認為,共享汽車將為新興技術提供最快速的應用場景。彭波說:“共享汽車將作為未來在電動汽車及自動駕駛技術的重要應用場景,會給出行領域帶來一個巨大的轉變。目前市場上存在的所有出行模式,包括拼車、經營型租賃、網約車、分時租賃等,經過未來十余年的發展,將全部統一到“分時租賃+無人駕駛”這個應用場景或商業模式上。”

除盈利模式、未來發展方向外,缺乏行業規範也是分時租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交通運輸部交通幹部管理學院教授張柱庭,從管理部門的角度對共享汽車企業的發展提出了建議。他認為,首先應鼓勵分時租賃平臺采購新能源汽車並予以獎勵,這不僅僅意味著財政補貼,對培養消費者出行習慣也有促進作用;其次,政府還應進一步研究公共資源占用城市道路和給新能源汽車提供場地的問題;最後,可以借鑒《德國共享汽車法》,如規定允許共享汽車以減免費用的方式占用城市道路。張柱庭最後表示,分時租賃將成未來出行方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目前看尚未出現替代傳統出行方式的可能性,但隨著技術的發展,未來仍具有可觀發展前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8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