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外匯儲備掌門人履新央行 接任行長助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3120.html

外匯儲備掌門人履新央行 接任行長助理

一財網 李德尚玉 2015-08-19 16:32:00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8月19日公布的國務院任免國家工作人員通告,任命殷勇為人民銀行行長助理。此前,殷勇任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央外匯業務中心主任。

8月初,“央行來了新領導”的消息,因央行一則分支行行長半年會新聞在業界不脛而走。半月後,此前各方猜測終於得到了印證。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8月19日公布的國務院任免國家工作人員通告,任命殷勇為人民銀行行長助理。

此前,殷勇任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央外匯業務中心主任。而中央外匯業務中心正是經營管理中國近4萬億外匯儲備的機構,不僅是全球經營資產規模最大的主權投資機構,更被稱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投資者之一。

業界紛紛猜測,外匯儲備掌門人的此番提任,不僅體現了在國內經濟步入“三期疊加”的關鍵時期和“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等各項國家戰略加速推進的重要時點,央行乃至政府對外匯儲備“家當”展現出的前所未有的重視;也從側面流露出政府高層對外匯儲備多年經營工作的認可。

從理工“學霸”到投資專家

現年46歲的殷勇自1996年大學畢業後加入外匯局,開始了他第一份也是迄今為止的唯一一份工作,從事外匯儲備的經營管理。金融業界歷來對理工背景的高校畢業生青睞有加,殷勇的求學經歷和職業生涯也似乎印證了這點。

殷勇

殷勇畢業於清華大學,本科就讀於自動化系,並獲得經管學院企業管理的雙學位;直讀博士期間就讀於經管學院,攻讀系統工程學位,師從著名系統工程專家鄭維敏先生。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系友成長之路”論壇訪談文章提到,殷勇在求學期間就是典型的“學霸”,學習成績優異,專業知識紮實,他曾在訪談中分享了在校期間獲得生產實習課程滿分的經歷,並稱自動控制中的系統、控制、反饋等概念在金融管理方面非常有用。

殷勇的求學經歷不止於清華大學,據悉他還曾在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學習了1年的時間,獲得公共管理碩士學位。殷勇曾經說過求學最大的收獲在於“實現了從被動學習到主動研究的轉變”,懂得了“要有跟得上時代脈搏和學術前沿的知識儲備”。

另外,他具有特許金融分析師(CFA)的資格,並受邀擔任CFA協會Claritas項目全球咨詢委員會委員,是其中少數的高級別的政府官員。CFA被英國《金融時報》稱之為投資專才的“黃金標準”,是全球投資業內最為嚴格、含金量最高的資格認證。

從1000億美元到4萬億美元

殷勇1996年加入外匯局時,中國外匯儲備僅有1000億美元,此後一路快速上漲,2014年年中觸及3.99萬億美元的歷史高點。隨著外匯儲備日益龐大,外匯儲備投資一度成為國內外“熱搜”話題。

此前多年,外匯局一般不對外詳細披露外匯儲備的投資和業績情況,公眾對此褒貶不一。但外匯局局長易綱曾在多個公開場合表示,外匯儲備投資團隊經受了一系列金融危機的考驗,非常優秀,投資收益相當不錯。

我們從外匯局官方公布的《國家外匯管理局年報》中發現,中央外匯業務中心經營管理外匯儲備已超過20年。過去20年實現了從最初的摸索市場規律、開創經營模式、積累管理經驗,到現在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資產經營管理機構的跨越式發展,逐步建立了投資基準管理模式和風險管理構架,采取多元化、分散化的投資運用策略,投資遍及30多種貨幣、50多類資產品種、6000多家投資對象。據接近儲備的人士表示,這其中很多重大變化都發生在殷勇任中心主任期間。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2010年以來中國外匯儲備投資美國國債的比重穩步下降,股票等投資比重明顯增加。這一點似乎可以從美國財政部公布的TIC數據中得到印證。自2008年起,媒體也頻繁報出中國外匯儲備投資各國股票,2014年英國《金融時報》稱外匯局已成為全球最大公共部門股票持有者。

美國“兩房”(房利美和房地美)從美國次貸危機開始進入公眾視野。外界對外匯儲備投資“兩房”債券一直頗有爭議。2011年外匯局連續在官方網站上發布答記者問,明確表示“外匯儲備投資的‘兩房’債券還本付息正常,沒有出現過投資損失”。過去幾年“兩房”債券投資的收益率一直比較高,業內人士表示這部分投資的確是盈利的。

另一個被外界津津樂道的話題是儲備神秘的“四朵金花”。據媒體援引接近外匯局的人士稱,“四朵金花”也就是外匯儲備設在海外的華新、華安、華歐和華美公司,已將觸角伸向與實體經濟聯系更為緊密、收益和風險均更高的另類投資領域。

此外,外匯儲備近年來在戰略性資產方面的投資和運用也備受關註。外匯儲備委托貸款辦公室成立被多家媒體詳細報道,並稱開辟了外匯儲備投資的新跑道。去年,央行宣布組建絲路基金,全力支持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外匯儲備在首期100億資本金中出資了65億美元。

而近期,外匯局對外公布數據顯示,其自2009年以來首次調增604噸黃金儲備。外匯局官方表示,這部分黃金儲備是過去幾年“基於對黃金的資產價值評估和價格變化分析,在不對市場造成沖擊和影響的前提下,通過國內外多種渠道逐步積累”的。

外匯儲備正在其自稱的“有中國特色的外匯儲備經營管理之路”上跋涉前行。2014年,《亞洲投資者》雜誌在其年度最佳機構投資者評選中,將“最佳央行投資者”和“最佳中國投資者”頒給了外匯局,稱外匯局在機構隊伍和專業運作等方面為亞洲其他央行提供了寶貴經驗。

從量化研究到建模管理

無論是周小川行長還是易綱局長,殷勇的領導均是學者型官員的“範兒”。對學術研究,殷勇公開發表的觀點並不多,但從幾次對外表態看,他關註和研究的範圍並不局限於其擅長的資產投資領域。

殷勇曾公開發表一篇名為“關於金融與實體經濟關系的思考”的文章,強調要從監管、加強對金融機構社會效益考核、對互聯網金融和大數據等新生事物持開放態度、打破壟斷、增加金融交易的摩擦成本等方面,讓金融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

另在2014年清華大學的一次學術論壇上,殷勇對受到高度關註的債務問題侃侃而談,還用自己構建的“債務可持續曲線模型”對中國債務進行實證測算。

據悉,殷勇確實喜歡研究和構建模型。《中國外匯》曾對外披露,儲備投資團隊以研究驅動投資決策,在經營過程中建立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方法、工具和數量模型,用實實在在的理論研究和量化模型計算支持每筆投資決策。有接近儲備的人稱,殷勇甚至在機構和人員管理的環節,也使用大量的數量模型,以期達到管理的客觀性。

從低調官員到熱心學長

同中央外匯業務中心這個機構一樣,這位浸潤於外匯儲備經營管理近20年的儲備掌門人異常低調,網上鮮有報道。據接近儲備的人士透露,低調務實是這個機構的特質,殷勇曾在內部場合把外匯儲備投資比作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帶兵打仗,因為儲備盤子太大,參與市場博弈的投資投機力量虎視眈眈,儲備投資團隊不能不低調謹慎、如履薄冰。

工作中,殷勇作風強勢,對下屬問題會直言不諱,但也會經常和下屬分享有價值的文章和心得。儲備的交易對手稱,殷勇在日常對外交往中表現沈穩,有理有節,不是能被輕易“忽悠”的對象。

另據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校友會透露,殷勇是該院博士生校友會的副會長,對母校感情深厚,十分支持學院活動,也樂於同在校師弟師妹分享學習經驗和生活感悟。

這位被業內人士稱為最年輕的新任央行行助,此番履新將做些什麽,又會怎麽做?外界都在關註。基於其20年的工作履歷,大家推測儲備經營應該仍是殷勇今後工作的核心內容。而事實上,接近4萬億美元的中國外匯儲備,無論如何管理起來都不會容易,尤其是在當前國內經濟持續放緩、外匯資金流出壓力顯著增加的背景下,外匯儲備規模極有可能面臨拐點,而美聯儲年內加息更使儲備經營多方承壓,這對殷勇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挑戰。

編輯:聶偉柱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627

金立群被選為亞投行候任行長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485

 

8月24日,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第六次談判代表會議在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舉行。會議以共識方式推選現任亞投行多邊臨時秘書處秘書長金立群為亞投行候任行長。 (新華社記者 李鑫/圖)

財政部消息,8月24—25日,亞投行多邊臨時秘書處證實,籌建亞投行第六次談判代表會議在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舉行。根據各方一致同意的遴選規則和程序,通過共識選舉中方提名人選、現任亞投行多邊臨時秘書處秘書長金立群先生為亞投行候任行長。

候任行長將在亞投行正式成立後的首次理事會上被任命為行長。

絕佳人選

6月29日,亞投行候任行長遴選程序通過後,約一個星期,中國政府即提名金立群為亞投行候任行長中方候選人。

金立群被視為籌建亞投行的重要功臣。

公開資料顯示,金立群949年8月出生於江蘇常熟,1968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曾任財政部副部長、中投公司監事長、中金公司董事長等職務。

2014年10月,他正式從中金公司離職,全身心參與到籌備亞投行工作中。據《金融時報》早前報道,這位彬彬有禮且行事老練的前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和前亞洲開發銀行(ADB)官員,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法語也不錯。用數名與他打過交道的人士的話說,金立群是一位絕佳的“與蠻夷人打交道之人”。

這些人士說,金立群是一位親英派,與英國人交流時喜歡引用莎士比亞的話;他還向法國人講述自己多麽迷戀法國的文化;為了取悅德國人,他還跟德國人說因為他們誠實所以自己最喜歡他們。

曾參與世行、亞行項目的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主任張建平對《新京報》表示,在籌備過程中,金立群一直扮演主要角色,從中方角度來看,拿出如此巨額資金設立國際金融機構,中方需要有人能夠掌控這麽大的機構。

“這個人選需要有多年國際金融機構工作經驗,金立群曾在世行工作,並且曾擔任亞行副行長,善於與不同國家打交道,熟悉國際金融機構運作方式。擁有國際化背景的同時,金立群還熟悉中國金融機構和財政體制。”張建平認為,基於這樣的考慮,推舉金立群為候任行長會有利於亞投行經營運作。

金立群簡歷

金立群,男,1949年8月出生於江蘇常熟,1968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在經濟學和財政學方面著述甚多,已出版多本專著。曾任財政部副部長、中投公司監事長、中金公司董事長等職務,現任亞投行多邊臨時秘書處秘書長。

1968年10月參加工作。

1987年至1988年在美國波士頓大學經濟系研究生院進修。

1984年至1989年任財政部外事財務司副處長。

1989年至1994年任財政部世界銀行司副司長(其間,於1988年在世界銀行任中國副執行董事)。1994年至1995年任財政部世界銀行司司長。

1995年至1998任財政部部長助理。

1998年9月至2003年,任財政部副部長。主管教育、科技、文化和對外經濟交往領域的行政經費預算。在此期間他還是中國在亞行、世界銀行集團和全球環境基金組織的副理事。

2003年8月1日出任亞行副行長。在亞行,主管南亞地區和大湄公河次區域(包括這些業務局下屬的各海外代表處)以及和私營部門業務局有關的業務。

2008年9月至2013年5月,被任命為中投公司監事長,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

2013年5月至2014年10月,出任中金公司董事長。

2014年10月從中金公司正式離職,現任亞投行多邊臨時秘書處秘書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337

微眾銀行行長曹彤辭職 去年赴任前理光頭要“從頭開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4048.html

微眾銀行行長曹彤辭職 去年赴任前理光頭要“從頭開始”

第一財經日報 洪偌馨 夏心愉 牛嘉雯 2015-09-11 00:36:00

擁有來自平安系、騰訊系、中信系、興業系高管的微眾銀行一度被視為民營銀行里的“明星隊”。但距離微眾銀行的產品上線不過數月,“明星隊”已經出現了松動,決定先行離開的是行長曹彤。

9月10日,微眾銀行對《第一財經日報》稱,曹彤因個人原因已申請辭去微眾銀行所任職務,按照有關規定正在走相關流程。至於繼任者是否為監事長李南青,微眾銀行方面表示不予置評。

據《第一財經日報》了解,目前李南青只是暫代行長一職,最終的人選並未確定。包括監管部門在內的多方都在物色繼任人選,就在這周,還有某股份行管理層人士接到了擔任微眾銀行行長一職的意向詢問。

生於1974年的微眾銀行董事長顧敏,和生於1968年的曹彤都曾被業界公認為中國金融業少壯派的代表,前者一度被認為是平安集團接班人的有力人選,後者已是中組部管理的正局級幹部。兩位皆以年富力強、善於創新著稱。在第一批民營銀行中,顧敏和曹彤的組合足以令微眾銀行的高管陣容傲視群雄。不過如今,“蜜月期”還未到一年,曹彤便決定走人了。

“明星隊”角力

微眾銀行最早確定的高管是董事長顧敏,生於1974年的他今年不過40歲,是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2000年前後從麥肯錫挖來的得力幹將。在中國平安14年,顧敏一路從運營管理中心做到了中國平安的副總經理。

值得玩味的是,在微眾銀行高管團隊中,除了中信銀行原副行長的曹彤、深圳銀監局政策法規處原處長秦輝、興業銀行同業業務部原總經理鄭新林三人,其余高管大都出自平安系。首席信息官馬智濤、首席風險官王世俊、首席合規官及首席運營官萬軍、副行長梁瑤蘭以及黃黎明均來自中國平安。而另一個“外援”——董秘兼首席戰略官陳峭曾任麥肯錫全球副董事,那是顧敏的老東家,也是中國平安挖角最多的地方。

在微眾銀行的高管班子中,顧敏是最早到位的,其一手組建了微眾銀行。而曹彤直到2014年10月才最終確定,差不多是微眾銀行高管中最後一位到任的。在他之前,微眾銀行的幾位副行長人選也都已落定。

某知情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曹彤本就是金融業少壯派的代表,年少得誌,已經是中管幹部了。可到了微眾銀行遇到的都是年富力強的金融骨幹,各方角力顯然難以避免。

“在一家銀行里沒有自己的人,難度有多大?”某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記者,盡管曹彤本身也有一些想法,也很有銀行的管理經驗,但微眾銀行確實比較特殊,完全在做創新的事情,從協調資源到溝通監管,再到產品研發都很有挑戰性。

不足一年便離場

微眾銀行於2014年12月12日獲準開業,今年5月其第一款產品——微粒貸上線內測,8月微眾銀行手機客戶端正式上線。作為國內第一家正式上線的民營銀行、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一直被置於媒體的鎂光燈下。

但一個細節是,從微眾銀行獲批籌建到產品上線這一年多時間里,包括董事長顧敏、副行長黃黎明和鄭新林等高管都曾多次接受媒體采訪或者在公開場合亮相,反而曹彤鮮少在公眾面前露面。

一個頗有意思的插曲是,一名熟悉曹彤的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曹彤在赴任微眾銀行一職前特意理了光頭,他曾開玩笑地說這寓意事業和微眾都要“從頭開始”,可見其要做一番事業的決心。

2014年末,在一個閉門會議上,本報記者曾見到了剛赴深圳履新的曹彤。他在演講中談及了對於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銀行,以及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思考,思路清晰、見解獨到。對於微眾銀行的發展,當時的曹彤已然有了自己的想法。

不過,還未能看到曹彤大展拳腳,他便已決定離開。據知情人士透露,曹彤在離開微眾銀行後仍將繼續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創業,他或將專註於資產證券化方面的業務。

曹彤是近年來轉型至互聯網金融行業級別最高的幾位銀行業高管之一。他1994年進入招行,歷任招行北分副行長、總行個人銀行部總經理等職;2004年轉投中信後,曾任行長助理、副行長等職;2013年出任中國進出口銀行副行長。

編輯:孫汝祥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805

銀監會核準蔡華相出任農行執行董事 林曉軒出任副行長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4033.html

銀監會核準蔡華相出任農行執行董事 林曉軒出任副行長

第一財經日報 宋易康 2015-09-11 00:21:00

根據農行早前公告,蔡華相於2012年由國家開放銀行副行長調任農行副行長。此次出任執行董事後,農行執行董事從3人增至4人,分別為:劉士余、張雲、樓文龍與蔡華相。

9月10日,中國農業銀行發布公告稱,該行已於近日收到銀監會相關通知,根據規定,銀監會核準蔡華相任農行執行董事,林曉軒任農行副行長。

根據農行早前公告,蔡華相於2012年由國家開放銀行副行長調任農行副行長。此次出任執行董事後,農行執行董事從3人增至4人,分別為:劉士余、張雲、樓文龍與蔡華相。

副行長通過核準,農行重歸“1+7”格局

自去年,農行董事長蔣超良與副行長郭浩達相繼離職後,央行副行長劉士余接任農行董事長一職,但副行長一直空缺。今年6月29日,農行發布公告稱,該行召開董事會,通過了聘任林曉軒為農行副行長的議案,其任職資格自中國銀監會核準之日起生效。

此次經過銀監會審核後,林曉軒正式補位農行副行長一職。由此農行得以延續保持了五年來一貫的“1+7”高管陣型。最新陣容為:劉士余擔任董事長,張雲擔任行長,6位副行長分別為樓文龍、蔡華相、龔超、李振江、王緯、林曉軒。其中,龔超兼任紀委書記,樓文龍主管財會工作,蔡華相分管零售業務。

記者梳理發現,在農行現有領導班子中,行長張雲與王緯都是農行一手培養起來的幹部。張雲於1985年任中國農業銀行深圳市分行計劃處副處長。王緯則從中國農業銀行寧夏區分行副行長一路幹到農行總行副行長。

此外,農行董事長劉士余曾為主管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央行副行長。樓文龍調任農行副行長前曾為北京銀監局局長、黨委書記。而本次經銀監會審核通過的蔡華相與林曉軒,前者於2012年由國家開放銀行副行長調任農行副行長。50歲的林曉軒,更是在工行工作長達26年,此前曾任工商銀行首席信息官。

新副行長有望助力農行互聯網金融發展

2015年各家商業銀行中報披露後,凈利潤增幅下滑與不良率上升是各家銀行最突出的特征。如何突破這“兩座大山”成為下半年所有商業銀行面前的共同難題。

根據農行2015年半年報,上半年農行在金融市場業務領域持續發力,本外幣投資規模同比多增2,513億元,非重組類債券投資收益率居可比同業領先水平。債券承銷、高端投行、電子銀行、信用卡、代理保險等業務保持較快增長。跨境金融和自貿區金融穩步發展,境外機構總資產和凈利潤增速分別達到24.2%和22.8%,總資產規模首次突破千億美元。

與此同時,綜合化經營加快推進,5家綜合化經營子公司總資產增長31.6%,凈利潤同比增長72.4%。農行內部人士表示,農行下半年將加快新興業務體系建設,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加快互聯網技術與金融的深度融合,全面升級掌上銀行,進一步擴大數據網貸、E農管家、銀訊通等特色產品和服務模式的覆蓋面。

此次林曉軒以前任工商銀行信息科技業務總監兼信息科技部總經理與工商銀行首席信息官的身份補位農行副行長一職,加之此前林曉軒主導推動了工行互聯網金融品牌“e-ICBC”的平臺搭建工作,外界對下半年農行互聯網金融發展報以更高期望。

新任執行董事、副行長履歷一覽

根據農行此前公告,蔡華相, 1959 年 12 月出生,中國地質大學工程碩士,高級經濟師。 2010 年 2 月起任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長。曾任國家開發銀行人事局副局長、南昌分行行長、江西省分行行長、營業部總經理、北京分行行長, 2008 年 9 月任國家開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長。目前兼任中國國際金融學會第五屆理事會副會長。

林曉軒,1965年2月出生,華東師範大學工學碩士,研究員,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曾任中國工商銀行福建省分行技術保障處處長兼軟件開發運行中心主任、總行技術保障部副總經理、信息科技部總經理,期間曾兼任總行數據中心總經理,2009年7月任中國工商銀行信息科技業務總監兼信息科技部總經理,2010年12月任中國工商銀行首席信息官。

編輯:孫汝祥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807

張育軍曾被傳出任央行副行長 同事稱其學者氣大過“官氣”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6764.html

張育軍曾被傳出任央行副行長 同事稱其學者氣大過“官氣”

一財網 E.C 2015-09-16 21:23:00

現年52歲的張育軍,現任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助理、黨委委員。縱覽其職業生涯,均在證監會系統內度過。其在證監會主席助理任上,曾督促券商關註創新業務,多次召集券商高管學習互聯網企業,被外界稱為創新型官員。

今天晚間,一則重磅消息引發了輿論的關註。中國證監會主席助理張育軍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

而8月初,媒體才剛剛報道過張育軍或將赴央行擔任副行長一職。媒體報道稱,據兩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透露,張育軍赴央行就任副行長一事在央行內部多有傳聞。不過其中一人還表示,張育軍在赴任之前,尚需在證監會系統內部走完諸如民主測評等流程,最終是否赴任,取決相關流程,尚存變數。

張育軍

從“雙料”博士到“雙料”總經理

現年52歲的張育軍,現任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助理、黨委委員。縱覽其職業生涯,均在證監會系統內度過。其在證監會主席助理任上,曾督促券商關註創新業務,多次召集券商高管學習互聯網企業,被外界稱為創新型官員。在其引導下,互聯網證券專業委員會在2015年3月成立。

張育軍履新證監會主席助理一職是在2012年。彼時,時年49歲的的張育軍由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升任證監會主席助理。

擔任主席助理後,張育軍分管包括機構部、基金部在內的“大機構”。這一升遷,一度讓市場人士頗為意外。因為機構部是證監會的核心職能部門。

在擔任證監會主席助理之前,張育軍曾先後在滬深兩大交易所擔任總經理一職,是迄今國內唯一執掌過兩大交易所帥印的人。

張育軍碩士畢業於俗稱“五道口”的人總行研究生院,其後又取得北大經濟學博士、人大法學博士兩個學位。媒體曾報道稱,張育軍的同事有提到,張育軍身上的學者氣似乎大過“官氣”。熟悉他的人,大多以簡短的話概括其特點:用一個字是“鉆”,兩個字是“好學”。

1993年,30歲的張育軍自人民銀行金融管理司入職國務院證券委時,著有《美國證券立法與管理》,其後又出版了《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制度分析》。2007年,他的《投資者保護法研究》面世;2014年,《金融危機與改革》一書出版。

2000年,在深交所任職期間,張育軍經歷了深交所暫停發新股、創業板擱置事件。2008年轉戰上證所後,張育軍的任務變為發展藍籌市場。

2012年履新證監會助理後,張育軍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其曾提出了“資管業務八條底線”。

在本輪A股暴跌中,張育軍曾主導救市工作,多次召集券商、基金等業內高管研究救市策略。有媒體報道,一位券商高管曾透露,上海某家大型券商由於救市不力,在一次會上被張育軍當眾點名批評。

最後公開講話:把穩定市場人心作為首要工作

今年8月7日,張育軍在證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座談會上肯定了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前期在維護市場穩定方面所做的工作,強調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專業理性分析當前市場形勢,繼續把穩定市場、穩定人心作為當前首要工作。

他強調,一是要進一步加強融資融券業務管理,防範融資融券業務風險。審慎控制融資融券業務規模,使之與自身資本實力、流動性狀況和風險管理能力相匹配。二是要加快推進信息系統外部接入管理,切實遏制非法證券活動。嚴格按照證監會有關要求,認真做好自查和清理規範工作,一旦發現違法違規行為應立即終止與其合作並向監管部門報告。三是要加強結構化偏股型資管產品的管理,降低杠桿風險。不得為場外配資和傘形信托提供資金和便利,不得開展資金池業務,切實防範流動性風險。四是要加強程序化交易和客戶管理,嚴禁利用程序化交易惡意做空。

張育軍指出,一是要積極配合監管機構做好維護市場穩定的具體工作;二是繼續認真做好贖回應對和流動性風險防範工作;三是抓好專戶業務杠桿和配資風險的防控;四是抓好分級基金和創業板投資的風險防控工作。

每經網報道稱,張育軍在8月份的一次券商內部的講話中表示,最近已經開始整頓第三方接入,9月份必須完成清理,尤其是前十家的證券公司,行業要在9月15日之前清理完,下一步不排除對重大違法違規的證券公司立案。

在內部講話上,張育軍還總結反思了程序化交易,他表示,程序化交易問題的核心是只做短期趨勢交易,盲目交易,大量撤單。對於清理兩融業務,張育軍要求各大券商認真琢磨兩融業務的完善機制。同時,張育軍還要求各大券商加強隊伍管理。

最後,在會議上,張育軍表示,中介機構管好了,這個市場就安全很多,自己要帶頭進行行業深刻總結,深入反思。整改工作9月底以前必須到位,要一家一家驗收。

張育軍簡歷

張育軍,1963年5月出生,漢族,四川什邡人,經濟學博士、法學博士。

現任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助理、黨委委員。

張育軍1995年5月任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1995年10月任深圳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1997年11月任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副秘書長,1998年6月兼任外事部主任,1998年10月任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1999年6月任深圳證券監管辦公室黨委書記、主任(正廳局級),2000年8月兼任深圳證券交易所總經理。2000年10月任深圳證券交易所黨委書記、總經理。2001年9月任深圳證券交易所黨委副書記、總經理。2008年2月任上海證券交易所黨委副書記、總經理。2012年8月任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委員。2012年9月任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助理。(簡歷摘自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官網)

(綜合騰訊財經、觀察者網、中國證券網、澎湃新聞、每日經濟新聞、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等報道)

編輯:顏靜潔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104

中信銀行副行長郭黨懷: 銀行與互聯網金融是競合非彼此替代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90344.html

中信銀行副行長郭黨懷: 銀行與互聯網金融是競合非彼此替代

一財網 李德尚玉 實習生鄒穗晞 胡笑紅 2015-09-23 23:59:00

下一階段,中信銀行在互聯網金融領域還將有哪些重磅產品推出?中信又如何看待銀行與互聯網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帶著這些問題,近日,第一財經日報專訪了中信銀行副行長郭黨懷。

從2015年回過頭去看,如果要選出前三家傳統商業銀行的“觸網先鋒”,那中信銀行在前三甲之列,相信不會有太多異議。

早在2006年,中信銀行杭州分行就與支付寶公司在支付結算領域開展了合作,尤其是通過在網關支付方面的合作,中信銀行成為最早推出支付寶個人網上支付業務的銀行之一。

2013年,中信銀行在業內率先開展“網絡貸款”業務,聯手銀聯商務推出面向小微企業主及個體商戶的“POS網貸”。而到了2014年4月,中信銀行聯合嘉實基金、信誠基金推出“薪金煲”。這是業內首支同時具有銀行結算功能和基金收益功能的銀行系“寶寶類”產品,被譽為“寶寶3.0時代”的標桿產品。2015年9月,中信銀行首次發布了跨界合作的在線供應鏈金融新產品——“信e付”。

今年以來,中信銀行先後與阿里、騰訊、百度三巨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聯名信用卡、新型電子商務平臺、大數據、雲計算、金融支付等領域建立了全面戰略合作關系,共同打通傳統銀行在“互聯網+”路上的最後一公里。僅信用卡一項,中信銀行已經聯合三家公司發卡近300萬張。

截至目前,在支付結算和網絡融資領域,中信銀行已經形成了多款互聯網金融的產品矩陣。下一階段,中信銀行在互聯網金融領域還將有哪些重磅產品推出?中信又如何看待銀行與互聯網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帶著這些問題,近日,第一財經日報專訪了中信銀行副行長郭黨懷。

郭黨懷介紹,中信銀行未來將以“互聯網金融”為突破口,實施渠道一體化戰略,著力在電子渠道整合、跨界合作、O2O客戶服務體系搭建、大數據應用四個方面加快創新步伐。對於傳統銀行業務的互聯網化,在中信銀行副行長郭黨懷看來,只要是能夠標準化、流程化、可量化的,都可以往互聯網金融方面去靠攏。

“而商業銀行的傳統優勢,網點的優勢,也不可以拋棄。” 郭黨懷稱,特別是在一些高端交易服務方面,還是需要一些團隊的合作。“我們講到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是一個競合關系,不是誰取代誰,誰吃誰的問題。趨勢一定是大家優勢互補。”

互聯網金融戰略布局

第一財經日報:從2015年半年報大概看到中信銀行互聯網金融上的布局情況,這樣的布局背後的戰略邏輯是什麽?

郭黨懷:日前國務院十部委頒布了《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規範了互聯網企業和金融企業關於互聯網“金融+”的一些行動方案,這個對下一步促進金融企業和互聯網企業在發展互聯網金融方面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在這個制度辦法的規範下,中信銀行作為互聯網金融改革的先行者,我們也在積極探討這種新的應用模式,我們在戰略規劃中已經規劃出了互聯網金融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步驟。互聯網金融涉及到我們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互聯網業務發展非常快,特別是年輕人。那麽作為金融服務企業,跟互聯網結合也是一個趨勢,大家會優勢互補,各自發揮各自的強項。

中信銀行在互聯網金融方面重點可能在以下幾個方面會有一些大的行動:

第一、搭建電子渠道“高速公路”。加強電子渠道整合,突出移動互聯網產品開發和服務,強化手機銀行應用開發,打造領先的渠道平臺。

第二、搭建金融互聯網“跨界之橋”。搭建直銷銀行等開放式獲客平臺,拓展第三方渠道資源,推動移動支付創新,打造全面跨境支付結算體系。

第三、打造O2O的客戶服務體系。建設智慧社區O2O平臺,以社區生活服務為切入點,開展線上獲客,線下服務,雙向引流,相互轉化。

第四、強化大數據平臺建設,支持渠道互通互融。加強大數據應用,整合各類渠道,提供一點接入、全程響應的智能化渠道服務。

日報:隨著互聯網化,中信銀行未來業務與互聯網有著何種關系?物理網點功能是否會弱化?

郭黨懷:互聯網與金融的關系,我的理解應該是,誰也不可取代誰,是一個互補競合關系。所以,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傳統商業銀行物理網點的擴張是需要改變思路,但不意味著商業銀行就要取消實體店。

商業銀行應該借鑒互聯網的思維模式,更多地把傳統商業銀行的客戶往互聯網這個方向指引。這樣,我們產品的標準化、流程化以後,能使雙方更多地受益,不光是銀行受益,更多的是客戶受益。

同樣的,介入一些互聯網思維模式也可以把我們的用戶端真正地引流到傳統銀行的實體店。比如在高端理財方面,一些特殊的金融交易方面,還離不開一對一的人工服務和團隊的合作策劃,與互聯網金融是一個互補關系。

日報:傳統銀行的業務有哪些可以互聯網化?

郭黨懷:只要是能夠標準化、流程化、可量化的,應該是一個趨勢,都可以往互聯網金融方面去靠。複雜的交易需要團隊合作的,還是要到實體店去。

互聯網金融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比如說兩年前,我們的認識還是在pc端的一個業務,經過這兩年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已經上升到了十幾種,這個比例應該會越來越大,確切的比例現在也不好預測。趨勢是會向互聯網金融靠攏。

直銷銀行跨界合作

日報:在互聯網金融創新方面,中信銀行的特色是什麽?比起其他銀行,中信銀行的優勢在哪兒?

郭黨懷:對老百姓來說,商業銀行一定是在拼服務、拼價格,就是成本核算的問題。如果中信搭建起來的互聯網金融的新平臺,在服務方面,我們的受眾群體更方便、更快捷,在費率方面更優惠,我想一定是有吸引力的。

比如說,在監管部門的支持下,我們在互聯網金融跨界合作方面,正規劃探索直銷銀行的模式。因為直銷銀行用了一個大數據的理論,銀行會發揮風險控制方面的比較優勢,互聯網企業運用技術手段,把我們的產品標準化、流程化。這樣就可以使現有商業銀行的應用成本大幅度節減,我們就會把這一部分節省來的收益讓渡給我們的消費者。比如說在理財產品銷售方面,價格將體現往下走的趨勢,在貸款方面,資產端也會體現出這個趨勢。我們的“信e付”是在做傳統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把它搬到移動端,在實行審批方面、客戶經營方面都有一些新的舉措。

日報:早在此前中信銀行就推進“互聯網+”與跨界聯結,攜手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小米、順豐等合作夥伴開展一系列互聯網金融創新,共同構建互聯網金融生態圈進行合作,這樣的跨界合作是基於什麽樣的戰略考量?

郭黨懷:互聯網金融大家並不陌生,目前互聯網的行為,或者它的一些模式,已經影響到了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尤其是年輕人,我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互聯網,而且互聯網的這種發展,是非常迅速。兩年前,我們的思維模式還是服務、業務設計、營運模式還是基於PC端的考慮,現在主要的重心已經轉移到移動端,更多的是移動銀行的概念。所以,在這一方面,傳統的商業銀行的優勢已然是存在的,但是,商業銀行一定要改變自己的一些思維方式,要借鑒互聯網企業的一些屬性,比如說他們對市場的反映,對消費者的行為的分析,對大數據的運用,這都是互聯網的特有屬性。

而商業銀行的傳統優勢,網點的優勢,也不可以拋棄。特別是在一些高端交易服務方面,還是需要一些團隊的合作。我們投行的一些業務,後面是一個很大的團隊在服務,類似於這種高端的服務,就不可能搬到互聯網上。我們講到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是一個競合關系,不是誰取代誰,誰吃誰的問題。趨勢一定是大家優勢互補。

中信銀行正在積極地探討創造一個有別於傳統商業銀行的模式。其核心是,大家是不是能在監管容忍的條件下,把相互的資源發揮到極致。我們看到的不成功的案例,是因為沒有專註地把各自的優勢發揮出來。

日報:今年3月24號,中信銀行介紹了今年在互聯網金融方面的發展舉措:搭建平臺、跨界合作。“搭建平臺方面,中信銀行今年要推出直銷銀行、智慧社區O2O平臺。”中信銀行互聯網金融未來哪些跨界合作值得期待呢?

郭黨懷:目前互聯網金融跨界合作的模式很多,但是目前在互聯網企業里面,比較成熟的比如說BAT企業,是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在BAT企業三家之間,也各自有優勢,中信銀行和BAT三家互聯網巨頭都有深度的戰略合作協議。

我們現在的合作已經進入到一個深水區了,合作是比較深入的。我們在消費信貸啊,直銷銀行方面都在積極探討。

直銷銀行是最近國務院十部委對外剛發布的鼓勵互聯網金融的重點之一,目前相應的一些監管政策細則還沒有出臺,中信正在積極探討這方面的合作,跟合作方和監管部門都保持密切的溝通,一旦有確切的新的方案我們會及時通過媒體發布。

P2P平臺資金存管

日報:《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指導意見》明確提出網貸平臺的資金必須由銀行來進行存管,但是很多傳統銀行對該業務其實是比較猶豫的,因為網貸平臺的資金量還是不夠大,利潤驅動力小。

9月,易寶支付、懶貓金服及中信銀行在北京召開產品發布會,推出由三方攜手打造的P2P資金聯合存管產品,該產品采取了“支付+運營+銀行存管”的產品運作模式。中信銀行是如何考量開展P2P平臺資金存管的?這個合作與其他的P2P平臺的資金存管有什麽不同之處?

郭黨懷:
 央行規範了P2P的托管行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在風險控制和投資人來說都是一個保護。商業銀行有托管資質,是一個基礎性的業務,銀行把它劃為中間業務收入,這本來就是銀行的基礎業務。談到關於P2P的托管,中信銀行也剛頒布了相應的政策。以前這個P2P是一個開放式的,但是並不規範。監管部門出臺這個政策還是利好的。

在托管業務上,中信銀行還是市場比較領先的。舉一個案例,中信銀行在托管上一直做得很優秀的,年輕人現在普遍用的余額寶是目前規模最大的公募基金,就是托管在中信銀行。雖然是只有兩年時間,余額數在最高時候有7000億,客戶群體過億,這個產品有一個強大的系統在支持,無論是哪個產品托管,都有一個很強大的信息技術在後面做背書,核心的就是要估值這些產品。中信有這個實力,所以涉及到P2P托管,不像貨幣基金那麽複雜,數據量那麽大,我們也做了規劃,會積極推動該業務的發展,畢竟剛剛開始,所以量還不是很大。

日報:通知發出之後,會有越來越多的網貸平臺需要選擇銀行來托管自己的資金?

郭黨懷:托管方面,銀行看中的並不是費率的高低,更多的是對這個項目的責任。

對此是有評估考量的,所以我們會有選擇地來做一些P2P的合作。比如說這家公司項目質量比較好,風險把控也比較到位,這是我們追逐的目標。不是所有的P2P的資金托管銀行都要去追逐,銀行既然作為托管行是有責任的,銀行的責任往往大於收益,因此還是要謹慎地積極推進。

托管是有交易規則的,商業銀行作為托管方來講,不光是看到一個規模和收益的問題,更大的是要考慮風險問題。那就意味著每個銀行對托管項目的風險把控、容忍度是什麽。因為銀行只要是接受了這個托管項目,不光是企業的聲譽風險、流動性風險,更多的是社會責任。

中信銀行對P2P托管業務是積極規劃,謹慎進入。並不是說我們所有的項目都要大包大攬地去爭取,一定是要符合中信銀行的風險管控。就像理財產品銷售一樣,不是所有的都要去做,都要去爭取,我們是一個積極謹慎的態度。

編輯:呂值渺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746

金饭碗越来越不好端:银行行长因贷款逾期被扣工资

http://www.xcf.cn/gdyw/201509/t20150925_758301.htm

 “金饭碗”越来越不好端:行长因贷款逾期工资被扣

  杨佼


  9月下旬的一天,收到单位发来的扣罚工资通知后,高枫(化名)脸色微微一变,随后把手机放到办公桌上,将头靠在椅背上,轻轻叹了一口气。


  作为一家股份制银行的分行行长,因为所在分行一笔贷款逾期,此前他已有两个月被扣罚。“这个月居然又扣了2万块钱,剩下的只够吃饭了。”高枫有些自嘲地说。


  类似高枫的情形,在商业银行中已不鲜见。随着不良贷款持续上升,不少银行的不良贷款考核标准都在变得更加严厉,高管因不良贷款被扣罚工资也屡见不鲜。《第一财经日报》获悉,在一些银行,出现不良贷款后,管理人员也被要求离岗清收,甚至倒扣绩效收入、无法离职。


  “银行的工作确实越来越不好干了。”某股份制银行深圳分行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为了避免出现不良贷款被罚,一些银行业务人员已经不愿做新的贷款,或者无法申报新的贷款项目。


  被扣罚工资的高管们


  从今年7月起,因为所在分行出现一笔较大金额的贷款逾期,高枫已经连续3个月被扣罚工资,总金额接近6万元,而这几乎是他3个月固定工资总数的40%。


  高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这笔逾期贷款总金额4000万元,逾期时间是在今年6月底,但在7月中旬就已收回全部本息,逾期时间前后不到20 天,并未给银行造成实际损失。在7月份发工资的时候,他当即被扣罚了2万元。令他略感意外的是,在随后的8、9两个月,他仍然被连续扣罚工资,而且金额也 未减少。


  “逾期当月扣罚工资是应该的,但收回来之后还被罚,就有点让人不好接受了。”高枫说,由于考核由总行管理,虽然是分行行长,他也无法改变考核结 果。尽管这笔逾期贷款是该行的业务,但却并非由他本人经手,而且也经过完整的业务审批程序。因此对于连续三个月被罚款,他感到有些委屈。


  实际上,类似高枫的经历,在眼下的银行业中并不鲜见。深圳某股份制银行人士说,当前各家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都很大,虽然没有造成实际损失,但毕 竟已经产生风险,而且可能影响到监管评级,会对银行产生隐性损失,作为分行行长被扣罚薪酬,其实是正常情况。虽然各家银行的管理机制不一样,但有的银行扣 罚标准更严。


  此前,随着不良贷款持续增加,各家银行都在此方面加强了考核。银监会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经达到1.09万 亿元,比去年底增加249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比去年底上升0.25个百分点。而在2014年底,上述数字分别为8426亿元、1.25%。今 年上半年,全国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相较于高枫所在银行,一些银行的考核更为严厉。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某股份制银行一家支行今年出现了一笔1600万元的不良贷款,而 经手的业务人员中途离职,这笔贷款就被转到支行行长名下。后来贷款出现问题,这名支行立即被解除职务,离岗清收这笔贷款,以前已经发放的绩效工资也被追 回。


  “离岗清收只能拿最低的工资,还要追加行政处罚,这样一来,不但工资拿不到,每个月还要被倒扣钱。”知情人士说,由于离岗清收工资很低,而处罚通常又很严厉,涉事人员在此期间基本没有收入,甚至连以前的业务也要进行核查。


  除了业务人员,一旦发生不良贷款,信贷审批人员也会受到牵连。业内人士说,在此之前,出现坏账时,一般只处罚信贷人员,而审批条线则不会受罚。随着不良贷款压力增加,如今很多银行都调整了风险管理标准。一旦发生逾期、不良贷款,审批条线也会受到处罚。


  而这还不是“最惨”的。经手的贷款出现风险,即便是离职也不被允许。某股份制银行分行人士甚至说,如果出现问题的贷款收不回来,就拿不到银行的离职证明,直到贷款收回为止。而没有离职证明,就无法进入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任职。


  避险之技


  不良贷款考核导致的扣罚,已经导致银行业收入水平下降。公开信息显示,多家上市银行今年上半年的人均薪酬水平,已经出现明显下降。


  尽管如此,出现不良贷款时,涉事人员都会受到处罚,但并不意味着涉事者都会受到同样严格的对待。在执行考核标准的过程中,可能也存在一定的“潜规则”的可能和空间。


  “银行业务条线的工资、奖励都很高,考核的弹性空间也很大,如果得罪了人,或者关系没处理好,处罚的时候就会按最严的标准执行,不会留任何情面。”上述深圳股份制银行人士说,影响的就不仅是收入,职业前途也会受到影响。


  即便是不被要求离岗清收,一旦出现不良贷款,相关人员的新业务也难以开展。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说,按照该行新出台的规定,只要经办的贷款出现逾 期,或者成为不良贷款,经办人就无法申报新业务,即便申报也难以通过。如此一来,收入水平就会大幅下降。就算是没被要求离职离岗,但继续留下来,也“没有 多大意思”。


  这种方式甚至成为银行规避风险的一种手段。上述深圳股份制银行人士称,其所在银行尚未对高管进行不良贷款扣罚,其本人经手的业务,目前也未出现 大额不良贷款,但今年以来,其申报的多个项目都被审批部门否决,而得到通过的项目,是其中的少数。“我最近都在考虑,是不是要换个工作,但别的银行估计也 好不到哪里去。”


  与此同时,减少新增贷款,也成为银行从业人员避险的方式。上述业内人士称,为了避免新增业务逾期或出现不良贷款,一些存量业务规模比较大的业务人员,干脆不再开展新的贷款业务,变成了纯粹吃老本。


  新的处置途径


  随着不良贷款持续上升,银行资产质量压力加大,依靠扣罚、涉事人员清收,已经无法遏制资产质量下降。寻找新的处置办法,成为银行消化不良贷款的主要方向。


  “清收是能起一定作用,但解决不了全部问题,有些贷款根本就收不回来。那些大额贷款,就算扣一百年的工资,照样还是抵消不了。”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说,除了清收、转让、核销等传统手段之外,贷款展期、重组成为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新方式。


  事实也是如此。平安银行半年报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该行重组贷款达到166.35亿元,较年初增加83.3亿元,增幅高达100.3%。民生银行也在半年报中表示,将综合运用催收、重组、核销等多种处置方式,强化不良资产问责,提升清收处置成效。


  国有大行同样如此。以工行为例,今年上半年,该行重组贷款规模虽然较小,仅比去年底增加7.6亿元,但展期贷款却大幅增加。截至2015年6月底,其展期贷款491.3亿元,比去年底增加201.42亿元,增幅达到60%以上。


  实际上,重组贷款也是监管层鼓励的方向。根据媒体公开报道,银监会在2015年上半年监管工作会议上表示,要把遏制不良贷款的快速上升,作为当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而贷款重组、联合授信等方式为监管层所鼓励的。


  “跟硬性清收相比,重组贷款是更好的办法,有些企业只是一时出现困难,如果重组,还有可能将损失降到最低,硬性清收的话,反而可能收不回来了。”上述深圳股份制银行人士说,从降低风险的角度来看,重组是处置不良贷款更为有效的方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190

60歲的行長進去了 大連銀行上市猴年馬月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10-09/952009.html

面臨資本補充壓力的大連銀行A股上市之路已然渺茫,如今又陷入行長被查風波,前途可謂風雨飄搖。

U_883128885_1168107898_fm_11_gp_0.thumb_head

據9月末遼寧省紀委消息,大連銀行黨委委員、行長王勁平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

至於王勁平被查的原因,一種說法是,20世紀90年代末大連證券交易中心被整頓之時,他涉嫌獲得某些非法財產;另一說法是與他多年前處置一筆不良貸款時形成的資產處理有關。

大連銀行未審計的2014年業績數據顯示,其總資產2606.31億元,凈利潤20.22億元,均較2013年年報披露的數據大幅下降。同時,近幾年不良率高企和資本金不足的問題也困擾著其發展腳步。

面臨資本補充壓力的大連銀行A股上市之路已然渺茫,如今又陷入行長被查風波,前途可謂風雨飄搖。

行長被查

即將60歲退休的王勁平2005年8月出任大連銀行行長,金融從業30余年。歷任工商銀行大連分行甘井子支行行長、工商銀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分行行長、大連證券交易中心副總經理、大連信托投資公司副總經理、大連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副主任(正局)等職務。

此次王勁平被抓,被指最多的是其處置一筆不良貸款時形成的資產處理導致。而在其任職大連銀行的15年間,大連銀行經歷了高速發展,並迅速在外地(包括天津、上海)開設分行。王本人也曾獲得“2006中國城商行年度人物”等諸多榮譽。2008年7月,大連銀行還獲得世界經濟論壇“全球成長型公司”會員資格。

大連銀行前身大連市商業銀行成立於1998年3月28日,由29家城市信用社組建而成,當時不良貸款比率高達56%,賬面虧損2億元。2000年初,王勁平在他來到大連銀行後的第一個全年工作會上立下豪言:“今年力爭盈利。”年底的決算日,大連銀行盈利6138萬元。自此,大連銀行漸入佳境,逐一理順法人關系、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結構,駛上了跨越式發展的快車道。

但高速增長的同時,近幾年大連銀行不良率高企和資本充足率不足的問題也頗為嚴重,2013年末大連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為23.38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96%,遠高於同業的平均水平;而同期大連銀行資本充足率為9.2%,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和一級資本充足率為7.49%,位於同業較低水平。

面對巨大的資本補充壓力,上市成了重中之重,登陸A股也始終是王勁平的心病。然而,IPO成功之路顯然和大連銀行無緣。

上市夢斷

早在2007年,大連銀行便提出要在A股上市,然而在2010年的城商行IPO熱潮中,大連銀行由於歷史遺留問題導致股東總數嚴重超過《公司法》和《證券法》的規定等原因,而折戟IPO之路。在大連銀行艱難列入排隊名單之後,也一直未能成功,其“中止審查”狀態長達兩年未果。

直到2013年6月,證監會公布的《發行監管部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申報企業基本信息情況表》顯示,此前一直處於“中止審查”狀態的大連銀行,進入了申請終止審查企業的名單,這也意味著大連銀行就此退出了IPO排隊行列。

由於其他銀行均已按時遞交自查報告,大連銀行由此也成為當時在所有已遞交IPO申請的銀行中,唯一一家進入申請終止審查名單的銀行。

不僅僅是上市審查被“終止”,業績下滑及不良貸款增加也令大連銀行深受詬病。

不良貸款的形成與大連實德集團相關聯。

大連實德集團在2001和2002年兩次註資大連銀行。截至2012年底,實德集團為大連銀行第四大股東,持股比例為4.88%。

彼時,有借款人在大連銀行貸款13.28億元,由大連實德集團將其持有的生命人壽3.18億股股權作為質押擔保。而上述貸款由另一擔保人提供連帶擔保責任,大連實德集團將其持有的大連銀行1億股股權反擔保質押給該擔保人。此外,還有借款人在大連銀行開具6億元的承兌匯票,風險敞口為4.2億元。

數據顯示,2013年末大連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為23.38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96%,遠高於同業的平均水平。根據2013年年報,在發放的貸款和墊款中,大連銀行已逾期的貸款為28.18億元。從五級貸款分類來看,其可疑貸款增加最多,從2012年的1.76億元躥升至2013年末的15.27億元。另外,大連銀行計提的貸款損失準備金余額因此從25.19億元增加到36.8億元,撥備覆蓋率則從275.26%降至157.43%。

因其不良大增直接導致大連銀行業績增速放緩。大連銀行2012年的總資產和總負債均實現了35%以上的增長,但凈利潤增長僅為1.59%,其年報說法是“受不良資產處置損失的影響”。2013年年末,該行總資產為2840億元,凈利潤為23.17億元,同比增長32.4%。

屢遭打擊

事實上,近年來大連銀行不僅A股IPO無望,麻煩更是接二連三。

王勁平曾表示,大連銀行被資本金困擾,接近於監管紅線,所以迫切需要解決資本金的補充問題。其還曾公開表示,在暫時不能上市的情況下,將采取私募的辦法,尋找一家戰略投資者。然而2014年大連銀行遭遇了萬達入股失敗、同業業務擴展過度導致的資產縮水等問題。

大連銀行目前第一大股東是大連國資大連融達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持股比例18.35%,二股東大連一方集團,持股9.51%,第三是中信產業基金管理的綿陽科技城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合夥),持股7.32%,第四和第五是大連實德集團及華信信托,持股比例均為4.88%。

大連銀行至今還未披露2014年年報,根據北金所披露的未審計2014年數據表明,其總資產2606.31億元,凈利潤20.22億元,均較2013年年報披露的數據大幅下降。2013年年末,該行總資產為2840億元,凈利潤為23.17億元;不良率為至1.96%,較2012年末上升1.06個百分點。

在王勁平出事前,大連銀行新的投資者消息為,大連銀行將向東方資產定向發行27億股,並打包出售賬面本金余額為99.87億元的高風險資產,募集資金總額為150億元。之後,東方資產將持有大連銀行40%的股權。

除此之外,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掛牌信息顯示,今年4月末,某大連銀行股東將其持有該行的1億股股份進行轉讓,掛牌總價4.5億元,拆合每股4.5元,該項轉讓掛牌截止日期為6月3日。目前,大連銀行還有1億股正在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掛牌出售,截止日期是9月24日。資料顯示,該1億股大連銀行股權的標價為4.5億元,也就是每股4.5元。

  • 投資時報
  • 姚祥雲
  • 劉佳昕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817

世行行長金墉與亞投行金立群華盛頓會面 期待聯合融資機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1559.html

世行行長金墉與亞投行金立群華盛頓會面 期待聯合融資機會

一財網 馮迪凡 2015-10-23 14:49:00

金立群表示,目前亞投行與世行、亞行等機構的合作“非常順暢”,希望亞投行能夠促進這些機構正在推進的自身改革。

世界銀行集團行長金墉於當地時間10月22日在世界銀行集團總部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候任行長金立群會面,討論兩家機構之間的合作問題。

金墉表示:“我熱烈歡迎金行長訪問世界銀行集團,並期待著進一步加強我們現有的緊密關系,確定未來合作的具體領域,也包括聯合融資的機會。”

世行一直在為亞投行提供廣泛支援,幫助亞投行為開業做好準備。亞投行與世行具有共同的目標:提供急需的基礎設施融資,幫助各國促進經濟發展,改善對人民的服務,創造就業,減少貧困。

此前,在華盛頓訪問的金立群21日在華盛頓表示,亞投行將建立符合21世紀要求的高標準治理體系。

據新華社消息,金立群21日在布魯金斯學會出席一場亞投行研討會時說,中國決心創辦亞投行,旨在同域內和域外國家一道為亞洲基礎設施提供新融資機制,這體現了中國政府負責任的態度。為實現這個目標,亞投行需要建立符合21世紀要求的高標準治理體系。

金立群指出,建立高標準治理體系是亞投行5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的共同要求。亞投行的治理體系不僅要吸納現有多邊投資機構的優點,還要借鑒私營機構的成功做法。他透露,一些政策文件不久將公布。

金立群表示,亞投行將通過嚴格執行管理政策,如嚴控崗位設置,對腐敗“零容忍”等舉措確保亞投行兌現“精幹、廉潔、綠色”的核心理念。

截止到10月9日,亞投行5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中已有53個國家簽署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亞投行預計將於今年年底開始運作。

金立群說,亞投行不單純是為中國“一帶一路”戰略涉及的國家服務,而是為亞洲所有國家服務。目前亞投行專家已經在準備投資項目,預計明年二季度能夠推出。

談到亞投行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亞行)等機構的關系,金立群說,它們之間不是相互競爭關系,“亞投行成立的重要原因是現有多邊發展機構無法滿足亞洲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他表示,目前亞投行與世行、亞行等機構的合作“非常順暢”,希望亞投行能夠促進這些機構正在推進的自身改革。

金立群還說,雖然亞投行是一個新興金融機構,但它有三大優勢:一是亞投行實繳資本為認繳資本的20%,是現有多邊發展機構中比例最高的;二是亞投行比目前的多邊發展機構更加開放,亞投行將在全球招聘最優秀的管理人才,同時項目采購也面向全球所有國家;三是亞投行擁有中國和眾多成員國的大力支持。

編輯:仇芳芳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044

國開行副行長李吉平:政策性銀行將在可持續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1542.html

國開行副行長李吉平:政策性銀行將在可持續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財網 徐燕燕 2015-10-23 14:09:00

10月23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保爾森基金會可持續性年會2015”在北京舉行,年會主題為可持續的經濟轉型。關於可持續發展的融資問題,成為一個重要的討論議題。

由第一財經日報副總編輯楊燕青主持的“可持續的未來:商業投資與合作”分論壇上,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李吉平表示,中國國情下,解決融資發展,兩頭都要走,不能偏激,不能由過去單純靠財政,轉到今天完全商業性。還是要走政府主導的,通過市場方式,來解決資金的融資問題。在他看來,國家開發性金融的概念就是在政府和市場之間發揮作用,政策性銀行將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中扮演重要角色。

“探討可持續的經濟轉型問題,不可忽視的是構建綠色金融的主題。一方面,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面臨生態形勢很嚴峻,去年,我們國家74個主要城市,只有8個城市空氣達標;75%城市的水資源超標;19%的公共土地面積超標。另外我們生態建設資金也有重大缺口。“李吉平指出。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測算,在資金需求總量上,“十三五”期間,按照落實現有已經制定的環境規劃、計劃和標準的“低方案”,中國在工業汙染治理、環境修複、可持續能源、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能源與資源節約五大領域的綠色融資需求為14.6萬億元;若基於環境無退化原則的“高方案”,則資金需求高達30萬億元。

李吉平表示:“近五年的用於治理空氣汙染的就要1.7萬億以上,財政供應的程度最多10%~15%的樣子。實現我們的可持續發展,包括能源的持續發展,不可不構建可持續發展和綠色金融。”

那麽,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金融體系將如何構建?李吉平指出,可以把財政、金融、稅收融為一體,打造全方位綠色金融體系,釋放市場能量。具體他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是由政府和大型金融機構合作設立政性策導向的綠色金融基金,以經營和適當獲利的原則,為商業性的綠色基金提供融資支持。

再一個,由政府和大型金融機構合資設立股份制的商業化運作的合作機制,政府提供優惠的政策支持,由國內的銀行、保險等機構聯合設立專業化、商業化基金。

此外,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加快促進綠色金融發展的政府投融資平臺,積極推動財政體制改革,為政府提供穩定的政策收入來源渠道,提高政府在現有分稅制體系中的分享比重,發揮政府對綠色金融的支持。

最後,還考慮整合目前政府的綠色金融和建設基金來源渠道,發展資金的來源,包括產業化貸款等都用於支持發展。

“中國國情下 解決融資發展,兩頭都要走,不能偏激,不能由過去單純靠財政,轉到今天完全商業性,我覺得中國還是要走政府主導的,市場方式的,來解決資金的融資問題,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是一個好方法,但是在中國現在的條件下,有一個逐步運用的過程。”李吉平在論壇上說。

國家開發銀行最新改革定位為政策性開發銀行,在這一過程中,將扮演重要的角色。李吉平指出,開發性金融的概念是指在政府和市場之間發揮作用。通過融資規劃和政府合作,整合資源,連接市場和政府,建設信用和金融的問題。他認為,將來通過國家的、財政的、中央的、地方的、市場的、商業金融等多種渠道,足以解決可持續發展道路中的資金需求問題。

編輯:聶偉柱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0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