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烏鴉經濟學家」出掌印度央行總裁 拉詹擋得住亞洲金融危機第一張骨牌?

2013-09-02 TCW
 
 

 

撰文‧乾隆來

金磚四國之一的印度,最近匯率重貶、利率飆漲、股市重挫,出現令人心驚膽顫的金融風暴徵兆;印度盧比兌美元的匯率,從五月開始一路走貶,到八月出現劇烈震盪,平日一天只有○.三%震幅的匯率,這段時間竟然頻頻出現一天二%至三%的震盪。三個月內,盧比兌美元匯率已經狂貶一八%。

同時,具指標性的印度十年期政府公債利率,也出現暴漲警報,五、六月還在年息七.一一%左右的及格邊緣,在七月中旬跳升到八%,八月十九日當天更創下九.二四%的天價,飆出二○○一年至今、十二年來最高的水準。

原本相對穩健的印度股市則在八月大幅下挫,七月下旬還在兩萬點的孟買股價指數,短短一個月內下跌近一○%。台灣投資人熟悉的塔塔集團(Tata Group)旗下上市公司塔塔鋼鐵,從開年的每股四三六元腰斬至二百元才反彈;此外,塔塔電力全年跌幅二五%。

八月二十三日,在印度紮根甚深的滙豐證券(HSBC)發佈投資報告,將印度股市由買進「降級」為中立。HSBC的報告說,印度面臨嚴峻的風險,經濟停滯、通貨膨脹居高不下、經常帳赤字難以控制;而印度中央銀行(Reserve Bank of India)與政府為了阻止資金外逃,推出一連串資本管制的措施,使得總體經濟與金融情勢雪上加霜。

一連串的警訊,令人想起一九九七年橫掃東南亞的金融風暴,是否捲土重來!當年東南亞金融風暴的主角泰國,股市過去三個月跌掉一七%,印尼股市也出現相近的走勢,三個月內跌掉一八%。而且,印度、印尼、泰國,甚至馬來西亞,都同步在八月中旬的幾個交易日內出現重挫,外資熱錢集中逃離的現象,已經成了東南亞各國立即、明顯的危機。

面對步步進逼的金融風暴,印度總理辛格充分瞭解,印度已經身不由己地被推上新一波金融風暴的最前線;稍一不慎,就可能像九七年的泰國,或者兩年前的希臘,成為熱錢外資、金融大鱷集體獵殺的肥肉。

八月七日,辛格推出他的救援投手,宣佈由著名的經濟學家、麻省理工學院(MIT)經濟學博士、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曾任國際貨幣基金(IMF)首席經濟學家、美國金融協會總裁拉詹(Raghuram Rajan),從九月四日接任印度中央銀行總裁。

國際化色彩強烈的經濟學家拉詹臨危受命,令人想起二○一一年十一月,在歐債危機中接任歐洲央行總裁的德拉吉。

德拉吉比拉詹大十六歲,是拉詹在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的「學長」,也曾出任世界銀行的執行董事。四十四歲就回到義大利接任財政部長,協助債台高築的義大利度過多次危機。

具有濃厚「美國派」色彩的德拉吉,在接任歐洲央行總裁時,一度被質疑是否能夠保護歐洲利益;但是德拉吉上任後一方面提供市場源源不絕的流動性,另一方面同步改革歐洲金融監理結構。在複雜的國際金融、歐洲政治,以及歐盟龐雜的金融決策體系中,以庖丁解牛的細膩手法,完成拆除歐債地雷不可能的任務。

拉詹與德拉吉相仿,都是具有強烈「國際化」色彩的經濟學家。拉詹出生在一個印度塔米爾家庭(Tamil,印度南部、最古老的原住民族群),出生不久就隨著在國際組織工作的父親遊歷各國,曾經住過印尼、斯里蘭卡、比利時等國。

家庭的因素讓拉詹從小就有國際化的視野,並且在學業上展現優異的成績。他在印度理工學院取得電機學位、印度阿赫馬巴德管理學院取得MBA學歷,兩者都獲得最優獎章;一九九一年,拉詹完成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時才二十八歲,博士論文的主題就是關於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影響。

危機預言比末日博士早兩年一九六三年出生的拉詹,今年剛滿五十歲,卻已經戰功彪炳。他早在○五年,一場「(各國)中央銀行總裁向葛林史班致敬」的論壇中提出報告,警告金融產業的發展,將會觸發全球經濟金融災難。拉詹的研究報告認為,金融資產證券化讓全球金融市場風險升高,而不是像許多金融大師所說的風險分散。他質疑,一旦金融風險爆發,銀行業可能沒有足夠的流動性來因應。

當時仍是美國聯準會主席的葛林史班,名望聲勢如日中天,正要榮譽交棒,而且美國房地產市場才正展開起漲行情,拉詹卻大開烏鴉嘴,當著葛林史班的面前吐槽,反對當時「全面金融解禁」的主流思想。

他對金融風暴的警告,足足比被稱為「末日博士」的紐約大學教授魯比尼早了兩年。兩人的差別是魯比尼積極在媒體上曝光,而拉詹重心還是放在芝加哥大學的教職,後來進入印度政府成為財政部的顧問。

拉詹還曾經向桑默斯(Larry Summers)、克魯曼(Paul Krugman)公開叫陣,提出與這兩位美國金融學界泰鬥完全不同的理論。桑默斯與華爾街過從甚密,當然對於拉詹的理論嗤之以鼻,桑默斯在○五年那場央行總裁論壇中,公開批評拉詹的報告「具有反資本主義色彩」,而且「大量誤導」;如今看來,拉詹有先見之明。但是,桑默斯就算錯了,仍然獲得華爾街的支持,至今還是下任美國聯準會主席第一候選人。

接近歐洲「撙節」觀點

路透的專欄作家斯旺(Christopher Swann)最近就在專欄譏諷此一現象,他說:「拉詹可能比桑默斯更適合(接替柏南克)擔任中央銀行總裁,可惜他回印度去了!」不過,拉詹並不像那些發動「佔領華爾街」運動的異議人士那樣民粹,他不將風暴的形成歸責於單一族群,而是用更宏觀的角度分析。他認為金融風暴的起源,是「全球化造成勞動競爭力不平衡」的先天因素。拉詹的論點,被歸類為「供給面學派」,也引起需求學派的克魯曼公開駁斥。

此外,拉詹也質疑金融海嘯後以美國主導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認為各國政府「印鈔票」浮濫銀根的作法,只是人工地維持原本就不合理的GDP(國內生產毛額)規模,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他認為,美國、歐洲與發展中國家,必須各自解決結構性問題,美國要提高勞動力與教育水準,壓制過度貪婪的金融機構;歐洲要解除過度社會主義的保護,推動企業與勞工自由化、降低政府干預;而發展中國家則要解決需求不足的結構性問題。

拉詹的論述,無疑更接近歐洲經濟學家的觀點,主張從調整經濟結構來尋求最終解決,在結構調整、提高生產力、追求平衡的過程中,必須適度「撙節」政府浮濫的財政支出,甚至加稅。這個觀點遭到克魯曼的強烈批評,並且在去年引發不同學派的經濟學家論戰。

不過,拉詹如今最大的挑戰,不再是葛林史班、桑默斯、克魯曼等人,擺在他眼前的,是印度的「立即而且明顯」的金融危機。

印度財政部與央行在八月十四日宣佈了一系列的資本管制措施,卻觸動了市場高度反感,立刻在八月十六日造成印度金融市場近年來最大的動盪,盧比匯率大跌、股市急墜、債券利率暴升。

八月十四日宣佈的資本管制措施,大幅收縮企業與個人結匯的額度,例如企業匯出的海外直接投資金額,原本上限是公司淨值的四○○%,如今大幅縮減為淨值的一○○%;個人海外匯款的上限,原本是每年二十萬美元,也一口氣縮減為七萬五千美元。

與歐美關係好 可望尋外援還有,印度人對黃金有瘋狂的偏愛,每年進口黃金的金額,造成將近五%的經常帳赤字;而政府對柴油的補貼,雖然照顧了窮人,卻也是印度經常帳赤字居高不下的元兇之一。因此,進一步限制黃金進口、調高柴油價格,都是政府正在考慮的方案之一,卻也可能引發強烈的政治副作用,對明年五月將舉行的全國大選,帶來無法估計的衝擊。

八月十六日大震盪,讓總理辛格強烈體認到金融危機的威脅已經迫在眉睫,隔日清晨立刻召集現任央行總裁蘇巴拉、財政部長、經濟部長,以及仍然擔任財政部首席經濟顧問的拉詹等財經決策官員召開緊急會議。

之後各自對外發佈安撫民心的說法,印度央行在八月十九日開市之後,也推出購入十二億美元的長期政府公債,放寬銀行持有債券的上限等,試圖緩和市場疑慮。

大家現在都把焦點放在拉詹身上,這位反對印鈔票的MIT經濟學家,面對正要襲擊的風暴,會不會像他的學長、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那樣,「用盡全力防止金融風暴擴散」?一方面大量印鈔票向銀行體系放水,另一手爭取時間調整印度的經濟結構,還必須在複雜的政治糾結中尋找活路。

而那些虎視眈眈的熱錢外資,到底會不會從印度、印尼身上製造新的金融風暴?曾經當過IMF首席經濟學家、與美國關係良好的拉詹,又能不能從美國聯準會與歐洲央行尋得外援,共同對抗外資大鱷的攻擊?還有,辛格預定在九月二十七日前往白宮拜訪歐巴馬,蠢蠢欲動的風暴能不能在此之前獲得控制?

九月四日將要接任印度央行總裁的拉詹,要用什麼方法將印度從金融風暴的邊緣拯救回來,將是今年全球金融市場安危與否,最關鍵的一戰!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拉詹接下一個爛攤子?

近4任印度央行總裁在位時經濟表現過去20年,4任印度央行總裁都未能改善通貨膨脹與匯率貶值,現任央行總裁蘇巴拉則將金融危機的難題,留給了將在9月4日接任的拉詹。

央行總裁 C.Rangarajan Bimal Jalan Y.V.Reddy D.Subbarao 任期 1992~19971997~2003 2003~2008 2008~2013 通膨率(%) 7.79 4.53 5.85 7.23 匯率變動(%) -9.16-5.67 0.68 -8.3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903

金立總裁盧偉冰:總裁也是產品經理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640.html

一張會議桌前,金立總裁盧偉冰把自己、同事和記者的5部不同品牌手機零散地放在面前。他舉起剛剛面市不久的金立ELIFE E6,從屏幕、攝像頭、Power鍵、USB接口、外接插孔、出音口、界面等等各個小細節上與其它手機          進行對比,這是他花了10個月時間打造的一款時尚型手機,代表著金立智能手機未來發展的方向。

在智能時代,這家「老牌」國產手機廠商在產品上找到了自己的發力點。

數年前,「語音王」、「劉德華代言」曾讓國內的消費者記住了「金立」,也因此成就了其國內手機頭把交椅的地位。但2010年,一部Iphone4開啟了中國智能手機的大幕,無論新兵舊將,紛紛被捲入這波大潮。2011年,金立開始打造第一款智能手機。「沒有選擇,金立必須轉型!」彼時,盧偉冰正致力於海外市場開拓,但形勢的變化讓銷售出身的他逐步轉向產品研發。

和手機打了近10年交道的盧偉冰是喬布斯中國信徒中的一員,一本《喬布斯傳》,他看了三遍。盧偉冰崇尚喬布斯的極簡、美感的設計理念,E6代表的也正是這個方向。2年過去,盧偉冰對產品的理解也漸入佳境,他說,「我是金立最大的產品經理。」

「必須頂尖」

盧偉冰都不記得自己用過多少手機。從iphone1到iphone5,從三星的note到S系列,從索尼、諾基亞到國產品牌的旗艦產品,他都會第一時間拿到手試用一下,「然後扔給研發團隊拿去研究。」

2011年研發第一款智能手機時,盧偉冰帶領團隊也這麼幹過,他們翻來覆去地研究iphone,蒐集國內市場流行的機型信息。「坦率地講,做第一款智能機的時候我們不是很懂。」

觀察後他感覺「薄」應該是一個趨勢。當年上半年,他便主導成立智能手機研發院,招兵買馬開始動工。但對於國內的功能手機廠商而言,轉型談何容易,等待他的將是一個又一個的技術挑戰,僅一個「薄」就足夠讓團隊「抓狂」。

當時的概念中,能夠做到10mm以內的厚度就算「薄」手機。因此,盧偉冰為金立第一款智能手機制定了不超過10mm的目標,同時必須保證性能穩定。第一輪設計時,團隊依然按照常規思路進行架構安排,結果厚度超過12mm。他立即退回去讓團隊重新設計。

「一定要逼研發團隊,不行就給我退掉重新來,他一定會想到方法的。」盧偉冰一週工作六天半,時刻盯著團隊的進度,天天開會、吵架。逼到最後,研發人員每天夜裡都在想這個東西怎麼做,元器件結構、牽線路徑等整個架構反覆探討,不斷設計、推翻、再設計、再推翻……過程持續了兩個多月,推出的首款產品還是10.5mm厚度。

那段時間,他一方面盯著研發進度,一方面還要忙著和上游的供應商談判。使用國際最頂尖的配件是盧偉冰打造智能手機定下的第一條規矩。「所有的供應鏈都必須要跟全球最一流的廠商去對接。」為了尋找最清晰的攝像頭,他開始頻繁與Iphone手機的兩大攝像頭供應商索尼和OmniVision接觸,反覆比較、衡量,最終選擇了為Iphone4(當時4S還沒上市)供應攝影頭的後者。據其稱,當時金立是OmniVision在中國唯一一家該型號攝像頭客戶。而在另一大關鍵配件—屏幕,盧偉冰同樣考察了三星、夏普等國際一流廠商,最終選擇了行業霸主三星。

剛剛在智能手機領域起步的金立面對強勢的上游供應商,定製顯然不現實,只能被動的接受供應商現有的產品。不過,盧偉冰有自己的計劃,「比如,我在哪個時間點選擇你哪一個芯片來做,同時你們要派人到公司進行技術上的支持。」作為核心部件,選擇高通、聯發科還是三星的芯片,他的標準是看誰更能代表新的技術方向。

盧偉冰為金立智能手機定下的第二個基調是不走低價路線。國內智能手機市場以千元智能機起步,但金立第一款智能機一面市便定價2690元。盧偉冰說他記著讀EMBA時一位教授的一段話,低價格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高價格、低成本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個行業一個不健康的現象是,把低價格作為核心競爭力,這是錯的。」

設計為綱

加入金立之前,盧偉冰2009年1月去美國的時候,曾專門前往微軟尋求windows的授權。當時,整個行業對安卓並不看好,反而覺得windows在手機端會繼續領先。但兩年後,只有開放的安卓可與封閉的iOS抗衡。

2011年,金立初涉智能機時,盧偉冰也拿到了安卓的開源代碼,但並未進行深度定製,只是在原有基礎架構上進行優化。直到2012年年初,在一年的積累後,金立才成立移動互聯網中心,進行自己的ROM深度定製。讀《喬布斯傳》,盧偉冰深有體會,「喬布斯說封閉的系統一定是達到最完美體驗的,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花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去做自己軟件系統Amigo(中文寓意:朋友)的原因,就是保住你的完美性。」這款ROM,他差不多花了一年半。

300天「磨劍」,等待的只是一款能體現金立操作系統的機型。這就是7月10日發佈的ELIFE E6。面對記者,他依舊對這款「十月懷胎」的孩子愛不釋手,親自演示著自己傾心打造的操作系統—僅一個天氣功能,他做出了聲畫字兼具的UI,配備某個區域的文字之外,晴天、下雨、多云等畫面和聲音同時呈現。他說,喬布斯講究人文與科技的結合,我對研發團隊的要求就是將現實場景融入虛擬,在虛擬中感受到真實。

為了這個小小的功能,設計團隊絞盡腦汁。熟悉他的員工都覺得盧偉冰是個「苛刻」的老闆,他自己也並不反對,還拿自己的星座開起了玩笑。「我是處女座的,他們都說我太追求完美。」為了完成這個項目,盧偉冰打破部門界限,抽調各部門的精英,將工業設計、結構設計、硬件設計團隊合三為一,隨時出現問題隨時解決,避免長流程帶來的低效問題。

E6的設計出自金立自己的團隊;而電池源自三星、LG的最新工藝,採用同步心跳技術100個APP的功耗降低80%以上;屏幕來自日本Japan Display最新的1080P顯示技術,該公司由索尼東芝日立合資成立;甚至外殼技術也取自芬蘭的一家公司,其當年百分之百服務諾基亞,全部經過手工打磨。顯然,這延續了盧偉冰定下的高配路線。

硬件是基礎,盧偉冰將此比作軍備競賽,但最終的目標則是打造一個硬件+系統+應用的完整生態系統。

曾經很多人不看好功能手機廠商的轉型,而僅從目前的規模來看,昔日的功能機老大金立也並未領先。但盧偉冰認為,競爭剛剛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262

非主流書評(12):《Zara沒有名片的總裁》 笨發

http://notcomment.com/wp/?p=4632

福布斯的2013排行榜中,墨西哥電訊大亨卡洛斯·斯利姆第四年蟬聯世界首富。香港的李嘉誠名列第八。

據福布斯雜誌估計,現年73歲的斯利姆的財富總值高達730億美元。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名列第二,資產為670億美元。

去年名列第三的「股神」巴菲特今年卻掉到了第四位。第三的位置被76歲的西班牙富豪,時尚品牌Zara的創始人阿曼西奧‧奧特加(Amancio Ortega)獲得。他的淨資產為570億美元。

我們看到,富豪榜中,有的靠壟斷(電訊,軟件,地產),有的靠投資,然而靠賣衫的,奧特加是特別的一個。

奧特加的時裝王國有幾勁?看以下highlight

1. 日本的快速時裝王國Uniqlo,1974年成立,母公司Fast Retailing現市億約2,200億港元。
2. GAP的市值,約1,200億港元
3. H & M的市值,約4,200億港元

而Zara的母公司Inditex,是市值6700億港元的怪物。

看完市值,再看2013品牌價值

1. Zara市值:約202億美元
2. Nike市值:約158億美元
3. H & M市值:約127億美元
4. Ralph Lauren市值:約56億美元
5. Adidas市值:約49億美元
6. Uniqlo市值:約46億美元
7. Next市值:約41億美元
8. lululemon市值:約38億美元
9. Hugo Boss市值:約35億美元
10. Calvin Klein市值:約18億美元

Zara的成功過程,低調得基乎不打廣告,非常之間唔中先打折,打破了時裝界賺頭蝕尾的慣例,也打破了快速時裝款少顏色多的常用招數。做到了「快速+時尚」。

更重要的是,Zara的生產基地,不是東南亞,而是西班牙的本土拉科魯尼亞。

整間公司,由市值,品牌價值,經營模式,公眾形象,社區關係等等,幾乎都是Too good to be true。

《Zara沒有名片的總裁》一書,讓你更立體的理解她的CEO以及整家公司的經營理念,不容錯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333

揭秘馬云最佩服的人王衛:從「帶水貨」到順豐總裁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01/55962.html
他從不打廣告,不見PE,接受採訪……他旗下15萬員工,巨額釆購了IBM的信息、人力管理諮詢服務方案和糸統,他始終做小件快遞。他是「火星人」馬云最佩服的人:順豐速運掌門人王衛。

他是「火星人」馬云最佩服的人:順豐速運掌門人王衛。

王衛,20年前10萬元起家,今天年營業額幾百億,自有貨機11架;與員工分享利潤,一線員工有月薪上萬;一直在創新(三月沒創新會覺得危機四伏);工作狂,每天工作14小時;實幹,定期下基層;低調,員工都不認識他;強勢,100股順豐;膽大,先後9次抵押家產。

順豐,中國民營快遞公司巨頭。這家公司即將迎來20週年慶,但外界仍對它知之甚少,他無疑是一家另類低調的企業。

「水貨佬」壟斷通港快件

王衛有一句話:順豐的一線收派員「才是最可愛的人」。因為他也是收派員出身,做過「背包客」。

1971年,王衛出生在上海,父親是一名空軍俄語翻譯,母親是江西一所大學的老師。7歲時,王衛和家人遷往香港。高中畢業後,他不再讀書,到順德做起了印染。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受鄧小平南巡影響,香港8萬多家製造工廠移到內地,其中珠三角就佔了5萬多家,香港與珠三角之間的信件、貨運業務量開始暴增。一開始,王衛受人之託,在廣東和香港之間夾帶點兒貨。慢慢地,東西越來越多,用拉桿箱也裝不下的時候,他意識到這是一個商機。

1993年3月26日,王衛拿著跟父親借的10萬元錢,在順德註冊了順豐速運,一個只有6個人的公司。同時,他在香港太子的砵蘭街租了幾十平方米的店面,專替企業運送信件到珠三角。王衛和員工們早出晚歸用背包和拉桿箱運貨,被稱為「水貨佬」。

「別人70塊一件貨,順豐收40塊」,王衛「割價搶灘」的策略吸引了大批客戶,甚至帶旺了冷清的砵蘭街。

由於市場需求旺盛,順豐很快將觸角延伸到廣東各地。當時,順豐每建一個點,就註冊一個新公司,分公司歸當地加盟商所有,這使得順豐在幾年的時間內,便將珠三角一帶的快遞市場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上。但也因這樣野蠻的增長方式,順豐一度被業內稱之為「老鼠會」。

在這樣的瘋狂下,到了1997年,王衛幾乎壟斷了所有的通港快件。據悉,當時行駛在通港公路上的快件貨運車有70屬於順豐的業務。香港回歸時,海關甚至婉拒了國企中鐵前來分一杯羹的請求。這時的王衛,不過26歲。

\
強勢收權抓住非典契機

1999年,王衛已淡出公司日常運營管理。但在接到一通投訴電話後,他展開了順豐歷史上的最大改變。原來,加盟模式推廣後,出於利益驅使,一些順豐的加盟商擅自在貨運中夾帶私貨,有的加盟商更是自己開始延攬業務當上了「土霸王」。王衛開始強勢收權。

王衛曾說:「順豐提出差異化經營後,承包網點收回直營便遇到了很多麻煩。當時一個承包網點就是一個小王國,根治這些問題,壓力非常大。」當時,曾一度傳言有可能讓王衛付出生命的代價,時至今日,王衛走到哪裡,總有幾位隨行的保鏢跟從。

2002年,王衛收權成功,順豐從加盟制轉為直營制,並在深圳設立總部,將自身定位於國內高端快遞。一年後,非典爆發,人們都不敢出門,順豐迎來轉折性的發展契機。疫情期間,航空公司的生意非常蕭條。

2003年初,借航空運價大跌之際,順豐順勢與揚子江快運簽下包機5架的協議,第一個將民營快遞業帶上天空,為順豐的「快」奠定江湖地位。

此時,順豐的經營思路也開始奠定。王衛堅持只做快遞,而且只做小件,不做重貨,與四大國際快遞重疊的高端不做,五六元錢的同城低端也不做,剩下的客戶被鎖定為唯一目標,1kg內收不超過20元的郵費。由於堅持只做小型快遞,順豐甚至拒絕了摩托羅拉這樣的「肥」訂單。

2009年底,民航總局發佈了一條不起眼的公告,宣佈順豐航空正式獲准運營。順豐申請建立航空公司並一次性購買兩架屬於自己的飛機——這也是中國民營快遞企業第一次擁有自己的飛機。

2011年,這家公司的銷售額已經達到150億元,擁有15萬名員工,年平均增長率50%/利潤率30%。

20年的發展,直營模式、高端定位以及航空運輸,成了順豐成功的三駕馬車。

\
計件晉陞管理15萬人

事實上,順豐發展到今天的獨有秘訣之一就是它的計件工資。這樣的制度保證了順豐一線員工的高收入,高收入支撐著順豐以快為核心的高服務質量。其收派員的基本工資並不高,但收入全部根據工作業績提成,每個月的收入都是可以預期的,並非常穩定。

在順豐,每個快遞員都是自己的老闆,因為他們的報酬全繫於勤奮以及客戶的認同,而月薪上萬的收派員在順豐早已不是特例。

原宅急送總裁陳平說:「順豐的收派員和企業是分配關係,不是勞務上下級關係。這就是王衛聰明的地方,當年收權,他沒有全收。當時是加盟老闆不聽話,他把老闆收了,老闆底下的員工我就容忍你,只要你聽我話就行了,歪打正著了。」

一名在順豐工作5年的司機告訴記者,今年他剛通過晉陞機製成為一名真正的管理人員,順豐對員工除了保證收入,還給員工的家屬各項補貼和福利。據說目前在順豐有一半以上的高管都是從基層收派員做起來的。

最有錢的工作狂

在順豐優選的前總裁劉淼看來,王衛是他見過的最有錢的工作狂,這多半源於王衛創業初期保留下來的職業習慣。20年來,他每天工作14個小時再正常不過,還定期到一線收發快遞。有高管說王衛是那種很有危機感的人,三個月沒有創新和變革,就會讓他有危機四伏的感覺。

大多數跟隨王衛的高管們都評價王衛是一個很「規矩」的人。在順豐速運集團的副總裁楊峰看來,王衛是個責任感很強的人:「他想做事,他辦企業的根本目的不是掙錢。」也因此,王衛多次拒絕了聯邦快遞、UPS等海外巨頭的收購。

在徐勇看來,順豐最難能可貴的是始終堅持專業化的發展環境,不被其他利益所誘惑,在前些年多數快遞企業都紛紛轉型力求賺快錢時,只有王衛在埋頭研究如何能夠更加專業化、標準化地提高效率,讓用戶有更好的體驗。

這種專業化顯然是順豐在原始資本積累階段就一直保持的核心競爭力,正因為對信息化、標準化的大量投入,順豐很快便甩掉了其他快遞公司。

這些年,王衛十分低調,接受媒體採訪的次數屈指可數,網上也極難找其照片。就連順豐的企業內刊《溝通》也從未出現過這位掌門人的面孔。

王衛還是個十分堅持自我的人。在前兩年金融危機最難的時候,順豐沒有裁掉一名員工,不論在公司內部講話裡,還是在公開的會議場合,王衛經常強調「收派員才是順豐最可愛的人」。

此外,順豐成本高昂,王衛卻對PE、VC的機構投資視而不見。行業裡有這樣一個傳聞,「有VC想給王衛融資,但王衛始終不肯出來見面,這個VC就對外開出50萬中介費價碼,50萬隻為和王衛吃個飯」。包括花旗銀行在內的很多美國投資商也在找尋王衛,付給諮詢公司的佣金為1000萬美元。

巴槍背後的「快訣竅」

每個順豐收派員,都有一個巴槍。這玩意兒看起來有點酷,黑色的,像個PDA。用紅色按鍵打開之後,屏幕上會有17項菜單。快件一旦開始遞送,每個環節的工作人員都需要用巴槍掃瞄快件上的條形碼,以便系統和消費者隨時跟蹤。此外,它還有運費結算,查詢收派件範圍和拍照功能。

外資快遞公司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經實現了巴槍管理。順豐2003年左右開始引進巴槍,開始是從韓國進口,每台7000多元,重達2公斤。後來,順豐自己的IT研發部門不斷升級產品,如今已是第四代,價值3000多元。

為了確保一線收派員能在1小時內到達所屬區域內任何地點,順豐規劃部會根據數學模型計算出不同客戶數量與不同商業流通頻率下的服務半徑,比如二線城市市區的服務半徑一般是7公里。也就是說,按照最優拓撲結構,結合街區的房租成本,進行合理選址。

有些CBD區域的點部佈局稍微密集,而在郊區則可能遠遠大於7公里的服務半徑。除了點部的分佈要滿足「1小時交通圈」要求,在上一級中轉站,也按照時效要求,設置2小時交通圈。這樣,只要是在同一個區部,也就是說同一個電話區號範圍內,能做到4小時到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404

行政總裁的講座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11/blog-post_9.html
一個星期日,止凡看電視播著公開大學的講座,講者是楊梵城先生,他是某保險公司行政總裁,在行內已經工作近五十年,實在經驗充足。楊生在講座中分享做管理層的要點,的確值得學習。

今時今日,要在世界級的公司擔當管理層,甚至是行政總裁,的確不容易,亦要注意不少地方,在這裡分享一下楊先生在講座中的一些論點。

「責任」-要保證公司每年有20%的增長,做公司高層不是「打工仔」,不是做好本份就每月賺取月薪就算,主要目的是替公司賺錢。

「工作」-要替公司賺錢,最簡單四個字「開源節流」,開源」就要替公司找生意,要找生意就要識人才。可能看中了別的公司有人中之才後,打算以高薪挖角,但又可能眼光不好而蝕本,這個開源節流」平衡的能力很重要。

「用人」-世上有千里馬,作為高層一定要懂千里馬,不是伯樂就分不出千里馬,要找到「忠心」及「有能力」的人才,這兩者缺一不可。

「健康」-沒有健康難以擔任高層,試想想,人家做8、10、12小時,但你做6小時就要休息,怎跟別人競爭?

「能力」-高層本身也要不停進步,好像巴菲特拍擋Charlie Munger所言,每天都要比昨日更好。

「鼓勵」-員工外出工作相當辛苦,作為高層要懂得鼓勵員工,才人員工甘心為你打天下。

「政治」-要不時瞭解自己的位置及處境,身處高位,公司內外很多人都會對你不客氣,隨時想坐你的位子,不懂公司內的政治學實在難以生存。

「管治」-身為高層,公司內多數人會向你「擦鞋」,但不一定所有人都會這樣做,營銷部門的員工多不會,因為他們都不資薪,收入是靠他們帶生意到公司時所抽取的佣金,在他們的角度,不是公司在養他們,而是他們令公司生存。所以要有管治之道,認清各人立場及思考對策。

「團隊」-世界上太多專業,正所謂雙拳難敵四手,個人不可能兼顧所有東西,所以一定要靠一個團隊去工作,要懂利用團隊及對團隊有信心。

「人際網絡」-鋼鐵大王曾經做過研究,顯示80%的行政總裁多是靠人際網絡上位的,而其餘的20%就是能力太強,所以不找他們也不行的個案。人際關係很重要,在公司內外,就算人家不說你的好話,但只要不說你的壞話,成功機會已經大增了不少。

「轉工」-Fortune 500內的高層,有30%是從畢業開始就一直沒有轉換過工作的,不轉換工作的至少有份忠心。實際一點看,當公司內能力比較好的員工都走了,留下來的員工要「上位」都自然能快一點,因為競爭少了。相反,能力高的員工,轉了工作所以又升職加薪,但轉換工作後又要跟新上司重新磨合,又可能被新同事及下屬排斥,情況不一定樂觀。楊先生本身就35年沒有轉過工作,由office boy做到副總裁。

「運氣」-楊先生提到這點令我覺得很有趣,但他解釋後又的確很有道理。楊生說運氣在職場亦很重要,大家可以觀察身邊的人與事,有能力的人際遇可能比你差,無能力的人際遇可能比你好,比比皆是。甚至乎一個人的出生亦已經決定了很多事。

今天還不是高層的你,也可以學習這些觀點,至少可以瞭解高層的思維,增進知識,多點進步,亦能替自己做好準備。人家說「機會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但我慢慢覺得這句話要改一改,應該是「有準備的人才能看見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314

土豆網總裁楊偉東:土豆要成為青春文化品牌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30/56731.html

創業家》&I黑馬:優酷土豆合併之後,兩個網站的發展方向產生了怎樣的分化?

楊偉東:(優酷土豆)合併一年多了,兩個公司原來就有一些重複的地方,需要解決消化,合併(的工作)不可能一個月、兩個月(就實現了)。這中間肯定有痛苦,但也有好處。土豆和優酷放在一起,在一個集團裡,土豆才可以做差異化。如果合併之前土豆做差異化,很容易變成一個小眾網站。今天的互聯網人口是15—45歲,再過五年到50歲,再五年到55了,你必須服務這些人。所以,優酷必須要全、穩,不能耍太多的東西。優酷是全人類的,土豆是年輕人的。

《創業家》&i黑馬:土豆具體在做什麼?

楊偉東:現在很多人,都把「花了多少錢買了版權」引以為傲,其實他們是把自己當媒介了。在一定程度上說,甚至像江南春的分眾一樣,我有一個東西,你的廣告拿過來放,我收錢。土豆發展的關鍵,不再是媒介,也不是媒體,而是內容。我用藝人,我做節目,我拍電影,出小說……對於我來講只有內容的概念。有了內容,有了用戶,我們還要做品牌,土豆不是土豆網,土豆是一個青春文化品牌。

《創業家》&I黑馬:青春文化品牌?

楊偉東:說白了就是年輕人的品牌。永遠有年輕人來,有年輕人走。你會發現中國的年輕人的消費很高,粉絲經濟的爆發遠遠比韓國、歐美大得多。所以,我的第一人群跟優酷不一樣,土豆的主流覆蓋人群是20—35歲之間的人。青年文化品牌意味著跨界也好,改變也好,我覺得有很多想像力。原來青春文化跟視頻網站沒有關聯,但今天土豆發生的變化是可以想像的。

我覺得人不要變成金錢的奴隸,一定玩起來。最後等你老了,玩不動的時候,你會覺得你玩過。你擁有互聯網的品牌,你擁有很多年輕人粉絲,這個很棒。土豆品牌定位是青春有趣。有趣是我一直強調的。我也會要求自己的人生過得有趣,所以也希望土豆變得有趣。

《創業家》&I黑馬:年輕人口味的變化真的太快了,土豆打算怎樣緊緊抓住他們呢?

楊偉東:我以前做了九年市場,做市場的好處是會市場洞察。所有的東西是通過市場傳遞到用戶。所以你要翻譯產品語言、內容語言,要知道消費者會被哪句話打動。

所以,第一、需要瞭解年輕人;第二、需要知道產品好在什麼地方,要提煉。你的產品賣點能講二十個,每個都是發自內心的好,但我不能溝通二十個消費者,我最後砍成五個。什麼都想做,什麼都做不成。

《創業家》&I黑馬:現在無論是電視台和視頻網站都在做自制內容,你怎麼看?

楊偉東:網絡自制的黃金時代就要開始了,電視已經是黃金時代了。現在台網力量對比還不到1:1的階段,但必須要走出這一步。湖南衛視在幾年以前勇敢地選擇了走原創自制的道路,安徽衛視堅定地選擇了版權。幾年以前安徽衛視電主打電視劇,今天安徽衛視還是電視劇,有黃金大劇廣告價值上來,沒有,收視率就下來了,就那樣了。(i黑馬註:呵呵,堅持原創的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多火啊)

我覺得原創品牌和內容的時代快到了。年輕人的物質消費滿足了,一定追求精神消費。以動漫為例,他可以買日本動漫,但這畢竟是老外的東西,他們還是希望看本土的東西,感覺跟自己更有親切感。為什麼我不借助土豆這個既能挖掘數據,還能接觸用戶的網絡平台,來誕生內容和品牌呢?為什麼我還一直把自己定位成視頻網站,甚至傻乎乎的買別人的東西在這裡播,還覺得挺高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58

金士頓總裁杜紀川:承認自己笨就不怕輸

2013-12-02  TCW
 
 

 

如果,你把公司高價出售,你會願意拿出六分之一,主動分給半年前就已經跟你拆夥的前股東嗎?

這個問題,恐怕九九%的人答案都是「No」,但卻有這麼一個「憨人」,真的做了這件傻事。

這人,就是全球記憶體模組龍頭,金士頓(Kingston)總裁杜紀川。

今年九月《富比世》(Forbes)發布的「全美四百大富豪」榜上,杜紀川的名次前進到第一百一十名,身價高達四十億美元,將近新台幣一千二百億元,是全美華裔富豪榜上第二名。

金士頓在全球記憶體模組的市占率達四六%,年營收超過新台幣一千八百億元,是全球記憶體產業最重要的「金主」,日本爾必達、台灣力晶半導體??等DRAM業者,都曾接受過金士頓的金援。

做的是科技,卻流著電影血液他贊助金馬多年,父母都是電影人

在台灣,杜紀川默默金援另一個不為人知的項目,且一支持就是五年,這個項目與記憶體完全無關,正是剛落幕的金馬獎。

金士頓為了跨界行銷,五年前開始贊助金馬獎,當時金馬獎受注目的程度不如今日,贊助商屈指可數。杜紀川與電影界之間的淵源,來自他的父母。

他的父親杜桐蓀曾是中華民國電影檢查處處長,母親則是老牌影星朱莉(威莉),杜紀川長期贊助金馬獎,讓他成為這個華人影劇圈重量級獎項的神秘幕後推手。

杜紀川,曾是令父母頭痛的孩子,高中被退學三次,因而被父親送到德國念書。後來移民美國,在美國擔任房地產仲介,對科技業一竅不通的他,四十六歲才與夥伴孫大衛合作,中年創立金士頓。

從一個高中被退學三次的孩子,到現在的千億身價,他的成功之道,是一個你從沒想過的可能:「勇於承認自己笨。」

被退學三次,卻攢到千億身價秘訣是承認自己笨

「我每次演講時,一開頭講的第一件事,就是承認自己笨。」杜紀川說:「你要把你的fear(恐懼)去掉,你要承認自己how stupid you are(你是多麼愚笨),那時候你have nothing to lose(沒什麼可輸),因為你已經告訴別人 I am not that good.(我沒那麼棒)。」

「承認自己stupid是很重要的事情,我不是說我真的笨,而是說I am not better than anybody else.(我沒比別人厲害到哪裡去)。」杜紀川直視我們的眼,坦率的說著,「我也是一個凡人,不是一個有特別能力的人。」

這個態度,正是他創業成功的關鍵。

在金士頓之前,杜紀川創業的第一家公司叫作Camintonn,年紀最長的杜紀川是負責人,合作夥伴除了孫大衛外,還有另兩位股東。只是公司成立半年後,業績不見起色,另兩位友人開始有了別的打算,眼見心結越來越深,杜紀川提議分家,以不到十萬美元的代價,買下兩人的持股,孫大衛則決定跟隨杜紀川。

「那是他這輩子最聰明的決定!」杜紀川笑著打趣。

短短不過半年,一家美國上市公司就以六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億八千萬元)買下這家公司。突然拿到鉅款後翻身,杜紀川和孫大衛商量的第一件事情,竟是拿出相當的金額給這兩位拆夥的友人。

「哇!他們大吃一驚,說你們不需要這樣做。」杜紀川解釋,「可是,我跟David(孫大衛)有機會見面,是他們介紹的,我們不要讓他們一輩子覺得sorry(遺憾),還不如拿一些錢分給他們。」

如果沒有最初的拆夥、解開心結,也不會有後來的營運反轉向上與被購併。

這個事件,讓杜、孫兩人結下一輩子的緣分,「如果我沒有碰到他,以我的智慧,能夠做到今天這樣的成績嗎?或者他會做到怎麼樣?不知道。他可能就是一輩子當工程師吧!」杜紀川說,成功的五○%,其實是命運。

但是,命運之外的五○%,仍存在著個人努力的空間。對杜紀川來說,保持簡單的想法、最高度的彈性,比起汲汲營營計算蠅頭小利,收穫要更多。

「如果我們那時候(想法)複雜一點,懂得生意更多一點,可能就不敢創業了。」杜紀川和孫大衛,後來偶爾會取笑MBA(企管碩士),「如果我們兩人中任何一個是哈佛MBA,那就forget it(忘了創業這檔事吧)。」

這,正是杜紀川「先承認自己笨,就沒什麼可輸」,大智若愚的商場智慧。

總裁高度,卻和大家坐一起他的辦公區,員工放膽大玩布置

在美國萬聖節前夕,走進杜紀川在加州總部的辦公室,杜、孫兩人都沒有專屬的辦公室,各自只有一大張坐落在中間的L型桌子;熱心的員工指點我們,桌前有一個餓鬼活吞老鼠玩具的,就是杜紀川的桌子。

隔著一條走道,杜紀川這一邊的辦公區有著誇張的節慶布置,員工們臉上堆滿笑容、輕鬆自在,完全沒有台灣電子公司的緊張氣氛;但是到了孫大衛的管區,位子乾淨整潔,氣氛頓時嚴肅。

杜紀川好奇外向、容易與陌生人打成一片,孫大衛則是標準的工程師,在宴會上總是躲在角落裡、不喜歡說話,兩個人的分工是,孫大衛主內─管理產品、工廠與供應鏈;杜紀川則主外─主掌業務與客戶關係。

金士頓總部辦公室裡同時並存著「剛、柔」兩種文化。平日,孫大衛開心的事情,就是嘲弄比自己年長十歲的杜紀川「動作慢」,杜紀川則是慢條斯理回敬他「沒有品味」。

兩個六、七十歲的老夥伴就這樣互虧了二十多年,越虧感情越好。

這幾年,金士頓在記憶體產業低潮時,多次金援台灣DRAM公司。杜紀川說,與供應商、工廠的相關決定都由孫大衛主導,他所扮演的角色,就是無條件支持夥伴的每一個決策。

一開始創業,杜紀川就懂得承認自己的不足,懂得與別人分享財富。杜紀川充分信任孫大衛所做的每一項決定,而這個信任,歷經了龐大金錢利益的考驗。這正是杜紀川一路看似做出「憨人舉動」,最後卻都可以「歡笑收穫」的真正原因。

大方助人,反而撿到好運送人一百億,後來竟大賺

最憨且最經典的一次,是送給別人三億三千萬美元,將近新台幣一百億元的故事。當時是一九九六年日本軟體銀行(Softbank)集中資金投資網路公司,導致購買金士頓持股的尾款三億多美元拖欠未付,孫大衛飛到日本,一句話就一筆勾銷,杜紀川回想,「大衛打電話給我說:I hope you feel OK. I spend all your 330M.(我希望你覺得還好,我把三億三千萬美元花掉了。)」

當時連軟銀創辦人孫正義都大吃一驚,沒料到會有這樣的結果。但四年後,孫正義因金士頓當年的大方,拯救了軟體銀行,而決定以原購價的三折,指定把金士頓持股低價賣回給杜、孫兩人,價差高達十億美元(含未付尾款),「等於是公司賣在最高點、買回在最低點。」杜紀川回憶。

最近的「憨人案例」,是去年三月記憶體產業跌落谷底,爾必達宣布破產,拖累當時國內封測產業﹁資優生」力成科技股價狂跌,為了解除疑慮,力成將手上的燙手山芋DRAM製造商瑞晶(爾必達台灣合作夥伴)持股,以成本價賣給金士頓。

當時金士頓出手救援力成,看似吃了虧,但今年形勢突然反轉,美光(Micron)收購爾必達,金士頓因為這筆瑞晶持股,獲得美光兩年相當數量的供貨保證,DRAM行情一路看俏到明年,間接給金士頓的獲利成長掛了保證。

力成董事長蔡篤恭說:「John跟David(杜、孫)都一樣,他們都是樂於助人,幫助的時候沒有想到回報,但不知怎麼的,結果都很好。」

這個「天公疼憨人」的結果,讓金士頓不自覺中越來越壯大。

與杜紀川相識近十五年,是金士頓中國五大代理商之一的中國贊禾集團總裁陳強說,杜紀川就是個敢想、敢做的大孩子,「五、六年前就聽他說,想把自己綁在飛機上,沒想到去年真的實現了!」

不按牌理出牌的杜紀川,去年給自己的生日禮,就是把自己綁飛機上,「明年的目標,是站在飛機上,穿過大橋底。」他說。

敢冒險,更敢捐出財富。十月底,一場在加州洛杉磯為兒童癌症醫院舉辦的募款餐會上,杜紀川組織的樂團,正在台上熱情表演。這樣的募款活動,杜紀川每年至少參加六次,以一場募得一百五十萬美元計算,他一年就能協助公益團體募集新台幣二億七千萬元。

在加州以善舉出名的杜紀川,也成為美國政治人物的頭號目標。他是民主黨的大額政治獻金贊助者,民主黨為了表彰他,由白宮發邀請函,曾三度邀他到華盛頓會見歐巴馬,沒想到杜紀川竟連兩次說「No」。

歐巴馬,是當今全球最有權勢的人,杜紀川卻兩度拒絕他具名的邀請。杜紀川說,「我們做科技業的,又不用政府幫忙。」實在想不出見歐巴馬所為何來,就拒絕了。

在白宮第三次邀請下,去年四月,杜紀川第一次踏進美國白宮的橢圓形辦公室。這一次會答應出席,原因是,熱愛音樂的杜紀川想一睹當天白宮晚會邀請的爵士女歌手黛安娜.克瑞兒(Diana Krall),下午「順便」去會見歐巴馬。

「我不想跟他聊政治,想起來他是打籃球的人,所以我們聊籃球。」杜紀川回憶。一般人會見歐巴馬,大抵就是五分鐘,握手、拍照、簡單寒暄就結束了,歐巴馬卻足足和杜紀川談籃球、聊了二十分鐘,最後還是杜紀川擔心占用歐巴馬太長時間,主動請辭才結束會面的。

踏出橢圓形辦公室的那一刻,歐巴馬握著杜紀川的手說,那是他最棒的一次會面,還戲謔的說:「(來會見的)人們通常都是來找我麻煩的!」

這個會面的意外延伸是,杜紀川的下一個「人生目標」:他計畫以一年的時間擔任美國的外交大使,而他最有興趣的國家,是德國、南非、澳洲或者東南亞。

在美國,除了特殊政治意涵國家如中國等,都有商人、學者出任外交大使的前例,因為杜紀川出生於中國、待過台灣,少年時期在德國留學,最後在美國登上事業頂峰,在白宮的同意下,他已經展開擔任外交大使的「職前訓練」。

如果順利實現,曾在台灣就讀高中時期被退學三次的杜紀川,將為台灣人寫下另一個美國傳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189

金士頓總裁杜紀川:承認自己笨就不怕輸

2013-12-02  TCW
 
 

 

如果,你把公司高價出售,你會願意拿出六分之一,主動分給半年前就已經跟你拆夥的前股東嗎?

這個問題,恐怕九九%的人答案都是「No」,但卻有這麼一個「憨人」,真的做了這件傻事。

這人,就是全球記憶體模組龍頭,金士頓(Kingston)總裁杜紀川。

今年九月《富比世》(Forbes)發布的「全美四百大富豪」榜上,杜紀川的名次前進到第一百一十名,身價高達四十億美元,將近新台幣一千二百億元,是全美華裔富豪榜上第二名。

金士頓在全球記憶體模組的市占率達四六%,年營收超過新台幣一千八百億元,是全球記憶體產業最重要的「金主」,日本爾必達、台灣力晶半導體??等DRAM業者,都曾接受過金士頓的金援。

做的是科技,卻流著電影血液他贊助金馬多年,父母都是電影人

在台灣,杜紀川默默金援另一個不為人知的項目,且一支持就是五年,這個項目與記憶體完全無關,正是剛落幕的金馬獎。

金士頓為了跨界行銷,五年前開始贊助金馬獎,當時金馬獎受注目的程度不如今日,贊助商屈指可數。杜紀川與電影界之間的淵源,來自他的父母。

他的父親杜桐蓀曾是中華民國電影檢查處處長,母親則是老牌影星朱莉(威莉),杜紀川長期贊助金馬獎,讓他成為這個華人影劇圈重量級獎項的神秘幕後推手。

杜紀川,曾是令父母頭痛的孩子,高中被退學三次,因而被父親送到德國念書。後來移民美國,在美國擔任房地產仲介,對科技業一竅不通的他,四十六歲才與夥伴孫大衛合作,中年創立金士頓。

從一個高中被退學三次的孩子,到現在的千億身價,他的成功之道,是一個你從沒想過的可能:「勇於承認自己笨。」

被退學三次,卻攢到千億身價秘訣是承認自己笨

「我每次演講時,一開頭講的第一件事,就是承認自己笨。」杜紀川說:「你要把你的fear(恐懼)去掉,你要承認自己how stupid you are(你是多麼愚笨),那時候你have nothing to lose(沒什麼可輸),因為你已經告訴別人 I am not that good.(我沒那麼棒)。」

「承認自己stupid是很重要的事情,我不是說我真的笨,而是說I am not better than anybody else.(我沒比別人厲害到哪裡去)。」杜紀川直視我們的眼,坦率的說著,「我也是一個凡人,不是一個有特別能力的人。」

這個態度,正是他創業成功的關鍵。

在金士頓之前,杜紀川創業的第一家公司叫作Camintonn,年紀最長的杜紀川是負責人,合作夥伴除了孫大衛外,還有另兩位股東。只是公司成立半年後,業績不見起色,另兩位友人開始有了別的打算,眼見心結越來越深,杜紀川提議分家,以不到十萬美元的代價,買下兩人的持股,孫大衛則決定跟隨杜紀川。

「那是他這輩子最聰明的決定!」杜紀川笑著打趣。

短短不過半年,一家美國上市公司就以六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億八千萬元)買下這家公司。突然拿到鉅款後翻身,杜紀川和孫大衛商量的第一件事情,竟是拿出相當的金額給這兩位拆夥的友人。

「哇!他們大吃一驚,說你們不需要這樣做。」杜紀川解釋,「可是,我跟David(孫大衛)有機會見面,是他們介紹的,我們不要讓他們一輩子覺得sorry(遺憾),還不如拿一些錢分給他們。」

如果沒有最初的拆夥、解開心結,也不會有後來的營運反轉向上與被購併。

這個事件,讓杜、孫兩人結下一輩子的緣分,「如果我沒有碰到他,以我的智慧,能夠做到今天這樣的成績嗎?或者他會做到怎麼樣?不知道。他可能就是一輩子當工程師吧!」杜紀川說,成功的五○%,其實是命運。

但是,命運之外的五○%,仍存在著個人努力的空間。對杜紀川來說,保持簡單的想法、最高度的彈性,比起汲汲營營計算蠅頭小利,收穫要更多。

「如果我們那時候(想法)複雜一點,懂得生意更多一點,可能就不敢創業了。」杜紀川和孫大衛,後來偶爾會取笑MBA(企管碩士),「如果我們兩人中任何一個是哈佛MBA,那就forget it(忘了創業這檔事吧)。」

這,正是杜紀川「先承認自己笨,就沒什麼可輸」,大智若愚的商場智慧。

總裁高度,卻和大家坐一起他的辦公區,員工放膽大玩布置

在美國萬聖節前夕,走進杜紀川在加州總部的辦公室,杜、孫兩人都沒有專屬的辦公室,各自只有一大張坐落在中間的L型桌子;熱心的員工指點我們,桌前有一個餓鬼活吞老鼠玩具的,就是杜紀川的桌子。

隔著一條走道,杜紀川這一邊的辦公區有著誇張的節慶布置,員工們臉上堆滿笑容、輕鬆自在,完全沒有台灣電子公司的緊張氣氛;但是到了孫大衛的管區,位子乾淨整潔,氣氛頓時嚴肅。

杜紀川好奇外向、容易與陌生人打成一片,孫大衛則是標準的工程師,在宴會上總是躲在角落裡、不喜歡說話,兩個人的分工是,孫大衛主內─管理產品、工廠與供應鏈;杜紀川則主外─主掌業務與客戶關係。

金士頓總部辦公室裡同時並存著「剛、柔」兩種文化。平日,孫大衛開心的事情,就是嘲弄比自己年長十歲的杜紀川「動作慢」,杜紀川則是慢條斯理回敬他「沒有品味」。

兩個六、七十歲的老夥伴就這樣互虧了二十多年,越虧感情越好。

這幾年,金士頓在記憶體產業低潮時,多次金援台灣DRAM公司。杜紀川說,與供應商、工廠的相關決定都由孫大衛主導,他所扮演的角色,就是無條件支持夥伴的每一個決策。

一開始創業,杜紀川就懂得承認自己的不足,懂得與別人分享財富。杜紀川充分信任孫大衛所做的每一項決定,而這個信任,歷經了龐大金錢利益的考驗。這正是杜紀川一路看似做出「憨人舉動」,最後卻都可以「歡笑收穫」的真正原因。

大方助人,反而撿到好運送人一百億,後來竟大賺

最憨且最經典的一次,是送給別人三億三千萬美元,將近新台幣一百億元的故事。當時是一九九六年日本軟體銀行(Softbank)集中資金投資網路公司,導致購買金士頓持股的尾款三億多美元拖欠未付,孫大衛飛到日本,一句話就一筆勾銷,杜紀川回想,「大衛打電話給我說:I hope you feel OK. I spend all your 330M.(我希望你覺得還好,我把三億三千萬美元花掉了。)」

當時連軟銀創辦人孫正義都大吃一驚,沒料到會有這樣的結果。但四年後,孫正義因金士頓當年的大方,拯救了軟體銀行,而決定以原購價的三折,指定把金士頓持股低價賣回給杜、孫兩人,價差高達十億美元(含未付尾款),「等於是公司賣在最高點、買回在最低點。」杜紀川回憶。

最近的「憨人案例」,是去年三月記憶體產業跌落谷底,爾必達宣布破產,拖累當時國內封測產業﹁資優生」力成科技股價狂跌,為了解除疑慮,力成將手上的燙手山芋DRAM製造商瑞晶(爾必達台灣合作夥伴)持股,以成本價賣給金士頓。

當時金士頓出手救援力成,看似吃了虧,但今年形勢突然反轉,美光(Micron)收購爾必達,金士頓因為這筆瑞晶持股,獲得美光兩年相當數量的供貨保證,DRAM行情一路看俏到明年,間接給金士頓的獲利成長掛了保證。

力成董事長蔡篤恭說:「John跟David(杜、孫)都一樣,他們都是樂於助人,幫助的時候沒有想到回報,但不知怎麼的,結果都很好。」

這個「天公疼憨人」的結果,讓金士頓不自覺中越來越壯大。

與杜紀川相識近十五年,是金士頓中國五大代理商之一的中國贊禾集團總裁陳強說,杜紀川就是個敢想、敢做的大孩子,「五、六年前就聽他說,想把自己綁在飛機上,沒想到去年真的實現了!」

不按牌理出牌的杜紀川,去年給自己的生日禮,就是把自己綁飛機上,「明年的目標,是站在飛機上,穿過大橋底。」他說。

敢冒險,更敢捐出財富。十月底,一場在加州洛杉磯為兒童癌症醫院舉辦的募款餐會上,杜紀川組織的樂團,正在台上熱情表演。這樣的募款活動,杜紀川每年至少參加六次,以一場募得一百五十萬美元計算,他一年就能協助公益團體募集新台幣二億七千萬元。

在加州以善舉出名的杜紀川,也成為美國政治人物的頭號目標。他是民主黨的大額政治獻金贊助者,民主黨為了表彰他,由白宮發邀請函,曾三度邀他到華盛頓會見歐巴馬,沒想到杜紀川竟連兩次說「No」。

歐巴馬,是當今全球最有權勢的人,杜紀川卻兩度拒絕他具名的邀請。杜紀川說,「我們做科技業的,又不用政府幫忙。」實在想不出見歐巴馬所為何來,就拒絕了。

在白宮第三次邀請下,去年四月,杜紀川第一次踏進美國白宮的橢圓形辦公室。這一次會答應出席,原因是,熱愛音樂的杜紀川想一睹當天白宮晚會邀請的爵士女歌手黛安娜.克瑞兒(Diana Krall),下午「順便」去會見歐巴馬。

「我不想跟他聊政治,想起來他是打籃球的人,所以我們聊籃球。」杜紀川回憶。一般人會見歐巴馬,大抵就是五分鐘,握手、拍照、簡單寒暄就結束了,歐巴馬卻足足和杜紀川談籃球、聊了二十分鐘,最後還是杜紀川擔心占用歐巴馬太長時間,主動請辭才結束會面的。

踏出橢圓形辦公室的那一刻,歐巴馬握著杜紀川的手說,那是他最棒的一次會面,還戲謔的說:「(來會見的)人們通常都是來找我麻煩的!」

這個會面的意外延伸是,杜紀川的下一個「人生目標」:他計畫以一年的時間擔任美國的外交大使,而他最有興趣的國家,是德國、南非、澳洲或者東南亞。

在美國,除了特殊政治意涵國家如中國等,都有商人、學者出任外交大使的前例,因為杜紀川出生於中國、待過台灣,少年時期在德國留學,最後在美國登上事業頂峰,在白宮的同意下,他已經展開擔任外交大使的「職前訓練」。

如果順利實現,曾在台灣就讀高中時期被退學三次的杜紀川,將為台灣人寫下另一個美國傳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190

安達康總裁:創業者會犯的8個錯誤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0/57288.html

i黑馬見過不少創業失敗的實例,人們往往只看到了大多數成功創業公司風光,卻忘了那些死去創業公司的教訓。張兵在2002年從世界500強高管轉身成為一位創業者,他認為這兩種角色最大的不同在於創業者的不確定性,不像在企業任職,走的路是知道下一步該怎麽走,所以也曾迷茫過。張兵說:“創業就是付出很多卻回報很少,有那麽一段時間你會獨自躲在墻角靜默,無法真正去關心別的事情,沒有社交生活、沒有太多機會陪伴家人和朋友。你的世界圍繞創業而轉,內心幾近崩潰卻要裝出一副我很好的樣子。”當談到創業心得時,張總表示“現在的創業者,無論在哪個行業都容易犯8個致命的錯誤,曾經我也犯過”太早尋求媒體合作如果你是一個正在尋求媒體的創業者,最好先問問自己為什麽要找他們?你準備好面對媒體沒有?什麽樣的內容能幫你達到目的?如果產品和商業模式都還未確定,最好不要去找媒體,否則死得很慘。不肯自己花錢做創業自己出資創業的人很少,大部分都靠外部投資。但是接受別人的投資就意味著花錢由不得自己,你花的每一份錢投資人都在監督。而且有了投資人以後,退出獲得的回報比例也會減少。如果你最開始就自己出資,你可以在沒有投資人壓力的情況下摸索商業模式並獲得發展。一旦你能自給自足,往後就有更多籌碼和投資人談判。如果沒有別人控制你的公司,你也可以在任何時候進退,不用擔心最後被掃地出門。單槍匹馬作戰,或者太多合夥人做過創業的人都知道創業有多艱辛,沒有人是萬能的,為了不年紀輕輕就過勞死,最好找一個合夥人,為你分擔工作。想單槍匹馬奮鬥不行,創始人太多了還是不行。很多人喜歡和朋友一起創業,但是人多了,你的股份也少了。比如有四個朋友創業,如果你們平分股份,那麽在融資之前你就只剩25%的股份。關鍵是意見分歧的時候,或者大家出力不一樣的時候,關系會出現裂痕,所以有許多創業公司一開始有好幾個合夥人,最後就剩下來一個。頻繁參加活動一些創業者為了去做宣傳,或者多去認識所謂的行業人士而頻繁參加行業活動,交換名片,但是在產品還沒成熟的時候,過早地參會只會浪費你太多的時間,吃力不討好。你需要把花在產品上的時間和花在活動上的時間作合理分配,權衡得失。缺乏交流、無視批評有的創業者往往覺得自己很厲害,所以目空一切,聽不進別人的意見,甚至對員工的抱怨和用戶的批評熟視無睹,嚴重缺乏交流,這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情。創業者應該適當的時候要有愛誰誰的態度,但是大多數情況下,應該是謙虛的,聽得進別人意見和建議的。該賣不賣一個明智的企業家懂得應該何時舍棄。有些創業者自認為很厲害,別人出資100萬收購其產品的時候,他不肯賣。這雖然是個讓人欽佩的決定,有時候卻也顯得愚蠢。不過關於這點,見仁見智,很多公司就自己堅持到最後,發展成為一家大公司。為了生存而說謊某些創業者為了繼續生存下去,可能會向投資人和記者撒謊,說自己的產品有多好發展有多快、多有前景。有的投資人會深入的去驗證你的話是否屬實,有的可能正好就沒有關心那麽多,於是相信你了。最後的結局就是,如果你失敗了,你可能失去了更多,比如下次融資的機會。浮躁不安有的時候,投資人可能會給你壓力,然後你就迫不及待的想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這時候遭殃的就是你的產品了。不同的創業公司增長的速度是不同的,不應因為壓力而盲目擴大規模。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張兵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04

神腦總裁 自爆與中華電七年恩怨

2014-02-07  TCW  
 

 

「我在中華電信,他們把我當綠的,我被修理得很慘,可是外面呢,人家認為說,林保雍是藍的!」一月十七日,走進神腦國際總裁林保雍的辦公室,副總統吳敦義與林保雍的數張合照,就掛在辦公室裡。

當我們問起,前總統陳水扁官邸總管陳慧遊,二○○六年為何曾任神腦國際副董事長,林保雍話匣子打開說,「我有一次去找陳慧遊,怎麼有一個歐巴桑赤焰焰(台語,囂張的意思),對陳慧遊好像沒有很尊重。他(陳慧遊)說那是羅太太。過一陣子我就知道阿扁、吳淑珍的事情,我就跟陳慧遊說:『慧遊,一個洗衣服的都可以給你壓到死,你不要再跟阿扁在一起。』」

當時有立委質疑,陳慧遊到神腦當門神,因為當年中華電信就研究投資神腦三成股權。「什麼當門神?門神是我自己啦!你看我跟中華電信這樣子對幹的,要不是中華電信沒有我們不行吼,我這個脾氣個性吼,早就被那些公務員幹掉了啦!」林保雍不滿的說。

母子公司關係生變中華電擴店,要神腦撤櫃

與政治人物交好,說話心直口快的林保雍,會成為這次交通部長葉匡時下台危機的主角,與神腦為了解決和母公司中華電信合作的摩擦,有極大關係。

林保雍接受本刊專訪時坦言,為了中華電信要神腦撤櫃爭議,他曾經向立法委員陳情,後來立法院將此案轉給交通部,去年七月由葉匡時召集,讓林保雍、中華電信董事長李炎松、中華電信業務執行副總經理謝繼茂、中華電信行動通信分公司行銷處長胡學海,一起開會。

「這次到部長(指交通部長葉匡時)辦公室,部長也說你們那麼不信任,你們拆夥就好了嘛,李董事長當場說一句話,『沒有!沒有!我們業務合作很密切啊。』那既然業務合作很密切,還有什麼約不能履的?李董就講說,『啊,是我們同事一直講說我們對神腦持股不夠啦!』才會有這個增資案(傳出來),部長說『你們去談增加持股就好了嘛。』結果為什麼會是部長逼李董?」「其實這些事情歷來都是跟他們董事長、總經理談的,結果呂學錦(中華電信前董事長)走了,還沒決議,李炎松上來也沒有決議,現在他又要走了,這件事情還沒有決議。」林保雍激動的說。

這場會議的導火線,得拉回到二○○七年一月,全台第一大電信商中華電信正式入股神腦,持有神腦約二七‧八%的股權,神腦因此獲得中華電信獨家代理權,打敗聯強,如今市占率超過五成,穩居手機代理、通路商龍頭。

但合作沒多久,關係開始變調。這兩年來,中華電信大舉拓展直營店,要求神腦近五百名人員從中華電信九十三個營運處退出,打算把生意收回來自己做,才有了去年七月在葉匡時辦公室的那場談話。

林保雍不滿:我們伺候中華電跟阿公一樣

據了解,中華電信內部本來就分成「擁神腦派」和「反神腦派」,近年上任的高層幾乎都是後者,種種糾紛,讓林保雍在二○一一年就曾放話,不排除與其他電信商合作。

「人家還在跟我們招手咧!當初蔡明興(台灣大董事長)就跟我說,『保雍啊,你跟我合作,什麼momo購物、凱擘,都可以兜在一起,對不對?』結果我們現在才在賣MOD。我講真的,如果是跟台灣大獨家合作,(神腦)營業額可能比現在還高,」林保雍雙手一攤,提高音量強調。

林保雍認為,神腦就像中華電信的末梢神經,幫它打理好手機代理、物流、維修,甚至連中華電信的門市人員都是神腦訓練的。而手機折舊快,還要調配不同門市需求,降低庫存,簡直跟期貨一樣難操盤,若要像中華電信一樣公務員做法,準時下班、逢節日休假,「神腦早就倒閉了。」

「我們伺候它(指中華電信)跟阿公一樣,常小兵(中國聯通董事長)來台灣看神腦的簡報,回頭跟呂學錦講,『你怎麼那麼幸福啊!人家都幫你搞定了!』它們只會缺貨的時候開始罵人啊!」

中華電心聲:自建通路,才能貼近消費者

不過,即使林保雍信心滿滿,當台灣大和聯強分手,自己跳下來布建通路、物流,而遠傳持股全虹逾五成,近期也跨足做手機代理,傳統代理商的角色似乎越來越不重要。

一位中華電信高層就坦言,唯有自建通路,「我們才能更貼近消費者。」要神腦撤櫃,也是為了強化門市內的一站式服務,已花了超過半年時間和林保雍達成共識,神腦的人員的確會調整,但並非全數退出,只是會改以中華電信員工為主。至於,為何遲遲沒有開放全系列商品供神腦販賣,則是因為佣金談不攏,「我們法務都談過了,願意給它代理,但不代表可以什麼價格都敢開。」

雖然狠話放盡,但被外界認為藍綠通吃的林保雍,仍希望能夠與中華電信繼續合作。只是,現在的神腦,已經和當年那個需要養分茁壯的B咖不同,中華電信該如何與這個A咖共存,將是一月二十九日上任的新董座蔡力行,不得不面對的燙手山芋。

【延伸閱讀】3年前兩方急劇交惡——中華電信與神腦合作大事紀

1997年-神腦獲得中華電獨家手機代理權2002年-獨家代理權合約到期,中華電信開放聯強加入2004年-繼聯強後,震旦也來加入2007年-中華電信正式入股神腦,神腦重回獨家代理商寶座2009年-神腦通過中華電信私募增資案,原擬定將持股比率提升到40%,最後中華電信未通過2011年-神腦展店受中華電信限制,林保雍揚言不排斥與其他電信商合作2013年-中華電信要神腦撤櫃,林保雍狀告立法院,立院後轉交通部處理,葉匡時出面協調2014年-「神腦宴」遭披露,神腦、中華電信不和正式浮上檯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