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30歲就定位 40歲會理財 50歲懂生活 開創你的 人生新局

2013-02-11  TWM
 
 

 

送走滯悶的2012年,大家寄希望於今年開拓新局,《今周刊》調查,高達9成8的人希望人生有轉機。

然而,新局的鑰匙掌握在自己手裡,端看我們如何重新想像自己。

想越深,越安定,即使只是啟動一件小事,也能有人生大改變。

製作人‧方德琳 撰文‧方德琳、何珮郁 研究員‧孫蓉萍照片中(下頁),這位面容黝黑,身材精瘦的男孩,名字叫甘伯駒,認識他的人叫他「阿甘」。他是優人神鼓經典曲目「沖岩」第二男主角,與音樂總監黃誌祥交替演出,是團內年紀最輕可以演出這艱難角色的人。如果要向不認識的人介紹他,大家會說:「這是表演藝術家甘伯駒」。

但約莫在三年前,阿甘的身分是「彰化監獄受刑人」。按照一般人生腳本,這樣的人出獄後多半會重回街頭,混入黑幫,在社會另一個角落生活。但是,他卻改變命運之輪,重新開啟自己的人生。

開創新局很難嗎?

決心改變 受刑人成優人神鼓男主角阿甘出生在屏東,是排灣族原住民,成長於隔代教養的家庭。國、高中時期,渴望在朋友中找關愛與溫暖的他,漸漸變成幫派一員,成為中輟生,也沾上毒品。一次,在朋友叫唆打群架時,他失手將一位完全不認識的朱同學打成重傷,對方差點失去性命。

重傷害刑事判決後,阿甘確定入監服刑。不知天高地厚的他,在入監前一天,還打電話給好友說:「哈!我明天就要進去嘍。」說得像要去旅遊一樣。直到,監獄大門在他身後關起,「匡噹!」一聲巨響,那一刻他才回到現實,原來坐牢是這麼一回事。

隨著一道道關上的大門,他越走越裡面,最後進到一個狹小角落,是他之後三年多生活的地方。他的人生從什麼時候開始轉變?說起來不可思議,居然是從一杯珍珠奶茶開始。

○九年,彰化監獄與優人神鼓合作,來教受刑人打鼓,阿甘被獄方挑中成為團員。一開始,他並沒有太多興趣,只是消極被動地配合。直到有一天,打得比較好的團員出去表演回來後說:「今天,在休息室裡居然可以喝到珍珠奶茶。」阿甘聽了好羨慕,為了喝到奶茶,他開始認真學打鼓,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出去表演。

優人曲目的譜很難記住,阿甘坐著的時候就拍打大腿,在牢房裡就把書堆一堆,當起鼓面來敲打,每天練習十小時。優人神鼓藝術總監劉若瑀每隔一陣子到彰監,就發現這個瘦小男孩進步神速,對他印象深刻。

劉若瑀說:「他爆發力強,耳朵也好,記得住,一下子就打到重要位置。」他如願以償出外表演,而出獄後,在劉若瑀說服下進入優人,成為正式團員。

刑事案件雖然已經結束,可是阿甘還有民事賠償沒和解。官司讓他無法隨團出國巡演。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阿甘必須和受害者朱同學達到雙方都滿意的賠償金,解決這場官司。

阿甘先寫兩封信給朱同學都石沉大海。一位法律服務律師願意幫忙,他親自登門拜訪受害者,央求他見阿甘一面。這位朱同學很不解,他問律師說:「你認為,這個人真的值得你花時間救他嗎?」律師肯定地點點頭。朱同學才答應見面。

阿甘回憶,一見面,他立刻深深一鞠躬向對方說:「對不起!」朱同學被他的大動作嚇一跳,以為又要挨打了。為了打破僵局,阿甘向對方報告自己在優人神鼓的狀況,還有他的改變……。朱同學沉默良久。

命運之神安排很巧妙,阿甘不敢相信接下來聽到的話:「他對我說,他讀研究所,正在研究表演藝術。就在一個禮拜前,他的論文老師丟給他優人神鼓的影片,告訴他可以研究這個團體。」這個不可思議的巧合將他們連結在一起,阿甘成了朱同學論文研究對象。如果,你現在去看阿甘表演,在台下還能找到朱同學的身影。

兩人和解,賠償金額從六百萬元降到六十萬元,約定每個月還五千元。以前,優人神鼓為了保護阿甘,他演出時會戴上面具,現在已經把面具拿下來,無所畏懼迎向這個世界。目前,他已經跟著優人出國五趟,到過沙烏地阿拉伯、德國等。

人生從狹小滯悶的牢房飛到國際表演舞台,這一切的改變只花了三年多時間。他的改變始於一個接觸優人的機會,始於渴望一杯奶茶的動力;這些看起來都很微小,但是,啟動一件小事,卻帶來人生的大改變。

劉若瑀說:「當阿甘想把鼓打好,就得安靜下來,去聆聽,才能跟上別人的鼓點。」懂得聆聽別人時,我們的心就向外界敞開,啟動改變的新局就開始。

雖然我們沒有像阿甘的遭遇,但多數的我們有看不到的心牢大門,「匡噹!」鎖住自己的想像。希望在二○一三年裡,我們也能像阿甘一樣找到自己的鼓聲,開創新局。

大家都想改變。根據《今周刊》與波仕特線上市調中心合作的「二○一三年國人新希望調查」,只有一.六%的人感覺比往年生活過得好,而且高達九成八的人希望今年可突破困局。

開創新局怎麼做?

別期待環境改變 先問自己可以做什麼去年,大環境都是壞消息,讓人感到很煩憂。多數人最希望有什麼改變?調查結果顯示,想要在「財富」上有新局的最多,占四二.一%,其次是「工作」和「健康」。若進一步與年齡交叉分析,每個年齡層渴望的新局也有些微差異。

曾擔任過跨國公司人力資源主管,現為天力亞太顧問台灣區經理李海霞分析,對外在環境壓力最敏感的年齡層落在三十五歲到五十歲,也就是所謂「三明治」族群。這群人夾在奉養長輩與照顧小孩之間,現實生活負擔最重,財務壓力最大。

這份調查發現,中年人渴望開創財富新局的比率高於其他年齡層,而且他們最希望靠投資來賺第二份薪水,不像其他年齡層還希望可以省錢儲蓄。

相對之下,三十五歲以下的年輕人,希望在工作開拓新局比率遠高於其他年齡層。有近三成年輕人在工作上感到最大困擾是:「不知道自己喜歡與適合做什麼?」這也反映年輕人對心靈成長需求遠高於其他年齡層,他們渴望做自己,希望在工作上能達到最好的定位。

至於五十歲以上熟年人口希望健康有進展,而他們達到健康的手段不只是培養運動習慣,更希望擁有飲食與生活中的正確養生態度。

隨著年齡增長,每一階段都有需要突破的關卡。年輕人找工作定位,中年人累積財富,熟年人需要圓滿的人生。不管前一階段成功或失敗,大家都一樣要規畫下一階段,接受挑戰。

生命教練兼心理諮商師的陳茂雄目前固定與二十幾位企業人士會談,在生命教練之前,他曾是IBM事業部總經理。他建議:「環境並非操之在我,我們不能期待外在改變,唯一能問自己的是,在這樣環境下,我們可以做什麼?我要什麼?」大環境不好,更需要想清楚,才能在暗湧的環境中找到坐標,開創新局。

三十歲.工作就定位

撞球天才對自己許諾 走出低谷再奪冠三十歲的蔡佩真是國內女子撞球國手,十九歲第一次在職業場上亮相,無師自通的她自創技法,一戰成名,撞球壇對她的評語是:「有天分的怪才。」但即使擁有得天獨厚的天分,也未能保證她的球涯一帆風順。

她說:「突如其來的名氣,整個人慌了。」原本抱著好玩的態度突然面臨極大壓力,球再也打不好。有段時間她乾脆逃避,深深懷疑自己根本就不會打球。

陳茂雄說,最好的工作就是做自己喜歡又擅長的事,但能找到這樣工作的人極少。即使像蔡佩真對撞球有天分也有興趣,一樣會陷入困局。遇到工作困局時,生命教練陳朝益建議要問自己三個問題:「我是誰?我現在在哪裡?我要去哪裡?」以蔡佩真來說,她經過五年多低潮期,終於想通兩件事:第一,她喜歡撞球。第二,撞球比較有機會為她帶來較好收入。她在心中對自己許下承諾,確定繼續在職業球壇打拚。

一旦做出承諾,就比較容易用正面態度解決挫折。以前比賽輸了,蔡佩真會想:「我不適合打球。」後來,即使表現不好,蔡佩真會想:「我今天哪裡出問題,情緒起伏太大?還是下錯桿?」她積極修補不足,她知道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方法克服情緒。」經過兩年的調整,她在○九年拿下暌違已久的世界級比賽的冠軍。

而若想要創造財富新局,擁有CFP證照(認證理財規畫顧問)的賴霓甄建議,可從兩方面下手:一是積極開源,二是節流,並找到一個符合自己個性的投資工具。

葉淑珠原是報社裡畫股市漫畫的美術人員,卻因一次意外而人生大轉彎,變成房仲業務員,積極為自己開源。

八年前,四十二歲的葉淑珠買進她認為的績優股聯發科,沒想到卻輸光畢生積蓄。原本打算隔一年就能從職場退休,財富歸零完全打亂她原來的規畫。

當時葉淑珠急需一份快速賺錢的工作,有一天,走在路上,看到街角一家房仲貼著「徵百萬業務」的啟事,她二話不說便走進去應徵。不到一個月,葉淑珠就從一個封閉的漫畫工作環境,轉向充滿挑戰的房仲業。

初期,葉淑珠一邊兼顧漫畫工作,一邊展開房仲工作,只要一交完稿,她就立刻去掃街貼廣告單。她發現廣告單容易被清除掉,腦筋動得快的她,一口氣買了二十輛舊腳踏車,把物件資訊做成立牌,放在腳踏車上,停在路邊當廣告;為了說服賣方簽下獨賣專任約,她自願幫客戶粉刷、打掃房子,以誠意打動不少客戶。

四十歲.理財有方法

賠光積蓄戒瞎投資 上班族變包租婆「入行第三年,我做房仲的月薪,已經超過我當美術人員的年薪。」葉淑珠說。積極開源後,她也深切檢討投資方式,才省悟到,「我的心性不適合投資股票,太容易隨著消息和股價上下,忍不住就會追高殺低。」於是,為了克服本身弱點,葉淑珠把賺來的財富改放在「不動產」上,陸續為家人買了房子;也當起包租婆,手上已擁有逾十棟房子,房貸也還完半數,再次為自己創造財富,更守住財富。

學習投資理財,並從經驗中摸索出適合自己的理財工具,有助於創造自己的財富新局,葉淑珠就是一個成功案例。

五十歲,人生處在高速轉到低檔的過渡期,需要更多事物來平衡。有人需要健康,有人需要生活樂趣,這個階段要為退休後生活做準備;懂得在生活中找到身心的平衡與快樂,甚至重新探索人生。

五十三歲的林金保是荒野保護協會祕書長,常與大自然為伍,工作令人羨慕。在這份工作前,他是一位跨國科技公司的業務主管,出國差旅根本是家常便飯。

五十歲.生活再探索

工作狂主管提前退休 從當志工學寬容一九九七年移民加拿大的林金保,九九年起負責美國采鴻(Rainbow)科技公司亞太地區業務,經常飛到台灣、韓國、東南亞等地。為了節省經費,一趟亞洲的出差,五天內要跑完香港、中國、韓國和台北四個地方,往往在旅館睡一覺醒來,不知自己身在何處。當時視訊電話還不普及,一個月見不到家人很正常。

接近五十歲時,他慢慢發現身體不對勁。起先是睡眠問題,往往躺下去睡著兩小時就醒來,之後再也無法入睡。加上記憶力衰退,血糖、血壓和膽固醇都有問題,他決定要提前退休。

人生上半場,他是一位成功的業務主管,訂數字目標,規畫業務策略,所有事情都在自己掌握中;他的生活除了工作還是工作,沒有其他興趣。接下來該如何安排生活?當時林金保也沒有答案。

林金保回到台灣,先去當志工,博物館的、荒野協會的……,讓自己嘗試不同機會。最後,林金保的科技長才被荒野協會看中,延攬他擔任祕書長,協助組織的運作。

成功的業務主管進入非營利性組織,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以前訂數字、追業績,你是老闆大家都要聽你的,這套不可能用來對志工。」林金保說。他要從只管事不管人的角色,變成既管事又要管人,挑戰也不小。

林金保調整心性,與人耐心溝通,透過這樣的磨練,他變得更寬容。以前,生活只有工作,現在多了人與自然,生命更圓融。

人生不必聽天由命

改變操之在己 各階段都能創新局陳茂雄說,很多事業成功的人在中年之後,會因為健康或失去工作熱情,而重新進入人生探索;這是很好的機會,可以讓生命更加厚實圓滿。如果你也是處在五十歲上下的人,躊躇於未來,不如趁機重新省思、探索自己,誰說五十歲之後,不能再開創新局。

送走滯悶的一二年,大家寄希望於今年,期待有新的改變。

不管你處於哪個階段,改變的鑰匙就掌握在自己手裡。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克里斯汀生在學期的最後一堂課,總會和學生談人生。他說:「人生這麼重大的事,不可能聽天由命。必須自己仔細思索,然後選擇與因應。」阿甘選擇遠離幫派,進入優人神鼓,創造自己的人生新局;蔡佩真選擇留在球壇,重新調整對失敗的態度,又為自己奪回冠軍;葉淑珠選擇進入陌生的房仲領域,開創新的財富;林金保進入自然山林,走入人群,重新學習新知。而在這新的一年,你的選擇又是什麼呢?

苦悶了一年,98%的人認為自己需要改變!

2013年,台灣人希望開創什麼人生新局呢?《今周刊》和波仕特線上市調中心合作,調查國人的新年新希望,發現大家最希望在財富有突破。而結交新人脈、設定財富目標與旅遊,則是國人覺得最能開創人生新局的事情。

2013年,台灣人最期待……

升官加薪是多數人

最想要的工作新局

升官加薪31.4%

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27.2%接受更多挑戰,讓自己更上一層樓 19.6%創業,自己當老闆10.4%

不需要開創新局7.4%

當soho族 4%

投資賺錢是多數人

最想要的財富新局

投資正報酬,幫自己賺第二份薪水 46.7%

增加存款 26.4%

跳槽或升官後薪水增加 16.2%戒除浪費的習慣 7.9%不需要開創新局 2.8%

身體健康是多數人

最想要的生活新局

讓身體更健康40%

找到新的生活寄託28.7%有更多時間陪家人15.2%

有新戀情11.1%

不需要開創新局5%

最多人想在財富上有所突破!

去年,不到2成的人過得比以前好,6成沒改變

沒什麼改變 59.9%

更差,生活越來越困難23.9%更好,生活更接近自己的理想16.2%最希望在2013年開拓財富新局

財富42.1%

工作 25.7%

健康12.8%

家庭 10.7%

心靈成長7.1%

對現況滿意,不需要開創新局1.6%

年輕人在意工作

中年人關注財富 熟齡人重視健康 單位︰%選項 21~35歲 36~50歲 51歲以上工作 31.5 22.6 15.0 家庭 9.212.6 9.7 健康 7.1 14.3 29.2 財富 41.1 44.4 37.2 心靈成長 10.0 4.7 4.5 對現況滿意,不需要開創新局 1.1 1.4 4.4 註:此調查為《今周刊》與波仕特線上市調中心合作。調查時間為:2013/1/7~2013/1/14;樣本數為1007份。

勇於改變!開創人生新局的3 把鑰匙

30歲 就定位

最好的工作就是做自己喜歡又擅長的事,但是需要時間才可能找到。在30歲前要勇敢探索,嘗試任何機會,從機會中認識自己,找到定位。

多數人認為多結交新朋友、拓展人脈,最能開拓工作新局結交新朋友,拓展人脈46.2%學新技能,可以轉業轉職43.5%進修,充實自己33.8%善用新科技,跟上時代變化29.2%

學好外語26.5%

40歲 會理財

夾在奉養長輩與照顧小孩之間的「三明治」族群,財務壓力最大。開源節流雙管齊下累積投資資本,學會理財,開始聚富。

多數人認為設定財富目標最能開拓財富新局

設定財富目標53%

節省開銷52%

及早開始投資36.8%

養成記帳習慣30.6%

列出新一年度的預算15.5%

50歲 懂生活

人生處在高速轉到低檔的過渡期,需要更多事物來平衡身心。維護健康、培養生活樂趣,開始為退休後生活做準備。

多數人認為旅遊最能開拓生活新局

旅遊36.6%

持續運動,鍛鍊身體33.1%

勇敢實現夢想28%

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27.2%

重視養生20.3%

註:調查為《今周刊》與波仕特線上市調中心合作。

調查時間為:2013/1/7~2013/1/14;樣本數為1007份。

調查為複選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97

潘越飛:一個三線小鎮的數字生活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3080.html

浙江東部一個三線城市裡,有個以菱角聞名的三線小鎮,那就是我老家。

和所有人一樣,回家過年被問到工作。遇普通親戚,答「記者」,遇牛氣親戚,答「研究互聯網的記者」,遇一站到底看多了的親戚,答「修電腦和手機的記者」。

於是我在春節期間被拉到各種親戚面前表演維修技能,卻也乘機瞭解了下小鎮的數字生活。

可能城裡的IT老爺們快進化到更高級的物種了,相比之下,小鎮居民的數字生活很「落後」。非得概括出「落後」原因啥的,真心太累,我就把看到的都說道說道,你們感受一下。

 移動互聯網

 手機:小鎮人覺得,手機只有兩種,手機和跟電腦一樣的手機。

手機待機長,睡前一扔就好,打電話發短信夠用。可惜過年要群發短信時,手機裡找個聯繫人、群發20人以上都很難。

跟電腦一樣的手機,是高科技,是一般人弄不懂的。據說2000塊錢買這麼個小東西,比10年前6000塊買的賽揚CPU電腦還牛。不過最大的問題是待機太短,每天要伺候這玩意充電,有點累。

一般情況下,2000塊買個手機是可以的,1000塊以下的手機也夠用了,只有當地小老闆家會給兒子買台蘋果手機,小老闆自己決計是不買的。

鎮上的老人家麼(40歲以上),就安安耽耽別換了,如果女兒實在要給自己換新的,就勉強拿來試試吧,不過太複雜了肯定學不會,基本就是當普通手機用。

  運營商:小鎮的運營商只做三件事,賣手機,充話費,裝寬帶。

城裡面搞手機體驗式專區,那是要騰出地來裝修一番,不擺上20台智能手機,不放台IMAC就是沒做到位。小鎮的運營商很簡單,隨便般張桌子,堵在路上,上面放三台華為的機子,就完工了。

因為小鎮運營商心裡很清楚,在這裡買手機的,沒人弄得懂小米和大米的區別、三星牛還是蘋果牛、OPPO是韓國牌子還是步步高的馬甲,所以,有沒有現場體驗不重要。

同樣沖1000塊話費,選華為就送一台原價1699的,附贈菜油一桶,贈送500話費,選三星就只能原價2999的變成1999的,那當然選華為。啊,你說要看系統版本、GPU、屏幕亮度?都啥東西啊。華為手機能切水果不,能玩湯姆貓不,可以,那就成了。

至於話費,撐死了不能超過50元,除非是年輕人在談戀愛,天天打電話。

流量套餐麼,30M夠了,為什麼,手機就是打電話的,上網就是發微信用的。

手機壞了怎麼辦?找運營商隔壁修手機的張三,就算把壞手機給了運營商李四,最後還是到張三那裡的。

寬帶大概是4M 1000元的樣子,電信、鐵通都能辦。最熱門的是裝寬帶送手機送話費的套餐,多出來的手機其實用不上,但就算放在家裡存著也舒坦。

無線路由器要不要用得考慮下了,整了這個東西據說輻射很強,如果不是兒子逼著要裝,能不裝就不裝。

APP:最常用的APP分別是:1、手機手電筒,2、微信,3、網易新聞客戶端,4、我查查,5、搜狗輸入法。

手電筒穩居第一名是因為,小鎮上燈光不好,樓道里烏漆墨黑,本來要隨身帶實體手電筒,現在手機能用了,自然不能浪費。

微信也是好的,本來給兒子打電話,還得擔心他是不是在忙,現在有啥事直接說句話,就只用等著回音了,關鍵是說再多都不花錢。微信裡一般會出現的好友不超過10個人,都是熟到不能再熟的人。朋友圈偶爾會開一下,看看兒子發的照片就能知道他最近在幹嗎,不過肯定不說話,因為打字不方便。

實在要打字發短信了,那就用搜狗輸入法吧,因為以前電腦裡用的就是這個,牌子夠硬,現在搬到手機上了還能手寫,更好。總不能要老人家每次發短信都拿出老花鏡一個鍵一個鍵找吧。再說了,手機裡那些個鍵都是虛擬的,一不小心手指會滑到旁邊去,還是算了。

我查查能火我也很好奇,一問才知道,自從知道掃瞄商品裡的條形碼,就可以看到價格後,用的人就多了。別人來送的禮,一查,就知道那傢伙把人情看多重,店裡的東西一查,城裡原來賣的這麼便宜,想宰人,沒門,趕緊給我按照這個城裡價格來一份。

哦,對了,這些APP基本都是手機買來時,已經被運營商預裝在裡面的,或者是兒子城裡回來時順手裝的。以後的日子裡,APP絕對不會去更新,更不會去安裝新的,誰讓現在有幾十萬種應用,根本看不懂呢。

 O2O:真的有O2O麼,不就是在手機上買東西麼。

樓下買煙花爆竹的已經是三年的朋友了,對面超市的店長以前是同一個廠的,十家飯館裡九家都是熟到不能再熟的朋友,煙店老闆很扣門懶得搭理他,所有這些人、這些店,全部去打一圈招呼也不超過半小時,還有O2O什麼事。

要優惠?朋友那裡隨便拿折扣貨。要送貨上門?走兩步就直接可以拿了,還麻煩人家多不好意思。要在線瀏覽海量商品?你丫該是有多懶,連逛街都不肯了,飯後去店裡逛兩步不就是鍛鍊麼。

而且手機上買東西動不動就要輸入個人信息啊銀行卡啊,太不安全了,萬一被扣費了找誰都不知道。

淘寶倒是不錯的,上面都是城裡漂亮女人在買的東西。不過,買這麼花哨,鎮上好像不合適啊,會被說心太野的,還是小鎮的裁縫店直接要件指定花紋的羊毛衫更好。

 PC互聯網

 電腦:買電腦,最早為了小孩子學習,孩子畢業後就是拿來炒股的。

電影倒是喜歡看,不過基本就是鎮上有點文藝細胞的人做的事情。對一般人來說,平時電視裡節目就很多了。你看部電影,大家都沒看過,平時有什麼好聊的,還不如大家一起追央視黃金檔的抗戰片,見了面互相交流下心得,誰在電腦上搶先看誰是小狗。

就是保養電腦比較麻煩。動不動就死機,只能把整個主機吭哧吭哧搬到店裡去修一下,那個小老闆真是神了,重新開了次機就修好了,也就10塊錢的事情,小老闆要是說毛病比較厲害要重裝系統,也只要50塊錢。萬一小老闆說是硬件問題,那就搬到城裡去修吧。

據說,電腦裡病毒很多的,亂七八糟的網站就不敢上了,看新聞有網易、新浪,聊天有QQ,遊戲麼有邊鋒和QQ遊戲大廳,微博裡的東西都是話啊沒說完的還是不玩了,優酷和土豆看看視頻挺好的。

以防萬一,還是裝三個殺毒軟件吧,瑞星、金山、360都用上,這樣就安全了,雖然好像電腦變慢了,但沒事,總比中毒好。

對了,還有平板電腦,小鎮人眼中,這和傳統電腦沒多大區別,同樣都是不會帶出家門的玩意,最大的區別是,傳統電腦放在書桌上,平板電腦放在床頭或者馬桶邊。

  遊戲:小鎮的遊戲有兩種形態,網吧形態和棋牌形態。

網吧是年輕人的最愛,鐵打的營盤是浩方,因為CS和DOTA萬年長青,一幫人抽著煙大聲嘶吼著,這才是爺們。每年總有幾款遊戲在網吧貼滿海報,那定然是當年最火的,傳奇、仙劍、仙境、西遊、完美、奇蹟都輪流當過頭牌。

年紀稍大,就開始玩棋牌遊戲了。反正平時吃完晚飯沒事就會去棋牌室玩兩把的,那哪天不去的時候就在電腦上玩吧。要是老婆管得緊不讓去棋牌室,那電腦上玩總不說了吧。而且學會電腦玩棋牌遊戲,萬一年紀大了外面跑不動了,家裡一個人也能繼續開心。QQ遊戲最火,邊鋒其次,因為不少邊鋒的遊戲,例如紅十之類的,只在當地流行。

  其他數字產品

  3D電視:這個真心不靠譜。看個電視還要帶眼鏡,多麻煩。

過年時,十多號人去親戚家拜年,圍著電視機啃瓜子。這時候,你換台3D電視試試,先別說家裡不會配那麼多3D眼鏡,就算真配了,10多號人都戴著眼鏡,找瓜子都難找。萬一有個小孩子還大哭,這電視看到我頭暈,那主人家真是尷尬大了。

像創維、TCL、LG等在小鎮豎起的那些絢爛標牌,只會讓大家看不懂。對小鎮居民來說,看電視,是一幫人圍著聊天的解悶工具而已。

佩戴式設備:我和好幾個人談起了iWatch,大家都很興奮。

相比起突兀甚至太招搖的谷歌眼睛來說,一款智能的手錶更讓小鎮居民容易接受。

在他們的想像中,這個智能手錶的功能應該有:時間、計步器、GPS定位(防止小孩子和老人丟失)、檢測身體指標(老人的心跳情況等)、緊急呼叫(自動在身體指標出現異常時聯繫醫院)、低耗電(至少能用一週)、牢固(諾基亞那水平)。

不應該有的功能是:顯示(屏幕太小,看了眼睛酸,除非是牛逼的3D投影)、多手勢操作(原因如上)

  數字閱讀:對於新聞,小鎮居民認為就該免費,對於書籍,他們覺得這該收費。

當我掏出Kindle,顯示出裡面的多看書城,父親難得稱讚了一款數字產品。

讀書要專一,因此單純的閱讀器讓他們喜歡。讀書要保護眼睛,因此看著和實體書差不多的電子墨水讓他們放心。讀書該花錢,因此一個可以花了錢就能看到好書的網絡商城讓他滿意——不過父親居然對幾本在香港才能買到的書感興趣,這就是中國互聯網上找不到的資源咯,愛莫能助。

小鎮上,讀書的氛圍已經很淡了,唯一的新華書店店面被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賣教科書,一部分叫誠品書店(囧),賣文具。

我說現在Kindle不如iPad賣得好,我爸的反應是:讀書人一直是少數。

  後記

小鎮的數字生活,有點反潮流,但我覺得應該被重視起來。

城裡的各位IT老爺們,你們每日關注那些搜索新技術、顯示新科技、大數據玩法、云端新概念,也許是時候該接下地氣,不是只有拿到投資人數千萬的投資就算成功,讓更多人感受到科技對生活的改變才有幸福感。

這不是要求企業都舉起社會責任感的大旗,而是為了新的商機。一二線城市裡的競爭很激烈了,每天都有新的團購網站死亡,每天都有進行到一半的項目無疾而終。而我文中描述的小鎮,在中國應該有數以萬計,這片市場不要求你的項目必須領先全球,不拒絕C2C,要求就兩個字:實用。

我聽說一個縣城小超市請了顧問,十多萬的費用,顧問給員工們帶去的最大改變是,每天有了開晨會的習慣,小超市迅速成了當地龍頭。

我最近在看一本叫《顧客為什麼購買》的書,作者用攝像機、數據點、表格、算法來跟蹤商場顧客的行為,結果發現音像店唱片排行榜太高,很多人要踮起腳尖看,降低排行榜標牌的一週後,唱片店銷量提升了25%;超市把領帶貨架放在主通道,結果行人老是被撞,為了避免被撞,顧客只能離開,工作人員把貨架挪到固定通道後,銷量迅速增長……我想,如果作者安心跟著學術界巨頭去研究大數據啥的,估計就是一默默無聞小助手,但將自己所學放在生活中後,帶來的改變豈止是小小的行為分析結論。

互聯網圈那麼多聰明人,只要帶一點關於互聯網用戶體驗的心得去改變小鎮,也許其報酬與幸福感,都比死撐著要做偽喬布斯強許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161

家庭生活化運用、布袋戲不再傳統、金飾增添時尚感3D列印跳脫框架 賦予傳統商品新生


2013-04-01  TWM
 
 

 

手作盛行的日本,3D列印助長了這股風潮,日本家庭在生活上隨興地應用3D列印,令人驚歎。

而3C產品代工大國的台灣,在3D列印技術興起下,我們來看看,台廠又是如何應用3D列印,賦予傳統布袋戲與金飾業新的意義。

撰文‧賴筱凡、李洵穎

橫濱直擊》3D印表機走入家中玩具車、手機殼、眼鏡架、鈕扣隨印隨用如果你有一台3D印表機,你會拿它來做什麼?印一個專屬於自己的手機殼,替兒子印出一台玩具車,替老婆壞掉的眼鏡架印一個新的零件,這些東西都真實地存在於日本手作達人毛利宣裕的家。

距離東京一個半小時車程,為了一窺3D印表機為日本人家中帶來哪些革命性的改變,《今周刊》採訪團隊來到位在橫濱的毛利家。木造房子、簡單空間,隨處可見都是毛利宣裕親手打造的木製餐桌與櫥櫃。對於一個喜歡動手做家具的人來說,最近五個月來,他的生活有了重大的改變,原因是——「我們買了一台3D印表機。」毛利宣裕說。

放棄買機車 改買3D印表機桌上一字排開,玩具車、玩具鴨、手機殼、眼鏡架、鈕扣等等,這些都是毛利宣裕用3D印表機「印」出來的。會買下一台3D印表機,故事要從去年十一月的一個夜晚,兩個男人在居酒屋裡的對話講起。

毛利宣裕,三十九歲,3D印刷技術的專業工程師;山田真次郎,六十三歲,日本老牌模具廠INCS創辦人。他們曾經是一起在INCS打拚的同事,也是多年好友,「毛利先生從大學畢業,就到INCS來工作,我們交給他的任務就是開發3D印刷技術,一頭栽進去就是十七年。」去年十一月,又是一個兩人一起喝酒的日子,已經從INCS退休的山田真次郎,與毛利宣裕聊到3D印刷技術的發展,突然地,「為何不開一家工作室,買一台3D印表機,真正動手做,讓更多人可以認識3D列印?」這樣的念頭出現在兩人的談話中。他們決定一人出資一半,成立「東京創客」(Tokyo Maker)工作室。

毛利宣裕徵詢妻子同意後,「把原本存下來買摩托車的錢,拿來買3D印表機。」山田真次郎爽朗地笑著說。於是,花了四十三萬日圓,他們有了第一台3D印表機,不算太高階,卻足以改變他們的生活。

「這個是我用3D印表機印出來的第一個產品,玩具鴨。」拿著手上藍色、白色的玩具鴨,毛利宣裕說,這個玩具鴨整整花了他四個小時。線條簡單、角度圓滑,要用3D印表機印出一隻玩具鴨,算是入門第一課,真正困難的還在後頭:蒐集3D數據變成設計圖,成功列印出來。

就在採訪的開始,趁著聊天空檔,毛利宣裕從容地在電腦前調整設定,按下「確定」鍵後,一旁的3D印表機動了起來,一層又一層地將橙色的塑膠材質噴印在板子上。「現在正在做的是iPhone 5機殼,差不多一個小時就可以完成。」毛利宣裕說,為了試做iPhone機殼,他整整失敗了一個月,做了好幾回,就是沒能成功。

攤在桌上的失敗作品,不是因為受熱不均而彎曲變型,就是角度沒計算對,速度、溫度、角度都要逐一精算,為了強調個人化,毛利宣裕特地在機殼旁邊打上名字,機殼一印出來,上面就刻著他的名字。

個性化設計的手機機殼、兒子的玩具車,日益熟練製作技術後,毛利宣裕這次要嘗試難度更高的產品,妻子摔斷的眼鏡架。「以前,如果不小心把眼鏡架摔斷,可能得花一筆錢去重新配一副鏡架。現在,我們可以自己做。」山田真次郎說。

要什麼 3D印表機印給你為了替毛利太太做一副新的鏡架,他們先是在網路上找到適合的鏡架照片,再把照片傳給「東京創客」工作團隊的設計師中村翼。中村翼花兩個小時的時間做出3D設計圖,再傳到毛利宣裕的電腦裡。簡單調整好設定後,3D印表機動了起來,四個小時後,一副全新的鏡架就做好了,全部材料只花了六百日圓。

這就是3D印刷技術將帶來的革命性改變,「不管是已經停產的汽車零組件、摔壞的產品再造,3D印表機都能印一個給你。」身為日本最大模具廠INCS的創辦人,連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都曾開價一億美元要買他的公司,山田真次郎直言,3D印表機的普及全面顛覆人類,大量製造被個人化生產取代,不是不可能。儘管目前一般消費者難以達到像毛利宣裕的生產精細度,但成立「東京創客」,就是要教育更多人認識3D列印技術,連日本電視台NHK都聞名而來。

採訪近尾聲,高速運轉的3D印表機也慢了下來,一個刻著記者英文名字、獨一無二的手機機殼,在一小時的採訪過程中就製作完成。不用模具廠開模,也不需要大量生產才能印,這就是劃時代3D列印的魅力。

(賴筱凡)

霹靂國際》既維持品質又掌握神韻3D列印快速翻製素還真公仔聽到電視傳來「半神半聖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賢。腦中真書藏萬卷,掌握文武半邊天。」熟悉布袋戲的朋友一定知道,這時「素還真」就要出場了。這位頭頂蓮花、身背寶劍、一身白衣飄逸的素還真,他的十二吋公仔可是運用先進的3D列印技術呢!

霹靂國際多媒體,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霹靂布袋戲。該公司旗下的大霹靂國際整合行銷副總經理許煌銘說,近三年來,公仔十分熱門,「只要一上架就被粉絲『秒殺』!」公仔市場需求供不應求,如何縮短生產時間、加快商品上市,確實曾令霹靂困擾。

許煌銘說,「好在3D列印解決了這個問題!」他表示,中華名偶執行長林清和是帶領霹靂進入3D列印領域的關鍵人物。林清和與許煌銘為熟識好友,霹靂會使用3D列印,就是許煌銘將林清和引薦給負責公仔的團隊認識。林清和對動漫相當有興趣,長年待在大陸,在當地動漫界另創一片天。

木雕偶頭神韻難維持 3D列印建功林清和去年無意間向許煌銘提及,可以嘗試由3D列印讓霹靂布袋戲的公仔加快生產、推出上市。這個提議確實讓許煌銘與霹靂行銷團隊十分動心。

於是,雙方便在下半年正式開始業務合作。很快地,十二吋素還真公仔是第一批運用3D列印技術的商品。由於只有偶頭的部分需要採用到3D列印,花費約六小時就完成原型(prototype),霹靂快速送交模具廠開模生產,就可以大量生產,同樣尺寸的布袋戲偶用手工雕刻得花上約莫半天的時間,若要大量雕刻,速度仍不及開模生產為快。這到現在仍是業界創舉。

以往偶頭是以木頭雕刻,純手工製造,無法大量生產,雖然也曾推出公仔商品,但因產能有限,量產的困難度也高。此外,過去因採手工雕刻,即使師傅按照標準作業程序製造,但布偶的神韻仍有差別,這可是會被重度粉絲一眼就挑出來。

為了維持商品相同品質,並且加快生產流程,霹靂如今改採3D列印,借重中華名偶,以及中華名偶母公司馬路科技的3D列印技術,使得公仔商品得以持續熱銷。目前的十二吋公仔,就是運用3D列印技術做出的商品。

挑戰全球首尊七十公分玩偶在採用3D列印經驗良好下,霹靂與中華名偶挑戰難度更高的任務,這次打算將3D列印應用在七十公分高(約二十七.五吋)的BJD。

什麼是BJD?它真正的名稱是「球體關節人形」(ball-jointed doll,簡稱BJD),泛指各種擁有球形關節的可動人形玩偶。這種人形娃娃體型細節精緻,關節的部位裝有球形的東西,能使人形盡可能做出許多接近於真人的姿勢與動作,類似芭比娃娃一樣的玩偶。

今年初,林清和主動向霹靂表達希望將業務合作範圍從公仔擴大到BJD。霹靂主動提供了兩尊布偶給林清和,那兩尊布偶,一是耳熟能詳的素還真,另一尊便是性感魅力女戰將的華顏無道。目前只完成了華顏無道的原型。

某一天,林清和帶來一組團隊,花了一整天拍攝華顏無道的照片。華顏無道被粉絲喻為史上第一位在螢幕前穿絲襪、馬靴的布袋戲角色,服飾繁雜,配件極多,拍攝工作相對耗時。為了維持原型與本尊布偶的相似度,照片經過篩選、刪減後,需要用到的照片還有二百餘張之多,拍攝完畢後,便一一掃入電腦製成3D圖檔。

參與華顏無道3D列印作業的馬路科技工作人員表示,在圖檔繪製完成後,輸入印表機由噴嘴射出成形,再將各零件如鎧甲、高跟鞋、耳環等一一切割、拼接,共計耗費一個月的時間,才完成華顏無道的原型。

雖然華顏無道的BJD仍處於開發階段,但霹靂應可算是全球第一家採用3D列印生產BJD的公司。採用3D列印的優點在於能夠快速商品化,加上塑膠成本低於木工,也能夠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以BJD為例,過去採用手工木刻,如今改為塑膠材料,粉絲的接受度如何還要觀察。

(李洵穎)

高雄貴金屬︾突破傳統手工局限 創意使命必達金飾設計不再受限模具 神像金身完美無瑕隱身在新北淡海地區某座住宅大廈裡的高雄貴金屬設計部,住家式的格局讓這個部門宛如是一間個人工作室。「這裡是公司的設計團隊,共有五人。」高雄貴金屬業務副總經理Doris King表示,該公司產品的設計創意都來自於這裡。

高雄貴金屬是一家在各銀樓間頗負盛名的黃金業者,最初是以回收廢金起家。四年前,Doris King因緣際會認識了3D列印服務廠商馬路科技總經理張昭明,從此加入3D列印的行列。Doris King說,高雄貴金屬早在四年前就向馬路科技購入一台雕蠟用的3D印表機。「我們應該是台灣第一家引進這種3D列印機台的公司。」有了3D印表機,高雄貴金屬開始「玩」起了各種黃金飾品的創意。Doris King說,傳統金飾受限於開模作業,因此成品總是密實的,呈現片狀或塊狀。但是,3D印列技術不受形狀限制,不論是想要某處鏤空,抑或打算呈現彎曲線條,3D列印都可以「使命必達」。而「傳統開模與鑄造過程,可是無法這麼隨興地讓你玩!」傳統神像至少需時一年 如今五十天可成高雄貴金屬在黃金飾品玩出心得來後,開始走向自創品牌之路:金飾的品牌是「歷代風華」,「生活金藝」則是擺飾的品牌。其中,在金飾部分,該公司去年推出第一組結婚套件,包括項鍊、耳環、手環與戒指。Doris King得意地展示這組主題為幸福的金飾套組,「這是以蝴蝶作為發想,因為『蝴』蝶音近幸福的『福』。」這組套件都是由3D列印技術製造出來,鏤空的設計,替金飾增添不少時尚感。

稍後,Doris King又拿出另一尊灶王爺金像,這也是運用3D列印技術做出來的。她說,目前在台灣,3D列印的應用以建立模型再開模量產居多,很少出現直接做出成品的情況。這尊灶王爺金像算是罕見。

灶王爺金像是一位客戶下單訂製的,原本想交由珠寶界較為成熟的香港製作,但香港卻沒人肯做,於是轉為委託高雄貴金屬製作。高雄貴金屬的設計師先去廟裡找了一尊實體灶王爺像,拍了照,將之一一輸入電腦,用3D CAD繪圖軟體形成3D數位圖檔並加以修整,再把檔案傳給客戶進行確認。

雙方在製圖、校圖、修圖等作業多次溝通,這樣來回共計花費一個月時間。待客戶滿意後,便進入3D列印流程。由於神像身長約二十八公分,因此3D列印須花費較長時間,待最後完成時,鋪上配方、雕蠟、電鑄等過程,又再經過二十天,合計這尊灶王爺金像,花費五十天的時間製成。

Doris King說,若依照傳統模式,由於複雜度高,沒有師傅願意接單打金;即使有師傅願意打,恐怕到成品出來,要花費一年時間,甚至於連開模具都開不出來,遑論產出成品。

Doris King表示,傳統手工黃金雕塑方法有它的限制性,比如鏤空的部分就不可能用傳統方法做出來,如此一來,很多設計的創意就沒辦法呈現在金飾成品上。3D列印則突破了這個瓶頸,讓金飾走出與以往不同的路。

(李洵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64

2013-4-2 生活記錄 Jo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jfkr.html
和同學為了作業的事爭論了一個晚上。。。
起因是之前把小組討論拖的比較久,我想之前確實沒有很認真地對待這個問題,總覺得距離截止日期還挺久,在他說要討論的好幾次都因為要處理眼前的事搪塞過去了,今早課間才意識到對方已經生氣了。。。
我還是不會處理這些事情,總覺得已經道過謙能不能就先暫且放下以前的事,先集中精力處理眼前的狀況呢?被批評思路簡單沒有技術含量,而按照他的思路走也不可以,因為我們沒能力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搞定,唉。。。
說說我的思路吧,關於可轉債的討論:理論聯繫實際。
理論部分主要是可轉債轉股價格的確定,可轉債的轉化價值和直接價值,市場轉換價格等。
實際部分主要針對萬德目前24只可轉債,分析收益,與同期股票收益作比較,分析發行、轉股時對公司股價的影響等。
我也覺得自己的思維很侷限,也想通過這份作業學到一些東西,而公司為什麼發可轉債,而不發股不借債,可轉債的持有者在什麼情況下會行權這些非常實際的問題我想確實在短期內沒法搞清楚。
以前felix問我覺得自己什麼方面會影響成績,我回答說情商,情商如此差的我就像現在這樣什麼都做不進去,而不能及時地調節自己,轉念又想,還是因為自己現在還有任性的資本,才肆意妄為。
今天的翻譯沒有做很多,不貼上來了,明天一起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23

2013-4-1 生活記錄 Jo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jdy5.html
翻譯部分:

As you can see from reviewing the table, my errors in reporting to you have been substantial and recently have always presented better underwriting picture than was truly the case. This is source of particular chagrin to me because: (1) like for you to be able to count on what say; (2) our insurance managers and undoubtedly acted with less urgency than we would have had we understood the full extent of our losses; and (3) we paid income taxes calculated on overstated earnings and thereby gave the government money that we didn't need to. (These overpayments eventually correct themselves, but the delay is long and we don't receive interest on the amounts we overpaid.)

從上述表中你可以發現,我向你們報告的數字和實際有很大的區別,而且最近差異越來越大,我所呈現的業績狀況比實際要好的多。這讓我感到非常低地懊惱,因為:(1)我是個說話算數的人(2)保險經理和我如果早認識到損失的嚴重程度我們無疑無會立即採取行動(3)我們按照多估計的收入支付稅收,等於多付給政府本來無需付的稅金。(雖然多付部分終會被修正,但是時間拉得越長,我們損失越多的利息。)

Because our business is weighted toward casualty and reinsurance lines, we have more problems in estimating loss costs than companies that specialize in property insurance. (When building that you have insured burns down, you get much faster fix on your costs than you do when an employer you have insured finds out that one of his retirees has contracted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work he did decades earlier.) But still find our errors embarrassing. In our direct business, we have far underestimated the mushrooming tendency of juries and courts to make the 「deep pocket」 pay, regardless of the factual situation and the past precedents for establishment of liability. We also have underestimated the contagious effect that publicity regarding giant awards has on juries. In the reinsurance area, where we have had our worst experience in under reserving, our customer insurance companies have made the same mistakes. Since we set reserves based on information they supply us, their mistakes have become our mistakes.

由於我們將整個中心擺在意外險和再保險事業,比起其他財險者我們在估計損失問題上存在更多問題。(當你承保的一棟建築燒燬了,你可以很快鎖定你的成本,比起一家向你投保的僱主發現他的一名退休員工在幾十年前因為工作原因感染某種疾病。)但是我仍然為我們所犯的錯誤而感到不好意思。在直接投保部分,我們大大低估了一種迅速發展的趨勢,即法院和陪審團對損害的賠償的認定不顧真實情況以及過去的判例。我們也低估了大眾認為受害者應獲得巨額賠償的傳染效應,我們的保險公司客戶犯了同樣的錯誤。因為我們根據他們所提供的信息計提準備金,所以他們的錯誤也就成為了我們錯誤。

heard story recently that is applicable to our insurance accounting problems: man was traveling abroad when he received call from his sister informing him that their father had died unexpectedly. It was physically impossible for the brother to get back home for the funeral, but he told his sister to take care of the funeral arrangements and to send the bill to him. After returning home he received bill for several thousand dollars, which he promptly paid. The following month another bill came along for $15, and he paid that too. Another month followed, with similar bill. When, in the next month, third bill for $15 was presented, he called his sister to ask what was going on. 「Oh」, she said. 「I forgot to tell you. We buried Dad in rented suit.」

最近我聽到一個故事,可以說明保險業目前遇到的問題,有個人去海外出差,有一天他接到姐姐的電話通知他父親因為意外事故身亡,由於一時無法趕回國參加葬禮,他交代姐姐安排葬禮,把賬單寄給他。回國後不久他收到了一張幾千元的賬單,他迅速支付了。在接下來的一個月裡他又收到一張15美元的賬單,他也支付了。而後一個月他又收到了一張一樣的賬單,再一個月第三張賬單寄達,他帶電話給姐姐詢問發生了什麼,「我忘了告訴你,爸爸是穿著出租的西服入土的」她回答說。

If you've been in the insurance business in recent years particularly the reinsurance business this story hurts. We have tried to include all of our 「rented suit」 liabilities in our current financial statement, but our record of past error should make us humble, and you suspicious. will continue to report to you the errors, plus or minus, that surface each year.

如果這幾年你從事的是保險業,尤其是再保險業,這個股市會讓你很受傷害。我們儘可能試著在我們現在的財務報表裡包含所有像「租用西裝」類的負債,但是過去幾年的錯誤讓我們感到慚愧,也引起了你們的懷疑。我將繼續向各位報導每年出現的有利的或是不利的錯誤。

Not all reserving errors in the industry have been of the innocent-but-dumb variety. With underwriting results as bad as they have been in recent years and with managements having as much discretion as they do in the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some unattractive aspects of human nature have manifested themselves. Companies that would be out of business if they realistically appraised their loss costs have, in some cases, simply preferred to take an extraordinarily optimistic view about these yet-to-be-paid sums. Others have engaged in various transactions to hide true current loss costs.

而在保險業不是所有的準備計提不當的錯誤都是無心之過,隨著承保業績最近幾年持續惡化,以及管理層擁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如其在財務報表呈現上擁有的權利,一些人性黑暗的地方就彰顯出來,有些公司如果真實地去評估損失成本的話可能早就破產了,在一些情況下,它們只是情願去特別樂觀地看待那些尚未支付的潛在賠償款。另外一些通過各種各樣的交易去隱藏目前真正的成本損失。

Both of these approaches can 「work」 for considerable time: external auditors cannot effectively police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property/casualty insurers. If liabilities of an insurer, correctly stated, would exceed assets, it falls to the insurer to volunteer this morbid information. In other words, the corpse is supposed to file the death certificate. Under this 「honor system」 of mortality, the corpse sometimes gives itself the benefit of the doubt.

以上這些行為都可以奏效一段時間,外部審計師也很難有效地對這類行為加以規範財險/意外傷害險業的這類財務陳述。當一家保險公司的負債大於負債時,通常必須由公司自己宣告破產,在這種強調自我誠信的制度下,屍體有時也會給自己一些持有懷疑而復活的好處。

In most businesses, of course, insolvent companies run out of cash. Insurance is different: you can be broke but flush. Since cash comes in at the inception of an insurance policy and losses are paid much later, insolvent insurers don't run out of cash until long after they have run out of net worth. In fact, these 「walking dead」 often redouble their efforts to write business, accepting almost any price or risk, simply to keep the cash flowing in. With an attitude like that of an embezzler who has gambled away his purloined funds, these companies hope that somehow they can get lucky on the next batch of business and thereby cover up earlier shortfalls. Even if they don't get lucky, the penalty to managers is usually no greater for $100 million shortfall than one of $10 million; in the meantime, while the losses mount, the managers keep their jobs and perquisites.

在大部分公司,倒閉的公司無疑是因為現金周轉不靈。但保險公司不同:破產的時候仍然可很寬裕。因為保費是從保戶一開始投保時候便收到,但是支付理賠款卻在損失發生後很久,所以一家保險公司可能要在耗盡淨值之後很久才能真正耗用完資金,而事實上這些所謂的「行尸走肉」通常會加倍努力不惜以任何代價承擔風險來吸收保單,以獲得現金持續流入。這種態度就好像是一個盜用公款者用偷來的錢去豪賭,這些公司希望有運氣在一筆生意上大賺一筆以彌補之前的虧損。即使他們不夠幸運,對管理層的懲罰沒有因為損失一千萬而多於損失一百萬;同時只要損失沒有暴露,管理層還是可以繼續保持原有的職位和待遇。

The loss-reserving errors of other property/casualty companies are of more than academic interest to Berkshire. Not only does Berkshire suffer from sell-at-any-price competition by the 「walking dead」, but we also suffer when their insolvency is finally acknowledged. Through various state guarantee funds that levy assessments, Berkshire ends up paying portion of the insolvent insurers' asset deficiencies, swollen as they usually are by the delayed detection that results from wrong reporting. There is even some potential for cascading trouble. The insolvency of few large insurers and the assessments by state guarantee funds that would follow could imperil weak-but-previously-solvent insurers. Such dangers can be mitigated if state regulators become better at prompt identification and termination of insolvent insurers, but progress on that front has been slow.

別的財險/意外傷害險公司所犯的錯對Berkshire來說不只是聽聽而已,我們不但承受那些「行尸走肉」低價競爭的痛苦,在他們真正倒閉的時候我們也要跟著受罪,因為許多州政府設立的償債基金會按照保險業經營狀況來徵收,Berkshire最終可能會被迫分擔這些損失,而且由於通常要很晚才能發現,所以事情往往比想像中的要嚴重。還有可能引發滲透問題。由於幾家大公司的倒閉,隨之而來的州政府償債基金可能會使那些本來較差但是不至於倒閉的公司因此而倒閉。但這些危險可以被防範,如果管理當局發現的早並且及時加以規範,關閉那些(實際上已經)破產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26

2013-4-8 生活記錄 Jo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jpg5.html
下午聽九鼎私募的一個學長講座,感覺和價值投資的理念有很大的不同,所講到的1變2(成長型溢價)、10變20(制度型溢價)模式,典型的低買高賣模式,雖然需要企業有良好的盈利能力作為支撐,但是其中市場的因素太大,提到截止12年他們所統計的入股P/E為8-10倍,而上市P/E則可高達20-25倍,並對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充滿信心。
此外對銀行股持續低市盈率,他從國外資本的角度給出解釋,比如看空中國經濟,認為中國經濟的主要風險都積攢在銀行,因此給出的估值一直偏低,對這樣的解釋我覺得不是很正確。個人覺得國外資本對中國銀行業股票估值究竟能夠產生多大的影響,如何度量都很難說。而對於中國經濟能否成功平穩轉型這類宏觀層面的問題,看了很多唱空的言論,是否正確有待檢驗,而如何站在宏觀的角度去預計未來經濟的大概走勢沒有什麼思路。
晚上一直在弄英語作業:中美移民的對比。
翻譯的比較少。

YEAR 1985

1985

To the Shareholders of Berkshire Hathaway Inc.:

Berkshire Hathaway公司股東:

You may remember the wildly upbeat message of last year's report: nothing much was in the works but our experience had been that something big popped up occasionally. This carefully-crafted corporate strategy paid off in 1985. Later sections of this report discuss (a) our purchase of major position in Capital Cities/ABC, (b) our acquisition of Scott Fetzer, (c) our entry into large, extended term participation in the insurance business of Fireman's Fund, and (d) our sale of our stock in General Foods.

各位可能還記得去年報告當中提到的那個爆炸性消息:沒有什麼在運作但實際上我們經驗是一些重要的事偶爾會出現。這類精心設計的公司策略終於在1985年取得回報。這份報告的後面部分將會討論:(a)我們購買Capital Cities/ABC重大頭寸,(b)我們對Scott&Fetzer的收購,(c)我們與保險公司消防基金長期重大的合作,以及(d)我們對General Foods股票的出售。

Our gain in net worth during the year was $613.6 million, or 48.2%. It is fitting that the visit of Halley's Comet coincided with this percentage gain: neither will be seen again in my lifetime. Our gain in per-share book value over the last twenty-one years (that is, since present management took over) has been from $19.46 to $1643.71, or 23.2% compounded annually, another percentage that will not be repeated.

我們本年度淨收益為六億一千三百多萬美元,增加了48.2%。這一比率就好像哈雷彗星撞擊地球一樣巧合:我的這一生再也不會看到這樣的景象。我們每股賬面收益在過去二十一年(即從目前管理層接收後)從19.46美元上升到1643.71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為23.2%,這是一個再也不會被覆制的比例。

Two factors make anything approaching this rate of gain unachievable in the future. One factor probably transitory is stock market that offers very little opportunity compared to the markets that prevailed throughout much of the 1964-1984 period. Today we cannot find significantly-undervalued equities to purchase for our insurance company portfolios. The current situation is 180 degrees removed from that existing about decade ago, when the only question was which bargain to choose.

有兩個因素造成這樣的比率在未來不可能再實現。一個是暫時性的,與1964年至1984年盛行時期相比,股票市場提供非常少的機會。現在我們不可能發現一個嚴重被低估的公司來購買放入保險公司的資產組合當中。現在的情況已經同10年前完全不同了,那時唯一要做的就是挑選一家便宜的公司。

This change in the market also has negative implications for our present portfolio. In our 1974 annual report could say: 「We consider several of our major holdings to have great potential for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values in future years.」 can't say that now. It's true that our insurance companies currently hold major positions in companies with exceptional underlying economics and outstanding managements, just as they did in 1974. But current market prices generously appraise these attributes, whereas they were ignored in 1974. Today's valuations mean that our insurance companies have no chance for future portfolio gains on the scale of those achieved in the past.

場的變化也對我們現有的投資組合產生負面的影響。在1974年年報中我說到:「我們認為在我們持有幾隻重要的有潛力在未來大幅成長的股票。」現在我不能這麼說了。我們的保險公司現在持有幾家公司大的頭寸,而這些公司有良好的經濟基礎以及優秀的管理團隊,這是事實,就像我們在1974年的時候一樣。但是現在的市場價格已然反映這些特點,而在1974年時是被忽略的。現在的估價意味著保險公司沒有機會在未來像過去那樣取得投資組合的巨大收益。

The second negative factor, far more telling, is our size. Our equity capital is more than twenty times what it was only ten years ago. And an iron law of business is that growth eventually dampens exceptional economics. just look at the records of high-return companies once they have amassed even $1 billion of equity capital. None that know of has managed subsequently, over ten-year period, to keep on earning 20% or more on equity while reinvesting all or substantially all of its earnings. Instead, to sustain their high returns, such companies have needed to shed lot of capital by way of either dividends or repurchases of stock. Their shareholders would have been far better off if all earnings could have been reinvested at the fat returns earned by these exceptional businesses. But the companies simply couldn't turn up enough high-return opportunities to make that possible.

第二個負面因素更加顯而易見,即我們的規模。我們的權益資本是10年前的20倍。而經濟鐵律是隨著規模的增長邊際收益最終下降,只需看看那些只有10億資本的公司所創造的超高資本回報。據我所知沒有一家公司能夠持續10年獲得20%的資本回報,如果它將所賺取的收益用於再投資的話。相反,為了持續高收益,這類公司需要或者通過分發股利或者通過回購股票的方式減少其資本。如果把所有的收益在投資到能夠賺取高額回報的業務之上,其股東將會獲利更多。而公司卻往往找不到足夠高回報的機會來實現上述可能。

Their problem is our problem. Last year told you that we needed profits of $3.9 billion over the ten years then coming up to earn 15% annually. The comparable figure for the ten years now ahead is $5.7 billion, 48% increase that corresponds as it must mathematically to the growth in our capital base during 1985. (Here's little perspective: leaving aside oil companies, only about 15 U.S. businesses have managed to earn over $5.7 billion during the past ten years.)

我們的問題同他們一樣。去年我告訴大家我們需要在未來十年獲得39億美元的利潤,才能有每年15%的增長。而從現在的可比數據來看未來十年的利潤必須達到57億美元,根據我們1985年資本情況看有一個48%的增長。(這裡有一個簡單的假設:除去石油公司,美國只有15家公司可以在過去的10年獲得57億美元。)

Charlie Munger, my partner in managing Berkshire, and are reasonably optimistic about Berkshire's ability to earn returns superior to those earned by corporate America generally, and you will benefit from the company's retention of all earnings as long as those returns are forthcoming. We have several things going for us: (1) we don't have to worry about quarterly or annual figures but, instead, can focus on whatever actions will maximize long-term value; (2) we can expand the business into any areas that make sense our scope is not circumscribed by history, structure, or concept; and (3) we love our work. All of these help. Even so, we will also need full measure of good fortune to average our hoped-for 15% far more good fortune than was required for our past 23.2%.

Charlie Munger,我在Berkshire的合夥人,和我樂觀地認為Berkshire有能力賺取高於美國公司平均水平的收益,而只要獲利你們就將從公司的留存中獲益。我們有幾件事要說明:(1)我們不必擔心季度或者年度數據,相反,需要關注那些可以實現長期價值的舉措;(2)我們可以將業務擴張到任何有利可圖的領域,而不受歷史、產業結構或者觀念的限制;以及(3)我們熱愛我們的事業。所有這些都是關鍵因素。儘管如此,我們仍需要大賺一筆(比過去獲得23.2%的收益還要更多的收益)才有辦法使我們的期望的平均報酬率達到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36

2013-4-13 生活記錄 Jo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jxm1.html
效率很低的一天,晚上索性給自己放了個假,看了部老電影《時尚女魔頭》,頓時輕鬆很多,雖然說童話都是騙人的,但純粹當做養眼的享受吧。。。
去知乎逛了逛,看了一些關於我國資本市場現狀的問答,跑去陳志武博客看了看,細細讀了讀他之前的博文,有一些觀點到真是自己從沒想過的,比如過度監管的社會代價,舉得是美國領薪日貸款公司的例子(美國今天還比較普遍存在的非常高的高利貸機構)。比如美國次貸危機資產證券化的反思,卻是認為資產證券化值得進一步發展。
有兩句話印象比較深,一句是「為什麼沒有因3萬億元呆壞賬而取締四大國有銀行,卻因最多幾百億元的呆壞賬而禁止農村金融?」從讀過的幾篇博文裡不難看出陳是非常支持民間金融,反對過度監管,力求推進市場化改革,國退而民進的一類學者,想起之前的吳英案和溫州的金融試點,以及兩三年前熱議的政治改革,似乎之前都僅僅是從個例的角度去看待一個問題,沒有從一個進程的角度去思考,當然現在談進程還太早,或許連起點都還實現。
另外一句是「中國不管是非常有錢的家庭,還是比較有錢的家庭,特別是那麼多的把很多的錢投到房地產市場上,他們應該盡快的降低他們在房地產市場上面所承擔的這些風險,把一部分錢盡快的投資到美國。」第一感覺是難道中國的實業難道已經到了這種窮途末路的地步?可能我的理解有誤,陳在之前談到完全市場化原則而言,以前一直是資本流入,但已不可避免的因為國內投資品種及選擇有限,而造成了房產和股票市場的泡沫,因此在之後有這樣的觀點,但我實在不懂除了國有企業以及一些有政府支持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之外,民企真的就沒有一條長久的生存之道嗎?要做大做強似乎實屬奢談一般,而那些鑽了制度空子或是逮著好時機的民營企業家們的成功之道是否在未來還可以複製?想起了馮侖的《野蠻生長》,不覺有些無奈了,也許該再讀讀《理想豐滿》。
最後看了看新的7萬億投資計劃,「25個城市軌道交通項目、13條公路建設項目、9個污水處理項目、1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以及7個港口、航道項目……兩天之內,國家發改委批覆的項目總投資額粗略估算已接近萬億元。促投資以穩增長掀起了'高潮'。」突然覺得這一次「萬靈丹」是不是還會那麼有用呢?會不會我們也將經歷滯漲的考驗?

翻譯部分:

Insurance Operations

保險業

Shown below is an updated version of our usual table, listing two key figures for the insurance industry:

下為通常表格更新後版本,列示出保險產業兩個重要數據。

Yearly Change in Premiums Written (%)

Combined Ratio after Policy-holder Dividends

1972

10.2

96.2

1973

8.0

99.2

1974

6.2

105.4

1975

11.0

107.9

1976

21.9

102.4

1977

19.8

97.2

1978

12.8

97.5

1979

10.3

100.6

1980

6.0

103.1

1981

3.9

106.0

1982

4.4

109.7

1983

4.5

111.9

1984(Revised)

9.2

117.9

1985(Estimated)

20.9

118.0

Source: Best's Aggregates and Averages

The combined ratio represents total insurance costs (losses incurred plus expenses) compared to revenue from premiums: ratio below 100 indicates an underwriting profit, and one above 100 indicates loss.

綜合比率代表保險成本(損失加費用)與保費收入相較的比率:100一下表示承保利潤,而100以上則表明有損失。

The industry's 1985 results were highly unusual. The revenue gain was exceptional, and had insured losses grown at their normal rate of most recent years that is, few points above the inflation rate significant drop in the combined ratio would have occurred. But losses in 1985 didn't cooperate, as they did not in 1984. Though inflation slowed considerably in these years, insured losses perversely accelerated, growing by 16% in 1984 and by an even more startling 17% in 1985. The year's growth in losses therefore exceeds the inflation rate by over 13 percentage points, modern record.

整個保險業1985年的結果與往常大不相同。收入的增長尤其突出,但是投保損失的增長卻和最近這些年的速度保持一致,也就是說高出通脹率幾個點,兩者結合使得綜合比率顯著下降。但是1985年的損失正如1984年一樣並不合作。儘管通脹率在最近年份的增長速度顯著放慢,但理賠損失反而加速增長,在1984年增長了16%,而在1985年甚至達到17%。本年度損失的增長超出通脹13個百分點,創造新高。

Catastrophes were not the culprit in this explosion of loss cost. True, there were an unusual number of hurricanes in 1985, but the aggregate damage caused by all catastrophes in 1984 and 1985 was about 2% of premium volume, not unusual proportion. Nor was there any burst in the number of insured autos, houses, employers, or other kinds of 「exposure units」.

意外不是造成理賠成本增長的罪魁禍首。事實上,1985年颶風發生的確實非比尋常,但是由意外災害造成的損害在19841985年只佔理賠量的大概2%,一個在正常不過的比例。而也沒有投保汽車、房屋、僱員或者其他投保標的遇險數量的暴增。

partial explanation for the surge in the loss figures is all the additions to reserves that the industry made in 1985. As results for the year were reported, the scene resembled revival meeting: shouting 「I've sinned, I've sinned」, insurance managers rushed forward to confess they had under reserved in earlier years. Their correction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1985 loss numbers.

另一種對損失數據有失偏頗的解釋是保險業1985損失儲備的增長。如年度報告所示,這個場景有點像復興大會:呼喊著「我有罪,我有罪」,保險經理們爭相而上承認之前的損失儲備不足。他們大幅度的修正影響了1985年的損失數額

more disturbing ingredient in the loss surge is the acceleration in 「social」 or 「judicial」 inflation. The insurer's ability to pay has assumed overwhelming importance with juries and judges in the assessment of both liability and damages. More and more, 「the deep pocket」 is being sought and found, no matter what the policy wording, the facts, or the precedents.

另外一項更加令人困擾的因素在於社會或者司法加速通脹所帶來的損失。保險公司的賠償能力已經對陪審團以及法官做出責任或者損害估量造成重大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尋找並發現「深口袋」,不管保單怎麼寫是,事實如何又或者以前的判例如何。

This judicial inflation represents wild card in the industry's future, and makes forecasting difficult. Nevertheless, the short-term outlook is good. Premium growth improved as 1985 went along (quarterly gains were an estimated 15%, 19%, 24%, and 22%) and, barring supercatastrophe, the industry's combined ratio should fall sharply in 1986.

這種司法通脹使得保險業的未來難以預測。儘管如此,短期前景依舊不錯。保費收入在1985年的改善將會持續(四個季度收益依次為15%19%24%22%),要是沒有巨大災害的發生,保險業的綜合比率在1986年會大幅下降。

The profit improvement, however, is likely to be of short duration. Two economic principles will see to that. First, commodity businesses achieve good levels of profitability only when prices are fixed in some manner or when capacity is short. Second, managers quickly add to capacity when prospects start to improve and capital is available.

然而不管利潤改善如何,都似乎只存在於短期。兩個經濟原理可以解釋這一事實。首先商品化產業僅在價格固定或者供給短缺時才能實現高的收益。其次,經理人會在前景看好以及資本充裕的情況下增加供給。

In my 1982 report to you, discussed the commodity nature of the insurance industry extensively. The typical policyholder does not differentiate between products but concentrates instead on price. For many decades cartel-like procedure kept prices up, but this arrangement has disappeared for good. The insurance product now is priced as any other commodity for which free market exists: when capacity is tight, prices will be set remuneratively; otherwise, they will not be.

如我在1982年年報中向各位所說的一樣,我對保險業商品化的本質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典型的投保者不在乎產品的差異而只注意價格。數十年來,卡特爾使得價格居高不下,但是這種組織方式已經消失。保險產品現在同其他在自由市場中的商品一樣被定價:當供給短缺,價格就會上漲,反之則不會。

Capacity currently is tight in many lines of insurance though in this industry, unlike most, capacity is an attitudinal concept, not physical fact. Insurance managers can write whatever amount of business they feel comfortable writing, subject only to pressures applied by regulators and Best's, the industry's authoritative rating service. The comfort level of both managers and regulators is tied to capital. More capital means more comfort, which in turn means more capacity. In the typical commodity business, furthermore, such as aluminum or steel, long gestation precedes the birth of additional capacity. In the insurance industry, capital can be secured instantly. Thus, any capacity shortage can be eliminated in short order.

目前很多險種的供給都偏緊,儘管這個行業不同於其他行業,供給只是態度上的概念,而非實質性的事實。保險經理可以承保任何數量的保單只要他們覺得合適,僅僅會受到規則,排名以及主管當局的壓力。而經理與主管者所在意的是資本。越多的資本當然越好,因為它反過來意味著會有更多的資本。在典型的商品化行業裡,進一步說,像是鋁或鐵業,增加產能需要額外的資本投入。而在保險業,資本可以隨時取得。所以,資本的短缺在短期內可以被消除。

That's exactly what's going on right now. In 1985, about 15 insurers raised well over $3 billion, piling up capital so that they can write all the business possible at the better prices now available. The capital-raising trend has accelerated dramatically so far in 1986.

這就是現在正在發生的一切。在1985年,大約15家保險公司募集了三十億美元的資金,這些積累起的資本使得他們可以對任何可能的行業在一個更好的價格水平上進行承保。這種積累資本的趨勢在1986年將會大幅加速。

If capacity additions continue at this rate, it won't be long before serious price-cutting appears and next fall in profitability. When the fall comes, it will be the fault of the capital-raisers of 1985 and 1986, not the price-cutters of 198X. (Critics should be understanding, however: as was the case in our textile example, the dynamics of capitalism cause each insurer to make decisions that for itself appear sensible, but that collectively slash profitability.)

如果資本積累持續以這樣的速度進行,則下一個價格的大幅下降以及利潤的縮減將很快發生。當下降到來時,19851986年資本的積累將是一個錯誤,而不是之後某年的價格下降的問題。(這種批評應該被理解,但是:就像我們的紡織業一樣,資本的動態變化使得每個保險業者做出看似合理的決定,但從整體來看利潤卻縮減了。)

In past reports, have told you that Berkshire's strong capital position the best in the industry should one day allow us to claim distinct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insurance market. With the tightening of the market, that day arrived. Our premium volume more than tripled last year, following long period of stagnation. Berkshire's financial strength (and our record of maintaining unusual strength through thick and thin) is now major asset for us in securing good business.

以往的報告中,我曾告訴過大家Berkshire雄厚的資本頭寸,行業內最佳,會在將來某天使我們在保險行業內擁有無可匹敵的優勢。隨著市場的緊縮,那一天已經來到。我們的承保量在多年停滯後較去年翻了三番。Berkshire的財務優勢(以及我們在過去無論好壞年份的不尋常的優異記錄)現在都是確保良好業務的主要資產。

We correctly foresaw flight to quality by many large buyers of insurance and reinsurance who belatedly recognized that policy is only an IOU and who, in 1985, could not collect on many of their IOUs. These buyers today are attracted to Berkshire because of its strong capital position. But, in development we did not foresee, we also are finding buyers drawn to us because our ability to insure substantial risks sets us apart from the crowd.

我們正確地預計到保險公司大客戶以及再保險人對保單質量的要求,他們終意識到保單不過是張借據,而在1985年很多借據無法兌現。這些客戶如今都被Berkshire雄厚的資本實力所吸引。但是我們無法預測未來的發展,我們同時發現很多客戶因為我們能夠承擔巨額風險覺得我們與眾不同而被吸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548

中順年報及生活用紙行業研究 徒步十公里

http://xueqiu.com/9262363803/23660130
1, 本人沒有持有中順潔柔。
2,數據來源於年報和上市公司公告。財務數據可能會被會計方法扭曲,或者被人為操縱,應謹慎鑑別。
3,本文是本人快消品研究系列的一部分。

生活中處處用紙,擦嘴擦手擦屁股,幫老婆買衛生巾,給娃娃買紙尿褲,也沒感覺到這個行業有這麼大的市場,直到最近有一天偶然讀到恆安2011年年報,發現恆安國際居然市值千億港幣,位列恆生指數成分股。[跪了]。從那天開始,偶坐在馬桶上時再也不用無聊發呆了,就盯著那捲紙巾沉思默想。老婆買紙巾的行為也遭到我的特別關注,惹得她大為詫異。

生活用紙屬於典型的必需消費品,與經濟週期相關度不大。隨著生活水平提升,家庭和公共場所用紙的種類也越來越多。目前CR4的市場份額也就30%左右,行業集中度低。據中順招股書介紹,生活用紙行業TOP4為金紅葉(APP,世界十大紙業巨頭)、恆安國際、維達國際。我找不到金紅葉可靠的財務數據,在這次分析中先不考慮這家公司。

恆安的產品結構和中順潔柔有所不同,除了紙巾業務以外,還有毛利率超過60%的衛生巾業務。維達國際也在盤算進入衛生巾行業。我目前還不打算練葵花寶典,衛生巾難以切身體驗,所以本文專門說紙巾,並主要以維達國際做對比。作為一個業餘級的小散,我很難做專業調研,也木有相關行業經驗,只能從財報中找些讓人舒服的證據。

資產負債表
閒話少說,讓我們從資產負債表開始。偶昨天和@心燈永續William 兄說,如果一家公司有穩健的資產負債表,那麼損益表和現金流也必然是漂亮的,不看也罷。反之,如果資產負債表疑點重重,損益表必然也是疑點重重。總之就是不用看損益表的意思。呵呵,這個說法有點極端,下文我會分析恆安、維達和中順的損益表。

下圖為中順潔柔最近三年的總資產:
查看原圖中順的總資產在2011年大幅下降,在2012年大幅增加,而同期營業收入是連續增長的。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很簡單:中順潔柔2010年底IPO上市,籌集了大筆資金;2011年用超募資金歸還了大筆有息負債;2012年有息負債陰魂不散捲土重來。哈哈。從招股書披露歷史上看,公司一直都有靠長短期負債來籌集資本的「習慣」。

資產結構:
中順潔柔非流動資產佔總資產的比例為46%,
維達國際非流動資產佔總資產的比例為57%,
恆安國際非流動資產佔總資產的比例為45%。
從上面數據可以看出,這個行業的資產比較沉重,雖是快消品,但不是典型的輕資產行業。
中順的非流動資產佔比較維達低,主因還是2010年IPO募集了大量資本。隨著現金的消耗,產能的擴充,非流動資產的佔比必然進一步提升,向維達國際的資本結構靠攏。恆安非流動資產佔比較低,主要是因為運營效率高,折舊計提多,產能佈局已經較完善。

(題外話:有興趣的童鞋可以比較下青島啤酒和燕京啤酒的資產規模和結構,青島啤酒和燕京在資產規模上的差異,要比銷量上的差異大的多。除了因為運營效率外,和青啤審慎的財務政策,多計提折舊和資產減值損失有關係。百麗和星期六鞋業也有同樣的資產規模差異,同樣和百麗大量折舊有關係。按照百麗的折舊方法,他們每四年就會把工廠徹底更新一次。[大笑]。偶經常說,幸福的企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企業各有各的不幸。多看看青啤恆安和百麗這樣運營優異的企業財報,就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托爾斯泰這句話。)

從具體結構看,2012年度總資產大幅增加是因為非流動資產中的固定資產增加了62%,同時預付土地設備款增加了1億元。流動資產總額幾乎保持不變,其中應收、預付和存貨隨營收同步上升,表現還不錯。從資金來源看,負債增加了4.7億,其中有一半是來源於長短期負債。這還不算完!中順潔柔今年4月9日發佈公告,計劃籌集人民幣8.3億元中期債務。記得有個財經記者對中順剛IPO完成,手握重金的情況下還大筆發債迷惑不解,強烈質疑中順潔柔圈錢的行為。

讓我們來看看中順潔柔為什麼對資金如此飢渴,這恐怕還的從行業特性說起。
1,這個行業有銷售半徑,業務擴張伴隨著資本開支擴張。
生活用紙產品體積大,質量輕,貨值低,有非常明顯的銷售半徑。如果把一車紙巾從廣東拉去四川,成本高的驚人,恐怕沒辦法銷售。解決銷售半徑的唯一辦法,就是在本地區域建設工廠和倉儲設施。中順2010年底募集了大筆資金,到2012年幾乎全部花光。超募部分大部分拿來還債,小部分拿來補充營運資本,花錢的速度用餓狼撲食形容都不過分。這還不夠,我剛才說了,中順還需要大把的借錢!

在我研究過的快消品公司中有很多有銷售半徑的問題,比如雙匯和得利斯需要在本地收購生豬屠宰銷售。三全食品通過冷鏈從鄭州向全國發貨乃是迫不得已的行為。我從深圳零售終端的觀察中發現,三全的對手全是廣東本土對手,或者在本地設廠生產。所以三全在08年IPO後又在2011年定向增發籌集長期資本,在成都廣州蘇州天津建設工廠,呈現米字型擴張。
啤酒行業更不用說,銷售半徑更明顯。相反的例子也有,洽洽瓜子這樣在銷售區域不需要產能的,資本結構就輕的多,2012年洽洽食品非流動資產佔總資產比重為25%。我上個週末在沃爾瑪翻了半天,發現德芙巧克力在中國只有天津和嘉興兩家工廠,這也是不受限於銷售半徑的典型案例。

銷售半徑意味著擴張需要資本開支,同樣也意味著資本壁壘。葡萄酒行業對銷售半徑沒有限制,所以這兩年國產葡萄酒就被進口的散酒或者成品酒衝擊的亂七八糟。如果葡萄酒和啤酒一樣需要本地釀造,這幾年國產葡萄酒恐怕就不會那麼窘迫。

2,這個行業集中度低,CR4才30%。增長空間廣闊,大家都在跑馬圈地。
中順當前產能主要在廣東,正在向省外擴展。產能規劃是由2011年底的21萬噸提升至2013年的35萬噸,預計於2016年達到100萬噸的生產能力。隨著省外擴張,預計中順將來的運輸費用也會大幅上升。
按照我的估算,投1萬噸產能需要大概0.5-1億元。那也就意味著未來四年,中順潔柔要新增65萬噸產能,資本開支30-65億,再加上補充營運資金開支,未來幾年資本開支驚人。龐大的資本缺口靠現金流是遠遠不夠的。中順的小股東們就等著中順繼續配股增發、資產負債率大增吧。

維達的產能:年度內總產能共增加70,000噸至540,000噸,至2013年底產能將達至750,000噸,並爭取提前完成2015年100萬噸產能的目標,維達已在全國建造了7個戰略性生產基地,初步形成米字型版圖。

恆安的產能:2012年度本集團有年產能約900,000噸,計劃在2014及2015年分別增加年產能360,000及120,000噸。新產能主要分佈於重慶、湖南、山東及蕪湖,使2015年底總年產能增加至1,380,000噸。

老大恆安國際已經有衛生巾和紙尿褲業務,而且毛利率驚人。維達也要這麼幹。維達通過聯營公司維安潔控股有限公司集中嬰兒、女性及長者護理三大業務。年度內,三條嬰兒紙尿褲生產線已投產。2013年1月起維安潔控股有限公司試銷自創女性衛生巾品牌產品「薇爾"。(偶雖不是維達的股東,這裡也要批評這個公司幾句。維達將高毛利率的衛生巾業務交給大股東做,不論這項業務成敗,將來小股東必然吃虧。如果成功了,維達衛生巾業務勢必要單獨上市或者高價賣給上市公司,如果失敗了,嘿嘿,小股東們幫著大股東抗虧損,你懂的。[笑]

號稱老三的潔柔要不要做衛生巾和紙尿褲業務呢。這個可能性恐怕毋庸多言。不過如果將來中順潔柔宣稱不做衛生巾業務,倒會讓我刮目相看。如果做,又會是一大筆資本開支。

損益表
我剛才在上文中提到如果仔細觀察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可以不看。嘿嘿,偶有點言不由衷,讓我們來看看中順的損益表吧。

中順潔柔盈利的大幅增長,幾乎全依賴於毛利率的提升,同時費用率比較得當,和營收同步提升。中順、維達國際和恆安國際在年報中都將毛利率的提升歸結為紙漿價格下降。生活用紙行業作為紙漿的下遊行業,受紙漿價格波動的影響很大。這也是生活用紙行業的特性之一。紙漿是大宗商品,價格漲跌恐怕不是由中順、維達這些下游能控制的了的。

讓我們來看看紙漿供應商的情況。下圖為晨鳴紙業最近三年利潤情況:
查看原圖晨鳴紙業可以說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啊。

晨鳴為了扭轉造紙的頹勢,同時也眼紅下遊客戶日子過得很紅火,於是在2012年的年報中宣佈投入巨資進入生活用紙行業。我和@分析師鄧立君 說,這些上游的夥計恐怕搞不定品牌渠道和銷售半徑,進去恐怕只是交學費而已。在我印象中,好像不止晨鳴一家造紙上遊行業宣稱進入生活用紙行業。隨著行業巨頭產能大幅擴充和潛在供應商進入,將來這個行業的競爭恐怕會更加激烈。

過去三年紙漿價格:
2010 年 3 月,紙漿價格大幅上漲,並於 2011 年 4 月左右再創歷史新高;其後紙漿價格一直維持高位運行;2011 年第三季度開始出現下降趨勢;

上游吃糠咽菜過苦日子,下游紅紅火火好日子。[大笑]
下圖為中順潔柔最近三年利潤情況,和紙漿價格波動正相關。
查看原圖對照著最近三年紙漿價格看,中順在2011年的毛利率和淨利率是顯著低點。也就是說,如果紙漿價格上漲,中順的日子就不好過。


下圖是恆安國際的最近三年的利潤情況
查看原圖恆安的利潤率波動和紙漿價格正相關。恆安的業務是相當牛叉的。有圖有真相有數據,無需我多嘴。如果說恆安因為有高毛利的衛生巾業務而不可比,那讓我們來看看可比的維達國際。

下圖是維達國際的最近三年的利潤情況
查看原圖毛利率和中順相仿且隨紙漿價格波動,但是淨利率比中順高不少,且更穩定。

總結:
中順的財報讓我想起燕京啤酒。我曾經在分析燕京啤酒時得出結論,燕京利潤率低,現金流弱,在被巨頭協裹下投入巨額資本開支。從剛才的分析可以看到,中順的業務性質,資產結構和燕京相當類似,剛才那個結論完全可以拿過來照用。所不同的是,啤酒行業的集中度已經很高了,燕京想要翻身很難。中順還有機會當老大。(http://xueqiu.com/9262363803/23459262。鏈接為燕京啤酒的研究)
中順創造利潤和現金的能力弱且不穩定,請看下圖中的現金比率:
查看原圖現在行業集中度低,投入資本必然帶來營收增長。份額的增長應該是來源於幹掉地方性小企業,同時巨頭也開始短兵相接。在短期內,隨著資本開支增長,營收增加,股價短期內還是有機會往上衝的。當然,偶只是關注長期競爭力,對短期運行不在偶的能力範圍之內。

未來隨著紙漿的價格上漲,競爭趨於激烈,折舊增加,財務費用激增,中順的利潤增長存在著相當多的不確定。如果中順潔柔不能順利衝到前兩名的位置,按照快消品行業的規律,那他的前景將會很暗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07

馬云卸任CEO演講全文:明天起生活將是我的工作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149.html

馬云:大家晚上好!謝謝各位,謝謝大家從全國各地,我知道也有從美國、英國和印度來的同事,感謝大家來到杭州,感謝大家參加淘寶的十週年!

今天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日子,當然對我來講,我期待這一天很多年了,最近一直在想,在這個會上,跟所有的同事、朋友、網商,所有的合作夥伴,我應該說些什麼?大家很奇怪,就像姑娘盼著結婚,新娘子到了結婚這一天,除了會傻笑,真的不知道該幹什麼。

我們是非常幸運的人,我其實在想十年前的今天,是非典在中國最危險的時候,所有人都沒有信心,大家不看好未來,阿里人十幾個年輕人一起我們相信十年以後的中國會更好,十年以後,電子商務會在中國受更多人的關注,很多人會用。

但我真沒想到,十年以後,我們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這十年無數的人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為了一個理想,為了一個堅持,走了十年。我一直在想, 即使把今年阿里巴巴集團99%的東西拿掉,我們還是值得的,今生無悔,更何況我們今天有了那麼多的朋友,那麼多相信的人,那麼多堅持的人。

其實自己在想是什麼東西讓我們有了今天,是什麼讓馬云有了今天,我是沒有理由成功的,阿里也沒有理由成功,淘寶更沒有理由成功,但我們今天居然 走了這麼多年,依舊對未來充滿理想。其實我在想是一種信任,在所有人不相信這個世界,所有人不相信未來,所有人不相信別人的時候,我們選擇了相信,我們選 擇了信任,我們選擇十年以後的中國會更好,我們選擇相信我的同事會做得比我更好,我相信中國的年輕人會做得比我們更好。

二十年以前也好,十年以前也好,我從沒想過,我連自己都不一定相信自己,我特別感謝我的同事信任了我,當CEO很難,但是當CEO的員工更難。 我從沒想過在中國,大家都認為這是一個缺乏信任的時代,它居然你會從一個你都沒有聽見過的名字,聞香識女人這樣人的身上,付錢給他,買一個你可能從來沒見 過的東西,經過上千上百公里,通過一個你不認識的人,到了你手上,今天的中國,擁有信任,擁有相信,每天2400萬筆淘寶的交易,意味著在中國有2400 萬個信任在流轉著。

在座所有的阿里人,淘寶,小微金融的人,我特別為大家驕傲,今生跟大家做同事,下輩子我們還是同事!因為是你們,讓這個時代看到了希望,在座的 你們就像中國所有的80後、90後那樣,你們在建立一種新的信任,這種信任就讓世界更開放,更透明,更懂得分享,更承擔責任,我為你們感到驕傲。

今天的世界,是一個變化的世界,30年以前,我們誰都沒想到今天會這樣,誰都沒想到中國會成為製造業大國,誰都沒想到,電腦會深入人心,誰都沒 想到互聯網在中國會發展得那麼好。誰都沒有想到,淘寶會起來,誰都沒想到雅虎會有今天。這是一個變化的世界,我們誰都沒想到,我們今天可以聚在這裡,繼續 暢想未來。

我們大家都認為電腦夠快,互聯網還要快,我們很多人還沒搞清楚什麼是PC互聯網、移動互聯來了;我們在沒搞清楚移動互聯的時候,大數據時代又來了。變化的時代,是年輕人的時代,今天還有不少年輕人覺得無數的像谷歌、百度、騰訊、阿里這樣的公司拿掉了所有的機會,

十年以前當我們看到無數的偉大的公司,我們也曾經迷惘過,我們還有機會嗎?但是十年堅持、執著,我們走到了今天,假如不是一個變化的時代,在座 所有的年輕人輪不到你們,工業時代是論資排輩,永遠需要有一個rich father,但是今天我們沒有,我們擁有的是就是堅持和理想。很多人討厭變化,但是正因為我們把握住了所有的變化,我們才看到了未來,未來30年,這個 世界,這個中國,將會有更多的變化,這種變化對每一個人是一個機會,抓住這次機會,我們很多人埋怨昨天,30年以前的問題,中國發展到今天,誰都沒有經 驗,世界發展到今天,誰都沒有經驗,我們沒有辦法改變昨天,但是30年以後的今天,是我們今天這幫人決定的,改變自己,從點滴做起。堅持十年,這是每一個 人的夢想。

我感謝這個變化的時代,我感謝無數人的抱怨,因為在別人抱怨的時候,才是你的機會,只有變換的時代,才是每一個人看清自己有什麼要什麼該放棄什麼的時候。

參與阿里巴巴的建設14年,我榮幸我是一個商人,今天人類已經進入了商業社會,但是很遺憾,這個世界商人沒有得到他們應該得到的尊重,商人在這 個時代已經不是唯利是圖的時代,我想我們跟任何一個職業,任何一個藝術家、教育家、政治家一樣,我們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善這個社會。14年的從商, 讓我懂得了人生,讓我懂得了什麼是艱苦,什麼是堅持,什麼是責任,什麼是別人成功了,才是自己的成功。我們最期待的是員工的微笑。

從今天晚上12點以後,我將不是CEO。從明天開始,商業就是我的票友,我為自己從商14年深感驕傲!

看到你們,看到中國的年輕人,我不希望有一天我們這些人再來一個致我們逝去的中年。這世界誰也沒把握你能紅五年,誰也沒有可能說你會不敗,你會 不老,你會不糊塗。解決你不敗,不老,不糊塗的唯一辦法,相信年輕人!因為相信他們,就是相信未來。所以我再我將不會回到阿里巴巴做CEO。

要我回也不會回來,因為回來也沒有用,你們會做得更好!

做公司,到這個規模,小小的自尊,我很驕傲,但是對社會的貢獻,我們這個公司才剛剛開始,所有的阿里人,我們都很興奮,很勤奮,很努力,但我們 很平凡,認真生活,快樂工作。我們今天得到的遠遠超過了我們的付出,這個社會在這個世紀希望這家公司走遠走久,那就是去解決社會的問題,今天社會上有那麼 多問題,這些問題就是在座的機會。如果沒有問題,就不需要在座的各位。

阿里人堅持為小企業服務,因為小企業是中國夢想最多的地方。這裡,14年前,我們提出了「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幫助小企業成長。」今天這個使 命落到了你們身上,我還想再為小企業講,人們說電子商務、互聯網製造了不公平,但是我的理解,互聯網製造了真正的公平。請問,全國各省、各市、各地區,有 哪個地方為小企業、初創企業提供稅收優惠,互聯網給了小企業這個機會。有些企業三五年內享受了五六個億用戶,他們呼喚跟小企業共同追求平等,小企業需要的 就是500塊錢的稅收優惠,請所有阿里人支持他們,他們一定會成為中國將來最大的納稅者。

感謝各位,我將會從事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兒,教育、環保,剛才那首歌」Heal the world」,這世界很多事,我們做不了,這世界奧巴馬就一個,但是太多的人把自己當奧巴馬看。這世界每個人做好自己那份工作,做好自己感興趣的那份工 作,已經很了不起,我們一起努力除了工作以外,完善中國的環境,讓水清澈,讓天空湛藍,讓糧食安全,我拜託大家!(馬云單膝下跪)

我特別榮幸介紹阿里未來的團隊,他們和我一起工作了很多年,他們比我更瞭解自己,陸兆禧工作了13年,在阿里巴巴內部,經歷了很多崗位,經歷了很多磨難,應該講13年眼淚和歡笑是一樣地多,接馬云這個位置是非常難的,我能走到今天,是大家的信任,因為信任,所以簡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11

生活的感受與投資成功的分別 巴黎

http://blog.yahoo.com/_6TLACXZVBOZGXZUIY5NCVMWRHY/articles/1250233
巴黎:

上期說的第一個測試的兩個賭局選擇,都是一樣,
人們容易選擇B是因為系統一不善於數字,對不好、輸、痛。。。等等負面字句,會有一個抗拒的快速反應,因此很自然對賭局A有不好聯想,而B的花5元買一張彩票,給人一個成本而不是輸的想法,我們就很易被騙了,即使數字放在台上,只要計一計,兩者實無分別,但懶惰的系統二卻給系統一接管。更多的時候,我們甚至連第一階段排列數字比較也沒有做。

有很多的投機客說股票的息並不重要。如果以系統一去聯想這說話,可能的意思是股價如果能快速上升,大於那股息很多,又或為了小小的股息,輸了大筆的本金,那股息就不重要。

但是投資是一場數學遊戲,是要先把所有對自已贏面機率減弱的因素避開。上述例子假如那5元是股息,設是5%,不在乎股息的投機客就是選擇了B,所以今次賭局A,就會改寫為贏100元的機會是10%,輸5元的機會是0%了。

這一次結果就會不同,任何人選擇A,只要賭局次數多到足夠減弱幸運的影響,那選賭局B又不著重股息的投機客,必定敗下來。

上期第二個測試的假設是,投資是以累積回報定輸贏。
你選故事B,若果非常快樂是2分,不快樂是-2分,平淡是0分,你總獲分是
   5 x 0 + 2 X (-2) + 3 x 2 = 2分,
但故事 A 獲分卻是:
  8 x 2 + 2 x (-2) = 12分。

明明是A優於B,但幾乎所有人都會選B,小即是多的錯想法。
老實說,如果是愛情,我還是讓自已的系統一去選擇故事B,或者我也是屬於大部份愛回憶、而非享受當下的人。

不過去到投資,我就下了決心不能因近期公司的快樂,而胡亂投石般去買入它,又或因一個未被系統二分析過的壞消息而去賣出它。

回頭看這兩個測試,Blog友或會明白,為何大多數的股民都會輸錢,因為我們日常非投資事情以外的生活的成功與否,系統二並非主要因素,讓我們以為投資也應該如此的錯覺。就以下的一個小提琴家的演奏,表演者和欣賞聽眾,都是用系統一,
沒有一個人能夠以系統二能演奏如此精采的表演,或能去感受一句稱心說話、一首動人的詩、一幅令人產生無限聯想的畫...,生活並不一定需要數字邏輯。


但在投資那一刻,你必須明白系統一會毀掉你所有的成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0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