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美股低開後持續下探,標普500指數跌超1.5%。油價暴跌,布油暴跌超6%,跌破53美元;美油跌破50美元,為2009年4月來首次。德法股市跌幅均超3%。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周四,歐洲股市集體大漲,主要受到市場對歐洲央行QE即將臨近的預期刺激,該預期同樣在今日打壓歐元刷新了九年來新低。
此外,伴隨歐股強勁漲勢及此前美聯儲會議紀要暗示不急於加息,美股期指在美股開盤前大漲近1%。
北京時間22:20,道指期貨漲1.23%;標普500指數期貨漲0.82%;納斯達克100指數期貨漲0.86%。英國富時100指數漲1.75%,德國DAX指數漲1.77%,法CAC40指數漲2.34% 。
此外,油價今日回升也有助於股市企穩,布倫特原油價格自昨日低位49.66美元最高回升近4%至51.89美元。
今日數據顯示歐元區11月零售銷售增幅高於預期,達到0.6%。不過,PPI下滑0.3%以及德國工廠訂單月率意外驟降2.4%令銷售資料黯然失色。
昨天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顯示歐元區12月已經陷入通縮。有關歐洲央行或許擴大債券購買計劃,將主權債券涵蓋在內的預期升溫。並且宣布時間最早可能在1月22日會議。
同時在美國,經濟繼續複蘇。昨天的ADP就業報告指向12月就業報告表現再次強韌。此外因勞動力市場收緊,難以填補用工空缺的雇主不得不在節假日過後繼續留用臨時工人,今天公布的美國上周首申失業金人數降至29.4萬,前值29.8萬。
但盡管美國經濟在複蘇,美聯儲今日淩晨公布的會議的紀要卻暗示聯儲或許不急於加息,尤其是FOMC在2015年將迎來若幹立場鴿派的成員。
歐洲央行2015年推行超常貨幣政策的前景將推低歐元,從而可望提振歐洲股價,而出口引導型的經濟體德國的企業將是主要的受益者。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隨著烏克蘭局勢日漸緊張,歐美對俄羅斯的壓力也在加重。
美國和歐盟周六警告俄羅斯稱,攻擊烏克蘭港口城市Mariupol的行為將讓其受到更多懲罰。北約和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稱,烏克蘭叛軍向Mariupol發射了火箭炮。烏克蘭國防部稱,叛軍對Mariupol的炮擊已經造成了至少30名平民死亡,100人受傷。
新年以來,俄烏局勢再度緊張。烏克蘭政府軍和分裂武裝圍繞頓涅茨克機場展開激烈交火,而此次火箭彈襲擊讓局勢進一步惡化。歐美指責俄羅斯使用其影響力鼓動叛軍挑起爭端,但俄方對此予以否認。
據彭博,美國總統奧巴馬周末在馬德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們將采取和過去一樣的措施,對俄羅斯保持壓力。”
德國政府公開的郵件顯示,默克爾也於周日在電話中敦促普京不要激化沖突,並利用其影響力讓反對派遵守去年9月簽署的停火協定。
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周日則表示,分裂武裝正展開全線進攻。
烏克蘭軍方更是表示,已有俄羅斯正規軍進入烏克蘭境內。烏克蘭軍方發言人Andriy Lysenko上周二稱:“烏克蘭部隊正在受到攻擊。自周一有兩個營俄羅斯士兵進入烏克蘭之後,又有三個營部隊入境。”
而俄羅斯則表示,烏克蘭政府正在向自己的國民開戰,並歧視俄羅斯族人的呼聲。烏東部的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地區主要以俄羅斯族為主。
北約表示,自去年4月以來,烏克蘭沖突已經導致了超過5000人喪生。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歐美QE比較:這次能否拯救歐洲? 作者:任澤平、張慶昌、韋誌超 ![]() 導讀:歐版QE遠比美版QE設計複雜,面臨的結構性問題和基本面也不同。這次祭出終極大招,能否拯救歐洲?疊加美國加息預期,對全球造成怎樣沖擊?如何影響中國? 摘要: 歐版QE設計比美版複雜,尚存不確定性。總規模至少1.1萬億歐元,每月600億歐元的購買計劃包括了之前的資產化證券、資產化債券和歐洲各國國債、機構債。歐元區各國央行購債比例為92%,歐央行購債比例為8%。其中,風險共擔比例為20%。不確定性體現在,主權債、機構債和資產證券化產品等的購買比例尚未確定;風險解決的優先級沒有解決;單個國家自己承擔風險的債券和風險共擔的債券間沒有明確的責任認定。 歐版QE效果可能打折:貨幣政策統一,財政政策分割。歐元區債務量和赤字率都低於美國,說明並非整體上的問題。歐元區各國經濟歐元區幾個最大經濟體之間的增長率仍存在明顯差異。德國經濟有顯著增長,而法國和意大利的經濟數據較為負面。南歐國家存在制度性問題,包括教育制度和勞動力市場機制。基本面之間的差異和國家內部的結構性問題決定了各國財政政策的不同,這與歐元區統一的貨幣政策相矛盾。 歐版QE效果可能打折:福利高,勞動力數量下降。歐洲養老金和失業保險較高、工會組織力量強大、高收入人群稅收高等因素導致勞動力成本高和勞動力生產率下降。自2012年開始,歐元區勞動力數量開始下降。 歐版QE和美國加息預期對全球影響:1)資金從歐洲、新興市場國家流向美國和中國。2)美元指數進入強勢周期,與此相對應的,歐元和日元將相對貶值。3)在以鄰為壑的貨幣政策下,歐版QE誘發主要貿易夥伴國降息狂潮。4)美元走強,引起大宗商品價格下降。但黃金作為避險工具,其價格將走高。5)風險提示:新興經濟體流動性問題。全球金融產品主要以美元計價,歐版QE恐不能完全抵消美國加息引來的美元收縮。 人民幣避風港效應增強。1)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人行有意維穩人民幣,相對於美元弱貶值,相對於歐元升值。2)人民幣匯率走強不利出口,和原油價格下跌引起輸入性通貨緊縮壓力加大,央行進一步寬松可能性增加;3)幣值穩定,吸引國際資金流入中國,利好“改革牛”。 正文 1.歐版QE的設計遠比美版QE設計的複雜,且存在很多不確定性。那麽究竟歐版QE是否能像美版QE一樣有效呢?在歐版QE和美國加息預期的疊加下,會對全球經濟帶來什麽影響?對中國“改革牛”什麽影響? 歐版QE設計遠比美版QE複雜 1.1.歐版QE比LTRO、TLTRO有實質性改進 規模遠超TLTRO。本次歐央行的QE規模至少1.1萬億歐元,在體量上,遠遠超過之前兩次定向長期再融資操作(TLTRO)。2014年推行的定向長期再融資操作為例,前兩次累計放水僅2000億歐元,不及德拉吉的5000億歐元的目標。 歐版QE直接增加銀行流動性。歐版QE通過購買歐洲各國國債、機構債等直接向銀行輸入流動性。此前的TLTRO甚至更早的LTRO計劃能否增加銀行流動性,主要取決於銀行自己的意願。 QE效果會比LTRO好。首先,規模遠超LTRO和TLTRO,決心更大。其次,直接向銀行註入流動性,比銀行根據自己的意願來申請貸款更直接。 ![]() 美國QE的體量和決心遠勝歐元區。美國QE1為1.7萬億美元,之後又陸續推出0.6萬億的QE2和1.6萬億的QE3。可見,美聯儲拯救經濟的決心。而歐元區受制於各國利益的博弈,QE推出的難度大,很難做到美聯儲的“一言堂”。 歐版2/8方案。歐元區各國央行購債比例為92%,歐央行購債比例為8%。其中各國央行有12%的債券是可以風險共擔的,再加上歐央行購買的8%債券,共有20%的購債可以風險共擔。 未來風險處置問題擔憂。第一,主權債、機構債和資產證券化產品等的購買比例尚未確定。第二,風險解決的優先級沒有解決。第三,單個國家自己承擔風險的債券和風險共擔的債券間沒有明確的責任認定。 2.歐版QE效果可能打折 ![]() 2.1.短期:歐元區微弱複蘇 PMI顯示,經濟略呈擴張態勢。歐元區1月Markit綜合PMI回升至52.2,服務業PMI回升至52.3,好於預期;制造業PMI回升至51.0,符合預期。2015年新年伊始需求增加帶動訂單上漲是此次PMI回升的亮點。德國1月制造業PMI51.0,低於前值51.2,創2個月新低,預期51.7,但總體較2014年末的歷史地位有了改善,呈現了擴張態勢。 2.2.中期:貨幣政策統一與財政政策分割 歐元區整體債務水平並不高。歐元區債務占GDP,低於美國。與美國和英國相比,歐元區政府預算赤字占GDP的比重低。2013年的預算赤字占GDP的比重僅為0.5%。 歐元區間接融資比重高於美國。歐洲間接融資比重高達70%。融資規模主要取決於銀行貸款利率,而非主權債券的收益率。美國直接融資比重高達90%。QE直接降低債券收益率,而不是貸款利率,因此,歐元區的QE效果被打折扣。其次,財富效應。QE推出後,資本市場繁榮,投資者收入增加,帶來財富效應。相比美國,歐元區居民投資資本市場的資產比例較低,股市帶來的財富效應有限。 歐元區各國經濟差異。歐元區幾個最大經濟體之間的增長率仍存在明顯差異。德國經濟有顯著增長,預計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經濟增速分別可達2.3%和2.6%。相反,法國和意大利的經濟數據較為負面,法國從第二季度起才能實現正增長,預計增幅為0.4%,意大利2015年上半年將始終身陷經濟衰退。鑒於歐元區經濟依然比較脆弱,經合組織建議歐洲央行繼續下調利率,刺激經濟複蘇。 南歐國家的結構性問題。南歐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有經濟下滑的原因,但是真正的原因是制度造成的。首先,南歐國家的教育體制存在缺陷,培養出的許多年輕人難以符合就業市場的需要。另一個影響青年人就業的結構性問題是勞動力市場機制比較僵化,用工缺乏靈活性。 2.3.長期:福利過高和勞動力減少 福利過高。長期以來,歐洲都普遍實施較高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勞動力成本較高。較高的養老金給付和失業保險、工會組織的強大、針對高收入的超額稅收等因素導是歐洲勞動生產率不斷下降的主要原因。 勞動力減少。歐元區適齡勞動力人口自2012年開始出現負增長。 3.歐版QE和美國加息預期:引發全球降息狂潮 3.1.全球資金動向:流向美國、中國 加速資金回流美國。從全球配置共同基金的國家配置情況來看,在中國股市和美國股市的配置比重均有所上升(圖1、2),尤其是2014年下半年,隨著中國股市好轉,全球共同基金在中國的配置比重迅速增加。於此同時,無論是發達的歐洲國家還是新興歐洲國家,受累與經濟發展停滯,金融風險較高等因素,在配置中的比重開始下降。 ![]() ![]() 3.2.美元:強勢周期,王者歸來 美國經濟擴張仍處高位。美國2014年第三季度GDP增長5%,最新公布的美國1月Markit PMI為53.7,不及預期的54,創一年新低,12月終值為53.9。但美國制造業仍然長期保持在枯榮線上,雖然擴張態勢趨緩,但是整體仍然處在高位。 歐元等貨幣兌美元,仍存貶值壓力。第一,歐版QE對歐元造成的影響是長期的。第二,歐版QE和美元加息預期導致全球流動性收縮,引發其它國家寬松的貨幣政策。第三,受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影響,全球主要國家也會加大貨幣寬松力度。貨幣貶值壓力仍將繼續。 3.3.誘發全球降息狂潮 全球經濟疲軟是降息的基礎。IMF對2015年和2016年的全球增長率預測均下調了0.3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有,IMF對中國、俄羅斯、歐元區和日本經濟前景進行了重新評估,以及一些主要石油出口國的經濟活動因油價大幅下跌而減弱。 以鄰為壑的貨幣政策。歐洲QE勢必導致歐元的貶值,導致歐元區出口競爭力增強,不利於貿易夥伴國。為避免出口競爭力下降,貿易夥伴國會競相采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讓該國貨幣貶值。所以我們看到土耳其、丹麥等歐元區主要的貿易夥伴國紛紛降息。 3.4.黃金避險:大宗商品里的英雄本色 全球供需短期難變,大宗商品繼續走低。首先從供求的角度來講,供大於求的全球格局將繼續保持,大宗商品價格很難快速回升。其次,美元走強導致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下降。 黃金作為避險資產成為大宗商品里的例外。黃金既是天然的貨幣,也是天然的避險資產。雖然黃金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後遠離了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但是在世界範圍內黃金仍被公認為是一種地位特殊的資產。全球宏觀政策出臺和變數頻頻,全球避險情緒飆升的情況下,黃金作為避險資產成為資金的“避風港”,起到保值投資的職能,在大宗商品里表現較好。 3.5.風險提示:新興經濟體流動性緊縮 歐版QE難以對沖美元收縮。美元在全球的使用範圍和影響程度,歐元和日元都無法與美元相媲美。例如,全球主要的金融產品都以美元計劃。歐日量化寬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沖美元加息預期導致的美元收縮,但是難以彌補美元收縮帶來的影響。當美國真正走上加息之路時,部分新興國家可能會面臨貨幣貶值、外儲減少和經濟發展降速等問題,尤其是對於各種資金期限錯配的國家,不排除發生系統性風險事件。 4.人民幣資產避風港效應增強 人民幣幣值穩定,僅次於美元的貨幣。在人民幣國際化大背景下,中國央行有意維持人民幣穩定,使人民幣有望成為避險資產之一,帶來資金的凈流入。2013年,受美國QE退出影響,新興市場國家出現資金外流,但是流入中國的資金增加。 人民幣穩定有利於對外直接投資,不利於出口。“一帶一路”主要是指歐亞大陸國家,人民幣相對於歐元和日元升值,有利於“一帶一路”建設,但是對勞動密集型出口會形成沖擊,加速海外轉移。 歐元貶值和原油價格下跌導致輸入性通縮壓力加大。歐盟是中國的主要貿易往來國,歐元貶值疊加原油價格下跌導致輸入性通縮壓力加大。央行進一步寬松的可能性加大。 利好“改革牛”,仍需留意監管層灑水降溫。新一輪牛市的一個特點是杠桿交易,出現急漲急跌行情。在這種情況下,外資的流入會進一步加大A股市場的波動性。在牛市主旋律下,還需要投資者留意監管層的灑水降溫。 來源:國泰君安 |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2-10 14:36 編輯 希臘攪動全球市場:歐美股市暴跌 黃金石油大漲 作者:呂行 對此現象,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希臘與歐盟之間正陷入僵局,希臘不僅公布“結束緊縮政策”計劃,也四處大放狠話相逼;歐元區則切斷了希臘融資的“主動脈”,也拒絕了希臘“過橋計劃”等要求,甚至下達了最後通牒,留給希臘的時間已然不多,倘若本周的歐盟峰會上沒有拿出解決方案,那麽希臘債務違約將是大概率事件,同時希臘退歐的風險也將帶來全球市場的新一輪動蕩。 歐美股市遭殃 投資者的恐慌情緒直接導致了歐美股市的大幅下挫。 昨日,泛歐斯托克600指數收跌0.7%,報370.56點。其中德國DAX 30指數收跌1.7%、法國CAC 40指數收跌0.9%、英國富時100指數收跌0.2%。 希臘股市則跌幅更大。希臘雅典綜合指數昨日收跌4.8%,報765.22點,其中,銀行股跌幅最大,比雷埃夫斯銀行收跌14%,Eurobank Ergasias收跌9.6%,希臘國民銀行收跌9.8%。與此同時,據電子交易平臺Tradeweb追蹤的數據顯示,10年期希臘國債收益率大幅上升81個基點,至11.992%。 “周一歐美股市受到了中國貿易數據以及希臘在歐洲央行面前擺姿態等國際因素的影響拖累,投資者紛紛選擇逃離股市。” CMC Markets公司首席市場分析師切辛斯基(Colin Cieszynski)稱。 美股方面,三大股指均大幅下挫,其中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跌跌幅為0.53%;標準普爾500指下跌0.42%;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下跌0.39%。 中國方面公布的貿易數據表明海內外需求疲軟。1月份中國出口下滑3.3%,進口降幅超過19%,使中國1月份出現了大額貿易盈余。 對於希臘局勢的未來,分析師預測稱,未來一周時間里希臘仍將是市場關註的焦點,原因是歐盟各國領導人將在布魯塞爾召開峰會,預計將在會上就如何才是讓希臘與其國際貸方達成協議的最好方法展開討論。 此前,希臘領導人們造訪了歐洲各國,想要為一項新的債務協議爭取支持,尋求在還款和財政緊縮措施等問題上爭取更大寬容。但到目前為止,歐元集團主席迪塞爾布洛姆(Jeroen Dijsselbloem)已排除了向希臘提供“過橋貸款”的可能性,而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周一警告稱,歐元區不能接受希臘方面的所有要求。 同時,前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認為,希臘退出歐元區只是個時間問題。 黃金重獲青睞 希臘債務危機的風險則點燃了投資者對黃金避險功能的熱情。 今日淩晨,紐約黃金期貨價格周一收盤上漲0.6%,報每盎司1241.50美元。截至發稿,現貨黃金仍在上漲通道中,繼續上漲5.29美元,報1243.58美元,漲幅達0.44%。 “希臘問題的不確定性以及中國貿易數據弱於預期的影響,給黃金市場帶來了利好,不過上周公布的美國非農就業報告表現強勁,則限制了金價漲幅。”上述分析人士指出。 事實上,歐元區的恐慌情緒仍在蔓延。最新民調顯示,反對緊縮政策的西班牙左翼政黨Podemos支持率為27.7%,較上個月的28.2%有所下降,但仍遠高於第二名執政黨的20.9%,幾乎可以確定拿下今年的大選。該黨領袖視希臘反對緊縮政策的Tsipras為榜樣。 MKS迪拜首席執行官Frederic Panizzut稱,地緣政治問題以及市場對風險的預期將會在今年推高金價,而不會是基本面起作用。 不過,美聯儲加息步伐的臨近,卻也讓黃金價格承受了巨大壓力。美國勞工部上周五公布報告稱,1月份美國非農就業人數增加25.7萬人,失業率則從5.6%上升至5.7%。財經網站MarketWatch調查顯示,經濟學家此前平均預期該月非農就業人數增加23萬人。 富拓(FXTM)首席市場分析師Jameel Ahmad指出,在這份報告公布後,市場上有關美聯儲加息時間可能被推後的擔憂情緒減弱,這意味著投資者對美元的投資興趣回歸,從而限制了金價漲幅。 同時,花旗分析師威爾遜(David Wilson)周一則表示,目前市場的註意力已經回歸美聯儲(FED)加息時間的前景,2015年第二季度的黃金價格恐怕會下跌,因為市場似乎並未真真切切地擔心希臘當前危機對歐洲其他地區的影響。 油價逼近60美元關口 希臘債務危機的刺激,將國際油價推高至60美元的關口。 昨日收盤,NYMEX原油和IPE布油雙雙上漲。而盤中IPE布油一度高達59.61美元。截至發稿,IPE布油下跌0.63美元,報58.7美元,跌幅為1.06%。 “雖然油價的基本面沒有根本扭轉,但供求關系的改善無疑給了投資者莫大的信心,同時,希臘債務危機的刺激令投資者紛紛撤離股市,將部分資金轉向大宗商品市場。”有分析師稱。 昨日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發布月度報告,將非OPEC產油國日產量預期下調約40萬桶。其中,OPEC將美國日產量預期下調13萬桶。 “下調2015年原油供應增長預期的主要因素是價格預期、北美下滑的油井數量以及國際原油公司削減的開支。” OPEC研究部門在其月度市場報告中指出,而油價在過去兩周反彈超過20%。 同時,OPEC預計,2015年市場對OPEC的原油需求將增長40萬桶,至每日2920萬桶,但其下調了市場對美國等非OPEC產油國的需求預期。 不過,國際能源署(IEA)今日表示,原油延續了九個月的下跌不會持續更久,但反彈空間有限,油價也回不到過去三年的高點。 “原油市場再平衡可能會相對較快地發生,但是幅度會比較有限。油價的下跌會導致北美原油供應“派對”的暫停,但不會讓它結束。” IEA在報告中表示。 不僅IEA不看好此輪油價的大反彈,從對沖基金等投資者的原油倉位中也能看到相似跡象,上周,原油期貨空頭倉位創下了四年多新高。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數據顯示,截至本月3日一周,做空美國WTI原油的期貨與期權合約環比增加1278份至10.6041萬份,增幅為1.2%。空倉規模不但創逾四年新高,也是連續第六周增加。凈多倉連續第三周減少,創去年8月以來最長的凈多倉連減期。 來源:一財網 |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4-23 09:44 編輯 全球重估中國概念 歐美熱錢加速入港 作者:時娜 張憶 在內地資金繼續南下掃貨的同時,歐美熱錢近日也向香港發起第二波攻勢,港匯再度告急! 22日下午,香港金管局再度入市承接港元買盤,捍衛聯系匯率制度,向市場註入15.5億港元流動性。這是金管局本周第4次入市,也是本月第9次幹預匯市。本周註入的208億,加上4月初註入的逾300億,為應對熱錢湧港,金管局本輪已累計註資近550億港元。但22日港匯依然很強,繼續挑戰7.75強方保證水平,金管局繼續註資已箭在弦上。 值得註意的是,金管局近幾個交易日的註資都發生在歐美交易時段,顯示湧港資金流入的來源並非單一地來自內地。事實上,中國居民資產再配置、A股及港股持續大漲,正帶動全球投資者重新審視中國概念資產的估值空間及投資價值,香港本地機構及亞洲基金已開始介入,歐美的一部分“聰明錢”也已聞風而至。 “水”湧香江意在買入中國 清明節後,內地資金源源不斷南下港股市場掃貨,引爆投資新熱潮。 9日歐洲交易時段,香港金管局時隔8個月後再度出手,向市場註入31億港元流動性,以抑制港元強勢,揭開香港新一輪的匯率保衛戰的序幕。 由於湧港資金持續在外匯市場上拋售美元、買入港元,導致港匯持續挑戰強方兌換保證水平,為捍衛聯匯制,香港金管局頻頻入市幹預匯市,至15日,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透露,金管局已承接44億美元沽盤(341億港元),並指出資金流入與港股暢旺及交投創新高令港元需求增加有關。 熱錢在上周後半周稍作休息,於20日發動第二波攻勢,迫使金管局於當天歐洲交易時段和紐約交易時段兩度入市,分別註入23.25億及92.60億港元流動性。但港匯依然走強,並在21日歐洲交易時段金管局再度入市註入77.5億港元後,繼續貼近強方兌換保證水平,使得金管局22日歐洲交易時段不得不再度出手。 4月9號以來,香港金管局共對外匯市場進行了9次幹預,累計向市場註入近550億港元流動性。 “‘水’湧香江意在買入中國,隨著內地投資者通過港股通及其他渠道進入港股市場,並迅速成為左右市場的一股新力量後,外資也不得不重新審視中資股的估值及趨勢變化,並調整中資股在投資組合中的配置比例。”有香港市場分析人士指出。 匯業證券分析師岑智勇認為,香港股市的資金來源,已出現了結構性轉變,中資機構投資者成為新的主要購買力。有別於滬港通開通初期南下資金主要以零售投資者為主,中資機構投資者似乎較著重基本分析及估值,並會在與港股、A股的比較中尋找估值較低者去投資。正因如此,近期不少估值較A股同業有吸引力的二、三線中資股,尤其是科網類股份,都成為被追捧對象,不時出現在50大升幅榜中。 外資機構開始修正對AH股看法 盡管內地投資者熱情高漲,港股近期也漲勢如虹,4月份以來13個交易日里,港股主板日均成交量達2084.64億港元,恒指累計漲幅12.18%,國企指數累計漲幅更高達18.82%。但種種跡象都顯示,4月份以來,外資對於A股和港股的這波行情,不僅踏空,而且還在不停減倉。 來自滬港交易所的數據顯示,從4月1日至4月22日,滬股通累計凈賣出4.87億元,而同期港股通累計凈買入426.7億元。全球最大的A股ETF 安碩A50的交易資料也顯示,近期投資者幾乎每天都在贖回,基金規模4月份以來累計減少了7.3億個基金單位,相當於凈流出資金逾百億港元。 此外,港交所股權披露平臺的資料也顯示,H股近期也遭到外資大行持續減持。最新數據顯示,近日非常熱門的上海電氣H股,在16日遭外資於場內減持約2229.7萬股套現約1.82億港元;同樣大熱的中國南車H股也於16日,遭美資基金Harding Loevner LP減持3224.2萬股套現約6億港元。 “海外投資者對中國資金的脾性和瘋狂不甚了解。”瑞信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陶冬認為,“南下資金大舉入市才剛剛開始,香港資本市場進入了一個新的篇章。” 陶冬指出,在港股A股化初期,香港本地對沖基金和散戶似乎沖得勇猛,但是不少外資基金都踏空了。不是基金分析員沒有看到小盤股的機會,而是亞洲的基金CIO(首席信息官)和風險控制部門認為這是泡沫和瘋狂。當狂牛由小盤股轉向國企股時,觀望的亞洲基金開始介入,不過全球CIO們仍認為這是泡沫和瘋狂。 不過,近日一些外資機構已經開始修正他們的觀點。 富蘭克林鄧普頓新興市場團隊高級執行副總裁兼基金經理吳惠國周二召開記者會表示,近期資金流入港股,但港股並未出現泡沫,市盈率較此前高位仍有距離。尤其是金融股的估值吸引,計及壞賬後估值仍都很具有吸引力。 瑞銀的分析師也認為,整個H股市場並未漲過頭、超越其基本面價值。瑞銀認為,近期被熱炒的“港A股”,即在香港上市、且與表現強勁的A股有相似特點的股票,比如題材好、積極進取的管理層、不甚清晰的盈利前景的H股小盤股,以及估值不高的藍籌股的亮麗表現並未結束。對於A股,瑞銀認為,內地央行突然降準,有望進一步支持市場估值擴張。 此外,值得註意的是,香港最大的RQFII A股ETF——南方A50基金,上周三後3個交易日及本周一,再度出現凈申購,基金規模增加了3700萬個基金單位,凈流入資金逾5億元人民幣。 來源:上海證券報 |
本帖最後由 鹿愚 於 2015-5-4 13:53 編輯 中國經濟需要一輪量價雙管齊下的QE:來自歐美日本的啟示 作者:任澤平、張慶昌 ![]() 導讀: 在QE作用下,美國、歐洲和日本經濟都走向複蘇。系統梳理和比對三個國家的QE方案及效果後,我們認為中國經濟需要一輪量價雙管齊下的QE,與強改革配合。 摘要: 美國先後實施了3輪QE,共計3.51萬億美元,貸款利率從峰值8.05%降到3.25%,經濟從危機走向複蘇,現正從高速逐步回歸均衡。QE的標的主要包括抵押貸款支持證券,還包括部分機構債和國債。3輪QE後,美國經濟在全球率先走向複蘇,美元指數持續走強,美聯儲退出QE並擇機加息。美國經濟正逐步從高速回歸到2%的均衡增速。 從LTRO到TLTRO再到QE,歐央行共註入約2.2萬億歐元,邊際貸款利率從2.25%降到0.3%,經濟築底後複蘇。歐版QE從歐央行提供低息抵押貸款逐步轉為購買主權債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近期歐元區經濟仍有超市場預期的數據,歐元區4月ZEW經濟景氣指數64.8,前值62.4。歐元區4月綜合PMI初值53.5,低於前值54.0,但仍然處在高位。歐元區受就業改善、歐元貶值和大宗價格保持低位影響,消費和出口增長穩定;PMI連續22個月處於擴張態勢,表明歐元區經濟進入可持續複蘇。另外,希臘問題,車到山前必有路。 日本從QE到QQE,長期貸款利率從2.55%降到1.05%,經濟築底複蘇。日本QE的標的包括,政府公債規模、交易所交易基金和房地產投資信托。日本短期經濟數據比較穩定,3月失業率3.4%,預期3.5%;4月制造業PMI為49.9,略微出現萎縮。4月央行議息會議表示,日本經濟正在逐漸複蘇,預計將繼續良性經濟周期。 QE起作用的核心邏輯。(1)為什麽美國QE比歐元區QE更有效?為什麽英國FLS和歐元區TLTRO效果有限?降低銀行的風險資產是加大貸款投放量的核心。(2)為什麽LTRO和QE相比效果不理想?LTRO量太小且不改變銀行的風險資產比例。(3)利率降低和QE的規模同樣重要。 中國需要一輪QE:“強改革+寬貨幣”缺一不可。雖然當前中國的經濟減速疊加結構性、體制性和周期性,不同於美歐,但美聯儲和歐央行的措施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1)急需降低融資利率。(2)當前中國仍以間接融資為主,僅通過發展直接融資渠道降低企業成本實現經濟企穩很難,降低長端貸款利率仍有必要。(3)央行需要通過降低銀行的風險資產比例的方式註入流動性,且量要足夠大。(4)沒有強改革破掉舊增長模式和剛兌,單純的QE只會使舊增長模式死灰複燃。如果通過改革破舊立新,QE將有利於降低新經濟的融資成本,因此“強改革+寬貨幣”的政策組合要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正文: 當下中國經濟超市場預期的差,國君宏觀估算的一季度GDP在5-6%,而不是官方公布的7%。市場預計中國版QE將至。我們系統梳理了發達國家實行QE的具體方案及效果,來嘗試回答中國曲線版QE的必要性及可能的方案。 1. 3輪QE過後:美國經濟從危機走向複蘇 1.1. 3輪QE釋放3.51億美元流動性,貸款利率下降60% 2008年以來,美國先後實施了3輪QE,共計3.51萬億美元;貸款利率從峰值8.05%降到3.25%。QE1,2008年11月—2010年3月,美聯儲共購買1.25萬億美元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1750億美元的機構債和3000億美元的長期國債。QE2,2010年11月—2011年6月,美聯儲購買6000億美元國債。QE3,2012年9月到12月,美聯儲每月購買400億美元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12月份後,除每月購買400億美元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外,美聯儲每月還將購買450億美元的長期國債。2014年1月,美聯儲正式啟動QE退出計劃。 3輪QE後,美國經濟在全球率先走向複蘇,美元指數持續走強,美聯儲退出QE並擇機加息。 1.2. 經濟複蘇後逐步回歸均衡 一季度數據遜於預期;4月美元指數下跌3.7%,創4年最大月跌幅。第一,一季度GDP季環比初值0.2%,低於預期值的1%。部分原因是由惡劣天氣、港口罷工等導致的。第二,新增就業保持溫和增長,失業率保持穩定。美國4月25日當周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26.2萬人,創2000年4月15日以來最低。第三,通脹繼續低於美聯儲長期目標。美國3月核心PCE物價指數同比1.3%,預期1.4%。部分原因受能源價格下跌和非能源進口物品價格下跌影響。 中長期將回歸到2%的經濟潛在增速,料2季度GDP增速回升。除去暫時性因素外,美國經濟存在向潛在增速回落的趨勢。潛在增速約為2%。2014年美國不變價GDP增長2.4%。第一,居民支出下降,收入穩固增長。主要受前期能源價格下降導致,表明消費者信心指數依然保持較高。第二,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和出口下滑。企業固定投資下滑2.5%,創2009年末以來最差表現,前值增長4.5%。出口主要受強勢美元和國際需求下降影響。 2.從LTRO到TLTRO再到QE:歐元區經濟築底複蘇 2.1.共註入2.2萬億歐元,邊際貸款利率從2.25%降到0.3%。 從LTRO到TLTRO再到QE,共註入2.2萬億歐元,邊際貸款利率從2.25%降到0.3%。2011年12月21日第一次推出LTRO,以1%的利率提供銀行4890億歐元的抵押貸款。2012年2月28日第二次推出LTRO,規模為5295.3億歐元。2014年9月18日推出第一次TLTRO,歐央行以0.15%固定利率提供826億歐元貸款,低於此前市場預期的1000億至3000億歐元。2015年3月實行QE,規模為1.1萬億,歐央行和成員國央行每月購買成員國國債、機構債、ABS等。 ![]() 2.2.經濟築底複蘇 近期歐元區數據超市場預期。歐元區4月ZEW經濟景氣指數64.8,前值62.4。歐元區4月CPI初值同比0.0%,前值-0.1%。歐元區3月失業率11.3%,前值11.3%。歐元區5月綜合PMI初值53.5,低於前值54.0,但仍然處在高位。 經濟築底複蘇。第一,消費和出口增長穩定。主要受就業改善、歐元貶值和大宗價格保持低位影響。第二,QE作用顯現。2015年4月歐央行發布銀行借貸調查報告,顯示銀行借貸標準下降,QE帶來的銀行流動性流向了實體經濟。第三,歐元區綜合PMI連續22個月處於擴張態勢。第四,IMF近期將將歐元區經濟增長預期從1.2%上調至1.5%。 2.3.希臘問題:車道山前必有路 隨著歐元區經濟複蘇,救助希臘的能力在提升,希臘債務問題將會有所緩和。即使希臘談判失敗,歐元區也早建立起了防火墻。 3.從QE到QQE:日本經濟溫和複蘇 3.1.從QE到QQE,長期貸款利率從2.55%降到1.05% 量化寬松貨幣政策(QE)實為日本所創。日本先後實施了五輪QE:2001年3月-2006年3月,央行主要通過從金融機構購買國債向市場註入流動性。2009年,央行通過購買國債、公司債、商業票據來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2010年10月-2013年3月,購買政府、私人部門在內的更加廣泛的資產。2013年4月-2014年10月,除購買國債外,還將增購高風險的股市聯動型基金、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和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2014年11月-現在,日本央行維持年80萬億日元的速度擴大基礎貨幣。購買包括,政府公債規模30萬億日元、ETF和JREIT。 3.2.日本經濟逐步溫和複蘇 短期數據仍比較穩定。第一,日本3月失業率3.4%,預期3.5%,前值3.5%。第二,日本4月東京CPI同比0.7%,預期0.7%,前值2.3%。第三,日本制造業略微收縮。日本4月制造業PMI為49.9,低於前值50.3。顯示,制造業近1年來首次出現收縮。主要受產出、新訂單和投入品價格下降影響。 日本經濟逐步溫和複蘇。4月央行議息會議表示,日本經濟正在逐漸複蘇,預計將繼續良性經濟周期;預計日本2015財年和2016財年的潛在經濟增速將加快;預計2015財年下半年物價將加速擡升,預計2016財年上半年將實現2%通脹目標。 ![]() 4. QE起作用的核心邏輯 4.1.美聯儲使用QE的經驗 資產價格和私人部門杠桿過高是美國金融危機發生的主要原因,所以美國的QE主要通過購買信貸資產證券來轉移風險。主要的經驗有: 第一,徹底地推動QE 去杠桿,恢複私人部門資產負債表;第二,更多地借助QE 恢複市場力量,而不是依賴政府財政刺激;第三,大力推動再工業化、頁巖油氣革命等供給側創新;第四,部分地利用了美元霸權。詳見《美國一枝獨秀:我們學到了什麽?》(20150216)、《世界經濟築底了嗎?》(20150303)。 4.2.歐央行使用QE的經驗 LTRO和TLTRO降低了融資成本。LTRO,為歐元區成員國銀行提供3年期低息(1%利率)抵押貸款。TLTRO,為歐元區成員國銀行提供低利率(0.15%)四年期定向抵押貸款,要求貸款投向家庭和非金融企業。 QE效果會比LTRO好。首先,規模遠超LTRO和TLTRO,決心更大。其次,直接向銀行註入流動性,比銀行根據自己的意願來申請貸款更直接。 4.3. QE起作用的核心邏輯 為什麽美國QE比歐元區QE更有效?為什麽英國FLS和歐元區TLTRO效果有限?降低銀行的風險資產是加大貸款投放量的核心。美國QE主要購買的是銀行高風險資產,住房抵押證券。歐元區主要購買的是相對低風險資產,主權債。商業銀行是順周期的,在經濟複蘇時會加大放貸量,在衰退時會收縮放貸量,對企業而言是雪上加霜。在中國更明顯,風險相對於利潤或許更重要。只有降低風險資產占比,銀行才會主動放貸。 為什麽LTRO和QE相比效果不理想呢?第一,LTRO量太小,無論對於直接融資還是間接融資起到的推動作用都有限,甚至資金不能流向最需要的地方。如果資金量大,資金總會部分的流向最需要的地方。第二,QE是直接註入流動性,轉移風險資產。LTRO僅是獲得低息貸款,風險資產比例沒變。 價和量同樣重要。放眼全球,在實行QE的國家,長短端利率都大幅度下降。間接融資成本下降對於消費信貸、個人住房貸款、小型企業比較重要。 ![]() 5.中國需要一輪QE:“強改革+寬貨幣”缺一不可 雖然當前中國的經濟減速疊加結構性、體制性和周期性,不同於美國和歐洲,但是面對經濟衰退,美聯儲和歐央行的所采取的措施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格林斯潘說,“美國的問題在於資產泡沫和杠桿高”。歐洲的問題在於主權債務危機。中國的問題在於“三期疊加”,經濟增速換擋期、經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階段。 貨幣政策如何操作?中國需要一輪QE:量價雙管齊下。 急需降低融資利率。克強總理說企業的平均利潤率才5%,而央行統計的貸款平均利率卻在6%以上,這是加杠桿的節奏,不利於新興產業發展。新老產業交替空擋,經濟會加速下滑。 只靠權益市場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可以嗎?不可以。像上一部分提到的,美國是個直接融資比重較高的國家。長端利率下降同樣很重要,尤其對於消費信貸、住房貸款等。再看中國,直接融資比重遠低於間接融資,僅憑權益市場融資降低企業成本達到穩增長的目標很難。 需要通過降低銀行的風險資產比例的方式來註入流動性,且量要足夠大。根據歐央行使用TLTRO和英國支持對中小企業和家庭放貸的融資換貸款計劃(FLS)的效果看,利率是下來了,但是商業銀行發放的貸款量沒有增加。為什麽?很容易理解,銀行是順經濟周期的,在經濟下行時,為控制不良資產率會出現惜貸現象。銀行增加放貸的核心邏輯在於不良貸款率不變或者下降。 必須實行“強改革+寬貨幣”的政策組合。增速換擋期,由於體制性障礙使得舊增長模式無法順利出清,財務軟約束,借助隱性擔保加杠桿負債循環。如果沒有強改革破掉舊增長模式和剛兌,單純的QE只會使舊增長模式死灰複燃。如果通過改革破舊立新,QE將有利於降低新經濟的融資成本,因此“強改革+寬貨幣”的政策組合要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來源:澤平宏觀 |
當地時間5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結束了對於俄羅斯的訪問。訪問期間,中俄雙方加深經濟領域合作,一項約為250億美元的融資協議引發關註。因歐美經濟制裁而融資受限的俄企,迫切需要中國資金,同時歐美銀行業在俄羅斯市場份額的下降也為中國金融機構進駐創造機會。
中國資金向俄敞開大門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習近平主席和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在莫斯科舉行峰會期間,簽署了一項融資協議。根據該協議,俄羅斯國有的直接投資基金(RDIF)與中國建設銀行(CCB)將建立一項債務機制,以期讓更多俄羅斯企業籌集中國資金。
RDIF首席執行官德米特里耶夫(Kirill Dmitriev)表示,在未來2到3年,俄羅斯企業能夠以比俄國內市場更低的成本獲得來自中國250億美元資金。
“以一筆15億美元的貸款為例,我們會以較高利率提供其中2億美元的夾層貸款,總體而言這筆貸款的混合利率將對俄羅斯企業更具吸引力。同時,我們為中資銀行降低了這些貸款的風險。”德米特里耶夫說道。
據報道,為了讓更多本國企業獲得中國貸款,俄羅斯將以政府名義承擔部分貸款風險,藉此保證中方對俄羅斯企業的貸款信心。同時,該融資協議僅限於向不受制裁的俄羅斯企業(尤其是出口企業)提供資金。RDIF表示,它可被用於美元貸款和其他貨幣,如人民幣等。
早在2012年,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CIC)與俄羅斯直接投資基金就簽署成立中俄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備忘錄。中俄投資基金以有限合夥制形式設立,進行商業化運作,目標募集規模為20至40億美元。其中,20億美元將由中方出資,10億美元由俄羅斯直接投資基金出資,剩余資金將向第三方國際投資者募集。
這項基金的70%將投資於俄羅斯以及其他獨聯體國家的項目,30%的資金將投資於中國項目。這種融資架構的效果是,如果貸款出現問題,俄羅斯的資金將首先承擔損失,讓中資共同貸款人有機會全身而退。
中資銀行取代歐美銀行在俄市場份額
在與西方因地緣政治導致關系僵化後,俄羅斯一直在積極尋求與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的合作關系。
盡管目前俄羅斯一些大型國企已經得到俄政府支持以減輕制裁影響,但私營企業仍步履維艱。
但德米特里耶夫認為,由於對俄羅斯企業的信用狀況缺乏信心,中國金融機構在填補俄羅斯資金缺口方面“動作遲緩”。“中國金融機構比較保守,也不太了解如何把握俄羅斯市場,我們正在解決這個問題。”
德米特里耶夫表示,目前俄羅斯5家潛在借款人已經確定,他預計今年可敲定10筆貸款交易,從9月開始。
此外,據《金融時報》報道,俄羅斯還力求與中國其他銀行啟動類似計劃。“目標是在未來兩到三年提供至多200億美元,”德米特里耶夫表示。
他指出,在歐美國家向俄羅斯實施制裁前,歐洲各銀行在俄羅斯利潤最高的,特別是某些意大利的銀行,是俄羅斯最大的外資銀行之一。
但歐美國家在去年7月份發動的又一輪制裁中限制了俄羅斯銀行業獲得外國融資的能力,導致在俄羅斯獲得美元融資的成本不斷攀升。
去年7月29日,歐盟對俄羅斯實施的制裁“主打”俄羅斯的經濟命脈。歐盟重點打擊對於俄羅斯的經濟民生有著重要影響的石油工業、國防、金融等領域,限制俄羅斯國有銀行和企業進入歐盟資本市場。
作為經濟制裁的一部分,美國方面也禁止美國銀行業向俄羅斯大型銀行、能源和國防企業,三大對俄羅斯經濟至關重要的領域提供到期時間在90天以上的貸款,這意味著一批對俄羅斯經濟有重要影響的公司需要尋找新的外國融資渠道。
數據顯示,制裁當月,沒有任何俄羅斯公司獲得以美元、瑞士法郎以及歐元形式的貸款。俄羅斯最大的石油公司Rosneft由於資金短缺不得不向政府提出了多達1.5萬億盧布(約合420億美元)的國家援助。
“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跡象,俄羅斯經濟正在失去動力,”荷蘭國際集團(ING)首席俄經濟學家德米崔•鮑勒沃伊(Dmitry Polevoy)說道:“外國銀行沒有向俄羅斯提供之前規模的美元,所以,如果你希望以美元借款,進行美元付款或者是為外資交易進行融資,你的選擇只有兩個——不付款或者以更高的價格來獲得美元以完成付款,顯然後一個選擇獲得了勝利。”
“如果中俄雙方的融資計劃成功,有望幫助中國各銀行取代老牌歐洲競爭對手,占領新的市場份額。” 德米特里耶夫說道。
他透露,在建立融資機制的同時,RDIF將與中信國通(CITIC Merchant)簽約成立一家合資投行。RDIF表示,這家投行將專註於幫助俄羅斯公司在亞洲籌資,具體方式包括向中國財務投資者出售股權、首次公開發行(IPO)和債券配售。
“從企業的角度來說,和歐美相比,我們會更傾向於和亞洲國家的合作。雖然以色列在地理位置上和歐洲很近,但就歷史和文化而言,以色列和中國擁有一種天然的良好關系。” 第一次來到中國的以色列31°North創新技術轉移公司(下稱“31°North”)管理合夥人庫什尼爾(Uri Kushnir)這樣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這位以色列企業家主動告訴記者,他年幼的女兒正在學習中文。
5月底,庫什尼爾和他的合夥人普若斯(Guy Pross)專程來到中國,與植根於中國的高風咨詢公司於上海簽署了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協議。
“以前以色列和美國的合作很密切,但最近幾年,以色列政府開始非常關心中國企業和中國市場,而中國政府和企業也對以色列表示出了很大的興趣。所以搭建彼此的橋梁會讓雙方受益,和中國的合作一定是雙贏的。” 庫什尼爾說。
以色列工業研究中心亞太執行主任陸夫頓(Avi Luvton)曾公開表示,今後兩年,中國有望超過美國,成為以色列政府開發項目的最大海外參與者。
雖然以色列沒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這個被譽為“中東矽谷”的面積不大的國家卻擁有全世界領先的科技生態環境,在互聯網技術、大數據、傳感器研發和手機應用等領域擁有眾多頂尖的創新科技。對於擁有大量資本並渴望創新技術的中國而言,尋求技術輸出機會的以色列可謂萬里外的知音。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在2013年之前,中國對以色列科技公司和風投基金的投資還很少見。但過去兩年的速度有所加快。以色列國家經濟委員會預計,中以兩國企業之間的科技交易2014年將達到3億美元,遠高於2013年的5000萬美元。
然而,創新技術的出口絕非易事。通過多年與歐美國家的合作,庫什尼爾深知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點和挑戰。更何況在中國市場,每個城市的差異都很大。因此,31°North在開拓中國市場的初級階段,專門找了熟悉中國市場的公司作為合作夥伴。
以色列的創新秘訣和中以差異
“我覺得以色列有點像迷你版的中國。兩個國家的人都不怕失敗,也願意去嘗試。”同樣是31°North管理合夥人的普若斯這樣描述中以兩國的相似度。與此同時,中國人擁有想要獲得成功的夢想,這在他看來是創新的動力。
中國企業家俱樂部執行理事長馬蔚華也曾向《第一財經日報》的記者表示:“我過去很崇尚以色列,因為它靠創新成了世界上最小的超級大國。所謂時勢造英雄,我對下一個創新的國家是中國充滿信心。”
當然,除了相似和良好的關系外,中以之間更多的還是文化和創新理念的差異。
在庫什尼爾看來,以色列的創新動力來自於生存的壓力和有限的資源限制等。
“以色列曾經是個四面楚歌的小國家,沒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因此要發展只能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並將其最大化。”普若斯舉例說,為了抵禦外來敵人保護自己,以色列發展了軍工產業,發明創造了非常智能和便攜的軍工產品和設備,而這些軍工技術也逐漸運用到了私營企業中。事實上,不少以色列的商業技術運用都源自於軍事領域的技術發明,包括面部識別、網絡技術和傳感技術等。
另一個案例則是農業灌溉。“以色列不但是個小國家,而且三分之二的土地還是沙漠。那就不得不高效地利用水資源。所以在農田灌溉領域,我們也發明出了很多有效的技術。”普若斯說。
和以色列相比,中國這個大國並不缺少資源,也從不缺少市場。創新的動力除了向往成功的驅動外,更多還來自讓生活更加便利的需求。
高風咨詢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羅威(Bill Russo)在中國生活了11年。在他看來,中國正在變得越來越具有創新活力和能力。它沒有像以色列那麽迫切的軍事防禦需求,但很多企業會抓住通過抓住用戶的痛點,通過技術發明來解決人們日常問題,讓現代人的生活更加便利。比如阿里巴巴就針對一群不想去超市或商場的宅男宅女們發明了淘寶,為其提供了日常生活上的便利。
“90年代的中國可能更多的還是複制,但現在不同了。不少在國外有很豐富經驗的中國人回到中國大展身手。” 羅威說,“現在(創新創業的)環境更好了,不管是在獲得資金上還是政策或整體的氛圍上。投給年輕人創業的資金也越來越多。”
以色列能帶給中國什麽?
首先,在中國企業尋求國際化的道路上,以色列的國際化和創新理念可以提供幫助和靈感。
羅威說,以色列技術的進入,好比是聯通中國和世界的技術管道,不僅讓中國企業獲得全世界的技術,還能讓中國的技術產品輸出到國外。比如說小米就不只滿足於中國市場,而是希望能將技術產品輸出到國外。
庫什尼爾和不少以色列的投資者都看到了中企“走出去”的需求和趨勢,而中國也在全球經濟結構的調整中努力實現產業轉型和升級。因此,以色列也希望能抓住中企“走出去”和國際化的機遇,成為中國連接世界的橋梁。
其次,除了幫助中企走出去,以色列也在試圖輸出技術和服務。除了技術產品外,以色列能帶給中國的還有商業模式的創新。
“以色列技術的輸出更多的是技術平臺的輸出,技術只是一個工具,關鍵是要運用這個工具,即應用技術,那就需要一個合適的商業模式。以色列擅長做的是把一個現存的技術與新的商業模式結合起來,然後創造出解決方案。畢竟單純的技術並不那麽有用。” 庫什尼爾說,正因如此,以色列的企業必須了解中國的問題和需求,並為其創造出解決方案。以色列的優勢在於,經過多年的發展和改進,以色列已擁有了自己的創新方法和策略,並且創造了國際化的交流平臺和講求創新理念的氛圍。
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站,以色列無疑將會受到中國“一帶一路”政策的利好影響。然而,對於“走出去”的中企而言,任何投資都將存在挑戰和風險。
庫什尼爾說,企業最大的挑戰是企業在“走出去”初期得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中國企業在以色列的投資不應該是一進入就能快速投資的地方,兩者的關系應該是長遠的。”
近期投資以色列的中企列表
2015年3月,上港集團成功中標以色列海法新港自2021年起25年的碼頭經營權。這是繼中國港灣工程有限公司去年中標以色列南部9億多美元的阿什杜德新港建設項目後,中國公司在以色列斬獲的又一大型基建項目。
同年3月,中國光明食品集團光明食品收購了以色列食品公司Tnuva原大股東Apax基金所持有的56.7%股份和Mivtach Shamir持有的21%股份,即Tnuva Food Industries77.7%的股權,對應 Tnuva的市場價值達到86億謝克爾,約合人民幣134億元,創下以色列食品行業歷史上最大的一宗收購案。
2014年7月,中國風投基金賽富(SAIF Partners)參與了以色列應用軟件公司超音速廣告(SupersonicAds)總額達1500萬美元的融資計劃。同年還傳出百度將投資打車軟件Uber Technologies Inc。
2013年5月,複星醫藥集團斥資2.4億美元收購了高端皮膚護理產品制造商Alma Lasers,這也成為中國企業在以色列展開的首筆重大科技並購交易。同年,中國平安保險集團旗下的平安創新投資基金(Ping An Ventures)專門創立了1億美元的基金,專註於投資美國和以色列的科技項目。
2011年1月,中國化工集團斥資24億美元收購了以色列農藥制造商ADAMA Agricultural Solu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