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都是有錢人:億萬富翁的14個共同點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977

你造嗎?全球共有1200萬個百萬富翁,而億萬富豪只有2325個。顯然,億萬富翁是個“高端俱樂部”,要想成為會員,你得先成為巴菲特、馬雲或者奧普拉。
在深入研究了調研公司Wealth-X最新的億萬富翁調查報告之後,美國金融博客Business Insider總結了億萬富翁的14個共同點:
1.他們的平均身價約3億美元。
2.他們的總財富值為7.3萬億美元,較去年同比增長12%。這比所有道瓊斯股票市值加起來還多。換句話說,如果全球所有億萬富翁決定聯合起來自成一國,他們的財富總額將超過日本GDP。
3.他們掌管著全球4%的財富。
4.地球上每三百萬人里才有一個億萬富翁(還真是孤單)。
5.歐洲的億萬富翁比其他地區都多——775個。
6.美國則是億萬富翁最多的國家——571個,其中有57個是去年才加入的新晉富豪。
7.他們中有60%是靠自己努力掙得的財富,比如馬雲和甲骨文CEO拉里·埃里森;26.9%憑借繼承財富後再投資而躋身此列;還有13%的幸運兒直接繼承了億萬富翁的身份。
8.成為億萬富翁需要時間。他們的平均年齡為63歲,而93%的億萬富翁年齡超過45。
9.他們偏好投資房地產,平均每人1.6億美元。據Wealth-X的調查報告,他們傾向於擁有4處房產,這樣才符合“億萬富翁的生活方式”。
10.他們還熱衷於購買“非房地產”的奢侈品資產。Wealth-X的報告稱,“比如,每30個億萬富翁中就有一個擁有一支球隊或一匹賽馬,其他有代表性的奢侈品資產包括遊艇、飛機、汽車和藝術品。”
11.他們熱愛婚姻生活。65%的億萬富翁已婚。
12.他們還熱愛常春藤盟校。盡管2325名億萬富翁的來自700多所不同高校,但常春藤的億萬富翁畢業生最多:25人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22人畢業於哈佛,20人畢業於耶魯。
13.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億萬富翁沒有大學學歷。他們中有35%從未完成本科學業。
14.他們傾向於從事金融行業。約20%的億萬富翁在華爾街等金融中心成就事業,闖出了一片天。(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全世界最有錢的12.82萬人住在哪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357
瑞信最新發布的2014全球財富報告顯示,世界上有12.82萬“超高凈值”(UHNW)富人,即凈資產超過五千萬美元的人。這一數字比一年前的9.87萬人增加了不少。
“高凈值與超高凈值人群的數量在最近幾年迅速上升,再次印證了人們的一個觀點,即富人在經濟好轉的情況下獲益更多。”瑞信分析師寫到。
“2008年至2014年中,每個成年人的財富均值增長了26%;但同一時期,百萬富翁的數量卻增長了54%,財富超過1億美元的人群數量增加了106%,億萬富翁的數量更是翻番都不止。”
如果按照世界銀行估算的2013年世界人口71.24544億人,這些超高凈值的富人占全世界人口比例為0.0017994134%。這些在金字塔頂尖的富人們都住在哪兒?
答案是,一半“超高凈值”富人都住在美國。
按照國家來看,美國占絕對領先低位。有62800位超高凈值富人住在美國,相當於整個群體總人數的49%。這比2013年中期多了9500人,單一年就增長那麽多人令人吃驚——這一增幅甚至超過了中國的超高凈值人口總數。
中國的超高凈值富人有7600人,僅次於美國,占全球總數的6%。第三位為德國,5500人。而英國的超高凈值富人數量從1300增加到了4700,位於德國之後,但高於法國的4100人。
臺灣(2000人)和韓國(1900人)比去年都增加了550人,而巴西(1900人)、加拿大(2600人)和香港(1500人)各增加了200人。俄羅斯(2800)和印度(1800)的數量幾乎沒變。
瑞信的分析師稱,“百萬富翁和億萬富翁的數量增速快於世界均財富增速並不怎麽能反映不平等趨勢。因為無論不平等下降還是上升,當財富增長的時候,富翁數量增長也是必然之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全世界最有錢的人都在投資美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130

如今,全世界的有錢人都指望通過美國企業來實現財富增值。
據彭博報道,在過去兩年里,至少有12個來自歐洲、亞洲和南美的家族企業來美國投資建立了他們 “前哨陣地”, 他們的投資目標覆蓋從矽谷到東海岸的各類企業。他們認為美聯儲激進的大膽的貨幣政策,降低能源成本的頁巖氣革命和改善了公司資產負債表給以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無法比擬的優勢。
Peca是一家來自倫敦的家族企業,成立於上世紀90年代,主要通過金融服務積累了財富。負責該公司另類投資的Anselm Adams表示,如今該公司已將其三分之二的私募和風投資金投向了美國,而減少了在歐洲的投資。彭博援引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稱,一個為汽車公司融資的德國家族今年在紐約開設了投資辦公室,以便在這里尋找價值在2.5億至3億美元的汽車、紡織品和奢侈品類企業商討可能的投資。他們正在就購買加州的一比家族生意進行談判。
Aeterna Capital Partners執行合夥人Patrick McCloskey表示:“他們(富豪家族)正在尋求多元化資產組合,增加了在美國的敞口,很多家族集團正在嘗試著利用(美國)低利率環境來產生利潤,並尋求以獨特的、個性化的方式來實現。”
McCloskey的公司去年幫助一個尋求在美投資的歐洲家族在紐約開設了辦事處。今年九月,他幫助他的客戶為一家視頻分銷公司提供了融資支持,這筆貸款的利率設定在倫敦銀行間市場的利率以上11個百分點。
根據駐倫敦的研究員Campden Wealth 2014年的研究,全球範圍內,家族企業管理了約4萬億美元的資產,其中近55%並不在北美地區。
Adams表示Peca已經對美國的一些風投項目產生了興趣。該公司今年已經購入了在線花卉速遞公司The Bouqs Co.和移動新聞服務商Circa,這兩家公司都位於加利福尼亞。
這家家族企業的通常投資額在100萬至300萬美元之間,由於不需要支付費用和不外加附帶權益,它更像是私人投資而非基金。
“過去2年,我們的一項非常活躍的活動是風險投資…McCloskey的公司通常在價值5百萬到一億美元之間的企業中尋求股權和借貸交易”Adams在采訪中說道。
因為RLJ娛樂公司符合商業、管理及風險回報,Aeterna曾幫助這家位於馬里蘭的公司融資,這家公司主要主要負責分銷影像內容。根據RJL的資料,還有其他的4個債權人涉及這起價值7千萬美元的交易。
芝加哥CTC myCFO公司主席John Benevides說道“這些家族手握很多在金融危機時撤出的資金,或在企業經營中產生的、大量還未投入市場的資金。這些資金都準備進入市場。他們有太多的閑散資金可以用於投資。”他形容說這些家族企業給他們列了一個購物單子。
UBS AG(UBSN)資產管理部監管了1萬億美元的資產,其另類投資總監Andrew Lee表示,“這些資本讓尋找好的投資成為了一項挑戰。2007年以來,美國私募交易的價格乘數達到頂峰,隨著更多的股權被分配到平均交易中,一部分私募交易的杠桿變得越來越小。這些因素可能會使我們不再那麽容易看到像過去那樣的吸引人的回報了。”Lee還表示,美國風投交易中的公司估值也在上升,特別是如果想在後期入資情況下。
Francois de Visscher的Greenwich公司主要負責給家族企業提供單獨的建議,他表示家族企業常尋找到商機的一個領域是尋求新的私人買家。
Market Street Trust公司的副主席Robert Elliott表示,每天大約有10000個出生在1946年到1964年之間的美國人達到退休年齡。他們當中的許多都建立了企業,但是沒有企業繼承人所以想要出售企業。美國是一個絕佳的”獵場“,尤其是在這一世代交替的背景下。
Family Office Exchange的330家會員中每年有超過40%的家族企業購買了至少一家私人企業。根據在線融資服務公司Axial的數據,家族企業尋求股權或參與借貸的機會每年以45%的速度增長。
(實習編輯 戴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創業公司有錢、沒錢怎麽做公關?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09/147578.html
i黑馬:公關有多重要?本文作者 Suster 羅列了公關所能帶來的隱形福利,並在本篇文章中拋出攻略,傳授了「沒錢如何做公關」的獨家經驗。
在我們研究具體「怎麽做」之前,先來看看如何打好公關活動的基礎——把握恰當的公關時點。
對的公關時點
什麽時候是開始公關活動的最佳時機呢?
在 Suster 看來,在產品開發完成,或者說已經大體設計出來的時候,才適合針對產品展開公關活動。
當然,在目前火熱的眾籌平臺上,就有很多團隊選擇了邊推廣邊籌錢、邊開發並完善產品。但不管怎麽說,能夠參與眾籌並獲得投資的項目,就算還沒制造出產品,那至少在設計上也大多是已趨於完善,具備一定可行性的。當然,也有一部分公司參與眾籌活動卻並不上心,這就很可能導致籌款期結束仍無法順利完成籌資,最終砸了自己的招牌。
正確利用眾籌平臺的方法,可以是在完成產品後,利用眾籌資金來管理庫存、緩解供應鏈壓力,並且進一步完善產品。
在作者看來,產品完成、即將推向市場的時期是最燒錢的,因此眾籌活動實際上更適合在種子融資、或是獲得風險投資之後再來進行。
公關活動也是一樣的。
直到產品將近完成的時候,創業者才能說真正、切實地了解自己手上的產品,相關的公關活動因為「心里有底」才不會浮誇又不合實際。同時,暫緩公關活動將有助於保持「創業先行者」的優勢,相關的創業內容/技術/項目也不會因為公關宣傳而過早暴露無遺,讓對手也搶了先機、縮小差距。
因此,Suster 也相當推崇「營銷在當下(Market Today not Future)」的理念——唯有當下的執行是最不容易被預測、被幹擾的,針對未來的計劃難免存在不確定因素。
正因如此,作者建議「在產品較完善的基礎上,盡早開始公關活動」。這里的「盡早」可是比一般投資人建議的還要早。Suster 認為,當你有了完善的產品規劃,並且準備付諸實踐的時候,就可以開展公關活動了——要知道下一階段的招聘、融資、初始用戶群指不定就仰賴著公關活動的成果呢。
沒錢怎麽做公關?
在確定了公關的適宜時點之後,終於到了能夠一窺作者攻略的時候,看看沒錢/沒多少錢的情況下,是如何做公關的。
Suster 指出,有許多公關活動是創業者可以自己搞定的——這就意味著,這些工作的成本可視之為零。
確實,挑戰創業的業者大都曾在創業初期嘗試過身兼數職——從產品到財務到運營到人力資源等等,可能都要自己上。因此,如果沒錢專門請人來做公關的話,創業者不妨可以自己嘗試著花一些時間來進行攻關活動。
以作者 Suster 自身的經驗為例。
在他看來,企業的品牌建設相當重要,因此許多公關活動都是 Suster 自己組織執行的。也因此,他的風投公司 Upfront Ventures 公關年投入才可能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0 美元。Suster 非常認真地與媒體記者打好交道:
我也有許多事情要做,那為什麽特地騰出時間來做好公關活動呢?一方面是因為我喜歡這些記者們,他們的專業性讓我欽佩;而另一方面,保持良好的公關關系有朝一日必定有所助益。
重點來了——僅在重要時刻才準備公關活動是不可行的。公關並非是朝夕之間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需要長久的、不間斷的努力——想要和記者小夥伴們維持較好的合作關系也需要持續的付出。
作為創業公司,可以做的並不只有單方面地尋求媒體曝光,要知道,新聞天天有,媒體們也厭倦了傾聽各種說得好聽實際上卻沒什麽價值的「獨家新聞」了。創業公司可以從媒體的角度考慮,為其提供新聞素材,為雙方建立一種互助的合作關系。長此以往,當你的公司有新聞的時候,媒體也會自發來采訪了。
還有一點需要註意的是——誰負責對接媒體,誰負責接受采訪。
當然,作為一家創業公司,隨著公司發展,分工 將更為明確,對接媒體、安排會議、撰寫公關稿件、準備采訪、潤色講稿等公關活動一般會交由專門的負責人來執行。這也無可厚非。不過有些 Boss 習慣了讓相關負責人全權包攬公關活動,連訪談都是指派負責人出場,這可不是個好主意——就算作為 Salesforce.com 的 CEO,Marc Benioff 至今親自出席許多采訪。
那麽,「代理人上場」與「CEO 親自上陣」有什麽區別呢?
要知道,媒體總是想要第一手新鮮又權威的資料,還有什麽比直接采訪創始人、CEO 更對他們的口味呢?
不得不說,想要達到良好的公關效果,你得學會如何接受采訪、如何與媒體記者互動、如何構架你想要傳達的「故事」、並接受現實——你必須花不少的時間,才能換回卓有成效的公關成果。
有一點點錢,怎麽做公關
在默默地「零成本」公關一段時間後,你可能拿到了一筆不大但足夠算得上鼓勵的種子投資。這時候你或許想問:「如果我想進行公關活動,那麽我該如何妥善運用這筆來之不易的投資呢?」
拿到種子投資改如何做?該不該花點錢做公關呢?
一般情況下,這應該取決於所獲投資的多少。不過,如果你急需招聘項目的頂梁柱,或者正在尋求風投、想要順利推進產品開發及銷售情況,那麽你確實應當挪出一部分錢來進行公關活動。不過,怎麽用這筆預算,也是有講究的。
如果你還沒有開始 A 輪融資,那並不建議你花重金聘請知名公關公司來運作——一則公關費用高昂,二則這些知名公關公司也是蠻挑合作方的。
太多知名公關公司的經理人接了不少初創公司的公關任務後,轉手交給初出茅廬的畢業生,輕松坐等結果——可別指望接任務的經理人就一定能對你的項目負責到底。當然,職場新鮮人的能力或許也不差,不過他們太經常身兼數份企劃,這就導致他們並不一定有精力徹底了解各個創業公司的理念,並對應給出「最適合」的公關方案。
一言以蔽之,如果你還沒有足夠的資本來聘用公關公司,那麽他們同樣無法為你提供最好的服務。這一點,請一定謹記。
Suster 建議起步階段的團隊可以聘用有相關經驗的個人、或者兼職、或者不那麽知名的小型公關公司。具體來說,你可以聘用某個有公關經驗的人,讓其在本職工作之外順路兼職公關活動;又或者招個有經驗的實習生;也可以聘請一位兼職或全職顧問。
而在以上列出的方法中,正經地招聘某個有公關經驗的人,是最合適的做法。作為正式員工,他們能完成的工作遠遠不止策劃活動、撰寫文檔,往往還能勝任許多額外工作。同時,他們比外聘公關人員更了解公司的理念,還能全身心投入到公司的公關活動中,對創業公司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助力。
當然,花 5 千 – 1 萬美元的月薪外聘小型公關公司,或者是 5 – 7 萬美元來聘請一位全職公關人員都是可行的。不過一般來說後者見效更好些。
終有錢了!公關怎麽來?
好不容易收獲了 A 輪融資,你總算有來底氣外聘公關公司了。這時候有什麽需要註意的呢?
不管你選擇合作的公關公司是大牌還是小眾,如果自家公司里沒有適合的業務對接人員,那麽這種合作多半還是不成功的。
畢竟,你——
需要有人及時地與外聘公司對接,更新自家公司的近況;
需要有人跟進博客、社交媒體、線上論壇的信息更新;
需要有人能夠及時又恰切地解決記者們的問題;
需要有人專門為各類展會、會議做準備,讓自己公司的展示總能創意滿滿吸引到媒體與人們的關註;
而在所有這些基礎之上,你需要的這個人還得真正了解你的公司、客戶群、還有競爭對手。
——這得多麽不容易呀!
所以,盡管我們推薦獲得風投之後外聘公關公司,如果缺少適合的業務對接人,你很可能還是會面臨「白白砸錢」、「努力無用見效慢」的窘境——當然,如果你此前聘用過專門的公關人員,那麽情況或許會好很多。
總而言之,公關是諸多營銷手段中相當有效的一種方法。足夠的營銷預算與優秀的公關公司不啻為「黃金搭檔」,能夠將公司對相關信息推廣至知名刊物(如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以及行業權威報道、以及各類活躍的科技博客上。
這對公司形象的塑造、影響力的積累都奠定了相當基礎。確實有不少高管或投資人可能就是在飛機上看到了雜誌上的相關報道,就拍板定下了合作意向——足以看到公關影響之大。
而在與外聘公司合作的過程中,你可不能只盯著短期成果,試圖通過曝光量對合作方的工作力度作量化參考。外聘公關公司得花時間來了解你的公司、向合適的媒體宣傳你的創業理念……最後等這些媒體來了興趣,你的創業故事於是終於展現到世人眼前。
所有的這些都需要時間來催化。因此,請保持耐心。
「嘛,我對外聘公關公司不放心,要不我多聘請幾個公關人員怎麽樣?」
實際上,不管你聘請的公關人員多厲害,他們與專業的公關公司還是有差距的。要知道,作為專門的公關公司,他們參與過更多的發布會、接觸過更多的記者、更了解記者們想要什麽內容,喜歡怎麽寫故事。簡言之,公關公司的專註性、專業性更強,也更能從戰略層面上幫你把握公司的公關方向——甚至還能再危急時刻力挽狂瀾呢。
最後總結關於公關活動的幾點:
1. 表現得人性化點
眾所周知,沒人喜歡聽著機械化的重複措辭,一遍又一遍地宣講公司業務包括 blabla……想要有好的公關效果,那麽請記得,表現的人性化一點,好好說話。
當然,表現得幽默些也是不錯的選擇。許多 CEO 們的推文大都是鸚鵡學舌般地重複公司近況,不出錯兒但也規矩得有些無趣;另一些 CEO 們除了發布訊息之外偶爾也會 Po 些好玩的觀點,明顯就有意思多了。
2. 有自己的觀點
許多高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為了規避風險一般不太發表個人觀點,又或者始終保持中立態度。當然如果你是 Apple 這類大公司的高管,再怎麽「態度中立」,媒體們都會蜂擁而上地報道,並且而會試圖從只言片語里作出各種解析。但!如果你只是初出茅廬的小公司,那麽你最好還是要亮出你的態度來——當然,這並不等價於高談闊論打擊其他公司,或者發表些不那麽恰當的言論。作為創業者,最好是對自己創業的行業有所認知,能給出那麽些有理有據有深度的感悟來。
3. 公關力度分輕重
頻繁的媒體曝光,對於創業公司或許不是壞事。但並非每一步進展都要進行大力宣傳。如若公關力度不分輕重,那麽人們很可能會習慣於一家公司的咋咋唬唬,真有什麽重要消息的時候,反而沒人會在意了——這和「狼來了」的故事是一樣的道理。
當然,這也不是在推崇「少宣傳、不宣傳」。你還是可以選擇在自家的官方網站、官方博客中輸出大量的信息,但選擇性地將部分內容,通過不同的渠道來進行宣傳。避免讓過多的信息轟炸你的受眾。
4. 獲得媒體技巧培訓
Suster 認為,他從公關公司學到最有用的技能就是「如何恰當地應對媒體」。他本人挺較真兒,每個問題都喜歡答得仔仔細細。
我認為我有義務仔細回答,並且確保提問者能清楚地理解。
然而,在采訪中,回答過多的細節很有可能讓采訪者的關註點偏離既定主題。相關的媒體技巧訓練,能幫助作者把控訪談的節奏與走向,順利地「講完自己的故事而不被幹擾」。
本文作者:Mark Suster,創業者、Upfront Ventures 投資人,對公關活動有豐富經驗。本文轉自TECH2IPO創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