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穩杠桿階段漸確立:財政貨幣協同發力空間更大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劉世錦近日在媒體上表示,去杠桿初見成效,我國進入穩杠桿階段。

中央對下半年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已經開始著手調整。多位專家分析,穩杠桿的大背景下,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積極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同時擴大內需的短期相關政策要和中長期的結構調整、風險防控和改革深化等結合起來,不能偏廢。

宏觀杠桿率趨穩

7月23日,央行在一季度貨幣政策中提出“去杠桿初見成效,穩杠桿成為下一階段主要目標”。

去年以來,我國宏觀杠桿率上升勢頭明顯放緩。2017年杠桿率增幅比2012—2016年杠桿率年均增幅低10.9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杠桿率增幅比去年同期收窄1.1個百分點。

中信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明明撰文分析,當前宏觀杠桿逐漸趨於穩定,去杠桿壓力降低,對比之前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穩杠桿”成2018年以來主基調,即“去杠桿”實際上變成了“穩杠桿”。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6%,同比降低0.6個百分點。其中,國有控股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9.5%,同比降低1.5個百分點,國有企業去杠桿成效更為顯著。

政府部門杠桿率也持續回落,2017年政府部門杠桿率比2016年低0.4個百分點,連續3年回落,今年一季度進一步回落0.7個百分點。其中,中央政府杠桿率保持低位穩定,地方政府杠桿率有所下降,2017年為19.9%,比上年低0.7個百分點。

劉世錦分析,杠桿率趨穩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成效,企業利潤、財政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有助於消化存量債務。二是穩健中性貨幣政策及結構性信貸政策效果顯現,貨幣信貸總體保持適度增長。三是地方政府融資擔保行為進一步規範,平臺公司等軟約束主體債務增長受到明顯遏制。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金融嚴監管、去杠桿政策大方向不會改變,但基於外部風險的不斷聚集,保持內部穩定的重要性提升,政策主動釋放風險的意願不強,去杠桿的節奏力度會有顯著調整,政策面是以穩杠桿替代去杠桿、結構性去杠桿。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稅研究中心《我國宏觀經濟與財政政策分析》報告指出,從2018年上半年的金融穩杠桿來看,金融部門杠桿率相對於實體經濟增長的偏離度較快,實體經濟對於金融穩杠桿的感受較為強烈。

上述報告建議,在金融穩杠桿的過程中,一方面要考慮金融部門的風險化解和步驟,另一方面也需要考慮實體經濟的承受能力。金融穩杠桿的初衷是防範金融風險,促進資金進入實體經濟,保證經濟穩定發展。應該要合理安排好穩杠桿的時點、力度、影響,保證在穩杠桿的過程中經濟增速和金融市場穩定向前。

財政貨幣政策將協同發力

2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定調了下半年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會議要求保持宏觀政策穩定,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財政金融政策要協同發力,更有效服務實體經濟,更有力服務宏觀大局。

王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宏觀經濟政策是短期逆周期調節工具,在當下的內外部嚴峻環境下,顯然穩增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上升,需要采取適度寬松的政策予以應對。同時,擴大內需的短期相關政策要和中長期的結構調整,風險防控和改革深化等結合起來,不能偏廢,不能因短期壓力而放棄改革,放棄穩杠杠,放棄防範風險,放棄價結構調整。

本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擴內需政策,是年內高層第二次。第一次是4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擴大內需。二季度投資增速和工業增速等經濟指標緩中趨穩,擴內需政策的必要性大大提高。

王軍表示,政策調整的手段,一是通過財政和貨幣政策擴大內需,二是通過擴大有效投資穩增長。擴大內需的重點是激發社會活力,推動有效投資穩定增長,這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短板、鞏固經濟穩中向好勢頭、促進就業的重要舉措。

瑞銀亞洲經濟聯席主管、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更重要的政策支持將來自放松準財政約束和偏緊的信貸政策,包括加快基建項目的審批和建設,並增加對其他的資金支持。此外,強化金融監管和去杠桿的政策執行步伐應會更為循序漸進,再加上保持流動性穩定,相關企業的融資壓力可能會有所緩解。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對第一財經稱,目前來看上半年在全球經濟增速不及預期以及貿易爭端升級的背景下,無論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都明顯偏緊,不利於實現經濟平穩增長和降低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政策目標。下半年政策取向是把偏緊的貨幣和財政政策拉回到中性和積極的立場上,不會形成市場所擔心的回到全面寬松的立場上去。

章俊表示,中央對下半年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已經開始著手調整,最近央行和銀保監會的政策反映了在上半年降準的基礎上要打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確保流動性能切實進入實體經濟來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而財政層面更多的是通過減稅來減輕企業負擔以及鼓勵創新經濟的發展。

年初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的減稅降費政策更多將在下半年體現。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誌勇撰文分析,上半年財政收入增長加快,為減稅提供更大空間。增值稅稅率可再進一步下調,加快稅率三檔變兩檔進程。個人所得稅同樣可進一步下調稅率。另外,一些低效率財政補貼或獎勵應削減。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汪時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554

解放軍建第二艘航母 噸位更大

1 : GS(14)@2016-03-08 00:08:22

中國國防部早前證實目前正建造第二艘航母,同時亦是首艘國產航母。全國政協委員、海軍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尹卓少將透露,新建的國產航母噸位比滿載時排水量60,000噸的遼寧艦大,搭載的戰機仍然以國產戰鬥機殲15為主,相信作戰能力比遼寧艦(圖)更強。尹卓少將前日接受官方新華社訪問時表示,遼寧艦噸位當時受到很多制約,而國產航母的噸位會較大,主要是增加戰機的機庫面積,以及維修車間、彈藥及油水的儲備能力,令航母搭載的戰機更多,作戰能力更強。至於搭載的機型仍以殲15為核心,並採用滑躍式的起飛方式,航母還搭載反潛直升機,預警直升機及救護直升機。他強調,中國建造航母主要是為了「維護合法的海上島礁主權、海洋權益和海外利益」。新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307/195198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122

筆值一哂:更假、更大、更空

1 : GS(14)@2016-08-09 07:07:21

坊間仍在追逐精靈之際,四年一度的奧運卻已「悄然」而至。怎說都是一場舉世矚目的體壇盛事,卻完全掀動不起城中熱鬧,亦難怪此城首長竟敢揚言「體育沒有貢獻」。開幕禮我是有過一刻衝動想看直播,奈何打開電視又見某位很叻的聖火傳送員,著實按捺不住旋即關機。幸好友人在社交網絡分享片段,不然就會錯過當中動人一幕。說的不是備受網民愛戴的「美女飛魚」為港隊持旗,率領38位香港運動員進場情景,而是歷史上首支「難民奧運隊」參與開幕禮的畫面。這支既沒有家、沒隊伍、沒國旗和國歌的10位難民代表,在飄揚的奧運五環旗幟下,排在壓軸的東道主巴西隊之前進場,當時全場觀眾站立鼓掌和歡呼,場面教人激盪動容,再而感觸良多。



事實上,百多年前的奧運精神本就是藉著體育競技,以打破種族、民族及國家界線,向世界宣揚團結、和平和友誼。然現代奧運,充斥的已是無孔不入的商業計算和大國較勁的氛圍。而今日雖只寥寥可數的難民運動員,贏取獎牌的機會更是微乎其微,然而,他們為其他仍在極度艱難困頓中掙扎的難民重燃希望,也讓世人意識到二戰後,一場全球最大規模難民潮的危機所在。這方是奧運應該傳遞的訊息,意義重大。又記上屆倫敦奧運,亦有肩負「鼓舞一個世代(inspire a generation)」的使命,因此最終開幕典禮上,負責點燃聖火的是七個象徵「薪火相傳」的無名少年,同樣感人至深。相對只重展現國力,或不過就是財力,不惜工本,極盡奢華,勞師動眾,且連小女孩獻曲也要代唱的安排,哪個更貼近奧運原旨,實在不問可知。過往國家一窮二白,國際地位不高,當權者透過參加國際賽事以獲取成績無可厚非,一為提升國際形象;二為疏導民怨,繼而激發民眾愛國情緒,加強社會凝聚。而資源匱乏,少不免也要為零為整,集中投放在個別體育項目,務求一擊即中。所謂「舉國體制」,亦在如斯特定的社會條件下應運而生。凡體育項目皆由相關國家組織定下發展方針,再調動全國之力去推動,一切盡在計劃當中。



首先官員會在各省各市孩童當中發掘有潛質的進行集中訓練,最後選拔出國家主力。因此,集體……該是集權主義下,運動員從小就會培養犧牲小我的使命感,好讓體制威力淋漓盡發揮。所以身為「國家」運動員,假如真的有天獲取殊榮,第一句怎不是感謝國家栽培,事關國家若然認定一個人不符資格做奪標「工具」,只怕相比一位難民要當奧運選手的機會更是渺茫。因此運動選手一旦可以為國爭光,又怎不前仆後繼,鞠躬盡瘁。可惜金牌從來只有一面,而對於不少以此居功的領導來說,銀銅幾同雞肋。至於功虧一簣,失諸交臂的選手們,最終只有落得被棄如屣。正是金牌失,走狗烹,那些久經不人道,更不為外人道訓練生涯的運動員,五癆七傷在所難免。再者,身無運動以外的長技,退休生活只有意味坎坷,就此內地傳媒亦常有報道。執筆之時,國家隊仍未摘金,皆因有不少運動員臨場表演失準,我從不為國家未能爭標而慮,卻為運動員往後而憂。王利民康宏金融集團主席
mailto:[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08/1972714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947

春節長假 內地訪港旅客回升 其他旅客升幅更大 業界:反映多元趨勢

1 : GS(14)@2017-02-02 00:59:56

【明報專訊】農曆新年假期剛過,作為傳統的旅遊旺季,今年訪港旅客數目止跌回升。據入境事務處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年三十至年初三(即1月27日至1月30日)期間,逾46萬名內地旅客訪港,較去年同期升2.1%;至於其他非內地訪港旅客數目更升近5.1%,錄得接近12萬人次。業界人士表示對今年訪港旅客數目感到滿意,認為仍然錄得升幅已算不俗。

明報記者 溫婉婷、邱曉欣、陳子凌

據入境事務處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年三十至年初三期間,共有46.2萬內地旅客訪港,按年升2.12%。去年同期內地訪港旅客較2015年同期大跌逾一成,今年年初三(1月30日)內地訪客數目近16.2萬名,較去年年初三(即2月10日)多達9000名,去年年初二凌晨曾爆發旺角騷亂事件。至於其他訪港旅客數目升幅更大,4日期間共錄得11.9萬名其他旅客訪港,按年升5.1%,去年同期則錄得11.3萬名。

旅遊業議會﹕反映個人訪客大增

香港旅遊業議會總幹事董耀中表示,今年內地訪港團數目少於去年,但新春期間整體內地旅客數目仍錄得升幅,反映個人訪客數目大增,坦言對數字感到滿意。他續指,其他地方的訪客數目升幅更大,代表香港作為國際都市,訪港旅客亦趨多元化。

Coach去年末季港澳業務顯著改善

另外,Coach(6388)昨晚公布截至去年12月的第二季業績,期內銷售淨額13.2億美元,計及受惠於外匯換算的正面影響,按年增加4%;淨收入2億美元,按年升17.6%;期內毛利率68.6%,較去年同期增加1.2個百分點。

國際銷售方面,Coach品牌國際銷售額年增3%至4.48億美元。折合美元計算,大中華區(中港澳)銷售額與去年大致持平,按恆定匯率計算則上升6%,主要受整體同店銷售額正增長所帶動,當中的內地業務勢頭持續強勁,香港及澳門的業務也較之前有顯著改善。期內Coach大中華區新增5間直營店,另關閉兩間直營店,令直營店總數增至191間。

預測全年銷售收入低單位數增長

其他地區方面,以美元計,日本的銷售額上升9%,按固定匯率計算則下降2%,主因中國旅客消費下降;其餘亞洲地區直營業務的銷售額錄得低單位數下降。

歐洲地區則表現持續強勁,銷售總額及同店銷售額均錄得雙位數增長。展望餘下財年,Coach指出,鑑於美元顯著轉強,料外匯波動對下半年銷售收入帶來超過1%的負面影響,預測全年銷售收入將錄得低單位數增長,較原先估計低至中單位數增長為差。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811&issue=201702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867

戴耀廷:強推23條會爆比傘運更大危機

1 : GS(14)@2017-05-01 11:38:58

【本報訊】林鄭月娥當選特首後,坊間有聲音倡下屆政府盡快推《基本法》23條立法。港大法律學院上月初公開早前閉門舉行的23條圓桌會議內容,港大學者、佔中倡議人戴耀廷在會上預言,如中央強推23條,香港將爆發比傘運更嚴重的危機;另一港大學者戴大為也指立法勢激起港人更大反抗。戴大為向《蘋果》續稱,相信林鄭上任後政治困局不變,港府應先落實真普選,才考慮推23條。林鄭月娥競選時表示,希望營造合適社會氣氛才考慮推23條;林鄭當選後,深圳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鄒平學公開稱23條立法是新一屆政府當務之急,否則中央或主動出手。


指立法不能杜絕港獨

港大法律學院比較法及公法研究中心去年8月底舉辦23條閉門圓桌會議,本月初在網站公開會議紀錄。戴耀廷向會議遞交書面報告,稱人大8.31決定及雨傘運動後,其曾經就23條立法提出的建議已不可行。他在會上解釋,傘運後港人對政府的信任跌至更低點。如中央堅持推行23條,將會有比傘運更嚴重的事情發生。戴續稱,自決及港獨爭議或加快中央推23條的決心,但立法並不能杜絕自決及港獨思潮,反而令港人更加不信任及恐懼政府,令社會更不穩,最終令立法再度觸礁。


本學年離任港大的戴大為則在會上指,港府不能阻擋中央干預,才會觸發港人對抗中央,故此中央是港獨始作俑者。一旦政府打算通過立法消滅反抗聲音,只會適得其反。只要落實真普選,港獨思潮就會消失。戴大為近日回覆本報時稱,林鄭上任後的政治環境,相信與現屆無異。林鄭主理政改時駁回建制及泛民的政改建議,港人已不會對她抱期望,除非落實真普選,否則不宜推23條。大律師吳靄儀也在會上書面報告談及,23條立法才可阻止中央用內地國安法對付港人的說法是不切實際,假若23條立法基礎包括保障人權,則不利中央的政治目的。因此她估計,若23條立法成功但效果不符預期,中央也會插手干預。



城大法律學院副院長林峰則認同斬件式推23條,展現香港有意與中央建立互信。他建議港人以正面態度審視23條,由港人起草就可顧及人權保障。他指不應將香港與其他民主國家比較,反而應善用現有制度,認清中央有「話事權」,換言之需遵守遊戲規則,所謂等完美時機才推23條,不切實際。■記者紀靜雯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501/2000729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100

息口風險較小 H按仍划算 專家:供應量及股市影響更大

1 : GS(14)@2017-10-08 22:01:09

【明報專訊】一如市場所料,美國聯儲局宣布10月啟動縮表,並預計年底前再加息一次,港人勢必關心本港何時跟隨加息,特別是仍在供樓人士。利率正常化對本港影響逐漸逼近,上周五1個月香港銀行同業拆息( HIBOR)升至近8個月高位,港美息差約0.65厘,未來或逐步收窄。有分析預計未來拆息率會有波動,料年底前本港或最多加息50點子;但料加息步伐不會太快,且現時息口風險未至太大,仍建議業主使用H按。

明報記者 王俊騏

HIBOR走勢主要視乎港銀資金是否充裕,過去美國加息時,引發資金流向美國,HIBOR往往早於最優惠利率(P)抽升。隨近年熱錢流入本港,本港銀行體系餘最高增至4200億,而目前結餘約2100億。

港結餘穩定 未有迫切加息需要

上周五港元隔晚HIBOR升至金融海嘯後新高,達到0.92厘,經絡按揭轉介市場總監劉圓圓認為,未來本港拆息會有所波動,但相信不會出現大幅加息情况;並稱美國自2015年底已加息4次,同期本港未有跟隨加息,因此預計年底前本港會加息25至50點子。她稱目前港銀結餘仍有約2000億元,沒有迫切加息需要,即使加息幅度亦會較慢。

留意港元強弱方兌換水平

由於港元與美元掛鈎,一旦港息未有限隨美國息口上揚,投資者可能進行套息活動,即資金流向較高息的美元;這會導致本港資金流出,令銀行結餘跌至較低水平,屆時銀行便需加息穩定結餘。要得知資金流入或流出本港,可參考金管局的港元強弱方兌換水平,分別為每美元兌7.75及7.85港元,偏向7.75水平為港元強,傾向7.85則為弱方兌換水平,屆時金管局需要沽出美元,買入港元,並反映資金流走和港銀結餘下跌。港匯今年逐步走弱,上周五最新報7.80水平,下跌0.01%,金管局近期報告亦不排除港元會觸及弱方水平。

不過,劉圓圓認為港匯年底前不會達到7.85水平,認為業主更需擔心股市波動,以及下月施政報告有關樓市措施,對供應帶來的影響。她認為目前息口風險不至太大,反而認為一旦樓市供應增加,才會對樓價構成影響。她又建議業主,應考慮環球政治風險對本港資金影響,多於息口風險,但稱目前未見出現「黑天鵝」。

四大港銀P按息 渣打較高

目前超過九成的供樓人士主要使用H按,因為資金充裕和拆息長期低企,可節省利息成本。自金管局5月提高大型銀行按揭業務資本金要求後,大型銀行均將拆息調高至H+1.4%水平,但面對中小型銀行提供更優惠按息,大行其後將按息輕微調低至H+1.38%。據上周五銀行公會資料顯示,一個月拆息為0.58厘,創近8個月新高,由此計算現時H按息率為1.96厘。自2015年底聯儲局宣布啟動加息,終結了零利率年代後,當年12月底HIBOR為0.22厘,較目前抽升了0.36厘。

市場上有兩種最優惠利率(P),俗稱 「細P」和「大P」,P會按銀行公布變動和多跟隨美國息口走勢。目前提供細P(5厘)銀行主要為滙豐、恒生、中銀,他們亦為按揭市場佔有率最高的三大銀行;其他銀行主要提供大P(5.25厘),包括市佔率列第四的渣打銀行。上述三大銀行P按息率同樣為P-2.85厘 ,實際利率2.15厘,渣打P按息率為P-3厘,實際利率2.25厘,以前者相對較低。劉圓圓亦建議業主使用H按,因實際按息仍不足兩厘,而且銀行設立「封頂位」即鎖息上限,與P按看齊 。

實際H按息不足兩厘

P按和H按同為浮息按揭,月供款額會隨着息率變動而增減,擔心息口上升而增加供樓負擔的人士,可考慮使定息按揭。這類計劃前數年的利息較高,但早已鎖定,適合預計未來息口抽升的人士。不過,劉稱目前較少銀行提供這類按揭,而目前只能鎖息一至兩年,不能定太長。而一旦定息期完結,業主仍需使用浮息供樓。

[金融超市]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586&issue=201710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755

周顯﹕自己贏唔夠 比輸更大鑊

1 : GS(14)@2017-10-15 14:01:16

【明報專訊】那天同一名小朋友吹水,他有點得意洋洋地說﹕「其實我今年贏咗成千萬,成績都算幾好吖,今年都算達標夠皮了。」

我說﹕「後生仔即係後生仔,我今年的成績都不錯,但一點都不自滿,反而好驚。如果現在是兩萬三四點,我會好鎮定。但是現在是破了大時代的高位,一旦回落五六千點,我們今年的成績便會輸突了。」

簡單點說,現在的情况是雖有小勝,但贏得不夠多,一旦市場逆轉,便會輸突。所以,現在某程度上,比輸錢更加危險的就是「人哋贏大錢,自己贏唔夠,比輸更大鑊」。但在這情况下,如果貿然退市,則更加危險。要知道,柴九說人生沒有幾多個十年,人生也沒有幾多個牛市,劉若英的歌仔都有得唱﹕「有的錢,一旦錯過就不再。」(按,這首歌叫《後來》,原唱是來自沖繩的二人組合Kiroro。)

人生沒多少個牛市

我還有一個朋友,近來「初戰不利」,有意賣樓再戰。我勸他說﹕「現時的樓市,賣樓不容易,隨時賣一兩年也賣不到,倒不如快速把房子加按,再戰股市,以免浪費了時間。」

可惜我勸他不聽。其實在股市,時間就是金錢,而且一代比一代人的炒股更厲害,一旦錯過了一次升浪,下一次再能賺大錢的,是最當打的年輕人,而不再是你了。

或許讀者會問﹕「喂!如果他把房子加按之後,愈輸愈多,豈不更壞?」

我的回答是﹕「他之所以還在股壇,基本上假設他已經有長期戰勝市場的基本能力。如果他的能力是輸家,這就已非賣樓還是按樓的問題,而是應該退出市場,斬手指戒炒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641&issue=201710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491

摸魚手札:DQ上市公司比向下炒傷害更大

1 : GS(14)@2017-10-30 00:55:26

上市公司DQ潮一浪接一浪,主板和創業板公司都無一倖免,金利通(8256)便是最近的例子。細看被DQ的通告,都發現DQ理由是一式一樣,就是業務、資產不足夠營運,然後聯交所按照相關的規例,進入除牌的第一階段。如果復牌建議不合聯交所心水,那公司就要除牌了,投資者所有利益都完蛋了。參考所有被DQ公司的股價走勢,凡一收到聯交所除牌通知,公司股價單日即大跌,部份更跌近七成以上,好似被擲核彈一樣,股價一下就炸落十八層地獄。聯交所以正義之名,去除質素差一點的上市公司,又有保障投資者等說法,動機雖然看似合理,但當投資者見到股價大跌七成,可能佢哋會想,到底聯交所保障了甚麼利益?要不是聯交所強制除牌,投資者至少不會單日輸大錢呢。不小心買中向下炒的股份,最多分幾年輸七成,但聯交所一個通告壓下來,單日就即輸七成,超額完成向下炒的傷害力。若論傷亡程度,聯交所的做法比向下炒更快損害投資者利益。聯交所雖獨掌大權,但香港金融市場是公開、公平的,有其核心價值所在。就算要DQ股票,起碼要有一個說法吧?至少告訴投資者一個客觀標準,例如業務要萎縮到甚麼程度,才要被人除牌。問題在於,所有被DQ的股份都沒有一個客觀理由。這個客觀標準不一定是以營業額總量去量度,也可以是一個比率。好像上市規則第14章的「須予公佈的交易」,要公佈的交易規模都有一個客觀標準,例如「特定」比率只要超過「若干」百分比,就被定義成「某類」交易,要按相關規則去向公眾公佈。上市規則第14章是以維護投資者利益為依歸,既然「須予公佈的交易」都有客觀標準,為甚麼上市規則第13.24條的「不足夠業務營運」卻沒有客觀標準呢?聯交所的做法,跟鄺其志當年的「仙股風暴」有異曲同工之妙。一份要仙股除牌的諮詢文件都可以造成天翻地覆,民間遊行、政客出動,社會怨聲載道。今次聯交所DQ上市公司,只是把當年的仙股風暴斬件處理而已。聯交所動機雖好,但好心做了壞事。奧地利學派著名經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F.A Hayek曾說過:「通往地獄之路是由善意所鋪成。」聯交所想港股變成清泉,背後卻扼殺了投資者得益。今次投資者輸錢輸到落地獄之路,是由善意出手的監管機構--港交所造成的。渾水專業投資者、上市公司執行董事、90後
http://fb.com/muddydirtywater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029/2019806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492

陸振球:港息倒掛風險更大 小心衰退

1 : GS(14)@2018-12-08 12:12:55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1870&issue=20181208
【明報專訊】反映二手樓市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連跌10周創最長連跌紀錄,當然有說指數約兩個半月才累跌了5.25%,而由8月最高位計也只是跌了6.3%,不過這是平均數,其實根據戴德梁行統計,一些屋苑如沙田第一城的樓價,原來已較8月足足跌了20%,而太古城也較最高位跌了15%有多!

戴德梁行更加指出,今次沙田第一城和太古城的樓價下跌速度,原來為有紀錄以來最急(圖1及圖2)。大家應該記得,數月前不少評論還對股巿早已大跌不以為然,對政府推出包括空置稅的「娥六招」嗤之以鼻,更說什麼「剛需」強勁,幾可對任何利淡因素抗衡,不過筆者也早說所謂剛需可以話變就變,絕不可靠。

第一城太古城樓價跌速歷來最急

其實,如頭腦冷靜便知香港樓價確已過高,香港可能追落後加息,供應在增加,再加上中美爆發貿易戰,樓價調整乃是必然,那些說什麼樓巿零泡沫,又或假跌的言論,聽聽便算,問問那些倡導零泡沫或假跌、叫人安心高追買樓的「高人」,究竟這幾個月有沒有高追入巿?相信會得到十分有趣的答案。

筆者周初與人稱「樓神」的長實(1113)執董趙國雄,以及樓巿KOL湯文亮博士一起飯敘,大家談起對樓巿最新看法,趙樓神便說現在和湯文亮的看淡脗合,認為貿易戰不會輕易解決,對經濟的不利影響會愈來愈明顯,樓價也會繼續調整,一些樓盤尤其納米樓更可能要跌足三成。

言猶在耳,翌日信置(0083)便以屯門價開售觀塘新盤首批單位,訂價較之前東九龍啟德的新盤價足足低了三成,趙樓神可說是開口中,他還說去年公司已覺得樓巿不對路的加快賣樓,足足套現了500多億元創了歷史紀錄!其實,長實何止賣了大量住宅,還以402億元售出持有的75%中環中心權益,現在擁有大量現金的穩坐釣魚船。

說到信置日前以低價每呎1.7萬元開售觀塘新盤,而該公司同一時間亦公布投得大嶼山地皮,每呎樓面地價也要1.7萬多元,乃歷來大嶼山第二貴地,巿場隨即議論紛紛,說為何觀塘盤賣大包,但在大嶼山卻以高價搶地?

信置大嶼山買貴地 助促銷觀塘盤

有朋友分析,觀塘樓盤單位數以百計,涉及金額數百億元以上,要在跌巿清貨開價自然要克制,而大嶼山地皮金額只是2億餘元,就算買貴了,日後要蝕也不會蝕多少,卻可以營造大嶼山離島地價也要1.7萬元,觀塘巿區地鐵盤也只是賣1.7萬元,是否更抵買?

近期樓巿出現調整,大家都擔心如果息口向上,會是更加不利,但其實就算息口向下,也不一定是有利經濟、股巿和樓巿,就如周二美股道指大跌800點,同一時間美國息債也是明顯走低,而當時竟出現美國的5年期和3年期債息同低於2年期債息的倒掛現象,有說這才是觸發美股大跌的真正原因。

美經濟倘衰退 港股樓同受影響

一般而言,長債息都應該高於短債息,因長債還款期長,涉及風險較高,自也應收取較高息率,但若長債息竟也低於短債息,便可能是巿場預期過了一段時間後經濟會明顯轉差,所以不願借長錢去長期投資,則便可能出現經濟衰退。

不過,巿場一般會以10年期債息會否低於2年期債息的倒掛現象為指標,現在雖然美國5年期債息已低過2年期和3年期債息,但10年期債息仍略高於2年期債息0.123厘,只是這樣窄的息差也可隨時變負數而出現倒掛,而過往統計顯示當美國10年期和2年期債息出現倒掛,一般一至兩年後便會出現經濟衰退。如美國經濟真的衰退,則就算中美的貿易戰解決,中國的出口和製造業也未必有得益,甚至繼續受壓萎縮,而以香港經濟和中國經濟的密切關係,中國出了事,大家認為香港的股巿和樓巿可不受影響嗎?

與美息比 港長短息差更窄

當然,也會有人說美國的事相當遙遠,那香港又如何?如看看香港的孳息曲線,雖然較6個月和1個月前的孳息曲線明顯下移,看似長息向下似是好事,但香港的10年期和2年期息差只有0.093厘,較美國更窄,即孳息曲線更平坦(圖3),那是否香港較美國更容易出現10年期債息會低過2年期債息的倒掛現象,即較美國更容易出現衰退?如此,香港的業主和物業投資者,可能要更加小心!

[陸振球 樓市解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7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