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企業和職業年金差距拉大 專家建議年金覆蓋2.3億參保者

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與企業職工在養老金的差距,並不如期望的那樣隨著養老制度“並軌”改革而逐漸消弭。

人社部前副部長,中國社會保險協會會長胡曉義在9日舉行的第七屆中國國際養老服務業博覽會論壇上表示,機關事業單位的職業年金制度推行三年多以來已經覆蓋了60%的政策目標人群,而企業年金實施多年來覆蓋率還不到企業參保人員的10%。“這對於企業職工來講有失公平。”胡曉義說。

胡曉義建議將現行的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這兩個制度合並成為統一的職業性養老金制度,增強制度的強制性,面向所有的單位就業者推開,覆蓋2.3億單位就業的參保人。

企業年金與職業年金的差距

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由三個支柱構成:一是基本養老保險,二是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三是個人儲蓄型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

胡曉義表示,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構成的養老保險第二支柱,目前總計覆蓋了4000多萬人,僅占我們國家基本養老保險參保職工的15%,而基金的存量也只相當於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1/3。

年金分為屬於企業職工的企業年金和屬於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職業年金。為了彌補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待遇下降的部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強制性”要求為4000多萬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將全部建立職業年金。

胡曉義透露,從2014年以來,機關事業單位已經有2000萬人建立了職業年金。2017年,有10萬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領取了大約14億的職業年金待遇。職業年金當年的基金收入接近1500億,年末累計結余2200億。

與職業年金快速發展相比,參加企業年金的職工人數幾乎停滯,企業年金基金的增長率連創新低,收益率也不理想。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7》顯示,截至2016年底,企業年金基金累計結存11075億元,較2015年的9526億元增長了16.26%,分別低於2013年25.18%,2014年27.41%和2015年23.89%,連創新低,企業年金規模速度擴張速度進一步降低。

人社部新聞發言人盧愛紅在今年初表示,到2017年底,全國已經有8萬多戶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參加職工人數達到了2300多萬人,企業年金基金也達到了1.3萬億元,同比增長16.3%。

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表示,2015年企業年金的參與率出現了急劇下降的局面,職工參與率從兩位數的增長下降到1.00%,2016年更是下滑到0.37%。這意味著企業年金的覆蓋範圍已經日漸固化,越來越難以勝任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重任。

企業年金覆蓋面過低使得並軌改革“含金量”不足,絕大多數企業職工由於缺少年金作為基本養老金的補充,與擁有職業年金的機關事業人員相比,養老待遇的差距仍然會較為明顯。

從自願走向強制

胡曉義認為,自願性的企業年金實行了20多年,雖然有發展,但是總體是滯後的。職業年金和企業年金同屬於養老保險的第二支柱,前者實行強制原則,後者維持自願自願原則,這對於企業職工來講有失公平。

胡曉義建議把現行的企業年金和職業合並成為統一的職業性養老金制度並強制實施,安排所有單位就業者的職業性養老金制度,以減少社會摩擦。

胡曉義表示,目前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有2.9億人,6000萬靈活就業人員之外的2.3億人都應屬於職業養老金的覆蓋範圍。

鄭秉文認為,由於企業年金參與率過低,擴大參與率是當前甚至在未來較長時期內企業年金面對的一個最大挑戰,是企業年金改革的首要目標,也是公務員和機關事業單位普惠性建立起職業年金後消除“假並軌”社會質疑的首要任務。

胡曉義表示,實踐證明完全靠單位自願來建立年金的推動力不夠,與多層次的目標漸行漸遠,只有采取強制性更強的措施才能盡早實現養老保險多層次體系的願景,既為職工群眾提供多元化的保障,又可以適度減輕養老保險第一支柱的壓力。

去年末,針對企業年金發展的種種困境,人社部、財政部印發了新的《企業年金辦法》,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鼓勵引導符合條件的企業建立企業年金。這一辦法實施的效果還有待觀察。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認為,我國啟動企業年金時機非常好,但是十幾年過去了,企業年金只覆蓋全體就業人員的不足2%,企業參加養老保險的人員的6%。企業年金增長乏力的根本原因是企業基本養老保險費率太高,擠出了企業做年金的成本空間。

楊燕綏認為,下一步改革應該夯實基礎養老金,把企業20%的費率降到10%,企業就會有更多的空間去做年金,這也將有助於縮小企業與機關事業人員養老金的差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883

珠三角增速領跑廣東,與粵東西北差距拉大

廣東的區域發展失衡一直是一大難題。

廣東省統計局日前發布的上半年各地市經濟情況顯示,上半年珠三角與粵東西北之間的差距擴大,粵西粵北的增速較低。

從經濟總量看,上半年深圳、廣州兩市地區生產總值均在1萬億元以上,分別達11009.38 億元和10652.98 億元,這也是廣深兩市首次半年突破萬億大關;佛山、東莞的地區生產總值總量分別為4475.98 億元和3868.60 億元。廣深佛莞四市之和達到了30007億元,占全省比重達65%。

目前廣東各地市間經濟總量差距較大,經濟總量最小的雲浮市(398.65億元)只有經濟總量最大的深圳市的3.6%。

從增長速度看,21個地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在1.0%—8.7%之間,增幅差達7.7個百分點,處於近年以來較高水平。其中,增速最高的是珠海增長8.7%;其次是汕尾和深圳,分別增長8.2%和8.0%;增速排在後三位的是雲浮、清遠和陽江,分別增長1.0%、2.3%和3.6%。全部來自粵西、粵北。

分區域看,上半年珠三角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2%,保持全省領先地位;東西兩翼基本平穩,東翼增長6.1%,西翼增長5.6%;山區有所放緩,增長3.9%。

廣東省統計局指出,部分地市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速處於近年低位。從2013年來各季度累計經濟增速看,雲浮、陽江、揭陽等地市增速處於各季度累計增速的最低位,且進一步提升壓力較大。

此間的一大背景是,2008年後,廣東推出產業、勞動力“雙轉移戰略”,廣東欠發達區域高速崛起,連續6年增速超過珠三角。不過2015年後,粵東西北GDP增速、財政收入增速都落後於珠三角。從區域GDP增速變異系數看,區域增速差異在長期縮窄後有所擴大。今年則繼續延續擴大的態勢。

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差距的擴大,一方面是近幾年廣東尤其是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的成效不斷顯現,無論是珠江西岸的裝備制造業、家電業的智能化,還是東岸的智能手機等產業的發展都十分突出。數據顯示,上半年珠三角地區工業增長7.5%,分別高於東翼、西翼、山區1.6個、4.6個和3.6個百分點,有力支撐了珠三角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稅系教授林江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近幾年珠三角地區新經濟快速發展,尤其是電商的發展進一步突破地理空間的制約和地方貿易壁壘,珠三角的制造業優勢進一步凸顯。

另一方面,2008年後,珠三角部分產業轉移到粵東西北,一些重化大項目也落地於此,因此粵東西北一度出現增速高於珠三角的局面。但在第一輪的產業轉移之後,東西北後續的產業沒有跟上,面臨著後續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

廣東省統計局分析,粵東西北地區工業拉動作用減弱。上半年東翼、西翼、山區工業分別增長5.9%、2.9%和3.9%,增幅均低於珠三角(7.5%)。與去年同期相比,工業的拉動率分別下降0.3個、1.5個和0.3個百分點,制約了這些地區整體經濟提升。

廣東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說,2008年後,珠三角下決心進行產業轉型升級,成效十分明顯。相比之下,轉移到粵東西北地區的產業有不少出現了產能過剩等問題。“產業轉移是梯度的轉移,不可能珠三角新興產業剛發展起來,又要轉移過去了,所以也有個發展周期的問題。”

林江說,目前廣東區域發展的不均衡狀況仍在持續。未來要縮小粵東西北與珠三角之間的差距,仍需要加倍努力。

廣東省統計局分析,以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為重點,加快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全面實施以功能區為引領的區域發展新戰略,形成由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構成的發展新格局,立足各區域功能定位,差異化布局交通基礎設施、產業園區和產業項目,因地制宜發展各具特色的城市,有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一核一帶一區,即將區域發展格局明確為三大板塊:推動珠三角核心區優化發展;把粵東、粵西打造成新增長極,與珠三角城市串珠成鏈形成沿海經濟帶;把粵北山區建設成為生態發展區,以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為引領,在高水平保護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這其中,粵東粵西沿海的地理條件優越,擁有很多天然優良港灣,而且平原較多,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彭澎說,未來要促進粵東粵西的發展,很重要的一點是加快補足交通基礎設施的短板,尤其是加快建設通往粵東、粵西的高鐵,才能實現珠三角和東西兩翼的合理分工,促進產業的合理梯度分配。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汪時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294

白酒半年報前三甲出爐 茅五洋領跑頭尾差距拉大

8月29日晚洋河股份(002304.SZ)發布了半年報,至此除了金種子酒(600199.SH)外,白酒主要上市公司半年業績均已出爐,記者註意到,貴州茅臺(600519.SH)、五糧液(000858.SZ)和洋河股份三家繼續領跑行業,但前三甲酒企和後續企業的差距正在拉大。

洋河股份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洋河股份收入145.4億元,同比增長16.1%,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50.1億元,增長28.2%,整體增速較去年同期明顯提升,也是自2012年行業大調整以來的歷史新高。

伴隨著銷售的提速,洋河上半年銷售費用也大幅增長22.7%至11.7億元,全國化進程隨之加速,數據顯示,上半年洋河省外市場銷售67億元,同比增長30.2%,增速已超過省內。

記者註意到,在分產品項中,洋河上半年白酒銷售為139.4億元,同比增長24.9%,毛利率較去年同期增長12.8%。公告顯示,一方面是由於消費稅的核算方式變化,另一方面與上半年中高端產品銷售占比增長有關。

對於三季度的預期,洋河公司表示,公司積極把握消費升級趨勢,實現了中高端產品銷售持續增長,預計1-9月份的凈利潤增長在20%到30%期間,約為67億元至72.6億元。

在本輪白酒行業增長中,伴隨著消費升級,高端白酒增速最快,次高端次之。2017年,洋河高端產品夢之藍增長迅速,全年銷售45億元,增速超過50%,雖然此次半年洋河沒有公布具體的產品銷售構成,但據記者了解,根據銷售情況,洋河有意在今年推動夢之藍實現翻倍的銷售目標,進而沖擊百億大單品。

值得註意的是,隨著洋河半年報的出爐,國內19家白酒上市公司已有18家公布半年報,只有金種子酒尚未公布,但從目前數據來看,貴州茅臺、五糧液、洋河分別以334億,214億和145.4億的收入規模排名前三甲,並進一步與之後的酒企拉開差距。

記者查閱2017年半年報發現,前三甲收入總共為534.2億元,2018年上半年,前三甲的收入為693.4億元,增長近160億元,而2018年上半年其余15家白酒上市公司收入329.5億元,比2017年同期(不含金種子酒)增長了60億元。

白酒分析師蔡學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此輪白酒擠出式增長的格局並未發生改變,增長還是集中於名酒產品。隨著行業逐步進入品牌時代,消費更加理性,對品牌的要求度更高,消費也更加集中,而且名酒本身也在完成“瘦身”動作,砍掉大量條碼,提升集中度,業績也變得更加好看。而從前三甲的增長也不難看出,市場向一線名酒的集中更為明顯。

隨著時間進入9月份,白酒行業也將迎來第一輪銷售旺季,此前出於對未來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市場對於白酒行業下一步增速的預期有所擔憂。

中泰證券分析師範勁松指出,目前白酒名酒旺季前備貨節奏正常,名酒的渠道庫存在1-2月,較前幾輪行業周期頂點相比渠道情況要健康的多。從短期來看,茅臺已經提前執行10月份計劃,有望增厚三季度業績;區域酒企去年同期收入基數較低;同時今年中秋在9月下旬,與國慶假期錯開有利於旺季動銷,整體三季度業績值得期待。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胡軍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847

壞人跟壞人之間的差距,怎麽這麽大呢?

給大家匯報下最近的讀後感:一本講對沖基金大佬Steve Cohen的《Black Edge》,一本講矽谷的女喬布斯Elizabeth Holmes的《Bad Blood》。兩個白手起家、在各自領域都曾經雄霸一方,最後均慘遭滑鐵盧,但結局卻不盡相同。

 

Steve Cohen給SEC交了16億美元的罰款,兩年不能管理外部資金。

 

但改個名Point 72,管自己的錢不也是過,管的錢雖然比以前少了,但人家個人財富也有個100億美金,他自己就是華爾街獨角獸!最最重要的是,人家還有人生自由!

 

Elizabeth Holmes就不同了,一夜之間從全球最年輕的白手起家的女億萬富翁,變成一文不值,盡管只被SEC罰款50萬美元,但失去了對自己公司Theranos的控制權。

 

2018年6月還被加州法院起訴,也不知道還能不能保住自己的人生自由。

 

這不得不讓我深思,壞人跟壞人之間的差距,怎麽這麽大呢?

 

首先,二級狗還是比較有風險意識的。雖然巴菲特的投資理念Cohen不一定買賬,但對風險的管控,Cohen還是非常精明的。

 

你們看哈,Cohen前手下Mathew Martoma在SAC最大一票內幕交易賺了2.76億美元,被FBI盯上了,鐵證如山最終被判刑九年。以全球通用的政治智慧來說,馬仔犯了這麽大事兒,被政府抓住了,老板怎麽可能還沒事?

 

Cohen還真的做到了!

 

這除了他斥巨資請的律師,還跟基金內部架構有極大關系。比如,上面被定罪這單內幕交易的操作和信息收集,並非出自Cohen本人,但他通過內部推票評分系統,可以知道PM及猿猴的conviction rate,馬仔打個10分,你說他這麽聰明的人能不知道是啥意思?

 

人家雖然常在河邊走,但壓根就不需要穿自己的鞋,將自己的風險降至最低。

 

但Holmes簡直就是各種花式作死,令人無法直視。作為初創企業,為了更多的融資、更好看的model、更高的估值,完全沒有醫學背景的她各種抄近路,並且還指示甚至逼迫手下員工違反相關監管硬幹。Bad Blood里是這麽總結Theranos的作為的:

 

這種違反監管的事,作為創始人不僅不改正,還逼迫員工去違法執行,並且跟不少員工都留下了電郵記錄。證明:反派死於話多!

 

其次,老板一定要對員工nice。雖然SAC並不是一個以關懷員工為企業文化的基金,但二級狗對員工還是公平的,就看業績嘛,幹得好就多發bonus;幹不好就再見吧。畢竟成年人的世界,只有利益才是凝固大家的核心。

 

相比Theranos,用改變世界的情懷忽悠員工來公司。


員工來了進了公司後,發現公司各種不合規,但是要是跟一把手、二把手(她男票)提出來,對不起很快就要請你走人。最誇張的部分是什麽呢,除了入職和離職時候都要簽保密協議,一旦員工跟公司有什麽達不成統一的地方,或者不對眼的媒體記者,Theranos直接找律師威脅員工:不服我們就告你,告到你傾家蕩產


而且,他們找的可不是什麽小house的律師,矽谷毒角獸找的是David Boies!他可是當年代表美國政府跟微軟打反壟斷官司的金牌律師,花了20個小時把Bill Gates在取證中打的屁滾尿流的律師啊,特別闊怕。

 

對比的SAC簡直是良心雇主。只要員工因在SAC工作期間的行為受到調查,無論是在職員工還是離職員工,Cohen都會給他們付律師費,並且律師費上不封頂!

 

結果很明顯,Theranos就zuo出了對付自己的複仇者聯盟;在執法機關的巨壓之下,沒有一個被起訴的SAC雇員或前雇員轉做汙點證人,Cohen拿到了庭外和解的最佳結果。看看善待員工是多麽的重要啊啊啊!

 

你們想一想剛過去沒多久的長生生物疫苗,案發就是因為老員工實名舉報。在Theranos被華爾街日報爆出造假之時,還有個前員工覺得良心實在過不去,也向監管機構舉報Theranos實驗室操作不合規。

 

所以老板們啊,不管幹沒幹過壞事,一定要記得善待員工哦~~

 

第三,當老板切記防火防盜防記者(作為公號狗這麽提醒你們,我真是業內良心有沒有)。Cohen東窗事發,主要是FBI等官方機構要查華爾街內幕交易,所謂是禍躲不過。美帝國主義要給你定罪,是一定要有十足的證據,Cohen這種飽受關註的案件,檢察官們也很害怕會輸啊,所以庭外和解不是沒有機會。

 

但是,如果這事是從媒體揭發的,那輿論一旦成型,威力簡直要爆炸。在媒體揭發前,Theranos經歷過幾輪監管機構的檢查,但都蒙混過關了。

 

天道好輪回,蒼天饒過誰。監管機構也許沒來得及發現,但Holmes親手培養出來的複仇者聯盟團結統一,以事實證明,推到矽谷毒角獸,只需要以下人物:一個吐槽幾句他們產品的小博主(已被威脅起訴),因為註冊專利打官司的前世交(嘗過金牌律師的厲害),一個瀏覽了前世交頁面的前實驗室主管,一個來自華爾街日報的記者。

 

這里還想給默多克爺爺加個鏡頭。在得知華爾街日報的調查記者開始寫文章的時候,Holmes就開始做默多克的工作,個人投資從來都靠直覺的默爺爺覺得Holmes不錯,大筆一揮,投了1.25億美元。



在倆人幾次會面期間,Holmes給默爺爺提了兩次:你旗下一個小記者在寫文章黑我們,作為老板,你能不能去主持下公道?默爺爺莞爾一笑表示:我不能幹涉新聞自由哦。


 

最後報道出街,Holmes成了天下最慘的女人。默爺爺1.25億美金的投資,也是虧慘了,但人家快刀斬亂麻,以1美元價格把股份賣還給了Theranos。反正人家百億美金身家,這里虧一億就算是給當年抵稅款了~~

 

講回Holmes。一般正常人類,被媒體爆了個大料,那還不得趕緊低調,期盼風頭趕快過去;但Holmes竟然強撐著各種出席媒體活動,硬要用謊話給自己洗白,你到底做出啥產品技術了,心里真的沒個數麽?看吧,壞人死於話多X2。

 

兩個人結局差了這麽多,絕不單單是運氣的問題。要從根本上來講呢,Cohen能夠白手起家,還是自己投機倒把厲害;Holmes那就主要靠理想和情懷了。所以打鐵還需自身硬呢~~

 

當然,最重要的takeaway:做人還是要踏實,多學知識多幹活,少去忽悠少騙人;不管level多高多低,都記住千萬不要幹違法亂紀的事,然後對手下的小土豆們好一點,you never know。



發送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228

貧富差距的根源 張化橋

1 : GS(14)@2012-11-28 23:12:22

無人買垃圾股其實都是廢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cygx.html
這三十年,中國的貧富差距拉大了。
除了貪污腐敗以外,根源在於:
(1)利率管制等於存款人補貼了有能力從銀行獲得貸款的人。
(2)政府對股市的發行通道的管制和審批抬高了IPO股價, 大眾補貼了上市公司和大股東們(加PE)。
(3)房地產的大漲是低利率和由此產生的信貸膨脹的產物。而信貸資源的分配不均惡化了財富不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995

貧富差距快速擴大最富有1%人 明年有錢過99%人總和

1 : GS(14)@2015-01-20 08:51:42





■樂施會促確保窮人獲足夠安全網保護。



貧者越貧,富者越富,今時今日已成為常識。不過在人人開始麻木之際,全球貧富懸殊正悄悄邁向另一里程碑。國際樂施會昨天發表報告,指世界最有錢的1%人佔全球財富的比率,明年將突破五成大關,亦即是最富有1%一族有錢過其他99%人的總和。樂施會指嚴重貧富懸殊不止是不平等問題,亦會打擊扶貧、經濟增長和公平管治,全球領袖有必要下決心採取行動改善。


樂施會報告引用瑞銀全球財富報告的數據,指二○○九年最富有1%佔全球財富比率是44%,去年增加至48%,平均每人擁約二千一百萬港元,如趨勢持續,到二○一六年就會突破50%。



八成人僅擁全球5.5%財富


現時99%一族所擁有的52%財富,分佈也極不均,差不多集中在全球最富裕的兩成人口,其餘八成人只擁世界5.5%財富,平均每人有約三萬港元,是1%一族的七百分之一。另一個貧富懸殊指標,是二○一○年要全球最有錢三百八十八人的財富,才抵得上最窮的五成人,即三十五億人的總財富,去年只需要最富有八十人就可以。報告指,《福布斯》全球頭八十大富豪的總財富,過去四年增加五成,最窮五成人總財富在二○○二年至一○年的升降趨勢,大致跟八十大富豪同步,但在過去四年卻在下降中。外界廣泛認為,二○○八年金融海嘯後一般人生活水平受經濟衰退打擊,有錢人身家卻在資產泡沫中水漲船高,加劇貧富懸殊。國際樂施會總幹事比揚依瑪(Winnie Byanyima)表示:「我們是否真的想活在這個最富有1%比其他人加起來都有錢的世界?全球不平等的程度實在驚人,就算這問題在全球議程漸受關注,貧富差距正快速擴大。」




「扶貧進展倒退幾十年」


她指若不理會貧富懸殊問題,代價很大,會令「扶貧進展倒退幾十年」,因為不止窮人分少了餅,極端不平等亦會打擊經濟增長,令整個餅小了。她指財富集中亦令富人奪取更多權力,令普通人的聲音和利益不受理會,打擊公平管治。樂施會在報告提出七項建議,改善全球貧富懸殊問題,包括打擊避稅、集中向資本和有錢人徵稅、全面引入最低工資和生活工資,以及為改善不平等制訂全球目標等。本周三至周六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比揚依瑪是六名聯席主席之一,她說會在論壇要求各政經領袖採取緊急行動。部份富人也關注不平等問題。EL Rothschild投資公司行政總裁羅斯柴爾德,就出任「包容性資本主義聯盟」主席。她指樂施會報告顯示除了政客,全球資本主義的領袖亦是時候採取行動去改變制度,令制度變得「更有包容性、更公平和更可持續」。英國智庫「平等基金會」的報告,亦指英國最有錢一百戶人去年財富又增加15.6%,總財富已相當於英國三成人。基金會行政總監埃克斯利指「英國是發達國家中最不平等國家之一,應令我們尷尬羞恥」。法新社/英國《衞報》



樂施會七建議 改善貧富懸殊

1)打擊企業和有錢人避稅2)政府投資全民免費公共服務,如教育和醫療3)公平分享稅務負擔,徵稅重點由勞工和消費轉向富人和資本4)全面引入最低工資,並邁向實施更高水平的生活工資5)引入同工同酬立法,並推動令婦女得到公平待遇的經濟政策6)確保最貧窮一群得到足夠安全網保護,包括最低收入保證7)訂立改善不平等問題的全球目標資料來源:國際樂施會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120/1900863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373

最富有62人 擁全球一半人財富貧富差距一年間急速惡化

1 : GS(14)@2016-01-19 22:39:57

■去年全球首富蓋茨(右)與排名第三的畢菲特(左)富可敵國。資料圖片



「失控的貧富懸殊,讓僅僅62人的身家已相當於全球一半最貧窮人口的總財富;五年前,全球最有錢的388人加起來才有這個數。」國際樂施會(Oxfam)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舉行前夕發表報告,警告貧富差距過去12個月急速惡化,呼籲國際社會採取行動,阻止財富過度集中。


樂施會昨發表題為《1%人口主宰經濟》的報告列出數據,指要擁有相當全球最窮一半35億人口的財富,2010年要388位富豪加起來,到前年80人就足夠,去年財富過度集中更誇張,只需62位富豪。英國樂施會總裁戈德林說:「全世界50%最窮人口的財富合計也不敵少數超級富豪,實在不能接受,這小撮人少到一輛旅遊巴就可載走。」



包括蓋茨李嘉誠馬雲等


樂施會關於財富分佈的資料,是引用瑞銀世界財富報告的資料,富豪總財富則是歸納《福布斯》世界富豪資料,去年高踞榜首是坐擁792億美元(6,178億港元)的微軟創辦人蓋茨,榜首62人包括第17的李嘉誠、第27的李兆基、第29的王健林、第33的馬雲、第56的馬化騰、第58的郭炳聯和郭炳江兄弟和第62的李彥宏等中港豪富。



最窮10%年收增長不足23元


樂施會去年預言全世界1%最富有人口的總財產,2016年會超越其餘99%,報告指這一點已提早一年在去年出現,並指過去15年全球最窮的50%人口只分享到1%的財富增長成果;新增大餅有一半卻給1%的有錢人吃掉,但經濟轉差時窮人首當其衝,首62名超級富豪過去5年總財富增加44%,全球最窮的一半人總身家縮水41%。報告又指全球最窮的10%人口,過去25年個人年收入的平均增長,連卑微的3美元(23.4港元)也不到。戈德林直言「當這個世界每10人就有1位每晚要捱飢抵餓時,我們不能再容忍大富豪們蠶食更多的經濟大餅。」樂施會呼籲參加達沃斯論壇的領袖合力遏止這個不公平危機,要多管齊下,包括嚴厲打擊逃稅避稅、增加公共服務投資和致力提高低收入人士的薪酬。國際公關公司愛德曼也發表報告,指貧富懸殊正加深了社會信任危機,調查訪問了28個國家33,000多人,發現低收入階層對社會的信任度遠低於高收入人士,報告歸咎於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低息救市措施偏袒富裕階層,普羅大眾已怨聲載道,民粹政客的崛起和保護主義日盛,有可能窒礙未來經濟增長。路透社/美聯社/英國《衞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119/1945789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546

認曾拍拖:因年齡差距停下來38歲鄺祖德拒戀50歲慧嫻

1 : GS(14)@2016-03-14 01:43:50

■鄺祖德爆慧嫻曾與其家人共餐,即已見家長。微博圖片


現年50歲的陳慧嫻早前在紅館演唱會中,自爆dry足十年終遇上心儀對象,並主動出擊直問對方有冇女朋友?答案是:「有男朋友!」做了儍女的慧嫻毫不避嫌於台上爆:「聽到嗰一刻猶如晴天霹靂!十年冇開齋,一開齋就遇到Mr.Impossible!」



■鄺祖德(右)昨日在fb對號入座,直認與慧嫻拍過拖。微博圖片

■陳慧嫻早前在演唱會中自爆遇上心儀對象,可惜對方是「攣男」。資料圖片



鄺祖德家族來頭勁

慧嫻雖然冇公開對象是誰,但有周刊踢爆此人是陳秋霞姨甥鄺祖德(Enrico),今年38歲,比慧嫻細12年,兩人因為合作大碟《Evolve》而成為好友。據悉Enrico家族來頭不小,祖父鄺命光是九龍城區大地主,父親是已故無綫藝員鄺君能,兄長鄺祖盛為執業律師,胞姊鄺靄慧為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太太;而鄺祖德亦畢業於英國倫敦帝國學院電子工程系碩士,絕對是慧嫻口中多才多藝的好男人。一直沒有表態的鄺祖德昨突然在fb打破沉默,大篇幅回應,直認與慧嫻拍過拖,但有感雙方年齡相距太大,家人亦有意見,故決定分手!就連慧嫻開騷,鄺祖德亦特意與家人去法國滑雪,擺明是避開女方。身在法國的Enrico寫着:「近日因為陳慧嫻在演唱會中的愛情自白,引起城中諸多報道,更盛傳箇中人物係我鄺祖德。事實上因為去年慧嫻推出發燒碟,我有幸能為佢編曲、製作部份音樂因而彼此認識。亦因此,我和她的感情開始有所發展,Priscilla(陳慧嫻)公餘亦有到過我家與家人共餐,不過經過再三考慮,並顧及到家人及年齡上的差距,我選擇暫時停下來,也是這個原故,慧嫻開演唱會,我決定同朋友、家人到法國滑雪。」
Enrico更語帶雙關說﹕「愛情始終要有緣份,趕『夜機』或只會變『儍女』,願慧嫻繼續星運亨通,生活愉快。」帶病的慧嫻昨日低調回應:「我病咗,可能演唱會積勞成疾,冇乜聲。啲問題我唔回應嘞,要講同想講都講咗,總之多謝大家關心啦,thank you。」採訪:鍾國仁、皓騫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313/1952733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809

民望差距收窄 講錯話礙選情

1 : GS(14)@2016-09-13 00:18:48

禍從口出,在美國大選並不少見,候選人談選民更是容易惹禍。特朗普形容希拉莉的敗類論是「她的47%時刻」,指的就是4年前上屆大選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講及選民失言事件。2012年5月,羅姆尼在閉門的富貴籌款宴會上講話,指47%美國人不繳稅、靠政府福利金生活,所以無論如何都會投票給爭取連任的奧巴馬。羅姆尼接着宣稱「所以我不用理那群人,我永遠無法說服他們該對自己的生活負責」,秘密錄音外洩後他被罵得體無完膚。口才出眾的奧巴馬也曾失言。2008年4月,仍是參議員的他在加州籌款時,談到小鎮居民「靠槍、靠宗教、或是靠仇恨來對付那些跟他們不一樣的人,又或是靠反移民、反貿易情緒來解釋他們的挫敗」,他在聲帶曝光後堅稱講的是實情。


勝算降12個百分點

11月8日大選將至,嚴重失言影響選情隨時無時間挽回,尤其是希拉莉在民調中的優勢已逐步蒸發。8月份路透社調查發現,希拉莉支持度領先特朗普8點,但最新民調顯示她已失去這優勢;另外,路透社評估希拉莉仍有83%機會勝出大選,但已比上月底95%勝算少了12個百分點。路透社/美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912/1976817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748

潘迪藍:打壓內房 不利縮小地區差距

1 : GS(14)@2016-10-17 08:00:29

【明報專訊】儘管中國大陸的領導人現在持續談論「新常態」,但他們發現中國還是很難擺脫靠住房和投資帶動的「舊常態」經濟增長。

因為舊模式十分吸引,2003至2012年間由住房主導的投資熱潮,確實是減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距的強大引擎。它為內陸省份帶來巨大經濟效益,令地方當局和承諾讓全國均衡發展的中央領導人都相當高興。但現在房地產熱潮已經結束,地區差距又開始擴大。均衡發展的引擎失速,內地政府不是試圖尋找一個新引擎,而是反覆試圖啟動舊引擎。

新引擎失速 政府只反覆啟動舊引擎

習近平上任後,比前任領導人更強調縮小地區差距的政治承諾。這令到內地政府很難放棄舊有的增長模式,即使它會帶來更高債務和更低生產力的代價。中國是一個幅員廣闊而多樣的國家,自從共產黨執政以來,維持各地區的團結和均衡就一直是個重要課題。

毛澤東傾向將資源優先分配給內陸省份,因為他認為這可以減低被外國武裝襲擊及被外國勢力影響的風險。但這種政策只改變了地區不平衡的模式,不是縮小地區差距。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地區差距只在擴大,不是減少。鄧小平上場後終止了毛澤東的政策,他容許沿海省份追求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他的其中一句格言是:「讓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

事實上,在鄧小平當權那十餘年間,地區差距問題的確減少。若以人口加權的每省人均GDP計算,由1978年到1989年,地區差距問題一直在縮小。即使用其他指標計算,亦有類似的趨勢。因為原先處於不利地位的沿海省份在1980年代爆發高速的經濟增長,令各省之間的差距縮小而不是擴大。

各省人均GDP差距拉闊

無可否認,內地在2001年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乃隨後10年經濟高速增長的主因,因為沿海省份的製造業藉此在全球市場取得了可觀的佔有率。然而,其間內地樓市火熱及經濟改革成果對增長的貢獻,亦至少與加入世貿組織的效應相若。這兩個因素也產生了相輔相成的作用。因為內地企業藉出口取得的盈利增長,令內地人的存款大增,可以用來投資買樓。由2004年至2014年,各省人均GDP的差距每年都有所減少。但是,到2015年,差距卻略為回升,標誌着地區差距縮窄的第二波已結束。

內地的地區差距並不是遵循簡單的模式來變化,在經濟發展初期就擴大,在後期就縮窄。我比較傾向從具體的機制來思考這個問題。

當有具體的經濟發展進程協助縮小收入差距時,地區差距就會縮小。當欠缺這種具體機制時,地區差距就會穩定或甚至略為擴大。經濟規模效應、城鎮化以及產業的聚群效應,全部都意味着有強烈的動機,令經濟發展集中在較為發達的地區。這種看法的某些證據也可以在美國找到。例如,在二次大戰之後的經濟復甦期間,美國的地區差距就穩步縮小(那就像過去10年內地的城鎮化和住房建設熱潮)。但由1970年代初期開始,美國的地區差距卻只是穩定或甚至上升。

出口利沿海省份 樓市保全國增長

內地已經發現了兩種不同和強大的機制可以縮小地區差距,分別是融入世界的出口市場,以及讓內地樓市自由化。這些機制可以不同的方式令不同的省份受惠。出口當然對沿海省份有利。這不僅因為它們能夠直接將貨物海運出口,還因為它們透過海外華人網絡,與世界其他地區有較佳的社會聯繫。

樓市繁榮可以促進所有地區的經濟增長,但那些能夠供應所需建築材料的省份受惠更大。鋼鐵當然是其中一種主要建築材料,但煉鋼不止需要鐵礦石,還需要煤來讓高爐運轉以及為鋼廠提供電力。因此,最受惠於樓市繁榮的省份,其實是那些擁有合適礦產資源及工廠的省份。這通常是那些在最初幾十年由國家主導重工業發展的內陸省份。

這些省份與內地官方的地區劃分方式有些分別,所以我們使用了自己的劃分方式。我們將擁有最多礦產和金屬行業的10個省份歸類為重工業帶,這些省份位於北方,面積約佔整個中國大陸三分之一。10個不在重工業帶的東部省份,我們則歸類為沿海地帶。至於其餘11個內陸省份,我們則歸類為混合型地帶。

當地區差距在1980年代和2000年代縮窄時,這三個地帶其實有不同的發展軌迹﹕

在1980年代的第一波出口增長之中,沿海地帶最受惠,但對於重工業帶和內陸地帶來說,也有始料不及的好處。到了1990年代,這些融合效應全部都停頓了,但在2000年代,卻重新出現。

加入世貿組織帶來的第二波出口增長,引發了沿海地帶的另一波高速經濟增長,但樓市繁榮亦令重工業帶加速融合。這是中國地區融合的黃金年代,兩個有助地區均衡的引擎(出口和樓市)都處於全速運行階段。但隨着經濟增長在2012年放緩,地區融合效應開始減弱,到了2015年更完全陷於停頓。

刺激樓市 卻增債務負擔

由於全球貿易似乎出現結構放緩,以及內地的住房需求已經見頂,看來任何一個引擎都很難在短期內重新啟動。因此,至少在未來幾年內,內地的地區差距很可能會進一步擴大,就像1990年代一樣。

現時的風險是,經過這麼多年的宣傳和炒作,內地領導人可能真的相信,中國經濟的未來正轉移到內陸省份。這一整代的地方官員一直習慣地認為,由住房主導的內陸經濟繁榮乃是常態,而不是例外的事件。內地的最高領導層亦愈來愈強烈和公開承諾,要縮小地區差距。江澤民在2000年提出的「西部大開發」計劃奠定了這種模式。在2008年環球金融海嘯爆發之後,內地更大幅增加基建刺激,擴大了這種模式的規模。

渴望好像其前輩般人死留名的習近平,接受了前朝遺下的這項任務。他特別關注「鋼鐵地帶」,推出了一個新方案去振興東北地區,將其「供給側改革」計劃主要放在陷於困境的重工業;並且宣稱建設小康社會時,不會忽略任何地區或族群。習近平比較實質的舉措,是容許按揭貸款大幅增長來刺激樓市,以令處於困難的重工業省份今年出現一些經濟增長。

在政治上,控制不同地區的貧富差距有其重要性。這令到內地政府綁手綁腳,不得不反覆刺激樓市和投資,給國家經濟帶來了愈來愈大的債務負擔。

GaveKal Dragonomics資深經濟師

[潘迪藍 國際視野]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793&issue=201610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3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