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上周末所有分級基金細節一覽(按母基金溢價率排名)點擊看大圖
從央行宣布降息以來,股市出現了連續放量上漲的火爆行情,特別是金融、房地產等大盤藍籌板塊表現更為突出。而在近期大盤走牛的背景下,基金市場具備杠桿效應的分級B份額更是頻頻上演漲停潮,令投資者應接不暇。不過,對於這種“經常漲停”的投資標的,目前其背後蘊藏的風險也應引起投資者的警示。
本輪行情分級基金B份額漲幅之大、上漲品種之多是過去不曾出現的。根據證券時報統計,過去11個交易日,57只股票型分級基金B份額平均漲幅達到65.58%,其中鵬華非銀行B和申萬證券B區間漲幅分別達145.74%和143.98%,銀河進取、銀華300B和華安300B也都上漲1倍多。
由於B份額漲幅巨大,而A份額跌幅較小,分級基金整體溢價率快速上升。11月20日行情啟動前,分級基金整體溢價平均為零,而截至12月5日,分級基金整體溢價率平均達到17.28%,有多達23只分級基金整體溢價超過20%,建信雙利分級整體溢價最高,達到36.18%,銀華滬深300分級、華商500分級、泰信400分級整體溢價率都超過30%,分級基金出現大面積和持續時間長的高溢價,同樣在歷史上不曾出現。
在配對轉換機制下,持續高溢價必然觸發兇猛的資金套利,過去一周,越來越多的資金在場內申購母基金份額分拆成子份額並賣出來博取豐厚的套利收益。其結果是,分級基金子份額的規模成倍增長。
統計顯示,上周股票型分級基金A份額和B份額分別增加了44億份,意味著有88億份母基金份額拆分成了子份額,據證券時報按照母基金平均單位凈值估算,預計有多達100億元資金進行了套利操作。
隨著套利資金的湧入,多數分級基金子份額規模暴增,以B份額為例,上周有16只B份額的規模增長了50%以上,特別是有9只B份額規模翻番,招商300高貝塔B交易份額從11月28日的271萬份增加到12月5日的7208萬份,單周激增25.6倍,鵬華地產B和招商券商B交易份額分別激增8.11倍和7.25倍。而且由於溢價依然高企,資金套利行動仍在持續,多數分級基金子份額的規模依然會快速增長。
投資者對B份額的持續追捧是本輪分級基金行情的最大特征,雖然一些品種如鵬華非銀行B、申萬證券B等的上漲有基本面支撐,但絕大多數分級基金B份額的凈值漲幅並不大。統計顯示,11月20日,分級基金B份額平均溢價率僅為6.76%,但經過本輪上漲,到12月5日猛漲至35.43%,這也意味著,僅用了11個交易日,投資者給予B份額的估值便提升了4.24倍,如銀河進取、信誠醫藥B和銀華300B等份額溢價率更是分別達到63%、62%和61%,而在11月20日這3只基金僅分別溢價6%、6%和3.6%。
由於A份額折價率不可能大幅度擴大,B份額溢價率的迅速上升必然會迎來估值回落,套利資金正是促使B份額溢價回歸的主要外力,而基礎市場的動蕩會使B份額溢價加速回落。這也意味著,眾多高溢價B份額面臨著連續暴跌風險。
對於B份額的風險,中信證券上周五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對B份額應留一份清醒,警惕沒有母份額凈值上漲支撐的B份額。該報告認為,母份額大幅溢價,不管被套利資金套走,還是市場預期降低自行回落,母份額溢價率最終將回複至常態的0%附近,而這一損失將主要由B份額來承擔,一旦市場調整,市場預期改變,每天25億元的套利資金,甚至未來更快速的套利資金入場,可能使B份額快速大幅下跌。
此外,B基金和股票市場之間還存在相互激勵循環的機制。因為少量的資金就可以把所有權重行業的分級B基金全部擡高,形成較大的溢價,此時會吸引以大量的套利資金入市,以資產凈值的價格申購母基金並拆分出B基金在二級市場上賣出套利,而申購母基金的操作帶來資金大量流入,然後該母基金被動做多指數/正股,於是標的股上漲的情況下會更加推高B基金。
這一循環相當於整個市場給自己加杠桿,把所有中立的資金帶入多頭陣營。我們也能看到越是下午瀕臨收市,越是出現大量不計成本買入指數權重股票的大額買盤。
目前來看,引發市場調整的最大變數可能會出現在融資盤以及年尾資金價格上,一旦市場不能快速連續上漲,較高的利息成本將引發融資盤的撤離,投資者需要防止踩踏的局面。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文作者為MFI首席經濟學家江勛、研究員尹偉,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央行周末也沒有閑著,發布了《關於存款口徑調整後存款準備金政策和利率管理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簡稱387號文。
這個文件很有意思,有點幽默,我們用盡量短的話來講清楚。
文件的主要內容,其實市場之前有過傳聞。第一,2015年起將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款納入存款統計口徑;第二,新納入存款口徑的存款包括證券及交易結算類存放、銀行業非存款類存放、SPV存放、其他金融機構存放以及境外金融機構存放;第三,上述存款應計入準備金交存範圍,適用的存款準備金率暫定為零。第四,上述存款的利率按照市場化原則協商而定。
同業存款納入一般存款,基本上就解決了貸存比的制約問題,商業銀行沒什麽話說了。而這部分存款的準備金率暫定為0,應該說也充分顯示了央行對目前流動性緊張局面有充分的認識,不想從市場中抽水。如果抽了,那麽勢必要放水對沖,降準或者定向寬松,對沖起來大費周章。因為,各家銀行同業規模千差萬別,普遍降準則不公允,如果定向工具對付,又面臨著期限錯配的問題。不管怎樣,如此大幅度的抽水和放水,金融市場的動蕩很難避免,在目前資本外流壓力增加的條件下,顯得很不科學。
所以,這應該說都符合預期。
但是關於納入一般存款的同業存款的利率管理,則透露出了一種欲蓋彌彰的味道。這部分存款雖然進了一般存款,但是利率卻執行市場化利率,原來怎樣,現在還怎樣。比如說,原來保險和銀行之間的大額協議存款,利率遠高於一般存款上限,現在搬到表內,也不受基準利率及其上浮10%區間的約束。
這樣幹的結果是什麽呢?就是銀行表內就有了兩套信貸體系,不同的存款準備金,不同的利率管理。換句話說,相當於把原來作為“側室”表外的同業往來“扶正”了。
“表外雙軌制”直接變成“表內雙軌制”,這實際上央行在鼓勵金融機構在銀行表內直接進行監管套利。很簡單,變著花樣把一般存款轉換成同業存款中,同業機構賺了利差,銀行不用交高達20%的存款準備金。那麽,這樣又相當於變相的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了。
這樣,問題就比較清楚了,表面看,解決貸存比的約束,內在的,央行是用提高商業銀行資產端收益率(把一般存款變成同業存款,不用繳存款,提高貨幣派生能力)作為對價,來鼓勵負債端進一步的市場化(同業存款利率不受一般存款約束)。
這個表內雙軌制,如果作為一個臨時機制,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作為一個長期機制,它存在很明顯的缺陷。
其一,道德風險。一些中小銀行在同業市場沒有競爭力,而幾個大行則幾可壟斷。這顯然是很不公平的。如果配合存款保險制度的出臺,那麽小銀行為了生存,勢必會進行激烈的存款爭奪,反正出了問題有保險兜底,這樣,長期來看,風險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加了。這種逆向淘汰,在美國已經被反複證明了。
其二,這種套利,必須在廣譜利率較低的環境中才能順利進行,倘若利率大幅上行,在邊際上超過了商業銀行繳納存準的機會成本,商業銀行將進退失據。總之,央行壓低利率的的壓力,長期來看是進一步的增加了。
這其中可能還涉及到央行本身資產負債表的方向調整問題。一時間不太能想明白說清楚,容以後慢慢探討。
但是短期來說,很顯然,對商業銀行是一個利好,而且進一步明確了決策層對2015年貨幣政策的方向安排——繼續使用結構化的政策,而不是一般工具。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一年前,有一種策略相當流行,那就是借入廉價的日元同時長期做多人民幣。這種交易策略不僅安全,而且獲利豐厚。而隨著市場的變化,這種套利交易還能行得通嗎?
這種套利策略的盛行基於兩點,一個是人民幣的長期升值趨勢。此前中國政府默許人民幣穩定升值,自20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已經升了35%。而另一方面,日元在日本央行的努力下不斷貶值。
下圖顯示的是從2005年至今美元/人民幣與美元/日元的走勢圖:
今年以來,外匯市場出現劇烈震動,尤其是新興市場貨幣齊齊貶值,印尼盾最近跌到16年新低,俄羅斯盧布貶值幅度高達70%,就連因油價暴跌而受益的印度與土耳其的貨幣對美元都開始走低。為了避免對日元升值太多,韓國自8月以來已經兩次降息。
許多分析師都認為中國會采取同樣的措施引導人民幣貶值。今年春天人民幣確實一度連續大跌,累計跌幅達3%。
但高盛分析認為,相對於其他新興市場國家,人民幣依然是相對強勁的貨幣“堡壘”,以貿易加權匯率來看,人民幣走高是顯而易見的。
中國央行副行長易綱在本月也曾提到,今年以來美元是最強的,美元兌歐元的升值超過10%,對日元的升值超過11%。而人民幣在全世界是第二強,實際有效匯率表現為升值。
英國《每日電訊報》將此解讀為:這是中國央行首次公開警示人民幣過於強勢,意味著在通縮陰霾襲來以及亞洲貨幣普遍貶值的情況下,中國可能會改變匯率政策。
盡管諸多分析認為未來人民幣有較大的貶值風險,但英國《金融時報》一篇評論文章提到,目前中國已經不那麽需要依賴廉價貨幣來支撐經濟繁榮之路。
盡管中國的經濟在放緩,但其基數很大。考慮到中國人口眾多,當局可以開始拋棄原先低附加值以及出口導向的增長模式,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龐大的經濟體量與貨幣貶值催生的。
此外,增速放緩並不意味著增長質量下降,有時候情況可能恰恰相反。中國正在小心謹慎地朝著國內消費驅動的模式轉向,同時避免走上嚴重依賴投資、破壞環境和資源的老路。近來中國國內消費對經濟的貢獻首次超過了投資,在這種轉型過程中,中國也在允許工資上漲。
一個健康的國內市場將會轉化成可能的新的增長極,這將帶領中國走向一個新的更具競爭力的發展軌道。低廉的實物資本和日漸優質的人力資本將會帶來各式各樣的創新,甚至可能振興高端制造業的發展。目前發達國家在數據挖掘、3D打印、醫學等領域搶占先機,中國將會逐漸在這些領域發起挑戰。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的崛起就是一個例子。
而與此同時,日本廉價的貨幣意味著其制造商並沒有太大的壓力去改進和拋棄原先的模式,這種自二戰以來就推動日本繁榮的路徑實際上是利用國內市場來支撐海外銷售。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在國際原油期貨大幅升水之時,一些全球最大石油貿易商預訂租用巨型油輪海上囤積原油。時隔六年,大量利用原油期貨升水價差“無風險”套利的交易動向再度出現。
路透由船運業人士處獲悉,Vitol、Trafigura等貿易商和英荷皇家殼牌這類主要生產商都已預訂未來12個月租用油輪。其中全球最大獨立石油貿易商Vitol定下兩艘裝運量分別為200萬桶和300萬桶原油的巨輪。按載重噸位算,300萬桶裝運量的TI級超級油輪屬於全球最大的海運油輪。瑞士貿易商Trafigura至少租用了一艘超大型油輪(VLCC),殼牌租用了兩艘超大型油輪。
上述消息人士認為,這類大批長期訂單非比尋常。這意味著交易者可能利用油輪在海上囤積供應過剩的原油,直到油價反彈為止。此情此景有如2009年油價崩盤時火爆的“無風險”升水套利交易重演。
路透報道還提到,迄今為止,1200-1500萬桶原油的海上儲存容量已經全部預訂。這意味著囤積規模已達1200-1500萬桶,和2009年的囤積量相比還有差距。
期貨市場的“升水”是指遠期價格高於近期價格。2009年12月VS1月的期貨升水達到了驚人的每桶25美元。“前無古人”的套利機會導致對沖基金、銀行和其他投機者蜂擁而至,囤積了超過1億桶原油。
去年下半年國際油價跌約50%,近期油價與較遠期期貨價格差距擴大。上月24日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今年2月交割的布倫特原油期貨較五個月後交割的期價便宜近每桶3.95美元,為2010年以來最大價差。業內消息人士預計,全球石油交易商今年可能用油輪儲存原油,因為期貨溢價擴大使海上大規模儲油變得有利可圖。
彭博《商業周刊》報道援引法國興業銀行石油市場研究主管Mike Wittner上月底的評論稱:
“我們預計明年上半年會有大量原油囤積,每日囤積量超過150萬桶。在可預見的未來,期貨市場會保持升水。我們可能上半年目睹極高升水,這將催生各類方式儲油,既有陸上的還有海上的。”
華爾街見聞上月底文章提到,由於中國趁國際油價暴跌之機大舉購買石油,中東至日本線路油輪的基準海運費增至每日9.7489萬美元,為2008年以來最高水平。僅僅六個月前,這一海運費還不足2萬美元。預計今後幾個月海運業盈利還會隨著石油期貨溢價增加而進一步增長。由於近月期油合約價格低於遠期價格,交易者會希望利用油輪囤積更多的石油,以圖未來獲利。
上述路透報道提到,目前現租現用油輪費用接近每日9.7萬美元,而如果像以上貿易商那樣預訂今後租用超級油輪,每日費用還不足4萬美元。
對此租費差距,油輪公司Teekay的市場研究經理Christian Waldegrave指出,2009年的運費極低,油輪船主願意出租,可現在運費越來越高,除非預計運費將要下跌,否則船主會猶豫是否簽預定油輪的租約。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華爾街見聞本周指出,在國際原油期貨升水之際,原油無風險套利似乎卷土重來。那麽,作為其中的關鍵環節,何時才是租用超大型油輪(VLCC)囤油的最佳時機呢?
按照航運業分析師的介紹,作為原油存儲容器的超大油輪利用率取決於原油期貨升水幅度、油輪即期運價和財務費用,而這些費用的增速可以削弱運費方面的任何有利影響。
截至目前,國際油價已持續下跌6個月,累計跌幅超過50%。上一次油價跌勢如此之慘烈是在2009年年中至2010年年初。美國Evercore ISI的航運分析師Jonathan Chappell回憶道,當年,浮式儲油對國際油輪市場有著重要的積極影響。
Evercore ISI向英國航運數據服務商IHS Maritime介紹:
2010年上半年,即使當時原油市場供需基本面非常糟糕,但在浮式儲油量達到峰值的時候,超大油輪平均運費仍高達每天5.4萬美元左右,同比增幅達40%,也是隨後四個年度上半年均價總和的至少兩倍。
在油輪市場相對火熱的2015年初,我們相信,再度加速擴增的浮式儲油需求可以將超大油輪運費推升至2014年年末創下的階段性新高水平。
在Evercore ISI分析師看來,由於這種無風險套利交易可能帶來回報,在期貨升水加深之際,油輪市場越來越有可能進一步火熱起來。這或許是個未知數——油輪運費波動性可能加大,超大油輪運費近期甚至可能刷新記錄。
但如今的現實與當年不同。2009年末、2010年初的原油期貨升水達到了驚人的每桶25美元,目前僅為每桶3美元。有業內人士指出,當前的期貨升水幅度可能令超大型油輪儲油無利可圖。
IHS Maritime援引挪威船舶金融銀行DNB航運分析師Oyvind Berle、Nicolay Dyvik、Petter Haugen的觀點稱:
我們估算,以當前每天6萬美元的超大油輪的費用計算,利用超大型油輪儲油並沒有利潤,除非財務成本低到Libor那種水平。
假設財務成本就是Libor水平,那麽使用超大型油輪的利潤約為每天1596美元,或者說,儲存90天的利潤大概是15萬美元。若以Libor + 1%的利率計算,那麽損失就可能達到每天1169美元。若為Libor + 2%計價,就相當於每天損失3933美元。
換句話說,原油市場的期貨升水幅度需要擴大,或者浮式儲油的運費下降,這樣才能對油輪市場平衡產生實際影響,並降低噸位供應。
然而,風險在於:浮式儲油積極的市場影響可能被加速湧現的油輪噸位供應所侵蝕。我們認為,超大油輪運費若為每天5萬-10萬美元,則很可能刺激更多船舶加速湧入市場。
路透社在昨日文章中也援引油輪公司Teekay市場研究經理Christian Waldegrave的觀點指出:2009年的運費極低,油輪船主願意出租。可現在運費越來越高,除非預計運費將要下跌,否則船主會猶豫是否預定超大型油輪。
按照倫敦船舶經紀公司E.A.Gibson的預估,期貨升水需要為每桶6.5美元才能使海上儲油保本。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周華爾街見聞文章援引路透消息稱,Vitol等大牌石油貿易商和英荷皇家殼牌這類主要生產商都已預訂未來12個月租用超級油輪。正逢國際原油期貨大幅升水,他們不尋常的租船儲油舉動預示著,六年前火爆的“無風險”石油期貨升水套利有卷土重來之勢。
期貨市場的“升水”是指遠期價格高於近期價格。2009年,這種跨期價差套利吸引投機者囤積原油逾1億桶。上述消息提及的油輪囤油這種浮式儲油方式增加意味著,貿易商預計近期油價將觸底,遠期油價將回漲。“無風險”的套利若要重現六年前的火爆勢頭取決於近期油價是否跌至底部,進而拉大與較遠期油價的差距,即形成極高升水。
石油與天然氣市場研究機構JBC Energy認為,在市場供過於求持續的環境下,產油國利比亞將是唯一的供應增長源,而作為大買家,中國前幾個月就在趁國際油價暴跌之機大量進口原油,中國的需求將成為影響市場的主要力量。
JBC Energy本周報告指出,本周美國WTI原油市場疲弱的表現體現了,大西洋盆地產油將導致市場持續供過於求。與國際基準油價布倫特原油(布油)相比,如下圖所示,尼日利亞兩種原油——基準原油Qua Iboe與輕油Bonny Light同布油的現貨價差均創五年來新低。
與此同時,布油與迪拜原油的價差已擴大,西非的原油因此更難以進入亞洲市場。大西洋盆地的供應量仍處高位,因為伊拉克的產油量增加,以及今年2月哈薩克斯坦BTC管道供應的重油裝船量會增至多年高位,達到每日82萬桶。上述報告寫道:
“大西洋盆地供應面的唯一支撐來自利比亞。該國原油裝船已陷入停滯,特別是在上周末該國港口Derna的裝運油輪遭到炮擊後。在當前環境下,利比亞出口量回升將進一步起到決定性作用,導致儲油活動增加。”
另一方面,中國的原油進口量正在創新高。路透估計,去年12月中國原油進口量高達創紀錄的每日730萬桶。這凸顯了中國商業和戰略儲備性質采購水平的重要性。
基於最新的估測,中國去年全年平均每日進口原油620萬桶,第四季度日均進口量為640萬桶,高於此前兩年同期平均每日進口量560萬桶。這符合JBC此前的預測。JBC Energy此前預計,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幾個月中國會增加商業用油和戰略石油儲備采購。
不過,JBC Energy認為,中國的原油進口量處於高位不應僅僅視作囤積石油的跡象。去年9月-11月,原油每日進口量同比約增加65萬桶,這一增幅比1月-8月的同比平均增幅還少20萬桶。這凸顯了中國國內需求形勢迅速好轉。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