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四大行8月底人民幣貸款總額38.7萬億元

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中國四大行8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3596億元,8月底人民幣貸款總額38.7萬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004

四大行首份三季報出爐:中行前三季凈利增9.93% 不良率1.48%

10月26日晚間,中國銀行公布了2016年三季度業績,這是國有四大行中最先公布的三季度業績。前三季,中國銀行實現凈利潤1515.5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93%。

截至三季末,中行不良貸款率為1.48%,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為155.83%;凈息差1.85%,同比下降0.29個百分點。

從盈利能力看,中國銀行截至9月末,平均總資產回報率(ROA)1.17%,同比增加0.02個百分點。凈資產收益率(ROE)13.66%,同比下降1.36個百分點。資產質量方面,中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1.29%,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2.21%,資本充足率為14.12%。

此外,三季末,中國銀行成本收入比為26.49%,同比下降0.08個百分點。集團業務及管理費977.78億元,同比增加30.01億元,增長3.17%。

從資產負債看,中國銀行截至9月末資產總額178575.03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0419.06億元,增長6.20%。負債總額163926.02億元,比上年末增加9346.10億元,增長6.05%。其中,客戶存款總額129744.79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2453.08億元,增長10.62%;客戶貸款總額98758.08億元,比上年末增加7399.48億元,增長8.10%。

另外,三季報顯示,證金公司、華夏人壽三季度減持了中行的股份,減持後,兩者持有中行股份比例分別由2.7%、0.29%降至2.53%、0.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549

前三季五大行日賺28億 不良率環比微降見頂尚早

截至10月30日,工農中建交五大行前三季度業績悉數亮相。《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根據國際會計財務準則,五大行凈利潤(以下均為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共計7581.93億元,以270天計算,平均日賺28.08億。

在前三季度實體經濟下行、去杠桿和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外部環境下,工農中建交五大行分別實現凈利潤2227.92億元、1541.75億元、1348.13億元、1938.35億元和525.78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0.46%、0.52%、2.48%、1.19%、1.03%。

其中工農中建凈利潤增幅相比半年報均呈下降態勢,只有交行凈利潤增幅微漲0.13個百分點。另一方面,五大行紛紛存在通過消耗貸款撥備覆蓋率來維持利潤增長的嫌疑。三季報顯示,工行、建行撥備覆蓋率分別為136.14%與148.78%,雙雙跌破了150%的監管紅線。

工行建行撥備跌破紅線

根據銀監會《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管理辦法》,貸款撥備率基本標準為2.5%,撥備覆蓋率基本標準為150%,這兩項中的較高者為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的監管標準。管理辦法要求系統重要性銀行於2013年底達標,對非系統重要性銀行則放寬期限至2018年底達標。

早在工行半年報中,其上半年撥備覆蓋率143.02%,撥貸比(即貸款撥備率)2.21%,兩項指標均已低於監管紅線。

到三季度,工行撥備覆蓋率繼續下降至136.14%,環比下降了6.88個百分點。而建行撥備覆蓋率也低於監管要求,同比下降2.21個百分點至148.78%。五大行中,中行與交行撥備覆蓋率則緊逼紅線,分別為155.83%與150.31%。僅農行撥備覆蓋率水平較高,為172.73%,但同比也大幅下降了16.70個百分點。

至於大行調低撥備覆蓋率的原因,從理論上看,由於計提的不良貸款撥備會直接計入損益表沖減當期利潤,因此對銀行業績有直接影響。簡而言之即撥備吞噬利潤,反之,少計提撥備自然有助於銀行保護凈利潤。

對於工行撥備率低,工行董事長易會滿在半年報發布會上曾給出理由:在當前經濟放緩、結構調整陣痛期大環境下,銀行適度釋放撥備資源,加大處置不良貸款,是穩健經營的正常舉措,踐行了撥備覆蓋率“以豐補欠”的逆周期管理原則。“撥備覆蓋率、撥貸比低於‘紅線’得到監管部門理解。”易會滿說。

但事實上,日前央行對銀行紛紛下調撥備“美化”財報的做法,已經通過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考核給商業銀行敲響了警鐘。據了解,工行由於撥備覆蓋率連續低於150%,已在該指標上被扣分。

如果剔除銀行可能通過撥備美化利潤的因素,在依賴利息收入獲取利潤的銀行業,凈息差的下降對其利潤影響較大。三季報顯示,五大行中,工中建交凈息差分別為2.18%、1.85%、2.26%、1.91%,平均下降0.32個百分點。而農行利息凈收入 2981.21億元,同比下降 9.31%。

從盈利水平看,五大行呈現分化態勢,工行與建行年化平均總資產收益率(ROA)較高,分別為1.30%與1.34%;而中行、農行、交行ROA則分別為1.17%、1.12%與0.93%。其中中行ROA同比增加了0.02個百分點,而農行同比下降了0.09個百分點。

不良見頂為時尚早

雖然與去年前三季度相比,五大行繼續持續著不良貸款余額、不良率“雙升”的勢頭,但環比細看,部分銀行的不良率有小幅回落的態勢。銀行業不良率拐點是否正在到來?

三季報顯示,五大行前三季度不良貸款總規模合計8258.37億,環比多增178.9億。但部分銀行不良率環比已經開始小幅回落。工農中建交五大行前三季度不良率分別為1.62%、2.39%、1.48%、1.56%與1.53%。

其中建行、農行與交行不良率環比均有小幅下降。建行下降幅度最大,為0.07個百分點,農行與交行分別下降0.01個百分點。

“環比沒有剔除季節性因素,現在說不良率現拐點為時尚早。例如銀行本月做了一筆大規模債轉股,那麽就比上個季度不良率有所好轉,但新的不良生成以及未來不良的拐點不能判斷。”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指出,從目前不良生成的趨勢看,關註類貸款以及不同類型貸款遷徙率變化都沒有好轉的跡象。

易會滿此前在工行半年報業績發布會上也指出,不良貸款何時見頂、何時出現拐點,需要進一步觀察。在今後的一段時間里,不良貸款還可能會上升,但是總體的趨勢會有基本平穩的態勢。

五大行均遭證金減持

三季報還顯示,三季度證金公司不同程度地減持了五大行股票。五大行中,證金公司減持中行最多,持股比例下降了0.17個百分點,減持建行比例最少,只下降了0.01個百分點。

具體來看,證金公司持有工行股份比例由1.42%下降至1.32%,下降了0.1個百分點;農行的股份比例由1.92%下降至1.89%,下降了0.03個百分點;中行的股份比例由2.7%降至2.53%,下降了0.17個百分點;建行的股份比例由1.02%下降至1.01%,下降了0.01個百分點;交行的股份比例也由2.76%下降至2.68%,下降了0.08個百分點。

記者發現,證金公司減持的上市銀行股並不僅限於五大行,披露三季報的股份行中,招商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均遭證金減持。

曾剛指出,證金公司當時為了救市買的股票,現在退出屬於正常現象。只是退出的時間取決於多項原因。“可能證金目前認為市場已經趨於平穩,退出對市場影響比較小。此外證金減持對於銀行本身而言沒有什麽影響。”曾剛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195

PPI同比連增10月 5大行業回暖帶動

國家統計局11月9日發布的2016年10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數據顯示, 10月份PPI同比上漲1.2%,漲幅比上月擴大1.1個百分點。

分析人士稱,5大行業價格的上漲是帶動此次PPI上漲的主要因素。不過,此次上漲擾動性因素居多,未來PPI是否繼續上漲,主要取決於複雜的經濟走勢。

經濟回暖促進行業價格上升

這是PPI連續第10個月同比上漲。根據國家統計局此前公布的數據,今年 9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0.1%,同比是自2012年3月份以來首次由負轉正,結束了54個月連續下降態勢。除了持續的去庫存、去產能因素外,這一次的增長也歸因於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和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價格的上漲。

上述幾大行業也是此次PPI上漲的主要推手。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余秋梅解讀稱,分行業看,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價格同比上漲15.4%,漲幅比上月擴大11.3個百分點;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石油加工業價格同比分別上漲13.1%、3.7%和3.6%,漲幅比上月分別擴大3.0、2.5和3.6個百分點;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價格同比由降轉升,上漲2.0%。

余秋梅說,據測算,上述五大主要行業合計影響PPI同比上漲約1.4個百分點,是帶動PPI同比上漲的主要因素。

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除了經濟回暖的影響,今年前幾個月,去產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些大項目的實施也拉升了生產資料的需求,煤炭和有色金屬的價格因此上漲。

今年2月5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意見》明確指出,在近年來淘汰落後煤炭產能的基礎上,從2016年開始,用3年至5年的時間,再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較大幅度壓縮煤炭產能,適度減少煤礦數量。

今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也發布《關於營造良好市場環境促進有色金屬工業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強調加快退出過剩產能,依法依規退出和處置過剩產能,引導不具備競爭力的產能轉移退出。

在11月數據發布之前,中央督查組也相繼赴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督查當地去產能各項目標任務,提出確保11月底前完成今年任務,並爭取早壓、多壓一部分產能。中國鋼鐵等行業協會和各地方政府紛紛表態,將提前完成全年任務,並有望超額完成。

國際價格上漲帶動了國內價格

國際價格上漲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胡遲說:“就煤炭開采和洗選業來說,此前國際市場的價格下調幅度過大,國外減少了煤炭供應,而供需減少之後價格自然就漲上來了。黑色金屬行業也是因為前期價格下跌得太厲害,現在補漲。另外,出於環保的要求,冶煉需要高品質的鐵礦石,而該領域的供給相對稀缺鐵。礦石價格上來之後,鋼的價格自然就上去了。”

他補充道:“近期,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都在不同程度的上漲。而我國原油一半依靠進口,石油價格自然也隨之上漲。”

胡遲分析,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價格同比由降轉升,可能是因為冬季是天然氣用氣的高峰時間段。 此外,中石油擬上調工業和商業用氣的價格,也會導致天然氣價格上升。

PPI未來走勢如何?胡遲預估,上述屬於擾動性的因素,不會長期持續。“基本需求面在這,經濟增速比較低,幾大行業的整體價格不會像前幾年那麽大幅度上漲,但是中間不能排除投機性因素的存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940

電商的下一場革命:內容電商大行其道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6/1122/159943.shtml

電商的下一場革命:內容電商大行其道
劉曠 劉曠

電商的下一場革命:內容電商大行其道

伴隨著兩大電商平臺的內容化,映客、鬥魚等各類直播平臺也開始流行電商購物,整個內容電商又將形成怎樣的格局?

本文系作者劉曠(微信ID:liukuang110)對i黑馬投稿。

內容創業在今天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詞語,有相當一部分企業、自媒體憑借著微信公眾號的運營獲得了不菲的收入,尤其是在電商領域,越來越多的垂直內容電商正在悄然崛起。而到了今天的移動直播時代,同樣也有越來越多的網紅開始借助自己的直播平臺銷售自己的產品,更是將內容電商推向了新的高潮。

內容電商的興起讓傳統電商巨頭阿里巴巴、京東商城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於是阿里巴巴率先推出了淘寶頭條、淘寶直播,京東也不甘落後,前不久便與今日頭條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在營銷和內容變現等領域展開合作,並幫助更多頭條自媒體進行電商變現。不過阿里並不甘心於構建淘寶內容這一道護城河,近日又透過集團內的UC,在UC訂閱號上線商品推廣功能,打通淘寶、天貓及阿里媽媽商品資源,以卡片形式將商品信息生成在文章中,內容創業者將獲得業內領先的70%交易傭金分成,並在端內實現一鍵授權,一鍵登錄,端內完成購物的一站式體驗,試圖打造自媒體人的第一個雙11。

事實上,並不僅僅只是阿里、京東等電商巨頭加入到了內容電商大戰,蘑菇街宣布將投入3億元扶持旗下網紅直播藝人的孵化和經紀業務,網易考拉、蜜芽寶貝、波羅蜜等跨境電商紛紛開啟了自己的直播電商戰略。眾多移動資訊平臺、直播平臺、電商平臺紛紛加入到內容電商大戰中,必然將會推動內容電商革命的加速

基於內容的產品銷售其實由來已久

事實上,早在電子商務興起以前,電視購物、雜誌購物等基於內容的產品銷售就已經流行多年。今天的內容電商只是把電視購物搬到了直播平臺上,把雜誌購物搬到了今日頭條、UC頭條、微信公眾號等資訊內容平臺上,本質並沒有發生改變,只是媒介在發生變化。

電視購物在國人的印象當中可能並不是太好,很多消費者提到電視購物,往往都會覺得有誇大的宣傳,甚至還會覺得電視購物基本上都是一些高價低質的商品,因而會產生一種厭倦感。但是電視購物在美國、日本等國家,卻是消費者購買商品的一個重要渠道,美國最大的電視購物公司QVC剛成立後的第一個年頭里,營業收入僅有1億多美元,到了2013年已經達到了127億美元,並開始覆蓋到德國、英國、意大利、法國、日本、中國等多個國家市場。

與電視購物基於視頻的內容銷售不同,雜誌、報紙等購物方式則是基於文字、圖片等內容形式。一些時尚雜誌購物往往都定位於比較高端、有品位的人群,即便是今天傳統雜誌的流行在普遍降低的時候,仍然還是會有一些消費者通過雜誌推薦的渠道購買自己心儀的產品。

電視購物、雜誌購物在過去近二十年的流行從側面告訴了我們一點:以內容形式出現的電商完全是可行的。

曾經的美麗說、蘑菇街們真正開啟了內容電商時代

在美國圖片分享平臺Pinterest大火之後,國內也掀起了一股圖片分享熱潮。同時由於阿里媽媽淘寶客的對外開放,圖片分享結合淘寶客還演變出了一種新的商業形態:購物分享。在當時,美麗說、蘑菇街、楚楚街等數百家購物分享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出來,劉曠本人在經歷了團購創業失敗之後,也加入了購物分享大戰中。

一些喜歡穿衣搭配的購物達人發現在這類購物分享平臺分享自己購買的商品心得之後,還能享受到其他用戶購買該商品後的分成,漸漸地越來越多的購物達人開始聚集到了這類平臺上。一些淘寶賣家也開始發現淘寶、天貓之外的新銷售渠道,她們也開始借助美麗說、蘑菇街這類購物分享平臺分享自己的店鋪商品,漸漸地美麗說、蘑菇街等購物分享平臺已經成為了剁手黨們新的聚集地。

盡管美麗說、蘑菇街們是為淘寶、天貓等平臺倒去用戶流量,但是這卻讓阿里巴巴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在美麗說、蘑菇街們這類購物分享平臺最繁華的時候,淘寶竟然有近10%的流量是來自於他們,淘寶、天貓已經有十分之一的命運掌握在別人的手中,這是阿里巴巴不能容忍的,於是他們采取了三個重要的動作。

一個動作是直接封殺了美麗說、蘑菇街們的淘寶客來源,這直接扼殺了美麗說、蘑菇街們這類圖片購物分享寄生蟲的命運;第二個動作是推出了阿里旗下自有購物分享平臺愛淘寶,與其他購物分享平臺展開競爭;第三個動作則是針對分享購物平臺停用支付寶。

這三大動作導致的一個結局就是:美麗說、蘑菇街在擁有了一定的商家資源和用戶資源後,直接轉向了第三方C2C電商平臺,成為了淘寶的直接競爭對手,同時也湧向了騰訊。至此,國內的圖片內容電商時代也暫時告上一個段落

微信將內容電商推向高潮,從繁華到繁華很難

最初是“微商”,在朋友圈興起,很多微信用戶通過將自己的產品分享到微信朋友圈然後讓用戶去購買,不過這種形式卻在微信公眾號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揚。隨後大量的微信公眾號開始推出自己的微店,這也催生了很多第三方微店服務平臺諸如有贊、微店等平臺的興起,邏輯思維、一條等微信大號更是借助微商為眾多內容創業者創造了一條公眾號商業化的楷模之路。

面對微信電商的威脅,阿里巴巴以5.86億美元收購了微博18%的股份,並封殺了微信入口,同時推出了微淘,直接與微信展開面對面競爭。隨著阿里的參戰,微商就更加風靡了,甚至全民都開始流行微商。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微信公眾號湧入進來,微商開始出現了諸多問題,前段時間曝光的大量微信大號刷量事件更是從側面暴露了微信公眾號以及微商的虛假繁榮,公眾號們正在不斷面臨新的難題。

一、粉絲瓶頸

今天,微信公眾號粉絲的增長已經越來越困難,但是公眾號每天仍然以數萬的數量增長。面對越來越多的公眾號,用戶已經失去了新鮮感,粉絲增長早已不像公眾號初期那般。即便是微信廣點通廣告平臺,今天增加一個粉絲的成本也越來越高了,就拿劉曠本人的公眾號來說,從去年開通廣點通到現在也有近一年了,去年通過廣點通增加一個粉絲的成本是3-5元,但是到了今年已經高達10-15元每個粉絲,有的時候增加一個粉絲甚至已經高達20元的成本。

越來越多的企業都開始通過廣點通來增加粉絲,這也是目前快速增加粉絲的最有效辦法,但是這也導致了廣點通競價排名廣告費的水漲船高,通過廣點通廣告增加粉絲的方法已不是大多數微信公眾號所能玩得起的。

二、公眾號的打開率逐漸下降

隨著每個用戶關註的公眾號越來越多,他們對於公眾號的打開率也就越來越低,甚至有的用戶關註了幾十個訂閱號,在一周內都不帶打開一個看的。即便是邏輯思維、一條等微信大號也在面臨這樣的尷尬境地,粉絲打開率越來越低,以至於邏輯思維、一條等不得不繼續花費大量成本通過廣點通來拓展新的粉絲,用以維持公眾號的粉絲活躍度,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今天一條公眾號超過1000萬的粉絲,但是文章閱讀轉發量還比不上過去100多萬的粉絲,當然這跟他們現在的內容普遍都是電商廣告也有一定關系。

三、內容一片抄

隨著公眾號的數量越來越多,內容同質化已經是所有公眾號面臨的一個共同難題。過去,很多公眾號憑借著一篇稍有新意的文章就能實現10萬+閱讀量的突破,但是今天已然非常難。大多數的公眾號實際上都是在幹著搬運工的工作,優質原創的內容非常少,這無形之中就造成很多微信用戶有這麽一種感覺,這篇文章貌似在哪個地方已經看過了,再忠實的用戶也會有審美疲勞的那一刻

盡管微信的紅利時期已經過去,但是卻給整個電商行業、資訊行業、直播行業帶來了一個信號:內容電商正在成為一種新的趨勢

阿里、京東們全面內容化,未來的電商趨勢又將如何演化?

眼瞅著內容電商的大趨勢到來,阿里巴巴、京東等平臺都開始了電商的全面內容化,一手抓文字內容,另一手抓視頻直播。早在去年,淘寶就推出了淘寶頭條,今年5月份,淘寶直播又正式上線了,用戶通過直播可以邊看邊賣;8月23日,阿里巴巴旗下UC瀏覽器正式升級為UC,並升級為大數據新型媒體平臺,隨後不到2個月,UC頭條便開始在自媒體內測商品推廣功能,UC開始代表阿里巴巴打造內容生態。

眼瞅著阿里率先一步布局了,京東也開始著急了。9月初,京東開始放出口風,將在不久的時間里推出一個與UC訂閱號類似的自媒體平臺“京東號”。也許是京東感受到自身內容流量的不足,9月27日他們又與今日頭條達成戰略合作,共同向內容電商發起進攻。

伴隨著兩大電商平臺的內容化,YY、映客、鬥魚、花椒等各類直播平臺也開始流行電商購物,整個內容電商又將形成怎樣的格局?

一、移動資訊市場,內容電商將迎來微商、UC+阿里、今日頭條+京東的三強格局

盡管微商的紅利期正在消褪,但是過去基於微信公眾號所建立的內容電商地位也非其他平臺所能夠輕易撼動,微商仍然將成為內容電商領域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為了構建自身的自媒體生態,除了UC頭條、今日頭條正在構建自己的內容電商之外,未來不排除百度百家號、360時間號、騰訊企鵝號、網易、鳳凰、一點資訊、搜狐、新浪等也會殺入到這一領域。但是從目前的格局來看,UC+淘寶天貓、今日頭條+京東儼然已經成為了實力最強的組合,他們將與微商共同形成資訊內容電商的三足鼎立態勢。

從戰略優勢來看,目前今日頭條、UC已經走在前面,並紛紛與京東、淘寶天貓達成了緊密的戰略合作,他們已經領先其他移動資訊平臺一步,這將幫助他們獲得戰略先機,率先獲取市場領先地位。

從電商資源來看,UC與淘寶、天貓同為阿里巴巴的旗下的兄弟姐妹,他們之間的合作緊密度必然會比其他平臺更為牢固,同時UC依托於淘寶、天貓背後強大的電商優勢和商家資源,優勢已經十分明顯;今日頭條也不弱,通過與京東商城達成戰略合作,打通京東的電商資源,同樣也具備了電商資源後盾。但是其他移動資訊平臺卻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淘寶天貓、京東這樣實力雄厚的電商平臺合作。

從流量入口和自媒體資源來看,今天頭條號與UC訂閱號的自媒體資源並不弱於公眾號,盡管短期內數量還比不上公眾號,但是他們卻正以每天數倍的速度增長,UC訂閱號入場自媒體大盤甚至不滿半年,就突破了3萬自媒體的入駐。與此同時,UC頭條、今日頭條的日活躍用戶均已突破了4000萬,具備極大的流量入口優勢。

因此,從戰略、電商、流量以及自媒體等資源角度來看,今日頭條+京東、UC+阿里都已經成為了移動資訊內容電商的排頭兵,甚至由於他們有著比微信公眾號更高的開放度,他們未來在內容電商領域有可能實現對微商的反超。

二、移動直播市場,巨頭、垂直電商、直播平臺迎來混戰

淘寶直播在今年5月份正式推出的時候,彼時已經有超過1000個賣家在淘寶做過直播,每天直播近500場,超過千萬用戶觀看過直播內容,直播內容涵蓋了母嬰、美妝、潮搭、美食、運動健身等多個品類,而前面我們提到的蘑菇街、蜜芽寶貝、波羅蜜、網易考拉等垂直、跨境類電商平臺也都紛紛推出了自己的直播電商。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主播、企業們開始通過借助移動直播平臺銷售自己的電商產品。在綜合電商巨頭、垂直電商、直播平臺混戰的電商直播市場中,行業未來也開始迎來三大趨勢。

趨勢一:直播將成為電商平臺不可缺少的基礎設施

從電商平臺紛紛推出直播,直播平臺紛紛推出電商直播可以看出,電商直播化正在成為一種常態。除了淘寶、蘑菇街、網易考拉等平臺推出直播外,未來不排除京東、蘇寧易購等電商平臺也會推出自己的直播頻道,直播很可能會止步於營銷手段,而是會和購物車、店鋪、收藏等一樣成為電商平臺的基礎設施,未來電商平臺對於網紅的爭奪會日益激烈。

趨勢二:行業將出現電商與泛娛樂直播平臺合作

對於大多數的泛娛樂直播平臺來說,主播在這類平臺上進行直播,用戶往往難以直通電商購買渠道,其轉化率自然也會大打折扣。未來必然會有擁有龐大用戶流量入口的直播平臺與電商平臺達成合作,建立直播過程直接購買合作,類似於移動資訊的UC+淘寶天貓,今日頭條+京東,這既能夠幫助直播平臺和主播們創造更多的收入,同時也給電商平臺帶來更多的流量轉化,同時現場直播也更能刺激消費。

趨勢三:純粹的電商直播平臺正在悄然興起

很顯然,直播更能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那麽對於一些實力雄厚的商家來說,他們很可能會打造自己的直播平臺,然後通過直播平臺構建自己的線上電商。未來在這個領域,將會湧現出一些新的垂直電商直播平臺新貴。

三、短視頻、視頻市場,內容電商也在逐步滲透

盡管沒有直播電商那麽吸引眼球,但早在移動直播之前,視頻電商的方式便已經有平臺在嘗試。早在2009年,淘寶就與四大視頻網站合作啟動視頻購物,2012年天貓發布視頻購物技術並作初步試水。2014年開始,阿里又與優酷土豆聯合戰略發布了視頻電商,並實現邊看邊買。

京東在2012年也曾與樂視合夥推出了電視購物欄目合作,由京東提供商品支持,樂視提供視頻播放。在視頻播放的過程中,如果有與其匹配的商品,就會在視頻播放器的邊上顯示商品的圖片,用戶可直接購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視頻電商更接近於傳統的電視購物,只是媒介渠道發生了變化。

之所以此前視頻電商一直不溫不火,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此前的視頻電商基本上都是以導流為目的,並沒有真正在視頻網站完成交易。盡管相比直播電商而言,短視頻、視頻等內容電商的形式在與消費者的互動性方面要差些,發展也一直較為緩慢,但是在視頻電商領域還是湧現出了一些不錯的案例,比較典型的就是一條公眾號的短視頻電商,而在整個內容電商的推動下,未來短視頻電商、視頻電商也將會成為內容電商的一種重要形態之一。

內容電商大行其道,自媒體迎來創業第二春還需做好三件事

當前,各大電商平臺的同質化實際上越來越嚴重,但是借助內容上的差異化卻能夠幫助電商平臺更好的獲客並實現轉化,內容電商的大趨勢已經不可阻擋。對於自媒體而言,他們當中的大部分錯過了微信內容電商的創業紅利期,今天他們卻可以借助今日頭條、UC頭條以及淘寶直播、YY、映客、鬥魚、花椒等直播平臺實現自己的內容電商創業夢想。但是對於自媒體而言,除了要抓住這個風口之外,還要做好以下三點才能真正把握住內容電商。

對於任何一個自媒體而言,第一件事情當然是內容,不論是在UC訂閱號、頭條號發布文字內容,還是在移動直播平臺發布現場直播,內容本身要吸引用戶,做好內容是內容電商的第一大基本前提。

第二件事情,則是內容要與商品高度地融合在一起。有的自媒體可能會把今日頭條、UC頭條、直播平臺僅僅只是當作一個廣告窗口,他所講述的內容與他所要推薦的商品並沒有太多的牽連,這樣對於商品的轉化率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第三件事情,就是要圍繞著內容做好與用戶之間的交互。有的消費者可能對於自媒體推薦的商品會直接提出質疑,甚至會在文章末或者直播里留言評論,自媒體一定不要忽視這些用戶意見,而是要主動為他們解答,消除疑惑,更好地提升用戶消費體驗。

總結

盡管基於內容的商品銷售在電視購物、雜誌購物時代便已經流行,但是它在電子商務的發展初期並沒有成為一種趨勢。而到了今天這個全民自媒體的時代,內容電商終於開始真正走上舞臺,同時它也對阿里巴巴、京東這樣的傳統電商巨頭產生了巨大的威脅。但從阿里巴巴推出淘寶直播、UC內容店鋪,京東商城與今日頭條聯合打造自媒體電商來看,他們正在全面擁抱內容電商。

在兩大電商巨頭們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電商平臺、直播平臺、移動資訊平臺都將會加入到內容電商這場大戰的廝殺當中。對於自媒體而言,他們也真正迎來了內容電商創業的第二波春天。

內容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376

債轉股提速 五大行擬各出資100億成立AMC

繼農行祭出100億成立專司債轉股的資產管理公司(AMC)後,市場又先後傳出工、中、建、交也將成立與農行規模相近的AMC,進行交叉債轉股。此外,另有消息稱兩家股份制商業銀行計劃與長城資產一同設立AMC。

雖然目前市場已有多單債轉股成功案例,例如建行與雲錫集團50億債轉股基金模式等。但上述債轉股對象均為正常類、關註類貸款,銀行真正操作不良貸款轉股的案例極少。根據銀監會商業銀行主要指標數據顯示,三季度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7658億。隨著大型商業銀行自建AMC新軍作為實施機構迎戰債轉股,未來債轉股提速令人期待。

長城資管總裁助理王彤近日在一場論壇上表示,“近期國家給了商業銀行許多政策,例如可以進行不良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設立債轉股子公司專做債轉股等,說明不良資產相關的資產管理業務增長潛力、市場巨大。”

對AMC市場影響有限

一位長城AMC資深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目前債轉股市場不存在壟斷問題,因為大量債轉股企業問題嚴重,從供給端來看,不可能有那麽多符合標準的企業可以做債轉股。此外他認為,從專業特性和分工看,銀行長期從事放貸業務,對不良資產處置業務不熟悉,短期內銀行AMC對不良資產管理業務市場格局影響有限。

不過也有市場人士認為,銀行系AMC是本輪市場化債轉股處置不良資產的創新之舉。隨著國務院本輪市場化債轉股指導意見出臺,關於AMC一系列配套措施都在加速落地。

按照時間順序,此前銀監會已經放開地方政府AMC“二胎”。省級層面的不良資產行業處置格局由原來‘4+1’(四大全國性資產管理公司+每省一家地方資產管理公司)變為‘4+2’格局;之後,財政部與銀監會聯合下發《金融企業不良資產批量轉讓管理辦法》的補充規定,降低了不良資產批量轉讓門檻。

從處置不良資產的方式上看,四大AMC可以通過追償債務、租賃、轉讓、重組、資產配置、委托處置、債轉股、資產證券化等多種方式處置資產。而地方性AMC只能采用債務重組的方式處置不良資產。

不過從農行公告的表述上看,此次農行成立的AMC更像是個債轉股“專業戶”。公告中指出,農銀資產將專司債轉股業務,主要經營和辦理與債轉股相關的債權收購,債權轉股權,持有、管理及處置轉股企業股權等經金融監管部門批準的金融業務。

上述長城AMC資深人士認為,債轉股是不良資產處置的一種手段,要求技術性更高,需要綜合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產品、行業、經營管理者都有綜合判斷,而非轉股就萬事大吉。

建行案例增加信心

根據國務院本輪市場化債轉股的指導意見,銀行不能直接持有股權進行債轉股,不過可以通過實施機構進行。由實施機構將債權轉為對象企業股權的方式實現。實施機構可以是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等多種類型。

此次“首炮打響”的農行AMC便是一個專司債轉股的實施機構。根據市場傳聞,工、農、中、建、交五大行都願意出資100億設立旗下AMC子公司,將采取交叉實施債轉股的方式。

雖然這一消息尚未被官方確認。不過從市場上首單建行與雲錫集團50億債轉股落地方式不難看出,建行債轉股案例滿足旗下子公司擔任實施機構與交叉債轉股兩個特征。

具體而言,建行成立子基金入股了包括雲錫集團下屬二級、三級子公司的五個子項目。該基金主要由建行旗下建信信托掌管。此外建行該單債轉股並沒有涉及自家銀行貸款,而是選擇了其他銀行的貸款。

銀行傾向於讓自家子公司做實施機構的道理很簡單。“債轉股分兩步走,第一次是銀行把貸款按一定的折扣轉讓給實施機構,這個折扣有多大,取決於貸款的質量,第二次轉讓就是實施機構把這筆貸款轉換成一筆股權。這筆股權占企業的比例需要談判,但實施機構和企業去談判時還是按照原值去談,按一定的價格折合成一定的股權後開始持股經營。”國泰君安銀行分析師王劍撰文指出。

王劍表示,如果銀行將不良貸款徹底賣斷給AMC,第二部分的投資收益就沒了,相當於銀行損失的確認過程。但是如果是銀行的子公司去做,就相當於銀行把不良貸款從原來的簡單清收轉為經營,通過自身能力把不良貸款的風險化解掉,讓它的價值盡可能得回升,實現價值最大化。

這對於實施機構是更大挑戰。長城AMC一位資深人士指出,作為商業銀行,更多以抵押資產的房貸業務為主,對企業生產經營、現金流關註不多,從這個特點來看,銀行下設債轉股子公司的成長還需要過程。

不過王劍稱,大多數問題企業的問題不是出在專業技術方面,而是公司治理出了問題,導致企業經營決策偏離理性,偏離科學,最典型的就是國企。所以只要具備正常的公司治理都是可以對企業進行改進的,不一定非得需要很專業的技術知識、產業專業知識。從這個角度講,銀行設立實施機構去做不良資產的債轉股,提升企業經營業績,都是有可能做到的。

交叉轉股避風險

在建行的基金債轉股模式中,為了避免道德風險,建行並沒有做自己銀行的貸款轉股,而是選擇了其他銀行的貸款。“可以說是建行的子基金入股了這家公司,這家公司拿著這些錢把其他銀行的貸款還掉了。”王劍說。

一位國有大行相關人士對第一財經稱,銀行自己成立子公司做債轉股是未來必然的趨勢,子公司不但可以避開銀行投資股權的限制,在運作上也會更加靈活、更加高效。交叉實施債轉股也是為了做好風險隔離,避免其中的道德風險。

交叉轉股的另一好處是使得債權人的數量變少,權益更加清楚。這也為建行子基金參與公司治理,對公司經營提出一些比較具體的要求提供了機會。記者梳理發現,在上述建行債轉股方案中,對轉股企業經營指標,投資方有明確要求。

例如要求華聯鋅銦(雲錫集團旗下子公司)承諾保持主要生產經營技術指標穩定,且不得低於2015年該經營指標的90%。公司年采礦貧化率不高於4.7%,采礦損失率不高於2.5%,鋅回收率不低於88%,錫回收率不低於46%等。

在王劍看來,債轉股的核心邏輯是通過新股東的引進來改進公司的治理,使公司經營有所改善,公司價值有所提升。如果不涉及企業核心價值的提升,那只是會計遊戲,不會產生任何價值。無疑建行與雲錫集團債轉股的案例給了市場信心。

事實上,本輪債轉股並不限於不良貸款。上述大行人士表示,目前幾乎沒有操作過針對不良貸款的債轉股。之前建行與雲南錫業集團達成一致的債轉股也並非涉及不良貸款。正常貸款亦可轉股,這為銀行提供了較大的騰挪空間。莫尼塔宏觀研究認為,銀行可能更傾向於將債轉股與“投貸聯動”結合,由此參與一級市場,拓寬盈利渠道。

今年4月,銀監會、科技部、人民銀行聯合發布了《關於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創新力度,開展科創企業投貸聯動試點的指導意見》,並有10家銀行獲得首批試點資格。莫尼塔研究指出,債轉股由於所涉企業相對成熟,相比於真正意義上的“初創企業”來說,銀行所面臨的“股權投資”風險明顯降低。

某四大AMC高層表示,銀行系AMC在債轉股以後,下一步對企業融資可能幫助更大,因為銀行有股權在企業里面,對企業的支持力度可能加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644

拼不過外資比不上大行?中小銀行謀局Fintech

近年來,中外銀行都面臨著幾大趨勢的挑戰——經濟下行、監管趨嚴等導致凈利差收窄;數字化技術正在通過侵蝕銀行業務不斷獲取客戶的錢包份額、撬動客戶關系;金融科技(Fintech)浪潮席卷而來,迫使銀行不得不向“科技公司”轉型。

麥肯錫近期發布《全球銀行業年度報告2016:為爭奪客戶而戰》報告提出,2014年全球銀行業的凈資產收益率(ROE)穩定在了9.5%,但是過去一年股東回報率的回升卻無法掩蓋整個行業毛利下滑的現實。2013-2014年包含銀行利差和手續費利潤率的毛利水平拖累了ROE 185個基點,銀行不得不通過大幅度削減成本(貢獻 ROE169個基點)來保持ROE的穩定。

但是,單純靠削減成本的手段維系利潤不可持續。如今,數字化技術正在不斷搶占市場份額。以受到沖擊最大的零售銀行業務為例,麥肯錫預計到2025年,消費金融、支付、財富管理和房屋抵押貸款業務的利潤將分別下滑60%、35%、30%和20%。

“中資銀行的利潤率高於歐美銀行,然而技術方面的投入全遠遠不足,國際領先銀行平均投入稅前利潤的17%-20%用於高科技應用與數字化創新,很多國內的金融機構每年投入僅占凈收入的1%-3%。”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夥人曲向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當然,國內中小銀行積極擁抱科技創新的案例正在湧現。紫金山·鑫合金融家俱樂部(下稱“鑫合俱樂部”)即為中小銀行“抱團取暖” 的創新樣本,其由南京銀行牽頭,包括了來自全國各地122家成員行(農商行、城商行等)。其開發設計的“鑫E家”同業合作交易平臺二期上線,實現了成員行同業理財等業務的交易閉環,包括報價、撮合、簽約,未來更是將囊括支付功能。這也只是技術創新的範本之一,未來大數據、雲技術、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新金融技術的快速發展,也為銀行提升數字化業務能力和客戶體驗提供了良好的催化因子。

(數據來自麥肯錫)

中小銀行擁抱金融科技

“其實中小銀行在技術創新方面更有積極性,決策效率也更高。”南京銀行信息技術部總經理余宣傑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鑫合俱樂部以及“鑫E家”同業合作交易平臺便是案例之一。鑫合俱樂部其成立於2013年10月31日,是一個由中小銀行自願組成的交流與合作平臺,南京銀行為主席行。三年以來,俱樂部依托七大專業委員會,推動成員行在金融市場、貿易金融、消費金融、公司金融、信息科技、風險管理等方面開展合作。

“鑫E家”在同業業務上有一大技術創新,實現了成員行同業理財等業務的交易閉環。“此前並不存在一個線上線下的集中報價平臺, 只有外匯交易中心的報價系統,但仍無法滿足各家銀行不同的業務需求,同業業務仍只能通過打電話、QQ、微信等溝通,無法獲得最佳標的信息。” 南京銀行金融同業部副總經理劉愛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通過科技方面的大力投入,成員行通過“鑫E家”同業合作交易平臺(二期),“可以發布業務需求,也可以選擇關註特定銀行,如果正好在報價幅度內,就會自動推送給你,並直接可以通過線上聊天功能相互協商報價,當前可以實現在線簽約,後續還將接入支付功能,手機版即將在12月上線,因此業務員即使出差也不影響使用。”

如此一來,平臺幾乎囊括了所有同業業務,包括債券買賣(一級市場分銷承銷,二級市場債券買賣),理財產品買賣、代銷、代理等,票據買賣,銀團貸款,托管業務,資金存放,大額存單等等。

也是通過類似的技術創新並推動同業合作,以南京銀行為例,前三季度“資產荒”的大背景下,與30家成員行同業業務交易量達600億元,與50家成員行債券交易量達5000億元,與40家成員行外匯交易量達450億元。

除了同業業務方面的技術創新,“更重要的是客戶體驗,這也是為什麽銀行卡在過去幾年被支付寶搶了風頭。”余宣傑也對記者表示,比起如“區塊鏈”等當下大熱的概念,金融科技更多的內涵在於提升客戶體驗、銀行運作效率、加強金融安全等方面。

就用戶體驗和使用安全方面,余宣傑介紹稱,今年南京銀行推出了全國第一款針對移動互聯網安全的應用產品叫“鑫衛士”,它依托於自建的行業雲平臺,以高效率、高負載、可彈性伸縮的雲架構,提供安全短信加密認證服務。“簡單而言,客戶獲得的驗證碼只能在用戶本人的手機上使用,這在不改變用戶使用習慣的基礎上,實現客戶的身份認證、終端認證,將客戶的短信驗證碼進行安全加密,避免因手機原因引起的信息泄露等安全風險。”

海外銀行金融創新層出不窮

其實,海外銀行也早已感知到金融科技的重要性,摩根大通銀行首席執行官戴蒙(Jamie Dimon)警告說:“矽谷已加入戰局。數以百計的新創公司帶著人才與資金投入研究傳統銀行的替代方案。”

例如,PayPal、Square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顛覆了傳統支付模式,以Lending Club、Kabbage為代表的線上借貸企業顛覆了傳統的消費信貸和中小企業信貸。同樣,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中國,互聯網金融從貸款、理財、支付等方面都沖擊了中國銀行業。

(數據來自麥肯錫)

就海外銀行而言,其面臨的互聯網挑戰不亞於中國,因此他們也都在通過收購、投資、戰略合作等多種形式布局金融科技,且投入巨大。

麥肯錫對全球100家領先銀行的調研結果顯示:52%的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有合作關系,39%的銀行有商業加速器項目,37%的銀行采用風投或私募的形式布局金融科技,30%的銀行建立了內部的數字能力中心。在具體實施中,領先銀行通常會建立獨立的創新推動組織,設置專項預算布局金融科技,確保執行過程中決策的獨立性。

麥肯錫項目經理馬奔則對第一財經記者介紹稱,為了借鑒學習互聯網公司的快捷模式,荷蘭ING銀行建立全新的敏捷性總行組織,過去2年間,荷蘭ING銀行推動 總行由傳統部門制組織機構向互聯網形態的“部落和小隊”組織模式轉變,除櫃臺/分行、運營、呼叫中心和支撐職能(風險、法務、財務、人力)外,將包括數據分析、產品管理、IT、營銷/渠道管理等傳統職能共約2500名全職人員重新組合成13個部落300多個小隊,形成敏捷的組織形態。

澳聯邦銀行建立了“創新車庫”,定位為下一代銀行產品實驗室,建立了從想法到產品服務落地的端到端創新驅動引擎。創新車庫的大門對所有申請的創意進行評斷與優先排序,符合標準則會進入車庫內部。創新車庫配備了一系列“車間”和“單元”促成創新概念落地。

當前,全球銀行業都在積極備戰,“雙軌戰略”也日趨清晰——國際領先銀行一方面通過推動傳統業務全面變革,保護和提升核心業務,另一方面也在積極全面布局新技術和數字化能力,全方位推進數字化戰略。其核心是緊緊圍繞客戶旅程, 借助顛覆式科技的應用與數據分析技術驅動的新型業務模式,打造未來銀行的核心競爭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401

傳國有大行向基金提供數十億元流動性 期債急速拉升

傳國有大行向基金公司提供流動性,10年期國債期貨急速拉升,漲幅逾1.50%。

兩位消息人士周三透露,中國國有銀行中已至少有一家通過回購交易,向基金公司提供流動性支持,金額高達數十億元人民幣。這顯示非銀機構近期無法從銀行獲得流動性支持的僵局正在好轉。消息傳出後,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T1703漲1.52%,報96.19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522

發改委:"四大行債轉股工作全面暫停"一文為不實信息

國家發改委1月11日發布聲明,“四大行債轉股工作全面暫停 發改委明令禁止‘明股實債’”一文為不實信息。

聲明稱,發改委發現網上流傳一篇“四大行債轉股工作全面暫停 發改委明令禁止‘明股實債’”文章。發改委聲明,文章中涉及發改委的內容不實,純屬編造,保留依法追究相關責任人責任的權利。

發改委稱,鼓勵銀行、實施機構和企業按照《國務院關於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及附件《關於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國發〔2016〕54號)規定和精神,自主協商開展市場化債轉股,並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業務模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852

“四大行暫停債轉股”遭發改委辟謠 “明股實債”爭議的確存在

1月11日上午,“四大行債轉股工作全面暫停,發改委明令禁止‘明股實債’”的消息在市場廣泛流傳,隨即發改委在媒體表示系“謠言”。第一財經第一時間求證大行債轉股人士,也表示“發改委確認是謠言”。

據第一財經了解,該消息來自於某資管自媒體爆料,具體內容是“四大行債轉股工作暫停,前面所做債轉股,雖會計上實現權益並表,但實際仍是明股實債,固定収益,有回購安排,有期限要求,實際是置換,將短期債務轉為長期債務。發改委已口頭通知各行,暫停以前模式,必須同股同權。”發改委在辟謠之後,該自媒體也刪除了該條消息。

對於此條“謠言”的傳出,市場人士也稱比較“吊詭”。因為,2016年國務院下發《關於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禁止銀行直接債轉股,不過也明確“支持銀行充分利用現有符合條件的所屬機構,或允許申請設立符合規定的新機構開展市場化債轉股”。市場化債轉股也突出“市場化/法治化”的特征,市場人士也表示如果真的全面停,也與《指導意見》的精神相違背,有“朝令夕改”之嫌。

值得註意的是,1月10日,銀監會2017年監管會議上部署新一年工作重點時也表示,“穩妥開展市場化債轉股,支持去杠桿。堅持自主協商確定轉股對象、轉股債權以及轉股價格和條件,鼓勵面向發展前景良好但遇到暫時困難的優質企業開展市場化債轉股,嚴禁將‘僵屍企業’、失信企業和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企業作為市場化債轉股對象。”

自《指導意見》下發以來,工行/農行/建行都公告擬設立百億級別的債轉股子公司,多家大行也在加速落地債轉股項目,據第一財經根據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大行落地的債轉股規模已經在2000億元左右。有機構此前預計,銀行債轉股有上萬億規模。

不過據第一財經了解,對於此輪市場化債轉股中,例如“明股實債”等形式市場依然存在敏感的爭議點。“明股實債”隱含有“對賭”的邏輯,即企業達到一定條件轉股或者設定一定的回購條款。同時,也存在股權與債權的法律界限模糊,在認定交易性質時通常會產生較大爭議,在運作和政策方面也存在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8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