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將於11月30日舉行公投,英國《金融時報》博客文章分析稱,這可能影響全球黃金和外匯市場。
此次公投內容主要是要求瑞士央行停止出售黃金、取回國外的瑞士黃金儲備,要求瑞士央行外匯儲備中的黃金比例不低於20%。
最新民調顯示,公投支持者與反對者的比例為45:39,還有大量猶豫不決的公民。但巴克萊表示,即使支持者占據上風,根據瑞士法律,全瑞士每一個州都必須通過對公投的支持,最終的全國公投才有效。考慮到瑞士央行和聯邦政府積極反對憲法修正案,這一步將成為不可逾越的障礙。
假設這些障礙都被克服,公投順利通過。那麽,其將對黃金和外匯市場有什麽影響呢?
首先,新規將刺激瑞士央行增持黃金。法國興業銀行分析師Sebastian Galy認為,
若公投通過,那麽禁止拋售黃金的條款將立即生效,瑞士央行則需要五年的時間才能滿足黃金在外儲中的比重不低於20%的新規。這意味著,在未來五年內,出於大規模買入黃金的需要,瑞士央行將不得不拋售一些儲備外匯以籌集資金。依照目前的匯率,這相當於拋售680億美元,主要是出售歐元和美元,以買入1783噸黃金。
圖:瑞士央行黃金儲備比例和外儲占GDP的比重,以及按照公投要求的黃金儲備比例。
美銀美林則認為,瑞士公投影響的還有外匯市場:
歐元/瑞士法郎面臨跌至2011年-2012年低位的危險。瑞士央行按照公投要求增持黃金儲備的過程將壓低歐元/瑞士法郎下限。當年,瑞士央行儲備總額增至超過2500億美元。同樣的增持行為將意味著在瑞士央行資產負債表不擴張的前提下,該行將在目前價值700億美元的已有黃金儲備的基礎上,再購入價值500億美元的黃金。而這對瑞士央行來說還只是理論上的預估。
市場預期瑞士央行並不願意擴增黃金儲備,而如此大規模購買黃金將使得市場對於瑞士央行將持續捍衛瑞郎匯率下限的信心下滑。
危險的是,這可能會成為自我應驗的預言,增加對瑞士法郎下限的投機行為。
其次,這將打擊瑞士央行對歐元/瑞士法郎下限所做的承諾,招來投機者的襲擊,還可能導致負利率。巴克萊對此分析稱:
盡管瑞士央行不會被禁止捍衛匯率,20%黃金儲備比重的要求也不會損害其捍衛能力,但支撐匯率是有成本的,該行未來靈活調整政策的能力有可能被削弱。由於瑞士央行的可信度下降,其對於捍衛匯率的承諾將面臨更多挑戰。
瑞士央行不太可能立即放棄匯率下限,因為它是主要的政策工具。實際上,瑞郎當前也處在歷史高點附近。在采取這一步之前,該行更可能采取較中性的措施降低瑞郎在外匯市場上的吸引力。
歐洲央行祭出的負利率政策就增加了瑞郎兌歐元的吸引力。在公投之前,瑞士央行基本沒有動力追隨歐央行推出負利率。歐元兌瑞郎貶值與瑞郎匯率下限相呼應,這為瑞士提供了明顯的貨幣寬松。
但是,公投的要求則可能鼓勵瑞士央行在奉行“輕資產負債表”原則時實行負利率政策。
負利率也將削減瑞郎兌歐元的吸引力,可能在匯率下限取消時限制瑞郎升值。我們預計瑞士央行在公投通過之後的第一步政策行動就是降息,將存款利率降至或者低於歐央行負0.2%的水平。
最後,Sebastian Galy也指出,如果公投通過,那麽瑞士央行將加速轉向該國主權財富基金,
管理儲備的中心工作就是追求收益,至少對低負債的瑞士來說是這樣。然而,直接向市場撒錢不是外匯儲備的傳統。新的黃金規定等同於向市場大規模放水。每一次黃金價格大跌,瑞士央行都將自動買入黃金以保持其黃金儲備比例不低於20%。這將造成歐元和美元的拋壓。
儲備管理人員通常傾向於承受相對溫和的風險,固定收益資產的波動性相對有限,並可以穩定持有以滿足上述需求。如今,儲備面臨的全球投資機會很少,除了美元。大型國家儲備管理者通常通過主權財富基金將資產委托至更為廣泛的股市、房地產市場、大宗商品和其他長期投資品種。在面臨公投新規之際,這樣的選擇將加速似乎也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繼股指期貨、國債期貨兩類產品後,中國內地資本市場的外匯期貨產品漸提上議程。據新華社報道,29日,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正式啟動歐元對美元和澳元兌美元的外匯期貨全市場仿真交易,標誌著外匯期貨正式上市交易再近一步。
報道引述業界分析人士稱,按照新產品上市的程序,仿真交易是新產品上市前檢驗規則、制度設計的最後一步關鍵步驟,兩大交叉匯率開始全市場仿真交易,意味著外匯期貨的正式掛牌交易漸行漸近。
“一旦外匯期貨上線,將會使金融衍生品交易更為豐富,有助於企業及外匯市場參與者選擇更為多元化的避險工具。”
近年隨著人民幣的雙向波動,以及人民幣跨境使用的擴大,中國企業面臨的匯率風險急劇上升,有研究機構的一份調研顯示,中國三分之一的企業都面臨交叉匯率風險,同時由於主要貨幣的波動幅度遠大於人民幣兌美元的波動,交叉匯率波動對企業影響也遠遠大於人民幣兌美元波動的影響。
新華社提到,當前中國企業主要通過銀行遠期結售匯、外匯期權和遠期合約等銀行間場外市場產品來對沖相關風險。其引述興業銀行資深分析師蔣舒稱,“場外產品雖然較靈活,但外匯期貨的場內交易是采用標準化合約的撮合交易,其流動性和透明度往往被認為會更好。”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近幾個月,外匯市場波動性強勢回歸。散戶可能比機構投資者受到的影響更為明顯。
英國《金融時報》文章稱,外匯交易員今年上半年面臨一個大挑戰:如何在死氣沈沈的市場中賺錢。央行們持續將利率保持在歷史地位,這導致外匯市場在窄幅交易區間震蕩,波動性跌至歷史低點——交易量大幅下跌。
如今,波動性的回歸令對沖基金經理們歡呼雀躍。自6月以來,當歐洲央行推出負利率及其他寬松措施,歐元/美元下跌。主要歐美國家貨幣政策出現分歧,陸續出現的地緣政治憂慮、蘇格蘭公投、埃博拉疫情等一系列事件令外匯市場重新展現出活力。國際清算銀行結算系統9月的交易量創下歷史最高記錄。
“如今,每一個主要的政策聲明都能給市場帶來刺激。”咨詢公司Aite Group分析師Javier Paz如此表示。他還強調,外匯交易員們“熱烈歡迎市場波動性的熱情遠遠超過股票投資者。”
然而,更高的波動性在帶來交易機會的同時,給散戶帶來的困難尤其凸顯。在劇烈動蕩的交易中尋找合適的止損點位越來越不容易:一旦發現市場走勢背離自己的交易方向,散戶們會迅速止損,但市場有可能稍後就會反轉,向著他們止損前的交易方向發展。
當匯率波動由經濟數據、政策或者政治新聞所觸發,散戶面臨的不利比機構投資者面臨的更多。因為後者可以看到更多驅動市場的資金流動,還能獲得即時信息,並且有著實力強大的分析團隊。比如,試圖跟著每月公布的美國非農就業數據來做交易,就被視為初學者的錯誤。通常,非農就業數據每個月都會驅動外匯市場產生很大的交易量。
按照Javier Paz的說法,在市場劇烈震蕩之時,外匯市場上的新手們“在第一波劇震中就會陣亡”。那些有一些交易經驗但是缺乏交易紀律的通常會死在第二波震蕩中。能夠管理風險且經驗豐富的交易者在散戶中僅占10%。
“整體看來,散戶尋求追隨趨勢性市場。”在線外匯經紀商FxPro分析師Angus Campbell表示,“散戶可能喜歡低波動性的環境,那將使他們賺到更多錢。”
但他還表示,即便如此,在他所在的FxPro公司和其他散戶較為集中的交易平臺上,波動性驅動著交易量,“波動性就像是賭場里色彩斑斕的閃燈。”
10月,有兩個禮拜,外匯市場的波動性洶湧澎湃地襲來。當時,匯率瘋狂地上竄下跳,令美國國債收益率“閃崩”。這可能令散戶甚為痛苦。他們此前還經歷著美元在一段時間內的穩步升值,這吸引了很多人重返外匯市場。
但對外匯交易平臺來說,這不算什麽——只要有新客戶排隊進場代替那些“陣亡”的交易者就好了。但Angus Campbell卻不鼓勵魯莽地進行交易。
“我們的確從增加的交易量中受益。但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客戶的長期交易。我們希望鼓勵客戶使用更低的杠桿,這樣才能在外匯市場中長期生存下去,也才能有更多成功的機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一家在散戶中很有人氣的外匯交易網站Secureinvestment.com今年5月突然“人間蒸發”。近日彭博報道估計,投資者損失可能高達10億美元。該網站在巴拿馬註冊,巴拿馬政府監管機構去年7月就警告,該網站總部所用地址造假。該網站在香港、倫敦和悉尼的辦公地址也都有假。
上述彭博報道采訪了一位受害投資者——英國執業醫生Rajibuddin Mandal。據他所說,該網站吸引他的地方是,承認外匯交易風險高,但保證能提供更安全的投資。該網站這樣聲稱:
“90%的外匯交易者最終都虧錢。”該網站可為投資者做交易決策,並保證保本。
此外,該網站還號稱:
· 日交易額超過48億美元,擁有140個國家的10多萬客戶。
· 過去五年,該網站的投資者平均每個交易日可獲得1%的純利,但這種日均盈利不能複合計入年度回報。
· 即使不算複利,這種日均回報也相當於年回報率高達250%,此回報率比標普500指數(含股利再投資在內)過去50年平均年回報率高25倍。
上述彭博報道稱,自今年5月1日在互聯網上離奇“失蹤”至今,Secureinvestment.com就再未上線。以下截圖是緩存的去年8月該網站首頁畫面。
以上消息也給一些相信客戶評價視頻的投資者敲響了警鐘。上述彭博報道稱,Secureinvestment.com的許多這類客戶評價都是找演員拍的。
這不是網絡交易平臺首次涉嫌巨額詐騙。今年2月,比特幣最大的全球交易平臺之一MtGox申請破產。破產前該網站即宣布,85萬枚比特幣不翼而飛。失蹤的比特幣價值約合50萬美元。MtGox的CEO Mark Karpeles當時將如此大的損失歸咎於“系統脆弱”。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時隔十六年,因歐元取代馬克而逐漸淡出的德意誌證券交易所(下稱“德交所”)將重返外匯交易市場。
德交所周四發布聲明稱,已經成為倫敦的R5FX公司的小股東,但是並未透露具體持股比列。R5FX正在研發新興市場貨幣和貨幣衍生品的電子交易平臺。據彭博社,該平臺已經獲得了20家銀行的支持,將於明年3月開始運營。
在1999年1月歐元誕生之前,德交所是德國馬克的交易中心。但是歐元取代了馬克之後,外匯交易開始轉移,尤其是向倫敦轉移。
重回外匯交易市場是德交所業務多元化戰略的一部分,R5FX是德交所入股的第四個創業公司。它還參股了財務軟件公司Impendium Systems,致力於促成衍生品的私下交易轉為交易所交易的Global Markets Exchange Group International 和固定收益交易電子平臺公司Bondcube。
德交所發言人在電話中告訴彭博:
公司入股這些高度創新的公司只是進入細分業務領域戰略的一部分。
德交所旗下的歐洲期貨交易所已經可以交易主要的貨幣期貨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在對沖基金追捧的資產中,最具魅力的貨幣莫過於美元。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數據顯示,對沖基金等大型投機客將美元凈多頭頭寸推升到了480億美元的紀錄新高。這些投機客堅信美元當前這一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漲勢能夠得以維持,美元兌歐元、日元、英鎊 及其他五種主要貨幣匯率全都看漲。
目前美國的經濟增長速度與2007年墜入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之前相比,仍不如當時。但是歐元區越來越接近通縮、日本的經濟衰退、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經濟趨緩,相比之下,美國的經濟展望更有吸引力。 彭博美元即期匯率指數自年中以來,漲幅將近10%。
“美國仍算是矮子當中的將軍,”管理著1200億美元資產的U.S. Bank Wealth Management固定收益業務主管Jennifer Vail說。”我並不認為押多美元是一窩蜂,我認為人們看漲美元是因為看到了美國經濟進一步增長的潛力。”
據彭博經濟學家調查顯示,美國經濟有望在明年擴張3%,超過G10國家平均增長預期的2.15%。美聯儲現在正考慮在明年提高基準利率,而當前0~0.25的利率已經維持了近6年。
德意誌銀行預計截止明年年底,歐元/美元將跌至1.15,美元/日元將漲至125。本月美元兌上述兩種貨幣的最高點分別在1.2358和118.98。
“我們繼續看多美元,但短期內,因為美元升值太快,我們擔心可能會有回調,”美國銀行駐倫敦G10貨幣策略負責人Athanasios Vamvakidis表示,“所以短期內獲利回吐將導致美元/日元下跌,但我們會趁此機會買入。”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今日中國央行數據顯示,截至10月末央行口徑外匯占款27.2萬億元人民幣,環比增加20億元人民幣,結束負增長態勢。與早先公布的中國金融機構外匯占款兩者雙雙回升。後者環比增加約661億元人民幣至約29.5萬億元。
繼9月末央行口徑外匯占款環比減少134億元後,10月末的外匯占款出現小幅增加。
今年以來,單月外匯占款規模呈現漲跌互現局面,不複此前數年持續大規模增長的趨勢。為此,央行通過新創的中、長期借貸便利工具來補充基礎貨幣供應。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文作者浦發銀行宏觀分析師曹陽,授權華爾街見聞發布
年初以來,央行和整體金融機構口徑統計下的外匯占款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6月和9月央行口徑的減少金額分別達到867和134億元,8月金融機構外匯占款減少了311億人民幣。市場觀點認為這意味熱錢的持續流出,並帶來國內流動性緊縮壓力。我們的看法與之不同,匯率雙邊波動帶來私人部門本外幣再配置、央行對外匯市場幹預形式的變化是更重要的原因,這也意味著央行政策調控工具使用將由數量型過渡到價格型。
我們對於外匯占款變化分析的結論大致如下:第一,金融機構口徑的外匯占款減少並不意味著資本外逃。從2季度國際收支平衡表來看,證券投資當季的凈流入仍達146億美元,顯示國內風險資產對外資仍較有吸引力,國內非金融機構增持外匯的原因在於多元化資產配置、增加對外直接投資和股權投資等。第二,商業銀行開始分擔央行的外匯儲備壓力,這反映為央行口徑新增外匯占款減少得更多。第三,央行口徑的外匯占款增減將不再有太多的指示意義。導致該指標作用下降的原因至少在以下三方面:人民幣在貿易、金融交易結算中使用增加、私人主體持有外匯意願提高,央行在外匯批發市場的主動幹預等。因此央行口徑的外匯占款將不再簡單等同於資本的跨境流動。
外匯占款的減少意味著流動性緊縮嗎?未必如此。我們認同大部分情況下,外匯占款減少會帶來流動性緊縮。第一,企業、個人增持外匯資產行為會減少M2;第二,商業銀行從央行購匯會減少超儲率。但是央行仍有能力在銀行間市場進行較多對沖,比如通過SLF、SLO和減少正回購來調節短期流動性,進而增加商業銀行的超儲率;也可以通過定向降準、PSL等來提高商業銀行的信貸擴張能力。因此僅將外匯占款回落理解為流動性收緊是片面的。
這也將意味著央行貨幣政策調控框架的改變。外匯占款減少可以增加央行貨幣政策獨立性,降低被動使用提高準備金率之類數量型工具控制流動性的必要。從新的貨幣政策框架來看,我們傾向於央行可以同時建立以利率、匯率為代表的合意的價格區間走廊。央行可以在外匯批發市場進行幹預,通過與商業銀行進行外幣交易影響匯率:當央行意圖使人民幣匯率走強,拋售外匯時,會引發銀行超儲率的下降,帶來貨幣市場流動性趨緊,這時通過公開市場的逆回購、SLF等形式的操作可以為銀行提供資金,對沖外匯市場幹預的影響。反之央行試圖引導人民幣匯率走弱,亦只需反向操作。
概而言之,各種從總量到結構的各種貨幣政策操作工具猶如哆啦a夢的百寶箱,央行將有足夠的能力應對短期本外幣市場的流動性變化,過度擔憂美聯儲升息帶來資本外流、基礎貨幣投放失速風險似乎是沒有必要的。
年初以來,央行和整體金融機構口徑統計下的外匯占款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6月和9月央行口徑的減少金額分別達到867和134億元,8月金融機構外匯占款減少了311億人民幣,而9月份的增加亦僅有11.4億元。市場觀點認為這意味著熱錢的持續流出,並帶來國內流動性緊縮壓力。但筆者認為外匯占款新變化反映了匯率市場化的影響,也意味著央行貨幣政策調控框架可能正在發生改變。
從歷史情況來看,2001年中國加入WTO成為世界工廠後,貿易盈余大幅擴張;2005年後,人民幣匯率開始趨勢性升值帶來資本流入,以上兩個方面帶來外匯占款大幅增加。單邊升值預期下私人、商業銀行與央行進行單邊售匯,帶來境內基礎貨幣擴張和流動性增加。在此背景下央行更多通過上調準備金等數量化貨幣政策進行對沖。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國際資本流動更加複雜,美國QE、歐債問題加大了外匯占款的波動。其中11和12年下半年 “歐債危機”加劇引發外國投資者風險偏好回落,進而帶來中國的資本流出壓力,這反映為金融機構口徑的外匯占款環比大幅回落。
今年6月和8月,金融機構口徑的外匯占款環比減少金額再度高達882億和311億人民幣,市場擔心海外資金再度從中國大幅流出。但是今非昔比,筆者不認為這是由資本外流所致,匯率雙邊波動帶來私人部門本外幣再配置、央行對外匯市場幹預形式的變化才是較為重要的原因,這也意味著央行政策調控工具使用將由數量型過渡到價格型。
具體來看,國內外匯占款的產生主要在兩個層面:其一是金融機構(商業銀行和央行)的外匯占款,主要反映企業、私人等非金融機構在外匯零售市場的交易;其二是貨幣當局的外匯占款,主要反映國際儲備頭寸變動,交易大多發生在外匯批發市場。年初以來外匯占款數據主要有兩個特點:第一,央行口徑外匯占款波動大幅增加,在1季度累計增加了7879億,占到金融機構總增量的104%,但6、7月份出現持續減少;第二,2季度後金融機構整體外匯占款環比增長下滑明顯,其中5月僅增加了375億元,在6和8月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負增長。以上現象並非獨立,而是相互關聯的,央行2月在批發外匯市場購入美元的幹預,使央行口徑外匯占款大幅攀升,此後人民幣匯率在隨後3個月的貶值改變了投資者單邊升值預期,他們開始增持外幣資產,從而導致整體金融機構口徑的外匯占款回落。這一結論分別在私人外匯存款和商業銀行的儲備資產數據中得到體現:一方面,個人、企業等私人主體的持匯意願大幅提高,如外匯存款增速大幅攀升,余額同比增速從13年12月的7.9%大幅上升為14年8月的43.6%,同時用銀行代客結匯與涉外收入之比來的結匯率從1月的66%下降至5月最低的52%;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增加了外匯備付,資產負債表中海外資產在3到6月大幅增加了6390億人民幣,遠高於先前年份同期水平。
對年初以來外匯占款的數據分析,筆者有三點結論:第一,金融機構口徑的外匯占款減少並不意味著資本外逃。從2季度國際收支平衡表來看,證券投資當季的凈流入仍達146億美元,顯示國內風險資產對外資仍較有吸引力,同時國內非金融機構增持外匯的原因在於多元化資產配置、增加對外直接投資和股權投資等。第二,商業銀行開始分擔央行的外匯儲備壓力,這反映為央行口徑新增外匯占款減少得更多。根據筆者測算,商業銀行在2季度增加外幣資產850億美元,這緩沖了央行外儲的增加壓力。我們理解商業銀行增加“緩沖庫存”的原因在於外匯零售市場的管制進一步消除使得企業、個人的外匯交易更加頻繁、規模趨於增加,同時匯率的雙邊波動性降低了商業銀行持匯成本、減少了會計核算時的匯兌損失。第三,央行口徑的外匯占款
增減將不再有太多的指示意義。導致該指標作用下降的原因至少在以下三方面:人民幣在貿易、金融交易結算中使用增加、私人主體持有外匯意願提高,央行在外匯批發市場的主動幹預等。因此央行口徑的外匯占款將不再簡單等同於資本的跨境流動。
外匯占款的減少意味著流動性緊縮嗎?未必如此。筆者認同大部分情況下,外匯占款減少會帶來流動性緊縮。第一,企業、個人增持外匯資產行為會減少M2;第二,商業銀行從央行購匯會減少超儲率,帶來銀行間流動性趨緊。但是央行仍有能力在銀行間市場進行較多對沖,比如通過SLF、SLO和減少正回購來調節短期流動性,進而增加商業銀行的超儲率;也可以通過定向降準、PSL等來提高商業銀行的信貸擴張能力。因此僅將外匯占款回落理解為流動性收緊是片面的。
這也將意味著央行貨幣政策調控框架的改變。外匯占款減少可以增加央行貨幣政策獨立性,降低被動使用提高準備金率之類數量型工具控制流動性的必要。從新的貨幣政策框架來看,我們傾向於央行可以同時建立以利率、匯率為代表的合意的價格區間走廊。央行可以在外匯批發市場進行幹預,通過與商業銀行進行外幣交易影響匯率:當央行意圖使人民幣匯率走強,拋售外匯時,會引發銀行超儲率的下降,帶來貨幣市場流動性趨緊,這時通過公開市場的逆回購、SLF等形式的操作可以為銀行提供資金,對沖外匯市場幹預的影響。反之央行試圖引導人民幣匯率走弱,亦只需反向操作。
在分析框架加入外匯零售市場後可能略微複雜,我們認為銀行和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做市商職能,將成為匯率、利率價格波動的減震器。比如非金融企業增持外匯意願提高時,金融機構可以將自有外幣頭寸出售,並結合對未來匯率走勢判斷、自身外幣頭寸對沖能力來決定是否與央行進行購匯交易。目前以上的交易環境已經具備,如人民幣匯率波動增加,使金融機構持有外幣意願提高,外管局引入了券商、保險、信托等非銀行金融機構作為新的外匯交易主體,增加了市場的深度和流動性。
近日央行副行長胡曉煉在講話中表示,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貨幣政策要從數量型為主向價格型為主轉變的思想。在新的框架下,僅以數量型工具來判斷貨幣政策的松緊無疑將是失真的,比如未來需要結合央行在外匯批發市場操作來綜合考慮公開市場央行的正逆回購的行為、考慮外部流動性時,需要在貿易盈余基礎上加入資本流動,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本幣結算影響。某種意義上,我們理解央行在本外幣市場的操作構成了一個短期流動性管理的黑箱,利率、回購利率這些價格信號才反映央行最終的貨幣政策意圖。
概而言之,筆者認為各種從總量到結構的各種貨幣政策操作工具猶如哆啦a夢的百寶箱,央行將有足夠的能力應對短期本外幣市場的流動性變化,過度擔憂美聯儲升息帶來資本外流、基礎貨幣投放失速風險似乎是沒有必要的。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國泰君安將成為首家可以開展外匯業務的券商。
據路透,兩位消息人士稱,中國大型券商國泰君安證券公司已獲國家外匯管理局批準,可經營結售匯業務,這是中國首家券商機構獲準經營此項業務。
消息人士還稱,國泰君安獲批開展即期結售匯業務和人民幣與外匯衍生產品業務。同時,基金、保險和信托等領域預計也將很快有公司獲批參與外匯市場。
路透援引一位資深市場人士評論稱:“國君向前一小步,中國金融市場進步一大步。”
目前,我國外匯市場一直是銀行業的天下,參與主體主要為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外資行等。
早在今年3月證監會系統代表委員見面會上,證監會機構部巡視員歐陽昌瓊就建議外匯管理局同意證券公司開展外匯市場投資。
今年上半年,有關部門邀請了部分證券公司對開展外匯業務進行了交流,並考慮選擇部分企業授予外匯牌照,開展相關試點。消息人士指出,國泰君安、海通證券、中信證券及廣發證券有望率先進入外匯試點名單。
路透援引市場人士稱,讓更多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參與外匯交易,有利於豐富市場交易主體和客戶背景,改變當前人民幣外匯市場相對單一的供求結構和交易風格,進而改善外匯市場流動性狀況。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國家外匯管理局日前發布《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調整金融機構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有關管理政策的通知》。《通知》內容包括取消對金融機構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事前準入許可,明確金融機構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基本交易規則等。
為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簡政放權,豐富市場參與主體,促進外匯市場發展,國家外匯管理局日前發布《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調整金融機構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有關管理政策的通知》(匯發[2014] 號,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主要內容包括:一是推進簡政放權,取消對金融機構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事前準入許可,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二是完善市場監管,明確金融機構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基本交易規則,繼續推動建立政府監管與市場自律並行的外匯市場管理新框架。三是清理整合法規,廢止涉及金融機構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的4部外匯管理文件,提高外匯管理政策透明度。
《通知》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